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中考复习(共8篇)
1.北师大版历史中考复习 篇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专题复习
一、总体概述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为推翻北洋军阀进行了大革命,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中共缺乏斗争经验,大革命失败了。为了反抗国民党的统治,进行了武装革命,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时期。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是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遵义会议的召开使党和红军转危为安。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二、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能力目标:
1、从五四运动的传单、口号分析其性质,理解其精神;从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2、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3、认识到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光辉典范
4、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情感价值目标:
1、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当继承光荣传统,奋发学习,矢志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2、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3、必须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斗争策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4、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5、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模拟实战训练
1、每年的7月1日学校都会举行一些庆祝活动,这是为了纪念
A武昌起义的胜利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人民军队的创建 D、新中国的成立
2、“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国民革命歌诞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3、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C、共产党内右倾投降主义占了上风B、蒋介石、汪精卫被判革命 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大革命失败后,富有创新精神的共产党人开始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回答4—94、我国有许多节日来源于中国近代的历史事件。“八一”建军节源于
A、“五四”运动B、中共“一大”C、南昌起义D、开国大典
5、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出的最主要的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B、革命的重心必须从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建立统一战线D、必须建立一支新型军队
6、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在A、三湾改编B、文家市决策C、八七会议D、井冈山会师
7、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的标志
C、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A、它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消极影响
9、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排列相关的历史事件
(1)南昌起义(2)秋收起义(3)遵义会议(4)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A、(1)(2)(3)(4)B、(3)(2)(1)(4)C、(2)(3)(1)(4)D、(1)(2)(4)(3)
10、遵义会议后,红军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是在A、四渡赤水后B、渡过金沙江后 C、强渡大渡河后 D、翻过大雪山后
二、非选择题
1、材料
一、“1919年1月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时日本夺去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等合理要求。而英、法、美操纵会议,竟在对德和约上规定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
材料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材料二中的“和约”是否是在材料一中的“会议”上签订的?“和约”和“会议”分别指什么?
(2)材料二中的口号是哪次运动中提出的?这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哪一句口号最能体现此次运动的性质?
(3)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道理?材料一中的会议和材料二中的运动是怎样的关系?
2、阅读歌词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辛劳为人民,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出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人民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现了民主好处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回答:(1)中国共产党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于何时诞生的,到2006年,她已走过多少年的历程?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至少列举4件)
(3)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你有哪些感想?(至少写出2条,列成条文即可)
3、请你仔细看图,并回答有关红军长征的问题:
(1)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初期红军面临的主要危险有哪些?
(2)红军长征途中,有一次重要的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它解决了什么问题?
(3)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多少周年?什么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4)简要回答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5)红军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克服了千难万险,创造了众多的人间奇迹,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请你至少写出红军长征中的两个故事或战役名称。
(6)红军长征的精神是一部永恒的史诗。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
D、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它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8、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主要是因为 C、在危机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 D、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四、【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10题:BBACB AADDA
二、非选择题
1、【答案】(1)是。和约是指《凡尔赛和约》,会议是指巴黎和会(2)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3)材料一说明了“弱国无外交”。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2、【答案】:(1)条件: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和干部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7月23日,到2006年他以走过了85个年头。(2)京汉铁路大罢工,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运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三反”“五反”运动等。(只要言之有理,写出四条即可得满分)(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等(只要言之有理,答出两条即可得满分)
【解析】:本题巧妙的运用大家都熟悉的歌词作为材料,考察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斗争等知识点,使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该题材料隐含丰富的内容,但发问避开材料的表面提示,问得都是与材料提示相关的历史史实,其旨在考察学生宏观了解历史的能力。并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和结合实际谈感想,以便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解题的关键要抓住:“他指给人民解放道路”、“他坚持抗战八年多”“他实行民主好处多。”再联系所学的知识分析他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农民运动,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等指出给人民解放的道路。依次类推,他领导人民抗日,他推翻蒋家王朝等。了解了这些,问题就解决了。
3、【答案】(1)“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危险: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党内王明“左倾”错误。(2)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3)70周年,会宁会师(4)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5)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等。(6)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面对困难不低头;团结互助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红军长征的识记和理解,难度不大。
2.北师大版历史中考复习 篇二
1. 明确中考考试范围与考点。
