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翻译中隐喻的使用

2024-09-04

品牌翻译中隐喻的使用(精选8篇)

1.品牌翻译中隐喻的使用 篇一

浅谈隐喻的美感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它产生于人类的语言审美活动并时时表现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信息功能与美学功能有机结合.本文试从语言的美学角度,分析隐喻在语用现象和修辞作用中的.美感因素,探讨翻译中再现隐喻美感的策略.

作 者:王娟娟 作者单位:安徽巢湖学院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年,卷(期):“”(6)分类号:H3关键词:隐喻 语言美学 翻译策略

2.品牌翻译中隐喻的使用 篇二

伴随着全球化发展, 英语语言的国际地位已经不容置疑, 而从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政府对英语教育一直非常重视, 国人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展开更为广泛的领域合作。另外, 英语也在不断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英语文化逐渐为人熟知, 例如各种西方节日、饮食、人际交往方式等。中西文化交融为中英翻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英翻译迎来了新的高潮。与此同时, 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使我们更加关注不同语言表达的深层含义, 其中的隐喻翻译成为语言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通过相关文献学习, 本文首先介绍了隐喻的本质内涵, 随后阐述了中英隐喻的可译性及隐喻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接下来重点阐述了当前所提出的中英翻译中的隐喻翻译原则, 最后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文献回顾

1. 隐喻的本质内涵

语言学上, 把因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一类似之处, 而用指一个事物的词来指代另一个事物的演变方式叫作隐喻 (Metaphor) 。如:

She has a heart of stone. (她铁石心肠。)

We nosed our way through the dense forest. (我们摸索着从密林中穿过。)

事实上, 隐喻性表达普遍存在于语言交际中。Weekley认为:“除了那些与最基本的物体和行为有关的表达外, 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表达都是隐喻。” (转引自蔡龙权, 2005) 而Richards也说道:“在日常流畅的话语中, 我们三句话少不了一个隐喻。” (同上) 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不仅证明了“隐喻是生活的必需” (同上) , 而且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该理论“完全革新了传统修辞学把隐喻仅仅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的观点” (刘法公, 2007) , 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李福印, 2005) , “是一种思维方式, 使人们参照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或思考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概念的认知方式” (刘法公, 2007) 。

2. 汉英隐喻的可译性与隐喻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2000年以来, 隐喻研究在我国迅猛发展, 进入了多元角度的研究领域, 如从语言认知 (程琪龙, 2002) 、语用意义 (匡方涛, 文旭, 2002) 、文化比较 (王文斌, 姚俊, 2004) 、应用语言学 (庞继贤, 丁展平, 2002) 等多视角探讨隐喻表达。而在汉英翻译方面, 2004年以来, 国内外的外语研究刊物上也出现了几十篇论述英语与翻译的文章。

刘法公在其所著《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一书中提到了汉英翻译的可译性。首先,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 这是它的本质, 是人类所共有的思维方式。因此, 他认为人类隐喻思维的共性决定了汉英隐喻存在共性, 从而决定了汉英隐喻的可译性。其次, 通过建立起中英语言与文化间表现隐喻时的某种同质或相似与相近的寓意关系, 中英隐喻翻译也存在其可译性, “可以使原文与译文的喻体不但形式吻合, 比喻意义也聚合, 从而可以达到译文与原文都是用一个已知概念来阐释一个未知概念的修辞效果”。

在汉语文化中, 隐喻俯拾皆是, 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丰富了语言表达及人们的思想。例如:

国庆节期间, 全国各大景点人山人海, 热闹非凡。

泰山就是一部书, 一部厚重的历史书。

此外, 近几年兴起的网络流行语既生动有趣, 又具有深刻的隐喻寓意。例如:蚁族、蜗居、剩斗士、表哥、微信乞丐等。

同样的, 隐喻在英语中也十分普遍。例如:

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I sleep in the basement during the dog days of August. (在炎热的八月份里, 我就睡在地下室)

Truth and oil are ever above. (真理和水里的油一样, 总是显而易见的)

中英隐喻的共性和普遍性决定了中英互译必然涉及隐喻的翻译。正如刘法公所说:“任何从事翻译的人都必须经受翻译隐喻的折磨……”隐喻现象是历史文化的烙印, 普遍存在于任何一种语言文化之中, 任何翻译活动都无法避免隐喻翻译, 可以说, 隐喻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了翻译的成败。因此, 中英互译隐喻翻译研究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随着西方隐喻理论在国内的兴盛, 国内语言学者开始将隐喻理论用于汉英隐喻比较。2002年, 张光明在其所著《英汉修辞思维比较与翻译》的第七章“隐喻”中探讨了西方隐喻及其思维方式, 在第九章“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读和翻译隐喻”中也专门研究了隐喻的认知理论问题。2004年以来, 许多文章都论述了隐喻与翻译问题及方法, 包括“直译法”、“意译法”、“注释法”等。2008年, 刘法公在其所著《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中首次提出了隐喻汉英翻译的三个原则。

三、中英翻译中的隐喻翻译原则及其内涵

根据刘法公的观点, 中英翻译中的隐喻翻译原则: (1) 保持隐喻特征; (2) 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 (3) 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 (刘法公, 2008) 。

1. 保持隐喻特征

刘法公认为, 汉语隐喻原文在翻译之后应能在英语译文中保持其喻体特征及寓意, 从而使英语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与汉语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和意象感受。如:

原文:豆腐渣工程

译文:bean-dregs project;jerry-built project

(《新世纪汉英大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其中, bean-dregs作为英语译文喻体, 虽然有一定的联想力, 但仍会使译文读者理解起来较为费力, 因为我们必须要考虑这样一个事实, 即英语母语者的文化思维中是否存在相应的比喻意象, 英语中比喻“工程项目粗制滥造, 质量低劣”可用jerry-built这个喻词。其中, jerry源自人名Jerry, 有“王老五”之意, 暗指“低劣;简易”。显然, 上述后者译文很好地体现了英语译文中隐喻特征保持这一原则。

原文:烫手山芋

译文:hot potato

“烫手山芋”在中文里指的是“麻烦事”、“棘手的问题”或“难对付的人”。而“potato”一词在英文里特别有意思, 常可以用以指人, 例如“small potatoes”表示“小人物”、“微不足道的人”。“hot potato”则有中文“烫手山芋”之含义, 同时喻体“山芋”与“potato”同属植物类, 形式上更为对应。此译文也体现了隐喻特征保持的原则。

2. 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

其内涵为:在掌握汉英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 汉英隐喻的译者应寻找原文和译文喻体所表达的事物或概念间的关联内涵, “建立起某种同质或相似与相近的寓意关系, 使原文与译文的喻体形式与喻指都吻合, 达到译文与原文都是传递同一个隐喻” (刘法公, 2008) 。隐喻是历史文化的烙印, 有着深刻的文化寓意, 从这个角度来看, 译者肩负着传递中英多元文化的重大职责, 必须掌握熟悉中英文化的异同点, 在“保持隐喻特征”的基础上, “接通汉英隐喻的关联文化内涵”, 力求中英文化的成功转换。试从隐喻特征及文化内涵分析如下译文:

原文:过河拆桥

(1) 《新世纪汉英大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619.

