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

2024-11-08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通用8篇)

1.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 篇一

该同志始终坚持以一名优秀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党员的职责和义务,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和举止,按照“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原则,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工作作风、工作成绩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充分展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风采。

一是坚定政治立场,不断提升工作能力。该同志立场坚定,思想进步,积极拥护党的领导,在思想与行动上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能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本职工作中能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自觉查找不足,不断完善自我,找准自己的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较高的政治素养,并积极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和展现良好的党员形象。积极参与支部组织的“主题党日”“三会一课”“月晒季评年考”等活动,深入领会上级传达的文件精神,注重把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和持续学习作为增强党性、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基础,以适应自然资源管理的新常态、新要求。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理论学习不懈怠、业务学习不放松、经验学习不局限,深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及时更新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理论知识储备,切实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坚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按照党章规定履行党员义务,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珍惜党员的光荣称号,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是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该同志热爱自然资源和规划事业,能坚持做到“在其位尽其责”,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积极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在2018年开展的全市“双整治”工作中,从外业测量到内业整理,从地块上图到地块验收,该同志作为整理中心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四处都有他的身影,并且始终冲在最前线。经过几个月的共同努力,历经多轮次的修改,最终他和同事们确认了全市206个村(居委会)的9000多个地块,上图面积达到10086亩,建立并整理了846个项目的内业资料库。时时以一个党员要求自己,一以贯之的认真负责,充分发挥党员标杆作用,感染和引领身边的人,整个工作集体形成了齐心协力、不畏困难、努力奋进的良好工作氛围,确保了全市“双整治”项目数据的准确性。

三是坚持严于律己,强化廉洁奉公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积极发挥模范作用,做到政治上坚定,思想上清醒,工作上认真,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无限忠诚。自觉遵守党的纪律、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带头积极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具有较强的为人民、为党、为社会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敢于同不良风气和行为作斗争,真正坚持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做到不利于单位、集体形象的事不做,不利于单位、集体形象的话不说。始终把作风建设、思想道德放在做人准则的重要位置。工作上,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恪尽职守,虚心听取领导和同事的意见建议,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事务与矛盾,自觉接受领导和同事们的监督;

生活中,能够团结同事,热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牢固树立并始终强化廉洁从政意识,时刻注意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到思想不偏移、立场不动摇、行为不出格,心中有责,心中有法,心中有戒,自觉以党的纪律来约束自己,以平和的心态正确看待自己的得与失,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线,时刻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

四是主动迎难而上,始终不忘敬业奉献。

该同志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主动承担最为繁重和艰苦的工作内容,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折不扣做好每一项业务。“双整治”工作量之大前所未有,他年前冒着严寒和大雪,与整理中心和分局的同志一起,四处寻找可实施复垦的地块;

夏日又顶着烈日和酷暑,对已经复垦的地块逐宗细致验收,确保复垦到位能顺利通过上级验收。前年他因病住院,身体还一直在恢复之中,但他没有因此而退却,总是任劳任怨,咬牙坚持,从不叫苦,更无抱怨。往往外业一走就是一整天,“微信运动”上的显示每天都达2万多步,同事们纷纷为他“点赞”。由于“双整治”工作时间紧且任务重,他白加黑、“5+2”,主动放弃了绝大部分的节假日时间。白天,他与分局人员踏勘地块现场;

晚上,他还要和同事们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对踏勘的地块进行汇总、上图,当天的任务绝不拖到第二天。他的女儿在学校被开水烫伤了,他把女儿从北京接回来住院后就交给了年迈的父母,自己又投入到繁杂的工作中去,没有请一天假去医院陪同。为保证家庭与事业两不误,他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加快节奏开展工作,既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也为自己挤出时间,终于使事业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冲突得到了平衡。多年来,该同志的敬业事迹和奉献精神,给大家树立了一个近在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优秀党员标杆。

2.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 篇二

飞行员是航班生产的重要人力资源,也是处置空中特情的决定因素,因此,在航空公司安全生产中处于重要地位。“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快速增长仍将是该阶段的基本特征,民航发展将会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波音公司于2010年11月预测,未来20年内,全球将需要30900架新型民用飞机,中国的机队将扩大到目前规模的3倍,成为美国以外最大的飞机市场[1]。受城市化、经济增长和人们财富不断增加等因素的推动,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航空市场。波音公司预计,中国国内的客运量将以不低于7.9%的年均速度增长。

如图1所示,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我国飞行员将由2010年的2.4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4万人,平均每年增长3200多人。而我国“十一五”期间培养飞行员1.3万余人,平均每年培养2600多人。数据表明,按照原有培养速度,我国飞行员在“十二五”期间将供不应求。制定合理的飞行员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成为保障我国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变的关键。

我国飞行员培养有着自己的特色。第一,转升复杂、升级要求严格。为了满足不同的航线需求,航空公司往往拥有较多机型的飞机。在同一机型上,飞行员按照技术标准严格划分为多个等级,每一技术标准等级的提升需要满足严格的飞行资历要求。在不同机型之间转换同样有严格限定标准。第二,培养周期长。新学员培养模式和飞行员企业内部培养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飞行员从新学员培养至机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新学员在航校学习4年后进入航空公司,经过4至6年左右的飞行经历建立和飞行技术提高,当飞行资历达到一定要求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机长。第三,在生产中建立飞行经历。培养数量主要是考虑到机队的发展需求,培养速度既要同飞机引进时间相匹配,同时部分提高训练经历要在实际航班生产运行中建立。第四,新学员集中毕业,造成训练资源不能均衡利用。国内航校训练资源本已严重短缺,培养速度无法满足要求,大部分训练和培养要在国外完成。加之,学员集中毕业,造成航空公司无法在短时期内集中培训,人为造成同一批次毕业的升级周期不同,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对国内飞行员需求的快速增长,保障航空安全,航空企业必须做好飞行员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考虑到国内飞行员培养的特色,民航业必须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保障飞行员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配置。为此,本文在分析飞行员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基础上,对航空公司飞行员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进行研究,设计飞行员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框架,提出贯穿全职业生涯的人力资源规划理论方法。为航空公司飞行员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二、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飞行员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飞行员人力资源需求分析[2]、飞行员训练计划优化以及飞行员人力资源战略研究等方面。

