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练习题

2024-08-17

加法结合律练习题(共10篇)

1.加法结合律练习题 篇一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减法的性质专项练习题

姓名:

一、填空

1、两个加数(),和(),这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2、先把()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和()。这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

3、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这叫做()用字母表示为()

4、在连减算式里,可以任意交换()之间的位置。a -b-c = a -()-b

5、根据运算定律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

63+a=□+□

369+d+142=369+(□+142)(28+47)+53=28+(□+□)603+(97+a)=(603+□)+□ 85-(a+c)=85-□-□ b-(65-a)= □+□-□ 43-(□-25)=□-c+□ 88-m-56=88-(□+□)(87+n+m)-20=(87+m)+(□-20)

二、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把它填写在括号里。175+281=281+175()

452+364+136=452+(364+136)()23+351+177=(23+177)+351()

44+68+36+32=(44+36)+(68+32)()

三、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598+99

396—28—22

355+260+140+245

109+(291—176)

43+189+57

591+482+118

986+1999

216+89+11

473+79—63

645—180—245

1022-478-422

987-(287+135)

478-256-144

672-36+64

36+64-36+64

487-287-139-61

500-257-34-143

2000-368-132

1814-378-422

155+264+36+44

698-291-9

568-(68+178)

561-19+58

382+165+35-82

155+256+45-98

236+189+64

759—126—259

569—256—44

514+189—214

369—256+156

512+(373—212)

228+(72+189)

169+199

28+45+72 123+38+62 1+13+85+7+99 100-57-23 37+56+63+44

275+46+25

1457-(185+457)68+24+32+76 425+64+75+36

235+102

608-(208-149)

725-(350-275)

845-(401-155)

902-98

900-(500-109)

602-(433-298)

729-(395+171)

634-273+466-127

504+273-304-173

3+99+999+9999

四、拓展

1、用6、7、8、9编4道得数相同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

2、小华出了一道题考小明:计算98+998+9998+2×3,聪明的小明想了想,马上说出了正确答案。你知道小明是怎么算的吗?

2.加法结合律练习题 篇二

关键词:磨课,思考,钻研

有句话这样说:“好课”是从课堂实践中熔炼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行,这是教育行为修炼的颠扑不破的法则。2015年4月笔者参加天长市“大鹏”小数名师工作室的送教活动,课前经历多次磨课。在此,笔者从教师层面谈谈由磨课引发的一些思考。

一、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材所选择的学习素材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现实、教学现实、其他学科现实相联系,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的数学理解,教材内容的呈现要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在确定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笔者首先翻阅教材、教师用书,书写教学设计,在磨课时,导入部分的例题设计让我记忆最深刻。

教材中的例题设计:

28个男生跳绳,17个女生跳绳,23个女生踢毽子。问: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我将教材的例题改编如下:

关塘小学有16名学生参加手工兴趣班,有24名学生参加书法兴趣班。问: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接着出示:绘画班有45人,问:三个兴趣班一共有多少人?

笔者自认为,例题的改编,贴近学生实际,也更加简单,方便控制课堂。但研讨交流中,工作室的名师们指出,这样的设计虽然贴近关塘小学学生的实际,可能并不能让安乐九年制学校的学生感兴趣,而且三条信息分成两次呈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直接呈现三条信息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并且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让学生自主产生先算“跳绳人数”或者先算“女生人数”的心理需要,其中女生人数分别是“17人”和“23人”,合起来正好是整十数40人,也为后面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基础。

经过名师的指点,我豁然开朗,原来并不是所有的课只要上就要改编书本的例题,改编教材的前提是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二、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情况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本,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教学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读懂学生,才能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

