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职业道德规范

2024-07-26

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精选8篇)

1.医生职业道德规范 篇一

尊敬的家长

你们好!

经过一个学期紧张、繁忙的学习,孩子希望能够在假期内好好休息,放松身心。为此,我们真诚希望家长积极配合做好以下工作:

一、尽量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除督促孩子按时完成假期作业外,要尊重孩子对假期自由支配的权利和补习的选择权利,不让孩子过多地参加课外补习,保证孩子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

二、引导孩子科学分配时间,抽出时间读儿本名著和好书,陶冶高尚情操,不断拓展视野。参加各种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活动,积极参社会的公益活动,接受人生课堂的洗礼,经历社会实践的磨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亲近自然,感受生活。体验人生,锻炼意志,增长才干。

三、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与孩子一起看电影,一起弹琴下棋,一起远足踏青,甚至一起外出旅游。通过亲情接触,相互交心,增进了解,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共同弘扬家庭美德,尊老爱幼,和谐相处,共享天伦之乐。

四、做好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工作。时常提醒孩子不要私自到江河、湖泊、水库、水塘玩水、游泳。不要乘坐不安全的车辆船只。不要在外与陌生人接触、搭话。要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防暑、防火、防触电教育,以及危险性劳动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自我防护、自我救助技能,不接触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脸品。同时还要提醒孩子遵守社会公德、交通法规、讲文明礼貌。

五、X年暑假从7月7日起至8月31日止,共56天,8月31日返校报到注册,9月1日(星期四)正式上课。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共间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使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期望着家长们的热情参与,并对你们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x村委小学

X年7月6日

2.医生职业道德规范 篇二

1 医学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医学人文关怀就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除了要为病人提供专业的诊疗技术之外, 还要满足病人精神、文化和情感的需要[3]。在医学诊疗过程中融入医学人文关怀是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核心, 更是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必然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医务人员越来越依赖于无生命的机器, 再加上医、教、研工作任务之重及沟通不良, 能真正做到关怀患者的医务人员越来越少, 医患矛盾由此愈演愈烈。据调查[6,7,8]显示, 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人文素质直接影响患者就医取向及满意程度, 医师良好的服务态度、高尚的人文素质与患者就医取向及满意度呈正相关。由此可见, 对患者真正做到人文关怀是减少医患矛盾的良方。

2 我国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现状不容乐观。包丽娟等人对某综合大学的医学生做的一项调查[9]显示“真正了解”医学人文素质和医学人文服务者仅占到3.3%和1.3%, “完全没有听过”的占41.1%和54.6%, “仅听说过但完全不了解”的占55.6%和45.1%。雷海露等人对某医学院校做的一项调查[10]显示该校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及人文关怀能力普遍低于国际评分标准水平, 且随着年级的升高, 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另一所医学院校做的一项调查[11]显示该校在校医学生及实习医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均不理想, 具体表现在沟通能力、人文关怀等方面。诸多此类调查均得到类似结论, 由此可见, 提高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其人文关怀能力十分必要。实习期是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时期, 对实习医生进行人文关怀临床培训可弥补在校期间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 为培养卓越医师奠定基础。

3 构建规范化的人文关怀临床培训模式

到目前为止, 各医学院校均已注意到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 并开始尝试对医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能力的培训。我校紧跟时代的发展, 通过多种手段实现对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 临床实习生获得患者一致好评, 我校代表也在近几年的全国技能大赛中屡次获得一等奖及特等奖, 对医学生人文关怀素质的培养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现对我校实习医生人文关怀临床培训模式总结如下:

3.1 加强并巩固实习医生人文关怀再教育

陈晓云等人做的一项调查[12]显示医务人员对于医学人文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其与患者的关系模式, 对医学人文愈重视, 与患者的相处模式愈佳。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医学院校开始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开设了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 但因教育形式枯燥、理科生出身对人文不感兴趣及重视医学专业课而忽视人文课程等, 大多数医学生在临床实习时对人文课程的知识都已淡忘, 因此在实习期间仍需要加强人文关怀理论教育。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组建优秀培训团队。培训团队成员应是兼具高尚人文素养及高超医疗水平并取得教师资格的临床医师。在校期间,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由人文社科教师讲授, 缺少与临床的真正融合, 学生无法消化理解。进入临床实习后, 由专业技术水平高超的临床医师担任授课教师会增加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并具有带动作用及模范效应;②活化授课模式。形式上不应拘泥于单纯的理论填塞模式, 应该增加学生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机会, 可以发挥临床上的优势, 选择大量临床实例作为示教材料, 采用学生互问互答、专家点评等方式, 并在常规教学查房中潜移默化地融入人文关怀, 内容上更加灵活才能更有助于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及吸收;③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实习医生是医疗服务行业的基层劳动群体, 完成上级医师交代任务的同时, 还要将学到的专业技术知识及时消化吸收, 且实习期间, 会有频繁的值班任务, 让忙碌的实习医生抽出大段时间用于学习人文理论显然是奢侈且无法实现的, 因此“短而精”尤为必要, 要重质量轻形式, 这也是对实习医生人文关怀的体现。

