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2024-07-07

政治生态建设工作总结(通用8篇)

1.政治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篇一

促进政治生态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学习心得体会

什么是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政治生态是一个长期培育、持续建设的过程。

政治生态是相对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状态,实质上为一种“软环境”、“软实力”。“政治生态”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政通人和”。

(一)2007年12月底召开的安徽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金山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在促进科学发展的精神面貌上有新气象,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树立昂扬向上的斗志,弘扬雷厉风行的作风,营造干事创业的环境,努力形成全省上下致力崛起的浓厚氛围。”这是省委首次提出“加强政治生态建设”。

(二)今年1月21日,省委书记王金山在出席省纪委八届三次全会电视电话会议作重要讲话时强调,要以改进领导干部作风为重点,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不仅事关地方形象,而且事关人心向背,不仅事关当前,而且事关长远,不仅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重要标志,也是反腐倡廉建设成效的重要表现。当前安徽正处在加速崛起的关键阶段,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以此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届省委六次全会。省委书记王金山强调说:

一是要切实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要全面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到干部培养、选拔、使用、考核等各个环节,真正把那些对工作有激情、对群众有感情、对发展有贡献的干部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让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让那些得过且过、政绩平平的人无法安身,让那些投机钻营、跑官要官的人失去市场。二是要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要大兴理论学习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真抓实干之风,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来,把精力引导到事业上来,不分神、不分力、不分叉,一心一意搞建设,和衷共济谋发展。要讲正气、树新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激情满怀想干事,坦诚大度好共事,严守底线不出事,做到旗帜鲜明地保护改革者、支持改革者、挽救失误者、追究诬告者、惩治腐败者,切实把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努力形成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充分展现安徽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形象。

(四)今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省委书记王金山在接受新华网的访谈时,就“政治生态”问题指出,我认为政治生态这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

王金山说,去年我们提出“政治生态”建设后,在全省干部当中应该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我们之所以提出政治生态建设问题,主要是考虑两点:第一就是有特殊的重要性。当前安徽正处在奋力崛起的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所以现在比什么时候都更加需要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与和谐的政治环境。以此来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我们觉得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实现安徽奋力崛起的首要发展环境,是凝聚人心、振奋人心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第二,它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总体上看,我们省政治生态环境是好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是能够使党中央放心和广大群众满意的。近年来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省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人心思进、人心思上这是主流。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某些党员干部中,确有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问题,精神状态不佳;也有的嫉贤妒能、搬弄是非,打内战、搞内耗,甚至不守法纪、腐化堕落,走向犯罪深渊。虽然这是个别现象,人数极少,但是影响极坏,危害极大,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对这个问题应该说上上下下都有共识,我们每一个市的市委书记都曾经就这个问题联系本地的实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有的非常深刻。而且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今后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就是要以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核心,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要大兴理论学习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真抓实干之风,把思想、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来,把精力引导到事业上来,一心一意搞建设,同舟共济谋发展。用严明的纪律来约束干部的行为,保证优良作风的形成。第二就是要以完善机制为保证,着力树立正确的导向,要全面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真正把那些工作有激情、对群众有感情、对发展有贡献的干部,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让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这是第二个方面。第三个方面就是要以继续推进机关效能建设为抓手,着力优化发展环境。这件事我们已经做了几年了,机关效能建设效果是好的,现在看这个与优化政治生态建设是息息相关的、紧密相连的。我们准备在这几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特别是在一些办事具体环节上要与发达地区看齐,要下力气用硬措施加以整治,努力做到办事提速、提效,服务求好、创优。

(五)4月2日,中共安徽省委八届七次全会在合肥举行。省委书记王金山在讲话时对“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作了全面论述。他强调,要齐心协力营造有利和谐发展的政治生态。并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工作优势,进一步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一要靠正确用人导向来引领。优化政治生态的关键环节是选准、用好干部。进一步树立注重品行的导向、科学发展的导向、崇尚实干的导向、重视基层的导向、鼓励创新的导向、群众公认的导向,真正把那些政治靠得住、工作有本事、作风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要通过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褒奖开拓创新的干部,支持一身正气的干部,鼓励踏实干事的干部,鞭策不思进取的干部,约束投机钻营的干部,惩处贪污腐败的干部,以此引领良好的政治生态。二要靠加强作风建设来培育。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风气,大力弘扬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风气,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风气。树立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良好形象,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三要靠严格管理、有效监督来规范。认真贯彻“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的原则,以强化上级监督、落实有关制度为抓手,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日常管理监督,把监督关口前移,平时多提醒,缺点早指出,切实规范其决策行为、管理行为和执法行为。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经常性监督,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四要靠优化干事创业环境来保障。大力营造作风优良、办事高效的政务环境,以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为抓手,简化审批程序,精简办事环节,改进工作作风,着力提高政府服务人民、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效率。大力营造公平诚信、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让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干事创业的人受到尊重,让自己不干事、别人干事还捣乱的人失去市场,鼓励干部群众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真正形成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批评空谈者、追究诬告者的社会氛围。树立抓政治生态建设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确实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2.政治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篇二

一、政治生态的内涵

政治生态, 从本质上讲, 就是指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 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 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觉悟问题、作风问题。它所倡导的是一种清明廉政、作风正派的政治状态。同时, 它也是一种环境, 是政党或社团组织在生存发展过程中, 同社会、自然所产生的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状态。

与自然生态环境一样, 政治生态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果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环境恶劣, 那么那里的经济生态肯定一样恶劣, 进而会导致民生凋敝、社会动荡等连锁问题, 执政党也就失去了民心, 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 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 同时也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构建民主法治社会。而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就要做到政通人和。

二、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 进一步认识党的建设规律的需要。强化政治生态的建设, 可以使我们对党的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化。自然生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和支撑, 而政治生态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土壤。自然环境是自然生态的体现, 党风、政风、社风是政治生态的表现。在党的建设中, 重中之重是加强作风建设。十八大后, 党中央以高压姿态狠抓作风建设, 致力于铲除滋生作风问题的土壤, 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抓作风是治标之策, 也为治本赢得了时间。

第二, 更加有效的遏制腐败的需要。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法纪制度、道德价值水平的综合体现, 是依法执行行政、为人们服务和干部成长的综合环境。良好的政治生态有利于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有利于形成执政为民的党风作风, 有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干部成长环境。而政治生态一旦遭受侵蚀, 必然会滋生腐败的土壤, 进而危害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当前存在的少数政府部门“打白条”、“送礼”恶习、公款吃喝等问题就是政治生态遭到破坏的表现。如果这种不良风气得不到有效遏制, 就会像病毒一样侵入到政府全身, 成为“例行公事”。因此, 为有效地遏制腐败, 必须重视政治生态的建设。

第三, 优化各种政治资源配置, 维护社会和谐有序的需要。十八大以来, 我党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过程中披露出来的种种不良风气充分表明, 当前我国的政治生态是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的, 这就必然导致政治系统中人力、物力、财力的部分浪费。而政治生态是否良好又对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产生反作用。总之, 当下的政治生态现状要求加强政治生态建设, 而政治生态的优化又必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对策

