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培训心得

2024-07-26

疾病预防培训心得(13篇)

1.疾病预防培训心得 篇一

这是澄迈县马村中心幼儿园卫生保健的第一次培训,我选的课题是“幼儿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和预防”,在这个课题的基础上,我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述常见传染病的种类,首先谈病毒性急性出疹性传染病,这类传染病主要有麻疹、风疹、幼儿急诊、水痘等,其次谈细菌性传染病,这类传染病主要有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小儿结核病、细菌性痢疾。最后谈其他病毒性传染病,这类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腮腺炎传染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传染性肝炎、带状疱疹、狂犬病、手足口病。

接着,我便谈到孩子的接种疫苗而这类接种疫苗究竟是预防那类传染病呢?在这个培训中我也进行了解释。如(1)卡介苗(预防结核病)(2)乙肝疫苗(预防乙型肝炎)(3)百白破三联制剂(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4)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小儿麻痹)(5)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麻疹)。由于幼儿传染病种类繁多,我就选最常出现的两种进行简单的介绍。首先谈到的是流行性传染病简称流感。病因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是经飞沫传染。一般的症状主要有在流感流行季节,有超过40%的学龄前儿童及30%的学龄儿童罹患流感。一般健康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可能表现为轻型流感,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流涕、鼻塞及咽痛、头痛,少部分出现肌痛、呕吐、腹泻。婴幼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可出现高热惊厥。新生儿流感少见,但易合并肺炎,常有败血症表现,如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在小儿,流感病毒引起的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及胃肠道症状较成人常见。知道了它的病因有了解了它的传播途径还谈了它的症状,下面就是谈它的预防。预防有几点:(1)个人卫生A.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B.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 C.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D.流行期间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E.流感患者应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患者用具及分泌物要彻底消毒。 F.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G.秋冬气候多变,注意加减衣服。(2)机构内防控。

当流感已在社区流行时,同一机构内如在72小时内有二人或二人以上出现流感样症状就应警惕,积极进行病原学检测。一旦确诊应要求患者入院治疗或居家休养,搞好个人卫生,尽量避免、减少与他人接触。当确认为机构内暴发后,应按《传染病防治法》及《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来执行。医院内感染暴发时,有关隔离防护等措施应参照相关技术指南的规定来执行。(3)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最有效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手段。疫苗需每年接种方能获有效保护,疫苗毒株的更换由WHO根据全球监测结果来决定。

讲完流行性感冒就得讲幼儿出现率较高的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发现及时还能做治疗,发现晚了,还会危及到孩子的生命。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主要出现的症状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该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预防的重点就在于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在培训的尾声我还对传染病出现的症状用图片的方式给老师们做一个展示,加深印象。

2.疾病预防培训心得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 2007—2013 年天津市CDC 人力资源部存档登记的人员外出培训记录。

1.2 统计学分析 用 Excel 建立数据库,对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基本情况2007—2013年派出人员参加培训的百分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参加外出培训的人次数亦逐年上升,年均百分比为36.51%,派出人员的人均培训次数为2.04次,人均2.35次。每年参加培训人数约在100~140人之间。见表1。

2.2培训人员专业分布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年人均培训次数从现场、实验室到行政管理逐步减少,现场人员以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和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专业最高,分别为年人均2.83和2.67次。见表2、表3。

2.3培训时间分布2007—2013年,培训时间为1、2、3、4、5、6、7和8 d及以上的培训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7.31,v=42,P=0.000)。3~5 d培训的比例从2007年的68.62%下降至2013年的56.65%,2~4 d培训的比例 从2007年的56.92% 上升至2013年的70.98%。培训时间呈现从以3~5 d为主转变为2~4 d为主。见表4。

注:a指参加培训人员占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总数的比例。

2.4 培训人员职称分布 参加培训的正高、副高、中级和初级人员培训率 45.26%,39.73%、38.88%、31.30%。见表5。2013年高级职称(正高、副高)与初中级职称的培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8 76,P<0.05)。

3 讨 论

3.1外出培训现状的分析该研究仅就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参加培训进行了分析,而在实际工作中还有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和进修以及在职教育。由于继续医学教育和岗位培训覆盖范围广,针对全体专业技术人员,而进修和在职教育覆盖范围相对较小,因此外出培训成为专业技术人员获得本专业前沿领域知识,更新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3.1.1不同工作岗位人员年人均培训次数差距显著现场、实验室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年人均培训次数依次为1.27、0.63和0.16次。首先,行政管理人员年人均培训培训次数最少,远低于其他医疗机构的行政管理人员获得培训的机会[2,3]。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全国疾控体系采取属地管理,而非垂直管理,导致行政管理各专业缺少向上级疾控机构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属地卫生行政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开展的工作布置会,远不能达到更新知识,提升水平的需要。其次,现场人员中不同专业的年人均培训次数也存在差异。作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特定时期随着公共卫生面临的主要挑战不同而开展的针对性培训不同。比如,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和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专业所占比例较高,这与近年来慢性病高发及控烟宣传工作的不断深化有关,而以艾滋病为主的性病艾滋病专业人员不断扩充且新技术、新监测任务不断增加,势必要开展相应地培训。而职业卫生专业,自2002年职业病防治法实施以来,随着各级疾控机构陆续取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资质,在从事技术服务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而相应的对培训工作的投入就较少,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仅为年人均0.47次。再如2013年随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纳入公共卫生重点工作,随之开展了大量的有关实验室监测等方面培训,理化专业派出培训学习人次数有了大幅增长。

