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基层组织

2024-07-28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共8篇)

1.民主党派基层组织 篇一

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研究——盂县政协委员 马淑英

一、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是我国参政党的组织细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做好基层组织的工作,是新时期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和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着不同之处。中共的基层组织是按照行业、系统组建的,往往是同单位、同一个系统、同一个村组的党员组成,其职业、文化程度、素质相同或相近,加之其本身处于执政地位,基层组织建设比较容易开展。而民主党派的党员来自不同的单位、从事不同的工作,平时不在一起共事,党员之间缺乏了沟通和了解,更重要的是没有行政约束力,导致基层组织建设比较薄弱。因此,加强新形势下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每一个民主党派成员思考的重要课题。

二、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领导班子方面:

l、本职业务工作与社务工作在时间上的矛盾。大多数中青年干部肩负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重担,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压力较大,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本职业务工作,业余时间也几乎全被占用,他们想把民主党派工作搞好,但苦于抽不出时间来,包括组织的一些重要会议和学习班,他们也难以参加。这种状况不利于组织对年轻干部的考察与培养。

2、领导班子成员目前的政治思想和党派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形势下的民主党派工作要求党派的基层组织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目前一些基层领导班子成员的素质与要求还相差较远,有的干部的统战理论水平还较低,缺乏党派的工作经验,党派组织对干部的 1

培训也受时间和经费的制约,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3、基层组织中代表性、旗帜性人物缺乏,加之年龄结构的不尽合理,在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上人才选择的余地小,使基层组织的后劲不足、缺少活力,难于发挥作用。

(二)基层组织思想建设方面:

1、基层干部不善于做思想工作,缺乏工作方法,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有的基层干部业务太忙,没有时间去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也有少数基层干部自己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因此也无法去做别人的工作。此外,缺乏活动经费,无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也是影响思想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

2、当前党派成员思想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社会问题,如对于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缺乏信心;对腐败、社会治安、国企改革等问题,抱着观望和等待的态度;对一些改革措施还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力。二是党派问题,对参政党作用的发挥缺乏信心,有的社员受西方多党制的影响,对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合理性、优越性缺乏深刻的认识甚至产生怀疑。

(三)基层组织活动方面:

1、组织生活内容比较平淡,缺乏吸引力,参政议政活动和科技服务活动搞得好的支社仅占少数。对基层开展参政议政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不少基层干部中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干部还不懂得如何组织参政议政活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员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2、基层组织生活缺乏计划性。一些基层组织没有制订全年组织生活活动计划,只是凭几个领导人的临时磋商,缺乏充分准备这必然影响了组织生活的效果和质量。

3、组织生活经费严重短缺。要把组织生活搞活,一定要有经费的支持,当前党派基层组织的活动经费基本由成员的党费和上级的支持,有些中共基层党委提供一些经费、车辆、地点帮助民主党派基层开展活动,重视发挥党派基层组

织的作用,但很多民主党派基层得不到中共基层党委的支持。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领导班子是关键 著名军事家拿破仑曾经说过:“狮子统帅的绵羊部队,能够打败绵羊统帅的狮子部队”。这句经典名言的含义就是说明首领在团队中发挥着重要的统帅作用。因此,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选拔领导班子的问题上,一定要选拔那些政治理论水平强,熟悉党的统战理论、方针、政策,群众基础好,政治威望高,活动能力强、社会知名度高的人士担任基层领导。这些精英党员担任基层组织领导后要大胆开展工作,通过自身的影响力,积极争取在地方政协、人大中担任职务,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利用双重身份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提升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二)真正发挥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 基层组织要定期组织党员开展一些调研活动,为地方政府建言献策。民主监督也是民主党派的重要职能,主要体现在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其参与的方式主要是提意见、提建议,以批评的方式进行。这与西方国家政党之间竟争执政、相互攻击有着本质的不同。做为基层组织的民主党派成员,要正确树立民主监督的意识,要敢于监督,敢于讲实话,讲真情,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真正成为中共党委和政府的挚友、诤友。其参与监督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政协议案的形式来落实。

(三)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基层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基层组织要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提高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我们可以尝试性的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民主生活会、经验交流会;定期派人到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培训,到社会实践中去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研;对一些有前途的民主党派成员向有关组织推荐提拔;

定期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对确有困难的党员给于一些必要的帮助等等。通过上述各种各样活动的开展,让每个党派成员真正感觉到自身的发展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关心、爱护和支持,感受到我们的基层组织就象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充满了温馨与和谐。同时还要广泛地对外宣传交流,让社会了解我们的组织,让我们的成员更广泛地融入到社会当中,吸收各方面营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影响力。当然这些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经费、场地等,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协调工作,争取各方支持,解决这些实际困难,从而达到全面提升整体素质的目的。

(四)立足于做好本职工作,提升社会的服务职能要通过科研攻关、技术创新等发挥好其在某一领域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强对社会的服务职能;其次,要充分利用党派成员各自广泛接触社会的优势反映社情民意,这也是服务社会的一种具体表现。要把当地人民群众中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等等,通过基层民主党派组织反映给有关部门使其尽快得到解决;其

三、积极宣传好国家的方针政策。民主党派成员大多数成员文化程度比较高,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比较熟悉,要当好国家政策的宣讲员,解说员。同时要保持高度清醒的政治头脑,特别是对一些人散布的对国家的一些不满情绪,我们不能随波逐流,应分清是非,通过正当途径向组织反映。

综上所述,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事业基础的基础。新时期的新形势向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其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所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应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组织建设,确保其政治方向不变,优良传统不变,优势特点不变。只要不断摸索新的工作方法,总结新的工作经验,以科学世界观为指导,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就一定能够为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2.民主党派基层组织 篇二

高校民主党派教师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一支生力军, 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是这支生力军的重要机构。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作为民主党派的基本组成单位, 是联系高校民主党派成员的桥梁和纽带, 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整体职能作用的发挥, 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的巩固和完善。面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 面对西方分裂势力的渗透与影响, 切实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思想建设是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之核心。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思想建设, 树立政党意识, 有利于提高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更好地为学校中心工作出谋划策, 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台阶。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有利于民主党派成员自身政治把握能力的提高, 从而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更有利于抵御西方分裂势力对高校的渗透和影响。

