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训史

2024-07-26

中国家训史(通用8篇)

1.中国家训史 篇一

《中国家训思想》

南京师范大学

郦波

第一讲

为学何如

一、为何学

l

不学无以修身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2

不学无以治平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读书改变气质

“学者,心之白日也。不知好学,即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刚,亦皆有蔽也。此心自有光明正大,过人远矣。”(明

姚舜牧《药言》)

二、学什么

l

历史开人智慧 “为学何如?想不免趋时。然亦须多读书史,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乃佳。多读史书,为益不少。”(苏轼《与弟子书》)2

学一点哲学

“颜貌同于目际,犹不自瞻,况是非在于无形,奚能自睹?饰其容者,皆解窥于明镜;修其德者,必知访于哲人。”(李世民《帝范》)3

有专业,很重要 “人须有恒业,无恒业之人,始于丧其本心,终至丧其身。”(清

张履祥《训子语》)

三、怎么学

l

格物方能致知

“ 私欲去而聪明始开,致知故先格物;念头好而是非明,实践乃为诚意。”(清 刘沅《豫诚常家训》)

一记二问三思考

“日间思索有疑,用册子随手札记,侯见质问,不得放过。所闻侮语,归安下处,私省切要之言,逐日札记。”(南宋

朱熹《与长子受之》)3

取法乎上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帝范》)

四、“小学”与“大学”堪别

l

读书和做人不是两件事

“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句,句句贴到自己身上来,便是做人的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人。(清

陆陇其”《示大儿定征》)2

学习也要有气势 “园中新竹诞身,有不可遏之势。人为学,亦须蒸蒸日上,不可存萎靡不振之心。”(清

王师晋《资敬堂家训》)

了解社会才会有所作为

“民情不知,世事不晓,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力。晋帝之‘何不食肉糜’,其病即在此。”(清

张之洞《致儿子书》)

第二讲 办事之法

一、于事

l

办事五到法

“办事之法,以五到为要。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也

《曾国藩家书》 2

处事三患

“思虑患不能远,临事患不能辨,改过患不能勇”(明

方孝孺《家人箴》)3

专注的力量

“应事以精,不畏不成形;造物以神,不患不成器。”(明

徐媛《训子》)

二、于人

l

不资众力,何以成功

“列宿腾天,助阴光之夕照;百川决地,添溟渤之深源;海月之深朗,犹假物而为大。不资众力,何以成功。” 《帝范》

宁与君子共过,不与小人争功

“不幸与君子同过,犹可对人;幸与小人同功,已为失己。况君子不必委过,小人无不居功。与人共事,何可不慎。”(清

王祖辉

《双节堂庸训》)3

恩威并用,慈厚怀人

“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人。”

《帝范》

三、于人事

l

阳谋与阴谋

“智术仁术不可无,权谋术数不可有。盖智术仁术善用之以归于正者也,权谋术数曲用之以归于谲者也。”《药言》 2

待人接物四大坏心

“处己接物而常带慢心、伪心、妒心、疑心者,皆自取辱于人,盛德君子所不为也。”(南宋 袁采《袁氏世范》)3

方圆之道

“人要放得、圆得,而方圆中却又有时宜。棱角峭厉非方也,和光同尘非圆也,而固执不通非易也,要认得明白。”《药言》

四、于己身

l

处事留有余地,务得意忘形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清 朱用纯《朱子治家格言》)2

十分精神,成就十分事业

“吾人做事,第一须赖学问,第二须靠精神,有十分精神,方能办十分事业”(清

胡林翼《致保弟》)

小聪明不足以成大事,人间正道是沧桑

“临大事,断大义,正道以当之。速机可以回小事,沉机可以成大计。”

第三讲

四季品性

一、须戒除

l

人生三不原则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到处人皆敬重”(《曾国藩家书》)2

为人两大丑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朱子治家格言》 3

守财奴守得住什么

“自处宜俭,处事待人又宜慷慨。若一味和聚,全不肯散,当与不与,当济不济,当用不用,辜负天生地宝,所谓守财奴究竟何尝受得?”

二、要培养

l

先真后善美

“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曾国藩家书》” 2

诚信最重要

“以身涉世,莫要于信。一事失信,便无事不使人疑。”《双节堂庸训》 3

正值者心安

“做官,做人,事事念念,为义为公。成败利钝,便无足计。大凡人能请约,即能秉正,事无不可为。”(明

葛守礼《葛端肃公家训》)4

豁达者光明

“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曾国藩家书》

三、求超越

l

逆境中超越自我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冲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量。”《药言》 2

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戒子书》 3

四季品性

“春夏发生,秋冬肃杀,天道也。惟人亦然,固要岩岩特立,令人不可干犯;亦须有蔼然之气,予人可近.”《双节堂庸训》

知耻才能上进,品高何愁鼠辈? “才能知耻,即是上进。立身无愧,何愁鼠辈。”(明

吴麟徽《家诫要言》)

第四讲

百善之先

一、孝自教出

l

孝不教不知 “父之爱子,人之常情。子之忠孝,有待教训。”(李世民

《教戒太子诸王》)2

不孝多因无知

“不孝子孙,眼底无一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五代

章仔钧《太傅公家训》)

孝在修良心 “天理良心,人之所以为人;宽仁厚德,覆载所以长久。得天地以为人,天地故为父母;父母才有我身,父母故同天地。欺堂上父母易,欺头上父母难。孝在修德,德在修心。”(清

刘沅《豫诚常家训》)

二、感恩与敬畏

l

孝是感恩,是敬畏:

“人生所关切者,莫大于天性之恩。父子兄弟,天性一体之恩也。子不孝,弟不悌,是灭天性也。”

感恩是一种卓识:

“终日戴天,不以为高;终日屡地,不知其厚。故草不谢荣于雨露,子不谢生于父母。有识者须反本而图报,勿贸贸焉已也。”(明

袁仁《训子语》)3

孝顺等不得:

“奉亲最急也,祭祀最严也。”(南宋

陆九韶《居家制用》)

三、孝之误区

l

孝不在物质

“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北宋

郑氏《教子语》)

孝不盲从

“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喻慈。”《袁氏世范》 3

孝不是表演

“人之孝行,根于诚笃。以声音笑貌谬为恭敬者,其不为天地鬼神所诛则幸矣,况望其世世笃孝而门户长隆者乎!”《袁氏世范》

四、齐家与治平

l

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准备

“德修而行立,行立而名成,只在家庭中做起”(清

钟于序《宗规》)2

家和万事兴

“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曾国藩家书》 3

有价值的人生是最好的报答

“为子之道,莫大于宝身全行,以显父母”(三国

王昶 《家诫》)

第五讲

表里如仪

一、何谓礼仪

l

礼仪是涵养的表现

“凡言语、文字,与夫作事、应酬,接续涵养”(明

袁仁 《训子语》)2

礼是一种自我定位 “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南宋 朱熹《紫阳朱氏宗谱》)

礼是持身之道

“当崇长幼,以礼自持”(东汉

张奂 《戒兄子书》)4

因礼致和

“礼终而退,和之至也”(三国

诸葛亮《诫子书》)

二、何谓礼仪

l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与人并坐,不可倒身后靠,摇腿颤脚。二者既惹人生厌,亦非后福之相。对尊长,则尤为不可。(清

李绿园”《家训谆言》)2

舌尖上的礼仪

“盛馔变色,为相敬也;蔬食必饱,为相爱也。随分而宜,有何分别?识此意,人易于待我,我亦易于待人。”(明

陈正龙《家矩》)3

送礼要轻

“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北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4

敬学、济困是大礼仪

“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南宋

朱熹《紫阳朱氏宗谱》)

三、表里如“仪”

l

仪自心出

“敬慎威仪,以近有德”(东汉

郑玄《诫子益恩书》)2

仪始于善良

“面不修饰,尘垢秽之;心不四善,邪恶入之。”《女训》 3

礼仪的关键在内心的至诚

“祭礼重大,以至诫严洁为主。”(南宋

张浚《遗令》)4

失礼莫失心

“和睦之道,勿以言语之失,礼节之失,心生芥蒂。如有不是,何妨面责,慎勿藏之于心,以积怨恨,”(清

王夫之《丙寅岁寄弟侄》)

第六讲

仁者爱人

一、仁者爱人

l

爱为生生之本

“和气能育万物,爱为生生之本

”(明

袁黄《训子言》)2

仁爱可以去浮躁气

“欲平盛气,当先近情。近情者,洞民情也。”(清

林纾《示珪儿书》)3

相互友爱,具能自得

“同列之间,随器以应之,则彼自容矣。”(唐 苏環《中枢龟镜》)4

爱人者,人恒爱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明

高攀龙《高忠宪公家训》)

二、独夫而亡

l

独夫而亡

“不亲其亲,独智其智,颠覆莫持,二世而亡。”《帝范》 2

一个好汉三个帮

“枝叶不疏,则根柢难拔;肱骨既损,则心腹无依。”《帝范》 3

势利眼中无朋友 “道义中有全交,势利中无完友。质直敢言者为诤友,善柔顺意者非良朋”(清

胡达源《远小人》)4

三好生

“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具要好师、好友、好榜样!”《曾国藩家书》

三、对自己人

l

爱人也是爱自己

“厚己薄人,固为自私;厚人薄己,亦匪其宜。太公之道,物我同视,循道而行,安有彼此?”《家人箴》

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 “以量容人,常识一国如一家、一家如一身可也。”(元

郑太和《郑氏规范》)

l 换位思考

“以父母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友之兄弟;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知之族人;以天地之心为心,天下无不爱之民物。”《资敬堂家训》 l 没朋友,是人生第一恨事