注:a为见习期人员。

3.1.2不同职称获得培训机会不同高级职称专业人员培训的频次要高于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这与王文娟、王卫军等[4,5]调查的结果一致,也提示要重视低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3.1.3培训时间有所调整培训天数从以3~5d为主转变为2~4d为主。主要是由于中央与地方经费的不断优化,各级培训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缩短了培训时间,提高培训效果,降低了培训的投入。

3.2 建议

3.2.1进一步完善系统的培训制度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非常重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来满足不同的培训需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类培训的作用,提高培训质量,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和培训质量评估。

3.2.2建立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近年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我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包括了执业医师4类中的临床、口腔和中医,唯独缺少公共卫生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已有部分省市试点进行公共卫生医师的规范化培训的探索[6]。新进入疾控机构的员工通过规范、科学、严格、系统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能尽快熟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发展方向,了解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具有独立处理一般公共卫生问题和本专业常见问题的能力,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3.2.3重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随着疾控事业的不断发展,事业发展的效率对行政管理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提高单位行政管理水平离不开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短期培训、论坛和学位课程班[7]的形式,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培训形式。特别是疾控系统的行政管理不完全等同于医院的行政管理,因此,应由上级疾控机构或利用京津冀一体化的契机,统一组织针对疾控系统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交流。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通过了解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人员外出培训情况,为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合理分配培训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人力资源部登记的人员培训记录,使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对培训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07—2013年人员派出参加培训的平均百分比为36.51%,派出人员的人均参加培训的次数为2.04次;正高、副高、中级和初级人员年外出培训率分别为45.26%、39.73%、38.88%和31.30%;不同工作岗位人员年人均培训次数不同,现场人员为1.27次、实验室人员为0.63次、行政管理人员为0.16次,其中现场人员中以从事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的年人均2.83次最高;培训时间从3~5 d为主转变为2~4 d为主。结论 应进一步全面完善系统的培训制度,建立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应重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

3.疾病预防培训心得 篇三

气管插管意外拔管是指气管导管滑脱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插管拔除,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引起[2]。分为自主拔管和事故拔管[2]。意外拔管被认为是IC中最常见的气道不良事件[3]。它能引起上呼吸道损伤,误吸,心律失常,导致缺氧、呼吸功能衰竭,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甚至死亡[4]。因此,预防意外拔管是ICU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对于新毕业护士,工作经验少,应对能力低。笔者对我院18名新入职ICU护士关于意外拔管认知、知识及行为等内容的调查, 制定一个针对新入职护士的培训计划,以期能切实指导护士日常护理工作,降低意外拔管的发生率。其总结如下。

1 培训方式

在护士长的带领下,由一名专科护师担任培训组长,四至五名护士(护师以上职称)担任培训者,成立气管插管安全维护小组,其中医生担任咨询者和合作者 的角色,采用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

2 培训内容

2.1 第一阶段(时间6学时): 采用理论授课形式统一讲授:呼吸系统生理解剖及相关病理生理学、气管插管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气管插管的护理及注意事项、药物约束的使用、各种临床评估、意外拔管的概念、危险因素的分析及意外拔管的处理等理论知识。

2.2 第二阶段技能方面(时间6学时): 采用临床实践方式由各个培训者对受训同事进行一对一的临床带教培訓,实地演示ETT的固定、气囊测压、身体约束等,如果受训人员多于培训人员则使用工作坊形式,由培训人员在工作坊中现场演示如上培训内容。

3 培训重点

3.1 评估: 评估为预防意外拔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病人状态的评估:如GCS、镇静评分等的综合评估;导管方面的评估:如导管是否固定良好、管道是否有牵拉、堵塞等;学会使用气管插管病人观察记录表,随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干预措施。

3.2 与患者以及家属有效沟通: 教会患者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如眼神、手势、点头示意和书写等,还可使用辅助工具(如:图片、画板)进行交流。向患者耐心解释 置管的必要性、暂时性和自行拔管的危险性以及气管插管后会出现暂时性失语。让患者了解呼吸机的使用及安全性,消除患者恐惧和紧张心理。告知入住ICU期间会有专人24小时守护,随时观察病情变化,不必担心因不能讲话而发生意外。做好对探视家属的解释工作,说明对患者实施各种护理措施的必要性,取得家属的理解及配合。

