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商务工作汇报

2024-06-20

泸州市商务工作汇报(精选4篇)

1.泸州市商务工作汇报 篇一

昆明市泸州商会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2012年9月13日泸县工商联交流座谈会

尊敬的孙副书记、杨主席、各位来自家乡的领导、企业家和商会同仁:

大家好!

昆明市泸州商会对您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家乡领导和企业家对我们商会一贯的关注和支持!

会长出差在外,不能赶回来,我代表他向各位领导和企业家们致歉。

我们商会2008年11月成立,经过近四年的发展,目前有700多名会员,其中常务副会长12名,副会长48名,会员遍布云南各地,涉足建筑建材、医疗保健、金融投资、餐饮娱乐等多个行业和领域。

商会是一个社会组织,也是一个大舞台,这里各路英雄齐聚,行业分布广泛,会员都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实力的老板,要建设好这样一个团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要把商会这个团队带好、建设好、发展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要尽力,更要尽心,要当成事业来做。为了商会的持续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一些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

首先是确立了办会理念、办会方向和运作模式。商会以“积跬步,至千里”为发展理念,以“商会模式管理,股份方式运作”为运作模 1

式,努力增强在滇泸州籍企业家的凝聚力,充分体现“广交友、齐携手、寻合作、大发展”的入会意义。努力改变企业家在滇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的局面。同时商会还制定了《会训》和《入会誓词》,会员在“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原则引导下,严格遵守“铸造泸商,海纳八方;大守国法,小守规章;情同手足,义如关张;励志于心,厚德于商;求同存异,资源共享;和谐发展,共创辉煌”的会训,让广大泸商依托商会、共享资源,共同搏击市场经济的风浪。

商会成立之初,常常有会员和准备入会的人问:“我加入商会有什么好处?”,现在没有人问了,入会的积极性高了交会费的主动性强了,原因就在于商会确实能为会员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供适当的帮助。价值体现出来了,会员自己会体会到,身边的人能感受到,现在商会不再为“人气”担忧了。

二是健全组织。在商会初建时,我们成立了秘书处、融投资中心、信息(会员)中心、农民工维权中心;2010年9月成立党支部,将商会发展与党的领导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商会与会员、政府间的桥梁作用;为促进交流,方便管理,促进会员企业发展,商会按行业分类成立了医疗卫生、家具木业装饰、餐饮娱乐副食、地产建筑、汽车商贸物流五个行业中心,机构建设日趋完善。各行业中心成立后,有三个行业中心通过资源整合,在商会平台上成立了3家新公司。

三是建立和完善制度,有了组织,还必须有一套好的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商会各项事务的执行,邓小平同志说过:“好的制度可以把坏人变成好人,但不好的制度也可以把好人变成坏人。”尤其是商会这样的民间组织,会员众多,思想难统一,就必须依靠制度,按章办事减少了争议,提高了执行力。商会成立以来,我们围绕《章程》相继

出台了《商会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商会纪律建设的通知》、《关于有偿使用商会资源的通知》等若干个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使商会的管理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四是以商养会,商会领导廉洁自律,勤俭节约,不乱花一分钱,任何一笔开支都要公开透明。会员交纳会费不容易,商会不能只靠会费来维持运作,要逐步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确保商会有稳定的收入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来源。商会用钱之前要深思熟虑、反复论证,超过一定额度的资金必须通过理事会研究,把钱都用在刀刃上,努力使会员的会费保值增值。为此我们还设立了监事会,监督商会财务情况,让会员信任商会,愿意交会费。今年我们的会费收缴率达92%以上,其中副会长以上达100%。