对于飞行员需求预测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现有模型方法对全国飞行员需求总量预测的理论探讨。例如,罗亚光采用时序外推模型、生产函数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根据1985年至2003年我国飞行员总量数据,对2010年全国飞行员需求总量进行预测,并将结果经简单算数平均后作为最终的预测值[3]。王洪佳、赵辉针对飞行员需求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用遗传算法求解[4]。二者研究对象均为全国飞行员需求总量,并不适用于各个航空企业飞行员需求预测。除了直接对飞行员需求进行预测的研究外,另一类文献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在分析飞行员和飞机的利用率基础上,对人机比进行研究,根据公式飞行员需求量=飞机数量×人机比,间接地对飞行员需求进行预测[5,6,7]。这类方法是目前国内航空公司普遍借助的方法。

关于飞行员训练计划优化的研究较少。潘邦传等研究了一类飞行员短期训练计划优化问题,即模拟机复训计划优化,通过网络流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较好的求解[8]。池宏等研究了飞行员长期训练规划问题,基于两个机型建立飞行员转升规划数学模型,从理论上对飞行员长期规划的鲁棒优化进行了探讨[9]。

航空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相关文献多为宏观定性研究。部分研究针对全国或部分地区,分析民航人力资源现状[10,11],指出民航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另外部分研究则针对航空企业,例如,王兰云研究了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3者在企业成功经营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12]。郭慧然对航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13]。部分学者[13,14,15]分别从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构建、企业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整合等方面对航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给出策略性建议。

综上,根据现有文献调研,国内外很多学者对飞行员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相关研究。部分属于定量研究,多以理论探讨为主,鲜有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适合国内航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方法。部分属于定性研究,多以民航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和对策性建议为主。这促使我们对于飞行员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进行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

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飞行员培养的现实情况,对飞行员人力资源规划进行探讨,对飞行员全职业生涯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进行系统性研究,希望给出适合中国民航业的飞行员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理论方法,为我国民航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应用指导。

三、航空公司飞行员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框架

结合国内飞行员培养的现实情况,设计了航空公司飞行员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框架(如图2所示),将飞行员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过程分为需求分析、规划与计划配置、计划实施监控和计划动态调整4部分。整个管理过程以需求分析为起点进行闭环运作。市场带动需求,需求成为规划和计划的依据,计划是规划的具体实施,在规划和计划实施过程中对相关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分析,相应的规划和计划动态调整反过来指导飞行员的需求。飞行员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公司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开拓战略和公司安全战略都对其形成辅助。

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指根据航空公司市场开拓战略,按照飞机引进、退役计划,在航线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估算未来各机型的机长和副驾驶需求量。同时根据对未来飞行员发展规划,在学员培养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对新雇员需求量进行估算。飞行员需求分析是飞行员规划制定的前提,新雇员需求分析是未来飞行员培养数量保障的基础。

航空公司的发展战略决定了对飞行员结构和数量的要求。在公司确定飞机引进机型、数量和用途后,根据航空公司飞行员历史飞行数据,分析航线结构因素、飞机利用率和飞行员的利用率,估算人机比,估算公式如下:

其中分别表示长短途线路的飞行结构因素,反映了一段时期内一架飞机的机组配备;分别表示长短途线路的飞行任务;nf为正常运行的飞机数量;t为飞行员的满负荷月飞行小时数;β表示未来一段时期内由于伤病、休假造成的飞行员运力折算。

根据生产计划和飞机引进计划估算出未来对飞行员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司飞行员发展规划,对每年新学员的需求量进行预测。在做需求分析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市场对飞行员的需求、新学员的淘汰率以及飞行员的升迁周期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做到新学员需求预测的准确。

2. 规划与计划配置

规划与计划配置是针对飞行员全职业生涯的“质”和“量”的训练规划和计划,具体包括机队发展规划(这里机队指飞行员队伍)、飞行员培训计划、新学员招飞计划、飞行员复训计划和针对性训练计划。

(1)机队发展规划和计划

机队发展规划是指,航空公司严格遵守CCAR121部和训练大纲对飞行员升级资格的规定,在现有飞行员人力资源结构的基础上,对飞行员转升级资格人数进行预测,考虑各类训练资源约束,合理制定未来多年的飞行员转升训练5年规划,使得各类飞行员数量满足安全生产需求基础上,达到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图2给出了国内航空公司飞行员培养途径示意。新学员进入航空公司后成为各机型副驾驶,通过参加飞行生产积累飞行经历,可升级为副驾驶。这里会存在两种情况:在某些机型上,当飞行经历时间和起落次数达到一定要求后,副驾驶可以通过升级训练成为机长;在另外一些机型上,副驾驶不能直接升级机长,必须通过副驾驶转机型训练,转为其他机型的副驾驶。当飞行经历时间和起落次数达到一定要求后,可以升级为机长。之后,通过机长转机型转回原机型成为机长。飞行员培养途径的复杂和转升资格的严格要求造成飞行员发展规划的复杂。

根据飞行员培养现状,本文给出机队发展规划模型如下:

其中,规划目标函数是使得转升费用最小化,费用包括A(x)——升级费用,B(x)——转机型费用,C(x)——外聘费用,D(x)——调整偏好费用。飞行员转升方式不同,相应费用也就不一,希望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成本,达到飞行员不存在冗余的情况。同时,基于对飞行员管理的考虑,应尽量减少或避免不同地域的飞行员之间调整。规划的约束分别表示飞行员人员流量平衡、满足生产需求、满足升级资格要求和满足训练资源约束。

飞行员升级资格由飞行员累计飞行经历时间和起落次数决定,未来飞行员升级资格和转机型资格人数与目前飞行员的累计飞行经历时间和起落次数分布相关,又与未来每年升级和转机型的人数有关。因此,飞行员转升资格人数的预测可以根据历史飞行员累计飞行经历时间和起落次数增加量统计规律,借助Markov理论来实现。

机队发展计划是发展规划的具体落实和细化,在年初飞行员数量和结构基础上,根据各类训练的训练周期、所需训练资源以及各训练之间的关系,对月度飞行员的转升训练计划进行制定,以满足飞行员生产需求。

(2)新学员规划

新学员规划是根据飞行员发展规划,在分析未来飞行员发展对新学员的需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类模式的新学员招生数量。

新学员是国内航空公司新飞行员的主要补充形式,做好飞行学员的招生规划是飞行员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前提。新学员是在专业航空学校中培养的,其培养模式主要分为“养成生”、“2+2”和“4+1”。其中“养成生”模式是指高中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航校,经过4年的航校学习,毕业合格后进入航空公司成为副驾驶;“2+2”模式和“4+1”模式统称“大改驾”,指普通高校大二或大四学生被选为飞行员后,分别经过国外2年和1年的培训,合格后进入航空公司成为副驾驶。

这3种培养模式存在培养周期的差异。对于每种模式,新学员在校学习成绩和将来的在职飞行技术表现之间存在规律。培养优秀的飞行员要从源头做起,必须分析不同培养模式新学员的差异及其培养规律。通过对不同培养模式下培养的学员在校学习信息的监控以及在职飞行信息的跟踪,分析把握每种模式的培养特征以及培养规律,从而对公司未来结合对飞行员培养特征的需求来确定不同类别学员的招生比例提供依据。

在分析确定学员需求总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公司对飞行员培养特征的要求,对每种模式学员的招生数量进行规划。招生规划的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飞行学员数量满足需求,二是飞行学员总体素质水平尽可能高。在处理未来新雇员需求数存在一定程度波动的问题时,可以充分利用大改驾学员培养周期短、调配灵活的特点,在保证最低需求水平的前提下,以学员平均水平和优秀比例尽可能高为目标来对两类学员的数量做出初步规划,在此基础上,未来新雇员需求不确定的部分由提前两年招收大改驾学员来补充,从而实现了在保证人数够用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人员冗余浪费。

(3)飞行员复训计划和针对性训练计划

飞行员培养不仅要注重“量”满足生产需求,同时,“质”更要达到安全生产的规定,即飞行员的飞行技术水平必须要达到安全飞行的要求。

飞行员复训是一项定期训练,是保持和巩固飞行员“质”的训练。根据规定,飞行员必须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复训。复训时间可提前或推后一个月,即复训适宜期为上次复训后的第5至7个月,其中第6个月为最佳训练月。飞行员复训计划就是在相应的规定下,对飞行员复训进行合理安排,使得所有飞行员能够定期完成复训,以保持生产资格。

基于对飞行员飞行品质的风险管理,飞行员针对性训练是针对飞行员飞行技术水平在某些指标上表现出的不足而进行的提高性训练,是保障和提高飞行员“质”的训练。

飞行品质是表征飞行员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通过快速存取记录器(QAR)超限事件数据刻画。统计分析飞行员超限事件千次率数据,根据飞行员不同工作年限所表现出的超限千次率学习曲线规律,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来实现对飞行员飞行品质的评估。对飞行品质存在问题的飞行员,基于不安全事件与信息数据挖掘,对其原因进行深层次诊断,为飞行员针对性训练提供支持。

3. 实施监控

在飞行员发展规划和计划实施过程中,相关的影响因素可能会发生变化,训练的实施也可能无法按照原计划执行。因此,对规划和计划实施过程的监控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通过计划实施监控,分析监控指标变化对规划和计划实施的影响,从而为飞行员发展规划动态调整提供支持。

规划和计划实施监控的指标项主要从生产、飞行员、飞机和政策4个方面进行设计。其中,生产方面主要对航线结构和生产任务量进行监控;飞行员方面主要对飞行员级别结构、飞行员产能、飞行员年龄结构以及飞行员供需关系等进行监控;飞机方面主要对飞机利用率、飞机引进退出计划等进行监控;政策方面主要对飞行员转升级资格要求、退休年龄规定等进行监控。

4. 动态调整

规划是基础,调整是关键。飞行员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会提前若干年来制定,是指导性人力资源规划。这意味着,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各方面的不确定因素时,需要航空企业针对不确定因素影响对规划和计划进行动态调整。

动态调整是指在规划和计划实施监控下,当监控指标发生变化时,航空公司应依据发生变化的指标不同,针对性地对规划和计划进行动态调整,以达到飞行员发展规划能真正成为切实可行的飞行员人力资源规划。根据规划对象和规划周期的不同,将计划动态调整分为学员规划动态调整、飞行员发展规划动态调整和飞行员训练计划动态调整3项主要内容。