“乡间无朋友,是第一大恨事。”《曾国藩家书》

2.中国家训史 篇二

关键词:客家,文化,族谱,家训,孝道

一、父母活菩萨, 行孝应及时

有人对泥塑木雕的菩萨毕恭毕敬, 磕头跪拜, 出手大方, 拜得自然得体, 祈求降福发财, 但拜父母就有心理障碍。“人非父母不生不长, 生而教养成人, 劬劳万状, 其恩罔报。凡为人子者, 常则左右就养, 过则从容几谏, 病则扶侍汤药, 死则经营祭葬。在家则下气怡声, 奉名惟谨。出仕则移孝作忠, 显亲扬名。若违逆执拗, 亏体辱亲, 并听妻儿僮仆之言, 仇报父母, 斯为不孝。五刑首以严之也。”1父母活菩萨, 是给血肉之躯、包容你、呵护你、牵挂你一生、为你付出一切的人。抚育你长大, 使你受教育, 工作、结婚、做父母。父母之心, 在有生之年, 牵肠挂肚, 永不放弃;父母之恩, 与天地等。

对父母有深爱, 则有和气;有和气, 则有愉色;有愉色, 就有婉容;有婉容, 就人见人爱。大孝有三:大孝尊亲, 侍奉父母, 体贴入微;其次弗辱, 言语和顺, 庄重顺服;其下能养, 吃饱穿暖, 有病能治。给父母再好的吃喝穿, 当之无愧, 要给父母一种尊严, 否则, 不算至孝。孝顺父母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谈何容易?《孝经》说:“孝子事亲, 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诚, 五者备矣, 方可事亲。”物养在身, 心养在神;物养安父母身, 心养安父母心;物可养一时之优, 心可养一世之情。物养父母不可忘, 心养父母最高级。

尽孝要及时, 年轻时不懂, 到真正懂得时, 已不再年轻, 以致年老父母谢世了, 孝顺没了机会。在匆匆急迫的日子里, 别忽视了年迈的父母, 衰老正日甚一日地悄然逼近了父母。或许说:手头不宽裕, 工作不理想, 住房又太窄, 等条件好了, 尽孝还不迟, 共享天伦之乐, 路漫漫其修远。殊不知, 岁月无情, 父母日渐一日接近死亡, 早已步入风烛残年, 也许就在不经意间, 传来父母病危的噩耗, 儿女此时才极度悲伤, 痛心疾首, 悔之晚矣。才会突然明白, 未曾回报父母, 太顾着自己和子女, 忘却了对父母的关爱和报答。父母的细密牵挂和思念、谢世前的怅然和期盼, 导致尽孝成了空想, 回报父母的, 除了痛悔, 就是眼泪。孔子说:“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人之本与。”人要追求立身根本, 孝道就是根本, 孝顺父母就是大孝道。在家敬父母, 何须远烧香。父母活菩萨, 尽孝要及时。

二、孝顺莫欠账, 尊亲勿留级

人之孝可行而不可忘, 人有孝心, 就有漂亮心, 就有慈悲心, 就有美满人生。尽孝者, 不做不近人情事, 不做不通人性事, 不做不合人道事。人无孝顺, 犹如唱戏, 其中的苦乐悲欢, 皆是假装, 形同虚设。无孝德, 便无家德;无家德, 便无功德可言。现实生活中, 孝道淡忘, 身不庄重, 意不闲定, 色不文雅, 气不和平, 话不温存, 语不徐简, 心不光明, 量不宽大, 志不坚定, 事不妥当,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 是悖德悖礼。乃至父母晚年物质生活无保障, 不是让父母得吃好、穿好, 有安全感。

世俗不孝有五:一为懒其四肢, 无视父母之养, 视父母成遗忘的角落。二是喜赌博, 好酗酒, 游手好闲, 花钱津津乐道, 对父母小里小气, 赌博款、敬神钱、吃喝费、面目钱, 却出手大方。三是积财货, 私妻子, 听妇言, 乖骨肉, 不理睬父母, 不顾父母疾病, 只为自己儿女。自家住新房, 父母住老屋, 甚至住在车库、杂物间;儿女有病, 关怀备至;父母生病, 置之度外;餐馆吃饭, 打包狗食;商场购衣, 只为儿女, 无视父母衣食住行。四是好勇斗狠, 惹是生非, 危及父母, 加父母之累, 陷父母不义, 添父母之忧, 有使父母坐卧不安、心紊杂乱, 为大不孝也。五是满足口腹之欲, 只图自己享受。言常出口过, 行常生怨恶, 举手投足间, 都在关爱自己的子女。不孝父母, 形形色色。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儿子、不管公公婆婆, 只顾亲生父母的媳妇, 都该认真践行孝道。因此, 孝顺切莫欠账, 尊亲请勿留级。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孝而亲不待。今朝不尽孝, 他日遗憾悲, 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大, 遗憾和悔恨会让人倍加心痛, 不要等到有心有力时再尽孝, 你等得了, 年迈衰老的父母, 未必等得了。岁月无情, 生命危脆。比尔盖茨说, 世上最不能等的, 不是金钱事业, 而是孝敬父母。必须立足当前, 及时尽孝, 不要等到无亲可养, 无老可依时, 才想到孝顺父母。不及时行孝, 会使人终身遗憾。要去履行这个轻而易举的孝道, 无论怎么懊悔, 也不能挽回。世上很多事, 在你想做而又有能力, 却未能去做时, 往往已经来不及了。

忙不是借口, 常问自己:“忙些什么?为谁而忙?忙忙碌碌, 有何意义?”你的心在哪里?时间就在那里。且不能“心盲”和“心忘”, 一张高学历文凭, 无法抹杀你对父母应承担的孝顺责任;病榻前的嘘寒问暖, 也不是金山银山可交换。为自己享乐而忙, 不向父母尽孝, 会让人瞧不起。为人子女, 别忽视责任, 别逃避现实。从来都没有成功人士因常看父母而影响事业的。人生憾事千千万, 没有孝顺最堪伤。一桩生意的失败, 可找机会弥补;生活和事业上的跌倒, 可以从头再来、东山再起。父母若离世, 想怎样尽孝?都无济于事了。孝顺不需要大量金钱投资, 也无需丰厚的物质补贴, 父母在乎你及时行孝, 在乎你小小的物品、简短的问候, 在乎你心灵的沟通, 在乎你的音容笑貌。

三、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对父母尽孝, 没有任何理由, 不受客观限制, 无需用时间来衡量, 无需用优美语言来赞美, 也无需用精湛的词藻来颂扬。把你捧在手心, 你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把博大精深的爱, 无私地给了你, 你是父母的结晶、家庭的延续;不要讨厌父母的唠叨, 以致无意间产生隔阂和代沟;不要等到受挫之后, 才明白父母所说是金玉良言;翅膀未硬, 总想摆脱父母, 展翅高飞, 不要等到一波三折后, 才知道父母的怀抱最温馨。对父母的感恩, 该用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来体现, 为父母做件小事, 也是孝顺, 当父母为你呕心沥血时, 说声谢谢;当父母疲劳时, 倒杯水, 泡杯茶, 一句真心话, 一段宽慰言, 疾病陪护、倾心聊天、老花眼镜、遮阳帽子、廉价手杖、保健食品、日常用品, 皆可令父母心满意足、弥足珍贵。一处住房, 或许一片砖瓦;一个电话, 或许一次口信;几百元金钱, 或许是一枚含着体温的硬币, 在孝的天平上, 它们等值。行孝不纵情傲物, 忤逆则骨肉成仇。对父母貌恭而不怀仁, 口说而心不诚, 则口是心非。孝不在大, 在一举手、一投足间, 犹如江水,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须自知以为戒。身正是永久不坏的势力, 孝道是永远可靠的资本。行孝道不如广大为好, 除忤逆不如断根为妙。仁心爱父母, 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趁父母有生之年, 给经历了大半生艰难困苦的父母, 给予心灵安慰, 使父母的老年生活, 无怨无悔, 安度晚年, 福满寿延。

年迈的父母, 自己觉得智力体力, 大不如前, 正在衰退, 子女也不像从前一样需要他们的爱, 这是父母晚年最大的自责和悲哀, 必须真心实意体谅父母。儿女牵挂父母, 父母依靠儿女, 这是生活中最朴素的幸福。

四、百善孝为先, 治国平天下

古代圣贤, 尊崇百善孝为先, 无一不恪守孝道, 无一不是大孝子。父母在世, 应事事以父母为先, 处处以父母为主, 时时不忘父母, 才是真正尽孝。行孝靠自己, 是人天福报的基础。想要离苦得乐, 必须力行孝道。父母教训, 不忘于耳, 目见其形, 口言其诚, 心致其情, 则大孝始成。

