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免费教学课件

2024-08-23

推敲免费教学课件(精选7篇)

1.推敲免费教学课件 篇一

《推敲》教学反思

《推敲》这篇课文,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和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是“推敲”,再现了贾岛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形象,显示了贾岛极为严肃的创作态度,是诗人赢得了“苦吟诗人”的雅号;也是“推敲”,启示人们在写诗和作文时,要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词语更加准确、传神。

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所以我在教学时,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多渠道引导学生感悟“推敲”的好处。

首先,在揭示课题后,我尝试着做了做“推门”和“敲门”的动作,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感知“推”和“敲”的不同含义。虽然是很简单的两个动作,却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也学着我的样子,伸出手比划着,思索着……然后我问:你们觉得“推”和“敲”这两个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大家纷纷举手发言。在学习课文时,我充分地运用了文中 “贾岛敲门”的插图,让他们仔细观察,看看画面上有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传达了怎样的信息,同时出示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边读边想像,进入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来体会月夜的宁静,使学生对贾岛能即兴写诗的背景有了深入的理解。再看看图上贾岛的动作、表情,想像他此时的心情怎样,心里会想写什么,以此来体会他的斯文、礼貌,从而感悟出和环境、人物、事实相符的是“敲”字。然后,在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的时候,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韩愈说的话,在熟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韩愈的话讲了几层意思,说明了用“敲”字的几点理由。引领学生走进现场,置身其中,想人物所想,说人物所说。并与前文联系,呼应开头,让学生深切感悟“敲”字的妙用。

这样,从不同的途径感悟“推敲”,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贾岛这一人物形象就逐渐地丰满、鲜活起来,人物的品格就容易充分地显露出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也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欣赏、认同、向往、追求“推敲”了。

陈裕勉 2012.10

2.推敲免费教学课件 篇二

一、如何确定起点

教学的起点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为本节课设计的起始环节。

如何设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起点呢?

首次教学, “铺垫孕伏导入”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1.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图略)

2.折一折圆形纸片, 表示出分数, 。 (在此过程中, 强调“平均分”。)

教学后笔者进行了思考, 发现这只是形式上的复习, 并没有真正起到孕伏新知作用。再一次研究教材并反思教学:复习“看图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对学生来说太简单, 没味道;“折纸表示分数”让学生动手操作了, 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但“动手折纸表示分数”是“认识分数”一课的重点, 而本课“铺垫孕伏”部分的重点应是分数单位的建构。因为,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还没有“分数单位”的概念, 本节课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发现”都是建立在“分数单位”基础上的, 今后研究分数也离不开分数单位。所以, 教下来感觉铺垫部分不到位, 没有“孕伏”的前瞻性。

第二次教学, 我将“铺垫孕伏导入”部分调整为:

这一环节将原先的“动手折纸”改成了“说出分数的由来”, 学生虽然未动手, 但思维动起来了, 这比形式上的“动”更重要。

由于突出分数单位的建构, 突出同分母分数中有着相同的分数单位, 渗透了分数意义的“加”, 这就为掌握算理化解了难点。

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 是为了让学生从容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并将其内化, 逐步形成技能。我们知道, 数学教学中无论教与学的方式怎样改, “双基”是必须给予重视的教学目标之一。

二、如何把握教学的着力点

有人认为, 本课教学的着力点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当然要会计算, 但怎样才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并熟练地运用它呢?让学生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图形, 充分理解算理或许能达成这一目标。一旦算理清楚了, 计算方法的掌握自然水到渠成。因此, 我认为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才是教学本课的着力点。为了强化着力点, 我大胆突破教材进行了如下设计:

(电脑显示:将一板巧克力分成同样大的8小块, 并分散排列。)

1.把一板巧克力平均分成8块, 小明吃了3块, 小红吃了2块。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用整数加法或整数减法求解。)

(电脑显示:将散开的8小块巧克力重新组成一整块。)

2.你会用分数表示小明和小红吃的吗?