没有动态调整,规划仅是空中楼阁。为此,本文提出了“4+1”飞行员规划滚动调整方法。这里的“滚动”是指飞行员发展规划要每年一做,逐年滚动。“4”是指原规划实施一年后剩余4年,“1”是指新规划仍然是5年规划,在原规划剩余年度基础上增加“1”年。动态调整需根据过去一年中原规划具体实施情况和监控指标的变化影响,在转升资格要求和训练资源约束下,以满足安全生产对飞行员的需求为目标,通过对“4”年的规划调整和“1”年的新规划来实现。

四、小结

飞行员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国内航空公司发展的瓶颈,而这一状况还将持续。合理规划飞行员人力资源,培养造就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民航业人才队伍,合理储备人才,才能满足我国民航健康发展的需求。本文结合国内飞行员培养的现实情况,设计飞行员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框架,对飞行员培养的闭环管理进行研究,提出贯穿飞行员全职业生涯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方法。该战略规划框架在国内某航空公司得到很好的试点应用,效果较好。为航空公司飞行员人力资源从新学员到机长的整体周期管理提供了系统支撑,实现了飞行员近期、中长期需求估计及飞行员规划与训练计划的系统辅助计算,帮助公司飞行部门制定了“十二五”中长期飞行员人力资源规划方案。

从行业发展与安全战略角度来看,建立健全民航飞行员的资质管理体系是必然要求,就是要建立与完善准入条件、晋升标准、人员训练、评估检查等管理机制,本文研究的机队规划与计划是人员训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飞行员资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实践基础。

摘要:在分析国内民航飞行员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飞行员培养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飞行员培养的闭环管理进行了研究,设计了航空公司飞行员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框架,提出了贯穿飞行员全职业生涯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方法,为航空公司飞行员资源的战略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3.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 篇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太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不仅仅局限于衣暖食足,更多的是期望生活品质的调高,尤其是在建筑方面和建筑小区的规划设计都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因此,在现代的建筑小区设计规划中,更注重小区整体性和协调性,以及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使小区环境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满足人们的要求。鉴于此,本文对现代住宅小区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一座探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住宅小区建筑;规划与设计;可行性建议

前言

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普及的现代,绿色住宅的理念逐渐普及,许多城市在迅速城市化的同时对也加强了对绿色住宅建设,以改善当前的环境问题和深化可持续发展观。这些变化为城市規划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居民的生活环境,争取为居民创造一个美好、和谐、自然的小区环境。

1、住宅建筑规划布局

1.1住宅建筑建设理念和原则

小区建筑设计要以绿色住宅理念依据,即坚持绿色即自然、环保、节能与建筑即现代化的生产想结合,有效的降低现代建筑建设时的消耗和污染,提高环保、节能的概念。因此,小区在进行建设设计工作时一定要考虑考绿色与自然,要结合建筑周边的自然环境,监理一个整体性的概念,让人们居住在一个舒适、绿色而健康的环境中。另外,在进行设计时,可以考虑利用建筑周边的特点,利用其地热、风能、水能等等自然的力量,减少自然能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已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让人们居住舒适、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1.2住宅建筑的外观造型

住宅建筑的外观造型就相当于一份名片,而一份质量好的名片无疑可以增加人们的好感,而住宅建筑的外观造型就是这样一个识别性标志。外观造型协调、和谐的住宅建筑更能够得到居民的青睐。一般的小区住宅建筑都具有统一的建筑风格,而且小区内部以简洁、和谐、幽雅为主,而且在处理细节上以简单明了为主,但是这不意味着整体的乏味单一,进行局部设计时需要适当的变化,让小区造型外观上显现出变化与与统一的和和谐。另外,在进行住宅建筑的安排时要将建筑高低错开,合理安排,这样利于光线照射和空间协调。小区的建设一定要具有代表性,能体现自己的个性。

1.3住宅建筑的色调

从节能减排方面考虑,建筑物的颜色可以起到蓄热和反射作用,如深色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储存热量,而浅色则不利于吸收热辐射,储存热量,但是能够更好的反射热量。从颜色对人们心情影响来看,不同的色调能够对人们的心情和视觉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因此,建筑物在进行色调选择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环境和居民要求来进行设计。

2、住宅建筑外部空间环境

2.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周边自然环境,将自然环境与人工建筑相结合起来,要将社区环境设计的更加贴近自然,可以增添一些喷泉、水池、以及绿化等。而且还可以仿造公园和园林建筑,在路边设立一些长椅,并添种一些绿色植物。另外,要有适合居民大规模活动的地方,建筑设计时要考虑这方面因素,要设计一片较为开阔平旷的空地,供居民日常的室外活动。

2.2实用的室外空间环境设计

小区室外环境的实际就是人为改变原有环境,创造一些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室外建筑,而这些建筑的设计必须以居民需求和自然环境为根本依据。在进行各种建筑小品、绿化、喷泉、水池、花草坪等建筑设计时,都必须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并且合理分布这些建筑小品,使其在空间分布上更具有过渡性和整体性。

2.3层次分明的室外空间及完整的空间序列设计

传统式的小区住宅建筑设计都是采用行列式的空间布局方式,这种布局方式具有利于采光和通风的优势,而且具有对称美感。但是,这种布局方式大大降低了小区建筑的空间丰富感。而建筑群的布局方式直接影响着小区建筑室外环境空间层次的划分,所以,有必要打破传统的布局方式,将多种布局方式相结合,从而增强空间层次感和居民的归属感。

3、住宅建筑单体

完整和谐的整体格局与精心设计的建筑细节在充分体现居住建筑走向理性的同时,又注重了对人性的全面关怀设计中始终以“人居”为基准点,追求居住的舒适度与品味,同时又赋于社区以独特风格,从而营造出具备丰富内涵的“都市化生活标准,人文化现代居住”的新型社区。例如:高层户型设计为两梯三户和两梯四户,根据业主要求套型面积设计在70m2至160m2之间,共七种户型。高层层高设计为2.9m,底层架空,沿街商业网点一层为4.2m,二层为3.6m。户型特点:设计强调自然采光通风,降低能耗;细化功能分区;公共服务空

