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下《9咏华山》教学设计

2024-06-29

一语下《9咏华山》教学设计(共6篇)

1.一语下《9咏华山》教学设计 篇一

《咏华山》教学设计

平遥县汇济小学 邢海琴

教学目标:

1、教学剩下的生字:与、齐、称。

2、理解第二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古诗。

3、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学习理解第二自然段。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对话激趣。

1、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齐读课题。师板书:华山。“华”是多音字,表示山名和姓时读四声。

2、复习生词。

七岁 宋代 寇准 山顶 咏华山 沿着 艰难 远远近近山腰间 吟诵 称赞 情不自禁 山与齐

a、开火车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一次。如果读错了,帮助他改过来。

b、师强调“着”读轻声,“华”和“禁”是多音字。男女生赛读。c、还想读吗?词宝宝跑到课文里去了,我们到课文里去读。

二、由诗入文,激发兴趣。

1、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了课文里的一个小朋友,他叫(),他和先生一起去(),他们爬上山顶后,小孩望着眼前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学生齐读古诗。

2、寇准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会情不自禁吟诵这样一首诗?这首诗又是什么意思?请小朋友读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板画华山。

三、粗知大意,整体感知。

1、读了2自然段,华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高

2、再读2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华山高?

3、这段话就是围绕“啊!华山真高哇!”写的。我们边读句子边欣赏这美景。

四、借文学诗,品文悟诗。(一)、“啊!华山真高哇!”

1、一起读出你们的感受。

2、华山有多高?请小朋友比划一下。4层楼有多高?10层?20层?50层?100层呢?100层,高得你们都无法形容了。(出示课件)可是和华山比仅仅这么点,华山有6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大约2200

多米。谁来读好这两句? 指名2——3名学生读。评议。

3、齐读。

(二)、“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10层楼一直爬上去,感觉()。继续爬,爬上20层,会()。再爬,爬上50层,会()。爬上100层,又会()······爬着这又窄又陡,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路,能读好这句话吗?

2、指读、齐读,体会“艰难”。

3、华山很高,很难爬,但爬上去,就能看到美景。(三)、“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教师读句子,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据学生回答,师板画远处、近处的山。

2、读好“远远近近的山”这个词组。指读。评议。齐读。

3、(指着黑板上远远近近的山)这些山,有远有近,有高有低,一座连着一座,可真多啊!它们全在华山的脚下呢!只有华山最高。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只有华山最高?指读,齐读。

4、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还能看到什么景色呢?(四)、“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刚才我带领小朋友们想象画面看到了美景。现在请小朋友自己边读边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据学生回答板画太阳、白云。

2、太阳画哪儿?白云画在哪儿?山腰间在哪儿?小朋友们,你们都有腰,快摸给老师看一看。嗯,在身体的中部。那山腰就是在山的中

部。画一朵云行吗?两朵行吗?书上怎么说的?师:是啊,这儿一朵,那儿一朵,这就叫朵朵白云。你们看,华山都已经在白云的上面了。它真是太高了。不仅高,而且美。谁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3、是“朵朵白云”了,可是我感觉这白云好像在山腰间动了一下又不动了,没有飘起来。白云在山腰间轻轻地、慢慢地移动,要读出这种样子,快加上动作练一练。指读,齐读。

(五)、“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打开书138、139页,和你想象的画面一样吗?

2、站在山顶上,抬头望去,只见蓝蓝的天、红红的太阳,低头望去,远远近近的山,都变得矮小了,一切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一朵朵白云在轻轻飘荡。望着这么高的山,这么美的景色,能把这两句读好吗?(加动作齐读)

3、不看文字,只看黑板上的图画,还能把这景色说出来吗?齐背。

五、诗文共赏,体会情感。

1、欣赏课件:华山图片。看着这么美的景色,我听见许多小朋友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有的啊,有的哇,还有的激动地站起来,这就叫情不自禁。文中的小孩和大家一样,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2、齐读。

指读,像他这样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就叫吟诵。学着他一起吟诵。

3、吟诵了这么多次,意思知道吗?这首诗就讲了我们刚才在山顶看到的景象。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那句话?“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又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那句话?

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不用老师教都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4、女生读句子,男生读对应诗句,想着画面加上动作读,比比谁读得更有感情女:(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男: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女:(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男: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5、联系课文内容,做动作理解”齐”“举“首”的意思。

六、反复吟诵,升华情感。

1、师配乐范读古诗,我吟诵得好吗?教你一招:想吟诵好,就要做到边读边想画面,声音有高有低,读出节奏。

2、学生加上动作练读。指读。齐读。这样朗读、赞美的语气就叫“咏”,所以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板书:咏

3、想把这美景永远留在心中吗?快背下来吧!

4、出示课件华山图。全体起立,让我们站在这高高的华山上,望着眼前的美景,加上动作,一起来尽情地咏华山。背诗。

5、学三、四自然段。

寇准写这首诗时几岁?7岁。是呀,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好诗!好诗!)。学着先生的样子称赞称赞他。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7、寇准从小就聪明好学,语文学得很好,所以长大以后成了宋朝有名的宰相,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别只是羡慕了,我们要向人家学习。

七、赏识鼓励,教学生字。

1、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写字时最认真,邢老师也会对你连连点头称赞的。

2、学习“与、齐、称” a、怎样记住这些字? 与

编谜语记 :弯弯曲曲一条河,二人隔水不相见。利用熟字记:“写”去掉秃宝盖。称

换偏旁记:你——称 加一加: 禾 + 尔

b、按笔顺书空,观察占格位置。谁提醒大家写好这些字该注意哪些?

