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馆观后感

2024-08-11

上海科技馆观后感(共12篇)

1.上海科技馆观后感 篇一

上海科技馆

天地实验小学五(3)班   你认识基因吗?你认识大自然吗?你知道热带雨林是怎样的吗?......这天,我们来到了上海科技馆,想解开心中的迷团。   在一池碧水的映衬下,科技馆犹如一对巨大的鸟翼盘旋而起。浅灰色的外表,高大的石柱,大块大块的玻璃拼成了一颗硕大的球状的幕墙,闪闪发亮,给人一种强烈的现代艺术感。 我们从地下一楼买好票,乘电梯来到了地面一楼。在“生物万象”的展厅里,向我们介绍了各种动物和大自然的生物变化,如基因的转变,如果有一个基因改变了原有的连接,那么这个生物的形状和习性将会有所改变。这里模仿了热带森林和岩石谷,所以使人觉得阴森森还有些可怕。蝙蝠洞最可怕,黑黑的洞里,能看到假蝙蝠的身影,能听到蝙蝠的叫声,弄得我和弟弟抱住妈妈不敢松手。我们又来到了蝴蝶谷,抬头看看,就能看到一只只花蝴蝶。我信以为真,还对着妈妈说:“妈妈你看,这么大的蝴蝶啊!” 出了蝴蝶谷,我们又来到了地上二楼。在“机器人世界”里,机器人不光会修车,还会跟着音乐的节奏跳迪斯科呢!看看我和弟弟,早就跟机器人下起了五子棋。过了一会儿,我俩就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气急败坏地说:“不玩了,老是输!”接着,我们又玩了机器猫和机器狗。 满头大汗之后,我们来到了三楼的宇航天地。哇!这里有模拟神州五号的模型和杨利伟叔叔穿的宇航服的复制品!我飞快地跑到一个游戏房里,这里是模拟太空旅行的。我站在控制台上,靠身体的左摇右摆驾驶着飞船,来到了天王星、冥王星和木星,并测试了在不同星球上的体重和跳的`高度,在有的星球上,我像一个跳高健将,一下子就蹦的老高,要是体育课的达标考试在这里举行该有多好啊;在有的星球上,我又像一头大象,体重增加了不少,跳也跳不高。原来这都和星球上的引力有关。 由于已经4点多了,离关门的时间不远了,我们三人急匆匆地上了四楼的多功能厅。在这里,我们玩了魔屋。魔屋之所以叫魔屋,是因为人一走进魔屋,就会被一股魔力牵引着东倒西歪站不住,使人头有些晕,瞬间,我脑海里闪现出“泰坦尼克”沉没时的场景,我拼命地想抓住什么使自己不至于摔倒,好不容易走出了魔屋,我定了会儿神才恢复。! 时间过得真的很快,到了闭馆的时间。出了科技馆,已经黄昏了,我们筋疲力尽,踏上了回杭州的火车......

 

2.上海科技馆观后感 篇二

记者在世博会上参观许多国家展馆后, 一个突出的印象是, 各国都很重视展示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科技进步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 已成为各国的共识。而在各国竞相显露的“绝活”中, 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工程、节能技术、垃圾回收技术、网上世博、射频识别技术、TD-LTE (业内人士称为“准4G标准”) 等8项应用新技术成为闪耀在世博园中的科技亮点。

展示篇

半导体照明照明史上又一飞跃网上世博会展览史上一大创举

夜幕降临, 华灯初上。坐落在黄浦江畔的世博园以江面为载体, 综合“水”、“火”、“天”、“光”、“声”、“色”多种元素, 在半导体照明的点缀下, “一轴四馆”被幻化为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卷, 令游客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半导体照明总用量达到20多万盏, 占整个世博园照明的80%, 是世博园区最闪耀的‘明星’, 世博园区也成为全球最大的LED (发光二极管) 集中示范区。”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龚黎明介绍说。“大量应用半导体照明, 既符合‘生态世博、科技世博、人文世博’理念, 又展示了创新成果, 能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可提高上海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能级, 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上海世博科技促进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光明指出。

在中国国家馆参观, 多数观众都会在“国宝”级艺术品——《清明上河图》前驻足。运用LED技术的《清明上河图》有如电影画面, 人物、景致栩栩如生。为了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 上海市科委专设了“大尺寸屏幕人机互动”项目, 由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成功。把世博会搬到互联网上——这个奇思妙想也被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实现了。全球网民足不出户, 就可以浏览世博会园区和展馆, 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上海世博会盛况。

据龚黎明介绍, 网上世博会运用了三维虚拟现实、多媒体等技术, 这些应用得到国际展览局的高度评价, 被认为是“世界展览历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创举”、“世博会在21世纪所找到的新的生存方式”。

能源篇

太阳能发电走上绿色低碳之路新能源汽车便利“后世博生活”

本届世博会对新能源技术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6年来, 世博科技专项支持的几十项技术攻关创新成果, 为人们展示出后世博城市雏形。

在上海世博园区, 使用最多的新能源是太阳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中应用在主题馆、中国馆、世博中心的屋顶、玻璃幕墙上, 与建筑融为一体。”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洪波介绍说。根据计算, 世博园区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年平均发电量为408万千瓦时, 可减排二氧化碳3 330吨。“世博中心馆在节能的同时, 还可以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持, 实现年发电100万度——这个数字可供约2 000户居民一年用电。”李洪波说。