间核心化;按照“动静分区,功能合理,空间紧凑,洁污分离”的原则。客厅主卧面宽根据户型面积和空间舒适度确定,但最小户型不小于3.6m,最大户型不大于4.5m。其他次卧与书房最小面宽不小于3.0m。每套户型均考虑设置设备阳台。每套户型南北通透,最大化的享受阳光,通过大阳台的合理布局,提升了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交融。

设计时窗采用转角中空玻璃窗,结合沿河风景线和小区内景观广设计场将风景引入室内,住宅楼各单元底层入口门厅宽敞明亮,设置信报箱。电梯过道布局紧凑,明亮通风,管道井布置合理、外形美观。

建筑立面设计采用现代风格,通过点式与板式的有机组合,建筑形体上的变化,使得每个面,每个角度都有不一样的效果。材料采用温馨隽永的浅米色调,通过表面的凹凸营造丰富的光影效果。基座材料采用深咖啡色抛光花岗岩石面材,凸现整体大气的立面效果,显得尊贵典雅。在立面造型风格上采用简洁、明快、精细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在明朗中不失亲切,水平垂直的线条,局部大面积明净的玻璃窗以及疏密有致的节律。

4、商业配套设计

现代的住宅小区不仅是满足居民居住生活的要求,更要有一系列的商业配套设计,例如对应配套的文化休闲区、商业购买区等等,将都市生活的日常缩影集结到小区住宅建筑中,将小区住宅建筑提升到现代化和都市化的水平。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发快速,生活内容也越发丰富,一个单一的住宅小区建筑明显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需要在小区内进行相对应的商业配套设计,将具名的生活方式引领到更现代和健康的轨道上去。

5、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住宅需求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此时的住宅建筑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在环境规划上都有了更高的挑战。住宅建筑在设计时,一定要以人为本,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并且还需要将人工建筑和自然建筑相结合,做到建筑、自然环境、居民的三线和谐,从而创造出适宜居住的住宅小区建筑。

参考文献

[1]李斌.住宅建筑的节能及规划设计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0).

[2]陈燕菲,倪焰.兰馨桂馥花园小区规划建筑设计[J].安徽建筑,2008(02).

4.关于土地规划的主要业务 篇四

一、主要业务: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及调整和修改;

(二)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规划;

(三)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

(四)耕地保护规划;

(五)土地生态建设规划;

(六)土地复垦方案编制;

(七)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

(八)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规划;

(九)其他土地专项规划编制、设计、评估、论证、咨询等。

二、资质要求:

(一)《土地规划机构等级证书》

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其中甲级机构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级土地规划业务,乙级机构可在云南省行政辖区内开展各级土地规划业务,丙级机构可在云南省行政辖区范围内开展县级以下(含县级)土地规划编制,不涉及基本农田、占耕地不超过35公顷、总用地不超过70公顷的土地规划调整、修改以及其他土地规划业务。新申请的资格等级须从丙级开始。

(二)《云南省土地整治技术服务单位备案证书》

5.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 篇五

【关键词】合班课 提高 课堂 教学效果

合班课是将有相同课程的两个班级合成一個教学班上课。而教室大,人又多,学生文化基础薄弱,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等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某些教师上课照本宣科,这些现象更为严重。如何才能做到既规模扩大,同时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全面提高教师素养,增强教学吸引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涉及了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的社会学科。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对整个学科领域有深刻的理解,掌握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才能够驾驭课堂,知识单薄势必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再加上现代学生知识面宽、兴趣也较广泛,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面与之不相适应,仅仅从概念到概念,就理论讲理论,是很难把课讲活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更新教育理念,构建最新的知识体系。只有将各方面知识紧密结合,并应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终生难忘。

二、用生动的语言和真实事例,增加知识的吸引力及可信度

教材中有大量的教学案例,但人物的 “小李”等脸谱化的称呼降低了案例可信度。而如果选取身边的真实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往往会对学生更有吸引力,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智力导向向品德导向转变”问题时,联系发生在浙江某幼儿园的真实的教师虐童事件进行讲述。颜姓老师揪住幼儿的双耳将其提离地面二十几厘米,孩子号啕大哭,表情痛苦,但颜某竟神情愉悦。当表情反差强烈的照片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没有职业素养的教师带给孩子的严重的伤害。在讲述过程中,教室里始终鸦雀无声,平时一些不爱听课的学生都聚精会神,案例讲述完后学生情绪激动地讨论开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真正领悟到了提升幼儿教师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三、建立课堂管理制度,严格课堂纪律

职业生涯规划课除让学生获得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打好文化基础,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表率;必须严格遵守教学纪律,决不能有上课迟到等现象。要针对学生迟到、缺课等违纪行为制定出相应的课堂管理规定。凡有上课迟到、睡觉、不守纪律者,就扣除班级纪律分,同时把课堂表现与期评成绩结合起来,表现不佳者期评成绩相应扣分。其次,每一次上合课时要求每个自然班按规定的区域座位坐好,每次课前由学习委员清查本班人数。课后由学习委员将本班课堂情况反馈给班主任。通过班级、班干部和教师三者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

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性。

英国伦敦教院曾对600多名学生进行课堂观察后发现,班级人数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人越多差生注意力越不集中,且基本不参与教学互动。一个班每增加5名学生,差生的注意力分散概率就增加40%。只有15名学生的课堂,学生做“小动作”的可能性只有30人课堂的一半。大课堂上通常因为纪律的原因,教学效果及教学进度都受到影响。