磨课中,笔者试教了四个班,发现每个班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发现的规律表达出来”这个环节,只有一个班的学生问我:“老师,我可以用字母表示吗?”我说:“可以。”又有学生问:“那我可以用三角形和正方形来表示吗?”就这样轻松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而其他三个班在这个环节上则陷入了困境,我以为学生可以很轻松地说出用字母或者符号表示的,因为用字母表示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用到过,如:长方形面积S=a×b等。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这是我对学生具体情况了解不清楚的结果。由此,我想说,我们真的应该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认真了解学生的情况,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并且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将新知和旧知结合起来,这样才是真正的教学。

三、以生为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磨课时,我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在学生初步感受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规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举例验证:“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符合这个规律?”通过学生的举例验证,得到了一般性结论。这个过程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然而,在“加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中,由于是三个数相加,在探索算法多样性时,学生的惯性思维是不断地交换数的位置来相加,而难以想到三个数相加可以不改变加数位置,利用“小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这里,我不够大胆,不敢太过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害怕课堂陷入混乱,我给学生限定了一个算式:28+17+23和28+(17+23),在牵着学生向前走时,发现学生的思维被我束缚了,只是一味地按照老师的想法去学习,这就走入了教学误区。

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会学,而不是为了节省时间或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牵着学生走,这样,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也累。

四、胆大心细,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

生成性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如:师生交互及生生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叶澜教授曾说过: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

磨课时试教的每一节课,都会有新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指引我还有地方需要注意,我的教学还需要改进,数学语言需要规范。例如,一位学生在举例验证“加法结合律”时,是这样写的:(15+18)+20=20+(15+18),虽然两个式子的得数是相等的,但是并不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特征,仔细思考后,发现是由于自己在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特征时速度过快导致的,因此我改进教学,在讲述算式特征时多让学生观察、发现,“三个数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利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这样在后面的教学中就没有再出现过这样的问题。

虽然磨课的时间不长,但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没有这一次公开课前的磨课,我不会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方面做得不好,名师们的指点使我明白了怎么教及为什么这样教。通过这次磨课,我认识到:教师只有真正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准确把握课堂的脉搏,变“主体”为“主导”,顺学而导,促进生成,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灵动、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3.加法结合律练习题 篇三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6至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28个男生在跳绳

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

跳绳的有多少人?

(3)

跳绳的男生比跳绳的女生多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选择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学生列式:28+17和17+28

2师:比较这两道算式,像发现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一个是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后一个是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师: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3师: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教师巡视,相机展示学生中出现的两种举例情况:

(1)先写出12+23和23+12,计算后,再在两个算式之间添上“=”。

(2)不计算,直接从左往右依次写下“12+23=23+12”。

师:比较这两种举例的情况,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不去计算就不能真正验证这两个算式是否真的相等。

设计意图:在巡视中找到学生普遍存在的细节问题,通过辨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样做是很草率的,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数学学习作风。

教师在巡视中找到下面类似的例子,如果没有,则教师自行出示:

(1)7+8=8+7,2+9=9+2,4+7=7+4

(2)5+4=4+5,30+15=15+30,200+500=500+200

师:比较这两位学生的举例,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前一个同学只举了一位数相加,交换加数和不变,只能说明一位数相加,和不变。后一个举例比较全面。

设计意图:这是培养学生严密推理,科学举例的重要手段。

学生举例,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得数是否相等呢?

4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5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个规律吗?教师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等表示。

学生可能有的表达方式:

(1)○+□=□+○

(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3)a+b=b+a

设计意图:能够使用符号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给学生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的机会,培养学生运用符号来表示变化规律的符号意识。

6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7加法交换律虽然我们今天才认识它,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在使用它,你知道它在哪些地方用到吗?

生:加法计算的验算。

出示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

3计算下列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57+218409+29677+845

690+174583+68195+367

组织学生分组任选一组算式进行计算并验算。

设计意图:联系过去所学过的加法验算进行教学,沟通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透彻了解加法交换律,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结合情境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教师再选择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打算先求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列算式:(28+17)+2328+(17+23)

师:这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你会计算吗?学生分组计算。

学生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得数相同呢?