译文A:burn one’s bridge behind one;

译文B:spurn one’s benefactor after fulfilling an objective;

(2) 曾宪灵, 强瑞春主编, 《迷你汉英分类词典》,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5:748

译文A:remove the bridge after crossing the river;

译文B:discard one’s helpers after their help is made use of

上面所列举两组译文中, 译文A都采用了直译的方法, 译文B则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意思都很清晰。然而对于译文A, 我们需要在这里打个问号, 即英语文化中也有“过河拆桥”的典故吗?直译能否让他们产生共鸣呢?译文B虽然解释了“过河拆桥”的文化内涵, 却失去了喻体的形象性, 在一定程度上未能较好地体现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思想智慧的凝练。

试比较如下译文:

译文A:cast dirt into the well that has given you the water. (由英语谚语cast no dirt into the well that has given you the water改写而来)

译文B:the danger past and god forgotten. (《海词词典》APP)

其中译文A的喻体dirt及water与中文的“桥”、“河”相对应, 而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与该中文成语相近, 因此, 是符合上述两点原则的更为英语母语读者易于接受理解的译文。译文B采用了意译, 其喻体danger, god间存在相关联的寓意, 其中god更是毫无歧义, 很好地体现了保持喻体特征及接通语言文化内涵的中英隐喻翻译原则。

3. 根据语境弥补文化喻体缺失

此即从跨文化交际角度, 根据中文文化寓意设定英语译文语境。该语境在文化内涵方面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使中文表达的思维意象能够在英语译文中既保持一致, 又能保障其深刻寓意。在翻译过程中, 文化隐喻意象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 该原则可以将此缺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保证基本文化意象的传递。事实上, 该原则涉及翻译的可译性问题, 一直以来, 中外翻译研究者在该问题解决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在汉英隐喻方面多用直译、意译、直译意译相结合, 注释法进行处理, 但刘法公认为, “收效甚微, 译文缺失依旧”, “……汉语隐喻喻体的生动意象在译文中消失, 原文富含的寓意被‘浅薄’化, 译文读者不能领略原文文化”。他受汉语歇后语结构的启发, 创立了“文化喻体直译+内涵‘解’译”的翻译方法, 认为该方法“既能把汉语的文化喻体在译文中保持下来, 让英语读者分享汉语文化喻体丰富物象, 又能领悟汉语文化喻体的深邃意象”。以下为其运用此方法翻译的几个例句:

(1) 逼上梁山:be forced onto Mount Liang———cornered but desperate for a way out

(2) 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Staying near link, you will get stained black———very careful in choosing your company.

(3) 树倒猢狲散:Once the tree fall, monkeys on it will dis perse———no more power to depend on.

四、结语

随着西方隐喻理论的兴起, 隐喻研究也在我国语言学界有了蓬勃发展, 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 涉及语言修辞、认知学、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翻译等。其中, 中英隐喻翻译研究将隐喻与翻译理论相结合, 刘法公更是提出了汉英隐喻翻译的三个原则, 其研究成果对中英翻译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中英文化的相互交流。然而, 该理论仍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较少关注隐喻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归化及异化处理, 以及其中归化、异化对跨文化交际所产生的影响。

事实上, 在翻译过程中强调隐喻的喻体特征保留及文化内涵接通往往易造成归化趋势, 从而影响到不同文化间更为灵活、自由、广泛地交流。文化交流需要共通, 也需要外来新鲜血液的加入以寻求发展, 我国英语文化教育的目的于此, 汉语文化的输出同样如此, 即使中国元素融入更为广阔的英语世界。因此,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 我们应更多地关注中英隐喻翻译归化及异化处理问题, 以更好地将浩瀚广博的中国文化有效地输出至全世界。

摘要:通过相关文献学习, 本文首先介绍隐喻的本质内涵, 然后阐述中英隐喻的可译性及隐喻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接着重点阐述中英翻译中的隐喻翻译原则, 最后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英翻译,隐喻翻译,翻译原则

参考文献

[1]蔡龙权.关于把隐喻性表达作为外语交际能力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6:21-25.

[2]刘法公.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意象转换[J].中国翻译, 2007, 6:47-51.

[3]李福印.概念隐喻的理论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外语, 2005, 4:21-28.

[4]程琪龙.语言认知和隐喻[J].外国语, 2002, 1:46-52.

[5]匡方涛, 文旭.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 2002, 4:42-45.

[6]王文斌, 姚俊.汉英隐喻习语ICM和CB的认知对比考察:以汉语的四字格隐喻习语为基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5:36-40.

[7]庞继贤, 丁展平.隐喻的应用学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6:9-12.

[8]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9]张光明.英汉修辞思维比较与翻译[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2.

[10]惠宇, 主编.新世纪汉英大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11]曾宪灵, 强瑞春, 主编.迷你汉英分类词典[Z].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5.