而小班教学中,人数少教室空间小,师生间距离近,易于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易于掌控教学。因此,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亦是解决合班课大课教学面临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教师要善于创新互动方式

一是可以通过模拟教学形式展开互动教学。例如在讲述“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这一部分内容时,可让学生进行“模拟面试”。 考官、应聘者皆由学生充当,由考官商定好面试标准,然后进行面试。通过角色的扮演,学生更形象地体会到面试的技巧。角色的模拟能迅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二是主题发言。教师可根据不同的主题,请学生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比如你最想去哪所幼儿园?希望的工资是多少?你认为幼儿教师可否穿高跟鞋、染发烫发?三是小组活动。例如在讲“近期目标的制定要领”一课时,让学生先在小组交流各自的近期目标及决策过程,听取同学意见,反思自己的决策过程有无疏漏,然后对自己的决定予以调整。小组活动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小组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观察讨论的进程,及时点拨,适时调控,还应多关注性格内向及厌学型学生,及时对她们的优点给予赞赏,调动她们的学习兴趣,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高。

(二)教师要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霍姆林斯基说过,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会成为负担。愉快的课堂氛围能极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欣赏的方式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音乐氛围中学生更易主动参与。例如结合“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播放往届生技能比赛的录像,听着优美的钢琴曲,看着学姐经过两年的学习训练后的出色表演,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信心。

6.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 篇六

关键词: 电视媒资管理人力资源建设策略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08.024

一、中国广电行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现状

随着广播影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视听新媒体业务的快速发展,加快建设一支规模适宜、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分布均衡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1980年,中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为22万人,到2006年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增至62万多人。截至2006年底,中国(不包含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下同)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498座,其中广播电台267座、电视台296座、广播电视台1935座。全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62.4万多人。在学历构成上,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9200多人,占1.5%;大学本专科学历人员36.07万人,占57.8%;高中及以下学历(含中专)人员25.44万人,占40.7%。在岗位构成上,管理人员9.3万人,占15%;专业技术人员29.9万人,占总数的47.8%;其他23.2万人,占37.2%。

以上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中大学本专科人数比例比较适中,但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含中专)仍偏高,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过小。目前中国广播电视偏重事业发展,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这种学历构成和岗位构成与知识密集和智力密集型的广播电视业对人才需求很不相适应。

二、广播电视信息资料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因素是指信息管理机构内部的人员数量、质量、结构等情况。只有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年龄、专业、知识、智能等结构进行优化组合,才能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行能力,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从事信息资料管理现有人才队伍,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特别是图书馆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奇缺。人力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明显不足以适应网络化媒资管理的需要,这是全国广播电视信息资料界的共有问题。缺乏吸引人才的环境和发展空间是阻碍广播电视信息资料管理进步的首要问题。广播电视信息资料部门与行业内其它岗位相比,缺少创收、增收手段,缺少吸引人才的环境和业绩考核等激励机制。资料管理人员的收入与岗位、业绩挂钩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影响了从业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以及队伍的稳定。加之事业经费投入偏重于资料部门的基础业务设施和管理自动化,对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偏低,影响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业务开展和服务多在较低层面徘徊,高层次的知识服务难以开展,信息资料人员感到没有用武之地和发展空间,难以形成催人向上、拼搏进取的竞争环境,从而造成高学历、业务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难于引进且不断流失。

人才素质构成不合理成为制约信息资料工作发展的瓶颈。由于信息资料部门在引进人员方面缺乏专业标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人员结构不合理,在职人员年龄构成、专业分布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缺乏合理配置,没有形成梯次,而这些人才缺口在短时期内不可能迅速补充。这种状况使得我们很难提供到位的多元化、高层次服务。另外,缺乏有效合理的管理手段也造成资料部门缺乏管理和用人制度的自主权,人才引进普遍存在指令性调配现象,如资料人员频繁调动、照顾安置人员等,造成信息资料人员素质急剧下降,影响了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和为读者提供信息导航的服务水平。

三、网络化媒资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1.复合型职业素质

资料管理人员首先必须系统掌握图书馆学、文献学、新闻学的基本原理、并能将其原理有机地运用到广播电视信息资料管理中,这是广播电视业信息资料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随着现代传媒科技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网络化媒资管理,还要求信息资料从业人员除了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素质,它包括对新闻资料快速、准确的采集能力之外,更要具备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分析、鉴别、重组与传递的能力。

2. 智慧型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两个方面。信息意识是人们感受、洞察、捕捉、判断有用信息并及时获取信息的自觉程度,它是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感知能力,是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综合体现。而信息能力则是指人们预测、分析、处理、利用信息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从事广播电视信息资料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学习与实践来培养良好的信息素质。如在日常性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中,有意识地将有传播价值、适宜于新闻报道选题的资料素材、以及处于萌芽状态新闻信息等进行分析、处理,供一线报道使用等。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品质,才能慧眼识珠,捕捉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3. 专业型新闻素质

广播电视信息资料从业人员,必须懂得"新闻专业知识",系统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内容和工作流程。在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开发与利用等过程中,要按照新闻定义、标准及宣传价值去筛选各类信息,辨别出假的、旧的、空的东西,留存真的、新的、实的新闻线索,并主动利用这些新闻线索,帮助采编人员掌握采访活动的主动权。只有让自己成为新闻专业方面的内行,我们所提供的信息资料才具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 "新闻专业素质"有助于信息资料人才实现自我完善,增强信息意识,向着采编型、研发型、专家型方向发展。

