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四大神话传说(共8篇)
1.民间四大神话传说 篇一
①大禹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业绩是治水。古籍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命鲧去治理。鲧治水失败,被杀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经终于平复水患。后舜禅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传说中还有他逐共工,杀相繇,以及应龙助其治水等情节。
禹的传说,原含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在长期流传中,有关他的神话传说被“历史化”,出现了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开会议事、赏功罚罪、求贤任能等,并为他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这就使禹这个传说人物逐渐脱离了本来面目,成为符合儒家观念的帝王典范。然而,在人民中间,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异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关禹治水的传说,常与地方景物相附合。如传说他从泰山担了99担石头筑堰挡水,这些石头后来变成山东的九节长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晋阳湖的传说。这类传说着重表现他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以此教育后世。
②愚公移山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据称: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家人、邻里都来相助。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
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这个传说包含着“有志者事竟成”、人定胜天的思想。
古今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都曾经运用这个传说。毛爷爷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鲁班传说
古代能工巧匠的民间传说。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工匠,名公输般。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古籍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都有著录。战国时期本来是历史人物的公输般,在民间逐渐变为一个传说式人物。
鲁班的传说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讲他发明创造的故事。另一类是关于他修建各地著名桥梁、殿宇、寺庙等建筑的故事。历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进工艺的能力,把鲁班想象成具有神奇技艺和无穷智慧的技师。旧时代的木工、瓦工、石匠对鲁班的敬仰还表现在他们的民俗活动中奉他为“祖师”建庙奉祀。鲁班传说在教育团结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孟姜女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这个传说流传至今余年,几经演变,情节不断丰富,主题也日益鲜明。孟姜女原型为春秋时齐国杞梁之妻,在《春秋左氏传》中是一个知礼的妇女形象。北齐屡筑长城,徭役繁重,民间多征夫怨女。民众将现实与秦代筑长城的苦役相联,使传说变为反筑城徭役主题的新形态。
从此,杞梁由为齐国牺牲的战将,变成被打杀的筑城民夫,杞梁妻便成为寻夫认骨、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 明清以后的故事将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因称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长城后,秦始皇见其貌美,欲纳为妃,并接受孟姜女提出的3个条件,披麻戴孝,手执丧杖,为杞梁发丧。最后,孟姜女投海而死。近世孟姜女故事传播的地域几乎遍及全国,影响十分深远,各地也出现不少异文。由于时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题及思想倾向也较复杂。
1928年,顾颉刚编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出版。该文集是研究孟姜女传说的专集。对这一传说历史演变的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和研究结论,迄今仍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它在研究方法上,把历史文献与民间口头传说联系起来,进行历史和地理的比较,对中国后来的民间传说与神话研究都产生过不小影响。
2.民间四大神话传说 篇二
关键词:藏族,传说,民俗
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生产实践而产生的产物, 它是因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和流传的。民间文学是人们口头创作、口头流传, 并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加工的文学, 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教科书和娱乐读物。此外, 在作品中也可清晰的看到它直接或间接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而服务。民间文学包含的内容有很多, 如传说、故事、谚语、小戏、说唱等……而藏族是一个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 藏族民间文化与艺术在中国民间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民间文学中特殊的文化。藏族民间传说对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影响。
一、民间传说的定义
我国当代民间文学研究权威专家乌丙安教授指出:“传说是与历史事件、人物相联系的或与地方事物 (名胜、古迹、风俗、地方特产或常见事物) 有关联的幻想性散文叙事作品。” (1) 传说的基础是历史事件, 一般以一定的事迹作为题材, 这样显得更加真实和可信。古时候的人们相信神话是真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种纷繁的民间传说相继从神话中被引出, 这些后期产生的传说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则是一切的虚构、奇异、幻想、夸张的因素总是要和一定的可信事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民间传说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完善, 所以后期的人们则相信传说比神话更具有说服力。例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这些传说已成为千余年来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藏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著称于全国乃至世界, 其民间传说便成为传说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藏族民间传说简要概述
