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2024-10-25

联想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精选8篇)

1.联想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篇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企业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企业,促进企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对于企业来说,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这些精神,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着力发展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兴起企业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企业软实力,为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析义只有打造合理的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有效地化解思想矛盾,在精神生活中营造和谐的氛围,进而推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趋于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价值体系中,有核心价值体系和非核心价值体系之分。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它掌控社会的精神状况,主宰人们的精神生活。一般而言,一个社会所倡导的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利益观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在一个特定的组织中,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必须统一。核心价值体系一旦形成,它就站在意识形态的前面,主导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且在社会的各种制度中反映出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二、为什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文化建设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企业文化就会因失去遵循的原则而迷失方向,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谐企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建设企业文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确立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意义。价值观是受思想支配的,什么样的思想决定什么样的价值观,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迷失方向,才能不受各种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袭。因此,企业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企业文化建设,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体企业员工,使其学会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紧密联系建设企业文化的实际,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坚定企业员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建设企业文化提供正确的目标指引。胡锦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选择并为之奋斗的目标,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共同理想使我党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化解了各种风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方面,企业员工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目标,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同国家民族命运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和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要教育企业员工善于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弘扬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建设企业文化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中最本质、最集中、最持久的精神力量。建设企业文化,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之成为牢固的精神纽带,引导企业员工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不断增强对国家、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企业是市场经济主体,同时又是社会责任的承载者,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企业愿景、企业理念等,既要符合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企业发展规律,又要体现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文化的传统精华。发展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三、几点建议企业文化是企业家根据自身企业资源要素、企业目标、国内外市场环境等实际情况长期培育、打造的,能影响全体员工行为的思想理念,是企业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共同具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开展理论研究,形成理论体系。企业文化体系是一个自觉建设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准则,遵循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整体谋划、系统设计、不断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四个结合”,即:要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既要有利于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制度环境和机制,又要有利于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与规范员工行为结合起来,强化员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要与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目的;要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提高诚信度、美誉度,塑造企业良好形象。要更加自觉地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提升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增强奋发进取意识为目的,培育具有个性特色的企业理念、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等;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观念,为广大员工发展,依靠广大员工发展,发展成果由广大员工共享,有效凝聚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实现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相和谐,力求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上都能够不断有新的突破。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把企业文化培育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发挥整合、激励、约束和塑造4个方面的功能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企业文化的整合功能。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跨地区企业集团的建立以及频繁的企业并购重组活动,企业成员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经营理念等各方面的差异日趋加大,这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整合来形成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使之对每个企业成员的价值行为起引导作用,使其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并通过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来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最终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二是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现代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能够有效地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员工为了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奋斗。现代企业文化讲求平等的竞争机制,注重建立公正合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分配制度,能够有效地增强员工的满意度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现代企业文化通过塑造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给员工强烈的内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使之成为员工自我激励的标杆。三是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共有的价值体系,是支配其成员行为的文化,它对企业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概念化、定义化,并进一步分析和解决,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很强的约束规范作用。和企业固有的规章制度不同的是,企业文化是一种强调自律的约束,其与规章制度相比,更具有持久的约束力和控制力。四是企业文化的塑造功能。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塑造企业形象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企业通过向社会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通过自己企业文化被社会的认可,使企业形象的塑造和宣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建设企业文化时,首先要确立企业文化建设目标。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的确立应立足于企业的现状,着眼于未来,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具有企业的特点、行业的特点、主业的特点,并且浅显易懂,能为广大员工和社会接受。其次,要塑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增强员工的认同感。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应正确、鲜明,体现行业特点,符合企业战略和发展方向。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经济利益只是目标之一,而不是全部。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一旦确立,就必须明确本身希望达成的目标,不容纳不愿接受企业文化或者不符合企业文化标准的员工,因为只有通过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才能够真正地把企业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第三,要将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要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用人标准结合起来,录用与本企业文化契合程度较高的人员;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彻于员工培训之中,营造一种强大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改变员工的行为;将企业文化与沟通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达到上下理解一致,从而在员工心目中真正形成认同感,并用企业文化来指导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同时,要适时地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任何一种企业文化都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当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必须适时地变革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全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大动力。

2.联想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篇二

自从有了人类, 就有了文化, 然而人类对文化的认识, 却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化”一词在我国古代己多有典籍记载。如南朝著名文学家王融 (公元467-493年) , 在《曲水诗序》中有:“设神理以景俗, 敷文化以柔远”。“文化”在这里指的是封建王朝所施行的文治教化, 礼乐典章制度的总称。这种理解在我国一直保留到近代。

在欧洲, “文化”一词刚出现时, 是与其它词汇一起混用的, 英文、法文都是culture, 德文为kultur, 它们都是从拉丁文culture演化的。拉丁文culture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种意思。“文化”一词在欧洲第一次独立使用, 是在18世纪的法国。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文化”解释为一种教养, 指通过教育能获得的良好的风度, 以及文学、艺术和科学方面的修养。