李洪波认为, 目前大多数公众对太阳能光伏发电不太了解, 世博场馆更多使用太阳能的意义就在于其展示、示范作用。“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太阳能光伏早已开始推广使用。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 并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其发展。如果价格杠杆和税收政策能再加大力度, 这项产业会发展得更快。”

在世博园里“大展拳脚”的还有1017辆新能源汽车, 其中包括196辆燃料电池汽车、321辆纯电动汽车和500辆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开起来没有汽油的异味, 确实很环保;而且这种车充电过程很简单, 在每一个停靠站点都可以。”一位电动大巴司机告诉记者。相关部门预计, 新能源汽车在世博园里大规模运行, 将节约传统燃油约1万吨, 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百余吨,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近3万吨。

环保篇

阳光谷未来城市建筑的典范花卉墙垃圾回收技术的杰作

看着世博轴上错落有致的6个倒锥形钢结构玻璃幕墙“阳光谷”, 来自山东济南的教师张文武不停地说:“太有视觉冲击力了!我早在电视上看过, 说它还有雨水收集的功能, 真是太神奇了!”让张文武感慨的六个玻璃幕墙, 不仅能从40多米高的空中把阳光“采集”到地下二层, 满足部分地下空间的采光, 还有自然通风和雨水收集的功能。据龚黎明介绍, 雨水被收集后可用于道路冲洗和绿化灌溉, 并通过绿地和渗水材料铺装的路面、广场、停车场等进行蓄渗回灌, 尽可能地充分利用水资源。

世博会期间, 几千万游客产生的垃圾的回收也是一个环保范例。“世博园内建立了中国首次应用于大型展馆和市政道路的气力垃圾收集系统, 该系统服务的整个区域内无需使用垃圾车, 而是通过地下管网将垃圾输送到中央收集站, 实现全天候及时清运。此外, 通过气力系统输送垃圾还可以将垃圾自动分类。其中, 可回收的废塑料、废纸张、绿化垃圾中的枯枝落叶等, 还可以加工成花盆和肥料。”李光明认为, 作为目前国际上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气力输送垃圾在我国有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世博主题馆立体花卉墙的部分材料就是利用回收的垃圾制作而成, 总面积达5 000多平方米,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绿化墙。“与传统玻璃幕墙相比, 立体花卉墙可降低室内温度5度, 充分体现了节能、环保的循环经济理念。”李光明说。

信息篇

物联网机遇借世博萌发4G引领通信技术飞跃

作为一场全球文化与科技的盛宴, 上海世博会汇聚了大量高新技术, 其中具有射频识别功能的世博门票即是体现科技世博的亮点之一。

上海世博会预计将有7 000万人次的参观者, 日均客流量达40万人次。毋庸置疑, 世博门票系统将面临着票量大、销售渠道多、入园周期长的挑战和考验。“世博门票内含一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 只有1平方毫米左右, 相当于一个芝麻粒大小, 却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任何物品只要嵌入射频识别标签, 也就是这个芝麻粒大小的芯片, 就相当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在任何地方都会被系统监控。”负责该项目的上海华虹集团范恒说。

左图面积为1平方毫米的“世博芯”是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新型门票系统的核心。

据范恒介绍, 射频识别技术被视为“21世纪十大重要技术之一”, 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 无须人工干预, 能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这项技术能使游客在不超过20秒的时间验票入园。在实现快速入园的同时, 参观者因为携带了嵌入射频识别标签的门票, 在通过各个出入口时, 检查设备能实时记录入园信息并输送到园区管理信息平台, 便于整个园区的运营指挥。”范恒说。每件物品有了相当于身份识别码后, 就为将来的物联网发展提供了一种基础技术支撑。“如果说互联网是连接电脑的网络, 那么物联网就是连接每一个物品的网络。”龚黎明认为, 射频识别技术正在彻底改变商业零售业态的经营管理方式, 催生新的商业运营模式, 其影响不亚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条形码技术对于商业零售业态变革的影响。

在上海世博园区, 中国移动开通了全球首个TD-LTE宽带移动通信规模演示网——这也是我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准4G标准。“目前在世博园里, 准4G网络已经覆盖整个园区和周边黄浦江江面。”世博园新闻中心移动媒体服务点的工作人员张健说。“用准4G数据卡上网, 速度比3G要快上几十倍。如果用道路的宽窄来形容3G和4G的区别, 那么4G的带宽会比3G宽几十倍——道路宽, 自然车道也多, 通过的车辆也会顺畅很多。”张健解释说。

3.游上海科技馆 篇三

上海科技馆坐落于浦东的世纪广场,远远望去,就像一颗硕大的、不对称的水晶球。它仿佛散发出一种魔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个究竟。

下了车,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结伴而行。首先,我们来到了“动物世界”展览馆,那里展出的动物标本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原始丛林:看,那儿有一头举鼻长鸣的非洲象,两根巨型象牙展示在外面,仿佛在向我们炫耀它那一尘不染的象牙;非洲象的旁边是一头雄性耗牛,强健的体魄,刚劲有力的牛角,简直就是力量的象征;身后,一头金钱豹正在追捕一只黑斑羚,金钱豹迈开双腿,松开自己的身子骨,夹紧尾巴一个劲儿向前冲,捕捉它的猎物;正前方,“森林霸主”和“万兽之王”的距离已不再遥远,老虎与狮子一同站在一块岩石上,仰天长啸,好一幅虎啸深山、狮吼苍穹的壮观景象!它们的吼声仿佛昭示着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拉开帷幕。这些栩栩如生的动物模型,真让我大饱眼福!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之光”展馆里的魔屋了。你可别误会,这屋子里既没有鬼也没有魔,但这间屋子仿佛被施了魔法似的,真是不进不知道,一进吓一跳。踏进魔屋,我发现魔屋的地面竟然是倾斜的,整个人感觉头重脚轻,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一样。“啊!”不知谁的尖叫聲吓得我“扑通”一声重重摔到墙上。突然,我看见不远处有一个球,于是我拉着扶杆,一步一步艰难地向球走去,然后手拉扶杆,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推动了球。呀,原来我把球往哪推,房子就会往哪倒哇!但为什么站在魔屋里会头晕脑胀,站立不稳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看了门口的解释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倾斜的房屋中,由于不平衡,我们的大脑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产生了错误的视觉,所以才会容易摔倒。

科技馆就像一本大词典,里面装满了知识,让我们学习,让我们快乐!

