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2024-07-03

社会工作论文参考文献(8篇)

1.社会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篇一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大会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和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党在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建设和谐社会,法制建设必然先行,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法制建设是其坚强后盾和重要保障,只有在法制完善的社会,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发展进步。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就。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开展与深化的,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臶;体现在法制上,就是我国立法与法制建设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向国民和全世界承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制政府的目标。此后,朝着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加快步伐:《行政许可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突发事件应对法》…..法制政府的框架更加清晰。

一、在新时期新阶段,立法既重效率,又重成果。

(一)、灾后重建有法可依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北纬31度,东经103.4度,一瞬间,大地痉挛,山崩地裂,中国进入“汶川时间”。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里氏8.0级地震灾害,整个国家进入了紧急状态。

面对无情灾难,依靠《突发时间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尚方宝剑”,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急速锤炼。抗震救灾,法治“引路”;灾后重建,法治“领跑”。有力、有序、有效、透明的抗震救灾工作,赢得了国民的信任,也被国际社会打了高分,面对更为繁复的灾后重建工作,国务院又一次选择了法治——用刚性的法规,更好的促进和规范灾后重建工作。

(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紧急出台

首部针对一个地方震后恢复重建的行政法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高效出台,在中国立法史上都是罕见的,这也将在中国法制史上留下大写的一笔,这生动诠释了一个人民政府对13亿人民的理性承诺,标志着政府依法行政理念的深入,体现了政府行政水平的提高。

从法规条文看,这部高效的立法,也有着高质量: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损毁的重要公共设施的工程质量鉴定提出了明确要求;恢复重建规划要吸取专家参加,充分听取地震灾区干部群众意见;对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提出了特殊要求;严格的监管规定,等等,清晰界定了政府的任务和职责,彰显着法制的力量,体现着人文的关怀,贯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也都能从中找到答案。历史将会铭记这部特殊的条例。

2006年,我国正式制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这两项紧急预案的出台,意味着突发性灾害一旦出现时,从国家到地方的各个行政层面,都能有利、有力、有效、有条不紊的加以应对。正是由于党和政府这些年来的早有所备,才有今日的科学、及时、有力的应对;即无论是多种军的调遣,社会多种资源的整合,国家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都做到了快速、有序和高效,以求把地震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把抢救生命的可能性提到最高程度。

二、立法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自2002年起历时五年七审的物权法制定过程,在民主立法和技术设计上,可以说是中国立法史上的立法标杆。物权法,上涉国家基本经济制度,下系民众切身利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一直将中国的物权法草案排在整个民法立法进程中最优先的位臵,而物权法草案迄今也创造了全国人大立法史上单部法律草案审议次数之最。物权法的初审是在2002年12月的九届人大常委会上,十届人大常委会又经过6次审议。5年来,在一次次座谈、征求意见和修改的基础上,经过7次审议的物权法草案已就许多有争议的重大问题逐步达成共识。

7月10日,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全文向社会公布,征求各界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12部向全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的法律草案。早在五届全国人大期间,彭真委员长就提出要推进立法民主化,除非特殊情况,人大立法工作都要经过公议阶段。在对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行政诉讼法、合同法等10部法律征集意见之后,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这是距离最近的一次成功的征集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据收到的意见,对草案作出了多项修改。物权法草案的公布,使人们在密切关注并参与草案内容修改的同时,也关注公布法律草案这一推进民主进程的做法。

(一)、《物权法》的颁布施行完善了《民法》当中关于物权方面的法律 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颁布施行《物权法》,其中明确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物权法》是调整有形财产关系的法。”马克思主义者最高理想是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民法》的精髓就在于此。所以,《物权法》的颁布,与我国的社会制度本质一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公民合法的财产权,有利于遏制特权阶层的利益。“有恒产者有恒心”,《物权法》将提高公民的安全保障意识,对市场 经济正常运行起保驾护航作用。

物权法律制度是基本的民事法律制度,而中国的物权法律制度正在建立和健全过程中。其中,宪法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权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民法通则规定了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担保法、土地管理法等单行法律,也从民事、行政管理的角度,对有关物权作了大量特别的补充性规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依据宪法原则,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物权法,对涉及物权制度的共性问题和迫切需要规范的问题作出规定,不仅要界定物的归属,利用物的效用,还要保护权利人的物权。物权法应既为财产权利人提供激励,又为市场运行规范秩序。

(二)、在制定物权法时,坚持了依据宪法的基本原则,突出了中国国情,具有以下特点:

1、坚持以宪法为依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体现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对国家、集体和私有财产平等保护的原则。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发展权利,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环境。平等,是指权利主体在适用法律面前的平等,物权法涉及的是民事关系的物权主体的平等保护。也就是说,各种财产在民事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受平等保护。

2、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立足中国实际。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公有制,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私有制。西方国家的物权法或者财产法,属于私法范围,不存在国家、集体、个人财产平等保护的问题。中国的物权法,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实践经验,确立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物权法律制度。当然,要借鉴国外物权法律制度中有益的东西,但绝不能照抄照搬。

3、坚持实事求是,重点解决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规范的问题。对实践经验比较成熟的,规定得比较具体化,强调可操作性;对实践经验尚不成熟但现实中又需要的,规定得比较原则化,为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实践留下发展空间;对缺乏实践经验、意见分歧大的,暂不作规定,待条件成熟时进行补充修改。

4、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为之服务。立法中的传统继承和现实创新不是截然分开的,各国之间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因此,中国在担保物权制度立法上,既不能一味追求新潮,也不能过于保守,对于新的担保物权类型,应当坚持“成熟一项,制定一项”的稳妥原则。

三、立法更加贴近民生,关注民意,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者的权益。

(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旨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劳动合同法》。这部备受关注的法律经历了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求意见、四次审议之后,终于出现在人们面前,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它从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明确了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与世界综合水平比较而言,中国就目前来说,劳动成本低作为一种优势,在一定时期它当然是可以坚持的。但是从长久来看,劳动力成本低,绝不可能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的法宝。如果看看,国际上凡是有竞争力的国家,都是劳动力成本高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大幅度提高劳动力成本,而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是一个趋势。

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它从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明确了劳动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于提高我国的劳动成本,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劳动合同法》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劳资关系的和谐,加强了对劳动者的保护。

(二)《劳动合同法》出台的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加快,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形式和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劳动用工制度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些地区、行业和单位甚至相当严重,影响了劳动关系的和谐。因此,无论是从法律自身完善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规范和协调现实劳动关系的角度来看,都迫切要求在劳动关系建立伊始,就从源头上把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纳入更严格规范的法律框架之中,以更大力度矫正劳动关系的失衡失范,从根本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劳动合同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关系双方一种和谐融洽的良性状态。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维护和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对建设和谐劳动关系作出部署。

(三)《劳动合同法》的重大意义

《劳动合同法》充分认识到当前局势,在促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意义重大。

1、立法贴近民生,符合民情。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造福人民的发展观,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和保障好人民的健康权利、安全权利、劳动权利、受教育权利等生存权和发展权。饭碗对老百姓来讲,是天大的事情。劳动关系和谐健康,经济发展才能又快又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能实现。因此,《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以前法律上对劳动关系的制约上的不足,符合当前人民群众对于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和呼声,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2、立法贴近当前实际,符合国情。建设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七大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格局中,保持健康、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至关重要。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最大的和谐,和谐社会一定是广大劳动者正当利益真正得到实现的社会,也一定是劳动关系双方都能够共赢共荣的社会。没有健康和谐的劳动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就失去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劳动合同法》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够积极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3、《劳动合同法》是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保障。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9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确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合同制度。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劳动合同制度的确立,对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臵,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 关系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已初步形成建立方式市场化、权利义务契约化、用工形式多样化、争议解决法制化的劳动关系格局。

《劳动合同法》旗臶鲜明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具体内容中加大了对劳动者保护的力度,这在目前劳动者权益还得不到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对于保护劳动者权益和增强劳动者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逐步实施,我国的法制建设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公平正义、奋发进取和劳有所得、安居乐业的社会和谐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佟柔等主编:《民法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2、叶孝信主编:《中国民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3、梁慧星:《民法解释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5、《理论热点面对面》 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6、、邝少明,李秀华.和谐与利益[J].法学论坛,2005年第4期

