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土建施工图设计说明

2024-07-18

景观设计土建施工图设计说明(共8篇)

1.景观设计土建施工图设计说明 篇一

对土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管理研究论文

一、引言

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是用于指导工程施工管理文件,施工组织设计既是施工技术方案的细化,也是工程项目技术标准的延伸,更是工程经济管理的执行文件。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在设计文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地方政府有关施工管理及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的要求,基于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经济等原则进行,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施工组织设计需要科学组织、合理部署,以最低的资源消耗为目标实现优质的工程质量。

二、土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管理的意义

第一,做好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可以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条件进行全面摸底,更好低促进施工组织管理的统筹安排,确保建设项目顺利交付生产单位使用。第二,做好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可以κ┕そㄉ韫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从而为建设过程中相关准备工作提供依据,更科学合理地发挥提前计划、安排的功效。第三,做好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可以将工程设计方案与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工艺与工程经济、外业与内业等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管理、整体布局,做到科学施工,也使得各参建单位(包括项目管理单位、总承包施工单位、分包单位、监理、设计等)直间的工作关系联系更加紧密,工作衔接更加合理、协调。第四,做好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管理,能直接反映施工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高低,为取得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信任打好基础,更好地贯彻建设、监理、设计单位的意图,从而更好地取得工程质量、安全施工效果。

三、做好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管理的主要方法

现行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下,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宏观的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施工组织总设计和投标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一类为可实施的施工组织设计,涵盖了建设项目的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因此,如何加强施工组织设计需要针对其用途和特点采取相应的途径。

(一)施工组织设计总管理。对于建设项目工程施工组织总体设计,应从宏观方面出发,结合指导性的技术方案和工程经济,进行综合设计管理,在施工组织设计管理文件中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总体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应突出重点工程内容,施工组织总设计应对建设项目的工程概况及施工单位自身特征具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上能够初步地判断施工方案的科学合理性。第二、施工组织总设计在表述施工方案时应简明扼要,重点表述主体工程的施工方案,并为其制定最优的施工组织方案。

(二)投标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管理。投标工程的组织施工设计具有特殊性,设计本身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技术上的要求。在对投标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管理时,首先要对工程本身有充分的认识,重点突出工程给招标方造成的声誉影响和工程本身所处的特殊位置,使人认为投标方已经对工程有了充分的认识。其次,在方案选择上,应区别对待主体工程和特殊安装工程的方案选择。在选择方案时要了解招标方的意向,根据招标方乐意选择的`方案进行选择。再次,在施工部署上应尽量详尽。在人员安排、平面布置、运输方案、施工生产等部署上应详尽说明,如施工人员安排,应详尽说明人员的施工经历、业绩等,尽量选择招标方乐意接受的施工负责人和施工队伍。最后,要编制好施工进度表。对网络图表进行进一步说明。

(三)对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应根据施工规范,对单位工程进行具体工施工工艺的简述,并对工程中的关键问题或重要影响因素进行重点关注。应根据该关键工序或关键工程的特点,制定详尽的施工组织方案,设计相应的进度计划,并结合工程需要配备相应的人、机、料等施工要素。施工组织设计应突出重点,主体工程、关键工序的施工进度是影响建设工程项目整体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及工程费用的关键所在。应对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进行预判,并制定相应的预案,建立科学合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四)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对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需要考虑工程分包、施工工艺特点及新工艺应用情况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分部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应参考单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管理的相关办法。

四、结语

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避免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从而在施工过程中为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工程建设环境为管理人员提供依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实施需要施工企业在过程中不断地培训和强化应用,使得工程组织设计方案得以贯彻执行,同时要求管理人员结合工程进展情况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调整施工计划和对策,为最终实现工程建设目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贾彦斌.工程土建项目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民居( 下旬刊) ,2013,12( 25) : 26―28.

[2]杨旭,廖明辉.土建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管理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5( 14) : 36―38.

★ 土建工程管理年度工作总结

★ 土建工程合同范本

★ 土建工程部长岗位职责

★ 土建工程毕业生个人简历

★ 土建工程专业简历

★ 浅谈影响土建工程管理的原因及优化对策的论文

★ 年度管理工作总结

★ 管理工作总结

★ 怎么做好土建工程中造价管理与控制工作论文

★ 土建工程包工包料施工合同

2.景观设计土建施工图设计说明 篇二

1 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

施工组织设计的思想自古就有。那时的人们在进行工程施工如建造房屋时,总要先想一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人力怎么安排,物资怎么运输,现场如何布置,安全如何保证,需要多少工料,要用多少工程费用等,把这些想法加以归纳整理,用文字图表表示出来,也就是施工组织设计。据我国有关文献记载,秦代修筑万里长城,对城墙的长、宽、高的土石方总量,需要的人工、材料,以及各地区分担的修筑任务、派出人工及口粮、往返道路里程,都计算得很准确,分配得很明确。工程质量的验收标准,也规定得很严格、很具体。比如,填入城墙的土,必须经筛选、晾晒或火烤,使土中的草籽不会发芽;夯实好的城墙,规定在一定距离以外,用箭射进行试验,如果箭头不能入墙,才算合格,否则就要推倒重来。因此,长城经历了2 000多年,仍然耸立不倒。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施工组织设计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在为人们创造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娱乐场所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危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已势在必行。创建能适应现代社会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可持续建筑,已是当代世界各地人们所共同追逐的目标。因此,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1.1 观念的更新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一些建筑师开始应用生态学理论设计“生态建筑”,也叫“绿色建筑”。1993年国际建协第18次大会发表的《芝加哥宣言》指出:“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和对材料的选择方面进行综合思考。”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居住质量(建筑功能合理、建筑设备齐全、室内外环境条件舒适等)越来越重视,要求建筑师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更应科学、实用、有远见卓识地开展施工组织设计。

1.2 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

施工组织设计是规划和指导拟建工程项目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一个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文件,是对拟建工程项目在人力、物力、时空、技术和组织等方面所做的全面、合理的安排,是沟通工程项目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的桥梁。其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它是施工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做好施工准备工作的依据和保证。

(2)它是制订施工方案、施工顺序、劳动组织和技术组织措施的指导性资料,是开展紧凑、有序施工活动的技术依据。

(3)它所提出的各项资源需要量计划,直接为材料、机具、设备、劳动力需要量的供应和使用提供准确的数据。

(4)合理利用和安排施工各项临时设施,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确保文明施工和安全施工。

(5)将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技术与经济、施工全局性规律和局部性规律、土建施工与设备安装、各部门之间、各专业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协调。

(6)分析施工中的风险和矛盾,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从而提高施工的预见性,减少盲目性。

(7)它是统筹安排施工企业生产的投入与产出过程的关键和依据。工程产品的生产和其他工业产品的生产一样,都是按要求投入生产要素,通过一定的生产过程,生产出成品,而中间转换的过程离不开管理。

(8)指导投标与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并作为投标书的内容和合同文件的组成部分。

1.3 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则

施工组织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3.1 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基本建设各项制度,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施工

我国关于基本建设的制度包括对基本建设项目实行严格的审批;施工许可证;从业资格管理;招投标;总承包;发承包合同;工程监理;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工程质量责任;竣工验收等。这些制度为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的运行机制、加强建筑活动的实施与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必须认真贯彻执行。而建设程序是指建设项目从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整个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其先后顺序。其各个阶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既不能相互代替,也不许颠倒或跳跃。

1.3.2 合理安排施工程序和顺序

建筑产品的特点之一就是产品的固定性,这使得建筑施工各阶段工作始终在同一场地上进行。没有前一段的工作,后一段的工作就不可能进行,即使它们之间交叉搭接地进行,也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程序和顺序。

1.3.3 尽量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技术,科学地确定施工方案

先进的施工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在选择施工方案时,要积极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为新结构的推行创造条件。

1.3.4 采用流水施工方法和网络计划技术安排进度计划

应从实际出发,采用流水施工方法组织均衡施工,以达到合理使用资源、充分利用空间、争取时间的目的。而网络计划技术是当代计划管理的有效方法,使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可以使计划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关键问题明确,同时便于对计划方案进行优化、控制和调整,并有利于电子计算机在计划管理中的应用。

1.3.5 提高建筑工业化程度

建筑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建筑工业化,在制订施工方案时,必须注意根据地区条件和构件性质,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恰当地选择预制方案或现场浇筑方案。

1.3.6 提高机械化程度

机械化施工可以加快工程进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在选择施工机械时,应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并使主导工程的大型机械能连续作业,以减少机械台班费用,努力实现施工综合机械化,以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

2 施工组织设计与土建施工管理的关系

施工组织设计是在已确定的施工方案和合理的施工顺序的基础上编制的。它既要符合规定工期要求及现有技术、资源供应的条件,又要保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同时还应看到,在施工组织设计时,不可能全部预见施工的发展与变化。因此,必须在土建施工管理过程中,根据变化与发展,不断地进行修正和平衡施工组织设计,才可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与土建施工管理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

2.1 土建施工管理的设计内容

(1)施工组织设计要对项目进行分解,形成施工对象分解体系,以便确定阶段控制目标,从局部到整体地进行施工活动和施工项目管理。

(2)建立了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体系,绘制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体系图和施工项目管理工作信息流程图。

(3)进行了各种方案的编制,如施工方案、进度计划、施工平面图、风险管理规划等,确定管理重点,形成文件,以利执行。

2.2 土建施工管理的控制目标

施工项目管理的目标有阶段性、约束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实现各项目标是施工管理的目的所在。因此,土建施工管理的控制目标应该包括以下4个方面:进度控制目标、质量控制目标、成本控制目标、安全控制目标。

2.3 对土建施工中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

土建施工中的生产要素是土建施工管理最佳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主要包括劳动力、材料、设备、资金和技术。

3 结语

施工组织设计既要体现拟建工程的设计和使用要求,又要符合建筑施工活动的客观规律,它对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及单位工程的施工全过程起到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的双重作用,是对施工活动实行科学管理以及建立正常生产秩序的要手段。土建施工管理中,只要贯彻执行好施工组织设计,就可以保证拟建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如期按质按量完成施工任务,取得最佳的施工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波.建筑设计与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余群舟,宋协清.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地暖施工设计说明》案例解析 篇三

关键词:施工设计 地暖工程 采暖系统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09.025

一、 工程概况

东方广场住宅楼一期1~19号楼,建设地点为河北省唐山市,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含普通住宅楼及花园洋房,小区内设有幼儿园。

二、 设计范围

室内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分集水器以下部分)。

三、 设计依据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国家行业标准JGJ142-2004。

《住宅建筑采暖分户控制、热表计量技术规程》DB13(J27-2000)。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技术规程》河北省建设标准DB13/T(J)28-2000。