3.3 气管插管有效固定: 包括掌握固定材料的选择、正确的固定手法及明确其注意事项。昏迷及配合患者选择胶布、牙垫固定方法;躁动、面部及口腔分泌物多者选择胶布、牙垫、扁带一同固定方法。必须保证稳固而妥善的固定,以导管无法移动为宜。扁带固定时松紧以容纳1指为宜[5]。每班记录插管外露刻度以及测量气囊压力并记录,气囊压力应维持在1.96Kpa-2.94 Kpa[6](约20-30cmH2O)。因为气囊压力不足时导管容易脱出,过高时会导致患者不适。进行口腔护理,更换胶布、边带以及过床、翻身等护理操作时要有专人固定气管插管。吸痰应动作轻柔,避免牵拉管道。避免呼吸机管道对气管插管的过度牵拉,可用毛巾卷成团放在两管道连接处支撑管道。

3.4 药物: 包括明确药物约束的目的、学会灵活运用疼痛评分及镇静评分对患者进行镇静、镇痛管理。对于因疼痛引起不适的患者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并可根据疼痛评分进行调节给药剂量及频率。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通过评估排除因疼痛、环境引起不适的情况下,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并根据镇静评分调节药物种类及剂量。最佳镇静评分目标为:07am-08pm为4分,08pm-07am为3分。

3.5 身体约束:

包括明确身体约束的目的及使用的注意事项。对于使用药物约束仍存在意外拔管风险的患者,利用约束带及安全背心等限制患者的自主及非自主活动以预防意外事件发生、维护患者安全。有效的约束要保证患者双手距离导管至少20cm。要使患者肢体可活动,但不能碰到呼吸机管路及气管插管。每2h检查约束带的松紧情况,做好约束观察记录[7]。避免过松起不到约束效果,过紧造成患者不适或引起约束部位循环障碍。

3.6 避免机械通气模式不合理及不必要的拔管延迟: 明确不合理通气是导致意外拔管的一个危险因素,学会观察通气效果及撤机标准。若支持通气不合理,可造成患者过度烦躁而发生自行拔管,此外,带机时间或脱机时间过长,可造成患者不耐烦而自行拔管[8]。观察机械通气效果,为医生转换呼吸机模式提供依据。及时评估患者,为医生撤机、拔管提供建议,避免不必要拔管延迟。撤机标准:呼吸频率<25次/分,最大吸气压>-20cmH2O,自主呼吸潮气量>5ml/kg,PaO2>8KPa,PaCO2<8KPa,Vd/Vt<0.6[9]。当患者可耐受撤机,无低氧征象,存在咳嗽吞咽反射时可尝试拔管。

参考文献

[1]段摄霞,王红艳,郭秀茹等.ICU气管插管病人发生意外性拔管的前瞻性研究.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

[2] Christie JM,Dethlefsen M,Cane RD.Unplanned endotracheal extub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Clin Anesth,1996,8.

[3] Carmen Bouza,Eva Carcia,Maria Diaz,et al.Unplanned extubation in orally intubated medical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Heart Lung,2007,36.

[4] Philip Moons,Marion Boriau and Patrick Ferdinande.Self-extubation risk assessment tool: predictive validity in a real-life setting.British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Nurses,Nursing in Critical Care,2008,13.

[5] 赖玉莲,倪茹芝.防止气管插管移位的固定方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

[6] 赵静月,赵向琴.重症监护病房人工气道气囊压力连续监测的方法探究.护士进修杂志,2007,22.

[7] 沈犁.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6,41.

[8] 谢彩娟.气管插管患者意外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7,22(6): 556-557

4.村医预防接种培训通知 篇四

各位村医同志们:

为进一步提高各村村医预防接种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确保全镇预防接种工作的逐步标准化、规范化,我院决定举办“预防接种、家庭有责”主题培训,现通知如下: 时 间:2012年4月25日下午3:00-5:30 地 点:城关卫生院三楼会议室

培训内容: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程序、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及相对应的疫苗、疫苗接种的主要途径及操作要点

授 课 人:田云、任云花、赵皖晋 参加人员:各村卫生室村医

榆社县箕城中心卫生院

5.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培训材料 篇五

诊断、调查、处理

主讲人:XXX 第一节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

一、AEFI定义与分类

1、AEFI定义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受中者中,发生的2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同种疫苗受种者中,发生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非严重疑是预防接种反应明显增多。

2、分类

(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A.一般反应:在疫苗接种后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反应,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主要表现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B.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的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2)、疫苗接种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造成接种后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耦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好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的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二、报告

(一)、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二)、报告程序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属于报告范围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48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反应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在2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反应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登记表,以电话等形式最快方式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核实后立即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对于死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第二节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一、全身反应

(一)临床表现

接种灭活疫苗后少数受种者24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发热,6~12小时达到高峰。

接种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的时间比接种灭活疫苗稍晚,如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可能会出现发热,个别受种者可伴有轻型麻疹样症状。

接种疫苗后,少数受种者除了出现发热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等情况,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超过2~3天。

(二)处置原则

1、受种者发热在37.5℃以下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2、受种者发热超过37.5℃,或37.5℃以下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当及时到医院诊治。

二、局部反应

(一)临床表现

1、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少数受种者出现局部红肿,伴有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大于30mm,一般在24~48小时内逐步消退。