7、佟柔主编:《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若干民法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8、袁久红等.实现公平正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2005年10月

2.社会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篇二

一、加强地方党史文献管理的重要性

所谓的地方党史文献, 是指反映地方所在地党的历史发展和概貌情况的正式出版或非正式出版的各种文献。包括地方党史人物、重要党史事件、党的自身建设、领导当地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总概貌的各种文献资料。地方党史文献具有政治性、教育性、服务性、特殊性等特征。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地方党史文献资源, 对于当地党委领导人民进行经济、文化建设, 推动当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加强地方党史文献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党史和党建是统一的整体, 今天的党史就是明天的党建, 今天的党建就是明天的党史, 深入研究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特别是执政以来的经验教训, 揭示党的执政和建设的规律, 对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提高党的科学化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地方党史文献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党史的主要教育是“资政育人”。就育人而言, 地方党史文献是告知后人最规范、最权威的爱国主义教材。其所记载的爱国英烈和革命传统, 灿烂文化以及先进思想等观念和史实, 是生动活泼的乡土教材, 这些发生在家乡的史实, 易于激发人们的爱乡、爱国之情。有助于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一步加深对党的认识, 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念。

3. 地方党史文献有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党史文献, 特别是地方党史文献, 对地方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化生活、发展沿革、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经验等都有详细、准确的记录, 地方党委、政府只有准确无误地了解各方面的历史资料, 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 才能更有效地对现实状况作出合理的分析评价, 实事求是地对当地经济发展作出预测和规划。

二、地方党史文献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地方党史文献信息化管理滞后。

主要表现在: (1) 缺乏全国性管理机构。由于我国党史文献信息管理机构分散, 分属于不同系统, 这种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体制, 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文献管理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 (2) 缺乏数据库建设统一发展的有效措施。由于党史文献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真实性、保密性、政治性, 因此, 党史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应适应上述特点, 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到目前为止, 全国尚未建立统一的数据库, 现有的数据库通用性差, 标准化水平底。

2. 对地方党史文献管理工作认识弱化。

主要表现在: (1) 对地方党史文献管理工作认识淡化。首先, 由于“冷线情结”, 一些地方领导对党史工作特别是党史文献管理工作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关心不够, 客观上影响了管理工作开展。其次, 由于经济浪潮的冲击, 相当一部分人只重视发展经济, 不重视意识形态, 从思想上忽视了地方党史文献管理工作。 (2) 地方党史文献管理工作者缺乏工作积极性, 创新意识不强。一些党史工作者满足于已有成绩, 安于现状, 得过且过, 不思进取, 工作没激情;有些党史工作者甚至在思想上存在着“拜金主义”不良倾向。

3. 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 我国地方党史文献管理人才队伍总量不足, 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效, 而现有的党史文献管理工作队伍由于人事体制、工作性质等因素影响, 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一方面, 高素质的人才只出不进, 人才队伍不稳定, 有平庸化、断层化、老年化的趋势;另一方面, 受培训经费不足和培训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 现有的人才又不能得到较好地充电, 人员素质提升缓慢。

4. 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各地地方财政收入参差不齐, 对党史研究管理经费投入各不相同, 当前, 我国地方财政投入于地方党史工作经费普遍不足, 硬件设施建设很受局限, 各项工作的开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经费的影响。

三、加强和创新地方党史文献管理工作

1. 加强地方党史文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全面准确宣传党的历史有利于总结我们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经验, 为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有利于总结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经验, 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我国地方党史文献管理部门收藏地方党史文献的历史普遍较短, 积累的管理经验不多, 在平时的工作中, 一般只注重文献信息资料的收集, 忽视了地方党史文献工作内涵、性质、重要性的宣传, 要全方位、高质量开展地方党史文献工作, 会遇到一定程度的困难, 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 有关部门领导、党史工作者既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地方党史文献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又要以创新的思维、有效载体推进各项宣传工作的开展。首先, 各级党组织要把地方党史知识作为各部门、各单位学习的主要内容, 党史工作者要主动为各单位各部门提供党史学习教育的资料性读物、地方教材和普及读物。其次, 利用党史纪念馆、党史教育基地、相关图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再次, 通过开展党史教育基地评选工作、地方党史知识讲座、地方党史知识竞赛、党史专题理论研讨会、创办党史专业报刊读物、地方党史研究成果评奖活动等有效载体,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2. 加强地方党史文献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地方党史文献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事业, 其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对专业人员学术水平、知识素养和精神境界要求较高, 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没有耐得住枯燥的韧劲, 要做好地方党史文献开发工作是不可能的。因此, 加强地方文献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开发与利用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关键。一方面各相关主管管理部门应抽调具有事业心、熟悉采访业务、公关能力强、态度和蔼、勤讲、勤跑的青年专业人员充实地方党史文献信息管理部门, 并定期组织这些人员到相关培训机构学习充电, 提高他们的文化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 要根据业务需要, 每年有计划地吸纳大学毕业的专业人才, 提高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同时, 组织相关单位有兴趣爱好的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加入到地方党史文献临时管理工作队伍中, 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 联合攻关, 才能不断取得新成果。

3. 开辟地方党史文献特色阅览室。

地方党史文献资料内容多、范围广、利用率高, 因此, 有必要专门设立地方党史文献阅览室, 根据情况需要, 将地方党史文献按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深度进行整理加工。一是有目的、有选择、有计划地编制各种不同形式的文献专题书目、索引、题录。二是编制文献联合目录, 利用图书馆网络有利条件促进馆际互借, 实现地方党史文献资源共享。三是在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索引的基础上, 进一步编写内容提要和单元知识摘要, 详尽地提示地方党史文献的内在重点信息, 以便于用户检索利用。四是汇编专题资料。地方党史文献信息分布零散, 同一专题或同一主题的文献往往分散于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大型综合性文献中, 应根据不同的需求, 采取复制、摘抄、剪辑等手段将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抽取析出, 集中汇编成册, 更大程度服务于广大读者。

4. 规范地方党史文献数据标准, 严格把握数据质量关。

规范化、标准化地方党史文献信息数据库是存世之本。没有规范、标准的数据便谈不上数据资源的共享, 也失去了建库的初衷和意义。规范化标准化的数据可以说是地方党史文献信息数据库的生命线, 也是数据库发展的起点和基础。目前, 我国尚未制定出有关地方党史文献数字化建库标准, 但可参照国际上建库置标语言、元数据标准、对象库标准, 结合地方文献的特点, 制定出能客观、真实反映地方党史文献特征的著录、标引规则, 并严格按照这一规则约束数据的制作, 保证数据的录入质量。同时, 还应制定数据校验规章制度, 通过人机结合方式提高数据校验的速度和质量。

5. 拓宽采集渠道, 增加征集内容。

党史资料征集是党史工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全面、系统、准确、丰富的党史资料是编写党史正本, 进行党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是正确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基础, 因此, 地方党史文献管理工作者应以务实的态度, 创新的思维有效地开展工作。一是建立联席联系会议制度, 加强与组织、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档案、社科联、党校高校等单位部门联系和协作, 定期从他们那里收取有关的原始资料。地方党史文献管理工作者要有长远眼光, 善于捕捉信息, 只要是明天将成为史料的文献, 今天就应及时收集, 迅速整理、归类。二是定期召开党史工作研讨会, 通过对党史工作研讨交流, 一方面推动了党史研究工作、党史文献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另一方面增加了党史文献资料收集量。三是召开当地有关人士座谈会, 争取得到他们的协作和支持, 鼓励当地社会名流主动捐献个人作品及藏品。四是广泛征集相关内容。地方党史文献内容丰富, 涉及面广, 管理部门要认真组织人员, 对包括党的自身建设方面、经济建设方面、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党的统一战线方面、各条战线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光辉业绩等进行采编。

