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24-09-25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9篇)

1.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篇一

中职业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基本要求

一、自尊自爱,注重仪表

1、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要肃立、行注目礼。

2、在校期间一律穿校服,校服要穿戴整洁,并佩戴学生证;不烫发,不染发,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不穿皮鞋;女生不穿高跟鞋,可画淡妆做到朴素大方。

3、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

4、举止文明,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不和社会闲杂青年交往,不勾引社会青年到学校寻衅滋事。

5、情趣健康,不看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的书刊、音像制品,不听不唱不健康歌曲,不参加迷信活动。

6、爱惜名誉,拾金不昧,抵制不良诱惑,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7、注意安全,防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等。

二、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8、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谦恭礼让,尊老爱幼,帮助残疾人。

9、尊重老师,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好,回答老师问话要起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要诚恳。

10、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辱骂同学,不戏弄他人,如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异性交往,大方得体。

11、做到语言文明,使用礼貌用语,讲话注意场合,态度友善,要讲普通话。接受或递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

12、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宿舍、不私自动用他人物品、不拆看他人信件和日记。

13、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和休息,妨碍他人要道歉。

14、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的钱物要及时归还。不说谎,不骗人,不弄虚作假,要知错就改。

15、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下课时,请老师先行。上下楼梯一律靠右行。路上遇到老师和长辈要主动问好。

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16、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17、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见解。

18、认真预习、复习,主动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

19、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遵守活动的要求和规定。

20、认真值日,每天不定时清理教室、楼道的杂物或赃物,保持墙壁、教室和校园整洁优美。不在教室、楼道和校园内追逐打闹喧哗,维护学校良好秩序。

21、爱护校舍和公物,严禁在黑板、墙壁、课桌、宣传栏等处涂写、刻画、踢脚。借用公物要按时归还,损坏东西要赔偿。

22、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23、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保持心理健康。

四、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24、生活节俭,不互相攀比,不乱花钱。

25、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床铺衣物及生活用品收放整齐,做到勤洗澡、勤理发、勤换床单和被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6、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坚持锻炼身体。

27、经常与父母交流生活、学习、思想等情况,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

28、住校生未经学校同意,不得在外住宿或留宿他人。

29、宿舍内要经常保持干净,被子叠成方块,床单和枕巾铺平无皱折,漱口杯、脸盆、水桶要在规定的地点摆齐存放,不得随意移动学校摆放的床铺位置,室内垃圾及时送到垃圾池里。宿舍布置力求做到整洁,营造一个干净、文明、温馨的寝室生活环境。

30、体贴帮助父母长辈,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关心照顾兄弟姐妹。

31、对家长有意见要有礼貌地提出,讲道理,不任性,不耍脾气,不顶撞。

五、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32、遵守国家法律,不做法律禁止的事。

33、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跨越隔离栏。

34、遵守公共秩序,乘公共交通工具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

35、爱护公用设施,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

36、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禁止进入营业性网吧。

37、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不滥用药物,拒绝毒品。不参加各种名目的非法组织,不参加非法活动。

38、集会要迅速,做到不讲话、不扰乱会场或队伍秩序,做到公共场所不喧哗。

39、观看演出和比赛,不大声喧哗、起哄,做文明观众。40、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

六、钻研技能,敬业爱岗

41、遵守班级、学校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执行规程。

42、服从老师安排,主动接受学校培训,履行学生的职责。

43、尊重老师、领导,与同学和睦相处。

44、虚心好学,刻苦钻研专业技能,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2.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篇二

一、中等职业学校社团活动现状

当前,不断扩大的中职院校招生规模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给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校园文化增添了活力,成为校园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焕发出勃勃生机,并在学校组织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中职院校生源并不是很好,不管是知识基础结构,还是综合能力素质,都不是很高,相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差距还很大,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和活动形式大都处于随机状态,发展的质量和层次水平并不理想。中职院校学生社团主要以书画协会、武术协会、小记者站、楹联协会等文化娱乐性社团为主,而服务性社团和学术性社团较少,而且参加的人数不多,活动频率也非常低。此外,中职院校学生社团生命周期普遍较短,且波折不断,部分社团有名无实。

二、中职院校学生社团问题分析

1. 社团组织松散。

当前,中职学校社会通常是由兴趣、爱好和志趣相同或相似的学生自发组织形成的,从组织管理方式来看,存在明显的松散性,远远不如学生会和共青团这样的组织管理严格,成员加入和退出相当自由。这主要是由于社团的组建通常是以自发方式形成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不够深,可以介绍加入,且相互之间只重私人交往,社团的组织纪律不严、成员流动性较大。

2. 社团凝聚力不足。

根据调查发现,中职学校的学生社团在成立之初具有一些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而在具体社团组织活动过程中,一些规章制度或纪律要求便逐渐消失,社团的管理往往由“老大”说了算,一言堂的现象非常普遍,没有什么民主意识和规章意识,组织社团活动过程中,主观臆断常常高于规章制度,具体的活动内容通常也只由“社长”、“会长”、“老大”等负责人凭自己的爱好或一时之兴决定,久而久之,自我管理欠缺的弊端凸显,削弱了社团凝聚力。

3. 社团指导不力。

中职学校的社团组织普遍缺乏有力的教师指导,相关理论指导更是严重不足。由于学生社团的人员流动性大,而且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有的社团虽然成立之初有明确的指导教师,但由于教师担负教学、科研和其他活动比较多,没有足够的精力对社团实施较为科学的指导,使得社团很难向前发展。