3.2 巩固实习医生医学专业知识与技术

没有技术, 医学没有躯干;没有人文, 医学没有灵魂。扎实的医学知识与技术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 减少患者的痛苦, 其本身也是一种人文关怀。目前实习医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技术不过关。患者作为个体的存在, 都具有自我保护意识, 但为了医学的发展, 大部分患者仍然愿意配合实习医生的操作。所以, 带教教师应该带领各方面都不够成熟的实习医生迅速提高专业技能, 快速成长起来, 让患者安全地接受诊治。具体可采用的方法:①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实习时间较短, 再加上有大量的知识需要掌握, 因此带教教师不能像学校课堂那样讲解知识点, 而应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在医疗工作及教学查房中归纳、总结、提炼、突出疾病的特点, 以便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及记忆;②教会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医学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 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理论实践结合能力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需要。可采用Casebased Learning (CBL) , 以临床案例为对象, 教会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 是理想的临床教学方法之一;③教导学生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一方面, 要让学生努力创造机会, 尽量取得患者配合, 多看、多听、多交流, 迅速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另一方面, 要让学生认识到“标准化病人”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标准化病人”的考核中, 也要认真对待, 珍惜每一次机会;④教导学生及早与执业医师考核相结合。执业医师的考核项目是临床医师必备的技能, 其具体要求也是临床行医的标准, 因此让学生及早与执业医师考核挂钩能使他们有准可依、减少疑惑、少走弯路, 同时也对他们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大有帮助。

3.3 培养沟通能力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意见、观点、情况和感情的过程, 是进行诊疗的基础, 也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13]。通过有效沟通, 可以获得患者的准确信息, 不仅可以提高诊疗效率和治疗满意程度, 还可以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培养实习医生的沟通能力尤为重要。医患沟通能力和技巧并不是天生具有的, 可以通过训练得以提高。在理论上可以对实习医生进行岗前培训, 强化沟通意识, 加强沟通技巧。在临床上可以采用与病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进行医患沟通技巧的训练, 具体可以从如下几项进行培训:

(1) 培养实习医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在医患沟通中至关重要, 它是医患沟通的前提和基础。从病人的穿着、言谈、举止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善于捕捉这些细微的信息, 才能成为真正的好医生。如来诊的是一个穿着破旧的工人, 从他的谈话中可以判断他的文化程度不是太高, 那么就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跟他交流, 以利于他的理解, 如来诊的是一个穿着考究的知识青年, 就需要用相对专业的语言与之交流, 这样才能让之信服。

(2) 培养实习医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世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 医生有“三大法宝”, 分别是语言、药物、手术刀。语言在医患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能够给患者带来温暖, 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与患者谈话的过程中, 要注意谈话的内容:①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病人、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谈话内容;②要有科学性。对病人提出的关于疾病方面的专业问题, 回答要有理有据, 切不可主观猜测、含糊不清;③要有逻辑性。讲话要有条理, 不可没头没尾乱说一通或没意义的重复。此外, 经常使用礼貌性语言如“您好、请、谢谢”等, 让患者感受到人格上的尊重;时而运用鼓励性语言, 如“您今天气色很不错”等, 以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尽量使用优美语言, 声音语调悦耳动听, 以愉悦患者身心。

(3) 培养实习医生的非语言沟通能力

非语言沟通指的是伴随语言沟通时使用的一些非语言行为, 包括表情、眼神、手势、触摸、姿势等, 它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良好的运用常常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4]。有研究[15]显示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表情。这说明非语言沟通在反映人的思想及感情中具有语言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甜美的微笑会让病人心情愉悦, 感受到被关注的温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亲切和善的目光可以让患者感到舒适和友善。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 合理运用手势, 可以使谈话轻松自由, 且让患者更容易理解。触摸能够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 和患者握握手, 拍拍患者的肩膀, 就能极大程度地降低患者的戒备心理。良好的体态、落落大方的姿势能够增加患者的信任感, 体现医者的良好形象[16]。

4 总结

3.医生职业道德规范 篇三

2011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全科医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随着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对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高素质人才缺乏却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瓶颈”。各地采取措施,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适宜人才,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目标是每万名居民有2~3个全科医生,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1]。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问题,与老百姓需要的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有一定差距。中心很早就实施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多年来的实践表明,采用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提供“六位一体”的基本卫生服务,可明显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水平,提高满意度,但同时也发现,全科医生对外科疾病的处理力不从心,转诊率高。因此,在全科医生培训中,切实加强外科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值得探讨的。

全科医生进行外科临床技能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科医生的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要提高全科医生的整体外科临床技能,必须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责任心[2]

教师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主体,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全科医生在外科轮转时,由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专职负责,他们具有多年的临床和教学工作经验,具有精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但更应强调是带教老师对教学的态度和责任心。全科医生培训属毕业后教育,所有全科医生均已完成外科实习阶段学习。事实上,由于诸多因素,全科医生的外科基本功不够扎实,培训中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教老师和全科医生是一对一的带教模式,老师平时工作非常繁忙,手术量大,门诊时间少,这就需要老师全身心投入,热爱全科带教工作,才能做到言傳身教。

紧密联系实践工作,增加新理论、新知识

首先必须明确教科书中疾病的诊断治疗原则是每位全科医生应该掌握的。比如骨折的分类、如何对骨折患者的受伤部位进行固定、包扎、转移运送,对神经、血管损伤的诊断、处理原则等。其次,要联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全科医生的真正舞台在社区,社区居民常见的外科疾病是全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如甲沟炎的处理。首先要判断切排的时机,另外要掌握切排的方法,包扎的技巧等等。全科医生不必掌握阑尾切除术等基本外科手术,但必须能得心应手的处理常见外科疾病,烫伤、骨折、外伤处理,脓肿切排等,全科医生在轮转期间,遇到的病种是有限的,而且往往是严重的、复杂的大手术,这就需要带教老师结合全科医生工作特点,不仅要把社区中常见的外科疾病处理讲透彻,说明白,更要传授一些教科书外的社区适宜外科技术。让全科医生走上岗位后马上用得上,用得顺心。

