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形势分析论文(精选8篇)
1.当前国际形势分析论文 篇一
欧美债务危机和当前经济形势
——欧美债务危机的形成和影响初探
专业班级:8888888 学号:888888888 姓名:Longer 【摘要】今年以来,以欧美为主的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变数。特别以欧美为主的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前进的影响尤为突出!主权债务风险的积累是有原因的,全球金融危机只是加剧了其暴露与爆发的过程。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难度、制约着还贷方国内消费需求的复苏、影响国际投资环境并且损害国际经济基础。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出台规模空前的经济刺激计划,人为拉动经济快速步入复苏通道,然而非常规救助计划是依靠国家财政赤字、举借内外债来实现的,所以导致了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由此陷入“危机——救助——更大的危机”经济刺激计划的陷阱。因此,正视财政风险,建立可持续财政体系,是防患于未然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欧美债务危机 主权债务 形成和影响
今年以来,以欧美为主的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变数。2011年,人们对世界经济复苏抱以厚望;但现实并不尽如人意,2011年已过去大半,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并非如此前多数国际金融机构预测的那么乐观,前景仍然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尤其以欧美为主的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前进的影响尤为突出!
主权债务(sovereign debt)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主权债务危机,不仅是财政收入(含发债收入)无法维持一般性支出和债务本息偿还的平衡,而且更是国家财政信誉的破产。
国家财政崩盘的负面影响是综合性的。首先意味着一大批债权人投资无法兑现,其次意味着社会福利支出失去来源,这样就会对经济实体产生冲击,导致大批企业倒闭和人员失业,进而全面引发社会问题。在规避这一风险方面,美欧等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饮鸠止渴”的办法,不断扩大借债规模;但无节制的借债,突破实体经济增长可能导致国家财政预期增收目标无法实现,债务危机也就不可避免。这种做法与后果,本质上就是制度性危机。
人们普遍认为,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延伸。但是主权债务风险的积累是有原因的,全球金融危机只是加剧了其暴露与爆发的过程。
第一,非常态经济刺激计划导致主权国家过度举债。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不断出台规模空前的经济刺激计划,动辄上千亿美元的救市资金不断增加国家的财政赤字,在财政投入无法支撑所需开支后,政府不得不大量对外举债,导致了财政赤字与主权债务风险伴随经济复苏而来。
第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经济缺乏“生产性”而使虚拟经济破坏了实体经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大量投入的货币并没有创造实际价值。大量投入到市场中的货币并没有在实体经济中流动,并没有创造新的产业,不能参入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因此欧美的就业率就一直无法提高,而大量的流动性依然被国际投行和对冲基金等所掌握,他们引导市场高度投机,高度投机的浪潮彻底破坏了稳定的市场价格,严重地破坏了贸易往来,严重地阻碍了实体经济发展,所以即使市场再次投入大量的流动性,其实质都是在推升投机和通胀,世界经济的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虚拟经济已经成为吸血鬼,不断吸食实体经济的血液,造成实体经济贫血,实体经济的贫血就决定了欧美经济从根本上无法摆脱困境。而且欧美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经济失去了“生产性”,即失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是有其历史、体制和自身的原因。以冰岛为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冰岛就效仿英美等国的金融体系,制定了高利率和低管制的开放金融政策,导致国内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急剧膨胀,一旦信贷市场出现流动性紧缩,高额负债形成支付危机必然引起金融系统的崩溃。
第三,没有量入为出,超偿付能力的过度依赖外资。在遭受债务危机的国家中,大部分国家实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生产力,导致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对外资过度依赖。这决定了其在经济受到冲击时,外资突然撤出,政府却没有足够的偿付能力来维持经济正常运转,进而陷入危机。
第四,过度消费是欧美经济的顽疾。虽然欧美加强了银行业监管,也只不过是对过度投机略有限制,即使欧美的银行业务被分拆,投机风潮依然无法扭转,这是各国间的经济博弈所造成的结果,从债务问题形成的主因上来说,债务继续放大这个关键问题欧美无法解决,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的经济模式是过度的超前消费。欧美经济是消费未来,举个例子来说:就是一个人不断消费未来,老的始终花小的钱,上一代人不断在花下一代人的钱,甚至是花下几代人的钱,由此债务越累积越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欧美的债务危机终有一天还是会彻底爆发,而欧美的银行业所推崇的超前消费观在欧美国家根深蒂固,无法改变,所以欧美未来发展的结局也就一目了然。欧美债务危机可能进一步加剧,继续影响着世界经济!
当然,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难度。在债务危机下,政府不得不采取缩减支出、增加税收的政策,这样不仅会增大经济复苏的难度,而且很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
二是制约还贷方国内消费需求的复苏。在经济衰退和复苏阶段,政府为改善预算收支状况所做的努力,不管是削减开支,还是增加税赋,必然要以抑制消费为代价。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国内消费难以有效复苏,投资和内需就会受到制约,经济的复苏就会受到影响。反过来,如果经济增长不能恢复到合理水平,就业状况就难以好转,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国内消费需求必然疲软。这可能会使消费持续疲软,经济增长在较长时间内低于潜在增长水平。
三是影响投资环境。主权债务危机会导致汇率波动,利润下降,融资成本上升,市场和投资环境急剧恶化,给国际市场增加不确定性及风险,将冲击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对外投资决策与现有经济政策。
四是损害经济基础。主权债务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可能会严重损害经济的基础。债务重组和消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经济衰退和复苏阶段,政府赤字仍会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而当经济进入扩张阶段后,巨额的债务负担必然制约经济扩张的速度。
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出台规模空前的经济刺激计划,人为拉动经济快速步入复苏通道,然而非常规救助计划是依靠国家财政赤字、举借内外债来实现的。在欧洲债务问题出现以后,欧盟采用了很多方案试图化解债务危机,出台7500亿欧元的救助方案,寻求IMF、美国与中国的援助以及德国提出消减开支、加强对冲基金监管、防止“裸卖空”等等,从实质上讲这些都不是解决主权债务问题的根本方案,针对目前的欧洲债务危机,世界最多只能找出防止其进一步恶化的方案,却没有找出有效的彻底解决方案,找不出解决根本问题的手段,那么中长期来看欧洲债务问题就必然还要扩大化,危机也就势所必然。从欧洲央行开始购买主权债务以及日本又于近日投放110多亿美元的流动性来看,一些重要的经济体解决债务危机的暂时手段就是印钞票,从实际效果上来讲,虽然印钞票可以缓解暂时的危机,却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由此可见,当一国财政支付一再超出警戒线,长期与其收入不匹配,致使到期主权债务不能及时偿付,财政风险导致的主权债务危机便发生了,由此陷入“危机——救助——更大的危机”经济刺激计划的陷阱。事实证明,过度依靠对外举债和赤字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是不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在危机背景下,应对危机出台一系列非常态的财政刺激计划,进一步加大了财政风险,而财政刺激计划运用不当,很容易陷入刺激计划的陷阱,产生“金融风险——财政风险——国家风险”的怪圈。救急性的财政赤字刺激政策不可持续,一旦经济好转要及时退出。无论如何,正视财政风险,建立可持续财政体系,是防患于未然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1】《上海证券报》-2012年02月23日
【2】《经济日报》-2012年01月19日
【3】《重庆日报》-2012年01月16日
2.当前国际形势分析论文 篇二
从去年9月到今年上半年,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导下, 逐步由狂热转向理性, 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
当的成效房价过快。从今年下半年以来上涨的目标取得了明, 在显
前
国际国内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除少数市场起步较晚的地区仍处于上升阶段外, 我国大
房部分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先后进入地了的主1调要整.问商与题品转有房型:销期。当前值得关注售面积今年以来产后持续, 下降下降幅;度达到了二位数特别是今年第三季。以度市新月度分、建4别商月为、品5住0.月3、%宅6、4销月.0, %售同、6面比.5积下%为降、例6.的9, %幅3, 场幅7度月、分8别月、9月为10.、8%10月、14, .9%同比、下降的15.3%、形17%16个;下、到降的省区市1-10月的2, 0由个1-。6月的1-10
势
月, 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广东、天津等经济发达省市商品住宅成交量下降都在22%以上, 北
分京和4、3上.5%海的。上述几个省市的住同比下降分别为54.宅2%
析
销售量占全国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一, 它们的下滑对全国影响很大。与此同时, 商品房空置面积快速增加。截止8月末, 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已达1.3亿平方米, 同比增长8.7%。