藏族民间传说浩如烟海, 贯穿整个历史长河, 是藏族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的多棱镜, 也是历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的素材和源泉。藏族民间传说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对我们认识藏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关于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传说便牵扯着一系列的事件和地方风物, 最为著名的像现今青海省玉树州的旅游景区“文成公主庙”、“勒巴沟”等处处都留有公主当年进藏的遗迹, 这些遗址的相关传说对于现今藏族社会发展及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藏族的传说可分为三类:1) 史事传说;2) 人物传说;3) 风物传说;但是以我个人观点来看, 史事与人物传说可以放在一起加以研究, 这样具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风物传说, 一类是作为史事、人物传说。人们可以通过这些传说间接或直接地了解到藏族民间传说与民俗的关系, 下面就具体藏地传说进行简单概述。
2.1风物传说
早期传说与神话相似, 也可以说传说是从神话中分工出来的。早期藏族人民的祖先思想意识还是蒙昧和半蒙昧状态, 对于大自然的种种现象所知甚少, 很多社会生活现象也很不理解, 生产水平很是低下, 加上对客观事物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有限, 当时的人们尚处于童稚阶段。对天、地、山、川、风、雨、雷、电、春、夏、秋、冬等产生及自然现象的变化都使他们感到神秘惊奇, 迷惑不解, 甚至恐惧不安。当时的人们只能以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为依据, 推想客观的种种事物都和人一样, 是有生命、有意识的。认为它们的产生、发展、变化、消亡等都是受着一种异己的、超自然的力量——神在控制和支配。这样一种认识和解释, 充满藏族原始人类的头脑中。这样关于早期风物的传说便产生了他们不自觉地艺术加工。比如藏地流传甚广的关于湖泊、山地、动物等等传说。
2.2史事、人物传说
史事、人物传说是历史经过一定的进步以后的产物, 产生了一系列有关于人物与历史史事相关联的传说, 传说对于一定的历史人物、事件、社会习俗和地方古迹用渲染、虚构等艺术手法加工而成, 从而反映藏族社会生活。这一类的传说与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与政治、经济、文化脱离不了关系。这一类的传说也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比较的真实。如历史史事、宗教人物的传说宗喀巴大师的传说、第一世嘉木样的传说、第五世嘉木样的传说、聂赤赞普的传说、历史史事与人物传说相结合的传说也有文成公主进藏的各种传说, 在史事传说中由于传说有一定历史根基所以也有不少关于建筑的传说, 比如尼泊尔工匠修建大金瓦寺的传说。总之, 民间传说给藏地民族文化、民俗的发展带来非常显著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正统的民族信仰, 培养了当地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性, 加深并传播了藏地文化。下面就以史事传说为主以风物传说为辅把从家乡收集来的民间传说, 做一简要的概括, 从而让人们更加清晰的了解藏族民俗文化、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
三、藏地民间传说与民俗
3.1从风物传说看当地民俗
3.1.1青海湖
青海湖原是一片草原, 草原上有一股神泉, 泉眼被一块大石板盖住, 泉水就永远用之不竭。草原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情。于是, 大家纷纷向德高望重的噶尔请教, 噶尔交给儿子寻找水源的办法。儿子千辛万苦, 终于找到父亲所描述的神泉, 欣喜之下忘了盖上大石板, 结果泉水像一股高大的柱子, 奔流不息, 刹时间大片草原已被泉水淹没。噶尔为了保护草原向水源扑去, 用身躯阻挡水流。一霎间噶尔的身躯化作一座巍峨的高山, 挡住了水浪。噶尔的献身精神感动了上苍, 天空中飞来一座山, 压住了泉口, 这才把肆意泛滥的水势制止住。从神泉中流出来的水便汇成了今天的青海湖, 那座压住泉眼的山, 便是湖中的海中岛。
为了纪念噶尔老人, 当地的人们每年在湖边进行祭海活动, 藏族人民会请寺院里的喇嘛念经诵佛, 在青海湖里投掷青稞、酥油和哈达, 人们习惯的围着海中岛祈福请愿, 久而久之这湖便赋予了一种神性, 这种行为在现今看来已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反映了很多民风民俗。而今这种风俗被传承并且扩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藏地人民来到神湖边会很自觉地维护神湖安宁, 严禁其他人捉水里的生物以及在神湖周边或是神湖里投掷污浊的东西。在民间传说影响下的这一切做法, 都表达了人们对生命本源的尊敬与膜拜, 形成了先进的环保意识, 一代影响一代, 渐渐成为一种当地的风俗习惯, 同时对社会而言推动了自然的和谐以及保护了现形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1.2日月山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太宗赠了一把可以显见愿望的神奇宝镜, 嘱咐公主到了雪域如果想家就可以拿来照照, 以解乡思之愁。但送亲队伍到了青海境内的日月山前, 既知故土已远可乡思之情越加深沉, 于是便拿出宝镜观看家乡。这时, 从宝镜中立刻显现了故乡风情, 公主看了不禁泪珠涟涟, 乡思之情更加浓烈。送亲大臣李道宗见此情景, 力劝公主以国家社稷为重, 千万不可儿女情长。公主听从了劝告, 为了斩断乡思之情, 毅然将赐予的宝镜投掷于山下。宝镜落地分为两半, 分别化作现今的日月二峰。
在我国古代, 邻邦之间为了引进先进文化、加深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常有通婚一事。松赞干布便和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公主远嫁吐蕃时, 带来了很多珍贵的佛教书籍、谷种、药材、工匠等, 为促进藏区生产、生活的发展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纺织、绘画等技术的引进促使了藏区人民民族服饰的发展, 现在的服装文化已成为藏区文化中璀璨的一章, 每年赛马节上各县都会领导人民参加服饰表演, 进而选出最优秀的服装, 而为自己打造一身华丽的藏服现已成为了一种证明其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这种行为渐渐的成为藏区人民生活中一种民俗文化。
3.2从史事、人物传说看当地藏族民俗
3.2.1格萨尔赛马称王
相传, 当时的格萨尔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穷孩子, 他被其亲叔父赶出了本国, 但在森姜珠姆的帮助下, 格萨尔参加了赛马比赛, 并在赛前降服了一匹野马作为其参赛的坐骑, 格萨尔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 通过了赛场上的种种比赛, 取得了赛马的胜利, 击败了他的叔叔和其他参赛选手, 登上了岭国的王位, 并娶了美丽的珠姆为自己的王妃。
在一系列的人物传说当中格萨尔王传说占有很大一部分的篇幅, 在格萨尔王的影响下藏族人民对茫茫草原有着挚心的爱, 它们爱马、识马、善骑、骁勇, 充满剽悍、尚武的精神, 七月藏区人民会在花朵盛开的草原上举行着一年一度盛大的“赛马节”, 由于在赛马比赛开始前要祭奠一下“格萨尔王”人们就用古老的敬神祭祀习俗作为开赛的仪式。其活动内容除传统的赛马、赛牛及特色的歌舞表演外还有列队、射箭等表演。人们盛装打扮, 来欢庆这个隆重的节日, 各有关部门也利用这种机会来开展丰富多姿的健民娱乐活动。年轻的参赛小伙子们对待赛马、射箭、抱沙袋、摔跤等比赛很是重视, 如果有谁能赢得所有比赛项目的第一名在藏地, 他就当之无愧的成为草原上的英雄, 而这些传统活动, 都是根据“格萨尔赛马称王”的传说延续和扩充的民间民俗。
3.2.2、大昭寺
