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树立的观点

2024-11-19

教师应树立的观点(精选9篇)

1.教师应树立的观点 篇一

做一名优秀教师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人们评价教师付出时,有人赞美说: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有人赞美说:教师像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教师是知识分子,能体味其中的韵味。教师不是一个诸如蜡纸的成品,等待消耗,也不是一个从蚕——蛹——蛾的简单蜕变,而是一个经过不断“充电”,持续成长,可以长久照亮他人的“长明灯”,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可持续成长发展的过程。但人们在评价教师日常生活时:你咋这样做呢?你是教师呀,你是教师这你不应该做,那你也不应该做?难怪有人说,从来没有一项工作,能像教师获得这么多的尊重。但我要说,教师在得到尊重的同时得到了更多的约束,教师需要尊重和约束,更需要自己的尊重,老师不是蜡烛。因而,我更喜欢这一说法: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只有真心热爱,积极投入,才能充分 施展教师的聪明才智,体现教师的工作价值。

现在的教师们是要实事求是多点,还是崇尚实用主义多点呢?毋庸置疑,崇尚实用主义多点。为什么现代教师崇尚实用主义多点?因为教师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手段而已。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老师们没有人敢承认自己是实用主义者,因为这会招来社会的审证和人民的非议。为什么呀?因为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像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啦。这个比喻太壮烈、太消极。有一种救死扶伤的意味。难道教师工作就这么可怕?试想,每一位教师都怀着一种壮烈的牺牲精神,校园里会充满阳光吗?长年累月,身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能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吗?带给学生的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需要无私奉献的教师,但更需要朝气蓬勃的良师益友。因此必须摒弃陈旧的对教师价值观的评价,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实用主义中走出来。事实上,现行的素质教育正是需要这个目的。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这四点希望是当代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

一、树立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思想,是教师价值观的基本目标。

二、营造刻苦钻研,严谨笃学的学风是教师实践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三、培养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是教师价值观的精髓。

四、修炼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情怀,是践行教师价值观的基础。

总而言之,四句话:为师须敬业,笃学第一著。创新勤反思,进取日日高。是为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最高体现。

2.教师应树立的观点 篇二

一、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义挫折中不断发现、发挥自己的长处, 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一个人心理素质增强, 他的坚韧耐力也会随之提高。

二、教师的信任和尊重是学生树立信心的基础

自强、自立、自尊、自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准则。处于花季年龄的学生们, 对周围的事物更加敏感, 有着更强烈的自尊。所以教师切勿动辄批评,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对于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迎接困难是十分重要的。一位同学曾经非常认真地和他的班主任老师说, 每当自己陷入深深的自卑时, 看到老师在对他微笑, 他就会把所有的懊丧都抛掉。老师的微笑像春风一样会刮走他心中的乌云。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学习和生活中不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这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 要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看到他们的进步, 及时给予表扬。也许这在老师心中并不算什么, 但这在“差生”的心灵深处很可能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对他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相反, 言辞过于激烈或者讽刺意味强的批评会伤害学生的自尊, 学生内心受到伤害会使他对各方面的事情都变得消极抵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据统计, 城市中独生子女在一个班级中的比例已达96%, 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祖辈的百般呵护, 不仅动手能力差而且在心理状态上往往自我至上,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些学生在家庭中从来没有遇到过困难, 这让他们有一种错觉, 认为生活似乎本来就该如此的风平浪静、一帆风顺, 感觉不到这平静、这顺利其实是父母的创造、是祖辈的基础, 而自己其实什么也没有, 所以他们在遇到挫折时, 感情脆弱, 情绪波动极大。情绪的波动造成了情感上的粗暴、心理上的偏抗, 也许, 一生都存有阴影;生活中老师的尊重、关心同样重要, 教师与学生拉近距离, 让学生感到你和他是平等的、互爱的, 他会感觉学习非常愉快, 信心百倍。

