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时代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介绍

2024-09-28

繁星时代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介绍(精选2篇)

1.繁星时代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介绍 篇一

神采舆情功能介绍

神采舆情监控系统,是由我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

神采舆情监控系统综合运用搜索引擎技术、文本处理技术、知识管理方法、自然语言处理、手机短信平台,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获取、提取、分类、聚类、主题监测、专题聚焦,以满足用户对网络舆情监测和热点事件专题追踪等需求!

系统基于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的紧迫需求,针对政府部门、尤其是政府宣传部门量身定做。系统集成了舆情监测、舆情采集、舆情智能分析、舆情处理、舆情预警、舆情搜索、舆情报告辅助生成、舆情短信自动提醒等核心功能。帮助客户全面掌握舆情动态,正确进行舆论引导。为确保我国互联网络大众媒体的舆论导向的正确性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实现为政府分忧,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和管理。运用神采舆情监控系统,宣传部门可以有效的规范互联网信息,引导健康有益的舆论导向。该系统对于促进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组织力量展开信息整理和深入分析,应对网络突发的公共事件,全面掌握社情民意起决定性作用。

神采舆情监控系统采用B/S与C/S结构相结合的系统架构,利用先进的系统架构,实现基于浏览器的廋客户端或者普通客户端、服务器模式。

1、多用户舆情服务系统

舆情服务平台为B/S结构,可进行舆情信息浏览、内容搜索、生成舆情报告、关键字设置、分类标签设置、站点选择等。该平台为多用户系统,由管理员统一分配、管理帐号。不同用户分配不同角色与权限,单位领导可以对舆情内容添加批注。平台界面设计友好、注重人性化体验,可以生成多套界面风格。

2、强大的信息采集功能 强大的信息采集和数据挖掘功能是其他所有功能的保障。采集技术不过硬的产品不可能达到有效的舆情监测效果。神采信息采集与挖掘居全行业之首,为信息的深度处理提供了强有利的保证。

3、支持各种网络载体的监控

可监控各大搜索引擎,新闻门户,BBS,博客,留言版等。

4、自由添加监控网站

可自由添加监控网站,无数量限制,可轻松对数千网站实施监控。

5、可监控各种语言,各种编码的网站

无需配置自动识别语言和网站编码。

6、智能提取信息正文、标题

无需配置自动分析剔除广告等无用代码。

7、全天候不间断监控

可定时监控,也可7*24全天候监控。

8、自动获得舆情信息的热度,并生成报表

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形式,生成各种网络舆情趋势图表。

9、实时获取论坛帖子

通过即时抓取,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帖子的关注度及其来源。

10、可对舆情信息进行管理,搜索,导出,编辑,标注,分类

可进行信息管理和编辑,将您觉得重要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标注,便于对同类事件的分析和处理。

11、可对舆情信息进一步筛选与过滤

筛选出重要性强,急待处理舆情信息,过滤无用,过时,低影响力的信息。

12、丰富的数据接口,可将监测数据与与各种系统接合。

13、自动获取代理IP功能,可防止个别网站进行反采集,反监测

长期大量采集网站信息,会引起网站重视并可能导致封锁您的IP,自动获取代理IP地址并及时替换代理IP地址,可切实解决该情况的产生。

14、舆情报告

可通过系统生成舆情报告,图文并茂形式展现舆情内容和舆论走势。

15、热度分析

通过对文章转载量来分析热度。数据存入数据库,并自动检查链接是否存活。

16、转载与传播

分析网路舆情传播路径,并通过反向解析技术解析出URL所对应的网站名称。

17、短信接口

通过定制热点发现在规则,及时自动发现舆情热点。并以短信的方式及时通知舆情监控人员,以帮助舆情监控人员随时随时把握舆情动态。

2.繁星时代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介绍 篇二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大数据,舆情引导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 通过手机上网已经成为网民的主要上网方式。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 它的出现不同于传统的媒体, 不仅丰富了互联网信息内容, 也对传统传播方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通过自身独特理念、价值、方式及渠道的构建, 移动互联网传播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促进作用。

