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本教学案例

2024-10-22

语文生本教学案例(精选8篇)

1.语文生本教学案例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生本教育语文课堂模式》

为了更好的深入实施生本教育,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堂设计为以下九步进行教学:

1、前置学习。前置学习就是预习。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也是有目的和步骤的——那就是自读课文,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要求作好笔记待查,对课文有整体感知,能提出几个自己不懂的问题或已经懂得但认为很有价值,需要大家理解和掌握的。

2、创设情境。每堂课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导入新课,是非常必要的。每节课老师们可以在课前精心设计精当的导入语言,或前后知识联系,或创设情境,或提问,或讲故事,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总之是为了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迸发出学习的热情。

3、提出学习任务:教师用简短的语言针对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4、合作交流。合作交流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小组内交流,每位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小组长筛选有用信息留待全班交流。第二步,在全班交流,有了小组内的交流作基础,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全班交流,争取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再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然后统一认识,归纳要点。

讨论,实质上就是一种交流,既是交流思想,也是学习和运用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把语文知识、能力应用于认识改变自己,认识改变生活。这才是学习的目的,才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长久不忘,才能使语文能力不断提高。另外,应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不只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语文课本,实际上语文学习的天地特别广阔,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语言环境中,这就决定了自愿学习,自觉学习,我们每时每刻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

5、质疑问难。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一堂课的重难点已经得到解决,为了巩固学生认知,可以在学生交流反馈完学习情况以后,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问难环节。对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还存在疑问的问题,又具有普遍性的可由教师进行解答,若是个别的疑难问题,由教师给予个别指导。有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进行答疑。如果提出的问题超出目标定向,且又是以后学习的任务,教师稍作答疑后,告诉学生这些问题今后会讲到,留给学生自己去了解或暂时搁着,或课后找老师个别讲。既不急于求成,又使学生求知欲得到适度的满足。

6、谈谈收获。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收获的内容应是广泛的。

7、自我检测。学生根据目标任务的要求和重点、难点及通过自学讨论,答疑后自己拟出测试题(可口头、可书面)自行解答。也可让其他同学解答。自测题方式多样,可以是解词、听写,还可以是填空或问答题等。通过自测题的设计,不但可以对所学内容作系统整理、概括,还可对一些重点或关键部分更深入理解,并促进思维的变通性与发散能力的发展。通过自测题解答,评价能使当堂学习的结果得到及时反馈,及时矫正,不把问题带回家。有利于巩固加深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从教师角度讲,通过学生自测自评,使教师的教也得到了有力的反馈,从而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8、自学总结。先让学生对一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根据目标任务,大家七嘴八舌总结本节课所学重点,其他同学作补充、更正。同时让学习较差的同学讲讲学习该课的体会和收获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点拨。最后由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这个环节在于指导和督促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让学生了解自己是怎样学习的,改变那种学生只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学的被动状态。

9、拓展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因此,课后的能力迁移,知识的拓展延伸是非常必要的。可让学生课后结合当堂学习的知识,获得的能力去做一些尝试性的训练,比如完成一套课外的测试题,仿写一个句子,一个片段,或一篇文章,或找出内容相同相反的文章作比较阅读,或去发现生活中类似文章内容的生活现象等。总之,就是为了让学生为“学在课内,考在课外”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里所说的语文课可分九步进行教学教学,是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初步制定的,每个年级的老师们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目的都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促进发展我校较好的生本教育教学结构,能把学生当作主人,实行教育民主化,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实现自学,又通过实施教学来培养当未来主人的能力。

2.语文生本教学案例 篇二

一、阅读教学应当成为对话

(一)阅读的本真意义在于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文本,只是一个符号系统,但它的本质意义是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的本质就是通过符号系统把握文本的意义,而绝不是单独文字本身。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说出“自己的体验”“真切的体验”“独特的体验”,这种“自己的”“真切的”“独特的”就是学生对文本的叩问、质疑、充实、延伸的结果。在阅读中,作者求之以知音,读者求之以会意,双方同时臻于一个新的世界。

(二)文本也是阅读的主体

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实际上是通过文本物质的符号系统这个中介与物质符号系统背后的作者进行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文本实际上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文本主体之所以是主体,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精神的承载者,而且它也参与了我们的对话与交流,引导着、影响着、制约着我们对于文本的理解。