三、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是学生最熟悉、最直观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学生的思维甚至思想,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崇高的人生目标, 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有远大的理想, 有崇高的道德修养。要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教师的执着、坚强, 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保持一种饱满的情绪, 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我们都知道讲演的力量, 其实教师每天的一言一行都是“讲演”。教师以身作则, 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 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如果一位教师上讲台是教育学生应当诚实, 但某天为应付检查, 为了听领导的话, 居然教唆学生如何去说谎, 在学生心灵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那又如何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呢?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师内在素养的外在体现, 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 而学生也正是通过这一点来了解教师的思想,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教师注重修养, 注意言执, 做事就采取极为消极的态度。例如, 有的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以后, 对高中的生活和学习感觉很不适应, 紧张的生活、繁重的学习, 使部分心理素质不好的同学开始怨天尤人, 情绪日益低落, 遇事处理极端。这个时候教师若不能及时地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 就会导致一些恶性事件发生, 所以教师应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经常同他们谈话, 为他们解开心中的结。当他们遇到苦难和挫折时, 为他们树立信心———“没有走不过去的路”, 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 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 并在这种行, 处处给学生做出表率。言教辅以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 学生受到影响, 其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就会受到约束, 得到修正。

四、课堂上的支持是学生增强信心最直接的动力

一个学生往往因为一次重要考试的成绩而影响他一生的命运。很多人因为课堂上听课很吃力, 而丧失信心, 导致退学。在课堂上第一要顾及全体, 不要只为“几个人”讲课, 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放慢节奏, 为一部分学生留下一点理解的时间;第二要多提问成绩不好的学生, 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理解到什么程度;第三循序渐进, 不要一下子对差生要求过高, 那样会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 要给他们时间去进步;第四有进步要表扬, 鼓励就是动力。

3.教师应树立的阅读教学观 篇三

一、阅读教学应避免走入两个极端

1、政治化阅读教学

新中国以来,文学作品的政治化解读似乎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主流,虽然近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一再呼吁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但许多教师受以往经验的影响,遇到文学作品或走进课堂,就又走进了固有的观念之中,那种早已流淌在血液中的意识形态,使他们无法跳出“用政治眼光欣赏文学”的怪圈。同时,用于指导教师教学的教学参考书,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也为政治化的鉴赏方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面对一篇文学作品,总是不自觉地将其置于“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下去观照,总是不自觉地用二元对立的思维去研究作品“歌颂了什么”“揭露了什么”,总是不自觉地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评判人物的高下等等,即用政治化了的阅读心理去解读文学,去寻找作品的“革命因素”与“时代局限”。这样自然会简单化地将作者、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最终归入某一阶级、某一阶层之内,也就必然而自然地将一些政治标签贴在作者、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身上。

较典型的两个大“标签”至今还在课堂上畅通无阻,一个是“资本主义的罪恶”,一个是“封建时代的黑暗”。这两个大“标签”又衍生出许多小“标签”,比如“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下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虚伪性”,比如“封建官场的黑暗”、“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封建宿命论”、“封建伦理道德”等等。我们不能否定“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但我们不能将这样宏大而抽象的政治理论生搬硬套在一篇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之上,成为以不变应万变的解读文学的“灵丹妙药”。

巴尔扎克的《守财奴》和莫泊桑的《项链》,一个被贴上“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标签,一个被贴上“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小资产阶级强烈的虚荣心”的标签。这就完全掩盖了小说的文学性。两位伟大的文学家本意要表现的是人性的贪婪和愚昧,要表现人性的虚荣和人生的不可变数,或者说,这是人性共同的弱点和人生的不可预测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所特有的,资本主义社会有这样的现象,社会主义社会照样存在,岂能用一两个简单的政治标签一言以蔽之?

