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共8篇)
1.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篇一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对学习的定义作出的理解:
一、说明学习是否一人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变量;
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三、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由上述分析可知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选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习内容可分为: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学习的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依次分成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3)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3.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是联结理论的主要代表;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经典条件作用论可以解释应答行为的产生,而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可以解释操作行为的产生。经典性条件作用由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经过实验研究而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
4.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说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的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完形—顿悟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性学习理论。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说的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3)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说,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意义学习的实质: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的条件: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范围之内的;主观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早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2.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篇二
随着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由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合作学习有效地带动了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性。合作学习理论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着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它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 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就运用合作学习理论开展写作课教学而言, 它有助于实现写作的两个主要目标: (1) 发展元认知能力, 即学生控制、掌握学习过程, 适时调整学习策略的能力; (2) 在互教互学的过程中掌握所学内容, 学会自主学习。
2 合作学习理论探索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从教学过程的集体性出发, 着眼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合作学习理论将合作性的学习方式纳入课堂教学的主要步骤, 以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群体性协同发展。概括说来, 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小组成员互相帮助,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是创立紧密结合与整合学习为一体的学习方式, 形成和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态度, 增进其合作学习技能, 发展批判性思维、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useo提出, 有目的地组成小组, 明确小组任务和个人责任, 促使组内成员相互交往和依靠, 注重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发挥指导者的支持作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1]。劳诚烈则把合作学习的好处归纳为5条:在小组学习中学习者使用目的语的总量增加;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的质量提高;个别指导的机会更多;学习语言的环境更轻松;学习积极性提高[2]。Arnold认为, 外语学习中运用合作学习能够鼓励并促进学生外语学习中情感因素的发展: (1) 学习者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时的焦虑程度远低于当着全班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焦虑程度。 (2) 合作学习促进小组成员间的情感交流。 (3) 在交流中, 学习者获得更多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同时向其他小组成员提供类似的语言输出。 (4) 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依赖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5) 合作学习中, 学习者得到更多的积极反馈和帮助, 从而激发了更高的学习动机。
3 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验分析
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 是人们表达思想的方式之一。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为了进一步将合作学习引入具体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笔者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合作学习活动, 重点围绕“合理的分组教学”、“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有效的合作学习”等方面对合作学习与英语写作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验研究。实验对象是笔者所执教的中国医科大学2010级七年制英文班临床专业62名本硕连读的学生, 其中1班为控制班, 共31人;2班为实验班, 共31人。这62名学生均接受为期一个学期即18周的实验培训, 实验班学生接受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写作教学训练, 而控制班仍沿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结果写作法。实验前后他们分别参加了英语写作测试, 测试题采用大学英语四级 (CET—4) 试题的作文部分。笔者采用SPSS (16.0) 软件对这62名学生前后测试成绩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 计算方法参考韩宝成和刘润清主编的《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 分析结果如下:
注: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
从表1中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两项可以看出, 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稍高于控制班学生的水平。双侧显著性 (P:0.960>0.05) 表明实验前两个班级的英语写作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异。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 实验前这两个班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能力基本在同一个起点上, 这样就可以确保实验后测试结果的有效性。
从表2中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两项可以看出, 经过为期18周的培训后, 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明显地高于控制班学生。双侧显著性 (P:0.044<0.05) 显示, 实验后这两个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 经过为期18周的合作学习培训后, 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已经远远超过控制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表1、表2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4 结论
合作学习是以建构主义理论、社会互赖理论和发展理论等为基础将过程写作法落实到英语写作教学指导中的具体体现形式, 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的、鼓励性的、合作型的小组环境, 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将合作学习引入到大学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 能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写作活动中来, 激发写作动机, 改变写作观念;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英语认知结构的发展, 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水平。合作学习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课教学, 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合作型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使写作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 同时还提供了一个将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结合的桥梁, 从长远上看它也必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型写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策略的同时, 有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此外, 教师在合作小组活动时, 适当提问, 也可参与其中, 设置问题, 启发交际, 帮助学生在自得其乐的思索过程中全面提高写作能力。
摘要:合作写作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激发讨论, 并且使学生在文章的词汇、结构安排、主题思想、语言运用等层面上相互学习,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本文以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为指导, 在分析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上, 将合作学习引入到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中, 通过实验对合作学习和大学生英语写作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性研究。探讨了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提高大学英语写作课的质量和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旨在建立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快捷有效的大学英语写作课授课模式。
关键词:合作学习,英语写作,大学英语
参考文献
[1]Cuseo J.Collaborative&coopera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A proposed taxonomy[J].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llege Teaching, 1992 (2) :45-46.
[2]劳诚烈.3T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4) :34-35.
[3]石洛祥.大学英语课堂合作型写作互动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2) :82-83.
[4]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5]韩宝成.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试论小组合作教学的基本原则 篇三
现在的小组合作教学中首要的一环是“目标导学”。但在设计目标,分派任务时,并没有注意到分派的合理性,只兼顾到了“平均”,即每一个小组分派的任务在量上是相对保持一致的,但“平均”不等于“公平”。我们必须看到:个体之间既然存在差异性,那么,在开展活动时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了?动的效率如何?都达到教师预设的程度了吗?如果不能,那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小组合作,是有效的吗?在合作的反应速率与效率上我们能保证吗?看似红火的课堂背后,学生真的掌握本节课的所授内容了吗?