3.你还能提出别的问题吗?从图中, 你能迅速地得到结果吗?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的结果究竟对不对呢?可以动手操作验证一下。

(1) 拿出一张长方形纸代替巧克力, 折一折。用水彩笔分别表示出小明和小红吃的。

(2) 你是怎样验证的?其他同学有不同方法吗?

(3) 在验证过程中, 你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等于呀?请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教后我感到, 这样的设计没能很好地实现我最初确定的教学目标。究其原因, 主要是验证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其实, 学生从实物图上已经看出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没必要再验证。而概念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 这一点教师却没有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表达、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反复斟酌, 我再度调整。

(大屏幕出示“巧克力”。)

师:平常我们称它为“一板巧克力”。小明和小红都吃了这板巧克力的一部分。

(大屏幕上用红色圈出小明和小红吃的。)

师:我用长方形表示这一板巧克力 (隐去巧克力, 留下长方形) 。那么, 小明吃了这板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小红呢?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两人一共吃了这板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师:大家刚才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现在我们重点研究两个问题:1.小明和小红一共吃了这板巧克力的几分之几?2.小明比小红多吃了这板巧克力的几分之几?

师:你是怎样想的?, 你又是怎样想的?减下来的结8果, 分母为什么还是8呢?

第二次设计将原先的“验证过程”浓缩成:我用长方形表示这一板巧克力 (隐去巧克力, 留下长方形) 。这样既体现了教材强调的数形结合思想, 又把教学的着力点转向了让学生充分说算理。在学生“说”的过程中, 教师并不直接评价, 而是引导他们围绕“几个几分之几加、减几个几分之几等于几个几分之几”这一重点深入探究, 从而有效突破了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为什么选取分巧克力这个例子呢?吃巧克力, 是学生熟悉的事, 学生看着实物图, 就自然会想到“一板巧克力”是可以分成大小一样的几小块的。这样, 既可以将“一板巧克力”看做是没分的一大块, 一个整体, 也可以将其看作是由8小块巧克力组成的一个整体。这板巧克力巧妙地联系了整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 为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理清算理提供了帮助。在整个教学中, 只有实实在在地扣住了“算理”, 才能摒弃“虚假的热闹”。

三、如何推进教学的发展点

在教学中, 我反复问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能带给学生什么?学生学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不是最终目的?在此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朝哪些方面发展?我们都知道,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 孩子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获得“一双数学的眼睛, 一个数学的头脑”, 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会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 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就是促进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今的学生学了那么多知识, 如果到头来还是被知识“覆盖着”, 那学了又有什么用?因此, 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 教给学生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提高学生反思提升的能力。我想, 这才是推进教与学持续发展的“点”。

第一次教学, 在解决实际问题部分, 我直接用了教材中“想想做做”的大部分练习题。教后, 我发现这些题太简单, 没有变化, 学生都可以按例题进行程式化的解题, 不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第二次教学, 在反复研究教材, 不偏离教材主旨的基础上, 我设计了如下题目:

1.一个圆形花坛, 它的种了月季花, 它的种了牡丹花, 其余的地方种一串红。这个花坛的几分之几种了一串红?

2.丽丽和明明做手工。丽丽说:“我用了这张纸的做红花。”明明说:“我用了这张纸的做小旗。” (1) 这张纸用完了吗? (2) 如果婷婷还想用这张纸的做红五星, 可能吗?你给她提个建议好吗?这两道题既融合了教材上“想想做做”的要求, 又高出教材, 新颖、灵活;既可考查“双基”是否扎实, 又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 真实地检验了学生是不是学有所获。

3.《推敲》(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篇三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做游戏吗?这个游戏叫“快速反应”,比如我说“胖”,大家说“瘦”,和我反着说,我们开始吧。

师:高。

生:矮。

师:晴朗。

生:阴暗。

师:我站着讲课。

生:我坐着听课。

师:我面朝东。

生:我面朝西。(板书“东西”)

师:两个字合起来变成了一个新词,读“东西”,“西”变成了轻声。

师:(手拿粉笔)这是什么东西?