6.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 推动地方党史文献数字化建设。

地方党史文献数量庞大, 内容丰富, 要被广大读者所了解, 关键在于数字化、数据库的建设。因此, 应加大资金投入, 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好硬件建设。包括库房建设、微机设备、光盘选用、通信设备等。二是抓好软件建设。对收集到的各种地方党史文献资料通过各种数字化技术加以整理制作, 进行标引和有序化, 形成“地方党史文献网络资源数据库”。三是建立一定规模、有效的检索功能和具有多媒体信息的特色数据库。使其充分发挥功效, 把最有价值、最有针对性的地方党史文献情报最快地提供给读者。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 充分认识地方党史文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认真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以创新的思维, 积极探索地方党史文献管理工作的有效思路, 对加强党的建设, 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党史文献,党史工作,创新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党史资料, 2007 (1)

3.数字参考咨询工作探析 篇三

【关键词】参考咨询;数字参考咨询;联合数字参考咨询;地理信息隔阂

【中图分类号】C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054-02

从起源和发展上看,传统图书馆有两大职能,即:文献资源建设和图书流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技术和新产品(例如互联网和搜索引擎)不断出现,分享和吞噬着传统图书馆潜在用户。图书馆在巩固和发展传统服务和职能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参考咨询的产生,赋予了图书馆新的内涵,其发展也使图书馆的学术性和学术能力取得长足进展。高校图书馆能否开展参考咨询工作及咨询工作成效关系到图书馆服务层次高低问题。

一、参考咨询的产生及发展

参考咨询服务起源于美国。19世纪末期,美国公共教育运动兴起,图书馆不再只是为少数精英阶层提供服务,也开始向普通的工人和农民提供服务。在帮助农民查找文献、有效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参考咨询服务随之产生。1876年的美国图书馆协会第一届大会上,麻省伍斯特公共图书馆馆长塞缪尔·格林发表关于“图书馆员和读者进行人际交流”的演讲,并据此篇演讲完成了论文《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个人关系》。虽然论文并没有正式提出参考咨询服务一词,但他的论述已经具备了参考咨询服务的性质。因此,格林被称为“参考咨询之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参考咨询服务在美国盛行,之后的20世纪前半叶,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不断发展和完善。

传统上,人们认为参考咨询服务是帮助用户查找信息,让用户能够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找到他们所需的信息,因此早期的参考咨询提供类似协助检索等简单的咨询服务。经过逐步拓展,开始提供编制书目、索引、文摘等服务。二战结束后,图书馆员开始向政府、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服务的结果以报告的形式提交。随着时代及参考咨询的发展,人们开始认为,参考咨询服务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提供信息本身。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数字化的图书、文献等成为图书馆资源的重要组成方面。通过互联网进行文献传递成为可能。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正在消失,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服务正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形式。1984年,美国的马里兰——巴尔迪摩大学健康科学图书馆推出了“参考服务的电子化访问”,而这被视为世界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这就是现在常说的数字参考咨询,也称虚拟参考咨询。

数字参考咨询与传统参考咨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的差别。数字参考咨询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图书馆员与用户的交流仍然是数字参考咨询的核心,仍然依托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帮助用户获取知识和信息等资源,只是在交流的方式和手段上双方都是基于网络实现交流。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和用户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扩大了图书馆的用户群,加速了知识的传播。(2)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更符合无纸化办公的发展趋势。(3)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更符合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二、美国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美国不仅是全球超级经济和军事大国,其文化教育事业也极其发达。以图书馆为例,美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引领世界图书馆事业潮流,居于前沿地位,美国图书馆可以为民众提供较为优质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其服务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广泛的服务范围与服务内容

美国图书馆遍布城市、乡村、社区、街道和大大小小的教学科研机构,普及程度相当高。根据美国相关法律规定,每两英里范围内必须见一个图书馆。美国各类型的图书馆都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绝大多数资料都可以为任何人开放。这种模式形成的庞大的用户基础,也为参考咨询提供了广泛和优质的用户群。美国图书馆借助丰富的传统资源优势,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升工作质量。从内容上看,美国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引导性的,解答读者的一般性问题,如某类书的存放位置等。

(2)计算机指令性的,解答计算机操作、图书检索等方面的问题。

(3)事实性的,解答读者关于某一事实的问题,如“1989年美国通货膨胀的程度如何?”

(4)了解馆藏性的,解答读者借阅书刊是时遇到的馆藏方面问题,如“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的馆藏情况和状态?”

(5)主题性的,解答某个专题的文献检索方面的问题,如“能否提供关于中世纪的城堡生活情况的资料?”

2 多样的服务方式

美国图书馆数字咨询服务形式多样,回复及时。一般将电子邮件咨询或网上实时咨询相结合,还有公告板和讨论组、网上表格、网络会议、专家咨询、合作数字参考服务等。此外,还为读者提供各类型的传送服务,如邮寄服务、在线服务、电子文件传送服务、复印服务、FTP服务等类型。随着分工的精细化,咨询服务还将读者按类型分类,分门别类地为读者提供完善、精细的服务和资源。

3 注重用户教育

美国各类型图书馆想来都非常重视对读者的教育和培训,想方设法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并随时随地对读者进行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教育。在实际工作中,把对读者检索和利用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培养,作为参考咨询馆员的一项重要使命。传统的参观、授课、宣传品等用户教育和图书馆主页、网络课堂、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相结合,提高读者的文献信息查找能力。

4 资源建设完善

美国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部一般都设置检索室,配备专用书库,形成专业性较强的完整工具书馆藏体系,各种类型的参考检索工具书,如百科全书、专科词典、传记资料、地名录、书目、年问、文摘、图谱、公司年度报告、历年毕业论文、索引等:各种载体形态,如印刷型、机读型、数字型等类参考书都收藏齐备。除此之外,某些学术著作、科学专著、教科书等都列入检索工具的范围。馆藏目录(专题性书本式目录)、联合目录、文摘杂志(分印刷型和微缩型)、索引等都是检索室的必备书刊。书目数据库和机读目录的使用提高了文献检索的自动化水平。

5 组建合作参考咨询项目

2000年春,美国国会图书馆与16个参与图书馆发起CDRS项目,通过图书馆等相关机构的国际化数字网络向研究者提供随时随地的专业参考服务,随后,OCLC、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系统和服务公司等加入,目前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图书馆参加进来。它利用遍布全球的成員机构的文献资源和专家的力量,提供一天24小时、一周七天的参考服务。

美国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发展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为世界图书馆界树立了一个服务的标杆、一个行业标准,也给各国图书馆以较大启发。从上我们可以一窥美国图书馆员的优秀的职业修养和职业能力。他们一般都是收到不同的专业训练、具有丰富的情报工作经验得信息专家。具备他们的能力和修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是一种荣耀,也将是国内同行应该努力的方向。

我国图书馆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参考咨询的概念,但该项工作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却较为缓慢。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发展虽取得不小成就,然而,从实际使用情况和效果来看,大多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参考咨询只是图书馆的从属服务项目,仅占图书馆工作极小的比重;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尚未开展此服务项目。无论是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还是服务方式和配套建设,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4.社会工作立法的文献综述 篇四

摘要: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项专业性和职业性的工作,我国的社会工作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引导、规范、推动和保障,但目前由于社会工作事业缺乏立法支持,致使社会工作不能全面系统地展开。本文拟从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结合境外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在理顺社会工作立法的基本理路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行本土化实践,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立法。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立法;社会建设

一、社会工作立法的概念

对于社会工作立法的解读实质上就是要解决怎样把社会工作纳入到法律之中来的问题。要想正确解读社会工作立法,就必须要理顺社会立法、社会法和社会工作立法三者之间间的差别和联系。

(1)社会立法的概念 在英美法中,社会立法是对具有显著社会意义事项立法的统称,例如涉及教育、住房、租金、保健、福利、抚恤养老企及其他社会保障方面。最早的社会立法当数《济贫法》,但最重要的社会立法应该是在19世纪,如当时有《工厂法》、《学徒健康法》和《劳工赔偿法》等。[1]在我国,劳动法制、社会保障法制等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具有普遍社会意义、并以社会利益为本位的法律.通常被称为“社会立法”,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弱势阶层的生存及增进社会整体的福利。