《东方广场住宅楼一期工程地暖设计施工招标文件》及相关建筑图纸文件。

四、 设计参数

1、冬季供暖室外设计温度:-10℃,冬季室外最多风向平均风速3.0m/s。2、室内计算温度:卧室、起居室、餐厅、书房均为20℃;厨房14℃;卫生间22℃。3、地面材料:卧室、起居室、餐厅、书房均为木地板,其他按瓷砖考虑。4、采暖耗热量指标为60.6W/㎡,墙体传热系数0.92W/㎡.K,门窗传热系数2.7 W/㎡.K,屋顶传热系数0.64 W/㎡.K。

说明:1、查取规范规定数据时,要综合考虑该工程具体地理位置的气象参数及最近几年的实际供暖参数。保证设计的精确性。2参考规范的同时以甲方要求为准。3、考虑了家装的普遍趋势。4、根据甲方提供的房屋性能参数确定。

五.采暖设计

1、本图尺寸:管长、标高以米计,其它以毫米计。

2、该工程设计为集中供热地板采暖系统,热媒供回水温度为:60-50℃,供回水温差为10℃,设计平均水温55℃。按连续供热设计,入口装置设于室外地沟内,可参见河北标准DBJT02-26-2000J冀00N01 18页《热水采暖入口装置》施工。

3、供暖系统形式:分户式双管系统,户内为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每户预留热计量装置的位置。

4、地板采暖系统中,房间的盘管采用回字形布置方式,地面上的固定设备和卫生器具下,不应布置加热管道。

5、地板表面设计温度为 24-26℃,管内热媒流速不低于0.28m/s,单回路设计水流量不低于200kg/h;截止到分集水器前阀门处供回水压差小于30Kpa。

说明:采暖设计中按照房间热负荷的需要考虑户间传热,供暖方式等因素确定盘管间距,进行盘管图绘制时要根据成形盘管图二次调整盘管间距确定最后方案。盘管图的绘制中首先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同时考虑分室控制和水力平衡,最后是美观性。当分室控制和水力平衡相冲突时,最大程度的保证分室控制,局部用来调节平衡,即主管控制室温,从管调整平衡。(如下图)回字型的盘管方式使地板散热更加均匀,充分提高了地板采暖的舒适度

六、施工材料

1、加热盘管管材:采用日泰PE-Xaφ20×1.9。

2、分集水器规格:回路数≤5,采用FSQ-DN25-φ20铜制分集水器;回路数>5,采用FSQ-DN32-φ20铜制分集水器

3、绝热层材料:采用厚度为40mm低密度发泡水泥;沿墙伸缩缝采用厚度为20mm聚苯乙烯膨胀伸缩板条;填充层伸缩缝采用厚度为10mm聚苯乙烯膨胀伸缩板条;填充层采用厚度为40mm,1:2.5-3水泥砂浆。

说明:1、管材一般由设计方建议,甲方指定,规格及壁厚根据工作压力确定。常用地暖管材还有PE-RT、PB管。

2、通过水力计算得到流量后确定分水器规格,

七、施工要求

1、加热盘管每个环路为一根管,中间不允许有接头,加热盘管于发泡水泥绝热层上以钢丝卡固定于绝热层上,每个弯曲部位设两个固定管卡间距在0.2-0.3m之间,直管段不大于0.7m设一个固定管卡,加热盘管弯曲半径不应小于8d,若弯曲半径小于8d时,180°弯做法如下:

2、分集水器的安装见“地板采暖分集水器安装详图”。(略)

3、地板采暖安装参见“地板采暖地面做法详图(略)

4、绝热层施工要求:室内除阳台外均采用低密度发泡水泥(AIR-MORTAR),其质量技术指标应符合:

5、管道系统施工要求:室内地板采暖的施工应在建筑封顶后或室内土建装修完成后,与地面施工同时进行,并不宜冬季施工(环境温度不低于5℃);施工过程中不允许重压已铺设好的管道;

安装间断或完毕的敞口处,应随时封堵;系统正式通水前,先对采暖主干道及户内加热管的每一通路逐一进行冲洗,至出水清净为止;主干道打压后再与室内集配装置接通,以防赃物进入。

(1)、地板采暖区域整体施工面积超过30平方米或长边超过6米时,水泥砂浆填充层应设置间距小于6米,宽度等于10毫米的伸缩缝,缝中填充厚度为10毫米聚苯乙烯膨胀伸缩板条。

(2)、在水泥砂浆浇注前首先需设置伸缩缝位置,在加热管穿越伸缩缝处及过门口处加装长度≥150毫米的φ25波纹伸缩套管

(3)分集水器部位管道及管道间距<100毫米部位需要加装φ25波纹隔热保护套管。

6、地暖填充层施工要求:浇注厚度为40毫米,1:2.5-3水泥砂浆填充层。

7、室内地暖管道系统试压:浇注水泥砂浆填充层之前和水泥砂浆填充层养护期后,应分别进行两次系统水压实验。冬季进行水压实验时,应采取有效的防冻措施,或进行气压实验,系统的水压实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实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倍,且不應小于0.6MPa.

(2)水压实验之前,对试压管道及构件应采取安全有效的固定和保护措施。

(3)水压实验的步骤:

A,经分水器缓慢注水,同时将管道内气体排除。

B,充满水后进行水密性检查。

C,采用手动试压泵缓慢加压,升压时间不得小于15分钟。

D,升压至规定实验压力后,停止加压,稳压一小时,观察压力下降不大于0.05MPa,且连接部位不渗、不漏为合格;并要求在保持该压力的情况下浇注填充层。

8、地板采暖系统未经调试,严禁运行使用。

9、调试时初次通暖应缓慢升温,先将水温控制在25~30℃范围内运行24h,以后每隔24h升温不超过5℃直至达到设计水温;调试过程应持续在设计水温条件下连续通暖24h并调节每一通路水温达到正常范围。

10、凡本说明未叙之处,均需严格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JGJ142-2004及《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42-2002执行。

作者简介:

4.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篇四

1.1 设计依据

(1)金凤路地形图(1:1000);

(2)现场实测资料

(3)《金凤路道路改造工程检测报告》

(4)相关调查资料;

(5)《九江市中心城区道路“白改黑”改造工程二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批复》

(6)《九江市中心城区道路“白改黑”改造工程二期项目初步设计》

(7)《九江市中心城区道路“白改黑”改造工程二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8)相关设计规范、标准、图集。

1.2 执行初步设计批复情况

九江市发改委《关于九江市中心城区道路“白改黑”工程二期项目初步设计的批复》(九发改设审字〔2021〕574号)的执行情况:

项目名称:九江市中心城区道路“白改黑”工程二期项目

一、建设地点

市中心城区(1、浔南大道:西起青年南路,东至庐山大道;2、滨江东路:西起琴湖大道,东至中铁九桥路口;3、滨江路:西起庐山北路,东止庚亮北路;4、金凤路:北起长虹大道,南至浔南大道;5、青年路:南起长虹大道,北至庐山南路;6、三里街路:西起浔阳东路与三里街路交叉口,东止浔阳东路与三里街路交叉口)。

二、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中心城区浔南大道、三里街路、滨江路部分道路、滨江东路、金凤路、青年路等六条道路“白改黑”工程,改造道路全 长7971米。其中浔南大道改造道路全长2555米,滨江东路改造道路全长930米,滨江路部分道路改造全长1060米,金凤路改造道路全长866米,青年路改造道路全长1380米,三里街路改造道路全长1180米。主要建设内容为车行道路面改造、排水改造、交通及绿化等工程。

三、审查意见及优化设计

原则同意修改后的维修改造设计。下一步应梳理路基勘查资料,优化路面结构设计;优化排水体制设计,并加强与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相关工程对接,细化施工组织方案。

执行情况:进一步梳理路基勘察资料,并优化路面结构设计;并与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相关工程对接,合理安排设计施工方案。采用的施工规范、规程和工程验收标准

2.1设计规范规程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 CJJ 37-2012(2016版)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 CJJ 169-2012

《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 CJJ194-2013

《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 —— CJJ 36-2006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 JTG D50-2017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 D40-201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技术细则》 —— JTG/T F31-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 JTJ 073.1-2001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 JTG/T F31-2014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 —— CJJ 152-2010

《沥青加铺层用聚合物改性沥青抗裂贴》 ——JT/T 971—2015

《微表处和稀浆封层技术指南》 ——[2005]329号

《公路水泥路面共振碎石化及沥青路面加铺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 ——DB33/T 2191-2019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2年版)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 GB50014-2021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8-2008

《城镇管道非开挖修复更新工程技术规程》 ——CJJ/T 244-2016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 —— GB50332-2002

《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 GB50069-2002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 GB50289-2016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805-2012

《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 —— 图集06MS201

《给水排水工程埋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范》(CECS143:2002)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 GB/T 11836-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 GB5768-2009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 JTG D81-2006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 —— JTG/T D81-2006

《路面标线涂料》 —— JT/T 280-2004

《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 —— GB/T 16311-2005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修订版》等建设部、交通部颁发有关标准及规范。

2.2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规程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 JTG F40—2004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 JTG F10—2006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 JTG/T F20—2015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 CJJ 1—2008

《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 CJJ 89—2012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 CJJ 1-200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50268-2008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50141-2008

《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 CJJ 89-2012

《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 50374-2006技术标准

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

设计速度:40km/h;

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

交通等级:中型交通量;

机动车道数:双向4车道;

路面结构类型:沥青混凝土;

交通饱和设计年限:15年;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

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峰值为0.05g;

环境类别:Ⅰ类;

设计荷载:汽车荷载为城-B级;人群荷载为3.5kN/m2;

排水体制:雨污分流制;

雨水设计流量:按汇水面积暴雨强度及径流系数计算,重现期取3年;

污水设计流量:以日平均用水量为基础,结合折污率计算;

交通标志主要结构设计基准期:30年;

设计安全等级:三级;设计概要

4.1工程范围及规模

本项目金凤路位于九江市浔阳区,改造路段北起长虹大道,途径铁路桥、宏达路,南止浔南大道。道路全长865.66m,车行道宽20m。本项目为城市次干路,改造后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时速为40km/h。

4.2主要工程内容

本项目设计内容为:车行道路面改造、排水改造、交通工程等。

4.3施工标段划分情况

本次设计路段采用一个标段。现状道路调查

5.1现状路面调查

为了给九江市金凤路道路改造工程提供可靠依据,我集团公司对该项目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了全面测量及检测,测量内容包括:路面板块线定位、路面板块破损定位;检测内容包括:路面破损类型调查与分析、路面结构强度(弯沉)检测、路面结构层取芯调查等。

