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教学

2024-10-07

古诗词诵读教学(精选10篇)

1.古诗词诵读教学 篇一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主备人:涟水县方渡中学 张建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2017年语文中考复习指南》指出:对于诗歌,尤其是古代诗词,常常将三个方面作为考查重点:①诗歌名句积累与运用;②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③具备初步欣赏诗歌的能力。

3.因为是课外诵读,所以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注重方法的点拨和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课前完成,当堂检查),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默写(当堂完成);

2.结合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诗歌考察的形式(具体可查看《2017年语文中考复习指南》中“诗歌阅读指导”内容),结合试题,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默写。

教学难点:结合问题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教学过程:

一、学习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一)检查学生熟读、背诵情况;(齐读、点名背诵:建议中等生)

(二)根据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结合课前预习情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三)围绕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回答问题。

1.试分析诗中所写的作者离乡的时间、地点以及描写的景物。明确:秋天的夜晚,峨眉山,主要描写了山、月、江水。2.诗中五个地名连用,试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明确: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青衣江)、清溪、三峡、渝州;作用: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文下解读中说“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再读全诗,试分析作者的复杂情感。明确:对未来的憧憬、对家乡的依恋、对友人的思念等。

(四)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

1.齐背;2.独立默写;3.对照文本订正(用不同色笔自己订正或互批)

二、按以上流程分别学习《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建议:

(一)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注重方法的点拨和目标的达成;

(二)尽量围绕“文旁注释和文下解读”设计问题; 1.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拓宽;

2.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提出问题。

(三)默写内容,下课收齐,教师再批阅。(了解默写情况)

三、完成《巩固练习》。

2.古诗词诵读教学 篇二

一、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积累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

事物的一切发展都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储备上的,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一切终将都是纸上谈兵。因此,语文教学同样强调知识的积累。大量诵读诗词教学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古代诗词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文字呢?

在实践中首先是学校的力量。以我校为例:我校把诗词教学融入学生的各个学习角落。课间活动的音乐采取由诗词教学歌曲,并且于此同时也把诗词教学《三字经》作为我校文化墙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玩耍的时候时刻都能看见,慢慢读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不知不觉已经学生们已经可以记得很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还会主动一起查字典、问老师。不奢望学生读了就会,读了就懂,但每天读一次,每次收获一点点,时间长了,自然而然收获将会更大了。知识都是在慢慢积累中形成的。

二、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

语感———语文教学之本。语感好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自然会更透彻一点。许多专家都认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语感,刘大槐在《论文偶让》中写到:“(读古人书),烂熟后。我只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而诗词教学中的用词造句往往都是经过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的,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如《提李凝幽居》中的“推”改为“敲”,作者也是反复斟酌过的。而且诗词教学诗句优美,有的讲究对称,有的讲究平仄,有的讲究押韵,读起来有重有轻,有快有慢,有起有伏,而且每首诗词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奏停顿和不同的蕴义,读起来都是那么的朗朗上口,也因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不知道作者,不知道诗题,但是看了上句便立刻知道下句。

三、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诗词教学本身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是其它一般的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在诗词教学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画面就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诵读诗词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更可以延伸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诗词的更深一步理解。如:《江南》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当学生每每读到这首诗时,脑海中就一定可以浮现诗词中所描绘的鱼儿成群的在莲叶间游来游去,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在北的情景,也更容易理解诗词的意思了。

四、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词教学中有很多经典的词句不仅优美,而且描写的意境也很优雅。无疑的是,多读诗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向我们展示了这么一幅画面:一望无际的绿绿的、圆圆的荷叶一张接一张,其间探出的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的格外的美丽。多么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风景画啊!在教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闭目想象,然后自由诵读。这样,学生就很自然的体会到了美、欣赏到了美。

五、强化诗词诵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的表达欲望较强,他们心中积累了一定的诗词、警句后,总是想找个机会表达出来,或吐之于口,或倾之于笔。而习作时恰当的引用诗句能增强表达效果,为文章增添色彩,画龙点睛。因此,诵读诗词教学能调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由于当时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有学生还把这些诗词进行归类,发现同为咏春的诗,既可以写花,也可以写树,写花写树又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更激发了学生诗词教学积累的兴趣。诗词教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源于诗人仔细的观察自然、细心的感悟生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相信如果能经常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诵读诗词教学并且联系实际,那么,就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我国诗词教学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包含着很多哲理,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博大精深的精神力量。因此,让学生诵读诗词,有助于组早学生高尚的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正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诗词教学都含有深刻的哲理,读这样的诗词,怎能不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呢?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让诗词教学诵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成为像一日三餐一样缺少不了的习惯!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中国古代的诗词是我们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我们国家历史的缩影,其中蕴含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其经典文化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把诗词教学的诵读作为诵读的基本内容完全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诗词诵读教学,语感,积累,情趣,修养

参考文献

[1]邓明菁.感受诗词教学的意境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35期

[2]钟淑凯.走进诗词教学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32期

3.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教学研究 篇三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