2.房地产开发投资、土地购置面积、完成土地开发面积和住宅的新开工面积等先行指标明显下降。1-10月, 房地产开发投资虽然仍有24.6%的同比增长, 但与1-6月的33.5%、1-7月的30.9%、1-8月的29.1%、1-9月26.5%同比增长明显回落。土地购置面积和完成土地开发面积, 从9月开始由年初的同比增长转为同比下降。土地购置面积1-10月同比下降为5.6%;完成土地开发面积1-10月同比下降为2.5%。住宅新开工面积虽保持一定的惯性增长, 但从9月份开始, 也由原二位数增长到1-9月为9.6%、1-10月为6.9%。上述先行指标的下降, 必然会影响今后的市场供应量。对1-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同比增长, 客观地分析, 也与四方面的原因有关。一是今年开发的项目大都是前一、二年策划的, 那时企业对市场的预期普遍看好。二是受土地开发期限与交纳土地出让金的限制, 必须要在一年内交纳土地出让金和在两年内进行开发。三是绝大多数商品房实行了预售制度, 预售的商品房必须如期交房。四是土地、人工、原材料等成本的上涨。1-10月, 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5.6%, 但土地成交价格仍同比上涨16%, 证明地价的上涨仍然是较大的。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过快下滑, 对gdp的增长、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就业率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商品住房价格由涨幅趋缓到开始下降。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自2007年11月以来趋缓。2月为11.8%、3月为11.4%、4月为10.8%、5月为10.2%、6月为9.2%、7月为7.9%、8月为6.2%、9月为3.9%、10月为1.1%, 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 全国近十年来在8月份首次下降了0.1%、9月环比下降了0.3%、10月环比又下降了0.3%, 有35个城市的环比均有下降。房价的涨幅趋缓和一些高房价城市房价的适当回落, 这是宏观调控所期望的。但居民买涨不买跌的心态, 也使购房者的观望范围向全国蔓延。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9月国房景气指数为101.15, 比8月份回落0.63个百分点, 比去年同期回落3.84个百分点。这是该指数自去年11月以来连续10个月回落, 表明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持续低迷状态。另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第三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 今年四季度打算买房的居民人数占比为13.3%, 创下九年来的历史新低。
4.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日趋紧张。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从2007年数据看, 与购房款相关的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的比重之和占到了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的42%, 银行贷款占比为17%, 二者之和占到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的60%。2008年1-10月, 受房地产市场需求增长减缓、销售量下降的影响, 定金及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的增幅均逐月下降。定金及预收款增幅由1-2月的35%逐月降至1-10月的负增长, 下降8.2%, 个人按揭贷款增幅由1-2月的30.1%逐月降至1-10月的大幅下跌, 下降22.9%。受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 1-10月, 房地产资金来源中的国内贷款增幅逐月下降, 由1-2月的36.9%逐月降至1-10月的6.2%, 其中银行贷款的增幅由1-2月的38.3%, 逐月降至1-10月的4.4%。开发企业由于房贷的从紧, 销售回款的缓慢及建设成本的增加, 使资金链日趋紧张, 也可能使一些正在开发的项目难以为继。
综上所述, 今年以来, 特别是今年下半年以来, 房地产市场呈现较快的下行趋势, 市场信心明显不足, 市场不确定性增加, 稳定房地产市场压力很大。
房地产市场快速下行的原因, 从宏观环境分析, 与国内的经济进入了调整期有关, 与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经济明显减速有关;从政策环境分析, 与宏观调控政策的叠加及住房保障的推进有关;从房地产市场本身规律分析, 一些地方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后, 自身也进入了调整期。很多自住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在快速发展时期已经消费;过高的房价在超过了一般购房者承受能力后, 致使其难以支付;房价开始下降后, 导致一些消费者持币观望, 部分高房价地区出现的泡沫也在挤掉泡沫。
二、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问题
(一) 对房地产市场走势的分析
房地产市场的走势, 也与宏观经济的环境, 与政策的调整情况, 与房地产市场本身的规律有关, 同时还与消费者的预期及消费信心有关。
1. 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
美国次贷危机与全球经济减速, 既影响我国的出口, 也影响我国的金融;也必然使我国的银行对开发企业与购房人的贷款持谨慎的态度。由于全球流动性趋紧, 海外热钱有可能流出;但我国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及房地产行业较高的回报率, 境外资金进入我国城市商业物业和高端住宅项目的例子依然不少。外资可能出现的大进大出现象, 有可能影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安全。另外, 股市资产的缩水, 也影响了购房的资金支持和对市场的消费信心。全球资源性价格的上涨, 必然会增加房地产的开发成本;石油价格总体上在高位运行, 必然使购房者考虑出行成本和购房地点。
2. 政策调整的影响。
7月份以来, 中央已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确定为“一保一控”, 这与年初确定的“双防”经济工作方针, 最明显的变化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被“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所取代。之后, 尤其是十月份以来, 中央政府采取的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减轻企业税负,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果断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对应对世界金融危机, 促进经济增长和保障民生将会起到积极作用。一些地方政府, 如成都、南京、杭州、上海、福州、厦门、沈阳、长沙、郑州、西安、重庆和辽宁、河南等一些省市人民政府, 最近为稳定当地的房地产市场, 也出台了一些减免房地产交易税费、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和延长贷款期限, 支持居民自住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的政策;有的地方还放宽了对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预征政策, 放宽了土地出让金的支付期限, 放宽了项目的开竣工期限, 延迟或暂停征收涉及房地产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以改善房地产企业的投资环境;有的地方还要求银行对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给予正常的信贷支持, 以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一些地方采取的措施, 与我们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七月份以来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的建议也非常相近。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采取的一系列举措, 对促进经济发展、恢复市场信心、扩大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 做好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由于市场观望气氛浓厚, 政策仍需要有一个效果累积显现的过程。
3. 房地产市场本身规律的影响。
一些多年来房地产快速发展, 房价较高城市进入了调整期, 这是房地产市场本身规律的体现;一些企业为顺应市场和回笼资金, 采取降价促销等措施, 也是正常的。但企业的降价促销, 有的引发了与前期购房者的不满;大部分的购房者在观望中希望房价进一步下降。因此, 房地产调整的持续时间、深度和房价下调的幅度, 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企业因资金不足造成的整合重组和一些项目可能产生的烂尾楼问题也值得关注。特别要预防年底前后由于拖欠工程款造成的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
从目前的走势看, 全球性的经济减速和房地产市场本身的规律在起着主导作用。房地产市场信心一时还难以恢复, 今后几个月的住房成交量有可能进一步缩减, 房地产投资、新开工面积和土地购置面积有可能还会继续下行一段时间。但由于中央政府和一些地方政府近期出台了一些促进经济增长、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措施, 对交易量的下跌将会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所以, 后几个月楼市继续向下的空间会非常有限, 房价大跌的可能性也大大减少。
从长期来看, 至少在2020年前, 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旧房拆迁改造等需求,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长期肯定是看好的。目前的市场调整只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波动。
(二) 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问题
