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进取,谱写学校管理新篇章

2024-10-28

开拓进取,谱写学校管理新篇章(共7篇)

1.开拓进取,谱写学校管理新篇章 篇一

开拓创新 谱写社会扶贫新篇章

2011年以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十二五”时期社会扶贫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贫困地区开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统计,2011―2013年,广西通过开展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区内对口帮扶、两广扶贫协作和国际领域扶贫合作等社会扶贫活动,共为贫困地区争取到社会扶贫资金85亿元(含资金引进和项目投资),其中中央、自治区、市、县四级帮扶单位共帮扶资金476147.81万元(含引进资金),驻桂部队帮扶资金10300万元(含引进资金),广东省(含广州市、东莞市及两市各城区)和社会各界提供无偿援助财政资金和社会各界帮扶资金13880.46万元,南宁、柳州等9个市无偿援助结对县资金3585万元,民营企业参与实施光彩事业总投资23.7亿元,捐资10.5亿元用于公益事业,引进外资无偿援助折合人民币8966.1万元。

强化领导 有效落实“一挂两包”

“一挂两包”即“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确定的重要举措。其中,省级领导干部每人挂点联系一个贫困县,一个贫困村,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市、县两级四家班子领导成员每人挂点联系一个贫困村,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自治区、市、县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中直驻桂单位每个单位帮扶一个贫困村,帮扶单位每个干部结对帮扶一个贫困农户。各定点扶贫单位与选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相结合,以县为单位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各扶贫工作队具体落实包村工作,各定点扶贫单位还明确各自的联络员,统筹协调、落实本单位的定点帮扶工作。

主动对接 中直机关定点扶贫

三年来,中直机关单位在广西共投入定点扶贫帮扶资金34482.79万元(含滇桂黔石漠化广西片区),其中直接投入22132.49万元,引进12350.3万元,同时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工作。

一是召开座谈会议,加强沟通联系。2013年4月10日,南宁市召开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帮扶广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对接会,会上各中直单位领导都与受帮扶县的主要领导进行了对接。

二是积极促进帮扶双方沟通互动。国家发改委、国家民委、水利部、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中国人寿集团公司等19个单位多次到扶贫点调研,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帮扶措施。如东风汽车公司三次派人员深入马山县调研贫困情况,捐赠12台工程车用于清洁乡村行动;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投入711.18万元援建东兰县国清中学一号教学楼;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定点帮扶广西凤山县,捐赠帮扶资金517万用于整村推进、购车补贴等。

三是选派干部到扶贫点挂职。目前,已有7个单位选派18名干部到扶贫联系点挂职。挂职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投身于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教育投入、文化活动场所、医疗卫生、基层组织建设、培训、赈灾救济等工作中,有效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环境。

军地融合 部队参建扶贫

2012年来,广西军区按照“发挥优势、积极参与、量力而行”的原则,组织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开展“包村包户包人定点扶贫工程”(简称“三包一定”)活动。

两年多来,广西军区共定点帮扶136个贫困村,136名干部担任贫困村指导员,定点帮扶562户贫困家庭;共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协调资金9000多万元。目前帮扶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善,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村党支部成为致富带头人,每个村都探索出了一个致富产业项目,村民国防观念明显增强。

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军区的“三包一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14年2月,广西军区75486部队被评为全国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着力创新 区内对口帮扶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十二五”时期社会扶贫工作的意见》提出,“十二五”时期,区内经济较发达的南宁、柳州、桂林、梧州、防城港、钦州、北海、玉林、贵港9个市结对帮扶贫困程度较深的百色、河池两市11个贫困县,并与对口帮扶的贫困县签订帮扶协议。

据统计,“十二五”时期,南宁、柳州等九市计划无偿援助结对县帮扶资金共7400万元,2011―2013年,已落实帮扶资金3585万元。除开展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外,九市还从干部交流、产业开发、旅游、经贸、文教卫体社会事业等方面与结对县进行合作,以城市资源优势带动结对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此外,南宁、柳州、桂林、梧州、防城港5市还开展了市内对口帮扶贫困县的工作,已落实帮扶资金8648.5万元。

勇于探索 扎实推进村企共建

自治区积极动员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与贫困村开展结对共建工作。

一是定点对口长期援助。主要是各类企业直接参与政府主导的定点扶贫工作,目前全区已有1022个企业定点帮扶1022个贫困村。如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北部湾投资集团等国有控股企业均选派了干部挂任结对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实施“企业+农村”的合作共建模式。

二是龙头企业带动扶贫。主要是让龙头企业与农户构成不同连接方式,共同发展产业,开拓市场。如广西万寿堂药业有限公司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和市场意识,结合农村有闲散土地、富足劳动力的优势,以“农户+基地+企业”的方式组织农民发展药材种植,并进行技术指导。农户种植的药材由公司按市场价格收购,从而真正取得共建实效。

三是村企合作开展扶贫。如广西新振锰业集团多年来与大新县桃城镇价屯村结对子,投入2000多万元支持价屯村新农村建设,并上项目建工厂,保障村民不出家门就有工作有薪水。

此外,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工商联引导各市组织非公企业积极开展光彩事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活动。截至2013年,全区共有3340多家民营企业家参与光彩事业,实施项目3272个,总投资23.7亿元,培训人员23万人(次),安排就业51.2万人(次),帮助255万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共捐资10.5亿元用于兴办学校、卫生院,扶助济困,修桥修路等公益事业。充分展示了民营企业“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扶贫济困、共同富裕、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精神风貌。

积极争取 国际领域交流合作

2011年以来,广西已先后成功争取到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澳发署、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英国国际发展部、香港乐施会、国际行动援助、社区伙伴计划、世界宣明会等国际组织、政府双边援助机构、国际民间组织开展扶贫项目合作。据不完全统计,2011―2013年,广西共引进外资无偿援助折合人民币8966.1万元,实施了众多扶贫项目,探索和创新了一系列扶贫新机制,有力促进了区内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

2.开拓进取,谱写学校管理新篇章 篇二

记者:中国安全生产协会走过了4年的发展历程, 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为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 您将如何带领协会与时俱进?

赵铁锤:自2008年成立以来, 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认真履行“宣传、交流、自律、维权”的工作职责, 坚持为政府安全监管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坚持为会员单位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积极发挥参谋助手和桥梁纽带作用, 取得了显著成绩, 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开创了良好局面。

在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大家选举我担任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的会长, 这充分体现了各位代表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在新的工作岗位上, 我愿和同志们一道, 牢牢把握协会的宗旨, 紧紧围绕推进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目标, 认真履行会长职责, 开拓进取, 扎实工作, 带领协会与时俱进, 不断开创协会工作新局面, 不辜负全体会员、各位理事对我的信任和期望!

记者:您在煤炭行业和安全生产领域辛勤工作了40多年, 既有长期担任大型煤炭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基层工作经历, 又有从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领导工作的丰富经历和经验, 在行业和系统内有很高的威望。您如何看待协会工作面临的历史机遇?

赵铁锤: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化, 政府职能转变步伐明显加快, 社团组织在辅助政府加强行业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发挥出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骆琳同志在此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党组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协会工作,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机构分开, 把应由市场运作、适宜协会承担的一些工作转交协会负责。这既是对我们协会的信任和支持, 也是促进和鞭策。

在新形势下, 协会的工作必须坚持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这既是政府对协会的要求, 也是协会自身履行职责的需要, 是衡量协会工作水平和成效的重要标准。我们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服务安全生产、促进安全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为目标, 谋划和部署协会的重点工作。《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 (国发[2011]40号) 是“十二五”时期指导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办发[2011]47号) 确定了“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认真学习宣传、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和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的中心任务。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的工作要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这个中心, 服务于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实现安全生产规划目标这个大局,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安委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的具体工作要求。同时, 要结合协会的特点和实际,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增强工作实效, 从而更加扎实地做好服务工作, 努力成为政府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参谋和助手, 成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顾问和助理。

记者:协会今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定位是什么?

赵铁锤:协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今后一个时期, 以贯彻落实国务院23号文件、国务院40号文件精神为契机, 以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服务实施安全发展战略为主线, 围绕总局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 进一步发挥参谋助手、技术支撑、桥梁纽带作用, 不断增强协会实力, 提升协会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 为推动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和根本好转作出更大贡献。

协会发展的目标定位, 是要逐步把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建设成为行为规范、运作有序、代表性强、公信力高的新型全国性协会, 成为我国安全生产领域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和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社团组织之一。

记者:要实现以上目标, 协会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应从何处着手?突出抓好哪几项工作?