3.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 篇三

关键词:隐喻翻译;认知;中国古诗

中图分类号:H059;H159;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3.033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探究隐喻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对研究隐喻的翻译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众多学者为中国古诗进入英语世界付出了不懈努力,但由于汉英语言及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中国古诗语言运用的特殊手法,因此我们在中国古诗翻译方法的研究,尤其是中国古诗中隐喻的翻译实践方面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古汉语诗歌中隐喻的普遍性

诗歌被称作是隐喻的海洋。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描述: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隐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实质。中国古诗更是无处不充满着对隐喻的应用。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杜甫的“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白居易的“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等等皆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因而解决中国古诗中隐喻翻译问题,意义深远。

对隐喻的研究和阐释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从词源学来说,隐喻一词的构成就隐含了“超越”和“传送”的意思。雅各布森的语言学理论指出,隐喻也就是在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可以替代它的实体之间,提出一种“可以转换”的相似性或共通性。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英语专业的教科书之一的《写作手册》里是这样解释隐喻的:用一个词来指代与该词本来所指事物有相似特点的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隐喻在语言中的普遍存在,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时候,这种联系不是显而易见的,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谜语的精华在于它在不可能结合的情况下能表达真实的事实。”对于隐喻的准确理解,必须经过深层次的分析和思考才能发现。因而,要实现中国古诗中隐喻翻译的“信、达、雅”,必须首先从隐喻认知过程的研究着手,同时考虑文化差异对认知的影响,进而实现隐喻从源语到目标语的重构。

二、隐喻的认知

(一)隐喻及其翻译过程认知模型

隐喻语言的翻译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认知过程,也就是对该隐喻的领悟和理解。根据束定芳的研究,隐喻的理解又包括两个步骤: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隐喻的辨认可以依靠一些比较明确的隐喻话语标志和语义与语境的冲突及其性质。而隐喻意义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听话者将隐喻中的喻体的主要特征转移到本体上并由此重新认识本体的过程。第二阶段则是一个再表达的过程,主要涉及从一种语言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也就是源语向目标语的转换。

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有序的,相互连通的,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也使得隐喻能够在不同概念之间进行跨空间投射。Lakoff认为隐喻是深层的认知结构,隐喻网络在人们的思想底层形成认知图,以认知者的物质经验为基础,构成认知者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胡壮麟在其《认知隐喻学》一书中提到,我们对隐喻理解的研究越深入,越能揭示认知的本质。隐喻与认知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遇到隐喻句的情况下,我们首先依赖的是这种认知过程模型。

(二)文化对隐喻认知的影响

文化在隐喻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隐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认知现象,而这种体验是和其文化根源息息相关的。人们在解释说明自身对世界的体验时,所使用的隐喻都是其所处文化所特有的。隐喻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因此,对隐喻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于其所涉及的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翻译,必须深入分析文化根源的隐喻翻译的影响。具体来讲,宗教文化、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历史典故都对隐喻的认知着重要的作用。

宗教是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佛教对中国文化有很大影响,很多带有佛教色彩的隐喻表达法被人们经常使用。唐朝诗人王维在其诗歌中常常描述到“空”的意境:如《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及《过香积寺》里的“薄暮空潭西,安禅制毒龙”。苏东坡也曾在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发出深深叹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些诗句应该说或多或少有着佛教文化的烙印。

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同一个意象在中英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比如“西风”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常常出现:“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秋浦”(姜夔《念奴娇》);“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运”(辛弃疾《满江红》);“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赵鼎《满江红》)等等。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这样的西风决不是雪莱在《西风颂》(odd to the west wind)里所高歌赞美的西风。相应地,引起诗人们无限人生感叹的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自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因由。

风俗习惯也是隐喻形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古人离别时常以柳树枝相互赠送,这一习俗到了诗歌里就成了表达依依惜别情怀的隐喻了。大诗人李白就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等名句。而写下著名的“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人王之涣也应是由这一习俗得来的灵感吧!

历史故事流传久远,常被文人引入诗文,渐渐成为典故。这些典故也是隐喻的来源之一。伯夷、叔齐采薇而食的故事常出现在古诗中,“采薇”一词遂成为隐逸生活的代称,“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相顾无相识,唱歌怀采薇”等等都是诗人们处在生活低潮时,用这个典故来表示隐退之志,以示高洁的例子。

(三)重现隐喻的构建

重现隐喻的构建即对隐喻性语言的辨别以及通过目标语对源语的重现。Newmark认为,隐喻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本体、喻体和喻义。本体。bject指喻体所依附和形容的对象,用于比喻和形容本体的事物就是喻体image,指主体与喻体之间所共有的相似之处则被称为喻义sense。一般说来,隐喻中的喻体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事物,隐喻是以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作为意义转移的基础的,因此,隐喻的理解过程通常是将事物的特征映射到本体上,也就是说隐喻意义是喻体的部分特征向本体转移的结果。由于隐喻表达是深层次的微妙情感,它的产生和理解与特定的语

言环境是分不开的,在理解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语境提供的信息。

重现隐喻的构建需要我们找出在隐喻中建立了哪些新的意义和新的相似点并辨别出喻体所传达的特性。如秦观《眼儿媚》一词:“倚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龚景浩将其译为:

By the green window

The lady sits in the east wind gentle.

Speechless,she faces spring,idle.

All should be as of old:

Pools of limpid autumn water——her eyes.

Distant hills in spring time her brows.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秋水”和“春山”常分别用来形容美人的眼和眉。秋水和美人的眼相似之处在于“盈盈”——清澈明亮、脉脉含情,而春山和美人的眉则同是“淡淡”——似有若无、温柔含蓄。这样,理解了在隐喻中新建立起来的意义和相似点,就能准确把握喻体所传送的特点,才能在进一步提高对隐喻的认知的同时,充分欣赏这些隐喻的美丽光彩。

三、古汉语诗歌隐喻的翻译

(一)保持源语与目标语的完全对等

人类具有生理共性并且拥有相似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基本相同的生存经验。因此,不同民族之间可能拥有相同的认知,也能理解不同文化中出现的隐喻,这就使得在目标语中完全保留隐喻成为可能。杜甫的《兵车行》(Song of the Con—scripts)有句子:“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翻译为“The field on borderland becomes a sea of blood,The emperor's greed for land is still at its high flood”。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译成“As if the vernal breeze hadreturned overnight,To adorn thousands of pear—trees with blossoms whites.”(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Song of white snow in farewell to secretary Wu going back to the Capital)很明显,在上面的例子里所用的意象如“海水”、“沙鸥”、“梨花开”等都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是由于原文的隐喻中出现的形象带给使用不同语言的读者相似的体验和美感,因而译文保留了原文的隐喻修辞手段、喻体形象和喻义,使话语信息和美学价值完整地再现出来。