2、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一般8~12周后结痂,形成疤痕(卡痕)。

3、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因注射部位吸附剂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进而形成硬结。

(二)处置原则

1、红肿直径和硬结<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要任何处理。

2、红肿直径和硬结在15mm~30mm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

3、红肿和硬结直径>30mm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4、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一般反应

1.1.1 常见不良反应有:发热、乏力、昏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晕厥等。

1.1.2 次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昏、胸闷、心慌、发冷、出汗、腹泻、全身瘙痒等。

1.2 过敏性反应

1.2.1 轻度

局部红肿、红斑、皮疹、紫癜、急性荨麻疹、咽喉红肿。

1.2.2 重度

包括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接种后数小时局部红肿迅速加重并扩大,皮肤发亮,甚至发紫,伴烦躁、呼吸困难等。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4组症状:①呼吸道阻塞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呼吸困难、面色潮红、发绀甚至窒息;②循环衰竭症状: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弱、表情淡漠、血压下降、四肢湿冷;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④皮肤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等。小儿过敏性休克是儿科临床抢救的重要急病之一,它往往发病急,病情发展快,若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小婴儿临床表现不典型,可表现为精神差,面色苍白,肌张力减低,哭声弱,皮肤发花、肢体湿冷,应特别注意。

1.3 罕见不良反应

婴儿猝死、接种后脑炎、癔病、诱发癫痫、剥脱性皮炎、高热惊厥、血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处理

2.1 局部反应

接种部位出现红肿,有轻度肿胀和疼痛,对接种局部出现硬结或无菌性化脓,可采用热敷或理疗促进吸收,但切忌切开排脓,以免引起细菌感染。如果发生细菌感染且破溃化脓,则需清创,并涂以消炎粉或膏,促进创面愈合。可用清洁的毛巾热敷,每日4或5次,每次10分钟,但接种卡介苗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过敏性皮疹,有丘疹和荨麻疹等,可用扑尔敏片0.35mg/kg/d,分2或3次口服。必要时静注10%葡萄糖酸钙针0.5ml/kg,最大量小于10ml/次。

2.2 发热反应

①弱反应:体温<37.5℃,应适当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反应即可消失。②中等反应:体温37.5℃~38.5℃,发热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处理方法:多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必要时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柴胡口服液等对症处理。③强反应:体温>38.5℃,发热伴随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处理方法:多休息,多饮开水,保暖,注意继发其他疾病;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药以退热;腹泻可给予思密达和小儿口服补液盐,分次口服。如第2天仍有高热,仍可按上述方法处理,一般1.5~3d恢复正常;合并感染时口服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利巴韦林等治疗,必要时到儿科诊治。

2.3 接种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要对患儿进行镇静、抗炎、抗过敏等治疗,并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严重及时送往儿科诊治。

2.4 群体性癔病

主要采用暗示疗法和对症处理,迅速分散发病人群,并对症状较重者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救治。

2.5 过敏性休克

很少见但后果严重,必须及时抢救,否则有生命危险。接种时要备有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注射液等药品。

抢救原则

①立即停用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②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1%肾上腺素0.3~0.5ml);③就地抢救,取平卧位,注意保暖、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④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通知医师;⑤监测生命体征。早期就地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肾上腺素是抢救过敏性休克首选而有效的药物。

过敏性休克与晕厥的鉴别

6.重性精神疾病培训总结 篇六

为了搞好我镇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我院于2017年4月20日举办了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培训及重性精神病知识讲座。培训由卫生院公共卫生科主办,参加培训人员有全体乡村医生,讲解了重性精神病的相关知识,重点讲解了精神分裂症的知识。

一、培训基本情况

鉴于乡卫生院工作人员和乡村医生是农村一线的医疗卫生工作者,特别是乡村医生,群体特殊、责任重大,在培训内容上,我院精心安排,结合培训内容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有针对的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主要内容为:重性精神病人筛查方案,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重性精神疾病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二、培训的初步成效

1、进一步增强了全体乡村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培训,使大家纷纷表示认识到了做好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培训内容都是乡村医生最急需的、最实用的,参加培训的广大学员普遍感到收获很大。

3、促进了乡村医生间的相互交流。通过培训,不仅搭建了授课老师和培训对象的交流平台,也为各村的乡村医生创造了一次交流的机会。

7.疾病预防培训心得 篇七

4月25日上午, 2012年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预防与控制培训在京正式开班,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委员会尹敏达主任出席开班仪式, 对参加学习的企业学员表示热烈欢迎。会上尹敏达主任发表讲话, 他说, 建筑钢结构委员会的培训工作是应住建部人事司要求, 已经是第二期培训, 学员反应良好。为更好的开展企业培训工作, 以后委员会将陆续举办企业的各大工种就位的专项培训以及工艺制作方面的培训课程。建筑钢结构委员会将密切与企业联系, 关注企业的培训需求, 不错过每一次培训的好时机, 希望学员积极反馈宝贵意见。