基于此,笔者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
效率优先是基础。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动起来,最好是能够全部动起来,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不应该是如何将要教的内容教完。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求知兴趣的首要源泉和头一个火星包含在老师对课堂讲解的材料的处理方法中。因此,我们在设计目标导学时,可以从内容上作一些调整,不应把所有的内容交给某一小组,这样既不符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特性,也不能保证课堂学习内容的完整性。而应把目标中的所有问题交给全体学生,让小组自己去分配任务,由教师随机点名发言。不要怕学生分派不合理或者“动作太慢”,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带来的愉悦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依靠这股力量。”学生在自主发现的过程中,会得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体验,这样获得的是“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比“你们应该怎样做”要好得多。
兼顾公平是指归。每个个体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者应该保护每一个渴望学习的灵魂。虽说小组划分时,为了方便,往往是以座次为顺序来进行划分,这样,各个小组内的人员搭配并不平衡,但我们在分派任务时不能有偏向,而应该一视同仁,以一种公平的眼光看待每个个体。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在同样的时间内,各小组间完成的量是不可能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量上,应该以B层的同学为标准,让A层的同学可以较快地完成,而C层的同学可以有跳起来够到香蕉的机会。也就是说,设计的原则是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得到“成功的体验与愉悦”。教育学家反复提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激励的程度愈高,学习的动力就愈大,且有长期的正向效应。而在激励的方法中,需要激励和参与激励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多层次、多结构的,既有求知的需要,也有创造的需要,当然也有渴望得到承认的需要。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合作者,参与其中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巨大快乐。
当然,量上的把握并不那么容易,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每一个课堂设计的背后都应该凝聚着我们的反思,怎样做才合理,怎样做才恰当。“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名师;但写三年的反思,就很可能成为名师。”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的基本要求。
小组合作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何让这种方式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积极思考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效率为基础,以公平为指归,是一个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4.论中国财政基本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篇四
近几年来,财政基本理论的研究,在坚持国家分配论,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公共财政论的基础上,取得明显的进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财政基本理论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名词、概念之争的浅层次上较多,而从中国国情出发,采取继承、扬弃、创新的方法,创建有利于指导财政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理论不足;不是固守传统基本理论不放,就是照搬照抄外国的一套,即所谓“食洋不化”。在不少情况下,运用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来面对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回答不了许多财政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因此,中国财政基本理论往何处去,这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话题,而是到了非正面回答不可的时候了。
探索财政基本理论的创新,一个视野、一个立足点、一个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如果不了解世界发展的新趋势,不懂得国内发展的新特点,研究财政基本理论必然是坐井观天无的放矢,犹如瞎子摸象,自以为是,达不成基本的共识。例如,当今世界主导产业信息化、农村人口城市化、经济发展多极化、贫富差距扩大化的趋势,从多方面影响一国财政经济的发展。又如,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短期内不易缓解,国家正处于产业结构大调整和供求关系深刻变化的阶段。再如,知识经济的兴起,科技进步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政府和财政面临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挑战是空前的。这些既为财政基本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又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立足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坚持用市场经济方式发展生产力,着眼于依赖发展的理论解决难题,这三大基点或出发点不可忽视。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只有立足发展、促进发展、加快发展、扩大发展,才能打开所有困难的大门。财政基本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最后,革新思维方式,摆脱僵化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束缚。例如,学会从全局观察财政,从财政把握全局,跳出财政之外观察财政问题;学会从国际、国内比较中,认识国情、省情,提高驾驭宏观财政运行的能力;学会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一般分析和局部分析等分析方法,按系统、分层次,综合运用于财政基本理论的研究,有利于做到方向明,思路清,路子对,创新不断深入,理论之树常青。
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创新财政基本理论,不从创新思维方式入手,不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不懂得知识正在日新月异地实现重组,是很难推动理论自身的发展的。
二、中国市场经济下创新财政基本理论的若干难点
紧密结合中国市场经济的实际,创新财政基本理论,有下列八个方面的难点和重点,需要作出科学的回答:
1. 市场经济存在财政以什么为前提?一般认为是市场失灵所决定的。但在现实条件下,政府失灵也时有发生。因此,关注总供求失衡、经济周期波动,重视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足,防止信息不充分、资源整体优化配置不当,控制收入分配不公、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差距等,是政府和财政所认同的头等大事。
2. 财政与什么最有本质联系?一般认为与国家或政府有着本质的联系,其实国家和政府虽有差异,但经常交叉使用。全世界都在重新思考政府和改革政府。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政府职能作用的范围就小,财政经济管理的权限就小,直接配置资源的比例就低。美国信奉“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但它和市场增长、财政的关联,却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把财政的本质联系一头与政府(或国家)作为根本的发动者相联系,一头与市场的内在联系作为存在的前提条件相比较,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财政,它和政府、市场之间的双重本质联系,也有其客观必然性。有人提出财政与再生产之间存在本质联系,这和生产力发展的总前提是一样的,属于另一层次的问题。因为没有社会再生产的运行、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国家(政府)、财政、市场等都不复存在。财政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环节中,始终处于分配的中间环节。
3. 财政具有哪些特点?市场经济下的财政特征概括为政府主体性、公共产品性、利益机制性、公平效率性,以区别于政府其它的经济活动是较切合实际的。这就把传统的财政“三性”(国家阶级性、无偿性、强制性)进行了全面创新,并深化了对市场经济下财政特性的认识。
4. 财政是干什么的?西方财政理论将之归纳为合理配置资源、公平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增长三大职能。我国理论界强调增加宏观调控职能,即四大职能,也是有说服力的。表明市场经济下的财政,主要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去干市场、企业干不了也干不好的事。因此,财政职能的理论占有重要地位。
5. 财政的功能或作用是什么?从财政与政府、市场的双重本质联系考察,它具有对政府机器运转的公共需要的保证作用;对财源开发及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对各经济利益主体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对财力统分结合的均衡作用;对公平效率的监督作用。它既是政府配置资源、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又是维护公平分配、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力后盾。
6. 怎样定义市场经济下的财政?综上所述,财政可定义为:以政府为主体,为实现其职能的公共需要,通过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宏观调控、经济稳定增长所进行的公共经济活动、公共经济管理及其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它一方面回答财政属于什么、其特征是什么、功能是什么;另一方面按其内在联系区分为四个层次来认识:作为经济范畴是政府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关系体现,作为经济活动是政府的公共经济行为,作为经济机制是政府为主体的社会经济运行的实现方式,作为经济管理是政府管理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样,至少理顺了认识财政本质的思路,回答了财政基本理论的中心问题,是针对基本理论继承和创新的大胆尝试。
7. 财政特有的规律性是什么?财政基本理论不深入研究和回答其特有的规律性是不可思议的。那种认为财政规律和经济规律可以划等号,或者是可以用经济规律替代财政规律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有些将财政若干原则视为财政规律,这也背离了科学的原理。我们应当在深入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总结财政实践的丰富经验,从中抽象出财政特有的规律性。例如,人们提出的保证正常、合理、最低公共需要的规律;政府、企业、居民利益统筹兼顾分配规律;财力总量和结构均衡发展的规律等,打开了认识财政规律的大门,也是财政基本理论扩展研究的崭新领域。
8. 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是何种关系?现在财政理论界多数赞成完善、发展国家分配论,这包括吸收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有益成果在内。但也存在着照搬公共财政论,或者是以公共财政论否定国家分配论的主张。实际上,市场经济下的财政,它在经济上的体现是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它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财政论是国家分配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应用和发展。它们之间在主体、目标、手段、措施等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关键是职能活动范围、边界的定位和调整。作为财政基本理论的创新和应用,它们是可以兼融和互补的。那种认为国家分配论是财政的基本理论,公共财政论只是财政类型的理论是不正确的。而把公共财政论贬为唯心论的产物,也太过于偏激。我们的任务是把公共财政论的有益部分,吸收到国家分配论中来,真正为我所用,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基本理论。
三、怎样创新和发展财政基本理论体系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依据发展的理论、市场经济的理论、改革政府的理论,创新财政基本理论体系,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实际上,“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①财政基本理论体系的创新也不例外。因此,必须牢牢地把握贯穿于财政基本理论体系始终的若干主线:一是建立和形成发展的财政基本理论,包括发展的道路、动力、阶段、任务、战略等在内,怎样为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为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共同富裕服务。人们提出改革的目的是发展,衡量改革、指导改革的标准也是发展,是十分正确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对指导财政的现代化建设,创新财政基本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是公平与效率。财政运行,一方面应公平收入分配,另一方面又要促使生产要素有效利用。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但总体目标应该力求实现有机的统一。这是因为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效率是维护公平的基础。既不能牺牲效率求公平,也不能放弃公平论效率。必须通过税负公平、体制公平、政策公平,以提高效率和效益,把公平与效率的矛盾降到最低限度。三是宏观调控。为保持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抑制通胀或通缩,保持财政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特别是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和多样化调控,就能大大地提高驾驭宏观经济运行的能力,充分发挥调控的整体效应、交叉效应和扩散效应。