(二) 组织建设是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之关键。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组织建设, 优化组织发展, 切实加强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层次梯队构建, 为各民主党派组织的顺利交接和人才储备奠定有力的人才保障, 丰富党的执政资源, 从组织上保证多党合作制的连续性, 为高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三) 制度建设是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之保障。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制度建设, 特别是设计好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干部考核测评体系, 不仅能从根本上把好干部选拔关, 更能合理的运用制度资源, 更加有效的支持、鼓励各民主党派人士积极建言献策、开展民主监督, 促进基层组织整体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更好地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做贡献。

由此可见, 有的放矢地做好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着十分深远的重要意义。 但随着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迅速发展, 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 使得高校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结构, 知识层次结构, 党派成员的责任意识, 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都发生了变化, 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 对于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中所出现问题, 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部分党派成员缺乏必要的参政议政素养。

少数民主党派成员加入党派的动机明显。觉得加入了民主党派, 提拔的机会多些, 把加入民主党派作为捞取政治资本、获取政治安排的手段, 借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根本不具备基本的参政议政素养。部分党派成员参政意识薄弱, 不能主动谋事, 不能主动考虑为本党派主要代表在反映社情民意、参政议政上提供素材依据, 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其二, 缺乏民主党派成员应该有的政治立场, 缺少建言献策、仗义执言的胆识, 不少成员存在着提建议或意见就会得罪人的心理, 不讲真话, 严重减弱了民主党派职能。其三, 缺乏大局意识。没有树立正确的参政意识, 不能正确对待自身的职责。各民主党派来自不同的院系或部门, 所擅长的专业和关注的领域不同, 在参政议政时只代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 有失代表性。

(二) 组织发展失衡。

有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因原有成员数量相对过少或急于摆脱成员老化现象, 盲目扩充规模。另一方面, 组织发展单一, 由于高校各民主党派间的横向联系较少, 只在较为熟悉的人员中进行组织发展, 忽略了其他学科, 造成组织发展中学科特色单一。

(三) 制度建设欠缺。

尤其是考核测评制度没有与绩效挂钩, 党派组织开展活动不经常或流于形式。主观因素: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大多是教学、科研精英, 甚至有一些成员担任了行政职务, 社会活动较多, 往往忙于日常事务性的事情, 因此常常无暇顾及党派活动。大多采取简单的聚餐、喝茶、外出郊游等形式, 往往忽视了政治性, 成了单纯的联谊交友活动。客观因素:民主党派人员由于居住分散, 工作单位分散, 致使有些民主党派成员不能参加组织生活。

三、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 思想建设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

开展思想建设, 就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 促进教育活动更加鲜活有效, 而不是一味的组织枯燥学习和作为任务来完成。其中寓教于践法, 即强化思想教育付诸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是有益的尝试。说其有益是指将教育活动主动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 能与党派服务社会的职能挂钩, 既能保证政治性与实践性, 又能保证思想性与教育性, 从而丰富思想教育的内涵和提高服务社会活动的质量。首先, 基层组织要策划好思想教育实践活动, 就要明确教育活动的主题, 分阶段有序推进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积极营造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根据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的特色与专业优势, 如利用公休日、节假日开展爱心助残、组织绘画义卖活动来支助贫困学生、组织送药下乡和医疗义诊活动来帮助体弱多病的人们, 提供法律援助活动, 开展科技、文化等咨询和宣传教育等活动。开展社会服务教育活动, 一方面可以增强党派成员的服务意识, 而且, 增强了基层组织和广大党派成员的活力和凝聚力, 另一方面, 党派成员通过在活动中与群众接触, 了解民意, 为日后的参政议政和反映社情民意提供素材。向实践学习, 向群众学习, 这也是解放思想, 提高思想认识付诸于行动的过程。其次, 策划开展社会服务教育活动, 要开阔思路, 要在形式和内容上拓展广度和深度。要思考怎样才能把社会服务职能与调查基层的社情民意、研究分析社会问题更好的贯穿起来, 要在活动中掌握第一手宝贵的资料, 将活动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要及时加以整理、提炼、归纳和完善, 做出实效性, 从宏观上为执政党提出远景性和前瞻性的建议和意见, 供领导决策参考, 从而促进参政党整体职能的有效发挥, 形成自身特色。

(二) 制度建设是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之保障。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大多从事着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业务繁重, 不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党派活动, 如果没有量化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作为保障,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就很难开展。要细化考核测评体系, 建立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体系, 是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 也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层层推进的有利保障。在干部考核上, 往往是只看重取得的学术成果以及学历职称, 对其政治表现则疏于把关。考核测评要务实, 要与绩效和经费挂钩。首先考核测评要由统战部门根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和岗位职责划分为多项具体的便于操作的指标和内容, 还可以进行指标体系量化, 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考核采取百分制的形式, 在检查落实过程中采取扣分制, 未达到指标范围内标准就扣除一定的分数, 剩余分数累加就为量化考核的得分。各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要善于总结和提炼, 把支部信息及时更新发布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网站上, 进行互相测评, 互相推动工作, 测评分占指标体系的30%。统战部门组织一些代表人士进行网上测评, 考核得分加上测评得分作为最后的总分。考核结果要作为评选先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重要依据, 并与下年度党派活动的经费挂钩。高校党派基层组织要细化组织活动考核测评指标, 其指标体系应主要体现成员整体的参政议政意识和对当地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考核指标主要以理论研究、课题参与和取得的成绩来反映基层组织建设的功效。同时, 主要成员可采取“分工协作、责任明确、任务落实”的职能制度, 并制订相应的主要成员每年述职制度, 使各项工作和任务的落实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