5.1.1现状横断面

金凤路(一块板布置形式),标准段断面布置:5m(人行道)+20m(车行道)+5m(人行道)=30m(红线),其中K0+230-K0+345段下穿铁路桥,道路标准断面宽为30m=5m(人行道)+7m(车行道)+6m(中央绿化分隔带)+7m(车行道)+5m(人行道)=30m。

5.1.2现状路面结构

1、路面结构组成根据收集设计资料及九江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提供的检测资料,金凤路现状车行道主要结构类型为:22cmC35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三渣”碎石基层+15cm碎石层。

为了得到准确的现状路面结构层,对现状路面结构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芯样及检测。根据九江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提供的检测资料,调查路面的实际情况及抽检频率,每公里进行 3 个芯样钻取,共取3个点,取芯位置体现了路面状况较好、中等、差等病害特点。路面结构层检测主要采用钻芯取样法进行,取芯调查结合现场选择路面无裂缝处(或裂缝边缘)及裂缝处进行分层钻芯取样,测量各结构层厚度及了解现有路面裂缝实际情况。

道路路面主要结构类型为:22cmC35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三渣”碎石基层+15cm碎石层。

路面厚度统计一览表

检 测 结 果

序号

检测部位

实测值(mm)

设计值(mm)

差值(mm)

说 明

K0+080中右1.1m

1032

/

/

砼206+石灰、粉煤灰、碎石275+碎石81+红土470

K0+720中右1.0m

1009

/

砼191+石灰、粉煤灰、碎石188+碎石191+红土439

K0+440中左1.2m

1015

/

砼214+石灰、粉煤灰、碎石180+碎石194+红土427

2.收集沿线地下管线等构造物资料

沿线路侧构筑物主要为铁路桥及挡土墙等。

根据现场调查、原设计资料,车行道下布设有雨污水管线,人行道下布设有给水管、供电线及综合管线。

5.1.3现状道路路面调查

路面破损调查主要采用人工测量法,并对破损部位进行拍照、测量、分析和评价,经现场调查,水泥砼路面目前主要病害有:线裂、板角断裂、交叉裂缝和破碎板、边角剥落、坑洞、错台以及修补等。道路的主要病害如图所示:

线裂

坑洞

破碎板

修补

1.旧路现状破损调查

根据规范要求,破损状况采用断板率和路面破损状况路面状况指数两项指标评定。

(1)断板率调查

依据路段破损状况调查得到的裂缝类病害的板块数,按断裂缝种类和严重程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权系数进行修正后,确定该路段的断板率(DBL),以百分数表示。

根据现场统计结果,金凤路全路段断板率约3.5%。

(2)路面破损状况路面状况指数(PCI)

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的数值范围为0~100,其值越大,路况越好。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具体水泥路面破损情况如下表:

路面损坏调查表

损坏类型

损坏面积Fli(m2)

损坏密度Fli/F1(%)

单向扣分值

裂缝类

线裂

0.06

2.47

板角断裂

0.14

3.26

交叉裂缝和破碎板

240

1.48

9.08

表面破坏类

坑洞

0.02

9.00

其他类

路框差

0.03

4.11

根据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对路面损坏状况评价指标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下:

路面损坏状况评价指标计算表

破损类型

单项扣分值

损坏形式权重

损坏类型扣分

损坏类型权重

综合扣分

PCI

裂缝类

线裂

1.10

0.44

9.83

0.73

15.43

84.57

板角断裂

1.75

0.54

交叉裂缝和破碎板

6.99

0.77

表面破坏类

坑洞

1.00

9.00

0.71

其他类

路框差

4.11

1.00

4.11

0.47

5.1.4现状路面承载能力

为详细调查路面结构层面层接缝传荷能力,采用5.4m贝克曼弯沉仪进行现场测定路面弯沉,检测横向接缝或裂缝两侧板边的弯沉值,以评价原混凝土板的承载能力、接缝传荷能力。水泥砼板块弯沉检测每块板各测1个点及间隔一块板进行测定。

(1)测试目的水泥砼路面的承载能力采用弯沉检测来评价,主要反映三个方面的性能状况:整体承载能力,主要通过板角弯沉测试和刚度组成分析计算下承层的弹性模量来反映;板角脱空情况,通过板角弯沉测试,根据弯沉值来判断,通过跨过横缝的两个弯沉传感器计算弯沉差。

(2)弯沉检测结果

对水泥砼路面板角弯沉进行统计,详见金凤路路面检测报告,作为评价路面承载能力的依据。

5.2现状路面状况评价

5.2.1现状路面结构评价

根据现场芯样情况及检测数据得出,金凤路车行道路面主要结构类型为:22cmC35水泥混凝土面层+20cm“三渣”碎石基层+15cm碎石层。无病害处水泥混凝土面层基本较为完整,局部基层成型情况较差。根据劈裂强度换算抗压强度为C35。

5.2.2现状路面破损状况评价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金凤路全路段断板率约3.5%。根据规范要求,水泥砼路面破损状况分级标准见下表:

水泥砼路面破损状况分级标准

评价等级

断板率 DBL(%)

≤5

5~10

10~20

>20

根据路面破损状况可将路面质量分为A、B、C、D四个等级。

水泥砼路面破损状况指数评定标准

A

B

评价指标

快速路

主干、次干路

支路

快速路

主干、次干路

支路

PCI

≥90

≥85

≥80

≥75,<90

≥70,<85

≥65,<80

C

D

评价指标

快速路

主干、次干路

支路

快速路

主干、次干路

支路

PCI

≥65,<75

≥65,<70

≥60,<65

<65

<60

<60

根据现状调查资料,金凤路现状路面损坏评级为好,损坏状况指数(PCI)值为84.57,评定等级为B级,采用对策为保养小修或中修。

5.2.3现状路面承载能力评价

水泥砼路面承载能力评价标准

指标

分级

分级标准

级别描述

板角弯沉

Lr≥40

需换板

20~40

钻孔压浆处理

Lr≤20

无脱空

板块对角弯沉差△Lr

△Lr>10

需换板

6~10

钻孔压浆处理

△Lr≤6

无脱空

接缝两侧弯沉差△D

≥6

接缝传荷差

<6

接缝传荷好

根据检测结果,全线弯沉平均值为6.8(0.01mm),弯沉代表值17.5(0.01mm),脱空比例7.1%,说明路面的承载力较好。

5.2.4路面综合评价

a.路面综合评价

现有路面存在病害不仅影响市容形象,而且对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有较严重的影响。根据路面破损状况评价可知,路面状况指数(PCI)均为84.57,路面损坏状况为B级。

b.病害原因分析

金凤路为九江中心城区一条城市次干路,现状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经过多年车辆行驶碾压及风雨日晒,道路出现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的病害现象。

c.结论与建议

依据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路面损坏状况为B级,应采取养护对策为保养小修或中修,同时,考虑到九江市三城同创、创建文明城市的需要,本条道路养护对策为中修。

5.3现有附属设施情况

1.路缘石现状

现状人行道路缘石材质为新建的花岗岩材质,一般路段路缘石高出路面25cm。

道路在桩号K0+230-K0+340处下跨铁路桥,设有6m中央绿化带,绿化带外侧路缘石为花岗岩材质,高出路面约20cm。

人行道路缘石

2.人行道现状

现状人行道材料为陶瓷透水砖,现状较好。

现状人行道

3.照明现状

道路两侧已经布置路灯,布置在人行道上路缘石边部,路灯灯型为双挑样式,使用状况良好。

4.排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金凤路现状排水管道为分流制;雨水管道位于车行道下,污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上。车行道下的雨水排水形式主要为雨水管加排水沟的布置形式,即0+160段,雨水管道布置于北侧车行道下,桩号0+160-0+400,0+440-0+465段采用双侧布置带篦排水沟的布置形式,桩号0+500-0+817段采用双侧布置排水管的形式,雨水设计管径dn600-dn1000。

根据现场调查,部分排水沟盖板、雨水篦子及检查井盖有一定损坏,总体来说,金凤路目前排水情况良好。

5.综合管线工程现状

本道路主要市政管线为雨水管、污水管、照明电缆线、交通信号灯预留管线,及其他各类管线(如电力、移动、联通、电信、广电等、燃气、给水等)。

现状管线均埋设在道路红线内,布置断面及埋深不一,较为复杂。

6.交通设施现状

道路现状交通标志标线的布置已经完善。道路工程设计

6.1平面设计

1、设计要点

(1)与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协调;

(2)平曲线各技术指标符合城市次干路的标准;

(3)综合考虑道路两侧现状建筑物。

2、工程设计

由于本道路为改造项目,道路线形已经确定,两侧地块基本已经开发,道路平面调整余地不大,本次平面设计方案不做比选,道路平面线形基本维持原有线形,对局部路口处转弯半径进行优化。

本项目金凤路位于九江市浔阳区,改造路段北起长虹大道,途径铁路桥、宏达路,南止浔南大道。道路全长865.66m,车行道宽20m。本项目为城市次干路,改造后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时速为40km/h。

金凤路道路中线总体基本维持现状,全线设置1处交点,均设置平曲线,道路最小平曲线半径500m,曲线要素均满足规范要求。

6.2纵断面设计

1、设计要点

(1)充分利用现状道路结构层,维持现状标高再加铺沥青面层。

(2)满足路线与交叉口道路的接口标高;

(3)满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对城市支路的最大纵坡及最小纵坡的要求;

(4)考虑城市和自然景观对道路竖向的要求。

2、工程设计

本道路为城市道路改造,道路竖向调整余地不大,道路纵断面总体为车行道现状路面高程抬高10cm,对局部进行平顺优化调整。

为调整道路纵、横坡平顺,设置沥青AC-20C沥青砼调平层,平均厚2cm,保证加铺后路拱横坡及道路纵坡达到设计值及规范要求。

6.3横断面设计

6.3.1设计要点

(1)满足交通需求:根据设计方案确定的技术标准及工程规模,结合交通需求分析研究机动车系统、非机动车系统和人行系统对道路横断面的基本需求。

(2)根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满足市政管线布设的要求。

(3)立体景观展现,自然融合文化。按照景观学原理,道路既要展现视觉的开阔,又要有远近的结合;既要展现自然为主体的原生态景观,又要结合考虑引进现代元素。

(4)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断面宽度,尽量节省工程投资。

6.3.2横断面布置

断面布置:5m(人行道)+20m(车行道)+5m(人行道)=30m

车行道横坡度:1.5%,直线型双向路拱。

6.4路面结构设计

6.4.1设计要点

路面是反映道路环境景观的主要载体,工程质量的好坏与其直接相关,改造项目中路面设计更是工程质量好坏、造价高低的关键。

(1)改造项目中路面设计前应充分考虑现状路面病害情况,对项目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现状路面病害现象出现原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结构选材应根据响应国家关于推广新材料、新技术的原则。

