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评文(精选10篇)
1.高考时评文 篇一
复旦抄袭门
06月02日(二)
这几天,中国的著名大学──复旦大学,因爲110周年校庆宣传片涉嫌抄袭事件,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校方在经过了几天沉默之后,5月31日终于发布了致歉声明:“近日,我校视频《tomylight》涉嫌抄袭,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损害了学校声誉,伤害了大家的感情,对此我们表示真诚致歉。在该基础上,我们将啓动相关调查,邀请有关专家、校友和师生代表参加,并依据调查结果追究责任,严肃处理,改进工作。感谢师生校友和各界校友对学校的关爱和支持”。
有意思的是,这次复旦宣传片两度涉嫌抄袭。第一版涉嫌抄袭日本东京大学的,被网友指出后被下线。随后公布的第二版,又涉嫌抄袭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个中国着名高校爲了一个校庆,倾尽全力,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一而再、再而三地抄袭,除了抄袭山寨,竟没有自己独立创意的东西,真是丢了大脸。难怪有网友毫不客气地把复旦大学的名字,改爲了“复印大学”。
复旦的校名,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中的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寓有“旦旦努力,复兴中华”之含意。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才济济的复旦,居然连自我介绍的宣传片都无法出新,实在有辱百年老校的声誉。人们不禁要问:爲什么复旦这样一个中国顶级名校,连个宣传片都要抄袭?难道自己就拍不出像样的东西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涉及到我们的教育体制。抄袭事件被热议,背后是公众对教育体制弊端的深恶痛绝。其实,中国人的名校情结,是骨子里的奴性在作祟,与崇拜皇帝如出一辙。中国的名校之名,是特定时期的产物,至今早已今非昔比,名存实亡。许多名校像娱乐明星一样早已被宠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高校中盛行急功近利,许多人热衷于复制,无心于创造。难以摆脱的教育行政化,造成一些不学无术、自以爲是的官员在执掌高校,洗脑式的灌输正在扼杀任何敢冒尖、有创新的东西。教育腐败也正在败坏高校的风气。
在发展中国家,山寨是普遍现象,然而做爲中国最着名的学府也带头山寨,确实令国人羞愧。复旦抄袭事件,已经不是改头换面的抄袭,而是大摇大摆的复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抄袭就算创新,复制暂不容忍。有网友评论:复旦一会儿涉嫌抄袭东京大学,一会儿涉嫌抄袭慕尼黑大学,就是不抄袭北大和清华,证明它虽然缺乏独立创新精神,但价值观还是正确的。
复旦抄袭事件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多年应试教育抹杀创新精神的现状,我们将会用漫长的时间慢慢消化这些苦果。其实,这仅仅是体制的一个缩影。官本位下的中国,在所有的机关、事业单位,这种现象相当普遍。每个官员都像个复制品,毫无新奇可言。他们在高校里,既是学者又是官员,对于读书、做学问、教学,可以什么都不懂,但只要懂得了官场厚黑学,就可以驰骋官学两界。
只要学术还是官府的奴婢,中国就只会有抄袭的技术,而不会有真正的学术和创新。依靠这些人去创新,无疑像昏睡在梦中,但那绝不是我们所要的“中国梦”。
捐眼角膜不能上功德碑
其实,全国各地需要眼角膜救助的人很多,但是捐献眼角膜的人非常有限。就此来说,捐献者能无私奉献出自己的眼角膜那就是善德之举,就是值得更多人学习的榜样。原来,河南省眼库归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与河南省红会没有隶属关系;原来,眼角膜捐献与器官捐献是两回事。就算眼库给红会提供角膜捐献者名单,他们也不会把名字刻在器官捐献功德碑上。看来,河南省红会与河南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隶属的眼库不属于同一个管理系统。因此,在宣传捐献眼角膜的工作方面存在着某些夸大其词的弊病。所以,捐献眼角膜的亲属对捐献眼角膜上不了功德碑无法理解与接受。如果长此以往的两张皮宣传,就会给更多眼角膜捐献者带来不必要的自尊伤害。因此,在眼角膜捐献方面到底能不能上功德碑,应该有一个毫无隐瞒的统一规定标准,红会和眼库两个公益机构在宣传和倡导眼角膜捐献工作中而不应该相互矛盾,以免使更多捐献者为了能否上功德碑而产生不愉快,并影响到捐献眼角膜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据大河报10月15日报道,2014年4月,21岁的大学生李翠去世前,签署了遗体捐献书。最终,她的角膜给两位患者带去了光明。一年多过去了,时至今日,李翠的亲属们仍在为她的事情奔波。“捐献遗体时,省红会一名工作人员曾承诺今年清明会将李翠的名字刻在福寿园的功德碑上。可现在功德碑上仍没有她的名字……”李翠的堂哥李钊告诉大河报记者。
由此可见,红会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的眼库对捐献眼角膜的认识并不一致,对于眼角膜捐献的宣传存在着实质性的分歧。这样,双方在双重标准下的不同宣传方式,就会给捐献眼角膜者及其亲属造成思想障碍;这样,就不利于获得更多的眼角膜捐献者,河南省的眼库就不能为更多的求助者提供优质的社会化公益服务。
如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眼库工作人员认为眼角膜捐献者的多少与自己毫无关系,那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而且是毫无责任心的失职与渎职行为。然而,笔者认为,即便是目前河南省红会与河南省卫生主管部门所属的眼库存在着不同的标准,也应当站到更多眼病患者的角度多考虑一下,只有眼库拥有更多的眼角膜捐献者,才能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只有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才能鼓励和激励更多的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眼角膜的捐献行列,才能使这一社会化的公益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说实话,将眼角膜捐献者的名字刻上功德碑利大于弊,何必那样小心眼?说实话,用投资少见效快的奖励与激励机制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参与眼角膜捐献公益事业,有什么不好?而且不仅可以让捐献者名字上功德碑,而且可以具有创造性地建立各地区的公德公园,可以用捐献者的名字种植各种名目繁多的树木,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和美化城市,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关键在于如何开展创新宣传和发动社会力量的模式,关键在于如何建立在充分理解捐献者的基础上,多做一些功德无量的善德之举,而不需要在各方面斤斤计较政府的投入。只要组织和管理者能够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不断开拓进取,尽量扫除那些不必要的思想障碍,就能尽快找到解决眼角膜捐献的新思路与科学方法,就能动员更多社会力量把捐献眼角膜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得更好。二