一讲到《荷塘月色》,就只有一种思路,就是政治价值:《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恰逢“四一二”大屠杀之后,朱自清的苦闷,必然是反映了当时既不能投靠国民党,又不能奔向共产党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彷徨。把文章与当时的政治现实联系起来: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不满,表现自己的苦闷彷徨,寻求在一个清冷幽静的环境中解脱而又不能。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读文章模式,是不是也该打破一下了?这根本上就不是所谓“渗透”,而是附加与强扭。

视语文为政治工具,必然导致阅读行为的政治分析,而以政治出身、阶级地位、政治派别去衡定人,结果只会扼杀一个人丰富复杂的人性,将活生生的人简单化片面化公式化。

2、非指示性阅读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阅读要尊重个性,关注学生独特体验,其出发点是好的。“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走入同一条河流”,“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把这种观点放在阅读上即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针对以前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应该说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这是否真的就能够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征呢?

生活本是多变的,生活中的人当然也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文学是人学”,让学生透过广阔的文学天地去看待人和人性,会比过于强调“统一认识”、“标准定论”要理智得多。但是,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心理进入了对比(正反)阶段,这时是思想走向独立的开端,他们自己会辨别真假、是非、黑白、好坏和善恶,而对事物进行非此即彼的判断,很容易走极端。而此时教师不对其阅读加以指导,则会使其误入歧途。

如今我们的许多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发表观点,无论学生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正确,一味的肯定。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评判学生的阅读体验,生怕越俎代庖,生怕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其实,一千个读者哪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文学作品有再多的解读,有再多的主题也不可能有一百个一千个,如此的“创意性”解读只会贻害我们的青少年学生。

比如对阿Q,一个学生说阿Q向吴妈求婚,简直是“伟大”的感情的大胆表白,乍一听,这样的观点确实新颖,但是照一个文明人的规范来看,阿Q的这种示爱,缺少对伦理规则的尊重,也缺少对女性的尊重,只是动物性冲动的自然流露而已,不是什么美。如果一个学生,照这样解读,像阿Q那样去爱,那就是对人的误导,是害了这个学生。所以这种阅读,离人太远,造成对人的严重误解甚至畸形的理解,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是极不利于他作为一个正常的个体的正常情感的。

其实,教师的非指示性阅读教学和政治化阅读教学都是一种不作为教学。政治化阅读教学是给文学作品贴上政治标签,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把经典作品变成了千人一面的复制品。而非指示性阅读教学则是教师没有或者说是不敢把自己的独特真切的感受运用到真实生动的教学中,不能激发学生美的发现,这就使语文教学刚刚跳出政治化的窠臼,又陷入了另一个尴尬的境地。

二、关注普遍的人本精神和个体的人生体验

文学是人学,是“关于存在的诗性沉思”。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和存在状态,对文学来说永远具有本体论意义。因此,文学作品的解读,永远不应该离开对人性、人的处境、人的幸福和痛苦、人的命运等问题的探讨。在另一方面,语文课应该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作品的解读又离不开学生独特的人生体验。只有当学生把作品中的人物编织进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中去,让他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占了一席之地,作品的解读对他来说才是有意义的,他才会有探索的兴趣和欲望,探索过程中他才会产生幸福的体验。

以鲁迅的小说为例,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小说,我们总是把他的作品主题定义为“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揭露国民性的弱点”,如果说这样的解读并不算错,那也只是小说反映的一个方面。鲁迅的作品跟我们的时代相距甚远,很难唤醒学生的个体化人生体验,学生也很难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比如《祝福》将其主题定为“‘三权’罪恶”、“礼教迫害”,《药》将其主题定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我们姑且不论鲁迅是否具有如此的高度,单就这样的解读,只能让学生离鲁迅的作品越来越远。据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的中学生有八成以上不喜欢鲁迅的文章,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学生脱离了诸如“封建礼教”、“国民性”这一主题就无从下手了,他们受教师的影响太深了,小说中的人物成了鲁迅先生说教的符号,如何能让学生喜欢?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让鲁迅的小说变得更有人情味?鲁迅先生说《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这个解读就有了更多的人情味,有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同时,由于社会的世态炎凉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这种解读也容易唤醒学生的个体体验。