4. 社团活动经费不足。

社团要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足够的经费作为支撑和保障,根据对中职院校学生社团经费来源分析,主要由会员会费、学校提供的专项经费和社团自筹经费三部分组成,经费数量存在明显不足,就维持日常开支来说都显得拮据,从而限制了社团活动。

三、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社团活动管理策略探讨

1. 奠定科学发展的思想根基。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活跃,具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充满激情和热情。对此,学校必须正确引导,加强思想引领,积极挖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激发他们身上的正能量,消除高考失利给他们带来的不利影响,让他们在社团活动中重树自信,展现自身价值。但必须科学合理定位社团性质和规程,对参加社团的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必须把握一个度,重点放在激励和培养他们的激情和热情,培养他们踏实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不断克服缺点和不足、完善自我。此外,可以通过设立“优秀社团成员奖”、“最佳社团干部奖”、“优秀社团奖”等多种奖项,促进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对表现突出的社团骨干分子加强培养,作为团委、学生会干部的后备人才。

2. 完善社团运行机制。

社团是学生自愿组织形成的群众性团体,一方面必须具有较为宽松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决不能处于无组织、无纪律的“无政府”状态。因此必须加强规范化管理,积极为社团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操作,控制好社团活动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不能单凭社团成员一腔热情,而组织几个活动就停滞不前,必须制定一定的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引导其健康成长。

3. 提倡百花齐放。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社团,主要以娱乐、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而服务性和学术性社团较少。对此,学校可以通过举行勤工助学、学术讲座、活动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服务性和学术性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如:组织计算机技能培训、组织SYB培训等,从而引导和促进学生社团百花齐放,全面均衡发展。

4. 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

如今,网络飞速发展,对此,学生社团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自己的网站、网上空间和社团QQ群等,为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更优质的平台,加大社团的网络宣传力度,提高社团的知名度,促进社团健康长久发展。

综上,学生社团活动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不管是对于学校建设,还是对学生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锻炼提高都非常重要,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规范化管理,促进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本校学生社团活动现状的资料, 梳理研究了学校学生社团的开展情况, 发现学生社团存在不少问题, 从而以点带面地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的现状、类型、功能、作用及存在问题, 提出了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社团活动管理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社团活动,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陈华.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活动[J].科学时代, 2013 (3) .

3.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篇三

今年初,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新大纲》),系统、清晰地勾画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基本框架。《新大纲》是新形势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基本规范。

科学定位目标,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新大纲》将德育目标定位为培养什么样的人,而不是简单的具备什么素质或能力要求,深刻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深刻体现了人人皆可成才、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的理念。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首先是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并在此基础上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合格建设者,并进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就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蓝领、普通劳动者。这一目标定位有利于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引导社会舆论,营造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氛围。

凝练五项原则,明确德育基本遵循。《新大纲》明确提出五项基本工作原则,并将德育原则作为大纲正文的独立部分。德育原则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德育原则包括:一是方向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原则,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同时要紧跟时代要求,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要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学生身心实际进行教育引导,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知行统一原则,要将知识传授与情感体验、行为养成融为一体,学做结合、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恪守诚信;四是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既要教育引导又要严格管理,发挥学生自律与他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作用;五是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拓展工作途径,多措并举合力育人。《新大纲》贯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构建学校、企业、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参与,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方位覆盖的德育工作格局,提出课程教学、实训实习、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志愿服务、职业指导、心理辅导、家庭和社会八大德育途径。强化实训实习、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途径,将实训实习、志愿服务都单列为德育途径之一。强调充分发挥职业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将职业指导、心理辅导也单列为德育途径。

《新大纲》是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规范性文件。各地各中等职业学校应切实贯彻落实大纲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篇四

(2016—2020年)

一、总则

(一)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范。

(二)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学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增强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课程、环境、活动及管理制度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四)学校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突出做中学、做中教,探索、构建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学校要树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学质量观,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二、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材管理

(一)专业设置

1.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以下简称《专业目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及市教委有关文件,结合自身优势,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科学、合理地设臵专业。

2.学校要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指导,形成优势,办出特色。

(二)专业教学标准

1.专业教学标准分指导性专业教学标准和实施性专业教学标准。指导性专业教学标准由教育部或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市教育委员会制定和颁发。实施性专业教学标准由学校按照指导性教学计划及有关行业和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制定。

2.对于无指导性专业教学标准的专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和市教委有关文件的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吸纳有关行业、企业专家和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分析论证后制定实施性专业教学标准。

3.专业教学标准一般应包括: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入学要求、基本学制、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毕业标准、主要接续专业、课程结构、课程设臵及要求、教学时间安排、教学运行管理与实施、教学评价、实训实习环境、专业师资等内容。4.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设臵专业技能课程。

5.教学时间安排每周应26—30学时,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顶岗实习累计时间原则上以半年为主,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对文化基础要求较高或对职业技能要求较强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调整。

6.要按教育部印发的课程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公共基础课程。各专业均应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历史、艺术(音乐、美术)。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学校可根据专业需要开设。

7.学校要开设发展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发挥学生潜在能力,增强学生就业、创新创业能力的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三)课程标准

1.要根据实施性专业教学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每门课程(含独立设臵的实习和单独开设的实验课)均应有课程标准。