无论是“组织”,还是“器官”,移植之后对生命延续的意义都是一样的,设立功德碑最主要的目的,是体现对捐献者们的铭记与感谢,不该被厚此薄彼。
据报道,2014年4月,21岁的大学生李翠去世前,签署了遗体捐献书。最终,她的眼角膜给两位患者带去了光明。然而,当初河南省红会工作人员曾承诺今年清明会将李翠的名字刻在(器官捐献)的功德碑上,但现在功德碑上仍没有她的名字。对此,有关机构表示,眼角膜属于人体组织,不属于器官,所以器官捐献功德碑上不会刻捐献者的名字。
诚然,按照法理上的器官定义,眼角膜的确不属于器官。这样回答的确没什么问题,但带给人们的却是从头到脚的寒意。
但是,对于历来讲求要“留全尸”的国人而言,其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身体上的任何部分对于个体而言都是珍贵的,个体及其亲属都有权力将之保留于身。因此,一个人只要能够把属于自己身体的任何部分无偿捐献出来,都实属难得。更何况,一个人的眼角膜能为两个眼疾患者带来光明,显然值得被感谢和铭记。
而且,角膜移植虽然是现在最成功的异体移植手术,但在我们国家开展的也非常有限。有资料显示:因为供体不足,我国每年仅有5000例患者可获得移植,占需要移植总量的10%。由于角膜供体紧缺,绝大多数角膜患者只能在黑暗中等待,一部分患者因角膜供体缺乏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被迫摘除眼球。
无论是“组织”,还是“器官”,移植之后对生命延续的意义都是一样的,何必要教条于器官还是组织的死板定义搞差别对待呢?在普通大众广义的理解中,器官与组织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退一万步讲,就算眼角膜移植已经普遍了,就算眼角膜移植带给人们的利益有限,我们就可以忘却捐献者们的付出吗?勿以善小而不为,好事本身无所谓大小,面对好事的时候“挑肥拣瘦”,甚至因为善小而不宣扬甚至冷漠的态度,不免让人寒心。
更该看到的是,这个问题并非无法解决,在天津、哈尔滨、长沙等不少地方都建设了角膜捐献者纪念碑,有些地方将角膜捐献者姓名直接刻入了“器官(遗体)”纪念碑。设立“器官捐献功德碑”最主要的目的,是体现对捐献者们的铭记与感谢,弘扬奉献精神。死守刻板规定,不仅显得厚此薄彼,无疑已经背离设立功德碑的初衷。
三
2014年4月,21岁的大学生李翠去世前,签署了遗体捐献书。最终,她的眼角膜给两位患者带去了光明。然而,时至今日,李翠的亲属们仍在为她的事情奔波:当初河南省红会工作人员曾承诺今年清明会将李翠的名字刻在功德碑上,但现在功德碑上仍没有她的名字……对此,有关机构表示,眼角膜属于人体组织,不属于器官,所以器官捐献功德碑上不会刻捐献者的名字。(2015年10月16日 京华时报)
对于这个21岁的大学生李翠,相信很多网友都是感动和点赞的。如此花样年华,却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但她用自己的行动,却在让“另外的生命”延续。笔者认为,这种行为,岂能被所谓的“学术概念”而掩盖呢?斯人已逝,我们不该让其之前的善举寒心。
其实,作为李翠来讲,也许并没有死后留名的想法。在生命的最后一个多月里,乐观、开朗、坚强的她还写下了一页页充满阳光的“微笑日记”。这样的一个女孩儿,又岂会在意功德牌上的“虚名”?但是,作为李翠的家属,谁又忍心这样的捐赠?或许是出于当初红会“将李翠的名字刻在功德碑”的承诺,或许是李翠的极力要求,家属也只好完成遗愿。但红会却出尔反尔,还拿眼角膜是人体组织而非人体器官为由,拒绝为李翠刻碑。这种行为,的确是人神共愤,也难怪李翠的亲人为此奔波了。
近年来,一些专家教授被称作“砖家”、“叫兽”,无非是有些人因为自己的利益,出卖良心,惹怒大众。但笔者由衷的为此次的专家点个赞:“不能以学术概念区别对待”!的确如此,无论是人体器官,还是眼角膜,都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岂能顾此失彼呢?更何况对于普通群众来讲,这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拿学术概念去区别对待捐献者,这是对捐献者的不尊重、不公平,更会引起捐献者家属的强烈不满。
斯人已逝,我们岂能让其曾经的善举没有回报?又岂能让让捐献者的家属寒心?在器官捐献纪念碑已经存在的基础上,只需加上眼角膜纪念碑就解决的事,何以无人去做?笔者认为,要尊重捐献者,政府也该管管了。(四
无论是“组织”,还是“器官”,移植之后对生命延续的意义都是一样的,设立功德碑最主要的目的,是体现对捐献者们的铭记与感谢,不该被厚此薄彼。
据报道,2014年4月,21岁的大学生李翠去世前,签署了遗体捐献书。最终,她的眼角膜给两位患者带去了光明。然而,当初河南省红会工作人员曾承诺今年清明会将李翠的名字刻在(器官捐献)的功德碑上,但现在功德碑上仍没有她的名字。对此,有关机构表示,眼角膜属于人体组织,不属于器官,所以器官捐献功德碑上不会刻捐献者的名字。
诚然,按照法理上的器官定义,眼角膜的确不属于器官。这样回答的确没什么问题,但带给人们的却是从头到脚的寒意。
但是,对于历来讲求要“留全尸”的国人而言,其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身体上的任何部分对于个体而言都是珍贵的,个体及其亲属都有权力将之保留于身。因此,一个人只要能够把属于自己身体的任何部分无偿捐献出来,都实属难得。更何况,一个人的眼角膜能为两个眼疾患者带来光明,显然值得被感谢和铭记。
而且,角膜移植虽然是现在最成功的异体移植手术,但在我们国家开展的也非常有限。有资料显示:因为供体不足,我国每年仅有5000例患者可获得移植,占需要移植总量的10%。由于角膜供体紧缺,绝大多数角膜患者只能在黑暗中等待,一部分患者因角膜供体缺乏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被迫摘除眼球。
无论是“组织”,还是“器官”,移植之后对生命延续的意义都是一样的,何必要教条于器官还是组织的死板定义搞差别对待呢?在普通大众广义的理解中,器官与组织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退一万步讲,就算眼角膜移植已经普遍了,就算眼角膜移植带给人们的利益有限,我们就可以忘却捐献者们的付出吗?勿以善小而不为,好事本身无所谓大小,面对好事的时候“挑肥拣瘦”,甚至因为善小而不宣扬甚至冷漠的态度,不免让人寒心。
更该看到的是,这个问题并非无法解决,在天津、哈尔滨、长沙等不少地方都建设了角膜捐献者纪念碑,有些地方将角膜捐献者姓名直接刻入了“器官(遗体)”纪念碑。设立“器官捐献功德碑”最主要的目的,是体现对捐献者们的铭记与感谢,弘扬奉献精神。死守刻板规定,不仅显得厚此薄彼,无疑已经背离设立功德碑的初衷。□郑山海
五
据报道,2014年4月,21岁的大学生李翠去世前,签署了遗体捐献书。最终,她的眼角膜给两位患者带去了光明。然而,当初河南省红会工作人员曾承诺今年清明会将李翠的名字刻在(器官捐献)的功德碑上,但现在功德碑上仍没有她的名字。对此,有关机构表示,眼角膜属于人体组织,不属于器官,所以器官捐献功德碑上不会刻捐献者的名字。(10月16日人民网)
就因为角膜是人体组织,而不是人体器官,就把捐角膜者排斥在功德碑之外,让众多看到此消息的人心凉。
我觉得,有关给“捐角膜者不能上功德碑”下定论者,应该澄清一个认识:建功德碑的实质意义是什么?是鼓励遗体捐献,还是计较学术抠字眼儿?固然,眼角膜是“组织”,与肝肾脏“器官”有所不同,但在中国目前对捐献遗体上依然缺乏认识、主动性不高的情况下,有捐献者积极自愿捐献,本来就是一种非常值得肯定张扬的事,为什么在上功德碑上却计较抠字眼儿呢?就算角膜不是器官,那么把捐献角膜者上了功德碑,能坏了什么名声,还是会障碍学术研究?