温家宝总理11月10日在国务院召开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上, 专项讲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问题。他说:“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对于拉动钢铁、建材及家电家居用品等产业发展举足轻重, 对金融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房地产市场的形势, 正确引导和调控房地产走势。要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收购和开发建设;落实和完善促进合理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开发建设稳定发展;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 规范市场交易”。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11月13日在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电视电话会议上, 也就贯彻落实国务院战略决策、加大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 做好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加快推进建筑节能, 稳定房地产市场、规范市场秩序等五方面的任务和加强全国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做出了部署。在讲到稳定房地产市场和规范市场秩序时, 姜部长指出:一是要认真落实差别化的税收信贷政策, 鼓励和支持合理的住房消费。二是要在中央统一政策下, 因地制宜采取一些政策措施,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鼓励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建设, 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同时, 要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主动应对市场变化, 合理调整价格, 促进交易活跃。三是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 严肃查处房地产开发、交易环节的违规行为, 特别是要注意做好年底前房地产项目工程款结算、农民工工资发放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工作。
我个人觉得, 温家宝总理11月10日的讲话, 既强调了房地产业的重要性, 又明确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抓好的六项工作。姜部长11月13日讲话中部署的六项工作, 除专指住房与房地产的工作外, 其他如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节能建筑、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等, 也都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因此, 我们协会有责任, 协助政府、引导企业落实好有关的工作。作为我们协会的产业与市场研究委员会, 要继续认真分析和研究房地产市场形势, 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调整的持续时间, 深度和房价下调的幅度;关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的效果及可能进一步完善的促进住房消费、促进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开发建设和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住房租赁市场的政策措施;关注企业资金链日趋紧张后可能带来的开发贷款坏帐、拖欠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烂尾楼等问题;关注房价下调可能引发的开发商与原购房者之间的矛盾及涉及的金融安全问题;关注保障性住房规模加大后, 改变了原来的市场供应结构与份额, 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问题;关注天津等城乡建设统筹试点城市允许农民以宅基地到附近小城镇换房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为保持房地产平稳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 我们协会也准备加强对房地产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的研究和房地产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我们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走势的研究与调控, 进一步加强对舆论的引导, 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三、房地产企业要顺应形势, 主动调整与转型, 为平稳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十年来, 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为城镇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城镇面貌的改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许多企业今年还积极参加抗震救灾等公益事业, 为灾后重建发挥积极作用。不少企业还积极参加协会发起的企业诚信承诺活动, 有的企业还积极为协会的诚信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的捐资捐助。现在, 在国内外多种因素和房地产市场自身规律的影响下, 多数地方的房地产市场进入了调整期, 不少企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协会及有关的专业委员会有责任、也有义务及时反映企业的诉求, 以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经济发展减速和市场低迷时, 不少人对市场发展的担忧是正常的。在这个时候, 客观地分析现状和对未来保持信心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温家宝总理前不久在达沃斯论坛的讲话中所强调的:“当金融和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 经济学家、企业家的信心尤为重要, 人民的信心尤为重要。这个时候,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对我国目前的和未来10-15年的经济形势和房地产市场的综合分析, 来增强对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信心。何况, 政府也已经出台了不少促进经济发展、稳定房地产市场和保障民生的措施, 这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都是利好的。
当然, 增强信心也不是盲目乐观, 而要审时度势, 从最困难处防范向最好处努力, 正视现实, 主动调整与转型;要更多地从房地产本身的规律出发, 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 把握好机遇, 不断适应与创新。客观地说, 我国的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 是在近十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向上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经历过1992年至1994年海南、北海房地产泡沫的不多, 像境外少数知名企业家那样经受过大萧条洗礼的更少。不少企业在前两年盲目扩张, 而不是科学发展。现在应该面对形势, 认真研究市场, 关注市场的发展变化, 并结合市场的需求, 研究企业的开发区域、发展目标和开发产品, 把调整策略、加强管理、塑造品牌、稳健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国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 为开发企业向中西部城市、中小城市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的企业应该关注那里的开发建设。为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力度, 今年四季度国家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追加了100亿, 今后3年, 全国还将新建200万套廉租房和400万套经济适用房, 同时完约200万户林业、农垦和矿区的棚户区改造。总投资将超过9000亿元, 平均每年3000亿元。这也是我们企业应关注的重要方面。因此, 希望我们的企业能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经批准实施城乡建设用地统筹的地方, 房地产企业也可参与那里的小城镇建设或新农村建设, 为城乡的统筹发展做出贡献。有实力的企业, 还可以到国外去开拓市场, 中国房协将在这方面提供服务。明年5月, 第60届世界不动产年会将在中国召开。中国房协负责会议的承办工作。届时, 世界不动产联盟的60多个国家会员和其他会员单位将汇聚北京, 共商金融危机下的房地产发展与合作开发等事项。有志到国外发展或合作开发的企业, 也可以到明年的会上与有关人士交流, 也可以在会上进行信息交流。
要汲取一些企业近两年来偏重规模扩张的教训, 关注转型发展, 注重内部管理, 稳定队伍, 苦练内功, 夯实基础。要注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提高住宅产业化的水平和“四节一环保”的水平。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 如何将购房者的自住性需求、改善性需求转化为实际的需求, 除了政府政策的扶持外, 企业如何向市场提供价格合理、质量可靠、性能良好的房屋, 如何提高售后服务水平, 就成了能否激活市场的关键。因此, 希望我们的企业一定要在房价和交易量的平衡上做好文章。要加强企业整合、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 加强资金、特别是现金流的管理;资金困难的企业, 可寻找合作开发路子;资金许可的企业, 也可利用这个时间适当储备一些土地。
诚信经营、依法经营, 是企业立足和发展的根本。在市场供不应求时, 企业的不少问题被市场掩盖了。而当市场进入调整期或企业遇到整合重组时, 一些企业过去存在的问题就会显现出来。我们已经觉察到, 当前最困难的企业, 可能是一些资金流紧张而又不依法开发经营的企业, 因为他们开发的产品难以销售;他们也难以获得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这也是“三鹿”奶粉事件给整个社会的警示。因此, 我们要继续在行业内倡导“诚信、品牌、社会责任”的理念, 要求企业把握好依法经营的底线, 进一步依法经营、诚信经营, 靠品牌求发展, 靠社会责任赢得消费者与合作伙伴的信赖, 进而把企业真正做强做大。希望我们的企业, 能通过自查自纠, 主动改正房地产开发、交易环节的违规行为。
3.当前国际形势分析论文 篇三
(一)全球经济复苏放缓,主要国家经济增速回落,全球实体经济复苏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日本等都采取了超常规的刺激政策,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但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随着政策边际效用的减弱以及各国政策出现调整和分化,主要国家经济增速出现回落。