指导老师:王 芳

4.上海科技馆 篇四

车大约行驶了2小时的时间就到了。一下车就拍了一张合影,和好几张小组照,才发的早饭。

第一个展区是《动物世界》。里面有大象、羚羊、野兔、食蚁兽、象龟等。我呢,画了一张羚羊,还想画一张白鲸。但是,我画错了,就选了一个袋鼠,画得很好(老师说的)。

第二个馆是面馆,因为到了中午饭的时间了。嘻嘻!

真正第二个馆是《地壳运动》。里面一些虚拟的东西,比如地震,火山爆发等。

最好的一个展馆是《智慧之光》。里面有好多好多的游戏,比如:《把自己拉上去》《眩晕通道》《浮空水龙头》《龙卷风》……

对了,里面还有一个感受地震的屋子。一进去,就天摇地动、站立不稳。我在里面倒了三四次,真是太有意思了。

最后一个展馆是《科技之光》。里面最好玩的是人体切面图。我把一个人割切没了。(3D做的)还有一个开赛车的,里面有平民车、路灯……都可以毁掉。但是,不如《极品飞车》好玩。

5.游上海科技馆 篇五

今天是10月2日妈妈带着我、奶奶、表哥还有外公、外婆去上海科技馆玩。

我们一到科技馆就看见排着长长的队伍。妈妈去买门票我们排着队进场,约半小时进了科技馆的正门,参观一楼有许多动物展:有金鱼展、蝴蝶展、蝙蝠展还有好多我不知道名字的昆虫展……看完了我们奔向电梯上了二楼,二楼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有科学家长廊、有蜘蛛馆,馆里不知有标本,还有我们没有见过的活蜘蛛。有模拟现实场景的3D电影。看完了我们上三楼,三楼有信息城、地球未来馆,还有机器人世界,机器人世界有和机器人玩魔方、机器人做体操、机器人下棋等等各种表演。四楼有航天馆,馆内有踢足球、骑自行车正当我入迷时妈妈说:时间不早了,我只好依依不舍的走了。科技馆里的东西千奇百怪真好看也真好玩啊!

6.游上海科技馆 篇六

暑假的一天,我和妈妈、哥哥去了上海科技馆,上海科技馆有五层,里面有许多参观游览的项目,有动物世界、热带雨林、地壳探秘、信息时代、宇宙天地、智慧之光……我们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一切在我眼里是那么新奇!

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巨大的水龙头悬在半空中,流下来,形成一个水柱,我想,中间一定有一根水管支撑着,水从管子里喷涌出来,然后从水管外留下来,形成循环,造成了水从上向下流的假象。科技之光,带领我们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让我们张开了翅膀,在科学世界里自由地翱翔。

我们不知不觉地来到机器人展区,有三个机器人随着音乐的节拍,踩着舞步,挥动手臂,跳着欢快的舞蹈。有的机器人在下棋,有的在射箭,还有的在给顾客捡包。他们的表演让台下的观众看得目瞪口呆,眨眼一天时间就要过去了,我们在科学的海洋里玩得乐不思蜀啦。

7.上海科技馆观后感 篇七

按照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的理论,当城市跨入人均GDP超过1.1 万美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5%的发展阶段时,表明城市已处于超越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后的创新驱动阶段。纽约、东京、伦敦等世界城市在本阶段的发展模式开始快速向创新驱动转变,低端制造业比重大幅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迅猛发展,城市由经济之都演变为创新和创意之都。因此,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要求文化服务与科技发展进一步融合,从而促成文化和科技创新行为的产生,并带动城市整体创意转型,已成为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

一、文化科技创新融合推动社会发展

(一)科技创新成果为文化服务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尤其是云服务和大数据正在改变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未来———从基础设施、数据管理平台,到一系列软件应用———包括数据分析、商业智能、工作协作、移动化办公以及各垂直行业的方方面面。这种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是支撑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技术之一。新加坡在其“智慧国家2015”总体规划战略中直接指出,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的核心即是资讯通信产业,信息技术被认为是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的基石之一[1]。除数字和网络技术外,包括可视化、建模和模拟技术,个性化、交互和共同创造技术,开源和合作平台开发技术,界面和传感器技术,设备技术及分布式技术等,也是促进文化创新的主要技术基础[2]。它们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大大优化了传统的文化服务方式,扩大了文化产品的受众,并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形式,极大地推动了公共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也是目前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的最主要表现方式。法国文化部在2012 年提出的7 个工作重点,就将创建“数字文化”政策作为首要工作[3]。伦敦在重新制定市长文化战略时,也指出面对数字技术革命,要促进文化机构在艺术实践的新形式、在线内容、不同的商业模式及迎接环境挑战等方面进行广泛实验[4]。科技为文化提供了新的制造、展示、传播手段和资源,使文化在既有的内容和形态之外不断开拓新的载体空间,推动着文化的传播方式不断丰富创新。