功德碑,是对社会有积极引导影响作用的宣传阵地,并非医学科学上的学术研究平台。换言之,捐献角膜与捐献肝肾脏器官,在社会的影响作用是同等的,这与学术研究上的细节是两码事。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需要眼角膜救助的人很多,但捐献眼角膜的人的数量十分有限,那些能够做出无偿捐献的人无疑为全社会做出了榜样,提供了正能量。这样的善德之举因眼库与红会分属两个管理系统,不同的认识程度,不同的宣传方式,导致了同样的善举异样的对待,不可谓不让人心寒。
此事暴露了相关部门在遗体捐献上存在的致命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平时总是报怨社会捐献遗体器官积极性不高,怎么就不从管理部门上找找原因呢?就从“捐角膜者不能上功德碑”上,明显是部门在争名利而把社会利益抛到一边,这样的管理理念怎么会鼓励和激发社会捐献遗体的积极性呢?
遗体捐献需要鼓励,需要正确的宣传导向。因为这事关系到社会公益爱心。所以,无论是捐献的眼角膜还是捐献的器官,对于这样的功德之举我们必将永远纪念,让功德散发出光芒,展现出巨大的感染力,营造这样的氛围才有助于更多的公民向往社会公益事业。
2.高考时评文 篇二
一、立足知识, 讲求规范
1.夯实知识基础, 力求言之有物。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 必须掌握和积累一定的文本阅读基础知识, 这是学生解答阅读理解试题的根本, 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如文学类文本中常考的各类文学体裁及其基本特征、核心要素, 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学生必须明确各自包括哪些手法, 这些手法中哪些属于常考、易考的。 同时, 对每种具体手法的定义、 特征及常用模式乃至典型例子都应了然于胸。 高考所涉及的现代文阅读题材虽然有大致趋向和总体限定, 但具体内容千变万化。 不断夯实文本阅读的知识基础是应对各种变化的根本方法———不论考查的文本内容如何变化, 学生总能依托知识的根基寻求应对之策。
现代文阅读考查面虽然很广, 但有内在的知识体系和具体考查点 (试卷采分点) 。 在语文考试中, 对阅读知识的掌握集中体现在运用专业术语答题上。 许多学生在语文考试中有这样的体会: 自己作答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与其他同学的答案基本一样, 但得分低很多, 出现“得势不得分”的现象。 究其原因, 往往是未用专业术语答题所致。 学生在作答试题时, 要尽快从个人知识储备中找到对应知识点, 并用术语准确表述, 才能取得较高分数。
2.善用方法技巧, 力求规范严谨。
高考现代文阅读所设主观题既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更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答题规范程度。 解答主观题不仅要言之有物, 还要力求规范严谨、言之有序, 做到准确、简明、连贯、严密、得体。 首先, 应分清主次, 按核心内容、次要内容、补充内容依次作答, 不同要点之间应标明序号或分隔符号, 以示区分。 其次, 要做到书写工整, 书写是语文主观题的“门面”, 虽然不直接计入试题总分, 但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学生的得分,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高考实行网上阅卷之后, 试卷由纸质改为图片通过电脑呈现在阅卷老师面前, 并可实现自由缩放。 受到视觉因素影响, 学生书写的优缺点往往会被放大。 学生要高度重视书写因素并坚持训练, 即便达不到美观漂亮, 至少也应清晰工整。 再次, 作答前应深思熟虑, “胸有成竹”。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设有固定答题区域, 个别修改无伤大雅, 一旦大面积出错, 要修改就非常困难。 网上阅卷时, 时常遇到学生答完题后又全部删涂、重新作答的情况, 导致整个答题区域凌乱不堪甚至再无可写空间而白白失分。 学生在作答时, 一定要预思内容, 想好再写, 养成思定而动的良好习惯。
二、总结共性, 把握规律, 寻求个性, 因文制宜
高考现代文阅读有共性, 如所涉文学类文本、 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章的体裁基本稳定;各类文本考查题型及分值基本稳定; 各题目考查重心及相关知识点范围基本稳定……同样, 高考现代文阅读也有个性, 如每篇文章的内容始终变化;每种题型中考查的知识点总在变换;每年, 总会在原有出题方式、出题类型的基础上寻求适当变化和创新……
对学生而言, 了解并掌握试题共性, 把握其规律, 在面对新题时, 可以轻松解决一些简易问题或常见问题, 取得相应分数, 并能有效节省时间。 但高考现代文阅读大多数题目均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具体分析, 这就要求学生在总结共性的基础上因文制宜, 具体分析, 探求其个性。
如高考全国卷所选实用类文本阅读, 近几年多以人物传记为主, 且选材导向性明显。 多为矢志钻研、勇攀高峰的科学家, 潜心治学、力求深广的学者, 立德树人、远见卓识的教育家, 勇于担当、追求卓越的业界楷模, 等等。 他们身上有很多共性:均在相关领域成果丰硕、功勋卓著, 均是勤奋努力、意志坚定、敏于为事, 勇于追求才取得辉煌成就, 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家国情怀, 值得我们钦敬……把握这些共性, 既对学生做题有借鉴参照之效, 更对他们的人生成长有价值引领之益。同时, 学生要考虑传主人生道路的个性, 使所答题目不是脱离文本泛泛而言, 而是因人而异, “量体裁衣”, 句有所指。
三、大处着眼, 宏观把握, 小处着手, 注重细节
现代文阅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 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以及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综合、鉴赏探究的能力。 既涉及对文章的宏观认知, 又涉及对细节的微观把握。
分析关键字词的含义, 常涉及其所在句子、段落或篇章的语境;探究关键句子的意义或作用, 往往需结合上下文乃至全篇理解。 学生在做题之前, 要树立宏观意识, 从大处着眼, 了解文章脉络、背景、基本观点、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倾向等, 在对文章有整体认知的情况下考虑细节, 避免张冠李戴、以偏概全。
在对细节的把握上, 要充分考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理清因果、条件、程度、范围、是非、主次、时态、对象等具体要素, 才能辨别同异对错, 有所区分。
宏观把握, 可以保证方向, 明确范围;注重细节, 可以精确理解, 深入探究。 二者相结合, 才能使现代文阅读提取信息不重不漏, 理解概念不偏不倚, 赏析文章有的放矢, 才能提高解答的准确性。
四、置身文境, 缘景明情, 同理共鸣
从某种意义上讲, 阅读, 实际上是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实现读者和作者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 解答高考阅读理解题目的过程, 就是读者、命题者与作者相互对话、合心统理、寻找共鸣的过程。 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要置身文境, 换位思考, 站在作者或命题者的角度思考相关问题, 了解作者情感。 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当我们转换思维视角和身份角色再阅读文本时, 一些原来毫无头绪的问题会相对明朗而容易理解。