(三) 组织建设是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之关键。

要切实加强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为各民主党派组织的政治交接和人才储备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人才支持, 从组织上保证多党合作制的延续。各民主党派应根据具体的情况, 科学预测规划, 合理选拔, 顺利接好交接棒, 把有发展前途的成员放在需要的岗位上去培养锻炼, 而不是临近换届需要才找人。在门类队伍构成中, 既要有党政领导型人才, 又有经济法学管理型人才, 既有适应政府工作的人才, 又有拟任一般级别领导职务的后备人才。在层次队伍构成中, 既有拟任较高层次的领导职务的后备人选, 还要拟任一般级别领导职务的后备人才。在梯次队伍构成中, 既有短期即可使用的较为成熟的“应用实践型”领导人才, 又有面向长远的“储备适用型”后备人才。结合具体情况, 逐年滚动调整后备干部队伍, 做到有进有出, 始终保证后备干部队伍数量充足、结构稳定, 提供切实的组织和人力资源上的保证。

摘要:切实做好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有着十分深远的重要意义。随着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迅速发展, 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 使得高校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结构, 知识层次结构, 对参加党派的活动的责任意识, 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都发生了变化, 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 对于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中所出现问题, 并制定相关的对策, 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志超.关于高校统战工作的几点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7, 1

[2].杨明园, 冯振业.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5:15, 73

3.民主党派基层组织 篇三

关键词:新形势组织建设功能发挥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40-02

高校民主党派是统一战线培养、选拔代表人士的源头和重要基地,也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智力库。高校民主党派人士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体现了整个统一战线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拓宽新思路,搞好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创造新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党派功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任务。

一、高校民主党派面临的新形势

新形势下,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认真研究和分析这些新情况与新问题并加强对策、措施的思考和探索,是提升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与功能发挥的关键。

(一)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签署,致使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不同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相互碰撞,由民族、宗教、经济利益引发的纷争和战乱此起彼伏,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不断加剧,高校民主党派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政治挑战。

(二)国内形势的新发展

伴随我国全方位的开放,西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政治理念等等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当今世界范围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和人才以及人才智力的竞争。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作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民主党派工作依靠传统的方法和手段已经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得到更加广泛运用。

(四)高校体制的改革

新时期,高校改革向纵深发展。日益深入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干部制度的改革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冲突与调整,高校民主党派既需要正视与适应改革发展中的变化,又要积极发挥高校民主党派凝聚人心、协调关系的优势。

(五)民主党派成员变化

1.思想多元化

在思想上,由于新旧体制转化,竞争机制引入,中西方文化多层面的碰撞,社会经济结构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导致高校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多元化。

2.成员年轻化

近年来,许多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为了防止成员老龄化,壮大基层组织力量,采取了积极扩充组织人员的措施,造成基层组织成员平均年龄较为年轻。这些年轻的民主党派人士中绝大多数的思想基础和政治素质是比较好,但与老一辈民主党派成员相比,还缺乏在复杂环境当中的磨炼,对新旧中国的鲜明对比缺乏切身感受,对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在很多现实问题的认识上,观点往往比较模糊,信念也不够坚定。

二、新民主党派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组织生活流于形式

1.组织生活缺乏创新

目前许多基层组织生活方式简单,活动形式呆板,活动内容枯燥,难以引起大家的兴趣,也无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比如,很多基层组织民主党派成员的组织生活中往往以单纯读文件学材料理论为主要学习方式,深入社会实际、认真分析现实问题的机会与形式都比较少,总体上而言,组织生活中一般性的说教较多,结合成员的思想,结合成员生活、社会实际的东西少,导致基层民主党派成员对组织生活缺乏热情。

2.党派活动少,且成员难以召集

目前,我国高校民主党派基层负责人基本上是教学骨干和科研精英,不少人担任行政职务,工作任务重,社会活动多,常常无暇顾及党派活动。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多为高校各专业教师,他们分属于各个院系,来源较分散,加之各院系任务安排不尽相同,造成民主党派成员所受行政组织约束较弱,参加党派活动据有很大的随意性,一些娱乐性较强的活动,参加人数较多;而时政学习,文件精神传达,参加人数寥若晨星。

(二)自身参政议政能力有待提高

各党派均无成体系的党派实践理论;各民主党派发展定位重叠现象严重;党派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不规范,民主党派中青年领导干部在担任党派领导职务前,长期从事科研、教学和技术工作,对我国国情和经济建设的全面情况了解不多,对参政党如何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等,缺乏应有的理论准备,对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职能在制度规定、操作程序方面缺乏应有的实践锻炼;部分党派成员在工作中依赖执政党的各级统战部门指导与安排,主动性、独立性与创新性不足;无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无高质量的调研成果,由此影响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质量。

(三)组织建设不被重视

目前很多高校领导者并不认为民主党派是高校一项内在性工作,部分高校领导者把民主党派建设看成可有可无的一项工作,甚至是一种负担。实质上,高校民主党派工作涉及了全校各部门,因为其成员基本都是教学科研人员,分散在各专业学院,他们开展工作需要各组织部门和所在学院参与,需要全员参与。但现实却是高校民主党派建设被学校的中心工作所掩映,不为大家所重视。

(四)投入资金短缺,保障机制缺乏

高校应为各民主党派培养代表人物,为他们参政议政、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提供服务,为他们参加培训、参加社会工作、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校内活动提供经费。但由于高校自身经费短缺,造成民主党派建设投入资金短缺的现状。很多民主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由于参加党派活动既无政治利益又无经济利益而被打消。

三、加强高校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的建议

加强组织建设是民主党派功能发挥的前提。一个疲弱的组织是无法发挥强大的功能的。民主党派要想发挥自己的功能,贡献自己的力量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

(一)高校党委采取实际措施重视民主党派建设

学校党委要切实重视各民主党派建设。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要关心和支持民主党派,要明确一位党委副书记分管民主党派。建立健全联系党外人士制度,每个党政领导干部都要联系若干名党外代表人士。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提高对高校民主党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定期认真学习统一战线理论、方针和政策,每年听取统战部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学校民主党派,把民主党派建设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此外,统战部门要积极发挥作用,健全民主党派运行机制,全面掌握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的动态,与民主党派人士所属单位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分析,向党委反映民主党派人士的思想动态,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二)提高民主党派成员自身素质