第一, 优化党内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态的灵魂, 它直接关系到政党的生死存亡。如果党内的政治文化充满正能量, 它就会在无形之中对党员干部形成一种约束力, 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着每个政府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和作风, 形成良好的政治风尚。这也就在无形中对贪污腐败等不正之风形成震慑。

第二, 严厉整顿吏治。人是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 优化政治生态, 重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 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集中治理“四风”问题, 使党员干部队伍思想、作风面貌都有明显改观。但整顿吏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必须把它当成一种基本事务狠抓、常抓, 形成一种长期的威慑力, 才能从根上为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奠定基础。

第三, 全面推进依法治党。要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党内法规、宪法、基本法的活动, 引导党员干部树立起法律至上的观念, 自觉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表率;树立依法办事的观念, 自觉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各项工作。要把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 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法治素质, 以保证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党的有效实施。

第四, 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近年来, 由于社会政治生态的失衡, 因民主权益受损诱发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增多, 为改善这一状况, 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这也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必由之路。而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应当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民主为政治保证来改善民生, 否则, 一项利民政策就可能成为个别人谋取私利的手段。二是要充分保证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当前出现的腐败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保障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主要民主权利, 特别是监督、知情权等方面做的不够不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4-06/30/c_126691978.htm, 2014-6-30.

[2]郭治龙.政治生态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风向标[EB/OL].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0923/c371963-25717975.html, 2014-9-23.

3.政治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思想政治 宣传解释 和谐生态 生态意识

Discusses the thought political work the propaganda explanation function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ecology promoter action

Liu Chuping

Abstract: The thought political work always is our party’s big political superiority,in constructs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is together harmoniously” in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s advancement,requests to display the thought political work fully inevitably the propaganda explanation function,causes its to eagerly anticipate aspects and so on ecology thought,leading ecology public opinion,enlightened ecology morals,forging ecologicallyconscious culture displays the positive role,guides the people to set up the protection environment ecology consciousness.The thought political work propaganda explanation function obtains the full release key to lie in the innovation,must in propaganda aspects and so on education content,object,channel,troop construction have the innovation,forms the reasonable effective propaganda explanation system mechanism,true impetus harmonious ecology construction.

Keywords:Thought politics Propaganda explanation Harmonious ecologyEcology 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132-03

我们党自创建以来,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离不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的革命斗争历史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都证明:什么时候重视和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党内思想问题就少,全党就能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保持高度一致,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得到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忽视和放松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党内就会产生这样或是那样的思想认识问题,就不可能保持全党在行动上的一致,就会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而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独特的威力,这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和更高要求,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舞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以此为目标,在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这四个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引导人们树立环境保护的生态意识、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和谐生态这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解释功能必须得到充分释放,为和谐生态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

1.促进生态和谐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解释功能

1.1 宣传解释是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生态状况和树立生态意识的重要基础。

人类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过度地追求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已威胁到人类正常的生态环境,之所以当前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和对生态环境的无知,由于“万物皆备于我”、“人定胜天”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观念和西方“发展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由于物质享受上短视目光的局限,民众中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观念十分淡薄,对自然界往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只顾掠夺不思保护,从而有意无意地破坏生态环境,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甚至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自己制造生态恶化的沉重镣铐。因此,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宣传解释功能,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当前生态状况,根除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中,那种认为人是一种主宰和占有者的错误思想,引导人们树立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1.2 宣传解释是贯彻落实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切实保障。

人们群众的生态意识,是直接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能不能在实践中贯彻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把宣传解释工作做到了实处,就会增强人们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自律能力,从而提高人类对自我行为的善、恶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自觉地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来选择、调节自己和自然交往的行为,并将这种道德认识与判断内化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进而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把宣传解释工作做到了实处,就会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贯彻落实党关于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各种路线、方针、政策,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统一起来;把宣传解释工作做到了实处,就会增强党关于建设和谐生态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的执行力,激发人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和对环境污染的深恶痛绝,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为和谐生态的建设提供切实保障。

1.3 宣传解释是凝聚全党全国人们之力建设和谐生态的必然途径。

社会最基本的和谐,是人们在政治、思想上的和谐。这种和谐突出地表现为全体人们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追求,进而能把全体人们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一股巨大无比的精神合力。在当前建设和谐生态的进程中,宣传解释工作就担负着这样的重任。建设和谐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是只靠我们党和政府,或是某批人,或是某些组织的努力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全党全社会在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在价值追求上的统一、在行为实践上的统一。只有将宣传解释工作做好做实,才能促使人们将对当前生态状况的正确认识和保护环境、战胜困难的信心决心统一起来;将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科学知识统一起来;将保护环境的实践行为和党的方针、政策统一起来,建设和谐生态才不至于只是一句空话。

2.在引导人们树立生态意识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解释功能

“在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精神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事业的背景有密切的根源。”[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项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撑力量就是由普遍健全的全体人民意识而升华的精神。构建和谐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要求人们树立环境保护的生态意识并赋予自然以道德关怀。生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指人能动地适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互利互惠、生荣与共。这就要求人类必须从观念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二者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赋予自然以道德关怀。因此,没有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的形成是不可能开创生态和谐时代的。

2.1 引领生态思想。要构建和谐生态,首先就必须夯实和谐生态建设的共同思想基础和形成和谐生态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撑。通过宣传解释工作,我们一方面可以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切实开展我国国情教育和环境教育,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推广生态学知识,努力运用这些科学的理论、共同的理想和先进的时代精神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环境意识,抵制和克服各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思想和做法;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当前的生态状况,找准理论宣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把逻辑力量和情感力量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多层次、立体式的环境教育宣传和普及网络,引导、团结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自觉投身于保护环境的实践中,为构建和谐生态而努力奋斗。

2.2 主导生态舆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解释功能还必须为和谐生态的建设提供正确的舆论指向和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其一,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和谐生态的内涵、特征、原则、主要任务及其意义,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其二,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我们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主流风貌,以激励和增强全党和全国人民解决好环境问题,构建和谐生态的奋斗精神、决心和信心;其三,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党和政府为解决生态问题所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取得的工作成效,最大限度地统一人们的认知和行动。还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价值观,畅通社情民意对生态问题的反映渠道,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2.3 教化生态道德。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教育对象形成符合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针对目前还存在的不合时宜的人类中心主义,建立和倡导一种新的、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和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推卸的时代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宣传解释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引导人们树立人、自然及社会相统一、相协调的自然观,热爱和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树立全新的环境价值观,从而引导人们从强调天人对抗,转而关注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还可以通过宣传环境生态知识,从培养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情感,规范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入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调节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协调、规范作用,促成人们的理性的生态道德。

2.4 锻造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2]。要建设和谐生态,就必须高度重视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的文化力量,这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灵魂的锻造功能。为此,要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宣传解释功能,既要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中珍惜环境、节约资源的传统,又要大力弘扬和谐生态的时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国,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环境生态问题,又要大胆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保护生态的优秀文化成果,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不断推进和谐生态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并且根植于人们的精神领域,指导人们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

