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长子受之

2024-10-19

与长子受之(7篇)

1.与长子受之 篇一

感受又有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之分。没有逻辑感受, 就不会有脉络的清晰, 就不会抓住“起、承、转、合”的变化;没有形象感受, 就不会赋予稿件内容以具体、丰富的色彩, 就不会有真切、生动的形象产生。可以说, 感受是关键, 是由理解到表达的桥梁, 只有对稿件进行具体感受, 才能使我们的有声语言充满活力。但感受毕竟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对稿件内容进行具体感受, 主要是为我们获得思想的运动状态开辟广阔的天地。

感受是播音员主观能动性的产物, 它有经验的积累因素, 也有先天的素质因素, 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主观动能性, 在理解文字稿件内容的基础上, 使自己主动接受刺激, 积极产生内心反应, 使之溶化在播音语言中。

一、形象感受

播音员对稿件的感受首先取决于稿件文字的形象性, 它是播音员表达思想感情、给受众以感染的条件, 因而也必须以稿件为依据, 去挖掘、去接受它。播音员由稿件的文字语言中、由其中包含着的形象中, 可以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文字符号代表的客观事物中的种种事物, 也可以知道时间发展、空间移动、事物运动, 这是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过程。

“一年不见, 他脸胖的简直成了发酵的面团儿。

听到批评, 他的脸一下子拉长了。

她常年营养不良, 面带菜色。

奶奶一天天老了, 灰白的稀发犹如乱麻。”

要播好以上四段句子, 就要求播音员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

从稿件的文字语言中要能看到所叙述的具体的人、事、物, 这是一种非直观的视觉想象, 也叫内心视像。视觉感受的目的在于透过文字目击事物, 用视觉来诱发内心更深层次的感受。再比如:“屋顶上, 鸽子咕咕姑姑地低

这时, 一阵闷雷轰隆隆地响了起来。

“嘘———, 别出声!”她把食指放在嘴唇上, 止住了我的话, 同时瞪大了眼睛, 仔细倾听门外的动静。”

要播好以上三段文字, 就要求播音员有很强的听觉感受。

文字语言所描述的声音, 刺激了我们的听觉器官, 这种间接刺激引起听觉想象, 当然这也和播音员的经历和体验有关。在分析理解和具体感受稿件过程中, 要充分展开听觉想象, 切实感受到具体声音的刺激。

二、逻辑感受

逻辑, 是关于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好的稿件在逻辑上是严密的, 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稿件中的逻辑关系, 主要在于文章的层次、段落、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稿件自身的逻辑链条, 这些都应在播音员的头脑中感受到。

“潘汉年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革命家, 他有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活, 然而他的生命结局却有悲剧色彩, 历史永远为之感叹。”播好这一段落, 就必须有强烈的转折感受, 播音员的思维也应出现转折感受。

再比如下面这段文字:“人类不仅要应付自然的挑战, 同时要应付自身造成的灾难挑战。永定河干涸了, 黄河断流了, 塔里木河在痛苦的腾挪。广袤的土地在呼唤水。水决定着人类的命运, 决定着人类的明天。一念至此, 我的心情不禁沉重起来。”要播好这段文字, 播音员绝对要有强烈的递进感受。递进关系在语言链条中大量存在, 它可使内容及情感进入一个新的天地。递进感在稿件中的关键是“进”, 要能够感受得到, 并准确地在有声语言中把它展现出来。

逻辑感受还包括主次、并列、总括、对比等多种感受, 播音员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王受之 品牌的滥觞 篇二

其涉猎之广涵盖了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环境艺术、

娱乐设计、文化创意产业、时装设计、汽车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插图、动漫画等等。

无论在内地还是港台地区,他的设计理论都被公认为是影响力最大的学术权威。

在2012年的中国服装论坛上,他并没有简单地从设计的角度谈中国的服装产业,

而是将品牌意识融入其中,使我们对于缔造品牌也有了新的认识。

设计与时尚

对于设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些人总片面的认为设计就是独特,这固然是好的设计所需要拥有的特质,但是如果一味追求这种独特,反而会丧失原本自身的属性。与此同时,更有人会认为与别人不同就一定是独特的,殊不知“独特”本身不是夸张、怪异的代名词,而是真正由自身出发的想法和创造力。

王受之先生说,他并不觉得设计一定是崭新的,因为设计的新旧并不会通过形式表现,除了技术是必然在不断创新的之外,形式上轮回的可能性是极高的。为此他举了一个例子,假设一个设计师年轻的时候设计过一件西装,自己虽觉得很好,但当时却无人问津,只能将这件设计尘封起来,再过几十年,甚至可能设计师本人都已经过世了的时候,这件西服的样式反而变得时髦的不得了,继而开始被人们争相模仿。时尚本就是轮回,如果你细心翻看妈妈的旧衣橱说不定也能翻出一两件时尚的古着衣,虽然料子有些旧了,但是款式绝对引领时尚。

