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的特点教育方法

2024-06-17

幼儿教育的特点教育方法(精选8篇)

1.幼儿教育的特点教育方法 篇一

教育时评是对教育类新闻时事进行评点的文章。这类时评,带有新闻时效性,具有新闻政论的秉性;又有思想深度,具有理论阐发的悟性;更有教育行业的专业属性。本文试以近年来在文汇报著名专栏“文汇时评”上发表的教育类时评为例,着力探研其写作规律,探讨其写作路径,以繁荣教育时评的写作,提升教育时评的社会影响力。

一、在议论风生中探讨、传播教育规律

教育时评所评论的话题无疑都与教育相关,或是普遍现象,或是极端个案,或是具有典型价值的线索,或是对背后底蕴的诠释,不一而足。但是,要成为教育时评的题材,需要有所选择与角度的取舍,努力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出奇效应”。这就是教育时评的“韵味”,即在议论风生中探讨、传播教育规律。

2008年7月25日“文汇时评”发表的《人才“短板”与职业教育》,以应用技术人才“短板”为例,道出了“中国制造业的‘技工荒’、上海制造业高级‘人才荒’”的现实: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中也同样存在中高端人才短缺的问题。作者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从这类人才培养的“端口”引发议论:职业教育既培养初级、中级技能型人才,也培养高级职业经理人,抑或高级工程、医学、法律和教育等方方面面的职业人才,进而提出“职业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系统。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逐步改变对于职业教育和职业型人才的陈旧观念,改革现行教育和培训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各种可能利用的办学资源,以此形成我国职业人才培养的新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解决之策。

二、既追求新闻时效,也追求社会时效

既然被称作教育时评,时效性是必须的,即使文章中有过时的旧闻,也是用来作为事实铺垫、依据素材和说理资料的。因此,教育时评的时效,好比是文章的“时间标签”。不过,教育时评的时效,并不等于片面追求话题的新闻性,更重要的,是所研讨问题的现实针对性,这也是更高层次上的“时效”。

2008年7月2日文汇时评《“保护学生”背后的德性与天职》,及时抓住四川汶川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事件这个“社会热点”及教育部公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的“热议当口”,作者从教育的本义、教师的品德等角度,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作者认为,“教育不仅是教主要科目的知识,也应有生命安全、生命价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怀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教师当然要‘保护学生安全’”。同时,作者提出“人不能只遵从本能行事,教育是使教育对象社会化。教师与学生不是简单的个体与个体的汇聚,师生是一种照料的责任。学校不只是知识的殿堂,还应是品德的高地。当一个人接受了教师的职责,他就接受了超越普通公民的德性去寻求高尚的责任”的观点,将教师保护学生生命的命题“高尚化”,提升到了新的层次。

三、专业话语与“大众情结”

教育的话题涉及面广,眼下几乎每个人都可对教育问题评头论足一番。但作为教育时评,则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实践经验,要说“内行话”——了解实情;同时要说“专家话”——有教育家的视角和思想。但与此同时,也不能离开大众所思所想,也要清楚群众的心里话,也就是具有“大众情结”,不能高谈阔论“放空炮”

2008年11月25日的文汇时评《孩子们的未来在谁手中》,说的是目前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所列举的“孩子自信心被分数摧毁有可能一辈子一蹶不振”的事例屡见不鲜。作者尖锐指出:“现在社会竞争激烈,竞争提前到了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而目前的人才评价体系只有一个,就是统一考试,就是考试的成绩。结果,就是孩子们美好的生命,空耗在了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之中。人的聪明才智、创造性、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等等,都会在这个枯燥乏味的过程中被磨灭、被损耗、被钝化。而这些,恰恰是人的非常重要的素质,是比记住一些书本知识重要得多的东西。”作者进而写道:“人是复杂的,世界上没有两

个一模一样的人。但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却用同一种刻板的方式来塑造完全不一样的学生。用同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学生,其荒诞,和让中科院的院士去跨110米栏、让刘翔去研究量子力学差不多。”这则评论所论述的议题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但作者着眼教育规律,并从百姓的实际出发,显示了时评的引导力量。

2.幼儿教育的特点教育方法 篇二

一、音乐审美教育价值内涵及重要作用

(一) 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价值内涵。当前的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这充分体现了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内涵。通过对音乐审美教育实质的探究, 我们知道, 音乐教育除了具备和其他学科类似的认识功能外, 还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而这一特殊性则表现在它可以借助审美功能来开发人的潜能, 陶冶人的心灵和塑造向上的人格。鉴于此, 整个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应该始终接受审美教育原则的指导, 把握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通过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实现系统化、目的化教学, 进而让学生们了解审美知识并逐步培养他们感知、理解、评价、鉴别甚至再创造的审美能力。毫无疑问, 作为音乐教育核心的审美教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旨在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情感领悟与表达能力, 在增进对音乐理解的同时, 得到音乐美的熏陶, 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 音乐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功不可没。

具体而言, 音乐审美教育, 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感受音乐音响过程中逐步形成对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学生在音乐欣赏、音乐技能的训练中, 或是在参加视唱练耳课程中, 会逐渐对音高、速度、音响等变得更有感觉, 同时也更容易识别和把握节奏、音色、和弦等相关内容。另一方面, 学生在听觉感知能力增强的情况下, 容易引发联想和想象, 这不仅使音乐的内容变得丰富和立体, 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除此之外, 音乐审美教育有助于强化对音乐情感的领悟与表达, 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学生通过音乐语言的传达完成情感的体验, 并在此过程中, 实现情感的共鸣, 情感与美感的融合, 人身心的和谐统一, 最终达到净化心灵、振奋精神、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内涵的特点