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和意义并加以阐释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文本解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下,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凭借自己的经验,当然也凭借教师提供的一些阅读规则,去体味、体验内中情味或情感,去领略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的意味、意蕴,最终得到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阅读,让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比如在《雷雨》中,把周朴园的形象仅仅定格于“封建资本家”、“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凶残、狡诈、毫无人性是不够的。而这个人物形象模式化的突破,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人性、人的处境、人的幸福和痛苦、人的命运等问题的探讨。因为正如前面所说,现在的中学生与作品时代相距甚远,再加上中学生心智还不成熟等因素,他们是无法全面深刻地读懂作品的。教师此时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掘周朴园凶残本性下隐藏的一点人性。如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中,周朴园的一句“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胡喊是没有用的”,这“傻小子”三个字用在资本家与罢工工人的谈判中,怎么看都让人觉得不合适。“傻小子”更多的时候不是作贬义词来用,如果站在周朴园面前的工人代表不是鲁大海,他还会不会用这三个字?所以周朴园对鲁大海说“傻小子”,应该是周朴园看到作为罢工工人代表的自己的儿子时不自觉流露的一点亲情。再如周萍要打鲁大海,周朴园严厉地斥责,是不愿意看到兄弟相残,这一些都不能不说是周朴园身上残留的一点人性。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反对个性阅读、创意阅读,我们只是觉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引导和唤醒学生自身的人生经验和人生体验,更多地关注人性、人的价值和人的命运,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存状态,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走进文学,走进诗意人生。

4.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的体会 篇四

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的体会 -心得体会

坚持走群众路线,树立“基层第一,官兵至上”的观念是纯洁部队内部关系的成功“法宝”。我们在实践工作中,也一直遵循着这一原则,并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拜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文后,自己感触颇深,树立群众观点的方式是多样的、方法是灵活的,作为党委机关、领导干部如何在选拔使用干部、选人用人上走群众路线,是关心部属、爱护官兵的又一基本形式,是树立群众观点的充分体现。在选人用人上,“用对一个带动一批,用错一个挫伤一片”的事实证明,一个单位、一个集体用人政策是衡量党委、领导是否真正关心爱护官兵的晴雨表、试金石。如果任人唯亲,埋头苦干、勤奋工作的人得不到重用,而让那些跑官要官、善于钻营的人钻了空子,“代表官兵的根本利益”就会变成空话,就无法践行“三个代表”的要求。因此,在干部任用上,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的眼光,依靠群众的力量,体现群众的意志,给群众以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从而把那些有能力、政绩突出、德才兼备、军政素质好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一要正确引导,充分调动基层官兵参与干部选拔使用的积极性。为了使干部的调整、配备符合广大官兵的利益,反映官兵的意愿,党委、领导必须注重教育引导,使基层官兵明确责任,明确权力,真正把党和人民交给的权力运用好、行使好。一是引导官兵平时注重对身边干部德才表现的积累。每名官兵都应树立为别人划档定格、打分量化的尺度意识,以便在选举、推荐时掌握干部的第一手材料。二是引导官兵正确看待干部的优缺点。任何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干部的成长过程难免有失误,要引导官兵全面、客观、准确地分析每名干部的优缺点,防止推荐中出现偏差。三是引导官兵正确认识推荐选拔的重要性。干部配备使用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如果没有公论,不发扬民主,党委领导主观臆断,推选出的干部就会脱离群众,不被群众拥护,决策也就代表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必须使官兵认识到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才能获得走民主渠道的实效性。二要广开言路,多渠道、全方位地听取基层官兵意见,防止偏信则暗。群众的呼声不是一、二个人的愿望,也不能按选票多少来论断。为此,在广开民主渠道时,要注重把握以下三个环节。一是听取群众意见的方式不能单打一。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不能仅凭选一次票、划一次挑就算走群众路线了,而要按照个人述职、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组织谈话等程序让基层群众充分发表意见。二是听取群众意见的渠道不能过于狭窄。一个干部的活动和表现是多方面的,群众对一个干部的观察也只能是一个或几个侧面,要多听取知情群众的反映,把干部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三是听取群众意见不能只注重考核任用前的阶段。为了防止考核前拉选票等不当行为的发生,要注意收集平时群众对干部的意见,要按月或季度定期对每名干部进行考评,防止和克服只搞一次听取群众意见就定乾坤的做法。三要发挥监督作用,使群众公论真正进入党委选人用人的决策之中。一是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防止和克服把走民主渠道、听取群众意见当摆设的.倾向。在民主测评上,要把符合条件的干部都“推”到群众之中,防止只对个别“内定”的干部进行民主测评,让群众无可奈何,不得不“评”或只能按领导意见“评”。二是让提拔任用后的干部接受群众监督,检验党委的决策是否正确。民主渠道、群众路线走的如何,关键是干部到任后,所做的工作能否让群众满意,是否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坚持干部任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的有效途径。三是发挥党委的监督作用,让群众的反映公正、可信,防止用人失察。在干部的使用上,既要激发和保护群众参与评议干部的积极性,又要正确对待群众举报、反映的每一个问题。做到有报必查,件件有着落,又要加强对群众评议的教育和监督工作。我们在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时,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教育、监督群众在去伪存真、准确鉴别是非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对乱写信、乱告状的个别人要加强引导,强化党委、纪委的监督作用,使干部任用真正走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达到让基层群众满意的目的。