1. 美国经济持续疲软。2011年一、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分别增长0.4%、1.3%,大幅低于2010年四季度3.1%的水平;失业率仍在9%以上居高不下。当年9月美国NAHB(全美住宅建筑商协会)房价指数跌至14,连续6个月处于13—16的低位水平,高失业率和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使得消费难有起色。在实体经济持续疲软的同时,当年9月CPI年率上升3.9%,创三年以来新高,滞涨势头初显,也限制了货币政策的回旋余地。
2. 欧洲经济增长乏力。欧元区经济2011年二季度环比增速放缓至0.2%,大大低于一季度的0.8%和此前市场预期,不仅一些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的国家经济低迷,连一直表现强劲的德国、法国也出现经济增长放缓、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情况。
3. 日本经济继续下滑。日本2011年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下降0.3%,已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尽管随着震后重建与供应链恢复,制造业生产有所恢复,但完全恢复尚需时日,2011年9月日本制造业PMI仍低于50。
4. 新兴市场经济增速下滑。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通胀压力持续高企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受主要发达国家持续宽松货币政策和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的影响,通货膨胀成为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为应对高通胀,新兴市场国家一度收紧货币政策,在持续加息等紧缩政策影响下,加上外需减缓,新兴经济体增长趋缓。
(二)国际金融环境动荡加剧,欧美债务问题风险积聚,金融体系脆弱性激增
中东北非乱局对国际油价产生压力,但决定性因素在OPEC核心国家,随着利比亚战争局势日趋明朗,OPEC核心国家局势大乱的可能性显著降低,因此油价虽有上涨压力,但短期内很难大幅飙升。日本特大地震海啸对全球产业链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且这种负面冲击在2011年第二季度逐渐显现,但在第三季度有所缓解。现在对国际金融市场威胁最大、风险积聚最突出的是欧美债务问题,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必将在较长时期内反复冲击金融市场。
1. 欧洲债务危机已成为国际金融体系面临的最大风险。(1)债务危机已由最初的流动性危机演变为当前的债务可持续性问题。目前二级市场上希腊一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超过100%,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超过20%,债务可持续性存在严重问题。从长远来看,希腊债务违约无非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是有序违约还是无序违约的问题。(2)危机迅速向其他国家蔓延,由边缘国家向欧洲核心国家溢出。除了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外,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形势也非常严峻,两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达到6%左右。此外,债务危机充分暴露了欧盟的结构性缺陷,欧元区被推到崩溃的边缘。(3)危机向金融体系扩散,欧洲银行业已处在危险关头。欧洲银行持有大量主权债,随着形势的急剧恶化,欧洲银行面临两大突出风险——资本严重不足和流动性枯竭。欧洲银行业一级资本充足率普遍偏低,法国农业信贷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主权债缺口已超过净资产。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表明,一旦发生主权债违约,80%的欧洲银行都将出现偿付能力不足,这无疑将引发另一场系统性风险。目前,欧洲诸多银行信用评级也遭下调(包括法国兴业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瑞银集团等知名机构),市场融资能力剧降。
2. 美国债务问题成为威胁国际金融稳定的另一个风险因子。(1)美国债务问题已十分严峻。过去10年,美国债务占GDP比重直冲90%,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升至10%,是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2)美国债务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2011年8月,美国两党提高债务上限达成的协议并无实质内容,标准普尔据此下调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3)美国有可能伴随债务问题陷入“滞涨”。美国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已是事实,较高的失业率又将加大财政支出的压力,加之面临国内政治障碍,美国中期内很难在财政政策上找到解决债务问题的答案。以美国目前的债务结构,利率上升1个点,每年融资成本增加1万亿。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效果极为有限,美国有可能伴随着债务问题陷入“滞涨”。(4)美国债务问题极易触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国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发行人,庞大债务问题久拖不决,对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和全球市场信心都构成直接影响。在投资者风险厌恶情绪弥漫的环境下,极易触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2011年8月,美国主权信用评级遭下调,仅两周内原油、工业金属等都出现10%左右不等的跌幅,唯有黄金大幅上涨8%;与此同时各国股市出现大跌,8月8日周一隔夜美股大幅下挫,6.7%的单日跌幅在美国2000年以来跌幅榜中排名第6位,而前5次都发生在2008年9月底到12月初。
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给国内经济金融运行带来严峻挑战:一是随着全球增长放缓和发达国家形势恶化,我国的外需将面临较大压力;二是国际流动性依然充裕,输入性通胀压力持续存在;三是国际短期资本流动更加不确定,增加了对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干扰和冲击。
二、国内经济金融形势
(一)国内经济总体运行平稳
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一是三大需求平衡增长。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4%,扣除价格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9%,进出口总额增长24.6%,贸易顺差有所减少。二是工业、农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农业形势较好,夏粮总产1.26亿吨,比上年增产312万吨,秋粮丰收已成定局,为当前稳定物价、有效管理通胀预期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机械、医药等行业产值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水平,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力度加大,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四是楼市有所降温。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2.9%,增速继续回落。五是就业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1年前8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分别增长7.8%和13.6%。
(二)影响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
除了一些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外,经济运行中还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存在不利因素。从先行指标看,2011年8月PMI一度降至50%以下,并创下30个月来的新低,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进口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回落。从内需看,汽车等消费热点出现退潮。从出口贸易看,全球经济下滑风险对国内的影响不可低估。2011年以来,出口增速基本呈逐月回落态势。二是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出现困难。(1)成本上升,亏损增多。2011年1—9月,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平均同比上涨10.4%,比同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高3.4个百分点。上游价格上涨使中下游成本大幅上升,企业利润受到明显挤压。(2)企业“三角债”抬头,突出表现在上游企业、大中型企业应付多、应收少,中下游企业、小微企业应收多、应付少,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经营压力上升。(3)去库存压力明显增大。由于前期通胀预期增加,企业主动增加库存,存货大幅增长。近半年来,随着大宗商品价格陆续回落,纺织、橡胶制品、石油加工、火力发电等行业开始走上艰难的去库存化道路。三是跨境资本流动仍需密切关注。2011年上半年新增外汇储备3502亿美元,而同期累计贸易顺差45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FDI)608.9亿美元。进入三季度,外汇储备增量逐月降低,9月份外汇储备减少608亿美元,是16个月来首次出现单月下降,短期内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上升。
(责任编辑 耿 欣;校对 GX)
4.当前国际形势分析——个人观点 篇四
但是,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灾害等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贸易纠纷和摩擦上升,资源能源问题突出。
面对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世界少一些战火,多一些安宁;少一些贫困,多一些富足;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合作。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如伊境内连绵不断的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持续攀升的美军伤亡人数、美军虐俘丑闻、以及始终不能为发动伊拉克战争找到一条法理上站得住脚的理由,等等。美为借助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帮助其解脱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窘境,单边主义姿态有所收敛。不过,迄今为止,美谋求霸权的势头没有因此而受到根本性遏制。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