明确考试范围和考点, 是初三历史中考复习开始阶段必须进行的工作。初中历史中考内容涵盖了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多方面内容。明确大范围后, 引导学生按照历史知识的六要素 (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 找出具体的知识点, 然后指导学生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 思考怎样复习并找出一种最佳的复习方法。这样就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2. 制订好计划,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我们在开始全面复习之前必须制订好详细的复习计划, 把每一堂复习课的内容都安排好, 还要把复习计划告知所有的学生, 让学生也心中有数。这样, 每一堂复习课都很充实, 做到有的放矢, 忙而不乱, 不至于对历史复习产生畏难情绪。这是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决胜中考的前提。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 制订出阶段复习和整体复习计划, 做到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一个主攻目标, 按时进行复习, 集中精力, 各个击破。这样, 通过定时定量, 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完成大容量的繁重的复习任务。
二、要明确复习对象, 精心编选复习题
1. 明确复习对象。
明确复习对象, 主要是因材施教, 对学优生多鼓励, 对中等生、后进生多帮助。初三总复习阶段, 后进生因基础差, 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差, 面对如此繁重而困难的复习任务, 更是畏难不动, 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复习任务, 更不用说保证复习质量了。为此, 教师应随时掌握这一小部分后进生的情况, 对他们多一点爱心和耐心, 多一份督促。要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落实考点, 在平时的课堂提问、试卷批阅和阅后的改错中, 加大对他们的检查力度, 让他们无懒可偷。同时还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 让他们有成就感, 以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 精心编选复习题。
第一要让学生明确考题结构;第二要在复习的每一个阶段都精心准备一套诊断性试题, 使学生清楚中考试卷的题型构成与大致的分数分布。如近年历史中考的试卷都由单选题、综合题两大题型构成。分数分布为单选题48%、综合题52%。一般说来, 在整个历史总复习中, 教师至少要准备六套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各两套, 综合题两套。另外, 教师还应做到每试必阅, 每阅必详, 每详必促其改之, 从而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信息反馈, 督促学生及时解决复习中出现的问题, 纠正偏差。
三、要巩固知识和训练能力并重
初三历史总复习不能搞成学生的死记硬背, 让学生一背到底, 也不能一个劲地在课堂上给学生归纳知识点, 满堂灌, 搞包办代替, 而应做到知识训练、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同时进行, 让学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把握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考说明》, 特别是“考试目标”部分。了解测试水平的几个层次, 以及每一个层次的具体涵义, 并根据测试水平的不同层次来把握知识。如让学生整理知识, 把历史基础知识分为具体的和理论的两大类。具体的历史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对学生的要求是再认、再现, 一般通过选择题来测试。理论性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意义, 历史人物的评价, 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等等, 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运用, 一般通过列举、材料分析、问答题等题型来测试。这样, 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就能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其次, 总结学科的记忆原则和方法, 让学生在复习中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对于讲述过程的动态性质的历史知识, 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以时间为轴记忆、以地点为轴记忆、以发展层次为轴记忆、以事物情节为轴记忆等;对于静态性质的历史知识, 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数字编码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对照记忆法等。有时同一个知识点可用几种方法记忆, 看哪一种方法效果更佳。历史知识记忆的原则一般有以下几条:先粗后细、先大后小、层层深入步步展开;弄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同类知识联想扩散, 等等。
再次, 在复习过程中注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把握概括归纳、分类比较、综合分析等能力, 最大限度地灵活运用到复习中。例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 我要求学生把早期的几次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对比, 制作一个综合简表。先要求学生自己列出表中的比较项目 (如时间、背景、领导阶级、简单过程、意义和影响等) , 再让学生根据简表思考, 找出这几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 (如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相同结果、领导阶级、代表人物、重要战役、重要文件等) 。这样, 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能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一举两得。而且学生通过自己梳理知识, 能把知识点化零为整、化繁为简、化粗为精, 真正做到知识过关。
最后, 注重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在复习中, 针对中考题型及一些具体题型, 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如材料分析题的正确解题步骤应是: (1) 浏览问题, 阅读材料, 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阅读材料; (2) 认真阅读、理解材料, 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如时间、地点、人物、观点、事件、引文出处等) ; (3) 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联系教材; (4) 紧扣题意, 认真作答。作答时, 应注意有三种不同的回答形式:纯粹用所引材料或归纳材料观点、引用教材的观点回答、结合教材和所引材料回答, 同时书写要“一齐四化”, “一齐”即书写左对齐, “四化”即要点化、层次化、提示化、序号化。
通过上述方法进行复习后, 一般来讲师生双方都能较好地完成复习任务, 对即将到来的中考胸有成竹, 充满信心。
摘要:现在的历史中考兼有水平性考试与选拔性考试两种功能, 对初中历史教师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本文作者就如何搞好初三历史复习, 结合教学实践提几点建议。
3.北师大版历史中考复习 篇三
第一,内容表达不准确。例如,七年级上册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的第一个子标题是这么写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样的子标题措辞不够严谨,容易使学生误以为只要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在教学中,我就遇到学生如此问我。因此,我认为,这样的子标题要是改成“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或“古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的说法会比较准确。
再如,八年级上册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中的第一个子标题第一自然段在描述京师大学堂的开办时有这样一种话:“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真是这样吗?教材又有描述,戊戌变法运动(又称“百日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而且,事实上,它的失败宣告当时中国走君主立宪制的政改之路是行不通的,这也坚定了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爱国志士们走武装反抗的道路,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成功准备了条件。所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也只是百日维新留下的一个重要成果,它并不是唯一的成果。本句话改为“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一个重要成果”会更合适。
第二,语句犯逻辑错误。例如,八年级下册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中的第二个子课题第二自然段是这样描述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其中“土地改革的完成”的说法不够准确。因为,本节中第一自然段已清楚地说明新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是“基本完成”而不是“完成”。“完成”可以理解为全部完成,这是与事实不符合的,因为到1952年底,新中国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不是所有地方都完成了土地改革。由此,这句话出现逻辑上的错误。这就造成后面“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所描述的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显得不够准确了。本句描述必须将“彻底”改为“基本上”、“消灭了”改为“基本上消灭了”、“成为”改为“基本成为”、“解放了”改为“基本解放了”才行。
准确性是对历史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是历史教学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对是非价值判断能力欠缺的初中生来说,历史内容的准确性更是重要,不然,我们很容易将错误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孩子们,对下一代的成长造成种种不应该有的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纠正这个问题,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一方面,出版社要把控好历史教材编写语言的准确性。我想,准确性的历史教学语言应该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要准确、读音要正确、用词要确切、表述要清晰、逻辑要严密。出版社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要依据课程标准,具体、全面、准确、生动地叙述历史。
4.北师大版历史中考复习 篇四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今日举行闭幕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
刑事诉讼法是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有“小宪法”之称。中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于1979年制定,1996年进行了首次修正,这是时隔16年之后,刑诉法的再次大修。
在此前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之后,3月8日,刑诉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修正案草案共110条,内容涉及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程序等各个方面,并写入“尊重和保障人权”。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于3月12日上午召开会议,对修改决定草案进行了审议,逐条研究了代表提出的审议意见。法律委员会认为,修改决定草案是可行的,同时在委托辩护人、非法证据排除、侦查措施、死刑复核程序、公诉案件和解程序等五个方面提出修改意见。