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是核心, 且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考虑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我们很有必要认识和了解音乐审美教育内涵的特点。

首先, 审美教育通常都是借助直觉来进行感受, 音乐审美教育亦如此, 它依靠具体的听觉形象而存在。在教学过程中, 听觉感受是实现物质和精神转化的最初环节, 是联系施教者、受教育者和审美对象三者的重要媒介。在这里, 我们说的审美对象一般指的就是教材。显然, 我们的教学过程离不开教材, 同时又以音乐感受为基础。我们需要借助审美对象, 通过音乐感受去把握和认识音乐形式, 了解音乐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实现教、学过程, 完成最基本的审美信息感知。当然, 为了能够更好感知音乐, 我们还应当加强对旋律、节奏、音色、和声、调式等要素的认识, 为审美教育的开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其次, 对于所有审美教育而言, 情感是它们的基本特征。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形式, 它的表演过程饱含情感变化, 并生动展示各类喜怒哀乐。也正是音乐中这些情感的发生和变化, 组成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事实上, 我们也偏向于结合音乐“善于表达情感”这一特点来进行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活动中, 施教者通常选择富含真情实感的音乐教材和媒介, 并结合高超的表演来激发学生的热情, 激活学生的情感。与此同时, 施教者他们自身还时刻保持着饱满的激情, 运用真挚的情感去引导学生去学习和实践, 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 音乐审美教育还具有愉悦性的特点。一方面, 音乐本身就能够带给人快乐, 让人欢愉。而且这种快乐不仅仅局限于生理上的满足, 更多体现在精神上的愉悦。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人的压力, 抚慰人的心灵, 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踏实或是充实。另一方面, 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 这个过程能够让施教者和学生体会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这充分体现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愉悦属性。

最后, 任何审美教育都离不开实践, 都需要借助感知、鉴赏、创造等一系列环节来实现。显然, 音乐审美教育也需要通过音乐实践去完成, 而且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更深刻感受到音乐之美。事实上, 在音乐审美教育中, 像唱歌、演奏这些基本形式, 它们都是一种实践活动, 而且它们的直接对象也都是音响。说到音响, 它的主要实践形式一般包括:以歌唱和乐器演奏为主要内容的表现性实践;集中于音乐聆听的鉴赏性实践;关注创作和创作活动的创造性实践;工具性实践。然而不论实践形式多么丰富多样, 它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审美教育的实现。

三、结语

总的来说, “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它是人们对音乐教育审美本质认识的具体体现, 并以独特的审美方式而存在。在音乐教育中, 它有着深刻的价值内涵, 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实施审美教育, 我们需要认识和了解音乐审美教育内涵的特点。首先, 它依靠具体的听觉感受实现物质和精神转化, 成为联系施教者、受教育者和审美对象三者的重要媒介。其次, 它是一种情感教育, “善于表达情感”是其突出特点, 并且还带有愉悦性的特征, 往往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审美意识和能力。最后, 它借助感知、鉴赏、创造等实践环节, 运用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来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激发学生创造力,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摘要: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音乐教育也逐渐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审美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音乐教育中彰显了深刻的价值内涵, 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具备了鲜明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内涵的特点做出简要的分析。

3.试论高职教育中思想教育的特点 篇三

思想教育高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一、前言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的一种新类型,它的出现适应了国家对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从一方面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 ,大大提高了职业教育层次,造就了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处在探索阶段的高职院校,由于尚未完全把握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有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个性特长突出、文化水平偏低、心态不稳定、思想素质不高等特征。针对这些特点,加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的环境。本文将尝试分析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从而进一步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对策做一定的分析和阐述。

二、职高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

随着教育力度的不断深入,教育宽度的不断扩展,教育对象范围的不断广泛,教育模式趋向于大众化。学生群体呈现多样化的转变,个体差异日益明显,自律意识比较欠缺,心理年龄普遍偏小;学生的自由活动空间越来越大。尤其是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说,这个群体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特征和心理趋向更加复杂和多样性。主要由于以下几种原因导致如此的变化:由于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在学习上表现出学习难度大,常常厌学;由于就业压力的影响,学生的心态不稳定,对人生前景缺乏信心,导致浮躁和行为的偏执;多数学生自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等方面相对薄弱,对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缺乏热情,缺少集体荣誉感。但同时他们却表现出另外的一面:高职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具有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特征,他们悟性强、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接收新事物快;爱好兴趣较广,个人特长突出,尤其不少学生在文娱、 方面特长突出,他们积极热情,是各种文体活动的主力军。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影响力的加剧以及学生心理需求与社会给予的心理差距的增大,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影响越来越大。当这些冲击与影响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就会给学校教育带来许多不安定的因素,从而阻碍教育的开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解决高职院校青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努力寻找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使之产生更好的效果。首先,以心理健康 补充思想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补充思想教育的内容,使思想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促使高职学生完善人格的 。其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教育提供新的途径,并为思想教育提供有效的心理基础和心理支持。同时,思想教育又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促进作用,它通过主体人格的塑造和健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内部支持。

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要坚持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教育体制、形式、和方法的创新的同时更要注重教育理论的创新。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生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切实加强对高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对高等职业学校的督导评估范畴。重视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不仅要把专业思想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给予统筹考虑,更重要的是要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教育意识,即无论是学校的思想 工作人员还是教学人员或管理人员,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专业思想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自始至终都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否则,专业思想教育是难于真正落到实处的。