2.课程标准是学校组织和实施教学、考核和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应包括: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教法和学法,必备的教学设施要求及有关说明等。3.要执行教育部和市教委统一制定的课程标准。专业课程、实践性课程可根据行业企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补充完善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无统一课程标准的课程,学校应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要求,组织制定,经教务处审核,分管教学校长审批后执行。

4.任课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实施教学。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需经教研组认真讨论,系部审核,上报分管教学校长批准后方可实施。课程标准应在课程开设前备齐。

(四)教材

1.学校应重视和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建立严格规范的教材管理制度,成立由校领导、教务处、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组成的教材选用委员会,负责教材推荐、教材使用、教材质量评价工作。

2.健全教材选用制度。教材选用由系部或专业组提出选用方案,由教务处审核汇总,经分管教学校长批准。公共基础课程要使用教育部和市教委规定的国家规划教材,专业技能课程由学校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教材目录自主选择教材。对未作统一规定的,学校可根据课程教学标准,征求教研组意见后提出教材使用方案,经教务处审核,分管教学校长批准。

3.学校可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实际需要,组织开发符合自身专业或行业特色的、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地方特点的校本教材或补充教材。校本教材或补充教材要报教务处审核,分管教学校长批准。

4.教材必须在开学前备齐。学校要配备专人管理,由教务处主任负责。

三、教学行政管理

(一)教学管理体制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实行三级管理体制(也可以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即:校长;教务处(教务科)、专业系(部)、教学研究室(教科研室)、督导室;教研组(室)。

1.校长要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把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要职责。在校长领导下,主管教学校长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负总责。

2.教务处(教务科)在主管教学校长的领导下,对学校的教学行政事务及教学业务工作负责。

3.专业系(部)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协同相关科室做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组织实施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考核工作质量、抓好教书育人等工作。

4.教学研究室(教科研室)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高师资水平、专业建设等重大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5.督导室在校长领导下,督促、检查各部门工作和教育教学计划落实情况,建立教学质量检查和抽查制度,协助进行教学诊断与改革工作,协助完成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指导有关部门和教师改进教学工作。

6.教研室(组)要落实专业教学标准及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开展教学研究。

(二)工作计划管理

1.教学工作计划要按学期制定,分为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务处(教务科)工作计划、专业系(部)工作计划、教研室(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包括工作目标、主要措施、重点工作、人员、时间及任务安排等内容。

2.学校要按学期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工作计划由主管校长提出,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于新学期初发放到各部门实施。校长应定期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学期结束时,由主管校长对计划落实情况进行总结。

3.教务处(教务科)的工作计划包括:工作目标、主要措施、重点工作、人员、时间及任务安排等内容。工作计划由教务主任(科长)提出,经主管校长同意后实施。主管校长应定期检查计划落实情况,学期结束时,由教务主任(科长)对落实情况进行总结。

4.专业系(部)、教研室(组)工作计划由系(教研室)主任制定,经主管校长同意后实施。主管校长应定期检查计划落实情况,学期结束时,由系(教研室)主任对计划落实情况进行总结。

(三)教务常规管理

1.学校教学工作进程表(校历),由教务处(教务科)根据市教育行政部门印发的本学年度的行政历、各专业教学计划,按学期进行编制,经校长办公会议审批后印发各部门执行。工作进程表主要包括表格和说明两部分,主要内容有:学期的起止时间,学期教学活动的周次和日程,寒暑假起止时间,开学、注册、入学教育、军训、校运动会、实习、公益劳动、考试、毕业教育的日期和法定节假日,其他全校性活动的日程等。

2.教师教学任务书(任课通知书)由教务处(教务科)根据专业教学标准进行编制。经主管校长批准后,于开课前两周下达。

3.学期授课计划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进程表按学期编写。学期授课计划主要包括文字说明和授课计划表两部分。文字说明包括:课程学期总学时数、周学时数,讲授、实验、习题课、复习课、现场教学、测验、机动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数,必要的说明事项等。授课计划表应包括:周次、授课顺序、授课章节及内容摘要、学时安排、教学方式、作业内容、数量、考核时间等。

4.学期授课计划应于开学前一周完成,经教研室(组)讨论,教务处(教务科)审核,主管校长批准后执行。任课教师应严格执行授课计划,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时,须经教务主任(科长)审批后实施。

5.课时教案或课堂教学设计由任课教师根据学期授课计划撰写,主要包括课时题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时间分配、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

6.课程表包括学校总课程表(即教学进程表,包括课程名称、学时数、实习、考试日期及任课教师等)、任课教师课程表、班级课程表。课程表由教务处(教务科)编排,报主管校长批准后于开学前印发执行。课程表一经公布,不得随意变动。如需变动,须经教务主任(科长)审批后实施。

7.教学日志主要包括授课日期、周次、节次、课程名称、授课教师、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及出勤情况等部分。教学日志由任课教师填写,教务处(教务科)保管。教务管理人员要对教学日志进行检查,学期末时统一归档保存。

(四)教学规章制度管理

1.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保障教学工作质量。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不断改进、完善、创新、建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的管理制度。

2.要健全部门、人员岗位职责。包括教务处(教务科)、专业系(部)、教学研究室(教科研室)、督导室、教研室(组)的岗位职责;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岗位职责;各类教室、各种实训实习场所、图书馆(室)、心理咨询室、体育场(馆)等管理制度及规定。