创新财政基本理论体系的中心是在发展国家分配论,应用公共财政论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包括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含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公共财政支出体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资金应逐步转移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上来,提高对基础设施、科技教育、文卫保健、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加大财政收支结构调整力度,严格规范财税监督管理等,这都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需要创新制度体系和支持经济增长的
方式,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法制。通过深化改革的经验积累,反过来,又会大大地丰富财政基本理论及其体系。
为推动财政基本理论的创新,许毅最近提出财政基本理论体系的构成,包括主体论、制导论、结构论、机制论(见《财政学基础理论的理论基础――国庆50周年和跨世纪新时期的财政学思考》)是很有创新精神和说服力的。随着当代新兴科技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发展已达到了惊人的地步,财政基本理论体系还在不断演化和扩展。例如,分配过程论、分配模式论,正在引起普遍的关注。又如,分配的社会化、分配的一体化、分配的区域化、分配的综合化、分配的规范化等,也在实践中得到发育。创新财政基本理论体系,必须努力注入这类新知识,开阔新思路,树立新观念,研究新方法,发展新理论,形成新体系。这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基本理论体系,才能生机勃勃地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
在跨入21世纪的征途中,财政基本理论体系的研究,需要瞄准全球在改体制、改政府、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目光短浅,思路狭窄,害怕注入精、深、新的理论思维,不善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很难闯出一条新路子来的。中国市场经济下的财政基本理论体系的创新,面临经济运行市场化,经济成份多样化、经济主体自主化、市场竞争公平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发展外向化、经济管理规范化的全面挑战。这一切均意味着理论转轨、体制转型,不仅跨度大,覆盖面宽,而且传统理论的惰性、惯性交相传递,再加上新的知识不够,“拦路虎”不少。因而只能知难而进,朝着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适应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现代政府职能需要的方向前进。把创新的过程、改革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开放的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不断推进的体制改革有新突破、结构调整有新扩展、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有新举措、对外开放有新改观、经济整体素质有新提高,从而为财政基本理论创新开辟广阔的前景,为建立一种服务性强、约束力大、权威性高、开放度广、开源与节流并重、公平与效率统一、财权统一与分权适度、财力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新型公共财政模式,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
注释:
5.合作学习的基本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五
2.进行分组。依据教材内容、任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组别数量及各组人数。通常每组的人数在六个人以下,讨论的效果比较理想。而且应采取异质性的分组,包括学习能力、先备知识、动机等,甚至应考虑性别的差异。
3.小组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依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角色分配主要分为支持工作角色与学习工作角色二项,支持工作角色宜平均且轮流分担,学习工作角色则应是每位成员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必须参与。
4.小组报告和师生讨论。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6.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篇六
答:
① 均等理论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对美国远程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而产生的。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远程教育中的学生也可以与教师进实时交流,开展协作学习,也可以做实验、查资料和参与课程讨论等,因此远程学习者也能获得跟常规学习者相同的学习体验。
② 均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远程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经验与那些常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越相等,则两者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也越接近。
这说明,即使不同的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使用、学习过程和参与活动的情况不同,但教学设计者都应该致力于为学习者提供与常规学习者相当的和均等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学设计者在设计课程时,要尽可能地开发出于常规学习相同的教学材料、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③ 均等理论是建立在美国远程教育的实践基础上的一套有价值的时间方法,也可以对我国的远程教育起到指导作用。为了使远程学习者和常规学习者取得的学习成功最大程度地接近,教学设计者要尽量给远程学习者提供与常规学习相近的学习经验。比如,可以开发有强大交互功能的通讯系统、选用常规教育的教师来承担远程教育的部分工作,组织小规模的教学班、加强师与生之间的融合等等。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关于英国开放大学的案例材料,结合本单元所学习的远程教育基本理论,谈谈自己的感想及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启示。
材料:
英国开放大学在教学上的成功有两条基本经验:一是精心设计制作高质量的多种媒体课程材料,二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支助服务。开放大学在开展电子远程学习时,也始终把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支持服务放在了首位。我们从以下4个方面来作介绍:
1.课程材料
考虑到要在课程和材料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开放大学已经开发出了三类主流的电子远程学习课程:
——网络提高型(Webenhanced)课程:在这类课程中,学生选择性地使用基本的电子远程服务,包括数字资源、课程网站或电子桌面、计算机会议和学习支助。但是,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时不是必须使用这些服务。
——网络集中型(Webfocused)课程:在这类课程中,使用在线的信息通信技术(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是教学支助中的一项必需的要素,一些教学和学生支助是通过在线的方式发送给所有学生的。