四、加强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

在教育工作中,严格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不矛盾的,我们在教育中既要强调教书育人,同时更要注重和加强管理。学生的管理工作必须要严格的执行,一个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在这样的一个团队中,他们需要自觉地维护学校的、集体的利益。管理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保障,是制度建设的基础,同时必须把育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

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与教学和学生生活的秩序化和规范化,良好的管理可以帮助建立和维护教育和学习生活的正常化,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强化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必须加强人文关怀和规范制度管理让管理制度更有人性化、更符合新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在新世纪全面建设有特色的教育,通过思想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行业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1.多方位、多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学会自重、自尊、自省、自励。重点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同時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其教学模式及效果是影响德育实际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教育的业务素质。

2.营造浓厚的基础道德教育环境与氛围,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它所包含的道德评判标准、人际关系、交往方式、态度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等德育因素无一不影响着学生的道德 ,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人文修养和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发挥教师团队的教学协作能力,共同把思想教育工作开展开来

思想教育要从一开始就不能放松,一个优秀的思想教育团队,要做到精心设计,有效实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提高专业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健康和行为取向,始终如一的坚持教育队伍的协作。在工作中我们要认识到思想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做到针对高职学生思想特点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将高职思想教育工作推到一个新的发展台阶,并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钱昌仿,唐灏民,黎杨,王娟.掌握高职学生特点,切实做好学生德育工作[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刘富敏.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亟待加强[J].现代技能开发,2003,(3).

[3]谭海清.试论高职院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农业教育,2005,(1).

[4]宋环.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辽宁高职学报,2005,(10)

[5]方临正.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4.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篇四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写教育叙事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分析、调整的过程,是更彻底的自我反思、自我培训学习的过程,其目的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它是教师立足教育实践,寻求主动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是一种促进教师群体共同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

二、教育叙事研究中的案例应当具备什么特点?

第一,真实性。案例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过程,虚构的故事不能作为教育叙事展开研究。

第二,故事性。案例应当有人物、有事件、有情节,存在一定的教育、教学冲突和问题情景,鲜活有趣,有较强的可读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叙事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教学记叙文,而不是教育、教学论文或者是阐述教育、教学设计的说明文。

第三,启发性。案例应当有一个主题或主线把故事串联起来,不能漫无边际。这个主题应当能够给人以启发,能够引人深思。

第四,研究性。案例中应当有作者的反思性研究。这种反思性研究以画龙点睛的方式,简要阐述自己经历这个故事之后的理性感悟、体验和独特的认识。

三、教育叙事研究应当怎样展开?

1.学会积累,养成写教育、教学日记,教育、教学随笔的习惯。

只要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只要我们与有着丰富情感和敏感心灵的孩子打交道,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中肯定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把这些零星的、散乱的教育、教学事件随时记录下来,那么许多精彩的案例可能就蕴蓄在其中。

2.学会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日记,教育、教学随笔中所记载的故事,并不是都有意义,我们应当定期整理,善于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故事,加以反思性研究。当然,我们研究的不一定全是成功的教育、教学故事,许多失败的教育、教学故事可能同样具有反思的价值,能给人以更多的启迪。

3.学会写作。一则教育叙事研究一般包括两个部分:案例和反思。案例占的篇幅较大,反思占的篇幅较小。教育叙事写作和记叙文有许多共同之处: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有事件,这些要素构成一定情节;叙述情节要特别注意形象生动。和记叙文的写作不同的是,教育叙事中要加入反思,反思的篇幅虽然小,但却是教育叙事研究的重点,它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以精练的语言揭示故事中蕴涵着的教育智慧,教育理念。反思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抓住最重要的一点,引申开来,深入挖掘。

四、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1.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

2.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

3.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

5.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篇五

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1.重视幼儿自我服务技能的培养。一岁半开始培养。自我服务的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上或拉下拉锁、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

2.教育中的特殊营养------尊重。如:认真听孩子说话、蹲下听孩子讲话、被当外人面斥责孩子等

3.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学历、职称的不同。学前教育工作者除了达到国家、州、市规定的基本标准以外,还根据所担任的工作类型,有着的不同的要求。比如,园长,一般为教育硕士,做过教师助手、教师、主班教师、园长助理;教师,通常都修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有的正在申请学前教育副学位。在由3-4位教师组成的一个班级师资群体中,有1-2名是主班教师,1-2名是教师,他们共同负责约16名儿童的保教工作,这些儿童可能是按年龄分班的,也可能是混龄班编班的(2岁9个月-5岁)。4.开放多样的学前教育途径

(一)丰富多彩的一日活动观察发现,在学前教育机构的一日活动中,儿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生活活动,也有学习活动、游戏活动;既有动脑活动,也有动手活动、动口活动;既有自由活动,也有教师规定的活动;既有个人活动,也有小组活动、大组活动;既有室内活动,也有室外活动等,做到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促进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下面是纽约一托幼机构每日活动安排表:

上午8:00儿童入园/自选活动9:30晨间谈话(如日期、天气、故事等)

10:00区角学习(如艺术、操作、戏剧游戏、积木等)

10:45早点

10:45早点11:00圆圈活动(如音乐、故事、律动)

11:30室外游戏12:30午餐下午1:00文学和故事1:30休息3:00安静活动(如七巧板、操作、读书)