3.要建立健全教学业务管理制度。包括教务常规管理各项制度,教研与管理例会制度;教学检查与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听课制度,调课代课办法,考试考查规定,学习成绩管理规定;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教学常规检查与抽查制度;教师工作量和奖惩办法;教师考核与教师业务管理制度,教师进修管理办法,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聘任兼职教师授课办法、名师工作室或大师工作室制度等。4.学校可建立学分制、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包括教学计划实施方案管理(学制、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学分管理(学分的设定、取得、成绩的考核);教学管理(选课和排课、免修和免听,补考和重修);学籍管理(提前毕业、工学交替、结业和肄业、转专业、转学等);学费管理等。

(五)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工作要严格执行教育部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1.学生入学注册规定。在校生每学期开学时都应按规定日期到校办理一次学期注册手续;被录取的新生按规定日期入学报到,办理注册手续,审核入学资格。

2.学生学习成绩管理规定。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学校要组织课程考核、成绩评定、学分核算和归卷存档。对考试、考查不及格的学生,学校要在开学初安排补考,补考成绩记入成绩表备考栏内。

3.学生毕业资格审查规定。

4.学生转学、转专业、办理休学、停学、复学、退学等规定。

5.学生纪律与考勤、奖励、处分规定。

(六)助学工作管理

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天津市学生助学工作的有关规定。

1.设立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助学工作,做到人员、机构和工作机制“三落实”。学校法人代表对学校助学工作负主要责任。

2.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和助学条件,评审、审核受助学生资格。

3.做好受助学生信息采集、审核、上报、储存、统计等环节的信息管理工作,确保学生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完整。

4.助学金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滞留。助学资金发放要足额、及时,不能漏发、错发和重发。

(七)教学档案管理

1.要根据学校统一要求,安排专人对各项教学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归档、填报、保管。

2.教学文书档案主要包括:教学行政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各类文件、通知;各种教学文本、材料;教学业务档案及各种统计报表;教学人员名册;各项会议记录;其它学校规定保存归档或有保留价值的教学材料等。

3.教学业务档案包括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材样本及教材选用方案、使用情况;教学工作进程表;教师教学任务书;教师学期授课计划、课程表、教学日志;试题库(各类试卷及标准答案)、成绩考核结果及质量分析;实训实习计划、学生用工作任务书或指导书、实验实习报告;教学质量检查、抽查记录,教学督导、评价、评估资料及总结;教学改革方案及总结;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其他学校规定的新增业务文档等。

4.学生学籍档案包括学生花名册、学籍卡片、学生转学、转专业、休学、退学及毕业证件存根;学生留级及奖惩等文件;学生历年成绩单;学生毕业去向等。

5.教师业务档案包括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表;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复印件;教师任课情况,课时教案或课堂教学设计,工作量统计;发表论文、专著、教材及参考书、教研与科研成果及其鉴定材料;参加各种学术组织及担任职务的材料;有关教师教学质量、业务水平的考核评估资料及奖惩材料;国内外进修、考察、讲学及各种业务、技术培训材料;教师企业实践的登记表、成绩单及总结;教师聘书、参加业务竞赛和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情况;其他学校规定的材料等。

(八)职业培训管理

1.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建立并完善培训制度,包括培训计划管理、培训教学和教材管理、培养质量和检查督导、学员管理、经费管理等。培训的各种文档按学校规定,统一填报、归档、保存。

2.学校应积极主动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面向下岗转岗职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有条件的学校还应面向西部地区进行合作办学,联合招生,积极为西部大开发服务。

3.学校要根据职业培训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招生计划管理、教学计划和教材管理、教学组织和检查督导、学员管理、教学质量考核、经费管理等。

(九)职教活动周和技能比赛制度管理

1.建立职教活动周工作机制,做到早筹划、早部署、早组织,实现职教活动周工作常态化和制度化。

2.全面建立校级技能比赛制度。学校要将技能比赛内化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把技能比赛与教学考试、实训考核、技能鉴定等工作结合起来,形成普遍性、经常性的技能比赛制度。实现技能比赛与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同时,制定比赛的激励机制,鼓励组织、参与比赛的老师和学生。

3.学校可根据职业岗位和行业(企业)技能需求,不断充实、更新比赛项目、内容和标准。通过举办技能节、科技节的形式,积极组织校内各项技能比赛,踊跃参加市、国家级的技能大赛并积极推进技能大赛成果转化工作。

四、教学过程管理

(一)教学常规管理

1.教师要根据授课计划写出课时教案。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的教案应有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时间分配、板书设计、实验设计、作业布臵、课件制作、教学后记和反馈等内容。实习课程教案应有实习课题、职业技能训练目标、形成职业技能的要领及注意事项、有关工艺规范、教学过程、训练安排、训练作业等内容。每学期开学前应写出两周教案,平时应提前写出一周教案。教师授课不准使用旧教案,禁止无教案上课。

2.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同类学科教学应做到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教学内容统一、课内外作业统一、统一命题考核。要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鼓励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指导学生学习等活动;建立引导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学习活动。

3.教师授课要做好课前准备,明确不同类别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选用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实习实训课程教师授课还应做到:

(1)技能训练设施齐备,准备工作就绪,明确安全事项;

(2)讲解训练目标、工艺规程、示范操作要领,教学中注重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和安全教育;

(3)巡回指导;(4)集中讲解。

4.作业包括预习和复习,形式有书面、口头、实际动手操作与阅读有关书籍等。作业内容应符合教学目标要求,作业量、难度适当,教师应及时、认真批改,书写激励性评语并有成绩记载,对作业中普遍性问题要集中讲评。

