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共11篇)
1.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 篇一
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的现代教育正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已是时代的要求。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引入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媒体技术,卫星通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而多媒体技术在在教学中的应用尤其重要。其重要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多感官结合的多媒体技术是历史教学最佳手段
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意义更加大,它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有利于创设历史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些都超越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再说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是难以使原本单调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有趣。如能让历史再现,就可打破了课堂的局限性,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感性认识,使理解更深刻。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极大促进了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
这里所说的视觉,是指学生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的动画、录像、图片、表解等。听觉,指学生听到的来自计算机的语言和音乐。触觉,指学生的两手对鼠标、触模式屏幕、键盘触击。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直到70年代,传统教学才发展为视听教学(电化教学)备受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推崇。
然而,视听结合既麻烦,又易出差错。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某段历史部分片段的教学录像资料,须在课前花大量时间找资料精心剪辑,上课前,还要临时从电教室搬来沉重的电视机、录像机,再用拖线板将电视机、录像机与电源接通,上课时教师还要在电视机与讲台两地不断穿梭。有一些教师曾因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出现电源不通,效果不佳,结果原本的视听教学又回到了传统的讲述法,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弥补视听教学手段的某些不足。它使学习参与者得到主动触觉的感受,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整体效果。
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良好的授课效果绝不是老师用语言所能达到的,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这一全过程,仅靠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也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定能事半功倍。
传统教学重听觉,多媒体教学,讲究视,听,触的有效结合。如果学生的思维仅跟着听觉在行动,而没有视觉、触觉有机参与。那他的思维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
如果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
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其思维活动在借助于观察、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向更高阶段发展。
可见,视、听、触多感觉结合的多媒体技术势必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最佳手段。
二、有助于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历史课标明确指出:课改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能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只有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培养成具备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才能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学生通过规律性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将有助于他们认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坚定的信念。这样必须加强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中心位置,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要说比较好的方法恐怕是“双主”模式了“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但较多媒体却尤显逊色。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将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三者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若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责任感,这就是一种独立性。只有具备这种独立性,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学生由听讲者变成参与者的真正媒介,为什么呢?
首先,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学生的数量,教学内容,而且上课时间都有一定的灵活性。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跳过程序的某些部分,从与其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地方开始学习;天资较好的学生,用心 爱心 专心
118号编辑
2.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 篇二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应用
我国的现代教育正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 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提倡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已是时代的要求。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们的教育引入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手段, 如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媒体技术、卫星通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尤其重要, 其重要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多感官结合的多媒体技术是历史教学最佳手段
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 意义更加大, 它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尤其有利于创新历史的情境, 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 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加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些都超越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再说一个历史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 总是难以使原本单调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有趣。如能让历史再现, 就可打破课堂的局限性, 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感性认识, 使理解更深刻。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极大促进了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 因此, 多媒体技术是中学历史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
这里所说的视觉, 是指学生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的动画、录像、图片、表解等。听觉, 指学生听到的来自计算机的语言和音乐。触觉, 指学生的两手对鼠标、键盘触击。我们知道,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直到70年代, 传统教学才发展为视听教学 (电化教学) , 备受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推崇。
然而, 视听结合既麻烦, 又易出差错。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某段历史部分片段的教学录像资料, 须在课前花大量时间找资料精心剪辑, 上课前, 还要临时从电教室搬来沉重的电视机、录像机, 再用拖线板将电视机、录像机与电源接通, 上课时教师还要在电视机与讲台两地不断穿梭。有一些教师曾因手忙脚乱, 顾此失彼, 出现电源不通, 效果不佳, 结果原本的视听教学又回到了传统的讲述法,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不仅弥补了视听教学手段的某些不足, 而且使学习参与者得到主动触觉的感受, 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整体效果。
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 良好的授课效果绝不是老师用语言所能达到的, 而战争的尾声——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 这一全过程, 仅靠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 定能事半功倍。
传统教学重听觉, 多媒体教学讲究视、听、触的有效结合。如果学生的思维仅跟着听觉在行动, 而没有视觉、触觉有机参与, 那他的思维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
如果让学生操作及计算, 选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督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喧“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场面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
这些鲜活的场面, 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其思维活动在借助于观察、想象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推理向更高阶段发展。
可见, 视、听、触多感官结合的多媒体技术势必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最佳手段。
二、有助于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历史课标明确指出:课改要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不能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只有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从历史中吸取智慧, 培养成具备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 才能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学生通过规律性的历史知识的学习, 将有助于他们认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树立坚定的信念。这样必须加强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 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中心位置, 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 要说比较好的方法恐怕是“双主”模式了。“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 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但较多媒体却尤显逊色。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将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结合起来, 构成三者互动的教学方式, 教师若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氛围,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责任感, 这就是一种独立性。只有具备这种独立性, 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 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学生由听讲者变成参与者的真正媒介, 为什么呢?