3:45午点4:00圆圈活动、故事活动(如唱歌、讲故事)4:30室外游戏5-6:00儿童离园

(二)五彩缤纷的区角活动

一走进班级,泾渭分明的各个活动区就会展现在眼

前。

1、活动区的共性和个性。几乎在每个班级设立的活动区有电脑区、科学区、图书区、计算区、戏剧游戏区、积木(积塑)区、操作区等;有的班级还设立了家庭区或玩沙区、玩水区、玩球区(打保龄球或篮球)、手工区、绘画区、泥塑区、木工区、实验区、烹调区、劳动区等。

2、活动区的位置和面积。靠近班级门口的地方一般是动态活动区,如玩沙区、玩水区、玩球区,远离班级门口的地方主要是静态活动区,如图书区、电脑区、计算区。不同的区域占地面积不同,相对来讲,图书区、积木区、戏剧游戏区、绘画区等占地面积较大,计算区、电脑区、手工区、烹调区等占地面积较小。

3、活动区的材料和陈列。各个活动区的材料都非常丰富,种类齐全,全部开放,置于低矮处,儿童选用十分便利。例如,在图书区内,既有录音机、桌椅、沙发,也有多本图书、多付耳机、多个靠垫;在科学区中,既有多种动物模型、标本,也有尺寸不同的烧杯、放大镜;在玩水区里,不但有会沉或浮的物体,而且还有漏斗、水桶;在积木区内,不仅有空心、实心的积木,而且也有形状、颜色不同的积木。

4、活动区的分隔和人数。图书柜、玩具柜和操作台是常见的分隔物。不同的活动区对儿童有着不同的吸引力,相比而言,在戏剧游戏区、积木区、玩球区进行活动的儿童人数最多;其次是电脑区、操作区、手工区;再次是科学区、图书区、玩水区、玩沙区。

(三)自由自在的游戏活动

1、游戏的种类及主题,教师总是鼓励儿童自己进行选择、做出决定。

2、游戏的材料及构思。“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材料是儿童游戏的支撑,教师十分尊重儿童对材料的取舍和操作的方式;“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教师注意为儿童创设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保护儿童游戏的积极性,赞赏儿童的不同观点。例如,在“造大桥”的积木游戏中,有的幼儿提出要先造“桥墩”再架“桥”,有的幼儿则提出不需要造“桥墩”,直接铺上一块长板就可以造成“大桥”了;有的幼儿提议要用圆柱形的实心积木做“桥墩”,有的幼儿却提议应用长方形的空心积木做“桥墩”,对于幼儿的这些想法,教师都全盘接受,夸奖他们想象合理,设计奇特,很值得去试一试。

3、游戏的时间及场地。儿童在上午、下午都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进行游戏,能够尽情尽性地玩耍;游戏场地开阔、安全,室内以地板、地毯为主,室外以木屑、胶粒为主,如果天气允许的话,儿童会有大量的时间在室外游戏场地上度过。

5.走进社会的实践活动教师注意从儿童的特点和兴趣出发,利用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为儿童的发展寻找契机和突破口。动手活动。“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这是儿童获取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真实写照。让儿童自已触摸、尝试、探索、发现和游戏,使学习成为一种探险活动,而变得其味无穷、永无止境,儿童的思维更加活跃,想象更为丰富,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使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探寻科学的奥秘。参观活动。教师定期带儿童到当地的各种博物馆,使儿童摄入了量多质优的表象,丰富了对国家发展和世界文化的感性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

其它活动教师有时还带儿童到农场去郊游,到马戏团去看表演,到水族宫去观赏,到公园、街道、广场去散步,以开阔儿童的眼界,增强儿童的体力,陶冶儿童的情感。

四、责权并重的学前儿童家长家长作为教师的合作伙伴,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既享有一定的权利,也需尽必要的义务。

(一)广泛的权利

学前教育工作者使家长们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具有如下一些权利:

(1)当孩子在机构中时,他们可以随时来访。

(2)他们能够参与制定促进机构发展的政策和方案,如果他们的建议不被采纳,他们会收到书面反馈意见。

(3)机构定期为每个儿童撰写一份成就报告,至少每6个月给父母提供一份副本,或与父母一起讨论报告。

(4)每年至少召开1次父母会议,也可根据父母的需要来开会。

(5)孩子的档案是特许的信息,应严加保密,只有得到父母的书面同意后,才能公开。(6)父母复制记载孩子的资料不会被高价收费。(7)父母可以对孩子的档案增加信息和评语。

(8)父母可以请求删除或修改孩子档案中的任何信息,他们应收到来自机构的书面决定。(9)父母可以通过书面的形式提出请求:孩子的档案对他们公开。

(10)父母可以要求召开一个会议,让他们去澄清或修正孩子档案中的令人不愉快的记载,在会后1周内父母应收到反馈意见。

(11)在孩子进入机构前,父母应被约见等。

(二)重大的责任

1、对孩子的物品负责教师要求父母让孩子携带如下物品来机构,并在这些物品上写出孩子的名字。

(1)在一个大袋子中为孩子放入一套完整的备用衣服(内衣、袜子、衬衫、裤子、运动衫)和一个塑料袋。

(2)孩子在室外穿的衣服要符合季节的需要,如冬天要有帽子、手套、靴子和裤子。(3)一个小床单和枕头,一个标准尺寸的枕套。

(4)一张孩子的照片。教师要求父母不能让孩子从家中带玩具来机构,因为孩子很难与人分享玩具。如果孩子想带东西来机构,可带这样的东西,如图书、音乐唱片或磁带、照片、制作或发现的物品(鸟窝、岩石)、动物模型。此外,还不能让孩子从家中带玩具枪或武器等物品来机构。