生:一个是先把跳绳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另一个算式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

2教师出示: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学生计算并判断。

3师: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相机引导学生举出一位数相加、两位数相加、三位数相加的等式。

4师: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呢?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

师: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然后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写后回答,师板书:(a+b)q-c=a+(b+c)

5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加法结合律的教学流程与教学加法的交换律整体差不多,但更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巩固练习

1口答58页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口答,教师组织验证。

2组织学生解决课本58页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口答。

3师出示:(8+6)+3=8+(4+6)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规律?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里面的加数出现了变化,左右并不相等。

设计意图:不仅让学生注意到不能马虎,也渗透了加法结合律只是改变了运算的顺序,不能改变数字的大小。

4渗透简算意识。

组织男女学生计算比赛,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谁的速度快!女生做左边一组,男生做右边一组。

45+(88+12)(45+88)+12

(75+25)+4875+(48+25)

师: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男生:不公平,我们做的这两题不能凑成整数,而她们算式中的括号内的数字可以直接凑成整数。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算式变得好算一点呢?

生:能!

师:这是我们明天要学习的内容。下课后自己去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原来结合律有如此妙用,从而使学生对于这种规律的学习产生新奇感和好奇心。

四、引申拓展

1加法交换律的拓展。

师: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根据“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你还能提出哪些猜想?

学生在提示下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

(1)减法中,交换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2)乘法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3)除法中,交换被除数与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4)在加法交换律中,两个加数换成“三个加数”、“四个加数”或更多个加数,和不变。

在学生出现上述猜想后,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举例来验证。

2加法结合律的拓展。

师:仿照加法结合律,你又会做出怎样的猜想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

(I)三个数连乘,改变运算顺序,积不变。

(2)三个数连减,改变运算顺序,差不变。

(3)三个数连除,改变运算顺序,商不变。

师:你能举例验证哪一个成立,哪一个不成立吗?

学生分组尝试组织验证。

4.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篇四

最近我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了教学实践与反思,对如何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如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一、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教学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渗透到探索加法结合律中,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时,又出示了两道口算题9+7、34+27,让学生回忆口算过程。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在最后的提高巩固阶段,结合练习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垫下了基础。

5.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篇五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8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运算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基础,掌握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计算速度。因此,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觉应用。

二、说学生(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运算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对加法运算规律已经掌握,这是学好本单元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学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进行教学,让学生用猜想—验证进行学习。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抓住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感悟知识的形成。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孕伏,导入新课,录音播放故事《朝三暮四》,让学生说说听了这个故事的想法,(引出课题)【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唤起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根据提供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预设: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有多少人?

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引导探究,建构模型。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学生口头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2、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 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小结:我们过去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证加法,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3、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4、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能紧密围绕并运用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规律,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整个过程,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模仿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括能力。】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问: 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设计意图:围绕“变与不变”这一关键点,通过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初步感受规律。接着再经过学生个性化的验证及交流,从而确认加法结合律并学会用含有

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样,既渗透了“猜想、验证、建模”的数学理性思想,又发展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2、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3、游戏:找朋友。

(1)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设计意图 :几个层次的练习,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思维含量,学生在观察辨析中比较,在思考对比中升华,促进学生灵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及时总结、巩固所学知识,重视学法总结。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七.说板书

6.加法结合律练习题 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的相等关系,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并会运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师:为了欢迎听课的老师,咱们班同学准备了几束鲜花。

出示图:左边有5束鲜花,右边有4束鲜花,一共有几束鲜花?怎样列式?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情境图:体育课,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做运动。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师:继续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那么,你能再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等式吗?

师:这些都是等式吗?怎样验证?这些等式都有什么特点?

提问:通过学习,你知道可以怎样表示?你觉得哪种表示方法最能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集体反馈并总结,师板书a+b= b+a)

师:这个等式表示什么?(生交流,师板书加法交换律)

4.师:其实,加法交换律和我们并不陌生。357+218,你想到了什么?