五是消除隔膜,建立信任,促进投资合作。2009年初,商会刚刚成立,当时国家鼓励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当时商会融投资中心积极收集相关信息,通过论证后认定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倡导会员出资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一个投资项目,大家都觉得好,就是不敢拿钱出来,怕钱被卷走,历时一年31个股东才筹集到883万元,不足部分是会长和郭总出的,这样商会旗下第一家公司艰难诞生了。随着商会管理的规范,加上文山小贷公司经营状况日益良好,两次向股东分红,并向商会捐赠达15万余元,会员们看到了商会的作用,对商会的信任建立了。我们在去年6月筹建泸商海峰投资公司时,在只允许副会长入股的前提下,10多天时间,32个股东就筹资6250万元,超出计划1000多万,商会也投资了400万,为商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两个公司的成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走过了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不信任到信任的全过程。摒弃了单打独斗,走向了合作共赢。随后商会又筹资建立了泸商乐木居家具公司、富民海峰小额贷款公司,就在上个月,泸商联润酒业公司刚刚成立。

六是搭建信息和融资平台。现在的许多会员经过多年在商海的摸爬滚打,积累了一定的实力,而随着企业的发展,他们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求,通过网站、短信、会议等方式搭建信息平台,帮助会员拓宽视野,使会员企业做大做强。同时,部分会员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他们本身又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融资难成了企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为此。商会与三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采取抵押、联保联贷等方式,搭建融资平台,帮助会员贷款达2亿多元,为会员企业切实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

七是抓住每年年会的召开之机,做好会员的发动,把年会办成互相帮助、自我教育、相互学习、互通信息、交流思想、联络感情,促进会员合作的好时机。

八是要建立产业链更要构架产业网。我们的各个企业、行业中心,都有自己擅长和专精的领域。跨行业的事很少能做到面面俱到,要促进不同行业交叉投资、横向联合、纵向经营,形成一个产业链,再通过商会整合,由若干个产业链构成产业网,让会员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大程度的实现资源整合。

九是身在异地创业发展,就要融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并提升泸州人在当地的影响力。当地政府对我们的重视程度,要看我们对当地政府做了什么。我们不要富行天下,而是要善行天下,多参与慈善、公益事业,与当地政府和市民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才更有利于泸商的发展。同时,饮水要思源,不能忘记回报养育我们的家乡,要引导和

鼓励会员回乡投资兴业、参与家乡的公益事业。随着商会的发展壮大,我们对社会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从救助白血病儿童到抗震救灾、扶贫救济、重修云龙镇养老院、捐资助学等,商会都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多以来商会和会员累计向社会捐资捐物超过千万元。

总之,商会是企业家的娘家,就是要想方设法为企业家排忧解难;商会是企业家的发展平台,就是要千方百计凝聚力量,帮助会员企业整合资源,共谋发展;商会是企业家的心灵港湾,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企业家着想,让企业家有归属感。

以上几点,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恳请指正。再次感谢家乡领导和企业家对昆明泸州商会的支持和帮助,谢谢大家!

2.泸州市商务工作汇报 篇二

关于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开展工作的汇报

XXX区人民政府

为了加大贯彻落实省财政厅、省人社厅、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省妇联、省总工会、省团委、省银监局、省联社《关于加大力度做好女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妇字〔2011〕4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工作,帮助更多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妇女创业,让广大妇女得到实惠,结合XXXX社的实际,现就我XXXX开展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工作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我区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工作有序开展,职责明确,成立了以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XXX为组长,主任XXX、监事长XXX、副主任XXXX为副组长,授信评审部、风险管理部为成员的XX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联社授信评审部,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辖内信用社开展如泸州市纳溪区农村信用合作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工作,确保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工作有序进行。

二、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知晓率。

我社于2012年5月2日参加了XXX人民政府在南苑宾馆会议中心组织召开的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工作会议,联社领导高度重视,于2012年5月3日在区联社召开了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工作动员会,并安排部署2012年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贷款工件。

2、认真开展,明确目标任务。

2012年,全市要完成省妇联社1亿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目标任务后,我区联社为了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加大了对基层信用社的考核截止2012年6月末,全区信用社累计发放98户,贷款金额658万元,比年初增加658万元。

3.完善了贷款流程,确保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有序开展。一是我区联社于2012年5月3日对全区信用社主办客户经理进行了专题培训,培训人次达50人次,达到了培训效果;二是讲解了贷款操作流程,如申请、推荐、信用社审核、贷款发放、贷后管理、贷款收回等环节,从而提高了办贷效率和贷款管理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工作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宣传口径不一致,影响妇女对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推动工作进度。