“与”是独体结构,第二笔竖折折钩要写好。“齐”是上下结构,撇捺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

“称”的偏旁叫禾木旁,“禾”做部首,捺变为点。左右结构的字应写得左窄右宽。

c、师范写生字,生跟着书空。

d、描红、临写。强调摆好姿势后再写。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e、展示评价。

八、积累内化,拓展延伸。1、2、3、4、积累文中优美词句。(必做)画古诗所描绘的景象。(选做)

搜集写山的古诗,并记住一首。(选做)

登陆,可了解更多关于华山的资料。(选做)

板书设计:

《咏华山》教学设计

平遥 县 汇 济 小 学

2.《咏华山》教学反思 篇二

《咏华山》教学反思1

《咏华山》把古诗《咏华山》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现代白话文中。“诗”是“文”的话题开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

我觉得课文的重点之一就是借助图和文本理解故事的含义,在第2段的学习中,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二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自然过渡到“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华山的高呢?”让学生自读自悟,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了。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第一次在读中感受华山的高时,我是这样说的,你能把这段话读通顺了,很好,其实这个孩子只是把这段读顺了,并没有什么感情。而我说这句话呢?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孩子的积极性会增强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孩子朗读的兴趣。。第二次,仍然是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华山的高,第三次,依然是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华山的高,指名一个学生读时,我完全是投入感情说的:“你让我们仿佛看到你就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多神气。”孩子激情的火花被点燃了,读得越来越好。让孩子感悟华山的雄伟壮丽时,我不仅仅是通过欣赏华山全景图来体现的,而后更多的是通过学生的绘画来体现的,我说了这样的一句话,“现在如果读不能体会就画出来吧”。“如果坐着不能表达你的感情,那你就站着读吧!”孩子们激情飞扬,真正的画出、读出了华山的雄伟壮丽,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

本课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教学时,我紧扣“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串讲课文,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有才华。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因为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我们可以借助各种手段把学会上带入课文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本课教学时我采用看看、读读、想想、画画等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读书、发现。在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朗读训练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以及古诗中的“回首”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华山真高呀!”并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

《咏华山》采用 “文包诗”的形式,把古诗《咏华山》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现代白话文中。古诗是全文的中心。结合本文“文包诗”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古诗,让学生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地对这首古诗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带着问题读课文。我有意突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这个问题。让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主要阅读目的,自己在文中寻找与诗有关联的句子。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接着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与诗的联系。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这几句话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从寇准和先生抬头看华山的动作,头顶上的太阳,山腰间飘着的白云来感受华山的高。然后再让学生画一画,摆一摆,更加深对“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的理解。在学生摆放云朵的位置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摆在山腰间。通过摆放,学生理解了“山腰间”这个词语的意思。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并通过动手操作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咏华山》教学反思2

一、在教学中,我抓住了教材提供的资料来帮助学生来理解《登华山》这首诗:

1、借助图画阅读:先看插图,再读全文,结合简笔画,无须多费唇舌,华山的高在学生的脑海中已有了具体的印象。“啊!华山真高哇!”的感觉也油然而生。

2、借助文本阅读:把“古诗”与“今文”对照起来,通过板书呈现,相互印证,促进理解。

二、识字写字,是本学期学习的重难点,也是我在教学方面的重难点。

1、虽是一年级,但相对于上学期相比,识字量可谓是猛增。形象思维为主导、思维较为活跃是低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让他们说说如何记住这个字,他们喜闻乐见,也经常会使一些难字、繁字变得具体、简单、形象。

2、当然,在尝到甜头的同时,我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节课只有40分钟,这样的次数不能太多,否则课堂任务无法完成。于是,在备课时,我就开始挑选出比较容易出错和难写的字,来发挥他们的特长。本节课,我教了两个生字,“与”和“齐”。但觉得学生说得太多,却没有说到如何写好这个字,反而都是我在说。孩子的想法是很好,但需要老师的调控,否则就会“异想天开”。

本课是一首“文包诗”,描写了华山的高大。要求引导学生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含义。理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重点。

整篇文章的中心句可以说是围绕“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来写的,因此,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主要抓住了这句话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先请学生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华山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说:“华山很高。”于是,我抓住这个中心,追问:“你从哪里看出华山很高?”根据学生的回答来逐个体会文中的句子。对于每一句话的教学,我都是通过体会字词,观察图片,指导朗读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的。其中,我还利用了图画来帮助学生理解,如讲到华山很高时,我就相机在黑板上画了一座高山;讲到“远远近近的山”时,我就在黑板上画下了远远近近的山,体会山的“多”,并与华山形成对比,体会华山的高;讲到“太阳显得那么近”和“朵朵白云”时,就相应画下太阳和白云,帮助学生体会太阳的“近”和白云的“多”以及它们所在的位置,通过问题“为什么太阳会变得近,白云会到身边?”来理解华山的高。在理解完每一句话时,我都会回到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让学生知道这几句话都是描写了华山的高。

因为本文是一篇“文包诗”,因此,理解古诗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古诗时,我将第二段的内容和古诗共同出示,让学生看看有什么发现?哪几句话和古诗的意思相同?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地找出和诗句意思相同的句子。在整体理解了诗意之后,我又对个别字词的意思进行了强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思。最后,我运用了接读的方式,我读一句诗句,学生一起读和这句诗句意思相同的句子,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古诗。

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点问题。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艰难”一词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说:“如果让你爬十层楼,你会觉得怎么样?”有个别学生说:“很轻松。”我又问:“那二十层呢?”那个学生还是说:“不累。”“那五十层呢?”我想,这下应该会说累了吧,可是居然有学生说:“那就坐电梯。”我只好说:“没有电梯呢?”这样学生才说到:“会很累。”课后,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有些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虽然他们每天都会爬楼梯,但并没有真正爬过很高的楼,所以,并不会有很深的体会。看来,今后,举例还是要多加考虑,不能自己认为,要站在学生的实际角度去看。

《咏华山》教学反思3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录音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小朋友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

小沉香劈开大山,救出了自己的妈妈,还记得这座大山叫什么吗?

板:华山

2、说一说华山的特点:(高)

板:(简笔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

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句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登华山 山路远 远近近山 腰间

艰难 情不自禁 吟诵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4、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爬一次华山,看看到底有多高

(三)精读全文

1、第一自然段:

出示图一:

(1)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

(2)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3)师引说:

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2、第二自然段:

(1)老师有首诗就是介绍了华山

出示: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自由读,指读,齐读

(2)师边画边述:

(3)小孩儿跟先生就是沿着这条山路爬上山顶的。

(4)爬这样的山路感觉怎么样?

①理解:“艰难”

指名读,读出“山高路险”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5)为什么爬华山如此艰难?(高)

(6)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7)出示图二:

让我们一起跟他们到华山顶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8)学习第四、五句

(9)指名读

(10)说一说句子意思

(11)动手比划一下“山腰间”

(12)与小朋友一起将句子用间笔画来体现

(13)讨论:

①白云不是在天上,这儿为什么写在山腰间?

②白云画在山的什么位置?

(14)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用一句什么话来评价华山?