赵铁锤:要做好协会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 实现协会的发展目标, 需要继往开来, 奋发进取, 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进一步提升协会工作水平;第二, 坚持服务政府决策, 进一步发挥参谋助手和技术支撑作用;第三, 坚持密切联系会员, 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和会员之家作用;第四, 坚持开拓创新, 进一步推动协会做大做强;第五, 坚持利用协会平台, 进一步发挥协会资源优势;第六, 坚持强基固本, 进一步提高协会自身素质。

当前, 需要切实抓好“六项重点工作”:一是围绕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 做好为政府、为企业的服务工作。二是围绕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 特别是围绕列入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安全生产百项先进适用技术、千项新型适用产品以及重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 做好产品技术推广等服务工作。三是围绕进一步强化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研究提出工作方案, 做好服务工作。四是围绕国务院《意见》提出的“创建若干安全文化示范企业”要求, 积极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提出工作方案, 做好服务工作。五是加快分支机构建设, 指导已经挂牌的分支机构规范运作, 做好服务;正在筹建的分支机构, 加快步伐, 尽早挂牌。六是加强协会的制度建设, 规范协会工作程序。

记者:目前, 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共有会员单位845家, 其中中央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200余家。协会将如何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和会员之家作用?

赵铁锤:提供服务、促进发展是协会工作永恒的主题, 服务是协会的立身之本。我们高度重视为会员的服务工作, 把会员满意度作为检验协会工作的基本标准。协会将围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促进企业安全发展, 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协会作为全国性安全生产社团组织的优势, 积极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经验总结交流推广活动。适时根据会员的需求, 组织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和跨地区、跨行业的工作交流。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和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 及时总结安全生产先进经验, 广泛组织学习交流与推广活动。二是积极开展咨询服务和培训工作。创造条件, 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法规、政策、技术、管理等咨询服务, 组织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法规、人才等培训, 帮助会员企业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三是积极推进安全生产信息服务工作。努力办好协会网站、会刊和简报, 及时宣传、解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 发布安全生产重要信息, 登载先进经验和会员动态, 剖析典型事故案例, 广泛传播安全知识, 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四是推动安全生产诚信建设。要充分发挥协会各个分支机构的作用, 率先引领安全评价、教育培训、劳动防护、危险化学品、冶金安全、矿山安全等行业领域的会员单位, 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五是切实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协会将不断加强与会员的联系, 通过到会员单位走访、座谈等多种方式, 倾听意见、建议和呼声, 及时反映会员诉求, 努力为会员单位办实事。将会进一步加强与全国总工会的沟通和联系, 切实做好企业和职工安全生产“维权”、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班组安全建设、组织动员职工参与和监督安全生产、“安康杯”竞赛等工作, 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维护企业和职工安全生产合法权益。

另外, 协会还将积极引导会员企业,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和国务院《通知》精神, 认真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按照骆琳同志提出的“三个率先”要求, 率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 率先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率先落实安全发展各项要求, 为促进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作出新贡献。

记者:您认为应怎样结合协会特点和优势,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推动协会做大做强?

赵铁锤:中国安全生产协会是以中央企业和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为支撑的全国性安全生产社团组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我们会坚持开拓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进一步推动协会做大做强。一要不断壮大会员队伍。按照协会章程规定, 进一步吸纳重点行业、领域的大型企业、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为会员, 扩大协会规模, 提升整体实力。利用新筹建的分支机构, 在各自行业、领域内发展会员。相信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也会支持下属单位踊跃参加协会分支机构的活动。二要积极拓展服务领域, 认真学习、及时掌握国家关于发展社团组织的有关政策和要求, 依照协会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 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创新思路, 在协会现有工作的基础上, 大力拓展新的服务领域, 探索实践新的服务模式。三要努力增强品牌影响力。积极谋划开展安全生产领域科学技术、安全管理等高层交流活动, 组织和参与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展览等全国性和国际性大型活动。

同时, 协会将进一步充分利用自身拥有沟通、协调、交流、自律等功能的重要平台, 发挥协会资源优势,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要发挥各分支机构的作用。已经建立的安全评价、教育培训、劳动防护、危险化学品、冶金安全等分支机构, 要在各自的行业领域中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 为企业安全生产把脉问诊, 做好服务工作。正在筹建的矿山安全、安全文化艺术、安全信息化、班组安全建设、应急救援、检测检验、矿用产品、注册安全工程师等分支机构, 要加快筹建、规范运作、尽早挂牌。特别是组建协会安全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 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国务院《意见》中“创建若干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精神、落实总局党组提出的促进安全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需要;组建协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 是落实总局将安全生产信息化作为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的重要手段, 推动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的需要;组建协会应急救援工作委员会, 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地建设要求的需要。列入全国首批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名单的85家企业中, 我们协会会员企业有65家, 占四分之三。“十二五”规划建设的7个国家级、14个区域性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地, 以及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基地, 绝大多数依托我们的会员企业。因此, 新组建安全文化艺术、应急救援和信息化专业委员会, 是发挥我们会员企业优势的一项及时而重要的措施, 更要加快筹建步伐。二是要发挥专家的优势和作用。中国安全生产协会的会员单位拥有各行业、多领域、多学科的安全生产专家, 可谓人才济济。我们要通过建立协会专家库把大家组织起来, 为开展安全生产咨询服务、专题调查、课题研究、安全培训等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各分支机构要积极推荐专家, 组成本行业的、本专业的专家组, 纳入协会大专家库之中, 发挥他们在各自行业领域的重要作用。三是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协会将积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国外政府、对口社团、知名企业等进行接触联系, 逐步建立起友好互访和沟通协作机制, 还要组织会员单位出国培训、考察, 参加国际会议,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和安全技术, 不断提高会员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与保障能力, 不断提升协会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

记者:要确保协会平稳、健康发展, 协会应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呢?

赵铁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提升综合素质, 是确保协会工作顺利开展和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加强学习, 提升能力。要积极开展素质提升工程, 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 不断提高职工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确保协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要整章建制, 强化管理。重点是建立完善“六项制度”:建立完善协会会长会议制度、协会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协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协会财务管理制度、协会政治和业务学习制度、协会党风廉政建设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协会及秘书处各项规章制度, 为协会规范运行、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三是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引进人才步伐。尽快招用一批综合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和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到协会工作, 各分支机构也要按照相关规定和工作需要, 配备勤奋敬业的工作人员。同时, 要解放思想, 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使协会的人才队伍适应各项工作开展和服务的需要。四是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全面落实民主办会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职责和使命, 增强做好协会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自觉把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 为全面推进协会各项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3.谱写知识管理时代的新篇章 篇三

在2015年即将远去、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伴着北京冬日的暖阳,《知识管理论坛》首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了。今天,专家云集,群贤毕至,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蓬荜生辉!在此,我代表《知识管理论坛》的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代表中心黄向阳主任向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知识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以知识生产、知识转换、知识组织、知识整合、知识挖掘、知识萃取、知识分享、知识分析、知识利用、知识服务、知识创新为研究课题,是对知识进行的管理(以知识为对象)和运用知识进行的管理(以知识为手段)。知识管理能给组织创造新的价值(知识增值),把握发展战略,带来决策的成功,是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知识管理的问题广泛存在于企业、政府组织、大学、图书情报机构、档案馆等各类实体组织和虚拟组织。所有这些组织都离不开知识,离不开知识管理。所有成功的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都是有效地进行了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最大化。

知识管理不仅需要理论、方法、工具和技术,更需要应用,需要政策,需要方案和最佳实践。特别是,在当今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的环境下,知识组织与管理、知识挖掘与分析、知识服务与利用等一切与知识相关的问题,都成为人们研究的紧迫课题,都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和新的价值。知识管理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然而,多年来,我国并没有一份专注于知识管理领域研究成果发布与交流的学术刊物,《知识管理论坛》的创办将填补这一空白。

纯网络出版、开放获取出版是互联网迅速发展环境下期刊出版的新模式和新形态,顺应了作者、读者在数字网络时代学术交流的新需求。我中心主办的《图书情报工作》(半月刊)到2016年将具有60年的历史,是国内外图书馆学情报学界公认的权威学术大刊。《图书情报工作》一直致力于图书馆学情报学及相关学科的创新发展。为适应知识管理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的需要,该刊积极探索和推动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创办《知识管理论坛》,并于2015年8月13日正式得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获得网络出版物资质。