本次培训由钢结构资深行业专家陈建平教授对《钢结构工程质量通病预防与控制》进行重点培训, 陈建平教授在钢结构行业实际工作经验丰富, 而且参编很多规范, 他起草过《轻型钢结构制作及安装验收规程》、《多层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钢结构制作与安装规程》等方面的规程, 主编过《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 还有发表过多项论文。这次培训, 他主要围绕针对钢结构工程施工 (生产) 过程的原材料的采购、钢材的焊接、构件的组装、各环节的检验、工程验收等容易发生的质量通病问题, 及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预防和控制, 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课程安排紧凑, 讲解过程中学员反映良好, 课下与老师认真交流, 并希望多办些类似的培训, 学有所用, 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8.脑血管疾病的护理心得 篇八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护理心得

【中图分类号】R743.0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35-01

脑血管疾病是发生在脑部血管,因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病居多,多为中、老年患者,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大多数有留有生活能力减退的后遗症。患者容易出现悲观,抑郁,烦躁,孤独,甚至厌世的负面情绪,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正确的护理方法能够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和致残率。我是一名神经科病房的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脑血管疾病的工作中积累,总结了一些经验,现汇报如下;

1脑血管疾病的现场急救措施;保持镇静并立即将患者平卧,可将其头偏向一侧。迅速松解患者衣领和腰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昏迷并发出鼾式呼吸,牙冠紧闭,打开患者口腔,纱布包住舌头,拉出舌头,防止舌根下坠。不可随意移动患者身体,以防脑出血加重,运患者的车辆要平稳行驶,同时将患者头部稍稍抬高,与地面保持20度角,并随时注意病情变化。

2脑血管的护理;

2.1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必需移动时动作要轻,慢,稳,减少头部的晃动,以免加重病情。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要及时给予氧气吸入。脑血管疾病常有抽搐的表现,必须及时给予镇静药物。观察抽搐的状态,持续,间隔的时间,抽搐的部位等。

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降颅压、止血等抢救工作。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要严密观察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的变化。意识的变化往往能提示病情的轻重,应了解发病时意识状态和昏迷程度,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等。瞳孔的改变能提示病变的部位及病的加重或减轻,血压可以反映颅内情况改变,颅内压升高要引起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对脑出血病人不利,可致再次出血;血压过低可致脑供血不足,可加重脑血栓形成病人的病变;脑出血可以通过多个环节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并发脑疝而死。因此,血压高低可作为使用降颅内压药物的依据;脉搏缓慢时说明有颅内压增高趋势;发热的原因有中枢性或感染性发热,如果体温低、四肢厥冷则说明有休克的可能;呼吸频率是否规则和呼吸的深浅,如出现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鼾音则表示病情严重。如有意识障碍加重、头痛剧烈、瞳孔大小不等、血压升高、呼吸脉搏慢,即有再次出血或脑疝的可能、突然失语、肢体瘫痪程度加重、意识障碍加深等,可能有新的栓塞形成,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3基础护理;做好晨晚间的口腔,防止口腔感染,意识障碍的患者常有大小便失禁,对于尿潴留患者应留置尿管,防治尿路感染,每天给予膀胱冲洗。有排便困难者给予作用较为平缓的泻药。做好皮肤的护理,保持皮肤的干燥和完整性,预防褥疮的发生。

2.4心理护理;良好的心态是康复的前提。心理护理对于脑血管病病人无论急性期和恢复期都是非常重要的。大都留下了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会出现恐惧,抑郁,自卑,害怕连累亲属等不良情绪,如有的害怕病治不好,死神会随时降临;有的悲观失望,认为自己成了残废人,对生活丧失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还有的认为自己的衣、食、住、行都不能自理,已成了社会和家庭中的包袱。凡此种种心理障碍,不仅会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也不利于健康锻炼的实施,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稳定病人的思想情绪,建立良好的康复环境。勤与患者沟通,交流,要充分理解患者,处处关心患者。高度尊重患者,时时体贴患者。对患者不能有丝毫的不耐烦,对患者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心情愉快,看到希望,调整心态,面对现实,积极接受治疗,大大加速病情恢复。

2.5康复护理;对失语患者进行言语训练,肢体癱痪的康复训练应及早进行,康复训练要从简到繁。鼓励病人加强功能锻炼,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帮助病人恢复社会适应能力,,生活尽量自理。同时还应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有益的活动、增强患者的生活信心。

3心得

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要因病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要根据患者病情特征,轻重程度采取不同得护理措施;根据患者发病的不同时期,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程度的护理方法;根据患者不同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变化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一套有效的护理方法对患者的病情好转康复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成慧琴,王环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潜在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31例.中华实用护理杂志,1998,20

9.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培训小结 篇九

为了搞好我镇2013年新生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防止疫苗相应传染病在各中小学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发生流行,于2013年6月30日对我镇各中小学托幼机构分管教师进行预防接种证查验技术培训会议。

二、培训结果:

10.双重预防机制培训考试题 篇十

部门

姓名

分数

一、判断题:(10题,共20分)

1.安全标志的作用是引起人们对不安全因素的注意,在关键部位设立安全标志可以用来代替安全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