——网络精深型(Webintensive)课程:在这类课程中,所有的教学和学生支助都是通过在线的方式发送的。
开放大学在决定用何种媒体发送课程材料时遵守着一个十分简单的原则:在使用电子远程学习技术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经验,课程可以采用电子远程学习技术;然后,根据这些技术怎样能最好的满足学习目标来选择媒体。
本科生的课程中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学习材料和服务的范围包括:不想参加寄宿学习(这是某些课程必须进行的一部分)的学生可以选择在线学习;使用电子方式批改作业;只读光盘和基于网络的交互式模拟;课程网站上和课程材料中的网络广播。如学习“环境科学”的学生能收到包含虚拟实地考察在内的数字视频光盘……
2.数字化资源
学生通过开放大学的图书馆可以获得电子远程学习资源。它包括:
——172个与课程相关的网站,而且能链接到3825个外部资源中去;
——有能够进入开放大学课程要用到的因特网资源的网络(每个资源都是经过课程小组或图书馆工作人员挑选的);
——电子桌面服务能给学生的个人电脑提供课程新闻信息、与资源的链接、一份在线课程日历、参与在线会议的权利等。
3.计算机会议服务
供所有学生和职员使用的一流的电子邮件和会议设施,这些设施允许发送消息和进行在线讨论,任何时候用户都可以登录。
课堂同步会议,包括大学的室内音频会议和在屏幕上使用电子白板,用户登录后可以通过放映图像和文本,与学习小组进行实时的会谈。
4.在线学习支助
在线课程的预定服务和在线寄宿学校的预约服务。
在开放大学的网站上有大量的课程和学校方面的信息。如在“在线学习指导”部分就给出了选课的建议和指导,学校提供的服务和学习技巧等。该网站每周平均点击网页数高达7万人次。
在开展电子远程学习的7年里,开放大学总是在试图确保它提供最灵活的学习方式,以及根据这种适应性不断完善的新的电子学习工具。这些工具包括模拟、视频、与其它资源的链接、自我评价练习等,它们都使得学习体验更加生动。这些工具还能显示并阐明这样的观点:它们比书面描述和二维图表更能提供一种生动的发人深省的学习方式,包括使用电子邮件的电子远程学习工具也能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使得学生能在任何时间与辅导教师取得联系,而不是必须等到规定时间才能进行电话交谈。计算机会议也能提供交互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允许进行学术讨论同时也有助于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行交互活动。
答:
我认为英国开放大学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亦重视学习支持服务的是正确的。
传统的教育实践中误认为努力设计和开发制作完善的课程教学包是远程教育的中心任务。但是远程教育教与学分离的本质决定了设计、开发精良的课程资源并不能真正保证学习的发生和学业的成功。远程学习者在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工学矛盾、交流问题、技术问题、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于课程设计冲突等)都有可能影响其学习的效果。因此,提供全面、充分的学习支持是远程教育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为了给远程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光靠一个教育机构是不行的。最好是能够利用兄弟院校的资源,并与全世界的兄弟院校合作,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利用全球社区的丰富资源、学者的资源、学生的资源。
7.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篇七
一、学习领导理论的基本理念
教育领导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教学领导(instructional leadership)、转型领导(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道德领导(moral leadership)、参与式领导(participative leadership)、管理式领导(managerial leadership)、权变领导(contingent leadership)、教师领导(teacher leadership)等主要的教育领导方式,这些不同的教育领导方式各有侧重,也有相互重合和借鉴的一面,整体上反映了教育领导理论的发展状况及其走向。不过,这些研究多强调“个人英雄式”的领导,采用线性的科层领导运作方式,过多地赋予了职位的权威,轻视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于提升学习者学习质量的重要影响,导致学校成员之间的互动不佳,并将学习对象局限于学生而不是人人学习,用少数人的学习成就替代团队组织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终身学习的需求,也不利于改善学校的学习氛围以及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反思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把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放在“学习”上,让学校中的教育领导更有聚焦的中心,这就是学习领导理论提出的价值所在。学习领导理论在摄取以往教育领导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强调学校教育是以学习为核心任务的事业,每位成员都是而且必须是学习者和领导者的结合体,学习和领导密不可分,学习者也就是领导者,领导者也就是学习者。有鉴于此,学习领导理论的基本理念就在于强化领导和学习之间的联结和影响,彰显教育领导的道德特性以及增强教育领导的密度。
(一)学习领导视学习和领导为一种实践活动(activity)
传统教育领导理论将领导视为居于在更高行政级别位置上指导他人的职位权威。在学习领导理论中,领导不仅占据着组织的重要位置,而且组织中的每一个层次都需要有强力的领导。所谓领导就是帮助组织成员进行有质量的学习、教学,取得成就。尽管不同的领导者有不同的领导风格和方式,但作为学习领导者,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挚爱学习,并履行对学习者和其他员工的承诺;施加影响,并帮助他人拓展思维,更新看问题和工作的方式;能为不同的人达至最高目标提供决策帮助;是组织责任的发起者和实干家;理解并倾听组织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模范带头并帮助他人一起成为终身学习者。[1]因而,学习领导的实质是领导者个体与他人一起分享责任的活动,也是领导者影响并服务他人,为了目的至善而主动做出决策,以及敏感地察觉当下的社会文化环境并带头学习的实践活动。[2]
对学习而言,学校教育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将学习对象窄化为学生,而不是人人都学习,偏重个人学习而忽视团队的合作学习和组织学习;往往用考试成绩来取代学习过程,虽倡导学生的多元学习,但对学习的道德、心理和身体等层面的重视不够,习惯用少数优秀学生的学习成就代表全体成员的学习效果,致使学习演变成了以考试和成绩为导向的教学;另外,不同学校之间也明显存在着较大的学习差异,部分教师也缺乏学习的习惯和兴趣,重视教师的理论培训指导,而轻视对教师实践本位的学习指导。学校教育中出现的这些学习问题,需要“透过学校内外部相关人员对于学习内容、过程与结果的持续讨论与对话,取得共识,以找寻学校学习努力的重点,将重心放在学生及学校成员的多元学习,共同努力并共同负起责任”,[3]方可以加以改善。学习领导理论将学习视为学校成员的共同责任,共同责任不是“责任负担”,而是责任的分散和担当,学习是与个人的经验、情感、元认知以及学习兴趣等因素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学习不等同于学校教育,教学也不必然导致学习,学习领导中的学习是学生学习(student learning)、专业学习(professional learning)和系统学习(system learning)的交互作用的活动。[4]斯瓦菲尔德(Sue Swaffield)和麦克贝思(John Macbeath)在上述三层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学校学习(school Learning),所以,学习就是连接这四个不同层面的交互实践活动。[5]