生:粉笔。

师:“东西”在这里指物。你一回到家,小狗亲昵地扑到你身上,你会说:小东西,一边去。这里“东西”这个词指什么呢?

生:小狗。

师:“东西”这里指动物。家里刚出生的小妹妹十分可爱,我们会亲切地说:小东西真惹人喜爱。这里“小东西”是指?

生:小妹妹。

师:“东西”这里指人。“东”“西”原本各指方向,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有另外意思的词语。汉字真奇妙,这一类的词语还有很多,愿不愿意再来看一个。

师:(板书“斟”)这个字读什么?

生:斟。

师:大家看,我左手拿酒杯,右手拿酒壶。(做倒酒的动作)我在做什么?

生:倒酒。

师:“斟”也就是往容器里倒酒的意思。(板书“酌”)

师:李白有句诗是“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饮酒,这“酌”是什么意思呢?

生:喝酒,饮酒。

师:两个字都和酒有关,那组合在一起是“斟酌”,还是“喝酒、饮酒”的意思吗?

生:“斟酌”是指仔细思考事情,文字是否适合或者可行。

师:两个各有意义的字组合在一起组成新词之后,意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引出课题

师:想不想再看一个?(板书“推”)

师:这个字读“推”,左边是提手旁,和手有关,我们来用手做做“推”的动作。(板书“敲”)

师:谁来表演敲门?(指名一位学生来表演)

师:大家真是有礼貌的人。请大家打开课本,看课后田字格里的“敲”字,描红三遍。

(学生描红,老师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师:“推”和“敲”两个都是表示动作的字,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新词,我们一起读。

生:推敲。

师:“推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这个词语什么意思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写“推敲”意思的段落)(学生读课文,找到了第8自然段)

师:(出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让我们一起读,了解“推敲”的意思。

(学生齐读)

三、品味“早年”,推想故事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推敲”这个词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谁来读第1自然段?从中你看出贾岛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贾岛是唐朝的一位诗人。

生:贾岛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师:贾岛一生都是和尚吗?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贾岛因家境贫寒,早年当了和尚,后来就不是和尚了。从“早年”看出来的。

师:带着你的理解来朗读课文。

(指名读)

四、“幽”字入手,为后文铺垫

师:从“早年”这个词推想文章内容,是一件什么事改变了贾岛的命运,让他还俗了呢?请大家自由读第2自然段。

(学生读书)

师:贾岛根据访友的经历,写了一首诗,叫做什么?

生:《题李凝幽居》

师:(板书《题李凝幽居》)“幽居”是怎样的居所呢?请你再读课文,标出有关“幽居”的句子。

(学生读书,标画句子)

生: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说明李凝的家很偏僻,不好找,可能在大山深处。

生: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说明周围很静。

师:贾岛敲朋友的家门会怎样敲?小鸟睡得如何啊?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轻轻的敲门声就能惊醒睡得很沉、很香的小鸟,说明周围的环境十分安静。

师:我们从《题李凝幽居》的第一句诗来看一看。(出示: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原。)这就是李凝家的周围环境,请你读一读,有什么体会?

生:李凝家周围邻居很少,很荒凉。

生:去李凝家的路上长满了草,说明很少有人走动。

师:这样一个偏僻的,宁静的地方就被称为“幽居”。《题李凝幽居》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就是写李凝幽静的居所。现在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理解、体会融入到读书中去呢?请自由练习。

(生自由练,指名读)

五、融情入境,表演感悟

师:贾岛访友不遇,触景生情,即兴写成了一首小诗,在返回长安城的路上,又发生了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第3自然段。

师:(出示: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请大家读读这句话,体会贾岛此时的心情。

生:贾岛心里犹豫不决,不知道用哪个字好。

生:贾岛苦苦思索。

师:你能读出贾岛犹豫不决的心情吗?(生读)

师:如果你写完文章,交给老师后,还想着文章中的词句吗?