《孝经》说:“孝治一身, 一身斯立;孝治一家, 一家斯顺;孝治一国, 一国斯仁;孝治天下, 天下斯升;孝事天地, 天地斯成。”孝是人立身之本, 修身之基, 是人之规, 德之范, 孝道即人道。无论身在何处?位居何级?都离不开孝, 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不孝违天理, 违人道。孝是子女一生的作业, 一字一世界, 一念百世心;存孝道, 明心见性;孝顺父母, 感怀亲恩, 怀家报国。要用一辈子的付出去照顾关爱父母, 把心用在沟通上, 用在自始至终上。尽孝道, 蕴之为德行, 行之为道义。孝道, 上可盖天, 下可载地, 高不可近, 深不可测, 舒展可盖天地, 收卷则不满一只手大;尽孝道, 无天怨, 无人非, 无物累, 无鬼责, 其魂不疲, 其心不愧, 其人福气, 一心定而万事得。按孝道去做, 小孝治家, 让父母生活好, 使家庭和谐, 相敬如宾, 长者仁德, 子女贤慧。孝道, 一人用之, 不闻有余;天下行之, 不闻不足。心中有孝, 养性修身。恪守孝道, 可忘卑贱, 名利不动志, 富贵不骄奢, 私欲不动心。尽孝道, 小用得小福, 大用得大福。

每个人都有梦想, 十三亿人的梦想, 共同组成了中国梦, 聚集着孝文化的正能量, 释放的人越多, 整个社会的正能量就越大, 孝道就充盈, 家庭就和谐。关爱今天的父母, 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大学》言:“一家仁, 一国斯仁;一家让, 一国斯让。”良性循环有赖于大家给力行动, 有赖于孝道的传递, 充分发挥孝道的正能量, 就能收获孝道带来的福慧。“孝事父母, 敬事长上, 和睦乡里。此乃先祖前贤之格言, 凡我族人自当遵守, 毋违不孝不悌不义不仁, 如有虐待父母妇婴及仗势欺人太甚者, 经教育无效者, 任何公叔乡里都有权也有责代受害者申诉。”2检视自己对父母的孝顺;匡正孝心, 事父母, 竭其力, 不色难, 大修行;洗去不孝父母的污垢;治理不孝父母的毛病和言行, 过程就是自我教育, 自我修养, 自我净化, 自我完善。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孝, 修身行孝道, 就能家齐国治天下平。

注释

11.梅州叶氏族谱家约 (清乾隆十一年, 1746年, 叶氏十九世菱生公订, 距今近260年, 1995年秋叶氏后人辑修) 。

3.中国十大经典家训家规 篇三

“一饭三吐哺”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他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听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没过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

【圈点】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

《命子迁》(作者:司马谈)

“此孝之大者”

由于责任心极强,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热切希望儿子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圈点】有人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此话信然。

《诫子书》《诫外甥书》(作者: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常年征战,政务缠身,但仍不忘教诲儿辈。他写给儿子诸葛瞻和二姐之子庞涣的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甥书》曰:“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气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圈点】《诫子书》和《诫外甥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思想学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

书中许多名句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等等。

【圈点】历代对《颜氏家训》非常推崇,甚至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反复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诫皇属》(作者:唐太宗李世民)

“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注重对皇子们的教育,在《诫皇属》中,李世民以自己勤勉政事为例,告诫“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属克制自己,珍惜财物,不可奢侈,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

在听闻决断的时候,不要先入为主,任凭自己的喜怒,要谦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因为别人有短处就鄙视他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有优点就恃才而骄,要把敢于反对你的人当作老师,把逢迎你的人视为贼子。只有这样才能够永久富贵,贞正吉祥。

【圈点】太宗对皇属都有如此严格要求,“贞观之治”的出现就自然而然了。

《包拯家训》(作者:包拯)

“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他在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了一条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即包拯的儿子包珙。

【圈点】包拯的家训,既是他对后人的训诫,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写照。

《诲学说》(作者: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

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很严格。为节减开支,母亲用芦苇、木炭作笔,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家训中希望儿子能继续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于是他在教导二儿子欧阳奕努力学习时写下《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圈点】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袁氏世范》(作者:袁采)

“小人为恶不必谏”

袁采为人才德并佳,在任乐清县令时,撰写《袁氏世范》(又称《俗训》)一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

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该书,奉为至宝。

【圈点】《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真正做到了“垂诸后世”。

《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

“毋临渴而掘井”

朱柏庐的父亲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朱柏庐侍奉老母,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他始终未入仕,一生教授乡里。他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与顾炎武坚辞不应康熙朝的博学鸿儒科,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

《朱子家训》问世以来,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圈点】《朱子家训》全文虽只有506字,却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

《弟子规》(作者:李毓秀)

“凡是人 皆须爱”

李毓秀科举不中后,就致力于治学。他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

《弟子规》清代后期广为流传,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4.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家风建设 篇四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和家风建设”。

一、儒家思想背景下的家训文化

(一)儒家思想对家族文化的重视

我们这个课题分为四个部分,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儒家思想背景下的家训文化。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对家族文化是十分重视的,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里,家族不仅是传统中国人社会经济文化的核心,也是政治生活的主导因素。所以《孟子·离娄》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礼记·礼运篇》里也讲到“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大学》里讲到“修、齐、治、平”,“修”是修炼自己的品德,“齐”是齐家,“齐家”是后面“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一个人把自己的道德修炼好了以后,首先应该很好地管理家族,然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治理国家,平天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家”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一点是,在中国,“家”这个概念其实是“家族”的概念,跟我们现在核心家庭的意思是有一点区别的。但是,“家族”这个概念事实上也是从核心家庭,然后进一步衍生,就是“家族”的概念,“家族”进一步扩大就是“国”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家族”是一个缩小的“国”的概念,“国”实际上就是一个放大的“家”的概念。家族文化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突出特征。

上世纪著名的儒家学者,新儒学的专家钱穆先生说过,“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部分里的第一个内容,家族在中国儒家文化里是非常重要的。

(二)家训文化的内涵

我们再来看什么叫家训文化?家训也称做家戒、家范、庭训,它指的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内部长辈对子孙后代的训诫、训示,它的重点放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从这几个方面来教育后辈。运用家戒教育家人和子弟,在我们中国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是一个人的早期教育,特别是家庭或者是家族的熏陶,家族文化的传承,对一个人以后人格的形成,事业的发展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中国的家训文化把中国古代的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结构模式运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把教育天下的任务分摊给每一个家庭,或者每一个家族来承担,这样就把家庭以及家族这样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变成了道德教化,知识和人生智慧传承的组织结构。所以,家训文化是中国家族文化一个很必然的结果。

(三)家训文化以制度化方式运行 家训文化在中国古代是以制度化的方式运行的。宋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官员司马光在他的家训里边记载,唐代河东节度使柳公绰——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在教育儿子的时候,每天像老师给学生布置功课一样,每天要检查,这样的做法一直持续了20多年,所以柳氏家族出的人才那么多跟这个也是有关系的。

除了柳公绰,宋代的宰相赵鼎在他的《家训笔录》里也讲到,如果一个家族里哪个子孙做了坏事,败坏了家风,这个时候,家族的长辈一定要聚集家庭的子弟进行庭训,庭训就是让他知道这个事情做得不好,以后要改正,如果仍然改不好,继续再庭训,一直到改好为止,这是赵鼎的记载。

中国在南方还有一个很著名的郑氏家族,一直到了元代,仍然保持每天早上全家聚会,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进行祭祀和聚会的习俗。在聚会的时候,一定要宣讲家训,并且通过在祠堂设立奖罚牌,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操守进行督察和奖惩。这个都是我们有史可查的,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家训文化得以实施。

这样的模式的特点是什么呢?它实际上是把素质教育转移和分解到每个家庭来进行,在全社会就建立起了一个家家有责、人人践行、代代相传的社会教化机制。这种教化机制是一种自组织状态之下,低成本、高效益的教育模式,是中华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对人类文明很重要的贡献。

二、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的家训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普通百姓父子相传、口耳相授的实践,很早就开始。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血缘家庭传承的民族,中国又是农耕民族,所以中国非常重视把前辈的生活经验、人生智慧、相关知识有效地传承给后代。

我们从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在尧舜时期就已经有了家训,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典籍《尚书》、《周易》、《诗经》里,有相应的家训内容,对后世的家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尚书·五子之歌》里有“皇祖训一”,皇祖指的是大禹对他的后代的训令,这里讲到,“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这个话是当时作为领导人的大禹对他的后代教育,老百姓可以亲近,但是不要看不起老百姓;“民惟邦本”,老百姓是整个国家的根本;“本固邦民”,老百姓如果满意了,生活好了,整个国家就会安定、安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我看天底下的那些人,随便找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头或老太太,都比我在某些方面更强。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民本思想在大禹的时代是通过家训的方式传承给了后代,因为他是一个政治领导人,所以他在家训的时候,当然就有非常强烈的政治诉求。这个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家训里比较早的一个案例。

中国的传统家训萌芽于“五帝”时代,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了鼎盛,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情况。

在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以及他所写的书《家训》是非常有标志性的,就是北齐时代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氏家训》出来以后,各个朝代都出现一大批的家训,比如唐代李世民有《帝范》,宋代司马光有《训俭视康》,“康”就是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陆游的《放翁家训》,袁采的《袁氏示范》,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陆九韶是宋代著名哲学家陆九渊的哥哥。

明代杨继盛的《杨忠愍公遗笔》,何伦的《何氏家规》等。清代有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张英的《聪训斋语》等,这些都是中国历代家训里面非常著名的。