(2)社会法 就社会法而言,在外延上,最广义的社会法即国家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有公法和与私法相融合特点的第三法域。狭义的社会法指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义的社会位居于上述两者之间’。其调整领域主要包括教育权利保障关系、社会保障关系、弱势群体保护关系以及其他应有社会法调整地关系。[2](3)社会工作立法 目前对于社会工作立法的概念并不明晰,而我们平时谈及的“社会工作立法”更多地足指与社会上作有关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称。更进一步说,社会工作立法则可看成是国家关于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改善和管理社会生活、开展社会福利等方面社会工作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法律的一个组成部分。[3]

二、社会工作立法的背景文献研究

“社会工作是社会安全阀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4],”其内容和范围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有着不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可以作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社会工作,包括社会指导、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教育、社会服务、社会预防、社会建设和社会促进等。狭义的社会工作,主要指社会保障事业,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与安置和社会福利等。”

在社会工作的立法背景的研究上,有的学者从当前社会环境视角出发, 认为社会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的根本职能是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以人为主体,就必须以人的本质作为出发点,即以“社会关系”作为出发点。所以,以人为主体的和谐,其本质是人的关系的协调。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协调,同时还有最为重要的关系,即人与自身关系的协调,即人对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接纳等问题,[5]从理论视角论证了社会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有的学者认为,当前社会工作立法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主要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经验。在其看来,西方社会工作的百年发展历程,很大程度上与社会工作的立法相关,从英国的《济贫法》开始,就已经了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立法工作。法是由一定的物质条件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法的特点决定了物质条件一旦成熟,就需要制定、颁布和实施与之相适应法律规范,以确保由该物质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的规范化。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社会工作立法的发展,是由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决定的。纵观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而言,在很大的程度上,我们遵循的是教育优先的原则,在引入社会工作的初级阶段,我们强调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在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 到2010 年为止, 我国有200 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 58所高校获得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授予权, 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三个办学层次,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却忽略了社会工作人员的就业 问题,导致大部分社工工作专业的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无业可就的尴尬局面。社会工作毕业生人才资源的流失极为严重。当前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和本土化逐渐提上日程,国家层面的社会关注更多的聚焦在立法工作上。

有的学者则从当前社会工作立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双重层面来考虑社会工作立法的重要性。作者从社会变迁、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以及制度化和法制化的人才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工作立法的必要性,认为当前社会工作队伍的建设需要立法的保驾护航,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立法的功能上,尤其是保障与救济,缓和与协调的社会功能层面阐述社会工作立法法可以从法律的高度来保证公民基本的生存发展权的真正实施。在社会工作立法的可能性探究上,有些作者从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入手,认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具备了立法的有利条件。

三、社会工作立法的现状

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和统一的社会工作法,但关于社会工作立法的时间却是比较长的。我国从1951 年起,就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工作立法,内容涉及劳动保险、公费医疗、伤亡褒恤、干部老弱病残安置、离休退休退职、烈士褒扬、军人抚恤优待、复员和退伍义务兵安置、救济救灾、游民收容遣送、婚姻、城市社会福利管理、社会基层管理、社团登记与管理等,截止目前,名称中带有“社会工作”字样的法律法规文件有50 多件,全文中出现“社会工作”字样的法律法规文件多达1100 多件。

我国现行宪法中就有关于社会工作的内容,例如“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等,都是社会工作法律法规的重要渊源。同时,国家还制定了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社会工作法律法规,在社会保险方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2010 年)》、《失业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在社会救济方面,制定了《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在社会优抚与安置方面,制定了《军人抚恤优待条例(2004 年)》、《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等法律法规;在社会事业方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在社会教化方面,制定了《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特别是2004 年6 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把社会作作为一种职业纳入了国家标准体系中,2006 年7 月,民政部、原人事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首将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范畴,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职业的正式诞生,为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供了法律法规保障。

必须说明的是,在这数量比较庞大的法律法规文件中,专门为社会工作制定的文件不但数量不多,几个专门的社会工作法律法规都属于行政规章层次,还未上升到国家法律法规地位,明显缺乏权威性,法律效力也比较低,已经落后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

我国现代社会工作法律资源缺失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种缺失不仅体现在有关社会工作者职业法规、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维权法规和社会工作中介组织活动法规方面,同样也体现在社会工作实施过程中的社会工作人员法律素质的缺失。

四、社会工作立法模式的探究

社会工作的立法是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而社会工作法律法规得以贯彻实施的关键在于社会工作法治秩序的建立。

有的学者认为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混合法系许多国家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社会工作立法对明晰社会工作者的公众形象、规范从业社会工作者的行为、提高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维护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权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立法可以大致归纳为集中、分散和附属三种模式。在三种模式的探究上,根据中国的实际而言,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应将采用集中立法模式,制定—部《社会工作法》作为该领域立法的标志性目标。

部分学者认为在社会工作立法的建立过程中,必须要关注伦理建设和法治秩序的协调。价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为指导,强调受助者的助人自助自助,自助助人。就整个中国社会而言,礼俗社会或许在很大程度上胜于法治。但法确实不可逾越的整个社会的保障框架,在社会工作的立法过程中,国家法和社会伦理不免会发生碰撞,特别是早期的社会工作的发展,无论是社会公工作的主体还是受助体,对法的关注都较为稀少,因此在社会工作法制的构建中,如何协调社会伦理和法治秩序的构建是研究者们所要关注的。

另一方面,在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立法过程中,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可以发现,社会工作的立法涉及主体应该广泛包括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的受助对象以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相关立法。不少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立法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集中在了对于社会工作主体,特别是社会工作者的资格认证上,应该尽快制定社会工作法律法规,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层面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法规、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维权法律法规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业务法律法规,特别是以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特殊群体维权法律法规、社会组织、社会管理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工作法律法规。

五、结语

在社会工作立法方面,我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落后于社会工作发展的现实需要。对社会工作特有的行为无针对性的规制在制定法律时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现有的有些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和权利保障的片面性等明显缺点。另外,社会工作人员中的绝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的法律学习和培训,导致服务的专业性不够强而当前我们提出构建社会工作立法有其不可抗逆性,这不仅仅是专业本身的发展需要,而且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会会工作发展的后续国家,我们在理论和实务模式上都立足汲取西方发达经验,这促使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社会工作立法的发展也是如此,如何在借鉴西方发达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立足本土并凸显特色是对未来社会工作相关人员的一大挑战。参考文献:

[1]薛波.庀照英荚法词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267.

[2]上全兴,管斌.经济法与社会法笑系初探.现代法学.2003(2). [3]北斗星社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社区

[4]陈信勇.法律社会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5]卞文忠,曹雨露.社会工作立法与和谐社会构建[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11).[ [6]吕涛、尹学军略论社会工作法治化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38(6)[7]方曙光.我国当前社会工作立法的探究[J].黑龙江史志,2009,(2).[8]袁光亮.浅析我国当前的社会工作法律和社会工作者法律[J].南昌:社会工作,2008,[9]黄超、肖锋

社会工作立法的意涵及其解读 [J] 中国商界

2008(5)

[10]郭明霞,扶庆松.论中国社会工作伦理与法治秩序的构建[J].社科纵横,2009,(24).[11]竺效,杨飞.境外社会工作立法模式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政治与法律,2008,(1).[12]张青

论社会工作立法的必要性及其推进理路

5.社会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篇五

六(7)班日常工作安排

一、值周班长职责(按学号,每人一天)

1.督察全班同学早晚的读书。

2.督察是否有人吃零食。

3.记录本班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当天提出改进措施,分析班级本周德、智、体、美、劳各项活动在全校的位置,对被值周者扣分的项目,分析原因,提出下周整改措施。

4.维护自习课及午休的纪律,对违纪的同学予以批评、处罚,且有准假权。

5.维护课间纪律,及时发现并制止课间大声喧哗以至在走廊打闹的行为,对课间在教室内说话的同学予以提醒、批评、处罚,并记下其姓名。

6.领导值日生搞好班级卫生,每天早、晚各拖地一次。每天及时提醒全班拣地面上的碎纸与杂物(尤其是上午第二节课)谁的座位底下谁负责,及时征求全班同学对班级卫生的意见。

