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特点

2024-07-12

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特点(共9篇)

1.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特点 篇一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通用版

语文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的人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的艺术性对整个语文教学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尤其是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对抽象事物缺乏思考和准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语言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保证准确的使用教学语言,只有这样在上教学过程中才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使用知识,最终实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小学生咋学习过程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导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保证使用合适的教学手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保证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

一、语言的典范性

教师被认为是智慧和知识的化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果将教师的语言比作是无形的模范的化,那么教师的行为就是无声的语言和有形的暗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也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口语使用的要典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语言能够发挥正面的积极的教学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教学语言必须采用典范性的教内容。尤其是在这一时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都是模仿教师的言语和行为。这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典范性的行为其运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典范的语言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空间,确守使用的词语和语句符合国家的词汇的要求。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地避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南北强调的问题,还需要对教师的普通话进行考核,保证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教学,真正做到咬字清晰,声音洪亮,语调湿度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保证教学清晰和资源。

二、语言的科学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本质就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语文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扩充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传达作者细腻的情感,保证教学符合科学的意味。例如在讲解《落花生》这篇文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重视文章的标题其实花生的另一个名称,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主观臆断的认为这个名字就是种花生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否定词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产生歧义。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白句子的意思,保证整个教学过程不存在任何的歧义。此时,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去教学,凸显教学的精华部分不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到画龙点睛,更要做到在次要位置惜墨如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保证教学简约而不简单,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无限的知识,从而真正的达到是驾轻就熟,以少胜多的最高语言教学境界。

三、语言的生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生动性主要是指教学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和有活动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做大与小学课堂教学教材和小学生思维能力相适应,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形象的生动。在小学教材中很多生动的形象和耐人思考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多样,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小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教材中创设的意境和形象,解除学生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的各种疑虑,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到最为生动形象的事例、作为典范的人物以及最具吸引力的情节上,既要降低细致入微,又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讲的有声有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抽象为具体的势可感的内容。例如。在讲解《月光曲》过程中,在对幽静一词进行讲解过程中,教师如果仅仅依据词典中的意识进行教学解释的话,虽然这种解释的方式比较科学,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涵。但是如果教师在讲解这个词汇过程中,能够创设一个生动的环境进行解释的话,其教学效果就会显得十分的轻松和简单了。例如,在讲解这个词汇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在一个夜色朦胧的秋天夜晚,在小镇的河边存在着一条没有踏入的小路,穿过这条小路,通过闪烁不定的灯光下能够看到一个茅草屋,从茅草屋中传出了悠扬的琴瑟声,这个情境大概就是描绘幽静的最高意境了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形象生动的描述,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沉浸在这个氛围当中,从而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安静致远的意境。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的运用十分的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特点,有针对性的采用适当的教学情境教学语言,保证整个教学环节能够有效的开展下去,从而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特点 篇二

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素质, 我国教育对于语言和教学具有一定的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 教师就是典范, 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行为和价值观, 因此教师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 以期产生正面示范效应。面对年龄小的学生, 教师的语言更是要求具有规范性。无论是小学生的智力发展还是心理发展, 在这一阶段都会有一些不成熟的表现。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 这一年龄阶段正是语言能力成熟的重要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明确自身对小学生的重要影响作用, 知道在日常的教课过程中的语言规范性对小学生自身的语言系统形成重要的影响。

2.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情感一直都是教学语言的灵魂所在。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 文学作品无情不能成文。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 情感几乎关系着整个学科, 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深层次的各类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 需要学生在字词之中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进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培养理解能力。具有感情的教学语言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同时还能让学生的内心情感得到升华。教学语言的质量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 通过语言来引导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和其他素质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刻理解感悟语文的基础上, 将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感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 做到身发于情、理融于情, 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把课文的各种喜怒哀乐情感因素传达给学生, 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触动他们的情思、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