“啊,华山真高哇!”

指名读,齐读

(15)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什么?做什么?

(16)小朋友们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

出示“情不自禁”,指名读

(17)这个小孩儿跟你们一样也情不自禁了,吟诵起了一首小诗

板:(完整课题)咏

读题

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课文中,你能找到吗?

(18)交流

(19)出示相应的两句句子

(20)师读诗,生接句

(21)指名读诗

(22)点拨

举头——抬头回首——回头

(23)要求给诗句配上动作读一读,背一背

3、第三自然段:

(1)这首诗吟诵得怎么样?听后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2)这个老先生的反应跟大家一样

边读边配动作朗读第三自然段

4、第四自然段:

(1) 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谁来介绍一下他是谁?

(2)为什么要用“才”七岁,(年纪小)

(3)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

你知道他怎么吟诵出来的吗?

(认真学习语文)

(4)小朋友们想向寇准学些什么?

(5) 师小结:

寇准能吟诵出这样的好诗,全是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结果,我们班小朋友也应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长大后用好语文。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让我们跟小孩儿和先生再去华山看一看

,22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

更无山与齐。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山

回首白云低。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五)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给生字找朋友

3、分析字形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描红、临写

(六)课外练习:

设计意图:

《咏华山》是“文藏诗”的一篇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

1、围绕诗展开讨论.学习。

古诗是全文内容所在,先出示古诗设疑,围绕古诗学习课文,展开讨论。

2、借助文来解诗。

诗句蕴藏的意境就在文中,通过阅读课文绘制简笔画,简明.形象化古诗。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它有着一种全新的课型——文包诗,即把一首古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里,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阐发。

本课教学要求主要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同时认识1个偏旁。

(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4)能识字,会写字,能朗读,这才具备了阅读的基本条件,先要跨进门槛,而后才能登堂入室。所以识字、写字、读书无疑成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当然也是这课的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低年级阅读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要时也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在新课伊始,就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爬过哪些山,留下什么印象或感觉,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华山风光镜头,引发学生的向往与遐想。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古代有个7岁的小男孩,不但登上华山还念出一首赞美华山的诗呢!这样,学生便可带者急于知道详情的强烈愿望进入阅读。

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孩子吟诗赞华山,成为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作者写孩子和先生登山情景,紧扣一个“高”字依次展开,先以“艰难地爬”暗示华山的陡峭高峻,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以具体描写展现华山的陡峭高峻。华山巍巍,耸入云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华山如此的壮观非凡?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生动形象的画面如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学生观察那悬崖峭壁上那条飘带似的山道,学生自然能体会到爬山之艰难。让学生欣赏那美丽的山顶景观,随机飘出相对应的语言文字。让课文语言在孩子头脑中变成美丽的风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们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同时助以表情动作来看蓝天,看群山,看太阳,看白云,体会文中人物观察角度的变化和不同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最真切的体验。

人们说:情动于中而发于外。面对如此峻峭雄奇、壮观非凡的华山,孩子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赞。“情不自禁”这一成语十分切合此时、此境、此情。但这词很难说清,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当自己获得成功时,情不自禁地说……

《咏华山》教学反思4

课时目标

1、学生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本课生字“岁、齐、华”。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观赏华山风光,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描写华山高的句子,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简笔画(华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背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出示课件)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这个小孩儿就是,那年。

3、比我们还小呢! 小小年纪就会写诗啦! 瞧,这就是他写的诗,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4、指名读。

5、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加“华山”2个字)

二、创设情境,细读课文

过渡:看,这就是华山。(课件出示华山图) 它是我国的一座名山,你们想看看吗?

1、捧起书,自由地读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1)自由读。指名回答。

是啊! 小寇准的感觉就和你们一样,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 啊! 华山真高哇!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 请小朋友在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读一读。

(1)自由读。(师行间巡视)

(2)生找句子。讨论:

(出示课件)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讨论)

你们想不想看看华山的美景?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录像,加解说语。)

看完了录像,再读读这两句话,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自由读一读。

(3)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师画简笔画,结合简笔画指导朗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华山巍峨峻秀,高入云霄,你们想不想把这两句话背下来? 生自由准备。

指名背。

齐背。(出示无字插图)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指名读。

(2)(指黑板) 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 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

三、借文悟诗读演内化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他写的诗。

1、出示诗句:

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指名读。

(2)你读懂这首诗了吗? 其实,它的意思早就藏在课文中,赶快找一找吧。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举头”、“回首”的意思。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不用老师教都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一起好好地读读这首诗。

3、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练习。

(2)指名读。下面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谁再来读一读?(乐曲)

(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

(4)指名上台表演朗诵。

(5)站立齐读。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指课题) 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 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其实,描写山的诗还有很多很多,你们想读一读吗?

2、赶快拿出来读一读吧! 好好练一练,待会选择一首你读得最棒的诗读给大家听听。

3、指名朗诵。

4、关于山的古诗还有许多哪,课后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搜集。我们生活会的时候,在班上交流。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小寇准7岁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这和他平时认真学习语文是分不开的。你们想不想和他比一比?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个新朋友。 (出示) 岁华齐

1、指名读。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5、小结,范写。

6、生描红,师巡视。

作业设计

必做题:

一、完成《习字册》“岁、华、齐”的临写。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用课文中的词填空。

(1)天上飘着。

(2)起雾了,的山都看不见了。

选做题:

一、熟读老师提供的三首古诗,并记住其中一首。

二、结合《阅读欣赏》中的课文《山》,试着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反思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努力体现以下三点思想:

一、读中感悟,体会意境,培养语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从兴趣入手,以华山的画面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品位语言,如在指导“啊! 华山真高啊!”一句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华山的高; 在初步感知了华山顶上的风景后,通过换位朗读来体会华山的风景美; 以读促悟,运用学生已有的的生活实践,来理解“情不自禁”,达到培养语感,形成积累的目的。

二、关注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培养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在学习古诗时,我让学生自己读读议议,在课文中找找有没有能帮你理解的句子。有了前阶段教学的铺垫,学生诗意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只要对个别字词进行的点拨,如:“举头”、“回首”。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吟读,切实的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句结构的奇妙,体会到古诗的意境。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有人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语文是一种载体,它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有着密切的联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华山雄奇险峻,我采用让学生看“华山风光片”的办法,让学生在读语言文字时产生的想象画面与真实画面进行叠加、验证、筛选,从而感受到《咏华山》这一课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再如,学生在朗读古诗时,我为他们配上古筝乐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使之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教学中几点不足:

1、这篇课文诗好,意境美,不仅赞颂了华山的高峻雄奇,也赞扬了寇准的才华出众,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如果让学生演一演小寇准和先生,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教学效果会更佳。这样不仅能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能促进了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交流更为充分。

2、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收放自如,在关注学生方面还需大大加强。我们只有真正走进学生,才能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咏华山》教学反思5

今天在学校上了一节《咏华山》的校内公开课,整节课下来,感觉还可以。

课上,我紧扣“高”字,帮助学生朗读、理解课文。先读第二段,说说华山给你什么印象;再读这一段,找出哪几句话来写华山的高。边理解边指导朗读,效果很好!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上我还画了简笔画,播放课件,课件的内容主要是展现华山高、美的图片,这些胜过教师的语言讲解。

学生一看到图片,立即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当他们看到登上华山后欣赏到的美景,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又及时帮助学生理解了“情不自禁”!当然,语文教学还不能忘记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课堂上,我多次启发学生想象、说话。如用“真()!”说话;欣赏完图片,你想说什么;寇准七岁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他说什么……这些教学环节,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说话能力。

《咏华山》教学反思6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会读本课生字词,通过反反复复诵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借助图画,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咏华山》。

3.情感目标:

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孩子和先生登华山。第二自然段写孩子欣赏华山景色时吟诗咱华山。第三自然段写孩子得到先生的夸奖。第四自然段交代了孩子的年龄和姓名。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写爬山还是写山顶景观,都紧扣一句话:“华山真高啊!”

2.教学重点:

在电教媒体的辅助下,引导学生读懂文中的字、词句的意思,并进行诗文对应,体会古诗的意思。

3.教学难点:

理解第二自然段,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我们生活的周围没有这样的高山,一年级的学生也没有机会去登高,所以在这方面学生的经验也许有所欠缺,无法想象登高时的感受。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这一辅助手段,让学生欣赏华山的图片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四、教学设计:

1.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力。

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在教学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学习、交流、检查读课文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等,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评议,深化理解了课文内涵,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创新见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得双向互动的交流得以实现。

2.循文明像,体情悟道,突破“文包诗”难点。

“文包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诗文联系,借文悟诗。因此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品描写华山高、雄伟壮丽的句子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贴图的形式,理解华山高耸入云的壮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能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孩,去登山、去读课文,在充分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华山巍巍,耸入云霄的特点后,出示诗句,让生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诗文对应,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这里有个。

(1)教学“华”字

课件出示“华”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花换偏旁)

教师示范书写,提醒(下面的横画要写得长,这是一个多音字,另外一种读音读——在这里读——)

(2)齐读课题。

2. 复习生字词

3. 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 (板书:寇准)

4. 出示华山图:这就是华山。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 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华山上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读后问: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板书:高)

是呀!怪不得课文中写道——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相机变红“高”“!”,评价学生的朗读要有针对性)

(2)出示华山图: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华山这么高,请你再来读一读!(评价朗读)

(3)请小朋友们再读读第二自然段,还有哪些词语或者句子写出了华山的高?

(让小朋友自己去读,交流的时候让他们先读读句子,再说说感受)

A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

(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

费了好大的力气,寇准和他的先生总算艰难地登上了山顶——边说边贴画(把寇准和他的先生贴在简笔画的山顶上)

B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山都到哪儿去了?(简笔画,画两座小山)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

C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现在呢?(指名学生上台贴画)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

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呢?(指名学生上台贴画)

指着黑板上的简笔画,讲解:太阳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白云都在自己的脚下,华山真的是太高了,谁来读读这句话?

(4)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这些就是蔻准

登上华山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自由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5) 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着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

2.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也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你们想读吗?谁也来读一读?一起读一读!

(2)“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是呀!寇准看着眼前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出了这首诗——《咏华山》

(课件上出示古诗的题目《咏华山》)

(4)再来读一读

(5)谁能加上动作来读一读?自己练一练——指名读。

相机理解: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

(6)谁能不看书把这首诗吟诵给大家听?自己练一练——指名背诵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 (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就像你们这样大,你觉得怎么样?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五、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六、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与、齐、称

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3.友情小提示: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4.师在田字格示范书写后生书空。

5.给生字找朋友

6.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咏华山》教学反思7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了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它的显著特征是把古诗巧妙地包含在叙述寇准与先生登山的故事中。针对新课标对一年级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对课文第二段诗文的体会领悟作为本课难点。我认为教学应在完成教学任务和获得趣味之间取得平衡,过犹不及。成绩依旧重要,但如果能让孩子在趣味中学到应学的知识,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课文本身设计就非常巧妙。诗文对照,以图为辅,既提供了具体情境,又揭示了诗意,前后照应。课文第二段描述的华山高的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即为诗意,学生不必再去寻找课外资料就能在文中找到诗意,初读诗句便有似曾相识之感,再读课文后,对照句子和诗就恍然大悟了,有解疑释念之效。教师也不必再把诗剖开分析,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读诗时看图联想诗意,更容易加深理解,有身临其境之效。学生该记住的字词在课堂上记住了,课文也会背诵了,成功感大大增加,而不是把背诵作业带回家,走高耗低效的老路。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顾此失彼,课堂上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首先,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无法让学生尽情畅所欲言,只能侧重课文来讲,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其次,语文

基本功的训练不能扎扎实实地进行。一个人的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曾经有篇文章《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如同汉语言文字大赛得胜的是外国人一样,让人啼笑皆非同时又深感忧虑。所以,打好基础真的很重要。入学之前,儿童已掌握了些口头语言,虽有待提高,但重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写,汉字的特点(表意)又远比拼音(表音)复杂得多。而现实的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所幸的是,我所在的实验小学还开设了书法课,请了专业的书法老师来指导学生写字。不得不说,好的学校想得深远,为学生未来计。最后,教师上课要注意多种方式的鼓励,夸奖话语一定要多样、生动、具体,不能总是“很好”、“不错”等单一话语,比较苍白无力,会让学生误解老师在敷衍他,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对这篇课文教学后进行的反思,请老师指正。