首先, 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同,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学生的数量、教学内容、上课时间都有一定的灵活性。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跳过程序的某些部分, 从与其知识水平相适应的地方开始学习;天资较好的学生, 可以只选择程序中与其学习任务相关的部分进行学习, 而无须顾及其他。不同层次学生都能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内容的学习, 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这只有应用多媒体技术才能办到。本人认为, 这便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活泼的课堂教学,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长征”的过程中, 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中包含了多种珍贵的图片, 通过教师和课件中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诱导、启发, 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对长征途中的艰难有了完整的了解。这也为他们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提供了空间, 使教育效果达到了最优化。
其次, 从表面看, 多媒体技术似乎剥夺了学生举手发问的权力。而实际上, 媒体教学程序中的中断功能, 有利于学生重复学习某一章节, 或转入程序的另一部分, 做到应用自如。
上课时间与内容的自选, 随时中断或重复教学内容, 学生自己管理着学习进程, 这就是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的培养, 是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学生独立学习, 会使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显示出来。构成一个可由学生控制的学习工具, 学生可以得到某些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全方位信息。再说,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采取的模式, 然后重建自己的学习序列。这些序列的建立, 可以使学生学到比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东西。信息量的扩大, 以及对各种信息之间联系的了解与掌握,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与信息内容互相渗透, 在此基础上便会产生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学习方法, 这就是一种创造性。
比如:在教学新航路的探索和开辟时, 其内容相当丰富。通过多媒体技术,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途径了解哥伦布的航程、他的家庭、他所生活的世界以及他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通过学生进行的模拟探险, 学生又了解14世纪、15世纪时发生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各种人物与事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生独立性充分施展的过程中, 便会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三、有利于延长历史知识的存储期限
教学中的多媒体程序具有极长的存储期限。众所周知, 中学教科书的某些内容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长年使用。比如, 有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图片、图解、表格甚至与教科书配套的一些录像资料等媒体信息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 只不过在文字的表述与评价上会出现差异。因此, 相同的媒体信息就可以存储在光盘中, 只需要备有学习工具即可长年使用, 信息系统一旦建成, 就可以在教学中一直保持长期使用。这样, 历史教师的备课效率可大大提高, 他们可以利用更多的备课时间去不断学习、研究新的科学知识, 探索、发现新的教学方法。
如果教师调换工作, 其经验和信息也就随之而去, 可如果有了多媒体程序, 就可以让经验和信息得到永久性的保存。优秀历史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对历史教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由于知识存储期限的延长, 使教师的工作负担大大减轻, 加上多媒体程序中除内容、字典、复习外, 还有相应的测试题, 如单元过关、同步练习, 期中、期末、综合测试等, 能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历史事实。这样, 教师就只需跟踪学生的学习进程, 无须陷在音调的历史事情的探究中, 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每一个学生, 去参与学校大事。教师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学生思想、行为、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教师将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当然, 多媒体技术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 不能也无法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 但它是一种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更为负责任的教学方式, 它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我们坚信, 只要在多媒体程序的设计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 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那么, 不光是中学历史课, 任何学科都将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中获得益处。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 多媒体的应用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发挥自主探究意识, 是提高课堂效率, 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3.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 篇三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228-01
什么是多媒体技术?顾名思义,它是一种把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三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媒体传递则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风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此,本人就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如何更好的应用,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乐学不倦。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l%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因此,在讲课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而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教师一张嘴,偶尔加上一两件教具的手段,很难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面对黑板上所列提纲,忙于记笔记,加之历史具有过去性,只靠文字和语言往往不易理解,学生感到枯燥,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富有创意的画面、动态的示意、丰富的影视资料,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为学生再创历史画卷,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目睹历史的真实,变被动的“听”、“记”为主动的“看”,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事实,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概括、综合、引申历史事实的方法,从而形成能力。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尤其明显!可是历史教学研究对象又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这些要求单凭教师的语言教授是无法实现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点、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极大的节省课堂讲授时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进而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于历史深层次的探索和把握。
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
多媒体教学具有快速、准确、大容量、表现力强的特点。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四、利于创设多媒体教学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在素质教育的三个任务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和导向,应把其放在首要地位。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过去我们也十分注意进行德育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多媒体教学对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非凡的魔力。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综上所述,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地进行历史教育,而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多媒体技术为历史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功能及如何更好的应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参考文献:
[1] 徐锡祺.主编:《中学历史微格教学教程》.科学出版社
4.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四
郑玉强
多媒体教育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现代教学技术。它的应用,能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由“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静态灌输逐步向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过渡。有利于拓阔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素,更好地实行素质教育。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谓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过去的一切就叫历史。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并且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史实。这些历史都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比较远,而且跟今天或身边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讲到的事件、人物大多难以记忆,因此,初中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些学习内容。在这个情况下,利用多媒体为他们创设历史情境,将使他们更易于学习和有兴趣学习。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如讲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内容时,先在多媒体屏幕上播出一首已制成Flash动画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学生一听到熟悉、喜欢的歌曲,精神就开始集中到屏幕上,他们还会跟着节奏一起唱。听完后,我让学生根据歌词简单地说出东汉末年中原的局势,从而引出“三国鼎立”这一课题。在讲课过程中,我利用电脑插入三国人物的图像、主要战争的形势图、历史故事小插图、相关文物等形象的材料,让学生从更感性、直接的方面认识这段历史。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的历史资料讲相关的历史小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并始终让学生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教材中某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初一学生感到陌生(特别是地理位置),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加上历史课中重点、难点较多,有时单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很费力。如果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耳闻目睹,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容易突破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课的重难点是丝绸之路。对于初一学生,他们的地理空间概念比较差,要他们记住丝绸之
路的路线是十分困难的,更何况这些地名现在已经不用了,而且是些艰涩难读的古代文字。同时课后练习有一道题是要求学生写一篇《丝绸经商亲历记》,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于是我把这作为一个突破口,课前先让学生回去搜集丝绸之路沿途几个重要城市的一些相关资料。在课上,我先在投影幕上打出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图,让学生自告奋勇上来表演,扮演一个从长安回阿拉伯的商人,根据路线说出他沿途的经历,而这个学生所说的就是他课前搜集的资料整合而成的。接着可以再找其他学生,但要说前一个学生没有说过的地方。学生说完后,教师要做一个总结,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并布置课后作业就是完成这一篇《丝绸经商亲历记》。这样,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堂角色扮演,课后撰写作文,让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巩固知识,并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自主地记忆,从而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原始资料、历史图片、历史影片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如果教师只照课本读书,学生会觉得很枯燥,印象也不深,尤其是文化科技部分,十分不好讲,偏偏文化科技历史就是进行爱国主义的最好材料。同时,爱国主义也是历史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但如果学生对祖国历史的感性认识不足,就难以产生对祖国的感情,更难讲是爱国情感。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多使用历史图片、录像、纪录片等多媒体教材,这不仅使教师上课上得比较生动、形象,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感知、联想、理解、情感等心理功能,体会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外交等方面的状况,同时也强化了思想教育,并且教育形式也不会流于形式和不为学生所接受。
如讲述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在这一课中讲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展过程,而四大发明是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标志,因此上好这一课就是要给学生上好一节爱国主义教育课。虽然这三大发明在今天依然广泛应用,但在古代是怎样发展的呢,古代的它们又是怎样的呢,它们是怎样传到欧洲而又对世界文化起重大影响的呢?这一系列问题既是本课的重难点,又是本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单纯由教师来讲似乎欠缺了形象性,学生缺乏了感性的认识,我就在课前做了一个课件,在网上搜集了许多古代关于这三大发明的珍贵图片,如发明印刷术的毕升画像、活字印刷版、罗盘针、突火枪、火箭等一系列历史图片,并且还把自己收藏的汉代司南模型拿到课堂上,让学生看看、摸摸,使他们有更直接的认识。在讲课过程中,我不仅利用历史图片重现了活字印刷的过程,同时还引导学
生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最后我还讲到这三大发明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情况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通过这节课,学生不仅学习到祖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学生还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加深了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之情。
四. 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有三大任务,包括基础的历史知识,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能,思想政治教育三项任务。而其中开发和培养智能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智力结构中,思维力占了特殊的地位,它是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核心。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也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的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上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讲“埃及金字塔”时,先让学生看一系列关于金字塔的照片,再介绍和金字塔相关的一些有趣的科学数据和等式,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金字塔是怎样制造的。这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日常所得到的相关知识,提出许多有趣的方案,教师在最后可做小结,并且提出学术界的看法以供学生参考学习,同时也可以讲一些相关的物理学、地理学、天文学等相关的科学,拓阔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在特定的场景下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智力水平。
如讲述《人民解放战争》这一章的复习课时,可先播放有关解放战争前敌我双方的准备情况和后方人民群众对国共两党的态度,接着还播放四大战役的片断及人民群众支援我军的情况,进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军事力量几倍于共产党,而且有美国先进武器的援助下,国民党仍会失败呢?”由于学生先前已经学习过理论性知识,加上刚刚看了相关的纪录片,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所以他们会很快总结出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就是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失去了民心,而共产党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幸福的,因此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通过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引导他们得出理性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通过自主的学习找到答案,并且培养了学生观察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误区。
把多媒体运用到历史课中,本来是为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激发学生德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的实行素质教育。但是目前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分讲究形式,盲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趋势。如一些课时根本不需要运用课件,只需要利用幻灯片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有些教师却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制作无大用处的课件;有的只需要用Powerpoint就能做到相同或更好效果的课件,但有些