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今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其次,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和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反倒使伊拉克成为又一个恐怖主义的滋生中心,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反恐战争”使世界出现“越打越恐,越恐越打”的怪圈。这种现象同美国反恐战略中几个根本性的问题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一是反恐动机不纯,利用反恐图谋霸权。伊拉克战争是典型例证。伊拉克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本来没有关联,现在却变成了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在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对伊拉克制造 “莫须有”的罪名,强行发动一场旨在实现其大中东霸权计划的入侵战争,在伊拉克社会和阿拉伯世界激起强烈反美情绪。二是将反恐斗争等同于军事斗争,治标不治本。布什总统在“9·11”事件后称美国与国际恐怖主义进入长期战争状态,实属无稽之谈。恐怖主义袭击无论手段如何残忍,破坏如何严重,本质上仍属跨国犯罪活动。有效的反恐斗争应更多倚重司法、公共安全、情报和金融体系中的资源和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而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更有待于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配合。除非别有动机,将反恐斗争与战争简单地划等号,不仅牵强附会,使反恐斗争伤及大量无辜,而且难以触动恐怖主义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三是美国将巴以问题同国际反恐混为一谈,不但促使巴以双方继续以暴易暴,而且加剧了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为国际恐怖势力所利用。
五、国际形势变化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对我国来说,对当前国际形势进行评估,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影响。这既涉及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也涉及到对当今世界长远变化大势中一些深层问题的认识。
首先,从总体上看,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仍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以及科技革命新浪潮给我国发展提供的巨大动力和机遇,是长期性、可持续的。只要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些机遇就会继续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其次,当前国际矛盾的特点、世界战略格局的调整方向、国际地缘政治的变化趋势、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没有弱化而且正在强化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基石地位和重要意义。要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保持和争取比较有利的地位,对于国家主权在国家利益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价值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矛盾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必须坚持和倡导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存异基础上的求同,多元基础上的共识,共赢基础上的合作。
再次,台湾问题对中国保持和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构成的不利影响呈增大趋势,已成为中国在本世纪国家安全面临的最大隐患。涉台外交在维护中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对“台独”分裂势力在两岸关系中制造种种突发性事件的任务与日俱增。美军积极调整在亚太的军事部署虽然是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但客观上使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挑战,中国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提高包括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使我军建设更加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
5.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分析及对策 篇五
摘要:当今国际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国际关系,纷纷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协调和处理国际事务,办理各自的国际角色。乍看当前的国际局势貌似稳定,我国的国际环境良好,其实暗藏风云。我国除了受韩国、朝鲜战争殃及的危险,还要谨防日本、越南和美国勾结的遏制与威胁,面对台湾问题。这些不同的国家、地区、政府为了各自的战略目标和利益对中国政府采取了各不相同的政策。对于这些复杂的局势政策,我国政府必须逐个击破,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政策:以柔治强,以强攻强。以不变应万变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关键词: 国际局势
威胁
国家利益
政策
正文: 一.概述
自苏联解体以来,剑拔弩张的两大阵营瞬间瓦解,冷战时代结束,再看现在国际形势,美国和伊拉克不打了,美国撤兵了,国际上基本没有热战,那么就有许多人认为,现在的国际形势是很稳定的。其实不然,现在的国际形势就像海洋,表面风平浪静其实暗潮涌动。就拿我国的当前形势来说,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众多威胁,在外有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美国;在内有台湾问题。
二.周边国家的威胁
首先说说我国周边的国家。这些周边国家并不希望中国崛起,中国一旦强大起来,是必要涉足更大的领域。然而日本、韩国都已经是发达国家了,谁都不愿意和中国这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分一杯羹。在他们看来今后的中国不会只是一个单项大国,中国必然成长为一个综合性大国。为了遏制中国的成长,这些周边国家不惜与美国合作,共同抵制中国。
(一)韩国与朝鲜
2011年朝鲜和韩国争锋相对的时候,韩国和美国在黄海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其实美韩两国的做法只会进一步加大半岛的紧张局势,我认为除了是警告朝鲜向朝鲜示威,也是向中国挑衅,放出了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极其危险的信号。如果中国没有做出反应,忍气吞声,那恐怕两国会更加嚣张,进一步的挑战我国的防守和忍耐的底线。朝韩开战,对于作为两国的邻国——中国来说无异于家门口着火,随时都有被牵连的危险。就如同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时,我国政府做出的政策“抗美援朝”一样。当时我国刚刚从战争中解脱,新中国刚刚成立,就好像婴孩一样脆弱但是我国为了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即使并没有侵犯我国领土,我国政府也派兵支援。同样的如今朝鲜和韩国的局势紧张,我国的国际环境就很不安全,所谓的唇亡齿寒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在这场纷争中的唇——朝鲜,又是一个军事和经济发展极度失衡的国家。朝鲜的大量的核武器是他与韩国对决的筹码,核战争一触即发,到时候不仅是我国会受牵连,这将会是全人类的灾难。
(二)日本
日本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为单一民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中日矛盾一直以来也是中日关系的主要构成。近代时期八年的战争充满了屈辱和仇恨,两国是极度敌对的关系,但是战争结束后,为了适应国际和平趋势,两国又重修旧好回到了中古时期友好互通的状态。对于日本中国长久以来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完全是出自我国的传统儒学文化的中庸,相对应的日本的政策也是极受他们文化的影响的,日本极右的民族。例如对于钓鱼岛的问题,日本不再采取温和政策并且不断强化西南诸岛的军事部署,与驻日美军进行夺岛演练,并且日本政府还决定把25个离岛“国有化”,以作为划定大陆架面积和确保海底资源的据点。这些岛屿中,就触及了钓鱼岛。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日本对华政策的强硬。作为日本民主党内的首相候选人的小泽一郎表示,日本应该明确回绝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的声明。并且小泽一郎在参加一场与菅直人的电视辩论时,更是表示,钓鱼岛“在历史上从没被承认过是中国的领土。我们必须把这一点说明”。日本这样咬住钓鱼岛为的是什么呢?第一,这是日本成为军事大国的战略决策,第二,日本是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小国,地寡人稀得现实条件迫使他必须对外扩张,占领资源。除此以外,日本政府又为“新编教科书”大开绿灯;大张旗鼓的参拜靖国神社 都是为了掩盖二战战败国的身份,以顺利的实现他政治大国的梦想。而这些种种都说明了,遏制中国是只日本为了维护在这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中的本国利益做必须采取的政策。那么中国政府相对应的政策呢?一贯的“与邻为善,与邻为伴”方针,虽然派出渔政船巡航执法,坚持常态化维护渔权,但始终没有以十分强硬的态度来处理这件事,与其说是爱好和平不如说是底气不足。所以以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说,这没有绝对的对错,谁是最后的赢家,历史就为谁而写。
三.国际刑警——美国
最后说说最麻烦的美国。2010年美国国会众议院以绝对优势通过2011年(始于2010年10月1日)国防授权法案,包括战争拨款在内,国防预算总额将达到7250亿美元,其中包括1587亿美元的战争拨款。美国是全世界军费开支最高的国家。尽管美国白宫和国会为控制预算赤字,谋求压缩联邦政府开支,但国防预算较上财年仍有增无减。美国已经是世界军事第一大国了,为什么还是如同冷战时一样大力发展军备呢?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美国感觉到有强大的压力,会威胁到他的地位;