我们常常会看到时装设计师本身却不一定引领时尚,常年见到他也许都是一样的造型。甚至如果你细心观察,你也会发现这一群设计师的生活远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罗曼蒂克,没有金樽美酒、歌舞升平,但这些都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王受之说,所谓好的生活不完全是富裕的生活,但一定是丰富的生活,这个丰富也包括了精神的丰富。时尚不等同于优越,无论是建筑、产品、平面还是服装,刚刚做成的时候都适合当时的时尚。但时尚具有一定的寿命,很快就会消失。在市场和媒体的作用力之下,去年的时尚逐渐退出舞台,消费者受到各方的视觉刺激才会购买新的产品。其实时尚本身就是市场一种自我推销的手段,更多的是通过媒体在不断影响大众。作为消费者本身来讲,一味追求时尚很容易就陷入购买的陷阱,一不小心就会迷失,只有内心坚定才能创造永恒的时尚。正如不管时代如何更迭,Chanel的小黑裙依旧经典,Burberry的风衣依旧流行,白衬衫牛仔裤依旧是不变的搭配。这不仅仅适用于消费者,对于设计师来讲也依旧适用,一味追求时尚反而会丧失自我的风格,不如相信自己所缔造的就是时尚的、永恒的。

设计与品牌

虽然近些年来中国的时装品牌以及华裔设计师逐渐走出了中国被世界所认识,但是其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并不能真正地与国际一线品牌分庭抗礼。在王受之看来,中国的时装品牌要真正立于世界之林,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

首先,他认为我们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高级时装的市场,就像外国的辛迪加一样。所谓辛迪加就是法语的syndicat的译音,愿意是“组合”,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垄断组织。参加辛迪加的企业通常会有他们的代表,组成辛迪加总办事处。辛迪加参加者的商品销售和原料采购都需要通过这个总办事处统一进行,这也就意味着辛迪加在流通领域中占有一定的垄断地位,不仅可以提高辛迪加内部成员的资本家的利益,同时也会加深其中的竞争。虽然目前我们也有各个服装企业的联盟,但是王受之先生觉得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台阶,通过这个台阶来拔高自身的水平。我们并不能说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一定适用于我们,但是我们的确需要一个平台来帮助我们的服装企业发展,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来让我们的服装企业走得更远,让他们成为世界一流的品牌。虽然中小型企业的扶持极为重要,但是这种百家齐鸣的情景对于走入真正的高端却不一定是好事。如何能将资本主义中的辛迪加模式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更好的结合起来,或许是我们下一步思考的主要问题。

与此同时,另一种没有完全形成垄断但也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公众评论的问题。王受之提到《国际先驱论坛报》里面的主题常常一言九鼎,极具重要性。但是在中国很难有一个媒体能做到这种效果,我们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语言的力量,很容易造成人云亦云,没有一个统一的导向。时装需要善意的批评,媒体应该拥有它所具备的影响力,拥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能引导公众思考。我们需要媒体作为时尚的推手,利用自身的资源帮助年轻的设计师成长和发展,但是倘若每一个杂志、网站、报纸所做的都是一样的事情,那么媒体也就失去了它原本存在的意义。

最后他提到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我们正在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让“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他说:“中国已经走到30年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下一个20年应该走出一个自己品牌,不能够再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的符号,我们将来必须有中国设计,这个是未来。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前夕,这是我们已经走完了大规模制造,走完了山寨,走完了仿制,走完了所有量的标准之后。中国需要一个质,这个质是很长的。”固然我们可以模仿西方的设计,复制他们的版型,但是那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没有内在的灵魂的产品很容易就会被时代所淹灭。这是一个淘宝的年代,任何大牌的服装只要鼠标轻轻一点你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它的仿冒品,甚至你也可以在Zara或者H&M这些快时尚品牌中找到类似的衣服,这种快速的复制固然可以造成一阵的流行,但却不会被你轻易地记住。即便是在淘宝,如果你细心观察,你也会发现位居前列的店家无一不是拥有自己的设计和自己的风格才能屹立其中。我们需要的服装品牌是当你想要购买服装的时候,你轻易地就可以联想到它的风格,并且你不会在脑海中搜索出成千上万与他相仿的品牌,这就是好的品牌。