(二)部分保持源语的喻体

不同的民族拥有自己独有的文化特点,不同的传统、风俗以及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了隐喻意象的文化不对等性。在处理这类隐喻的翻译时,往往需要译者能“易其形式存其精神”,在目标语中选取喻义相近的喻体来再现源语的语言效果。也可以在无法寻找到完全对等的喻体的情况下,使用删减的方法,在目标语中保持部分的原喻体。但在删减的时候,应尽可能准确地把握源语中比喻形象的主要特征来进行删减,力求获得译文与原文大致相等的可读性。这样,不但能够保持原有隐喻的丰富内涵,也符合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认知过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展现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而且暗示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就可以翻译成:“Suddenly we heard water burst a silver jar And the clash of spears and sa—bers come from afar"。又如《诗经》里的名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里的“关关雎鸠”喻指恋人,但如果直接译成“os-preys",却体现不出恋人的意象,而如果采用"tur-tledoves"这一类似的形象被当作载体来释译隐喻,其中含有的艺术效果就被凸现出来了。

(三)将隐喻转换为明喻

用明喻替代隐喻的方式进行翻译是因为有些隐喻如果仅仅直译,会显得过于含蓄隐晦,可能无法让目标语l的读者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因而在翻译时为使译文更准确达意,常会将隐喻转换为明喻。用明喻来替代源语中的隐喻,能够让目标语的读者更好地体会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更充分地体验到喻意带给他们的惊喜。“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译成"she seemed a sweet plum blossom/where spring rain pearling lies”,用sheseemed变隐喻为明喻,既保存了原诗的意象,又能让一般读者明白原诗隐喻所指。又如孟郊的《烈女操》(A faithful widow)里“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就可翻译成"Like the dead water of an ancient well,No more ripples will ever my heart shake.“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白居易的诗《琵琶行》(Song of a Pipa player)里的名句,可译成“When loud and soft notes mingling were together played,Twas like large and small pearls dropping on a plate of jade.”

(四)不采用比喻的修辞方式。只对原有的内容进行解释性陈述

有时候,由于两个语域的映射不能达成认知上的对等,可以使用省略隐喻的方法,只对原有的内容进行解释,通过意译,使得源语的隐喻表达在目标语中得到体现,让目标语的读者也能以自己的文化认知来体会源语的艺术美感。杜甫在诗歌《月夜》中怀念妻子的句子“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可译作:“Your balmy,cloudy curls the misty air bedews;Your fair,smooth arms are chilled in silver hues”。李商隐《无题》(Poem without a title)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译成“At dawn she’d afraid to see mirrored hair gray;At night she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就比较贴切。又如李白的《长干行》(Ballad of a merehant's)里有“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抱柱信”、“望夫台”都出自汉语典故,在英语文化背景中为空缺,不如直接解释,翻译为"Rather than break faith,you declared you'ddie.Who knew rd live alone in a tower high?"即可准确表述出原诗的意境。

四、结语

隐喻是复杂生动而灵活的,隐喻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需要心理空间的转换。从认知角度进行隐喻的辨认以及隐喻意义的推断,结合宗教文化、地理环境、习俗以及典故等文化因素辨识喻体所传送的特征并重构隐喻,都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因而从认知这一新的维度来认识和研究将对隐喻的翻译特别是中国古诗的翻译大有裨益。

4.品牌翻译中隐喻的使用 篇四

【摘 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 认知 翻译

1、引言

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2、隐喻的认知性

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着作是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 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 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3、隐喻的可翻译性

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是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其论点是:语义是概念化的,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知事物的反应,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强调经验和认知对语言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有据的,即可以从人们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的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并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即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和相同的心理基础,不同民族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体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这就导致了不同民族自然语言中必然会出现众多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方式,如:castle in the air 在中文中有完全对等的习语“空中阁楼”。但是,由于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

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模式在处理外界信息时的主动作用。处于不同文化世界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有相似也有差异,读者对隐喻的理解就是通过源语隐喻中包含的概念域在目的语概念中的映射来实现的,因此能否实现认知上的对等是成功翻译映射的关键,这就要求译者选择恰如其分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4、 隐喻翻译的策略

奈达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在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基于隐喻的认知性,为了做到译语的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策略:

4.1 对等策略――英汉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对等映射

虽然世界上有很多民族,而且各民族也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人类在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所获得的经验很大一部分相似,从而产生的认知理解上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所以,不同民族的语言上必然会出现许多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方式相同的隐喻。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通过隐喻概念的对等映射方式,使用相同的概念域进行映射,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反应。

例如:基于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一隐喻概念,英语中出现了很多基于这一结构的隐喻表达式:You are wasting my time(你在浪费我的时间),通过由表示具体概念(“金钱”) 的认知域到表示抽象概念(“时间”) 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实现的。中华民族也十分珍惜时间,在汉语中有“时间就是金钱”的隐喻概念及许多隐喻表达形式,如:“一寸光阴一寸金”、“惜时如金”等。

对等翻译的策略适应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认知完全对应的隐喻。它既反映了原文的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保留了源语隐喻的民族、文化色彩,又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源语的.文化特色。

4.2 转换策略

如果不能用对等的策略保留英语隐喻的表达形式,那么可以在汉语中寻找合适的相应隐喻加以转换,把英语中隐喻的含义表达出来,这种翻译策略叫做转换策略。转换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4.2.1 将英汉隐喻分别改变源域中的形象映射到对等的目标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互相作用。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那么他们在使用隐喻时就有可能使用不同源域的形象,来映射相同的目标域。这就要求译者改变原文隐喻源域中形象,以达到意义对等。

4.2.2 将英汉隐喻中源域中的形象去掉,译出其映射的目标域意义

翻译的首要任务是翻译信息内容,即译出原文的意思。当隐喻中源域的形象对目的语读者非常陌生,移入译文显得晦涩难懂,或者其形象移入会引起不同联想,而且其形象在上下文中无足轻重,那就只要推导出其映射的意义,将其概略化译出。

4.3 异化策略――移植原文中隐喻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

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的交流,又是文化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遇到含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由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隐喻概念或类似的概念域映射,又无法做到在目的语中改变其原文隐喻源域形象,因为改变的话,会造成意义的损耗,那么译者就可以把这种有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去。移植满足人们求异的心理,是文化交流的具体形式。

在汉语中有很多移植来的隐喻。如,特洛伊木马( Trojan horse )等。英语中也有从汉语移植过去的隐喻,如,paper tiger (纸老虎)等。随着不同民族交流的日趋频繁,不同认知呈趋同的特点,这种隐喻移植翻译可能性越来越大。采用这种策略丰富了目的语语言表达形式,更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5、结语

总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一个概念域对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源域对目标域的映射。在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做的工作是一种跨域活动。为了使原文和译文对等,我们有必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陈道明.隐喻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9).