2、资料手续繁琐,同一事客户要多次往返,影响客户办贷效率,不更客户及时得到贷款。

3、对原有符合条件的妇女贷款,因丈夫长期外出,不能完善贷款手续,无法进行转贷。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是政府、信用社、财政部门要形成三方联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晓率,确保宣传效果家喻户晓;二是简化贴息流程,确保农户及时得到贴息。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了加快推动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工作取得实效,一是加强沟通,达成推动共识;二是简化操作流程,提高办理效率;三是多方联动,加强宣传,在全区营造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达到家喻户晓;四是做好以点代面工作,找准最佳切入点,确保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工作有序推进。

3.广州市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篇三

发布单位: 普法网管理员 发布日期:2009-11-27 近年来,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和上级民政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市按照“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出钱购买服务”的思路和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大力推进普惠型的社会福利工,通过有效形式和合法渠道扶持各种养老福利服务机构的发展,收到较好效果。同时,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试点,加强“星光老年之家”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形式多样、网络健全的养老服务新格局,受到了省市领导和民政部、省民政厅的肯定,得到了社会各界和老人的好评。

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63间,总床位22817张,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2.3张。其中,市、区(县级市)办的13间,床位3603张;街(镇)集体办的74间,床位5512张;民办的76间,床位13702张,民办福利机构床位数占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的60%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共有86个,覆盖全市130条街道,服务人员745人,服务对象9510人(含社会化退管人员,其中由政府购买服务的孤寡老人、优抚对象、残疾困难家庭老人、社会化退管老人9029人。“星光老年之家”1498个,覆盖全市92%的街道(镇)、社区。现将我市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建设重品牌,不断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引领示范作用

近年来,我们按照不断加强公办养老机构的硬件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的发展思路,在软、硬件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示范辐射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优化公办养老机构为老服务环境

近年来,我市各级财政和福利彩票公益金对公办养老机构投入近2.3亿元,市、区(县级市)两级基本建立起了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环境优雅、功能齐全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全市公办老年福利机构中,有1家国家二级福利机构、7家省一级社会福利机、1家省二级社会福利机构。其中,广州市老人院是国家二级福利院(目前没有国家一级福利院),建于1965年,占地面积80565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现有床位1100张,配有较完善的生活服务保障设施和现代化的医疗康复设备,配有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医护人员21名。市老人院是我市政府兴办的一间规模大、档次高、管理规范、服务功能齐全的社会福利机构。前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痴呆老人护理大楼,是具有国际专业水平,也是全国唯一的痴呆老人护理大楼,能满足260位痴呆老人的养老需要。

(二)引入先进管理理念,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和提升管理水平

近年来,我市各公办养老机构注重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在规范管理上,借助毗邻港澳的优势,加强与港澳地区养老机构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引进临终关怀、痴呆护理、康复训练等品牌服务,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提升养老服务水平,逐步实现从封闭型向开放型、救济型向福利型、单纯供养型向供养康复型的“三个转变”,不断满足社会养老的需要,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和好评。如市老人院2002年获广东省质量认证中心颁发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加强与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和中山医科大、广州医学院合作,打响了老年痴呆症护理、老年康复和临终关怀等全国一流的服务品牌,开设了社工服务部,针对老人特殊需要,运用专业社工手法,提供个性化服务,充分发挥了国办养老福利机构的龙头作用、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

二、抓规范重扶持,不断推动民办养老机构的良性发展

近年来,我市对民办养老机构实行鼓励发展、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加强监督、提供服务的工作方针,引导其健康发展。据统计,全市民办老年福利机构共投入资金3亿多元,共有床位13702张,占全市养老福利机构总床位的60%以上,已成为推动我市老年福利机构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规范管理,大力培育民办养老服务机构