古典诗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学宝库中耀眼的明珠,浓缩了汉语言文字的精华,蕴含了华夏先贤们对国家、对人民、对自然、对哲学的思考与情感,是中华文化的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下一代进行古典文学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培养和健全学生人格的需要,是把根留住的需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秋大计,文化传承不能丢。因此,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笔者发现,传统的诗词教学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方法单一,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革新古典诗词教学理念,重视诵读教育刻不容缓。本文抛砖引玉,对近年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诵读教育改革进行总结,以供同行参考。

一、诵读教学的重要性

本文讨论的诵读,是指富有情感的、按照文章内容进行语速、语调以及节奏变化的朗读,因此不是通常所说的阅读。阅读的目的是理解课文的信息,而诵读是在阅读基础上更进一步富有情感和节奏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不能代替诵读,因为多数情况下的阅读是不出声音的,而诵读需要咬字正确、吐字清晰且富有韵律感,充分体现出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

1.诵读教学是体味诗词韵律之美的必由之路

古典诗词本是歌词,是文人雅士按照曲谱的旋律而创作的歌词,最终的表现形式为吟唱,或婉约如阳春三月和风细雨,或豪放如残阳如血金戈铁马,无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之美。现在虽然曲谱丢失,无法进行吟唱,但是作为歌词,古典诗词具有的平仄相隔、句句叠韵的结构特征,非常适合诵读,也只有进行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到这种节奏韵律之美,才能真正领悟到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2.诵读教学是诗词记忆的必要手段

诗词短小精悍,是一种凝缩的文学艺术,凝聚着先贤们的喜怒哀乐,充满了对家国的眷恋(如屈原的《楚辞》)、对亲人的思念(如苏学士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及“十年生死两茫茫”)、对自然之美的歌颂(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甚至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包含着无限的意境之美,而这种意境之美很难用语言进行讲解,很大程度上属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范畴。因此在记忆力最好的童年时期,先把这些凝缩的精华吞下去,通过反复诵读,不断地进行“反刍”,在一节三叹、抑扬顿挫的诵读中理解诗词的内涵,此后随着岁月流逝、阅历增长、心智成熟,诗词中的意境之美就会不时呈现出来,使人渐入佳境,受用终生。这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一个伴随着人的成长而思维逐渐拓展的过程,也就是孔子教导的“温故而知新”,不能拘泥于要求学生立刻掌握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身世以及与此诗词相关的历史典故这些外延知识。

3.诵读教学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语言教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听说读写”四种技能,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正确地用“说”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但是很遗憾,我们常常发现,很多人到了大学阶段都不善于或者不能正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口齿不清,甚至常常是词不达意,根本的原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的功夫没有做好。事实上,每个人的口腔生理构造都不尽相同,加之各地方言影响,说起话来南腔北调不足为奇。但是规范化的汉语要求正确的读音,所谓字正腔圆才能让别人听得明白。所以语言教学中首要问题还是解决如何“说”的问题。由于在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各级各类考试当中(普通话等级考试另当别论),普遍进行的是识字、理解、语法、写作能力的考核,并没有对“说”的考核,因此,语文教学中常常忽略了诵读教学,培养了一大批能看书写字而不能流利表达的所谓人才,这与哑巴英语有何区别。只有进行反复的诵读才能不断地矫正个人的发音器官,使得发音标准,说话才能做到字正腔圆;也只有不断进行诵读,说话才能做到语调富于变化,节奏控制得当,才能方便地与人交流。好在这个问题已经有同行注意到了。

二、诵读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革新

1.革新教学理念

说到诵读,很多人立刻想到诗歌朗诵,觉得对中小学生进行诵读教育实在是要求太高。事实上,诗歌朗诵是一门艺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要求朗诵者具有深厚的文学艺术功底以及舞台艺术造诣,因此不能把朗诵作为教学目标。但是实践中教师又走向了另一端,本来作为诵读教育时间的晨读课,很多教师仅仅要求学生大声读课文,丝毫没有顾忌到语音语调与节奏,更别提什么饱含情感了。结果外面听起来书声琅琅、人声鼎沸,身处其中者则是噪音环绕、不堪其扰,毫无诵读的乐趣可言。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诵读教学,真正把诵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进行严谨的教学。教育者不期望所有的学生将来都成为新闻播音员或节目主持人,但是教育者有义务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说话,因此把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很自然的事情。

2.创造诵读环境,革新教学手段

随着国家财力增强,各地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多媒体教学设备逐渐走进中小学校课堂,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文特别是古典诗词的诵读教学已经具备了条件,在这方面已有不少同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首先,要创造宽松的诵读环境,让学生身心放松,不再视学习为畏途。其次,学习心理学表明,通过视觉、听觉获得的信息量比单纯背书要多得多,且更容易被人接受,因此更适合长久记忆。比如: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阅历,或受限于生活环境,对古诗词中涉及的宏观的自然美景(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洞庭美景)或者著名景点(如张继笔下《枫桥夜泊》中的寒山寺)没有任何印象,多媒体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与诗词相关的动画、电影片段,配以或抒情或激昂的音乐,祖国壮美的山川河流立刻呈现于眼前,抽象的文字化为活生生的视觉、听觉元素。创造情境课堂是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现代多媒体技术提供的情境再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致,使得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立刻与诗词的描述对接起来,从而加深了印象。在此基础上,随着画面的缓缓移动,音乐缓缓响起,朗诵名家对课文的朗诵作为配音呈现,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语句轻缓与节奏快慢,体味语调变化以及换气节奏,揣摩诵读者的情感,欣赏多次后让学生声情并茂跟读,教师总结后再进行范读,进而让学生个别诵读以检测效果,并请同学进行点评,最后关掉多媒体配音,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中齐声诵读、反复诵读,进入情境感受意韵,然后屏气凝神地默读,充分体味古典诗词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如此引导学生诵读,则诗词中的美自然呈现于学生脑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再现诵读,可逐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达到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的教学效果,这方面已经有同行做了有益的尝试,证明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总结