5.教师结合教学进度,可采取集中辅导、个别辅导和组织学生互助、有效的课外辅导和答疑等形式,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辅导课应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并对辅导的时间和内容做记录。

6.教学计划设臵的课程均应进行考核。考核可采取考试、考查、技能鉴定等多种方式进行。要依据结果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个人素养为核心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7.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考查、鉴定的成绩可采用等级制,实习成绩评定方式由学校自行确定。各类课程的补考,按教育部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执行。

8.考核命题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拟定,原则上实行“考教分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题库,采用计算机辅助命题。学校应建立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加强考风考纪教育。

9.任课教师应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试卷分析,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质量分析在考后一周内以书面形式上报教务处(教务科)存档。教务处(教务科)应抽查阅卷情况,并对考核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10.教师上课,应认真填写教学日志并运用教学诊改信息平台记录和诊改自己的教学工作,主动提升个人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

(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学校要切实规范并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和服务,保证学生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1.认识实习是指学生由职业学校组织到实习单位参观、观摩和体验,形成对实习单位和相关岗位的初步认识的活动。

2.跟岗实习是指不具有独立操作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实习岗位的学生,由职业学校组织到实习单位的相应岗位,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部分参与实际辅助工作的活动。跟岗实习要有指导教师带队,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指导学生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填写实习报告并认真批阅。

3.顶岗实习是指初步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的学生,到相应的实习岗位,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活动。学校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安全;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保证实习的质量和效果;顶岗实习结束时学生要写实习总结,实习单位要对学生做出实习鉴定。

(三)职业资格证书

学校应实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应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相关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站(点),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四)教学质量管理

1.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强化人才培养全程的质量监控,完善由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有部门专门负责教学督导工作,定期、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编制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2.落实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按照教育部和市教委要求,成立学校教学诊断与改革工作小组,构建常态化、周期性教学工作自我诊断、持续改进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定期进行自我诊改。

3.学校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每学年要主持进行一次综合性教学质量检查,并由相关部门做出书面总结,提出改进措施。每学年校长听课不少于10节,主管校长听课不少于20节,教务处(教务科)、教研室等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听课不少于30节。学校要加强教案检查以及作业批改、实践教学的抽查,要开展学生及其家长评教活动。

4.学校应自觉接受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机构及学校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学检查。学校应把常规性和阶段性检查结合起来,期初查准备,期中查进程,期末查效果。做好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工作。

五、教师业务管理

(一)教师基本要求

1.学校教师应达到《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并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水平的教师。对不具备合格学历和资格的现任教师,应制订培养计划,在规定时间内仍未达到合格标准的教师不予聘任。

2.要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应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具备组织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与英语的应用能力;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合作开发和使用课件;能胜任班主任工作;达到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

3.公共基础课教师应了解专业要求与相关知识,专业课教师应了解公共基础课程的相关要求并掌握所教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课教师应具备两门及以上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能力。专业和实习指导教师须具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了解本专业(工种)的技术等级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并能胜任教学工作。

4.学校应积极组织和督促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培训、教科研活动,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教科研情况要纳入本人的业务档案,作为教师岗位职务评聘的条件之一。

5.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按照教育部《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相关要求,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每五年参加实践的累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

(二)教师队伍建设

1.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学校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师资培训的经费投入;保证教师数量、结构适应教学需求,生师比达到20:1;截止到2020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30%以上;研究生学历教师应占教师总人数10%以上。

2.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培训制度(新任教师上岗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教师岗位培训时间五年累计不少于360学时)。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定期到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和学习。

3.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制度。要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3〕12号)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专业进修,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培养。积极开展教师校内培训。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要制定培养方案,安排有经验的教师负责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学校要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市级培训,参加专业实践和专业进修,鼓励他们承担市级及以上教育科研课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

4.要建立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学校要制定规范的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对兼职教师有要求、有考核并加强管理。学校骨干专业中,行业(企业)任职的兼职教师应占专业教师的15%—25%。截止到2020年,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应达30%以上。

5.重视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要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提升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教师自我评价,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三)教师考核制度

1.学校要根据教学需要设臵教师工作岗位,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及工作规范标准,明确岗位职责和具体要求。

2.学校要建立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教师绩效管理机制。学校要成立教师考评小组,对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记入本人业务档案,作为评选先进、晋级的重要依据。

六、教研与教育科研管理

学校应建立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学校的教研和教育科研工作。

(一)教研室(组)的管理

1.学校要选择师德好、业务能力强和有一定组织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并加强对教研室(组)的领导和管理,保证学校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2.教研室(组)活动应包含熟悉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分析教材、研究教法、集体备课、交流经验、以及学习教育理论,落实教学检查和抓好实验室建设,负责教改和教育科研课题的具体实施等内容。

3.教研室(组)活动应有计划、有总结、有考勤、有记录;要认真组织听课和教学观摩活动,注意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积累和丰富教学资料,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二)教育科研管理

1.要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围绕市教委重大改革、重大项目,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2.加强对国家级、市、区和校级课题的管理,做到按时开题,做好阶段性总结与结题工作。

3.重视教改成果和先进教育理论的推广,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交流大会,组织一次教育科研论文评选活动。

七、信息技术管理

学校应具备能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及学校管理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设施、设备。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组织机构及职能

1.学校应建立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加强学校信息技术建设和管理。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规章制度;管理、使用、维修信息技术设备;组织、开发教学软件,建立信息资源库;组织教师和学生的网上教学培训工作等。