在当代, 对文化含义的认识涉及范围十分广阔, 从政治、经济、艺术到科学、技术、教育、语言、习俗等等几乎无所不包。据不完全统计,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二百多个, 可谓见仁见智, 莫衷一是。简言之,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层面来定义文化。从广义上看, 文化是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有并认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文化包括四个层次, 即文化的物质层, 文化的行为层, 文化的制度层和文化的精神层。从狭义上看, 文化是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特定群体所共有并认同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 是人类在长期斗争中积累下来并世代相传的关于如何适应环境、与自然作斗争、协调人类内部关系的行为模式。它反映了人类对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全部认识, 并且通过人类的道德、价值、知识、信仰、风格、习惯、才能等多方面表现出来。文化具有其精神性、社会性、集合性、独特性及一致性、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等的几个特征, 它的核心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它是人类群体或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它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

(二) 企业文化的涵义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的融合。从文化层次来看, 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 一种特殊的组织文化, 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企业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 价值观念, 道德规范, 规章制度, 行为准则, 文化环境, 产品品牌和经营战略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具有很强的承继性, 时代性, 层次性。从某种意义上说, 企业文化是一种“团体经验的学习产物”。从理论上来说, 企业文化是由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共同构成的企业现代管理理论。

关于企业文化, 现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比较流行的学说有以下几种:

(1) 五因素说:美国的迪尔和肯尼迪在《公司文化》一书中指出, 企业文化是由五个因素组成的系统, 其中, 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和文化网络, 是它的四个必要的因素, 而企业环境则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又一最大的影响因素。

(2) 两种文化总和说:这种学说认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是显形的文化, 主要指企业中的设施、工具、机器、材料、技术、设计、产品、包装和商标等;精神文化是隐形文化, 主要指企业的价值观、信念、作风、习俗、传统等。

(3) 群体意识说:这种学说认为,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群体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及行为方式。所谓群体意识, 是指员工所共有的认识、情绪情感、意志及性格风貌。在群体意思说中, 最有代表性的见解是杰奎斯 (Jaques, 1951) 提出的一个较早的定义:企业文化是人们做事的习惯和方法, 它在一定程度上被组织的所有成员共同接受, 并且新加入的成员必须学习, 至少是部分接受, 以便他们能被组织所接纳。

(4) 精神现象说:这种观点认为,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运转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企业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内在的有机整体, 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 是企业的“意识形态”。谢恩 (Schein, 1984) 提出了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是一种基本假设的模式。他是群体在应付他的外部适应问题和内部整合问题时, 创造, 发现或发展的, 他在运用中被认为是完全有效的。因此, 他也被看作在知觉, 思维和情感这些问题上应具有的正确方式, 而用于教育新成员。谢恩的定义是精神文化说中最重要的理论。

企业文化的五因素说实际上并不是企业文化的定义, 而是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两种文化总和说与以上文化的定义并不矛盾, 两种文化总和说中的物质文化 (显形文化) 其实是某种具有特征性行为的结果, 为什么商标或者公司标志会是某种特定的表现形式, 而不是另外一种形式, 是由该公司行为的特征性决定的;两种文化总和说中的精神文化中一部分是企业整体的心理特征, 这部分包括价值观, 信念, 作风。两种文化总和说中的精神文化中另外一部分, 包括习俗, 传统其实也是企业行为特征的表现。群体意识说中的行为方式方面和以上定义中行为特征是吻合的, 但“行为特征”一词比“行为方式”会更为准确;群体意识说中的群体意识方面也和以上定义吻合, 群体意识的产生基础就是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 没有共同的心理特征, 就不会产生出群体意识。精神现象说和两种文化总和说的含义是基本相同的, 只是精神现象说更强调精神文化方面的因素。

把以上各种学说中的企业文化的定义加以总结, 本文认为,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整体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三) 企业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对象对于主体是否有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积淀并形成的有关客观事物重要性、有用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属于观念范畴。企业的价值观是指由企业内部的大多数人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 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体现企业的基本哲学、精神的理念。企业的价值观为企业的员工提供了共同意识的方向和日常行为的准则。

对于企业来说, 有价值的对象可能会有很多, 如质量观念, 创新, 顾客、环保等都有重大的价值, 这些集合起来就构成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但是总有一些价值观念是企业认为最重要的, 这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各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不尽相同。有些企业奉行利润至上, 有些企业更多考虑了对社会的贡献和员工的发展, 有些企业着重创新, 而有些企业着重于客户与服务。

核心价值观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或者说是习以为常的东西, 是一种不需要思考就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 是一旦违背了它就感到不舒服的东西, 而且这些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还应该在新老员工的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缓性和保持性。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由高层的经理们在分分秒秒、年复一年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 是全公司所有员工都清楚了解并深入人心的核心理念。

一个企业的成败, 重要的在于它能否有效运用组织成员的能力和才智, 能否帮助大家找到共同的目标, 以及如何在代代延续中保持共同的目标与方向。屹立多年的大企业之所以经久不衰, 并非得力于组织形态或行政技巧, 而在于信念的力量, 以及信念对组织成员的吸引力。任何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成功, 就必须准备自我求变, 而唯一不能变的就是信念, 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就是它的基本哲学、精神和驱策动机。信念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技术、经济资源、组织结构、创新和时效。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企业领导人决策和员工行为的准则,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核心价值应该不受环境变化、竞争要求或管理思潮的影响; (2) 核心价值不宜太多。如果出现太多的情况, 很可能是企业将不会改变的核心价值, 与可以改变的实务操作、企业策略等混合在一起; (3) 核心价值的效力和作用取决于组织成员对它的接受和内化的程度。