(三)学生的阅读是能动的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面对文本,读者的地位和作用与作者相当,两者均为作品创作的积极参与者。读者决不是文本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是学生自觉、自主、自由地调动自己的语言积淀,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内涵语言去理解、阐释文本的文、质和文本的法,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实现自我观照,并创造出新自我的过程。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是读者动态地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

二、“生本”对话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对话意识

对话过程本质上是不同主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参与的精神历程。良好的对话氛围产生于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如果没有这种对话意识,即使有再华丽的辞藻、优美的句子,都不是对话;而有了这种对话意识,即使言辞上再激烈,甚至是针锋相对的争辩,也是对话,而且还可能是更高级的对话;甚至只要有了这种对话意识,人们相互之间默默无言的相对也是对话。教师应该想办法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无意识之中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不知不觉参与对话。

(二)创设对话情景

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所学内容的意义的建构,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创设与阅读主体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前理解”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知识,产生共鸣,从而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起联系。

1. 营造和谐的氛围

和谐的氛围是指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场景。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场景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的,甚至可以是触觉的。如教学《生物入侵者》一文时,让学生看一组“生物入侵者”的幻灯片。学生在看了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生物之后就能够展开话题。在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时,教师先录制一些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猜猜听到的是什么声音。上《乡愁》时放一首费翔的《故乡的云》,上朱自清的《背影》时播放刘和刚的《父亲》等,都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2. 创设问题的情景

一个巧妙的问题,是一支点燃学生思维烈火的火把。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觉得有话好说、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发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教师在讲授《隆中对》《诸葛亮》等课文时,介绍当时复杂的时代背景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为什么把这样一个锦囊妙计献给刘备,诸葛亮凭什么忠心耿耿效忠于阿斗。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课外阅读的延伸。

3. 把握活动的时机

初中学生愿意表现自己,让学生通过“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羚羊木雕》中人物个性鲜明,语言风格迥异,就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一下;《云南的歌会》,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唱一唱里面的对歌(可以事先安排一下);《核舟记》,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来画一画。当然,这些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不应该是形式上的,结合具体的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三)注重教师的引导

1. 教师的引导是一种调控

教师的引导应注重课堂节奏和学生学习心态的调控。放手时活而不乱;收手时紧而不死;争辩时议论纷纷;思考时潜心会文。另外,教师的引导还应是对学生学习心理状态的调控。使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深度达到最大化,提高对话的有效性,要有关注群体的意识和技巧。教师通过激励、评价迁移等手段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走进文本。

2. 教师的引导是一种诱发

教师的引导不应是对某一问题的终结,而应是大道无痕地引领学生由这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的过渡或者由这一层面向更深层面挖掘。课堂中,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而要依据课标的要求,针对文本的内容和特点,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程度,通过质疑、引申、提问、拓展等手段,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产生新问题,触发新灵感,碰撞出新火花,达到对文本进行重新认识和审视的目的,使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最优化。

3. 教师的引导是一种提升

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要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高飞。学生广开言路,对文本的感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烂漫景象。很多时候学生的理解和言语道出了原委,抒发了真情,说出了真谛,但那些都显得零散纷杂。面对如此情况,教师不能被眼前的繁荣迷乱了眼,要善于帮助学生梳理和总结。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脉络,使他们的独特感悟沿附着一条主线而不致于散乱;帮助学生点石成金,使学生明白自己发言的价值精髓以增强成功的体验。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也要关注获取这一成果的过程和方法,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让所有的学生有所体验。

(四)善于把握和丰富学生的“前理解”

教学中,要防止自己的“先入之见”和“个人偏见”对学生的阅读的干扰。这就要首先组织学生独立阅读,并且静听学生的发言。第二,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前理解”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中才能得以增强。第三,阅读教学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听听各种不同的“前理解”,以扩大自己的“前理解”,不同的“前理解”的交叉互补,能使我们借助别人的眼睛看到更多的“风景”。

(五)鼓励、尊重并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

接受理论和解释学告诉我们,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的读者面对同一个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统一的约束和要求,增强教学的弹性、灵活性、选择性和价值性。在交流中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以真诚、接受、理解的心态对待学生,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思想的对话交流。有创意的阅读,只能生长于对学生独特见解的珍视,更离不开教师合理的引导。