5.教师应树立的观点 篇五

同志们:

今天我为大家上党课,我要讲的题目是《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下面,我们开始。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

党的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同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表述是:“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立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全部理论、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党的一切努力、奋斗和牺牲,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幸福,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外,本身决无任何特殊的私利。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各项事业的立足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事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只有把党的事业放在一切依靠群众的基点上,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为党的各项事业的胜利完成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是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它正确的揭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指明了正确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途径。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到党的领导工作中,又把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作出了科学理论概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机统一的科学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说,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群众做调查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号召群众实行起来、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二)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为的党中央在全面分析总结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的基础上,要求“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思想,成为新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指针。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明确阐明了“为民务实清廉”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

“为民”,是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就是要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务实”,它是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途径和有效方式。就是要善于从群众关注的、身边的事情做起,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好事情。

“清廉”,它是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和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党的干部要清正、廉洁的要求。就是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切实做到拒腐蚀、永不沾。保持清廉,就必须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保持清廉,就必须坚决惩治腐败,既打老虎,又拍苍蝇,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二、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党的使命和任务更加艰巨的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力量所系、生命所在。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任何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凌驾于群众之上的行为,都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格格不入的。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当前,我们党不仅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巨大挑战和风险,面临着长期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而且自身内部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党员队伍组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面临“四大考验”的同时,我们尖锐地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大危险”,而其中最要命的危险、动摇根基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这是贪污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滋长的关键原因。

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按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交观点不能丢”的要求,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把新时期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努力克服和纠正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获得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成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证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始终是我们取得一切成就,夺取一切胜利的力量源泉;正是因为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制定并执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所以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立于不败之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新时期继续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从人民的需求、利益、期盼出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集中到党的各项事业中来,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力量。

三、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群众内部利益主体、利益诉求、利益表达和维护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体性矛盾日益突出,党的群众工作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了、群众观念淡忘了、鱼水关系淡化了,在一些地方变成了“油水关系”。我们测绘地理信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如何更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我们要敢于直面难题和问题,勇于担当,认真履职,切实把坚持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旗帜、是方向,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追求和精神支柱。当前,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产主义。这种理想信念以“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为本质特征,真正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严峻的形势下,有的党员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在诱惑面前不能洁身自好,甚至腐化堕落,其根本原因就是背弃了理想信念。大量事实说明,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正如强调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不可或缺。一个人缺钙要得软骨病,一个党员理想信念动摇,精神上就会“缺钙”,思想就会蜕化变质,就会丧失党性、丧失对各种腐朽思想的“免疫力”,就会犯错误,甚至坠入腐败堕落、违法犯罪的深渊。因此,在今天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理想信念仍然必须坚定,绝不能动摇。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坚持了崇高的理想信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了思想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了这种理想和信念,共产党员才会自觉地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才会意识到一个共产党员的历史责任,才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是要强化宗旨意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也是做好服务的思想基础。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明确并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增强群众观念,夯实为民、务实、清廉的思想基础,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在思想认识上解决“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解决“为谁做官”的问题,要充分意识到自己在领导岗位上应该更好地服务群众,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是要强化群众意识。