5.品牌公司名称翻译 篇五

1.Line(s)(轮船、航空、航运等)公司

AtlanticContainerLine 大西洋集装箱海运公司

HawaiianairLines 夏威夷航空公司

2.Agency公司、代理行

TheAustinadvertisingAgency 奥斯汀广告公司

ChinaOceanShippingAgency 中国外轮代理公司

3.Store(s)百货公司

GreatUniversalStore 大世界百货公司(英)

TescoStores(Holdings)坦斯科百货公司(英)

4.Associates(联合)公司

BritishNuclearAssociates 英国核子联合公司

SubseaequipmentAssociatesLtd.海底设备联合有限公司(英、法、美合办)

5.System(广播、航空等)公司

MutualBroadcastingSystem 相互广播公司(美)

MalaysianAirlineSystem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6.Office公司,多与head,home,branch等词连用

3MChinaLimitedGuangzhouBranchOffice3M 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ChinaBooksImportandExportCorporation(HeadOffice)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7.Service(s)(服务)公司

Africa-NewZealandService 非洲—新西兰服务公司

TropicAirServices 特罗皮克航空公司

8.Exchange

AmericanManufacturersForeignCreditInsuranceExchange 美国制造商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9.Center

Binks(Shanghai)EngineeringExhibitionCenter,Ltd.宾克斯(上海)涂装工程设备展示有限公司

“联合公司”的翻译方法

1.ConsolidatedCoalCompany 联合煤炭公司(美)

2.UnitedAircraftCorporation 联合飞机公司(美)

3.AlliedFoodIndustriesCo.联合食品工业公司(新加坡)

4.IntegratedOilCompany 联合石油公司

5.FederatedDepartmentStores 联合百货公司

6.UnionCarbideCorporation 联合碳化合物公司(美)

7.AssociatedBritishPictureCorporation 英国联合影业公司

8.ChinaAgriculturalMachineryImportandExportJointCompany中国农业机械进出口联合公司

“保险公司”的翻译方法

1.ExportCreditInsuranceCorporation 出口信贷保险公司(加)

2.ExportFinanceandInsuranceCorporation 出口金融和保险公司(澳)

3.FederalInsuranceCorporation 联邦保险公司(美)

4.FederalDepositInsuranceCorporation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

5.ExportPaymentsInsuranceCorporation 出口支付保险公司(澳)

6.FederalSavingsandLoanInsuranceCorporation 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美)

7.DevelopmentUnderwritingLtd.开发保险公司(澳)

8.AmericanInternationalAssuranceCo.Ltd.美国友邦保险公司

9.AmericanInternationalUnderwritersCorporation 美国国际保险公司 企业名称的翻译方法

中国东方科学仪器进出口公司(ChinaOrientalScientificInstrumentsImp.&Exp.Corporation)

ABCD

A:企业注册地址;B:企业专名;C:企业生产对象或经营范围;D:企业的性质

6.品牌授权许可使用合同 篇六

甲方:

乙方: 身份证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真诚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就甲方许可乙方使用甲方品牌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经营关系

1、乙方自行出资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经营,甲方出让商标使用权。乙方公司名称为。公司注册地址为。公司经营范围是。

2、甲方许可乙方为 区域独家品牌代理商,乙方仅可在上述区域城市,享有甲方品牌之商标使用权,如超越本许可范围使用,即视为违约。

3、乙方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开展经营活动,自负盈亏,独立对外承担民事责任。

4、乙方不是甲方的代理人或业务代表,乙方不得以甲方的名义缔结合同,约定其它义务,或作出任何承诺与保证,使甲方对第三人承担责任。

5、乙方不得以其它任何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抵押、转让、授权他人使用等方式)使用甲方的品牌。

二、合同期限

本合同期限为 年,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

三、品牌使用费及付款方式

1、甲乙双方签订合同时,乙方每年向甲方缴纳品牌使用费 元人民币,信誉保证金 元人民币。

2、品牌使用费每年缴纳一次,第一次在缴纳之后方签订本合同,之后在每年签合同当月的30日之前缴纳,逾期未交款的,每日按5‰支付滞纳金,逾期三十日未交款的,甲方有权终止合同,并没收信誉保证金。

3、在经营期满,乙方了清所有债权债务后一年内退还50%信誉保证金,满五年后退剩余50%保证金。

四、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

1、乙方不按时结算、支付品牌使用费,甲方有权解除合同并没收信誉保证金。

2、乙方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公司严重亏损,给公司品牌造成严重影响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

3、如乙方不按时支付员工工资及材料商款项引起纠纷,甲方有权没收信誉保证金,以及要求乙方承担法律责任,合同终止。

4、如乙方发布不真实信息的,则甲方有权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批评,如情况严重,可进行罚款。

5、甲方有权对乙方经营情况进行抽查,如发现有以下现象,甲方有权终止协议:

(1)乙方中途自动放弃经营;

(2)乙方未经总部许可,私自将分公司转让第三方经营;(3)乙方超过本合同约定的范围、区域,使用甲方商标品牌;(4)乙方在经营过程中,因违反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导致被相关管理部门暂停经营、吊销执照或强行关闭的;

(5)乙方采取不正当竞争影响甲方及其他加盟方经营的;(6)乙方恶意损害公司形象和声誉的。

(二)义务

1、甲方每年提供资料给乙方公司,配合其办理年审检验,年审相关费用由乙方承担;

2、甲方为乙方提供其经营活动所需的甲方相关的相关资质证明文件和证书;

3、甲方向乙方提供甲方的经营管理模式,可根据乙方要求定期对乙方进行工作指导和营销广告指导。

4、如甲乙双方均同意进行广告宣传、人员培训或参加展会,各方可就费用分担达成一致后执行,未达成一致的由相关方自行承担费用。

5、在甲方的网站、刊物须有乙方所经营的公司的地址和咨询电话。

6、甲方提供宣传资料,成本价供乙方购买使用。

五、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

1、乙方担任公司的负责人,在不违背甲方的经营方针和协议约定的情况下对公司有自主经营权和管理权,乙方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经营活动。