5.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黄骅市第二中学
张淑凤
多媒体技术的应运而生,不仅使原本“面无表情”的计算机有了一副“生动活泼”的面孔,更带来了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一次质的飞跃。多媒体有无限想象的创作空间,它结合了文字、资料、图案、动画、视讯、声音、特效,再经由电脑表现出来。多媒体技术的突破,网络技术的成熟,推动多媒体教学不断攀登新的高峰。面对飞速发展的多媒体技术,启发我们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探尝试。
历史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它研究对象甚为广泛,举凡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从远古到现代,都可作综合、分期、分类的研究。多样性、大容量显而易见,然而一堂课的时间又相当有限,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呢?多媒体教学就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使一堂课可以既丰富又精彩,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教学是普通课堂教学的延伸,丰富与精彩的源头还是在于教师详尽且具创造力的备课。众所周知,传统备课方式着眼于三方面:一备教材,二备教法,三备学生。同样,多媒体教学的备课也是三者缺一不可,但赋予了它们更为广泛的意义。本文就多媒体历史教学应用所带来的备课方式的变化及应关注的事项阐述几点管窥之见。
广种“博”收 量体裁衣
备教材首先在于准确把握知识点,并有序而自然地将其串联起来,简而言之,即熟读教材内容后编制知识点准确、逻辑性强的提纲,它是备课活动的基础,资料的收集都以其为核心。资料收集工作随着多媒体功能的日益强大则显得更为繁重和关键。其一资料的种类增多,包括参考书、论文、音像资料、图片资料、及下载相关网页等;其二资料来源更为丰富,自从因特网诞生以来,人们享有更多的共享资源,它就使你拥有了取之不尽挖之不竭的宝藏。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音像制品由数码技术合成,适宜在计算机中处理的越来越多,例如VCD、DVD等,它们将更便捷地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服务。其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基础正源于以上这些资料,才能变得更为动人。
有了众多的资料,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为了避免“贪多嚼不烂”,教师的精心裁剪是一道重要工序。这一过程对教师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出挑战。如录像资料的选择就大有可咀嚼之处。现在历史题材资料片不多,且有一个共性,即内容松、散、杂,若不仔细斟酌、反复推敲,便很难有“天衣无缝”、“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就我多次尝试而言,录像资料的选择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内容围绕课堂重要知识点。
(二)录像播放目的明确,使学生从中得到启迪。
(三)录像播放时间适中,一般控制在三分钟以下,以免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
就资料收集程序而言,网上下载是首选。教师可通过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查询相关网站,然后进入网站下载资料。如我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节时,就根据一本社科类网站索引的书目,查询到两个相关网站,检索到凡尔赛条约的原文,并获得几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政治漫画,稍加编辑后即可运用至课件中。由此可见,网页在课件中的运用既省时,又省力,且资料具有权威性。
精心甄选
相得益彰
多媒体教学并非单纯影像资料的演示,更重要的是通过它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从而准确掌握知识点。因此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将在课堂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历史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层出不穷,诸如历史情景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自学、自测、自评法、结构教学法、目标教学法、大历史教学法、多学科知识渗透法、思维训练法等等,可谓百舸争流。然而,若不细加甄别,妥善使用,则无法体现执教者的教学思想。
多媒体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教学目的相同的前提下,教学手段更趋多样,教学方法更显丰富。多样化缘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大容量、转换快、网络互动等。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以教材和学生为中心,依据两者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我设计的一堂多媒体公开课--高一历史的《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先后尝试了三种教学方法。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分成两大知识体系,即联合国和美苏冷战。其次,区别教学重点和次重点。鉴于联合国这一目内容较为容易和直观,我采取了自学、自测和自评法,并且利用多媒体信息储存量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三个主要知识点方面的资料供其阅读,又通过测试篇检验学习的效果。同时,检测题设置为两种题型,一、客观题。
二、开放题。开放题的设置重在培养学生对教材的分析能力和拓展思维空间。美苏冷战为本节的教学难点,我则选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层层深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关键知识点如富尔顿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均配以录像加深印象和设置问题启发思考。最后,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展示学生的才能。教《新中国成立》时,我发现一个现象,学生对于朝鲜战争这段历史兴趣浓郁。抓住这一特点,我采取了角色互换的方法,课前结合学生在制作网页上的一技之长,布置一项回家作业,即设计朝鲜战争专题网页。教师在收到作业后,筛选出几份质量高、有思想性的作业,在课堂上当场演示并解释设计意图,然后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点评。如此运作,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了综合技能,又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犹如车之两轮,相辅而行,相得益彰。
大胆创意
精诚合作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体现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一项宗旨:积极大胆地去创造。创造原则有三:
一、其他媒体的不可替代性;
二、详略得当;
三、以学生为本。动画制作是整个媒体课件中体现创造精神的重要部分。历史多媒体课件动画制作的来源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地图(包括战争行军路线图、航行图和区域地图等)。可以通过设置活动路径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如《南北战争》中为讲清战争发展进程,用活动路线来展示各次重大战役地点。
二、逻辑性板书。它可以利用文字的先后出现顺序表现相互关系,诸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始末。
三、借助图像资料实现历史事件的重现。如《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借助动画技术实现了第一次柏林危机美英空中走廊的再现,《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节中重现了独立战争后美国领土扩张的过程。
四、统计数字转化为二维或三维的活动直方图、饼形图等。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实力变化图与占有殖民地面积图比较直观地说明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动画内容应选择教材中较重要,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从而更深入、迅捷达到教学目的。
历史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从不断改进计算机技术来提高课件和课堂教学质量,显然要有的放矢。如当前在理科课件中创造出精致画面的3DMAX技术对历史课件的适用范围就很小,反之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与运用为历史课件的制作开辟出新的领域,利用FRONTPAGE来制作网页并应用于课堂,充分反映了历史教学的丰富性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课堂同时适应了分层教育、因材施教的要求。教师在制作网页过程中将内容分成不同层次,如必读和选读等,学生们根据页面目录导向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从目前的师资发展看,横跨多学科的综合性人才还是比较缺乏。在媒体课件的编制过程中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学科教师必须与计算机专业人员紧密配合才能实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历史学科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本,理论和实践上关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选择好教材内容,配以适宜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具有创新精神、多媒体特色的高质量教案。教案是计算机专业人员设计课件的依据,因此需要明确详尽地注明设计思路,必要时象导演说戏一样分析讲解给编程人员。笔者尝试编制的《美国内战》和《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都是与电教老师协作的成果,这是架构优质多媒体课件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多媒体历史教学备课的关键要素在于以教材为核心,以电脑技术为依托,广泛收集资料,适当选择材料,辅之多种教法,发挥创新和协作的精神,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6.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 篇六