加强对全科医生的管理和指导,重点是门诊教学

很多全科医生有不正确的认识,以为在社区工作,掌握内科疾病知识就绰绰有余,从而忽视了外科轮转的重要性。其实,现在实施的全科医生团队负责制的工作模式,要求团队核心成员即全科医生对内、外科均有较高的造诣的,能独挡一面,处理社区80%~90%的常见疾病。因此,在轮转中,必须加强对全科医生的管理,提高认识,将培训重点放在外科门诊教学。外科门诊往往是外科患者的首诊科室,最适合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在这里不仅可以培训外科思维模式,更能提高动手能力,掌握常用的外科技能,如清创、缝合、固定、换药等等。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可给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的学习环境,结合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体的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和满足学员的求知欲望,实现课堂教学由以老师为中心向以学员为中心的转变,发挥学员的认知主体作用。多媒体教学可突出教学重点,对开阔学员视野,拓展知识有很大帮助。全科医生以往教学背景不同,对外科疾病的认识不同,况且,外科疾病的诊治进展很快,尤其是微创、腔镜技术、介入治疗技术日新月异。这些技术现场观摩学习不多,那么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总之,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的特点,使全科医生在短时间内对外科疾病的诊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对外科疾病诊治的新技术有初步的了解。

建立完善的评估考核体系,提高培训效果

全科医生轮转结束后,由外科教研室定期组织考试,包括理论和实践操作考核。这样的外科考核体系是最常见的。但是,这样的考核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考核的内容单一。全科医生考核的内容和其他专业的培训医生一样,这样就缺乏个性化,没有针对性。其次,评价的指标不科学。现在考核的指标以理论考核为主,实践操作也是口述为主,缺少真正的实践操作考核。需着手建立更加完善的全科医生的外科考核体系,具备针对性强、科学性好的特点,从而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与培训科室联系,做到因人而异,个性化的培养每一个全科医生。同时,培训要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努力提高全科医生的外科疾病诊治水平,真正做到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

2 魏晓捷,周央环,沈淑男,等.浅谈如何提高外科临床教学质量.浙江临床医学,2009,11(1):86-87.

4.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内容(精) 篇四

为基层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专业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独立开展工作,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合格全科医生。

二、培养年限和方式

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年限为3年(实际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培训任务者,允许申请延长培养年限。

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以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国家认定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的各相关临床科室和基层实践基地进行轮转培训,具体培养安排见表1。

(一)临床科室轮转培训

全科住院医师参加临床培养基地中主要临床科室的诊疗工作,接受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总计培训时间为27个月。轮转期间,内科和神经内科病种及其例数的要求主要在病房完成,不足部分在门诊补充,内科安排病房时间应当不少于8个月,管理床位数不少于5张;神经内科安排病房时间应当不少于1个月,管理床位数不少于3张;儿科轮转可安排在门诊或病房完成;其他科室轮转可安排在门诊完成;部分科室(如康复科、中医科)轮转可在基层实践基地完成;少见病种、地方病、传染病及季节性较强的病种,可采用病例分析、讲座等形式进行学习。临床科室轮转期间每周应当安排不少于半天时间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对于轮转时间较长的内科等科室,可结合实际情况分段进行安排,以促进学员的消化和理解。

(二)基层实践培训

主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完成,全科住院医师接受全科医疗服务、预防保健与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卫生管理等技能训练。总计培训时间为6个月,具体时间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集中或与临床科室轮转部分穿插进行。

表1 培养方式及时间分配表

培养方式

临床科室轮转培训(合计27个月)

具体科室 内科 神经内科 儿科 外科

时间分配(月)2 2 2

妇产科 急诊医学科 皮肤科 眼科 耳鼻咽喉科 传染科 精神科 康复医学科 中医科 选修科室

基层实践培训(合计6个月)

基层实践基地 3.5 0.5 0.5 0.5 0.5 1 0.5 0.5 0.5 6

注:各培养基地根据本标准要求制定轮转计划。

三、培养内容和要求

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内容包括理论培训、临床技能培训和基层医疗卫生实践。理论培训内容以临床实际需要为重点,主要包括:①医学伦理与医患沟通;②有关法律、法规(具体见附表有关医疗卫生法律法规推荐目录);③临床科研设计与方法;④临床专业相关理论;⑤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时间安排可集中或分散在3年培养过程中完成。可采用集中面授、远程教学、临床医学系列讲座、专题讲座、临床案例讨论、读书报告会等多种形式进行。理论和临床技能培训内容详见各科室轮转具体要求。

(一)内科(12个月)1.轮转目的

(1)通过内科培训,系统学习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等临床技能及心电图检查等必要的诊疗技术;培养缜密的临床思维;掌握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急危重症的处理原则及转诊指征,以及专科治疗后的社区照顾与随访。

(2)内科学习结束时,全科住院医师应具有正确评估及处理内科常见疾病的能力,识别疾病的不稳定状态及高危状态,并能给予正确的急救与转诊。2.基本要求(1)症状学 掌握以下常见症状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发热、头痛、胸痛、心悸、腹痛、头晕、晕厥、意识障碍、咳嗽、咯血、黄疸、呕吐、腹泻、便秘、血尿、蛋白尿、呕血与便血、水肿(浆膜腔积液)、贫血、关节痛、淋巴结肿大、消瘦、肥胖。(2)主要疾病 ★1)心血管系统疾病 ①高血压病

掌握:正常血压值,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分型,高血压的分级及危险分层,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高血压的急、慢性并发症,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高血压急症的治疗原则,高血压一、二、三级预防原则,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熟悉:高血压药物治疗进展。了解:高血压流行趋势及发病机制。②冠心病