3.和谐生态建设进程中释放宣传解释功能的路径选择

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之源。在建设和谐生态进程中,宣传解释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就必须把改进创新作为常抓不懈的主题,作为永无止境的追求,始终做到与时俱进,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要提高环境宣传工作效能,就必须进一步在和谐生态思想的宣传内容、对象、渠道和队伍素质上有所创新和提高,形成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1 丰富和谐生态宣传内容。

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内容渗入到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是在建设和谐生态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解释功能得以释放的基础。回顾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她往往把目光集中人本身以及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上,很少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视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党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要求。其实,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宣传解释的具体内容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她总是有着强烈的政治敏锐性和时代感。在周围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必然要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和谐生态渗入宣传解释的内容。宣传解释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引导人们树立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和和谐生态观念。首先,要通过电影、电视、图书、期刊和报纸等舆论工具突出宣传我国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现状,唤起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使人们树立资源有限,提倡节水节能、降耗的资源观;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人类自己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同时要及时向人民通报环境质量状况和面临的环境形势,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此外还要通过宣传解释生态学知识以及党和政府有关保护环境的政策法规,逐步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环境道德观念和环境法制观念。

3.2 拓展和谐生态宣传对象。

保护环境不仅是党和政府的职责,也是每一个公民、每一个企业和单位的职责。因此,必须拓展和谐生态宣传教育工作的对象,既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和谐生态思想的宣传解释力度,也要有所针对性地对某些特殊群体重点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一是做好决策者和领导干部的环境宣传工作。领导干部手里掌握着大量的执政资源,其决策思想和生态保护意识直接影响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要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宣传我国的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观,使他们树立起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近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统筹兼顾的大局观念。要充分发挥党校的优势,利用党校课堂对领导干部进行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设置生态环境保护课程,系统地学习生态与环保理论、生态环境国情、省区情及有关法律法规,使他们确立牢固的环境决策观、正确的政绩观和长远的发展观,提高他们对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能力。二是做好青少年学生的环境宣传工作。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时期,也是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生态道德行为的养成时期。要将环境宣传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培养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积极保护生态环境能力及有效地参与治理环境问题的能力。三是做好企业家的环境宣传工作。企业家的生态意识强弱对解决我国环境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加大对他们的环境宣传力度,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污染防治水平,要多宣传国内外先进的环保技术,采用公益广告、宣传电影、展览画报或专题等多种方式,让生态意识渗入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的每个环节。

3.3 扩充和谐生态宣传渠道。

新闻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等),是我国进行思想政治宣传的主要平台,也是党政意图传递到社会公众的基本渠道。所以必须在建设和谐生态的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它们在生态和谐方面的宣传解释功能。但是仅仅依靠这些传统媒体是与当前的信息社会不相称的。互联网和新兴传播媒介的发展为和谐生态的宣传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空间和渠道。对和谐生态的宣传,要由过去自上而下的灌输转变为重在对信息作出令人心服的分析和解释,借助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做好环境宣传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要积极发挥新闻媒体、互联网、新兴媒介、学校教育、公益广告以及社会组织等多种宣传渠道的作用,推行宣传渠道多元化建设,让受众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环境和生态问题,判断是非,并最终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普遍社会心理。要适应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的新特点,既立足农村、企业、机关、部队和学校等现有宣传工作体系,又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社区和群众团体、行业组织的作用,把宣传工作融入到行政管理之中,推动社会各方面都来做和谐生态思想宣传工作。

3.4 提高和谐生态宣传队伍素质。

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归根到底要靠人、靠队伍。当前,许多思想政治宣传者素质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缺乏深厚的政治领悟力,必须进一步提高宣传者的政治素质,增强他们对党关于建设和谐生态的基本方针、政策、纲领、主张、意图、策略及其理论和实践根据的深入理解。这是从宣传主体途径增强宣传效果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不懂政策、不懂宣传理论、不懂宣传技巧和生态科学知识的人员进入了宣传队伍,给和谐生态宣传真正效果的获得形成了内在障碍。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宣传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和谐生态宣传队伍。一是要培养宣传思想工作者的“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危机意识,促使他们既要努力学习宣传理论,又要认真学习生态科学知识,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二是要改进和谐生态宣传工作作风,深入群众,面向基层,调查研究,大力倡导重实际、摸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真务实地做好和谐生态宣传解释工作。三是要加大对和谐生态宣传队伍的培养力度,特别要加强他们在思想理论、职业精神、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努力使环境宣传战线的同志真正成为生态思想的引领者和生态舆论的引导者,为推进和谐生态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政治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篇四

为进一步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共东至县委关于优化政治生态的实施意见》要求,县信访局党组高度重视,深入开展自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方面。

局党组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捍卫党的基本路线,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一切违背、歪曲、否定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和遏制“七个有之”的政治隐患,对党中央不搞阳奉阴违做两面人、搞两面派、搞“伪忠诚”,不搞“小圈子”“团团伙伙”和山头主义。今年以来,县信访局紧紧围绕抓重点、补短板、防风险的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以强化党建引领、扎实抓好进京重复访专项治理作为支部党建“书记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全面提升党建和信访工作水平。

(二)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方面。

局党组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认真履行意识形态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落实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相关工作。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加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深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守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同时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强化正面宣传,将东至老支书精神读本纳入学习宣讲内容。

(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方面。

严格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坚决防止和克服党内政治生活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倾向。完善局党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认真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落实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坚决防止和克服党内政治生活不良倾向,党内生活更加庄重、严肃、规范。切实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和民主评议等制度。坚持党组书记带头讲党课,发挥“以上率下”作用。

(四)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方面。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好干部标准,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把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首要标准,使选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落实从严要求,坚决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五)弘扬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方面。

坚持“三严三实”,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拒腐定力。加强党员干部政德建设,大力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干干净净的政商关系,纯洁党员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制定党员干部言行规范,建立党员干部“正面清单”。编印《党员干部党纪党规禁令》,列出党员干部“负面清单”。依托周氏家风馆,加强家风文化建设,引导党员干部以良好家风促进党风政风、行业清风。积极参与省级文明县创建,结合“人民满意窗口创建”及时申报市级文明窗口。坚持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安排专人认真梳理来信来访群众反映诉求,及时报送扫黑除恶线索。

(六)严守党纪党规方面。

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一是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把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落实到每位班子成员。二是建立监督机制,设立了举报信箱、公布了举报电话。三是加强党员和干部的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四风”,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坚持廉洁自律,做到清正廉洁。四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廉洁自律,党组书记坚持做廉政勤政的表率,确保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始终把德与理、言与行完美地结合起来,着重在立德、自律、修身上下功夫;始终做到守信、公道、律已,保持高尚人格,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践行共产党人道德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七)构建全覆盖监督新格局方面。

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构建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四个全覆盖”的权力监督格局。坚持问题导向,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省委第四巡视组和县委第三巡察组发现反馈问题的整改落实,做好巡察“后半篇文章”,不断发挥巡视巡察的利剑作用。

(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方面。

坚持依法治县、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以良好的政治环境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七五”普法,将《信访条例》纳入普法范畴,宣传依法信访相关政策规定,进一步规范信访行为,为我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大“互联网+信访”应用力度,不断规范信访件办理。广泛宣传“网上信访”渠道,充分发挥信访“人民满意窗口”功能区作用,引导群众通过网上投诉平台、手机app、微信反映信访问题,将群众来访反映的问题直接录入信访系统转交至责任单位按期办理,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力争群众反映问题“最多跑一次”。