3.生本语文,让教学真正相长 篇三

一、放手,能让孩子们明理笃行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上有一篇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讲的是一位教育家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课上,学生讨论发言如往常一样精彩而激烈,各自诉说着这一次实验成功的原因。在很多同学都称赞文中的小女孩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时,一个同学发出了这样的赞赏:我认为另外两个同学同样可贵,因为他们能在关键时刻听从指挥,才使大家顺利逃生。如果大家都想着有了危险先让别人出去的话,那这个实验一样也会在大家的谦让下以失败告终。所以我想告诉大家,听从指挥也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同学们以热烈的掌声给予他肯定的评价。随后,另一位同学也站起来发言,以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指挥与听从的重要:汶川大地震中有一所中学,在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教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这所中学创造的奇迹归功于该校每学期组织一次的紧急疏散演习,同时也归功于学校的指挥有力和全校师生的听从意识。所以,我们同学平时无论何时都要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能当好指挥者,也能当好听从者,这样我们才能成功。学生在这样的文本体会中,收获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应用表达能力,同时形成了一种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三下《燕子专列》这篇文章时,同学们不仅感悟到了单元主题中倡导的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还从课外资料的补充阅读中了解到瑞士国家的富有,瑞士政府以及瑞士人民的可贵的精神。瑞士政府能够做出给燕子开专列的决定真了不起!而同学们又从瑞士人民听从政府指挥,纷纷不畏严寒,走出家门寻找和拯救燕子的行动中,品悟到瑞士这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从而得出结论: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起来,必须具有高尚的品格和极强的民族凝聚力。我们作为中国未来的接班人,必须牢牢树立民族团结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变得富饶而强大。这里的品悟怎能不说是对《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中“听从也是美德”的延伸感悟呢?在集体中,我们每个人既要听从集体的安排,也要在集体需要时充当指挥的角色。

二、信任,能让孩子们自觉学习

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学的任务不是只给予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能用智慧的组织和引导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和愿望。学生的内在动力一旦被教师激发出来,其学习的热情如洪水泛滥般,势不可挡。刚刚尝试生本语文教学的初期,学生由被动的听过渡到主动的学,总有些茫茫然不知所措。我们便采取浅入的方式设计先学,基本围绕读文、字词来进行。一点一点地肯定学生:“你们很能干!”“你们很了不起!”“你们居然不用老师教就学会了!”慢慢地再加入一些资料查阅,同类文章拓展阅读、交流阅读体会、谈自己的学习收获等等。开展生本学习方式一年后的寒假,我与同组的教师们商量,决定把教材提前发给学生,既没有布置寒假作业,也没有什么要求。就是想看看他们的自学意识有没有形成。开学后,各班都收获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班上同学少则学了一个单元,多则一本书上的字词基本都已经学会了,并自信地告诉我,他可以接受字词考试了。他们才是三年级的学生啊!这种自学能力的形成,都是因为有了生本课堂上“先学意识”的培养和充分相信学生的理念支撑。

三、累积,让我们更加自信前行

现在,我们实行生本教育已经一年半了,学生们一天一个样地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们从没有因为写作的事情发过愁,每个人似乎都有写不完的新鲜事。这一切,都源于生本语文的“大阅读”推进和没有任何结构章法束缚的写作练笔。我将二下到三上开始做生本课堂以来学生们写的小文章进行了整理,编印本班的《草芽尖尖》习作集。看着自己的习作能够汇集成书,同学们那兴奋的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也许这本文集中的文章还显得有些稚嫩,但它却承载学生们未来的发展。我们还计划出版我们的序列作品《荷叶圆圆》《谷穗弯弯》,以此来纪念学生们6年的小学生活,为他们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

同孩子们一起做生本课堂,我也日渐成熟和成长起来。做生本课堂,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

4.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生本 篇四

“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一首《顺口溜》生动地描写了学生在校学习面貌。

老师们说,应试教育、考点思维,把学生引入题海,最后是厌学者成群,上课睡觉现象普遍,且发展到中考的考场上也睡倒了一大片(题目做不出来,而学校又要求不能提前交卷)。

我国教育改革进行了三十年,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的原因就在于此。“三本教论”:师本教育、本本教育、考本教育——我国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形成“三中心论”: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对学生,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而对老师,教育主管部门大谈“有效教学”,主要看老师灌输了多少知识点,灌输的方式怎样巧妙,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怎样。

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生本教育如甘霖款款而来。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惰于激情的时刻,她让焦头烂额的教师们镇定下来,有了明确具体实践导向,她让困于“三本”环境中的孩子们看到了曙光与希望。