掌握:冠心病的诊断,心绞痛的临床分型、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缓解期的治疗、急性期的处理及转诊指征,心肌梗死的诊断依据、心电图特征、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与院前急诊处理、转诊指征及注意事项,介入治疗后病人的社区照顾与随访,冠心病一、二、三级预防原则及康复措施。

熟悉:心肌梗死恢复期、维持期的康复治疗。

了解: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分型;冠心病介入治疗与外科治疗的方法和适应证。③慢性心力衰竭

掌握:心力衰竭的定义、分型、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心功能分级,急性心力衰竭的急救与转诊,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证、禁忌证,药物过量的临床表现与处理原则,心力衰竭的预防原则及康复。

熟悉: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发因素。④心律失常

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诊断,低危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高危心律失常的识别、急诊处理及转诊、介入治疗后病人的社区照顾与随访。熟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

了解:常见心律失常的病因、血流动力学改变,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适应证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呼吸系统疾病

①上呼吸道感染

掌握: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用药原则,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熟悉:上呼吸道症状的鉴别诊断。了解:上呼吸道感染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②支气管哮喘

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重症哮喘的诱因及临床表现、急救原则、缓解期社区防治。

熟悉:支气管哮喘的病因、流行病学特点。

了解: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峰流速仪和呼吸机的使用。③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掌握: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的治疗,三级预防措施与康复。

熟悉: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社区预防管理及家庭氧疗方法。④肺炎

掌握: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与诊断,常见肺炎的鉴别和治疗原则,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

熟悉:急性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⑤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掌握: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分型、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熟悉:睡眠呼吸监测(多导睡眠图),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防治原则,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机的操作和使用。

了解: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发病机制。⑥急性肺梗死

掌握:急性肺梗死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急诊处理原则。熟悉:急性肺梗死的防治原则。了解:急性肺梗死的发病机制。★3)消化系统疾病 ①急、慢性胃炎

掌握:急、慢性胃炎的分型及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常用治疗方法。②消化性溃疡

掌握: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药物治疗,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的急诊处理及转诊措施。

熟悉: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并发症及处理,溃疡病的手术治疗指征。了解:各项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及检查前的准备。③急、慢性腹泻

掌握:急、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常规治疗、特殊性治疗和预防原则。熟悉:感染和非感染性肠道疾病的鉴别诊断,肠道传染病报告程序及消毒处理措施。了解:结肠镜检、钡灌肠的适应证及检查前的准备工作。④胃食管反流病

掌握: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熟悉: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与并发症。⑤肝硬化

掌握:肝硬化的病因、肝功能代偿期与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肝性脑病的诱因及预防。

熟悉:肝硬化的发病机制、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治疗要点。★4)泌尿系统疾病 ①泌尿系统感染

掌握:急、慢性泌尿系统感染的诱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常规治疗及预防措施。②肾小球病

掌握:急、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原则。

熟悉: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凝剂的应用,急、慢性肾炎并发症的处理,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性肾硬化)的诊断与处理原则。③慢性肾功能不全

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诊断、治疗原则、预防及早期筛查。熟悉:非透析疗法,腹膜透析的适应证及实施步骤。

了解:血液透析的适应证。★5)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 ①糖尿病

掌握:糖尿病的分型与诊断标准、药物治疗、非药物疗法,低血糖、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诱发因素、诊断及救治措施、转诊指征,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熟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处理原则。了解:糖尿病流行趋势及发病机制。②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掌握:脂蛋白异常血症的分类,血脂异常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标准,药物与非药物治疗方法。熟悉:血脂异常治疗进展。

了解: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及其代谢。③痛风

掌握:痛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了解:痛风的病因、发病机制、分类。④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

掌握: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药物治疗,甲状腺危象诱因及临床表现。熟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实验室检查。

了解: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学、分类、放射性碘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副作用。

⑤甲状腺功能减退

熟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处理原则。了解: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病机制与并发症。★6)风湿性疾病 ①系统性红斑狼疮

掌握: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熟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学检查指标、疾病活动度的判定、药物治疗及其预后。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诱发因素。②类风湿关节炎

掌握: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康复。

熟悉:类风湿关节炎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治疗方法。

了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7)血液系统疾病 ①贫血

掌握: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防和筛查方法。

了解: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②出血性疾病

掌握: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③急、慢性白血病

熟悉: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了解:急、慢性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诊断、药物治疗原则。

★8)老年疾病与老年问题

掌握:常见老年疾病与老年问题的诊治(骨质疏松、跌倒、前列腺增生、痴呆、尿失禁、便秘等),老年人患病的特点,老年人合理用药的原则。

了解:老龄化社会的标准,老年人药物代谢特点(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点、药物耐受性、组织感受性、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药物与疾病相互作用等),老年人心理与沟通。

★9)各系统常见肿瘤

掌握:各系统常见肿瘤的临床表现与早期诊断方法。

熟悉:各系统常见肿瘤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康复。了解:各系统常见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10)地方病

熟悉:当地常见地方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监测和防治措施。内科轮转期间学习病种及其例数要求,见表2。

表2 内科学习病种和例数要求

病 种 心血管系统疾病 高血压 冠心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

常见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炎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急性肺梗死

消化系统疾病 急、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急、慢性腹泻 胃食管反流病 肝硬化

泌尿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感染 肾小球肾病 慢性肾功能不全

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

①糖尿病

②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③痛风

最低例数 5 5 15 5 5 5 2 2 5 2 2 2 10 5 5 2 ① ② ③ ④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① ② ③ ④ ⑤ ① ② ③ ④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风湿性疾病 ① 系统性红斑狼疮 ② 类风湿关节炎