2、对孩子的食品负责孩子

在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午餐是从家里带的,教师提请父母为孩子准备营养均衡的食物。将糖从孩子每天的午餐盒中取消,即使在生日、假期和其它庆祝活动等特殊情况下,也要严格限制孩子对糖的摄入量。要为孩子提供营养丰富的三明治:小麦面包、薄脆饼干、乳酪、金枪鱼、色拉、新鲜蔬菜、葡萄干、坚果(胡桃、栗子)、火鸡、新鲜水果、酸乳酪或汤、炖肉、米、干面食、烧过的蔬菜等。在午餐盒上写下孩子的名字,以便于教师放到微波炉中加热。

学前教育机构在上午、下午都向儿童提供优质、有趣的点心,如果汁、乳酪、花生黄油、薄脆饼干、芹菜、胡萝卜和其它的非加工的、非甜类的食品,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父母在家中应强化这些习惯。不要让孩子带有糖、化学添加剂、防腐剂、染色剂、调味品的食物到机构来。

3、对机构的活动参与

父母参与机构的活动,能够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促进孩子的发展。教师鼓励父母以不同的方式参与:

(1)参加父母会议,表明自己的兴趣,提出自己的疑问,与专家一起讨论教养孩子的问题。(2)参加需要出席的父母/教师会议。

(3)当需要的时候,志愿为机构做清洗工作。(4)参加每年评估机构的活动。

(5)参加班级活动、参观活动和特殊活动。

(6)通过志愿做一件事,如为儿童阅读,向儿童演示反映特殊文化的技能,来共享家庭的文化传统。

五、启示及思考

1、加强儿童的科学技术教育。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也应象美国一样,把对学前儿童的科学技术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拓宽现行幼儿园科技教育的内容,注意对儿童进行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i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启蒙教育,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使用计算机的机会,以实现“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目标。

2、重视儿童的多元文化教育。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从小培养儿童学会与人共处就显得尤其重要。美国学前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在帮助儿童认识本国文化的同时,还让他们接触外国的文化--值得我们借鉴。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应处理好区域文化、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世界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儿童不仅有时机了解自己的家乡和祖国,而且还有机会了解周边国家和边远国家,能够理解多元文化的共性和特性,学会尊重、宽容不同的文化传统,共享人类文化的精髓,成为一个合格的国际公民。

3、开展活动区教育的研究。我国一些幼儿园也开展了活动区的教育,但却比较注意形式,未能发挥出区域活动应有的教育价值。我们应以美国为镜,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班级师生比率较高、活动场地不大--出发,探索活动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究竟应设哪些区?每个区应如何布局?应占多大面积?需置放哪些材料?如何置放材料?每个区可容纳多少儿童等。

4、增加参观和旅行的机会。

美国学前教育实践证明:参观和旅行是教育儿童的有效形式,因为儿童的身体所处环境的变化能带来儿童的意识和行为上的变化。在学前教育工作中,我们也应全面开发社区中的教育资源,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儿童到历史名胜去参观,到城市、乡村去旅行,到公园、街道去游玩,到商店、超市去见习,使儿童得以发现自己所处的地方环境以外的世界,并将其与书本知识和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实现从认知体验到情感体验的飞跃。

5、给予家长相应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是一对“卵生姐妹”,双方相互依托,缺一不可,家长只有在享受到自己特权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是美国学前教育发展带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几十年来,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我们对家长讲的较多的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而权利和特权则很少提及。

我们应摆正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之间的位置,与家长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尊重家长,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权利,如孩子个人隐私的保护权,孩子肖像作品的维护权,孩子发展水平的知情权,孩子教育措施的决策权,孩子教育成就的评估权等,使家长能真正地与教师合作,实现家园同步共育。

一、幼儿数量的不同

在美国,两个老师只带十几个孩子。可我们现在呢,幼儿园小班至少也要25个的孩子,很多都是接近30个。而中大班则要接近40个,甚至超过40个。

二、教师工作量的不同

现在我们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忙!但可悲的是“干的比驴还苦”却没人知道。驴干的虽苦却还有人知道,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和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现在一般的幼儿园教师除了带班以外,还要做哪些呢?班级学期计划、班级学期小结、月计划、月小结、月目标、周计划、每天的备课、区角计划、区角记录、主题活动记录、个案、教养笔记、家园联系、育儿小知识、„„您千万看清楚了,还有省略号呢?而且以上这些都还只是要写下来的东西(现在大部分都是电脑打印)。专家、领导要看的,这可是评比的依据呀!能不写吗?

除了这些要写的东西以外,现在的幼儿园还有很多的“组”,“教研组”、“年级组”、“电脑组”、“课件组”、“双语组”„„这些“组”,每个人至少也得参加两个吧!有的甚至是全部参加,我们戏称为“百搭”。除了这些“组”的活动之外,还有定期的政治学习、党团活动、工会活动、教师大会,„„而所有的这些活动,几乎都是利用中午孩子们午睡的时间,教师空班的时间进行的。

此外,还有很多老师还要定期外出学习,各种区、片的活动,定期公开教学,„„老师们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甚至大多数的老师都会把工作带回家去做,主动回家加班,当然这是没有加班费的。

老师们哪里还有时间来准备教具、活动材料、环境布置呀?可是又不能不做,怎么办呢?简单:加班!