生本教育是近几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全力倡导、推广的一种素质教育。生本理念(又称生本教育理念),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实验在国内百多所中小学学校开展后产生巨大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回响。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如何将生本教育理念和方法科学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这对于提高语文课堂质量和效率以及成功实施生本教育都具很大的帮助。

在我校尝试生本教育学后,看到七年级的生本实验语文课《木兰诗》《再别康桥》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热烈、巨大的阅读量,强烈的激情,可以说,一堂课,比得上平时几周所及的阅读和感悟。学生从中吸收了最丰富的营养。在课堂的原生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孩子们只是兴高采烈地活动。此刻他们没有想到回答问题,没有想到做作业考试,没有刻意的竞争,没有我要从中吸取什么的指令。

我们试想:在你吃饭的时候,美味盘餐,兴致勃勃,谁也不会想,这一块吃下去要吸取维生素和蛋白质多少。吃得越高兴,无意吸收就越好。读书也是这样,学生们读诗经,读徐志摩,读朱自清,读李清照,读李商隐,读白居易,说着古往今来的,和他们自己的情感,每一阵笑声都饶有那个年龄段的深意,每一个发言又都沾带着书卷气和正义感。他们没有刻意地在积累,在形成语感——因而自然有获得考试制胜的法宝——大自然就是那样地眷顾我们,把享受美味和营养结合在一起,把阅读的情致和语文素养的生发结合在一起,越不刻意,越是自然的东西,就越达到丰富和深刻的极致,越是成为生命成长的部分。这就是我们所要的全优语文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的方法:先学后教,教少学多,成就了全优语文课堂教学。

全优语文课堂模式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先学后教”。它是全优课堂的重要基础,承载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任。我校七年级的生本实验语文课先确定了古诗文的生本实验课,像《黔之驴》《观刈麦》等,我们实践了导学案,用她来落实先学后教,教少学多。导学案是落实先学后教的物质基础,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自我学习的程序链,是合作探究方向盘,是展示交流的指南针,是当堂达标的目标地。“先学后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从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做法,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这是生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既然可以先学,那么还要教做什么?先学后教,不是意味着不要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教师确定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提出来的。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导的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因此,语文课堂该走向生本。

生本教育,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无数成功的生本实验表明,郭教授的理论与实践是带有拯救性质的。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如何走向生本呢?

(1)语文课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

1、课前的学习准备;

2、课时的小组讨论,发言展示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

3、课后的追根究底和生活实践„„这样,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2)给语文教师四点建议:文本解读走向生本,内容选择走向生本,教学过程走向生本,反馈评价走向生本。同时再送几条切实可操作的教学举措:

1、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谈感受,已经知道的就无需再纠缠。千万不要把学生当“零起点”。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质疑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提出“真问题”。

3、十分重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

4、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作业。尽量设计分层作业,甚至不设计作业。

(3)生本教育在频考下的对策:生本教育在频考下只要用“二八开”原则,八分生本教育,二分生本备考,身处师本、考本的环境里,不得已在实施“二八开”原则’,这样,学生更爱学了,优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困生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在实践中认识到生本教育确实符合学生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事实上,“满堂灌”的课好上,实施生本教育没那么容易掌控,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和以大众教育为本位的素质教育,这就是生本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思想的又一个进步。

但我们更需要的是改革评价制度、频考制度。让生本教育在荆楚沃土上生根发芽茁长成长。

生本课堂的惊喜

经过上半年的学习与讨论,我校确定了生本在我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暑假过后,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行生本理念,构建生本课堂。虽然生本理念在转化为生本课堂模式的过程中,曾经引起我们很多的思考和质疑,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本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惊喜。

首先,学生不再据泥于教者对教材理解的设定,而是通过先自学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以前我们在学习涉及把握人物形象的课文时,往往会引导学生根据人物的动作、言语、心理活动等来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而“先学后教”的生本教学观要求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自己所能获得的信息、资料,形成各自独立观点,再把这些可能还不成熟的观点放在小组范围内进行讨论,使这些观点更趋理性;最后再将这些有理有据、相对成熟的观点进行全班交流,这种思维的碰撞就经常会产生美丽的思想火花。