2.从业人员可以边上岗作业边进行上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3.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4.班组长要贯彻执行公司、部门、班组对安全生产的规定和要求,全面负责本班组的安全生产。()

5.在需要设置安全防护装置的危险点,使用了安全信息提示,可以代替安全防护装置。()

6.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无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7.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除了紧急抢救伤员外,要保护好现场,并迅速拨打“119”电话。()

8.对高压触电人员应采用拽衣方式使其脱离电源。()

9.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10.安全意识“疲劳”有四种表现:抑制、松驰、紧张和模糊。()

二、单项选择题(10题,共20分)

1.当电流自故障接地点流人地下时,人体距离故障接地点的远近与可能承受到的跨步电压之间的关系是()。

A.人体距离故障接地点愈近,可能承受的跨步电压愈小

B.人体距离故障接地点愈近,可能承受的跨步电压愈大

C.人体可能承受的跨步电压与人体距离故障接地点的距离呈正比

D.人体可能承受的跨步电压与人体距离故障接地点的距离无关

2.以下哪项行为容易造成触电事故?()

A.用湿布擦拭带电物体

B.用验电笔检查电气设备

C.使用绝缘手套维修电气设备

3.以下哪种人员可以进行电气维修?()

A.机器操作人员

B.电工

C.班组长

4.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A.防护用品

B.劳保用品

C.防毒服装

5.电气设备着火,应使用()灭火。

A.湿棉被

B.泡沫灭火器

C.黄泥

D.干粉灭火器

6.“一班三检”是指()。

A.在班前、班中、班后进行安全检查

B.在早、中、晚进行巡回检查

C.每天进行三次安全检查。

7.人的失误和操作不标准是导致()发生的重要原因。

A.事件

B.死亡

C.事故

D.重伤

8.安全工作的重心在(),班组安全工作的关键在班组长。

A.公司

B.作业区

C.班组

D.岗位职工

9.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目标中明确指出:班组成员的标准化操作应该形成()。

A.意识

B.习惯

C.观念

D.标准

10.作业者在疲劳状态下继续作业,立即可能发生的直接后果是使工作效率降低、(),并且会使作业者作业后的疲劳恢复期延长。

A.易患职业病

B.事故率上升

C.企业经济效益降低

D.企业经济效益增加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安全警示标志牌是由、几何图形和图像符号构成的,用以表示禁止、警告、指令和提示等安全信息,色用于禁止标志,色用于警告标志,色用于指令标志,色用于提示标志。

2、从业人员发现

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向

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3、我国安全生产管理方针:。消防工作方针:、。

4、对于危险作业,必须先

在实施。危险作业对于,作业人员有权拒绝作业。

5、安全生产中的“三违”行为是指、、。

6、四不伤害原则:、、、。

7、任何单位、个人都有维护,保护,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

8、上班要集中精力搞好安全生产,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工艺纪律,认真做好各种纪录,不得串岗、脱岗、严禁在岗位上睡觉、打闹和做其它违反纪律的事情,对他人

加以劝阻和制止。

四、简答题(共10分)

1、列举生产现场常见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一种一分)?(10分)

五、论述题(25分)

11.预防幼儿龋齿的四个心得 篇十一

专家的话,我不太认同。彤彤是个长期母乳喂养的孩子,含着乳头入睡对于彤彤来说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对于我来说,这样哄她入睡实在是一种很轻松的偷懒方式。如果说长期母乳喂养是造成龋齿最大的风险,那么,彤彤患龋齿的风险应该够大了吧?但事实是,我很认真地检查了彤彤的牙齿,到现在没有发现任何问题。

美国儿科医学会2007年发布的《母乳喂养与婴幼儿龋齿》一文称:母乳喂养,及母乳喂养持续的时间,不是单独构成婴幼儿龋齿的原因。现在想来,我觉得彤彤之所以没有出现蛀牙,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1.纯母乳喂养。

吃母乳的时候,奶水直接流到舌根部,不会接触到牙齿;其次,母乳不同于奶瓶,孩子不吸吮,母乳不会自然流出,孩子一旦睡着停止吸吮,不会出现奶水自然流出浸泡牙齿的现象。再次,乳房长在妈妈身上,妈妈即便睡着了也很难保证一夜不变换姿势,因此,不会出现忘记取出而长时间让孩子吸吮的现象。

2.不使用奶瓶。

彤彤是个纯母乳喂养的宝宝,6个月后完全不接受奶瓶,6个月?8个月的两个月时间里彤彤学会了用饮水杯。由于母乳喂养,彤彤从没有含奶嘴睡觉的习惯,现在看来倒是对防止龋齿有很大的好处。

很多孩子有含奶嘴睡觉的习惯,孩子躺着时奶瓶嘴直接贴附于其上颌乳切牙,让牙齿长时间浸泡在奶或其他含糖的易产酸发酵的饮料中,口腔中的细菌分解糖类产生酸而破坏牙齿;当婴幼儿清醒时,可以通过唾液的分泌、咽喉的吞咽,有效地清除口腔内发酵的碳水化合物,而当婴幼儿入睡后,唾液分泌减少或停止、吞咽功能减弱,口腔的自洁、稀释、中和作用均下降,发酵的碳水化合物便存留在口腔中,并环绕在牙齿周围,很容易导致龋齿。