三、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同

例如,早已被教育界认同的观点:重视过程,重视能力的培养,而不要过多的关注结果。

四、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态度不同

美国在70年代就已立法确立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1979年国会通过了《儿童保育法》(Child Care Act),1990年通过了《儿童早期教育法》(Early Childhood and Education Act),同年还通过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Bill),该法于1995年作了修订。总统布什于1989年召集全国50个州的州长研究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提出了六项全国教育目标,其中第一项是:所有美国儿童都要有良好的学前准备。整个美国社会对于学前教育都有足够的认识。而在我国呢?外地青年教师问我:在幼儿园,孩子们是叫你们阿姨呢,还是老师?

6.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篇六

1、全民性,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全民教育,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使全国各族各民族的所有儿童都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的需求。

2、义务性,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6-7就必须接受小学教育。

3、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志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调查研究

2、观察

3、个案研究

4、文案

5、比较研究

心里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

2、教育性

3、矛盾性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预设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有目标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是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来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与封闭,从而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喝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成,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生命的感悟。

全新的教育观: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药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鼓励他们大胆的提问创造积极和探索,与学生共同成长,发展。认识到每个人的智力结构擅长的方面,发展程度各有不同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看待学生的问题,确立健康的教学观。,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阶段性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

2、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的积极学习态度形成定式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

3、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有趣,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的内容。

4、不断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教师要以自身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

6、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

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

1、从学习偏好分有听觉型、视觉型。触觉性型和混合型

2、从不同的智力活动特点出发,将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问题解决。

3、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归因训练的作用:正确的归因理论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小艾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有碍于人格的成长。

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民主与法制和纪律教育、正确人身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因为小学生正处于品德形成阶段,可塑性很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要善于把小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的表现吃逇积极性和微小的进步都要肯定。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贯彻到底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方面的教育影响。

5、因材施教,是只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的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放矢的进行教育,根基学生的年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6、在集体中教育的原则,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7、理论和生活相结合,要以学生下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集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可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辅导或则咨询

6、小组辅导

分层教学,德育原则: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个体身心发展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其次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个人的先天的素质,内在机能差异造成的,还会受到环境及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分组教学在与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应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4.营造优雅班级环境

5、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6.、操行评定7.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1、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掌握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3、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4、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

5、关心学生课余活动,开展有益课外活动

6、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7、与家长、社会沟通,形成合力。

小学教育管理的基本方法:

1、做好班级常规管理

2、对于学生不正确不文明的言行要加以引导和制止

3、树立典型,平等对待学生4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

5、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素质。

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方法:

1、根据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身心特点安排活动。

2、与班级风气和学生思实际想结合开展活动。

3、与教学有机结合开展活动

4、与纪念日节日相结合安排活动 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借助语言,幽默风趣,清晰精确的语言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从而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

2、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在问题情境下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够有效的极大兴趣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创设的教学情境,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身临奇境的学习

4、运用游戏创设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气氛。

5、运用故事创设情境,使他们产生身临之中的感觉,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

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基本方法:1,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评定

5、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6,、正确认识并妥善组织竞赛

7、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使学生继续努力。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6、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自我发展。

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略

2、教材呈现策略,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素材处理,问题研究,活动展示。

3、教师启发引导策略,言语教授质疑问问难,教学演示。

4、学习指导策略,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

5、课堂纪律管理的策略,营造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1、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谈吐与对学生的情感倾向,直接影响学生对该科学习的兴趣。老师的课堂言语形象生动,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条理清晰,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的激励与表扬对优生与差生产生学习动机有着同样的良好效果,一些言语行为也是同样的重要。

3、教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该生参与课堂。

4、教师的讲解时间不能过长,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听课效果。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教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发现教学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

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

2、培养学生对每一门课程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定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3、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有趣的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4、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和学好知识的乐趣。

5、教师要以自身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

6、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

课堂总结常用的方法:总结概括法、分析比较法、启发悬念法、提炼升华法、首位照应法、回顾反思法、画龙点睛法、激疑答疑法、巩固练习法

教学评价的内容: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因素的评价,但是主要还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直接认知被评价者行为的最好方法,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被量化的行为的表现,兴趣爱好和技能性的成绩,如唱歌绘画。

2、测验法,主要以笔试面。是考核学生、测定学生基本成绩的方法。

3、调查法,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方法和习惯需要调查,一般是问卷交谈。

4、自我评价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正确评价自己,从而自觉改进学习。运用标准答案,核对表,录音机。

5、量规,量规是一种结构化的定性与定量相接和的评价技术。

6、档案袋评价,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绩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教学反思的内容:

1、教学态度,自己工作态度是否严谨认真,这种态度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无感染;是否对教学资源的收索与设计用心,能否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与主体性的发挥;是否在严格要求的基础上发挥教学民主;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以及表现出来的求知欲是否关注。

2、教学目标,是否总体课程目标位指导,以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全面综合设计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的需要,让烦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因人施教,适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反思教学计划与教学结构

4、反思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进程以及突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5、学习过程与课堂组织管理

6、教育方法和策略

7、媒体的配置和使用

8、反思教学评价

教师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教学反思能够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并运用理论设计指导自己的教学,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各样的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跨越观念与行为之间的鸿沟,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持。通过反思,教师不断超越经验,创造性的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

小学教学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他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个子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制约,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程序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该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

4、反馈原则,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后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

教学设计的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教的实际需求、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教学经验。

教学设计的步骤: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问题、分析学生状况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探究教学的策略、设计和选择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教学策略、对教学设计反思和评价。

综合课程的基本特征: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综合课程的基本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教师的武断:潜意识犯了武断的错误,要知道作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必须冷静理智思维缜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才能明锐地捕捉各种信息,并恰当地处理这些信息。要真正出彩,就要抓住契机,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辩论,从而也给自己赢得思考的空间。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对话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经验和专业素质。