早在1996年,我市就出台了《广州市民办社会福利事业机构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实施为民办福利机构的设置、管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近年来,我市又先后制定了《广州市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年度检查具体办法》、《广州市托老服务工作守则》、《广州市托老服务机构照顾护理标准及内容》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对民办福利服务机构的宗旨、申办程序、开办条件以及托老机构的服务内容和标准作了明确规定,鼓励、扶持、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改制、承包、合伙经营、股份经营等形式举办民办福利服务机。今年上半年,我局根据民办社会福利服务机构的发展情况,重新修订《广州市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目前,再次修订的《办法》已上报市政府待批。新修订的《办法》将进一步加大对社会福利机构规范化管理力度,推动其科学健康发展。

2001年,我市成立了“广州市社会福利服务协会”,受我局委托制定行业规范、开展政策调研、咨询服务、组织培训和技术交流,在民办养老服务机构中推广先进的管理服务经验。通过行业自律,我市民办养老机构在市场运营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健康有序的发展。如广州寿星大厦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2300张床位,规模较大、功能齐全、设施完善,集生活照顾、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障为一体的综合性民办福利服务机构,现入住2200位老人,被评为省二级福利院和广州市模范敬老院。

(二)实行“民办公助”,促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

我市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起步较早,大多数以小型私营的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为主,实行作坊式管理和准专业化服务,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随着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养老的要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为使我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我市认真贯彻执行省民政厅等十六个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扶持我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通知》,积极协调市有关职能部门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从2002年起,每年在福利金中安排专门资金,用于扶助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消防设施建设、设施设备购置、房舍改建维修、医疗康复设备购置等,使我市民办养老机构的整体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平均入住率达到70%以上,老年人普遍反映较满意。

为进一步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扶持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建设,今年8月,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发布了《广州市民办福利机构资助管理办法》。该办法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了对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扶持力度,通过运营资助和新增床位资助两种方式促进民办福利机构发展。

(三)实行“公建民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为更新公办福利服务机构的管理理念,改革管理模式,我市有计划地对一些区、街道办的老人院采取公开招标,由一些有管理经验、服务质量比较好的民办机构来经营,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如我局直属单位广州老年人服务中心黄华楼建成后,引进民办机构经营,建成南国颐景老年公寓,该机构又和省第二中医院合作,提高了养老院的档次,现该院养老床位供不应求;越秀区老人院请民办机构的负责人当院长,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侨颐院”是我市经营得较成功的连锁式养老机构,拥有7间养老院,其中4间就是承包了区级老人院或街道“星光老年之家”,发展势头良好。实践证明,“公建民营”运作模式,既符合政府转变职能的要求,又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减少政府在福利机构建成后的后续投资和人员经费等经济压力。

三、抓基层求创新,不断满足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要

我市立足社区,不断拓宽养老服务领域,提高为老服务水平,较好地缓解了养老机构不足和社会对养老服务需求多样化的矛。

(一)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不断拓展养老服务内容

机构养老难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成为当今倡导的主要养老模式。因此,我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经过几年的大力发展,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服务载体多元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格局。

1.高度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初步建立。市、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还在试点阶段,我局就牵头成立了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全市社区居家养服务工作的开展。各区也相继成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出台了实施办法,统筹本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各街道依托星光老年之家、街道养老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办养老机构等资源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为老年人提供入户服务;社区居委会设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点,方便居民就近申请和咨询。市、区、街、社区四级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初步建立。

2、引导扶持,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初见成效。为全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我市非常注重突出政府的主导作,对特殊并需要生活照料的救治对象、独居老人、特困家庭老人、高龄老人以及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老人,有政府出资为其购买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充分体现了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性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目前,政府购买服务人数占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总数的90%以上。

3.大胆实践,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模式不断创新。在工作实践中,积极培育和探索不同的运营服务模式,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越秀区东湖街、荔湾区金花街、天河区员村街、白云区松洲街为代表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一是依托物业管理公司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越秀区东湖街道试行“公助民营”的管理模式,将建成的街道托老中心实行面向社会招标,择优选择承办单位和个人,由街道与中标单位共同承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分部。二是借助民办养老机构承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白云区松洲街依托民办的老人院成立了松洲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部,开通了服务社区老人的“松洲热线”,将民办养老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实现了养老服务社会化。三是以社区“星光老年之家”为载体,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天河区员村街充分发挥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的作用,建立了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康复中心等社区老年服务机构,为社区老人提供日托起居、生活照料、康复理疗、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服务。四是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引入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荔湾区金花街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并引入民间组织—“牵手互助社会工作服务站”承接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把社区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服务引入居家养老服务。