(四) 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

由于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 而只有那些有益的、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才可能在群体中反复出现, 因而价值观在文化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同样, 企业价值在企业文化中也起着核心的作用。可以说, 企业文化的所有内容, 都是在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的, 都是在不同的领域的体现或具体化。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公司哲学的本质就是追求成功, 而价值观提供员工一致的方向及日常行为的方针。……实际上, 我们认为大部分公司之所以能够成功, 乃在于员工能够分辨、接受及执行组织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信念会使企业成员凝聚成一个整体, 并在工作中遵守企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为企业的发展经营目标而拼搏。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真正的企业文化则是来源于传统和现实当中的被人们共同认识的价值观。而“英雄人物”则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人化。在“英雄人物”中有“共生英雄”的提法, 值得重视。何为“共生英雄”?“他的心在企业, 企业在他心中”。这就是企业“共生英雄”的概括。这样的人, 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服从、认同到内化, 将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个人的价值观融为一体, 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命运。从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来看, 目的就是将企业的员工培养成越来越多的“共生英雄”, 实现“人企合一”的境界。创造、构建这样的文化氛围, 对于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极为重要, 对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个优秀的企业, 就是要培育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的不断提高、一个能够积极地推动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

(五) 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管理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个企业的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 技术只是一个平台, 没有一套成功的企业文化, 企业的生命力是有限的。

八十年代以来, 企业文化管理形成了一个热潮。现代的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大机器生产开始, 从1769年到1911年是经验管理时期, 凭借个人的经验进行企业的管理和经营, 是人治的管理方式;1911年到1980年是科学管理时期, 是法制管理, 即用制度来管理企业。这时企业有两个翅膀, 一个是制度, 一个是技术, 高效率典型体现在流水线上, 人跟机器走;1980以来, 进入文化管理时期, 特点是文化管理, 即用文化来管理企业。组织形式是扁平的, 网络型, 管理中心是从物转变到人, 激励类型是从外部转移到内部, 管理重点从直接管理行为到管理人的思想。

文化管理已无可争议的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必然趋势企业竞争力来源于政治力, 经济力和文化力。

企业文化管理有六个作用:导向作用, 规范作用, 凝聚作用, 激励作用, 创新作用, 辐射作用。今年评选世界500家企业的一位评委总结道:“最能预测公司各方面是否优秀的因素, 是公司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能力, 公司文化是他们加强这种关键能力的最重要原因。”美国管理学者沙因认为领导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创造和管理文化, 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影响文化的能力。戴维斯认为领导如果是有作为的人, 就会把新的充满生气的观念注入到文化里面, 反过来, 平庸的人当领导, 就会把有生气的文化搞得死气沉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发展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创新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企业文化将更为突出地表现为它是一种市场经济中的微观文化、企业经营管理文化。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大。企业各方面的管理都需要文化管理的支持, 首先、企业本身需要文化管理, 尤其对现阶段处于由人治向法治转换过程中的国内公司, 健康的企业文化将能削弱甚至取代个人影响力在企业中的过分存在, 为企业的平稳发展创造条件;其次, 人才竞争需要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对共同价值的认同会使员工产生稳定的归属感, 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第三, 制度管理需要文化支持, 没有完美的管理制度, 制度中存在的各种漏洞导致的后果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则取决于员工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四、市场竞争需要文化管理, 良好、健康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效率, 减少费用支出, 提升品牌含金量, 增加产品的价值, 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提供了对共同方向的意识和他们日常行为的准则。由于价值观不像组织结构、方针、程序、策略或预算那么硬, 它们往往并没有什么书面形式, 因此常常为理性的经理们所忽视。企业的价值观虽然不一定形诸文字, 但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 例如:求好的信念;团队精神;优良的品质和服务;支持创新, 容许尝试的错误和失败, 成员间的沟通不拘形式等等。企业价值体系的形成与贯彻, 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企业的高层领导。

但价值观的力量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上, 企业的价值观影响着企业的各个方面。员工如果知道他们的公司主张什么, 知道他们要维持什么标准, 他们多半会支持这些标准, 而且他们会因此觉得他们是组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他们会因为生活在这个组织中对他们有意义而受到激励。成功的公司都很重视价值观, 也就是说, 他们对于如何经营公司有明确的观点;为社会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 让员工产生在最好的企业里服务的荣誉感。管理者注重营造及调整它们的价值观, 使适应于公司的经济和业务环境;企业致力于以价值观念激励员工, 并且让所有员工――从基层的生产工人到高层管理当局都知道共同信奉这种价值观。

我们看到, 企业员工在本企业工作了一段时期以后, 他们对企业已经非常适应。如果他们终生不变换职业, 也许永远不会意识到公司文化对他们产生的影响。一旦离开公司, 他们会意外地感到自己对新的环境那样陌生, 那样不习惯, 在以往公司被认为有成绩的做法, 在新的公司可能被认为莫明其妙。比如, 在通用电气公司要取得成功依赖于能够严肃地对待工作, 得到同僚的尊重, 对权威的敬服以及深思熟虑的意识。而在施乐公司, 成功与否依赖于维持一种近乎发狂的步调的能力。一个从通用到施乐的人可能大惑不解, 为什么他在施乐工作与通用一样却得到不同的评价。这正是两个企业价值观不同的结果。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企业管理的不断探索, 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文化管理成为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文章从理论上分析和阐述了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企业管理,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科特, 詹姆斯·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曾中, 李晓涛, 译.华夏出版社, 2004, (2) .