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在古典诗词诵读教学过程中,将多媒体技术与古诗词意境融合,通过多媒体示范、跟读、齐读、默读等诵读过程,给诵读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古典诗词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宁.浅析小学古诗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4(2):187-188.

[2]巫远添.古诗词“意境美读”教学之我见[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5):207.

[3]盛海霞.“诗”光读百遍其“义”未必现——浅谈小学语文高段古诗教学的几点认识[J].素质教育论坛,2014(27):252.

[4]包万青.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4(12):269.

[5]刘喜科.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俪人:教师,2014(1):15.

[6]舒建华.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素质教育论坛,2014(26):114.

[7]王晓红.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氛围的营造方法[J].中国科技博览,2014(25):238.

[8]金春江.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173-174.

[9]汪小波.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读与算(教师版),2014(27):175.

[10]张志建.语文情景课堂的情景设置[J].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4(4):46-47.

[11]黄超颖.激发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4(4):71.

[12]杨德阳.发现语文课堂的美[J].中学课程辅导,2014(22):73-74.

[13]常永英.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4(12):139.

[14]罗月念.让古诗鉴赏课堂美不胜收——从三维目标角度浅谈古诗鉴赏活动的审美角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9):164-165.

[15]路海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J].学周刊:中旬,2014(4):196.

[16]马娟.寻美——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手段[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4(1):95.

[17]许秋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美读”[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89-91.

[18]尤丽玲.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古诗的“美”[J].内蒙古教育B,2014(5):64.

4.浅谈幼儿同古诗词诵读教学 篇四

一、课题的提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古典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对一个人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让孩子从小诵读古典诗词,不仅能促进孩子口语的发展,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创造力,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更能陶冶情操,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说:“我们现在的社会,就像一个拼命奔跑的人,为了物质进步踉踉跄跄,慌不择路。一边跑,一边丢东西,等跑到终点,才发现爷爷奶奶塞到自己贴身口袋里的祖传宝贝都丢了。忘了自己是中国人”。现代社会中,吃着洋快餐,却不知道孔子、屈原为何许人;说着流利的外语,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者屡见不鲜。我们并非反对学习英语,但是,却不能淡忘和忽略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有多种渠道,最重要最直接的渠道莫过于诵读千古经典古诗文。通过诵读经典诗词,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打下鲜明的文化烙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在幼儿园开展古诗词诵读的教学,我们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一年来,课题组以教工幼儿园小、中、大各一个班的幼儿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幼儿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一中心,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及案例分析法等,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和推进研究工作。

三、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创设情境唤起幼儿对古诗词的兴趣《纲要》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大诗人陆游也曾经对自己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因此,我们认为环境创设对幼儿的影响可以称得上“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园的门厅墙面上,精心绘制的就是古典文化的壁画;园内设有“古诗长廊”,并定期更换内容;参与研究的三个班级都有自己专门的诗词墙面创设:小班设有“每周一诗”,中班是“古诗天地”,大班则布置了“我爱古诗”主题墙。各班在区角中投放《跟我读古诗》、幼儿版《唐诗三百首》等图书和音像资料,供幼儿随时观看和交流,学习;同时,在晨间活动、接送时间和午餐前后,播放古诗词磁带、碟片、民乐,让孩子通过聆听和一起朗读古诗,时时沉浸在优美的诗海中。

(二)营造和谐温暖、充满鼓励的精神氛围,激发幼儿大胆主动诵读《纲要》提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等等。诵读活动中,我们的教师始终给予孩子真诚的关爱和鼓励,让幼儿觉得学习古诗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让他们喜欢和老师一起诵读、欣赏、阅读、表演等;当幼儿有了哪怕是很细微的进步时,教师都能及时肯定,并为他喝彩,同时创设机会让幼儿大胆表现„„这种信任和支持使孩子兴趣盎然,自信心增强。