国家新闻出版总局要求《知识管理论坛》在依法规范开展编辑出版业务的同时,还希望积极探索网络出版新规律、新模式,发挥好试点单位的先行先试作用。为此,《知识管理论坛》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聘请在期刊界和图书情报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初景利教授为主编,聘请在知识管理实践、知识管理研究、知识组织与挖掘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吴庆海博士、董小英副教授和陆伟教授为副主编,聘请由学术界和企业界共52位专家学者组成第一届编委会,聘任具有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经验的编辑组成《知识管理论坛》的编辑部,共同负责该刊的编辑与出版。在今天第一次编委会成立暨工作研讨会上,我们将讨论期刊定位、期刊特色、栏目设置、组稿内容以及期刊发展方向等若干问题。

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积极贡献智慧,共同培育这棵“新苗”,也共同打造国内知识管理领域这一独树一帜的新型期刊。相信今天的会议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编委给予《知识管理论坛》的厚爱,感谢大家能在岁末年终的百忙之中前来参加会议,提前祝福大家新年愉快!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预祝《知识管理论坛》越办越好,谱写知识管理时代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4.开拓进取,谱写学校管理新篇章 篇四

推进学讲计划打造高效课堂

------刘集镇中心中学2014总结

一年来,学校继续秉承“一切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自强不息“的校训,努力追求“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厚德至善 博学致远”的校风,“严谨求实 博爱善教”的教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风。学校“以管理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学讲计划,实实在在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汇报如下:

一、以内涵品质为核心,推进学校内外建设。

1、办学条件是学校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我校老校区处于庞庄煤矿塌陷地,需要整体搬迁,所以自2006年以来上级政府对我校没有进行任何投资,学校设施设备严重老化。2013年8月学校迁入新校区后,校园建筑设施有了质的改变,但学校的规划、设施、布局还不够完善。为了给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一方面主动员争取区教育局和镇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开源节流,积极与社会力量联系,以此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现在,走进校门,教师书法长廊,彰显学校书法办学特色;步入校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师魂,滋养着教师的成长;综合楼、教学楼“奋斗改变人生,拼搏创造辉煌”等警句,耐人寻味,时刻激励着学生的斗志。润物细无声,墙壁会说话,花草也赋诗,设施能启智,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为知识的载体。德育和文化知识,融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2、推行中层校干以身示范制。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增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一个团结求实、开拓创新的坚强领导集体,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对校干提出“以身示范制”,加强自身建设,做好排头兵。校干要做到“四多四少”:“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多抢重担,少推卸责任;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要求做到“四勤”:眼勤、手勤、脑勤、腿勤,心中时刻装着刘集中学的教育,脑中时刻想着学校、教师、学生。校干要同心同德,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善于从全局工作出发,处理好本职工作。身为校干不仅要有业务能力,更要有容人之量,维护班子团结,能容人、容言、容事,做好服务师生工作。具体对校干提出:一是以身作则,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班子成员是干事创业的“发动机”,学校工作首先要全力以赴。中层干部是骨干力量,要有人生的追求,要确实树立正气,有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二是要在工作中高度关注推动力和执行力,想方设法把工作做细、做实;三是带头养成高标准、高质量工作的意识和能力,用身体力行的“带动”去“感动”教师一起进取;四是要以优异的工作成绩体现“以身示范”的工作效果,在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绩效中,要走在教师的前面。

3、实施教师管理“月考核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最重要的平台,师德建设尤为重要。师德建设中,我们让每位教职工明确三个问题:为谁教、如何教、结果如何;树立三种意识:质量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处理好三个关系:

家业、职业和事业;找准三个位置:定位自己的位置、对得起自己的位置、让别人承认自己的位置。倡导全体教职工争做“爱学生、爱学校、爱事业;可敬、可信、可亲;品位高、境界高、情商高”的“三爱、三可、三高”优秀教职工,提出“以父母之心办教育,以父母之心做教师”的办学要求。在教师管理上,我们实施“月考核制”,学校制定一系列考核细则,把教师每周的业务检查,周测、月考等量化积分,月底积分汇总,每月一公示,年底评优评先,用积分数据说话,用数字确定优秀,摒弃以往投票评选的方法,激励教师进取意识,确保学校始终充满活力。校干和班主任很早就来到学校督查学生早读情况,不少教师也主动到班级检查、指导学生早读。整个校园书声琅琅,充满了活力。

3、践行真善美的行为文化。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和外化,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为此,我们经过慎重的考虑和研究,以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实施争先创优活动为契机,让每位教职工也都应该明确三个问题:为谁教、如何教、结果如何;树立三种意识:质量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处理好三个关系:家业、职业和事业;找准三个位置:定位自己的位置、对得起自己的位置、让别人承认自己的位置。倡导全体教职工争做“爱学生、爱学校、爱事业”,“可亲、可敬、可爱”,“品位高、境界高、情商高”的“三爱、三可、三高”的优秀教师,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比团结、比勤奋、比奉献、比规范、比智慧、比业绩”的“六比活动”。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了解,互相理解,互相谅解”;并以这“三心、三解”作为每个人生活、工作、学习的最高行为准则,校领导、教师率先垂范,以文明的行为影响人,以优秀的习惯陶冶人,积淀起良好的行为文化,提升文化育人的境界。

4、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我们在继承历史所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树立“厚德至善 博学致远”的校风,“严谨求实 博爱善教”的教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学风为目标,以追求“一切为了师生的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努力建设充满活力、自强不息的校园氛围。构建求真的知识体系,使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地方。学校积极为师生搭建学习的平台和提供学习时机。如: 定期举办学习研讨会、适时举办讲座、观看教学录像、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组织教师到外校进行校际交流等;师生开展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线的创建“书香校园”活动,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手抄报展;扎实开展读书活动,举办了读书征文、讲故事、摄影等系列比赛;我们还以“三·八” 节、“五·一”节、“元旦”节、“端午节”等节日为载体,举办了教师拔河赛、乒乓球赛、教师篮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味。三.以“学校和谐发展”为中心,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1、搭建科研培训平台,教师素质显著提升。学校师资建设扎实。我们采取落实常规,保证常态质量;务实教研,提升科研层次;搭建平台,促进自我成长;完善评价,拉动自我提高;培养骨干,催化全体发展;加强交流,开阔教师视野等有效管理方法,致力促进教师成长。2013年10月我校有14个市级课题结题;目前,高翔校长、聂忠果主任主持的省级课题《中学生学科学习自主管理的指导研究》、杜楠老师主持的市级课题《七年级数学推理入门的教学研究》、孙丽老师主持的市级课题《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设计与实践研究》、张浩老师主持的区级课题《初中生《酸碱盐》学习常见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马海建老师主持的区级课题《利用英语有声读物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研究》、吴廷兰老师主持的区级课题《初中英语学困生的“口语对话”辅导研究》、赵传玲老师主持的区级课题《初中生复述课文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已经立项,正在正常开展课题研究,处于结题阶段。

2、建立多方联防机制,校园周边安全稳定。我们狠抓校园及周边治安管理,健全完善了各项安全制度及应急预案,加强与派出所、村委会的联系,建立了警校联防、村校联防机制,密切与镇政府、区教育局联系,建立及时通报、信息共享机制;结合安全教育月活动开展了“防暴演练”、“逃生演练”等教育活动;落实班子、教师值日工作职责,配备了保安人员,实施半封闭式管理,为育人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周边及内部环境。

3、强力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1)德育工作成效突出。在学生思想教育上我们重实际,切实加强安全教育;抓养成,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抓教学,培养良好思想道德。抓活动,促成良好品德内化;通过教育,学生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努力践行,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我校积极参加区级平安校园的申报验收准备工作,并于2013年11月份顺利通过验收,获得铜山区平安校园荣誉称号;2014年4月获铜山区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2)学业成绩普遍提高。进一步做好控綴保学工作,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有力拉动学生学业成绩提高,我们强行、强势、强力推进“学讲计