师: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吗?(看的方向不同,但总数不变)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学生交流,师板书:28+17+23)

师:先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添上小括号)还可以先算什么?(生加括号,并说计算过程)

师:这两道算式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师板书,生齐读)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3.引导比较,发现规律。

师:比较这几道等式,你发现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同桌讨论后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引导学生抓住不变的三层含义分析相同点)

师(小结):其实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4.你能照样子再写一道这样的算式吗?

师:既然这样的等式写不完,那么也可以用字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规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你能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学生独立写一写,然后指名板演,师生一起检查这个等式)

师(小结):三个数连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5.学习加法结合律又有什么用呢?(出示如下题目)你能很快口算吗?运用了什么?(学生说口算过程,体会加法结合律的用处)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1.下面的等式各用了什么运算律?

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说说你是依据什么填的。

3.完成课本P58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

4.拓展练习。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

7.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篇七

陈军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3、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亲历过程,探索规律

1、探索加法交换律,渗透学习方法。

出示:1+2+3+……+9=?这道题,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吗? 这位同学算得可真快!他的算法中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武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

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出示课件 这是同学们在上活动课的场景。

(师出示同学们在操场上进行跳绳、踢毽子等体育活动的课件。)师:瞧他们多开心呀,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正在跳绳的男生有28人,女生有17人。还有23个女生在踢毽子。)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1: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3: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共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如果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出示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生:28+17(师将算式板书在黑板上。)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17+28。(师也板书算式。)师:口算一下,28+17等于多少? 生:等于45。

师:17+28又等于多少? 生:还是45。

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怎样? 生:结果相等。

师: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式子连接起来? 生:结果相等可以用等于号连接。

师:对,用等于号,表示两边的结果相等。(板书:=)(师在黑板上贴出探索规律的第一个步骤:观察思考)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稍作思考,随即纷纷举起了小手。)师:能不能把你的发现跟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师:交流得很好,肯定有了重要的发现!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

生1:我发现28+17与17+28这两个算式中,加数的位置相反,可是结果是相等的。生2:我也发现了,加数的位置交换了,但和没有改变。

师:同们学发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可刚才你们只是通过对一个例子的观察得出这样的猜想,这个猜想正确吗? 生:正确。(都非常肯定。)

师:可不能过早地下结论,我们必须通过一些例子来验证才知道。(师在黑板上贴出探索规律的第二个步骤:举例验证)师:你们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来吗? 生:能!(纷纷拿起笔跃跃欲试)

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每写两个算式,先算一算它们的得数,相等的话就用“=”连接起来。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看谁举出的例子多?行吗? 众生:行!

师:准备好笔和纸,开始。

(积极性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很快,孩子们有的举了六个、有的举了七个例子,最快的孩子则举出了十个例子。)

师(随意问一学生):你举了几个例子? 生1:六个

师(再问一学生):你呢? 生2:八个

师:还有更多的吗?

生3:老师,我举了十个例子!

师:同学们的速度可真快!说说看,你们都举了些什么例子? 生1:40+50=50+40,算式两边的结果都是90。

生2:我举的例子是:137+2=2+137,交换加数的位置后,和都是139。

生3(刚才举例最多的孩子):老师,我的速度最快,0+2=2+0,0+4=4+0„„我算过了,两边结果相等。

师:从这位同学举的例子中,我们还发现:0与一个数相加时,也存在这样的规律。生:老师,我还有不同的例子!

“我也还有!”„„(情绪激动,争着要说)(师将学生的举例一一板书。)师:同学们举出的例子可真多呀,这样的式子能写多少个? 生:无数个。(齐声)(师在学生的举例后画上省略号。)(师指着黑板上的举例。)

师:观察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加数的位置不同。

生2:也可以说是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1:两个加数都相同。生2:还有!和也相同!

师:通过这么多例子的验证,证实了我们的猜想怎么样? 生:正确!(声音自信而有力!)