3.与长子受之 篇三

始终突出“为民”这个落脚点,全力改善民本民生。

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不断深化“每个公务员都是服务员、每个国家干部都是人民公仆”的宗旨意识,着力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是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做好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的应对工作,加大对煤矿开采等引发地质灾害的专项治理,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多措并举,保障了多年来辖区内地质灾害“零伤亡”。二是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集镇村建设用地指标,全力保障长子县农村宅基地需求,同时严格执行征地补偿标准,对被征地农民足额及时补偿到位,保证了被征地农民生活质量不降低,长远生机有保障。三是高度重视国土信访维稳工作。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访民情、解民忧,妥善处理各类信访案件,确保了长子县连续五年涉土事件进京赴省“零上访”。四是积极转变职能,大力推进便民服务。在各乡(镇)村便民服务管理中心设立便民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国土业务零距离服务,实现了职能下沉、服务下沉,优化了服务环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牢牢锁定“务实”这个着力点,全力推进“六化建设”。

长子国土局立足工作实际,以“务实”为着眼点,全力推进“六化建设”。一是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全力保障项目发展需求。为保障全县重点项目落地,严格按照县重点项目“六位一体”要求,积极落实用地指标,完善项目预审手续,全年共争取用地指标2388.64亩,完成项目预审22件,全力保障了山河装备制造、轩阳科技玉米芯、超微金属复合材料、南环路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是大胆先行先试,努力扩展用地空间。长子国土局认真落实厅市合作协议精神,紧抓机遇,出台了《创新节约集约先行先试用地六项机制》和《实施办法》,扎实推进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矿业存量用地整合、工矿废弃地复垦等工作,争取增减挂钩周转指标958.3亩,矿业用地置换周转指标950.1亩,保障了长子县五大矿业主体11个项目的用地需求,拓宽了用地空间。三是积极落实土地开发整理,确保耕地动态平衡。为确保全县67.1944万亩耕地总量动态平衡,57.9450万亩基本农田不减少,该局积极落实占补平衡任务,大力造地3000亩,同时认真实施省市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现了占补平衡,为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紧紧围绕“清廉”这个切入点,不断锤炼党性原则。

4.恭顺受之,和自己结为知己 篇四

虚度光阴里,认识自己

2012年2月,春节刚过,在一年中的第五次辞职后,胡晏荧带着小学时期美术兴趣班的一点美术基础、仅限于日用杯盘碗盏的陶瓷知识,一个人去了景德镇,要学做陶瓷球形关节人偶。

这个青春期不曾叛逆的学霸型乖乖女,在29岁这一年開始“离经叛道”。

从小到大,胡晏荧一直是父母们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读的是人民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突破千人重围考进银行,留在了北京。可是,一年多后,她交违约金从银行辞职,去英国学摄影。回国后当过一线媒体摄影师、知名独立杂志编辑,还在演艺公司、出版社工作过。

每一行,胡晏荧都做得很出色,她却干一行迅速地恨一行,直到第五次办理辞职手续后,她决定破釜沉舟: 瞒着父母,只身一人去景德镇,做一个手艺人——在她眼里,手工艺是世上最正直的行业。一旦找到了作为匠人的自信,就不再有恐惧了。而之前,不管工作与收入如何体面光鲜,她从未踏实过。她再也不想过那种夜里翻个身,一想起工作的事情就心一沉,再也睡不着的焦灼生活。

胡晏荧刚去景德镇时,在陶瓷学院新区附近的下街村住了三周,和两个女生合租。每晚,胡晏荧裹着被子坐在三楼的窗前,四周一片漆黑,只有天空微亮,山川的轮廓清晰可见。山里有一盏长明的矿灯,她就坐在黑暗中久久地注视它,觉得自己身处世界的尽头,既疑惑又安全。无所事事,她也不着急找事做,而是跟自己独处,和真正的自己和解。三周后,天气转暖,她得知老校区周边有雕塑瓷厂和老陶瓷厂,是学做东西最方便的地方,就搬到了附近。

胡晏荧总是去两个厂里闲晃,每天都去一位修坯的师傅那里看他修坯,一看就是一上午。几天后,师傅问她是不是想学拉坯修坯,她用力点头,就这样跟着师傅学了起来,一学就是两个多月。

拉坯是一项非常辛苦的体力活儿,在日复一日枯燥繁重的揉泥、找重心的过程中,精疲力竭的身体给了胡晏荧安心的感觉。她涣散的精神也和拉坯机上的泥团一样,一点点向重心汇聚。

那时候,胡晏荧最开心的事就是每天傍晚收工后,爬上作坊的小矮墙,看着太阳一点点落下去,心里无比踏实。那种感觉,比从前每个月看到工资短信的数字都要愉悦充实。而她开始懂得自己想要的幸福莫过于此:功夫又精进了多少,还可以在何处长进。这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令她吃得下,睡得香,笑得出来。

在做学徒的日子里,胡晏荧开始了解、总结自己——不擅长与人合作,在人际交往中很被动,协作型的工作对她来说很吃力。她想要做一件能独立完成的事,而做个手艺人,最适合她。