(二)道德领导是引领学习领导的价值基础
学习领导理论看重的是激活组织成员的能动性(agency)。能动性是连接学习和领导之间的桥梁,也反映了个人或学校组织影响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是个人有所作为的能力。成为一个行动者(agent),或者具有能动性的人理应包含特定的价值观和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自觉行动去达成个体和集体的目的与目标。[6]人的能动性是领导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人类学习的能动性与个体的意志力和目的性是分不开的,是否去行使学习或领导,都应是人类自由意志选择的道德结果。发挥能动性就理应催促我们去监管、调控和评估如何学习以及如何领导。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们去超越传统学习和领导割裂的界限。
能动性是人类行使自由意志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德选择的问题。在学校管理中,不是所有的领导都是良善的或体现了学习的价值,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都具有教育意义。道德领导主要依靠领导者自己的卓见、智慧和技能来完成任务,将道德价值视为学校领导的目的,这是道德领导的核心理念,也是学习领导极为认同的,领导就是“要让教师始终能够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只求把事情做正确”。[7]学习领导就是通过领导者的能动性为学生、教师和家长创造条件,促进学习者学习的持续发展。正如富兰(Michael Fullan)所述:“校长的道德使命就是去动员教师、家长和其他人的激情和承诺去提升所有学生的学习,缩小学生成绩的差距,领导学校的深层次文化变革。”[8]总之,学习领导是一项道德活动或道德工艺(moral craft),管理和道德是教育领导的两个必要条件,忽视任何一个都会带来麻烦,学校要生存就必须有效运行,将学校转化为学习共同体,这是领导者必须面对的道德使命。[9]
(三)增强领导密度是坐实学习领导的实践内涵
学习领导与参与式领导、分布式领导(distributed leadership)以及分享性领导(shared leadership)都主张领导的团体参与以及领导权力的分散性。领导者能够分析自己工作的得失,进而促进并激发组织成员反思学习和领导的过程与效果,缩小成员之间的权力差异,提高领导密度。“由于学习是广泛分布的社会性、情境性活动,促进成员之间加深交往(interaction)的‘领导’不再聚焦于某一个体或角色,而是展现于成员的关系性交往中。成员之间的交往蕴含着大量的领导机会”。[10]所以,学习领导中的“领导”是被赋予的一种权力和责任,而不是来自外部赠予的礼物和强加的负担,领导和学习都存在于每个行动者的角色担当中。
领导实践是“学校领导者、追随者以及包括领导工具和例行程序等情境联合交互的产物”,[11]领导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实践活动。学习领导关注的焦点不是领导是什么以及领导的角色和职能,而是强调领导实践如何进行,领导更多是一种实践活动,而不是单独由职位的高低来决定的。学习领导理论强调学习和领导权力是分布在学校的各个层面,需要培养不同层面领导者的能力和创造学习的共享环境。因而,学习领导体现了领导边界的开放性、领导活动的情境性、学习层次的多样性以及学习和领导的相互依赖性。学习领导理论将所有的教育社群成员及其互动纳入研究的范围,超越了以往教育领导更多关注校长等高职位的领导角色人物,认为学校每个成员都是学习者和领导者,学习对象的范围从学生扩展到教育社群的所有成员。
二、学习领导理论的三种理论模型和实施方式
在学习领导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学习领导的“婚礼蛋糕”模型(wedding cake model)、学习中心领导结构模型(learning centered leadership framework) 以及学习领导的综合模型(synthesized model of leadership for learning)3 种模型。
(一)学习领导的“婚礼蛋糕”模型
学习领导的“婚礼蛋糕”模型(见下页图1)是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克纳普(Michael S.Knapp)、科普兰(Michael A.Copland)和斯坦福大学的塔尔伯特(Joan E.Talbert)在2003 年提出来的。[12]在领导实践中,学习领导的“婚礼蛋糕”模型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3]第一、构建学习焦点。学习是领导工作的中心,领导者需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的重要性,花时间观察教学,并与师生和行政人员一起讨论学习的方法,弄清楚学习的核心价值。第二、建立有价值的专业学习共同体。领导者需要培育工作文化(work cultures)和支持成员的学习,与学校和社区的专业人士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与成员一起工作,共同分担责任,引导成员积极参与专业共同体的学习,支持群体的核心价值观。第三、沟通学习的外部环境。努力理解社区、专业和政策环境,培育个体和团体的关系,预测并学会管理不同形式的冲突,为学习者争取和提供财力、智力和人力资源的支持。第四、分享领导。领导者需要在最大程度上通过不同途径动员学习者的学习,让学校的所有成员都担当一份责任,给予不同个体不同的职位和责任,帮助他人学做领导。第五、创设共同的学习目标。领导有目的地整合学生学习、专业学习和系统学习,学校领导需要与成员协调一致,创设学校教学和学习的共同愿景,鼓励不同学习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支持。
学习领导的“婚礼蛋糕”模型提出了23 条具体的实施路径,每条路径都包括了不同层面的学习活动,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学生学习与课程、评估和问责相结合;二是教师和行政人员的专业发展路径;三是支持学习者的特殊学习需要;四是立足现场学习与完善制度相结合。该模式注重学习领导的可操作性,将学生学习、专业学习和系统学习在学校、社区和领导实践中的具体做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最终的目的是呼吁领导需要聚焦学习以及怎样通过领导来学习。
(二)学习中心领导结构模型
学习中心领导结构是由美国范德堡大学的墨菲(Joseph Murphy)、艾略特(Stephen N.Elliott)、戈德林(Ellen Goldring)、波特(Andrew C.Porter)共同开发的,该模式旨在评估校长和学校的领导团队以学习为中心的领导行为(见图2)。
学习中心领导结构模型认为领导的行为是由领导者的个人经历、知识积累、个性特征、价值观和信念四个方面组成。该模型围绕如何改善学生学习和追求学校进步等核心概念进行设计,强调领导者通过影响学校运行和班级活动来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领导行为影响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三个重要的时间段,即期末考试的成绩、毕业和大学的入学率,并假定从学习质量、价值增值和机会平等三个方面来看待学生的高成就,承认环境在改善学校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该模式概括了学习领导的八个方面:[14]一是学习愿景。大量证据表明,优质学校领导注重制定反映高标准学习的学校愿景,通过不同方式向全体成员阐明学校使命,并落实学校目标,领导乐观、热情,并能激发他人一起促使学习愿景的实现。二是教学方案。具有高成就的学校领导者能够把握学习和教学的核心技术,带领教师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思考,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和社会学习能力。三是课程方案。以改善学校为中心的领导者,能与同事共同制定严谨的课程方案,能够提供适合每个学生学习的高质量方案和学业内容,学习目标、教学、课程材料和评估能够协调一致。四是评估方案。