7.负责每天晨会课的总结与分析工作。

8.协助体育委员,做好一日三餐路队及纪律。

二. 专项负责人:

1、学习

各学习组组长(负责检查作业。可定期检查,亦可抽查。未完成者,立即补上,并作好记录,并于当日向值周班长汇报)

2、纪律

(1)宿舍: 王伟李昂金凯(主要由舍长负责记录晚自习回宿舍讲话者、乱下楼者,且负责检查个人卫生)

(2)就餐:(各桌长负责检查就餐时有无乱抢、乱讲话、浪费等现象,并及时向值日班长汇报)

(3)周一升旗:丁郑国(负责检查同学的红领巾与学生证佩带情况,未佩带者一次罚其锻炼身体为班级服务并写二百字说明书说明原因)

(4)路队:徐威周也(负责每次吃饭、回宿舍等路队安排,对于乱插队路、乱讲话者罚其比其他同学迟吃饭十五分钟,并在吃饭后把清洁区楼梯擦干净)

3、卫生值日

尽最大的努力留最小的遗憾

黑板:谢文思 苏溪 胡笑宇陈璐璐李萧

讲台: 潘妍(多媒体)张杰

墙壁(教室里):王溢馨姜一帆 张潮王涛

窗户: 陶岩 朱昌志 张悦王雅婷(包括擦窗、关窗)

空调、饮水机:王语瑶

清洁区:周也 韩少鹏 金凯 王玉航谢子龙 胡星宇

教室打扫:王倩楠周诗敏谢逸飞郑赋周耀陈子豪刘海焦刘浩杰(早晨)夏海亮王伟陈摄史珏韩微李竹青(下午)

课间活动:班长值日班长

门窗与电器的开与关: 毛伟李楚

走廊(包括走廊两面的墙壁):刘梓杰刘雨刘松奇 陈东伟梁栋

卫生角:王丽倪惠阳(负责整理卫生角)

陈希阳郑宇庭(负责倒垃圾,每天至少两次)

课间操:韩全 王雨晴

三、执行办法

1、每周星期日下午小结。

2、月积分排小组第一的可获得奖励,并公布小组人名单。

3、月积分排小组倒数的每人罚一个本子,并在取消每月学校的评优资格。

四、积分方法

1、周基础分一百,分学习和常规两项,各50分。

2、被班级表扬一次加1分。

3、被年级表扬一次加2分。

4、在学校活动中为班级争光的,参加者加1分。获奖者按一、二、三等奖分别加3分、2分、1分。

5、小组考试成绩排序按1、2、3、4、5、6、7、8、9名,分别加8、7、6、5、4、3、2、1分。

6、班级日常工作有违规者,每人次扣1分。

7、被学校或年级张校长扣分的,扣分数乘以2,并罚当事人倒垃圾一周和一个本子。

8、破坏公物有一处扣3分。

9、有威胁负责人或负责人有包庇行为的扣3分。

尽最大的努力留最小的遗憾

五、未说明随机执行。

6.编辑工作参考 篇六

一、上午更新伪原创文章16篇,原则上均衡分配每个网站的文章数,但是可适当增减。

伪原创文章全部按照文档《内容关键词》进行,周期性循环调整。

伪原创要求:

1、每篇文章字数须超过500字,原则上均衡在1000字左右,视具体情况而定。

2、采编文章禁止通过“百度搜索”,推荐各大门户网站的博客搜索还有狗狗搜索、soso。

采编文章一般而言要么采编最新几天的文章,要么就采编半年或一年前的文章。

可以采编同行医院网站的文章、各大门户站同类型频道的文章。

可重点考虑各大门户站的博客文章(包括QQ空间)。

3、原则上采编的文章,首尾两段需要50%的修改幅度,手动添加一些文字,凸显关键词。整体上的伪原创:杂糅多篇文章、段落置换、词句替换等。

4、要求文章三个部分出现关键词:首段、尾段、中间段。一般而言文章也分主次关键词。例如一篇写牙齿矫正的文章,主关键词是牙齿矫正,次关键词是牙齿矫正价格。

那么,首尾段出现主关键词,中间段出现次关键词。一共三个词,出现在三处地方。文章围绕主关键词展开伪原创,次关键词视情况选择。

后台发布文章要求:

1、关键词不需要手动加链接,后台可自动添加链接。

2、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必须在TAG输入框中出现。

3、从word或者其他地方复制内容到后台编辑窗口,为避免多余编码问题,复制内容统一在源代码窗口进行,然后再视图窗口编辑排版。

工作流程:

1、先采编16篇文章,存档备份。

2、然后再一次性更新这16篇文章。

3、更新完文章后,加入“生成”频道运行一下“更新主页HTML”、“ 更新栏目HTML”、“ 更新网站地图”、“ 更新RSS文件”,切记万不可点击运行“更新文档HTML”。

4、然后在进入“核心”——“频道模型”——“单页文档管理”,选中更新“谷歌地图”。

二、下午完成20条外链建设1、10条有效锚文字链接,10条相关域。发布的网站必须在五个以上。

2、锚链接、相关域请参照文档《内容关键词》。

3、所建设的外链文档URL存档备份,以作工作证明。

三、每天一份工作文档,文档名:姓名+日期。

以周为周期,每周周六下午4点半之前向SEO提交工作文档。

四、1.做到关键词重复

第二,文章的字数

首先,这个字数不一定是优化方面,也是给客户的一个看点

他觉得这篇文章很好,很精华,很多,他才会去看这个东西

对于优化方面的话,这样就更加容易让你出现关键词的重复效果

因为现在百度比较智能化,你所写的关键词重复的话,如果很明显、百度会认为你是作弊,认为你是在关键词叠加,所以字数多就能更好的隐藏你写的关键词重复

3.文章锚文本的加发,首先出现必须在第一段,因为所有事物都是以头为主,你有一个好的头,就有一个好的结尾,而且关键词锚文本必须加粗.五、文章题目的选择

关键词的选择

描述的选择

六:题目首先,第一:选择与栏目栏目标题,栏目关键词栏目描述相近的第二,注重于各户,你觉得你这篇文章写出来,百度收录了,到收录不是很好的平台找,找资源1,数字图书馆,超星图书馆,国家电子图书馆,线图书平台,如知网书库,淘宝这是原创资源。谷歌通过谷歌翻译软件,去国外网站找相关文章翻译过来。

找资源2,豆丁文,博客

螺旋输送机

郑州保洁公司

郑州家政

石墨环

郑州租房

7.图书馆文献编目培训工作初探 篇七

1. 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历史与现状

图书馆文献编目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 经历了手工编目、在版编目 (CIP) 、MARC著录、计算机编目、联机编目, 到计算机网络控制所有馆藏的漫长阶段。

纵观图书馆编目工作历史, 图书馆编目工作按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层次, 按时间划分可以分为古代时期编目工作、近现代时期编目工作以及信息时代编目工作。按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图书馆编目工作的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较成熟阶段。

文献编目是科学管理文献的主要手段。古代文献, 其载体形态由甲骨文、竹木简牍、羊皮书发展到纸质书本, 文献的生产方式是手工抄写, 文献生产复杂。近现代, 随着工业化的兴起, 大机器生产需要有文化的产业工人, 教育开始普及到平民, 图书馆在社会大环境下有了发展, 图书馆编目从广义的文献目录工作中分离出来, 有了明确的社会分工, 并走向专业化。编目对象是图书馆收藏的各类文献, 除图书外, 还包括期刊、报纸、技术资料、会议论文、非书资料等。目前文献数量飞速发展, 文献所记载的内容的日益复杂, 文献类型的不断多样化, 使文献的管理与利用的矛盾日益突出, 传统的目录工作已不能适应文献的发展要求。当今图书馆编目工作的突出特点是标准化与规范化。自1969 IFLA颁布《国际标准书目著录》 (ISBD) 以来, 各国先后根据ISBD的编制原则与方法编制或修订本地的著录规则。1964年美国国会图书馆采用MARC格式记录书目数据, 从而开创了文献编目的新阶段, 使得计算机编目成为了当今编目工作的主要方式。