4. 进取型学习素质

做好广播电视信息资料管理工作,需要集中各方面知识和智慧,而人的智慧来自于不断学习和借鉴。信息资料管理作为一种文化职业,要保持持久的工作能力,就要建立终身学习意识,通过有计划的读书与学习,就能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超越自我,不断给工作带来新的活力。 学习既是自身发展的前提,又是一种文化职业需求的准备,只有将自己打造成富有创造性和竞争力的学习型人才,才能做到厚积薄发,从容应对,不断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四、网络化媒资管理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成和使用,使电视资源共享全流程化。媒体资产管理共享系统对电视资源的管理不仅限于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电视资源的制作和播出,而且通过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还可让这一电视资源发挥历史资料的作用。同时,科学的编目不仅作用于在新闻成为历史资料后的整理,而且使新闻在发生伊始就参与到电视节目生产流程中。因此,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将对信息资料管理人才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提供高效的存储管理、归档和提取服务是媒体资产管理的主要目的。存储管理是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基础。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提供的海量存储设备需要专业计算机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其中包括运行管理、日常维护、安全保障、故障排除等方面人才。

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引入一个新的工作就是编目。编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媒体资产的价值和效率。一个海量的数据流带库,不管它在技术上多么安全,迁移手段多么高效灵活,如果它的编目效果不好,媒体资产的服务质量将大打折扣。另外,在应用过程中,编目著录既要准确,又要迅速。以自动化编目和手工著录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节目流程管理中的文稿资源,从素材拍摄初始就使编目介入电视节目生产流程,使编目的速度最快,准确性最高,易用性最好。在这方面,需要大量既懂电视,又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还能熟练操作电脑的人才。另外,上载素材和快速查询检索也对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管理人才有一定具体要求的。

五、网络化媒资管理人才需求的具体对策

1.更新人才管理理念

网络化媒资管理系统的建立首先要转变管理工作的思维方式,实现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只有把信息资料人员作为一种重要人才资源,进行合理培训、科学管理与使用,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1)在行业内形成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充满活力的人才环境。在目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还末到位之际,先实行人力资源集约。如对现有人员实行人岗匹配,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任职者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使之优势互补、以老带新,在激发人的潜在能力的同时调动所有人员的积极性。

(2)建立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和评估标准,对那些贡献大的要重"奖",对那些没有尽职尽责的要重"罚",让资料人员的自身价值与能力在职务晋升、经济收入以及荣誉等方面优先得到肯定和褒扬,刺激信息资料人员的主观能动性[5],不断充实和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

(3)建立完善考核制度,考核标准尽量量化、全面,避免考核的片面性和绝对性。

(4)实行竞争上岗制度,科学设置岗位,明确职责,机会面前人人均等,择优录用,营造催人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

2.建立层次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料人才队伍

网络化媒资管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它对信息人才构成及培养要求的特殊性。信息资料队伍的人才构成应形成如下结构:

(1)在人才专业结构方面,应重点提高信息技术、网络服务,参考咨询、信息研发、管理等专业人才的比例,把计算机知识和新闻信息管理知识作为人人必备的基础。在学历层次面应进一步提高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的合理比例,并尽量减少非大专学历的人才比例。在技术职务层次方面,使高、中、初三个层次的专业人才的比例更加合理。在年龄层次上吸引部分中年业务骨干到信息资料部门工作,并有计划地提高年轻人的比例。

(2)在人才知识结构方面应该是综合型的。广播电视信息资料的管理涉及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资料人员的知识结构应根据不同岗位职责要求来确定,任职者只有具备条件并能达到规定标准,才能较好地胜任其工作。

3.多方位多途径培养引进信息资料人才

信息资料机构应制定人才培训计划。根据培养对象和岗位职责要求,大体上可按照补充型、更新型、研讨型、管理型和发展型等五类人员进行培训。培训方式可借助社会办学力量、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行业间业务合作研究,开发信息项目等多种途径来达到提高现有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人才全面成长。

未来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6]。说到底,人的优势是传播媒介的根本优势。在网络时代,对于电视媒介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上也需要有新的对策,既懂网络又懂电视的复合型人才才是电视媒介真正需要的。媒介的嬗变给媒介从业者的思维方式、工作环境、生存状态带来意味深远的影响。网络时代电视媒体资产管理人员应主动积累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多媒体信息整合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新型媒体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利平,《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启示》,《新世纪图书馆》,2006年第2 期。

2.孙瑞英,《解读图书馆人思维误区》,《情报资料工作》, 2006年第2期。

3.方德运,《广播电视人才队伍状况与需求分析》,《中华新闻报》 2007-06-22

4.胡英,《网络时代的电视新闻生产系统》,《世界广播电视》,2004年2期。

5.刘爽,《论流媒体时代的挑战与电视生存》,《媒介研究》,2004你年第3期。

7.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方法 篇七

本刊讯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精神,部署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5月13日,科技部农村司召开了主要农作物育种重大科研攻关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

本次规划将围绕发展现代种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蔬菜7大作物为对象,针对种质资源、品种创制、良种繁育、种子加工流通等重大技术环节,对育种研发进行全产业链系统布局。规划年限为2015-2020年,为6年规划,由总体规划和7个作物规划组成,突出需求导向、品种导向,强调产学研融合,多部门协作,注重机制创新和商业化育种体系及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与会人员对规划大纲进行了深入研讨。

我国将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政府农民共担成本

本刊讯 水利部教授级高工汪安南日前表示,中国将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核定供水成本,科学制定供水价格,建立政府和农民共同承担农业水价成本制度。

汪安南表示,中国水资源紧缺,农业用水量占60%以上,是节水的最大潜力所在。现行农业水价标准低,远低于供水成本,且实收率低,水费难以维持灌排工作的正常运行,难以发挥促进节水的经济杠杆作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遵循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