如分析《牛郎织女》这篇课文中的“王母”形象时,传统课堂一般都会抓住“闯”“狠狠一推”“拽”“划”等动作描写来引导学生得出“王母是个心狠手辣、六亲不认的人”的结论。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这样的结论是唯一且理所当然的,但在生本课堂中,学生却给了我不一样的答案。在进行全班交流时,我班杨俊所在的小组就由杨俊为代表给出“王母是个秉公执法、大义灭亲的人”的结论。此言一出,全班哗然,我也愣住了。班长田霖颖首先站起来说:“王母那么坏,把自己外孙女的两个孩子,也就是她的重外孙女‘狠狠一推’,难道她还是好人?”杨俊小组里的司徒立刻站起来答到:“王母是一个执法者,天廷也确实有神人不可以结婚的规定,王母没有因为织女是她的外孙女而网开一面,为什么我们不能说王母‘秉公执法、大义灭亲’呢?”双方同学激烈地争辩使课堂气氛立即热闹起来。连我也忘情于这种氛围,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起叶圣陶为什么将王母写得那么坏,他为什么又将传说中牛郎偷织女衣服的那一段情节给省掉。我们甚至很自然地谈论了文学作品如何引导社会进步的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小学课文可以学得这么深入,也没想到孩子们懂得这么多。

其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再是片面的、局部的,而是更具开放性、发散性。

孔子在《论语》中针对教学有这样一句简炼而经典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俗一点解释这句话就是:不到他(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这一理念似乎和生本教学观中的“以学定教”暗合,以学生的状况来确定教学的内容和把握教学的层次。这一原理使一切预设的教学流程设计都变得无足轻重。因为学习内容和重点都是学生定下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不给学生以方向和框架,我在语文阅读课上实施生本的过程中就基本上分为大致这样四个步骤:字词句段,文章内容,我的收获,我的疑问。学生在最后一个环节——“我的疑问”中常常会出现传统教学中不会出现的很多稀奇古怪但又令人惊喜的内容。

在教学朱熹的《观书有感》这首古诗,全班交流进行到“我的疑问”这一环节时,我班陈步诠同学就提出:“我觉得诗中的半亩方塘不一定就只指人的心智,还可以指中国的官场,那么源头活水也就不是指书本里的知识了,而是指源源不断地招进清廉的公务员,只有源源不断地招进这样的公务员,才能保持官场的清正廉明。”我立即表示支持,于是又有同学站起来说:“那么,这半亩方塘也可以指我们的学校,只有不断地招收高素质的老师,我们学校的教学才能保持高水平。”我惊喜:这不正是孔子所说的“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么?我因势利导,留了一道课后作业:以《观塘有感》为题,写一篇小议论文,谈谈你对这半亩方塘比喻义的看法。结果同学们写出来的想法异彩纷呈:有把方塘比喻成公司的,有把方塘比喻成医院的。学生能够由古及今、由书本知识及现实社会,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再次,“高度尊重学生”的理念促进了独立思维的形成使学生学会并敢于去质疑权威。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不求短期的高分,而着眼于学生长完的发展。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就要求教师“蹲下”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即使他们有时提出的观点难免不全面、不完善,我们也要保护他们的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你对他们的“半调子”观点给予耐心,他们终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

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时,学生基于自己课前的预习、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课上介绍了青海的地质地貌、气候环境,介绍了平原地区的柳树的生长繁殖情况,进而反应出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和生存不易,最后很自然地引导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我们要学习这株柳树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正当我在开心地认为又一篇课文被我轻松地“教”完时,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吴子虚同学站起来小心翼翼地说:“老师,我还有一点疑问,刚才有同学说青海高原的人洗菜的水用来洗脚,洗脚的水用来喂猪,可见那里水太少了。可是那里怎么会有水电站的呢?你看‘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他的这个疑问一提出来,同学们就在下面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显而易见,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株柳树生长的具体位置: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李博文同学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株柳树不就不神奇啦,它肯定有的是水!”又有同学站起来说:“因为有水,附近肯定还有其它树。”同学们像炸开了锅,也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看来作者陈忠实不怎么‘忠实’啊。”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我笑着对吴子虚同学说:“你读书真仔细,可以说是有了重大发现,‘读书贵能疑,疑能生教义’就是这个意思。”转而又对大家说:“如果陈忠实为了反映柳树的这种精神而刻意夸大环境的恶劣的话,这肯定是不对的。但凡事要讲证据,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李家峡水电站还有其它树的证据。”过了几天,同学们果然给我找来了几张网上“百度”而来的李家峡水电站长着其它树的图片。同学们的这种质疑权威的精神不是很可贵么?