3.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语文教材中充满了形象、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的文学故事, 教师要将学生成功带入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 就应该尽量采用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语言, 让学生能够切身体会作品中艺术意境的美妙, 真正理解作品内涵, 发展形象思维。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用小学生所习惯的思维方式来表达, 在词语的使用上要通俗易懂, 语法也要浅显, 尽量避免出现艰深的语句, 让学生能充分地理解与掌握。同时, 教师的教学语言还要形象、生动, 能够充分地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上这种轻松的学习方式。语言的生动性并不仅仅局限在语言的活泼灵动上, 很多时候带有悲情意味的文章更需要生动以及较为深刻的语言给学生讲解。生活中的坎坷或者困难往往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太能体会的, 然而, 这却是人生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题。因此,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感知能力, 生动的教学语言正好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4. 结束语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 语文教学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语文教师的语言也在不断调整、丰富和发展中, 这有待于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作为一个重要的课堂角色, 应注意自身语言和行为对小学生的影响。尤其小学阶段的学生, 模仿能力非常强。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时, 应注重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以及教学语言中语调和发音的准确性, 讲解的过程中应注意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和比喻等方式, 创设出一个符合这一阶段小学生需要的课堂环境, 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 课堂教学应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 而这种魅力之源, 来自教师们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 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堂语言。总之, 好的语文教学语言, 应当是具有规范性、情感性、生动性的。

参考文献

[1]王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 2011 (02) .

[2]宁丽荣.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学周刊, 2014 (02) .

3.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分析 篇三

【关键词】教学语言 语言特点

一、规范化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是智慧和知识的的象征。他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被学生效法,从而直接或者间接地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说教师的行为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那么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为、无形的楷模。为人师表,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规范性,以产生语言的正面效应。所以面对的学生群体的年龄越是小,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具有规范性,因为小学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儿童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言教学的效果,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必须运用国家规定的“全国通用普通话”进行教育和教学性活动,这样的话,不仅可以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的尴尬情况,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科学化

众所周知,要想成为一名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优秀教师,需要很多的契机和因素,需要经历时间的磨练和经验的积淀,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丰富的语文知识、高层次的人文素养则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老师们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与时俱进,而不能固守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否则必将日新月异发展的现代社会所淘汰。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注意教学用语的简约与精炼,做到言简意赅、简明扼要、抓住重点,突出精华,达到严谨、深刻、透彻。迅猛精确地传情达意,望文生义、拖沓冗长、模棱两可是教学之大忌。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广泛了解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乃至各种细节,在面对学生的提问时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清晰而有条理的思路,妙趣横生的谈吐,好像是信手拈来却又实在是深思熟虑的语言。似山涧的汩汩清泉,潺潺流过,会一下子沁润你干涸的心灵。一种优秀的教学模式不仅在于模式的科学性,更关键的是教师的语言是否可以深入人心、实现思想的碰撞进而使文明产生最强烈的心灵共鸣。

三、可接受性

由于对象是小学生的这一特性,因此语文教学口语应该贴近儿童生活,能够被儿童所理解和掌握。从具体的表现手法来看,应多用生动活泼、形象深刻的表达形式,多用儿童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比如:小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学口语要注意用词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而且,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单是一种以思维为中心的认识过程,而是多个心理协调的过程。所以要善于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逐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使整个教学过程妙趣横生。

四、情感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之者技文以人情。”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说:“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这是教学语言的生命、灵魂”。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篇篇感怀抒情的文学作品,处处流淌着丰富的情感,这要求老师要在深刻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将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实体验,做到声发于情,理融于情。通过自己的感悟,导入新鲜有趣的话题与课文做到天衣无缝的衔接。同时,运用得体的肢体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言节奏,以姿态助说话,表情丰富、自然有序,“讲”“演”结合,形成流程美、仪态美。通过自己的教学方法把课文中所洋溢的各种喜怒哀乐等情感因素传达给学生,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触动他们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这样的话,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浓郁的审美感受,体会文字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

五、艺术性

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成为千百年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途径。语言的出现从本质上说就是思想的成果、艺术的结晶。有人曾说:完善的语文教学应该具有诗歌语言的精炼,小说语言的生动,歌剧语言的传神,演讲语言的雄壮,散文语言的优美,相声语言的风趣。但这几乎是一种近乎苛刻的要求,但它从无疑为我们勾勒刻画了一个追求的境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语言自身温暖、细腻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语言的艺术性。带领学生感受无与伦比的艺术盛宴。引导学生感受语言魅力,激发学习兴趣。生动艺术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从侧面体现出一个教师高层次的人文素质,还可以直接影响一个孩子对于语言最初的理解。

结束语:

言而总之,小学语文的教学一定是要紧跟学习要求和时代潮流,完美的教学语言必定是因材施教、面向学生,为学生所设计的完整模式。小学语文的教学语言需要集规范性、科学性、可接受性、艺术性为一体,在吸引学生的同时,展现一位老师最基本的素质与涵养。使教学语言拥有诗的优美,歌剧的大气,音乐的婉转,历史的悠长。

【参考文献】

[1]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

4.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特点 篇四

教学是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下,能够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培养他们的品德,促进其全面发展。

2.1.1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这一任务决定了教师语言的知识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精通多门学科知识,贯通古今,还要多读书,积累知识文化,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才能在不管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时,都能应对自如,用专业的知识给予解释和启发。

2.1.2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才能的过程

才能即指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这一任务决定了教师语言的启发性。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讲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跟随老师的问题进行探索,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拓展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想象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2.1.3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

这一教学任务决定了教师语言应具有审美性。美的语言可以引起学生对美的感受,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这一任务也决定了教师语言应具有情感性,教育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性的语言可以打动学生内心。充满情感的语言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心理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1.4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

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是继承和发扬文化的桥梁。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是经过深思熟虑,可以启迪学生心灵的。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和语言素养,明白自己的教育使命。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尊重学生,指引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2.2从学生学习的特点来看

2.2.1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的接受过程

接受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教师所传授的新知识,与自己的已有经验相融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可以主动接受学习,可以在课上,在讲述新课的内容时,像对古文或者古诗词语的讲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阐述。根据自己的经验去举一些相关的例子,并自己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再加以引导,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2.2.2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认知、建构的过程

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自己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大脑和思维的转化。所以他们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形成自己独有的认知系统。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这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重新的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里需要教师创造有利于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和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语文教师也可以提前布置新课程,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整合,整理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

2.2.3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语文教学讲究以人为本,教学方法与教学语言始终要围绕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身心发展特点等来精心选择与安排。总体来说,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如下特点:在中学阶段,学生开始独立的思考问题,并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他们开始喜欢独立思考问题,整个思维的发展带动其想象力、创造力的同步发展。中学生的世界观在此开始逐渐形成,但还很不成熟,对人和事物的看法还有很多局限性。在这一阶段就需要老师在语言交流中给予思维和情感的启发,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使其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可以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健康发展。综上可知,从学生学习的特点中主要突出教师语言应具有形象性和激励性的特点。另外,在教学中运用教师语言潜移默化地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进行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师经常做的。

参考文献

[1]翟雅丽.教师口语技巧[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谢书民.浅谈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化[J].语文建设,(8x).

[4]戴凤君.论中学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J].成才之路,2012(25).

[5]熊瑛.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5.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特点 篇五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承担着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的重任,因而,阅读教学始终是教师关注的焦点,是形成有个性的教学风格的主阵地。对我而言,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读进去”——加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深刻体验:引领他们沉入情境,感受形象、领悟意蕴、产生情感共振;采取一些手段,让学生为一些词句的色彩所吸引,为语言节奏的强弱所震撼,为情调和风格特色所倾迷。一言以蔽之,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移情审美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新月异,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与手段走进了课堂,霎时间,语文课变得形式多样起来。但是,细细回味,总觉得如今的语文课缺少了些什么?众所周知,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一、抓住文眼

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施耐庵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划了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武松的言行来品味其勇武机敏的鲜明特点。文中“武松打虎”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的来势汹汹和武松“一闪,又一闪,再一闪”的沉着机智以及武松打虎时的竭尽全力都要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领略到大家风范,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二、潜心会文

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

再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这一部分内容是通过一段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廖廖几句就表现出人物鲜明的特点。为了使同学们深刻认识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物,我先让学生读读这段对话,说说周瑜、诸葛亮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然后再通过细细品读,揣摩周瑜的每一“问”用意何在?而诸葛亮的每一答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研读每一问一答中,透过语言文字,发现了周瑜表面客客气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从中,学生更体会到了通过传神的语言描写,也能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潜心会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多元探读