(二)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的三个层面

1.科技进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科技进步与创新和文化相结合后发生的裂变,表现为在提升文化创造与表现力、提高文化艺术作品传播影响力和吸引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共享能力、加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力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5]。云计算、海量数据、ICT大融合、商业智能、移动应用、全息技术这些技术热点,尽管仍旧是争论的最热话题,但对文化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来说,首先意味着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传统文化行业转型,推动出版印刷、报刊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等向数字化转型。通过与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结合,明显提升了传统业态的发展活力。其次,通过各种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手段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利用数字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等形式提供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进而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如上海世博会开创性地推出了网上世博会,将世博会所有展馆以数字三维形式在互联网上再现。这是当前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的主流表现领域。

2.文化创意源泉加速科技创新进程,促进科技服务产业转型

从文化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这个角度来说,文化发展会深刻地影响科技的发展、传播和应用,没有文化的提升,科技难以获得发展的土壤或者应用的空间。以苹果手机为例,Iphone5 上市第一天就卖了200 多万台,这其中,固然高科技的硬件配置起了一定的基础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它里面包含的文化意义,说到底,是乔布斯的设计理念获得了世人的认同。这一点在创意产业身上已得到体现。以工业设计等为代表的创意产业,将创意元素融入生活中,藉由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落实制造业新价值的产生,从而带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发展,设计已取代研发专利,成为该产业软性竞争力的标志[6]。尤其第三次工业革命带动了个体制造时代的到来,开源与合作促成未来人人都是创客,进而改变现有制造业格局。因此,通过开放的平台,促使科技能量与文化的相互融合,不仅让文化与众不同,文化也为科技产业注入人文特质,从而实现了“科技也是文化”、“科技产业创意化”等理念。

3.文化与科技的双向进入催生出数字内容消费与产业文化新业态

文化科技的相互影响并不是单向的,它们之间的融合创新也并不仅仅发生在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的头脑中,以及他们互相交往过程中,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转变。这种融合创新最典型的领域就是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数字文化内容产业的出现。历史告诉我们,旧媒体从来不会死亡,死去的是我们用来获取媒体内容的工具。新媒体的出现,与其说是一种数字革命,不如说是传统媒体内容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媒体通过技术的新融合让公众拥有了同媒体互动的新方式,并带动媒体产品的互相依赖与重叠,而公众则通过整合了的媒体体验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从而实现了文化和科技的双向进入。2009 年,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根据技术对产业创意过程的重要性和该产业最终产出对技术的依赖程度两条原则,对英国构建创意产业13 个行业重新划分为服务、内容和手工艺三大集群,通过分析发现,包括游戏、电影、电视、广播、出版、音乐等在内的内容集群对数字技术的依赖程度最高[7]。而在东亚,内容产业则早已成为日本和韩国的立国之本。

二、上海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的问题与对策

(一)上海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的优势与问题

1.有三大优势

(1)上海在推动文化科技创新融合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技术布局优势。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上海经历了高精尖大科学战略、新兴技术应用与改造传统产业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创新型城市战略四个时期。总体上,上海的科技战略方向和措施始终以应用为导向,注意跟踪国际前沿,一直与国际趋势有着较好的衔接和借鉴,使得上海在相关文化和科技领域的研发及其布局处于全国前列,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文化科技创新提供了融合的土壤;另一方面,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市民文化体验颇广,这既为文化科技创新融合提供了适宜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也为其在应用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的存在,促使上海文化科技创新融合起点更高,任务更重。

(2)上海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加强项目设计与组织,贯彻落实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理念。为提高文化科技融合的攻关实力,近年来,上海市政府相关机构注重调研与思考,加强部门间合作,根据文化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设立文化科技攻关课题,如在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等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下,持续支持数字展览展示、数字内容创作和版权保护等一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文广局也积极策划和组织各级机构申报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等国家项目,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建设“四个一”,即一个联席会议制度、一个全市推进大会、一个国家级授牌、一个行动计划(即《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上海形成了“点、线、面、体”系统推进上海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工作格局,得到科技部和中宣部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3)强调技术资源整合,集成应用为主。作为综合性国际大都市,上海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的最主要任务是做整合。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为例,《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鼓励和引导基于主流移动通信平台的资源服务系统开发,探索通过手机、便携式计算机等移动终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探索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提高针对性、便捷性和时效性。上海在这一领域已先行一步,如上海图书馆努力打造无所不在的“我的图书馆”,已建立起从“一卡通”“、e卡通”到以手机图书馆为建设基础的城市公共文化移动服务平台。

2.需重视两个问题

从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上海在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融合过程中,除了《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中提出的“融合度尚待提高,特别是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文化装备核心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文化科技龙头企业亟待培育,文化科技融合跨界人才亟待培养”等需解决的问题之外,还在两个方面存在一些不协调状态,需引起重视。

(1)如何理顺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管理机制?“文化科技创新融合”这一概念内涵背后支撑的服务领域至少涵盖文化、科技、产业三大块,在现行体制机制中,这三大领域分属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管理,从而导致政府对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的管理功能处于条块分割状态,也使得各委办局在文化科技创新融合过程中的深入沟通和有效互动存在一定的困难,科技成果有时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文化发展提供支持,产业发展也会忽视文化和科技创新成果的运用。上海尽管建立了文化科技融合联席会议制度等协同推进机制,但这一虚拟机构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目前还看不出来。文化科技创新融合归根结底是产业创新和服务或商业模式的创新,为了达到此目的,相对应的,它的管理模式也应有所创新。