病 种 血液系统疾病

① 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② 出血性疾病 ③ 急、慢性白血病

老年疾病与老年问题(包括骨质疏松、跌倒、前列腺增生、痴呆、尿失禁、便秘等)

各系统常见肿瘤

地方病 2 续表 最低例数 2 不做具体要求 根据各地要求

(3)基本技能要求:见表3。

表3 内科基本技能要求

操 作 技 术 名 称

掌握:

系统查体和物理诊断

吸痰术

胸部X线读片

心电图机操作,书写心电图诊断报告(包括左、右心室肥大,心房肥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梗死及各种常见心律失常)

直肠指诊检查技术

临床常用检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熟悉:

胸腔、腹腔及骨髓穿刺技术

输液的操作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导尿术的适应证、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灌肠法的适应证、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各种注射操作方法、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标本(粪便、尿、痰、血液标本)采集方法、步骤

了解: 50 不做具体要求

不做具体要求 最低例数 10 10 30 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测定,心电图运动试验,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的 应用范围

支气管镜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及病人检查的准备 肺功能测定方法

CT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 磁共振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

胃镜、结肠镜、胃液分析、十二指肠液分析及消化道X线检查的适应 症、禁忌证、并发症

超声和核医学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

5.儿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路径分析论文 篇五

医院领导十分重视教学工作,将教学工作纳入到医院发展规划中,成立了以分管教学院长和科教部、医务部负责人为核心的教学管理领导小组。分管教学院长经常深入临床教学一线,指导、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科教部全面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成立儿内科教研室和院级督导专家考核小组,协同科教部负责对住院医师的年度和阶段考试考核。儿内科教研组分别由各科室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教学秘书和总住院医师组成,负责住院医师在本科室轮转时的日常管理和出科考核。规范化培训导师除督促住院医师完成日常培训内容、指导病历书写和管理病人外,还要在临床思维、学术水平及医德医风等方面对住院医师进行指导。住院医师通过与导师一对一接触,不仅在临床技能上得到帮助,还能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辩证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有深远的影响。因此,严格的导师遴选与考核制度是构建高质量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的重要保障[2]。在选拔规范化培训导师时,首先要求导师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和一定的学术水平,其次还需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爱岗尽业、严于律己、勇于创新、富有团队精神等基本素质。对导师的考核从其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和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两方面来进行,制定完善的奖惩管理办法。对考核优秀的责任导师,从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进行表彰,以增强其荣誉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责任导师取消资格和相应待遇。住院医师应完成日常考核、轮转考核、年度考核、阶段考核和专业理论考试。住院医师应每天将完成的培训内容如参加疑难病例讨论、所完成的技术操作、参加抢救、学术活动等如实填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实践登记手册。规培生导师定期审核,并为住院医师下阶段实践提出建议及整改措施,作为住院医师定期考核和阶段考试的依据。住院医师轮转完一个科室时,由该教研组住院医师培训管理小组(科主任、高年资主治医师、教学秘书三人以上)按照培训实施细则要求,对住院医师进行理论、技能考核,并做好记录。各教研组有理论考试试卷、评分标准,技能考核项目评分表并有监考老师两人签名备案。科教部、儿内科教研室和院级督导专家考核小组,负责对住院医师的年度和阶段考试考核。考核不及格者将进行补考,补考仍不及格者延长规范化培训时间,直至考核合格。

医院目前晋升职称评定制度上存在重文凭、轻实践,重论文、轻临床的倾向,导致部分青年医师认为只有攻读学位、发表论文才是青年医师成才之道,热衷于考研,从而忽视了临床技能培训。还有部分高学历规培生一分配到医院便确定专科,轮转时只关注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对通科知识的掌握重视不够,容易导致规培生临床思维局限、知识结构不完善。此外,部分临床科室工作量大,重临床人力使用,轻临床技能培训,把住院医师培训简单地作为临床基本人力使用,在临床工作中更多采用家长式的一言堂和命令式的培训方式,忽视了住院医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临床思维的培训。个别临床科室人员紧张时,让轮转医师在本科室轮转时间延长,出科滞留,或要求已经在其他科室轮转的本科室医师回本科室“顶班”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住院医师不能完全按照轮转培训计划进行,轮转计划难以按时保质完成。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一直是对临床住院医师考核的重要内容。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使临床技能的考核流于形式。由于部分科主任对医生培训的重要性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上科室日常工作繁忙和部分考核老师碍于情面,使得考核不够规范,考核缺乏统一评分标准,个别带教教师仅根据个人印象进行评分,难以真实、具体的体现出受培训医师的真实成绩,导致规范化培训流于形式,质量下降。尽管对住院医师科研和教学能力培养作了探索式的尝试,但投入的精力财力甚少,缺乏必要的实践和完善的管理机制。住院医师主动参加院内外科研交流的意识不强,不愿意在申请课题、论文撰写中投入精力,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带教实习过程中对教学相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临床实习带教中只是简单完成日常临床工作,启发实习生临床思维不足。