随着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拓展了文献编目领域的发展空间, 拓宽了编目员的视野。计算机技术用于编目不仅建立了丰富的馆藏目录数据库, 为图书馆实现全覆盖的自动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而且带给读者的是方便、快捷的检索服务, 并促使编目工作走向了社会化发展的道路。虽然文献编目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新的编目技术及编目标准、规则仍在不断创新、完善, 网络环境下的编目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

1) 、图书馆联合、联机编目工作从大的方面说, 降低了图书馆自身原始编目的数量, 减少了重复劳动, 提高了书目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而相对于编目员个人来讲, 非但没有减轻其劳动, 且较之手工编目更加复杂、繁琐。因为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保证是需要建立一个统一、规范、标准的书目数据格式, 一条高质量书目数据的获得, 与编目员对于各项规则细则和标准规范的认知能力及执行力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2) 、图书馆编目外包业务是目前文献编目中新兴的一种编目工作模式, 它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图书馆待编文献的积压状况。而编目员的职能亦逐渐由过去传统的文献编目模式转型为针对编目外包重点开展审校、质量控制和数据库维护工作, 编目员对于外包工作的验收、查重、标引、著录等各个环节审校把关的作用愈加凸显, 编目功能非但不存在弱化之说, 而更应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深化和加强。

有鉴于此, 面对文献编目环境的日新月异, 对于图书馆编目员来说, 其编目岗位技能和职业化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 编目岗位培训亟待加强。

2. 图书馆编目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图书馆员是全社会终身学习的倡导者, 同时也是终身学习的实践者。根据现代图书馆学的观点, 图书馆员培训不但能充实图书馆理论知识, 提高图书馆员的岗位知识技能, 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而且能帮助他们掌握新兴学科、新知识、新技术, 适应新兴学科、新知识、新技术带来的图书馆功能结构的变化。图书馆文献编目培训工作之所以重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图书馆新编目员通过培训可以提高综合素质

每一位即将从事图书馆编目工作的新员工, 都要经过一定的图书馆编目培训之后才能正式上岗工作。长期以来图书馆编目工作岗位培训的特点一直是“以老带新”, 在老编目员的带领下, 新编目员可以逐渐熟悉文献编目规则、标准, 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文献编目工作, 掌握图书馆工作岗位所需的各种技能。同时, 老编目员勤奋工作,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也是值得新人学习的宝贵财富。

2.2 图书馆老编目员通过图书馆编目培训可以提高竞争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学科知识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概念越来越模糊, 新兴学科、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 主题和分类标引难度大大增加。加之近年来编目手段和编目工具也在不断更新, 如《中分表》2版及电子版、《中图法》5版的启用, 一些老编目员如果不注意学习和提高, 便不能充分掌握所编文献和各项编目工具的核心要领, 不仅编目技术理论得不到提高, 甚至影响书目数据质量, 更重要的是会使他们在竞聘岗位或申报职称时缺乏竞争力。

2.3 图书馆编目培训是协调编目组织管理的有效手段

文献编目工作既繁杂又琐碎, “繁杂”主要是指当前我国文献出版数量激增, 各出版社由于出版水平参差不齐, 所出版信息经常出现不准确、不详细或者模糊不清的现象, 致使编目员在具体编目过程中难以判断;“琐碎”主要是指CNMARC格式中字段、子字段设计过多, 各种符号、指示符、层次等级和记录参数之间的逻辑关系十分复杂。有效的编目培训可以统一编目员思想、强化共识、达成一致, 切实提高编目组织管理工作的效能。

3. 图书馆编目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图书馆对编目员综合素质培养

图书馆高质量的书目数据的产生, 与具体的分编人员素质和对文献内容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关系。文献的著录、分类标引、主题标引等都要由编目员来完成。而书目数据中常出现的著录错误大多是人为造成的。特别是在主题标引上更显出编目员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 多数高等院校图书馆编目工作由几个人承担, 出现问题不能通过交流得到帮助和解决。因此, 编目人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书目数据质量起着主要作用。

近年来图书馆正在向复合型图书馆发展, 数字图书馆建设、信息咨询服务等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人员, 尤其是图书馆普遍地把工作重心转向服务, 图书馆的其他部门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造成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不足。

3.2 图书馆对编目员进行编目理论培养

任何学习过程都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文献编目也不例外。由于文献编目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及艺术性较强的工作, 涉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中国机读目录格式 (Marc字段) 》等规则。例如学习主题标引, 学会了各种标引规则不等于就会标引, 就像学外语, 语法学得很好, 可是真正使用外语交流时就感觉没那么容易了, 要根据语法来临时组词造句, 翻译的词语就可能不够准确流利。因此, 笔者认为, 在讲解标引规则的同时, 应该教会编目员对于出版量大的文献该如何标引, 对于出版量较少的文献标引时, 如何根据标引规则来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图书馆在进行编目理论培训时, 最好由编目总校、编目研究员进行现场讲解, 接受培训的编目员在学习时, 可以随时提出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编目培训老师与接受编目培训的学员, 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 以方便编目员正确理解编目理论与编目实践的关系。编目理论培训要从基本概念入手, 什么是文献编目, 传统编目工作和计算机编工作的要素、流程、组织、对象是什么, 编目工作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分类标引、主题标引、文献著录、目录组织的概念及其与文献编目的关系是什么, 著录规则的产生与发展是怎样的。我国著录规则的使用情况如何等;著录用标识符及其使用说明;著录信息源、著录格式、著录详简级次、著录用文字等文献著录的基本问题;字段和子字段、字段标识符和子字段标识符、必备字段、选择字段和追加字段;字段与子字段的可重复性和不可重复性等CNMARC格式方面的基本问题;普通图书的组成部分 (包括勒口、折口、飘口等概念) ;题名页、代题名页、版权页的特征;ISBN号的组成及计算方法等常识性知识加入培训内容中;一方面可以提升编目员的专业素养, 使其领略学科精髓;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这些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看似简单, 却是编目工作的基础。

3.3 图书馆对编目员进行编目实践培养

图书馆理论是在实践中提炼出来, 也要经过实践的考验。编目员经过理论学习后, 就要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编目员必须要熟悉著录规则、熟悉MARC格式的字段, 进行数据著录和数据修改;在编目实践过程中, 它不但要求编目员掌握计算机网络环境, 同时要求编目员具有组织管理和开发利用书目信息的能力, 及时跟踪编目标准的变化及编目发展趋势, 适应计算机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图书馆应大力支持编目员参加各种类型业务培训, 开展馆内和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不断提高编目员的专业水平。同时, 还应保持编目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使图书馆编目工作保持连续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计算机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文献编目的计算机化、网络化, 减轻了图书馆原始编目的工作量, 图书馆编目员的工作职能相应也发生了变化。为尽快适应联机编目、联机套录、业务外包等新的信息环境, 文献编目方式、标准规范、工作对象等的变化, 培养编目员重新确立新的工作理念, 适时转换角色以适应未来编目发展的需要迫在眉睫。培训时鼓励他们积极将工作重心向更深层次的专业技术领域转移, 如系统维护、特色数据库建设及质量把关、深层次的编目服务以及引导用户开展联网资源检索服务等, 而这正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和关键, 是促进图书馆学科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前提。

3.4 图书馆对编目员信息素质培养

信息素质是一种综合的基本素质, 包括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各图书馆馆际间采用联合联机编目, 书目资源共建、共享, 对编目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目员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网络资源与传统的信息资源相比要有明显的不同, 内容丰富且涵盖面广, 形式多种多样, 信息数量巨大, 增长迅速, 信息查询方法具有非顺序性、随机性和网状阅览的特点。网络信息资源涵盖范围的广泛性、内容的多样化、信息交流渠道的网络化决定了编目员必须具有敏锐的信息素质。在信息观念上扩大视野, 学习网络技术, 增强信息道德意识。编目员要有良好的信息阅读能力, 信息必须经过阅读才能被利用;要有较宽的知识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各学科研究的发展, 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编目员要有较强信息检索能力, 正确利用检索语言、检索方法等, 信息素质是指编目员在传统检索能力的基础上对网络检索工具不断学习和应用的技能。编目员要有精深的信息加工能力, 它是人们对所取得的信息进行判断、选择和整理的能力, 是指使初选信息有序化、系统化的技能。加工的目的是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以获得真正有效的信息。