学校领导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来监测和收集关于课堂和学校的数据,确保真实测量学生的学习成就,为学生学习服务。五是学习共同体。有效的学校领导者能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也能够有效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六是资源的获得与运用。学校领导者特别善于争取和利用资源支持教师的教学发展,以促进学校目标的实现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七是组织文化。一个有效的学校组织有自身文化生产的重点,并能促进组织文化的持续发展,使组织成员能够在安全有序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能够塑造学校组织文化的特色和个性。八是社会性支持。要使学校有高期望以及学生有高标准的学业成就,学校需要与家庭、社区建立合作互惠的关系,家庭和社区对学校的积极支持有助于学校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学习中心领导结构在上述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学习领导的六项关键过程,它们分别为规划、实施、支持、倡导、沟通和监督。[15]
(三)学习领导的综合模型
海林杰(Philip Hallinger)在总结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学习领导的综合模型(见图3),认为在过去的40 年里,学习导向的领导研究为促进学习和改善学校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此他提炼出了学习领导的四个重要维度:价值领导、领导焦点、领导脉络和共享领导。[16]
学习领导的综合模型强调学习和领导需要植入学校组织和各种环境背景中来考虑,因为学校领导者会受到学校、社区、制度和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领导的行使与领导者的个人特质也有联系,价值、信念、知识和经验都是领导实践的重要变量,这些变量是对上述学习领导理论模型的合理整合。领导者并不直接对学生成就带来影响,而是通过学校组织或其他条件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带来间接的影响,学校领导者对学校的影响也受到学校条件的限制。而领导者首先需要价值观念做支撑,学校的价值导向可能是多个方面的,无论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抑或是组织发展和社群服务等,领导者都要意识到这些不同层面的价值取向对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影响。其次,领导者需要探明通过哪些路径对学习者带来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树立清晰的学校愿景和目标有助于改善课堂的学习和教学,激励员工多奉献,努力达成集体目标,这是学校发展的风向标。同时,也要选择合理的领导方式,比如,教学领导能够更好地捕捉学校领导对学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发挥组织中人员的能动性,学校的发展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次,领导不能脱离社会文化的背景,学习领导起初是源于有效学校的研究,学校的背景是影响学习成就和领导的重要因素,领导的行为以及影响的效果因学校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最后,领导责任不能只落实在校长身上,学校的成员也应参与学校决策领导,让教师领导、分享性领导以及分布式领导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之,这个模型肯定了校长是学校发展的价值引领者,但校长也要与组织成员密切合作方能有效改善学习的条件和促进学校的发展。领导者要建构学校不断改善的能力,花时间了解学校的背景,找寻适合学校发展的领导策略,与他人一起合作分享领导并赋权增能,从而改善学校的发展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质量。
三、学习领导理论研究的经验启示
学习领导理论强调了以学习为导向的教育领导,并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其主要意涵,这有助于教育领导肩负起改进学校和提升全体学习者学习质量的艰巨使命。[17]
(一)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和效果是学习领导研究的核心任务
学习领导理论把学习作为领导的首要原则,认为学习领导的发展都应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并不是排斥领导,而是通过学习为了更好地领导,其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学习者的学习,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质量”。[18]学习领导理论强化学习和领导之间的联结及其影响,使教育领导把改善学习者的学习问题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来考察,强调教育领导者需要与各方合作来共同破解学校现实中学习者的各种学习疑难。登普斯特(Neil Dempster)提出学习领导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其一,把道德目的作为教育领导活动的核心;其二,通过教学和学习加强学科对话;其三,搜集分析学生的成就和学习经验的数据为改进教学和学习提供参考;其四,领导者与教师一起积极推进专业发展;其五,创设物质、社会和情感的学习条件;其六,规划、关注和监测课程与教学;其七,与家长和组织成员共同参与校外学习,并争取得到家庭和社群的支持;其八,领导者与教师、家长和学生一起分享领导。[19]当代教育领导的变革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和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学习领导聚焦这一目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构建了探寻教育领导的新机制。
(二)培育优质的教育领导者是学习领导研究的重要主题
一所成功的学校,离不开有效的教育领导者以及其建构以学习为中心的领导能力,学校、领导和学习是紧密嵌合在一起的。[20]成功的学校领导在改善学生学习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却常常被低估,在学校影响学生学习的相关因素研究中,领导是仅次于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发生影响的第二大因素,约占整个学校影响的1/4。[21]可见,培育有效的学校领导者对于改善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弗尔德(Christine Forde)提出通过学徒模式、知识本位和经验学习路径去培育有效学校的教育领导者。[22]格利克曼(Carl D.Clickman)提出了以学生学习为焦点,通过改善教师领导去培养优质的教育领导者,[23]等等。这些不同路径的探索,为改善学校以及提高教育领导者的能力做了扎实的工作。在学习领导理论看来,领导者需要激发成员的积极投入和参与决策,不仅是组织中一些惯例及流程的改造和改善,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个成员的积极发展和有效学习,所以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领导者,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教育领导者。
8.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篇八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实施策略 反思
近年来,我校英语教研组开展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并根据自己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总结反思,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