除了决心与孤勇,再无仰仗

两个月后,胡晏荧租了工作室,置办了桌椅竹架,开始做人偶。工作室很小、很昏暗,冬天要生火烧炭,夏天只有电扇。有时为了避免尘土扬起来,就忍着炎热。

人偶烧制的过程并不顺利,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一个失误连着下一个失误,不断挑战着胡晏荧的承受底限。最崩溃的一次,她操起锤子砸向手边的各种物什,可当砸到那个残次品人偶时,她停了下来。它再不完美,自己也在里面注入了灵魂,下不去手。于是消停了,继续努力。

一个月后,胡晏荧做好了第一只人偶,将其放在雕塑瓷厂的大窑里烧制,心里怀了各种最坏的打算。第二天开窑,她等不及窑炉完全降温,从半开的窑门里伸手去拿。此时人偶的温度依然很高,胡晏荧碰到它的那一刻,觉得它在自己的手指下轻轻滚动了一下。她的眼泪扑扑地掉了下来,止也止不住,哽哽咽咽地捧着人偶回到工作室。不知为何觉得特别悲伤,哭了好一会儿才停下来。

午夜时分,胡晏荧终于给人偶上完了色,拼起来平放在桌上细细端详。它似乎也在回看着她,似笑非笑的样子。那一刻,胡晏荧才实实在在地觉得,自己做出了一个美丽又可怕的东西,由衷地开心,又有一点难过。她默默回忆了过去的几个月,开始体悟到做陶瓷人偶需要不停校准注意力、心智、手,这种长期的训练能把人变得稳定、正直、坚毅。

在起初半年的时间里,胡晏荧几乎没有朋友,没有娱乐,每天往返于工作室和家之间。每天,她只跟工作室的房东奶奶说两句话,“奶奶我来了”“奶奶我走了”。

一次大水过后,胡晏荧食物中毒了,因为腹痛翻滚哀号了一夜,凌晨三点还吐了一口胆汁。胡晏荧为自己难过了一下,心想要悄无声息地死在这里了,一意孤行失败的一生。但她还没来得及掉眼泪就不省人事了。第二天醒过来,胡晏荧看到天花板,身体很虚弱,但心里出奇的平静。她当时想:这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我得多躺一会儿,认真感受一下。

中毒事件过后,胡晏荧将自己在景德镇做人偶的事告诉了父母。女儿舍弃好端端的工作去做一个手艺人,父母反对是难免的,但并没有太多的阻挠,依然选择了支持女儿。

没有潜伏的奇迹,只有种瓜得瓜的实在

转眼间,胡晏荧在景德镇边学边做匠人的生涯已有四年,她的人偶引起很多关注。很多人想做代理,希望她一年能交50个人偶。但胡晏荧不想也做不出那样的量,即使一天工作十个小时,她一年也只能做20个。事实上,四年里,她真正满意的作品只有一件。

好在,胡晏荧不急。她在这样细细如琢如磨的时光里,雕刻人偶,也在塑造自己。四年终日劳作、沉默寡言的独处时光,对她而言弥足珍贵。每天和自己在一起,整个世界似乎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面蒙尘的镜子。而她所做的事,就是一点一点擦去上面的灰尘,然后终于看清了自己的样子。从此再不用任何人告诉她,自己是谁、该往哪里去。

现在,陶瓷人偶的工程顺利起来,技术问题一个个解决了,胡晏荧的雕塑技巧也一点点在提高,朋友越来越多,获得很多帮助。她甚至搬去了朋友的莲花山谷,过起了推窗见山、饭来张口的山居生活。山里的夜晚万籁俱寂,有时下着雨,有时满天暗云,有时能看着月亮从山的边缘升起;溪水时缓时湍,水声潺潺;风从山中来,夹着植被香气。胡晏荧在自然间安心劳作,平静度日,心却时而被喜悦充满,时而被悲伤摄住。而当人心被感受充盈,就想表达,她把这些感受,都放在了人偶身上。

偶尔,胡晏荧也会发微博,收到一些私信,很多人很羡慕她,起码有得选择。胡晏荧诚恳作答:“我只是不那么瞻前顾后,也不寄希望于他人、不寄希望于以后,未来没有蛰伏的奇迹。只有种瓜得瓜的实在,‘因’永远握在自己手里,而‘果’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能代为品尝。”

胡晏荧说,她经常被问到经济方面的问题,她有一些积蓄,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和帮助。但在她看来,经济压力不是你去不去做一件事情的根本原因,生活并不需要很大的开支,做东西的花销也有限:“我也有很多想要但没有得到的东西,新款包、漂亮鞋子、衣服,但这些毕竟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没有锦缎,花要往哪里添呢?”