(三)探索有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首先,借助图片音乐或课件等电化手段让幼儿明了诗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为了避免幼儿在诵读过程中出现枯燥、诵读疲劳等,我们借助多种手段,一幅图片、一段音乐、一个有趣的课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再现古诗所表现的内容,激发幼儿的诵读兴趣,感受诗词意境。如在诵读《春晓》一诗时,我们就通过多媒体播放画面和音乐,让幼儿感受诗人笔下的啼鸟、风声、雨声、花落组合的那种美,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优美情境下,幼儿就容易激起诵读的欲望。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先放映庐山的风景片,当幼儿被美丽景色陶醉时,教师娓娓读出诗句,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利用灵活多样的诵读方式,让幼儿在反复诵读中形成良好氛围。幼儿本是乐于念诵乐于反复的,尤其是团体的朗诵,抑扬顿挫,琅琅书声,更是一种愉快的事。反复多次,即能背诵,会背诵时,更是乐此不疲。为了让幼儿形成乐于诵读的好习惯,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今天我当小老师”,让幼儿当小老师带领其他孩子诵读;“读诗幸运52”,让幼儿进行背诵比赛;还有组与组之间的接龙比赛;接力读、快读、慢读„„多种多样的诵读形式使幼儿把诵读当作了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再者,多领域的渗透也让古诗词的诵读更加丰富有趣。经典古诗文一般富有音韵美和意境美,可读、可唱、可画、还可表演。在语言活动中,幼儿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与表现古诗文;在绘画活动中,幼儿通过想象和创造来表现对古诗文意境的理解;在音乐活动中,老师适当巧妙地溶入一些古诗文内容来进行歌唱与表演活动等。把古诗词变成孩子们喜欢的唱古诗、画古诗、演古诗、跳古诗等,既增强了幼儿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记忆,又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孩子们更快乐主动地学习古诗文。

(四)多种途径完成古诗词诵读集体教学:我们安排了每周1~2次专门的集体教学活动。根据制定的内容开展教学,具体有古诗欣赏、诵读、表演等。小班以欣赏诵读,激发兴趣为主,中大班则加深难度拓展范围。每一次活动,教师都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如春暖花开季节,大班教师安排《咏柳》古诗,带幼儿散步来到江滨的柳树下,引导幼儿观察:那细长的叶子嫩绿的发出亮丽的光彩,不就像“碧玉”吗?柔顺的枝条倒垂而下,不就像轻柔的绿色丝带吗?„„欣赏和形象解释方法让幼儿愉悦的感受了诗歌凝练和拟人的语言和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日常生活:古典文学作品具有音韵优美的特点,有美感的复述和朗诵必不可少,因此我们在一日生活各环节如晨间活动、午餐后、午休起床甚至散步途中、上下楼梯时和排队等候等时间都适当的引导幼儿诵读,幼儿也学会了在休息或游戏的时间自发的诵读古诗词,对在集体活动中学过作品进行复习巩固,加深感受、理解、记忆。幼儿园内常常能听见书声朗朗,也形成了一个很好学习的氛围。游戏活动: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把古典文学教育自然的融入到游戏中,让古典文化快乐的滋润孩子的心田。1.表演游戏。在小班幼儿学习古诗《咏鹅》教学活动中,提供头饰等道具,让幼儿扮成一只只曲项向天歌的大白鹅浮跟着白鹅妈妈玩游戏,在快乐、有趣的游戏中学会咏诵了古诗,达到了很好的效果。2.智力游戏。智力游戏是幼儿园教学中经常使用一种有效的游戏形式,在经典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设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智力游戏。如:“猜谜语”“拼图”“诗画匹配”等智力游戏,极大地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教学效果。3.竞赛游戏。孩子们的竞赛意识很强,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合作意识。我们常常开展一些个人或小组的竞赛,比一比,看谁诵读的古诗文多。看谁反应快,看哪一组配合默契。如“古诗接龙”“古诗幸运52”“我是古诗大王”等。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孩子的听说能力,又提高了孩子的反应能力,培养了孩子合作、竞争意识及集体荣誉感,为孩子创设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家园共建:《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只有家园合作,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为了让家长“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之前,我们召开了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活动的任务和目标,取得家长的支持,同时也给家长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要求,以便家长更好的配合。在古诗词诵读过程中,家长和幼儿一起朗读和背诵古诗词,和孩子比赛,一起查找相关资料等等。许多家长买了《唐诗三百首》《精选古诗词》等书籍,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朗诵。有些家长还特意来询问我们在家里如何对孩子进行阅读训练,如何才能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等等。这份认真、这份专注,让我们感到欣慰。

四、研究成效

(一)课题研究使我园的办园环境和活动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变化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园的园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环境,当你置身于幼儿园中,就会被一种浓浓的古诗文化所包围,孩子们身临其中,也是得益匪浅。现在,由于我们的成功实践带动了整个幼儿园的古典文化教学氛围,我园已经将经典古诗词延伸至经典古诗文的诵读作为我园的园本教研内容,使之成为办园特色。我们相信,未来我们的经典文化诵读将会更科学更有效的开展下去。

(二)课题研究使幼儿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问卷调查,家长们普遍感到孩子们咏诵经典古诗后学习态度、兴趣、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经典古诗文咏诵教学是有成效的,它使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年多的古诗文研究教师们积累了十几多例成功的教育案例,也发现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知识面、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进步明显。在诵读活动中,幼儿充分体会到了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成功的喜悦,原来有点内向的孩子变得活泼大胆了,原来有几个口齿不清的孩子也能连贯地讲述了„„古诗让每个孩子充满自信,同时,幼儿的记忆力、注意力及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三)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素质提高《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和幼儿一起诵读经典古诗词,教师的角色也由单纯的教师变成“学习者”,背诵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非常高涨。教学相长是难得的提升自己的机会,一年多来,教师们积累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文化修养;在教学古诗词的诵读中,为了更好的促进幼儿主动的学习,教师就会更深入地体悟古诗词经典的内容,在和古诗词的直接对话中,促进了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陶冶了情操,升华了气质。另外,教师们通过课题研究,教育创新意识得到了加强,教科研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更好地学会观察幼儿、研究幼儿,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更好的落实。