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如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那颗强烈的爱国心,然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多元朗读:在施工委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作人员“———”;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严肃而恳切地勉励工作人员“———”。而“詹天佑不怕重重困难,勘测线路”这一部分则通过想像情境,交流画面的形式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感动。如引导学生想象“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深夜灯下,伏案绘图”等这些画面来身临其境地读,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那又该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是否能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教学《长城》这篇课文时,当我和学生感受完长城恢弘与壮观,体悟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后,再次读这篇课文时,陈浩站起来却说:“老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完课文只是看到了长城伟大壮观的一面,虽然它的建成在当时帮助国家抵御了外来侵略。可是,据我所知当时修建长城时有许多人都被活活地累死、病死、饿死,所以一提到长城我就可怜起那些劳动人民来。有时我在想:这伟大的长城应不应该修建?我们在读这篇课文时,难道总是用那种激昂、赞美的语气吗,我想听听同学们的看法?”从上述小片断可以看到,由于学生读得真切,心有所思,他们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冲动,他们渴望自己的感悟体验得到同伴的认可,他们也想听到别人的真知灼见。听了陈浩的发言后,学生们自发地在临时周围的学习伙伴间展开沟通与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汇报时有的竟争得面红耳赤。看到这一情景,我的心里十分地欣喜,因为眼前这么小的孩子没有盲从,能有自己深入的思考,并对伟大背后中隐藏了苦难有了独特的认识。我不禁对陈浩连连点头,并赞许他能辨证地看待事物。最后我只是说了一句:长城的现实意义是短暂的,但是它的深远意义才是铸就民族精神的永恒。

6.高考语文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 篇六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是较高的要求,历年高考中虽然不是经常涉及到,考到的也是常见风格,但高考对诗词语言艺术的考查一般是大处着眼(作品风格的界定),小处分析(句子表现手法的分析),因而有必要集中梳理一下常见诗歌语言的类型。

一、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的词语

1.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

2.风格类: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淡质朴、语淡情浓等。

二、鉴赏语言常用术语汇释:

(1)平淡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其中却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又如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于平淡之中见新奇。

(2)清新自然。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给读者以清风扑面之感。清新之风常见山水田园诗中,以“王、孟”为代表。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风格清新淡雅,最能代表其山水田园诗的特色。孟浩然的诗歌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又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

(3)绚丽飘逸或绚丽工整。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李贺的诗风绚丽华美,如《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以玉碎山崩喻众弦齐鸣,以凤凰鸣叫喻一弦独响,以“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又如李商隐的《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以及“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二首无题诗,诗风于工丽中略带沉郁,优美而不失厚重。

(4)简洁明快。其特点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干净利落。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又如其《长恨歌》:“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表现了唐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5)含蓄委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以“小楼”、“深巷”点明环境静谧幽邃,衬托出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以“春雨”、“杏花”点出江南早春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这两句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慨。又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6)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如杜甫、陆游、辛弃疾,他们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以严格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而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7)悲壮慷慨。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驰誉诗坛,他的《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8)雄浑壮丽。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

7.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一、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小学语文课堂上, 教师的语言及行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格外注意语言逻辑性与各种词汇、语言的使用,为学生树立好榜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

如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平舌音及卷舌音的使用, 针对平卷舌不容易区分的词语, 教师应多加练习, 做到发音标准、字正腔圆。如“老师”不可读为“老思”,“睡觉”也不可读做“碎觉”等。另外,还应该注意课堂语言口语化的问题,语文教师在 授课过程 中不能使 用太多口 语化词语 ,如“水瓢不能说成“水舀子”,膝盖不能说成“波棱盖”等,口语化语言包括很多方言, 要求语文教师的普通话必须达标。总而言之,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严谨、规范,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

二、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教育是传播科学的手段和途径,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作为传统民族文化与语言的语文教育,重要性更为凸显。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充实课堂内容,建立科学教学模式,并掌握多元化教学方法,精通各种词语的含义。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尤需注意语言的科学性。

三、教学语言的亲近性

小学阶段教师面临学生年龄偏低, 对陌生环境有一定抵触心理等问题,而教师懂得运用亲近性语言,使课堂气氛变得柔和,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应从学生心理特征出发,教学语言尽量采用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词语。生动形象的语言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高效课堂环境。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引导教学,使用优美的、亲近性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中,进而实现知识传递。

如进行《小小的船》一课讲解时,教师可先用这样的语言开始:“大家都知道船,在电视里都见过船,那么同学们有谁坐过船呢? 谁能告诉我船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呢? ”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回答坐过,有的回答没有坐过,这时,教师选择其中坐过船的学生描述船的特点, 他们大部分都会说:“船是窄窄 的 , 两头尖尖的 。”等等 , 继而教师 将月亮与船 联系,“同学们,生活中什么事物与船的外形一样或者相似呢? ”学生纷纷回答,在学生讨论一段时间之后,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应该出示月亮的多媒体课件,板书《小小的船》课题。这个案例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学生因为了解所以回答十分踊跃,有力调动没有接触过船的学生,有效实现教学高效与高质。