(2)如何统筹文化科技创新融合政策体系?上海文化科技创新融合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政策的扶持,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融合,以及科技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更需完善的政策体系为文化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保障。目前的现状是,没有一个专门的文化科技创新融合政策体系,但与之相关的政策却不少。文化科技创新融合政策涉及面很广,文化政策、科技政策、文化创意产业宏观政策、行业产业针对性政策,还包括创业经营、企业发展方面的通用政策,等等。有来自国家层面的,也有上海制定的适用于本地的政策内容。政策在推动文化科技创新融合过程如何发挥效用呢?如何对接现有的政策?现有政策是否已完全发挥作用,是否有针对性?配套政策体系是否完善?还需补充制定哪些政策?政策传递渠道是否通畅?服务对象是否对这些政策都了然于心?政策执行情况如何?这都需要去研究。

(二)上海加快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的对策

1.上海加快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的思路

(1)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并重。以问题为导向,促进产业技术研发。目前的技术发展方向已开始采用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不再刻意划分重点领域推进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科技创新中条框束缚,有利于多领域开展合作创新,文化科技创新融合正是这类创新形式的最好体现[8]。相较于依靠“技术推动(Technology Push)”来创新产业发展,上海以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文化科技产业更需要以“需求拉动(Demand Pull)”来实现创新,带动跨产业、跨领域的研发整合,以创造新的产业及经济成长动力。此外,推动有关科技领域先进、共性、关键技术成果向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应成为上海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则以技术集成为主要实现路径。作为综合国际大都市,上海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的最主要任务是做整合。

(2)重视非研发创新模式。上海文化科技创新融合走的路径应是在技术研发优势的基础上,清晰定位于产业价值链两端,以产业链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重点,成为以研发和服务为主的价值中心和卓越中心,辐射全国,而不是走向以生产规模化为主的模式。上海更重要的是做好协作创新和集成创新,做好技术整合、加强产品营销,推动文化科技成果的市场应用,通过市场竞争保持创新活力,形成产业的发展动力。要从产业发展的思维创新、与国际接轨、跨领域人才培育、技术突破、制造质量提升、品牌塑造、国际营销推广等产业发展模式对科技与文化结合的产业进行系统整理,以引导产业创新发展。上海应成为文化科技创新融合成果的展示中心。

(3)创新资源整合与完善共举。张江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整合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正在着力打造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文化科技业态。这一思维也可供其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科技元素介入参考。与此同时,上海还应加快文化元素对其他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软件园区、工业园区等各类园区的渗透,促使创意思维与科技创新、集聚规模相结合以带动新观念、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和应用,从而加快这些集聚空间的升级。此外,上海也需优化整合各个文化科技融合基地(园区)的资源,通过文化与科技的双向进入,实施好不同层级、不同地域、不同类别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其次,上海产业园区已从最初由招商引资产生的产业型集聚区发展为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吸引研发机构进驻的经济型集聚区,到现在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吸引人才集聚有利创业的社区型集聚区。文化科技融合类的园区即为社区型集聚区,并有向城区范围扩散的趋势。这一趋势突出了企业集约化、人才知识化、社区宜居化、环境生态化,与上海推进的产业和城市“双转型”不谋而合。上海需要做好的就是服务工作:营商环境整治、加大留住人才的力度。

2.上海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的具体抓手

(1)创新服务方式,加强文化数字化惠民工程建设。文化设施从规划到建设再到运行管理全过程中,考虑科技要素的介入。如重点推动高新科技对迪斯尼、梦工厂项目的全方位融合,使这两个重大文化项目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典范;在新建、改建和完善全市剧场体系中,加强科技对剧场环境布置、舞美设计、舞台灯光、效果监控等环节的有机融合,从整体上增强剧场的魅力效应与同化效果;在重大标志性文化场馆、剧院等建筑物体,推动实施一批数字技术支撑的舞台艺术精品与多媒体立体投影秀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科技工程。

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应从传统模式向专业化、数字化、云服务转变。可推动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博物馆群建设,形成实体、网络、自助、移动服务互补的文化知识服务系统;整合数字文化资源,开发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导览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文化无处不在的互动与共享;与云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加强科技在文化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开发文化资源整合服务系统,打造云服务。力争成为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

加大文化产业体系中科技元素融入的力度。上海应以高科技文化产业项目为主体,聚焦数字出版、广电制作业、网络视听业、电影产业、演艺产业、动漫产业、艺术品交易产业、休闲娱乐业、网络游戏业、工业设计等产业重点,逐一展开文化科技融合的方向、内容、路径和举措的调研,明确不同文化产业对科技的需求。

(2)创新发展路径,加强文化创意嵌入科技的力量。重点研发文化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地加快孕育,由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等相结合的智能制造技术,正引领新一轮的制造业变革。上海可重点研发文化装备核心关键技术,尤其是上海重点扶持发展的电影产业、出版产业、工业设计等产业领域的工艺技术和装备的升级与更新换代,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方向发展。

加大高新技术产业与工业设计的融合力度。上海在建设“设计之都”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进程中,需同时考虑工业设计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融合的内容,除加强数字设计方法的研发外,在推进高新技术向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辐射、渗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过程中,融入设计元素,让技术更加人性化。