2、在合同期间,乙方有权使用甲方的商标及商号,且不再另外付费。

3、乙方可根据经营需要自行招聘工作人员。

4、除交付甲方品牌使用费外,乙方公司所有收益归乙方所有。

(二)义务

1、乙方不得转让、转借、出租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机构代码证。如有违反,乙方应该赔偿甲方的相关损失。

2、乙方需备齐正常运营所需各项资料:如房屋租赁契约、房产证证明复印件、经纪人从业资格证书(全市)一份。

3、乙方应在协议限定的区域内从事本品牌的经营活动。

4、乙方必须遵守法律,合法经营,不得做有损甲方利益的形为。

5、乙方对其所承揽的一切工程质量负全部责任。

6、乙方及其雇用人员除了正常经营管理需要外,应遵守总部制定的保密制度,不得私自将甲方或其站点商业秘密透露给第三方,否则,甲方将通过法律途径向乙方追究责任并索赔损失。

7、乙方应按甲方要求,加强公司内部管理,统一员工(包括施工队伍)着装,树立甲方良好形象。

六、协议期限及解除

1、乙方因管理不善导致无法正常经营而解除本协议的,应提前一个月以书面形式向甲方提出申请。乙方须按甲方要求办理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的过户、变更或注销手续。对于乙方的经营场所甲方有优先受让权。

2、协议到期解除协议,甲方按本合同约定归还乙方所付费信誉保证金;需续约的则另外签订续约协议,信誉保证金暂时不予退还,直到再次续约结束并完全交割清楚,甲方退还乙方信誉保证金。

3、乙方在合作期未满单方面提出终止合同的,信誉金保证金及品牌使用费均不予退还,造成其他损失的,甲方保留用法律手段进行追究。

七、免责条款:

如因洪水、地震、火灾、大面积流行性疾病、法律及政府政策变更等不可预见,不能避免的因素导致本协议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的,甲乙双方均不承担违约责任,甲方将退还乙方已交纳的信誉保证金。

八、相关事项

1、甲乙双方互相不为对方的经营结果负责。甲乙双方互相不负责任何一方单独针对第三方的债务、承诺、义务和责任等。

2、包括但不仅限于乙方的如下行为造成的法律责任或后果,全部由乙方自行承担:

(1)乙方因为独立与客户之间的合同纠纷而产生的违约责任;(2)乙方所雇佣员工而产生的支付工资福利等费用;(3)乙方以分公司名义在外赊购材料款;

(4)乙方以分公司名义租赁办公场所、设备等而产生的费用;(5)乙方雇佣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因为意外而产生的医疗、劳保费用;

(6)乙方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伤亡事故,经法院判决公司承担责任的。

(7)乙方在经营公司期间所产生的或者在法律上应该承担的其他任何费用及责任;

九、如乙方在本合同期满时未书面向甲方申请续约,甲方有权在本合同到期后与第三方签订本协议所规定的代理区域内的合同。届时,乙方不得继续使用甲方品牌及商标。

十、乙方在出现纠纷时应该独立解决并以分公司和自有资产承担责任,如出现诉讼、仲裁情况,乙方要求甲方以公司名义出面配合时,乙方必须承担相关所有费用。

十一、本合同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商。协商后以书面形式并经双方签字认同后得以补充或修改。补充或修改部分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二、双方因此合同发生的纠纷,应通过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向武汉市仲裁委申请仲裁。

十三、本合同一式二份,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自双方法定代表或授权代表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代 表: 代 表: 电 话: 电 话: 地 址: 地 址:

7.浅析诗歌英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篇七

历史上不少大文学家如但丁、雨果等都提出诗歌不可译的观点, 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无法做到修辞手法的完全对等。隐喻的翻译不仅要熟知其写作的背景知识, 更需要对源语 (source language) 文化有所了解, 而文化的缺省 (default) 恰恰也是造成隐喻翻译有难度的原因之一。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大漠、落日、古道等喻体很容易让中国人产生一种哀伤忧愁的情感体验, 甚至是思家的惆怅。但是对于译语 (target language) 读者来说则不尽然。究其根源, 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不甚了解, 他们不知道在中国的诗歌文化形式中赋予大漠、落日、古道等的深层语境 (context) 涵义及关联 (relevance) 意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依赖于诗歌翻译过程中对隐喻翻译的良好掌控。倘若能让译语读者对诗歌整体意境和基本意思有所领会, 隐喻的翻译就可谓踏上了成功路途的开端。

2 策略浅析

隐喻的核心就是用一个事物理解另一个事物。根据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的研究, 隐喻的翻译方法可归结为七种: (Newmark, 1988:88—91)

1) 在目标语 (target language) 中再造相同的意象 (image)

2) 使用标准的目标语替代源语文本中的意象

3) 用比喻 (similar) 译隐喻

4) 用比喻附加意义的形式翻译隐喻

5) 翻译隐喻的意义

6) 删除隐喻

7) 通过附加意义保留隐喻

其中关于省译 (delete translation) 本文不做举例, 因为每个喻体都有其特定的美学价值, 都或多或少的承载着一定的信息, 使用省略翻译法要慎之又慎。下面笔者将结合纽马克的理论对诗隐喻的翻译策略论述如下。

2.1 直译 (literal)

此种译法可与异化翻译法 (foreignization) 类比, 两者皆基于人类相同的形象感知和审美经验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特色和文化精华, 但是经常使译语读者一头雾水, 不知所云。直译时还可将隐喻转换为明喻, 此举直截了当, 清晰易懂。

直译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当属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此小令全文仅28个字, 9个名词, 就堆叠出一幅凄凉晚秋, 旅人思家的图景。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枯藤, 老树, 昏鸦)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小桥, 流水, 人家)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古道, 西风, 瘦马)

The sun westering (夕阳西下)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断桥人在天涯)

奈达 (Nida) 提出了双语转换的质量和效果等级规范的最高等级:能传达原语审美及修辞立意, 包括原文的风格、神韵及形式美;既能达意, 又能传情。由此来看, 施文林的译本当属佳作, 不仅做到了与原文形式的对等 (equivalence) , 更将原文的神韵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即便是译语读者, 必也能读出诗中处处显露的哀伤。译作并没有将九个名词所代表的深层喻意做进一步的阐释, 但是同样达到了传情达意的效果。一组dry vine, old tree, cottages等直译名词使原文可观可感, 尤其是cottage一词, 将“人家”中蕴含的温馨感人的气氛一笔带出, 更有农家小屋予人的意境美。