据传说, 拉萨最早原是一片湖泊沼泽, 松赞干布的王妃赤尊公主想要修建佛殿。于是选好地方, 开始动土修建佛殿, 可奇怪的事发生了。白天修建的地基到了第二天踪迹全无。反复几次都是这样, 一天赤尊公主突然想到是不是和风水有关联, 于是想到文成公主精于风水历算, 就派了一名女仆前去请教。文成公主详细地分析了西藏各地的地形面貌, 并指出整个青藏高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 这个魔女呈人形, 头朝东, 脚朝西而大昭寺所在的湖泊恰好是罗刹女的心脏部位, 湖泊则是魔女的血液。所以修建寺庙的方法则是填湖建寺, 要用白绵羊驮土建寺从而填满湖泊。然后, 公主同时还推荐了修建另外十二个寺庙在边缘郊区这样就可以震住魔女的四肢及各个关节, 通过以上措施才能真真的把一切不好的全部斩断。于是, 他们把湖泊给填满, 慢慢地修建了现在举世闻名的大昭寺。
汉地早期的建筑风格对藏区有着深远的影响。早在石器时代, 它们之间就有了联系而在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后便开始大规模的引进汉地的建筑文化, 像现今举世闻名的大昭寺起先在建寺过程中, 公主通过汉历观测的方法选好了修建的场所, 还在建寺中引进了先进的汉地建筑学如当时该房所需要的梁架、藻井以及人字大叉梁的运用同时结合了当地的建筑构造从而弥补和完善了当时藏区建筑学的不足, 时至今日这种大昭寺式的建造方式仍然在继承和发展为日后藏区建筑学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这种建筑风格也慢慢的成为了藏区建筑物争相参照的模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形成了特有的民间建筑风格。
3.2.3晨星水
传说, 威严的雪狮居住在东方的雪山上。而雪狮奶能使愚笨的人变得聪明, 能使胆小的人变得勇敢……它可以消除人间的疾病和灾难, 带给人们吉祥和幸福, 为得到这神奇的雪狮奶, 有多少英武的小伙子前去寻找, 可都是有去无回。有一个叫美朵的姑娘, 她的哥哥在她幼小的时候就去寻找雪狮奶, 可是却一直没有回来。美朵一个人上路寻找哥哥和雪狮奶。她在走了九十九个草滩时, 遇见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奶奶。老奶奶向她乞讨一些食物, 美朵把大半个食物给了老人后正准备走, 老人猜出了美朵的去意, 便告诉她寻求雪狮奶的方法随后还送给她一枚金戒指, 说是将来会给她带来好运。美朵谢过老奶奶上了路, 途中经历了种种困难, 终于找到看守雪狮的老人。老爷爷为了考验美朵的诚心, 剪了美朵美丽的辫子途中仍然设置了重重障碍, 多亏途中老奶奶送给她的金戒指, 使其化险为夷, 最终美朵找到了雪狮。威武的雪狮挤出了神奇的奶汁叫美朵喝下去, 而她想把这得来不易的奶汁带回家乡与乡人们一起分享。雪狮看出了美朵的意思, 知道她为寻找奶汁吃了很多苦, 便慷慨的答应每年藏历年初一繁星璀璨的黎明时, 雪狮将会把奶汁洒在每一条江河的源头, 再请佛祖和菩萨加持使每一条河流受到一次圣洁的洗礼, 以消除人间的疾病和灾难, 祝愿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 健康长寿。
上述传说当中的“晨星水”可以算是一个比较具体的阐明了藏族民间民俗。从晨星水这个传说中可以间接的看出藏族人民崇尚白色, 人们通常在岁首用奶水洗脸, 可望一年的好运。在藏历大年初一的清早, 人们披星戴月的起来在自家水桶上系上贴着酥油的哈达, 在酥油上点上三炷香, 到河边汲取晨星水, 再掺上新鲜的牛奶, 然后用这种洁白的水 (安多藏语称“曲尕鲁”) 洗漱祈祷在新的一年里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自家无病无灾、好运相随, 吉祥如意。贵客临门, 主客双方互赠雪白的哈达, 以表达彼此间真诚、纯净的善意。如在大年三十那天遇大雪纷扬, 山野披银挂素, 则被认为是美满幸福的吉兆。
四、藏族民间传说与民俗的联系
很多民俗是在一定的民间传说的影响下产生, 而这些民俗也一直沿用至今。民间传说对于民俗的产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早期在远古时代, 人们的生产水平还极为低下, 使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的出现都产生一种未知的恐惧,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许多自然现象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有限, 人们对自然界的很多变化现象无法正确解释, 因而认为周围所发生的自然现象都是一种神在左右, 并且认为这种力量可以主宰人们的命运, 每一种自然现象都有不同的神灵在主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于神话的可信度降低转而相信了有历史依据的传说, 从而在传说的影响下有了一定的民俗, 对于传说所崇拜的加以膜拜, 对于传说所勒令的加以改正, 这种风俗随着每一代人的继承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生活习惯, 随之产生了民俗文化, 这种民俗是混合着神话、传说、信仰、生活习惯等特殊文化。但是对于传说和民俗的了解, 我们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早期, 我们不能肯定的认为民俗的产生一定是由传说所决定的, 有些民俗是跟着时代发展的需求、人们的内心情感及心理等方面的需要而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 更多新的民俗便不知觉的逐渐产生, 它们不一定与民间传说有关, 比如现今在各种民族混居地就会有一些新的民俗出现, 习俗渐渐倾向与汉化。在当今社会中, 传说文化是越来越少, 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传说大多已是很古老的文学作品上记载的事迹, 对于现今科技发达的时代来说传说并没有产生很明显的动力, 可是民间民俗却在原先的基础上不断的继承从而使过去很多古老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民俗的这种继承与发扬是保持传说文化源远流长的一种方式。通过传说等一系列文学形式来反映当地的民俗, 文学作品算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这有利于未知的人们通过它更好的了解藏区神秘的文化同样在文学作品中人们也可以看到传说对民俗的影响, 打开文学作品, 细细的品读着优美神奇的传说, 其构成情调各异的民俗, 呈现出了当时特定的历史, 信仰背景下的文化艺术形态, 从中渗透出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玉树藏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玉树州志》.三秦出版社2005年1月
[2]佟锦华著.《藏族民间文学》.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
[3]佟锦华著.《藏族文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2年6月.
[4]唐韵著.《一个人的藏地》.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7月.
[5]杨亮才, 陶立璠, 邓敏文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人民出版社, 1985年6月.
[6]陈玮著.《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社会研究》.青海民族出版1998年5月.
[7]赵秉理编.《格萨尔学集成》第三卷.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0年12月.
3.四大爱情传说之现代版 篇三
“如果所有的泪水都能化作翩翩蝴蝶,我们就会相爱不渝,所有的泪水都不能化作蝴蝶,所以我们注定无缘。”梁山伯在QQ上结识了名叫蝶舞飞扬的MM,二人相见恨晚,几天下来就已如胶似漆。一个月后,梁山伯与蝶舞飞扬相约见面,见到了美丽的小姐祝英台,二人一见钟情,决定长相厮守。但他们的爱情却得罪了一直暗恋祝英台的版主马公子,他设计破坏了梁山伯的QQ信息,从此,梁祝失去了联系。梁山伯郁郁而终,祝英台痴心等候,却不知与爱人已阴阳永隔。后来,祝英台嫁给了马公子。但每年的这一天,她还是在QQ上发送这样的信息梁兄,你还记得我——你的蝶舞飞扬吗?