(2)路面设计应根据预测交通量及其组成情况和道路等级、功能、当地材料及自然条件,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并结合路基条件进行综合设计。

(3)结合在项目区域内公路、城市道路路面的设计经验和施工经验,促使路面技术符合新的技术发展方向。

6.4.2改造方案

按照中心城区已实施道路“白改黑”改造情况,结合国内外多种“白改黑”改造技术,本工程采用改性沥青砼面层技术方案。车行道采用加铺10cm沥青面层(4cm AC-13C SBS改性沥青混凝土+6cm中粒式沥青砼(AC-20C)+加筋网及防裂贴)。

6.4.3路面结构设计

1)现状水泥砼路面保存完好路段-加铺路面结构形式:

——新铺4cm AC-13C SBS改性细粒式沥青砼上面层

——粘层油0.3L/m2

——新铺6cmAC-20C中粒式沥青砼下面层

——粘层油0.6L/ m2

——1cm乳化沥青碎石封层

——沿缝贴防裂贴并满铺加筋网

——面板拉毛、清扫表面层、清缝、灌缝

——现状保存完好路面结构

2)现状路面局部面板破损路段-局部新建路面结构形式:

挖除原水泥砼面板22cm厚及20cm厚基层,新建22cm厚C35水泥砼板+20cm厚C20水泥砼基层:

——新铺4cm AC-13C SBS改性细粒式沥青砼上面层

——粘层油0.3L/m2

——新铺6cmAC-20C中粒式沥青砼下面层

——粘层油0.6L/ m2

——1cm乳化沥青碎石封层

——沿缝贴防裂贴并满铺加筋网

——面板拉毛、清扫表面层、清缝、灌缝

——22cm厚C35水泥砼板

——20cm厚C20水泥砼基层

——现状老基层

3)现状路面破损严重路段-局部新建路面结构形式:

挖除原路面结构层62cm后,新建

——4cm AC-13C SBS改性细粒式沥青砼上面层

——粘层油0.3L/m2

——6cmAC-20C中粒式沥青砼下面层

——粘层油0.6L/ m2

——1cm乳化沥青碎石封层

——沿缝贴防裂贴并满铺加筋网

——面板拉毛、清扫表面层、清缝、灌缝

——22cm厚C35水泥砼基层

——20cm厚C20水泥混凝土

——20cm厚级配碎石

4)桥涵段现状为沥青罩面:

——新铺4cm AC-13C SBS改性细粒式沥青砼上面层

——粘层油0.3L/m2

——新铺6cmAC-20C中粒式沥青砼下面层

——粘层油0.6L/ m2

——面板拉毛、清扫表面层、清缝、灌缝

——铣刨现状4cm沥青罩面

针对全路段道路纵横坡不平顺区域,水泥砼板上设置平均2cmAC-20C沥青混凝土调平层。

新建水泥砼板周边与老面板采用拉杆衔接。

6.4.4现状水泥砼路面病害处理设计

根据前期水泥砼面板逐板弯沉检测等成果,针对15(0.01mm)≤单点弯沉≤40(0.01mm)及6(0.01mm)≤接缝两侧弯沉差≤10(0.01mm)的水泥砼板,本次设计采用注浆处理措施;针对单点弯沉>40(0.01mm)及接缝两侧弯沉差>10(0.01mm)不满足要求水泥砼板,本次设计采用挖除并新建水泥砼面板处理措施。具体处理措施与区域详见平面设计图。

修补处理后的水泥砼板块弯沉应进行相应弯沉检测,要求水泥砼板块单点弯沉≤15(0.01mm)及接缝两侧弯沉差≤6(0.01mm)。

修补处理后的水泥砼板块弯沉应进行相应弯沉检测,要求水泥砼板块单点弯沉≤20(0.01mm)及接缝两侧弯沉差≤6(0.01mm)。

施工工艺:旧混凝土面板病害进行修补处理→对原水泥砼面板拉毛、清扫表面层

旧水泥混凝土面板病害进行修补处理如下:

(1)、纹裂及网裂的处理裂缝的处理

对宽度小于3mm的轻微裂缝,采取扩建注浆;对大于3mm,小于15mm的中等裂缝,采取条带罩面进行补缝。对宽度小于15mm的严重裂缝,采用全深度补块(集料嵌锁法)。处理措施详见“现状砼板块处理设计图”中相关说明。

(2)、板边、板角的处理

板角断裂应按照破裂面的大小确定切割范围,纵向最小切割宽度为 0.5m,最大为 1.0m; 横向最小为 0.5m,最大到车行道中央。小心切割破损板块,防止切割时对相邻板块造成额外损坏,切缝后,凿除损坏部分时应凿成规则垂直面。对原有钢筋不应切断,如果钢筋难以全部保留,至少也要保留 20-30cm的钢筋头,且应长短交错。若基层出现松散情况则应挖除松散基层后用 C20 砼及级配碎石回填,C20混凝土要切缝,切缝位置与面层混凝土板对齐。

(3)、原水泥混凝土板块坑洞的处理

对个别坑洞修补,清除洞内杂物,用C20水泥砼等材料填充,达到平整密实。对较多坑洞且连成一片的,应采取薄层修补方法进行修补。将坑洞切割深度为6cm以上的槽,并将切割面内的光滑面凿毛。用混凝土拌和物填入槽内,振捣密实,并保持与原混凝土面板齐平。

(4)、原水泥混凝土板块接缝的处理

混凝土路面的接缝包括纵向施工缝、纵向缩缝、横向施工缝、横向缩缝、横向胀缝等。接缝是混凝土板块的薄弱部位,最容易引起破坏,特别是胀缝破坏率甚高。

将原板块的填缝料清除,用吸尘器吹吸干净缝内尘土,若原缝偏窄需重新切缝,要求切缝宽度 10mm,深度 40-50mm。然后用嵌缝料重新灌缝。

(5)、原水泥混凝土板块错台的处理

当注浆和裂缝处理完毕后,须对混凝土板块的错台进行处理。当错台≤1cm 时,可采用机器磨平或人工凿平的方法进行处理。

当错台>1cm 时,可采用先进行凿平处理,再加铺调平层,或局部翻挖新建的方法进行处理。

(6)、原水泥混凝土板块翻挖换板的处理

对于原水泥混凝土板存在交叉裂缝断裂、纵横斜向裂缝、沉陷、胀起的板块,水泥板板角弯沉大于 40(0.01mm)或者接缝两侧弯沉差大于 10(0.01mm)的板块,均进行翻挖换板处理,旧板凿除应注意对相邻板块的影响,尽可能保留原有拉杆,宜用液压镐凿除破碎混凝土和基层,新建C35水泥砼上基层+C20水泥砼下基层,水泥砼浇筑至原路面标高,混凝土要切缝,切缝位置与面层混凝土板对齐。

(7)、清扫表面层

对旧混凝土路面按不同病害类型处理后,为增加水泥砼板与沥青砼面层的粘结,应将水泥砼面板拉毛、并清扫干净,不留任何泥土、砂、石颗粒、渣物,特别是路面上尖锐突出部分应予以铲除,对于坑洞可填入裂缝修补材料,同时一定要保持路面干燥。

(8)、注浆处理

考虑到本次路面加铺改造对防止反射裂缝要求很高,为保证工程质量,建议适当提高注浆标准,即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按板角弯沉和接缝两侧对角弯沉差双指标控制,水泥板板角弯沉20~40(0.01mm)或者接缝两侧弯沉差大于6(0.01mm)的板块时,必须对相应的部位进行注浆加固。注浆技术是由经验方法逐步完善成为一门具有理论的技术。注浆就是将一定材料配制成浆液,用压送设备将其灌入地层(对道路来说就是基层)或缝隙内使其扩散、胶凝或固化,以达到加固地层(基层)或防渗堵漏的目的。

本次注浆加固处理布孔呈梅花型,每板4~5孔,钻头直径为5cm,孔深为路面结构深度+5cm,钻好的孔需用废纸临时封孔,以防杂物进入。

本次注浆处理分为浅层注浆和深层注浆,分别为注浆连续出现3块以上水泥砼面板时采用深层注浆,其余均采用浅层注浆。

6.4.5路面材料要求

(1)、沥青面层

车行道沥青面层密级配沥青砼(AC-13C和AC-20C)均采用70号A级道路国产沥青作为基质沥青。

根据《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1-2008,70号A 级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见下表:

70号A级沥青技求

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针入度(25℃,5S,100g)

0.1mm

60~80

T0604

针入度指数 PI

-1.5~+1.0

T0604

软化点(R&B)

T0606

动力粘度 60℃

Pa.s

180

T0620

延度(5cm/min,10℃)

cm

T0605

延度(5cm/min,15℃)

cm

T0605

含蜡量(蒸馏法)

2.2

T0615

闪点

260

T0611

溶解度

99.5

T0607

密度(15℃)

g/cm³

实测记录

T0603

TFOT(或 RTFOT)后残留物

质量变化

±0.8

T0610 或 T0609

残留针入度比(25 ℃)

T0604

残留延度(10℃)

cm

T0605

根据《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1-2008和《微表处和稀浆封层技术指南》,本次设计粘层采用改性乳化沥青,粘层采用改性乳化沥青(PCR),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见下表:

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品种及代号

试验方法

PCR

BCR

破乳速度

快裂或中裂

慢裂

T0658

粒子电荷

阳离子(+)

阳离(+)

T0653

筛上残留物(1.18mm 筛)≤

0.1

0.1

T0652

粘度

恩格拉粘度计 E25

1~10

3~30

T0622

道路标准粘度计C25.3

S

8~25

12~60

T0621

蒸发残留物

残留物含量 ≥

T0651

溶解度 ≥

97.5

97.5

T0607

针入度(25℃)

0.1mm

40~120

40~100

T0604

软化点 ≥

°C

T0606

延度(5℃)≥

cm

T0605

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

2/3

T0654

贮存稳定性

1d≤

T0655

5d≤

T0655

(2)、粗集料

沥青面层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颗粒级配的人工轧制的玄武岩、辉绿岩或石灰岩粗集料,不能采用下脚料。其规格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 4.9.3 中砂的级配要求。

普通面层粗集料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石料压碎值

T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

T0317

表观相对密度

2.45

T0304

吸水率

3.0

T0304

坚固性

T0314

针片状颗粒含量

T0312

其中粒径大于 9.5mm

其中粒径小于 9.5mm

水洗法小于 0.075mm 颗粒含量 ≤

T0310

软石含量

T0320

(3)、细集料

沥青面层采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颗粒级配的人工轧制的玄武岩、辉绿岩或石灰岩细集料,不能采用下脚料。其规格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1-2008的级配要求。