三、中国传统家训例举

(一)《诫伯禽书》、《尚书·周书·无逸》

我们进入到今天课程的核心段落,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典范,我们做一个例举。

《诫伯禽书》、《尚书·周书·无逸》是周公旦对后代的家训记载。

我们先来看《诫伯禽书》,这个文章是给他的儿子伯禽的,当时周公在首都辅佐他的侄子成王,他的儿子伯禽被分封到了鲁地,也就是现在山东曲阜一带。周公为了能够把周王朝历代统治者的政治经验、人生智慧有效的传给儿子,所以写了《诫伯禽书》来告诫他的儿子。他说我们做领导人的,一定要谦虚谨慎,一定要考虑到老百姓的生活状态,一定要考虑到我们要统治一个地方应该有非常贤良的人,所以要谦虚谨慎,做事情要考虑得非常周全,一定要勤政、清明,《诫伯禽书》的核心的意思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尚书·周书·无逸》是周公旦告诫他的侄子成王,一定不要贪图安逸享乐,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关心老百姓,安定民心,“知稼穑之艰难,方可立于不败之地。”周王朝(东周、西周)一共延续了800年,是中国历代王朝里延续时间最长的,而且周的文化对后来的春秋战国思想,包括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说,周文化事实上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吸收了前代夏和商的文化以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周文化。周文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体现在家训文化里。

在周文化里,家训文化里有一个很著名的案例——《桐叶封弟》,这个故事讲的是周成王和他的弟弟当时都是很年轻的人,他跟他弟弟在一起玩,当时他就拿过一片桐叶跟他弟弟说“我要封你”,他是开玩笑的,周公在旁边看见以后,马上过来拜见成王,“大王封弟,甚善!”你现在封你的弟弟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成王说我只不过是跟他开一个玩笑而已。周公说“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你现在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是不能够随便说话的,说了的话一定要落实,一定要实施。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周成王意识到,作为一个领导人,说了的话一定要落实,一定要履行。所以,周文化对中国后世的影响非常地大,其中一个方面就体现在家训文化里,做得非常规范,非常到位。

(二)《诫子书》、《诫外甥书》

诸葛亮有两个家训文献,一个叫《诫子书》,一个叫《诫外甥书》。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宰相,诸葛亮46岁时生了一个儿子——诸葛瞻。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其中二姐生了一个儿子,叫庞换,诸葛亮非常喜欢。诸葛亮对这两个孩子的教育都非常地关注,所以分别给这两个孩子写了两封家书,被称为《诫子书》和《诫外甥书》。

在《诫子书》里,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有为的君子,做事情的时候内心要安静,通过让自己内心安静,然后修炼自己的品德。“俭以养德”,非常节俭,培养自己的品德。所以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一定要节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知道我真正的志向,以后要做成一番什么样的伟业?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追求更加明晰,所以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伟业,首先自己内心里一定要保持安宁的状态,保持安宁状态以后,开始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修炼自己的品德,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才能得到培养,最后才能完成一番功业。所以他说“非志无以成学”,你一定要有志向,然后才能够把学到的东西在现实之中进行运用,成就一番伟业。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修炼品德,学习,成就一番伟业,这三方面的关系都在这里做了很充分的展示。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从《诫子书》里我们看到,他的核心价值观一定是儒家的。但是从“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可以明显看出他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他的家训思想里,融合了道家和儒家两方面的思想。下面我们看一下《诫外甥书》。说的意思跟前面的非常相近,“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志存高远”就是要有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慕先贤”,要学习前代的伟人,仁人志士;“绝情欲”,要节制自己的情欲;“弃疑滞”,让自己的心胸、精神状态更加通达,更加开阔。

《诫外甥书》的基本思想和《诫子书》基本上是一样的,这是诸葛亮的两篇家训文献。

(三)《颜氏家训》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案例,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是我们中国家训文化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作品,就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之推是何许人呢?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的学生颜回的后裔,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头讲家训文化的时候可以看到,儒家的几个著名家族——孔氏家族、孟氏家族、颜氏家族、曾氏家族——的家训文化都是做得非常有成就的,而且他们的后人有成就得也非常地多,由此可见家训文化的重要性。

颜之推祖籍是琅琊临沂,先世随东晋渡江,历仕四朝,他当过南朝的梁,北朝的北齐、北周,以及隋朝的官员,他非常了解当时南方和北方学术思想上的优势和不足。《颜氏家训》一共7卷20篇,被称为“中华家训文化之祖”,所以这个家训非常重要,我们稍微详细的对这个文章做一个介绍。

《颜氏家训》是成书于隋朝灭掉南朝的陈国之后,但是由于他当时在北齐做官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这里有很多内容涉及到当时南朝和北朝的事情。颜之推出身于南北朝时期的氏族,是非常有教养、有文化、有家学的家族,比较高贵的家族,所以他受儒家名教礼法的影响非常大,同时他的儒学、佛学修养也非常深。这个人在各个方面都属于比较优秀的人,知识非常全面,做事情也做得非常得体,所以当时在南北胡汉各个朝代的政权之下,他做官都做得比较顺畅。

另外一方面,由于他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所以饱尝离乱之苦,曾经写过一个赋——《观我生赋》,对于自己生经亡国丧家的变故,做了非常真挚的陈述。正因为颜之推的经历非常曲折,所以进入隋朝之后,他结合自己一生的经历,把自己的人生智慧、人生经验做了一个总结,写成了《颜氏家训》,以此训诫子孙。

在这个书里有几个方面的思想。

1、把读书做人作为家训的核心

儒家非常重视教育,儒家的“至圣先师”孔子本身就是一个教师,所以儒家对教育是非常地重视的。如果我们去看一个有点历史的老宅,经常看到一副对联,叫做“忠厚传家久,诗书记事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方面,做人一定要忠厚仁义,另一个方面,一定要重视读书。颜之推认为,读书要做到三个方面:诚孝、慎言、检迹。“诚孝”是要诚实,对长辈要孝顺,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家族文化,所以,首先对长辈,对父母一定要孝顺。“慎言”已经讲到到了社会上怎么为人处事,说话要谨慎。“检迹”,做事情要谨慎,一定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和问题。颜之推认为,读书做学问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品德,让自己“开心明目,利于行耳”,还是为了让自己心胸非常开阔,知识非常广博,利于你在社会上做出一番事业。所以他说,“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颜之推是把读书和修炼品格联系在一起的,读书既有增加知识的方面,也有培养品德的方面,最终是为了让你在社会上能够更好地立足,这是第一个方面。

2、选择正确的学习榜样

《颜氏家训》里写到,在北齐的时候,由于北齐是少数民族,所以有一些人就教小孩通过学鲜卑语,弹琵琶,通过这样的方式服侍、讨好鲜卑公卿,取得富贵。颜之推对这种做法十分不屑,他认为,读书不是为了攀炎附势,而是应该“慕贤”,要学习大贤大德之人,把他们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他认为,即使是通过这种方式做到卿相之位,也是不可取的。

3、确立家庭教育的各项准则

他特别强调,家长应该成为子女的楷模,“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你要想让家族的后代成为好人,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做父母的一定要做得合适,所以他特别强调,做长辈的,做父母的,年纪大的人,一定要把榜样做好,树立正确的楷模。“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父亲做的不合适,儿子是不可能孝顺的。“兄不友则弟不恭”,做兄长对自己的弟弟妹妹不友善,弟弟妹妹一定是对你不恭敬的。“夫不义则妇不顺矣”,丈夫做事情做得不合适,妻子一定不会顺从你。这个话对于我们仍然非常有价值,我们做领导的,做公务员的,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份,注意自己在社会上,在单位里是起到主导作用的,不能有权了就任性,不能胡作胡为。所以,虽然这个话是家训的一个原则,我们把它推广来看,在家庭这么做,到单位里也应该按照这个原则做。这个是家庭教育的原则。

他还讲到其他原则。比如持家要“去奢、行俭、不吝”,就是一定要节俭,不要铺张浪费。在婚姻问题上,要做到“勿贪势家”,反对贪荣求利,儿女结婚结亲家的时候,不要看到人家很有权势就跟他结亲家,不要攀炎附势。他还特别强调,一个人在世界上,要求真务实,不要图虚名,这种说法都是中国儒家思想非常主流的,反复强调的,颜之推只不过把它用在家庭教育方面而已。

同时他非常反对迷信,这个思想跟儒家的主流思想是一致的,孔子特别强调,“子不予,怪力乱神”,“怪力乱神”指的是迷信的、暴力的、没有办法验证的事情。

除此之外,颜之推还特别重视为人处事的教育。他认为,为人之道,首先要厚重,就是忠厚,非常地稳重,“自古文人,多陷轻薄”,做人不要太轻佻,不要做得非常刻薄,要养成忠君、孝顺、谦恭、礼让这些“厚重”的道德品质。因为颜之推的重要身份是政府官员,而且他历经四朝,有非常丰富的为官、为人的处世经验,他之所以重视“厚重”,跟他的官员身份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跟他的经历非常复杂也有很大关系。这是第一个,他非常重视为人处事一定要厚重,特别反对轻薄。其次,他主张“少欲知足”,这种思想也是中国家训文化从古到今都非常强调的。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周公对他的儿子,对后代是这样强调的,要节制自己的欲望,要节俭,诸葛亮也是这样强调的,所以颜之推强调要“少欲知足”。

这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里最重要的几个方面的思想。我们现在来看,《颜氏家训》有什么意义。它是在这种共性的基础上,特别突出一家一户的个性,调动起家长为子女垂范立训的文化自觉,我们读《颜氏家训》就可以读出来。《颜氏家训》结合了颜之推非常复杂曲折的人生经验,所以他提炼出很多的做法跟他的经历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读《颜氏家训》时,可以读出很明显的他的思想里的个性,这是它的意义。