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之时评写作 篇三
【关键词】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时评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了解时评写作出题人的意图,提高学生相关写作能力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虽然近年来高考作文形式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需要首先了解出题人的意图,方能迎刃而解地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以时评写作为例,这类作文形式的出题意图一般是考查学生对时事的了解程度。高中时期作为高考冲刺的最后准备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被调动到极点。文可出口成章,理可计算实验,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恰恰就是由于学生过于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忽略了对于时事的了解。殊不知高考作文出题人恰好抓住学生这一方面的漏洞,使得学生在正式写作时很难下手。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一情况,教师应该在学生高考冲刺阶段提醒学生注重时事政治,从而应对考试中作文出现的突发情况。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坚持收听或者观看半个小时的新闻联播节目,并对其中感兴趣的部分做记录,从而丰富自己的作文素材库,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他们自己的应试作文能力。
二、高考中如何写好时写作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督促学生认真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为了提高他们的时评写作能力,教师还需要要求他们每天获取足量的时评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应试写作素材库。教师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时评写作能力,可以在课上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以下几点讲解内容作为抛砖引玉,可供教师进行教学参考:
(一)立意明确,符合新时代的价值观
时评写作,顾名思义就是文章题目或者提示信息具有较强的实时性且一般都是真人真事。教师在教导学生如何写好这类作文的时候,首先需要教授他们如何准确获取题目知识并确立正确的立意。同时时评写作立意是否明确还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价值观。要知道只有符合新时代并且健康向上的作文价值观才会得到评卷教师的青睐。一篇时评写作拥有明确立意且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在具体写作的过程中心中有一个大方向,从而不至于出现“跑题”的现象。同时在另一方面文章价值观积极向上也是这篇时评写作的加分之处,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最终取得一个不错的高考作文成绩。时评写作立意明确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锻炼出来的。例如教师可以从高中语文教材课文内容出发,通过阅读高中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篇课文,并要求他们自行写出一篇读后感,文中需要添加时评类素材。教师通过这种平时的时评写作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时评写作文章的立意准确性。
(二)文章结构紧凑,体现时评写作文章的美感
在高考作文阅卷的过程中,时评写作的紧凑结构同样是作文出彩的地方。教师在教导学生如何写好时评写作文章时也需要着重向他们强调这一点。一篇时评写作如果拥有紧凑的结构,无论是在时事的叙述方面还是在对于事件的议论方面都充满了美感。为了提高学生时评写作文章结构的紧凑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从阅读做起。例如教师在课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寻找一些结构紧凑的时评写作的满分作文供他们的阅读。学生在阅读这些满分作文的过程中需要留意它们的文章结构,无论是“总分总”结构,或者是“开门见山”等形式都应该熟记于心,并且在下次写作的过程中运用到,从而使得自己所写的时评写作文章也具有同样的紧凑结构。
三、课余生活的点滴记录与积累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时评写作能力,不仅需要教授他们相关的时评写作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还需要让学生注意在课余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与积累。这是因为时评写作之所以难度较大,就是由于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常见时事经历太少造成的。督促学生注意课余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与积累,一方面可以有效丰富学生脑海中的时评写作素材资料,从而使得他们在之后的写作中做到“有料可叙”。同时在另一方面这种做法还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对于生活中时事的感悟,从而使得他们在正式写作中真情流露,从而避免时评类写作“无病呻吟”现象的出现。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养成每日写日记的好习惯,学生在日记中可以记录今天看到的或者听到的有趣故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时评写作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时评写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加课堂上写作技巧的谆谆教诲,同时还需要向学生强调课下的点滴记录,从而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时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2]杨艳丽.自出机杼成佳作——浅谈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有创新[J].课外语文,2015(22).