首先要加强民主党派成员选拔,民主党派发展新成员既要积极,又要稳妥,遵循既要注重质量,也要注重数量的工作方针。重视留学人员,积极吸引台港澳和海外人士加入民主党派。其次,加强高校民主党派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党派成员素质。自我教育是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一大优良传统,自我教育在内容、方式和目标上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最后,健全组织制度,严肃组织纪律。作为一个政党组织,必须有一定的组织制度和纪律约束,民主党派更需要通过严格制度,加强对党派成员的教育引导,这不仅能够提高党派成员整体素质,也能增强民主党派组织凝聚力、提高参政议政能力。

四、高校支持民主党派建设与功能发挥的机制

(一)参政议政机制

政府部门通过法律明确规定参政党从事政治活动的法定权利和程序,包括对执政党的民主监督程序、相应的法律责任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只有用法律充分保证民主党派的监督权利,才能激励他们主动承担责任,实施对权力运行的时时、事事监督。当这样的政治实践活动日益公开且发挥实效,才能真正起到遏制腐败的预期功效。

(二)高校管理监督机制

高校党委要善于面对新形势、探索新方法、创造新形式来激励民主党派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例如,建立向党外代表人士传达文件和邀请他们参加重要会议的制度。邀请他们参加各类座谈会、征求意见会、民主协商会、工作通报会等,及时向他们传达中央和上级党委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及时通报学院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情况。高校党组织向本单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交付一定的工作任务,定期提出一些需要民主党派组织出谋划策的课题,为他们提供参与机会,作为发挥党派成员作用。建设民主党派交流网络,设立领导接待日,实行校务公开,重大事项事前征求意见。建立制度,确保民主党派参与学校政策制定、职称评定、福利待遇以及党外干部任免、党外代表人士政治安排等方面的工作,并在其中发挥掌握政策、协调关系的作用。结合学校情况,建立健全学校特邀监察员制度。坚持聘请民主党派人士作为特邀监察员,参与学校的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三)保障机制

1.工作经费保障

高校在年度经费安排中,除保证日常工作经费外,要根据民主党派的特殊性适当给予一定专项经费,努力改善民主党派的工作条件,为我校民主党派的重要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学校统战部每年发给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适当的工作补贴。

2.个人生活保障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高校要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来凝聚人心,调动积极性,为民主党派个人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切实解决党外知识分子个人及家庭的一些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到受尊重、受重视,有施展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积极支持和引导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优势,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在专业领域的人才优势,为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培养等工作开展各种学术活。

(四)建立长期、定期培训机制

学校党委要主动积极协调和支持各民主党派基层干部参加社会主义学院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并在学校内部组织各类培训,邀请统战精英进行讲座,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利用不同形式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机会,不断提高民主党派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正文,汤华.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八个民主党派访问记[J].瞭望,1983,(10).

[2]张永红.新时期民主党派自身建设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3.

4.民主党派基层组织 篇四

及对策建议思考

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是党派的组成细胞,是党派成员学习、交流、互助的平台,是发挥党派职能、展现党派风采的窗口。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状况,直接关系到参政党作用的发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的巩固与发展。要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首先必须把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好,把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好。

近些年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形势下,面对诸多新情况、新课题,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基层组织的建设仍是党派自身建设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是关系一个党派生存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所在。

一、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党派成员思想素质建设有待加强。

从一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情况看,一方面,部分民主党派基层领导班子思想不够解放,习惯沿用旧思维,以老观念、老办法开展工作,工作活力不足;另一方面,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部分新成员对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亲密合作的光荣传统和奋斗经历缺乏亲身感受,对新时期统战政策和民主党派的使命职责缺乏深刻认识,对民主党派各方面的工作缺乏全面深入了解,难以大胆创新。

二是基层党员组织发展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

近年来,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偏重知识化、年轻化等,对一些高学历人才、经济大户、政府任职的干部等往往是“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缺少必要的考查、培养机制,导致新加入组织的成员中存在工作经验不足、对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认识不高,特别是参政议政能力不强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对策,逐步改变这一现状。

三是领导班子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

随着一大批相对年轻的干部走上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领导岗位,领导班子成员的新老交替出现了脱节现象。这些走上领导岗位的年轻同志有做好民主党派工作的热情和愿望,但是由于对工作还不够熟悉,对中共统战理论和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还不够强,一些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的自身素质一时还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整体感召力、凝聚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是基层组织活动有待进一步提高质量。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没有固定的场地,无经费来源,召集人组织每次的支部活动非常困难;活动也缺少新的创意,往往还是局限于座谈、联欢等传统形式,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加之成员参加活动经常受时间、精力的制约,想活动却又力不从心。由此,依然存在组织活动少、各种社会服务活动难以开展的问题。

二、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思想素质教育,提高政治水平。

民主党派成员要认真学习民主党派的历史、多党合作历史,要深刻理解参政党的地位、性质和历史使命,理解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要结合国内外、党派内外大事、要事、突发事件;结合参政党的职能和任务;结合党派成员的思想活动开展教育。要从基本理论教育、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教育、多党合作优良传统教育、形势、政策和任务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等方面多下功夫,帮助广大党派成员了解历史、掌握理论、认识国情,引导他们从大局出发,激发其的爱国热情,增强其统战意识,增强与中共同舟共济、亲密合作的自觉性。在教育形式上,除了以自我教育和正面教育为主,还应结合活动开展教育。在基层组织的活动中,如参观、调研、听报告、议政日、专题讨论、社会服务等活动,应有意识地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交流。即使是开展谈心和联谊活动,也应达到增进了解、愉悦身心、增强共识、加强凝聚力的效果。通过学习,积极增强成员的政党意识,提高成员的政治素质。