(二)美国仍不满足与现状,想要进一步扩大它的势力范围和统治。无论是哪种原因,中国都无疑是美国所针对的对象。美国对中国的威胁是一种综合性的威胁:军事、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等,并且美国就是以一种综合国力上的绝对优势来胁迫中国。而美国对中国威胁的突破点就是南海和台湾。南海是中国的南大门,谁控制了南海谁就拿到了一张要挟中国、威胁亚太地区的王牌。先是越南,再有马来西亚,至2009年南海已被划分为上百个油气招标区。恰在此时美国又有了不停的做些动作,首先是希拉里国务卿在2010年7月东盟地区谈论上高谈“南海关乎美国国家利益”紧接着美越两国又在南海进行联合军演。再是历届美国总统都会适时使用的“中国牌”,从深层次分析近期奥巴政府对华政策的所作所为,不难发现,由于美国中期选举的临近和奥巴马民意支持率的下降,奥巴马政府为了改变被动的形势必须有所作为来转移美国民众的注意力——美国欲推南海行为准则反制中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还有美国参与钓鱼岛事件,也是他对于南海的动作的之一。2010年12月3日,美国举行了代号“利剑”的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军演的第一天地点就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直指中国。美国恰到好处的利用这次机会高调回归亚洲,加强了自己在该地区外交和安全上的地位,获得了继续控制日本的权力,甚至有了让日本感谢它的绝好理由。在这件事中美国很好的诠释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挑起中日之争,完全符合美国在日本驻军及其在亚洲的战略利益,美国挑动日本制约中国,日本也正希望美国参与钓鱼岛来“制衡”中国。台湾问题就是另一个美国扼在我国脖子上的一个利爪。自内战结束后,美国从“弃蒋保台”,到现在的表面上所做的不统、不独、维持现状,推行地区平衡的战略。但是2009年12月传出消息美国要向台湾出售武器。不难看出美国对于台湾并不是表面上所变现出来了的那样无欲无争。台湾是美国入驻中国的踏板,一旦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矛盾上升到战争层面,台湾势必要找个靠山——美国。中国国内局势不稳定,美国则刚好可以见缝插针再进一步把中国搅个天翻地覆。现在台湾利用美国来迫使大陆与他保持现有的局势,美国也利用台湾来分散中国政府的注意力。美国对于中国是居心叵测的,这个毋庸质疑。
四.我国针对这一形势必须做出的对策
这一系列相互牵制利用的复杂利益关系,就是我国现在所面临的外部国际局势。很明显的我国对于这些复杂的威胁,也不能够采取单一的政策。对于日本、越南的挑衅,必须使用铁血手腕。因为这些国家的挑衅,完全是我们造成的!如果不是中国政府一让再让,这样的害怕战争,这些国家会这样嚣张?虽然说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相争都是这样的,没有所谓的对错之分,但是就算是为了自己国家自身的利益我们也必须做到如果日本、越南敢对中国染指,我们就断它一指。针对钓鱼岛的问题,必要时刻战争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对于韩国,朝鲜则必须温和对待,所以我国积极促成“六方会谈”。对于这样紧迫形势,我国积极促成六方会谈希望通过对话与谈判和平解决半岛危机。但是台湾问题又不能归为以上的任意一种。对于台湾问题必须是软硬兼施的。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只有一个中国,在这个前提出下可以给台湾一部分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一旦逾越中国大陆也不能放弃武力镇压的权力。其实美国与中国的正面冲突并不多,美国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蜘蛛网。美国的大网覆盖了所有对中国产生威胁的层面,我国对于美国的政策绝对是最复杂多变的,或者换句话说,美国从哪一个角度威胁到了中国,我们就从哪个角度下手,以不变应万变。自己国家的安全,自己捍卫。
[参考文献]:
6.当前生猪生产形势分析 篇六
1莫靖川1,王鼎民2,覃志贵(1广西来宾市畜牧站;2广西黔江示范牧场)
2010年春节以来,生猪市场疲软,3-6月份生猪价格持续下滑到8元/公斤,养殖效益锐减,加上来宾市6.1特大洪灾以及近期复杂猪病的困扰,生猪生产形势严峻。但从7月起,生猪价格又开始反弹,目前生猪收购价已达到11.2-11.6元/千克。近期,就当前生猪生产形势问题开展了一些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当前养猪生产现状 1.1 当前生猪发展情况。
台帐统计显示:2010年1-6月,全市100头以上规模猪场1033户,上半年出栏29.74万头,占全市45.84%;存栏26.48万头,占全市26.27%。100头以下的规模猪场5881户,上半年出栏14.13万头,占全市21.79%;存栏7.76万头,占全市7.7%。规模猪场最发达的是兴宾区、武宣县,规模养殖比重分别占全市42.4%、36.5%。2010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存栏100.81万头,同比增长5.21 %,出栏64.85万头,同比增长6.02%。能繁母猪存栏10.52万头, 同比增长6.43 %。
1.2 当前生猪市场行情。
据定点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仔猪价和猪粮价比处于快速上升的趋势,仔猪增幅较大。目前全市仔猪平均价格是13-15元/公斤,15公斤的三元杂仔猪430-440元,与4-5月份相比每头增加 1
160-170元;生猪平均收购价11.6元/公斤,至7月15日止,稍高的地方达12元/公斤。1.3 当前生猪生产效益情况。
根据我市当前多数养猪场反映,自繁自养的猪场生猪价格盈亏平衡点在11-12元/公斤,目前从7月1日起,全市生猪价格从9元/公斤一路攀升,至7月15日,生猪价格已涨到11.6元/公斤,生猪生产出现转亏为盈的迹象;非自繁自养的养猪户,从市场购买仔猪进行育肥,盈亏平衡点按猪粮价6:1计算,我市生猪价格达11.6元,玉米价格2.2元/公斤,猪粮平均比价为5.27∶1,还低于6∶1,每头猪还亏100元左右,形势不是十分的乐观。由于3-6月猪价下跌,散养户或小规模养猪户缺乏资金维持,加上近期内大部分地方受复杂猪病的影响,空栏较多,预计下半年生猪价格还会走高,出现猪价反弹的预期状态。1.4 当前规模猪场生产情况。
由于3-6月份猪价下跌,4月份中下旬曾跌至8.4元/公斤,农村散养户和小规模养殖户没有资金挺住,出现停产或徘徊不前的现象,台帐统计表明:一季度全市2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8564个,二季度6914个,减少1650个,减幅19.27%;但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则稳中略升,一季度全市100头以上规模猪场928个,二季度1033个,增加105个,增幅11.31%。7月份以来,由于猪价有所反弹,一些精明的规模养殖大户开始引种,扩大生产规模,蓄积力量,为明后年猪价回升奠好基础。如兴宾区兴泉猪场于7月中
旬从华中农大引进“中国瘦肉型猪”150头,是来宾市灾后恢复生产动作最快的猪场。1.5 规模猪场典型情况。
据兴宾区兴泉猪场业主介绍:如果从目前市场价来推测,他的猪场从3-6月份亏本几百万,但他压栏有几百头种猪,等几个月过后,猪价回暧,这批种猪的价值也有几百万元,亏本不怎么大,这两天肉猪售价现在是12元/公斤,养猪生产已出现微利。受洪灾影响的猪场就比较难办了,据忻城县古蓬水库猪场业主介绍,6.1特大洪灾淹没了他的猪场,全场兽药饲料及机械设备价值5万多元被洪水浸泡,大猪紧急销售被屠商压价到6元/公斤,仔猪更换环境造成应激最后也被抛售,每头售价100多元,重胎母猪搬迁又引起流产,母猪几经搬迁,折腾到最后还是被迫甩卖了,猪场停产了,全场亏损了17万元。没发生灾害的猪场如城厢乡泗贯养殖小区两个业主介绍,卖出一头猪平均亏本200元左右,3-6月份肉猪最便宜的卖8元/公斤,仔猪最便宜的卖300元/头,他们的猪场盈亏平衡点将近12元/公斤。上半年一起卖了600多头猪,亏10多万元,如果下半年保持12-13元/公斤价位,还是回不了本,主要是看明年市场了。当前养猪生产存在问题 2.1 养猪生产水平低。
一是目前全市养猪生产仍然是千家万户零星分散养殖为主,饲养规模普遍较小,较大规模养殖和标准化养殖的比重比较低。二是
饲料报酬低,多数猪场的料肉在3.0∶1以上,有的猪场甚至达到3.4∶1以上。2.2 动物疫病风险高。
规模小的猪场防疫基础条件差,少数养猪场(户)防疫保健意识不强。随着动物疫病种类不断增加,动物疫病的威胁进一步加大。一些常见疫病,如猪瘟、猪喘气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附红细胞体病,在老猪场中时有发生,对养猪业的危害性较大。2.3 制约规模养猪业发展的问题突出。
用电难、用水难、贷款难、污染治理难等实际问题,仍然制约着规模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养猪场的建立、运营都需要占用大量资金,一旦经营不善出现亏损,将使其难以为继。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多数猪场都存在用水、用电难的问题,因为养殖场远离居民区,水电供应就成了问题,象州县寺村镇有个猪场养猪十多年,水电问题还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当然有内因也有外因。2.4 生猪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
我市生猪生产主要是围绕城市鲜肉供应,为定点屠宰厂提供活猪和部分外销到柳州、南宁等周边市场,目前全市目前还没有一家猪肉加工龙头企业。2.5 猪场与市场衔接不好。
多数养猪户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经营,单打独斗、信息闭塞、销售渠道单
一、流通不畅,且多数在本地销售。多数猪场与市场衔接不好,甚至脱节,不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在利润分配上,猪场
与市场不对称。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论养猪户盈亏与否,屠商宰杀一头猪,都稳赚100元。3 推进生猪发展的措施 3.1 当前生猪发展的有利因素
3.1.1 生猪养殖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2010年上半年存栏能繁母猪10.52万头, 同比增长6.43 %。100头以上规模猪场增加105户,存栏24.68万头,比1季度末只增加1.53万头,表明了规模猪场生猪不存在压栏现象,大多数猪场淘汰老母猪,更新后备母猪,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市、区)政府也出台了多项激励生猪生产的一些措施,导致许多规模养猪户都理性地看待猪价起起伏伏,不存在宰杀生产母猪的现象。
3.1.2 生猪行情波动的规律看好 从生猪价格波动周期看,生猪价格的波动一般是3年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分4个阶段,即市场高潮期、回落期、低潮期和回升期,每一个阶段大约6-9个月时间。目前生猪低潮期从春节后到6月底,将过半年,逐步进入猪价回升期。不过据网络媒体介绍,年内生猪价格反弹不大,不会出现高价肉现象,猪肉市场基本上稳中有升。
3.1.3 金融危机基本上消退,国内CPI指数回升 2008年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金融危机持续到2009年,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2010年国内经济得到恢复,据预测,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有望到8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国内外经济环境利好,预计下半年养猪生产会进入正轨。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将带动下半年生猪价格小幅上升,这是当前养猪户补栏的最佳时机,如果要等猪价上来了才补栏那就来不及了。