划”,落到实处,真正打造高效课堂,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我校能认真落实阳光体育“2+1”专项教育活动方案,大课间活动方案,学生课外活动能正常进行,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学生体质得到增强,体育健康锻炼标准达标率明显上升。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每学学校开展体育节、艺术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校的“三操一舞”获铜山区初中组比赛一等奖;初中男子排球赛获徐州市第一名;啦啦操获铜山区一等奖;张艳、周爱军老师组织的“红歌赛”获铜山区比赛二等奖;周广恒老师的辅导的耿真真、卜凡瑞、彭辉、王蕾、黄蓉在区艺术节素描评比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3)办学特色明显。近年来,学校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资源,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编写了《黄河故道》校本教材,与扬州竹西中学等七所名校共同编写了《竹思新韵》。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习生活,发展了学生个性。其中美术写生、书法艺术等进校园,多家媒体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受到了高度赞扬,周广恒老师为江苏省美术协会会员、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入选徐州市书画名人网、铜山区总工会和文联专门为他举办了周广恒书画艺术展。

当然,在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学校办学的不足之处,比如教职工平均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对于现代化教育还有适应过程;学校一些小科、各科室还缺少对口专业教师等。我们将再接再厉,发扬优点,彰显特色,铸就教育品质,提升办学质量。我们坚信:坚实的步伐,不懈的追求,必将使我们刘集中学学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领导班子分工明确,人员精干。

领导干部做到了

“一个深入”、“两个带头”

、“三个到位”,即深入工作第一线;带头吃苦奉献,带头做好本职工作;管理到位,措施到位,督查到位。

成为了“政治过硬、思想领先、团结协作、勤政廉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领导集体。

二、精细管理,打造素质教师队伍

通过具有针对性、长期性、实效性、多层面、多角度、内容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使学校形成了一支有理想、讲奉献、重师德、精业务的教师群体。

1、建立了一个锐意进取,模范先锋的党员群体。大力开展党员帮扶活动,通过每名党

员帮助一名思想、学习或生活有困难的学生,把关爱落到实处;

每名党员义务承包一扇玻璃

窗,作为党员服务责任区,实践入党誓词;每位党员提出一个个人承诺,时刻激励警醒自己

自觉遵守并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展现党员先锋示范作用。

2、加强师德修养,形成了一支“团结拼搏奉献”的教师群体。

我校创建于

1952

年,已有

的悠久历史。

在与全体教职工并肩走过的岁月里,我深切

感受到了四中人“团结、拼搏、奉献”的崇高精神。

①团结精神。教职工具有团结精神,主要表现在:团结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学习,取

长补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个人出智慧,集体出成果。由于有了团结精神,四中人连年

创佳绩,届届谱新篇;由于有了团结精神,四中人顶酷热义务到校搬运图书和整理宿舍,保证了开学正常运转。由于有了团结精神奥运安保期间

名男老师抛家舍业不分昼夜守卫

着四中校园,由于有了团结精神本学期

位教师共同挑起值白班夜班的重担,保证了四中

校园安全。

②拼搏精神。

教职工具有拼搏精神,主要表现在:

一是勤奋工作,加班为学生查找资料。

二是起早贪黑,不讲待遇。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年级组长每天早出晚归,劳碌奔波,也

无半点怨言。三是面对强者,从不示弱,公平竞争,展示才华。今年教育教学年会我校展示

课共五节,有姬秀华、潘景君、江蕙荣、宋淑云、田婕。正因为四中人有一种拼搏精神,所

以能克服各种困难;正由于四中人有一种拼搏精神,因此教育教学才能捷报频传。

③奉献精神。教职工具有奉献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服从安排,任劳任怨。不少教师

既当班主任,又要上两个班的语、数、外,有的教师周课时达

多节,付出了许多辛苦,毫无怨言。

二是不计报酬,耐心辅导差生。

课件办公室里经常看到我们的老师周围围着三五

个学生,那是我们的老师在给学生补课。三是放弃节假日,牺牲休息时间,为毕业班、优秀生上课。

我们的职业是最特殊的职业,时间就是生命,我们的老师们是在用自己最宝贵的生

命在为学生奉献。

四中人正是有这种奉献精神,才能舍小家顾大家;

四中人正是有了这种奉

5.开启新征程 谱写新篇章 篇五

———在中国共产党咸阳市秦都区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

刘 印 生

(2011年10月1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咸阳市秦都区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是在全面推进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奋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为建设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新秦都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咸阳市秦都区第十五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区十五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区十五次党代会以来,区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恪守稳定第一责任不懈怠,团结和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圆满地完成了区十五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

五年来,我们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高起点谋划和推进秦都发展。

2007年,针对秦都经济总量偏小的实际,确立了“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强力扩张经济总量”的经济发展思路。

2008年,着眼十七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出台了发展城市经济、建设和谐社区两个《决定》,以此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9年,按照省市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作出了“争创全省五强区”的战略部署,强力推进秦都经济在全省争先进位、跨越发展。

2010年,针对西咸新区体制调整、发展空间不足的实际,提出了建设“三园一区”的规划设想,出台了加快“三园一区”建设的《决定》,积极打造新的发展平台。

今年年初,我们展望“十二五”,作出了建设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新秦都的战略部署,提出了秦都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推动秦都经济社会迈上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先后提出了争创省级教育强区、省级平安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目标,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2009年,我区荣获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争先进位奖,在全省24个市辖区中迈入第八位。在全市目标责任考核中,我区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等次。在2010年省委巡视工作中,区委班子和主要领导得到了省委“两个优”的高度评价。

五年来,我们围绕中心,倾力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我们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秦都最关键、最紧迫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区、商旅旺区”战略,强力扩张经济总量,壮大经济实力,区域经济始终保持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招商引资硕果累累。五年共引进项目773个,到位资金138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2倍。引进投资48.5亿元的子午线轮胎、45亿元的吉峰农机等过10亿元 的重大产业项目10个,实现了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历史性突破,连续五年荣获全市招商引资一等奖。

项目建设成效卓著。投资28亿元的彩虹玻璃基板、23亿元的西电工业园等重大工业项目先后投产,海泉湾温泉世界、东方丽特购物广场等重大商贸项目开业运营,统一大道、银武高速秦都段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通车,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5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7.1倍。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建成了总占地1.4万亩的沣东工业园、钓台工业园、上林苑工业园和秦都科技产业园,启动了汽车产业园建设,五个园区共引进项目114个,总投资高达285亿元;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8户,较2006年新增56户。

商贸服务业日益繁荣。团结路、玉泉东路等4条特色街建成命名;彬长矿业基地、西平铁路总部等总部型企业相继入驻;世茂城市综合体、咸阳国际财富中心等城市综合体项目先后开工,全区商贸企业达到1400余家,其中限额以上商贸企业86家。

预计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可达240亿元,是2006年的2.4倍;规模工业总产值可达420亿元,是2006年的3.2倍;地方财政收入可望突破5亿元大关,是2006年的2.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达68亿元,是2006年的2.3倍。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市第一。

五年来,我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始终坚持以“双创”统揽城市建设,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积极推进城乡共同繁荣、共同进步。

扎实开展双创工作。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38.7%,环卫设施完好率超过98%,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80%;率先在全市实施街景整治,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三位一体”环卫保洁长效管理机制在全市介绍经验,如期实现省级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创建目标,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技术评估。

加快旧城改造步伐。五年先后实施了沈家南村等10个城中村、造纸厂生活区等10个区域的拆迁改造,完成了南槐等6个城郊村的整村拆迁,城市品位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三千三万”工程,“南有苗菜花、北有果薯奶”的都市农业格局基本形成;修建农村公路300多公里,在全省首家实现“村村通”目标;创建市级新农村示范村1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4个,北槐村被命名为全省休闲农家明星村;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中,我区农产品合格率连续两年达到100%。大力实施“拔村上楼”工程,建成安置社区4个,沣东七里铺失地农民安置新模式在全省推广交流,我区被命名为全市城郊型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五年来,我们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区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以上的资金兴办惠

民实事,五年共实施民生工程项目784个,累计完成投资19.44亿元。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入推进“四制”改革,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跃居全市第一。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体广场、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广场文化、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文艺创作实力位居全市前列。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在全市率先发放高龄老人保健补贴,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扎实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预计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24120元,是2006年的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7600元,是2006年的2.2倍,均提前实现翻番目标。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五年创建市级以上文明单位182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健全完善三级治安巡逻防控网络,强力推进技防建

设,全区技防实现了全覆盖。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机关干部下访活动,在全市首家成立信访接待大厅,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荣获全省维护稳定工作先进区。