《咏华山》教学反思8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采用了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这篇课文叙述了寇准跟着先生登华山时赞美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难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理解诗意更是难上加难,“文包诗”这种新的课型解决了这一难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引领学生理解文包诗的特点,是本课设计的重点。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教材特点,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充满兴趣地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评评,来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画画、学生评议等环节,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受到华山美丽景色的熏陶,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让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本的意思;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在反馈过程中,有机捕捉学生评议中的亮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大胆地发表创见,集思广益,发扬民主,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设计,看似散,实质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不是旁观者,而是引领者,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在读中悟,画中悟,并把所悟到的感受再通过朗读、交流表达出来,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

《咏华山》教学反思9

《咏华山》是苏教版独有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我在执教本课第二课时时,首先让孩子充分理解课文,再让学生体会诗意,这样孩子们有了对前面课文的理解,所以在理解古诗时,孩子们就容易多了,大部分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意;紧接着我再让孩子到文中找出描写诗句意思的句子,对照诗句读一读,背一背,这样对古诗和课文的理解更深刻了,也体现了文包诗的特点。

让学生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是本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考虑到我班学生没见过真实的山,更没登过山,无法想象华山的雄伟壮丽,所以在教学时我紧扣“高”字,采用直观的简笔画来展开教学。在画华山时,我故意低下身子请教学生“文中用两句话体现了华山的高大和美丽,那我的黑板上应添加些什么才能显示华山的高大和美丽呢?谁来帮帮我?”孩子们顿时畅所欲言,个个争着献计献策,整个课堂活跃起来。接着我指着画山山顶说:“我画这么高的山行吗?只画近处的山行吗?……”这样师生角色一转换,孩子以一个小老师的角色来指引我画华山,在不知不觉中孩子感悟到了华山的雄伟壮丽,同时也领略到了语文文字的优美,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得兴趣盎然。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因此,整节课,我以朗读贯穿整节课堂,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读为主,并以情导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学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艰难、远远近近、、朵朵白云、情不自禁”,以及古诗中的“回首”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华山真高呀!”并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

在这节课中,我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如在理解“情不自禁”时,我没有灵活地抓住最佳契机,帮助学生理解:在我范读课文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跟着我朗读,我应在这里点出情不自禁;还有当指名孩子朗读,其他孩子也跟读时,可以再次点出情不自禁;我呢,只抓住第三次孩子摇头晃脑地读书简单解释了一下,如果在前两次也点出来,这样孩子会对情不自禁理解更透彻一些。在课堂上要灵动地抓住教学地最佳契机,这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时刻关注课堂中的生成,能敏捷地分析及点拨。在这方面我还有所欠缺,还需今后在课堂中注重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多向老教师、名教师学习。

在这次校级交流课中,我的收获很大,明白今后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会让课堂更精彩!

《咏华山》教学反思10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教学时,我紧扣“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串讲课文,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有才华。在教学中,充分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以及古诗中的“回首”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华山真高呀!”并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自由思考,尽情表达。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情不自禁”;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重视思想教育,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诵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小寇准认真学习的态度……当学生把握不准时,我及时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咏华山》教学反思11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教学时,我紧扣“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串讲课文,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有才华。在教学中,充分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

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以及古诗中的“回首”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华山真高呀!”并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自由思考,尽情表达,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对课文中的相关背景,有些学生却不好理解,比如学生对古时候这一概念不好理解。还有的学生说,华山那么高,作者是怎样爬上去的等。虽然有的问题早我们看来很简单,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难题。这就提醒我们在备课时,既要备好课,也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

《咏华山》教学反思12

一、品词读句,感受华山之高。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文紧扣“高”字,先以“艰难”暗示学生华山的陡峭和高峻,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具体描写华山。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自读自悟:你觉得华山怎么样?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的?

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让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在教学这几句话时,我充分发挥简笔画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地展现画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文中人物一起去看蓝天、望太阳、赏白云、观群山,观察角度的变化引起的不同感受使学生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变化。

通过课件的摆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并把感悟运用到朗读中去,课文自然就能读透。“华山真高哇!”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在教学中我紧扣这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华山的高。学生一次次地读,感情得到一次次提升和升华,最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华山真高哇!”,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二、借文悟诗,感受华山之高。

在教学古诗时,我分了这样几个步骤,首先让学生读诗,整体感知诗境,因为有了前阶段教学的铺垫,诗意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我还提醒学生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让他们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在读中进一步感悟,学生很快找到诗句的意思。接着步步深入,对诗句中的个别词语要求理解,如:“举头”、“首”、“齐”等等,让学生互动交流中得到解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吟诵中,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寇准来吟诵古诗,摇头晃脑,用富有童趣的肢体语言演绎着华山的壮美,加上我的适时评价,学生吟诵古诗的情绪高涨,课堂增加了情趣,调动了气氛。

《咏华山》教学反思13

1、《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教学时,我紧扣“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来处理课文中的“文”,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有才华。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尽量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

2、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所以在处理文中的古诗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前文,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每句诗的意思。

3、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展开想象,自己做动作读。既能增加情趣,也能调动气氛。

4、教学过程中,再放手一些会更好。如古诗的意思可让学生自己读书找到,老师不用出答案。

《咏华山》教学反思14

在《咏华山》这篇课文中古诗是全文的中心、话题,所以要避开繁琐的零碎知识,直接将学生引入课文中心。结合本文“文包诗”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一、从诗到文

A、出示古诗,学生质疑——在读通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地对这首古诗提出自己的疑问。

B、带着问题读课文。——教师有意突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这个问题。让学生以这个问题为主要阅读目的,自己在文中寻找与诗有关联的句子。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C、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要求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为此,在教学这几句话时,应充分发挥简笔画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地展现画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通过课件的摆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让学生说说对这些词的理解。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同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这一环节注重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并通过朗读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让学生经历“理性认识——实际操作——感性认识”的认识过程,自己领悟出华山的高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从文到诗

本文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诗句。教完重点句后,要引导学生回到古诗上。其实,前文的句子已为学习古诗打好基础。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与诗的联系。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哪句诗?”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再反复诵读,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受到中国古文化的熏陶,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的求知欲望。

三、从诗到法

我国教育界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主要体现在学法指导要“有效度。”因此,教完古诗后,引导学生就“我们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教师从中点拨,让学生产生顿悟,找到文与诗的联系,“读懂诗先读懂文,读懂文即读懂诗”。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从“学会”转向“会学”的乐趣。学会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能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

本篇课文重在描写华山之高,所以在板书设计上,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板书不能多而杂,所以我想只需突出一个“高”字就可以了。

《咏华山》教学反思15

本课是“文包诗”,叙述了寇准和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以及寇准的聪明,有才华。

这篇课文分为三部分,因此我的教学也分为三大块:

第一块是第一小节,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谁和谁干什么”以及体会他们出游时开心,愉快的心情.这两个要点主要是用”我问生答”和“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个方法来解决.