[2]〔美]史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M].郑晓明,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11) .

[3] (美) 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李维安, 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10) .

3.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价值观 篇三

摘 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精髓,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主导企业发展目标,引领企业精神风尚的坐标。牢固树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117-02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结构

1.企业文化及其层次结构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总和,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复合体,是企业灵魂之所在。

国内较多学者将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层是物质文化层次,即企业环境以及一些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等等;二层是制度文化层次,包括企业中那些长期形成的习俗、礼仪、习惯、虽不成文但已约定俗成的制度等等;三层是核心的精神文化层次,主要指价值观念 [1] 。企业文化专家刘光明将企业文化结构分为四层,即: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2] 。西南民族大学的陈立琳提出了企业文化的四层次结构理论,包括思想内涵、信息网络、行为规范和企业形象等内容。她特别强调信息网络的作用,在信息高速流通的今天,企业文化担负文化传播和信息收集的重任,企业各部门各层级之间应该建立起通畅的联系渠道,便于信息的接收和传递[3]。

2.企业文化四层结构的具体内容

企业的物质文化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包括企业生产的核心产品,而且包括延伸产品即服务等,这是企业物质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企业的生产技术,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靠的就是不断更新技术、创新生产实践;企业环境,包括企业生产环境、厂容厂貌,员工工作环境、生产设施设备,生活环境、社区生活设施等;企业标识系统,企业象征物、标志物、企业广告、厂歌;企业的文化传播网络系统也是企业文化重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文化中,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和企业精神是三个经常互用的概念,美国人喜欢用“使命”,欧洲人喜欢用“价值观”,而中国企业经常用“企业精神”,但不管何种表现形式,其内涵都是一样的[4]。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引领着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的组织构架、具有企业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职工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制度文化与企业管理文化有所不同,前者强调外在的监督与引导,包括硬性的规定,明确的制度规范,在企业自律机制、企业他律机制和各种评价机制中有所体现,规定什么是“应为的”,什么是明令禁止的;后者强调内在的自律与软性的文化引导。

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的活动文化,包括企业行为和人的行为两种,是企业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体现,也是企业价值观的反映。行为文化是把企业文化具体外化到人的行为活动上,通过一系列行为活动,彰显企业文化的特殊本质。

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子系统,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主流文化保持相同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又对社会文化起着引领、示范的作用。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使命感、归属感,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对社会的适应性、责任感以及信誉度,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目标整体实现。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企业文化能成就一个企业,也能摧毁一个企业。

“安然事件”的产生,就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失败案例。乔·斯蒂芬斯曾发表文章《安然文化导致毁灭》,分析了“巨无霸”的倒塌,他把安然的失败归咎于一直强调公司收益的增长和个人主动性,使得企业文化从推崇进攻型战略转变为依赖不道德的投机行为,企业文化发生了“变质”。安然公司提倡的“压力锅”文化,讲求绩效文化,是一种只关注结果的文化,不注重对企业员工心理的调适。《中国经营报》也曾刊登过一篇题为《我们感谢这里的培养但对这里没有感情》的文章,介绍家乐福长期以来在中国推行的企业文化造成诸多恶果,结果导向使得管理环节滋生漏洞。企业文化中传达出的不良信号,诸如“只能成功”、“只重结果”、“赢者获得一切”等,使得员工弄虚作假、隐瞒事实、谎报业绩,最终导致企业文化的严重失衡。

同时,企业文化不乏诸多成功的案例,近期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开讲啦》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上,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中国房地产大亨王建林说企业应该建立起人心向善的氛围,让慈善成为一种文化。万达集团每年会在当地公司选一个最贫困的村,去做“万达义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收入的提高,容易使人们在金钱和利益中迷失自我,人们的参照物、人生坐标发生偏差,一切向钱看。企业对员工应该有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多一些人性的关照,让企业文化中融入真诚、守信、创新的品格,为企业注入道德的血液,万达集团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佼佼者,与其良好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

三、从企业“文化陀螺”模型看企业核心价值观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吴维库教授等提出了企业文化结构的“陀螺”模型,它是在原有的企业四层次“同心圆”模型(即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上多了一根转动着的轴,这根轴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它不仅仅把企业文化看成是静态的模型,而是看成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陀螺的轴心与惯性盘要相互匹配,这就需要作为轴心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其他几个层次相适应。“陀螺模型”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文化的四层结构上,“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是支撑,行为文化是表征”[5],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灵魂,而企业精神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价值观方面的引领,特别要树立起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企业在规模小的时候,主要靠的是人的管理;企业规模稍微大一些,就得上升到制度化的管理阶段;当企业做大做强时,必须使管理上升到文化的理念层次,用价值观统领整个企业的发展。经济活动如果不注入一种文化精神、文化价值,或者说是缺乏精神引导,就容易变成一种纯物质利益的冲动。人文社会价值取向,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维护人的权益,决不能只为了产值、利润而损害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人的价值[6]。