在《颜氏家训》的影响之下,中国下到普通老百姓,上到宰相,到帝王之家,都开始定立自己的家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颜氏家训》思想里头有这样一些话讲得是非常好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在《教子》篇里头有这样一句话,“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就算你是普通老百姓,没有办法做到像宰相、帝王那种很高大上的教育,但是这些事情是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做到的,当孩子能领会大人的表情,知道旁人的喜怒哀乐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对他进行教育,告诉他什么东西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这里实际上强调的是早教的原则,就是孩子刚刚开始对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表情已经知道,这个是爸爸,现在不高兴了,妈妈可能有点难过了,哥哥有点不开心了等等,当他已经开始对家人的表情有这种感知的时候,就应该对他进行介入教育。我们认为,这种原则放在现在的幼儿教育学理论里,仍然是非常有价值,非常科学的。

《教子》篇里还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应该两方面都具备,第一方面,一定要有权威,一定要严格;第二方面,对孩子要有爱,不能光有严,没有爱,这是不行的。两方面都有,儿女一定对父母既有敬畏之心,同时又会有孝顺,爱父母之心,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是比较全面,比较合适的。“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这句话也说得非常好,对我们现在教育孩子也是很重要的。他说,我现在看到我旁边的那些人“无教而有爱”,光有爱是溺爱,因为没有教育,没有规则,没有威严,所以孩子没有办法掌握规则、规范。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是不符合我们要求的,所以他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颜之推是中国家庭教育里非常成功的人物,他不仅在实践中做得很好,而且他能够总结出一些原则,也是做得非常好的。

在《教子》篇里他还讲到,“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由及今,此弊多矣”。我们爱自己的孩子,很少能做到非常地公平、公正,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弊端。“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意思是龙生九子,一定是有差别的,你如果光喜欢很聪明的,不喜欢笨一点的,鲁钝一点的,可能会造成一个很大的不良后果。你的爱,对孩子的态度有偏差,那些得到多过的爱的人,当时他觉得很高兴,但是以后很可能会造成祸害。所以他特别强调,当家里的孩子比较多的时候,对他们的教育和爱应该公平、公正,要把分寸拿捏好。这个是《教子》篇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在《勉学》篇里有一段话,对我们现在也有很好的启示。“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这个话的意思是小的时候学习,像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光是非常光亮的;老了再去学习,就像拿着一个蜡烛在夜里行走一样,虽然光不是那么亮,但是仍然比闭着眼睛走要好。所以他说的就是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可能你早年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及时学,现在到了50岁、40岁,这个时候去学,虽然效果比不上十几岁、几岁的时候开始学效果那么好,但是,学总比不学好。所以在这里他特别强调,学习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学的,而且是活到老,学到老。这种思想对我们仍然有很重要的启示,我们现在也特别强调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知识是在不断更新、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学习。

《颜氏家训》里有很多很重要的思想,因为时间原因只介绍到这儿。

我们现在看一下《颜氏家训》对颜氏家族后人的影响,这里只提唐朝,唐朝有几个著名的人物都是颜之推家族的后人。一个是给《汉书》做注的颜思古,还有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大家都知道,他的家人,他的兄弟颜杲卿在“安史之乱”的时候,颜真卿和颜杲卿家族里的人,为了抗击当时的安史乱兵,很多人为国捐躯。当时他们的家人主要在现在的河北和山东一带抗击安史乱兵,很多人都在战争中死亡了。颜真卿曾经有一个很著名的书法,叫《祭侄文稿》,就是纪念他的侄子在抗击安史乱兵过程中,为国捐躯的事情,《祭侄文稿》后来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著名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我们从这里头可以看到,光是在唐代,就出现了这些著名的颜氏家族的后人。

5.中国家训史 篇五

中国古代的家训,主要是指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父祖对子孙的教诲训示,但也有一些是夫妻间的嘱告、兄弟姊妹间的劝谕、诫勉。传统家训的教化的内容十分庞杂,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但究其根本,却始终是围绕齐家治家、教诫子弟、处世指导三个方面展开的。

第一,齐家治家。

与儒家倡导的“齐家”思想相适应,传统家训都把家庭和睦,“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气团结”作为“家道隆昌”必不可少的条件(参见孙奇逢:《孝友堂家训》),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对于“齐家”、“兴家”的极端重要性。在强调睦亲齐家的同时,传统家训特别是宋代以来的家训大都总结、传授家政管理、家业置办等方面的具体经验及详细措施。

传统家训在论及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调适时,主要是论述父子、兄弟、夫妇“六亲”(“六亲”也有其他说法)之间的关系,认为“一家之亲,此三而已也”(《颜氏家训》)。当然,家训也谈及亲属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如司马光《家范》中就论述了甥舅、舅姑等姻亲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传统家训基本上以儒家家庭伦理思想为依据而加以阐述和发挥。

在父子关系上,强调父慈子孝。由于封建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家庭财产的继承,家庭权力的转移都是由父辈决定的,因而子辈绝对地服从、孝顺父辈就成为最根本的家庭道德规范。《袁氏世范》说:“子之于父,弟之于兄,犹卒伍之于将帅,胥吏之于官曹,奴婢之于雇主。”值得提出的是,尽管家训的作者们无不将“子孝”作为处理父子关系的主要方面,有的甚至宣扬“愚忠”、“愚孝”,但也有不少家训同时提出了“父慈”的要求,要家长在不失权威的条件下,对子女家人宽以待之。如明仁孝文皇后所言,“上慈而不懈,则下顺益亲”,否则“父不慈则子不孝”,于己于家都不利。许多家训还对家长提出了正身率下、爱子贵均的要求,认为假如家长持心不公,家庭必然不和。

在夫妻关系上,强调夫义妇顺。古代家训深受封建纲常礼教的影响,同样以“夫为妻纲”、“男主女从”作为调适夫妇关系的行为准则,宣扬“烈女不更二夫”等男尊女卑的观念,但也有一些家训主张一夫一妻,“嫁女不论聘礼,娶妇不论奁赀”(姚舜牧:《药言》),反对“从一而终”,夫死允许改嫁(蒋伊:《蒋氏家训》等)。

在兄弟关系上,强调兄友弟恭。兄弟妯娌间的和睦相处甚至是“齐家”更为重要的条件,如《颜氏家训》所说,这是因为兄弟之间“各妻其妻,各子其子”,易生嫌隙。兄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妯娌之间的团结合作才有了保证。

传统家训在论及治家之道时,重点阐述了四个方面:一是严谨治家。封建家长们深知兴家之艰难,在家庭的管理上都非常谨慎,譬如《袁氏世范》的《治家》篇就有72则,几乎涉及家务管理的各个方面。二是勤俭持家。“一粥一饭,当思来自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不少家训还具体规定了宴会、衣服、嫁娶、丧葬、祭祀等的标准,严格控制开支。三是忠厚传家。许多家训都要求家人宽柔慈厚,说明“祖宗以厚德启其后昆,则寝昌寝炽,子孙削薄其德,丧败随及”(张履祥《训子语》)的道理。四是善视仆隶。在处理主仆关系时,传统家训除了强调严加管束仆隶一面外,也要求家人善待他们。如袁采叮嘱家人,婢女大了要送还其父母,仆隶无家可归者应养其老;郑板桥嘱咐弟弟烧掉前代家奴的契约债券等等。

第二,教诫子弟。

由于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齐、治、平的统一,把“修身”视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受其影响,作为家庭教育教科书的家训也都把教育子弟家人立身修德摆在突出的位置而反复强调。其主要内容有:

蒙以养正。家训的作者们很是强调早期教育对子女成材的重要性,认为“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孝友堂家训》),反对溺爱、宠爱孩子,将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励志勉学。许多家训都勉励子弟立大志、成大器,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认为“人无志,非人也”(嵇康:《家诫》)。有的家训还阐述了立志与成学的关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家训的作者们还把自己的治学经验、方法传授给子弟,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学风。

应世经务。难能可贵的是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仍有许多家训都要求子弟耕读并重,学些技术、手艺,以自食其力、自立于世。陆游“时时语儿子,未用厌耕锄”(陆游:《剑南诗稿》)。霍韬《渭崖家训》中论述了子弟参加农耕的重要性,认为“幼事农业,则习恒敦实,不生邪心。”他还主张乡村学校的先生,应该考核学生从事农业生产的情况,凡耻于耕作者应予以休罚,如连犯三次,就开除他的“学籍”。纪晓岚甚至颠倒了自古以来“士农工商”的排列次序,向儿子灌输“农居四民之首,士为四民之末”(《纪晓岚家书》)的崭新观念。《庞氏家训》等家训著作中还写入了一些农副业生产的经验。

奉公清廉。不同时代、门第的家训中都教诫家人清白做人,勿贪勿奢,注重节操名声,特别是一些官宦家庭的家训。赵鼎的《家训笔录》认为“凡在士宦,以廉勤为本”。包拯对贪官嫉恶如仇,嘱告家人“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包拯集》卷十《补遗》)并命人刻在石上,以诏后代。

报国恤民。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帝王、仕宦之家的家训中。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清圣祖玄烨的《庭训格言》都告诫子孙们要不辞辛劳,认真处理国事,关心百姓的生活。许云《贻谋》要求子弟为官者“不论尊卑,一以廉恕忠勤、报国安民为职。”许衡《训子》诗要儿子“身在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

杜绝恶习。在强调进德修身的时候,传统家训无不将戒除恶习放在首位,谆谆告诫子孙千万不要沾染赌博、酗酒、游手好闲、搬弄是非等不良习性。要他们知错能改,“有过不能改,知贤不能亲,虽生人世上,难为人上人。”(邵雍《诫子吟》)还有不少家训详细规定了对沾染恶习的子弟们的惩罚措施,轻则杖责、鞭挞,重则免祀、开除出族,甚至处死。