密级配沥青砼(AC-13C和AC-20C)采用石灰岩细集料,技术要求见下表:

面层细集料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表观相对密度 ≥

t/m³

2.45

T0328

坚固性(>0.3mm 部分)≤

T0340

含泥量(<0.075mm 的含量)≤

T0333

砂当量 ≥

T0334

亚甲蓝值 ≤

g/㎏

T0349

棱角性(流动时间)≥

s

T0345

(4)、填料

根据《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1-2008,沥青混合料的填料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回收粉尘不得再利用,技术要求见下表: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表观密度 ≥

t/m³

2.45

T 0352

含水量 ≤

T 0103 烘干法

粒度范围

<0.6mm

T 0351

<0.15mm

90~100

T 0351

<0.075mm

70~100

T 0351

外观

无团粒结块

亲水系数

<1

T 0353

塑性指数

<4

T 0354

加热安定性

实测记录

T 0355

(5)、沥青混合料

根据《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CJJ 169-2012,密级配细粒式沥青砼(AC-13C),密级配中粒式沥青砼(AC-20C)采用混合料矿料推荐配合比见下表:

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31.5

26.5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AC-13C

90~100

60~80

30~53

20~40

15~30

10~23

7~18

5~12

4~8

AC-20C

90~100

78~92

62~80

50~72

26~56

16~44

12~33

8~24

5~17

4~13

3~7

(6)、填缝料

填缝料应具有与混凝土板壁粘接牢固、回弹性好、不溶于水、不渗水,高温时不挤出、不流淌、抗嵌入能力强、耐老化鬼裂,负温拉伸量大,低温时不脆裂、耐久性好等性能。填缝料有常温施工式和加热施工式两种。常温施工式填缝料有聚(氨)酯、硅树脂类,氯丁橡胶、沥青橡胶类等。加热施工式填缝料主要有沥青玛蹄脂类、聚氯乙烯胶泥类、改性沥青类等。本工程应优选使用硅酮类或聚氨酯类填缝材料,其材料要求应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中“3.9 接缝材料”相关要求。

填缝料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填缝料技术要求

针入度(0.01mm)

<50

弹性复原度(%)

>30

流动性(mm)

<5

(-10℃)拉伸量(mm)

≧5

填缝时应使用背衬垫条控制填缝形状系数。背衬垫条应具有良好的弹性、柔韧性、不吸水、耐酸碱腐蚀和高温不软化等性能。背衬垫条材料建议采用橡胶条、发泡聚氨酯、微孔泡沫塑料等材料制成,其形状宜为可压缩圆柱形,直径宜比接缝宽度大 2~5mm。

(7)、加筋网

在路面结构中,为防止路面反射裂纹,增加其结构整体性,提高沥青面层的强度,在机动车道范围内水泥混凝土板上满铺加筋网,并做好与水泥砼路面的固定。材料参数技术要求详见路面加筋网大样图。

Ⅰ 规格型号

项 目

长度(m)

宽度(m)

路面加筋网

25~ 40

~ 4

Ⅱ 网孔规格

网孔型号

D(mm)

H(mm)

S(mm)

公差

横向抗拉强度(KN/m)

纵向抗拉强度(KN/m)

8×10

83.5

164.5

164.5

+16%/-4%

Ⅲ 钢丝技术参数

钢丝类型

网面钢丝

边端钢丝

横向加筋棒

钢丝直径mm

2.0

2.4

3.4

钢丝直径公差(±mm)

0.05

0.06

0.07

最小镀层量g/m2

215

230

265

钢丝抗拉强度N/mm2

350~550

钢丝延伸率

编织前钢丝的延伸率不能低于8%。钢丝直径公差均指未拉伸前。横向加筋棒应编入双绞合钢丝之中,不能采用焊接固定或者钢丝进行绑扎固定。严禁采用电镀锌镀层钢丝。

注:路面加筋网所用钢丝采用热镀锌防腐处理。路面加筋网供货单位需提供由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的检测单位出具的网面抗拉强度检测报告。

镀层附着性要求:镀锌层附着力检验采用缠绕试验方法,并应达到如下标准,当镀锌钢丝绕相当于自身直径2倍的芯轴紧密缠绕6圈时,用手指摩擦钢丝,其镀层不会剥落或开裂。

根据EN10223~3标准,张开的网格”D"是指两个连续的绞合钢丝轴心之间的距离。公差的确定是指两个连续的双绞合轴心之间的距离,取十个连续网格的平均值。

6.5道路附属工程设计

1、路缘石及路平石

道路现状路缘石破损处更换,新建路缘石采用花岗岩材质。

道路车行道靠路缘石处设置路平石,新建路平石采用花岗岩材质。

2、管线保护

道路车行道有现状管线,道路开挖施工时需对其进行保护。做法详见管线加固设计图。排水工程设计

1、设计要点

严格按照排水规划进行排水改造设计,确保雨污水排放的顺畅和综合管线位置的合理布置。做好认真细致的调查勘测工作,排水管线设计与桥涵设置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具体措施为:认真细致的进行排水设计调查和勘测,并针对现状排水并结合相关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合本工程的排水改造方案。

(1)充分掌握市政排水管道系统及防洪系统的现状情况。

(2)利用地形坡度,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方式,采用自流排水,缩短管线长度。

(3)合理安排好控制点高程。一方面保证汇水面积内各点的水都能够排出,并考虑发展,在埋深上适当留有余地;另一方面避免因照顾个别控制点而增加全线管道的埋深,必要时候采用局部提升的办法。

(4)尽量保持现状排水和防洪系统不变,对受到本工程影响的现状排水和防洪体系按原系统进行恢复或改建。

(5)完善城区的排水管网体系,以雨污分流为原则进行改造。

2、雨水复核

根据规划以及结合《室外排水设计标准》,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反常,局部区域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九江市区强降雨密度有所加大,为避免规划区域内涝,规划重现期一般道路统一采用P=3年。

其中地面集水时间t1一般采用5~15min,地面集水时间采用0.8~1.0m/s的雨水径流流速估算。本工程地面集水时间t1,按10min计算。

降雨历时t=t1+t2。径流系数的取值按:混凝土和沥青路面采用0.9,可下渗地面采用0.4,公园、绿地以及规划建设用地以外地区径流系数ψ值取0.2;本次设计本片区综合径流系数取0.65。

雨水管渠设计计算按下式进行:

Q=ψ×q×F

式中:

Q--雨水设计流量(L/s);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ψ---综合泾流系数;

暴雨强度计算公式:

q=1495(1+0.67lgp)/(t+15.3)0.62

式中:

q---设计暴雨强度(L/(s.ha))

P---设计重现期(a)

t---降雨历时(min),t=t1+t2

t1---地面集雨时间,一般t1=10min

t2---管内流行时间

经复核,现状雨水管道基本满足现状排水要求。

3、排水改造设计

金凤路现状排水管道为分流制;雨水管道位于车行道下,污水管道位于人行道上。车行道下的雨水排水形式主要为雨水管加排水沟的布置形式,即0+160段,雨水管道布置于北侧车行道下,桩号0+160-0+400,0+440-0+465段采用双侧布置带篦排水沟的布置形式,桩号0+500-0+817段采用双侧布置排水管的形式,雨水设计管径dn600-dn1000。

根据现场调查,部分排水沟盖板、雨水篦子及检查井盖有一定损坏,总体来说,金凤路目前排水情况良好。

改造内容:

(1)对车行道上所有的检查井井筒修复改造;并更换车行道下所有的排水检查井盖,新建后的检查井盖(含井座、井圈)采用可调式防沉降球墨铸铁井盖;

(2)现状雨水管需修复改造,雨水口篦子,篦座采用球墨铸铁材质;

(3)现状排水沟情况盖板情况良好,建议好的沟篦子进行保留,对破损部分的进行更换,更换后的沟盖板篦子需参照图示大样进行订做,如尺寸不一,可参照该大样进行调整。该量以实际为准。

(4)为排水畅通,对现状排水排水管道进行疏通处理。交通工程设计

本次设计内容主要金凤路标志标线隔离护栏等相关设施。

8.1交通标线设计

1、材料要求

(1)涂料密度,1.8~2.3 g/cm3;

(2)涂膜外观:涂膜冷凝厚应无皱纹、斑点、起泡、裂纹、脱落及表面无发粘现象,涂膜的颜色和外观与标准板差别不大;

(3)色度性能:按JT/T180-1995标准6.2.6规定的方法测试;

(4)抗压强度:MPa≧12;

(5)耐磨性(200r/1000g后减重):mg≦50;

(6)逆反射系数mcd.1×-1.m-2,白色≧200;黄色≧100;

(7)耐侯性:经12月试验,涂膜的起皱、斑点、裂纹、脱落及变色灯都不大于标准样板;

(8)涂料用下涂剂颜色应无透明或琥珀色流体;固体含量,30%±5;涂布量,g/m2150~200;干燥时间,min≦5;

(9)玻璃珠的技术条件:密度(在23℃±2℃的二甲苯中)g/cm32.4~2.6;外观无色透明球状,扩大10~50倍观察时,熔融团、片状、尖状物、有气泡等瑕疵不应超过总量的20%;玻璃珠的折射率(20℃浸渍法≧1.5);

(10)玻璃珠含量:涂料中含20%~30%的玻璃珠,施工时撒布玻璃珠于热熔涂料上;

(11)根据GB5768-2009规定,按道路的情况及车速要求,制作道路标线;

(12)制作道路标线使用热熔反光涂料;

(13)制作标线的热熔涂料、底漆、玻璃珠要经交通部检测机构检测合格才能使用;

(14)人行横道线、人行预告标志、箭头、导流线制作符合GB5768-2009规定;

(15)制作标线、人行横线及其箭头、导流线等等,要铲除旧标线厚再制作新标线;

(16)标线厚度不少于1.8mm,亮度因数≧0.27,车道线为白色,其它标线、箭头等符合GB5768-2009规定。

2、标线设计

交通标线设计均按国标执行,本设计设置了车道分界线和边界线、导向箭头、人行横道线等。

(1)车道分界线2/4虚线,即线段与间隔长分别为2m和4m,线宽15cm。

(2)人行横道宽度宽为5m,人行横道线线宽40cm,线间净距60cm。

(3)导向车道线的线宽为15cm。

8.2交通标志设计

1.材料要求:

(1)标志立柱和横梁:凡钢管外径152mm以下(含152mm)的立柱和横梁,采用普通碳素结构钢(A3)无缝钢管,应符合GB/T 700-2006“碳素结构钢标准”的要求。凡钢管外径在152mm以上的立柱和横梁,采用一般常用热轧无缝钢管,并符合GB16727-2007“叠合板用预应力混凝土底板”、GB8163-2008“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的规定。标志立杆柱帽,采用普通碳素钢结构钢板,板厚3mm;