第二块是第二小节,诗文结合体会华山的高是本小节的教学难点.这块教学我分为3个环节:第一环节(第一、二句)我是通过播放华山视频、华山天险图以及联系学生亲身爬茅山的经历来帮助他们体会华山的高和登山之难,进而朗读好第一、二两句话。在这块教学中,我本来想通过自己的点拨将华山和茅山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华山的高,但遗憾的是我漏了这点,否则学生的体会可能会更到位。第二环节(第三、四句)我紧扣“高”这个字,让学生去课文找找哪些地方体现了华山的“高”。在这块教学中,学生紧紧抓住了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太阳”、“白云”与华山进行对比,很好地理解了华山的“高耸入云”。在理解第三句华山与其他山对比时,学生没有说到位,我就急忙自己说了出来,没有很好地启发引导学生。在这个教学点上,其他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低年级学生是借助形象思维来理解课文的,这时就可以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去感受什么叫“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然后让学生进行变换句式的练习“华山比远远近近的山都高”。学生通过看图和句式练习就能很好地来理解第三句话了。第三环节联系上文理解诗句。在这个环节中,为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我把古诗和前面对应的文字放在了一张幻灯片上,然后让学生去找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其中联系。不过我忽略了第三、四句的内容并不能完全解释整首诗的意思,还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诗句的意思进行补充。诗句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语像“举头”、“回首”我还是有必要进行一些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块是第三、四小节:主要是理解寇准的才思敏捷和先生对他的赞扬。我主要是通过补充寇准作诗仅仅花了走三步路时间这段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寇准的聪明,接着让学生学学先生的样子夸夸寇准来体会先生看到学生优秀表现时的欣喜之情。在这块教学中,主要的问题是我留给学生表演的时间太长了,以至于浪费了教学生字的时间。

3.咏华山教学反思 篇三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文紧扣“高”字,先以“艰难”暗示学生华山的陡峭和高峻,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具体描写华山。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自读自悟:你觉得华山怎么样?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的?

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让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在教学这几句话时,我充分发挥简笔画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地展现画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文中人物一起去看蓝天、望太阳、赏白云、观群山,观察角度的变化引起的不同感受使学生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变化。

通过课件的摆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并把感悟运用到朗读中去,课文自然就能读透。“华山真高哇!”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在教学中我紧扣这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华山的高。学生一次次地读,感情得到一次次提升和升华,最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华山真高哇!”,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二、借文悟诗,感受华山之高。

在教学古诗时,我分了这样几个步骤,首先让学生读诗,整体感知诗境,因为有了前阶段教学的铺垫,诗意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我还提醒学生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让他们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在读中进一步感悟,学生很快找到诗句的意思。接着步步深入,对诗句中的个别词语要求理解,如:“举头”、“首”、“齐”等等,让学生互动交流中得到解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4.《咏华山》教学设计范文 篇四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对四句诗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华山的高险峻美。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贴图

课前谈话:

1、聊一聊孩子已知的“山”

(师板演“山”)小朋友,你们喜欢山吗?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有许多的名山大川。你们都知道那些山呢?

2、引入登山竞赛

这结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登山,分成四个小组,哪一组听讲专心,发言积极我们就登上一级,到下课时,我们比比看哪一组的小朋友先登上山顶,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华山

1、小朋友,你知道我们今天要登的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吗?

(1)(出示“华山”词语)“华”是个生字,谁能读准这个字?指名读。领读。(“华”是个多音字,在这儿读第四声。)齐读。

(2)你有好方法记住“华”字吗?指名说。(“花”去掉草字头,在下面加上“十”,就成了华。)

(3)伸出你的右手,跟着老师,一起来写写山的名字。(师边写边说笔顺)

2、小朋友们听说过华山吗?

(呈现图片)师补充:华山在我国陕西省,是五大名山之一,也是其中最高的一座山。

3、从古到今华山就吸引了无数游览者,也留下了无数名人的足迹和故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一个小孩子和先生一起登华山、咏华山的故事。板书“咏”,谁来把课题完整地读一遍?指名读、齐读。

“咏华山”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别着急,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

二、学习生字词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边读边画,边画边读。教师巡视指导。

3、现在我们要出发去华山了,在去华山的路上有不少困难呢!首先我们要闯第一关:字词关。

(1)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你都认识了吗?指着书后面的绿线和田字格,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读一读,读正确的表扬他一下,你真棒,读错的,你可以提醒他一下,也可以教教他。

(2)把生字放到词语和句子中你还能读吗?指名读,开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打乱顺序怎么样?

4、课文读得怎么样?谁有勇气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读课文

三、学习第二节,理解诗意,指导朗读

1、小朋友,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华山(出示华山图。)你觉得华山怎样?文章哪一小节讲了华山的高呢?——第2自然段

2、大声读读第2自然段,找找文中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华山真高的呢?用横线画出句子。

3、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体会:(抓住句子中的词语交流)

啊!华山真高哇!

(1)直接告诉了我们华山很高,你能读出它的高来吗?试试看

(2)华山有多高?师补充:两千多米这么高,相当于800层楼房那么高。

(3)我们就带着惊讶来读好这句话。齐读。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抓住“艰难”,你们爬过山或者爬过楼吗?什么感觉?

(2)那现在让我们来看(图示)想象一下,那会是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就是“艰难”,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这句话。

(4)又难又累,啊,终于爬上山顶了,让我们一起感叹“啊!华山真高哇!”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抓关联词说说句子的意思。

(2)教师画一画这“远远近的山”,这些山有高有低,有远有近,连绵在一起。要知道这些山本来也很高,可现在……(都在自己的脚下了),都在小孩和先生的脚下了,而他们站在华山顶上,就是说华山比这些山要高。

(4)看着图来读好这句话。师指着图引导读句

(5)是呀,不由得让我们感叹“啊!华山真高哇!”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指名贴一贴太阳,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贴?指导读好这句话。

(2)贴一贴白云。理解“山腰间”小朋友的腰在哪儿?在身体的中部,“山腰间”就是在山的中部。

(3)师引导:抬起头来——太阳显得那么近,回过头来——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可见——啊!华山真高啊!