(3)创新内容生产,促进文化科技新业态出现。加大数字内容的生产。产业融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游戏、动画、数字教育、网络内容、电信增值等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基于3D、4D的各类互动式数字内容产品将成为数字内容产品的主流。上海可以互联网原创影视创作及传播、数字出版的内容创作、数字媒体与文化艺术融合应用等领域有所发力。

推动文化企业的大数据开发与应用。目前,上海已经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服务业、物联网产业和云计算产业等领域做了许多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聚集起了一批研发实力较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时也培育了一批行业领先的企业,大数据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既拥有数据,也具有技术,同时还不缺点子,应用开发这些数据的文化公司,上海目前还比较缺乏。因此,推动拥有大数据的文化企业如上广电加强技术开发,加快大数据应用,应提上议事日程。

大力发展以互联网科技为导向的新媒体产业。以互联网科技为导向的新媒体产业是适合上海产业结构的、高科技资本型新媒体产业。网络视听企业的壮大将有助于行业整体产业链的发展,将带动相关内容生产、广告及广告代理等无污染、产值大、延伸力强的行业发展。整个视听产业的发展可以像网络游戏一样,成为上海网络文化发展的引擎,信息服务行业的助推器。

三、上海推进文化创新融合的保障机制

(一)形成跨界协作的决策机制

1.建立跨界协作的决策机制

文化、科技、产业由各个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的发展,将越来越为跨行业的融合发展取代,甚至为文化科技经济普遍融合发展所取代,文化科技融合的管理体制势必也将从行政性的“行业分层管理”走向面向市场的综合性大部制管理。因此,上海应积极探索跨部门文化科技合作新机制,形成有利于文化科技发展的工作体系。

2.创新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架构

随着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进入攻坚阶段,上海市政府在积极探索贸易、税收、劳动力、能源、教育、科技以及产业政策杠杆等各项政策的合理组合,文化科技融合需加强对这些公共政策的战略性运用,用政策集约化思维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融合体系建设。一是对接已有的与文化科技融合相关的普惠性政策。二是针对文化科技创新融合中的特殊状况制定柔性政策,不可教条主义。

(二)建立开放共享的研发机制

1.充分发挥企业和文化、科技类研究院所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引导,从技术研发和行业服务的顶层设计着手,把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各文化科技研究院所,以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等有机组织起来,与企业紧密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实施集成创新,参与上海应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文化科技知识与社会生产要素相结合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联动协同发展,创建具有上海自己特色的文化科技产业,为推进上海产业发展服务。

2.建立开放式研发服务平台,开展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

技术研发—申请专利—技术移转—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传统发展路径,随着软件业开源系统的需求愈来愈大,建立开放式研发服务平台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已成趋势。2012 年浦江创新论坛上传来的消息称,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正在倡导创建一个开放式的制造业“应用商店”,让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的技术成果进入,这无疑为上海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制造业创意产业之路铺设了技术基础。

(三)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

1.构建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上海在促进文化科技创新融合方面,可搭建由以国家和上海市级层面计划支持的公共机构为主的共性技术研究平台,以生产力中心、孵化器、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中心为主的技术转移和创业服务机构,以及以文化科技咨询与评估机构、文化科技融资机构[9]、文化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专业服务为代表的文化科技中介机构构成的区域性文化技术创新服务网络。

2.创新促进文化科技创新融合的合作模式

支持建立政府部门、企业、公众在文化科技产业价值链的各环节分别组织合作团队的合作模式。推动建立因应文化科技融合的大部制管理,促进相关主管部门间的协同与联动;鼓励大企业建立战略研究智库,对前沿技术、产业新业态等进行前瞻性研究;在一些涉及民生的重大文化科技专项部署和决策的过程中,增加“重大文化科技决策征询公众意见”的相关制度设计,将公众咨询纳入重要决策的法定程序,从而有效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结束语

8.美丽上海科技先锋 篇八

上海科技馆的“视听乐园”是个好去处。

看,那边有个“大轮船”呢!我有点文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轮船与视听有何关系?“好玩,好玩!”听到从轮船里出来的人不断赞叹,我们几个心里也痒痒,便一溜烟儿冲了上去。坐在轮船里面,面前是波涛汹涌的海,只感到船开始颠簸,还真有点头晕呢! “开船!”机长一声令下,驾驶员便手控舵轮起航了。船在海面上前行,我头晕得更厉害了,早已无心观看风景。“悉尼,悉尼!”听到有人大叫,我急忙睁开眼。哇!眼前竟然是那个海鸥形建筑——悉尼歌剧院!这真是悉尼港?不可思议,这么一会儿就从上海到了悉尼!真快呀!轮船慢慢行驶,歌剧院消失在视野里。“游客们请注意,我们的客轮马上要与一艘大货轮相撞!”船速突然加快,随即来了个急转弯,我快被甩出去了。我紧紧地抓住扶手。突然,一艘大货轮出现在前方,比我们的船大几十倍!眼看就要撞上了,我紧张得要命。怎么办?然而,眼前一黑,货轮也消失了。

我这才明白,原来是屏幕“骗”了我的眼睛,眼睛又“骗”了大脑!我心有余悸地走出船舱,踩在地面,才感觉真踏实!

从船舱出来,我继续往前走,大屏幕上正直播着录制棚里的访谈节目。节目主持人正是我喜爱的扬澜!我赶忙挤到人群的最前面。可我看了半天,只发现被采访者在滔滔不绝地回答着主持人的问题。可主持人杨澜在哪儿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便问工作人员“杨澜在哪?”那阿姨听了我的问题,不禁笑了:“哪里有扬澜,这都是电脑合成的!”我目瞪口呆,我又被“骗”了!