要在思想上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各应用部门(单位)和社会公众、基层干部和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是我们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的根基和力量源泉,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忽视人民群众、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巨大力量和首创精神。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应该成为每一位领导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6.教师应树立的观点 篇六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在新的形势下,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不仅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质要求,更是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核心支撑。人大机关作为人大常委会的办事机构,担负着为人大及其常委会正确行使职权提供服务和保障的重要职责。人大机关各工作部门是人大常委会对外形象的“窗口”,各部门的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如何,机关人员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人大常委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可以说使命崇高,责任重大。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在工作中应当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树立新形势下人大机关新形象。具体来讲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把群众意愿放在首位,调动群众参与人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的意见作为决策的前提。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想问题、做决策,做工作。并且把评判工作好坏的权利交给群众,以群众的满意度为指标,展现新时期人大干部的新形象。

维护好实现好群众利益是人大干部的立身之本。把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切实为群众破解难题,解决矛盾。人大机关作为地方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日常工作机构,代表着人大的形象。机关干部绝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共产党员,实践

中要坚持做到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群众利益保持高度一致,履行好人大机关干部的基本职责。以人为本,做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和社会和谐的促进者。

把化解群众矛盾作为关键,是人大干部的处事之基。随着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各种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各种问题相互纠结,为社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实践中人大干部既要注重政治品行,又要注重生活品行,以个人的人格魅力赢得公众的信赖。人大机关是人民群众的家,要牢固树立民本意识。尤其是人大信访工作人员,对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坚持做到能办的事不推托,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要做到热心、耐心、细心、诚心,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政策法规,敦促有关单位认真解决,并做好来访者的劝导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7.教学中应培养生物学科的基本观点 篇七

一、唯物的观点

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 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二、辩证统一的观点

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 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 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 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 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 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 家鸽的形态结构适于飞翔生活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 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 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 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 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 构成了生态系统, 建立了动态平衡。

三、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

8.教师应树立的观点 篇八

一、变一桶死水为一道清泉

过去经常提到的“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的说法,显然已不适应目前正在开展的探究性学习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必须变过去的一桶死水为一道汩汩而流的清泉。由过去灌输式的接受知识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自我完善知识的过程。这样,在新的理念的驱动下,教师更要全方位、深层次、多侧面地吸纳有用的知识,否则将无法带领学生去探索和遨游知识的殿堂。例如,有位幼儿老师上公开课,讲完《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后,分组让小朋友做实验。每组发一个矿泉水瓶子,一小盆水,一小堆儿石子,然后让小朋友分组往矿泉水瓶子里倒水(不可倒满,多少不限),投石子,观察和讨论乌鸦能喝着水的情况。小组讨论发言的时候,都说能喝着水,可有一个小组说喝不着水。由于老师没有思想准备,十分愕然地问:“为什么?能不能说说你们组的理由?”那个组的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说:“水太少了就喝不着!”老师这才恍然大悟,让其他小组的小朋友也照他们说的做实验,结果也都证明了这一现象。由此可见,教师知识的储备量和实践经验必须达到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程度。