3.2 当前应对措施
3.2.1 落实中央强基惠农政策 继续落实中央强农支农政策,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能繁母猪补贴与保险,生猪良种补贴等政策。
3.2.1 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 今年国家继续安排30亿元中央建设投资支持生猪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自治区也继续开展生猪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场)的认定,因此当前要加大“跑部进省”力度,争取更大的支持。日前,市水产畜牧兽医局2011年项目工作正在加紧申报,生猪标准化项目、饲料加工厂、畜禽交易批发市场、创建现代农业标兵、现代畜牧业园区、良种繁育体系等项目建设都十分重要。
3.2.3 指导规模养猪场(户)加快补栏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发挥来宾市水产畜牧信息网的作用,传递当前养猪业的前沿信息,组织有经济实力的规模猪场(户)从区内外引种,适时补栏,以稳定明年猪市。
3.2.4 增加资金投入,保护生猪生产 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发展经济是非常必要的。当前正值生猪生产的困难时期,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生猪生产,采取非常措施加强与银行、信贷、金融、保险、财政、妇联等部门协调,帮助规模养殖户协调信贷资金,支持生猪
生产,重点支持种猪生产企业或规模场(户),保护好母猪生产能力。同时,指导种猪场利用生猪市场疲软期调整、优化种猪结构,选留高质量的优质种猪,淘汰超龄和劣质种猪,保持适当种猪数量,提高能繁母猪生产性能,适当缩减商品猪存栏。引导养殖户暂不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待时机成熟,增加母猪补栏量,以迎接新一轮盈利期。
3.2.5 建立畜牧业长效保障机制,保护养殖户利益 在生猪市场价格低迷、养猪亏损严重时,建立最低保护价机制,收购生猪作为猪肉储备;建立肥猪补贴政策,与粮食、油料一样,交售一头肥猪给予一定的补贴;建立种猪补贴政策,对种猪场种猪给予补贴,保障猪源,保障农民利益,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3.3 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3.3.1 落实水电问题 建议水电部门对规模养殖场用水用电问题继续优惠,调查中不少业主反映,因为养殖场远离居民区,解决了水电问题几乎解决养殖场发展的许多瓶颈问题。
3.3.2 加大疫病防治与监测问题 复杂猪病等烈性传染疾病对新老猪场的威胁巨大,加大疫病防治与监测工作十分紧迫。3.3.3 培植养猪龙头企业 围绕优势产业,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步伐,重点扶持兴区业泉猪场、黔江示范牧场、凤凰知青示范场、祥丰猪场、华邦猪场、鑫盛源猪场、武宣种畜场、武宣食品公司、武宣丰源猪场、武宣县富进猪场成为万头猪场,组建养猪龙头企业,通过龙头的带动,到2011年建设500个规模养殖小区(场、户)。
3.3.4 着力培育产业基础 一是培育适度规模养殖,壮大规模养殖。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加工型龙头企业。三是建设大型畜禽交易批发市场,以市场带生产,以生产带市场。四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健全生猪储备机制。实施冻肉储备、调整政府补贴等措施,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同时建立市县级的活猪储备库,以增强政府的市场调控能力。
3.3.5 加大宣传,稳定信心,安抚民心 由于上半年毛猪价格低迷、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养殖户积极性低落严重伤害了养猪户积极性,致使生猪补栏积极性受挫,对养猪生产极为不利。因此要做好宣传和安抚工作,让规模养殖户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上来,及时引种补栏,尽快恢复生产,以免明后两年吃高价猪肉的历史又会重演。
二〇一〇年七月十九日
7.当前进出口煤炭形势与分析 篇七
1.1 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中国能源矿产丰富,煤炭生产量与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位;电力装置容量与发电量居世界第二位,经济由稳定成长与通膨压力并存的阶段转入成长趋缓与通膨暂解的格局;至于CPI物价指数,至2011年10月,中国物价上涨率已降至5.5%,楼市与食品价格已有回落,显示通货膨胀压力已越过高峰;物价同比上涨率在2011年11月已降到4.2%;2012年可望有效压抑通货膨胀[1]。
面临国际经济局势的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成长趋缓甚至衰退的忧虑下,中国在2 01 1 Q4经济景气受到需求收缩放缓的影响,持续呈现回落的态势,2011年Q1~Q3,中国的煤炭进出口同比成长率别为9.7%、9.5%与9.1%,显示经济成长逐季放缓。煤炭进出口成长率可能降到8.8%~8.6%左右;预估中国全年煤炭进出口成长率约9.0%左右,经济‘软着陆’已成定局[2]。至2012年,经济成长存在持续下行的风险,预测煤炭进出口成长率会回落至8.2%左右;2013年以后,中国经济可能进入中速成长(7%~8.0%)阶段,而不再出现高速成长(10%以上)。[3]
由于经济成长与物价涨幅呈现双双下行的态势,通货膨胀压力受到抑制,展望中国2012年Q4的煤炭进出口发展,原本着重于‘控物价’的总体经济政策极有可能进行‘微调’,转向‘稳增长’倾斜[4]。紧缩偏紧的煤炭进出口政策转为‘定向宽松’,但不会全面放松;原材料进出口政策有更加积极的空间,但不意味会有新一轮的财政刺激,而是在‘调结构’的基调下,将原材料进出口力度转向其他领域。
1.2 煤炭经济特点
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成长率自2009年Q2金融风暴谷底回升以来皆超过整体煤炭进出口成长率。2011年Q1,相关部门增加值的同比成长率为11.1%,Q1与第Q3则回落到10.7%与10.6%;仍高于同一时期的煤炭进出口同比成长率;显示近两年来中国煤炭进出口的较快速与稳定成长主要是靠工业与营建业部门的高成长所带动。
若进一步检视煤炭经济增加值成长率,可以发现其进出口与重工业成长的关联性高于轻工业;在2010年初,中国煤炭工业生产受到出口恢复、内需旺盛、企业回补库存与低基期等因素影响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成长率达到20.7%,其中重工业增加值成长率远高于轻工业增加值成长率。其后,工业生产减速,尤其是重工业增加值的成长率大幅减缓,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加大强制节能减排的控制力度,对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重工业实行差别电价所致。
可以看出,2010年中以来,中国煤炭经济在‘节能减排’与‘电荒’的供需矛盾中,但2011年Q1与Q2重工业增加值成长又见反弹,一度对‘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造成严峻威胁;至2011年Q3重工业成长已有减缓。
2 进出口煤炭存在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中国检验检疫机构对煤炭的检验监管自2009年起从原来的促进出口调整为宏观调控进出口。2010年中国煤炭进出口在外需环境改善、政策刺激与低基期的环境因素下,延续2009年以来的回升向上走势,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恢复成长,三大动力明显增强,因此在2010全年度进出口成长率为10.3%,比2009年的进出口成长率9.22%高出1.1%。
当前,国家质检总局主管全国进出口煤炭的检验监管工作。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职能分工对进出口煤炭实施检验和监督管理。2011年Q1~Q3,中国煤炭由进出口回升走势转入稳定成长阶段,进出口成长已有放缓趋势,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口煤炭实施口岸检验监管的方式,对出口煤炭实施产地监督管理和口岸检验监管相结合的方式。产地检验检疫机构接受出口煤炭生产企业自愿申请,对其质量诚信度、生产加工工艺、生产技术条件、质量保证能力等按照标准进行考核,将出口煤炭生产企业分为A、B、C、D四种类别,实施不同条件要求的监管方式。
可以看出,煤炭由进出口回升走势转入稳定成长主要原因在于:(1)2009年进出口运行呈现‘前低后高’,基期不断垫高,至2010年进出口运行已转为‘前高后低’走势,对2011年进出口运行走势产生明显影响。(2)宏观调控政策以及进出口煤炭的检验监管工作对消费投资与工业制造产生了抑制作用。(3)欧美国家复苏力道不足且国债问题严重,致使全球经济景气在下半年急转直下,牵制中国与其它新兴国家的经济成长动力。这些手段和措施的具体作用在于控制煤炭出口,提高煤炭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是配合中国正在进行安全生产对小煤矿的限产整顿。可以看出,中国实行宏观调控和能源政策中,一直逐步加强和规范对进出口煤炭的检验监管力度。
3 进出口煤炭形势预测及出口企业对策
总体来看,中国国民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其中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增速纷纷回落。国内煤炭市场需求不旺,据煤炭运销协会资料显示,当前中国煤炭销量累计完成8.17亿吨,市场供需形势整体宽松。
当前进出口煤炭产业从需求支出面来看,拉动中国煤炭进出口成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包括民间消费与政府消费)在中国十二五规划将内需列为首要任务的目标下,可望在2012年有稳定的成长,但受到国际局势不确定的影响,消费者对未来信心较为薄弱。其次,投资拉动煤炭进出口成长的动力在2011年至2012年确定会大幅减弱,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在2011年达到高点后,受到房市降温影响会逐渐减弱。第三,对外贸易受到先进国家需求疲弱的影响,出口形势恶化,但对新兴国家贸易依然畅旺,预估出口与进口成长率分别为7.3%与8.9%,属于中速成长,贸易顺差会进一步缩小,甚至在2013年以后出现逆差。
4 结论及建议
由于国际经济疲软致使中国煤炭出口形势不乐观,且处于结构调整时的中国国内经济也不可能大幅增加投资,因此进出口煤炭成为当前形势下被寄予厚望的经济成长驱动力。
但以2012年情势来看,进出口煤炭仍属中国经济成长的动力;预估2013年后续几年,消费具有巨大潜力与优化空间,进出口煤炭仍维持适度稳健成长,进出口煤炭虽面临当前国际局势不稳而倍加艰难,但在中国稳定外贸政策下,对外贸易仍具备持续成长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文臻.注意规避煤炭产业风险[J].当代矿工,2005(12).
[2]冯雨,李学刚,丁文芬.煤炭进口对沿海地区煤炭市场的影响[J].中国煤炭,2011(7).
[3]郑向东.影响煤炭价格的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8).