第三,处世指导。

一个家庭、家族要自立于社会并获得发展,不仅要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与外人的关系,因而传统家训在教诫家人子弟时,大都结合自己的经历及处理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经验,传授处世哲学、处世之道。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和待乡曲,宽厚忍让。许多家训都一再叮嘱家人要谦恭谨慎,宽厚待人,特别是对乡亲邻里,更要“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郑太和等《郑氏规范》)

审择交游,近善远佞。朋友关系是五大伦常关系之一,许多家训的作者都注意到了社会环境和友邻品行对子弟成长的重要影响,反复教诲他们要慎重交友。近君子,远小人。交“敦厚忠信,能攻我过”的“益友”,不交“谄谀轻薄,傲亵狎,导人为恶”的“损友”(《朱熹给长子书》)。

救难怜贫,讲究人道。不少家训中都体现了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教育子弟家人发扬人道精神,量力济人。

6.@中国广告史 篇六

(按2014考试大纲整理,便于背诵和打印)中国广告史

一、中国古代广告史

(一)先秦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市声广告、响器广告、物价牌广告、陈列展示广告等)1.“商”与“贾”不同的广告形式

周朝是出现货币,买卖分离。春秋时期,我国已有商贾之分。行为商,坐为贾。“商”以走街串巷,贩运叫卖为主;“贾”有固定的营业场所。由于二者经商方式不同,传达商品信息的方式也不一样,于是又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广告形式。2.市声广告:

(1)吆喝叫卖和响器,属于商业标志民俗中的声音标志形态,也称为市声。

(2)所谓市声,除了市场上商贩的叫卖声以外,通常泛指街市上的喧嚣之声。这种市声,一般可以分为叫卖声和代声两种

(3)叫卖,是在原始的以物易物的自然交易活动中形成的,直接用口头语言传达所售商品内容、质量、价格等的一种商业广告。属于市声的主要形式。早在先秦时期这种市声广告就已经出现了。俗话说卖什么吆喝什么,就是这种商业广告的形象说法,它是商业宣传的最直接方式。3,响器广告:

(1)行商经常采用不同的器具,以各类特殊响器来代表不同的行业,在西周时代便出现了。(2)行业用响器作为广告手段,其原因大概有两种:一是走街串巷的小商贩,需要整日不停的吆喝,为减少嗓音的疲劳而改用响器;二是某些特殊经营行业,由于人们的传统习惯,民间禁忌及价值观的制约而产用响器。4.招幌广告(招牌幌子):

招幌是招牌和幌子的复合式泛称。是行业和店铺的经营标志。从前,无论是行商还是坐商,都有使用招幌的习俗。

(1)招牌:在汉语中取招引之义,其形式为标有文字或图画的标志广告牌子。

(2)幌子:是以商品实物,或旗、帘等各种标志物来表示商家经营内容的商业标志形态。

物价牌广告:管理市场的官吏,负责整顿、平抑物价,并将定下的物价写在旗幡上,悬挂在市场管理机构——市亭上,使买者能清楚地看到,表示诚信。5.标记广告

最初,在物件上加刻铭文,年号,为了表示所有权或者作为纪念、装饰。类似于现在的商标,印刻在商品上,如“某记”.6.早期的名人广告效应

借用名人的可信度销售商品。伯乐相马故事“环而视之,去而顾之”。7.陈列展示广告

(1)早期的展示广告形式简单,主要是商品陈列。

(1)将档次不同,风格各异的各类商品,分别摆放在不同的摊肆,以免互相混杂,以次充好。

(2)这样有利于人们在购买时辨别和比较,做到市场公平、价格合理。(3)陈肆辨物是典型的商品陈列式广告。

(二)秦汉时期的广告

(2)唐朝的招工广告

商人招拥的纸榜子。

(3)唐朝的戏剧演出海报

戏台、勾栏都张贴“牌名”,即戏码。

(4)店铺的招贴 3.招幌广告

以酒旗的使用最多,是酒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灯笼广告:

(1)唐代繁荣的夜市,导致了灯笼广告的兴起,是唐代及以后酒楼、饭馆的特色之一(2)一般悬挂在店铺的门前,灯笼上用文字表明其商号的商业性质。如写上酒楼、茶馆、客栈等字样。在夜间点烛放亮十分引人注目,起到了招牌广告和悬帜广告的作用,也有现在霓虹灯广告的效果。

(3)灯笼广告的兴起,首先是由于夜市的出现,其次是此时的灯笼的制作技术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为商人做广告宣传提供了物质基础。5.演示广告

陈列展示广告和表演广告两种 6.传单广告

唐代佛教盛行,印刷术发明和普及。7.为政治服务的广告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露布”.露布就像旗帜一样插在地上,周围群众聚到一起观看。

(2)科举榜文

(3)广发诏书,如隋文帝广发诏书瓦解陈胜的军心。8.路标、牌坊广告

路牌以树代替,有引人注意的功能。唐朝,牌坊是记录好人好事,发布公告的地方。

(四)宋元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 1.市声广告(1)叫卖广告

两宋时期小商贩增多。(2)唱卖广告

这一时期的叫卖广告以唱卖为主,而且实现了人声和响器的结合,用婉转的小曲做广告更是引人注意。(3)响器广告

乐器如箫、小鼓、铃铛等用于广告,典故:“惊闺”。(4)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市声广告

诗词与元曲中的市声广告 2,招幌广告:

招幌有横、竖不同类型,广告商有文有图,用文字写明店铺的名称和性质,用图画显示行业的性质。

(1)名目繁多的招幌广告:宋代,招幌广告遍及城乡,都市里几乎每家商铺都有自己的招牌名称。如,“三碗不过岗”和饮酒对联等

(2)林立的招牌广告:这一时期,招牌已经成为商店最基本的广告形式,一般店铺门前

(1)店面装饰广告

① 酒楼的精美装饰:门首皆缚彩楼、欢门,门口竖立着高大的旗杆和彩旗。内部亦是装潢考究。

② 茶肆的优雅环境:名画与名花相辉映。(2)最早的纸质包装广告——“裹贴”

“裹贴”指包装纸与印刷术的结合。最早的纸包装广告实物是吐鲁番某石窟中发掘的一片纸。

(五)明清时期的主要广告形式(响器广告、招幌、招牌等)1.唱卖广告:

吆喝广告一般都简短高亢,直截了当地把所卖物品喊出来。唱卖广告却不一样,要将广告吆喝声艺术化,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有时还要合辙押韵,悠扬动听。凡是老板姓喜闻乐见的事物,都能被随性配上曲调唱出来。是很到位的口头广告。2.响器广告:

明清时期的响器广告形形色色,花样繁多。如开封的“惊闺”“惊绣”两种响器广告。老北京“打小鼓的”

(1)更多的时候,吆喝广告与响器广告是结合起来的。商贩的市声广告,其内容通常都带有较大的鼓动性和诱惑性,多以突出物美价廉为其特色,其形式则多以节奏鲜明或带有韵律感为特征。

(2)这种广告形式发展的最广泛、最充分,原因主要是 ①广告成本低,只要有好嗓子就行,一般的响器价格也不高

②这是一种适用于行商小贩的特殊销售方式。这些小贩大多走街串巷,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其主顾都住在四合院内,只有靠吆喝声和响器来引起他们的注意。

③市声广告的传播范围在当时的各种传播媒介中应用比较广泛,可以使很多人听见。(3)这种市声广告,充分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顾客具有极大的诱惑和刺激作用,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街头艺术。2.招幌广告:

明清时期,招幌广告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更趋于成熟。宋代以前的招牌仅仅是作为店铺的标志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明清的商家都很重视商店的招牌、招幌、善于利用招牌、招幌来做广告宣传。注重以儒家以义取利的思想为主导,在商业活动中讲究商业道德和商业信誉,而且开业人对幌子赋予极为神圣的意义,认为幌子能招财进宝,是财神的化身。因此,开业时都要祭幌子。

人们已经认识到招幌广告对商品销售的重要性,没有招,顾客就不会或很难付诸购买行为。清代对招幌广告的管理具体来说如下:

首先,赋予招牌文字以特定内涵。如北京“同仁堂”药店,“全聚德”烤鸭店等。其次,在招牌含义上选用吉祥如意为主题。如“内联陛”鞋店。

第三,在招牌内容上还采用与商店有关的历史故事为主题。如明代“六必居”牌匾、清代“都一处”招牌等。(1)幌子

① 酒幌

② 当铺的招幌:当铺最鲜明就是门前的“当”字。

③ 老北京的招幌:(1)学堂和招兵招幌。(2)其他风格的幌子:实物幌子、模型幌子、英国大鸦片商马地臣创办,是一份商业性质的报纸。为英国商人向中国倾销商品、提供商业信息服务的。该报还附出《广州行情周报》是一种带有广告性质的报纸。

(5)近代以后,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33年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力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以宣传基督教义、传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文学知识为主。它同时也是最早在中文刊物刊载行情物价表之类商情的刊物。

(6)鸦片战争之后,开中文刊物刊登广告之先河的,是1853年8月英国传教士在香港创办的《遐迩贯珍》中文月刊。该刊是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杂志。除了宣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和阐发基督教义之外,该刊还经营广告业务,为中外商人沟通商情。

2、近代主要报纸广告的经营(《申报》、《大公报》、《新闻报》、《上海犹太纪事报》、《立报》等)