白蛇的故事
白素贞和许仙同住在一套公寓内。白素贞是美容师,正在研制一种神奇的换肤技术,她的竞争对手法海想得到这一机密,便哄骗许仙悄悄放了一只带摄像头的手机在素贞的房间内。有一天,许仙无意中打开自己的彩信手机,拨通号码,天哪!他赫然看见的是一条正在蜕皮的白蛇?!许仙登时晕了过去。素贞发现以后,慌了手脚,连忙给许仙灌下去一暖瓶灵芝茶。许仙终于悠悠醒来:“蛇,蛇……”素贞赶紧表白那蛇是自己研究换肤技术的观察实验品,并求许仙不要声张,因为这条蛇没有户口。许仙激动地打断了她的话,“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最最最Cool的宠物?!”牠一把抓住素贞的手,“你愿意嫁给我,让我们一起宠爱这条蛇吗?”后来,许仙娶了白素贞,可是由于他对那条白蛇更好,所以素贞最后提出了离婚。后来听说绝迹千年的美女蛇在下个月将被克隆出来。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织女是最早的海归,回国开了自己的公司,很忙碌,也很累。七月七日这一天,织女公寓的水龙头坏了,物业公司派来一个修理工,叫做牛郎。牛郎来自郊区,很单纯,像以前放牛一样,他热爱自己的修理工作,能从中找到乐趣,因而很快乐,牛郎边修水龙头,边告诉织女放牛的规则和自己的快乐,织女从中领悟到了工作与生活的真谛。他们结婚的时候,织女还特意写了一本《放牛守则》,这本书成为畅销书。后来,织女又出国充电去了,牛郎成了留守先生,只在每年七月七日,对着水龙头,和织女互诉情怀。
孟姜的故事
4.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 篇四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感情的千古绝唱。
《梁山伯与祝英台》细腻地呈现一段唯美彻骨、惊天动地的感情。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争取到与男孩子一同读书受教育的机会。继而挑战长久以来“门当户对”的观念,与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恋,为自我争取婚姻自由。然而,保守的年代却棒打鸳鸯两分离。但梁山伯、祝英台的情,终究感天动地!二人化成彩蝶翩翩飞舞,溶入多彩、自由的天空,所经之处,花儿漫天开放。
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我认识了许多具有不一样特色的`人物,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祝英台:16岁少女。生于浙江上虞的世族人家,聪明伶俐,自小喜爱读书,不愿受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所束缚。在父母的答应下,男扮女装去读书,因而认识了梁山伯,并暗恋着他,之后却因马家的强势及威胁所逼,不得不和梁山伯分离。
梁山伯:17岁少男。生于浙江绍兴的庶民家庭,温文儒雅,谦恭有礼,长相俊俏。在读书时认识了祝英台,之后发现祝英台是女儿身,两人相爱却因为马家威吓而无法成为亲家,最终抑郁而终。
马文才:18岁少男。不擅读书,身边总是跟着一群狐群狗党,仗着自我家有钱有势,到处欺负他人,所以和狐群狗党三人行都经常被教师处罚。也因为他发现祝英台是女生,所以造成之后梁祝两人相恋却无法在一齐的杯具。
5.民间神话传说 篇五
很久以前,突然有一天,海滩北面的渔村来了一只大黑老虎,好凶啊!见了人就咬,村民们死的死、伤的伤,都害怕极了。村里有个叫石操的小伙子看到这种情况,实在太不忍心了,他决定要杀死恶虎,为民除害。但这只老虎凶悍异常,该想个好办法才行呀!石操洲着眉,在海滩上来回踱步,苦苦思索。突然,只听见“救命啊!救命啊!”从远处传来一个姑娘的呼救声。恶虎又在伤人了!石操怒从心中生,拉开了箭猛地射过去。恶虎嚎叫了一声,仍下姑娘逃走了。
姑娘慢慢爬起来,向石操作了一个揖,说道:“大哥,谢谢你!这只恶虎是天上的黑虎星下凡,只有南海龙宫的镇妖宝剑才能杀死它。我是东海的龙女,我去把宝剑拿给你!”石操拿到宝剑,跟恶虎斗了一天一夜,终于把它杀死了。但石操自己也累得口吐鲜血,倒地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这里的海滩称为老虎滩,把海滩东南面的那座山称作石操山。
6.中国民间神话传说 篇六
有一天,一个远房舅爷骑马来看望他,带来一大壶酒和一大袋花生米。周二家里还有半升米,他煮了白米饭招待舅爷。可是木凳子全断了腿,两人只得盘腿坐在地上,你一杯我一杯,喝干了那壶酒,把花生米吃得一粒不剩。
那周二醉了八九分,突然站起身,把手里的酒杯摔了个粉碎:“唉,我周二就是没有本钱,但凡有一个钱,也不会过这样半死不活的穷日子!”
那舅爷也喝得醉醺醺,当即从衣兜掏出来一个铜钱,“哐当”一声摔到地上,铜钱滚了两圈,“骨碌碌”滚到床底下去了。
“周二,你这混帐东西,就算给你钱,还不是照样过穷日子?”
甥舅两个又笑又骂,酒足饭饱,倒在炕上,美美睡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那舅爷就骑上马走了,因为他家住在很远的另一个墟镇。
那周二浑浑噩噩又过了半年,他日日游手好闲,没饭吃时,就去帮人家做几日短工挣点柴米。到了快过年的时候,他也学着别人家的样子,一大早起身洒水打扫房屋,没想到,扫帚伸入床底下,“叮”一声响,扫出来一个铜钱。
他突然想起舅爷来的那一天,想起他自己说过的话:“唉,我周二就是没有本钱,但凡有一个钱,也不会过这样半死不活的穷日子!”又想起他舅爷的话:“你这混帐东西,就算给你钱,还不是照样过穷日子?”