(二)严把“入口”关,规范党派基层组织发展工作。

组织发展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基层组织作为组织发展工作的第一线,应严格按照各自党派的组织发展规定,严把“入口关”,发展比例要严格按5%的发展速度,总体上要注重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处理好数量与质量、发展与巩固、重点与非重点、发展骨干与发展一般的关系,积极吸纳政治素质好、层次高、有代表性的同志加入党派,为基层组织班子队伍建设储备人才。同时要积极主动争取中共基层组织和统战部门的支持、帮助,请他们帮助选贤荐能,做好新党员的考察和培养支部骨干工作。

(三)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

建设一个团结合作、秉公办事、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不断提高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把握能力、领导水平与参政水平,是搞好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首先,要抓好培养、选拔基层领导干部这个环节。要健全选用机制,要注意选拔有一定理论水平,熟悉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参政议政意识强,作风正派,热心民主党派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一定的群众基础的同志,担任基层组织负责人。其次,要加强党派基层领导干部的培养教育。省市级社会主义学院、民主党派上级组织要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研讨班,对基层领导班子成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统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政治责任感,使他们不仅本职工作出色,而且成为党派基层工作的行家里手、优秀党派工作者。第三要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必须按严格的组织原则办事,领导成员之间要在集体领导的前提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合作,紧密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整体功能和作用。

(四)加强经费保证,丰富活动内容,提高组织生活质量。

基层组织活动要正常开展,经费保障是必要的条件。一是建议将党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将经费直接拨入各个党派账户上,明确规定为各支部活动专款,其他部门不得截留。二是号召民主党派成员缴纳一定金额党费,与财政预拨款一并列入活动经费。三是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要求党派成员所在的单位也要在财力上给予相应支持,帮助解决活动场所、活动车辆等方面的难题。为促进组织生活的制度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就必须紧紧围绕自身建设需要和中共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注重实效。一方面,要通过活动引导、推动广大成员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交流经验、联络感情,促进了解、增进共识,团结协作、形成合力,进一步推进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要以活动为载体,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搞好服务。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建言献策等,拓宽参政议政的渠道;通过开展科技、卫生、文化扶贫等社会服务工作,拓展服务民生的空间。通过活动为社会多做实事好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5.民主党派基层组织 篇五

一、增强支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政治责任。《意见》中指出“党委要把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责任”。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是整个民主党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统一战线工作中重点之一。从高校目前情况来看,各民主党派十分重视其组织在高等院校的发展,并注意依靠其在高等院校的成员发挥参政议政作用,许多民主党派都在高校中建立了基层组织并积极地开展活动。据有关资料表明,许多高校中民主党派成员占学校教职工总数的10%左右,且大多数成员具有较高的学历和高级职称,在第一线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有的甚至是教学、科研、管理的骨干和某些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同时,不少民主党派成员还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级政府的特邀工作人员。可以看出在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比较健全、党派成员比较多,层次也比较高,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影响比较大。因此,支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就成了高校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从支持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长期延续、巩固和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巩固、完善和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延续的高度来认识,自觉增强政治责任感,做好民主党派工作,支持学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

二、加强支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政治领导。《意见》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在高校,党委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主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高校党委一方面使各民主党派在学校改革建设发展中,及时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党委的意图和学校全局,共同协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各民主党派对学校的建设发展献计出力。高校党委通过各种方式,调动民主党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党委在加强支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政治领导时,要讲究领导艺术。虽然民主党派接受学校党委的政治领导,但其本身组织独立,应尊重和保障其在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法律地位平等。因此,高校各级党组织在做民主党派工作和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时,要注意尊重民主党派的独立和平等,缜密地、科学地把握好支持和帮助的“度”,正确把握好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是以民主党派自我建设为主的原则、学校党的干部坚持与民主党派平等协商的原则、掌握重点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帮助而不包办,支持而不代替,指导而不指责,督促而不强迫。

三、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措施。按照《意见》的要求,党委要按照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和原则,支持民主党派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把自身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高校党委在支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应根据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目标和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和完善措施。

一是在党委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联系方面,重点建立党委领导与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会、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学校重要的会议、党委统战部定期与民主党派负责人研究工作、党委领导分工负责联系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并与民主党派交友联谊等制度。通过这些制度,一方面加深党委对民主党派工作的了解和指导,另一方面使民主党派不仅及时学习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有关精神,了解学校全局工作和中心任务,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为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建言献策。

二是在支持民主党派加强思想建设方面,主要是协助民主党派健全学习和组织生活制度,建立民主党派中心组学习制度、民主党派成员政治理论培训制度。思想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核心。在高校,民主党派的思想建设以“五个教育”为主要的学习培训内容,即理论教育、基本国情、基本路线教育、多党合作和优良传统教育、形势政策和任务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学校每年定期组织民主党派成员就“五个教育”内容进行培训,党委统战部一方面积极组织和引导民主党派广大成员学习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广大成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民主党派围绕学校中心

工作积极开展活动和发挥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人才智力和社会影响的优势,积极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爱国、爱校、爱岗的思想意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活动,支持引导他们在做好教学、科研、管理等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为江西和南昌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服务。

三是在支持民主党派加强组织建设方面,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关键。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是否有活力,主要是看这个领导班子有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民主党派的凝聚力、向心力体现在领导班子能力建设上。为了提高高校民主党派的政治把握能力、建言献策能力、民主监督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高校党委一方面把民主党派干部作为学校整个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计划的加强培养,分期分批地安排到省、市社会主义学院和学校党校学习培训;另一方面对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加强实践锻炼,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到情况复杂的部门或岗位去实践锻炼。同时,应切实帮助民主党派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高校党委一方面将民主党派后备干部的建设纳入整个学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与党内干部一起研究、一起规划、一起布置,另一方面协助民主党派认真抓好后备干部的物色、推荐、考察等工作。协助民主党派抓实抓好组织发展工作。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工作是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高校党委一方面要引导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坚持好组织发展工作中“以协商确定的范围和对象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有代表性人士为主”、注重质量、保持特色的原则,另一方面又要协助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特色发展对象,保证所发展的对象政治素质好、层次高、代表性强、有发展潜力。