[8]武国屏.千锤百炼久久为功——谈高考作文的写作[J].山西教育(招考),2015(Z2).
[9]任和.“吐槽”高考作文,是一种进步[J].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2015(9).
4.高考作文热点时评 篇四
北京:微作文和大作文
作文题:微作文三选一:语文老师请同学们推荐名著中的章节或片段供课上研读。范围:《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你选择哪部著作中的哪个章节或片段?请用一句话表述推荐内容,并简要陈述理由。乱涂乱贴、违禁吸烟、赛场京骂等不文明的现象,与首都形象极不相称。请针对社会上的某一种不文明现象,拟一条劝说短信。要求态度友善,语言幽默。文体不限。请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大作文二选一: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点评: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顺义区教研考试中心高中语文教研员刘德水等专家认为,今年北京的题目有几个特点:第一,考查学生的想象力,给不同阅历的学生更多选择。第二,倡导阅读经典名著。如“微写作”中,让学生从《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和《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章节或者片段。这几本书有的是课外阅读书目,有的是当代文学名著,但均未进入教材。第三,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记叙文《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要求考生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选择一位“心中英雄”,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
上海:造就和谐自我
作文题: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点评: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终身教授胡晓明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生活当中如何去培植柔软素养,音乐美术文学艺术很重要。另外做义工,利用暑假时间去关心弱势的群体,为老人做些事情,为父母尽点孝心,这都是有助于自己的柔软的那个部分成长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环境,要在如何培养柔软的心方面,多用心。
广东:感知自然
作文题: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点评: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金涛认为,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为新材料作文,即只给材料,不作评判,不给观点。人与自然是个大主题,非常繁复,既传统又有新意,里面有非常丰富和开阔的内涵,这样就给广大考生以较大的自由和空间,既能让写作基础一般的考生有话可说,又可以让写作能力比较强的考生有较大发挥空间。
江苏:智慧
作文题: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点评: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孙芳铭分析认为,如今,材料的文字越来越简短,今年江苏作文的材料只有三十几个字,有利于考生明确主题,拓展思考空间。其次,高考作文越来越强调理性思维。
浙江:文章与人品
作文题: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对此你怎么看?
点评:浙江省高考阅卷负责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陈建新说,浙江省从2004年开始自主命题,回看作文命题,经历了具有文化色彩,引导同学们书写所见、所闻、所思,引导同学们理性思考等阶段。这反映了我们对高考作文的三个价值取向:第一,面向现实生活,关注现实,思考现实;第二,理性思考问题;第三,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这不仅能使我们在高考中得高分,在今后的人生中,也将获益匪浅。
5.高考作文时评素材 篇五
——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
魏寅
在有弯道的田径比赛项目中,第九道处于整个跑道的最外侧;因前伸数最大、不利于观察对手,被选手称为“最难跑的跑道”。在一次田径世锦赛男子4×100米决赛中,中国队就被分在了最不利的第九道。发令枪响,每一棒都竭力为下一棒跑出好成绩,结果中国队创造了“第九道奇迹”:以38秒01摘银,实现历史性突破。
其实,“接力跑”在精神层面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这项运动本身。小至一个团队,大至一个国家,要想干成了不起的大事,离不开许多人乃至几代人的持续接力。有了“后浪推前浪”的生生不息,才能实现“百川东到海”的宏伟愿景。正如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回首往昔,我们之所以能创造出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靠的就是这种传棒接力的精神。河北塞罕坝,三代林场人在半个多世纪中矢志不移、接续奋斗,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沙地上书写下积木成林、积林成森的奇迹;山西右玉县,20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把“不毛之地”打造成“塞上绿洲”;甘肃庄浪县,村民们一茬接着一茬在荒山上建梯田,将“无雨苗枯黄,有雨泡黄汤”的“没治县”变成“景色迷人的风景画”。实践证明,人人出力、接续奋斗,不畏任重道远、百转千回,才能成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在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驶过一段段壮丽的航程,抵达了今日开阔的水域。但也应看到,决胜全面小康重任在肩,打赢三大攻坚战时不我待,全面深化改革亟待进一步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正因不进则退,更应非进不可——当此之时,惟有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兢兢业业、苦干实干,才能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跑好我们手中的这一棒。
在梦想的指引下随风奔跑,就能拥有无穷的力量,抵达更高的精神境界。不可否认,现实中有少数人,并没有认清自己在这场“接力跑”中的角色定位,或是庸懒散拖、消极怠工,跑得“掉了棒”;或是今天上山、明天下河,跑得“脱了轨”。这些,都是不为未来筹谋、只为眼前考虑的短视行为。一切伟大梦想的实现,都是“个人跑”与“接力跑”的结合。丢掉团队精神、失去奋进动力,踟蹰不前、得过且过、画地为牢,只会贻误发展机遇。
6.高考时评作文素材 篇六
生命重于泰山。农历正月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专门听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对疫情防控特别是患者治疗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这是庚子年春节传递的最重要信息: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必须且一定能打赢。