3.注意口腔保健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彤彤6个月开始使用手指牙刷,坚持早晚刷牙。1岁8个月时我给彤彤买了第一个牙刷,尝试让她自己体会刷牙的乐趣,我仍然会坚持在彤彤刷牙后使用手指牙刷再次给她的牙齿做清洁。睡前刷牙后不吃食物,这一点规矩因为从来没有违反过,彤彤现在已经非常认可。前几天,彤彤刷完牙看见爸爸拿出一种好吃的零食,竟然很认真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已经刷过牙了,你给我留好了,我明天再吃。”

4.控制食用糖类食品的频次比控制食用量重要。

彤彤两岁以前,在不懂得主动索要零食的情况下,我从不给彤彤准备零食。而现在,随着彤彤长大,我也会按照彤彤的要求给她买她想吃的食物,但不会长期准备,也就避免了她随时随地能吃到零食。

关于儿童蛀牙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出现龋齿与其接触糖类的频次有关,接触糖类的时间长短远比接触糖类数量影响更大。糖果之类的零食对牙齿危害大,是因为多次吃零食,会使口腔长时间处于酸性环境中。长此以往,会增加发生龋齿的几率。其实,糖对人体的健康有很重要的意义,过分限制孩子对糖的摄入,或许会影响孩子的发育,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的神经发育、大脑发育,因此要保证糖的摄入量。香港的一些幼儿园采取了一種“黄布袋”的方式,帮助儿童预防龋齿,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幼儿园给孩子们每人发一个黄色的小布袋,当孩子想吃糖时,就把糖放到黄布袋里,想吃饼干,就把饼干放进去,然后攒在一起吃。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营养需求,又减少了吃零食的次数,可以预防牙病。

12.疾病预防培训心得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8例, 男性20例, 女性8例;年龄8~52岁, 平均38.5岁。其中胸外伤者占18例, 脓胸4例。

1.2 手术方法

局麻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放置胸腔闭式引渡管于患侧第2肋间锁骨中线及腋中线第6~8肋间, 其中自发血气胸:分别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于患侧第2肋间锁骨中线及腋中线第6~8肋间, 上、下2根;血气胸: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上、下2根;脓胸: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上、下2根。

1.3 外伤血气胸病例分析

本组病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开始于腋中线第6~8肋间放置引流管F (32~36) 引流2~3d后, 患侧肺叶复张不理想后采用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2根, 锁骨中线第2肋骨放置口径F20引流管1根, 于腋中线第6~8肋间放置口径F (32~36) 引流管1根, 引流2~3d后, 肺叶复张, 胸腔积血积气引流十分理想, 其中有1例引流不畅, 形成包裹性积液者, 再次将下管引流口扩大至约4.5cm, 用手指放进胸腔内轻柔剥离粘连组织后, 2~3d引流通畅且彻底, 拔去引流管痊愈出院。

1.4 自发性血气胸病例分析

此病例中有2例在患胸上部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4例在患胸下部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术后2~3d, 肺叶复张不理想, 积流液引流不理想, 同样改行上下双管引流术上管F20, 下管F (32~36) 再次放置引流管2根后十分理想。其中有2例形成包裹性积液后, 同样再将下管原引流口扩大4~5cm, 用手指放进胸腔轻柔剥离粘连组织后, 2~3d引流通畅且彻底, 拔管后治愈出院。

1.5 脓胸病例分析

病者多贫穷, 无钱医治, 病程长, 就诊后采用以上方法, 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上下双管, 上管F20, 下管F (32~36) , 下管通常扩大切口4.5cm, 用手指放进胸腔轻柔剥离粘连组织后引流十分通畅, 在此期间分别用温盐水加庆大霉素冲洗脓腔, 上管注水, 下管出水, 冲洗每日2次, 治疗后十分理想, 治愈出院。

2 讨论

以上病例有一定手术适应证, 不是所有病例都用此方法, 若血气胸达开胸指征者应行开胸手术。

双管胸腔闭式引流术适应证[1,2,3]: (1) 血气胸每日穿刺抽液, 抽气经3d以上未能抽吸干净者 (气胸<30%, 血胸<500~800mL) 。 (2) 血液较脓稠和已有小血凝块, 不易抽出者, 脓液较脓稠和伴有脓块, 不易抽出者。 (3) 血胸怀疑有感染者。 (4) 脓胸不需开胸手术者。 (5) 血气胸不需开胸手术者。 (6) 单管胸腔闭式引流术不畅者均可使用双管胸腔内式引流术引流。