四、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还需注意语言的生动性,生动活泼、富有感染性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的有效措施,使用活泼教学语言的同时,教师需要将其与课本内容学生自身特点相结合。尤其对那些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及优美的景色描写, 教师需要运用生动语言为学生创设形象意境,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对知识理解和吸收更迅速如进行《春》这篇课文讲解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课题:“是谁带来了温暖的风, 融化了积雪; 是谁用巧手撕出了柳叶和新燕;是谁唤醒了太阳,温暖了大地;是谁为花朵披上了彩色的新衣……是谁呢? ”生动化的语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目光,学生在被吸引的同时,带着疑问思考,进而快速融入学习氛围中,思维能力、形象力、语言驾驭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高。

五、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注入情感,这样学生才能被吸引、被感动,知识必须有情感血液做支撑,这样才具有生命感,被赋予灵魂,语文魅力就在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语言情感性, 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文知识。比如:教学抒情课文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充满感情色彩,力求达到“讲到庄严处,学生竦容端坐;讲到豪壮处学生热血沸腾;讲到义愤处,学生横眉立目;讲到欢快处,学生笑意盈盈”的教学境界。要求教师在深刻理解、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将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感情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声发于情、理融于情,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把课文各种喜怒哀乐情感因素传达给学生,从而拨动学生心弦、触动他们的情思、引发学生心灵震撼。

8.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 篇八

—、中国小学教学语言现状

目前,在中国的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当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特别是比较偏远或者贫穷的地方,教育和教师条件相对都比较差,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比较低,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的语言就很不规范,可能很多的老师带有地方性口音等等。中国面对这样的情况正在紧急的采取办法,但是还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小学是学生语言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首先要从教师的语言开始规范。并且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应该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单一的教学,应该把自己的语言变得更加的生动趣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喜欢上语文学习,并且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小学语言特点

1.规范性。小学生是比较喜欢对教师的言语进行效仿的,所以教师的言语必须具备规范性,越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学就越要求老师的言语具备规范性。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不能有地方性的口音存在。

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不能准确地说出卷舌音和平舌音,就像课文《小小的船》就会有老师读成小小的cuan,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明显的语言不规范导致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先规范自己的语言,否则学生在启蒙时期所学到的语言对于孩子日后的成长有着很严重的影响。

2.科学性。教学本身就是一件严谨科学的事情,对于语言的传授就更加需要科学性。在没有科学依据的前提下老师不能凭借自己的猜测推断去下任何的定论,这会在小学生的思想上根深蒂固,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的。

案例:文章中出现了“落花生”这个词语,学生很不理解地问老师什么是落花生,老师在没有查找相关资料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落花生就是种植花生的意思。事实上,落花生是一种花生的名字,是花生的一个种类,并非是种植的意思。这样的事情对于孩子存在着很严重的误导,这样的现象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3.接受性。小学语文的语言最基本的就是让小学生能够理解,能够听懂,如果老师的语言过于深奥或者是不贴切实际,那学生根本就无法听懂,就更谈不上理解和领悟。

4.生动性。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言语一定要是生动有趣的,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也能让教学内容更精彩。

案例:在教师讲授《菜园里》这篇课文之前,先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摆放着很多种蔬菜,让学生感受自己就是在一片菜园里面,周围是各种各样的蔬菜瓜果,老师会在讲课文的时候,比如说到白菜,那就会让大家拿起白菜进行观察,学生们对于这样的教学都是比较感兴趣的。

三、对于小学教学语言的探究方法

1.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在校园语文教学方面相对比较优秀的教师,来听他们的课程教学,必须要求是真实的状态下的教学,只有这样研究的结果才会是准确的。

9.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好教学语言 篇九

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重要的工具,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师而惮,可以为师;奢而可信,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意思是说,当老师有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说;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后两条说的是即是对教师语言的要求,而前两条又是建筑在后两条之上的。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很高的要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一样,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不懈追求完美的教学语言?我认为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合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索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恰当的停顿