五年来,我们强基固本,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高度重视思想建设,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三新”、“三为”等主题活动,学习实践活动受到中央巡视组的充分肯定。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确立了“三注重、两满意”的用人导向,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

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全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

100%;农村基层党建深入推进,双照消渡村支部书记常亚琼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积极扩大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建立了镇级党代会常任制运行体系,党代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创造性地贯彻落实省委“五项制度”,全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各位代表、同志们,区十五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区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城市面貌变化最大、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也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执政能力显著提高的五年。

五年来,我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区、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区、双高普九区、省级平安区、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区、信访工作“三无”

区、中小企业发展示范区、依法行政示范区、老龄工作先进区,全市升级晋档先进区、双拥工作先进区、优化发展环境先进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成绩来之不易,发展伴随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历届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归功于区级四大班子的团结协作,归功于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归功于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共咸阳市秦都区第十五届委员会,向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中省市驻区单位、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所有关心和支持秦都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历程极不平凡,五年的经验弥足珍贵。五年的实践告诉我们:

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秦都最紧迫的首要任务,使我们秦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赢得主动、走在前列;

必须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使我们秦都的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经济实力更加强大;

必须把统筹城乡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要途径,使我们秦都的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我们秦都的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必须把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发展的根本保证,使我们秦都在东涌西起的区域竞争中争先进位、大步跨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还很大;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一些影响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给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带来新的课题;部分党员干部作风不实,与建设西咸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不相适应。

全区上下既要充分看到我们过去五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又要充分认识我们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我们秦都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率先跨越,才能使我们秦都在新的征程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既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迅速扩张经济总量的攻坚时期,又是我们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我们加快秦都城市化进程、全面推进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全国看: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和《关天规划》的全面实施,国家将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这为我们争取更多的支持提供了重大机遇。

从全省看:省上加快推进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出台了《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成立了省级层面 的西咸新区管理机构,提出“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十年大跨越”的宏伟目标。我们秦都有近一半的区域在西咸新区五大组团范围之内,这为我们跨越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

从全市看:市上大力发展板块经济,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板块和沣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同时全面启动北塬新城开发建设,我们秦都必将成为全市大开发、大建设的主阵地,这为我们率先发展带来了重大契机。

从我区自身看: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抓招商、上项目,先后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经济的内生能量加快释放,发展的活力日渐增强。特别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团结和谐、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一支作风过硬、善打硬仗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纵观当前形势,我们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发展的基础非常坚实,发展的氛围十分浓厚。全区上下必须牢牢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把一切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起来,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把一切发展活

力充分迸发出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同谱写我们秦都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今后五年,全区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战略机遇,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实施工业化、城市化“两轮驱动”,做强现代工业、新兴服务业、都市农业“三大支柱”,全面推进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建设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生活质量“四个再上新台阶”,加快构建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新秦都。

建设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新秦都,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又是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使我们秦都的区更强、民更富;牢牢扭住统筹城乡这个龙头不动摇,使我们秦都的城市更文明、农村更靓丽;牢牢扭住改善民生这个根本不动摇,使我们秦都的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美满。

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建设区强民富的新秦都。经过五年的努力,现代工业迅速崛起,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都市农业特色鲜明。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综合实力更加强大;居民收入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到201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48500元、16000元,均较2011年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市第一,迈入全省五强区行列。

——建设文明现代的新秦都。经过五年的努力,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农村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村容村貌靓丽,城乡一体交融。到2016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9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实现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和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创建目标,成为城市景观与自然风貌交相辉映、秦汉特色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西部文明之区。

——建设幸福和谐的新秦都。经过五年的努力,科教文化进一步繁荣,就业和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到2016年,实现省级教育强区、科技强区、文化强区和卫生强区创建目标,在全市率先迈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各位代表、同志们,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宏伟的目标催人奋进。只要我们紧盯目标不动摇,埋头苦干不懈怠,团结一心不折腾,我们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变为现实,秦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三、狠抓第一要务,进一步提升综合经济实力 建设区强民富的新秦都,首要的任务就是抓好经济建设。今后五年,必须坚持把经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强力扩张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推进秦都经济快速腾飞。

(一)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着力推进区域经济大发展。工业是立区之本,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按照“大项目支撑、大集团引领、园区化承载”的思路,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具有秦都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

重点是打造三大基地,壮大五大集群,建好十大园区。

以发展现代工业为目标,引进重大产业项目,打造三大工业基地。积极争取市上支持,在市区西北部规划建设总占地5万亩的咸阳能化工业园和先进制造工业园,全力推进市区西北部开发建设,吸引重大产业项目入驻,打造北塬能源化工和先进制造基地;抢抓国家级高新区创建机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引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挥子午线轮胎、风润新能源等重大项目带动作用,引进关联配套产业,打造沣东、沣西新城(咸阳秦都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延长产业链条,壮大五大产业集群。依托西电工业园、法士特同步器等重大项目,壮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依托西北唯一的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壮大电子产业集群;依托彩虹光伏玻璃、多晶硅铸锭等项目,壮大光伏产业集群;依托华江环

保设备生产基地、万泉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壮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依托步长集团、海天制药等龙头企业,壮大医药保健产业集群。

以完善功能为重点,提升园区承载力,建好十大工业园区。进一步完善沣东工业园、钓台工业园、上林苑工业园、秦都科技产业园、咸阳汽车产业园、马泉中小企业园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国家显示器件园、能化工业园、先进制造工业园和医药食品工业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

到2016年,全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00户以上,培育过百亿元的产业园区3-4个,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

(二)强化招商龙头地位,奋力推进经济总量大扩张。招商是兴区之策,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招商思路,科学招商、理性选商,全面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

紧盯强企招大商。瞄准世界500强、国内200强和省内大企业,积极引进一批有竞争力、支撑力和带动力的大项目,五年引进100亿元以上项目2-3个,50亿元以上项目3-5个,20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

注重效益选好商。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积极引进一批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立足产业择强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居于产业领先地位的优势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优化环境引名商。完善基础设施,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打造关中最具吸引力的投资洼地,吸引国内外知名客商来秦投资兴业。

五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达到400亿元以上。

(三)强化项目引领地位,倾力推进经济发展大提速。项目是强区之基,是推动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按照“市场引导、政策扶持、服务推进、环境保障” 的思路,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以重大项目的快速推进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突出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精心安排项目盘子,五年安排重点项目200个以上,累计投资1600亿元。

牢固树立“支持项目就是支持发展”的理念,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对投资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特事特办,打造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

牢固树立“服务项目就是推进发展”的理念,对重大产业项目组建专门班子,全程搞好服务;对中小项目实行领导包抓、部门联系,解决建设难题,促进项目早落户、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

牢固树立“保护项目就是保障发展”的理念,引导全区上下关心项目建设、保障项目环境。对破坏项目建设环境的人和事,依法严厉打击,全力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确保多晶硅铸锭、彩虹保护屏等重大工业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咸阳国际财富中心、海泉湾五星级酒店等重大商贸项目建成运营,西宝高速南迁、北环线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

五年新上亿元以上项目100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00亿元以上。

(四)强化商贸支柱地位,全力推进经济发展大繁荣。商贸是旺区之源,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注重特色、培育亮点”的思路,推进“一区、三带和五大物流体系”建设,快速打造“五大商业圈”。

强力推进秦特色商业区建设。借鉴西安曲江先进经验和开发模式,坚持空间调整与功能调整并举,充分彰显秦风、秦韵、秦文化,加速建设秦特色商业区,树立秦都商贸新地标。

加快建设三大商贸产业带。充分挖掘五陵塬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五陵塬旅游商贸带;依托咸阳国际财富中心、世茂城市综合体等项目,打造人民路多功能

商业带;抢抓沣东、沣西新城开发建设的大好机遇,打造世纪大道新兴商业带。

培育壮大五大物流体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加快构建电子信息、汽车、医药、家居建材、农副产品五大物流体系,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

通过以上举措,快速打造“五大商业圈”,即快速打造以嘉惠和秦特色商业街区为核心的中心商业圈、以中华什字和高新区域为核心的副中心商业圈、以玉泉路和珠泉路为核心的古渡商业圈、以陈杨寨和大学园区为核心的渭河南商业圈、以南北上召和马庄为核心的北塬商业圈,从而在全区构建大商贸、大流通、大服务的商贸发展新格局。

到2016年,建成四星级以上酒店5家,城市综合体8-10个,特色街区10条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百亿元以上。

各位代表、同志们,发展是第一要务,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强区的基础、富民的前提。只要我们聚精会

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秦都的经济实力一定会更加强大,秦都的父老乡亲一定会更加富裕,秦都必将早日迈入西部强区的行列!