李商隐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译为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And candles but when burned up have no tears to shed.但是此句诗暗喻含义为对恋人的至死不渝深入骨髓的思念, 虽然如此, 译语读者看到此直译的诗句其文化认知必也了解till its death and burned up所蕴含的深层语境意义。即便文化的根源不同, 对文化的认知不同, 但是此处的直译确实为最贴切的翻译方法。此外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一句不论是Burton Watson还是W.Bynner亦或是许渊冲先生都采用直译的方法来表达一个老人在苦寒的雪夜里独自于江边垂钓的孤独郁闷, 与以上举例有异曲同工之妙。

2.2 直译加注释 (annotation)

此种译法即可解决直译使译语读者不知所云的问题, 又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源语的文化精髓。

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中有“鸿雁不堪愁里听”诗句译为And the crying of the wild goose grieves my sad heart。鸿雁因每年秋季南迁, 长引起游子的思乡羁旅情怀。此处的译文将鸿雁译为wild goose——一种并不常见的鸟类, 译语读者定将不解其深意, 而后译者加入的grieves my sad heart与前面的and the crying相互呼应, 将思乡游子的那份哀伤的情怀释义出来, 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髓而且将诗歌的象征意义巧妙译出。另有古诗歌中常用的“牵牛织女”“捣衣砧声”等一般都直译为herdsman and weaver maid, sound of washing而后加注释。

在杜甫的《相逢歌赠严二别驾中》有“乌帽拂尘青螺粟, 紫衣将炙绯衣走”诗句, 其中“紫衣”和“绯衣”直接翻译为“purple robe”和“scarlet robe”可以直接将原诗句中很好的翻译出来。但是这儿紫衣和绯衣并不是单纯的指官袍的颜色区别, 而是暗喻着身份。所以在忠实原诗文化特色将“紫衣”和“绯衣”译为“purple robe”和“scarlet robe”的同时, 必须加注解释喻意。不然译语读者定会心生疑窦, 一个穿紫衣的人和一个穿红衣的人在干什么?所以注释就可加为At Tang dynasty.The third and higher level official wear purple robe, the fourth and fifth level official wear scarlet robe.Here the“purple robe”and“scarlet robe”represent official and people with noble identity.此种译法, 不仅传播了中国古代特有的官服文化, 而且忠实原著, 也译出了此组由颜色组成的暗喻要传达的意义。此种翻译方法能将诗歌精准的翻译出来, 所以直译加注释的确不失为一种折中的译法。

2.3 意译 (liberal)

又可称为改译。即抛弃喻体, 直接阐述喻意。可以准确的向译语读者传达源语作者想表达的信息, 使译文地道, 但是舍弃了喻体, 一定程度上抹掉了原文的精华。

在中国诗歌的不朽著作中, 屈原的《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是为千古名句, 杨益宪、戴乃迭夫妇将其翻译为“The fallen flowers lay scattered on the ground, the dusk might fall before my dream was found”.我们可以看出整句诗中除了“美人”一词译为dream外, 其余的全是直译的。美人一词在中国诗歌中是广为运用的暗喻, 代指才德高尚的人, 也可代指自己的一腔抱负和政治理想。杨益宪、戴乃迭夫妇将此词意译为dream, 直接阐述了美人所蕴含的喻意, 准确传达了诗文意思。如直译为beauty无疑会使译语读者误会其中真正含义。此句屈原以美人自喻, 正是点睛之笔。

李白《送友人》中“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 实际是借离群之马的鸣声来寄托他和友人的离情。表面上是写马, 实际上是写离情。许渊冲先生将此句译为We wave as you start on your way;Our steeds still neigh, "Adieu, adieu!"将此处马鸣这一暗喻直接意译为两个叠加的adieu adieu.不仅把原文中暗喻的喻意直截了当的呈现在了译语读者的面前而且此处颇有象声词意味的adieu adieu叠加更增加了马鸣的厚重空旷辽远之感。

这种译法的确简洁明了,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抹掉了原诗的精华。所以也可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保留此精彩, 不过意译略为简洁。

2.4 换译 (shift translation)

又可称为转译。即将源语隐喻转换为译语读者易于接受的隐喻。实行语言之间的平行转换, 使译文理解顺畅, 且符合译语读者的文化认知习惯。此种译法可与归化译法 (domestication) 类比, 两者皆为使用目的语替代源语文化的认知 (cognition) 方式, 缺点同样是失掉了源语文化的精髓和特色。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名句“在天愿为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是解释换译的经典范例。其中比翼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鸟名, 常比喻恩爱夫妻。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却并没有对此种暗喻的认知, 但是在他们的认知中lovebirds的喻义却与比翼鸟的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翻译这一暗喻时, 可直接将比翼鸟译为lovebirds, 不仅符合译语读者的文化认知习惯, 而且保留了原诗的文化精髓。许渊冲先生对这句的翻译为On high, we'd be two love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On earth, 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对比另外一个译本To fly together in the sky, two birds on the same wing.To grow together on the earth, two branches of one tree.我们可以一眼看出lovebirds比two birds更贴切, 传达效果更突出。

类似的例子如:《关雎》中的雎鸠也是一个暗喻, 喻指爱情, 如果翻译成osprey不仅是意境尽失, 连其基本的所指意义也没有翻出来, 而许渊冲先生翻译的turtledove不仅符合西方人的文化认知, turtledove也是一个暗喻指情人。

同样是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 有“六宫粉黛无颜色”诗句。此处所谓粉黛指皇帝后宫成千上万的美人佳丽, 与无颜色结合起来是一处绝妙的暗喻意指杨贵妃那无与伦比的美丽。Witter Bynner翻译成And the powder and pain t of the Six Palaces faded in to no thing, 译语读者一定不知所云, 许渊冲先生翻译为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比较两个译本不难发现第二个译本的outshone直接代替了原文中的暗喻部分, outshine也是一个英文中的暗喻, 用来喻指女子的美丽照人。

综上来看, 换译是通过将意象本土化使译语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我们的民族文化, 与归化译法的过程与目基本上的是一样的