师:(故作疑惑,拖长声音)那——会不会出现两个数相加时,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呢?(学生也随老师的疑惑进入思索,有些不敢肯定了。)

师: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稍作思考后纷纷摇头。)

师:不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是吗?其实不光是你们举不出来,罗老师为了想这样的例子,可是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举不出来;我又发动全校的数学老师去想,结果是,仍然举不出来。

(学生惊叹)

师:这样,从正和反两个方面,更加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学生显得有些兴奋。)

师: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了?(贴出探索规律的第三个步骤:得出结论)生1:两个数相加时,加数的位置变了,但和不变。

生2:在一个加法算式中,如果把两个加数的顺序变换,和还同原来一样。生3:两个数的和不会因为加数位置的改变而发生任何变化。„„

师:同学们的发现的可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根据这个规律的特点,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字?叫什么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纷纷涌动了。)

生1:我想给这个规律取名为:加数换位律。

生2:因为这个规律中,左右两个算式的和是相等的,所以我取的名字是:加法等和律。生3:我觉得可以把这个规律的两个特点结合一下,叫加法换位等和律,意思概括得更清楚!„„

师(向大家投去赞许的眼光):这些名字取得真贴切,而且别具一格。数学家们给这个规律取名为“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刚才大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规律,其实,还可以用更特别的形式来表示,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写一写。

(学生写好后,师将学生的表示方法在投影仪中展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极富个性,有用图形表示的,如:◇+☆=☆+◇;有用字母表示的,如:X+Y=Y+X;更有意思的是,还有用词语或汉字表示的,如:电视+冰箱=冰箱+电视,我+你=你+我„„)

师:你们的表示形式可真丰富,也非常有创意,而数学家们也用了和你们类似的表示方法,他们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这样的话,这个规律如何表示呢? 生: a+b=b+a(齐声)师: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就已经应用过了加法交换律。(还没来得及出示,一生就——)生:我知道,在加法验算的时候!(一个学生脱口而出)(课件出示加法竖式及验算)师:(微笑着)你们看,是吗?

生:对,加法交换律可以用来验算加法。(学生像见到老朋友似的微笑着,点头。)

师:刚才我们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先通过一个例子对算式进行观察思考,初步得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又举出大量的例子来验证它,最后才得出结论,这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下面我们要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加法的另一个运算规律。

2、探索加法结合律,亲历研究过程。(课件出示学生活动的情境图和问题。)

师:现在要解决的是同学们提出的另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求出什么?

生:可以先求跳绳的人数。

(课件演示:将跳绳的男生和女生画上集合圈)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生:28+17+23(师将这个综合算式写在黑板上。)师:也就是先算什么? 生:先算跳绳的人数。师:为了强调前两个数先加,我们可以给28+17加上小括号。(师在原综合算式中,为28+17加上小括号。)

师:还可以先求出什么?

生:还可以先求出女生的人数。

(课件演示:将跳绳的女生和踢毽子的女生画上集合圈。)师:怎样列综合算式? 生:17+23+28 师:这下子,男生有意见了,他们说:“列式时还得把我们放在前面。”那怎么办? 生:可以把刚才的那个综合算式作个小小的改动,写成28+(17+23),就满足男同学的要求了。(师将这个综合算式也板书在黑板上。)

师:口算一下,这个算式(手指第一个)结果是多少? 生:68。

师:这个呢?(手指第二个)

生:肯定也是68。(许多声音冒出来)生:我算过了,就是68!师:两个算式的结果怎么样? 生1:相等!