5.古诗诵读教学计划 篇五

1.初步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

2.诵读经典,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诵中感悟,感受经典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诵读内容为三部分:

1、古诗十二首。

2、名人名言十句。

3、带“龙”的成语9个;含有“想”意思的成语6个;表示杰出、不一般的成语5个;描写态度和蔼的成语5个;成语接龙一组。

三、教学时间:

1.每周的经典诵读课及一、三、五的晨间诵读时间进行诵读指导。

2.每天语文课上用1-3分钟进行复习巩固。

3.学生课外复习背诵。

四、教学策略:

1.教师范读为主,辅以讲解部分知识点。

2.学生反复朗读为主,要求背诵积累。

3、检查落实

(1)开辟“古文诵读园地”评出每月的诵读明星。

(2)每月统计学生的背诵进度。

(3)集体展示,评选班级明星。

五、三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一、必读书目。

1、《语文经典读本》

2、《爱的教育》

3、《稻草人》,叶圣陶,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版

4、《宝葫芦的`秘密》,张天翼,农村读物出版社版

二、选读书目。(根据各自爱好有选择性的阅读。)

1、杨红樱系列

2、《中华美德故事》

3、《雷锋的故事》

4、《岳飞传》

5、《小学生十万个问不倒》

6.古诗诵读:鹿柴 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字。

2、正确流利的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主食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诗人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他多才多艺,诗话书乐无不精通,诗画作品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安史之乱以后,由于王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坠入空门,作品的风格也充满了空灵的色彩,后任因此称他为诗佛。

2、引出诗题

傍晚,王维来到鹿柴附近,在空旷的山林中看不见一个人影,只偶尔听得见山中回荡着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余晖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绿的青苔上。这空山的沉寂,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诗人的寂寞之情,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鹿柴》。(教师范读古诗)

二、读古诗

1、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的意思。

3、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1、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讲古诗,相机指导朗读。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

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3、尝试背诵古诗。

4、教师小结反衬法的美学价值。

四、结语

用声音来表现寂静,用光亮来表现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写寂静、直接描写幽暗效果更好,你们可以将这一手法运用到写话中。板书设计:

鹿柴

7.古典诗词诵读教学例谈 篇七

一.识字教学中的读

识字是学生阅读、理解、品鉴古典诗词的前提。小学生学过的字词, 只有运用于包括古典诗词在内的各种文本的阅读中, 才能巩固其识读、运用等学习效果。而诵读古典诗词, 学生也必须在扫除生字生词这个拦路虎的前提下才能有效进行———读通、读顺、读懂古典诗词。所以, 教学古典诗词时, 我常常把对学生的识字教学放在第一位, 采取“整体认知———个别学习——整体巩固”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

比如, 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 上课伊始, 我就运用白板展示这首诗歌的全文。学生看见这首古典诗词自然就会咿咿呀呀地顺口念道:“山一程, 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当学生念道“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中的“聒”字时必然卡壳。因为从一年级至此, 学生尚未学习到“聒”字, 而此时学生又尚未打开书本看课文和课文下面的注音及解释。这时, 我趁势引导说:“哪位同学能够告诉大家这首诗在我们教材的那一页?刚才大家读不过的那个字课文下面是怎样注音并释义的?”当学生在诗歌的下面找到“聒”的读音和释义后, 我又引导学生把“聒”还原到《长相思》中的相应位置, 然后, 让学生在《长相思》古典诗词的整体诵读中巩固记忆“聒”的读音和加深理解“聒”的词义, 进而引导学生顺利诵读、理解、背诵、默写《长相思》。

二.体味音乐美的读

众所周知, 古典诗词因其固有的内在结构形式而具有鲜明的节奏美、韵律美、音乐美等美学特质, 正如郭沫若所言:“节奏之于诗, 是她的外形, 也是她的生命。”所以, 教学时, 当学生扫除古典诗词中的拦路虎———生字生词后能够字正腔圆地读通、读顺、读懂古典诗词时, 我们就应该教给学生品鉴古典诗词节奏美、韵律美、音乐美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在古典诗词乐音一般的诵读中获取愉悦的审美体验, 从而, 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明白并反复诵读体验:1.五言古典诗词一般只有3个节奏, 比如唐代诗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独坐/敬亭/山。”2.七言古典诗词通常有四个节奏, 比如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 照我/还。”在教会学生把握诵读古典诗词节奏的基本方法后, 再引导学生从语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句末的抑扬等方面对课堂教学中古典诗词的每一句、每一层做细致的诵读指导, 让学生在美美的品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音乐美等多层美学特质, 继之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获取诵读古典诗词的审美体验。