四是在支持民主党派加强制度建设方面,重点帮助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合高校民主党派自身特点的科学、规范的运行制度。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制度建设是一项带根本性、长期性、保障性的建设,是工作经验的升华和规范,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的载体。一方面要协助各民主党派总结工作经验,提练出工作中带有共性的、普遍性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将这些共性的、普遍性的内容上升为制度固定下来,以规范民主党派工作和成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当前主要帮助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立健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领导班子议事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发展成员考察培养制度、建言献策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等。

6.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研究 篇六

摘 要: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是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必然要求。在新时期,做好民主党派组织发展是加强自身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履职水平和效果,促使民主党派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前提下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当前我国的民主党派发展面临着诸多实际问题,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推进民主党派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民主党派;组织发展;问题;对策

我国当前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这一制度是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基本保证。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其组织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民主党派组织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高等院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比较多。近年来,随着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步伐的加快,党派成员不断增加,基层组织较为健全,党组织的作用在高校发展中日益突显。高校统战部门要进一步做好支持和帮助民主党派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增强参政议政意识,不断提高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能力,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统战工作任务。目前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的主要问题

1、组织发展追求数量,忽视质量。有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成员的热情很高,物色的发展对象较多,发展新成员的数量也较多,但存在单纯看重发展对象学历、职称等硬件指标,却比较忽视对发展对象个人修养、思想水平、政治态度、工作表现、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及参政议政能力等的全面考察,有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成员的发展已远远突破了“每年净增率以不超过5%为宜”的比例。我们认为,年净增率虽然由各民主党派中央总体把握,但是如果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都不参照和控制,各民主党派中央也就很难从总体上把握发展的数量。

2、组织发展追求速度,忽视程序。有的民主党派一旦物色了发展对象,就急于想把他们发展到组织中来,民主党派负责人也没有及时向统战部门征求意见,也不太重视中共基层党组织的考察鉴定,有时建有基层委员会(总支)的支部在发展成员时,还未经民主党派基层委员会(总支)的研究讨论,就直接向上级民主党派机关申报发展对象,办理发展手续,忽视了对各民主党派章程中规定的组织发展程序的严格执行。

3、“近亲繁殖”的现象还比较明显。民主党派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特色,是其存在、发展的重要依据;坚持特色,有利于其发挥各自的优势,履行职责。由于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办学规模相对较大,学科专业较多,学院为相对独立的教学科研单位,横向联系不多;再加上高校教师不实行“坐班制”,各自承担不同的教学科研任务,彼此之间的联系沟通较少;且党派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有限,高校民主党派负责人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喜欢在自己所在的学院或自己较为熟悉的学科专业中发展新的成员。长期以往易出现趋同现象,使党派的特色有所“弱化”。

4、“先发展后考察”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高校民主党派负责人平时精力主要用于教学科研,缺少行政工作的锻炼,在党派组织发展工作中常常出现不够规范的情况。比如为了争夺发展资源,有的民主党派搞超范围发展或者搞“先发展后考察”。又如中共与民主党派早已达成共识,在民主党派发展新成员之前,要先与党委统战部门通气,并委托基层党委对申请人情况进行考察。可一些民主党派干部对此不甚了了,将其视作是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限制和歧视。更有甚者,有的民主党派组织在发展新成员前没有先与党委统战部门通气,而是直接上报至党派市委,然后由党派市委发函件要求学校统战部门和相关党组织配合进行考察,客观上造成了统战部门和党组织工作上的被动。

5、党派负责人目前的政治思想和党派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承担的本职工作和党派的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高校民主党派组织负责人中,有的党派负责人虽是部门教学或科研骨干,但以前未从事过领导管理的工作,缺乏党派工作的管理经验,统战理论水平总体还较低,对民主党派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工作方法等还缺乏更深入的了解,组织协调能力总体不是很高。同时,有的民主党派负责人所承担的本职工作和党派的工作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他们自身本职工作比较繁重,大多肩负着业务工作和党务工作双重担子,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做好党派的工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主党派的作用的发挥。

6、统战部门对无党派知识分子群体的关注投入不够。随着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对象的年轻化,中共党组织发展的对象也大多集中于这一群体,同时由于高校条块分割的旧管理模式仍未彻底改善,统战部门还比较疏于同党政部门、二级院系等的沟通与联系,也比较缺乏对无党派知识分子群体的整体调研,对无党派知识分子群体的关注投入不够。关于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中问题的对策

1、坚持处理好质量和数量的关系。注重质量是组织发展的核心问题。要引导民主党派认清党派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代表性,而不在于成员数量的多少。在组织发展中注重质量,是民主党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参政党自身素质和参政能力的迫切需要。要坚持发展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承认民主党派章程、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代表性人士。只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降格以求,不符合组织发展方针的要求。在高校发展新的成员必须基本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即政治上有代表性,专业领域成果显著,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坚持处理好发展与巩固的关系。1996年《纪要》明确,“为了使组织的发展与巩固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有一定数量又能保证成员素质,根据近些年组织发展地实际情况,每年的净增率以不超过5%为宜,由各民主党派中央从总体上掌握”。实践证明,民主党派5%的年净增率是比较稳妥的。如发展速度太慢,队伍老化严重,缺乏一定的活力,确对参政议政不利;反之,发展速度过快,管理与教育培训措施跟不上,使得党派整体素质下降,同样不利于参政议政。另外,要使校内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清楚,作为一个具体的基层单位,决不能单纯以所在党派的人数基数简单计算发展成员数。而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配置各方面政治资源,增强计划性,坚持标准,严格把关,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3、要加强对高校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的培养教育,坚持处理好发展骨干成员与发展一般成员的关系。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是基层组织的核心,要搞好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要对高校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统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政治责任感。同时,要处理好发展骨干成员与发展一般成员的关系。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民主党派顺利实现新老交替的基础性工作。这一点说到底就是要经常提醒民主党派在物色发展新成员时,对一般成员既要严把质量关,更要注意与发现、培养党派后备干部,尽可能注意吸收那些政治素质好、层次高、代表性强、有一定发展潜力,在教职员工中有一定威信,关心并愿意承担党派工作的同志。关于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的思路