想到这里,周二丢下扫帚,拿那铜钱跑到街上,街上热热闹闹的,因为要过年了,街上有人在卖洗脸水,一个铜钱一盆热水,热水旁放着清香的南方柚子叶。
周二灵机一动,拿那个铜钱买了一盆热水,把自己干干净净洗起来。
洗清爽了,周二对老板说:“老板,不怕你笑话,今年我没挣到钱,家里人都好几天没洗脸了,你这盆热水就让我端回家,给他们也洗洗干净。”
老板见他说得蛮可怜,就答应了。
周二急忙端起面盆往家跑。其实,他哪里要那盆洗脸水呢?他想要的是那个洗面盆。那会儿,洗面盆是用铜造的,拿到当铺去,很能值几个钱。
周二拐进一条小巷,把热水倒掉,拿那洗面盆去到一家当铺:“老板,我家里急用钱,这个面盆暂时押在你这里。你先借我半吊钱,晚上我再来取回面盆,本息照算。”
老板拿个小锤子敲面盆,那面盆发出好听的“当——当——”声,他看那面盆的铜质蛮好,半吊钱又只借一天,这生意当然不会蚀本,于是他很爽快地取出半吊钱,交给了周二。
周二拽着那半吊钱,跑到墟上去,买来五升饱满的大黄豆,跑回家用水浸上,浸好了捞起来,用他老爹留下的大石磨磨起来,很快就做成两板水豆腐。他挑到街市上,大声叫卖:“卖水豆腐,新鲜现磨的水豆腐罗——”
话说那个墟镇原本没有豆腐店,而那时辰,正是每家每户都要准备烧晚饭的时候。听到周二叫卖豆腐,好多人从厨房跑出来,围着周二,抢着买他的豆腐,不一会儿工夫,两板水豆腐全卖光了,一块也没剩下。
天还没黑,周二坐在晚照里,数那水豆腐卖得的钱,除去买大黄豆的半吊本钱,净挣两吊钱,还多几十个铜钱。
周二拿衣袖抹干汗水,高高兴兴拿半吊钱去当铺,赎回了那个面盆;又高高兴兴拿面盆到街上,还给那个老板,为了感谢他,他还多付给那老板一个铜钱。那会儿,卖黄豆的店还没关门,周二又到那店里,用挣来的钱买来十五升大豆,第二天清晨,他早早起身浸水,磨成六板水豆腐,挑到街市去,不到一盏杯工夫,又卖光了,这回挣得八吊钱,还多好几十个铜钱。
第三天,周二又做了更多的水豆腐……
从那以后,周二专门做起豆腐生意,他慢慢积蓄了一小笔钱。三个月后,他买回来两只小猪崽,用豆腐渣喂大了,不久,母猪生了一窝猪崽儿,周二拿到市上卖,又得到一大笔收入。
7.崇明岛民间礼俗及土特产传说 篇七
关键词:长江口,崇明岛,婚丧嫁娶,特色土产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可知长江水滚滚东去之时, 水中泥沙积存于江口, 形成大小不等三座岛屿, 谓之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特有的地理环境、艰难的交通条件孕育了该地区不同于大陆居民的风俗习惯, 同时也产生了具有明显特色的土特产及其传说故事。
从苏沪交界地图可以看出, 长江下游分割了江苏省, 此为苏南苏北, 当地人都知道苏南苏北是有很大差异的, 而崇明岛正好位于苏南苏北之间, 长江到了入海口江南就不是苏南而是大上海, 过去崇明岛归属江苏省, 解放后归属上海市。但是从民俗的角度去看, 崇明岛的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均与上海有着极大的不同。改革开放后的上海突飞猛进, 近郊各地城市化速度明显加速, 如浦东原有宝山、川沙、南汇、奉贤等县, 本是以生产蔬菜为主的农村, 几个县合并后的浦东新区纷纷开发为工业区和住宅区, 农民不是成为公司员工就是自己创业成为老板, 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已经是极少部分。而崇明岛由于长江水隔阻, 交通不便, 一直以来都是农业生产为主, 现如今长江隧桥开通, 岛陆一体, 南通上海北连启东, 经济开发扬帆起步。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使得崇明岛出产的农副产品成为上海市绿色食品的首选, 如今的上海人以食用崇明蔬菜、肉类为时尚, 因为崇明产就表明绿色无公害。
崇明与浦东虽一江之隔, 但崇明方言与上海浦东方言却相去甚远, 倒是苏北之启东、海门与崇明方言应为一个体系, 因而风俗习惯也颇为相似。
一、民间礼俗之一婚嫁礼仪
首先要订婚, 即先由媒人牵线搭桥谓之“说合”, 然后“相亲”就是互看对方照片, 第三个步骤是“合婚”就是请风水先生依据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是否相符, 也称“并八字”, 接着就是互访家庭, 一般是女方登门了解男方家庭经济状况, 如无异议则进入下一步骤, “订亲” (男方赠送少量礼物, 女方接受即为同意, 亦称“押日”) 、吃小喜酒 (互换庚贴、厚赠聘礼、正式订婚) 。此后, 还要送节礼, 也就是男方送给女方年糕、粽子、糕点、水果、酒类、鱼肉、家禽等食品, 也可以钱代物。婚期确定后, 男方通知女方, 再送一次彩礼, 谓之“通风送日”。
真正到了结婚之日, 称之为“吃喜酒”, 礼仪规范程序为:行嫁 (送嫁妆) 、迎亲、拜堂、吃花烛、入洞房、暖床、祭祖、回门等。婚礼花费颇巨, 俗话说“新人轿子进宅一只牯牛钿”, 意思是, 娶一个媳妇需要花费一只成年牛的价钱。旧时迎亲, 新娘坐花轿、新郎坐官轿, 鞭炮、三眼枪开道, 高灯彩旗在前, 粗细乐队随后, 敲敲打打, 一路喜庆。进家门之前, 鞭炮声四起。新人一下车就踩在红色布袋上, 这时新郎的父亲和大伯已经做好了迎接的准备。他们在自家院子门口点上三堆由稻草扎成的火堆, 新娘子跨过火堆才能进家门, 俗称“三灯用火”, 这四个字疑为错别字, 因方言关系, 此地人把熊熊燃烧的火读作yong, 火堆的堆读作deng, 因而听起来就是“三灯用火”, 实际上应该是“三堆旺火”。
婚宴一般自家张罗, 少者十几桌, 多者数百桌, 而且客人不是吃完一顿就走, 而是连着吃两三天, 因而, 往往造成子女结婚, 父母发昏之后果。
除正常结婚礼仪外, 还有些特殊方式, 如“入赘”, 即女方家庭条件较好, 又可能没有儿子, 女方就可以招女婿进门, 这样整个过程与前类似, 只需男方女方互换而已, 此男入赘后, 须改变姓氏, 子女也随母姓。另有并亲、拔亲、抢亲, 所谓“并亲”, 是指一些贫困家庭, 在腊月二十四 (此地习俗灶王节比别处晚一天) , 送灶神之前, 以拜灶神代替结婚仪式, 为儿子操办婚事, 此时, 准儿媳已经早早来到婆家, 不需迎亲、不邀亲友、不办酒席, 衣物摆饰, 一切从简, 此俗又称“圆房”;如男方父母有一人突然离世, 则女方前来吊孝之日即可草草成亲, 此为“拔亲”;当女方单方面解除婚约, 男方聚众将女方劫持到婆家, 强迫成亲, 即为“抢亲”。