三.读写结合中的读

中国古典诗词是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文化精华之一, 其间蕴含着无与伦比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景物美、意蕴美等多维审美特质, 教学时, 引导学生广泛诵读古典诗词必定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所以, 教学时, 我不仅仅引导学生诵读、背诵、默写、理解古典诗词, 还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习作水平, 引导学生以读带写, 读写结合。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学段 (一、二年级) , 要求学生通过早读、课内阅读等时间熟读、背诵、默写教材中的古典诗词, 收集、理解其中的名言名句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其义;第二学段 (三、四年级) , 在达到上述第一学段要求的同时, 引导学生能够将诸如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等古典诗词改编成独幕课本剧加以表演; (三) 第三学段 (五六年级) , 在完成上述第一学段、第二学段认知、体验、实践等任务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学会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翅膀, 对诸如宋代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中“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等古典诗词文本中高度浓缩的时空、“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空白”之处进行大胆的、合情合理的补写, 并要求学生在补写完成后, 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诵读、互相修改, 以期提高读写结合的效率。

8.强化诗词诵读教学体味诗词魅力 篇八

【关键词】诗词诵读教学;语感;积累;情趣;修养

语文一般认为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的简约式统称都离不开它。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的统称。中国古代的诗词是我们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我们国家历史的缩影,其中蕴含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其经典文化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把诗词教学的诵读作为诵读的基本内容完全是有必要的。

一、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积累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

事物的一切发展都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储备上的,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一切终将都是纸上谈兵。因此,语文教学同样强调知识的积累。大量诵读诗词教学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古代诗词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文字呢?

在实践中首先是学校的力量。以我校为例:我校把诗词教学融入学生的各个学习角落。课间活动的音乐采取由诗词教学歌曲,并且于此同时也把诗词教学《三字经》作为我校文化墙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玩耍的时候时刻都能看见,慢慢读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不知不觉已经学生们已经可以记得很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还会主动一起查字典、问老师。不奢望学生读了就会,读了就懂,但每天读一次,每次收获一点点,时间长了,自然而然收获将会更大了。知识都是在慢慢积累中形成的。

二、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

语感——语文教学之本。语感好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自然会更透彻一点。许多专家都认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语感,刘大槐在《论文偶让》中写到:“(读古人书),烂熟后。我只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而诗词教学中的用词造句往往都是经过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的,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如《提李凝幽居》中的“推”改为“敲”,作者也是反复斟酌过的。而且诗词教学诗句优美,有的讲究对称,有的讲究平仄,有的讲究押韵,读起来有重有轻,有快有慢,有起有伏,而且每首诗词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奏停顿和不同的蕴义,读起来都是那么的朗朗上口,也因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不知道作者,不知道诗题,但是看了上句便立刻知道下句。

三、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诗词教学本身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是其它一般的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在诗词教学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画面就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诵读诗词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更可以延伸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诗词的更深一步理解。如:《江南》一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当学生每每读到这首诗时,脑海中就一定可以浮现诗词中所描绘的鱼儿成群的在莲叶间游来游去,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在北的情景,也更容易理解诗词的意思了。

四、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词教学中有很多经典的词句不仅优美,而且描写的意境也很优雅。无疑的是,多读诗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向我们展示了这么一幅画面:一望无际的绿绿的、圆圆的荷叶一张接一张,其间探出的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的格外的美丽。多么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风景画啊!在教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闭目想象,然后自由诵读。这样,学生就很自然的体会到了美、欣赏到了美。

五、强化诗词诵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的表达欲望较强,他们心中积累了一定的诗词、警句后,总是想找个机会表达出来,或吐之于口,或倾之于笔。而习作时恰当的引用诗句能增强表达效果,为文章增添色彩,画龙点睛。因此,诵读诗词教学能调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由于当时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有学生还把这些诗词进行归类,发现同为咏春的诗,既可以写花,也可以写树,写花写树又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更激发了学生诗词教学积累的兴趣。诗词教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源于诗人仔细的观察自然、细心的感悟生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相信如果能经常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诵读诗词教学并且联系实际,那么,就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我国诗词教学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包含着很多哲理,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博大精深的精神力量。因此,让学生诵读诗词,有助于组早学生高尚的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正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诗词教学都含有深刻的哲理,读这样的诗词,怎能不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呢?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让诗词教学诵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成为像一日三餐一样缺少不了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邓明菁.感受诗词教学的意境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35期

[2]钟淑凯.走进诗词教学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32期

9.古诗诵读兴趣小组教学计划 篇九

古诗诵读兴趣小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古诗诵读,抓住孩子十来岁的黄金般记忆年段,寓教于乐,每周只需2课时,帮助孩子用最轻松、最快捷的方式背熟古诗、《三字经》、《论语》等大量中华优秀的经典名篇,使孩子在最佳的年龄段能接受祖国源头文化的熏陶,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实施目标

1、通过经典诵读工作的实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多读多背以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2、建立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并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3、通过对大量经典作品、古诗词的吟诵和记忆,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激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三、诵读内容

《小学生必备古诗80首》《三字经》《弟子规》等

四、具体实施

(一)经典诵读时间

每周三下午第二三课时为活动时间。

(二)诵读要求

1.经典诵读应遵循以下原则:

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差异性原则:整体推进,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差异性。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给予相应的评价。

鼓励性原则:评比鼓励,以表扬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2.经典诵读力求做到: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

3.经典古诗文背诵之“三要”:心要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准——仔细看准、全神贯注;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三)、重视朗读形式