加强对党的统战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在当前实际工作中,要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三个《纪要》的精神实质,坚持“发展是为了工作”,在“工作中发展”的原则。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高校中共党组织和统战部门,要继续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继续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召集各民主党派负责人继续认真学习有关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的文件,支持和帮助各民主党派贯彻和执行文件精神,特别是要坚决贯彻执行1996年《关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精神,研究新情况,探讨和解决新问题,继续坚持各民主党派中央协商确定的组织发展范围,注重发展成员的政治素质,讲究政治质量,按照规定的比例,有计划地稳步发展新成员。

2、科学定位,通盘规划。以政治面貌划分,高校教职工一般由共产党员、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三部分组成。近年来,党的各级组织加强党建工作,特别强调在中青年教师和学术带头人中发展党员。为了保持民主党派组织的活力,提高参政议政的水平,各民主党派也强烈希望在无党派知识分子中发展成员,特别是发展中青年骨干成员。对此,如果通盘规划不够,指导协调不力,极可能出现“民主党派与中共争夺发展对象”,“民主党派之间相互争夺发展对象”的苗头。对此,统战部门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定期不定期主动加强与党委组织部门和学院党委的联系沟通,合理配置学校的政治资源,既要保证“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党内来”,同时“有意识地保留一部分优秀人才在党外”。对高层次无党派人士,有的作为无党派代表人士推荐使用;有的则可根据他们本人的政治意向、工作环境和个人条件,并考虑到各民主党派的分工范围和工作需要,推荐给民主党派作为重点联系对象。

总之,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既离不开各民主党派上级组织的宏观指导,也离不开高校中共党组织、统战部门的政治引导和具体的支持与帮助。高校中共党组织和统战部门,要继续坚持“支持不替代,帮助不包办”的原则,更加稳固和有效地支持与帮助各民主党派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加强党派的组织建设,更好地为高校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7.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探析 篇七

改革开放新时期, 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使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形势严峻。

农民利益的多元化,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更广泛地代表最广大农民的利益, 必须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加之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农民个人职业、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状况发生分化, 使得农民利益多元化。农民利益的多元化造成利益诉求的多元化。

随着农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凝聚人心、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必须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发展。村民自治提升了农民的政治认知和参政议政能力, 农村社会民主氛围正在形成。而农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思想观念的复杂化与民主意识的增强相互交织, 促使农民的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和强烈。但总体上看农民参政能力和民主素养处于低水平, 由于封建思想的困扰, 农民对民主方法并不能恰当的掌握和运用, 知维权但不善于维权。

多年来, 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 部分农村党员的民主意识和责任观念不强。由于我们党长期只重视党员义务忽视党员权利, 加上学习氛围不浓厚与对农村党员干部民主教育教育跟不上, 造成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对农村基层党内民主认识不清, 党员意识淡薄。

(2) 部分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目前农村党支部成员的选举没有候选人情况介绍或任前公示制度, 致使有些党员根本不了解候选人的情况;普通党员对村党组织领导人的监督缺少操作性强的制度保障, 缺乏明确具体的弹劾和罢免党支部成员的制度, 党员表达意见的渠道缺乏程序性规定, 村党组织决定重大问题不经党内讨论, 易出现个人决策或习惯于“暗箱操作”。

(3) 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党组织对村务管理过细, 一些本应由村委会管理的事, 党组织却越俎代庖、大包大揽;有的农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家长制”作风, 独断专行;有的党员一味盲目服从和迎合, 而有的在集体做出决定后, 自己不带头执行, 甚至有悖于集体决定。

2 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必须紧密结合当今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重要地位及其自身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 紧密结合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 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

2.1 加强学习教育, 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

建设农村基层党内民主, 要把加强学习教育、提高党员民主素养作为首要任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水平和覆盖范围, 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按照建立学习型政党的要求, 贴近农村党员思想实际, 采取多种形式, 既要培养农村利益主体合理表达自己意愿的意识, 又要培训其采用合理有效的利益诉求方式。

2.2 尊重农村党员的主体地位, 保障农村党员的民主权利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要把保障农村党员民主权利作为基础, 既要不断拓宽党员了解党内事务的渠道, 又要引导广大农村党员树立主体意识, 提高主体素质, 增强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要认真落实农村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坚持把保障党员正确充分行使党内权利作为扩大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基本内容, 积极采取党内情况通报、民主议事、民主评议、民主选举等有效形式, 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权利。

(1) 建立健全反映农村党员意愿的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充分落实农村党员的优先知情权、合理建议权、决策参与权和民主监督权, 同时要严肃党的纪律, 对侵犯农村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为, 依照党章追究责任。

(2) 推进农村党务公开, 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党务公开程序要规范, 要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要求, 做到责任明确、分工细致、步骤具体、监管到位, 确保公开在良性轨道上高效运转;党务公开内容设置要科学, 按照工作的固有属性和内在关系, 按条块、类别、项目确定公开内容, 做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党务公开形式要灵活, 公开形式的掌握和运用上, 坚持多种方法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切实拓宽公开内容的渠道, 提高党务公开质量。

2.3 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民主选举制度和重大问题票决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 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 采取组织推荐、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办法产生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候选人的介绍方式, 增进农村党员对候选人情况的了解。通过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党内选举制度和机制, 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选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防止利用民主程序实施不民主的意图、形式上民主实质上并不民主的问题。

2.4 加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实践, 探索扩大多种实现方式

探索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实现形式, 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公式, 在实践中认识民主、学习民主、发展民主。农村党的基层领导干部要破除对扩大农村基层党内民主不敢和不愿“冒险”的心理障碍, 走群众路线, 集思广益, 积极主动地探索扩大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形式。对已经成熟的做法, 要形成可操作的意见和办法;对不太成熟的做法, 要加强指导, 进一步试点, 取得经验, 逐步推开;对存在明显问题的做法, 要适时加以规范, 引导其健康发展。