在接手新的班级时,教师应先尽快将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业水平、能力倾向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做一个详细的调查,从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角度安排一个英语课堂的座位表。合作学习的分组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英语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每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教师要注意协调小组人员的合理分配,使每个小组都尽可能有各科成绩各优异的学生。小组中只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过程或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
二、明确师生定位,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首先要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角,既是活动参与者,还可以是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设计者,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当小组成员集体合作不足以完成目标时,给予点拨辅导,观察倾听以确保他们的学习互动富有成效。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应由原来的“权威———服从”逐渐变成“指导———参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合作表演对话
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要求学生能开口,而且还要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现有的中学英语课本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dialogue"。在教师呈现对话内容后,若让每个学生在全班表演,课堂教学的45分钟(或40分钟)就会明显不足。这时适宜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例如,MODULE Oliver asks for more"是一段较长的对话。在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个学生背诵3个不同角色的对白,大多数同学会有困难。若按角色让3位同学分担不同的"task"来分别扮演Oliver, warden和the others。在各人熟悉对话内容的基础上再“combine”。这样先将“dialogue"按角色拆分,再按情节“汇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降低了对话的难度,保证了每位同学有机会开口,为小组成员共同分角色排演对话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合作完成作业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一些拓展性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task”。例如,学习完THE LIFE IN THE FUTURE, 教师请同学以“THE LIFE IN FUTURE"为题做一份英语宣传报。对于部分同学来说,单靠个人的努力难以完成“project"。这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四人分别担任“editor, designer, writer"等角色。各尽所能,共同努力,合作完成“project”。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合作基础的作业。这些作业可以在课上完成,这样在作业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的小组学习的能力,也加强了小组间的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在选择作业的过程中,教多费一番心思,这样才能真正让作业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运用多维评价形式,促进合作学习
如果一个老师只成功地确定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合理地划分了合作小组,并让学生进行了合作学习,而没有及时地做出评价,那很可能使学生对合作学习丧失兴趣,不再有积极性。教师适时、多维的期待与评价对参加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运用多维评价,是提高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效运用不可缺少的一环。
首先,在评价内容上,教师应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语言表达,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的评价。老师应及时地给出科学的评价,及时鼓励,给他们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对英语学习兴趣。同时,老师要有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的错误,让他们知道谁都会犯错误,怕犯错误就不会有成功。及时的过程评价会让学生更加自信,有满足感,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其次,除过程评价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应用小组互评,自我评价的方法,让学生试着给别人以鼓励,给自己信心,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从而有效确保每个学生加入到合作学习中。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正在探讨和尝试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觀念,适应变化,结合教学实际,努力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黄远振. 2003. 《新课程英语教与学》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庞维图. 2003. 《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推荐阅读:
初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与反思10-08
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08-14
关于合作学习的思考10-10
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09-06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06-28
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07-10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07-16
共同进步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08-07
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与反思09-14
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