① 《申报》:

(1)旧中国历史最久的中文报纸《申报》,是由英国商业资本家美查于1872年在上海创刊,1949年终刊。

(2)美查创办《申报》的目的就是为了营利,因此非常重视报社的经营管理,对广告也非常重视。

(3)当时在《申报》上登广告叫做卖告白,广告费也较低廉。在创刊号头版上刊登的《本馆条例》,也专门谈了该报发行、广告事宜。

(4)在创办初期便针对当时上海报业广告市场的特点制定了有利于吸引中小华商的招商策略,把争取华商广告作为广告业务经营重点。制定了洋贵华廉的策略。

(5)《申报》在八个月就打败了强劲的竞争对手,取得堪称“报业奇迹”的胜利,然而美查没有因为申报的巨大成功而固步自封。在经营蒸蒸日上的同时,美查便着手开展了以报馆为依托的各种相关事业,以拓展报馆的经营领域。最终建立了以《申报》为首的综合性“报业集团”。

(6)1912年,席子配将《申报》转让给史量才等人。《申报》开展了新的发展时期,采取了包括扩大广告范围,做好发行工作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于内容逐步丰富多彩,又有当时第一流的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等人写稿,《申报》销售数量大增。史量才接办《申报》之后,致力于广告部门的改进,设立了广告推广科,科内设广告外勤组和广告设计组。

② 《新闻报》

(1)由英国商人丹福士1893年在上海创刊。

(2)初创时,广告招揽遇到很大困难,《新闻报》为了同《申报》竞争广告,派人每天到各戏园抄录戏目,免费刊登,以博得客户的好感。

(3)1899年美国人福开森出资购得《新闻报》,特聘华人汪汉溪为总经理。汪汉溪注重经营管理,尤其注重发行和广告,将二者视为经济命脉和养命之源。专门设置了负责推销报纸的推广科和负责报纸广告开发、设计、编辑及刊登事宜的准备科。

③ 《大公报》

(1)1902年由英敛之创办于天津,以鲜明的论说与敢言著称,为进步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空间。

(2)创办初期,《大公报》的报纸广告除了经常刊发外商广告之外,公益广告、教育招生、书籍广告也有一定的比例。

(3)1905年,美国政府企图胁迫清政府再次续订歧视华工的条约,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大公报》与之相呼应,拒绝刊登美国广告,倡导抵制洋货。

思想,扩大党的政治影响,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2)解放日报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机关报,该报在开办“大众广告”时就明确宣布:开办广告栏目“目的是为读者服务,义务登载,并负责保密,对广告的要求是,文字要简洁,通俗,刊登程序以缓急为准。同时,借以表达社会动态,尽量挖掘它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解放日报》有专门代理广告业务的解放合作社。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广告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为抗日战争服务,为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服务。(3)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报纸。1945年开通大众广告专栏,广告涉及内容广泛

(4)人民日报在华北创刊后,就刊登各类广告,一般头版广告地位在报头左右侧。

(二)近代新出现的广告形式

1、近代最具代表性的广告媒介——月份牌

(1)月份牌年画广告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商品海报,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为推销商品服务的商品艺术。

(2)月份牌年画广告简称“月份牌”它是一种结合画、广告与年历三位一体的商业文化产物。月份牌的一般形式是中间画画,画的两边有日历表,画的上方或下方印上商号、洋行的名称或商品。

(3)月份牌的出现是由于清末洋货的大量涌入,文化的差异,人们不喜欢洋广告的背景下产生的中西合璧的新式年画广告。

2、近代的电影海报

(1)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在巴黎一家咖啡馆公开放映了他们制作的影片,从而揭开了电影时代的帷幕。

(2)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的《定军山》片段,称为国产无声电影的开山之作。影片放映时,又制作了一张电影海报帖在影戏院门口,进行宣传。(3)可见,中国第一部自己出品的电影,就开始使用电影海报,激活了观众极大的兴趣。从此中国电影就与电影海报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在何时何地,哪种主题的电影中电影海报都能散发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

3、近代有特色的广告形式(火花广告、药品广告等)

火花广告

(1)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民族工商业得以进一步发展各地兴办了火柴制造厂

(2)火花,就是火柴盒上的贴标,是一种独特的包装装潢广告。一般认为中国的第一枚火花是1879年广州巧民火柴厂的舞龙贴标。

(3)火花设计还配合了时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如签订二十一条时。五四运动时,随着抵制外货、振兴民族工业口号的提出,随即在火花上也出现了“提倡国货,挽回利权”“救国火柴”等,具有深刻的影响。

药品广告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汉方药广告相继进入中国市场。行销最久的是仁丹。仁丹进入中国市场后非常重视广告的宣传

(2)最初,因为洋化气息太重而遭到中国顾客的蔑视,仁丹很快改变策略,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大作广告

(3)仁丹的印刷品小传单特别采用了大众喜闻乐见的图配文的手法,用写实的情景式图画

(1)随着广告事业的发展,中国广告专营行业,即广告社、广告公司在近代开始出现。(2)报刊广告蓬勃发展以后,广告主与广告经营者逐渐分离,从而促使广告代理商在中国出现。广告代理商是以报馆广告代理人和版面买卖人的形式出现,后来演变为各种广告社、广告公司。它们为广告客户提供广告设计、制作、发布、代理等各项服务以收取佣金。(3)在中国,这种广告专营行业最早产生于上海。它的产生,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初,上海地区许多有经济实力的外商企业为了加强竞争,都自办了广告部。当时的广告部已经能站在媒介形势发展的前沿,广告本身通过使资本进入,对媒介的丰富和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4)没有条件设立广告部的企业,只好依靠广告代理商设计和制作广告,促使了早期广告社和广告公司的产生。

(5)由于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在戊戌变法前后,除了上海以外的其它城市,还暂时没有出现较具规模的专业广告供公司。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中国许多城市迎来了广告发展的高峰时期。

2、近代广告代理业的兴盛及行业自律

(1)以上海为代表,北方以天津、北京为代表的广告业兴盛发达起来。(2)天津最早的广告经营单位是1920年的新中国广告社和中外广告社。(3)北京地区出现较早的广告社是1921年创办的杨本贤广告社。

(4)上海,1921年英商美灵登广告公司创立,它与克劳广告公司,以及1926年成立的华商广告公司和1930年成立的联合广告公司并称为四大广告公司。称为三十年代广告业的支柱。

 行业自律:

(1)随着广告业的发展,广告媒介的自律及广告业伦理问题也逐渐被提了出来。这反映了中国广告业界及媒体最早的自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增强。

(2)五四前后,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真实,不道德的不良广告,广告业界也鱼龙混杂。全国报界联合会于1920年在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常会上,通过了《劝告禁载有恶影响于社会之广告案》这个提案的影响非常广泛,是中国最早的广告自律文件之一。

(3)中国广告业界最早的行业组织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广告公会。该会成立后,曾开展过一些活动,多次开会来交流经验、探讨广告学术,商讨参与世界广告组织的事宜等。

(4)1927年,由上海维罗广告公司、耀南广告社等六家广告公司,又发起组织成立了中华广告公会,主要是争取、保护业界共同的利益和解决同业之间的纠纷,共同发展。公会成立后建议不再用“掮客”的名称,而要称为“代理商”。

(5)20年代《民律法案》中对公告所做的规定,是中国最早的广告管理法规条款。

(四)近代的广告学术研究活动的初始

(1)中国最早出版的广告学研究专著当推甘永龙编译的《广告须知》

(2)1919年12月,时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会长的徐宝璜出版了《新闻学》,这是中国学者自著的第一本理论新闻学专著,也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的“破天荒”之作。其中第十章《新闻纸之广告》对报纸的广告、发行,作了初步论述。

(3)他认为,广告者,乃有力之商业媒介。又广告者,人事之媒介也。他主张,对于广告,当事先审查其内容何如。一报长登不正当之广告,必致广告之信用扫地,因之其价值不堪阅

卫世界和平运动的需要。在文艺、文化、广告宣传工作者的宣传鼓动下、抗美援朝迅速在国内变成了一场爱党、爱国的自发性群众运动,人民倾囊相助,无私地捐献他们的钱物,捐献出一片赤诚。

(3)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组建国营广告公司

(1)在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中,广告行业也在其中,主要表现是:

①全国各主要城市对原有广告从业人员进行思想教育、逐步克服资本主义经营作风,开始树立为生产者、为消费者、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②政府有目的地把分散的各自经营的私营广告行业,改造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公私合营广告公司。

(2)上海市对原有旧广告社进行调整合并,组成由上海市商业局领导的中国广告公司上海分公司,把全市100家左右的广告商按经营范围改组,归并为五个公私合营的广告公司和一个广告美术社。又成立了由上海文化局领导的上海美术设计公司。(5)北京市组成由市文化局领导的北京市美术公司。

(6)天津市早在1951年即把全市广告行业调整合并为广告总店,1956年又划归文化局领导,改名为天津美术设计公司。(4)布拉格国际广告会议

(1)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业企业很多产品都由国营商业报销,已很少再有做广告的企业,因此广告业务剧跌,报纸广告版面减少,一些城市的商业电台被取消,广播广告日益萎缩。这些情况持续了很久,直到布拉格国际广告大会召开,中国商业部派员参加后,情况才有所改变。

(2)1957年,国际广告工作会议在布拉格召开,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商业部派代表以观察员的身份出席。