此外,根据有的代表的意见,还对修改决定草案做了个别文字修改。修改决定草案建议表决稿已按上述意见做了修改。
人民网北京3月5日电(人民网前方报道组)今天上午9时,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温家宝: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1.14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 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我们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 五”时期良好开局。
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工作回顾中指出,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实现“两 基”目标。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 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幼儿入园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首届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
5.北师大版历史中考复习 篇五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一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背景: 第一: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第二: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开始禁烟,.6月3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全部鸦片,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公斤.虎门销烟的意义: 向全世界表的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1840年6月,英国侵略中固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2年8月,英国直逼南京城下,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主要内容: 1,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2,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3,割让香港岛给英国;4,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危害: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固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鸦片战争”是封建落后的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较量.魏源以《三国志》为基础编著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原因是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第二课: 劫难中的抗争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入了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同月,奕忻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增开汉口,南京,天津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在浙江的一次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1864年7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伊犁.1876年,左宗棠进入新疆采用“缓进急战”的战术,收复阿古柏.1881年,中国收回伊犁.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建立行省(左宗棠意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标志是:英国炮轰广州.第三课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对华战争.8月,清政府被迫应战.称甲午中日战争.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 ‘致远号’冲向敌舰,壮烈牺牲
清军主帅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日军海陆夹击,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
中国的民族危机。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有:德国,俄国,法国,英国,日本.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活动
19世纪末,义和团开展,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1900年6月,英,俄,美,日,德,法,意,奥八个国家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口经天津向北京进犯.1901年9月,李鸿章与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其内容为:(1)清政府向各国至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在界内居住;(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4)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危害:《辛丑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副沉重枷锁。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标志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第六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这些人称为“洋务派”.其起初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70年代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创为民用企业.洋务派运动是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之一军事——江南制造总局
唐胥铁路在1893年通车,全长11千米,是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也是投入运营的第一条.1881年,天津与上海的电报线完工
《马关条约》后,爱国分子如张謇(状元)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1909年詹天佑修好京张铁路,是中国人白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1300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称“公车上书”,没成功.但维新变法从此拉开了序幕.严复译述《天演论》,提出中国只有变法维新,才能 “自强保种”.还宣传“物竞天择”观点.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又称戊戌变法.其主要内容为: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政治上: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军事上:训练新式陆海军.文代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育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上的八股文,创办报刊.戊戍变法失败原因:1.维新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大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切身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力量过于强大,2.采取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国情.第八课辛亥革命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革命团体,口号为“振兴中华”,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推举为“总理”.此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民主共和国.旗帜(领导思想)——“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又称辛亥革命.1911年12月,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就职.清朝的统治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崩溃,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最伟大和最有意义.发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颁布了具有资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九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应邀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文化活动的兴起:
背景——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先进知识分子出现.标志——《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两大旗帜—— “民主”与“科学”.口号——“打倒孔家店”
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味;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意义——激发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 探索救国求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著作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第十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设立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这是中国近代弟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惟一成果.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试.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刊,是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第十一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6.北师大版历史中考复习 篇六
一、填空题:
1.英国走私鸦片,中英矛盾激化,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对英国的鸦片走私,抵制最坚决的是林则徐,1839年6月著名的虎门硝烟,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3.1840年6月年鸦片战争正式开始,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年英、法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火烧圆明园。