(九)驰而不息推进作风及效能建设方面。

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坚决防止“四风”问题隐形变异或反弹。扎实开展“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要求全体党员干部紧紧围绕中央脱贫攻坚巡视和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按照“六围绕六结合”的要求,聚焦“多、推、虚、浮”的问题,坚持“四对标四整治”,认真查摆存在问题。通过大力提升信访“软”、“硬”环境,持续创建“人民满意窗口”、积极争创“市级文明窗口”;充分发挥“访调对接”作用,落实诉访分离制度,进一步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

(十)鼓励担当作为方面。

一是对标先进正视不足,加快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年初,结合全县“解放思想、担当作为”活动,积极对标广德等先进地区,找寻差距不足,理清工作思路。通过“人民满意窗口”建设持续推进和信访干部业务大培训多层次开展,不断提升信访“软”“硬”环境。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推动信访工作再上新台阶,以新担当、新作为为东至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二是坚持领导干部“带案下访”,在定点接访约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日常接访信访问题,对可能造成重复上访或越级上访的事项,按照“首问负责制”和“分工负责制”的原则,由一名班子成员开展“带案下访”,确保重点信访矛盾及时就地化解。三是不断规范信访秩序,对长期通过非访、缠访、闹访等违法信访行为以谋取个人利益诉求的,坚持依法打击。今年以来共依法打击X人次,为新中国X周年大庆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政治生态建设工作落实情况自查报告(局)

按照省局、市局的要求,xx局党委对我局政治生态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政治生态建设工作落实情况

xx局党委坚决以习近平思想为引领,认真履行管党履职主体责任,认真落实省局、市局、县委各项部署,把管党履职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形成了明责、考责、述责、评责、追责的闭环式责任体系,推动管党履职不断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为高质量推进新时代xx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一)党建工作领导情况

加强组织领导,多次组织召开党委中心组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xx体制改革,对管党治党工作进行了安排、提出了要求。党委书记xx始终把主体责任当作政治责任,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对分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及时部署、及时督促,对牵头负责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亲力亲为、务求实效。

(二)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

一是坚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召开党建专题会议x次,学习上级党建工作文件精神,讨论研究党建工作;层层分解工作任务、目标,逐级明确责任,将党建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支部、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职能作用,形成自上而下层层带动、自下而上逐级保障的工作链条和运行机制。二是完善党委议事规则。结合xx工作和xx体制改革实际,修改完善了党委议事规则、坚持民主集中制,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三是细化落实责任。落实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通过经常性谈心谈话、干部任职谈话等方式对班子成员落实管党治党责任进行了强调提醒。班子成员经常性深入分管领域,针对党建责任落实、日常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检查和指导推动,定期向党委书记汇报分管领域全面从严治党情况,努力做到工作管到哪里、党建责任就延伸到哪里。

(三)组织管理建设情况

以支部为单位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问题导向,严肃问题整改。完成党员评议活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开展“重温入党誓词”“传承红色基因”“学习改革期间先进人物事迹”“党员承诺践诺”等主题党日活动,有效的激发了广大干部活力,振奋了干部队伍的“精气神”。组织党员干部、青年志愿者参与扶贫、创建卫生城等工作,让干部在实践中受教育,促行动。

(四)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一是强化责任领导,责任落实到位。

组织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x次,调整了党建(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党建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事项、监督责任事项,推动了管党治党责任落地生根。二是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不敢腐、不想腐机制初步形成。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开展日常监督检查。紧盯年节假期等重要时间节点,提醒教育大多数,重点放在关键少数上。综合运用诫勉谈话、组织调整、党纪处分等各种手段,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提醒,触犯纪律立即处理,真正体现了对干部的严管厚爱。组织开展了内部场所公款吃喝问题自查自纠专项清理检查。开展常态化机关工作纪律明察暗访x次,窗口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明察暗访x次。三是强化制度建设,源头防腐。紧盯年节假期等重要时间节点,对干部进行提醒教育。严肃查处违规使用公车,违规公款接待,借会议、培训之名公款旅游,大操大办婚丧喜庆,违规收送土特产、礼品礼金等问题。密切关注不正之风新动向、新表现,严肃查处隐形变异的“四风”,确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

(五)作风建设情况

坚决贯彻落实市局党委、县委深化机关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以实施“习近平满意度提升工程”为牵动,集中开展习近平、规范习近平执法、xx数据质量专项整治和集中整治窗口服务突出问题专项工作。一是深入开展思想整训,积极组织学习,定期督导学习笔记、撰写学习心得。做到严在经常,抓在日常,确保学习教育形成常态,形成制度。二是坚决贯彻党中央和中央纪委部署要求,驰而不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发展,对“四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零容忍”,对隐形变异“四风”问题深挖细查、决不放过,认真组织干部职工填写四风新表现问题台账。三是按照县直机关工委深入推进“工作粗虚空懒散软中梗阻”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工作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对照“粗虚空、懒散软、中梗阻”体检单制定个人问题台账。四是根据问题台账签订整改承诺书,制定流程整建台账,规定整改时限,确立整改时间和具体方法措施。五是将“六零”与“七亮”服务相结合,在窗口设立了电子评价器,对窗口人员的姓名、照片进行一一公开,做业务结束时对窗口人员进行评价;设立党员先锋岗标识牌、佩戴党徽;公开工作流程、制定关于各业务的“一次性告知单”;公开监督举报电话,畅通纳税人投诉受理渠道,建立快速回复机制,及时有效解决xx人的维权事宜,提高xx人的满意度。

(六)思想政治工作情况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加强理论武装,凡学必讲从严治党。制定“五个一”工作机制,及时了解干部思想动态,摸清干部思想脉络,立足实际,帮助干部解决眼前困难,确保改革期间干部思想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一是召开“一次座谈”。x月x日,召开了习近平干部座谈会。全局干部职工xx人集中学习了x相关文件、讲话精神,部分干部现场做了表态发言。二是启动“一‘群’交流”。办公室牵头开设干部交流微信群,有效促进了干部之间互相沟通、迅速成为一家人。通过不定期的发送正能量文章、国家公开的新闻言论、警示案例等内容提高干部思想境界,起到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严守纪律红线,警钟长鸣的作用。通过干部彼此交流及时掌握干部思想状态,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苗头。三是发放“一张问卷”。习近平党委立足实际,抓实责任,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积极组织干部进行思想状况调查。有针对性地做好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加强xx系统意识形态网络舆情的监控管理,强化互联网思想阵地建设和舆论引导。四是开展“一次谈话”。班子干部带头组织干部进行面对面谈心谈话、征求意见、开导思想、解答疑问,给全体干部吃下了“定心丸”,激发了“新动力”。五是组织“一场联检”。纪检监察部门认真落实好监督责任,严格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联合办公室、人事科等部门,组织多处办公地点、多项检查项目的联合大检查,确保组织人事、财务资产、保密档案、值班值守、请销假及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落实到位,确保全体干部职工遵规守纪,秩序不乱、工作不断。