4.规范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市、区加强监管,规范管理,保障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全部要求进行岗前培训,通过相关老年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市及各区不定期举办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班,邀请香港等地的专业人士讲课,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综合素质,把好服务质量关。各区着重抓好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工作,如海珠区组建了服务等级评估小组;天河区居家养老服务部评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承办资格和服务质量等;萝岗区各社区居委会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监督协调工作小组;黄埔区建立和完善了服务对象、工作人员、服务效益等三个方面的评估机制。有的区还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工作职责》等,规范服务人员服务行为。2008年,市民政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保局、卫生局联合制定了《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人、财、物上都得到保障。

5.各方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合力日渐形成。政府各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有效地保证了工作的推进。市财政局把试点经费纳入年初的部门预算,及时、足额地把经费下拨到试点区;市劳动保障局为4050人员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了岗位培训和资助,实现了再就业工作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紧密结合;卫生部门积极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拓展社区为老卫生服务工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家庭病床、家庭出诊、社区护理、社区康复等服务。同时,各区还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为老服务。越秀区积极引导民营资本投入养老服务业,带动社会资金的支持和参与,全区先后有656万元的民营资本投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独特优势,积极推进公众福利服务,全区居家养老服务的4个分部全部由民间机构承担。荔湾区根据本区实际,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社区长者探访组”和社区义工三支队伍,共同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二)积极推进“星光计划”,实施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

按照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部署,我市从2001年12月起启动实施“星光计划”以来,共投入3.36亿元,建成 “星光老”1498,为社区老人提供寄养、入户服务(家务整理、生活照料、送餐陪护等)、紧急援助、日间照料、保健康复、文化娱乐(开设健身、阅览室、棋艺室、歌舞厅、书画室)等多项服务,并适当兼顾服务残疾人和孤残儿童。按照“建营并举”的原则,我市坚持加强“星光老年之家”的运作管理工作。一是制定规范管理制度。于2003年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发出《转发市民政局关于广州市“星光老年之家”运营管理意见的通知》,为确保项目发挥为老服务作用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完善服务功能设置。2006年安排福利彩票公益金100万元,增设“星光老年之家”防暑降温和防寒保暖服务功能。三是解决运作经费问题。针对大部分“星光老年之家”投入使用后面临正常运作经费的问题,从2004年开始,每年争取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立项补助全市社区级“星光老年之家”的运作经。目前,我局已组织力量对全市1498个“星光老年之家”运营管理情况进行核查,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三)依托社区志愿服务和便民网点,健全社区为老服务网络

我市的社区为老服务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依托社区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网点,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打造为养老、为老服务队伍。自2002年我市成立广州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后,各区、县级市均成立了义工协会,街道成立义工协会联络处,社区成立义工工作站,组建敬老义工专业服务队伍,积极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如荔湾区义工协会的肖明,从事义务(志愿)服务达20年之久,组织社区力量定期为孤老家庭提供家政等服务。荔湾区逢源街现有专职从事为老服务的社区工作人员25名,其中有专业社工4名,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热心从事养老服务的“4050”人员为居家养老服务员。街道义工6600多人,占街道总人口10%,充分利用义工数量大、分布广的优势,有组织地为老年人提供义务养老服务。重点为“三无”孤老、特困、残疾等特殊困难老人,老年烈属、残疾军人等优抚对象,独居老人等老年人,广泛开展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心理辅导、康复护理、医护保健、紧急救助等为老服务。先后获得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省“星光老年之家”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四、主要存在问题