四年雕琢时光,终于让胡晏荧敢说“理想”这个大词。有生之年,她想做个这样的人:“其人如月,任圆任缺,无嗔无憾,皎皎如一。”以一个匠人的耐心,做个纯粹的手艺人,对一切恭顺受之,不急也不徐。

(编辑 张秀格

5.朱熹易学所受之理论批驳浅释 篇五

关键词:朱熹 易学体系 太极 难题

从本体论角度出发,朱熹易学建构了一种由宇宙界下落到人生界的“天——地——人——物——事”的模式。然而,从修养论角度看,其中所蕴含的是该过程的逆反结构,即由人生界上升至宇宙界的“事——物——人——地——天”的模式。这种结构其实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互逆路向,是一个“一体两分”结构,亦可以说是一个“U”形结构,一个完整的“天人合一”模式。具体地讲,朱熹的易学体系主要由四个板块组成,即卜筮易学、象数易学、义理易学和经世易学。结合朱熹“理一分殊,体用一源”的结构观,我们可以看出朱熹易学体系结构的严密而齐整,他的思想更是博约同具,本末共体。

然而,这种严密似无可攻驳,仅能以“相对”言之,从朱熹遭到不少学者的责难和批评即可看出。程林就曾经说过,“对朱熹易学的批评并不始于胡煦,朱熹在世时,就曾有很多人反对他的易学,朱熹也做过多次的辩论,后世也不断有人提出批评。如明代蔡清的《易经蒙引》,崔诜的《读易余言》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都对朱熹有所批评。但这些批评大多是零碎的,且由于朱熹思想权威性的不断提高,终未能形成气候。胡煦的批评则是史无前例的,它更全面更系统,对朱熹的易学思想更有颠覆性。”[1]下面笔者主要从朱熹易学体系所受之理论攻驳浅论之。

一、朱熹所受之理论批驳

从朱熹的理论而言,关于“太极”之辩难或责问最多,以“太极”为中心,主要可以分为四类:“无极而太极”之辨;“太极如何分殊”之命题;“太极如何动静”之攻驳;太极阴阳“二本”之难题。

(一)“无极而太极”之争。出于“理本论”体系构建考虑,朱熹对周子之《太极图》乃至《太极图说》均作了修改,创立了自己的太极学说,也使他的学说体系实现了由太极“生成论”向“本体论”之转变。然而,与此相关的论战由此开始,几乎伴随朱熹随后的学术生涯。其中,“无极而太极”之辨以“朱陆之辨”最为出名。而此问题之争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太极图说》之作者、《太极图说》与《易通》之关系、无极太极之含义之论战。

至于《太极图说》之作者,淳熙十四年,几乎与陈亮辩论的同时,朱熹又与陆九渊展开了一次关于无极太极问题的争论。争论的导火线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陆九渊与陆九韶认为,《太极图说》似乎不是周氏所为,“无极”二字出于老子,为圣贤之书所未有。因此,“无极而太极”乃道家的思想,似与先儒无涉。而朱熹认为,只要合乎义理,先儒未言者后贤未必不可言,关键是看这种思想是否合理。

谈到周子《太极图说》与《易通》关系,当时学者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太极图说》与《易通》二者之说“实相表里”,《易通》皆是发明《太极图》意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太极图说》和《易通》实无关系,论据是《易通》全篇未曾提及“太极”一词。朱子则持第一种观点,“先生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言,皆发此图之蕴”,还说:“先生之学之奥,其可以象告者莫备于《太极》之一图。若《通书》之言,盖皆所以发明其蕴,而‘诚、‘动静、‘理性命等章为尤著。”(朱熹,《太极通书後序》)

有的学者认为朱熹还将《太极图说》原话“自无极而太极”改为“无极而太极”,此说得到束景南先生之论证,他认为太极图及《太极图说》各种版本均无“自无极而太极” 之说及体现,原文即为“无极而太极”,所以无探讨之必要。同时,关于“极”的真正含义,朱熹训“极”为“至极”、“标准”,“无极而太极”就是“无形而有理”的观点遭到二陆之攻击。二陆认为,“极即中”,“太极即心”,指责朱熹对无极而太极的解释是“架屋下之屋,叠床上之床”,“是头上安头,过为虚无好高之论也。”

(二)太极分殊之难题。朱熹认为,在宇宙形成之前,宇宙之理已在,即太极作为本体存在,其实为“浑沦未分”之道理,而其已分,则在宇宙之发展过程中亦“自然流出,而为理势之所迫而不已也”,以至最终使得“物物一太极,人人一太极”。他曾云:

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者,于此尤可以见其全矣。(朱熹,《太极图说解》)