生本课堂充份地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再据泥于传统课堂中老师所设定教案的条条框框,而使其思维具有了主动性与发散性。学生与教者教材的关系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更多的是主动的探求,甚至是质疑。虽然生本课堂才推行短短一个学期,但这样的例子已经可以信手拈来、不胜枚举。

5.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本教育初探 篇五

——浅谈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左玲 单位:沧县姚官屯乡豆店小学

摘要: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实施手段,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且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有着深远的意义。艺术教育犹如一把“钥匙”,启迪学生智慧,不断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关键词:艺术素养、启迪、熏陶

艺术教育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艺术教育是“养人”的教育,它能愉悦身心,净化心灵,情智互补。它能提高学生分辨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艺术教育能开发学生的大脑,启迪思维,激发想象力,挖掘智能潜力,培养创造力。艺术教育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它能陶冶人的性情,增进健康,促进学习。

一、艺术教育在学校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学校教学中,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与美好的、和谐的情感,使个体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保持宁静的心态、保持人性的美好与纯洁,培养能够运用艺术的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健康个性,并由此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因此:

1、在学校教育中,艺术课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尤其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

2、学校是求知的乐园,更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殿堂。优美的歌声琴声,栩栩如生的绘画,对学生来说是很高尚的精神追求。学校要想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力量。让孩子们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认真上好音乐课和美术课,营造好育人的环境。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艺术本身,而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而艺术启迪出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

二、艺术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艺术教育起步晚,基础差,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近些年来,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艺术教育仍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盲区”,艺术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农村、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尤为突出。

1、艺术教育被忽视。不少学校把音乐课、美术课为主的艺术课看成是可开可不开副科。即使在课程表上体现了规定的音乐课和美术课,但在执行中,有的被敷衍了事,成了唱歌课、图画课,有的被语、数等主课占用,更有的干脆让学生自习。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

2、专业师资严重匮乏。艺术教师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大部分对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因此,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音乐课美术课完全由语、数等“主课”教师兼教,而且现有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学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与艺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艺术教学设备严重短缺。有些学校的艺术课因为没有设备,无从开展。艺术教学设备的配置,虽然在“普九”的工作中得到了改善,但有的学校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导致艺术教学设备损毁、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

4、学生家长认识不够。大多数学生家长只关心孩子语数等“主课”的学业,认为自己的子女既不是歌唱家的“料”,也不是画家的“料”。音乐和美术,孩子学与不学,教师教与不教,没有多大关系,以至轻视甚至阻碍孩子学习音乐和美术。

为了更好的适应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需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家长共同努力,为艺术教育开创一个更好的局面。

三、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展

1、提高教师的艺术修养是实现“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前提,因此,我们鼓励教师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多学其它门类的知识。同时,通过跨学科主题研讨活动,听课评课、教学论坛活动进一步让老师了解各门学科知识特点、教学方法。将艺术教育融入各门学科中,拓宽艺术教育领域。

艺术教育不单单是音乐、美术学科的任务,艺术教师的工作内容,不能把艺术教育与语、数等学科割裂开。我们的每门学科都有可挖掘的艺术内容,每一堂课都应是艺术化的,这样,孩子们便有了更多接触“艺术”的时间与机会,长期的耳濡目染定会激发出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教”和学生“学”应该互动起来。“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也应该被“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所代替,教学形式应更灵活。要大力加强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在艺术课中的运用,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如精心绘制板报,设计图案、书签等。要积极开展艺术课教研活动,创设机会,让音、美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艺术教育开展好了,学生都会自觉接受老师的教导,对文化课的学习也一定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真正的实现科学与艺术的互补。

一个校园,如果拥有动听的歌声,如果拥有动听的琴声与笛声,如果拥有嘹亮的号声,我想就一定减少了吵闹声,减少了追逐打闹的身影。学生的心安静了,品德提升了,让墙壁说话,让小草传情,让歌声飞扬,让激情迸射,那就可以让他们的理想插上翅膀,自由飞翔。艺术教育不是依靠反复的说教,不是依靠硬性的规定,一切尽在环境的熏陶之中。

总之,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注重学校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将会提高学校艺术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倩婷,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J],教育探索,2010.2 2.武兰萍,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8.3.季金年,论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9 4.郭晓霞,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J],文学艺术2005.11