5月3日 晴转多云

早上,我和校科技小组的同学们一起来到了上海电信局参观。只见电信局大楼高高矗立着,足有十二三层,想必里面有很多新奇的东西。

在张工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监控室。一进门,我们便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屋里摆满了电脑,比学校电脑室的还多呢!电脑上显示出密密麻麻的数据和英文。“老师,哪来那么多数据呀!”“你每打一次电话,我们都能监控到,数据当然庞大。”“那怎么还会占线呢?”“是这样,一根电线只能走30个电话,‘道路’拥挤了,就不通了喂!”张工形象的解释令我们茅塞顿开。

“老师。电话是怎样打通的?”不知哪个机灵鬼,又发现了问题。通过张工的讲解,我们终于知道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打电话时,我们的声音全被编上了号,以电波的形式输送到电信局,然后再由转换器将其复原,输送到被拨话机上去。

与最先进的网络有关的机房里可真是线的世界呀!头顶的架子上排满了电缆,连一台台机器上也接满了线。“这机器土怎么有那么多细长、错综复杂的线呀?”仔细观察还发现,这上面每一个凸点旁都有编号,例如,“鹿楼I—19”“陈桥I-50”……这令我们一头雾水。

“这是一个个端口,每一家上网的网线都连接一个端口,为了不弄混才编上了号。看着那成排的机器上插满的线,我不禁说道:“上网的人这么多,怪不得网速慢。”“哈哈哈……”张工不禁笑起来,“是的!上网有电缆和光缆两种,电缆速度最快10兆,而光缆最低就是10兆!”哦,光缆的功能真强大啊! “这可只是光性能的很小一部分,其余的还要等着你们去开发呢!”

9.游上海科技馆 篇九

坐在汽车上,眺望窗外的景物,一切一切都在向后飞驰,我们离开了湖州,正在向上海科技馆驶去,那是一个新的天地......

车子渐渐在一个高大的建筑物旁停了下来,那是一个球形的玻璃状的建筑物,湖州没有的建筑物,这高大的玻璃建筑已让我们深知,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上海科技馆。我们在外整队许久后,终于进了馆拿起架子上的地图,我们都兴奋地提议着先去哪儿,然后再去哪儿。不久后,我们来到了第一个馆,地壳探秘,一进去,我们就已伸手不见五指,黑灯瞎火的都不知道该怎么走。我们摸索着把杆向下走去,就真的好像探秘,神秘兮兮地,使我们的好奇心愈来愈强。我们看见了几把枪,这是用红外线打准石壁上的点,我们愈玩愈激烈。不久,我们便摸索着出了这一展区,便终于“重见天日”了。我们一群学生提着胆子到了蜘蛛展,因为我们早已在不远处看见了那个半空里的活体大蜘蛛,被其吸引而来,一直以为会比较惊悚,可进展区之后才发现也不过如此,只不过有几个蜘蛛看的我们寒毛直竖,其他的没什么可怕的。于是,我们来到了信息时代这一展区,深知,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现在就生活在信息时代之中,这已使我们愉快地溶入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小小的科技馆,已让我们大致感受到了社会之大,世界之大,世界多姿也多彩。

10.参观上海科技馆 篇十

他们第一个活动是“坐着小车,去看食物的旅行。”

小迷糊的妈妈在网上约的是第一场活动,所以他们到达的时候刚刚赶上时间,差一点就错过了。小迷糊惊讶的看到,自己乘坐的小车居然进入了一个人的嘴巴里,那的人的嘴巴里可脏了,有水果残渣,有面包屑,可恶心了。小车不停的前进,最后他们进入的是那个人的粪便里,小迷糊觉得这太恶心了,终于随着这个人的排泄物排出,他们的小车旅行结束了,小迷糊赶快逃离了小车。

小迷糊最喜欢的是球幕电影,他讲的是海底的生物,有很多探险家们都去海洋里研究海洋的生物,小迷糊还认识了很多海底的鱼类,比如说:“鲸鱼,海豚,小丑鱼,和狮子鱼。”等等,这些鱼类,而且在观看球幕电影的时候,画面很大,感觉离人很近,所以你看着看着就会觉得很晕,好想吐,可小迷糊还是很喜欢看。

11.上海未来岛科技创业中心 篇十一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西区分中心(上海未来岛科技创业中心)是上海市科委和普陀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科技服务机构。中心以发展现代物流技术产业为功能,重点培育以现代物流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企业,是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型孵化器。

为推进孵化与产业一体化发展,上海市科委在此又设立了以上海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科技园区。通过建设物流信息资源网络化为主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积聚物流产业功能,整合物流产业资源,提升物流产业能级,充分释放物流信息技术能量,目标是在上海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产业规划期间,基本形成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积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上海市物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物流产业的能级,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提高物流产业的经济效益和机会效能。

孵化服务

1、提供科研、生产、经营、智能化办公用房和科技产业基地;

2、满足各类孵化所需的通讯、信息网络设施、商务和专业物业管理等服务;

3、协助企业申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4、协助企业申报新产品试产(鉴定)计划和火炬计划;

5、协助企业申报科技成果奖;代理企业申请专利和技术产权交易等;

6、协助企业融资和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与各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市孵化器网络小额代款基金合作,解决企业的融资和担保问题;

7、为科技成果转化采集、发布应用领域科技信息,推广科技成果,组织产、学、研综合成果交流,帮助企业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和发展;

8、代为企业聘请法律咨询、财务管理、经济评审等机构;组织和联系企业所需各类人才推荐和相关岗位知识培训等;