二、变一副冷面为一张笑脸

教态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活动的情绪。以往不少老师认为,对幼儿不能给他们好脸,因为给点阳光就灿烂,所以,教师应表现出一副冷若冰霜的严肃面孔,以此来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诚然,这是违背幼儿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的规律的。所以,应变一副冷面为一张笑脸,让爱充满课堂,从而使幼儿鼓起轻松愉快的探究学习的风帆。例如,有位幼儿老师在教小朋友了解“饱满”一词的本义后,启发幼儿理解其引申义,幼儿面露难色,教师便故意重新从教室门外走进来,笑呵呵而又精神抖擞地挺着胸脯走上讲台,问小朋友:“刚才老师的精神怎么样?”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精神饱满!”如此的微笑教学,让小朋友体验到了该词的引申义,从而使一副冷面变成了一张笑脸,教师用爱的神情启迪了稚嫩的心灵。

三、变一支粉笔为一个课件

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划白道儿的板书形式,已经显得太单调和乏味了,根本不能适应探究性学习的需要,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加强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特殊作用。这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最佳选择。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幼儿在奇妙的声、形、色的感知中去顿悟某些不易理解的自然现象,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有位幼儿教师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回声”这一自然现象,制作了CAI课件(利用双层透明胶片,旋转演示水波纹的扩散,说明声波受阻后返回的原理),使小朋友耳聪目明,茅塞顿开。然后再去学习新知,小朋友探究的积极性就会大增,这种变一支粉笔为一个课件的做法,固然是点燃幼儿智光的催化剂。

四、变“一日为师”为一生受益

前人留下来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徒如父子”的古训,将不能完全适应探究性学习的要求。这种由教师主宰一切的陈旧观念必须打破,应变“师徒如父子”辈分关系为“朋友加亲人”的平等关系,以便更好地实行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使幼儿这个主体真正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不仅体现平等的人文精神,更要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以利一生受益,进一步突出探究性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例如,有位学前班老师在识字过程中,认读“排”字后,启发小朋友探究时,一个小朋友说:“老师,这个‘排’(第二声)字还念排(第三声)?”老师先是一愣(并没在意这个字的另一个读音),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我是查字典知道的。”“真了不起,还没上小学就会用查字典的方法探究问题,真是不简单!”继而老师又问:“还有谁能补充?”另一个小女孩举手说:“我是从小人书里知道的,那里有个叫杨排(第三声)风的人物。”“非常好,她的课外阅读很认真。你们两个都是老师的小老师,谢谢你们的合作!”如此地将传统的师生观变成了新型的师生理念,学习效果当然可以一生受益了,这就是从幼儿的心田里绽放出来的探究之花。

五、变一刀切为一展个性

整齐划一,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思想,是只注重表面情态,按照教师事先预定的意识为转移的做法,严重地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发散和时空的活动,使主体徘徊于被动的死胡同,造成个性发展的阻抗。实际上,没有个性就很难有创新。因此,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突破口,也是幼儿教师应树立的一个新的理念。这种不迷信旧有知识,不满足现成结论,敢于质疑问难的批判精神,是打破一刀切传统观念,促进幼儿个性生成的具体体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敞开个性发展的心扉,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综上所述,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树立的理念举不胜举,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革创新,定会收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素质教育目标。

9.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篇九

“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社会和历史进步的成果,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之中,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建设战略,研究和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及现实意义

最早提出“以人为本”思想,并见于典籍的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管子,他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表现出对人的价值和作用重视的思想应该说有积极意义。怎样理解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人为本”其出发点是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就企业来说,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中,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从事物质实践活动的员工。

既然如此,“以人为本”就是企业把人当作是企业发展的最根本条件,把人才真正视为企业的无形财富。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普遍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作为维护人的利益的一种需要,一种追求和目的。这种理念思想内涵深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增进每个人的利益作为评价和衡量企业界的制度、规范各项发展措施的标准。对于企业来说,人的全面发展应该理解为一个整体,应该是企业对人的潜在才能的发展、对人的个性的发挥、对人的整体素质的优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正如马克思说过的“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把培养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企业管理理念的核心,企业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将是企业最具竞争力的因素。

其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把“客户价值”的概念融入企业管理中,正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内容。把“客户价值”植入每一个员工心中,以此激励员工的创新行为,增强员工的责任心,把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客户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就会充满活力,就会越来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价值。