万一各正、大小有定,言万个是一个,一个是万个,盖体统是一太极,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

朱熹还用树木之生长为喻,来阐述太极“分殊”之情状,极为生动,他说:

太极如一木生上,分而为枝干,又分而生花生页,生生不穷。到得成果子,里面又有生生不穷之理,生将出去,又是无限个太极,更无停息。只是到成果实时,又却少歇,不是止。(《语类》卷七十五)

此处以分合言太极,合则为一,即“理一”;分则为万,即“分殊”,由此可见朱熹“理一分殊”之原理。同时,此处以性言太极,乃是太极之下落至物上而为性,但仍不离太极之“全”。但是,蒙培元先生并不赞同“月印万川”能够客观形象地体现朱熹“理一分殊”思想真容的观点,他说:“从‘理一分殊与理的‘一多相摄的区别中,可以看出,朱熹虽然借用佛教‘月印万川的比喻来说明‘理一与‘分殊的关系,但实际并不完全恰当。因此,他常常用植物的生长来做比喻。”[2]进而,朱熹还以粟苗为喻,论说太极之理之“分殊”。他说:

自下推而上去,五行只是二气,二气又只是一理。自上推而下来,只是此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万物之中又各具一理,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然总又只是一个理。此理处处皆浑沦,如粒粟生为苗,苗便生花,花便结实,又成粟,还复本形。(《语类》卷九十四)

朱熹强调“理一分殊”,而太极即理,因此对于“理一”如何“分殊”的问题适用于“太极如何分裂”的讨论。在讨论朱熹所言之“本只是一个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语类》卷九十四)这句话时,冯友兰先生就提出朱熹的“太极(理)如何分裂”的难题。他说:“我们知道,在柏拉图哲学中,理念世界和感觉世界的关系,以及‘一和‘多的关系怎样解释,是一个难题。朱熹也同样遇到这个难题。朱熹用月亮这个实例来解释,这本是佛家常用的比喻。至于一类事物之理和个别事物之理,它们的关系是否涉及‘理被分裂的问题,这未被提出。如果有人提出的话,估计朱熹会用同样的月亮来打发这个问题。”[3]事实也的确如此。曾经有一段与此有关的对话可为之证:

问:理性命章注云: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故万物各有一太极,如此则是太极有分裂乎?曰: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语类》卷九十四)

(三)“第一推动力”之辩。周敦颐是以“气”释太极,指出太极乃是未分之元气,有动静,动则生阳,静则生阴。而朱熹则对周子《太极图说》进行了精心的改造,提出“太极,理也”之说。同时,朱熹论太极之动静,认为动静出于太极此理,即有太极之理方有阴阳动静之事,所以太极为“本然之妙”,而动静为“所乘之机”。《语类》有云:

周贵卿问“动静者,所乘之机。”曰:“机,是关捩子。踏着动底机,便挑拨得那静底;踏着那静底机,便挑拨得那动底。”(《语类》卷九十四)

“动静,所乘之机。”机,言气机也。诗云:“出入乘气机。”(《语类》卷九十四)

换而言之,太极自身不动,但含具动静之理,阴阳之气禀赋此动静之理,则自然有动静。也就是说,“理的自身并不动,在它的‘纯净、虚空又广阔的世界里,有‘动静之理,它们是理,动之理自身并不动,正如静之理本身也不静。气一旦‘禀受了动静之理,它就开始‘动、‘静,气之动者称为‘阳,气之静者称为‘阴。”(《语类》卷九十四)

在说明太极阴阳如何动静时,朱熹还列举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也。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与之一出一入。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语类》卷九十四)

仅从表面而言,此比喻较为形象而生动地将朱熹太极阴阳动静之情状表现出来,然不可深究,一旦深究则问题随之即出。有学者就对此比喻嗤之以鼻,认为如果这样,那么可见骑马之人是死的,而马是活的,实可称为“死人骑活马”,这对朱熹太极动静观实乃一个莫大的讽刺。

然而,对于明儒曹端月川所言之“死人骑活马”之讥讽,钱穆先生则坚持己见,认为曹月川并没有完全认识到朱熹论理气(即太极与阴阳)关系之真义。他说:“但朱子言理气,主要在言宇宙自然界,故有理弱气强之说,若使宇宙自然界,理之乘气,亦如活人乘马,出入行止疾徐,一由乎理之驭之。则此宇宙自然,当已一切尽美尽善,更何待于人之赞育。盖因过分看重了理气之合而为一,而不会细看得理气之又可离而为二也。”其实,钱穆不仅需肯定理气之各有所“主”,亦需认识到两者各有所“限”,即两者分则各有作用之“范围”,合则两者皆不可“离”,缺一不可。[4]