生2:既然结果相等,也可以用“=”连接!(师在两个算式之间写上:=)(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探究成果的记录表,课前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通过对算式(28+17)+23=28+(17+23)的观察思考,找出左右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再举出一些例子来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看你们这些小小数学家能研究出什么新的运算规律,好吗?把你们的研究成果记录在表格上。四人为一小组,研究开始。

(学生分组展开研究,在学习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个同学都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讨论很激烈。)(五分钟后)

师:老师看到很多小组都已经有了精彩的发现,现在谁愿意把你精彩的发现向大家汇报一下?先说说左右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生1:三个加数都相同,分别是28、17和23。生2:结果也相等,都等于68。

生3:我还有补充,我发现左右两个算式中的三个加数,28都排在第一位,17都排在第二位,23都排在第三位。

生4:我们小组把它归纳为:加数的位置相同。

(师通过课件同步演示学生说到的两个算式的相同之处。)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相同点,那不同点呢? 生1:先加的算式不一样。

生2:那是因为小括号的位置不同。生3:也就是运算顺序不同。„„

师:能说说左右两边的运算顺序分别是怎样的吗? 生1:左边是先算28+17,右边是先算17+23。

生2:左边的算式是先把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加起来,而右边的算式是先把第二个加数和第三个加数加起来。

(课件中演示:两个算式先算的部分)师:同学们举出了什么例子来验证它呢? 生1:我们小组举了四个例子:(12+30)+5=12+(30+5)、(2+56)+70=2+(56+70)、(100+300)+500=100+(300+500)„„ 生2:我们举的例子是„„

(师板书学生举出的部分例子。)师:这样的例子能举得完吗?

生:举不完,有无数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师在学生的举例后画上省略号。)

师:在这么多例子的验证下,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生1:相加时,改变小括号的位置,和不变。

生2: 三个数相加,按顺序相加,或者先把后面的两个数相加,和相等。生3:三个数相加时,不管括号加在什么地方,和都不会改变。

生4:其实我想,不管是几个数相加,也不管运算顺序怎么改变,和都应当始终不变,我要把这个想法验证一下。„„

师:概括得非常棒!改变小括号的位置,实际上就是改变了运算顺序,和仍然相等。能把这个规律跟同桌互相说一说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刚才发现的规律。)

师:如果我也想用字母a、b、c来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该如何用字母表示呢? 生:(a+b)+c=a+(b+c)(齐声)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老师真高兴,你们用这种研究方法自己探索出了新的运算规律,圆满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学生小声地欢呼,禁不住为自己响起了掌声。)

师:这肯定也难不倒大家,会填吗?

(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及加法结合律的填空综合练习,学生完成得很顺利。)

师:其实,在四则运算中存在很多运算规律,这些运算规律我们把它叫做运算律,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是加法运算律。(教师出示课题:加法运算律)

三、巩固规律,快乐应用

1、师: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些算式,里面就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运算律,下面就看看哪些同学判断得最准确?

(课件出示判断练习: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出示(75+48)+25=48+(75+25)时,师:这道题,它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生1: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生2:应该是应用了加法结合律。(师微笑不语)

生3:不!应该是同时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师:观察得很仔细!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1:75与25相加得到100,更好算些。

生2:我知道了,原来应用运算律还能使计算变得更简便!(众生恍然大悟)

师(肯定地点点头):是啊,它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十数的两个加数先相加,使计算更简便了。

生:真没想到,运算律的作用这么大!

师:回到我们刚上课时见过的这道题,它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出示:1+2+3+4+5+6+7+8+9 =(1+9)+(2+8)+(3+7)+(4+6)+5 =10+10+10+10+5 =45 众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忍不住都喊了出来)生:原来老师刚才说的秘密武器,就是运算律呀!

师:好了,现在我们就来放松一下,做个小游戏怎么样?(热情高涨)(师出示上升到空中的一串气球,气球上写有一道加法式题:8+60+40)师:这串气球上三个数的和是多少? 生:108(齐声,都算得很快。)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1:我用了加法结合律,先算60+40,等于100,再加8,得到108。师:哎呀,这种算法真简便。你已经能学以致用了,真不错!如果五彩缤纷的气球缓缓升空,在气球躲进云层之前,你能用最快的办法算出气球上三个数的和吗? 生:能!(学生已是摩拳擦掌)

师:瞧瞧谁是火眼金睛,观察最仔细,算得最快!准备好了吗?开始!