《孙子兵法》说“多算胜,少算不胜”。疫情出现以来,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多次听取汇报、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周密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此次进一步明确要求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工作,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有党中央的精准研判与全面部署、全面动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党中央强调了疫情加快蔓延的严重形势,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刻认识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对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按党中央明确要求,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风险挑战是现代社会客观存在的。的风险就是没有意识到风险。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坚守岗位、靠前指挥,深入第一线,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善于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
7.刍议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 篇七
一、带着疑问阅读
每带一届高三, 我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 有没有先就文章的题目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说没有, 他们习惯于跟着文章的内容去阅读, 而不是带着疑问阅读。这就会造成阅读过程中的盲目、不得重点的现象, 从而使得整个阅读过程都是被文章牵着鼻子走, 不得要领。事实上, 一篇文章的标题大多是文章的中心或写作对象、范围, 针对标题提出的疑问往往就是对其中心内容的探究, 而当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 通常也就掌握了作品的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答题又是大有帮助的。如2006年江苏卷的现代文大阅读, 标题是《一幅烟雨牛鹭图》, 看到这个标题, 我们会想到:这可能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景里有烟雨、牛和鹭, 作者描绘的这幅图有什么特点呢?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又想借此表达什么情或理呢?带着这类问题去看文章, 自然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的重点, 为答题做好准备。再看看文后的题目, 四题中有三题与我们的疑问有关:1.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 结合全文, 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3.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 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自己提的问题即使与考题不太一致, 也一定会对做题大有帮助, 因为你对作品的重点内容已基本了解。
自己提问的方法很简单:不定问+固定问 (两者之间往往是有重叠的) 。不定问即自己看到作品标题后头脑里自然出现的问题, 这类问题因人而异, 不求一致, 但本质上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固定问是指每一篇作品都必须搞清楚的两个问题:思路、中心。以2006年全国卷的现代文大阅读为例, 标题是《绵绵土》, 不定问:什么是“绵绵土”?土怎么是“绵绵”的呢?写土是不是与抒发故乡情有关呢?固定问:本文的思路是什么?中心是什么?
二、带着答案做题
大部分学生在看完作品后不会去思考什么, 而是直接去做题, 题目问什么他就再到文中去找什么, 对作品没有整体地把握, 在答题时往往会遗漏要点、以偏概全。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 就是对看标题时自己所提的问题的答案, 尤其是思路与中心这两个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 最好整理在草稿纸上, 这样做题时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遗漏、避免片面了。
三、弄清问题本质
现代文阅读的试题提问方式千变万化, 学生因此经常摸不着头脑。其实, 问法虽多, 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此处的“宗”指的就是《考试说明》中对这一部分的要求。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主要是针对下列八小类:1.重要词语的含义;2.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3.思路、结构;4.思想内容;5.作者的观点态度;6.形象;7.语言;8.表达技巧。对于这些考点, 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 看到题目时, 必须先弄清它的本质是考点中的哪一项, 从而“对症下药”。如2004年江苏卷中《草堂·诗魂》一文的试题:从文章第四段看, 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这个问题的实质则是对第四段内容的筛选与整合。
四、从选择题入门
近几年的现代文大阅读的试题都是简答题形式, 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我们不妨从2002年之前十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入手, 因为那个阶段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的最后一题是选择题, 虽然形式不同, 但是出题角度与答题规范是一致的, 我们完全可以分析这些选项的角度、学习它们的表达、掌握一些术语。
如1999年全国卷24题: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 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合于交响曲之节奏”, 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 一切都完”, 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 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这题的五个选项包括词语的含义、句子的含义及作用、主旨、表达技巧等出题角度, 也与现在主观题的命题角度一致。
先做好类似的选择题, 对我们解答简答题是大有裨益的。
五、积累答题套路
在弄清问题本质和掌握一些术语之后, 我们还应该积累一些答题的套路, 当然, 这还必须以细化考点为前提, 如表达技巧可细化为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 、表现手法 (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等) 、材料安排 (主次、详略等) 、行文结构 (承上启下、起承转合、铺垫、照应等) 、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修辞方法的运用等。了解这些细化的考点, 总结与之相对应的答题套路, 可以省去很多思考与答题的时间, 并且使自己的答案趋于规范。示例如下:
形象:身份+性格 (情感)
情感:通过什么内容+抒发 (寄寓) 什么情感
修辞:手法+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关键词句:含义+手法+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表现手法:手法+作用 (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评价:观点+理由
总之, 学生在复习现代文阅读时切不可“跟着感觉走”, 更不能“靠天收”, 而是要抓住两大方面:阅读策略与答题策略, 掌握了这两大方法, 则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8.高考时评作文 篇八
【借由社会现象,引出文章论题——毕业季的高消费】
毕业,意味着一场结束和一场开始,既有对过去的依依不舍,也有对未来的向往憧憬。在这样一个人生转折点,往往充满特别的记忆。也正是因为抓住了这一点,越来越多商家为毕业生推出了五花八门的“毕业限定套餐”,这些套餐专门面向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在向幼儿园延伸。可饭吃了一顿又一顿,上一顿和下一顿好像差别并不太明显;写真拍了一套又一套,这一套与那一套都有挥之不去的“影楼风”。让人几近透支的高消费过后,真正为毕业留下完美回忆的又有多少?