生:想的时候不多。

师:贾岛却反复思考,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眼,你从这个地方看出贾岛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贾岛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

生:贾岛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

生:贾岛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能把诗写得押韵合辙就已经不错了,却还要为一个字苦苦思索。他是怎样思考的呢?请你找到句子读一读。

师:谁来演一演贾岛。

(一位学生走上讲台,眯着眼,做着“推敲”的动作)

师:大家看他有没有把“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演出来呢?

生:他做了推敲的动作,但是没有“吟哦”。

师:你能来演一演吗?

(这位学生一边做着推敲的动作,一边念着“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走来)

师:你的声音很洪亮,同学们注意,贾岛在“吟哦”,声音能不能这样大呢?请你再演一演。

(学生这次声音低下来,表演得逐渐到位)

师:大家想不想演一演?那大家来演长安城的人。大家看到这比比划划、念念有词的贾岛,你会怎么做呢?

(生做笑状)

师:(对演贾岛的同学)贾岛,你已经进长安城了,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长安城的人都笑话你呢,你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你怎么都不知道呢?

生:我在专心想着诗里的一个字,其他的我都没注意。

师:谢谢你,请回。请大家也回到现实中来,作为学习这篇课文的学生,你们笑话贾岛吗?

生:我们不会笑话他,反而应该佩服他。

师:你们佩服他什么呢?

生:他学习很专注,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生:他写文章很认真,一点不满意的地方都反复思考。

师:请大家带着佩服的感情再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师:贾岛就是这样一个在治学上严肃认真,专注沉迷,精益求精的人,所以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他不是一次作诗一丝不苟,而是一生如此啊。

4.推敲教学设计 篇四

文化二中 王军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推敲》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词,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故事情节动人,再现了贾岛苦苦吟咏,颇费推敲的诗人形象。文字浅显,对于已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初二学生来说弄清大意并不困难,这篇文章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告诉学生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告诉学生如何学习语文。所以,《推敲》一文所承载的教学价值绝不是只让学生“会讲这个故事,认识两个诗人,知道‘推敲’一词的由来”这些东西,而应该真正用这篇教材来教,让这篇教材发挥它的全部价值。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词语意思与句子翻译。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推敲”的含义。学习诗人严谨的创作精神,习作中会推敲文字,逐步做到用词准确,使语言文字增强色彩,从而达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情感目标:精读课文,感悟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并能把学习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去。

教学重难点: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唐代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留下了一个美好而动人的故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掌握重点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三、自读课文,阅读提示:

①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说说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②哪些地方给你的感受深?边读边做记号。

[设计意图:从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弊端看,应大力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力主义和命令作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确立。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应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为依据,以相机诱导为手段的“软设计”为主。这里用“阅读提示”而不用“学习要求”是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第一个问题是基于课文的特点提出的,《推敲》本身就是一个情节曲折的故事,课后也要求学生讲讲这个故事。用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略读课文,把得到的信息汇总成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使之落脚在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上,从而给学生一个内化、记忆的拐杖,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大意,为下面让学生讲述故事铺平道路。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探究的问题。其主要目的,是想让学生进一步精读课文,通过对课文中的某些句段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把握贾岛这一人物的特点——创作严谨,勤于思考。同时,引导学生从贾岛与韩愈的对话中抽绎出“推敲”的方法,为下面“实践推敲之法”提供理论依据。]

四、小组内交流,讨论。

五、大组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读有关文字,交流读书感悟,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说到哪儿,老师引导到哪儿,决不硬牵)以下是教师课前预设: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创作折灵感来自于生活的体验。

◆引导学生体会贾岛创作的认真与专注,同时体会通过街上行人的描写,衬托贾岛改诗入迷的情态。

◆引导学生通过“比比划划”、“不知不觉”、“闯进”等词语,感悟贾岛创作的态度极为认真。

◆韩愈建议把“推”改用“敲”的内容,以读代讲,弄清意思即可,重在引导学生读读诗句,体会好处,从中总结出推敲词句的方法。总结推敲文字的策略(方法):(1)用朗读来判断用词是否准确;