摘要: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是信息社会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多媒体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弥补教师自身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如何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教益,激发学生兴趣,陶治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是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大难题。本文我通过自身实践阐述了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课程;课堂
中学历史教学担负着对学生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任务,如何根据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大难题,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将电影,录像,电视,投影,录音,幻灯等现代电教媒体综合、有效地引入课堂,再现历史场面,激发学生兴趣,陶治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教益与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一)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形象直观地把历史展现给学生
历史教学涉及大量地图,为了动态展示战争进程,交通路线,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就能将知识形象直观地展观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知识,使教与学成为有机整体。采用区域颜色闪烁,变色的方式,使书本上的死地图变活了,学生对该知识点也产生了久经不忘的深刻印象,它能较好地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了解和掌握。如讲《开辟新航路》中的经过时,我用课件制作了四条航线的路线图,通过箭头、地点闪烁突出了路线中的几个关键地点: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达伽马→印度;麦哲伦: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这样学生很快就形象地掌握住了新航路的路线,并且久久不能忘怀。
(二)多媒体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加课堂容量
运用历史多媒体课件,知识要点一目了然、形象、直观;能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揭示历史事件,历史观象的内容在联系,展示历史发展进程,便于理解,易于记忆。如学习《鸦片战争》时,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爆发的时间、经过、结果、性质、影响进行比较学习。了解了知识点后,我让学生讨论: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和关系怎样?通过讨论,有的同学说两次鸦片战争实际上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追求的经济利益得不到满足,只好用战争来实现了,也有的同学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延续与扩大,对这些意见我都加以肯定。这样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认识不仅停留在表面上的知识上而且上升到了一个理论上的新高度,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就加强了。课件向学生体现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复习,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联想,推理能力,开发学生的智能。
二、多媒体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历史教学都是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学生在台下死记。历史课程引入多媒体技术后,可以通过适当的设置问题,并提供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大量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知识。在上完《抗日战争》这一内容后,我上了一堂活动课,我让学生去上电脑课时查找有关抗日战争的歌曲,学生很快就收集了:《在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到敌人后方去》,《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南泥弯》等歌曲,并展开了对这些歌的歌词及创作背景的讨论。学生从这些有代表性的歌曲中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寓教于乐,通过计算机的查阅,学生轻松地获得很多课外知识,同时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美育教育,这样学生主动探寻历史的能力 被挖掘出来了,学生会更加喜欢这一学科了。
又如讲《重庆谈判》一框节时,先播放电影《重庆谈判》中有关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资料影片,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抗战结束后国内形势如何?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中共的对策是什么?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
三、多媒体教学可以创设德育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如讲“ 鸦片战争” 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狡毒的教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多媒体教学不可能是万能的,它也有缺点和不足,教学中只有通过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先进作用,我在多次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与传统教学手段对照,有几点反思:
(一)留足思维时间
课件教学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然而如果课件的画面切换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像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那将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课件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的时间,确保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
(二)注意调控情感
我们教学一贯注意“言传身教”,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应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板书,语言描绘,手势比划,模型展示,实物演示,师生情感交流等传统做法仍然是十分有效的。企图用屏幕来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缺乏板书,演算做法,将会事与愿违的,黑板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知识,经验和体会一个不可缺少的地方。只有教师和多媒体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出 来,才能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
(三)正确处理好课堂的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过程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
多媒体课堂辅助教学只能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而服务,不能刻意追求三维动画的演示。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只是处理好了课堂四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结果。
总之,多媒体教学有许多优点,也有一些缺点,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优势,才会在教学中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新体验与感觉。参考文献:
[1]杨艳红,李向阳,《运用多媒体优化历史课堂教学》[J],《中小学电教》,2001。
7.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 篇七
另外, 教师应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 实现师生之间、生机之间的有效互动, 通过课件设置, 实现网络链接, 提高交互效果, 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 在进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时, 对于这个时代的初中生来说, 他们从一出生就过着幸福的生活,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礼, 没有经历过吃苦的日子, 没有经历过外国列强的侵略, 学生很难通过对教材上文字和教师的口头陈述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 很难体会到旧社会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那种苦难, 更不能体验民族之间的欺凌和压迫, 体验不到旧中国的悲壮历史。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电子书包里的影视资源, 如:展示主题为抗日战争的电影《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西安事变》《南京大屠杀》的宣传片, 视频中的每个镜头足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 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唤醒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时间关系, 在课上不可能把每个视频观看完毕, 教师利用网页课件进行超链接, 给学生展示搜索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网页资料,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实现人机互动。
多媒体的使用, 通过有效整合大量的图片、视频、网络等资源, 给学生一种视觉感官的刺激, 触动学生思维深处的灵感, 激起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使学生牢固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念, 达到情感的升华, 科学突破教学难点。