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医学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学历不能代替临床实践技能,临床医学高学历只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程度以及掌握何种专业知识的证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高水平的临床实践技能,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正是实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的最佳途径。加强医生规范化培训宣传力度,全院各级各类部门明白规范化培训的意义和重要性,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顺利完成。带教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培训意识对培训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带教教师教学水平和积极性对带教教师在住院医师进入基地参加培训期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强化教师的教学意识,医院及科室领导首先要重视教学,在制定医院科室管理改革方案中,充分考虑对教学的影响,人事部门可将住院医师考核成绩纳入带教教师的绩效考核中,在职称晋升和奖金分配时考虑相应的权重,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促进带教教师水平和工作积极性的提高[3]。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关键是对其技能的培训,而培训是否达到要求、起到作用,关键在于考核,考核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最能体现规范化的内容之一[4]。制订有效、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标是对培训效果的重要评价措施,也是促进培训工作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时刻做到“以考促训”[5]。对考核不及格者,延长轮转时间,直到考核通过为止。各临床科室加强对轮转医师的出科技能操作考核,进一步完善考核方法,科教部等管理部门注意监督、抽查,将出科技能考核纳入科室的绩效考核中。组织住院医师积极参与院内学术活动,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意识。医院已组织住院医师参加科研论文写作专题讲座与培训,请有经验的教师结合自己写作的实际情况讲述科研论文写作技巧,使住院医师在论文写作方面受益匪浅。同时还要求规培生导师除了对住院医师进行临床实践指导外,还要充分了解其个性、特点和兴趣,帮助住院医师进行科研选题和论文写作。此外,鼓励住院医师开展读书报告活动,多阅读多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住院医师检索文献、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他人的论文中学习他人的研究思路,并找出其研究中的不足进行讨论,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寻找新的科研切入点,逐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学术思想和见解。鼓励住院医师参与临床教学的过程,通过教学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水平,优化知识结构,锻炼语言交流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不定期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组织专家“点评”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技巧,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6.医生职业道德规范 篇六

“师傅带徒弟”变标准化培养

大学毕业不能马上当医生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自2015年起,各省(区、市)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成为住院医师,毕业后必须接受为期3年的规范化培训。

一问:毕业后为何还要再学3年

在我国,同一所大学的毕业生,10年后,有天壤之别。分到协和就是国家级水平,分到县医院就是县医院水平。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同样的疾病,无论在大医院,还是小诊所,医生的诊断标准一致,治疗水平也差异不大。

这说明,中美医疗的差距,主要在于医生培养制度不同。美国建立了严格的住院医师制度,培养的是“标准化医生”。而我国沿袭的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制度。

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副司长王辰表示,目前,世界各国普遍把医学教育分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即终身教育)3个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属于毕业后教育。国内外长期的医疗卫生工作实践证明,院校医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医学毕业生,医学毕业生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师,需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毕业后医学教育。

根据《意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高等院校医学类专业本科及以上学生,即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中医学类和中西医结合类学生,在5年医学院校毕业后,以住院医师身份接受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

培训基地原则上设在三级甲等医院,也可结合当地医疗资源实际,将符合条件的.其他三级医院和二级甲等医院作为补充。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除临床基地外,还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王辰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属于毕业后教育,主要模式是“5+3”,即5年医学类专业本科教育后,进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有利于实现我国医师培养的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有利于为13亿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高水平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

二问:收入损失谁“买单”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5年制本科生,一毕业就可以被各大医院聘用。今后,本科生一出大学门,不能当医生,而要进行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额外的成本应该谁来“买单”呢?

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副司长金生国指出,政府对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教学实践活动、面向单位委派和社会招收的培训对象给予必要补助,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适当支持。

根据《意见》,单位委派的培训对象,培训期间原人事(劳动)、工资关系不变,委派单位、培训基地和培训对象三方签订委托培训协议,委派单位发放的工资如低于培训基地同等条件住院医师工资水平,不足部分由培训基地负责发放,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面向社会招收的培训对象与培训基地签订培训协议,其培训期间的生活补助由培训基地负责发放,标准参照培训基地同等条件住院医师工资水平确定,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具有研究生身份的培训对象执行国家研究生教育有关规定,培训基地可根据培训考核情况向其发放适当生活补贴。

三问:新证书到底有何用

目前,医生只要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书,通过注册地点登记后,就可以合法执业。今后,医生还要再拿一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怎么理解这个证的作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是个含金量很高的“通关证”。“有了这个证,可以提升你的竞争力。没有这个证,很多医院就不会聘用你。”

根据《意见》,在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省(区、市),只有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才具备临床医学专业中级技术岗位聘用的条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可提前1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中级资格考试,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培训对象到基层实践锻炼的时间,可计入本人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基层卫生单位累计服务年限。申请个体行医,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予以优先,并逐步将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作为必备条件。

7.医生职业道德规范 篇七

关键词:道德风险,全科医生,剩余索取权,声誉机制

道德风险是指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所做出的不利于他人的行动。道德风险与道德本身没什么关系, 多存在于委托代理框架下, 具体指代理人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 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由于医疗市场的复杂性, 发生道德风险的现象极为普遍, 主要表现为需求方 (患者) 的过度消费和供给方 (医生) 的诱导需求。而通常患者的道德风险只有通过医生才能实现, 因此医生道德风险更为普遍和严重。如医生利用其处方权和信息优势, 开大处方, 做不必要的医疗设备检查, 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或者医生的偷懒行为等等。然而对比英国全科医生制度下的全科医生, 他们发生道德风险的现象却并不多见。是他们医生的职业道德高于其他的医生吗?他们究竟是采取哪些途径来规避医生的道德风险呢?是强力监督还是设计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医生的行为?这些是本文提出并探讨的关键问题。

1 医生道德风险的产生的条件

首先, 医生和患者的利益不完全一致是医生道德风险产生的主观动机。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医生在治愈患者的同时有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而患者则无疑只想花费最少的医疗成本使疾病得到治疗。