4、小结,再次读好“啊!华山真高哇!”读懂句子的意思,读懂标点符号的意思

5、书上有一幅插图,就画了刚才的景色。想看看吗?一起来看,师描述: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除了感受到华山的高,你还感觉到什么?美

那我们就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6、看着这么高的华山,欣赏着这么美的景色,此时,你最想做什么呢?

师陈述“忍不住,控制不住自己。”就叫“情不自禁”。(出示词语读准音)

7、寇准情不自禁地做了什么?(吟诵起一首诗来,他要想来赞美华山的高。)

(1)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咏华山。出示诗句。谁来学学小诗人吟诗。

只有 / 天在上,更无 / 山与齐。举头 / 红日近,回首 / 白云低。

(2)指名读。集体读。读出节奏。

(3)古诗写的是华山,共有两句话,标一标。

(4)我们刚才体会的课文里就有两句话写的是这两句诗的意思,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指名读。

(5)出示对应的句子,男女生轮读

(6)理解“齐”就是一样高,“举”就是抬起,举头就是抬头。诗中也有一个字表示“头”“首”就是头。

(7)回应课题,原来短短的诗句也是来赞美华山的,题目就叫咏华山,咏就是赞美华山的意思,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用诗的形式来赞美华山,我们更了不起。

(8)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来吟诵这首诗。你们能用动作表示出诗的意思吗!全体起立,加上动作读。试着背诵这首诗。

四、巩固生字,书写生字

这首诗中有两个生字:与齐

1、当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5.咏华山教学设计-卢洪年 篇五

淮安市泾口镇第二中心小学 卢洪年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首”、“与”、“齐”,并能准确、规范地按笔顺书写

2、采用结合上下文和在语境中理解“艰难”、“情不自禁”、“举头”、“回首”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读文添加简笔画、朗读等形式感受华山的雄伟壮观,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文对照和读文添加简笔画,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贴图 设计理念:

在学习《咏华山》这篇课文之前,很多孩子都没有去过华山,那么应该如何让他们去感受华山的高与险呢?我针对这一情况,决定和孩子们一起来画一画课文中的这座华山。新课标提出要着培养孩子的想象与情感能力,那么在文包诗的教学形式中,既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切入口。学生年龄越低,越是依赖词语以外的信息来理解语义。有表情的、抑扬顿挫的朗读就是以词句为核心,附上许多非语言信息,以便学生能借助这些非语言信息,正确地把握和理解语文内容。“以读导学”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其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其逐步达到“听懂、读通、能说、会写”的要求。紧扣“以读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获得领悟、体验成功”的教学思想,我对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作了以下设计。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走进华山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小朋友们,请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师边板书边指导学生书写。

华: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下面的横要写得稍微长一点,这样才能稳稳地托住上面的部分。

山:这中间的竖很关键,要直,要有力,你们看!多像一座巍峨的高山啊!(设计意图:写字教学应该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感受祖国汉字的无穷魅力。)

2、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在课文里学习了这样的一首古诗,(课件出示古诗)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生:寇准)对,他就是宋代的寇准!他作这首诗的时候,才(生:七岁)

(设计意图)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开始就用古诗来导入,并用多媒体出示古诗,并适当设置悬念,告诉学生这首古诗是由一位7岁的孩子写的,既复习了旧知,又抓住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

二、品词析句,感受山高 过渡:小寇准的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其实,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我们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里。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古诗的意思藏在哪儿,可以用笔画出来。

2、指名回答,教师相机以课件出示相关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设计意图: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找句子,不仅仅旨在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

3、指名读这句话,说一说:读了这句话,你觉得华山是一座怎样的山?(预设:华山是一座很高很高的山。华山是一座巍峨的高山。)

师:对,课文中也有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华山的高的。是哪一句话呢?

4、指名回答。教师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啊!

5、指名读这句话。

师相机评价:(1)、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好像看到了一座很高很高的大山。(2)、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情不自禁地想画一座高山了。

教师以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一座高山。可是只有孤零零的一座高山,还不够美,小朋友想不想帮老师在这幅画上添上一些景物呢?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想一想,可以添上哪些景物?

(设计意图:简笔画、贴画的过程其实是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在学生感兴趣的简笔画、贴画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远远近近”“山腰间”等词语的意思,更是体会华山雄伟壮观的绝佳途径。)

6、指名回答。(蓝天、远远近近的山、太阳、白云)

7、集体作画。(1)指名画蓝天。

(2)指名画远远近近的山。

老师来画一座远处的山,谁来画一座近处的山。还有谁想画哪儿的山? 问画山的小朋友:你怎么不画一座像华山这么高的山呢?(生:因为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可见这些远远近近的山都没有华山高)

(3)指一名学生贴太阳,你想将太阳贴在哪儿?

(指着学生贴的太阳)师:哇,太阳离小寇准他们可真近啊!(4)、指几名学生贴白云。

先说一说,你认为白云应该贴在哪儿?理解“山腰间”

师:我们平时看白云,都知道它们在高高的蓝天上飘呢,可这会儿,站在华山的山顶上看白云,白云却在半山腰呢!你忍不住想说什么呢?(华山可真高啊!)

8、画真美,课文中的句子也很美!谁能读好这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指名读、齐读。

9、诗文对照,将这句话送到诗句的后面。(指名回答,课件动态显示)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

更无山与齐(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

回首白云低(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以动作表示“举头”、“回首”的意思。(设计意图:文包诗的特点就是诗句的意思藏在课文中,学生在完成简笔画、贴图、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对诗句的意思已经有所体会,这时候,通过送句子到相应的诗句后面,更是水到渠成,应该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10、听了小朋友们的朗读,再看看黑板上这幅画,你们猜,老师心里最想说什么?

(师:对啊,华山真是太高了!)

11、再指名读:啊!华山真高啊!

师评价:(1):了不起!你将两个感叹号表达的情感都读出来了!