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

1、学习新的内容,以后的知识起着中介的作用,以旧引新,通过前后的知识之间的某种关系或则逻辑使学生初步地了解新学知识的背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某些相近进行类比,帮助学生迅速找到理解知识的支撑点。

2、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背景,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新的学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3、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可作为先行组织者,深化对新知识新方法的理解。

4、生活经历作为新的学习内容的伸延学习资源。

心里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定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客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1、建立求助动机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班级管理:按照一定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为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不断进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班主任对所带班级学生的思想学习课外活动等工作的管理。要解决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以后的经验极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里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7.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方法 篇七

一、孤儿的心理特点

孤儿学生在学校较为突出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 不善于与长者做有效沟通。和拥有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 孤儿缺乏与老师或者长辈沟通的能力, 出现任何问题会以自我意识为先, 以他们并不完整的世界观去考虑实际问题。

第二, 缺乏安全感。孤儿内心的心理层面, 尤其是抚养家庭的环境, 使他们内心就有“寄人篱下”的感受, 因为没有直接的心理依靠, 从人格动力学来说, 防御机制更加增强, 保护自己的意识加重, 甚至在某些语言和行为方面会有比较自我的体现。

第三, 交往异性的年龄比同龄人早。从某些方面来说, 内心渴望亲密的需要, 希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可, 是其人格独立的特征。但是幼年时期, 尤其是5~8岁失去父母的孤儿, 对于尊重、体谅、包括人与人相处中的模式都是陌生的, 在青少年时期, 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 会无法承受。由于目前的多元文化背景, 媒体等等宣传使之不能作出之合理的处理方式, 从而有过激举动。并且同时也影响到学习, 滥交朋友。

第四, 难免的内心自卑。早期的童年依赖被破坏, 使孤儿无法接受现实, 而学校环境中, 他们依然是一个及其少数的群体, 对比眼前环境以及自己个体的特征, 会产生缺失的内心感受, 认为自己“并不是完整的”。交流和沟通上的障碍, 亦有此方面的原因。

第五, 轻微的抑郁。尤其对于学龄儿童, 刚刚失去的家庭, 使孩子不能接受, 在看待事情的观点上, 更多的时候是比较低落和负面的。即使适应了新的环境, 在孩子独身一人的时候, 依然可以看出这种创伤。

第六, 逃避事实。早期弗洛伊德用“压抑”指组织不可接受的思维、情感和冲动进入意识层面的过程1, 孤儿有可能将失败归于外部不可控制的因素, 以基本归因错误否认现实。面对一件事情的态度, 采用逃避, 亦使更多时候陷入一个“为何总是这样”的怪圈中。

二、教育方法

(一) 对孤儿学生进行单独有效的引导

教育活动本身就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2在学校教育的环节中, 教研组可以委派心理咨询教师, 对孤儿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 以便其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得到缓冲适应。有效的引导应当是在信任基础上, 所以对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需要具备耐心、爱心, 为孤儿未来的心理发展历程负责任的提出相关建议, 并能够预测出学生个人认识会导致的问题, 对当下的现实问题切实提出解决意见。假如孤儿学生为福利院抚养, 可以联系相关的工作人员, 关注其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动态。

(二) 对孤儿学生进行集中统计注册便于管理

在教研组进行集中统计, 关注孤儿群体的成绩、思想品德、行为表现等相关项目, 并对比之前的数据进行评测, 预估出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能力、内心承受力等各项指标, 相应的调整教育理念, 同时可以从孤儿的生长环境入手, 组织班主任与学生监护人对接, 对学生前一个阶段的学习能力、与同学交往情况、思想等等的方面进行汇总, 以便在完善学生信息的基础上, 能够做到有利于下一环节的切换。

(三) 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 帮助学生克服并解决问题

首先, 可以做一部分监护人的工作, 使之能够平和告诉孩子现实的变故, 让孩子能够理解, 同时帮助孩子重新树立新的亲密关系,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心理依靠, 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同时学校中, 班主任可以拉动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组, 让孤儿学生在集体中能够得到认可和帮助;其次, 教育工作者理应用更客观的综合评价方式去评估学生, 而非成绩或者其他, 孤儿学生的内心需要有人去挖掘其优点, 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其自信并获得自尊。另一方面也需要制造一个好的环境, 在日常生活包括与学生群体交往的时间里, 避免碰触孤儿学生内心的伤痛点, 以平常心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 在建立沟通关系时, 暂时将学习和考试放在一边, 这样有助于减轻其心理压力。

8.幼儿教育的特点教育方法 篇八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71-01

放射物理学是医学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放射肿瘤学的重要基础, 任何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都离不开放射物理的贡献[1]。放射治疗物理师则是肿瘤放射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成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肿瘤放射治疗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物理师在保证辐射安全,提高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根据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接受放疗治疗的肿瘤患者约为56.9 万人,仅占需要接受放疗人数的30%。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殷蔚伯教授说,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放疗设备不足,二是专业放疗物理师短缺。中国2011年拥有物理师人数为1887人,医师与物理师比例为5∶1,而发达国家放射肿瘤医师与物理师的比例为2∶1。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相关文件建议测算,我国放疗物理师应为2400~3200 人,而实际上仅为1887 人[2]。更为严重的是,在有些已经明确开展调强放射治疗(IMRT )的放疗单位,还没有物理师。如果没有质量控制和保证,这些单位并不适合开展IMRT 和图像引导放疗等新技术。在卫生部最新规范中,明确要求从事放疗的单位必须有物理师。因此一些新购进放疗设备的地区、县级单位纷纷招聘物理师并派送到三甲医院进修。