其次, 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是医生道德风险产生的客观条件。由于医疗行业的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 作为代理人的医生拥有处方权和医疗技术方面足够多的信息, 而委托人患者往往处于医疗信息的劣势地位, 医生可能诱导患者去消费更多的医疗服务。同时由于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患者无法判断医生的努力程度, 医生也可能发生道德风险。但是这个条件并不是医生道德风险产生的充分条件。因为, 如果结果可以确定, 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就可能不会发生。这里以地主和佃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为例作出验证。假定一个佃农只有两种行为, a1-努力, a2-偷懒。佃农的行为也是不可观测的, 或者说观测和监督需要较大的成本。但是结果却是可以观测的。假定产量与劳动的关系为y=f (a) , 地主完全有可能由产量y倒推出佃农的努力程度。简单的将产量分为高产量和低产量两个标准, 则很容易由高产量推出a1, 低产量推出a2。那么委托人是否可以根据疾病的治疗结果来推断医生的努力程度呢?答案是否定的。

医疗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成为医生道德风险的防空洞。医疗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包括疾病患者的个体差异性、治疗手段的不确定性和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在医疗保健领域, 这些不确定性可能比其他任何重要商品都要严重。疾病的痊愈就像疾病的发生一样不可预测。由于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 医生会在诊断界限不明确的情况下, 为了减少医疗技术事故的风险, 从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损失的角度出发, 往往建议患者做“高、精、尖”医疗设备的检查。更有甚者, 一些医生在患者疾病已经确定的情况下, 仍然建议患者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同时, 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还决定了医疗服务的异质性, 使得医疗服务的价格与质量难以比较, 评估医疗收费价格与其实际医疗服务价值是否一致变得比较困难, 从而抑制了信息的有效传播。

2 英国全科医生制度道德风险规避机制

在英国, 一般每个英国公民都有各自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是经过系统培训的初级卫生保健医生, 他们通过全科医生协会与地方卫生部门签订医疗服务提供合同, 可以单人也可以多人集体联合开设诊所, 通常是结成小团体共同开业, 为某一特定地区的居民服务, 提供日常保健和一般疾病治疗服务。全科医生可自行选择开业地点, 全科医生的数量和某一地区全科医生诊所的数量由全科医生服务管理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居民人数进行规划和限制。政府规定居民到所在地段的全科医生诊所选择自己满意的全科医生登记注册, 患病时首先到全科医生诊所进行诊治, 如有必要, 全科医生将其介绍到相应的上一级医院或专门医师那里继续治疗。也就是说, 在各种非应急情况下, 全科医生是第一个并且是唯一与患者个人直接联系的一环, 患者进行专门医师 (二级) 治疗的唯一途径是他们从全科医生那里得到的医疗指导和推荐。同时, 地区行政部门将大部分资金按照注册人数分配给全科医生, 使全科医生成为资金持有者。全科医生作为资金持有者, 可以代表所管辖的居民购买二级或三级医疗服务。这种制度体现了规避医生道德风险的两种途径, 具体表现为:

2.1 重复博弈——形成医生个体声誉机制

在医患双方委托代理关系下, 医生道德风险现象普遍且在多数情况下十分严重。但是, 这种道德风险更容易发生在一次代理中。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重复交易可以促成更有效的契约。全科医生代理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 医患关系通常是长期的并且多数情况下是重复交易。全科医生作为社区的“守门人”, 长期居住在社区内, 搬迁对医生来说沉没成本很大。此外, 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 但没人知道具体的期限是多少。因此, 不论某个人已经多老了, 只要他在第t期还活着, 那么人们就有理由认为他在第t+1期还在。所以我们可以推论全科医生和社区患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无限次的重复博弈关系。医生在作出医疗决策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什么才是自己的最优策略。无论是弗里德曼, 弗德博格与马斯金还是阿伯罗, 他们发展的无名氏定理中都强调了惩罚力度对约束博弈双方行为的重要作用。对于全科医生来说, 可信的惩罚就是居民的选择权和退出权。也就是说, 居民有选择某个医生的权力也有不选择某个医生的权力, 如果全科医生为了自身利益不顾患者的健康, 社区居民对全科医生的惩罚就是在下个时期不再选择这个全科医生, 且最大的问题是惩罚并非到此为止。由于社区居民之间也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 他们之间会互相传递信息。通过信息的交流和传递, 形成全科医生的声誉。如果声誉不好, 就会不止一个居民不选择注册这个全科医生, 这样的损失对全科医生来讲是不可估量的。对全科医生来说, 没有居民的注册是一个可信惩罚。

全科医生制度促成了全科医生声誉机制的形成, 有效的缓和了医生发生道德风险的严重程度。全科医生为了赢得更多的居民注册, 必须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 更加关心患者的健康问题。此外, 长期的博弈关系也使得医生对于患者的病史、社会背景、价值观以及偏好等会有更多的了解。对患者的病史了解更多的全科医生更有可能减少咨询时间, 较少可能进行重复检查, 在处理病情和给予治疗指导方面会更有效率, 从而也进一步减少医疗费用。总之, 长期稳定的医患双方之间不断增加的交易次数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从而减少信息交易的成本和监控的成本, 促成医生自律。

同样, 全科医生和专科医院或医生之间依然存在更可能的重复交易。因为除紧急情况下, 患者进行专科医生或是二次治疗的唯一途径是从他们的全科医生那里得到的医疗指导。同样, 关于二次治疗提供者的治疗效果和质量, 全科医生通常比患者有更多的信息, 因为他们能够整合所有他们诊断治疗过的患者的经验。二次治疗的服务提供者在与全科医生的重复交易关系中会更看重个体的声誉, 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服务供给。