(2)标志板、滑动横梁:采用符合GB5768-2009标准的铝合金板材,并符合GB3194-82“铝及铝合金热扎板材的尺寸及允许偏差”,GB3193-1982“铝及铝合金热轧板”的规定;

(3)高强螺栓,高强连接螺栓(包括相应螺母、垫圈)应采用40B式45号钢,并符合GB1231-2006的规定。地脚螺栓(包括相应螺母、垫圈)应采用普通碳素钢机构钢(A3);

(4)水泥混凝土基础材料混凝土强度应不少于25npa。并符合现行《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5)钢筋采用热扎结构等级圆钢筋,I级3号钢(位于桥梁式挡土上的的标志基础钢筋采用II级)并符合现行《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范》规定;

(6)标志反光膜上膜采用IV类反光膜、底膜采用III类反光膜,其回归反射光度值(最小值)反光膜颜色的角关座标和标志色泽耐用期应满足交通部JT/T297-2004《公路交通标志板技术条件》的要求,外观质量、光度性能、色度性能、抗冲击性、耐弯曲性、附着性等应满足GB/T 18833-2012《道路交通反光膜》的要求。

(7)标志板由铝合金板制作,其厚度要求≥2.5mm。

2.标志牌制作:

(1)交通标志的形状图案、颜色应严格按照GB5768-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标准,或设计图的规定执行。为了确保指路标准的确认性,指路标志汉字必须采用等粗线,字体,阿拉伯数字和英文文字应符合GB5768-2009的规定,不允许采用其他字体;

(2)标志板与滑动槽钢,卷边加固件连接,在保证连接强度和标志板面平整,不影响贴反光膜的前提下,可采用铆接式点焊;

(3)指示标牌表面无明显皱纹、凹槽或弯形,每平方米的平整度公差小于1.0mm;

(4)标牌面无裂纹、无明显划痕、无损伤、无颜色不均和污染等现象;应按规范规定进行热浸镀锌处理, 镀锌量为500g/m²。螺栓、螺母、垫圈进行热浸镀锌,必须清理螺纹或作离心处理;

(5)标志板与立杆采用铝槽接驳;

(6)大型标志使用铝合金板材最大尺寸,最多不超过2块铝合金板拼接,以减少接缝,保持版面的平整度;大型标志尺寸以下标志不允许存在任何铝合金板拼接;

(7)标志立柱和横梁不允许存在任何接驳;

(8)中标单位先定样板,由甲方确定后方能施工。

8.3隔离栏要求:

(1)护栏:立柱采用热镀锌钢,总高度100×100×2.5*1200mm,每片长3米,主体为灰色,护栏型材采用热镀锌型材,上、下横梁截面均为60*60*2.0mm热镀锌方管,竖杆采用30*30*1.5mm,中间焊接成长方形框架(规格尺寸参照图纸),长方形内图案内容为九江特色文化元素设计(投标供应商投标所提供logo设计,由委托方确定认可。招标人可无偿使用),横杆与竖杆采用氩弧焊接完成,上、下横杆间900mm,上横梁离地面高1100mm,下横梁离地面高200mm,焊接完成后护栏外框整体采用静电喷涂工艺深灰色(喷涂层达到90微米),护栏构件喷涂层应均匀,色泽统一,表面光滑、平整。

(2)柱帽:采用金属冲压件二次冲压成型钢制太阳能帽盖。

(3)反光轮廓标:双面一次成形反光标190*45mm 4、连接件:横梁与立柱采用钢制连接套连接,连接件为钢制一次冲压成形。颜色与护栏一致。5、护栏底座:为热镀锌钢板填砼底座(尺寸附图,按图制作凸字体“公安”),地钉孔位必须预留准确通畅。每粒25公斤±0.5公斤。底座表面及平整无明显凹凸缺陷;不得有砂孔、气孔、裂纹、夹渣、锈点等。(螺丝全部采用热镀锌)

(4)护栏端部采用防撞板安装,涉及到斑马线处用警示柱隔离,行人通行区净距为60cm,非机动车通行区净距为1.0m-2.0m。

8.4预埋管线等隐蔽工程

(1)横过绿化带、人行道板的预埋管采用Φ70的Pe管(尼龙管)3根,埋深50cm(基于人行道、绿化带平面)其中一根用于强电、一根用于弱电、一根用于备用,且每根管内均用细钢丝穿过,以便日后施工时,方便穿线;

(2)横过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的预埋管采用Φ80的Dn管(镀锌管)3根,埋深50cm(基于车行道平面)其中一根用于强电、一根用于弱电、一根用于备用,且每根管内均用细铁丝穿过,以便日后施工时,方便穿线;

(3)每根预埋管必须与窨井相通,且露出窨井壁孔2cm;

(4)设计图中,对横穿车行道的管线位置进行了标注,人行道内埋设的管线距道路边缘石200cm(可根据实际情况在100cm-300cm范围内局部调整);

(5)所有路口信号机可在主要道路通信管线方向以及设备电源提供方向调整,在设计图中管线埋设数量已给予预留考虑。

8.5公安窨井

窨井是为了线路转弯时,方便穿线以及日后检修而设的,窨井盖为复合材料,下面为砖砌,水泥混凝土粉刷而成,其大小为530mm×530mm×600mm。施工注意事项

9.1施工前的准备

(1)施工前应及时完成施工组织方案设计,并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认可。

(2)施工前应对道路中心线现状高程、水准点高程及控制点坐标进行复核。对不同单位、不同区段的施工,应注意高程及位置的校对、相互之间的衔接、配合。

(3)施工前请建设单位及时完成征地、拆迁及排障工作。

(4)施工前应合理完成施工便道,平整好的路床不得作为工程车辆的通行道路。

9.2管线协调

由于各现状道路沿线管线埋设走向与覆土深度不详,建议由各管线单位提供管线加固措施统一施工。

9.3道路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中应严格按照现行的有关规程规范中所规定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检查验收标准进行施工。

(2)为保证路面施工质量,沥青混合料全部由拌合站集中拌合,并采用摊铺机摊铺。混合料在运输、摊铺时,不应产生粗细料离析现象,拌和料沿摊铺断面分布应均匀、碾压应充分,施工应达到规定的密实度标准。拌合场地应进行硬化,并应对路面用原材料采取防雨措施。

(3)沥青混合料施工前必须进行各种混合料配比设计及相关试验,以进一步确定混合料的配比、含油量及含水量,并在施工中严格控制。各种路用材料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4)在铺筑沥青混合料前应对现状混凝土路面进行病害处理,病害处理后对现状混凝土路面进行拉毛、彻底扫除混凝土表面的松散颗粒和尘土,不留任何浮灰等松动的材料,然后接缝处敷设抗裂贴,并全路幅水泥砼路面满铺镀锌加筋网,再采用同步碎石机摊铺乳化沥青下封层。

(5)为确保路面施工质量,施工单位除应建立相应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工序管理,按有关施工规范、规程的规定从严施工外,还应配置从集料的制备、试验、配料、拌合、运输、摊铺、碾压养生等现代化设备,并配备相应的试验、质量检验人员,以保证优质高效地进行施工。

(6)由于本工程工期较紧,施工单位需合理安排工序,提前定制并送检各工序施工材料。

(7)由于本工程为提升改造工程,现场实际情况比较复杂,调查资料难以完全反映现状,设计内容如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应以实际为准。如施工方发现问题,不得擅自调整设计,应及时向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反映,以便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及时合理的处理。

9.4排水施工注意事项

1、本说明及设计图中未特别予以说明的内容,均应遵守相关规范及各种专业、行业技术规范、标准进行施工,工程中间验收及竣工验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执行。

2、管道放线

本工程排水管道放线均按检查井桩号和管道距中心线的距离或坐标表严格放线。

3、井盖及雨水篦子施工制作及成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的遵守行业标准,禁止采用非标产品;施工使用的管材必须是经过专业试验室批量试验合格并取得合格报告的产品。

4、井盖及雨水篦子安装安装

所有管道的安装必须严格执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和《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41-2008的规定。

5、测试与试验

所有的材料、产品均应有出厂检验合格证书,进场应按相关程序进行进场二次检验。

6、施工中发现问题,或设计资料之间、设计与现场情况之间,或现场发现障碍,请及时通知设计单位,以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质监等部门共同研究处理,以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单位不得擅自进行处理。

7、验收

工程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及江西省工程管理相关法规、规定程序进行。需要设计单位参加验收的分部工程,应在该分部工程按设计要求完成后,下道工序未进行之前及时通知设计单位。验收前施工单位应事先准备好必须的相关图表等技术资料,并有业主代表、监理、质监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进行。

5.河道施工设计总说明 篇五

河道改造工程施工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根据《都匀市平浪镇卡鲁村改善人居环境规划》确定的桥边至拉塘至塘边河道整治拟定范围,本次设计的工程起点为桥边组便桥处,桩号为K0+000,工程终点塘边处,桩号为K1+200。

二、设防标准

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1992)和《防洪标准》(GB50201-1994)分等指标的总体要求,工程河段满足Ⅳ级防护标准要求,确定本次河道改造工程的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

三、工程地质(根据地勘报告)

四、设计依据及技术规范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⑦《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防洪标准》(GB50210—9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JJ50—92)《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DL5077—1997)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T188—96)

五、工程设计

1、卡鲁村人居环境改造项目中河道改造工程范围从桥边至拉塘至塘边河道全

长估计1300m。对该河段进行局部截弯取直整治后河长1200m。河床纵坡为按照原河床设臵。河道断面形式设计为梯形,河道底宽统一最小宽度为3m,河道底开挖完成后埋臵压脚,压脚尺寸为0.5m深。河道堤型采用浆砌块石结构,在堤顶设臵1m宽人行道,土方开挖坡比为1:1.5。

2、下河通道工程:每隔200m~250m新建一处下河梯步,便于河道清淤及居

民亲水;下河通道的具体位臵可由业主和当地政府根据实际通行要求设臵。率。

(2)混凝土中砂、碎石、水泥、水的质量应符合有关材料的规范。

(3)混凝土配合比应由试验确定。配制的混凝土应满足和易性、凝结速度等施工技术。

六、设计荷载及技术标准:

设计荷载:人群荷载3.5kN/m2。

七、主要工程施工技术要求

1、水泥:本工程采用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标准的强度等级为P·O 32.5或P·O 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2、砌筑石料:原则就近购买,石料应石质均匀、不易风化、无裂纹,其标号应符合设计规定。石质为较坚固的砂岩,标号不低于MU30的条(块)石。