核心价值观是在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支配和统率作用的价值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主导企业发展目标,引领企业精神风尚的坐标,对于不利于企业发展和企业员工个人发展的成分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作为企业发展的标尺,每个企业都有其特殊的核心价值观。例如,“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是海尔的核心价值观;“永为先驱,尽善尽美”是波音公司的价值观;TCL的价值观:“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中国移动的“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涵盖许多方面,如责任、创新、卓越、学习、团结、共赢、爱岗、敬业、诚信,加上行业的特色,如安全、廉洁、服务、勇敢等。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向导,引领企业文化的发展

西方企业价值观经历了最大利润价值观、经营管理价值观和社会互利价值观的演变。从单纯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到开始关注企业人员自身的价值,发展成兼顾经济利益、个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向导。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三个倡导”精辟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中,也必须践行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要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引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在企业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教育全体员工爱党、爱社会主义;积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企业文化在几千年来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具有产业报国、服务社会的理念,如四川“长虹”集团的“产业报国”理念,在社会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力,体现了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意识、民族意识,企业全体人员要“爱国、敬业”,怀揣报效祖国的热忱,才能真正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企业进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企业的“诚信”、企业的“道德血液”是企业的竞争力,讲求诚信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同时,在企业和谐人际关系中,友善,与人为善,体现出人本主义思想,可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注重以人为本,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在企业中应该关注企业员工的内心需要,创造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和民主的氛围,给予平等的工作权利和工作机会,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员工,追求法治等,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员工、一切依靠员工”理念,时刻以企业员工为本。企业文化建设本质上就是人心建设,通过文化这一软实力的打造,塑造良好的企业发展氛围。企业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把十八大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观念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陈春花.企业文化的改革与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2]刘光明.企业文化(第二版)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42-43.

[3]陈丽琳.企业文化四层次结构理论及应用[J]经济体制改革,2007,(5).

[4]定雄武.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6.

[5]谢诒范.传承与发展:学校行为文化的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5,(3).

[6]邓兆明.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及其特点[J].开发研究,1995,(3).

4.联想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篇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达根基”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种“大”“深”“远”“长”,不仅体现在它内容的丰富、学理的完备、历史的悠久和思想的深邃,更根本地是体现在它早已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和家道伦常之中。一句话,它已内化到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毋宁说,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每个中国人的信念和操守。

但是,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并不能直接画等号。从历史上看,传统文化产生并发展于农业文明下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内容的复杂性,其中既有显而易见的精华,也有同样明显的糟粕,但更多的则是精华与糟粕纠缠在一起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就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批判分析。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的精髓就是凝聚于传统文化中的“真精神”。这类文化,始终陪伴着每一个中国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与辉煌,也支撑着每一个中国人渡过人生中的险境与难关,它们正是中国人安身立命、求得心灵慰藉的精神家园。

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要从与不同国家的历史比较中,从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挖掘中国特色的内涵,努力在全体人民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如何才能让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我们以为,只有从经过千百年历史淘洗并被人们广泛接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发达根基”中去开掘,才可能成功,也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发达根基”,才能真正生发出广大人民群众最期盼最向往的共同价值目标和价值。(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基因,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土壤”

从历史维度审视世界各国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必然要带来抑或伴随思想价值体系的转换,而这种思想价值体系的转换又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考察中国近现代史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不论是在国家强盛、文化繁盛的“高势”期,还是国家沉沦、文化衰败的“低势”期,要想传播、实践新时期的核心价值理念,都必须牢牢扭住文化传统的优秀因素,努力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维系民族传承绵延不绝的精神基因,并将之发扬光大。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意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特别注重发挥中国文化的作用。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抗战期间,延安创办了《中国文化》杂志,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就是在它的创刊号上问世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为深刻,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更加自觉。十六大强调要“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十七大更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而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随着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必然要引导公民确立文化自信和自觉,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公民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升华为根深蒂固的情感,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丰厚土壤”。(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结着海内外华人情感的精神纽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雨露阳光”

众所周知,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而文化又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判断一种文化或曰价值观是否先进,一个比较直观的标准便是看它的影响面有多广泛。这一标准一方面指出先进文化和先进价值观的广泛作用效果,另一方面也说明,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一定是开放而非封闭的,否则就难以“仁德怀远”“泽被后世”。如果一国的价值观仅仅拘泥于本国民众而没有世界眼光,那么它终将在封闭中走向僵化,进而走向破产。