2.5 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要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民主素养和民主意识, 实行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兼任村主任, 实现“一肩挑”;建立健全农村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 把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与村级事务管理职责履行方式、途径, 统一到一个程序上来,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由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协商确定会议议题, 并提出初步意见, 由党支部书记召集并主持“两委”联席会议, 组织讨论, 各抒己见, 集体研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表决, 形成“两委”联席会议初步决议, 然后提交党员会议、村民会议讨论, “两委”联席会议再根据党员和村民的意见和建议, 对初步决议进行修改和完善, 形成最终决策方案, 由“两委”根据各自职责范围组织实施。决议一经最后形成, “两委”必须坚决执行。“两委”成员尤其是党支部书记要负责检查监督决议的执行情况, 对不执行或执行不力者要追究责任。执行中如发现决议与政策法规相违或群众意见反映较大, 要及时向“两委”汇报, 召开“两委”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这样既化解“两委”与群众的矛盾, 又强化农村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

摘要: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是党内民主的微观基础和推进党内民主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紧密联系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当前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 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 是我们党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活力和团结、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和谐所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8.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篇八

关键词: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机制;监督机制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的新要求,近年来,我党对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总体上看,党内基层民主还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其民主运行效果往往比较有限。要把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推向新阶段,固化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成果,控制风险,必须从构建机制入手,整体把握规范党内基层民主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其变化与关联,构建一套保障党内基层民主的有效机制。

1 构建基层党内民主决策机制

《党章》规定,“党必须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1],以民主为核心健全党内基层的决策机制,是党内基层民主的重要体现。

1.1 建立健全党组织议事决策制度。全面规范决策内容、决策程序、决策监督,围绕议事范围、议事原则、议事方式和议事制度制定详细的议事决策制度,建立干部培养、考核、任免、调动、奖励和处分时的回避制度。建立保密制度,对应该保密的会议内容、讨论情况必须严守秘密、不得泄露。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和行为。

1.2 建立民主决策的参与保障机制。参与保障机制包括权力的激励与约束两方面,激励机制要建立对敢于与不良现象和腐败现象斗争的党员人身安全的保护机制,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约束机制是对党员权利随意行使现象进行批评教育,对压制和打击报复党员发表不同意见的行为的惩处机制等。

1.3 建立旁听制、社会听证制度,使决策程序更加公开透明。党组会议研究的事项凡不涉及党内秘密的应逐步做到公开办事程序和结果,自觉接受监督。

1.4 建立完善的决策责任制。对决策者所做出的决策严密跟踪。党组会作出的决策,由党组成员按分工负责组织实施。通过完善的责任追究程序和处罚体系,对决策失误导致的损失进行责任追究。

2 完善党内基层民主选举机制

2.1 党内选举制度是党的一项重要组织制度,是使党的组织充满活力、富有战斗力的保证,也是衡量党内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尺。

《党章》第二章规定:“党的领导机关,除他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 [2]要实现民主选举必须通过完善的党内选举机制作保障,才能够真正体现出选举人的意志和愿望,才能够将公平竞争引入党内,才能够选举出德才兼备的好干部,使党的基层组织永葆青春和活力。

2.2 构建党内基层民主选举机制。从选举候选人的推荐、候选人考察过程及差额选举等制度制定、选举程序、选举过程以及监督实施的各环节形成完整的选举机制,形成一种刚性的制度制约机制和惩戒机制,保证选举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进行,使基层党内选举工作向民主化、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3 构建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机制

3.1 通过完善的党员参与机制,保障党员参与权。

3.2 通过完善党内选举机制,保障党员最基本、最重要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3 通过党内监督机制和对于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的惩戒责任追究机制,为党员行使党内民主权利提供保护,为基层党员的民主权利提供有力保障。

3.4 通过党员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基层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党员民主权利完善的保障制度和机制,实现党员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4 构建党内基层民主的制度化程序化机制

党内基层民主的制度化程序化机制,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实际有效的党内民主制度民主程序的运行机制,避免民主操作的随意性。

4.1 党内民主制度化机制是实现党内基层民主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党内的民主制度化是指所有关于党内民主的具体制度的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党内民主制度化也是一个制度建设、制度创新和制度“内化”的过程。制度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不断增强,从而构成党内基层民主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4.2 构建党内基层民主的程序机制。党内基层民主程序,是指党的基层组织在处理党内政治生活时所必须遵循的方式和步骤,是保障落实和实施党内法规和制度的程序和具体操作规程。通过程序机制使党内民主具有可操作性,有效避免党内民主生活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提高党内民主的实现程度。从程序上保障党内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行。

5 构建基层党内民主的有效监督机制

5.1 构建基层党内民主的有效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对党内民主监督的任务和内容、党内民主监督的主要途径和民主监督应遵循的原则等方面。按照人人平等的原则,党的领导干部要向普通党员报告制度,接受党内监督,按照民主公开的原则,自觉全方位的监督。通过建立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审计制度和罢免、弹劾、引咎辞职制度等制度的构建,保证权力放到制度的牢笼。强化对监督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保障党内基层民主的健康运行和正确方向。

5.2 构建党内基层民主的监督机制包括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两方面。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需要实行党的内部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无论党内的监督和党外的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3]只有构建包括党内党外的完善的党内民主监督机制,才能控制党内民主的风险,更好地推动党內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

党内基层民主机制是党内基层民主运行的内在机理和有效方式,必须把握好机制的整体效应特性和机制的内在统一性,达到各个层次和环节制度的有机联结,科学合理,形成机制内的各个层次相互协调,内在统一的有机体系,实现对党内民主政治生活内容和行为的有效长期规范,保证党内基层民主生活的有序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党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0.

上一篇:兴平小学校学雷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关于的处罚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