(一串串写有三个数相加的式题的气球缓缓升空,继而躲进云层,如果运用运算律来计算,能使这些式题的计算更简便。伴随着紧张的游戏音乐,学生已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练习中,个个反应灵敏,争先恐后,如一个个神兵小将!)

四、畅享收获,体验成功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认识了加法运算中的两种运算规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生2:我还知道了运用运算律能使计算更简便,它是加法运算中的秘密武器!师:同学们,那你们除了获得了知识,还收获了什么学习方法呢?

生1:我学会了用观察思考——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来研究数学规律。生2:我知道了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善于观察,勒于思考。„„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小!

8.加法结合律练习题 篇八

作者:杜丽芳 时间:2012-08-22 16:28:03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

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

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

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

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

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

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

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想想做做”先安排了一些基本练习,以填空、判断等形式巩固对加法运算

律的理解;接着通过题组对比和凑整等练习,为学习简便计算作适当渗透。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

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

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

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

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

律。

教学准备:配套课件。

预设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有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

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

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

设计意图:由科学家从一个平常的现象得出伟大的发现,引导学生应注意观

察身边的一些平常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并从中的出一些规律,对学生进行良好

学习习惯的教育。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

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

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请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

脑随机出示: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

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教材”的理念。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请学生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

师随机完成板书:17+28 =45(人)和28+17=4

5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请学生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

同?什么地方不同?

5、请学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请学生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看有什么发现?能否用一个算式来表

示他们的发现。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

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并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这

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教师说明: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

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

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

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

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请学生齐读。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研究方法:刚才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

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

—得出结论。

9、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前面两小题。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 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

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以归纳出研究方法,这样就会使

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大家有没有新的发现?

2、请学生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

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28+17)+23=68(人)28+(17+23)(28+23)+17 28+(23+17)(23+17)+28 23+(17+28)

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设计意图:本环节又是“用教材教”的一个很好体现,比较好地注意了关注

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到需要的算式。

4、根究研究方法,接下来应该进行哪一步?(观察思考)请学生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

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28+17)+23=28+(17+23)

5、电脑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13Ο45+(25+13)(36+18)+22Ο36+(18+2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再

交流,教师随机张贴: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

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请学生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发现吗?并

尝试写出来。

板书:(a+b)+c=a+(b+c)

教师揭示:这就是本节课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

合律)。

8、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面两个小题。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

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第4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3、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

量不变,只是老头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

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

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

9.《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篇九

教学时,也应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4.在整个环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10.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评课稿 篇十

今天听了张老师的加法运算律一课,受益非浅。下面就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1、这节课结构清晰,安排合理。

张老师分三大块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两者之间的比较练习。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老师都按“情境导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比、抽象概括—实践应用”步骤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教学重难点突出,并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2、练习层次分明,做到循序渐进。

在整节课中,张老师把练习分成了两大块:一是学习完新知后,安排了针对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学得更加扎实有效;二是在比较两个加法运算定律后,安排了综合性的练习,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横向比较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所学知识。

3、注重数学思想的培养。

教学中张老师注重了举例、观察和讨论,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中能够自己概括出加法运算律。这一学习过程,学生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的来说,张老师的整节课,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学生学得扎实有效;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中,同时引发我以下思考:

1、情境引入,是否有效。张老师用两个不同情境引入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其实以学生原有基础,对加法交换律掌握地比较好,并且能在实际学习中运用定律,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概括加法交换律的意义,认识加法交换律的本质,可设计如下练习:

(88+19)+27=27+(88+19)运用加法的什么定律;

2、整堂课的教学环节有两大块是类似的,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但是加法结合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不是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更加突出,如先教学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己研究,总结概念。

当然,以上知识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是不是科学还有待老师们指正,批评。

上一篇:2024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下一篇:最美孝心少年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