(3)会议做了题为“从人民利益出发,发展社会主义商业广告”的决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商业广告的基本任务。并认为社会主义广告的基本特征是“思想性,真实性和具体性”(4)布拉格会议使中国广告工作者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发。(5)二十一城市“商业广告会议”

(1)1959年,商业部发出了加强商品陈列和广告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特别是对外开放城市做好商业广告宣传工作

(2)8月,商业部又在上海召开了21个对外开放城市的“全国商业广告、橱窗和商品的的陈列工作会议”这是新中国广告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广告会议。

(2)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商业部门如何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商业广告、橱窗和商品的陈列工作。它肯定了广告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积极作用: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业广告是经常向人民群众如实地介绍商品、指导人民消费的基本方法之一,②是社会主义文化领域中的一种美术形式;③运用广告可以扩大城乡、内外交往,对搞好商品生产和改善企业经营、组织人民经济、文化生活是有益的。

(3)商业广告根据社会主义商业的性质和任务,应当遵循“为生产、为消费、为商品流通、为美化市容”服务的四为方针;“必须把商品宣传和政治宣传结合起来,做到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性、政策性、真实性、艺术性和民族风格”

(4)这次会议交流和总结了建国10年来广告工作的经验,、探讨了社会主义广告的方针和理论,指出商业广告应当具备有社会主义特色,即“思想性,政策性、真实性、艺术性和民

(2)上海电视台播出雷达表广告片的同一天,上海《文汇报》也刊登了瑞士雷达表的广告。这是《文汇报》刊出的第一条外商广告。

(3)广告恢复初期,瑞士雷达公司不仅在电视和报纸媒体上发布雷达广告,还不失时机地利用户外媒体发布霓虹灯广告。在那个年代,霓虹灯广告尚属新兴广告形式,因此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4)短短的几年,通过广告,中国人认识了瑞士雷达表,现在看来瑞士雷达公司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

(5)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第一条有偿广告就是外商广告——美国威斯汀豪斯电器广告。‘

(9)改革开放之初本土广告公司的复兴

(1)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广告社、广告公司等专业的广告经营组织。30年代以后这些专业的广告组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广告业进行了初步的整顿,解散了一些经营作风不正、业务混乱、濒临破产的广告社,将各个分散的私营广告社合并为具有一定规模和业务能力的美术设计公司。中国专业广告公司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个广告社——美术设计公司——专业广告公司的演变过程。

(2)中国媒体恢复商业广告之后,广告公司也开始恢复“文革”之前的广告业务,新兴广告公司应运而生。上海市美术公司,上海广告公司,北京美术公司 中国广告联合总公司。(10)改革开放之后国外广告公司的进入

(1)改革开放之初,许多跨国广告公司就已经纷纷尝试进入中国这个极大的市场。(2)早在1979年,美国扬罗必凯广告公司就组织代表团访问上海广告公司,积极寻求与中国广告界的合作。1979年《文汇报》等在日本企业的整版广告,向阳社,电通等就曾担当过中介者。

(3)随着中国广告市场的重建,海外广告公司陆续进入这个新兴市场。1979年,李奥贝纳(中国)广告公司在香港成立,开始发展中国业务1980年,美国扬 罗必凯广告公司负责人访问北京广告公司,并签订广告业务代理协定。

(4)1979年博报堂设置了中国部,开始探讨日本企业利用中国媒体进行广告宣传的可能性。1973年中日建交不久,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就设立了中国部,1975年电通曾经试探性地进入中国,1978年再次与中方进行接触。1979年创办上海、北京电通办事处,其中北京办事处是外国广告公司第一个驻京事务所。电通广告公司在中国进行市场调查、效果研究领域的探索,介绍日本广告界的行业知识,主要从事三方面的业务:一是从日本向中国引进广告业务,而是从中国向日本输出广告业务,三是业务文化交流。

(5)此前,在日本由华侨开办的广告公司——向阳社与中国合作,率先介绍日本的商品广告到中国,它还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以节目带广告的形式引进国外电视节目,如铁臂阿童木等儿童动画片。由于有阿童木作为卡西欧的品牌形象代言人,卡西欧从那时成为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品牌。

(11)广告代理制在国内的发展

(1)广告代理制是国际通行的科学的广告经营机制,它是广告业走向成熟及现代化的标志。西方国家广告业界实行代理制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广告代理制主要内容为:实行广告承揽与广告发布分开的办法,即将原来由传媒直接承揽广告、发布广告合一的做法,改为由传媒专司发布广告、而由专业广告公司承揽广告,实行代理。代理制的实行,结束了了由媒体包办经营和发布广告业务的具有垄断性质的旧体制,使广告业的三个组成要素——

就是国际客户和国际资本。专业媒介购买公司的出现,表明跨国广告公司在争取市场主导权方面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媒介购买公司的出现,导致了广告业代理形态的重大变化,首先,突破了一对一代理制,统一媒介公司可以为同一行业的不同客户服务。其次,引发了广告业界对于广告主的媒介代理权之争。专业媒介公司所收取的代理费比广告公司便宜,广告公司的代理费一般是媒介所报总价的15%,而专业媒介购买公司一般是净价的3%-5%因此,媒介购买公司成了广告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13)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的广告活动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进入试点阶段,在国家集中力量整顿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实行放权让利,几十年的统购包销体制开始有所松动,企业获得了初步的经营自主权,面对信息渠道的不畅,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寻找销售渠道。一些企业发现广告对开拓销售渠道的作用,它们开始迫切地在报纸、广播、电视上做广告。1979年1月,天津牙膏厂就把自己的产品广告登上了《天津日报》上海药材公司在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内地第一条商业电视广告——参桂补酒广告。

(2)生产资料广告率先登场:当处于生产竞争时期的中国厂家意识到广告的作用时,首先登场的是大量的生产资料广告。在经历的多年的国家统包统销之后,企业第一次面对市场和用户,我是谁,我在哪,生产什么,成了他们最渴望传达的声音。

(3)生活资料广告的出现: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正常化,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消费倾斜政策,这一时期居民消费的需求得以迅速增长。(14)外资企业在国内的广告营销活动

(1)国际知名品牌宝洁打入中国市场时,推出了独特的销售主张,并采取了一系列促销活动,迅速提高了品牌知名度,打开了中国市场,成为国外企业在中国采用营销活动比较成功的代表

(2)独特销售主张:1988年,宝洁公司于广州肥皂厂合资设厂。作为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宝洁按照自己一贯的理性广告诉求,以“独特销售主张”策略推出海飞丝去头屑香波,强调产品的去屑功能,迅速打开中国市场

(3)活动营销:广州宝洁在这一时期策划了几次大型的营销活动,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效果。当时活动行销正逐渐成为行销和促销的一种趋势,成为最贴近消费者的营销沟通方式,宝洁将其引进中国,对缺乏现代营销理念的中国管理者带来的冲击是很大的。20世纪90年代初,广州宝洁在中国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影响面和影响力都很大。

(4)派发制造口碑营销:跨国公司还带来了派发促销活动的方式。92年,广州宝洁公司在北京举行派发活动,成为中国市场派发促销的先行者。到97年,派发已经被众多的企业接受,并在当年成为一种时尚。这种策略与公司的广告活动相呼应,形成空中与地面紧密配合的整合优势。作为一种市场营销辅助手段,它以投资小,见效快、效果佳的优点为众多企业所运用,使企业营销锦上添花。(15)CI在国内的引进

(1)CI即corporate identity 的简称,意即企业形象识别或品牌形象识别,是指企业有意是有计划地将自己企业或品牌特征向公众展示,使公众对其有一个标准化、差异化、美观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的识别,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简称。一个完整的CIS由MI理念识别、VI视觉识别、BI行为识别组成。

7.《中国当代室内设计史》 篇七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4元

【内容简介】

8.中国文人武斗史 篇八

梁启超拳击章太炎

戊戌变法前,由康有为幕后策划、梁启超任总主笔的《时务报》,请来章太炎担任撰述。章太炎为人极狂傲,可以从死掉的学者一直骂到后来的民国总统。在《时务报》馆,康派极强势,自然招来章的不满,加上双方从学术思想到政治观点均有分歧,遂至开骂。章斥康派为“教匪”,后者则骂章为“陋儒”。骂架升级,最终成为打斗。

康派一群人由梁启超带队到报馆,拳击章太炎。章也不是植物人,立即动手还击。梁启超被章太炎狠抽一个大嘴巴。斗殴事件后,章太炎即离沪赴杭。

黄侃武斗吴梅

到了民国时期,章太炎的弟子黄侃,开始在“武斗”中崭露头角,不但继承了其师之小学,还继承了其师之怒火。黄与词曲家吴梅都在中央大学中文系任教,一日系里于酒家聚会,席间黄与吴一言不合,遂至激辩。口水仗之中,黄侃忽然奋臂攘袖,一掌打向吴梅。吴急闪,未中,旋回敬一拳。两人于是起身离席,准备大打一场,被同事们拉住。

火爆青年陈独秀

青年时代,陈独秀与革命党人吴樾争夺刺杀满清五大臣的机会,竟至于扭作一团、满地打滚。疲甚,吴问:“舍身一拼与艰难缔造,孰易?”陈答:“自是前者易后者难。”吴对曰:“然则,我为易,留其难以待君。”遂作易水之别。后吴在炸弹行刺中当场殒身。

后来,陈独秀在八大胡同与人争风吃醋,大打出手,葬送了他在北大文科学长的前途。

熊十力、废名互掐

上一篇:建筑方案设计深度要求下一篇:六一儿童节结束语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