3、砂子:砂浆中所用水泥、砂、水等材料质量应符合砼相应材料的质量标准。

4、砂浆

(1)砂浆中所用水泥、砂、水等材料质量应符合砼相应材料的质量标准。用于砌筑块石,粗料石的河砂的含泥量不得超过5%。

(2)砂浆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砂浆稠度以标准圆锥体沉入度表示,以5-7cm为宜。

(3)砂浆宜随拌随用,一般1小时内使用完,当气温超过30℃时,宜在半小时内使用完。砂浆运输及储存中应避免离析、泌水,已凝结或初凝的失效砂浆不得再使用。

5、砼材料

(1)拌制砼所用各项材料质量,应经过检验,试验方法应符合《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JTJ053-83)有关规定。混凝土抗压强度测定值不低于85%的保证

八、施工技术要点:

1、土石方开挖

(1)河床土石方开挖

河床水下土石方主要由杂石层和粉质粘土层构成,开挖时采用履带式反铲挖掘机配自卸汽车联合作业。水下土石方表层及淤污物,开挖后装车外运至弃渣场填埋;下层粘土料开挖后就近用于堤身填筑土料,及堤后场镇规划用地陆域回填。为减少河床开挖带来河道的回淤量,河床整治工程应以自上游逐渐向下游开挖为宜。

(2)河岸土石方开挖

凡河道水上土石方开挖,采用小型挖掘机开挖,开挖料采取分类装运:表层杂填料、驳岸弃渣料及风化基岩开挖料车运至建设区作场地建设土方填筑;驳岸块石料清理后就近堆放用于堤岸砌石工程;粘土料开挖后车运至临时堆土场中转用于堤身填筑土料,也可部分采用人工挖装胶轮车推运上堤填筑。填筑堤身背填料须分层铺填逐层夯实,堤防填筑土料尽可能利用河道开挖土方中的粘土料。河堤沿程尽可能挖填调节平衡,尽量减少弃渣量和取土量。对于挖方中的弃方和需二次倒运的河段填筑方,采用反铲挖掘机配自卸汽车进行联合作业。多余挖方分类后,外运填埋或低洼建设地填筑。

2、土方填筑

台锥坡、护坡等各项回填,用开挖出来的渣料进行回填碾压,但回填料不得采用含有泥草、腐植物的土。填筑应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的情况下分层填筑和夯实,每层压实厚度20-30cm,密实度应达到92%以上。

4、砼工艺要求

(1)混凝土级配为二级,施工前应做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水泥、粗细骨料和水应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2)混凝土原则采用机械拌和,砼拌制成熟后方能出机,及时运达浇筑地点,运输中不应有分离、漏浆和严重泌水情况。

(3)混凝土应按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并保持连续性,如因中止且混凝土施工要超过允许间歇时间,则按工作缝处理。

(4)本工程中混凝土基础、维修步道、堤顶通道每10m或变坡处设臵沉降缝,缝内采用橡胶带止水。

(5)未尽事宜应严格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施工。

5、浆砌石工程

(1)砌石材料要求:砌石材料应新鲜、完整,质地坚硬,不得有剥落层和裂纹。石料为块石。块石外形大致呈方形,上下两面基本平行且大致平整,无尖角、薄边,厚度不得小于20cm。干砌块石饱和抗压强度不得小于25MPa,浆砌石不得小于30MPa,(2)胶凝材料

砌石体的胶凝材料主要是水泥砂浆和一、二级配细石混凝土,砌石水泥不得低

于32.5R,原则采用32.5R以上水泥和购买河沙,干净无腐蚀中性水拌合。

(3)砂浆的配合比必须满足施工图规定的强度要求和施工和易性要求,配合比必须通过试验确定。砂浆拌制应严格按试验确定的比例进行配料,材料的称量容许误差:水泥为±1%;砂为±3%;水为±1%。砂浆拌制称量前,应测定其含水量。

(4)砂浆拌合过程中应保持粗、细骨料含水率的稳定性,根据骨料含水率的变化情况,随时调整用水量,以保证水灰比的准确性。

(5)砂浆原则采用机械拌和,时间应不少于2—3分钟,采用人工拌合,宜干合三遍均匀后,再湿拌2至3遍和易性好、色泽均匀,方可使用。

(6)水泥砂浆应随拌随用,装运必须采用不漏水的容器运到施工现场,砌筑前应人工拌匀铺灌振动,已初凝的砂浆不得使用。

各类浆砌石体施工应严格按照《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2007)办理。(7)施工工艺要求:浆砌块石砌体必须采用砂浆铺筑法砌筑。砌筑前,应将石块表面泥土清洗干净;砌筑时,应先铺砂浆后砌筑,块石砌体应分层卧砌,上、下错缝,内外塔砌,砌立稳定;不允许采用外面侧立块石、中间填心的砌筑方法。相邻工作段的砌筑高度差应不大于1.2m,每层应大体找平,分段位臵应尽量设在沉降缝或伸缩缝处。所有石料应放在新拌的砂浆上,石料间不相互接触;石料砌体的灰缝厚度应以10~20mm为宜,砂浆要求饱满,勾缝自然;石块间较大的空隙应先填塞砂浆后用碎块或片石嵌实。砌筑应一平整、二稳定、三灰缝饱满、密实、分层错缝等方面控制砌筑块石的质量。

(8)砌体外露面表面,应进行及时养护,并经常保持外露面表面的湿润5天以上。

(9)砌石清缝应在料石砌筑24h内进行,浆砌料石(挡墙)每10~15m应设温度沉降缝,缝宽一般为2cm。勾缝前应将槽缝冲洗干净,不得残留灰碴和积水,并保持缝面湿润。勾缝砂浆单独配臵,不得与砌筑砂浆混用。砌体勾缝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并保持湿润不得少于5天。

(12)本工程主要砌体材料强度要求:

填筑块石不得低于Mu30号,照面石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应满足色泽一致的要求。

九、工程量应以实际收方为准。

6.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说明 篇六

第一节适用范围

1.按照工程招标文件及施工设计图纸确定的各项招标施工项目。

2.施工过程中应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或设计院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变更、技术处理等。

3.施工现场临时设施的布置。

4.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而必须采取的各类施工措施及施工工艺。

5.施工现场及周围建筑物、道路及地下管道的保护,安全文明施工及

环境保护等措施。

6.施工期间防洪、防雨、防火、防台风等措施。

7.同其它建设单位分包工程施工单位的配合。

8.工程完工后建筑物周边的场地清理及平整等。

第二节编制依据

1.本施工组织设计作为指导该工程施工的依据,编制时对该工程施工

组织机构设置、施工劳动力、材料、机械组织、施工现场总平面管理、施工进度计划控制、施工各项准备工作安排、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工程质量保证及控制措施、安全生产保证措施、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降低成本措施、季节性施工措施等诸多因素尽可能充分考虑,突出工程施工的科学性、可行性及高效性。是确保工程优质、低耗、安全、文明、高速的完成全部施工任务的重要经济技术文件。

2.本施工组织设计主要依据以下几项编制:工程招标文件、工程施工

7.变电站土建设计要点 篇七

输变电工程一般分为前期阶段、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3个设计阶段。有不少的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中出现过失误, 有时甚至将设计者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本文通过对多年来输变电工程设计经验的总结, 阐述了在变电站土建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供参考。

1 前期阶段

1.1 选址

选址工作一开始应确定负荷中心位置。负荷中心由系统人员根据电网规划及潮流分析后提供, 同时系统人员还应提供主变、出线、无功补偿规模以及接入系统方案等。根据系统资料, 土建人员通过现场考察、收集资料等方式, 初步选定若干候选站址。这些站址应尽量靠近负荷中心, 以减少网损。此时需要对每个候选站址进行综合分析, 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站址所在地是否违反城建的相关规划。需特别注意的是, 该站址是否被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除通过国土部门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外, 不得占用基本农田。还需向规划部门收集资料, 了解站址的规划情况, 避免与城建规划相冲突。如需要避让公路、铁路等。

(2) 土地征用、交通运输、水文地质等是否可行。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电网, 变电站选址应注意节约用地, 尽量利用荒地、劣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和经济效益高的土地, 同时应注意避开不良地质构造、矿产等, 例如站址应距离地震断裂带1 km以上。由于站址经常选择在山坡及较偏远的位置, 需考虑进站道路的宽度、坡度及转弯半径是否满足主变等大件运输的要求。

(3) 注意变电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要特别注意站址周围是否有军事设施、通信设施、飞机场、导航台、风景旅游区、陵园等。如存在上述情况, 应通过征询获得相关协议或批准后方可建站。

1.2 选线

选址与选线是协调统一、相辅相成的。土建人员在选址过程中要与线路人员密切配合, 每一个站址必须有相应的线路走廊方案。由于线路投资要比变电站大得多, 从一定程度上讲, 线路走廊方案是否合理, 对于输变电工程能否在前期阶段通过审查、获得批准显得更加重要。在选线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因素:

(1) 尽量避让城镇密集区、自然保护区、军事设施、重要通信设施等。成功避让能减少房屋拆迁赔偿问题, 减少线路走廊对景观的破坏, 避免对军事设施及重要通信设施的干扰。如未能避开, 则应通过征询取得相关协议。

(2) 合理选择河流、水库、公路和铁路的跨越点。特别是在跨越大江、大河及高速公路时, 合理的跨越点能避免出现大跨越的情况, 降低跨越风险和减少投资, 减少对航运、交通的影响。

(3) 站址摆放要充分考虑出线条件, 尽量留出开阔的出线走廊。同时根据已知及已建的35~500 kV线路路径走向, 对工程线路路径进行合理安排, 避免线路交叉。

1.3 站址及线路方案比选

通过上述前期阶段工作, 一般能产生2个以上的候选站址及线路方案。通过对各个站址及线路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并召开评审会, 方能基本确定站址位置及线路走廊。

2 初步设计阶段

2.1 站区规划设计

站区规划前, 应结合站址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水源电源、交通运输等自然条件, 制定站区规划原则。一般要考虑工艺布置的要求以及施工、运行、检修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同时, 能使变电站施工、运行、检修方便, 并尽量做到水土保持、不污染环境、节约资源。

2.2 土建总平面布置设计

总平面设计应根据电气总平面进行布置, 在满足站区总体规划要求的同时, 尽量使站内工艺布置合理, 做到分区明确、交通方便、节约用地。总平面布置一般采用模块式布置, 将站区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域, 如110 kV配电装置区、220 kV配电装置区、主变及配电装置楼场地等。通过站内道路将各个功能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同时站内道路在宽度、转弯半径上满足大件运输及变电站运行、检修和消防的需要。为了节约用地, 近期建设的建 (构) 筑物应集中布置;在满足消防间距要求的前提下, 各建筑之间尽量紧凑布置。