图书馆编目员培训工作与其他培训工作既有相同点, 也有不同之处。编目员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通过编目理论和编目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法, 提高图书馆文献编目业务水平。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图书馆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特别是图书馆的文献编目工作。因此, 建立长期有效的图书馆编目员培训机制, 培养和造就具有优秀职业素质与业务素质的编目员队伍, 对于图书馆信息组织工作和文献编目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忠义.浅论图书馆联机编目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2003 (1) .48~49

[2]吴劲松.浅谈图书馆编目工作质量的管理[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7 (3) .45~46

[3]袁黎明.周云锋.杨晓红.探析图书馆编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6) .9~10

[4]秦小燕.传承与变革——试析新环境下面向基层图书馆的编目培训工作[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7 (12) .101~103

[5]于婧.对中文编目存在问题的分析[J].管理科学, 39~40

[6]http://www.cha138.com/bb.aspx?id=13509889793

8.民国文献普查工作实践与研究 篇八

关键词 民国文献 普查 文献保护

分类号 G25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6.004

Abstract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Project of Materials in Minguo Perio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since its launch four years ago. Especially in the survey of Materials in Minguo Period, the project has preliminary found out the literature storage situation in various key units, and mastered first-hand dat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actice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survey of Materials in Minguo Period, giv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urvey work, and points out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survey.

Keywords Materials in Minguo Period. General survey. Literature preservation.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历史时期,期间中西文化交汇、新旧思想碰撞。这一时期思想活跃、大师辈出、学术成果丰硕,形成了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图书、期刊、报纸、手稿等各种类型文献。民国文献时代特征鲜明,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对其进行研究极具鉴往知来的历史意义。但与古籍相比,民国文献酸化、老化严重,动辄掉渣,保护工作十分严峻。为全面抢救与保护民国文献、避免文化断层,国家图书馆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策划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该项目自2012年正式启动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在民国文献普查方面,已初步掌握国内多家文献收藏重点单位的民国文献存藏情况。本文在介绍民国文献普查工作实践与普查成果的同时,全面分析了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文献普查工作的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

1 民国文献普查工作背景与意义

中国历朝中央政府对书目的撰修工作都十分重视,由官方组织编写的书目为数众多。通过目录可以追溯学术文化的派别、源流,研究者可以利用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目录的编撰对于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我国国内各文献收藏机构存藏的民国文献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历史和学术价值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和党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但在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启动前,并未在国家层面对国内存藏的民国文献进行过系统普查。1978年由北京图书馆负责编纂的《民国时期总书目》,是迄今为止收录最为完整的一部民国文献书目。该总目除线装书和中、小学教科书外,共收录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重庆图书馆馆藏约10万种1911年至1949年9月间我国出版的中文图书。编辑之初,《民国时期总书目》本拟收录这一时期出版的全部图书,但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限制,只收录具有代表性的上述三地重点图书馆馆藏书目,未能反映国内民国文献收藏的全貌。为初步了解民国文献在国内的存藏与利用情况,在保护计划实施之初,国家图书馆组织人员通过发放调研表的形式对国内各省级图书馆及较大市级图书馆的馆藏情况与保护状况进行调研,共回收调研表41份,其中包括25家省级馆、16家市级馆。调研结果显示,民国文献(含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藏量在10万册以上的省级图书馆数量有10余家,散布在各市级图书馆的民国文献也不在少数,国内民国文献的存世数量远远超过《民国时期总书目》的收录范围。很多图书馆由于历史原因对某一类型文献收藏量很大,馆藏具有鲜明的特色,对特定领域的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国家层面的保护项目对民国文献进行全国性的普查,根据普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与开发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2 民国文献普查工作实践

2.1 普查范围

民国文献是指产生于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献,载体形式多样,除了图书、期刊、报纸外,手稿、书札、海报、照片、唱片、电影及各种非正式出版物都属于民国文献范畴。由于民国时期出版物形式多样,民国文献普查工作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先从民国时期出版的中文图书开始着手,中文图书普查完成后再开展中文期刊、报纸等其他载体的普查工作,继而拓展到民国时期出版的民文和外文出版物。民国线装书不属于古籍,但在形式与内容上多与古籍有着延续和关联。在国家图书馆及国内大多数收藏单位,民国时期出版的线装书均与普通古籍一起编目排架,存放在普通古籍书库里。很多单位对于民国线装书还未进行过清点、数量不清,加之民国线装书一般以四部分类法或刘国钧分类法进行编目,所以暂不列入此次中文图书的普查范围。

2.2 普查模式

2012年,国家图书馆组织搭建了“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平台系统,成员馆将本馆民国书目数据以压缩文件的方式分批次分阶段上传提交,依托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对数据进行人工审核,依据质检情况出具相应的质检验收报告,如不符合要求退回成员馆修改再质检直至合格,最后汇总质检验收合格的数据灌装至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系统。2013年,国家图书馆在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系统中特为民国文献开发了查重、统计功能,实现了成员馆在各自工作终端进行书目数据查重和下载,对于重复数据可采取直接下载规范数据后加挂馆藏信息的方式提交;同时,对联合目录系统进行了二期改造,实现了联编数据的同步传递,加强了检索、统计功能。2015年,为提高普查工作效率,国家图书馆对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系统进行升级,于2016年初正式启用联机上载功能,各馆编目人员负责对本馆书目数据与联编数据库中已有的书目数据进行比对、查重后,以在线上传书目或馆藏记录的方式开展普查工作。

nlc202309090921

2.3 普查标准

在民国文献普查工作启动之初,国家图书馆组织专家制定了《民国图书联合目录数据暂行标准》和《民国图书联合目录数据制作的阶段性要求》作为成员馆提交数据的标准规范,其中《民国图书联合目录数据暂行标准》是民国文献数据制作的最终目标。普查工作的关键是规范与提取数据查重点信息,将查重点信息与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平台基础数据进行匹配,完整匹配的数据灌装相应的馆藏信息,未完整匹配或多匹配的数据输出文件在联合目录库中进行人工核查匹配。因此,满足查重需求是数据制作的关键,数据查重点包括200$a$c$h$i$e、205$a$b、210$a$c$d$e$g$h、215$a字段。鉴于此,《民国图书联合目录数据制作的阶段性要求》对各单位提交的数据做了如下要求:

(1)头标区:字符位置5-8(记录状态、记录类型、书目级别、层次等级)可以缺省为“nam0”,暂时不做修改;

(2)001字段:自定义,系统输出提交数据时要自带本地系统唯一控制号(可要求技术部输出时将系统控制号生成在001字段或000字段);

(3)100字段:字符位置8-16(出版日期类型代码和出版日期等)要求填写准确;

(4)200字段:该字段要求正题名著录准确,正确选择$h、$i、$e子字段;

(5)205字段:该字段只著录在编文献的版本信息;

(6)210字段:该字段只著录在编文献的出版发行等信息,出版发行日期等要求著录准确;

(7)215字段:该字段记录在编文献的数量及其单位标识、尺寸、附件等形态特征方面的信息;

(8)801字段:该字段可在原编时添加,也可提交时由系统自动生成;

(9)852字段:子字段$a、$t必备。

2.4 技术难点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急剧分化、裂变的时代,各种政治和文化因素快速组合和互动,文化上的多元、多维和多变成为这个时代的总体特征。民国时期编辑出版思想和编辑实践活动异彩纷呈,兼容并蓄,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产生了巨大影响。民国出版文化与民国时期社会文化思潮、教育学术事业、民主革命走向、现代城市生活和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重组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包容深邃的发展特征。民国时期的图书书目数据也体现出数据复杂的特点,特别是同题名、不同出版地、不同出版主体等特征突出。由于当时没有类似ISBN或统一书号等标识符,同题名同著者出版物较多,数据的去重整理工作难度较大。加之很多图书馆编目水平良莠不齐,民国数据制作水平不高,提交的数据与规范要求相去甚远,导致民国数据查重困难、整理工作难度大。此项工作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有了解民国时期图书出版特征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民国时期书目数据的特点,熟悉不同机构不同时期制作书目数据的细则,以实现版本的确认和数据的链接。在对民国数据进行整理、维护和完善时,需熟练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包括图书编目技术、近现代各时期编目数据的分析与校正技术、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工具书检索技术和民国时期不同纪年的换算技术等。