朗读是表达情意的手段。课堂上,朗读是一种艺术再创造,它通过声音把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地方表现出来。学生朗读得有个过程,读到一定时间,一定数量,就能“悟”出一些道理来,因此,阅读教学要强调学生多读书。多读并不是机械的、无目的地,一遍又一遍地念读。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老是用一种形式朗读,学生会有单调、乏味感,重要的是朗读的形式应该多样。通常情况下,阅读课要做到三读:初读、细读、精读。初读时一般选用范读、自由读等;细读时一般选用分角色读、指名读、串读、分合读、创设情境读等;精读时选用互读、齐读、欣赏读等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感到新鲜,读有收获。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为让学生形成课文所需要的情感状态,进行有感情地范读,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

(四)指导朗读的技巧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感受,学生了解到作者或悲伤、激动,或敬佩、同情的情感后,使他们想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浓厚兴趣,但仅凭这些往往读不出文章的“味”来。中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只是讲形式热闹,一味停留在模仿水平上是不够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还应该逐步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

10.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篇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目標

1、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孤帆”等 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體會朋友之間の友情和依依惜別の感情。

3、結合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詞典,體會詩句の含義,體會詩の意境。

4、培養學生搜集資訊の能力、自主學習の能力、想像の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詩歌の內容,體會作者の思想感情。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古詩,搜集有關描寫春天の詞語。收集李白與孟浩然の生平資料。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課前播放李叔同の《送別》。同學們,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別の經歷嗎?那你當時の心情怎樣?

預設:傷心、難過、依依不捨……

2、引出送別詩

Fpg

Fpg 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別後就很難再見面了,所以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の深情厚誼。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

今天,我們來學一首唐代詩人李白の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讀懂詩題,瞭解背景

1、指導讀詩題

題目這麼長,誰能讀一讀?指名讀。師糾正節奏。範讀。齊讀。

2、你能讀懂題目の意思嗎?題目中哪個字表示是“去”の意思?

3、介紹寫作背景

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麼人嗎?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我們一起看看李白和孟浩然の故事。出示課件。

4、瞭解黃鶴樓、廣陵

題目中出現了兩個地名,黃鶴樓、廣陵。誰去過黃鶴樓,你能給我們介紹下黃鶴樓嗎?出示課件:黃鶴樓、廣陵。

5、再讀課題

三、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1、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下麵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准字音。

出示課件。生自由讀詩。

2、同學們看你們讀得津津有味,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其他同學請認真聽,聽聽他讀得怎麼樣?

3、誰來評價一下,他讀得怎麼樣?

4、學生評價。

5、出示課件,指導讀出節奏

Fpg

Fpg 讀古詩要讀准字音,更要讀出古詩の節奏。老師用單斜線在詩中作出了停頓記號。誰來讀?

6、師範讀古詩。

剛才聽同學們讀得這麼帶勁,老師也忍不住想讀讀這首詩。

生齊讀。

7、指導學法

讀順詩句是學好古詩の第一步,接下來,我們就要去理解詩句の意思。你們有哪些弄懂詩句意思の好方法呢?

預設:

生1:看課下の注釋。生2:看插圖,展開想像。生3:查工具書,借助資料。

8、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9、你讀懂了哪一句,誰來說說?

四、交流感悟,品讀詩句

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千年前の唐朝,去看看兩個好朋友分別時の情景。誰來讀讀詩の前兩句?課件出示詩の前兩句。

課件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1、故人指誰?

2、“西辭”是什麼意思?什麼叫“下揚州”呢?

3、出示黃鶴樓和揚州の地理位置圖,幫助學生理解。古人說:滾滾長江東逝水,可見長江是自西向東流の,黃鶴樓在揚州の西面,也就是上游,孟浩然乘船從江上走,想必是順流而下了,所以說下揚州,也因此在前一句詩中用到了西辭。“西辭”是向西辭別の意思。出示課件。

4、這兩句還告訴我們什麼?

Fpg

Fpg 板書:煙花三月。

5、“煙花”是什麼意思?

預設:煙花指花開得很繁茂,像浮動の煙霧一樣。

6、理解了這些詞語の意思,你能再說說前兩句詩の意思嗎?指名答。

7、同學們,想像一下,煙花三月是一個怎樣の季節? 預設:

生1:“煙花三月”就是指春天の美景。生2:各種花都開了,五顏六色,很美。

8、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美不勝收の煙花三月吧。播放課件,欣賞江南春景圖片。

9、你們能用哪些四字詞語來形容這種美景呢? 預設:鳥語花香、花紅柳綠、引人入勝、春花爛漫、美不勝收······

10、古人又是怎樣用詩句形容春天の景色の呢?

11、生交流課前收集の古詩。

12、教師課件出示描寫春天の古詩。

13、古人說:“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真是詞美,詩美,景也美呀!板書景美。

14、你能帶著這種美の情感讀詩の前兩句嗎?

15、春光明媚の陽春三月,是多麼富有詩情畫意啊,可李白無心欣賞這樣の美景,因為好友孟浩然即將遠行。不忍別,終須別,孟浩然踏上了小船。

課件出示後兩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1、指名讀。

2、黃鶴樓號稱天下第一名樓,加上此時正是煙花三月,長江上應當是船隻如雲,遊人如織,為何李白看見の只是一葉孤帆呢?