3 结束语

文化的发展总是与经济息息相关的。今下,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越来越稳健的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联系到诗歌隐喻的翻译上来, 即更多人提出了以“异化为主, 归化为副”的翻译策略, 以期更大程度的保留诗歌源语文化的精华和独特色彩。但是笔者认为, 诗歌隐喻的翻译是没有一条最好的模式可供遵循的,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摘要:诗歌中充满了隐喻 (metaphor) , 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 (束定芳, 2000:120) 。隐喻作为诗歌的生命, 其转译的准确程度直接关乎着诗歌整体意境 (artistic conception) 的传达。隐喻翻译中需要了解诗歌写作的历史背景信息, 民族特定文化, 本体 (noumenon) 与喻体 (metaphor object) 的关联, 作者的写作风格等等, 这些都使隐喻的翻译颇具难度。该文将结合一些具体案例分析隐喻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诗歌,英译,隐喻,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 1998 (6) .

[3]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 2002 (1) .

[4]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5]马振涛.从《天净沙·秋思》的英译本看中国古诗英译的意境再现[J].Crazy English Teachers, 2009 (8) .

[6]黄国文.汉英语篇对比研究的语言学尝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2) .

[7]曹丽英, 李娟.认知视角下诗歌隐喻的翻译研究[J].Writers Magazine, 2009 (12) .

[8]孙洪山.隐喻的翻译策略探析[J].外语教育教学, 2004 (4) .

[9]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New York, London, Toronto, Sydney and Tokyo:Prentice Hall, 1988.

8.新闻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篇八

关键词:新闻英语;隐喻;翻译方法

一、隐喻在新闻英语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新闻英语工作者除了要对新闻价值做到重视以外,在对新闻内容进行报导的过程中还需要让报导的趣味性得到增加,并且在对语言运用上还要符合读者的爱好和阅读习惯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从构成词数量上来看,在新闻英语中隐喻可以是一个单词、一个词组甚至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2]。因此,在新闻英语中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第一是单个单词所构成的隐喻。例如:Meanwhile, the acquisition of land for mining of coal, iron ore and bauxite is sowing great discontent in the “ mineral belt” of central and northeast India.所翻译出来的译文为:同时,用于开采煤矿、铁矿和铝土矿的行为而进行获取土地在印度中部以及东北部的“矿带”也激起了激烈抗议。

第二则是词组构成的的隐喻。例如:But as the web grows beyond infancy, many of the world's leading telecommunication and Internet companies are aiming to cut the Web's umbilical cord.所翻译出来的译文为:不过,随着因特网“幼儿期”的逐渐结束,其也开始趋向于成熟,很多处在世界前几位的电信和因特网公司正在想方设法的切除它的“脐带”。

第三则是由句子构成的隐喻。例如:Dinana Catter points out, “Adam gave Eve a rib—the transplant.People see that it offers a ray of hope. By donating the organs, in some way the person they loved lives on.”所翻译出来的译文为:戴安娜卡特指出:“亚当通过自己的一根肋骨将夏娃制作了出来,也是首次器官移植。人们感觉到这能够给别人带来希望的曙光。借助于器官移植,从某个角度上来说,能够延续你所爱之人的生命。

二、新闻英语中隐喻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在新闻隐喻翻译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直译法。在新闻翻译中最为基础的标准是要具备准确的用词、流畅的语言以及较为突出的中心思想。想要合理的翻译出隐喻内容,就需要去了解和掌握外国的风俗分化和语言习惯。虽然每个国家质检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但是换个角度而言,从人类发展上能够看出发展的相同性让很多不一样的文化彼此都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3]。因此,英语和汉语在意境上依旧还是存在一定的相似点,能够让读者引发相同感受。这样的隐喻在翻译过程中以整个句子为翻译基础,对语境和语篇的要求做到严格遵循,让原文中所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结构得以保留下来,让原文的风格能够尽量延续下来。在翻译时运用直译法有利于读者理解,用词也会更加简单,而且还能够让原文隐喻中所运用的比喻形象延续下来,有效的展现出原文的修辞手法,并让原新闻的内容和特点可以完整展现出来。

在对这种隐喻进行翻译的时候,我们可以尽量直接传递出原文中的形象,在选择修辞风格上则可以依旧延续隐喻的形式,让人们熟悉的现象和抽象事物进行对比,从而促使所要讲述的道理简单易懂。

(二)意译法

由于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很大文化差异,从而也就导致很多读者和作者的思维无法相符合起来。在一样的比喻形象上,不一样的读者在意境联想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在翻译的时候,所翻译出来的比喻主体很难完全对接上[4]。此外,还有一些词汇在表达出来的意象都是英语中独有的,如果依旧运用直译法,就会致使读者无法对作者所描述的意思做到真正理解。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将作者需要描述的内容充分表达出来,形式可以略有差异,运用不含比喻手法的语言将原文内容准确表达出来,这就是意译法。运用意译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原文信息不回遗漏,因此,在形式上是可以将原文表达方式的束缚打破的。例如:

New house praised the Pompidou Center for“the whole idea of knocking art off its pedestal and making it a far more democratic experience,”and called the Lloyd's tower“the most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high- tech movement.

译文为:蓬皮杜中心所展现的这个完整理念得到了纽豪斯的赞扬,即“让艺术不再高高在上,让艺术更加平民化”,并称劳埃大厦为“最重要体现的高科技运动”。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闻英语中,较为普遍出现大都是一些长句,而在长句中又几乎都会运用到隐喻这种修辞方法,因此,对长句中的隐喻手法做到正确掌握,有利于英语的翻译。将隐喻的意义正确无误的翻译出来,不但包含语句的本意和分析具体的语境,同时还应该做到相应的句法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在对原文含义做到完整体现的过程中,也能对译文的众多读者照顾妥当。在对隐喻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可以对关联理论和语义理论进行合理运用,对多种翻译手法进行灵活运用,从而让新闻英语中的内容得到生动形象的展现。

参考文献:

[1]许天虎.网球英语新闻中的隐喻用法及翻译策略——基于Lakoff&Johnson的“三种隐喻”理论进行探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46-51.

[2]李健.大学英语教材中隐喻的分类模式及其翻译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6:118-121.

上一篇:艺术导论的启示下一篇:管理者科学决策的七大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