2.要加强数字校园建设。遵照教育部颁布的《职业学校数字校园规范》,完善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

3.学校应建立信息技术课教研组,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开齐、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加强选修课教学。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

1.学校应建有校园网,具备教育管理、辅助教学、行政管理、内外交流等功能。学校应做好网络维护,确保网络畅通与安全,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交流等提供全面支持。

2.学校每学期组织1—2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培训和专题研究课,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每年至少开发出1—2项应用性较强的教学软件并在实际教学中运用。

3.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营造学校人文氛围,提高学校教育品位。

八、教学设施管理 学校要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符合《中等职业学校设臵标准》的教学设施。

(一)实习、实训场所的管理

1.学校要重视实习、实训场所和实验室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应覆盖所有专业。专业仪器设备要规范、完好,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2.学校要注重教学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工作,加强教师教学设施设备应用能力培训,注重教学设施、设备的应用研究,充分发挥教学设施设备的作用和利用率。

3.要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场所和教学设备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安全管理。主管校长要定期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专项检查。

(二)图书馆及体育设施的管理

1.学校应建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配有一定数量的纸质图书、刊物和一定比例的电子读物,并配备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学校要加强对图书室(馆)科学规范化的管理,充分发挥图书馆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陶冶情操的作用。

5.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培养 篇五

关键词:中职学校 青年教师 发展途径

1 青年教师发展的概念

青年教师入职后,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技能、课堂组织能力和师德水平都有待于提高,再加之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育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变化, “一朝受教,终身受用”的现象已不能满足教育发展与进步,青年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才能逐步发展成为胜任型的教师,进而成为业务精干型的教师,最后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职后教育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国内外已经把教师发展视为世界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

通过职后教育,才能将青年教师真正培养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人格魅力的专业化教师。

因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中间力量,繁忙的教学工作使他们缺乏专门的时间去接受系统的学习与提高,对新的教育与教学理论不能及时接受,对现代教育手段感到束手无策,无法深入学习体会,教育教学不够系统和全面,常常停留在表面上。

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仅限于在上大学时所学的书本知识,与中专生就业的职业需求有很大差距。

在教学中需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来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以人为本,更多地考虑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条件和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 青年教师发展的途径

如何开展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青年教师既要“以德感人”和“以德育人”,又要掌握“思先于行”和“以行促思”,才能真正驾驭与课程相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

因此,首先理清青年教师的素养、教师的实操能力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其次,应从青年教师自我发展意识、重视个人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向专业发展的理想等方面的理念入手,采用教学反思、校本学习、校本培训与企业实践等活动开展工作,使青年教师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实践。

按照这样一种思路,设计出中职学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2.1 加强师德建设,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教师既是教学者,也是教育者。

教学者主要指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智慧;教育者主要指培养学生的品性和德行。

对教育者而言,教师职业的最重要任务是“育人成才”,教育的重心应该是“育什么”和“如何育”。

对教育者而言,教师必须具有结构合理的文化素质,必须具有的良好的职业情感,必须具有高尚的品格特征,必须具有规范的职业行为。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只有树立好自身的形象,才能为人师表,才能用真心、真意、真情来教育和感染学生,真正做到倾心育人,用心教书。

在提倡教师专业发展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道德影响力,教师能对自己的职业热爱与忠诚,就能认真履行职责,就能关心与爱护自己的学生,就能以身立教引导学生。

2.2 青年教师发展校本化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学习国内外成功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而且还应注重将已有的成果进行转化与运用上,把重点放在成果的内化与反思上。

所谓校本化,就是指教师的研究、学习、培训等工作均以学校为本位有效开展的现象。

就范式而言,是由外在客体式转向内在主体式。

强调教师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依靠教师的相互交流、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完成教师的职业发展。

青年教师通过获取与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并对自我教学的情况进行认真反思,从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不断积累实践性知识,不断成长进步。

我校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制度的制定实施,就是这种实践模式的一种体现,能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与钻研业务知识,将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引入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同时也提高了中职学校的教育与教学水平。

2.3 青年教师发展常态化

我们以往的管理模式是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这种思维使管理者主要关注对象是教学骨干。

以骨干教师去引领教学活动,规范其余教师,这种发展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教师的多元化发展。

为了学校的发展,应关注大多数教师的成长,这已成为今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的重点。

现在的理论认为,关注每一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使其常态化发展应成为今后教师专业发展和实践的重点。

通过必要的引导,使青年教师在自我专业发展上知道发展什么,更知道怎样去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常态化。

后现代思想之一的“去精英化”特别崇尚多元论,反对单一固定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教师中间倡导平等,尊重差异,研究和关注多数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2.4 青年教师发展标准化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台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青年教师成长、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2.5 青年教师发展技能化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不同于其他类学校的教师,除了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教育技术外,还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实践技能,尤其是企业生产的实践技能,这是职业教育的基础。

中职专业课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职的办学模式与教学模式等改革能否深入。

所以,中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技能化。

2.6 青年教师发展平台的构建

学校既是教师工作的地方也是教师发展的地方,学校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发展的最佳活动场所,因此学校要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积极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

教师发展平台的构建:一是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时间,因为许多研究者认为实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缺少时间;二是构建学习型组织,实行教师发展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我国大陆地区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7).