(七)党委工作条例落实情况

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认真落实各项民主制度,始终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和决策问题,注重发挥班子整体优势。经常召开党委会议,研究解决党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部署阶段性工作任务,及时交流工作情况,对重要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对于人事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和重要事项等,都能做到事先征求每位班子成员直至业务科室意见,然后交由党委会研究决定;对于一些紧急工作和应急事项,能够与有关领导商议后再做决策,确保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议事规则,凡重要事项必经集体研究决定。共组织党委中心组学习两次,召开党委会议八次。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是责任压力传导不到位。

一定程度还存在着“上热中温下冷”的现象,在严格落实规定要求上还存在欠缺,部分党员干部纪律规矩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加强作风建设的思路办法还不够多、不够实,在激发干事积极性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是推进“党建+”进程还需进一步加快。

虽然将“党建+”纳入了党建工作的建设体系,开展了“党建+规范管理”“党建+优化服务”“党建+作风建设”“党建+精准扶贫”等新模式,但在系统谋划、统一实施上做得还不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措施

(一)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真正把责任传导到位、措施细化到位、检查督促到位。

坚持抓在经常、严在日常,把《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作为党员学习培训必修课把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挺在最前面,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细化全面从严治党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坚持“紧扣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落实党建目标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5.某村政治生态建设评价 篇五

一、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方面

1、从遵守相关制度方面,存在“慢”的作风问题。个别部门办事效率低,沟通不通畅,速度慢。

关于**的政治生态建设如下评价: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方面

1、从党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党内政治生活形式及内容等方面,存在照搬照抄、不讲创新问题。在学习的针对性有待提高,往往是泛泛的通读,在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村工作上还有差距;

在党员教育管理上还不够深入,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法律意识有所欠缺,党支**党支部2020年有2名党员因触犯法律开除党籍。

三、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方面

从“放管服”改革,落实惠民政策方面,存在的宣传不到位问题,导致4名年轻人误解失地农民保险政策,错失2018和2019年的失地农民保险。

四、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方面

6.初三政治生态建设知识点. 篇六

(一)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1、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严峻的人口形势: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的沉重的负担,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资源现状: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上开发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更加剧了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3、环境现状及危害:现状: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2)危害: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

1、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正确的战略选择:(1)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也就是既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既要注重人类当前的利益,也找注重人类未来的利益。(3)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正确的战略选择。

3、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1)国家: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②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③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意义:实行计划生育利国、利民、利国际,是每个公民的光荣职责,也是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④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措施:为贯彻落实这项基本国策,制定了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重大措施。

(2)青少年: ①从现在开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②积极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③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④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结合公民绿色环保行动,如积极参加植树活动;节约能源;爱护绿地;亲近大自然,和我们的动植物朋友和谐相处)

4、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效果:①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控制;②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③公民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科学发展观

1、内涵: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理论依据: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3、体现的教材中的观点:(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3)环境恶化、资源缺乏、生态危机等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4)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发展是硬道理,是当务之急,是当前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四)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意义)

①有利于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②有利于保护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③有利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④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⑥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勤劳节约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2、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国家)

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②.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采用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制裁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进技术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④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寻求新能源。

3、青少年如何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①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②积极参与各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③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注重环保购物,倡导绿色消费;⑤积极同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我国为什么构建节约型社会(为何节能、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①我国的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而且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科学、不合理,损失浪费严重。② 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资源紧张。③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技术落后,粗放的增长方式使大量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利用率低。④人们节约意识和生活习惯不够好,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严重浪费现象。严峻的资源形势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要继承发扬。(3)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4)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5)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6)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7)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

3、如何构建节约型社会(就构建节约型社会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1)国家:①加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②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采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等多种手段,严惩浪费资源的行为。③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寻求新能源,充分利用资源,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进技术设备,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社会:①加强道德和法律知识的宣传,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美德,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的社会风气;②发挥舆论和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谴责铺张浪费的行为。

(3)公民:提高自身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积极同浪费的行为作斗争。

4、环境友好型社会(或它的要求是什么、如何理解?)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5、为什么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的环境现状和危害)

6、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国家:①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伦理观念和文化,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策体系。③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④是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⑤是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浪费性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⑥是大力发展和应用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个人:(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3)【拓展提升】

1、结合国情,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经济发展要做到“又好又快”发

展,“好”放在“快”前,意味着什么?这样做的必要性是什么)?

①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动的迫切需要;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④面对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国家应当怎样做?(请你就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向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③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3、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答:①应树立崇高理想,勇于承担社会责任;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③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④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在实际行动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4、坚持“以人为本”说明了什么?

答:①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④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5、在学校开展教科书的循环使用有什么意义。

答:①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②有利于降低教育成本,节约教育开支;③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节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6、请你就推广循环使用教科书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答:①加大对教科书循环使用意义的宣传,提高学生的认识。②有关部门应在循环教科书的印刷、设计、用材方面进行改进;③学校应制订完善的教科书循环使用的规章制度;④学生要自觉爱护循环教科书,保证教材的完整、卫生。

7、我市专门召开会议,布置今年夏收期间,禁止焚烧秸杆工作。请问,禁烧秸杆的必要性有哪些?

答:①有利于减少污染,保护环境;②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④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安全。

8、你对解决秸杆焚烧问题有何建议?

答:①.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农民了解秸杆焚烧危害性。②.加快科技创新,大力推广秸杆利用新技术,开发其经济价值。③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④.环保部门要加大督察力度,对拒不执行规定的当事人要依法予以坚决制止和相应的处罚。

9、青少年能为解决秸杆焚烧做哪些工作?

答:① 要增强环保意识,坚决不焚烧秸杆;② 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禁止焚烧秸杆的宣传工作;③ 要动员亲属朋友主动遵守有关禁烧规定;④ 要积极同各种违规行为作斗争;⑤ 要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10、“低碳”或“乐活”是近年来受到热捧的生活方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小改变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就是所谓“低碳”的生活方式。和“低碳”一样流行起来的还有“乐活”,它是英文LOHAS的音译,指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提倡“低碳”或“乐活”的生活方式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①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缓解能源紧张,减轻环境压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

11、“地球一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

(1)你认为开展“地球一小时”活动有何意义?

答:①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共同关注环保事业;② 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③ 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④ 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等。

(2)这特殊的“黑暗时刻”,人类更应该反思自己有哪些对自然环境有危害的行为?

答: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直接向大自然排放污染物等。

(3)“关上灯,点亮希望”,为了人类居住环境的希望,我们青少年还可以做什么?