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教学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涌现的一大批发明家, 一大批电气化设备。通过白板展示爱迪生、本茨、莱特兄弟的头像和他们的发明成果, 使学生深刻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本质区别, 感悟出两次工业革命在历史发展中的意义, 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8.浅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八
我在多媒体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图片+文字的初级阶段。做的第一个课件是“中美关系”,是最原始的PPT,用同事的话说,只要会打字的都会做,里面只有图片和文字,花费了我很大的精力,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多媒体,学生听得认真,教学效果自然好。这让我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暗下决心:要将多媒体技术多多应用于我的课堂教学。
二是视频、动画+超链接的多方位的高级阶段。为了让课堂上师生活动更生动,我没有满足于第一阶段,继续潜心研究PPT的制作,在课件中插入视频、动画、背景音乐,并且反复使用超链接,课件制作得相当精美,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我制作的“国民党政权的崩溃”课件,在其中插入大量的战争场面的视频,将三大战役的内容以表格展示出来,所有的资料、问题都用超链接的技术来展示。这样学生很容易掌握重点内容,又不乏对历史的动态感悟,这是我制作的比较精美也是比较成功的课件之一,在县级课堂教学比赛中受到专家同行的较高评价,获得了一等奖。
三是坚持多媒体技术服务课堂教学的开放阶段。原来我以为课件制作越精致,教学效果就越好。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并不是这样。在教学活动中,融合体现个性风格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特色。要注意防止教学思路被多媒体所左右,个人好的教学风格被计算机演示的程序所湮没,最终失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师恰当和精要的讲解、有条理和必要的板书、及时的操作示范等,是计算机所不能替代的。
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历练,我进一步思考如何才能将多媒体的先进技术同我的课堂教学完美结合,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一是在课堂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我们传统的教学课堂动起来。历史上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因而,运用多媒体技术,从视觉、听觉等许多方面让学生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应该会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提高历史课堂效率,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课堂教学。如在讲述“凡尔登绞肉机”这部分内容时,无论教师的语言多么生动形象,也无法言传出这场战争的残酷性,通过截取电影片段,展现战争的惨烈场面,从视觉和听觉多方面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因景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陶冶,从而发自内心地反对战争,热爱和平。这样会取得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要基本遵循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要点。第一,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能过于追求课件的精美和技术程度,这样不仅仅耗费了教师的大量精力,而且可能会让学生一节课晕头转向于热闹的视频和精美的图片之中,从而视听纷乱,而对课堂的重点内容又把握不住,偏离主题,结果劳而无功。第二,在具体的运用中要有灵活性。由于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的匮乏以及制作的困难,不一定每节课都要制作很完整的课件,有时候设计课件时可以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堂课突破一两个重难点足矣,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第三,现在的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吸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但切不可全盘“拿来主义”,生吞活剥别人的课件,因为那些课件不一定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以利用多个课件的内在资源,去粗取精,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组合,为我所用。这样既节约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又能够集思广益,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另外,还可以借鉴别人的成功课程设计,结合学情,为我所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是多媒体技术在与历史课程的整合中,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历史课程,而非多媒体技术。课程整合要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对待多媒体技术,把它当作一种教与学的工具。尽管多媒体课件是教学中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一种十分重要、有效的手段,但它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多媒体不能取代教学中教师引导者、学生主体者的作用。因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道德、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如果忽视了它的“辅助性”,那么随着网络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完全可以在家里通过网络完成学业,学校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那样的教育肯定是片面的,也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美国学者克拉克一针见血地指出:“多媒体不能帮助学习,正如用汽车运食物不比马车运食物营养更为丰富。”
9.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 篇九
信息技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明显缩短,单纯的知识储备型人才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用。特别是历史教师,由于历史作为记载过去的学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的知识宝库,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较多的知识要求对教师提出更大的挑战。为此,我们教师应变以往的“传知识”为“教方法”,授以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经过探索和实践,发现信息技术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极好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中迅速应用的一项专门技术,师生可利用该技术与各博物馆进行联网、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与历史有关的事实热点、大量古迹和古董的展示等,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同时利用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容易被新鲜事务所吸引的天性,使这项技术和正确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就能够创设良好的认知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优势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信息技术在以下各环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的展示功能:
在目标教学中,其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向学生展示目标。这是因为课堂教学目标一旦确立,就要用这个目标控制教学,本课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这条主线而进行。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所以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目标层次的划分。教学目标层次的定位由于要由教材知识和学生的水平能力等方面共同组成,所以需要展示的内容很多。多媒体的展示功能在此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和可操作性。
在初中六、七年级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量和学习经验较少,不可能达到教师的自学要求。而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所以在正式操作前的培训中,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等教学目标内容,以及预习提纲的指导范例和重点、难点知识。需要展示的内容数量之大,仅仅依靠传统教学中的小黑板、口授等教学工具是无法满足学生要求的。同时教师也无法完成如此繁重的课前准备活动。而利用多媒体可以充分的满足知识再现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知识和范例的引导下,顺利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
如中国历史第一册的《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一课中。教师导入新课后,针对第一子目录的内容,提出以下五个问题:
(1)张骞为什么出使西域?
(2)他出使西域的经过怎样?
(3)张骞出使西域的结果如何?
(4)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影响?
(5)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表现出哪些优秀品质,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如何继承与发扬?