二、民间礼俗之二殡葬礼仪
崇明岛的葬礼历来与别处有很大不同, 这与本岛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有关。本岛乃是长江口众多沙洲淤积而成, 自清代中期以来, 屡涨屡坍, 变迁不定, 历史上连县城都有过“五迁六建”之经历。这种频繁的涨坍使得当地居民生活极不方便, 尤其是流传久远的土葬习俗, 在此地实难取得使先人入土为安的告慰, 曾有孝子贤孙为先人置办上等棺木, 修好坟墓埋葬入土, 可是墓地所在沙洲一旦遭遇塌陷, 势必造成先人遗骨或暴露于滩涂或被卷入大海, 此情景令后人见之极其不安。因而, 岛上盛行火葬、土葬和二次葬三种独特的葬礼形式。
此处所述火葬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火葬, 当然, 历史走进21世纪, 岛上早就建立了较为现代化的殡仪馆, 火化亦同别处一般。我们所述之火葬乃旧时为避免土葬受沙洲塌陷影响而不得不采取的办法。崇明县最早的正德年编纂的《县志》风俗志记载“人死, 以地之塌涨靡多, 多火葬。”火葬的具体形式, 《县志》未做详述。但民间传说和歌谣有此类描述, 传说亲人们含泪将死者遗体放置于芦柴堆上, 点火燃烧, 遗体与当地大量出产的芦苇一起燃为灰烬。
第二种形式是土葬, 由于清代后期以来, 长江众多沙洲连成一个大岛, 岛域相对固定, 虽有少量涨坍, 已无大碍。于是信奉入土为安的本地居民开始将亡故者的遗体土葬。具体做法是, 事先选定坟地, 再用厚厚的棺木装殓死者, 并将棺木安置在各种不同的坑洞内, 坑洞形式根据死者家属财力而定, 有土坑、白云坑、砖坑、石坑。
第三种形式是二次葬, 也叫“甏葬”, 这种葬礼在中国葬俗史上是具有代表性的。其过程是这样, 家中有人过世, 先将遗体按照土葬仪式下葬, 隔年“冬至”或“大寒”时节, 由家人开启棺木, 拾起遗骨, 有的时候开棺之时有的遗体尚未完全腐烂, 需要专门人员用一种当地挖河泥的工具予以肢解, 再由亲人捡起遗骨, 装入一种坛子, 此坛子当地称为“骨殖甏”, 易地再葬, 此为“二次葬”也叫“甏葬”。此俗看似恐怖, 实为无奈。崇明岛地域不大, 人口众多, 又无适用于修建坟墓的山林地带, 如果土葬者众多, 则必定占用耕地, 如此坟地越来越多, 耕地越来越少, “甏葬”则可解决这一矛盾, 既可满足亲人让先人入土为安的愿望, 又可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 因为“二次葬”是将装有先人遗骨的坛子深埋在地下数米, 平地照样种植庄稼, 养牛放羊, 此法实为聪明的崇明人之妙招。如今此法经过改良, 则更加科学, 其过程如下:逝者按习俗接受亲友悼念告别后, 即送殡仪馆火化, 家属接回骨灰, 并不需要昂贵的骨灰盒, 那种动辄数千元一个的小盒子在这里是可以省去的, 人们将先人骨灰装入坛子, 深埋于家族墓地之土中, 所葬之处依然鸟语花香、草木繁盛。
此俗何时产生, 岛上有多种说法, 其中一种比较有根据, 有史书为证:《明史》记载, 洪武年间, 左丞相李善长案发, 其弟“李荐义为人首告, 免死, 安置崇明”。此后, 多名官员或被废黜或受排挤隐退, 来到崇明另辟家园, 他们深知从此将在这个小岛上终其一生, 清明祭扫祖墓更是无法实现, “孝莫重乎丧”遂以古籍所记“拾骨于瓮内下葬”为例训行。所以, 他们乘船来崇明安家时, 无不带着内装先祖遗骨的坛子, 再葬于第二故乡。
虽说明代以来的被贬官员来崇明定居所带先人遗骨之法为无奈之举, 当地居民为了不占耕地而实行甏葬亦属无奈。但是, 这种葬礼习俗无疑是先进合理、利国利民的。耕地多宝贵啊, 先人不占耕地是为后人造福;坛子多廉价啊, 先人少花钱财也是为后代庇荫。国家提倡移风易俗、厚养薄葬, 此俗正合此意, 实乃一举多得也。
三、土特产传说之“黄金瓜”
初到崇明的人, 必定会品尝一款此地特色土产———“崇明金瓜”又称“黄金瓜”, 这是一种天然生成细丝的脆爽嫩滑、清凉润肺的美味, 虽说是美味, 却并不昂贵, 因其在崇明岛上遍地开花、硕果累累。因而真正可谓价廉物美。此物种何时来到崇明, 或是什么品种在这特殊岛屿上的变异, 谁也说不清楚。倒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出一点信息, 可以推断此物为清代康熙年出现在崇明。
相传清代康熙年间, 崇明上沙地区有一位黄姓秀才 (据本人考证应为举人) 。此人天资聪颖、勤奋好学, 整日埋头苦读, 期盼朝廷科举考试时金榜题名。这一年, 京城传来消息, 朝廷开考了, 黄秀才即开始着手准备进京赶考。那时候既没快船也没火车, 更没有飞机动车, 只有风帆木船、骡马大车, 因而这两三千里路程至少得走十天半月。临行前, 其妻送到码头, 拉着他手说道:“官人, 你此番进京, 无论考中与否, 都要速速回来。婆母身体欠佳, 孩子尚未成年, 上有老下有小, 我身上担子不轻啊!”母亲也叮嘱:“儿啊, 为娘好比风中残烛, 自知没有多少日子了, 只盼你早日回家侍奉。”黄秀才深知老母早年守寡, 千辛万苦养大自己, 实在是指望儿子养老送终, 心中不免凄凉, 遂满口答应考试之后即刻回家。妻子递过一个金瓜, 说此物皮肉坚厚, 可存放数月, 你带在身边, 见到它就像见到家人一般。黄秀才接过金瓜, 小心放进行囊, 乘船离家北上。