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生本教育 篇六

摘要:生本教育理念是新课改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也要全面贯彻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和相应的教学案例,就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新课改全面实施和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要求。众所周知,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知识输入的过程,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和吸收知识,这个过程是语文老师无法取代的过程。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老师要运用生本教育理念,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概述

顾名思义,生本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生本教育理念蕴含了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视为教学的基础,注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的调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人,做学习的主导者,而老师只是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这种新型教学理念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带来的各种弊端,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和学习,让学生对真善美的内涵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巨大的差别。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语文老师一般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处在一种机械被动的学习状态,吸收和内化的知识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体会和感悟的过程,如果语文老师代替学生去完成,阅读教学将会毫无意义。因此,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采取生本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生本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和中心是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文字变成画面在我们的眼前动起来,能使学生有一中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肯定是非常好的。例如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使用多媒体画面展现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小女孩,没穿鞋走在街上,冻得瑟瑟发抖蜷缩在墙角,还有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她渴望的美丽幻境,可以很直观地让学生同情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对那个冷漠社会的愤恨。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教学效果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实现生本教育理念,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就要让学生大胆表现,把老师当做朋友,在这种团结、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通过师生平等对话,真诚交流,顺利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透彻,甚至能把阅读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全面提升了?W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教学《中彩那天》一课时,当阅读到父亲面临道德难题难以抉择时,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到底该怎么办?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时候整个课堂沸腾了,同学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各抒己见。这样的课堂效果不仅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格,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诚实、守信的高尚人格。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团结、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

生本教育思想重在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有着共同的学习经历,所以,彼此之间的学习感受和心得更容易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多开展小组讨论,集体探讨,增进学生之间团结合作意识,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我们的教学在热烈的讨论中有序进行。比如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时,老师提出问题:课文中一共讲了几种民居?每种民居都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加深了理解,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从不同角度、多领域扩大阅读范围,要求学生能够静心阅读,深入领会阅读的思想内涵。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汲取各个领域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的同时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能对人类社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经过大量阅读的人,满腹经纶,谈吐不凡,看问题不仅深远而且还很透彻,考虑问题往往全面、周到,不管做大事还是干小事都能取得成功。另外,语文是其他各个领域的基础,阅读理解能力强的人在其他领域的理解能力也比较强,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清晰。要想培养出条理清楚、思路清晰的学生,教师要从不同的领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小树立起创新观念。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在改变,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建立新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使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生活应变能力得到提高,这样也就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志军,温小勇,施鹏华.技术支持下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研究――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06):116-121.[2]程大妹.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J].成功(教育),2013(20):32-33.作者简介:

7.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七

一、教师要将阅读摆在教学中重要的位置上

1.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句子、词语等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时候, 学生真正入情入境, 让情感参与进阅读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掌握阅读方法, 再将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去, 这样不断地循环往复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阅读能力, 理解文本, 感受文字带给自己的视觉以及心理上的冲击以及快乐,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阅读能力。

2. 教师要重点思考阅读方法的引导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不一样的, 教师要加强集体教研, 根据本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教学策略。教师要加强教研组备课, 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然后根据本班同学阅读能力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教师在新接手班级的时候, 发现本班学生阅读能力欠佳, 那么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课内阅读的指导, 还要引导学生关注阅读, 提升对阅读的兴趣。此时, 教师可以采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分享自己的阅读篇目, 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内外阅读当中。

3. 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选择教学策略。教师在新接手班级或者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 都要通过不同的测试方法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方面教师要考察学生的朗读能力, 另一方面教师要考察学生对不同文本的理解能力, 采用多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阅读中展示最真实的阅读能力, 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教学策略。

二、多媒体辅助小学阅读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提高阅读能力

1. 多媒体课件辅助小学阅读教学, 可以更好地与学生的情感接轨。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 学生对于文本的感知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些阅读文本的抽象性使得学生不能迅速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采用音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展示文本内容, 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阅读方法。如在《黄河象》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朗读视频, 学生通过多媒体的示范向学生出示教学内容,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和教学内容接轨。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更好地展示阅读教学的重难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可以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 要扎实教研, 确保在多媒体课件中呈现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量, 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引导掌握住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如在《落花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重点研讨父亲说的话:“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课堂上, 教师层层设疑, 步步深入,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思考父亲的话, 再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句话的意思, 这样学生在对教学重点掌握的同时将情感更好地渗入到文本中, 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让学生明白这种写作方法的好处, 并思考如何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样在不断递进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积极放手, 全面依靠学生