四、拉大城市框架,倾力打造文明现代新都市 城市是汇聚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是秦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今后五年,我们要充分发挥西咸新区的品牌优势,倾力打造四大板块,强力推进城市规模扩张,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环境友好、设施现代、功能完善的田园都市。

(一)打造主城板块,建设现代都市中心商务区。主城区既是秦都过去发展的雄厚基础,也是秦都今后发展的最大资源。我们要大力实施“四大工程”,进一步加快主城区开发建设。

实施“三城联创”工程。健全市容环卫长效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城市街景整治,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全面推进主城区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实现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创建目标。

实施“市区畅通”工程。建成团结北路、咸通北路等主干道路,改造珠泉路、文汇西路等次干道路,配合做好渭河中心景观桥、人防隧道等重大市政工程建设,进一步强化城市服务功能。

实施“旧城改造”工程。坚持依法拆迁、人文拆迁、和谐拆迁,全面完成城中村拆迁改造,加快推进老小区和城乡结合部改造,进一步改善城市面貌,优化人居环境。

实施“退二进三”工程。积极盘活城市资源,挖掘发展潜力,引导主城区纺织企业退城进园,加快闲置厂房开发建设,进一步拓展商贸发展空间。

经过五年的努力,把主城板块打造成为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服务西咸、辐射关中的现代都市中心商务区。

(二)打造河南板块,建设西咸新区发展引领区。渭河南区域既是西咸一体化的第一承接地,也是我们秦都过去发展的主阵地。今后,我们要按照“基础先行、产业引领、科技推进、生态支撑”的思路,全力

支持、积极参与沣东新城和沣西新城(咸阳秦都部分)开发建设。

加快西咸主干路网对接,配合实施地铁一号线等重大交通项目,推进与西安交通融合、发展融合。

以沣东工业园、上林苑工业园、钓台工业园为支撑,壮大先进制造业;抢抓奥林匹克体育会展中心建设机遇,加快上林苑商务区建设,大力发展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支撑的高端服务业。

发挥清华科技园、陕西中医学院、国际商贸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等科教资源优势,打造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加快实施渭河、沣河综合治理工程,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把“两河四岸”建设成为防洪安澜的坚实屏障和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

经过五年的努力,把河南板块建设成为西咸国际化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副中心、西咸新区发展的引领区。

(三)打造城西板块,建设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城西板块既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平台,又是秦都高新合作共建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按照“高点定位、做强品牌、拓展空间、优化环境”的思路,加快国家级高新区创建步伐,推进高新区大发展、大跨越。

高点定位发展。借鉴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经验,做好高新区发展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超前谋划高新发展;完善高新区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为高新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实现国家级高新区创建目标。

做强优势品牌。引导企业用足用活高新区优惠政策,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加快新产品研发,做强显示器件、橡胶制品、生物医药品牌,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到2016年,力争创建国家级品牌2-3个,省级品牌5-8个。

拓展发展空间。适应高新区发展需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将新规划占地5万亩的咸阳能化工业园、先进制造工业园纳入高新区规划范围,进一步拓展高

新区发展空间,使高新区面积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一倍,达到90平方公里。

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实施“拔村上楼”,基本完成高新区城市化改造;加快高速路南区域路网建设,完善高速路北区域市政设施,强化高新区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推进两寺渡公园、咸阳湖二期工程建设,全面改善生态环境。

经过五年的努力,把城西板块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高新技术聚集、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新区、未来新城。

(四)打造北塬板块,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北塬板块既是咸阳城市扩张的主阵地,又是我们秦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区域。按照建设现代田园都市理念,加快秦汉新城和北塬新城开发建设,积极推进“四个集中”,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推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加快汽车产业园、能化工业园、先进制造园、秦都商贸物流园开发建设,引领北塬板块大发展;

推进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积极探索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的新路子,加快马庄、双照农村新社区建设,逐步实现农民生活社区化;

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五陵塬万亩生态景观林、东三支干渠万亩杂果经济林和双照万亩苗木花卉示范园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发展规模化、品牌化、现代化;

推进财力向民生集中,深化城乡配套改革,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农民从事农家乐、发展第三产业。

经过五年的努力,把北塬板块建设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各位代表、同志们,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城市建设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只要我们立足大都市,瞄准国际化,始终坚持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们秦都的城乡面貌一定会更加靓丽,秦都的城乡发展一定会更加协调,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一定会更加美好!

五、高度关注民计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美满,是我们执政为民的根本目的。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先、以民为重,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全区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一)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深化“四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成撤校并点工作;新建、扩建中小学校4所,建成寄宿制学校10

所;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中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省级教育强区创建目标。

大力推进产学研交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到2016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实现省级科技强区创建目标。

落实各项文化惠民政策,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繁荣,丰富广场文化和群众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到2016年镇办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达到全覆盖,实现省级文化强区创建目标。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处置能力,千人拥有床位数达到5张,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4人,实现省级卫生强区创建目标。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提高人口出生质量。

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文明行业创建覆盖面达到80%以上。统筹抓好其它社会事业,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人民群众后顾之忧。

高度关注失地农民的生活,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养老机制、医疗保障机制,确保失地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制定就业扶持政策,强化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确保失地农民人人有技能、就业有门路;积极探索留地安置、以房养人的新模式,拓宽失地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失地农民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五大保险”持续扩面。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城乡低保和五保户供养标准,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70%以上。加快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养老保障社会化。加强社区建设,每个街道办建成1-2个社区服务中心,城乡社区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

(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深入推进阳光信访、领导接访、干部下访,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巩固信访“三无”区创建成果。

积极开展“平安创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公众安全感和平安创建知晓率分别达到92%、75%以上,城市重点部位视频监控覆盖率、农村技防设备应用率均达到100%。

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深入实施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风险评估,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加强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规范“两新”组织管理,确保社会管理不留死角。

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加强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监管,确保群众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全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四)实施民生普惠工程,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从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每年实施一批民生工程,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经济发展成果普惠民生,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每年将新增财力的80%用于改善民生,精心谋划和实施一批惠民实事,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每年策划和包装一批民生项目,进一步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使更多的民生工程项目落户我区,使更多的民生专项资金投入我区。同时,积极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工程建设,不断拓宽民生资金筹措渠道。

到2016年,实施民生工程项目1000个以上,完成投资30亿元以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各位代表、同志们,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只要我们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心实意为群众做好事、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我们秦都的广大人民群众必将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核心在人。今后五年,我们要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凝聚力。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我们要始终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先导工程,在全区上下深入

开展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学习提升思想境界,以服务密切干群关系,以创新推进经济发展。

创建学习型机关。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的理念,始终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不断提升新境界、掌握新知识、增强新本领,真正做到学以增智,学以立德,学以创业。

创建服务型机关。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机关就是服务”的意识,转变服务理念,强化服务职能,端正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服务驻区单位、服务项目建设。

创建创新型机关。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冲破一切制约发展的条条框框,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加科学发展的源动力。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重点完善“四个机制”。

完善干部教育管理机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主题培训行动计划”,推进干部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积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锻炼、到发达地区挂职,拓展干部培养渠道,提升干部综合素质。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按照讲政治、重品行、看能力、凭实绩、守纪律的用人标准,真正把那些肯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选拔上来。

完善干部实绩评价机制。坚持用考核衡量发展成果、评价干部实绩、推进工作落实,积极支持敢抓敢管、锐意进取的干部,关心爱护不图虚名、埋头苦干的干部,营造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干事创业环境。

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编制并落实好《秦都区2010-2020年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加快人才培养,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以“创先争优”活动为统揽,统筹抓好农村基层党建、社区党建、“两新”组织党建和机关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夯实基层工作基础。

以“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为抓手,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富民强村的先锋队。

以“分类指导、争先创优”活动为抓手,全面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充分激发社区党建工作活力,把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队。

以“三十佳工程”为抓手,全面加强“两新”党组织建设,将党的触角延伸到新经济、新社会组织,把“两新”党组织建设成为凝心聚力的先锋队。

以创建“三型机关”为抓手,全面加强机关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把机关党组织建设成为推进发展的先锋队。