(2)联系语境判断用词是否准确;(3)应为表情达意服务;(4)用词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以上内容为精读内容,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朗读训练。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老师必须把阅读的自由、学习的快乐还给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学生按“阅读提示”充分、自主地读课文,自读自悟,有目的地、个性化地搜寻感悟点、筛选信息点。然后,让学生围绕提示,在小组中读读议议,交流阅读感受。最后,在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对交流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进行梳理、概括,并对难点进行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学习任务。]

六、讲述“推敲”来历

1、按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来讲述故事。

2、两种形式:一是略述,二是详讲。学生自选。

详讲提纲:(鼓励学生自己列出提纲,也可以列出每节的重点词,便于记忆。)(1)以诗赠友,斟酌一字(2)冲撞仪仗,请求宽恕(3)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3、老师指导,学生练习,同桌互讲;然后根据各自情况,选定形式,准备在全班讲述故事。

4、学生讲故事,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应呼唤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积累,材料的积淀,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对于课内而言,讲故事(复述课文)是积累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这里,针对两种讲故事的形式,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选,给学生选择的自由。“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罗杰斯)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就会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泯灭学生的独特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也违背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七、欣赏“推敲”之妙

导语:唐代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字,反复推敲,引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为后人传颂。实际上,还有很多相类似的例子。(学生朗读体会,交流反馈,体会用词的精当,老师适当点拔。)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推敲之“妙”,为学生学会推敲提供一些范式,为下一环节的语言实践活动——实践“推敲”之法作好准备。]

八、实践“推敲”之法

1、导语:我们同学的一些习作,往往在谴词造句上少思索,欠斟酌,以至于所写文章达不到想要表达的效果。请读同学们的习作片断,你觉得哪些用词应反复推敲。

(1)集市上人山人海,商品琳琅满目。街道一旁有人正拿着标价牌在说:“一件十三元,两件二十五元。”

(2)老爷爷跌倒了,他艰难地移动着身躯。这时,陈老师看见了,走下楼梯,来到老爷爷身旁,把老爷爷轻轻地拉了起来,背起老爷爷一步一步来到教室里,然后把他放在椅子上。

2、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交流,老师引导点拨。

[设计意图::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来说,是培养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九、课堂小结:古人反复锤炼,不遗余力,终于成就了一篇篇不朽佳作,同学们,今后在写作中,让我们也认真揣摩,仔细推敲,让我们的作品大方异彩,推而广之,让我们的人生也流光溢彩好吗?

十、作业:用炼字的方法,修改自己的日记。

十一、板书:

推敲

以诗赠友,斟酌一字

冲撞仪仗,请求宽恕

5.《推敲》教学设计 篇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明白写作中要讲究炼字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淡的语言文字,透过人物的言行去感悟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推敲”的含义,明白写作中要讲究炼字的道理。

2、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又为我们创造了这有趣的汉字,使得我们中国的文化得以代代传承。真是“一字一方块儿,一句一道川,中华五千年,文化代代传。”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每个字、每个词都有一个故事,那么“推敲”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关于这个词的来历,还有一段典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复习巩固

1、“推敲”一词什么意思?(指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

2、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贾岛)谁能用一句话先简单介绍一下贾岛?(课文第一段)

3、文中哪些段落讲了“推敲”的来历?(2——7节)

三、感悟贾岛

师:让我们赶紧走进故事当中去认识贾岛吧!

1、投影第一幅图:贾岛月夜敲门。生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配乐朗读,感受景色之幽静、迷人。

(投影: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2、自由阅读第二节。

思考:贾岛与李凝的友谊如何?说出理由。(由“拜访”、“山路”、“好久”、“摸”等词中体会二人友谊非同一般。)

3、贾岛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才华横溢)

师:月夜访友,虽未相遇,但这迷人的景色却给了他创作的灵感,文思泉涌,于是一首好诗诞生了(板书:题诗)——(投影:《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四、走近贾岛

1、学习第三节“斟酌”的部分。

投影第二幅图:贾岛骑驴进城。

a、贾岛骑驴进城,途中又发生了什么事呢?他想到了什么?又是怎样做的?