(2):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情不自禁地想去登华山了!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读出了华山的高,读出了寇准的惊讶。在这一自然段中,写爬山,紧扣一个“高”字。所以在品读课文时,结合图,抓住“啊!华山真高哇!”这句话,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

12、课件出示华山,你们看,它有2200多米,高不高?(高)它有550层楼那么高。而“华山自古一条道”,这条道又不好陡峭崎岖,要等上山顶,可真——艰难(指读)

13、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这句话,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课件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词语的教学不是孤立的,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词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14、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老师情不自禁地作画,老师看出来了,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想读。(再次齐读:啊!华山真高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小寇准呢,他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呢?给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

(1)忍不住地想做一件事。(2)心情很高兴。(3)有点生气 师相机点评:

(1)你这么聪明,老师情不自禁地想摸摸你的小脑袋。(2)老师情不自禁地为你竖起大拇指。

15、最后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和小寇准一起吟诵一下这首诗。

三、背诵全诗、体会意境

1、同学们读得真好,就像一位诗人,谁愿意到前面来,可以加上动作,老师给你配上音乐,来美美的吟诵这首诗。(借助华山风景图引导学生背诵。)

2、加上动作表演古诗

3、全班齐背。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1、欣赏五岳名山。

2、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课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实在太小了。陶行知要推倒学校的围墙,地为床,天为被。我们也要打破教学的课堂局限,将学生由课堂引向课外。)

五、记忆字形,练习书写。

1.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三个字,你还认识它们吗?(读生字)首、与、齐

2.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目的:引导学生找出生字特点,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记字,培养识字能力。)

3.你们觉得哪个字难写,需要老师帮忙。可重点指导“首”字:

①要写好这个字,你觉得哪儿需要提醒大家?点拨:注意下边是个自己的 “自”

②学生动笔临写(提醒写字姿势)③反馈评议。④再次练习书写。

4.指导书写剩下的两个字。①谁说说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齐:上边折文盖住下边,一个竖撇一个竖。注意“与”字的笔顺。第二笔是竖折折勾 ②学生动笔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③反馈评议。④再次练习书写。

六、板书设计

6.一语下《9咏华山》教学设计 篇六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华山的高与雄伟壮丽。

2、学习文中的古诗,图文结合读懂诗意,练习背诵。

3、随课文理解生字词语。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文中小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小朋友,你们平时都爬过哪些山?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

2、

激趣:华山是座怎样的山?(板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登上山顶看一看。

二、细读品悟:

1、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是座怎样的山?

交流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高)

2、小朋友真会读书,现在老师来读读,请你们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华山很高?

3、交流:

a:啊!华山真高哇!

(1)

教师板画山(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行不行?(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呢?(板画高山)画这样高行了吧!

(2)

哇!真没想到华山这样高!真是让人大吃一惊!课文中连用了两个什么标点?(在原句中标出)怎样读才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b: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

华山周围有许多山,哪些小朋友愿意上来帮老师在华山周围画些山?(请4-5名学生上台画)

(2)

小朋友画得真好!(边画边说)请看,这么多的山,有的离华山远,有的离华山近,这就是课文中说的远远近近的山。(在原句中加点)

(3)

师边画蓝天边述:站在华山顶上,只有蓝天比华山高,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这是怎么回事呀?华山真是太高了!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4)小朋友读得真好,听你们这样读,让人不由得想说:引&&啊!华山&&

c: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

我们继续来画画(师画太阳,故意画远),老师把太阳画在这,对吗?为什么?(在原句中那么近加点)平时我们看太阳,总觉得离我们很远很远,现在为什么显得那么近?谁能把这个词读好?

(2)读词:山腰间。山腰间是哪?谁上来在山腰间添上白云?(指名上台画)

(3)平时白云都飘在哪?现在怎么只飘到了山腰间?(华山高)

(4)

指导朗读:华山太高了!太阳看起来离我们那么近,白云只飘到山腰间。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指名读,齐读)

(5)引读:啊!华山&&

4、

请小朋友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除了感受到华山的高,还感受到什么?(华山景色美)

5、这么美的景色,只有站在华山顶上才能看见。让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一起感受一下华山的高,华山的美。

6、

小朋友读得真好!你能看着黑板上的画来介绍介绍华山吗?小朋友先准备一下,呆会我们来比一比,谁介绍的华山高,谁介绍的华山美。(指名上台介绍)

7、你们介绍得真好。华山的美景吸引了许多游人。看,一个小孩和他的先生也爬上了华山,他们是怎样爬上山顶的?

板画山路:小朋友看,这就是华山的山路。爬这样的山,容易吗?怎么不容易?(华山高、险)

(出示词语:艰难)这么难就是艰难。谁能把这个词读好?(指名读,齐读)

(指图)他们就是沿着这样的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的。(出示句子)谁能读好这句话?

8、他们爬上山顶,看到了刚才小朋友介绍的美景。让我们看图一起说一说。(师引:啊!华山除了蓝天太阳)

9、

如果你也跟他们爬上了华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或者想做些什么?(请生自由说)小朋友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读一读)这个小孩也忍不住了,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出示全诗)师配乐边做动作边吟诵。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小朋友自己读读,想一想。

(2)

告诉小朋友一个小秘密,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就藏在我们刚才学过的几句话中,请小朋友读读前面的句子,找一找。

(3)哪位小朋友找到了?指名说。

(4)小朋友真聪明,这首诗把爬上山顶看到的美景写了下来。我们做个游戏,老师读诗句,你们读相应的句子。

(5)同桌互做游戏。

(6)男女生互相考考对方。

(7)小朋友已经弄懂了诗的意思,可小孩的先生对诗中的几个字不明白,你愿意帮助他吗?齐回首

(8)谁愿意再把这首诗吟诵给先生听?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看图试背。指名上台背。

(9)集体配乐吟诵:我们都站在华山顶上,看到华山的美景,小孩情不自禁吟诵起来&&

10、听了大家的吟诵,这位先生也情不自禁地称赞起来。(映示句子)请你读读想想,这位先生会怎样说?请生演演。

11、

这首诗写得太好了!把爬上华山山顶看到的奇妙景色写了下来,也写出华山的高,小孩用这首诗来赞美华山的高,赞美华山的美,就叫做咏华山,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板书:咏)

12、这个小孩是谁?那一年他几岁?

13、读到这,你又想说什么?

三、赏读全文:

华山高,华山美,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赞一赞华山的高,华山的美。(齐读课文)

四、结语:

今天回家,小朋友也来画画华山,画完后,看图试着背背第二自然段。

上一篇:会计毕业生自我鉴定下一篇:刘伯温语录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