1,2,3,4,题为全班学生必须完成的内容,5题为选做题目。
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认真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它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体作用,进而使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投入到教学研究之中,为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创造了条件。同时学生对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以及本体系中的具体知识就产生了初步印象。
二,教学过程的形象功能:
历史是一门反映过去客观事实的人文学科,它固有的特性使它既不可能重演,又不可能通过实验去感知。但历史的本身却有血有肉、五彩缤纷,而呈献在学生面前在课本又高度浓缩、高度概括。这使它们之间构成严重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显示功能。既然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形象再造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就以图文声像方式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缩短久远的历史与现代的时空距离,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启迪。秦灭六国是《秦的统一》一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配有精心解说词的秦灭六国的战争历程,通过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把根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近似真实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了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再启迪学生思考。如”秦灭六国的次序和方法是什么?秦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策略?“学生们借助教师所给的资料,通过思考和讨论,回答起来头头是道。
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教学媒体只是一种教师表演的道具,它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它的应用只是为了提高教学实际效果。如果我们为了使课堂热闹,而人为地纳入教学过程,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要依据先进的教学思想来设计软件。
设计多媒体学习软件,首先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多媒体教学设计要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切入点,或循序渐进,或跳跃前进;同时学习者可随时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可以打破时间的界限,达到开放教学的效果。其次,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应与学科特点相结合,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做为最终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作用,合理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只有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扩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的丰富功能:
现代教学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法的传授为主。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找出问题答案。但现行课本的浓缩和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贫乏,决定了学生的自学水平。为此,我利用多媒体教具的显示功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确历史资料,用以反映历史事件的社会背景、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等内容。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
如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时,由于“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而课本内容又相对简单,所以我为学生补充了商鞅的生平,商鞅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其间,插入了教师评论和史料插图。这种集光、声、色、像为一体,形象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并满足了不同档次学生对知识拥有量的要求。正是由于它能够把多种形式的材料集中展示在了学生面前,其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再配以恰当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拥有大量原始资料的前提下,从商鞅的本身、当时的社会背景、变法的具体内容、变法的历史作用等各方面进行极为准确的概括,达到了教师的预期要求。
四,情感自然渗透功能:
大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电教媒体的使用,使思想教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使学生情感溶入教材中,与作者同喜同忧。例如《黄继光舍身堵枪眼》这一框题中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扑向敌人的机枪射孔,自己壮烈牺牲这一高潮情节,教师借助于电教煤体,教室中出现了壮观而惨烈的战争场面,以及嘹亮的冲锋号声,密集的枪炮声,高亢激昂的“同志们,冲啊!”的喊声和志愿军战士的回应。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更好的体会了黄继光“舍身”的意义。英雄的高大形象,深深印入他们脑中。学生与作者达到思想的共鸣,教师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教学反馈的及时功能:
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精讲精导的前提下,加大了学生的进行知识巩固的时间和力度。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往往是提一些大众化的问题,留一些大众化的作业,这样要想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是不可能的。而在多媒体电化教学中,由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展示得到增强,进而解决了这个难题。
如学生在经过分组讨论,得出结论以后,•教师在各组挑选代表进行成果展示,由于反馈结果可长时间的进行显示,所以教师可更多的把各组代表定为学困生,而把结果反馈评论的机会留给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这种形式下,发言代表会付出超出他人的努力,而该组的学习成绩较好学生为了该组集体荣誉也会主动辅导他人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学效果。同时,由于学困生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各组展示完毕,由非本组成员进行评估,由于要求给分要有根据,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和作业正误所反馈出的信息,分析学生接受的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重点的指导。同时在知识授新完成后,进行适时的考核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在参照学生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教学的进度、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进。这样的信息反馈,既检查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又摸清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沟通信息、了解需求,使历史课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六,知识的课外延伸功能: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把知识的传授途进一步扩展,在课堂中尽力营造一种学术研究气氛,在知识讲授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努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不满足于课堂上的短暂研究和一些收获,而是要把研究欲望拓展到课后。我在自己的网站中储备了丰富信息,以便为学生的课外研究提供帮助。这样做的结果是有很多学生在课下向教师提出了很多问题,在师生共同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习已不单是学校里、课堂上的事情,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以趣激情,寓知于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涨,乃有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之快感,师生感情融为一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
《历史研究》
10.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 篇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教育领域里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传统的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初中历史的教学不仅以书本为基础,而且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创新历史教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掌握知识向深度和宽度发展,大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造能力,希望他们在未来的国际多元文化里,丰富独特的中华历史文化。为此,就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运用作以下浅谈: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以书本为基础,充分运用信息资源服务教学。初中历史书本知识,突出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更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为了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兴趣,利用网上的视频、图片、电子书等历史资料服务教学,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图文并茂的历史教学资源,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是传统历史教学课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如:学习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 》,老师下载《 鸦片战争》的影视、鸦片毒害中国人的图片等服务于教学中,通过老师的精讲、图片展视、视频展视,学生觉得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印象。打破了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历史知识的描述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单一”的教学活动。在新的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展视网络资源的图片、视频,演示具有形象生动性,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奇感,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质疑——创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保持兴趣,其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也进一步丰富了历史教学新内涵。
二、在新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深入了解相关的、感兴趣的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知道,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长期如此,学生失去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倚赖性太强,这样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反之,在新的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指导学生阅读、感受、感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让其独立思考、认识、体会,老师起到解惑、组织教学、服务学生的作用。
三、在新的教学中利用网络搜集历史课文相关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彼此交流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化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突破了地域和时空界限,学生可以充分运用信息资源在课外随时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摆脱了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在学习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更多地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利用网络信息搜集历史课外资料,以丰富教材。由于初中历史教材的特点是史论结合,脉络清晰,跳跃感强,但内容不详。因此组织适当的素材,丰富历史教材内容,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收集历史素材的任务由学生完成,再交由教师审核、组织,然后返回给学生。