(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落实的执行力。良好的作风是推动工作落实、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我们要在全区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查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推进秦都经济社会大发展。

要大兴雷厉风行之风,凡事说了就干、定了就办,快节奏、高效率,一步不让地抓好落实。

要大兴勤政为民之风,坚持走群众路线,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中造福群众,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要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倡导厉行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上。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公信力。党风廉政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坚持把反腐倡廉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加强干部廉政教育,自觉筑牢思想防线,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建立健全廉政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让一切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源头上堵塞干部腐败的漏洞。

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职能,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特别是对民生项目和重点工程事前规范、事中监督、事后审计,坚决预防和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增强团结兴秦的向心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本质要求。

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大力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政府工作,支持政协参政议政。进一步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合作,促进“五大关系”和谐。

切实加强法检两院工作,支持法院、检察院独立司法。加快人武部正规化建设,深入推进双拥共建工作。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支持科协、残联、文联的工作,进一步凝聚各方力量,努力形成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辉煌的成绩已经载入史册,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创造。展望新的五年,我们肩负的使命神圣而光荣,我们肩负的任务繁重而艰巨。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开拓进取,万众一心,真抓实干,为

6.谱写中国梦扶贫新篇章 篇六

□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 刘永富

——新年寄语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告别不平凡的2013年,中国扶贫开发事业阔步跨入新的一年。

2013年,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的一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考察扶贫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并通过会议、文件等多种形式高位推动扶贫工作,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这一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涉深水区、啃硬骨头、打攻坚战成为岁末重要的话题。全党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了对扶贫开发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思路和要求,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一年,围绕创新机制、精准扶贫的新要求,扶贫开发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工作力度普遍加大,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扶贫开发全面推进,取得新的显著成绩。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农村扶贫对象持续减少,重点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继续超过全国农民人均增长水平。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是中国梦绚丽的一幕。诚然,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山林”。扶贫从来都是攻坚克难。数十年扶贫开发,一路闯关夺隘。面对新的任务和更高要求,站在新一年的起点上,放眼过去扶贫开发的丰硕成果,我们理当精神振奋;面对未来扶贫攻坚的艰巨任务,我们尤需乘势而上。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目标,抓紧制定实施方案,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扎实做好重点工作,稳步实施片区规划。同时,加强扶贫资金监管,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广泛动员,巩固完善大扶贫格局,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的更大合力。

我们要结合贯彻落实《意见》,重学习增强能力,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激发工作的活力和创造力;抓重点推进落实,跳出扶贫抓扶贫,实施精准扶贫,确保扶真贫、真扶贫;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使扶贫工作让贫困群众得实惠,防止浮在面上,搞形式主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提高扶贫队伍的执行能力;加强宣传工作,凝聚正能量,为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深藏于中国人心中的民族复兴之梦,而今正如地平线上跳动的朝阳,喷薄而出。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共同富裕,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我们扶贫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7.阳西:谱写教育新篇章 篇七

基础教育成果喜人

阳西县多渠道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师资素质,为教育稳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大力倡导尊师重教风尚,广泛争取全社会的支持,为教育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努力下,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逐年提升,有力地推动了该县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阳西按照国家“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要求,建立健全了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对上级财政安排的转移支付及各项教育专项经费,均切实安排用于教育,县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也逐年增加。

一是全力抓好高中阶段学校建设。一方面,切实抓好阳西一中、奋兴中学的扩建工作。近三年共投入2400多万元,在阳西一中增建教学楼和生活用房共4幢,建筑总面积达22000平方米,增加高中学位1500多个。2008年,阳西一中被评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另一方面,举全县之力建设好阳西二中、阳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阳西二中规划占地面积334亩,办学规模为1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000人,总投资1.6亿元,首期投资1.1亿元。目前,该校首期建设工程已全部完工,今年9月1日已开学,解决高中学位4000多个。阳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总投资8800万元,今年也如期开学。通过扩建阳西一中、新建阳西二中和阳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阳西县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到2011年全县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全面改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2007年,投入5500万元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拆除危房校舍59997平方米,维修危房校舍26070平方米,新建校舍58679平方米,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与此同时,深入开展农村文化校园创建工作,重点抓好体育、文化、绿化、生活等设施建设,使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不断提升。目前,阳西全县农村中小学校有市一级学校12所,县一级学校23所。

二、三大举措,提高教师素质

阳西在推进教育事业的建设与改革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首先,多渠道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正确认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树立广大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认真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鼓励教师参加函授进修、自学考试等学习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促使广大教师学历达标率提升。几年来,阳西县教师论文获得国家和省、市奖励的有1140人次,有11项教研课题获得省级立项,有8位教师在全国学科竞赛中获辅导一等奖。

其次,大力抓好教师人才引进工程。近年来,通过招考、招聘的方式,阳西共引进大中专毕业生800多人到初中、小学任教,引进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293人到高中学校任教。尤其是2009年,为了解决阳西二中的教师问题,分管副县长带领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及阳西二中负责人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重点师范院校开展招聘工作,共招录27名优秀本科毕业生,进一步提高了阳西县高中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此同时,阳西县深入抓好代课教师“代转公”工作,近三年已转正的代课教师共有108人,代课教师问题可望在2010年前解决。

再次,推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为促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阳西县加大支教工作的力度,从城镇选派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支教,并积极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努力为农村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农村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理念不断提高。通过深入开展支教、送课下乡及优质课评比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城乡师资队伍的均衡发展。

三、深化教改,提高教育质量

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在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阳西教育系统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开展“推门听课”活动,强化了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深入抓好薄弱学校或学校薄弱学科的帮扶工作,区域教研、分片教研全面启动,教研教改氛围进一步浓厚。仅2009年上半年,就开展了县级分片教研活动30余次,组织召开备考会4次,开展学科活动9场次,各项活动都取得明显成效。

素质教育成果喜人。扎实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全县中小学校各种各类兴趣小组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学科竞赛频频获国家、省、市奖励。去年,全县有275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有202名学生获得省、市级奖励。奋兴中学春笋文学社被评为2008年全国九十九佳优秀文学社,这是阳江市唯一获得此殊荣的文学社。

高考连年创佳绩。近几年来,阳西高考成绩喜人,2009年高考再传捷报:上线率达73.49%,比2008年阳西县上线率69.88%高出3.61个百分点,再次位居全市各县(区)之首。上线人数大幅增加,考上本科线人数674人,比去年增多了157人,考上专科线人数1449人,比去年增多372人。高分层人数取得新突破,600分以上考生有31人,比去年多27人。

四、加强整治,优化教育环境

教育收费工作日益规范。阳西县认真抓好免费义务教育工作政策的落实,全县7万多名中小学生从中受益,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维护。与此同时,加大教育收费的监管力度,收费工作做到公开透明,坚决杜绝教育乱收费现象的发生,教育收费工作日益规范,群众对教育收费的投诉明显减少。

校园安全防范和周边环境日渐向好。阳西县注重校园周边环境的建设,大力加强校内外的消防、卫生、交通、环境等的检查和整治,消除校园内外的安全隐患。2008年,全县强制停业整治网吧13间,取缔黑网吧10多间。2009年5月份,全县以“把学校建设成为最安全的地方”为目标,深入学校开展专项安全检查,全面消除学校安全隐患。同时,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促进校园安全工作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在阳西县教育系统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层层抓落实的安全工作格局。

社会尊师重教氛围日益浓厚。阳西县积极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的重视,大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群众对教育发展的关心、支持日益强烈,涌现出程村镇外出企业家袁志敏、袁添、袁乾坤、新杅镇外出企业家陈廷儒等一批热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人士。此外,阳西县每年都组织召开奖教奖学大会,隆重表彰奖励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记者:王局长,阳西作为粤西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资金肯定是阳西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你们是怎样来保证教育投入的呢?