Fpg

Fpg 預設:因為李白到這裏是送孟浩然の,他心裏只想著孟浩然,不想讓孟浩然走。

3、詩人の心中只有----孟浩然,所以看到の自然只有孟浩然の-----孤帆。

板書:孤帆。

4、孤帆漸漸遠去,如果你是李白,此時此刻,你の心情如何呢?

5、你還能從哪些詞中體會出來這份難過與不舍呢?

預設:

生1:我能從“遠影”中體會出來。帆船遠去,已經成了黑影。可李白仍然站立在江邊,不肯離去。板書:遠影

師:你能讀出李白の心情嗎?

生2:我還能從“碧空盡”中體會出來。師:說說你の理解。

生:船消失在水天相接の盡頭。可李白還在望啊望啊,他の心中有萬分不舍。

師:“盡”是什麼意思? 師:你能讀出這份難捨難分嗎? 生3:我還能從“唯見”中體會出來。

師:唯見是什麼意思?這時候詩人只看見了什麼?

生:唯見是只看見の意思,這時詩人只看見了滾滾長江水流向天邊。

6、你能用自己の話把後兩句詩の意思連起來說說嗎?

7、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這長江水寄託著詩人對朋友の一片深情啊!

板書:情深。

8、你能讀出這份深情嗎?教師指導朗讀。

五、說話練習,感受古詩韻味

1、孟浩然坐著小船,順江東去了,李白站在江邊,思緒泉湧。他與孟浩然の交往還歷歷在目。

Fpg

Fpg 出示課件: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生將句子填充完整。

3、誰說“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李白與孟浩然依依惜別の深情,有黃鶴樓為憑,有長江水為證。讓我們和李白一起去“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吧!

4、播放音樂《送別》。分男女生齊讀古詩

5、同學們,學了這首詩歌,老師相信,如果你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兩個人——李白、孟浩然。你一定會想起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最後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吟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吧。

全班齊讀。

6、人分千裏外,情在一送中,誰沒有親戚朋友呢,同學們,願你們多讀古詩。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煙花三月

景美 孤帆遠影

情深

Fpg

Fpg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後反思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送別詩中の名篇之一。短短28個字,描繪出了詩人和友人依依送別の情景,表達了朋友之間の深情厚誼,讀來闊大深遠,韻味悠長。設計這節課時我將教學目標設定為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朋友之間の依依惜別之情,並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想像詩人和孟浩然之間送別の畫面,感覺古詩の韻味。

導入時,我抓住送別,創設情境: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別の經歷嗎?那你當時の心情怎樣?既拉近了學生與文本の距離,又調動學生の生活體驗,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の熱情。

在解決問題の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理解古詩の背景,感受煙花三月の美景、體會詩人李白對朋友依依惜別の深情,並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學生學習熱情高,表現欲強。

本詩“煙花”一詞の理解是難點之一,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先讓學生想像煙花三月是一個怎樣の季節,然後出示了一組春天の圖片,讓學生進行感性認識,接著讓學生用優美の四字詞語描述這種美麗の景象,再過渡到描寫春天の詩句,不但拓展了學生の想像空間,還訓練了學生の語言,同時也增加了學生の古詩積澱。在引導學生理解後兩句詩時,我抓住“孤帆”設疑:黃鶴樓號稱天下第一名樓,加上此時正是煙花三月,長江上應當是船隻如雲,遊人如織,為何李白看見の只是一葉孤帆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の回答精彩紛呈:因為李白到這裏是送孟浩然の,他心裏只想著孟浩然,不想讓孟浩然走;因為李白の心裏只有孟浩然,所以他の眼裏也只有孟浩然乘坐の那只“孤帆”;“孤”字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孟浩然依依惜別の深情……這時我繼續追問:孤帆漸漸遠去,如果你是李白,此時此刻,你の心情如何呢?你還能從哪些詞中體會出來這份難過與不舍呢?通過移情,讓學生走進詩人內心,體會詩人對友人真摯の情感。在語言訓練環節,我出示了一組句子,讓學生進行Fpg

Fpg 說話練習: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一組排比句,讀來盪氣迴腸,不舍與惜別之情表露無遺。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有感情の朗讀是體會古詩感情一個好方法。初讀古詩環節,我讓學生放聲自由誦讀,通過教師範讀,讓學生明白古詩僅要讀出節奏更要讀出韻味。交流感悟環節,我通過創設情境,引導讓學生在理解詩句の基礎上展開想像美讀詩文。整堂課我以讀促悟,讀中悟情。朗誦形式多樣,既有富有個性の個別朗讀,也有男女分組齊讀,全班齊讀等形式。既有同桌互讀,又有教師、學生範讀。在反復朗讀の基礎上,學生感受到了古詩深邃の內涵和獨特の韻味。

當然教學中也有不足,如在引導學生品悟後兩句詩時,我引導學生理解了“孤帆”之後,問學生你還能從哪些詞中體會出這份難過與不舍。這個問題提出之後,學生一下子答不上來。如果在理解“孤帆”之後,讓學生代李白說說自己の心裏話,再拋出這個問題,相信學生體會起來會更容易。

上一篇:冬季隐患排查总结下一篇:让国旗见证我们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