2.2 风险转嫁——赋予医生剩余索取权

道德风险主要是由于市场交易中一方因难以观测或监督另外一方的行为而导致的风险。医生是整个医疗团队的领袖, 他们控制了整个医疗过程的进行。正如经济理论学家肯尼思·阿罗的著作中指出, 医疗的不确定性, 即, 医疗需求和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 排除了通过市场竞争寻求最佳方案的可能性, 并导致了各种法律和习俗的产生, 它们均赋予医生以无以伦比的权力。也就是说, 医生不仅掌握医疗活动的主动权, 而且行为难以观测, 缺乏评判的标准, 因此医生的道德风险最严重, 从而成为医疗费用不可遏制的主要原因。

最佳的策略就是哪一方的行为难以监督就将控制权力赋予哪一方。英国的全科医生制度将控制医疗费用的权力赋予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 即赋予全科医生剩余索取权, 使全科医生成为资金持有者, 以此将控制医疗费用的风险转嫁给全科医生。也就是说, 全科医生不仅没有金钱的激励而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 反而会有节约的激励, 如, 提供预防性护理和早期治疗, 将潜在的问题扼杀在萌芽期, 从而提高他们管辖区域内居民的健康水平, 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减少医疗支出。即全科医生必须在保证治疗质量的条件下 (否则, 居民将在下个时期选择退出) , 尽可能缩减医疗资源的使用, 以获取更多的余额, 提高自己的收入。同时, 全科医生基金持有者自己也与“内部市场”的供给者订立合同, 这也就构成了一个更加具有竞争性的环境, 促使二级治疗的提供者同样提供“物美价廉”的医疗服务, 从而有效规避医生道德风险。

在医生获取剩余索取权之后, 医生不会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 对患者以及对整体医疗费用的控制都是极其有益的。但是, 由于疾病治疗的不确定性, 医生承受控制医疗费用风险的能力如何?这种规避机制对医生来讲是否有失公平?这些随之而来的问题则可以和医药的合业与分业联系在一起, 文章中不再详细讨论。

3 结论

英国全科医生道德风险现象不严重并非因为医生的职业道德问题。道德风险的产生是由于医生利益最大化主观动机, 信息不对称的客观条件以及由于外生的随机变量造成的医疗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三个条件决定的。与英国全科医生对比, 我国医生道德风险严重主要是由于机制设计并未对医生起到激励约束作用, 再强力的监督也只能是治标而不治本。

参考文献

[1]程晓明.医疗保险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Anthony Scott.Economics of General Practice[M].Handbook of Health Economics, Volume1

[3][美]维克托.R.福克斯.谁将生存?健康、经济学和社会选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4]张军.合作团队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8.论医生舒缓职业压力的方法 篇八

【关键字】压力;竞争;快乐;沟通;学习

【中图分类号】R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97-02

现在人们已普遍认为医生是一个充满压力的职业。工作负荷过大,工作重复性较高,疾病感染的危险,医疗设备、技术的更新对专业能力和水平提出的更高要求,医疗风险等都可能使医生体验到较大的职业压力。轻度的压力能促人奋进,提高工作效率。过度的压力会导致职业倦怠,对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职业压力已经成为影响医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医生如何舒缓职业压力迫在眉睫。医生的职业压力到底来源自哪里呢?

1 医疗竞争激烈,休息时间短,得不到社会和患者的理解和支持。

2 社会舆论导向不良,没有尊严,收入与地位不符。

3 高风险,高负荷,高压力。

4 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费用高,工作环境差,医疗管理体制不健全,医生之间缺乏真诚与合作。

5 形式化考试不断,学习压力大。

6 医疗机构腐败关系,人事关系压力大。医生一旦面临着这些压力,危害也是不容小觑的。

7 出现“职业倦怠”。

8 医生逐渐成为一个高死亡率群体

9 为搞好人际关系,逐渐丧失身为医生的天職,

10 完全为形式化考试而考试,自身医疗技能下降,自身素质降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马渝根教授:医护人员的心理调节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他们心里健康对自身有益;另一方面,医护人员是帮病人解除病痛的,如果他们自身心理和身体不健康,如何帮助别人?因此,如果舒缓医生的职业压力,成为促进和谐医疗环境的重要内容

1 医生要意识到亚健康的危害,做到快乐的工作。

医院这种工作量不可控的单位,要意识到被动工作、工作量太大会增加人们的心理压力,医院在管理上要适当增员。单位内部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组织轻松的活动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个人来讲,要放的下,以阳光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如果意识到自己有心理或身体上的问题,应该及时就医,防治悲剧发生。

2 增加与家人,朋友,自然的沟通。

“其实医生也是人,也需要宣泄,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最好的解压药。”马渝根教授指出,医生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职业,医生健康的任何和心理不仅能使自己保持愉悦的心情,更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所以医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个自己减压,工作安排适度,不要漫不经心的工作,也不要成为不善休息的工作狂。目标不要制定的过高,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多和周围的人交流。

3 行风建设不可少。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如果医患之间关系紧张的话,最后受损的还是患者。”卫生部殷大奎对医患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医院,医护人员成为众矢之的,出现了政府不满意,社会不满意,医院自身不满意的现象。现在不少医务人员非常压抑,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最后受损害的还是患者。“医护人员一定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加群众的信任感,和谐医患关系。

4 要不断学习,提高能力。

在这个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社会里,谁能更好的在岗位上立足,在于个人能力的高低。医生也不例外,医生要密切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学习基本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社会及医院也要满足员工需求,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关心他们的职业发展,激发他们的敬业精神,对医生的劳动价值给予合理的评价,以增强他们对职业的忠诚度。

5 不为名利冲昏头脑

上一篇:填表本人简历怎么写下一篇:我还未长大的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