综观我市的养老服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服务水平也有较大提高,可以为老人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服,提升了养老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机构养老供需关系不平衡,现有床位不能满足需要 我市现有60岁以上的老人107.5万,但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数只有22817张,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仅2.3张。公办养老机构因环境优雅、设施良好、功能齐全、管理规范而床位供不应求。但从2005年至今,区属公办养老机构减少3间,街(镇)属公办养老机构减少47家,共计减少床位1033张。同时,根据《广州市社会福利机构2001—2005年区域发展规划》,各区(县级市)都要建有一所200张床位左右的公办老人院,以满足本辖区内社区居民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但天河、花都、萝岗、南沙、从化均没建成,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和供给的矛盾仍比较突出。

(二)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窄,内容单一,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员以“4050”失业人员为主,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方面、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影响了服务内容的扩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其次,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其它社会力量很少涉足这个领域,服务的对象也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人为主,自费接受服务的人群比较少,覆盖面窄。第三,近年来,政府建设了一批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文化室、托老中心等服务设施,这些设施已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但这些服务设施普遍规模小、档次低,条件有限,缺乏统筹管理,不利于居家养老服务向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模式发展,难以形成全市性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大格局。

(三)为老服务资源缺乏优化整合,为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近年来,政府在为老服务方面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建成了一批敬老楼(院)、“星光老年之家”、老人活动中心等社区服务设施设备,为养老服务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对这些养老服务设施的管理,行政色彩很浓,况且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没有基本的评估标准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保健、医疗卫生、学习娱乐等为老服务社区资源缺乏有机整合和统一管理,养老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达不到边际效益最大化,达不到专业要求。

同时,全市尚未编制为老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尚未制定健全的具有规范性、指导性的为老服务行业服务标准、评估体系、监管资助办法等,尚未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为老服务体系。

(四)为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4.商务局工作汇报 篇四

一、在商贸流通和开放型经济两大领域重点抓好六项工作

(一)商贸流通领域。一是抓好市民“放心肉菜”供应体系建设。民以食为天,“菜篮子”安全消费关系到千家万户。我们按照“用外贸标准办内贸”的工作思路,以国际标准提升“菜篮子”建设水平,市区政府出台了《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涵盖生产、流通全产业链的《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管理规范》,建立了确保为市民供应“放心肉菜”的质量标准和监管模式,认定了34家、20多万亩本市蔬菜生产基地,每天可稳定提供1000吨优质蔬菜。实施“菜篮子”工程农贸市场社会监督员制度,在全市范围内聘请了70位市民代表担任社会监督员,对128处重点商场超市、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进行日常巡查监督;全面启动运行“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对375家单位入市销售的100多个猪肉和蔬菜品种实行全程监控;为引导市民用好肉菜流通追溯二维码,根据青岛电视台《民情零距离》栏目观众提出的建议,我们积极改进工作,增加向市民发放指导彩页和带有提示标记的环保袋、捆扎绳等,增强市民安全消费的观念,实现入市肉菜“来源可查、流向可追、数量可计、质量可控”,300余万城市居民从中受益。启动建设覆盖全市的“农超对接”三级公共服务平台,建成50处社区惠民蔬菜直销店,创新开展“农超对接”直供、车载蔬菜进社区等活动,市民日常消费40%以上的农副产品可直接进入超市和社区,降低流通费用15%以上。我市的做法引起各级媒体广泛关注,今年3月22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我市农超对接工作做法,6月17日央视《新闻联播》和《新闻直播间》均报道了我市肉菜流通追溯工作经验,在全国首批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城市验收评比中青岛排名第一。