汪安南表示,一是,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核定供水成本、科学制定供水价格。二是,建立政府和农民共同承担农业水价成本制度,合理确定政府补贴标准和方式,对农业用水实行定额内用水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促进节约用水。三是,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农业水费收取要向农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加快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计量设施配套,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全面实现计量供水。

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

工程建设

本刊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决定大幅增加国家创投引导资金,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会议确定,按照统筹谋划、突出重点的要求,在今明年和“十三五”期间分步建设纳入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将实现新增年供水能力800亿立方米和农业节水能力260亿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7800多万亩,使我国骨干水利设施体系显著加强。一要推进重大农业节水工程,突出抓好重点灌区节水改造和严重缺水、生态脆弱地区及粮食主产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二要加快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强化节水优先、环保治污、提效控需,统筹做好调出调入区域、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用水保障。三要建设重点水源工程,增强城乡供水和应急能力。四要实施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综合考虑防洪、供水、航运、生态保护等要求,提高抵御洪涝灾害能力。五要开展大型灌区建设工程。坚持高标准规划,在东北平原、长江上中游等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地区新建节水型、生态型灌区。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农产品进出口整体井然有序

本刊讯 今年我国外贸形势复杂严峻,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国办19号文),被称作稳外贸新“国16条”。5月20日,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张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对新“国16条”政策内容与突出特点进行了解读。

谈到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张骥表示,今年以来农产品进出口整体上井然有序,较为平稳,将严格按照入世承诺,依法依规进行管理。针对有些农产品国际、国内价格时有变动的情况,在保持自由贸易的状态下,希望对市场产生一些积极作用,防止出现大的价格波动。

专家分析宏观调控效果

本刊讯 5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吹风会,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介绍了当前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情况,并对农产品价格情况进行了分析。

据祝宝良介绍,今年1~4月经济增长态势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处在可调控范围之内。虽然GDP增长速度、工业增长速度略有下滑,但就业情况良好,全年1000万人的就业目标能够保障。同时,CPI基本稳定在2%左右,没有超出上限。从经济增长、就业、物价上来看,经济运行基本处于合理区间。但从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上来看,依然存在经济下行的压力。 在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继续保持紧平衡的状态下,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基本平稳是政府价格监管和调控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猪肉价格上,过去猪肉价格波动3年一周期,价格上升下降幅度都较大;而在散户养殖比重下降、集中养殖增多产量提高的生产方式转变中,猪肉价格波动幅度将逐步缩小。5月份猪肉价格已经有所回升,在“紧平衡”的基本特征下,猪肉价格还是会上升的。

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迈出新一步

本刊讯 为积极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为参保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灾害补偿,帮助恢复农业生产,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农业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本着“平等自愿、优势互补”的原则,经充分协商,5月19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就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合作关系,在京签署《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战略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设计、宣传动员、组织投保、保费收取、承包理赔到户和业务培训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为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根据工作需要,双方约定将适时安排高层领导会晤,交流工作进展情况。双方也将建立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的定期沟通协商机制,通报有关信息,沟通合作情况,共同研究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2013年我国农业知识产权量增质升

本刊讯 近日,受农业部科教司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发布了2013年度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以农业植物新品种权、农业专利、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主要农业知识产权类型为对象,系统测算了截至2013年底,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农业行业知识产权密集度,以及品种权、农业专利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授权的数量趋势、质量状况、地域分布、行业构成、热点领域和优势单位等。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总体态势继续保持“数量稳增,质量改善”的特点。据悉,2013年,全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为128.29%,比2012年增加28.29%。

2014年“粮食科技活动周”启动

8.微课的主要特点与微课资源的开发 篇八

关键词:微课;特点;开发;利用

一、“微课”的概念和组成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三、微课资源的开发

1.内容规划。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首先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内容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按照课程标准并结合教材,组织教研员和一线学科专家共同确定各学科的知识点谱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发布。

2.平台建设。微课平台是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 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3.微课开发。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模式一般有“征集评审式”(面向教师个人)和“项目开发式”(面向学校和机构)。微课资源建设一般要经过宣传发动、技术培训、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发布、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确保其质量。

4.交流应用。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 “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和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

微课是微型课的代名词,来源于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师授课的浓缩、搬迁与改版,本质上属于教师为中心模式。从教育技术视域考察,微课属于新一代教学课件范畴。微课程则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其灵感来源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实验,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老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4期《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一文中指出:“‘微视频(指微课——笔者注)需要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是录制的一段教师上课讲授活动的内容,实质是一段视频记录的课堂教学实录,可以作为一段学习材料,没有形成‘微课程的系统”。如果从广义教育资源角度理解,微课程则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广西师范大学郑小军老师把它归纳为“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比较微课与微课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微课是教师授课的电子浓缩版或曰课件的改良版,与十多年课件教学的结局那样并不撼动传统教学方式与人力资源培养模式。微课程则体现课程改革要求,并且支持正在酝酿中的第三代课程改革。从学习模式上来看,微课程更接近于MOOC。MOOC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有考试与证书。选修MOOC可以取得学分,可以充实生活与职业生涯,“教育成为了人们基本的权利”(Coursera创始人达芙妮?科勒语)。微课程是与教学方式融为一体的,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与未来的高等教育可能接轨得更加无缝一些。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微课程中的资源与微课的呈现方式有着天然的联系。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微课需要跳出技术与浓缩课的藩篱,走向微课程,在课程视野观照下,思考“微视频”的功能定位,使之与教学方式融为一体,为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殿波,薛苏秦.“微课”实践中亟待厘清的四个基本问题[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05).

[2]高尚德.“微课”:课堂翻转的支点[J].文化新技术,2013,(05).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4]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课堂教学研究,2013,(05).

上一篇:形容青春爱情的优美句子下一篇:工程师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