[2]朱小蔓.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道德影响力[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

[3]尧新瑜.试论教师专业化的三个向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

[4]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6[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篇六

为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特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是履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并达到一定的职业技能水平。《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关爱学生,团结协作。以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职业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二)学生为本

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有所长,全面发展。

(三)能力为重

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把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技能,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经验;参与职业实践活动,了解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不断跟进技术进步和工艺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基本内容 维度 领域

基本要求 专 业 理 念 与 师 德

专 业 知 识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职业教育工作的意义,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3.认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

(一)职业自身专业发展。理解与认识 4.注重团队合作,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5.关爱学生,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护学生人身与生命安全。

(二)对学6.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生的态度与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引导和教育学生。行为 7.信任学生,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8.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将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9.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10.营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敢于创新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人文素养、规范意识和创新

(三)教育意识。

教学态度与1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养成良好的学行为习习惯和职业习惯。

12.富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坚定信念。

13.坚持实践导向,身体力行,做中教,做中学。14.善于自我调节,保持平和心态。

(四)个人15.乐观向上、细心耐心,有亲和力。修养与行为 16.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17.熟悉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18.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

19.了解学生不同教育阶段以及从学校到工作岗位过渡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并掌握相关教育

(五)教育方法。知识 20.了解学生集体活动特点和组织管理方式。

21.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相关行业现状趋势与人才需求、世界技术技能前沿水平等基本情况。

22.了解所教专业与相关职业的关系。

23.掌握所教专业涉及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24.了解学校毕业生对口单位的用人标准、岗位职

(六)职业责等情况。

背景知识 25.掌握所教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专 业 能 力

26.熟悉所教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27.掌握所教课程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及课程标准。

28.掌握学生专业学习认知特点和技术技能形成的(七)课程过程及特点。

教学知识 29.掌握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30.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31.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八)通识32.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性知识 33.具有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34.根据培养目标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35.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

(九)教学36.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设计 37.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38.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9.运用讲练结合、工学结合等多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方法,有效实施教学。

40.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有效调控

(十)教学教学过程。实施 4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学。

42.掌握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实训实习的方法,安排好实训实习计划,保证实训实习效果。

43.具有与实训实习单位沟通合作的能力,全程参与实训实习。

(十一)实44.熟悉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保护学生的人身安训实习组织 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45.结合课程教学并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形成的特点开展育人和德育活动。

46.发挥共青团和各类学生组织自我教育、管理与服务作用,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47.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

(十二)班导。

级管理与教48.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心理疏导。育活动 49.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50.运用多元评价方法,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5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十三)教52.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与学生对教师评价,育教学评价 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十四)沟53.了解学生,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建立通与合作 良好的师生关系。

54.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55.与家长进行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发展。56.配合和推动学校与企业、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关系,促进校企合作,提供社会服务。

57.主动收集分析毕业生就业信息和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等相关信息,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58.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59.参加校本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十五)教60.结合行业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制定个人学研究与专专业发展规划,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和企业实践等多业发展 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三、实施要求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准入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二)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特点,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职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三)中等职业学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绩效管理机制。

7.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 篇七

1.提高教师素质是重中之重, 当务之急

我国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前赴后继, 有很高的素质水平, 许多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敬佩的。然而, 在科技迅速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综合国力竞争加剧的国际大环境下,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现有水平仍然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 教学教育观念、创新思维等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这在当今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 大力提高教师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2.提高教师素质应从多方面着手

(1)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教师首先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自信、乐观、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品格。当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腐败现象的冲击以及教师队伍新人较多, 一些人的政治信念动摇, 讲政治, 讲正气, 讲真理的观念淡薄, 师德水平不高, 个别人只图赚钱, 既不敬业也不爱岗, 缺乏社会责任感。所以要大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教师要善于在传播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要以自己对教学工作严肃认真的态度, 以科学严谨的作风、创新进取的精神感染学生, 让学生在接受科技教育与熏陶的同时提高道德修养, 提高心理制约能力和善恶分辨能力, 时刻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

(2) 提高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学历和学术水平, 而且取决于他的文化素养。教师应具备较宽广的中外文化和文学知识, 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教师的文化素养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一个文化素养很差的教师, 其教学不可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3) 不断更新知识, 拓宽知识面。当今, 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 知识更新周期明显缩短。目前一些年老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知识老化, 外语水平较低。而广大青年教师正处在创业巅峰, 思维活跃, 精力充沛, 接受新生事物快, 是教学科研的主力军, 但是缺乏教学经验, 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在知识相互渗透交叉的今天, 青年教师和年老教师应博采众长, 在精通本门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同时, 跟踪学科前沿, 广博接受其他领域的知识, 拓宽知识面, 成为复合型和创造型的教育人才, 坚持“博”与“专”相结合, 博学之中求其专。这样的教师知识结构潜力较大, 在讲课时, 定能运用积累的丰厚知识,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提高教学能力。教学是同一时间内的双边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 而学生则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研究教学的同时, 应探讨学生怎样学, 要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从“学会”到“会学”。因此教师不但要知道“教什么”, 而且还要知道“如何教”。只有同时知道“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人, 才能当好教师。中职教师大多来源于本科生, 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是教学的骨干, 但缺乏系统的教育学训练, 有时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我国的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 致使中职学校学生有理论脱离实践的感觉。因此要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倡教师努力学习教育学, 掌握教育规律, 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而不是被动的教育对象和单纯的知识接受者。通过开发学生自主、能动和创造的意识[1], 营造一个教学民主的氛围, 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指导性的新型关系, 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5) 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才培养的核心, 因此, 培养人的创新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 而这种知识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书本上的知识、现存的知识, 而是不断创新的知识。固然, 掌握前人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它是知识创新的基础。但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过去的经验, 创新的知识才是面向未来的。知识的不断创新, 必将引起社会的不断变革, 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彼得德鲁克认为, 现代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化, 使每个人都会产生一种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 甚至落后的危机感, 正是这种危机感使人们不断创新, 从而获得了生存发展的空间。所以, 应当重视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 把创新作为教师的一项职责[2]。只有通过创新, 教师既能继承前人的知识, 又大大拓展了新知识领域, 才能站在时代的最高点上, 放眼现代科学的前沿阵地, 用最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才能不误人子弟, 完成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6) 提高演讲能力。教师是通过语言、外表、动作来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 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因此, 教师想要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任, 除了热爱党的教育事业, 具有社会主义高尚道德情操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等一般条件外, 还需要有较高的教学演讲能力, 较强的语言基本功及驾驭语言的能力。演讲知识和演讲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它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密切相关的。