b、带着问题自读第三节。

c、生交流:贾岛反复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眼儿。(板书:斟酌)

d、比较句子: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e、请生表演,让学生感受贾岛的如醉如痴,忘我投入。

f、谈谈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贾岛?(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2、学习4——6节,“撞驾”部分。

a、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贾岛的痴迷呢?生读第四节。(板书:撞驾)

b、生谈感悟。(比较行人与贾岛的行为)

c、分角色朗读韩愈与贾岛的对话,注意人物的语气。(韩愈责问,贾岛诚恳。)

3、学习第7节,“解疑”部分。

师: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对诗句当然很感兴趣,他还会继续责怪贾岛吗?自读第七节,同桌互演二人的谈话交流。

a、生读,自由表演二人对话。

b、指名读,评,再读。

c、同学们畅谈自己的看法,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提示:结合整篇课文,前后联系起来思考。)

d、出示韩愈的话,归纳理由。(板书:解疑)

(投影:“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e、由韩愈的解释总结出“推敲”用词的方法。

(投影:1、能否为表情达意服务;2、联系语境判断用词是否准确;3、用朗读来判断用词是否准确。)

f、出示《题李凝幽居》,配乐朗诵。

五、走进贾岛

师:历史上的贾岛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投影:生平简介。贾岛(779——843)字阆(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中晚唐时期著名诗人。曾因家境贫困,出家做过和尚,法名无本。后因韩愈很赏识他的诗才,所以还俗。他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其诗以苦吟著名,被称为“苦吟诗人”。)

师:谈到贾岛的“苦吟”,我们就不得不读读他的一首五言绝句。

(投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生谈你又对贾岛有了怎样进一步的认识?(板书:精益求精、锲而不舍)

六、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请看——

投影:红杏枝头春意(闹)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练习:春风吹绿了树荫,吹( )了小草,吹( )了河水,吹( )了杏树的花苞。

七、总结

6.《推敲》教学反思 篇六

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四期培训会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在江苏扬州举行。培训会上,我们有幸听到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执教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推敲》一课。《推敲》一文讲述的是唐朝诗人贾岛用词推敲的那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告诉我们推敲一词的由来,从而让学生懂得遣词造句要善于推敲这个道理。

本课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看不到时髦、前卫的教学方法,但是学生却学得积极主动,听课老师感觉到亲切轻松。整堂课给人一种清新质朴的感觉,感觉这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本文试图透过本课教学的过程来分析贾志敏老师的一些最基本的教学理念。

一、注重双基,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推敲》一课的教学,教师一直把双基训练贯穿于80分钟的教学过程之中。具体表现在:

1、生字教学。老师专门花时间让学生读字、组词,并引导学生联系熟字记住生字,比较形近字的区别。教学方法简单、实用,教学风格清新质朴。

2、对于练习中的词语,老师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问答、比较、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感悟、理解词语的意思,为学生学好课文扫清了障碍。

3、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如教师让学生试着用“贾岛”、“唐朝”、“诗人”这三个词语按照不同的顺序练习说一句话等。

4、注意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教师采用4个填空题训练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

5、注重朗读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对于语文知识和能力十分关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对于课标的这种讲述我们无疑是认同的,因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也不可能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然而就这两个方面而言,我认为工具性更能够体现语文课程的特质,人文性则应该渗透在各门课程之中,只不过在这一点上,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较而言则更多的体现出它的优势。可以这样讲,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至关重要,它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注重双基就是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把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摆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二、注重训练,着眼于每个学生的进步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很少听到“训练”这个字眼。似乎一谈到“训练”,学生就失去了主体性,就没有了“自主学习”!笔者认为,训练和自主学习之间并不矛盾。所谓的“自主学习”是就学习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而言的。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基础上的“坚持学”。可以这样说,只要是学生内在需要的,并且以积极的态度、高昂的情绪所面对的,这样的学习都可以认为是自主学习。只有那些违背学生意愿、无视学生需要、背离教育规律的教学行为才为我们所丢弃。贾老师在上课之前,就提出了“一本二主”的思想,即以学生为本,以训练为主、以鼓励为主,大张旗鼓的提出课堂还是需要“训练”的。