7.政治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篇七

上个世界生态学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这门自然科学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当中, 从而衍生出相应的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学、生态行政学等方面的学科。因为生态学具有较强的普遍适用性, 所以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进行科学的引进, 从而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具体来讲,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准确认识生态化

现阶段, 教育界引入生态化理念还只是初步的探索阶段。近几年, 在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的背景下, 生态化理念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进而一些教育工作者将生态化理念引入并运用到教育工作当中, 并逐渐出现了早教的生态化、校园环境的生态化、个别学科的生态化等理念。而在相应的高效教育当中, 则形成了大学英语生态教学、生态大学发展、高等教育生态化管理等等一些新的教育与模式。在这种背景下,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合理引入生态化理念, 不论从理念上讲还是从方法论上看, 都是一种突破和创新。

生态化中的“生态”是超越了对相应单一纯粹的“实施”的描述, 换言之, 它并不是单纯如实的对自然环境系统进行描述的一种中性概念, 相反, 它代表一种基于某种生态实施的特定的价值取向, 该价值取向的表征就是破除所有形式的中心主义, 例如, 破除经济发展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中心主义等等, 倡导建立起相应的“整体———全面”的一种“系统”的价值观。中心主义形式价值观为一种强调某种要素并非对全局把握的一种失衡的价值观, 所以造成了高校教育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重视使用技能、轻视人文素养的教育状况,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表现则是重结果、轻内化。生态价值观则能够有效修正这一价值观,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对考察对象进行全面的审视, 将相应的对象看成是一个外部同内部各个要需相互调动、相互关联的开放性系统, 最终实现良性的共生。

二、在应用型本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生态化教学的方法

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 引入相应的生态化理念绝不是简单的引入一个新概念, 更不会像自然科学一样在技术层面使用精确定量的方式进行移植, 而应以该理念为依据, 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不断优化其发展模式。所以,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态化必须寻求一个操作性强的方法, 推动生态化理念在思想政治教学当中逐渐渗透, 该方法的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课程设置, 另一方面这是改进教学方法。

1. 积极拓宽教育维度, 使学生有效走进现实

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不光要承担着塑造价值观的责任, 还必须积极发挥价值导向作用。要想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态化, 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积极拓宽生态观的教育维度。生态观教育主要指以人类的生态环境为基本的内容, 探讨人类和生态系统对待生态观念的整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从而科学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 对当代生态危机的内因进行科学分析, 最终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态观。

为了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通过系统思维不断强化生态观的教育,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设置一些同生态教育有关的内容及课程。生态观的教育可以包含这样一些内容, 解析中国传统的生产模式、分析现代全球生态危机状况、现阶段中国在资源环境方面的忧患等等, 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来展示进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此外, 高校还要积极组织大学生进行有关生态问题的实践和调研活动, 课后组成相应的活动小组对所在地区的街道社区、工厂企业、商业中心等进行实地考察, 在活动中要求学生们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对调查到的现状进行真实的描述及科学的总结, 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 对生态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 并找出解决方案。比如, 在实际考察活动当中可以划定相应的区域为相应的生态环境母系统, 然后划分出相应的自然环境系统、自然资源系统、社会保障系统、经济发展系统、人口素质系统等子系统, 将子系统当中的互动因素, 对相应区域的生态水平进行综合考察, 准确找到问题的本质。通过这种活动, 能够使学生们真实的感受生态观, 也就是人类在政府自然、改造自然及利用资源过程中的不限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从而改正传统观念当中的错误的部分, 进而尊重自然, 尊重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自觉将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经济发展建立在良性训话的生态系统上, 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2. 采用相应的系统教学方法, 产生教育合力

要想实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 不光要在显性方面强调生态观方面的专门教育, 还应在隐性方面进行整体学科性质的生态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政治和思想两个方面, 政治上要明确大方向,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觉悟及素养;思想上, 则不能单独推进政治教育, 一定要加入相应的心理教育和审美教育。

同生态环境比较, 生态系统为所有生态因子的一个综合互动性有机整体。学生为生物性的自然存在、人格性的自我个体、社会性的社会关系的一个综合体, 所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是够一定要把学生放到一个系统当中, 并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质量。

三、结论

随着社会及科学的不断发展,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正在逐步强化。在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的比背景下, 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生态化能够有效拓展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教育功能, 并使学生积极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利用生态化教学方法,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态观及思想政治素养, 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摘要:近年来, 我国在经济建设及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各行各业都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应用型本科大学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 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则直接关系到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水平, 因而相应的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本文将简单分析在生态化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生态理念,应用型本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文银, 莫晓红.生态大学构建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 2005, (5) .

[2]包桂影, 等.基于教育生态化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试验研究[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2010, .

8.政治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政治生态;公共领域;舆论监督;政治权力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6)06-0196-05

政治生态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等政治环境的综合反映或存在样态。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政治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党中央也开展了持续不断的反腐败斗争,一定程度上营造了廉洁从政的政治生态环境。当然,良好政治生态的塑造一方面需要制度性的持续规治,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公众“无孔不入”的舆论监督。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作为公众进行话语表达和舆论监督的政治参与平台,公共领域不仅为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提升提供民意基础,而且也可以通过公众舆论的监督和批判来规范权力的合理化运行。因此,从公共领域的视角研究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公共领域是公众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对话协商和交流辩论的公共舆论空间。它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公众参与的开放性和话语表达的自主性以及处于不同利益阶层的公众能就某一公共

性问题在协商对谈中得出大体一致的共同性认识。而这种基于公众讨论形成的“民意”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现实的政治权力运作和政府决策。因此,公共领域具有无所不在的政治监督性和批判性功能,并对一个国家政治生态的优化和完善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某种媒介以话语表达的独特方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事务管理,并促使政府按照法律规定以及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的方向进行决策的权利。虽然舆论监督不像法律一样具有政治强制力,但却拥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道德威慑力量。特别是当那些以分散交谈或个别讨论方式引起民众关注的社会公共问题在通过大众媒介的广泛传播并形成舆论共识时,它便代表着社会公众的意志和一种公共道德的力量,从而就会对政治权力、政党意志以及权力拥有者的政治决策和其他一切不符合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的行为产生重要的约束性影响。而公共领域就是公众以话语交流的方式开展权力监督和批判的公共性舆论场域。也即,公共领域就是舆论监督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它为党和政府的反腐败斗争凝集着越来越强大的民意基础,使权力拥有者时时处处有所敬畏。

在当代中国,党和政府特别强调民众公共参与的重要性,也不断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创设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和方式。从党的十五大到十八大,大会报告都强调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提到了“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多部关于鼓励公众舆论监督的规章制度、增设了一些平台。然而,公众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对参与公共事务不太积极。究其原因,影响公众政治参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种意识。

一是“私民”意识。“私民”是和“公民”相对的概念,其直接表现就是民众的“行私”意识

李朝东、王金元曾经指出,“私民社会的实质在于一个‘私字:皇帝以天意行私,……官宦以皇帝的名义行私,草民则以孤苦无奈的方式行私——自私和以行贿的方式守私或扩私”。参见李朝东、王金元《教育启蒙与公民人格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14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公众的公共参与意识和话语表达意愿明显提高。但由于两千多年封建家长制传统的影响,一些民众只专注于个人的功名利禄和升迁得失,而很少参与涉及国家长远利益的公共事务的政策讨论。这种“私民性”心理的外在表现就是民众缺乏社会参与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并最终造成了民众公共参与精神的萎缩,并形成某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习惯性认识。正如某学者所言,政治冷漠的“深层原因在于大部分民众仍然以个人狭隘利益为主导价值取向,本质上体现为公民意识的淡漠”[1]。因此,“私民”意识的根本特征就是民众公共精神的缺失。