二、倡导企业文化理念的关键是做到“以人为本”

提倡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因为这样的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客户信誉的全面提高两个方面。从根本上说这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搏击市场经济大潮能力的基础。现代企业的员工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如果员工对劳动没有任何兴趣,那么这个企业就一定没有发展的后劲。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每个人可以无所不能。就人的能力和技能而言,永远不可能是绝对全面的,科技越发展,人的分工就越细,人的特长就越明显,企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有个性化的人。

企业文化是作为一种“无形规则”存在于员工的意识中,企业文化离开员工根本无法独立存在,“以人为本”是形成良好企业文化的基础。卓越的企业界总是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物是第二位的。应该尊重人的思想,在企业里,要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企业的领导者要能够接受新思想所带来的冲击,这样才能让这个企业保持活力,也才能不断地激发人的创造力。惠普的企业文化明确提出:“以真诚、公正的态度服务于公司的每一个权力人”的思想,这与IBM公司的“让公司的每一个成员的尊严和权力都得到尊重,为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最上乘的服务”有一曲同工之处。一句话,要想使员工关心企业,能够与企业同心同德,尽职尽责就在于员工能否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只有在这种企业文化下,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体会出人格的被尊重,也才能表现出敬业敬职的精神,企业才真正被员工所热爱。

一个强大的企业不一定有很深厚的文化,文化是企业的伴生物,只有当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内心,形成企业内部的伦理和一种企业内部大多数员工所共识的观念,员工真正明白企业追求的价值标准,才能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真正做到自觉、自律、自学、自新。自觉是前提,自律是保证,自学是创新的源泉,自新则是创新的集中表现。每一位员工品格将直接关系企业文化这棵“大树”的成长,培育良好道德品格,树立企业全局观念是企业文化得以健康的重要保证。

三、建议

1、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企业架构,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为此,要合理进行工作设计,尽可能把工作安排得具有激发个人的能力,使个人在工作中得到一种满足感和责任感,从而喜欢自己的工作。只有当工作中包含了挑战性和责任感,自主性和发展可能性等因素时,才会对员工产生激励。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员工的个性差别,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有了这样的工作环境,员工才能更好地进行工作创新和革新,在既定的企业目标和自我考核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任务。这种组织看似分散,等级现象不明显,但其工作效率却非常高。企业文化与企业组织制度相互影响,二者必须统一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为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打下良好基础。

2、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应该具有明确的企业价值取向。要实现这一目的,企业应注重战略研究。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中,首先要明确企业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并尽可能取得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还要了解员工的个人目标,努力寻找员工目标的共同部分。在此基础上力争达到员工奋斗目标与企业目标的最大一致和对企业价值取向的基本一致看法,通过交流,让员工充分理解并知道实现个人目标应以实现企业总目标为基础和前提,认识到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相连的关系,营造“人人为企业,企业为人人”的文化氛围,从而愿意为企业发展壮大奉献自己的力量。

3、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心理规律。第一,重视强化。我们要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使得该行为得到重复或制止,运用强化心理机制及时表扬和奖励与企业精神相一致的思想和行为,及时批评和惩罚与企业精神相违背的思想和行为,使物质奖惩成为企业精神的载体,使企业精神变成可见、可感的现实因素。第二,培养认同心理。认同是指个体将自己和另一对象能融为一体,休戚与共。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取得全体成员的认同是十分重要的。为此,企业在制定目标时要使组织目标包含众多的个人目标,使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密切挂钩,并使职工正确地、深刻地感受到这种利益的一致性,真正产生对组织的认同感。同时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突出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

4、员工是创造企业财富的源泉。员工是企业产品或服务数量、质量的生产者,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充分重视人才的价值,视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高于一切。企业的运作和发展,依靠的是全体员工的力量,而不单单是依靠某个人、某几个人的能力。故企业要靠尊重和培养员工主人翁精神,同心同德,共谋发展。

上一篇:让环保走进我们的生活五年级作文下一篇:欢迎新学期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