1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 截至到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数量已经有6.49亿, 2014年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智能手机, 使用率为64.1%。其中, 截至到2014年12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有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 非常喜欢的占6.7%, 比较喜欢的占37.1%。

1.1 终端平台移动化

用户上网从电脑向平板、手机转移, 尤其是4G时代的到来, 移动设备的上网速度和观看清晰度明显增强, 手机用户的数量处于明显迅速增长, 移动互联网为网络信息传播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移动互联网不同于之前互联网的重要特点是终端移动化, 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入互联网, 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发现的新闻或者关心的话题事件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进行发布或者评论, 从而移动互联网时代跨越了官方媒体的审查, 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 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传播的跨时空。

移动互联网在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的设置环节中以微信、客户端等APP为代表成为新的信源。基于“去中心化”的基本属性, 互联网成为新的公民表达各自意见的领域, 网络空间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 从而形成了网络舆情的重要渠道。

1.2 舆情传播强关系化

互联网时代传播呈网状,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多是陌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然而在移动互联网中, 网络社交多是基于熟人之间建立起来的, 我们把它称之为传播的强关系, 如微信、腾讯QQ好友, 一般移动社交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同学、同事或者亲人, 这种基于熟人信息的传播模式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信任成本, 使得移动互联网比之前的受众之间有更强的关联程度, 传播效果也会相对之前有更强更为迅速的影响力。

以微信为例, 微信好友的添加主要以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为主, 朋友圈中“雷达加好友”“面对面群聊”也是半熟人的关系, 基于双方同意的熟人间传播容易形成较高的信任度, 转发率、可信度以及到达率都明显增强。

随着手机制造成本的下降, 价格的降低, 智能手机开始普及, 3G和4G网络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上网, 手机用户的年龄跨度增大, 其中低收入低学历的群体也可以使用手机上网来获取信息。移动终端的传播在社会舆论形成流变当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与传统互联网舆论传播共同构建了不同于以往的媒体生态和舆论环境。“一对一”“多对多”的精准传播很容易形成病毒式传播, 实现深层次的舆情渗透。

1.3 传播形式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视听化语言更好地增强用户的体验, 信息内容与用户的互动性增强, 出现了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短片等形式共存的网络舆论场。人人都是传播者, 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由此产生, 其重要表现为信息来源多样化、分析视角多角度化、文本信息零散性及信息要素缺失性。

信息传播的碎片同时还带来了意见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 及网络意见的异质与分裂。在移动互联网中, 有相同情绪的受众很容易形成聚集, 这种情绪互相感染, 形成同样的舆论。同时“网络水军”的出现和推动, 某种程度上也会混淆公共舆论和网络舆论的视听。另一角度来看, 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对受众来说, 反而不利于受众对信息的判断和客观认识。

2 网络舆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舆论环境的特性, 网络舆论日益凸显出其“双刃剑”的作用。该现象为舆情工作的引导提出的巨大挑战。

2.1 政府部门组织对网络舆情的控制被减弱

网络舆情的控制是当今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群众行使各项重要权利的阵地与途径, 网络为群众的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诉求表达、沟通交流、建言献策的途径与方式。

但是, 进入自媒体时代, 媒体格局发生变化, 人人都是传播者, 政府主导舆论的场面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强化这一点。网民可以第一时间用手机发布图片、视频发布信息。政府部门在移动舆论场中处于劣势, 特别是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 个别政府部门缺乏处理经验及相关技巧, 从而丧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应对不及时导致失去舆论的引导地位而处于被动局面。

2.2 线上线下联动增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通信工作使用的便捷, 促进了具有相同或相似看法受众的聚集, 同时也便于同类受众的相互影响, 从而形成较为集中的舆论表达。

移动终端的位置服务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现实活动的组织能力。通过“查找附近人”可以与一定距离的用户连接沟通。当微信内容真假难辨信息安全性降低的时候, 微信舆情就会在民众恐慌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监管部门在微信舆情形成扩散的短时间内认识不足应对迟缓风险评估不够, 就很有可能演变成为微信舆情危机, 并进而转化成为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