二是“顺民”意识。“顺民”意识和“公民”意识有着本质的区别。“顺民”就是指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意志的人。然而,公共领域的本质却是公众基于公共利益考量而展开理性批判和舆论监督的公共性场域。其中,公众对自己所享有的权利有着充分的理性自觉,他们对公共事务充满怀疑和好奇。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的原因,部分民众在面对权力“干预”或“不作为”时更多采取忍气吞声和委曲求全的态度。主要表现就是他们缺少独立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看作是国家机器上一个毫不起眼甚至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部分,认为自己并不能改变现实。其固有的处世原则使他们放弃了对政治权力进行监督和批判的权利,反而采取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好好先生”的做人原则。而处于公共领域之中的公众与之恰恰相反。他们不仅对参与公共事务充满向往,而且对政治权力的不规范运行时刻保持警惕。因此,没有理性怀疑,就没有对政治权力的制衡,就不利于政治生态的优化。“顺民”意识体现了部分民众批判和监督精神的缺失。

三是“官本位”意识。“官本位”意识就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念,并由此形成对权力、官位和官员的崇拜与敬畏,进而导致长官意志、权力至上、权力依附意识及其现象的盛行。与之相反,参与公共领域的公众不仅不企求权力,也不崇拜权力,而且是权力的监督者和批判者。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公民意识,但很难消除植根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官本位”意识。其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权力拥有者缺乏“被监督”意识。权力拥有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不愿意接受来自公众的民主监督。他们认为自己的权力来自上级而不是公众的授权。因此,“只唯上不唯下”成为权力拥有者的“为官之道”,“被监督”意识明显不足。二是民众缺乏民主监督意识。一些民众缺乏民主参与意识,不懂得通过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们认为政治决策和社会管理是权力拥有者的职责,甚至政治监督也是权力拥有者内部的事情,权力监督与自己无关,自己只是一个被动的“局外人”。因此,“官本位”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政治生态的恶化,也是阻碍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内在因素之一。

与此相应,公众的消极政治参与对国家权力的运转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政治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力量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权力的规制,同时,国家权力也不能脱离社会力量的制约。正如某学者所指出的:“没有社会体系的规束,政治体系的生长就会漫无节制;没有社会资源源源不断的输入,政治体系的运转就会失去动能。”[2]故当代中国公众的消极政治参与不利于政治生态建设的优化和改善。

公众的消极政治参与不仅强化了权力拥有者的权力意识,更为严重的是弱化了其对权力和民众的敬畏之心。舆论监督是权力拥有者正确行使权力的重要前提。强大的舆论监督能够有效制约权力的无限制延伸,而孱弱的舆论监督则会助长权力的肆无忌惮,进而使权力拥有者无视甚至蔑视民意。当前中国,有些官员只在意自己的权力大小、职级升迁和工作待遇,而对民众疾苦视而不见,对群众诉求置之不理,对公众利益不闻不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少了舆论监督对权力的制约。当然,权力拥有者之所以敢于忽视公众舆论,还在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权力来源的问题。我们虽然讲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但官员的任命却更多取决于上级的意愿。如此一来,来自于公共领域的公众舆论对于权力拥有者的制约力量十分微弱,并使其失去了对民众的敬畏之心。

同时,公众的消极政治参与也诱发了权力的不规范运行。权力的运用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制度规定了权力的边界,而公共舆论则对权力拥有者的行为起着巨大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当公众积极参与公共领域、行使舆论监督权利时,权力拥有者必然对社会民意心存敬畏,而不敢越轨使用权力;相反,当公众远离公共领域,舆论监督形同虚设时,权力的违规使用、越轨使用也将在所难免。当前,公众舆论监督虽然在政治生态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远远不够。因此,舆论监督的缺失不仅可能诱发权力的畸形裂变和不规范运行,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放任了权力拥有者的贪腐行为。

另外,公众的消极政治参与也不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公众意见是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正处于向纵深发展的阶段,必然引起利益格局的变动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再加上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更容易滋生、诱发各种社会冲突,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近年来发生在各地的群体性事件足以说明这一点。比如发生于2015年的厦门反PX项目事件及2012年四川什邡群体性事件等。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一方面需要参考专家学者的论证,另一方面也需要广泛征询公众的意见和要求。这样,不仅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否则,就有可能造成政府决策脱离实际、“不接地气”,进而损害政府公信力。

公共领域是指公众在摆脱其它外在控制的情况下,自由地表达自我对公共事务观点和意见的言说平台。它既可以展示自己对政治权力的信任和支持,也可以对政治权力展开监督与批判。可以说,公共领域是一种公众“在场”的参与型民主政治。它要求公众关注政治事务,鼓励公众在参与社会管理和政府决策过程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甚至是反对性的意见或建议。因此,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公共领域必然成为约束政府和权力拥有者不当行为的重要力量。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发展就是要决策者接受公众的审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而优化政治生态环境。

第一,公共领域的存在有利于消解官员特权,规范权力拥有者的行政行为。事实表明,不受制约的国家权力,不仅催生权力拥有者的腐败行为,而且极易导致权力对公民权益的入侵,造成权力拥有者“权力就是特权”的错觉。十八大以来,在高压反腐的态势下,我国的政治生态大有改善,但慵政懒政、滥用职权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依然存在。在当代中国,权力拥有者的特权消解一方面需要制度的规范,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持公众监督的舆论高压。现代政治是一种参与型的民主政治,向所有公众开放也是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作为公众话语表达的公共性空间,公共领域不仅是公众参政、议政的空间,而且是政府倾听公众意见和公民诉求的场域,更是公众监督和批判政治权力的平台。另外,它也是一个自主性的公共存在,不仅不受政治权力和资本势力的左右,而且是制约权力和资本的社会力量。在公共领域中,每一个公民都独立自主地就公共事务展开讨论,公开表达自己对政治权力或政府决策的看法和不满。面对公共领域权力批判的本性,权力拥有者必须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故公共领域的存在必然对权力拥有者形成舆论威慑的心理高压。2010年《人民论坛》在随机采访和问卷调查中发现,70%的中国官员害怕舆论监督,特别是网络监督,而且官员们最担心的是其不道德行为、违法违纪行为和灰色隐蔽行为被曝光[3]。因此,存在于公共领域中的舆论监督不仅可以限制官员的特权,而且可以促使权力拥有者更加勤政、廉政。

第二,公共领域的存在可以加强政府的施政能力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公共领域的本质是公众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公共领域中的公众舆论不仅是检验政府决策和施政是否合理的试金石,而且也是反映政府公信力和支持度的晴雨表。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政治决策一方面需要超越地方利益或短期利益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更离不开来自相关公众的意见和想法。公共领域则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在公共领域中,公众可以就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独立而自由地表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使政府决策能够在集中民智的基础上更加公正和科学。否则,如果缺少公众的参与,政府决策可能从表面或短期看似乎