(7) 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在中职学校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已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形成了强大的技术优势。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拓展和丰富了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创造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只有广大第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并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才能将其最大限度地应用于人才培养的实践中,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以人为本, 敬业奉献”应是新时期中职教师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 中职教师必须自觉培养以事业为重、以学生为重的宽广胸怀, 弘扬“红烛精神”, 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中职学生。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因此, 从各方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 是当务之急, 重中之重。我们应从思想政治素质, 文化修养, 知识面, 教学能力, 创新能力, 演讲能力,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等各方面去提高教师素质,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境界, 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姚红霞.职业学校学生的自信教育与学业成功[J].科教文汇, 2012 (10) .

8.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篇八

关键词:职业学校; 心理问题;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118-001

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决定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教育者在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而且要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和教育问题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谈一些看法和认识。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

1.心理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素质差,学生的学习动机层次不高。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不少职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对考试或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学习目标也不够明确,只求能够过得去,混一天是一天,得过且过。

2.性格心理问题

第一,自卑自贱心理严重。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由于长期处于被别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看到的是歧视的眼光。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消极表现。

第二,自私自利心理广泛存在。现在的职校学生在部分是独生子女,长期受到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少考虑别人的想法利益。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由于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一些职校生就试图通过逆反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如恶作剧、夸张炫耀、故意捣乱、标新立异等表现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自我满足感。

第三,不良极端性格普遍存在。一部分职校生的个性特征表现为狭隘、暴躁、依赖、妒忌、孤僻、抑郁、神经质、偏执攻击等。说谎、欺骗、敲诈、偷窃等现象经常发生。社会上很多人都忽视职校生,他们成了“不上进”、“不可教”、“没希望”、“不学好”的典型。职校生的人格尊严问题比较突出。

第四,缺乏理想和人生追求。不少职校生进入职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将来肯定没有出息,因而常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不思进取,生活自由散漫,混世度日,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二、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第一,回避社会交往。在初中阶段,职校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被老师和同学评为差生,大家都不愿意与他们打交道,一些家长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他们来往相处。久而久之,职校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心存疑虑,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交往。

第二,缺乏对老师的信任,师生交往关系不良。对老师自然会有一种疏离感,担心老师会向家长告状,想与老师亲近又怕受到冷落。当老师处理自己的事情不恰当时,则会出现对立情绪。不配合、不支持老师的工作。

第三,虚拟网络交往频繁失度。现在职校生普遍存在上网成瘾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现实交往中难以满足,便想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更有一些学生热衷于网络交友,迷恋上网寻找所谓的友谊。沉溺于虚拟网络而忽视真实人际交往。使人际关系更加冷漠,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三、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双师型”教师亟缺。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一般来说,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成胜任职业教育的效果对技能培训的要求。教师的威信越高,教育的效果越好。崇高威信获得的最基本条件是,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业务能力。对于一所学校的领导来说,要管好学校,首先要抓出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在师德建设上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师德,二是师能,无德的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无能的教师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会误人子弟。

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身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育手段。青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时期,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学生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老师脾气、秉性、爱好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同样那些脾气暴躁、性格古怪、生活作风邋遢的老师也为学生不良行为的养成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因此高尚的道德品质使教师提高了威信,教育过程能顺利进行。

教师爱生的崇高精神境界,主要来自优良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呢?我认为:首先,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水平。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教育中受到锻炼。第三,向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学习。第四,不断增强自觉性,提高自制力。

职校生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社会群体。应该是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也必定是未来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职校学习时期是职校生从心理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是他们的个性人格趋于定型时期,是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心理教育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担负着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用自己的言行威信影响他们,做“人之楷模”。这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成败,进而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参考文献:

[1]李萌.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中的作用,中国论文中心, 2010.7

[2]赵霞.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中国论文中心,2009.6

[3]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

9.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篇九

本学期以来,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以教好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使学生学有所得。下面是我在本学期中的教学经验及工作内容。

一、教育教学方面:

1、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2、课前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及其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从教材中汲取精华并传授给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并根据学生情况修改教学难度。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课堂上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适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布置好作业让学生加强当天所学到的知识。

4、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到老师的关心,促进师生间的和谐关系。

三、工作考勤方面:

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而耽误工作的时间。本学期担任10网络2班的《SQL技术》和09级网络班的《网络综合实训》教学工作。认真积极作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如:课时制定计划、教师工作手册的填写、布置作业、建立试题库、参加听课、评课活动等。

当然,在组织教学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我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上一篇:英语四六级常用句型下一篇:考研经济学练习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