四、利用网络信息手段,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在新的历史教学中为学生组建丰富多彩的栏目,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被限定在“特殊认识活动”的范围之中,教师执行“预定教案”,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形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更缺乏自主创造,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无视学生的要求、爱好,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生厌的对象,进而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独立思考、个性发展。在网络信息条件下,大部分课堂时间,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学资源库进行自主性学习,教师主要职能应从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知识建构的合作伙伴。在这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认识。学生可以凭借兴趣学习相关内容,并按自己的爱好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制作幻灯片、网页等形式进行归纳、总结,采用不同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无疑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在新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创造出有价值的历史文化成果。
在新的历史教学中利用网络信息手段让学生大胆地对知识进行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新看法、新见解,有利于促进学生心智开发。在历史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观点显得科学、先进,有证据和说服力,他们把课文中的历史知识领域拓展得更宽、更实在。教师鼓励学生拥有独到的见解,也就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索新领域、新观念、新思维。通过这一思索过程,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而且其见解有新意。然后及时让学生学会记录自己及别人的新见解、新看法、新观念等,最终要让学生有创新能力,学会创作出新的历史知识成果,发挥出学习的价值性,打破传统的以分数评价体制,改为以创新历史成果评价人才。打破了高分低能的怪现象,追求人才创成果价值最大化,这是新课堂历史教学价值最后所追求的结果,而不是看分数的高低。运用这一创新成果教学法,从而实现学生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成果由少到多,成果价值由小到大转化,由无价值向追求价值最大化转变。
11.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 新课程 多媒体信息技术 历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019-02
新课程实行已十多年了,经过社会的宣传,学校的推广,自己的实践,我认为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高中历史教学来说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但是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因为推广使用信息技术而产生根本性的变革,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多媒体信息技术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来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意义
高中历史课程的主要任务,除了让学生认识、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外,还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开放视野,增强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在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高中历史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使教师能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1.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传统教学单凭语言讲述,学生听起来没有直观感受,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多彩的画面、灵动的音乐提升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调动、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热情。正确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这一内容时,播放《我的919》影视的相关片断;学习《开辟新航路》时,放映《大国崛起》的相关视频等,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深层次认识。
2.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有利于把许多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突破课程重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部分知识比较抽象、深奥,单凭传统教学手段,不易突破重难点。由于多媒体具有直观性,通过画面、声音、色彩的展示、传递,使学习内容由抽象变得具体,由深奥变得浅显。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牢固记忆。例如,针对《百家争鸣》这一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选取《百家讲坛》的有关视频展示给学生,通过易中天老师的讲解,加上视频中相配的画面,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以及思想家们的重要主张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的视听觉材料,而且为学生展现了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可以说,多媒体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信息传递方式。
3.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可以更好地强化历史课程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教化功能。历史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感的重大职责,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很好地完成这样的重任。当今社会是网络时代,各种视频、音频、图片资料随手可得,历史教学如果充分合理地去运用这些资料,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弥补当今学校教育忽视学生先做人、再学习的缺陷。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播放相关典型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面对曾经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还有现在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部分国家在南海对中国的挑衅行为,做为时代青年,应如何去做?课堂上,学生激情澎湃,责任感和爱国情感充分展现,历史教育功能基本达到。
4.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更好地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时代性。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传授知识新、快、全等特点,高中历史教学可灵活及时地增加有较强时代气息的内容,使高中历史教学与国内外形势、当前社会热点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时代感,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在讲授《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中的丝绸之路内容时,利用近几年的“一带一路”视频资料,并用多媒体技术加以处理,使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愿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课堂上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视频、音频等资料,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既使学生接受了最新的信息,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师应如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性工具,其最重要的作用是传达授课教师的思想和理念。要想成功地完成教学内容,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传递给学生,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来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或重组教学资源,熟悉教学课件,或者自己制作参与制作教学课件,并熟练运用,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博大精深。教师既是课件的制作者,也是使用者。如果课件不能充分传达教师的理念,其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已毋庸赘言。教师在操作时技术再不熟练,足以影响教学进程,破坏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努力学习和提升现代信息技术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2.教师应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更要拥有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将众多的历史知识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愉快地学习知识,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
3.教师要认真筛选信息资源,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们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不能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罗列在一起,直接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获得的都是无层次、无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同时,一些信息垃圾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教师要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有些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弱化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这样,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引导、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达到师生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
4.避免过分依赖网络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所有教学技术手段都有其局限性和使用范围,同样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我们在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它资源。课堂教学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学挂图、报刊杂志、影视广播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教科书仍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料,不能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去舍本逐末。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推荐阅读:
浅谈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的作用06-18
多媒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利与弊10-20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07-17
浅谈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06-30
浅谈信息技术和历史课堂教学整合08-30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1-28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08-05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