2.5 普查成果

2.5.1 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

“民国文献联合目录”是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工作的数据发布和普查成果展示服务平台,于2012年建设开发,同年投入使用。该联合目录系统是各个成员馆提交的书目数据和馆藏数据的集中展示平台,为普查工作提供数据检索查询服务。截止到2015年底,普查平台共汇聚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14家单位的民国文献书目数据30余万种,馆藏数据66余万条,其中国家图书馆馆藏的2万余种文献提供全文阅览与目次检索。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两家专业图书馆加入普查项目,这两家收藏单位的数据也会在将来陆续进入联合目录平台里。

民国文献时期联合目录提供简单检索、高级检索和浏览三种书目检索功能。目前,系统中配置的检索点为11项,包括题名、著者、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主题、丛编、文献类型、语种、关键词及目次等。系统提供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分类的选项表,分类名称后括号内的数字为普查平台内该类分下书目数据的数量。图书信息提供详细查看的不同字段格式,包括标准格式、字段名格式、MARC格式。系统提供输入词的简、繁体通检。用户输入简体字或者繁体字,即可找到与其匹配的所有简繁体数据。通过简单检索、高级检索方式,选择目次、输入检索词,可以命中相应的数据,并查阅全文。全文数据页只提供在线阅览,不提供下载。

2.5.2 《民国时期总书目》

在充分利用普查成果的基础上,2015年国家图书馆启动了《民国时期文献总目》的编撰出版工作。《民国时期文献总目》拟原则收录从1912年1月至1949年9月我国(含外国驻华使馆、驻华机构)出版的中文图书、期刊、报纸、外文图书、少数民族文字图书、线装图书等。按照普查工作整体进度,根据成熟一项实施一项的原则,先期出版《民国时期文献总目(图书卷)》。《民国文献总目(图书卷)》主要收录截至2015年12月底“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普查项目所收集各文献存藏单位中文图书目录,在收书数量与收录文献种类上与《民国时期总书目》相比将实现较大突破,是一部继承与发展《民国时期总书目》、反映最新民国文献普查工作成果的大型回溯性书目。《民国文献总目(图书卷)》拟著录流水号(或普查号)、题名、责任者、版本、形态、丛书、附注、提交单位等八个项目;各项目的著录依照版权页、封面、书脊、卷端、序言和后记;原书著录项目缺漏,由编者考证添加的著录内容,加方括号以示区别。本书目参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按照学科类目分类编排,各类分册编辑出版。收书多的,一个学科编成一册或数册;收书少的,由几个学科合成一册。在学科分类的基础上,再依据“出版时间”“责任者”“题名”三项进行编排,选择其中一项为主要依据,其余项为辅助。根据类目的不同,排列方式则有所不同,具体排列顺序在分册编辑说明中注明。《民国文献总目(图书卷)》采用拼音索引,共编制总索引、分册索引、著者索引、题名索引。除了必须使用的繁体字和异体字,以现在通行的汉字形体为标准。除了习惯使用的汉字数字,一般使用阿拉伯数字。

nlc202309090921

3 民国文献普查工作思考与展望

3.1 扩大文献普查范围与种类

目前,民国文献普查范围除了14家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外,还涉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家专业图书馆,普查内容仅限于民国时期出版的中文图书。未来普查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一方面是进一步扩大普查范围和覆盖面,除各省级公共图书馆外,还要遴选其他重要文献收藏机构加入普查项目,如藏量较大的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有特色的专业图书馆及部分高校收藏机构,保证收录数据的完整性。为了全面反映民国时期出版物的全貌,在开展国内文献普查的基础上,还将普查工作与海外文献征集工作相结合,及时补充来自港台地区、周边国家及欧美重点国家的民国文献书目数据,全面摸清海内外民国文献存藏状况。还将积极拓展普查文献类型,在条件成熟时,将普查项目扩展至报纸、期刊等连续出版物,以及外语与民族语言出版物、外国机构在华出版物等类型,普查成果可作为专题形式加入《民国时期总书目》加以出版。

3.2 完善普查登记制度、明确普查标准和规范

目前的普查模式是本着自愿的原则,文献收藏单位与国家图书馆签订普查协议后按标准规范提交数据,没有建立自上而下的普查制度。为加快普查进度,将采用有效的行政手段,借鉴古籍普查模式,建立分级管理的普查机制。对于数据基础差、编目力量薄弱的单位,参照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模式引入第三方合作机构采取数据采集服务外包的方式,协助成员馆尽可能高效、快捷、规范地完成文献普查工作。此外,普查工作也要探索如何与博物馆、高校等其他系统建立资源共建模式,共享普查成果、避免重复建设。

民国文献普查工作坚持标准先行的原则,完善相应的标准规范。很多单位保存的民国文献破损严重、动则掉渣,只有制定详尽、明确的普查标准,才能确保没有基础数据的收藏单位在普查过程中做到一次性普查完成,尽量不要二次翻动原书,尽可能降低对民国文献的再次损坏。

3.3 加强普查工作培训

从2012年开始,国家图书馆成功在安徽、四川、广东、江苏、贵州等省举办了9期“民国时期文献普查工作培训班”,并实地赴黑龙江、辽宁指导普查工作,加大保护人才的培养力度。但由于省市级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工作一般归属古籍部,参加培训的人员也多为古籍部管理人员,短时间培训要掌握数据著录、标引等内容有一定难度,培训工作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未来的普查培训要同时面向各单位的古籍部文献保护人员和采编部编目人员,提高培训工作的受众面。此外,可参考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的培训模式,对培训学员进行统一考试,经考试成绩合格的学员,将获得国家图书馆颁发的上传数据资格认证证书,以提高培训效果,保证各单位提交数据的标准性、规范性。

3.4 开展专题文献的普查与揭示

2015年时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文献的整理出版与保护利用工作得到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籍此,未来的普查工作可在全面普查的同时,突出重点,采取全面普查与专题普查相结合的方式,在数据制作时加特定字段标识,形成抗战文献等相应的专题目录并适时组织出版,提供学界利用、扩大社会影响。

4 结语

随着文献普及工作的深入开展及成员馆的不断增加,民国文献保护项目的文献类型将更加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民国文献作为保存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十三五”时期,将继续积极有效开展“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加快文献普查进程,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发挥历史文献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以文献为证、用史实说话、还原历史真相、服务国家大政外交,为解决现实争端提供历史依据与法理依据。

参考文献:

[ 1 ] 骆伟.古籍保护联合目录刍议[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2):4-8.

[ 2 ] 张红.古籍普查工作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9):75-77.

[ 3 ] 刘永梅.民国残本回溯查重问题探究:以国家图书馆馆藏数据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4):35-39.

[ 4 ] 王雅戈,王晋玲,常娥.民国文献整理研究进展[J].图书馆建设,2011(3):15-18.

[ 5 ] 全勤.南京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源流、建设及特色[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3):91-96.

[ 6 ] 王新才,周佳.民国文献遗产分级保护标准与原则初探[J].图书情报研究,2013(1):12-15.

[ 7 ] 陈桂香.民国文献普查与数字化[J].贵图学刊,2013(3):41-43.

[ 8 ] 鲁先进.关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2(8):15-17.

[ 9 ] 孙琴.民国文献数字化建设现状分析[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1):71-73.

[10] 江河.国图民国文献面临消失殆尽的危险[J].北京档案,2005(5):10-11.

[11] 王青云.国家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刍议[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4):27-29.

李 婧 中国国家图书馆业务管理处(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馆员。北京,100081。

(收稿日期:2016-02-19 编校:刘 明)

上一篇:《苏代兄弟》阅读答案附翻译下一篇:质量目标及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