犹如书面语言中的标点符号一样,教学语言要有恰当的停顿。停顿是教学语言艺术的一种要素。停顿对表达思想、突出重点、启发思考、调节气氛,引起注意都有良好的作用。停顿并不等于停止,而是思想感情地继续和延伸。恰当地运用停顿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语言的组织、区分、转折、呼应、回味、想像的作用。有时还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在教学中,学生要接受一个观点,认识一个事物,明白一个道理,从“入乎耳”到“着乎心”,得有一个咀嚼消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素养,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在教学语言中运用停顿。否则,教学语言如同“连珠炮”,只想到“讲”不考虑“听”,即使你吐珠喷玉,口若悬河,但学生没有一个接受和反馈的时间,就不能很好地融合贯通,消化吸收,从而破坏了教学语言的完整性的情感的表达。又如我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我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每个父母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没有几个,更没有一个孩子向父母的生日祝福过。在强烈的对比之下,我抓住这一契机,问学生“为什么我们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为什么我们没有给爸爸妈妈祝贺?”顿时全班学生都沉默了,通过这一停顿体现了学生思想感情得以延伸,直接引导了学生懂得要关心父母,并学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调理清楚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要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语文课虽然不像数学课,自然科学课那样富有显性的逻辑性,严密的推理,但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始终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的,有其显性或隐性的逻辑与推理。如我教学人教版《七颗钻石》一文,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利用这条线索来教学,流畅、明快,脉络分明,推理严密。与此同时,根据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体会小姑娘的善良,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爱心的人。我认为教师对教学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根据线索来教学这样才能使教学语言流畅,明快,具有逻辑性,脉络分明,推理严密,没有闲话、废话。

四、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以情动人

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是语文教学语言的最大特点。“文章不是无情物”。自古到今,一篇篇名作之所以传诵千古,是因为作家文人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文章是心灵的产物。“情动而辞发”,教师要教好一篇课文,必须“沿波讨源”,“披文以入情”,同样需要用心灵去拥抱它。只有教者和作者心灵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才能通过自己火一样激情的教学语言,沟通学者和作者的心灵,只有作者、教者、学者三者心灵沟通,和谐统一,共振共鸣,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情感就没有智慧,不然人们怎么说“通情达理”呢?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抓住文章的重点句,然后通过充满激情的范读,让学生去感受作者对榕树的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此时,作为教师的我无需做过多的解释,教学已达到了目的。

五、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亲切自然

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意学,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亲切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凡是受学生的欢迎的教师,他们教学语言必定是亲切自然的,教态总是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的,他们十分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掌握技能。是啊,有着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对语文课能没有兴趣吗?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有的语调平板,课堂气氛沉闷;有的语言严厉,使学生感到盛气凌人;有的居高临下,总以“传道者”,“知识权威”自居,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妨碍了师生间正常的心灵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记得我去听我校一位教师的课时,这位老师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乌鸦到处找水喝”这一段时,学生朗读不到位时,这位教师就大声地说:“停!”然后要求学生再读,可是学生还是读不到位。这老师又生气地大叫:“停!”如此反复多次后,当老师再次要求学生再读时,全班却鸦雀无声了,当时弄得这位教师很尴尬。是这些学生故意跟老师唱反调吗?我觉得不是。因为,在这位教师多次大声叫停的情况,已把这些孩子吓坏了,老师的语言让他们感到诚惶诚恐,不知是读的好,还是不读的好。正因为教师的语言严重地妨碍了师生间正常的心灵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洁、精炼

语文教师要具有简洁精练、清楚明白的教学语言,这是对语文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要以高度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深入浅出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精练严谨,环环相扣,绝无废话杂语,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绝而不失一词。”所以教学质量很高。语言是直接传授知识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能让学生直接、清晰地感受到知识的存在,且更有利学生接受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要富有智慧、幽默、激情的声音语言,能够让简单枯燥的教材变得生动有趣,让简单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让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现在的课堂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怎样将这些宝贵的时间都利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用其独特的语言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不让其走神。其中,导入语的运用就非常关键。如我在教学《妈妈的账单》时,为了让孩子明白母爱的无私,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在教学上我通过学生朗读彼得的账单以及我富有智慧、激情的语言来读出妈妈的账单,通过语言对比学生立刻体会到了小彼得为什么惭愧以及妈妈的无私,最终达到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再见了母校400字作文下一篇:关于写学游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