海外华侨华人与世界潮流联系最紧密,接触到的各种思潮也较其他群体复杂,如果能够通过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这一国家价值观来凝聚海外华侨华人,不仅能够激发他们支持祖国建设的力量和决心,更能使他们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宣传代言核心价值观的桥头堡和排头兵。而这就要求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始终围绕着能够凝结着海内外中华儿女情感的精神纽带,这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然责无旁贷。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交通通讯手段的进步,国家间原有的以国界为基础的壁垒被打破,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这些事实不仅为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交流创造了物质前提和技术基础,同时也给国家核心价值观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课题。“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生动地体现出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民族性是世界性的载体,没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性,世界性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形式各异的民族性又体现着世界性因素,民族性依循着世界历史理论所揭示的规律从封闭走向开放,最终达到世界性的彼岸,而这个彼岸,并不是民族性的消失,而是民族性自我扬弃后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上古先民至今,中华文化虽历经曲折变化,不断改易,然顽强地一以贯之地延续了下来,没有被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中断。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为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究其深层的文化根基,都能找到民族精神的影响和作用。从这一点上说,中华文化逐渐形成了内在自我的独特精神,且具有很强的包容融合、吸取消化并进而同化不同文化的能力。正因如此,我们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5.联想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篇五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与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作为承载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灵魂,作为一种值导向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提升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不仅需要硬实力的发展,更需要软实力的配合,尤其是在制度、思想观念等文明方面有所创新,构建一种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打造出一个引领世界文明的新型大国。本文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提升这一角度进行相关问题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

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引领社会的发展方向。不同国家、民族和社会,核心价值观也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高度概括,字字珠玑、掷地有声,首次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国家、社会、个人应当坚持的价值理念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目前,文化软实力的确切定义在学术界还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但各种观点都认为文化软实力应立足于意识形态、社会文化、核心价值观等对国家社会发展所表现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我们认同的文化软实力定义是:“文化为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凝聚力量,综合和融汇在一起,便形成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技术、国防等硬实力而言的。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标志,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对社会发展有其重要影响。”[1]文化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主要表现为文化的内在凝聚力和外在吸引力。作为内部凝聚力,文化软实力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核心价值观等在国家社会发展中所迸发出来的向心力、感召力、同化力和控制力。

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文化软实力为一有机统一的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梦”的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与灵魂,并构成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2]能否在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发展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无论哪个层面都渗透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体现着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强调的是国家发展的价值目标,彰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彰显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融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的是个人发展应当坚持的价值理念,彰显的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成分多样化、经济利益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特别是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国的背景下,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相互交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断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以各种思潮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种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个人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潮等。这些错误思潮,如果任其蔓延发展,势必腐蚀人们的心灵,污染社会风气,扰乱社会秩序,妨碍社会稳定和谐。对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工作对经济建设影响重大。事实上,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来理解和践行,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搞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忽视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这从反面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培育和践行体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才能将国家、社会、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也只有这样,才有力量去抵制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挑战,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尊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承载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灵魂,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真正实现文化强国,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自觉,而文化上的自信、自强和自觉不仅离不开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价值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如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简代夏作民主”,意为作民之主。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简代夏作民主”,意为作民之主。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就有了“和”字。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再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培养、践行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理论,获得涵养。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淀这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3]

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培育和践行其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确实需要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姿态正确对待西方优秀文化,吸收现代文明元素,与时俱进,保持其自身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开放性,才能真正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内涵,才能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的外在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从而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导向与价值取向有助于文化软实力提升

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其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的活动。任何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总是以一定的思想、意识、观念来作为指导的,也就是说,人的社会行为总是在一定的价值理念的支撑下来完成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正确的的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正确的价值观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功能。

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中国的崛起指明了方向。国家这个大系统,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各个子系统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某一方面没有发展好,势必影响其他子系统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相继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当前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都是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指引下制定的,如文化强国战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将中国建设成一个文明型的大国,将极大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描绘了蓝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社会深刻转型的时期,依然存在很多社会问题,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较多。未来社会的发展必须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惠及到每一个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

作为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规范了个人道德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此,个人的道德行为,对社会发展影响很大。是否含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是否含有一颗恪尽职守的敬业之心,是否含有一颗表里如一的诚信之心,是否含有一颗待人如己的友善之心,关系到社会是否和谐稳定。

总之,无论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标都是紧密相连,融为一体的,能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向导,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振兴、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发展、个人的完善,这背后更是软实力的重大提升。

综上所述,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普及并转化为实际行动,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会再上一个台阶,从而有利于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2] 汪早容,潘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升文化软实力[J].黑河学刊,2014,(8).[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年-12-24(1).湖南农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12QN40)

6.联想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篇六

论文的启事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加快推动汕潮揭同城化的战略部署,促进潮汕三市经济社会文化共同发展,汕头市社科联、潮州市社科联、揭阳市社科联联合主办,揭阳日报社、揭阳广播电视台协办,拟于今年下半年在揭阳市举办“核心价值观与潮汕文化”为主题的汕潮揭三市学术研讨会,现向社会征集研讨会学术论文。

一、征文主题

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要求,结合潮汕优秀传统文化、人文价值、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以及海内外潮人传统习俗,论述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动粤东地区振兴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征文要求

(一)应征论文围绕主题自定题目,或选取其中某一方

面进行研究。

(二)应征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资料翔实,理论联系实际。文责自负。

(三)应征论文观点应传递正能量,有“潮味”,易让人接受。

(四)应征论文以3000—8000字为宜,包括提供论文的摘要、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和通讯地址(联系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