【分析毕业季高消费流行的原因,并鲜明亮出作者的观点:毕业季高消费不合理】
毕业季要告别“烧钱季”,正确消费观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当前,许多人简单地将消费升级理解为奢侈。吃喝穿戴一律、逢年过节互送礼品、过生日办宴会已经成为不少孩子的生活真实写照,毕业季的高消费不过是这一问题的集中爆发。其中,不乏学生之间盲目攀比的因素。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摆在面前的关键问题。但孩子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模仿家长,毕竟身边人才是孩子生活中教他们如何消费的人。通过言传身教,让
孩子真正了解社会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家庭的真实,他们也就不难树立正确心态、摆正位置,做出正确的选择。
【论述走出毕业季高消费的迷局的措施之一: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消费观】
毕业季要告别“烧钱季”,对仪式感的理解同样重要。就像吃饭前仔细摆盘一样,仪式感正在成为品质生活、精致生活的象征。而仪式感本身究竟是什么?别说是孩子,可能连摆盘后不发朋友圈就不吃饭的大人们也没有想明白。其实,今天种类繁多的毕业项目,归根结底,与昔日流传于毕业生中的“同学录”起着相同的作用。那凝结在一笔一画中的真挚情谊,才是最打动人心的仪式感,也由此成为最应该也最能够留下来的东西。那么今天的孩子,除了吃吃喝喝与玩玩乐乐,有没有更能打通和连接彼此内心的渠道呢?
【论述走出毕业季高消费的迷局的措施之二:要教育孩子正确理解仪式感】
相信一个品相粗糙却是亲手制作的点心,比在餐厅请吃一次火锅更让老师感到欣慰;一次简简单单却相互扶持的远足,比被摄影师摆布拍摄而来的写真集更让小伙伴记忆深刻。一起去找寻更多属于这一代人的正确毕业季打开方式吧,毕竟,挥洒更多可能,方能不负青春。
【结尾举生活实例,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再次向读者发出号召:毕业不必高消费,走心才是关键】
「精读细思」
9.高考时评作文 篇九
参天古木不仅繁茂昌盛、哺育生灵,更是用智慧告诉我们;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梦想,只要想办法,梦想就会照进现实。(引:开头不要过长)
大树的绿荫浓浓,为生灵送来凉意。大树的梦想是旅行,伟大的它却不能完成自己的梦想,飞禽嫌它没有翅膀,走兽嫌他没有脚和腿,断定它不可能旅行,自身条件的先天不足似乎注定无法旅行。于是大树想出了办法,结出累累硕果,为生灵带去甘甜。天无绝人之路,梦犹在,路就在,当飞鸟曾将它的果实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时,它的旅行之梦实现了。人生旅途亦像大树,追梦途中有坎坷,那就想办法跨越,自身条件不足,那就想办法创造条件,天无绝人之路。拿破仑说过,困难要靠自己克服,障碍要靠自己冲破,在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议,在评议材料基础上细化论点)
梦想的实现在于创造出实现梦想的条件。要实现梦想,就要想出切合实际的办法。尽人皆知的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有着宏伟的梦想。他与常人不同的是,他不仅有梦想,更有实现梦想的办法。他的办法就是为他人,为合作者创造财富,正像他自己所说的,我不是赚别人的钱,而是钢珠别人赚钱。正是他想出了互惠互利的办法,所以他的事业迅猛发转起来,,他的天猫购物销售额达到970亿元。如果他不是既有梦想,又有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他就不会在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可见,想出办法,创造出条件是梦想之旅的铺路石。(联:五层结构主体段)
古往今来,许多人想出办法,创造出条件,取得了成功。最的是三国时期的蜀_诸葛亮,当魏国大军从水上进犯吴国的时候,吴国的箭只严重不足,于是就有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从魏国船上借来了“十万只箭”;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巧借东风,“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葛亮装模作样地上坛作法,要“借东风”。到了作战那天,果然东南风大起,周瑜乘机发动进攻,火烧连营,一举击攻了曹军。(联:论据要切合材料)
正像_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要先解决桥的问题。想办法,才能够创造出条件,让梦想变为现实。事实正是这样,一事当前,一个梦想当前,自己的力量总有不够的时候,自己的条件总有不足的时候,但是也总会面临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所说的想办法,就是从主观与客观的联系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预定的目标。正像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深:在前面摆事实的基础上,讲出内在的道理)
10.高考文综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篇十
一、2012年大纲卷与新课标卷结构的比较
1. 相同点。
两套综合卷均通过地理、历史、政治三科按照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组合成卷, 且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 地理选择题题量为11道, 赋分44分, 非选择题赋分56分, 满分皆为100分。
2. 不同点。
大纲卷文科综合题采用政、史、地各一道单科题 (地理为36题) 加一道三科综合题组题, 而新课标卷地理综合题则采用两道“必做”题 (36、37题) 加三道“选做”题 (42–44题) 的学科内综合题组题, 并没有三科综合题。从赋分上来看, 大纲卷地理单科题36题为36分, 三科综合题39题为20分, 而新课标卷两道“必做”地理题为46分, 三道“选做”地理题 (三选一) 各占10分。
二、近三年来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主要特点
1. 图表丰富, 体现了“无图不地理”的学科特色。
地理图表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 又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高考地理试题情景创设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利用地理图表。
从图表数量来看, 具有稳中有升的趋势, 从图表类型来看, 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出现频率高, 三年来都进行了专门考查, 特别是区域图, 每套试卷中则有多幅出现。这些图表集中地体现了地理学的区域性、综合性, 反映了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值得一提的是, 近两年的新课标卷中, 采用了以图组形式呈现主题信息的方式。如, 2011年新课标卷36题中的图表就以世界区域图 (新加坡)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统计图和景观图 (水坝) 的组合形式呈现。又如, 2012年新课标卷4—5题、6—7题则为两组各两幅图的组图题。这种图表组合形式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与本质, 强调了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与交互性, 也对考生的地理素养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需要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地理要素间的关系。
2. 知识为基, 能力立意。
近三年来新课标卷地理试题中涵盖的主要考点有:天气与气候、河流水文特征、等值线的判读、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区位因素 (农业、工业、城市) 与产业活动、人口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际联系等。从考查内容来看, 试题多选取地理学科知识结构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内容, 即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试题设计既不回避教学重点内容, 又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不再追求自然与人文、中国与世界地理板块内容间的平衡。值得一提的是, 新课标卷试题中连续三年没有对难度较大且较为抽象的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考查, 但在全国其他一些地区的高考文综试卷中, 这一考点出现频率仍然较高, 只是考查难度有所降低。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大都以能力考核为主, 回归学科本质, 减少了知识陈旧与机械记忆的内容, 更注重“理”的考查。如, 2012年新课标卷10、11题, 即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高差。其需要考生快速审清题干指向, 准确解读和提取有关图表信息, 积极调用储备知识后, 方可作答。通常情况下, 观察等高线及其标高可以判断出地形地势、河流流向等。本组题则独辟蹊径, 构图留白, 图文结合, 要求考生灵活运用相关地理知识, 根据河谷的位置逆向判断出河谷两侧的地形特点, 进而判定相应的等高线数值。这突破了传统等高线判读试题的设计思路, 彰显了能力立意的原则。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设计还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选择性, 为考生作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答案更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如, 2010年卷37题第 (3) 小题: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 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答案有赞成和不赞成两种观点, 考生只要分析有据, 论证充分均可给分。又如, 2012年卷37题第 (3) 小题: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 请说明理由。该题设计与2010年卷37题第 (3) 小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 2011年卷36题第 (3) 小题:除建水坝外, 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 并说明理由。这类开放性试题能较好地考查考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与创新性等, 符合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3. 选做题突出主题, 风格近似。