8.当前南非经济形势分析及展望 篇八
一、本世纪初以来南非经济进入较快增长周期,但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势头明显减弱
(一)21世纪以来南非经济快速增长
自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以来,南非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1994—2000年经济平稳增长,2002—2007年则进入较快增长周期,GDP年均增速为4.78%。其中,制造业和采矿业是南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2—2007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1.1%和8.31%;金融、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南非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不断加强。南非矿产资源丰富,在非洲地区范围内制造业水平较为发达,因此,南非的主要出口以煤炭、金矿、铁矿、钻石珠宝以及机械和车辆类产品(主要是出口到非洲地区)为主,此外,南非大量进口石油和石化产品,以及高附加值的机械和电子类产品,与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印度的贸易联系不断加强。
与此同时,高失业率、不平等和贫困是南非长期面临的问题。2003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失业率有所下降,但2007年仍高达23%;黑人的失业率高达28%;社会贫富差距较大。另外,随着2002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南非经常账户赤字不断扩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高于7%。
(二)南非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实现复苏,但2012年以来增长势头明显减弱
南非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短暂衰退后实现复苏。2008年第四季度南非经济增速下降,2009年南非经济下滑1.5%,2010和2011年经济开始复苏,增速分别为3.1%和3.6%。2012年以来,南非经济增长势头减弱。受欧债危机和国内工人罢工事件的影响,2012年经济增速降为2.5%。
2013年经济形势更加严峻:一是经济增速大幅放缓。2013年第三季度经济仅增长0.7%,为危机后经济复苏以来最低值,全年经济增长仅1.9%。二是通胀压力较大。全年CPI变动率为5.7%,仅略低于央行6%的警戒线。三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劳资矛盾激化,罢工事件频发,2013年南非失业率为24%。其中,15—24岁和25—35岁上的青年人失业率分别高达48.9%和28.3%。四是兰特急剧贬值。与年初相比,贬值幅度高达18%。五是经常账户逆差和财政赤字扩大。2013年贸易逆差较2012年增长98%。南非由于危机后实行反周期的财政扩张政策,2009年年开始由盈余转为赤字,2013年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5.4%。六是资本市场大幅波动,2011和2012年外国对南非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净购买额分别为248和852亿兰特,2013年降为13.29亿兰特。由于经济结构性矛盾和脆弱性凸显,南非与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土耳其成为公认的“脆弱五国”(“Fragile Five”)。
二、对当前南非经济面临风险的主要原因分析
南非经济形势的恶化,与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资本大量流入、国内结构性矛盾突出、美国宣布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后国际资本流向逆转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普遍陷入衰退,尤其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经济负增长,为促进经济复苏,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新兴市场国家在受到短暂冲击后,经济呈现出复苏迹象,金融市场也相比较发达国家较为稳定。国际资本在此情况下大量流入包括南非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投资于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市场。前文已讲到,2009年以来国际资本对南非股票和债券的净购入额持续增加,导致南非对外债务急剧上升。
(二)信贷繁荣和经济较快增长背后的结构性矛盾持续
在外需减少造成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南非采取反周期的经济政策,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银行机构对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贷款大幅增加。
一是经济增长的同时风险资本价值上升过快。国内外充裕的资本进入市场,不同程度带来投资、消费和进口需求的增长,但由于出口减缓,矿业、制造业等部门的投资受到影响,容易造成风险资本价值的上升过快。2010年和2011年南非经济增长3%以上,同时股票市场价格涨幅较大,明显高于美国和除土耳其外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
二是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导致局部领域矛盾激化。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不足、初等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不足造成的劳动力技能不能适应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50%,这些结构性问题的存在,导致收入在不同群体间分配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局部领域矛盾的激化。
三是出口结构单一和进口需求刚性带来经常账户赤字急剧扩大。南非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出口结构以铂族类金属和钻石为主,而进口以石油、石化产品和高附加值的机械类为主,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带来经常账户赤字的不断扩大,导致本币的贬值压力,本币的贬值在出口需求增加有限而石油和机械电子产品进口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又加剧了经常账户赤字的扩大。
(三)国际资本流动环境的变化和资本流出迹象的出现
随着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美联储2013年12月宣布保持低利率政策不变、减少证券的购买。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收紧的启动,以及美元升值的预期影响了全球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情绪,造成了投资者对包括南非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的投资兴趣降低,从而引发了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出新兴市场国家。2013年第四季度南非已出现了资本流动逆转的迹象,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金融账户下证券资本的净流入显著减缓,2014年以来出现净资本流出。
(四)国内经济结构问题凸显背景下,经济面临负反馈的风险
资本市场的变化,影响产业的投资信心、产能利用率,还包括国内结构性问题,如家庭负债、政府负债、经常账户赤字。
第一,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南非的国内私人消费需求是GDP的主要构成,由于经济增长信心的变化,国内对家庭的信贷增速下降,加之,南非储蓄率较低,国内储蓄总值/GDP不足15%,家庭债务/可支配收入高达70%以上,另外,劳资矛盾激化情况下,生产性投资受到影响。这些都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制约因素。
第二,通胀压力上升。资本流出使得经常账户赤字较大南非兰特本币急剧贬值,通胀压力加大。为控制通胀,央行将基准利率提高0.5个百分点,但这无疑加大了资金成本。
第三,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国债收益率趋于上升。2013年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5.4%,十年期国债收益率2013年11月份以来呈现出上升态势。
第四,经济低速增长背景下收入差距扩大和高失业率导致矛盾激化。2014年金属制造协会工人号召罢工抗议《就业促进税收法案》,其原因是他们认为资本家实际上从法案中受益更多,而就业市场没有好转。基于罢工形势的恶化及其造成的生产损失,部分外国资本计划撤出其在南非的矿产业投资,将会导致就业人数的减少,失业问题趋于严重。
总体上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大规模国际资本流入和国内信贷的繁荣是不可持续,国内金融体系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没有显现出矛盾,而是在发达国家资本流行性大幅扩张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和信贷繁荣的同时,延迟了结构性问题的改革,使得发达国家资金收紧时,由于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凸显和局部领域矛盾的激化,使得国内经济面临较大风险。
三、南非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进入2014年以来,南非经济增长势头较好,1月份制造业生产指数同比上涨2.5%,其中,石油和化工业、钢铁、非有色金属产品和机械业增长较快,由于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1—2月份贸易逆差同比略有下降,尤其是2月份由于对非洲地区的顺差增加,而对其他地区的逆差减少,出现小额的顺差。但是,南非仍然面临严峻形势。
首先,本币贬值,通胀压力再度加大。2月份1美元兑换的兰特达到2003年以来最高值,1月和2月CPI变动率分别为5.8%和5.9%,2月份环比上涨1.1%,从物价上涨的因素看,主要是食品、原油和健康保险价格的大幅上涨。南非中央储蓄银行(简称南非央行)已于1月份改变从2012年以来基准利率5%的水平,提高0.5个百分点至5.5%。
其次,工人罢工事件不断,南非矿业与建筑工人协会于1月23日发起对全球三大铂族金属生产商的罢工,持续至4月份,而3月份金属制造工会又发起全国联合罢工,抗议《就业促进税收法案》及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第三,资本市场面临的风险,由于南非的汇率灵活,资本账户的开放,因此,资本市场的变动,会造成汇率的大幅波动。在2013年出现非居民的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入和流出大幅下降的背景下,2014年1月份出现306亿兰特的资本净流出。
目前看,南非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不排除局部领域矛盾激化导致经济形势严重恶化的可能,但总体上将保持低速增长。具体来看:一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可能带来资本的流出,保持原先的资本融资规模面临一定的挑战。但是南非金融行业采纳了《巴塞尔协议3》,基于全球流动性在短期内迅速收紧的可能性不大,南非金融市场短期内出现崩溃的可能性较小。二是面临通胀压力加大和经济增长减速的压力将持续。南非的进出口结构将导致经常账户逆差的持续,货币贬值、进口成本增加必然带来国内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带来通胀压力。在出口需求疲软、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动力较弱的情况下,经济预计在一段时期内保持较低速增长。但需求端形成的物价上涨压力较小,CPI预计将基本保持在南非央行警戒线以下。三是不排除局部领域的矛盾激化导致经济恶性循环的出现。由劳资矛盾激化或其他局部领域矛盾的激化导致经济增速的下降,又加速资本的外流和货币贬值,并通过投资信心不足、信贷收紧和政府融资成本提高等,使得上述问题趋于恶化,形成“资金流出—汇率贬值—经济下滑—局部矛盾激化”的负反馈,从而使得经济增长形势严重恶化。四是南非长期存在的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不足、初等教育普及率低、失业率高、贫富差距大等问题,成为南非经济社会转型阶段的政策重点,另外,加强与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国家的经济联系,从而增强南非制造业和金融中心地位,将构成未来支撑南非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据南非央行估计,2014年和2015年经济增速为2.3%和2.7%,略高于2013年0.9%的增速。
【当前国际形势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当前国际形式特点的论文08-12
当前国际形势热点问题07-20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校园工作的启示10-12
当前信用风险管控形势的分析与思考08-20
对我国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形势的SWOT分析08-21
对当前语文科修辞教学的方向分析论文07-11
中国当前形势09-29
当前的就业形势09-01
当前形势心得体会09-05
企业当前维稳形势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