经过一路晓行夜宿, 黄秀才来到了京城。大试之后, 自我感觉良好。正欲雇船由大运河返乡, 适逢苏州府一同参加乡试的好友来访, 好友见他着急回家, 相劝道:“京城难得一来, 且我们乡试好友皆在, 何不在此盘桓几日, 游览一番再走。”黄秀才觉得有理, 于是辞退船家, 留在京城。在这繁华的京城, 黄秀才跟一干朋友终日饮酒作乐、写词吟诗唱对, 几天一过, 便把妻子临行叮嘱和老母的期盼忘得一干二净。时间过得飞快, 转眼到了初冬。这天, 黄秀才和一帮朋友在旅馆饮酒, 喝着喝着喝到半夜, 酒没喝过瘾, 下酒菜没了, 大家正要散席, 黄秀才突然想起自己的行囊里还有个金瓜, 于是叫来店小二拿到厨房切开一看, 里面不是整片的瓜肉, 而是隐隐约约的一丝丝细丝, 店小二走回酒席边对秀才说:“先生, 你给我的到底是什么瓜?里面怎么是一丝丝的细丝?”黄秀才不信, 跟着店小二来到厨房一看, 金瓜里面果然如此。他捧着金瓜看了又看, 似乎想起什么, 莫非这一丝丝的瓜丝, 包含着妻子老母的思念。想想自己也太荒唐了, 竟然滞留京城数月不归。当下决定次日回家, 于是告别众人日夜兼程赶回崇明。
再说, 黄秀才老母自从儿子出门后, 因思儿心切, 不久竟卧床不起, 黄妻日夜侍候, 陪伴婆母, 见婆母日夜思念儿子, 就把家里一只金瓜吊在床前, 对她说:“你儿子赴京赶考时我给他一只金瓜, 要他看见金瓜就像见到我们一样, 现在我也把金瓜吊在你床前, 你见到它就像看见儿子一样。”此后, 老人便天天对着金瓜念叨儿子, 可就是不见儿子回来。眼看快过年了, 还是没盼来儿子, 这天, 儿媳妇正在安慰婆婆呢, 突然老人看见站在门口的儿子, 一激动就支撑着要坐起来, 没想到用力过猛竟又倒下, 刚叫一声“儿啊”, 便撒手西去了。黄秀才进屋, 即刻跪在母亲床前嚎啕大哭“孩儿不孝, 孩儿不孝啊!”
后来, 黄秀才为了纪念母亲, 就把高悬床前的金瓜籽取出来下种。说来奇怪, 从此地里种出来的金瓜就再也不是原来那种整块的瓜肉了, 而是现在这样一丝丝的细丝, 用来制作凉菜只需用筷子捞起即可, 人们将其配以自己喜欢的调料即成一盘清凉爽口的美味。如今崇明岛到处种植金瓜, 因其源自黄家, 也称黄金瓜。
这个传说的最后一句话, 实际上是败笔, 金瓜外皮金黄, 本来金黄就是常常用来形容那种色泽的物品, 实在跟黄家无关, 估计编出这个传说的民间艺人自己姓黄, 故牵强附会一个黄秀才来。在这个故事中任何一个姓氏的秀才都可以成为主角。金瓜天然生成的细丝倒是与思念的“思”谐音, 暗合思念之意。
四、土特产传说之“香酥芋艿”
“香酥芋艿”是崇明岛的另一个特产, 因其又香又酥、口感极佳, 故称“香酥芋艿”。此物何时何地出现, 尚无定论, 只有一个大概的说法, 即很多年以前出现在崇明岛下沙地区。关于“香酥芋艿”的出现, 也有传说为证。
早年间, 崇明下沙有王家兄弟俩, 哥哥王老大, 二十七八岁, 已娶妻生子, 弟弟王老二, 才十五六岁, 兄弟二人早已父母双亡。当年双亲去世时, 因弟弟年纪尚小, 无法独立生活, 就跟哥嫂住在一起。这王老大夫妇为人心眼小、心肠黑, 整天琢磨着算计别人, 在周围邻居中声名狼藉, 不受欢迎。弟弟王老二和他们住在一起, 夫妇俩全然不顾手足之情, 把他当作长工使唤。整日里割草、放羊、喂牛、翻地、锄草、浇水, 小小年纪, 常常是鸡叫出门、摸黑回家。就这样那两口子还是不满足, 认为是他们白白养活了王老二。每当聚在一起吃饭的时候, 嫂嫂总要指鸡骂狗地说上一通。王老二总是忍气吞声, 为的是求个太平, 图个落脚之处。
这天, 劳累了一天的王老二摸黑回家来, 吃饭的时候实在困得厉害, 端着饭碗打起了瞌睡, 一不小心打碎了饭碗。这下可不得了, 嫂嫂跳起来大吼:“你当家里有金山银山啊?这么大人了连个碗也拿不住, 是不是不想吃饭了?”王老大也在一边帮腔“也不能养你一辈子, 你要是嫌这里不自在, 我们就分开来过。”王老二见哥嫂有赶走自己的意思, 噙着眼泪哀求:“哥哥嫂嫂, 是我不好打碎了饭碗, 可我真的不想离开这个家。”“好了好了, 你别口是心非了。另立门户独自过, 吃香喝辣全由你。”嫂嫂一口回绝。“对, 还是分开过好, 省的旁人有闲话, 好像我们占了你多大便宜。”王老大也附和着。王老二无法抗拒哥嫂的决定, 只好同意分家。第二天一早, 王老大就对弟弟说:“我们是夫妻两人, 因此房子归我们住, 你反正单身一人, 宅边那间堆放柴草的小屋就归你。至于土地嘛, 你还小, 多分给你也种不了, 坟沟旁边那一小块地就给你。”王老二见哥哥明摆着占自己便宜, 心里不甘, 但又不想得罪哥哥, 就说:“随便吧, 我无所谓, 只有一张嘴。”嫂嫂生怕日后有什么纠葛, 说的更绝:“既然家已经分定, 今后我们可是河水不犯井水, 黄牛角水牛角各归各 (崇明方言“角”和“各”发音相同) 。
王老二自从分得坟沟边那块土地, 整天在那里摆弄。由于原来是坟地, 砖块瓦片特多, 他就细心地清理干净, 然后种上玉米。再看看坟沟边上茅草丛生, 不种点什么十分可惜, 就将杂草一一剪除, 琢磨着到镇上买点什么种子回来种种。这天, 他来到镇上, 看到一个略带外地口音的白胡子老头, 正在叫卖一种种子, 一问才知道这种子就是当地的芋艿, 适宜种在河沟边, 将来收获的果实煮熟后可以当饭吃。王老二一听正合我意, 就买回一些, 种在坟沟边。
这一年天气作怪, 久旱无雨, 好在王老二的芋艿种在坟沟边, 浇水十分方便, 他早晚两次浇水, 种下的芋艿长得杆粗叶茂。秋收时挖出的芋艿堆了半间屋。王老二除了自己食用外, 也给周围邻居分送一些, 大家烧熟一尝, 都觉得又香又糯, 十分好吃, 便纷纷要求王老二给他们留点种子, 来年大家也好栽种。
这事也传到了王老大夫妇耳朵里。这天, 王老大老婆来到王老二的小屋:“怎么, 兄弟, 有了好东西就忘记哥哥嫂嫂了, 也不送点给我们尝尝?”“我……我……”王老二涨红着脸说不出话来, 因为他记得嫂嫂曾说过, 今后河水不犯井水, 自己如果把芋艿送过去, 说不定会讨个没趣, 落不到一点人情还要被嫂嫂赶出家门。现在嫂嫂上门来讨, 就装了一篮子给她:“嫂嫂, 你这是哪里话, 这一篮你就拎回去尝尝, 如好吃再来拿。”王老大夫妇煮熟后一尝, 果然是又香又酥, 吃了还想吃。两人这就开始商议:“这芋艿这么好吃, 我们明年何不种上一大片, 到时候拿到镇上去卖个好价钱。”王老大兴奋地对老婆说。“别错打了如意算盘。”他老婆不阴不阳地说, “听说你弟弟要把今年收上来的芋艿全分给邻居做种子。明年这一带家家户户都种它, 货多价贱, 能卖什么好价钱?”王老大一想老婆的话有道理, 那怎么才能阻止弟弟这么做呢?他老婆又出坏主意说:“你把你弟弟留的种全拿来不就行啦?”王老大一听赶紧来到弟弟小屋, 名义上是让弟弟孝敬自己, 实际上就是强抢, 把弟弟留的种子几乎全部拿走。王老二望着墙边的一点点芋艿真是欲哭无泪。他知道今年是没法分给邻居们做种子了, 只能等来年。