其实,训练并不可怕,关键是看训练什么?怎么训练?《推敲》一课的教学中,从生字的识记到语言的实践,从内容的概括到朗读的指导,都非常好的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线”的思想。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表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在训练的方法上,贾老师十分注重训练的层次和坡度,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和展现自己的机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引导之下,学会的是怎样感悟语言、推敲语言、运用语言。我想,当这一班学生下课之后,他们的内心一定会对语文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文字在他们心中,将不再是一个个呆板的符号,而是充满情感、充满睿智、充满活力的生命体。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无须避谈训练!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学生想学了,而且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回避甚至丢弃这种多年来通过实践检验并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呢?

三、注重实践,着眼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7.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敲初探 篇七

文断见能的力实。词, 则推断能要力求的学养生成有一, 需定要的大推言量的阅读实践, 也要掌握一些推断实方词法义有的以技巧下。几种推断;文言词义的常用词一○文言、文借中助有字许音多推断通假字, 通假词澄字迈近, 我与们本可字以的借读助音原往文往中是的相通同假或字相义学中并结合文意, 推断它的本字, 用本的林字梅促之的工意巧义兮解, 释俩通规假矩字。而改例错如”“中固的时推古桂“书错”里通常“用措”, 但 (《在离现骚》代) 。汉有语些里词已, 不在敲意用思或古不今常用说, 或法不一者样有些, 这词就所要表用达今的初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例:探战“》将兵) “将与”备换成并力“率领逆”操, ”“并 (《”赤换壁成之”

合”, “逆”换成“迎战”。“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 “瑰”换成了

“珍贵”, “观”换成了“景象”。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 但词义已发生变化, 有的扩大了, 有的缩小了, 有的已发生了转移, 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例:“率妻子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二、借助字形推断

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 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 (1) 径造庐访成。 (2) 若少屈, 冀得一归觐。“造”的形旁为走之旁, 联系下文“庐”是处所, 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 “造”字的其他意义 (如“制造”“成就”等) 显然与句意不合。“觐”的形旁为“见”, “归”是回家, 故而可判断“觐”释为“拜见 (父母) ”是正确的。

三、借助词性推断

古代, 其词性是动态性的,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 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性, 意义也就不会相同。我们可以借助句内语法结构分析来推断词义, 即根据词语在文言文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 再根据它的词性推断它的意义。如“指衡山公主, 欲以妻其子叔王”中的“妻”字, 因“妻”与“其子叔王”均为名词类, 据两名词并列前者多为动词的规则, 所以推知“妻”为“嫁”或“给……为妻”之意。

四、借助语境推断

一个词一般有多种意义, 只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它的意义才是确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来考查词义, 即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例如:“人灾, 绝食者千余家。”“绝食:古今词义是否相同?”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 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段前文已交代“天保中, 郡县大水、人灾”, 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 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拒绝饮食, 此处则是断绝粮食, 古今异义。

五、借助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 讲求对仗, 在上下句中处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往往相同、相对或相反。我们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如“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由文中的“灭”可推知“族”也是灭亡之意;“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 由“用”可推知“以”也是任用、重用之意。

六、借助课文推断

高考文言文段虽然出自课外, 但文段中的实词则大部分都在课文中出现过。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联想课内例句, 来推断考试文段中实词的含义。例如: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C、使者弱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逃败者。四个选项的实词, 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意义相同的例句:A、拔:被攻取, “拔石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 ;B、附:归附, “怀敌附远, 何招而不至” (《论积贮疏》) ;C、乘:登上, “乘鄂渚而反顾兮” (《涉江》) ;D、北:败逃的士兵, “追亡逐北, 流血漂橹” (《过秦论》) 。C项意义应与课文例句相同, 释为“登上”。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 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 使句意完整, 然后再翻译。

上一篇:小学上半年少先队工作计划下一篇:对小学数学日记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