2010年新课标卷选做题由“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两个模块的内容构成, 2010年后则增加了“环境保护”模块的内容, 试题的设问数量也发生了变化。在2010年、2011年只有一问, 2012年则变为两问。
选做题的基本原则是“超量命题, 限量做题”, 体现了选择性和多样化, 考生可以在三道选做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这符合地理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与初衷。从考查内容来看, 在同一试卷中, 各选做题的设计都围绕模块主题, 突出了主干知识的运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选做题的设计在“描述阐释”型问题的基础上, 逐步增加了“论证探究”型问题。如, 2012年各选做题的第二问都增加了“应采取的措施”的设问。这样的试题设计更能有效地检测考生的学习潜质, 对今后的地理选修课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从试题结构来看, 在同一试卷中, 各选做题的素材阅读量相当, 图文信息的呈现方式与设计风格相似, 答题量相近, 赋分相同;从考核目标来看, 在同一试卷中, 对各选做题的难度、区分度均进行了合理的掌控, 设问的难度相当, 区分度相近。这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
4. 联系生活, 关注热点。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与热点为背景,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中地理元素的挖掘, 通过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核心知识、原理和思维方法, 体现出地理学极强的应用价值,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 2011年卷42题以近年来大量出现的自驾车旅游为题材, 考查了相关的旅游地理知识。又如, 2012年卷44题以上海市饮用水源地的变化为题材, 考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这类试题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生活气息浓郁, 考查了“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很好地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对中学地理教学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从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方式来看, 有隐性考查和显性考查两种方式。 (1) 隐性考查:通过题目内涵折射、反映热点, 不着痕迹。如, 2010年卷4-5题涉及了人口增长、劳动力人口负担与职业构成的关系;6-8题则介绍了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2011年卷3-5题涉及到了我国大豆生产的进出口;2012年卷8-9题则涉及劳动力数量、价格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等。 (2) 显性考查:直面热点或关注热点背景及其发生区域。如, 2010年卷1-3题涉及了2010年5月初新疆地区发生的洪灾;2011年卷1-2题提及了东日本大地震对汽车生产的影响;2012年卷1-3题关注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导致的耕地被占与粮食增长问题, 36题则涉及了凭祥家具生产等。这些热点试题的共性是:引导考生用地理的视角看待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以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热点问题, 体现出了地理学科的价值与功能。
三、2013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分析
1. 仍然以主干知识作为命题的重点。
通过对近年来高考文综地理试题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 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这一考查点没有变, 对主要内容进行反复考查的命题思路没有变, 主干知识始终是命题的重点。一些地理学科主干知识, 如, 时间计算, 天气与气候, 区位分析,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特征及国土整治等, 仍会是考查的重点。对于这些主干知识, 教师不能让学生机械的记忆, 必须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加工与整合, 并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 从而加深他们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 注重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程理念必然会在高考文综地理试题中予以体现, 特别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试题则更为注重对考生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考查。
3. 以图表作为载体, 强化对考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
图表是高考地理命题的重要载体, 其能够灵活地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对地理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在高三地理复习中, 教师应让学生结合地理图表进行知识应用训练, 如, 可进行绘图基本功的训练, 以及读图能力和图像变化分析的训练等, 不断地提高他们读图、析图和用图的能力。
4. 以区域性作为考查考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重点。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征, 也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主要依据。很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变化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能加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为此,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区域图进行全面复习, 使其明确重要的区域及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 掌握不同区域的特征;进行不同区域的对比, 使学生深入认识区域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让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或区域要素特征的描述, 并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特定区域及时事热点发生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复习, 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 而且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与此同时, 其对高考地理试题的考查重点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1.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把握高考方向。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 教师应认真研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与考核要求, 以及近几年来全国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 把握高考方向和命题变化趋势, 为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做好铺垫。
2. 夯实基础, 构建主干知识网络。
每年的高考文综地理试题都是通过“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来重点考查“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为此, 在高三地理复习中, 教师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而是要引导学生集中精力, 立足于基础与主干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地图等, 弄清基本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以点带线, 以线带面, 由线成网”, 逐步构建主干知识网络。
3. 强化读图训练, 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图表是高考地理试题主要的信息呈现方式。近年来的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对考生利用图表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总结的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 而很多考生因无法理解图表中各要素的含义, 难以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导致严重失分。在复习备考中,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方面多下工夫。强化读图训练, 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读图、填图与绘图, 引导他们总结各类地理图表信息呈现的特点, 结合图表去理解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规律, 使其学会准确、全面地从图表中提取显性与隐性的信息并加以科学的表述,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4. 关注生活, 关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