王兆丰:首先,确保财政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增长。“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基于这一种认识,阳西县始终确保教育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两年来,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我县仍然尽最大努力,积极探索建立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教育投入总量逐年增长。2007、2008年,我县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分别为22389万元和25116万元,分别增长20.21%和12.18%,财政对教育拨款2007年为11224.8万元,2008年为13782.5万元,分别增长41.5%和22.78%,财政对教育拨款增长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省下拨的补助资金和县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各中小学校。2008年县财政配套改革资金808万元,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落实国家特困生补助政策,确保全县中小学生不因贫困而辙学,并积极开展各种助学活动,2008年筹集捐款11万元,捐助学生100多名。

其次,积极拓宽教育建设资金来源渠道。阳西目前还是一个欠发达地区,仅仅靠财政的投入去搞教育设施建设,是不现实的。为此,以阳西县委李孔流书记为典型代表的阳西领导大胆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拓宽办学资金渠道。去年以来,为解决高中学位不足问题,我县及时规划建设投资额达1.6亿元的阳西第二中学。由于资金缺口较大,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上级的配套资金扶持,另一方面,我们通过盘活土地资源,运作资金投入二中建设,目前,已较好解决了首期建设资金1.1亿元,学校已如期投入使用。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我们依托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筹措资金建设了阳西职业技术学校。此外,结合阳西外出企业家多、有实力,而且热心家乡建设的特点,积极动员他们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记者: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阳西的教师待遇相对于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有着较大的差距。我们阳西通过怎样的办法来稳定教师队伍呢?

王兆丰:首先,我们大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让教师们感到工作有平台,事业有信心,前途有希望。阳西始终坚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积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引进优秀教师人才。同时,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一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优胜劣汰的用人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真正形成比奉献、比能力、比贡献的积极向上的良好局面。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把培训当成给教师的最好福利,积极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培训和继续教育。第三,逐步提高教师待遇。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绝不拖欠教师工资。严格执行工资改革制度,努力实施教师收入与公务员收入两相当。此外,针对物价的上涨,县委、县政府决定从2008年起,对全县教职工的工资每人每月普升100元,并提高班主任的补助。

记者:王局长,阳西教育近年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成果,作为教育局长,您觉得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王兆丰:阳西教育事业能够取得现在的发展成就,关键在于县委、县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真正形成了优先发展教育的共识。在发展教育的问题上,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阳西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必须坚定不移的把教育摆上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近年,阳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2008年对教育的投入高达1.67亿元,这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县来说,显示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教育发展的前瞻意识和大气魄。县主要领导对教育事业可谓情有独钟,为教育工作可谓不遗余力。县委李孔流书记时刻都关注着教育的发展,不论工作多忙,他都要定期安排时间到教育系统调研或现场办公,及时解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四套班子成员也达成了优先发展教育的共识。几年来,县里每出台一项关于教育的重大决策,如建设阳西二中、职业学校、解决代课教师出路问题,大家都坚决拥护和支持,确保各项决策的顺利实施,这为阳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证。

阳西一中:在改革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阳西县第一中学创办于1997年,12年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升。近年来,阳西一中以推进新课程实验改革为重心,以规范化管理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注重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深入开展课改

结合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方向和学校实际,经过反复论证,阳西一中在2004年提出了“构建和谐民主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办学新目标,制定了“实行规范化、制度化、人本化管理 ;重基础,重教研,促质量,创特色;树名师、育名生、创名校“的办学思路。

学校在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同时,积极引领全体教师明确新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形成了“以生为本,品学互动,有序有效”的教学理念:以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充分体现课堂的开放性,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性,充分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品学互动,良好的品德意志是学业发展的基石,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决定学习状态,实现德育与教学互动,品行与学业共赢;有序有效,优化教学系统,整合教学资源,统筹教学方法,增强教师的可控性与学生的可操作性,实现教学活动的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进而督促教师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又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增减,在教学实践中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会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

同时,学校加强了体、卫、艺教育,重视强化校本教研,构建了重视体艺、设置活动课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校外课外教育活动,并逐步形成了学校的又一办学特色。

二、重视师资培养

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阳西一中每年都要吸收大量的青年教师和新教师,教师的培养培训成了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通过集体备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科组都成立一个备课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学校要求各备课组长狠抓备课质量,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要求做到三定(定时、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五统(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双基训练、统一测验考试)。

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要求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促使新教师向优秀教师学习。同时通过优秀教师的报告会、示范课等,促进新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实施人文管理,关心教师成长。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关爱,帮助教师排忧解难,逐年提高工作待遇。重视对教师的思想疏导工作,用真心和诚心来调整教师心态,使在一线的教师心系教育,热心工作,关心学生,热爱学校。

三、狠抓教学常规

阳西一中在教学常规管理上主要实施领导分管、科组长带头、岗位责任落实到人的负责制。要求各级组的主管领导抓好三方面工作:抓重点,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要重点抓;扑落实,力求各项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反馈、有实效;抓质量,提高高考成绩和基础年级总体质量。

学校制订了《阳西一中课堂规则》《阳西一中教学工作五个环节的基本要求》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基本要求严格规范各个教学环节,强调全体教师重视教学活动的全程优化,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教学工作指挥系统畅通,职责明确,管理有效。

严格执行听课制度。学校领导、级组长、教研组长都要完成听课任务,并及时沟通、反馈。坚持汇报课、示范课制度,加强说课、评课活动,实现共同研究、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坚持教师业务考核制度。学校教务处对教师的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每月检查一次,学校领导不定期地检查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作业,检查结果公示后记录在教师的业务档案上,作为教师晋升和评优的依据。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综合调研活动,全面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表现,分析学校的教学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

四、实现低进高出

2009年,阳西一中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和上线率,重点上线人数和重点录取率均斩获不俗,又一次用佳绩证明了阳西一中低进高出的“高加工”能力。

据阳西县教育局资料统计:从2006年中招情况看,相对于阳江市内同类学校,阳西一中的录取分数较低,高分层人数较少,阳西全县中考成绩前80名考生仅有27人在阳西一中就读,前20名仅有9人。三年之后,从对照表中反映,留在阳西一中就读的考生2009年高考成绩大幅提升。

“力求人人成才,必求个个成人”的办学宗旨和创新教学方式与管理模式是阳西一中产生低进高出现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阳西一中破除了“升学率=教育质量”的考核观,“考试=教学成绩”的评价观,“人才=大学生”的成才观,落实“三三式”教学模式,初级起点、中等难度、高度反馈,突出文理科、突出应届生、突出三四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打牢学生知识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了以年级组为实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文理和体音美并举的学生培养模式。

崛起中的阳西二中

“拓九天云路,党政远见,浓墨重彩,描绘教育强县好图景;乘万里东风,师生奋发,壮志豪情,谱写科学发展新篇章。”

2009年9月9日9时,秋阳明媚,秋风习习。在这绚丽的金秋,以雄伟姿态诞生的阳西二中迎来隆重的落成典礼仪式。阳西县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县直各单位领导、干部,二中全体师生等6000多人见证了这一盛事。

为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解决高中学位不足的问题,2007年,阳西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做出了兴建阳西县第二中学的重大决策。阳西二中总投资1.6亿元,按省一级普通高中学校标准建设,办学规模为120个教学班,共6000个学位。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投资1.1亿元,建设3000个学位。校区由行政教学区、科技艺术区、体育运动区、生活辅助区和休闲广场组成,整个校园的建筑通过连廊相接,庄重典雅,气势恢弘。由于工程规模大、标准高、工期紧,为确保学校在2009年9月1日如期开学,阳西县委、县政府积极克服资金困难,抢时间,抓进度,保质量,紧锣密鼓地推进工程建设。从动工之日起,仅用短短的八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阳西二中的落成,是阳西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阳西县委、县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阳西县委、县政府践行优先发展教育理念的生动写照。阳西二中的落成,极大地改善了阳西县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对提升阳西高中教育发展水平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校园、新起点,新形势、新举措。阳西二中坚持“校以育人为本,师以严教为业,生以成才为志”的办学原则,始终坚持“以德为先、以学为上”的办学思想,确立“注重素质、打造品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真正做到“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一步一个脚印。

抓住一个机遇:在县委、县政府加快高中发展步伐,努力建设阳西二中的重大决策下,积极工作,努力提高各项工作质量。

坚定一个信念:阳西二中人有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思想,高标准、严要求,有一种境界,领先不张狂,落后不气馁。

明确一个主题: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抓住机遇,务实求效,稳健发展。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围绕这个主题开展,并力争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理想和现实结合,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优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教育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才智、体魄、人格。

建构一个模式:探索加强教学工作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模式。

把握一个重点: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重点工作是教学,难点工作还是教学。

实现一个目标:通过参与课程改革,通过优化教学管理,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新思想、新观念在二中教师群体中的不断内化和外显,促进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化、高考备考质量稳健提升、后勤服务真正发挥作用、德育实效日益明显,努力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全方位的优质。

上一篇: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下一篇:华胥引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