二是抓好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改造和公益性改革。按照市区政府市办实事要求,我们会同市财政部门和各区商务主管部门,通过调查摸底、明确标准、现场评审和社会公示,确定了年内新建改造的15处标准化公益性农贸市场名录。在工作方式上,我们改变了以往坐在机关里收材料听汇报的习惯做法,年初对区市商务主管部门提报的15处农贸市场建设改造计划,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进行社会公示,直接听取市民的意见建议。在公示过程中,山东路花好月圆社区居民对拟建在该社区的农贸市场提出不同意见后,我局及时协调相关区政府和部门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多次与社区居民、市场主办单位面对面协调,按照居民意见及时调整了项目安排,提高了市民对民生建设项目的满意度。实施农贸市场公益性改革计划,由原来的直接发放补贴资金到项目单位,转变为向项目单位进行股权投资,政府加强市场调控但参股不参与分红,政府股权获利部分直接用于补贴摊位费以降低肉菜价格。根据市民要求,我们今年还启动了市内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搬迁改造的调研论证工作。到今年底,市区三年来经过标准化改造和建设的农贸市场总数已达到45家,市民日常买菜购物的环境有了较大提升改进。

三是抓好内外贸融合发展促进消费。上半年市区政府及时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意见》,实施旅游消费、会展消费、农村消费、文化消费、健康消费、体育消费、假日消费、生活消费、时尚消费、教育消费“十大领域拓展工程”,启动了信息消费、信用消费、绿色消费“三大新型消费模式培育工程”和房地产家居、新能源汽车、融资租赁、典当、公共服务“五大消费业态激活促进工程”,努力形成消费、出口、投资“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引进京东商城、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企业,培育海尔电商、利群网上商城、“爱心大姐”家政服务、“百洋健康网”等一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本土特色电商平台,网店活跃企业超过8000家,网商零售额突破300亿,同比增长30% 以上。成功举办“青岛城市购物节”、世界进口商品采购大会和中日韩海鲜烹饪大赛等促消费活动。发挥外贸港口优势,向保税港区延伸发放汽车进口许可证服务授权支持整车进口口岸建设,支持建立红酒、奶粉、食品、肉品、日用品等进口商品分拨中心,在市区设立了进口商品直销超市;推动大型商业企业成立进出口公司,直接从境外采购进口适销商品。今年以来,我市猪肉进口增长238%、牛肉增长121%、奶制品增长10%,丰富了市民餐桌、提升了消费档次。“千万平”总部商务区和商贸集聚区重点项目主体竣工或开业88 个,总面积608 万平方米,完成全年目标的276%,海信广场二期改造工程完工、新增营业面积9000平米,海航万邦购物中心开始营业,华润万象城等将于明年营业。

四是抓好国家商贸流通试点项目建设。经商务部报国务院批准,在我市启动实施了国家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和发展综合试点,青岛成为全国首批七个试点城市之一,重点开展“建立健全商贸流通法制体系”和“内外贸融合发展促进消费创新模式”两方面工作。商务部在我市安排部署的三个单项试点进展顺利: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国家试点,重点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和配送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共确定了试点项目16个,投入扶持资金近4000万元,拉动社会投资近10亿元,城市日用品共同配送比例提高10%以上。国家农产品现代流通试点,主要是青岛西海岸的中国北方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启动一期项目建设,完成投资近20亿元;位于胶州市里岔镇的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完成项目概念规划设计,已启动建设中央大厨房、检测中心等重点项目。 “早餐示范工程”试点,新增主体示范企业3家、累计达6家,具备日配送早餐30多万份的能力,部分缓解了市民“早餐难”问题。

(二)开放型经济领域。

一是抓好外经贸企业综合服务发展保障工作。目前我市实际运营的7000多家外资企业和1.5万多家外贸企业,实际提供相关就业岗位超过300万个,创造财税收入占全市的60%以上。我们按照“扶企业、稳增长、保就业”的要求,及时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出台促外需扩内需稳增长40条服务企业发展政策措施;会同海关、国检、财税、金融、保险等单位,联合向企业发放《青岛市贯彻落实支持外贸稳定增长政策》工作手册,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三个一”关检通关合作政策,累计为企业减免节省检验检疫费用1000多万元,企业出口退税时间从18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新增外贸企业融资授信560多亿元,企业参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72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超过3900亿元,为多家外贸企业节约财务成本约78亿元。参与推动一汽大众华东基地落户即墨、惠普全球大数据研发中心落户西海岸新区等重点项目。支持我市116家企业在“一带一路”等国家和地区从事跨国并购和资源、能源开发,启动建设首家省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在全市范围建立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环境三级联动服务体系,为企业协调解决结汇、通关、融资、用工等难题500多个。新增软件信息服务外包企业145家,累计突破700家,吸纳大学生就业超过10万人。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国家试点,跨境电商“阳光快速通道”已于6月底正式上线运行,相关企业可享受出口退税、结算等便利。