第二年, 王老大用抢来的芋艿种子, 栽了老大老大一片田。王老二也用剩下的芋艿种子, 种了一小块地。秋收了。王老大把挖出的芋艿拿到镇上去卖, 可想不到怎么也卖不动, 因为买过的人都说, 王老大的芋艿又硬又涩, 一点儿也不好吃。而王老二的芋艿呢, 还是又香又酥, 大受欢迎。细心的人看过后发现, 原来王老大的芋艿梗是白色的而王老二的芋艿梗是红色的。
从此, 人们都知道红梗芋艿好吃, 由于它香酥细糯, 就把它叫做香酥芋。许多老百姓从王老二那里要来种子纷纷栽种, 这香酥芋便成了崇明岛上一种特产。
其实, 这香酥芋艿并非崇明岛特有, 只是在国内少有种植, 本人曾在日本超市看到该国的国产芋艿, 特意标明“赤芽芋”, 价格高于一般芋艿, 口感甚好, 与崇明岛的香酥芋艿相同。那么究竟是崇明的香芋漂洋过海了, 还是日本的赤芽芋被国人引进?这个问题有待农业专家研究, 民俗研究者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崇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崇明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2]许明, 吴晓飞.民俗上海:崇明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
[3]柴寿熊, 宋玉琴.崇明土特产传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4]柴寿熊.崇明文史之谜[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8.民间四大神话传说 篇八
文/谭萍
一直觉得中国传统爱情有一番隽永的韵味,蕴藏着爱情的含蓄。闲来无事我去寻访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大爱情胜地,回味古人的浪漫爱情。
山东沂源:牛郎织女
沂源县位于山东省淄博市的最南端,沂蒙山区的最北端。沂源的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有鲁山国家森林公园、九天洞景区,人文景观有唐代摩崖石刻和明清时代的织女洞、牛郎庙、神清宫等。
织女洞和牛郎庙是国内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传说为主题的古建筑遗址。景区内织女泉、天孙台、叶籽银杏、爱情邮票博物馆和牛郎织女民俗展览馆都与传说有关。沂源被授予“牛郎织女传说之乡”,每年都举办中国七夕情侣节。
秦皇岛山海关:孟姜女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端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美誉。景区内的名胜古迹达90多处,有“老龙头”、“孟姜女庙”、“角山”、“天下第一关”、“长寿山”、“燕塞湖”六大风景区。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后人景仰孟姜女的忠贞而建孟姜女庙。该庙始建于宋以前,包括山门、钟楼、前殿、后殿、振衣亭等。后殿有一块大石头,这就是著名的望夫石。望夫石是忠贞的象征,历代许多文人墨客都会在此挥毫泼墨抒发情怀。望夫石旁的振衣亭,是一处观长城和渤海的好地方。
杭州西湖:白娘子和许仙
断桥、雷峰塔、金山寺、西湖的春日……作为浪漫爱情的胜地,杭州西湖随处都能让人想到白娘子和许仙的凄美爱情。
杭州西湖,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被世人赋予“人间天堂”的美誉。西湖凭借着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所蕴育出的特有江南风韵和大量杰出的文化景观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写下不少著名诗篇。许仙与白娘子的传奇故事更使得西湖名声大振。
河南汝南: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的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在这里的遗址内,现在还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及梁祝师父邹佟墓等和“梁祝”故事有关的地方。
古城汝南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城北有天中山,南关外的南湖中有小南海大士寺,县南有“无影塔”,据传是豫南现有最早的古砖塔。天中山玲珑清幽,其中的典籍碑刻声名远播;始于宋代的豫南名园小南海,是一处幽雅别致的北方佛教园林;复建后的南海禅寺,是亚洲最大的佛教圣地。
我在网上学会了下棋
文/赵勇
下棋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兴趣爱好,年轻时还参加过区里的象棋大赛拿过奖。如今退休后,我的空闲时间多了,更加热爱下棋了。经常约棋友“杀”个昏天地暗来解气。可近段时间,不知怎的这些老伙计们不是身体状况不好,就是家庭琐事缠身,总是抽不出时间和我对弈。为此,我整个人都变得抑郁没有精神了,只好每天守着电视睡大觉。
【民间四大神话传说】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三:孟姜女哭长城08-07
重阳节民间神话传说06-23
潮汕民间风水传说故事08-31
英文民间故事传说:A Crow and His Three Friends06-22
四大穿刺考核08-04
中共四大09-14
健康四大要素11-23
四大产业情况介绍07-26
四大名著目录09-29
淘宝购物四大心得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