3 注意事项

预防并发症发生: (1) 出血; (2) 漏气; (3) 引流管位置错误; (4) 肺水肿; (5) 胸腔感染; (6) 残余血胸; (7) 气胸复发。

4 原理分析

4.1 水往低处流, 气往高处走。

4.2 肺叶在安置上管时复张速度加快, 可以导致下管在肺叶复张的压力下加快液体的排出。

4.3 包裹性积液在用手指剥离下可以把包裹膜剥离开而致液体流出, 在肺叶复张的压力下加快液体的排出。

4.4 脓胸在剥离后采用加入抗生素的液体冲洗下, 可以使治疗效果更好。

摘要:目的探讨双管胸腔闭式引流术在胸外伤疾病中的应用。方法于患侧2肋骨中线放一管, 于腋中线第6~8肋间放一管;形成包裹性积液者, 将下管引流口扩大至4.5约cm, 用手指放进胸腔内轻柔剥离粘连组织后, 引流十分理想。结论双管胸腔闭式引流在临床中应用有一定疗效, 但必须掌握好引流术适应证。

关键词:胸外伤,脚外疾病,双管胸腔闭式引流术

参考文献

[1]顾恺时.顾恺时胸心外科手术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407-520.

[2]张效公.胸外科主治医生500问[M].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5:25-29.

13.传染病预防宣传培训工作小结 篇十三

传染病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与健康。所以我校为了牢固确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与观念,积极做好预防传染病公共卫生标准的建设,加强学校公共卫生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始终有一支卫生防病健康安全领导小组队伍。

在本次由区级组织的传染病预防宣传培训之后,我校紧急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及时、准确地向教师传达会议精神,并要求教师在本班学生中注意观察,对于有类似情况的学生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劝其回家治疗。对于其他学生中,加强卫生健康知识的教育,杜绝传染病的根源。学校针对本次教育,还安排了一下活动:

一、晨检制度的落实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与上级有关传染病防治要求,我校实行以预防为主,完善传染病防治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学生健康晨检制度,对在校学生实施晨检。我校从“非典”传染病开始到现在一直坚持着晨检制度,如有班级发现感冒人数略有增加时,或出现水痘等传染病及时报告并对该班级进行消毒。各班级老师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二、健康教育常规化

学校组建了健康教育管理网络。每年根据不同季节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为主的宣传工作,学校设有健康教育宣传窗,并定期更换内容。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平时利用校广播、学校黑板报、各班级黑板报、小报、班级主题会等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如爱眼日、无烟日、爱牙日、学生营养卫生、传染病的预防等等,教育学生勤洗手、勤讲个人卫生,多吃一些预防感冒的食物,多参加体育锻炼。

(一)增强传染病防病意识与观念

学校利用校广播、宣传画廊等宣传阵地,多方面、多角度地向教师、学生进行《传染病防治法》以及怎样预防传染病的宣传。

1.每班在健康教育课上宣传有关传染病的预防及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2.利用宣传画廊向学生宣传传染病的有关知识。

3.卫生老师利用广播进行宣传----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主要内容有: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区别、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和预防措施等

4.每班利用健康教育课时间上一堂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课,秋冬季疾病、手足口病。

(二)积极开展活动,提高健康意识

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切实开展了一系列的健康教育活动 1.积极、主动地预防感冒。在大范围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首先在学校范围内开展预防活动,在教室里熏醋杀菌,开窗通风。

2.加强体育锻炼,隔离重号病人等。其次要求学生督促家长在家庭里开展一定的预防措施。要求学生积极参加锻炼身体,注意饮食和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疾病流行期,不宜到人口密集地和空气不流通处滞留;

3.开展家长学校的活动,向学生家长宣传常见传染病的知识、及季节性的传染病,并发告家长书,通过告家长书让家长对孩子做好防病、治病的工作。

(三)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能使人体获得对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学校继续推行常规计划免疫接种人人过关、计划免疫一律凭证入学的政策,使我校学生常规计划免疫接种率、计划免疫凭证入学率均达100%。对于外来借读生,做好计划内疫苗补接种工作。

三、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与处理

疫情的处理是:

1、发现有患者立刻通知家长,让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2、患者回家隔离至少2周。

3、对有患者的班级加强消毒,其他班级一般消毒。

4、及时报告区卫生防疫中心。

5、对有患者班级

每天早晨加强疫检,疫检为期21天。

6、复学时一定要经卫生老师查诊,确已康复,方可进教室上课。

如有发现班里有一名学生患有类似传染病,学校会一方面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对相关教室进行消毒,另一方面做好家长的宣传输导、解释工作,有效地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使学生安心在家休息、隔离,待全康复后复学。学生康复来校后的第一天,为了以防万一,继续对相关的班级进行了消毒。

四、认真做好本学生体检分析

今年有137人参加体检:其视力良好率89.3%,心肺正常100%;蛔虫正常134人占99.50%,患病数8人占0.50%;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还要加强卫生宣传的力度,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和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鼓励学生坚持户外运动,适度进行长跑训练,增强心肺功能。

五、今后措施确

我校将进一步全面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精神,把预防传染病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确保全体师生平安健康,营造一个低碳,卫生,环境更优美的校园!

传 染 病 预 防 宣 传 培 训

工 作 小 结

上一篇:xx镇团代会请示(镇党委)下一篇:绩效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