1 基层放射治疗物理进修人员特点

1.1 素质差异

肿瘤放射物理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要求放射肿瘤物理师对核物理学、数学的优化设计、解剖医学、计算机科学和网络等各方面知识均有所涉猎。而基层派送的放射治疗物理进修人员不少是因为医院工作需要,一个是从邻近专业招聘或刚从物理专业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毕业生;另一个就是从其他科室借调而来的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医生、技术员或一些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员。他们的医学、数学、物理、工程、计算机等单一的专业背景尚未了解物理师的工作性质,并不能胜任放射肿瘤物理师的实际工作。

1.2 学习内容的选择性

进修人员在进修前都根据自身理论水平,专业技术能力,制定了明确的学习内容。在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中, 他们把个人现有专业知识与达到目标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差额” 作为重点, 根据时间限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鉴于进修者所具备的知识水平, 业务技能差异较大, 学习目的、要求与时间各不相同, 以致其学习内容扩展深度不一 , 这给教学内容的设定增加了不少难度。

1.3 学习过程中的干扰性

进修人员都是在职人员,进修时间短,其中一部分已成家。由于他们大多数既是原工作单位的技术骨干,又是家庭的“顶梁柱” ,以致他们学习精力不集中,时间不能充分保证,这也给我们的教学管理带来了难度。

2 教育对策

2.1 充分了解射物理师在放射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与职责

进修人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作用与职责,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的学习。在肿瘤放射治疗中,如果说放射肿瘤学医师对整个放射治疗过程负责, 那么物理师的作用则是处理物理学的数据与保证实施过程的准确性。临床工作中,物理师主要负责①放射治疗中剂量分布的测定和校准, ②治疗计划设计和监督实施,保证放射治疗计划的精密性、严谨性、完整性和可操控性,③放疗设备的质量保证( QA) 、质量控制( QC) ,④新设备的引进和验收,保证新设备的顺利投入使用。⑤辐射防护安全,保证放射治疗安全、有效的实施。

2.2 强化多学科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论学习

由于进修人员普遍存在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因此必须重视专业基礎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一名合格的医学物理师不仅仅需要物理学知识, 同时需要足够的医学知识来补充, 特别包括影像解剖学与病理学的知识;同时要掌握一定的外语水平, 能够阅读外文文献;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因此加强了对进修人员理论学习的指导,包括: ①每周布置自学任务,由带教老师指定教材,要求每个进修生平均每天花一个小时学习如肿瘤放射物理学、解剖学等医学基础知识,学习X线、CT、MRI 等相关专业知识,熟悉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知识等。②科室有计划的安排老师进行统一的专业基础知识授课。③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结合理论进行讲解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进修人员的系统学习,也有利于进修人员将临床工作升华到理论高度。

2.3 实施灵活的教学计划

进修人员教育应根据他们的特点, 以“拓宽更新、按需施教”为原则, 根据进修人员整体水平, 制定出符合医院进修教育规律及其本人的的教学计划。其次,在教学安排上选派理论知识丰富, 业务技能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作为带教老师。个人带教计划做到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层次, 不同要求, 按缺什么, 补什么, 需要什么教什么的原则来设置课程, 确定详细的教学内容, 制定出切合个人实际的教学方案。

2.4 合理安排进修计划,形象教学

肿瘤的放射治疗工作是一项多环节的操作过程,经过固定装置制作,模拟定位,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治疗计划设计,治疗计划评估、治疗前验证,治疗实施等过程。为了了解整个放射治疗流程,了解放射治疗设备的使用及性能。首先根据进修人员进修时间长短,在相关工作室合理安排进修轮转时间,即确定在加速器室治疗室、模拟定位室、CT模拟、室模具室以及计划室的伦转时间。有所侧重,重点放在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和监督实施及放疗设备的质量保证( QA) 、质量控制( QC)上。在计划室轮转期间,参与放疗计划的设计,了解放疗计划的靶区范围、处方剂量、设计原则、如何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治疗计划、调强计划验证方法、计划传输过程等。带教老师实行一对一教学,对每一个病种应该怎么进行计划设计,老师先在TPS系统上做示范,同类病例再由学生动手参与设计。每周组织一次疑难计划的讨论,让一些抽象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这样大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

3总 结

医院进修教育是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通过进修学习能够达到更新理论知识, 提高实践技能的效果。但是新技术的相继出现和发展,都不断地改变着物理师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由于每家临床医院的肿瘤放射治疗科所拥有的治疗设备各不相同,治疗水平和开展的项目也不一样,所以工作在不同医院里的物理师的具体工作和职责也就不尽相同。随着放疗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和高精尖设备的引入,对放射肿瘤物理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放射肿瘤物理师的素质要能够承担得起三个方面的工作[3]:(1)常规临床服务和咨询;(2)科研和开发,包括放射治疗临床和放射生物学的研究,以及开发新的放射治疗产品和新的放射治疗方式;(3)教学。医学物理师的培养应该能够胜任以上工作, 更好的满足临床需求。

参考文献

[1] 胡逸民. 肿瘤放射物理学[ M ] .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1999: 1.

[2] 殷蔚伯,张红志,李晔雄,等.2011 年中国大陆地区第六次放疗人员及设备调查[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1,20: 453-457.

上一篇:徐州经济开发区教育网下一篇:美文欣赏校本课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