(五)应征论文以电子文档形式发至揭阳市社科联;电子邮箱:jyshkx@163.com。并注明“核心价值观与潮汕文化”征文字样。联系人:陈楚标,联系电话:0663-8768319。

三、征文时间

自征文发布之日起至2014年7月31日止。

四、论文评审

主办单位届时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应征论文进行评审,评出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选论文将结集汇编。研讨会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7.联想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篇七

1.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所谓传统文化即在历史发展中积淀、演化而成的带有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主要产生于以农耕为“本务”的小农自然经济、以家庭宗法关系为“本位”的封建时代,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活与实践的概括凝练、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 为民族的繁衍不息和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 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及伦理思想是这一脉络的主流, 并深刻影响后继发展轨迹。儒家崇奉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 以人伦为出发点, 讲求和谐有序。儒家伦理为适应人立身处世的社会需要, 确立了一整套处理家庭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由此出发, 进一步将这些道德规范拓展、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确立了相应的为君、为臣、为民、为友之道。继而再进一步“将家庭和社会伦理拓展至政治领域, 如处理德政、仁民、事君等方面, 确立了“为政以德”为主格调的政治伦理准则”[1]。可以看出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道德文化或者说是一种以道德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不可否认其根本性质是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 具有阶级性, 但“伦理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在反映统治阶级道德意识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共同具有的某些社会生活规范和道德观念”[2], 即具有历史性和共同性。一些道德理念如个人品质中的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 待人接物中的友善爱人、奉公守法等, 家国关系中的爱国图强、民族团结等, 主张“和为贵”的处世观念, 希望建立“老有所终,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等, 仍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精神力量, 是滋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丰厚沃土。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道德文化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密切相关、一脉相承,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和道德基石。

1.“重民本、尚和合”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论述。“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 , 指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是安邦图强的重要基础。民本思想在儒家学说中得到更集中的反映, 孔子主张富民、教民, “民、食、丧、祭”, 民为首位;孟子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其“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传统道德文化中最为精彩的民本命题之一;荀子以舟水喻君民, 并提出“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还说“天之生民, 非为君也;天之为君, 以为民也”, 形象地说明民众的力量及“立君为民”的施政标准。传统民本思想在不断充实的同时逐渐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在其治国策略上更注重采用安民、抚民、利民、宽民的政策。明清之际, 民本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公天下”[3]的观念开始在人民心中开启。黄宗羲主张“天下 (人民) 为主, 君为客”, 王夫之“君以民为基”及康有为、谭嗣同等均有所论述。同时, “民本”思想逐渐成为贤明君王治国安邦的要旨。可以看出, 传统民本思想带有古代社会朴素的民主观, 与现代民主存有某种相通之处, 为中国培育民主的政治目标、推进民主的政治进程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传统“和合”思想内容丰富, 表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自身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古代思想家反对把天与人割裂, 认为天与人、天性与人性是相连相通的。孟子的“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老子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及后世学者董仲舒、张载等, 都强调天人相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孔子强调“礼之用, 和为贵”, 要求按照“和”的标准序定伦理, 主张各守本位、和谐相处。又用“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说明“和”与“同”的区分。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百姓昭明, 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百姓时和, 事业得叙” (《荀子·富国》) , 主张人际和谐, 国家、民族和睦。在人与自身关系上, 儒家提倡正心修身、慎独省身, 道家认为要无为无欲、虚心养性, 佛家主张六根清净、静心顿悟, 都强调通过修身养性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和睦”等观念深深浸润于民众的意识中, 并逐渐渗透到民族的心理、风俗、思想及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 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提供丰富的滋养。

2.“崇正义、求大同”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义”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仁、义、礼、智、信“五常”为立人之德, 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古代社会中, “义”与“利”是相联系的, “义利之辩”贯穿其中。而儒家强调见利思义、重义轻利, 其思想倾向在古代道德思想中占主导地位。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认为“不义而富且贵”的行径为君子所不齿, 要求人们“以义制利”。孟子在继承孔子“重义轻利”思想的同时有所发展, 更强调“义”的正义性。“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 说的就是做人有气节、有正义。尤其谈论“义”与“利”不可兼得时, “生, 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 孟子的名言句句闪耀着“正义”的光辉, “舍生取义”的气节也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着实现“正义”的崇高理想而不畏强暴、视死如归, 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精华。

从古至今, “大同”的社会理想一直是中国人所追求的终极美好。《礼记﹒礼运》中所描述的“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提倡将“天下为公”作为理国安民的政治哲学和施政理念, 期望建立一个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美好社会。“崇正义”及“求大同”的道德理想一直影响着传统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 尤其“求大同”思想“构成了中国未来理想社会的文化精神内核, 描绘的大同社会是达于自由平等、公正与太平的理想境界”[4], 更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致力于构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 对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共同价值诉求具有重要作用。