(四)太极阴阳“二本”之难题。朱熹的理本论哲学体系亦被相关学者看成是理气“二元论”哲学体系。当然,亦有不少学者认为朱熹之思想并非是“二元论”,朱熹不能被看成是“二元论”者,如新儒家之两个代表人物牟宗三与熊十力。朱熹的体系建构的确体现出这种倾向。然而,这种理气二元论即宇宙起源之两本“理”、“气”给朱熹的易学体系带来了几乎不可破解之难题。因为,在朱熹眼中,太极从本质而言有两个向度,即太极为理与气,这种两“本”之思想又贯通至朱熹整个理学体系中,造成了理论解释的困难。关于此“两本之不足”的难题,学者早有辩驳。

同时,这种太极阴阳二元论所造成的另一个巨大矛盾就是“本体”与“主体”之矛盾,而这个矛盾在朱熹人性论之“心统性情”说中表现最为突出。李泽厚先生点明了该矛盾的存在及其形成原理,他说:“由于本体界与现象界没有阻隔割裂,本体领域可以渗入情感(如上述的‘孔颜乐处)经验,这样,也就使感性本身取得了重大的地位。再由于对人和世界的感性存在的承认和肯定,在人性论上也就必然承认人的感性欲求和需要。这样,一方面,纯粹理论上肯定了感性自然的生存发展,并不要求本体与现象世界的分离;另一方面实际又要求禁锢、压制甚至否定人的感性自然要求,伦理本体必须与现象世界划清界限。这个重大矛盾,在宋明理学的核心——人性论的‘心统性情的理论中,由潜伏走向爆发。于是‘心也只好一分为二(道心与人心),这也可说是合二为一了。”[5]

由此可见,朱熹理气论(太极阴阳观)实有先天性之不足,而这种矛盾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双头蛇”结构,这种“不离不杂”之理论建构的确让朱熹头痛不已。

二、对朱熹易学所受批驳之反思

同时,朱熹易学乃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秉承理学之学术思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因此,对于朱熹的经典诠释学,不少学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当然,并非所有学者都对朱熹的治经之法表示赞同与认可,对它的攻驳也时常出现。对朱熹易学方法论的攻驳可归纳为“求经文本义”之逆、“揆以常情”解经之“失”、“内圣”而轻事功之辩三类,限于篇幅,本文不作探讨。

对于这些论辩及批驳价值,不少学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朱熹易学思想之本质,笔者也认同此观点。但是,对朱熹易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之批驳须客观而公正,而不能失之偏颇。毕竟,综观朱熹之《易》学,他的理学集大成之风格实亦贯之治《易》之历程,由此建立起较为系统的《易》学体系,矫前人观《易》之象数、义理仅得一途之偏,此功卓著而不可抹。并且,它们对朱熹理论之构建,对后世学者思路之开拓,实有不小之功。

注释:

[1]程林:《胡煦对朱熹易学的批评》,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第13-18页。

[2]邓艾民:《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5-46页。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

[4]钱穆:《朱子新学案》,成都:巴蜀书社,1986年版,第193页。

[5]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三部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

参考文献:

[1][宋]朱熹.朱熹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宋]朱鉴.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朱文公易说[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5.

[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张善文.洁静精微之玄思[M].上海:三联书店,2003.

[5]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6]朱伯崑.易学哲学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7]余敦康.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诠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8]刘大钧.象数易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0.

[9]萧汉明.周易本义导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3.

6.李嘉诚选中长子 篇六

一直以来,李嘉诚因其达成交易的非凡能力而在香港被称为“超人”,他也建立起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商业帝国。但“超人”毕竟老了,在李嘉诚首次公开的接班人和财产分配计划中,他宣布长和系的资产会由47岁的长子李泽钜接管,并将全力帮助45岁的次子李泽楷收购心仪的公司。按照这一安排,李泽钜将会持有约40%长江实业的股份及应占集团旗下的和记黄埔五成权益,加上35.5%赫斯基能源股权,初步估计李泽钜可获得2,900亿港元的身家。李泽楷则会得到一笔巨额资金,帮助他收购几家相当有规模的公司。

分家之前家族资产是“三分天下”,家族信托的权益分别由李嘉诚、李泽钜、李泽楷各持有1/3,李泽钜名下并无太多私人资产,他也并未入围2012年香港福布斯富豪榜。分家之后家族资产则几乎由李泽钜“一统天下”,其所持家族信托权益增至2/3,涉及总共22家上市公司,这意味着李泽钜将成为华人新首富。

李嘉诚当日公开表示,即便自己明天去旅行两个月,李泽钜的团队都可以应付自如。其实,把长和系交给已担任了十多年长江实业董事总经理及和记黄埔副主席的李泽钜,早已是外界意料之中的事情。