9、为各类创办企业提供决策咨询、运作方案、经营指导服务和与之配套扶持政策;

10、提供成果项目转化的立项、创办企业的工商、税务登记和年检手续等一门式服务;

优惠政策

1、财政单列:

注册在产业园的科技型及相关配套企业,在区财政户管单列申报。

2、带征政策:

注册在产业园且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带征政策

12.上海科技馆观后感 篇十二

一、上海市科技人才环境建设的典型做法

近年来, 上海围绕建设“国际人才高地”, 积极推进各项工作, 努力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优化政策环境。

近十余年来, 上海针对人才引进、激励、培育等环节, 先后出台了《上海市加强高科技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管理办法 (包括B计划) 》等17项政策文件。尤其是2005年以来, 在人才引进方面制定出台了《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管理办法》、《上海市人事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政策, 使得上海的人才政策环境逐步优化, 增强了人才引进的综合优势。

(二) 优化生活环境。

为进一步降低科技人才在上海的居住和生活成本, 上海市出台了支持单位建设租赁房的政策, 提出上海市的企业、产业园区开发管理主体等单位可以在自用土地上建设租赁房。各区县也积极探索科技人才住房新政策。如浦东区大力推进人才公寓建设, 已初步形成了公共租赁房建管体系。同时, 上海市在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 解除了各类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 为上海建成安居乐业的国际都会夯实了基础。

(三) 优化创业环境。

一是不断加大科技人才开发投入。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启明星计划”, 这项计划10年累计投入资金3, 877万元。在此基础上, 上海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二是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海市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强大的研究力量, 先后组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优秀科技人才。三是不断创新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上海遵循“以用为本”理念, 不断改革科技人才的管理、激励、投入等机制, 支持科技人才自主创新, 加强对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应用的支持。

(四) 优化服务环境。

一是优化信息服务环境。建立分层次、分领域的科技人才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人才信息的跟踪服务及资源共享。二是优化公共服务环境。上海市先后成立了“千人计划”生活服务、科技事业服务两个专窗, 为科技人才提供法律、政策等服务。三是优化继续教育环境。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大力建设科技创新管理培训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提高科技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二、苏州市科技人才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 苏州市以加快建设“人才首选”城市为目标, 不断优化人才环境, 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科技人才环境发展之路。

(一) 创新政策引进人才。

近年来, 苏州市坚持把政策创新、制度建设作为服务科技人才的根本保障措施, 先后制定出台了30多个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服务的优惠政策。如2005年制定了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办法, 2007年实施“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2010及2011年实施的《苏州市高层次人才享受生活待遇暂行办法》、“海鸥计划”等, 打破了国籍、户籍、地域等人才流动制约, 建立了以契约管理为基础的海外人才引进新模式。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加快了苏州建设人才首选城市的步伐。

(二) 投入资金扶持人才。

在出台人才政策的同时, 苏州不断加大对科技经费的投入。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投入突破200亿元, 占GDP比重从2005年的1.46%提高到2.3%, 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87%。近几年, 苏州构建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多元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 科技投入大幅增长。2013年, 苏州市财政科技投入76.37亿元, 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6.33%。全社会R&D投入达350亿元, 占GDP比重达到2.6%, 到2015年将提高到3%以上。苏州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经费投入的快速增长, 为人才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 搭建平台凝聚人才。

多年来, 苏州为吸纳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搭建了四级平台:第一级是以12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17个省级开发区为主体的区域性创新创业平台;第二级是以中国苏州创业园、工业园区纳米科技园、苏州科技城等为主体的集约化创新创业平台;第三级是以企业、大专院校、研发机构为主体的专业化创新创业平台;第四级是以重大项目为依托的柔性人才创新创业平台。苏州为科技人才搭建的科技创新平台, 既为企业的高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又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来到苏州创业。

(四) 真情关怀留住人才。

近年来, 苏州先后成立了专家咨询团、博士联谊会等组织, 出台了高层次学术活动资助办法, 定期开展专家论坛、研讨交流等活动, 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在住房、落户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每年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科技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 并把人才环境、人才效率作为关键指标, 推动各项人才工作措施的落实;组织开展“年度科技魅力人物”、“科技创新创业市长奖”等评选表彰活动, 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推崇创业的浓厚氛围。

三、上海、苏州科技人才建设经验对济源的有益启示

(一) 启示一:

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创造宽松、鼓励创新的氛围。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积极引进一批具有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人才。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人才, 解决好他们在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 鼓励创新、探索和超越, 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 启示二:

加强政策创新, 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结合济源市在科技人才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进行政策创新, 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人才制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 将一些成熟的政策逐渐上升为法律法规, 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的法治环境, 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三) 启示三:

加大科技经费的投入, 营造良好科研环境。科技创新是济源实现转型跨越的根本选择。因此, 必须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力度,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把创新作为生命力, 自觉增加研发投入, 尽快在同行业中实现技术领先和效益领先。

(四) 启示四:

搭建好符合本市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工作载体。以“产业兴市、人才强市”作为发展的根本大计, 引导高科技人才向传统支柱产业、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产业集聚, 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载体的建设, 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条件。同时, 加大与中科院、西安交大、郑州大学等科研高校的合作, 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杨小玲等.上海科技人才引进政策综述[J].上海有色金属, 2012, 3

[2] .王建玲等.苏州市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现状及供给预测研究[J].科学进步与对策, 2010, 6

上一篇:在煤矿工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上的表态发言下一篇:团组织名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