二是抓好对外开放大活动、大动作和城市国际化环境建设。今年5月份,我市成功承办2014亚太经合组织(APEC)贸易部长会议,来自APEC 21个成员体及世界贸易组织等5个国际组织代表团的636名代表来青参会,会议发表了《2014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部长会议青岛声明》。我市同期举办了亚太国际美食节、青岛名品亚太展、亚太进口商品展三项活动,提升了青岛在世界上的城市知名度。“APEC友谊林”落户青岛崂山区。6月6日,在全市重大活动组织总结会议上我局作了典型发言,并被表彰为“2014年青岛市重大活动组织保障工作突出贡献单位”。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和中韩自贸区战略等机遇,研究提出《加快“走出去”参与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调研报告》、《关于中韩FTA谈判与青岛提升开放新机遇的调研报告》及相关行动计划,积极打造“一路一带”北方重要门户城市和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城市。深入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开放提升战略,全面启动实施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五大行动计划”,推动电子商务引领发展、国际货物贸易提升发展、国际转口贸易突破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跨越发展、国内外贸易融合发展。成功举办首届青岛国际经济合作伙伴城市青岛圆桌会议,在全国率先试点与11个国家的20个城市(省州)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我市成为中美地方经贸合作机制中方首批成员单位,与美国旧金山、芝加哥、佐治亚州结为经济合作伙伴。启动筹建在新加坡、德、韩、日、美等国设立推动双向投资贸易合作的境外“青岛工商中心”,新加坡青岛工商中心已正式挂牌运行,美国旧金山青岛工商中心将于年底前后完成注册。全国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海洋经济合作委员会在我市挂牌设立,成为推进我市对台投资贸易合作的重要平台。与新加坡签署了《城市发展全域合作框架协议》,在机场、地铁、水科技园、高端物流等领域引进新加坡模式。学习借鉴香港、新加坡经验,启动地铁商业规划调研。引入对外经贸大学和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在我市合作创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美商学院”,积极依托高水平国际教育资源培养高端专业人才。

二、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始终坚持把“惠民安商”工作理念落实在行动上

我们始终把“增强商务工作给市民带来的城市幸福感,提高企业对商务工作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目标,转作风、转方式、务实效、接地气,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制度化、常态化,确保落地生根。一是创新建立服务型商务工作机制。会同国税、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等机构与新华锦集团共同搭建中小微企业外贸供应链服务平台,创新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业务,为3000多家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前11个月供应链服务平台进出口1.3亿美元、增长近50%;建立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38.4万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免费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二是创新建立商务民生项目建设社会公示机制。及时通过媒体、网络等向社会发布民生项目安排、筛选条件、建设要求、过程监督和验收办法等信息,通过召开居民座谈会、信函等方式公开征求市民意见和需求。三是创新建立商务专项资金绩效考核社会公示制度。改变以往“专项资金管理单纯给项目单位分钱”的传统做法,对公共流通、市场建设、服务外包等每个项目的财政资金扶持情况全面进行社会公示,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绩效评估,确保了商务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和实际成效。四是深化商务行政审批管理改革。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实施外资准入行政许可便利化改革试点,推进外资项目核准、合同章程审批、工商注册登记“三位一体、一步到位”,进一步向区市下放了外商投资审批权,压缩对外投资等8项审批事项的办理时限,办理审批事项2.4万件,其中提速即办1.2万件,在去年提速65%的基础上,今年再提速38%。五是创新建立局级负责同志和业务处室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组合式工作机制。健全573家商贸流通企业监管台帐,组织开展培训、演练和安全生产大检查等活动,排查整改隐患200多处。

上一篇:石化公司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下一篇:四年级上册英语期末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