22岁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长实集团工作,25岁即担任长实执行董事,29岁升任长实副总经理,42岁出任长实集团董事总经理——李泽钜可以说拥有近乎完美的职场履历。李泽钜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个“好孩子”。他从小就遵从父愿,踩着父亲给他安排的所有路径小心行事。谦虚本分、低调踏实是他身上最大的标签。

在长和系工作期间,李泽钜主导的几起商业案件也是可圈可点。1999年,李泽钜宣布进军网络,创办网站tom.com。当2000年tom.com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时,高达200倍的超额认购,刷新了香港上市公司的招股成绩。随后,李泽钜更击败精于重组及出售濒临破产企业的美国资产管理公司Cerberus,成功以38亿港元买入加拿大航空31%的股权。而1996年5月遭到世纪悍匪张子强绑架一案,更是让他确定了家族接班人身份。当时32岁的他在脱险后第二天便如常返回公司上班,丝毫不见慌乱。

长江实业奠基于香港,从房地产起家,业务线遍及港口、电讯、酒店、零售、能源、基建、财务投资、电子商贸、建材、媒体、生命科技等。这家过于庞大的家族集团看起来需要一个中规中矩并且踏实的舵手——不一定要多少创新,保住基业则更为重要。

李嘉诚在李泽钜7岁时就让他旁听董事会决策,与众多退休后仍然忧心忡忡或去世后子女内斗不休的创始人相比,他从小就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培养,使其具备接班的能力。李泽钜正是走上了这条李嘉诚精心铺设的接班大道,一切尽在意料之内。

7.母亲“劫富济贫”逼死长子 篇七

2003年暑假,大儿子田家名即将读高三,小儿子田家和刚刚考上高中。因经济实在跟不上了,成绩优异的哥儿俩都争着辍学打工养家。最后,田家和出主意抓阄决定,结果田家名先抽到了“上学”那张纸条,田家和理所当然辍学外出打工。田家名考入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后,弟弟才告诉他,其实当初两张字条上写的一样,自己使了“诈”。

2008年6月,田家名大学毕业,进入北京一家企业做策划管理工作。2009年元旦,他和同学董华妹结婚。同年7月,一直在外打工的田家和与邻村姑娘徐洋结婚,次年有了儿子堂堂。

2012年,田家名和董华妹在北京贷款买了房子。当年春节,韩雪华带着田家和一家到北京过年。一到田家名家,他们都惊呆了:电视是52英寸液晶的,每个房间都装有空调,洗衣机是全自动的。返乡时,韩雪华拉着田家名的手,提醒他不能忘记弟弟当年的功劳,并开口替小儿子要走一部手机。

长子经济压力如山 2013年4月,韩雪华再次到大儿子家住。临走时要了董华妹几件羽绒服给小儿媳穿,又向大儿子要了1000元钱,说是给孙子堂堂上学用。

这次回去没多久,韩雪华再次进京,直截了当地跟大儿子和儿媳说:“我要让堂堂在这里上学。”董华妹刚想说话就被田家名拉到卧室里了:“我知道妈做得有点过分,不过我的确是欠弟弟的。”董华妹只好作罢。接下来,田家名四处找关系才把堂堂安排进了一家幼儿园,每月托费5000元,加上生活费等,一个月下来得七八千元。为此,田家名没少被妻子埋怨。

为了能赚更多的钱养家,田家名和朋友一起注册了一家公司,找信贷公司贷了30万元。

不堪重负纵身一跳 今年2月的一天,韩雪华又开口向大儿子要钱给小儿子盖新房。田家名火了:“这个家刚消停几个月,你又开始了,你还让不让我活了?”韩雪华一听,开始抹眼泪,收拾包袱要走。最后,田家名跪地求饶,又借了10万元高利贷给弟弟。

3月,合伙的朋友把公司的钱席卷一空跑了,给田家名留下了50多万元的债务。他只好给弟弟打电话,希望能要回那10万元钱,韩雪华却死活不同意。

无奈,田家名只好求助妻子。董华妹一听不由得怒火中烧:“这都是你和你妈一手造成的!要么让你妈带着堂堂离开,我想办法跟你一起渡过难关;要么我离开这个家,你还做那个有情有义的孝子!”田家名觉得这两点他都做不到,失望的妻子因此离家。

4月11日晚上,田家名在外买醉,回家后感到无比绝望,纵身一跃从窗户跳下 13楼……

惨剧发生后,韩雪华悲痛欲绝:“是我害死了亲生儿子,我后悔也換不来儿子的命啊……”?笪

【与长子受之】推荐阅读:

父亲在长子婚礼上的讲话08-06

上一篇:为大学着色作文下一篇:韩立福眼下差生转化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