3.“讲仁爱、守诚信”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仁”是中国传统道德中“五常”之首, “仁爱”观是传统道德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价值理念、最重要的道德精神和行为规范。所谓“仁者, 人也” (《礼记﹒中庸》) , 孔子认为“仁”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成人”的过程就是人“求仁”的过程。“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孟子﹒离娄章句下》) , 儒家认为人与人交往要有爱, “爱人”是一切德性的始端, 仁的本质即“爱”。而“爱人”宗旨的践行始于“亲亲” (“亲亲为大”) , 并在其基础上向他人推及及“爱屋及乌”, “其恕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章句上》) , 自然关涉他人、职业、国家, 那便是爱他人、爱职业、爱国家。儒家用“仁爱”的价值观架起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职业、人与国家和谐相处的桥梁, 并使之成为人们共守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友善继承了传统“仁爱”思想的价值内核, 并将其具体化为社会成员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价值准则, 实现了“‘仁爱’美德抽象价值的具体定位”[5]。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代先贤向来十分重视“诚信”, 将其作为“立人之本”、“处世之道”。《中庸》提到“诚者物之始终, 不诚无物”,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 思诚者人之道。”强调诚是事物之本, 人应效法天道真实无妄的品德。儒家伦理更把“信”作为五“常行之德”之一, 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强调“言必信, 行必果”、“自古皆有死, 人无信不立”, 指出“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 是立身之本。孟子还将“朋友有信”提升到“五伦”之中, 成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不仅如此, 为政者更要明白, “信, 国之本也” (《左传》) , “小信成则大信立, 故明主积于信”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 强调统治者为政要取信于民, 要将对民诚信作为“治国之基”。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诚信”纳入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 既是对诚信是做人之本、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保障的重视, 又是对古代诚信之道的传承。

三、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为切入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都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其思想渊源、历史根基。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 植根在中国人内心,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 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 否则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6]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扎根民族土壤, 立足优秀传统文化, 并深入挖掘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 坚持有扬弃地传承、坚持创造性转化、坚持创新性发展, 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 不断汲取精神滋养, 才能有深厚的民族根基, 才能得到民众广泛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 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家国、诚信、仁爱是传统道德文化中个人层面最基本的价值范畴, 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闪耀着时代的光芒。要传承传统家国思想, 开展以爱国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 引导公民培养爱国情感, 增强民族和国家认同, 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懈努力;要传承传统诚信精神, 开展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立身处世教育, 引导公民树立诚信为做人之本的原则, 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传承传统仁爱理念, 开展以友爱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 引导公民形成尊重友好、宽容理解、关怀他人的意识, 从而为社会和国家层面价值观的实现奠定基础。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为切入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我国民族文化相契合, 同我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 同我们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5]温小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伦理互通与哲学契合[J].理论月刊, 2013 (07) .

[2]马黎.论传统道德文化的现代德育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03) .

[3]邹贵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5 (02) .

[4]梁红军.儒家德性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J].深圳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03) .

8.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八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关于国家核心价值观和国家历史文化相契合的重要言论,这也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命题。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丰富历史文化,其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化精华。因此,我国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融入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在价值取向,目标追求等方面比较一致。同时,二者是相容的,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和包容,成为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对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和综合性较强的价值体系,其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根本性质和实践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缩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明确,通过“培育”等动态词汇的使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的总体目标和重要特征从“个人价值准则和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纲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的理想状态是平等,自由,法制和公正。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是良好的秩序和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进行了阐述。他说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倡,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这样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有更强的影响力。

二、包含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发挥社会作用

习近平曾说,一个国家必须要有核心价值观,否则这个国家的前进就比较艰难。这表明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虚无的精神追求,而是有着丰富的社会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使社会更加团结,推動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快速发展,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不仅包括科技,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引领民族走向复兴之路。

近代中国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文化运动是反对传统的思想文化运动,倡导科学和民主,但是并没有形成和我国国情相符,并被广泛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经济成就巨大,但是人们的道德品质在不断下降。我们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学习,需要根据我国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社会认同的共识,需要两方面的基础。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相符合,必须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体现中华民族的特征。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和世界的发展趋势相符,同时体现本民族的发展方向。

三、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并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发展的根本立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对人的生存权利进行维护,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和谐共生的目的。社会和谐是最核心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思想内核就是和谐,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正义和平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等思想,这些思想有深远的内涵,对这一内涵要以客观的态度面对。

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社会问题较多,包括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还有一些思想问题,包括人际冷漠,道德观念欠缺等。同时还伴有一系列的个人与自我,个人与社会的问题,这一系列关系的失调现象非常严重,关系失调造成的后果是正确价值观的沦丧,无限追求金钱和物质,超越了基本伦理和道德规范。这种价值观的背离虽然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的欲望,同时对自身的身心压力非常大,对个人身心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贯彻和落实,这样才会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我国的经济体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开放的特点。市场经济本身无法分辨行为的善良和邪恶,因此市场中有很多交易是违背道德伦理的,但是道德的自律对市场的发展非常重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对市场中不道德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调节。因此,传统文化的保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03:11-15.

[2] 杨雨晗.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142-143.

[3] 罗迪.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02:106-109.

[4] 崔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认识[J].道德与文明,2014,05:21-27.

[5] 李荣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文化研究,2014,03:36-46.

上一篇:立夏的来历和习俗下一篇:学校教育工作计划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