2.3 竖向布置设计

站区场地设计标高首先需根据电压等级, 考虑百年一遇或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水位、历史最高内涝水位。在满足洪水水位及内涝水位后, 通过土方综合平衡计算, 使站区场地平整土石方量最小, 进而确定站区场地设计标高。无论竖向布置是平坡式还是阶梯式, 在兼顾出线规划顺畅、工艺布置合理的前提下, 应尽量结合原有地形, 以减少不必要的土石方工程量。

边坡处理是竖向布置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设计边坡高度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确定, 边坡高差不大时采用挡土墙处理;当边坡高差较大时, 可采用挡土墙+护坡处理。在墙 (坡) 顶和墙 (坡) 脚设置截水沟、排水沟。上述措施有利于边坡稳固且不受雨水冲刷, 防止水土流失, 同时避免因放坡而占用大量土地。

2.4 主要建 (构) 筑方案设计

建 (构) 筑方案设计除包括建筑平面、立面方案设计外, 还包括结构及基础方案设计、地基处理方案设计、暖通通风及水工方案设计。为了节约用地, 变电站建筑一般采用联合布置形式进行设计。电气设备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 应尽量布置在1座主控通信楼或配电装置楼中。平面设计上应保证各功能房间有足够的空间用于变电站的运行与维修。立面设计力求融合周围环境特点, 使建筑立面效果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

在结构方案设计上, 新建变电站的主要建筑物基本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结构方案, 新建变电站的构架及支架基本上采用钢结构。同时根据变电站的重要程度及站址的抗震设防烈度, 确定建 (构) 筑物的抗震等级。建筑基础形式需根据地质情况选择, 一般采用的形式有独立基础、桩基础, 而筏式基础、条形基础在变电站中很少采用。

地基处理方案应根据地质情况进行选择, 地质条件好时只需采用天然地基;填土较厚时可以采用强夯处理;当遇到较厚淤泥时, 可采用水泥土搅拌桩、管桩、灌注桩以及预压法进行处理。

在暖通通风方案设计上, 主要是为了满足设备运行及消防的需要。根据各房间对温度、换气次数、防爆方面的不同要求, 采用空调、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等不同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2.5 站区给排水及消防方案设计

站区的供水方案是根据水源条件确定的。一般变电站生活用水量≯20 m3/d, 消防补水量≯150 m3/d, 用水量不大, 条件允许时应优先考虑采用市政供水方案解决。此时应向供水单位索取供水协议。当缺乏市政供水时, 可考虑采取打井取水方案来解决, 水质必须经过检测鉴定, 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方可使用。

给水系统主要包括生活给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 站区生活给水管网与消防给水管网应各自独立设置。排水系统主要包括雨水排水系统、生活污水排水系统和事故排油系统。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的排放制度。其中生活污水必须经过化粪池处理后方可排放;事故排油中的水必须经过事故油池油水分离后方可排放, 油污则通过油车人工定期清理。

消防系统设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站区室外消防系统设计、室内消防系统设计、消防泵房及水池安装、主变水喷雾灭火系统安装等。在消防方案的设计过程中, 需时刻注意各建筑物之间、各设备之间、设备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是否满足消防间距的要求, 否则需要采取防火门、防火窗及防火墙等措施进行处理。

2.6 方案对比

通过对各个方案在上述各方面的技术经济比较, 再邀请专家对上述初步设计进行审查, 确定最优方案, 并根据审查意见对方案进一步优化, 得到最后的设计方案。

3 施工图设计阶段

施工图设计阶段是对初步设计审查确定的方案进行具体实施的阶段。土建包含总图、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等多个小专业。在专业交接处容易发生矛盾, 必须做好沟通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总图专业与给排水专业之间的矛盾。例如道路与主变基础之间的预留空间不足以使排水管道通过、电缆沟坡度方向与站区排水系统方向不一致等。

(2) 建筑专业与结构专业之间的矛盾。主要包括门窗洞口与梁柱重合、结构计算不满足建筑造型的要求等。

(3) 总图专业与结构专业之间的矛盾。主要是电缆沟与设备基础的碰撞等。

(4) 建筑、结构专业与给排水、暖通专业的矛盾。主要是建筑、结构专业遗漏给排水及暖通专业的一些预埋管或预留孔。

为了提高施工图的质量及施工效率, 应注意采取以下措施:

(1) 变电站内建 (构) 筑物相对比较固定, 可对其进行标准化设计, 形成本单位的设计风格。

(2) 制定与执行专业互提资料制度, 专业间进行有效的沟通, 减少专业接口处的矛盾。

(3) 制定与执行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及时反馈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 不断完善相关的标准设计。

(4) 制定与执行会审制度, 特别是总平面布置及主要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图, 应在土建专业内进行会审, 以避免重大设计失误的发生。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多年来输变电工程设计经验的总结, 提出了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虽然变电站土建设计的实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 但只要抓住了重点, 就能顺利地完成整个输变电工程的土建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1]DL/T5056—2007, 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S].

8.探讨变电所土建各阶段优化设计 篇八

【关键词】变电站;土建工程;阶段

电力工业实际上是我国经济体系发展过程中的支柱性产业,并且也是整个社会工业生产、国家发展、经济建设的必须,电力工程所呈现出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各个方面。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的变电站工程建设量在不断的增多,但是其中的土建设计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工程,其设计工程也就显得极为重要。下文主要针对变电所土建工作各个阶段中的优化设计工作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变电站土建设计各阶段的设计

1.1可行性研究阶段及要点

可行性研究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重点,实际上必须要从占地面积、站址位置、拆迁、地基、地下隐蔽设备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深度的考虑,进而使得站址本身的位置得以确定。

设计优化所涉及到的要点:在进行选址的过程中,就需要对于最终的负荷中心位置进行确定。负荷中心需要通过系统人员来严格按照电网潮流、规划等方面的分析依据之后,加以提供,同时相应的系统人员本身,还必须要提出无功补偿规模、出线、主变、接入系统等方面的设计优化方案。依据相关的系统资料来说,土建工作人员本身可以利用资料收集、现场考察的措施,来对于候选站址进行确定。所选择的站址应当要尽可能的与负荷中心靠拢,并且最大限度的减少电网损失的状况。同时,还必须要针对每一个候选站址执行相应的综合分析措施,所需要考虑到的相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站址所在地是否违反城建的相关规划

要特别注意的是,该站址位置本身是否已经被直接纳入到了农田保护区域内,除了要通过相应的国土部门来针对土地利用执行规划、调整以外,任何其他情况都不能够对于基本农田进行占用。并且还必须要针对规划部门进行资料收集,确保能对于当前站址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最大限度的防止出现城建规划冲突可能性。尤其是要避免占用铁路、公路的现象。

1.1.2土地征用、交通运输、水文地质等是否可行

为了能够使得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电网能够得以建立,变电站本身在实际进行选址的过程中,就务必要尽可能的减少用地,最大限度的利用劣质地、荒地,不占用或者说极少占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土地,除此之外,还要避开一些矿产位置以及不良的地质构造。比如地震断裂带这类地质,站址就必须要与其保持1km以上的距离。由于变电所站址选择过程中,通常都是较远的郊区、山区,那么就还需要考虑到周边的道路宽度、转弯半径、坡度等参数,是否能够满足后期阶段的大型设备运输需求。

1.1.3注意变电站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密切注意站址周边的环境,确认是否存在着通信设备、军事设备、导航台、旅游景点、陵园等等。如果说存在着这结构方面的环境因素,那么就必须要获得准许协议或者是经过了相关部门的批准之后,才能够执行建站工作。

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可以确定合理的站址位置。

1.2初步设计阶段及要点

初步阶段设计优化工作在执行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对于站址本身位置直接从总平面、竖向等环节来做好相应的布置工作,进而做好挡土墙、边坡、土方量挖填、建筑、基础、道路、上下水等环节的相关方案,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比对之后,再为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案,最终确定建站所需面积,通常至少需要两个及以上的方案来执行最为合理。

1.2.1总平面布置

主要从进出线、道路接口、排水接口、安全距离、消防、运输方面进行优化。根据规范、规程对已确定规模的各建构筑物合理布置,尽量合并共用设施,减少道路占地面积,尽量向空中发展,使平面布置更加紧凑,节约用地。

1.2.2竖向布置

无论平坡式还是阶梯式布置,必须尽量利用原有地形,使场地平整挖填方较小,减少不必要的开挖量,同时从环保角度考虑,也可减少对生态自然和植被影响。根据站址位置地形高差大小,确定采用阶梯式或平坡式布置,降低平整场地和基础费用,设计中土方平整应考虑基坑开挖土石方、边坡、挡土墙及主变压器油坑、构支架基础、电缆沟、排水沟(管)等开挖量。

1.2.3挡土墙和边坡

挖填方量变化微小的条件下,挡土墙高度越小越好,高度低于6.0m挡土墙是比较经济节约,高度超过8.0m,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或衡重式挡土墙。经过平面和竖向优化后,再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和用途选择不同的断面形式。

1.2.4建筑结构

根据变电站设计规模确定建筑面积,尽量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时,减少不必要的附属面积。根据现有规范,多层建筑层高超过3.6m,砖混结构已不满足抗震要求。

1.3施工图设计阶段及要点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初步设计审查确定的方案,按现行的规范及规程或国家标准,设备的订货尺寸,进行施工图设计。一般按照先局部后整体调整,调整原则不得超过初步设计确定原则。所有尺寸确定无误后,对初步设计估算的各建构筑物结构尺寸进行详细计算和经济比较,应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合理的断面,选用地方的材料,减少不必要运输费用。

1.4竣工图设计阶段及要点

竣工图设计阶段,是以设计单位施工图为基础,并依据由设计、施工、监理、调试、建设单位审核签认的“设计变更通知单”、“工程联系单”、设计更改的有关文件以及现场施工验收记录和调试记录等资料编制竣工图。竣工图内容应与施工图设计、设计变更、施工验收记录、调试记录等相符合,应真实反映工程竣工验收时的实际情況。

2.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变电工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变电站土建工程的防噪、防火。外观绿化、空间利用等方面的设计提出了更加严苛的条件和要求。而变电站本身实际有着安全性、功能等方面的要求,还必须要能够满足城市的管理、规划需求。那么在实际执行土建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就应当要尽可能的减少可能会对于周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最大限度的降低工程所呈现出的造价,并且提升变电站的综合性利用效率。 [科]

【参考文献】

[1]DL/T5056—2007,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S].

[2]鲁国刚,任洛卿,丁杰等.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综述,PLC&FA,[J].2011,25(24).

上一篇:违纪处罚明细下一篇:小学语文五年级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