1. 教师要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郭思乐教授认为, 相对于学生生命体, 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作用就是点燃学生进行阅读的激情, 并学会自主阅读的方法, 教师要将课堂变成学生展现阅读能力的舞台。因此, 教师要把握学生的阅读兴趣点, 积极放手, 全面放手, 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教师要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我, 快乐阅读, 主动思考, 不断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形成阅读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2. 合作学习, 积极交流探讨。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同学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 交流自己对文本的看法, 相互取长补短, 相互纠正, 在和谐有序的教学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共鸣。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的时候, 教师要积极参与进去, 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恰如其分地进行引导, 以读引读, 重在积累, 培养能力。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学生在小组交流中集思广益, 共同探讨, 能够不断在交流中提升自身对文本的认知, 而且能够更好地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共同成长。

总之, 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要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现有的语文阅读能力选择阅读教学策略。教师不但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信息技术辅助阅读教学, 而且要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取长补短中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 教师不但要做好课内阅读教学, 而且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 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广泛读书的兴趣, 能在交流中不断诉说阅读的感悟, 在习作中流泻对生活的感知, 真正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摘要: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阅读能力选择阅读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要将阅读教学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在学校具备条件的情况下, 采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阅读教学,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教学的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同时,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课内外阅读, 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生本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范兰珍.让小学语文课堂充盈浓浓的情感味[J].生活教育, 2011, (4) .

[2]王肖丹, 蔡小磊.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J].新课程 (教育学术) , 2010, (5) .

[3]董柯.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谈[J].吉林教育, 2010, (2) .

8.语文生本教学案例 篇八

关键词:生本教育;高中语文;特点;对策

G633.3

近年來,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避免课堂教学应试化,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国家的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要求:教师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基于这样的教育背景,笔者认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形成“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核心作用,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特征

生本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生本教育理念是从生命的角度和高度,使学习本体回归,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生本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具有三大特征: ( 1) 自主性。这种课堂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合作性。在这种课堂中,学生不是独立出来的个体,是协同合作的团体。他们一般是分成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和交流,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3) 创新性。基于生本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强调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1. 合理定位师生角色

合理的师生角色与新型的师生关系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把学生定义为课堂的主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学习。当然生本并不是让教师与学生相互对立,而是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师生一起“攻城破坚”,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新人教版高一课程《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中,教师收集了学生预习之后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把问题分为四类。教师根据这些问题,采用“追问加点拨”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卡西莫多从“第一次流泪”到“泪流成河”的情节,深入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以及人性复苏的轨迹。这样的课堂,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谁说不是“生本”课堂呢?

2.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古板、陈旧。虽然教材选自文学大家的经典之作,教师也是千方百计、绞尽脑计,尽量生动灵活地向学生讲解。但是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兴趣还是不浓。究其原因在于许多教材传统部分的内容离学生生活的时代久远,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符。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生本教育理念,剖析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在上到舒婷的《致橡树》时,这是一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高中生对爱情的概念朦胧美好,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表达对诗人“爱情观”的看法,并写出来。同时,启迪学生尤其是女生一定要独立,要保持自我。这样学生不仅更容易接受教材知识,还培养了浓厚的语文学习知识。

3. 以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纵深思维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文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助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合作学习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不但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够让学生思维碰撞中形成独立的见解。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尽量做到以好带差,以积极带动沉默,调动整个小组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发挥互助学习的意义。当然在互助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学生自流,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要及时解决。同时还要鼓励比较沉闷的学生也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上到契科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时,建议教师在提出本课的重点内容之后,便可以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一个小组提出问题,另一个小组回答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4. 以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推广与应用。为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践行生本教育理念,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片、视频于一体,能够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注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中,教师可以播放87 版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视频。这样不但可以弥补了想象力不足造成的空白,还可以让学生十分形象直观地林黛玉初次进贾府时的所见所闻,感受到封建黑暗势力的强大,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林黛玉命运的思考。相信通过看视频,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人物形象与课文主旨。

如今,生本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还在不断探索之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生本教育理念与新课程理念在本质上是相契合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让生本理念从理论走向实践,相信守望着春天必能看见春暖花开!

参考文献:

[1]邵琛琛. 论生本教育与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J]. 语文月刊( 学术综合版) ,2010,( 07) .

上一篇: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随笔下一篇:银行内控合规个人年度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