非常理性与科学,但实践中则有可能脱离公众的需求和社会实际,最终遭致反对而使其“烂尾”,而这势必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严重损害。在当代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启蒙了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他们希望在民主参与中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但是,如若不能满足公众民主参与的要求,来自顶层设计的决策就很难获得较高程度的社会合法性,也不利于政治生态建设的推进。正如学者王长江所言:“民主是政治生态的要件,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归根结底要靠民主。但缺乏民主则可能导致合法性丧失。”[4]因此,公共领域中公众的政治参与不仅可以提升政府决策的合法性,而且也是政府赢得公众支持,加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环节。

第三,公共领域的存在有利于治理官场潜规则和重塑健康政治文化。作为制约政治行为的潜在心理因素,政治文化影响着社会成员对政治生活价值的认知取向和行为选择。健康的政治文化可以营造出廉洁的从政环境,而不健康的政治文化则必然使政治生态受制于某种政治潜规则的干扰。而政治生态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通过消除政治潜规则而使人们形成健康的政治文化认知。政治潜规则的治理和健康政治文化的形成首先离不开制度和法律的规范,同时也需要来自公共领域的公众舆论监督的约束,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就当前我国的政治生态建设来说,就是要通过制度规范和舆论高压使全社会形成一种健康的政治文化和政治意识。其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施政不仅要对党负责,对上级负责,而且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权力并不能垄断或打压社会舆论和公众话语表达,权力必须敬畏民意、敬畏法律;对权力拥有者的评价标准依据的不是其权力的大小和官阶的高低,而是来自公众的评判和民意以及社会贡献的多少和能力的高低。健康政治文化应该在公众的监督和评判中逐步形成,并真正消除长久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的社会认识。因此,政治生态建设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党和政府能够主动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十八大以来的政治实践证明,只要党和政府下决心治理,通过制度高压和舆论高压,健康政治文化重塑和官场潜规则治理的目标就完全可以达成。

从根本上说,作为公众就公共事务展开交流协商的平台,公共领域输入的是涉及公共利益的政府政策和政府行为,输出的是公众对其发表的意见和看法。经过公众舆论的监督和过滤,政府决策必然更加理性和实际,并进一步提升政府决策的民意基础;同时,权力拥有者也必将在强大的公众舆论压力之下减少腐败行为,并消除“懒政”“怠政”等行政不作为。因此,基于公共领域的舆论监督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中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党内监督和制度监督的重要补充,而且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首先,应不断提升和优化公众的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参与意识。公众是公共领域的参与主体,他们希望在公共领域的话语争锋和“舆论斗争”中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与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公众积极的政治参与是社会力量通过舆论监督来制约国家权力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众公共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但由于文化传统影响和忙于经济建设,许多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仍然相对不足。故提升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完善公众的政治参与机制至关重要。其一,加强公众政治启蒙教育,提升公民政治主体意识和监督批判意识,逐步消除依附观念;其二,拓展和创新公众政治参与渠道与形式,并在经常性的参与实践中,提高话语表达能力,积累参与经验,体验公共参与效能和提升公共参与情怀;其三,公众要树立有序参与、理性言说的政治观念。理想公共领域要求公众能够以理性的思考、文明的言说来传达自己对公共事务和政治权力的看法和意见,甚至怀疑或批评。在公共领域的政治讨论中,公众的公开批判一方面需要“吹毛求疵”,另一方面更要“依赖理性”[5](P32)。而且,唯有“理性”的正确使用才能形成有“威力”的公共舆论。当前中国,部分民众在公共参与过程中展露了大量“虚假性”“低俗性”和“非理性”的话语表达,这不仅扰乱了政治参与的秩序,更不利于政治生态建设的完善和优化。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主动接受来自公众的舆论监督。展开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和评判是公共领域的基本职能。“权力本身成为了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的讨论对象”[5](P92)。这种讨论不仅可能是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或批判,也可能是对政府决策的纠偏或纠错。然而,不同的权力拥有者对此的认识会有不同——有人认为是对政治权力的挑战和威胁,有人认为是政府赢得公众支持的机会[6]。但不管是监督还是批判,关键是如何把这种威胁化解为机会,把挑战转变为信任。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政务公开至关重要,也就是政府应该主动接受公众的舆论监督。国务院在《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中要求细化和分解政务公开工作任务,增大公开力度,强化政策解读反馈和回应,不断提升政务公开实效。政务公开的内容主要有:政府决策的公开;

政务信息的公开;行政权力运行的公开;行政审批的公开。当然,政务公开首要的是公开办事的制度,主要指行政部门公开行政事务,特别是公开其执法的依据、程序和结果。此外,政府工作内容也应该透明化和公开化,比如政府正在筹划或准备开展的项目,并对其工作进展应通过门户网站、政府公报或新闻发布会等方式进行公开、公示,接受公众的质询和监督。同时,政务公开应该树立便于公众知情、方便公众监督的原则,并拓宽公开的形式,丰富公开的内容,畅通社会和权力沟通与反馈的渠道;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原则,通过公众与政府的积极互动和对话,不断增强政府施政的民意基础,从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这也是公众舆论监督优化政治生态的基本目的。

最后,完善公众话语表达的保障制度,使社会舆论监督政治权力常态化。舆论监督是依法行政、从严执政的重要保障。中国的政治生态建设离不开公众舆论监督的支持,因为舆论对权力的监督更持久、更广泛,效果也更显著,是公民监督权力的有效手段。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完善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的长效机制,增强监督的合力和效果。在民主政治条件下,选举民主是制约政治权力的一种制度安排,但选举过程一旦结束,其监督的功效就相对弱化。而公共领域作为话语民主的空间则为公众通过舆论监督权力提供了长效机制。存在于公共领域中的话语民主是一个常态化的舆论监督机制,它随时随地可以揭露权力的不规范运行和官员的贪腐行为。另外,我们不仅需要公众的舆论监督,而且需要完善公众话语表达的制度保障机制和反馈机制。当前,某些政府部门把权力凌驾于公众舆论监督之上,公众的话语表达权利不得不屈从于政治强制的现象还部分存在。而且,如果权力拥有者打压公众舆论,舆论监督就将更加艰难。例如,2013年落马的四川雅安前市委书记徐孟加就曾对网络举报者打击报复。舆论监督之所以要看权力拥有者的“脸色”行事,官员之所以敢于抵制舆论监督,原因之一就是公众舆论监督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虽然当前也有一些关于舆论监督的法律规章和制度,但大都是一些相对宏观的管理规定,实际操作性并不强。此外,面对公众的舆论监督、质询或网络问政,权力机关必须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而不能久拖不决或给予敷衍了事的回应。因此,在当今中国要有效发挥公众舆论监督优化政治生态的作用,必须推进舆论监督保障工作的法治化建设。当然,法治社会中的公众舆论本身也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参考文献:

[1]郭倩倩,秦龙. 政治冷漠与积极公民重塑[J].探索与争鸣,2016(3):50-53.

[2]刘京希.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政治生态理论诉求[J].文史哲,2005(2):150-155.

[3]李英华. 创造条件监督政府:网络先行一步[N].检察日报,2010- 10-19(5).

[4]王长江. 民主是良好政治生态的要件[J]. 探索与争鸣,2015(6):52-56.

[5]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上一篇:观光农业生态园——让“生态农业”先行范文下一篇:快乐团聚与思念的中秋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