2.3 网络舆情内容的碎片化为舆情研判带来难题

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平台上表达诉求, 分享观点、意见, 由此产生的几百亿甚至几千亿条的超大数据量构成了大数据的重要部分。这些数据在拓展人们视野、激增信息量的同时, 也带来了大量令人真假难辨的虚假信息, 从而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并导致网络谣言产生。

作为发表意见的渠道, 网络舆情常常为负面的, 如情绪型言论、诚信危机、语言暴力和媚俗化。自媒体作为“节点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 体现出网上数据无限性和网民关注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它的即时交互性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 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自行甄别、吸收、评价、传播。同时, 个性化的观点更易找到认同的关注者, 不断被强化, 导致舆论偏激情绪的加剧。

在自媒体社交平台上, 每一个用户都既可以是信息发布者, 又同时接受其他用户发布的信息。他们的信息相互交错, 衍生出新的结论, 使得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碎片化的信息在转发的过程中被标题党断章取义, 从而影响网络舆情的研判

3 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效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政府应将移动互联网看作汇聚民意、推动政府工作的重要资源, 正确客观的应对移动互联网舆情带来的挑战, 充分发挥交流互动、提升自身的舆论研判能力, 有效引导网络舆情。

3.1 提升政府舆情的分析和研判能力

舆情分析能力和研判能力是引导网络舆情的前提。政府要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的研究方法。

舆情分析和研判是整个舆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在继承传统数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碎片化的信息为网络舆情资料的收集带来更多的数据源。大数据时代, 建立起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的立体化的舆情监测系统。政府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数据分析机构为网络舆情进行分析, 比如最近几年出现的人民网舆情检测室、新华网舆情在线等信息研究机构。

由于网络舆情的处置往往涉及多个部门, 因此实现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体系, 有效应对舆情, 首先应该提升政府人员的新媒体素质, 将媒介素养尤其是移动媒体素养纳入到人才建设中。最基本的是能够会用、爱用、善用各类新媒体。

3.2 强化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

议程设置是引导舆论的重要环节。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之间存在信息的关联。通过议程设置, 政府的工作和政策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 政府和媒体联合引导舆论实现合力效应。

使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舆论引导, 需要重点打造开放和平民化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与民众直接沟通, 有利于建立两者之间的信任。

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中活动设置, 积极组织群众就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开展讨论、建议等活动, 同时通过合理奖惩机制的运用, 保持公民的参政议政热情, 优化政民关系。

3.3 建立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

危机管理是政府树立良好形象, 积极进行舆论导向的重要内容。互联网, 特别是新媒体时代, 积极稳妥的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理机制是掌握主动、正向引导舆论的关键。

网络媒体危机事件中, 病毒性传播的危机信息特点会导致短期内的强舆论漩涡, 并导致不可预知的结果。作为危机处理的主题, 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的进行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工作, 及时准确掌握舆情的前提下预测舆情走势来适时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信息预警是通过搜集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信息进行检测, 使组织能够提前了解警示信号, 在危机事件采取预防措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网络舆论传播速度之快和后果之大不可预测, 当网络舆情出现不良或者不可控的情况是, 舆情研判及引导部门应该避免与其对抗的行为及措施, 而应该在危机中寻求合适的发力点进行形象修复, 以缓解舆情危机, 避免更大的不良影响。危机处理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舆情研判的结果进行网络舆情的议题设置, 通过该项危机信息发布机制的举措来逐步掌握网络舆论的引导权。与不良信息的病毒式速度传播的特点相同, 危机处理机构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信息如果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也会呈现出非常强的传播速度及效果。在此基础上, 相关部门仍然需要注重在构建通常的信息传播渠道的基础上, 危机相关机构、媒体及NGO等组织之间充分的信息沟通与交流。

4 结论

上一篇:行政专员工作职责下一篇:奶茶店人事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