5.沙俄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共掠夺了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6.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7、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8、19世纪70年代,清朝大臣左宗棠收复新疆。
9、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涌现了许多爱国将领,如黄海大战中的邓世昌。最后中国失败并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大大地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10、1900年,英、法、俄、美、德、日、意、奥等八国发动侵华战争。
11、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12、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开始。到9月21日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13、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产阶级产生,来源于商人、地主、官僚。
14、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提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奋斗目标。
15、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把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简称为“三民主义”。
16、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17、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18、1915年,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领导人有 李大钊、胡适、等。主? 谌萦校禾岢裰骱涂蒲В惶岢?STRONG>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19、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在首都北京爆发,李大钊、陈独秀起到领导作用。6月初,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转移到上海。
20、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近代中国最早较为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21、1921年7,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21、1921年7,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最低纲领。最高纲领是建立共产主义。
22、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这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嵘先妨⒘诵氯裰饕澹?STRONG>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3、1924年,孙中山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24、1926年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北伐中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英勇作战,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25、1927年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6、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与“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27、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会召开,这是中国第一个红色中央政权。
28、1935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29、1934年从瑞金出发,红四方? 婢⒑於矫婢⒑煲环矫婢?STRONG>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30、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31、中国革命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2、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使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33、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34、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5、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屠杀中国居民达30万人以上,史称南京大屠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6、由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最大一次战役性胜利。
37、由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战役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战役。
38、1948年9月开始,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等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其中淮海战役规模是最大的。
39、张謇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民族企业家之一,他主张“实业救国”。
40、1898年开办的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詹天佑主持建成了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铁路—— 京张铁路。
41、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后来的洋务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4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 逋骋徽较叱醪叫纬伞?nbsp;
二、问答题:
1、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鸦片战争有何影响?
答:(1)、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
(2)、影响: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关税、司法等主权。中国从此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人民要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洋务运动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1)、内容: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军工企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培养人才,? 窗煨率窖#扇顺龉粞钤臁?nbsp;
(2)、影响: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历史意义: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资产阶级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是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
4、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八年级下册
一、填空题:
1、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选举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至此,全国领土基本得到解放。
3、1950年到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彭德怀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其中涌现了丘少云、黄继光等英雄。
4、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
5、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1958年开始的“大跃? ?/U>”和“人民公社化”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出现的错误。
8、王进喜被称为“铁人”,邓稼先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焦裕禄被称为县委书记的榜样。他们被誉为是“共和国的脊梁”。
9、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0、从1966年到197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给整个民族造成严重的灾难。
11、十一届三中全会 标志着我国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
号。”)
心。伏尔泰被誉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6、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意、日同盟国和英、法、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而爆发的世界大战。从作战双方来说,总体上说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最后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7、一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决定着欧洲整个战局形势的是西线战场。一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焦点是巴尔干半岛。
8、列举一战中的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9、俄国十月革命的时间是1917年,领导是列宁,首先爆发的城? 惺?STRONG>彼德格勒。
10、苏联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是在1932年。
11、《凡尔塞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地区的权益全部移交给日本,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概,引发“五四”。
12、“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的条约是《九国公约》。
13、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首先发生于美国,导火线是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暴跌。
14、罗斯福新政从整顿银行开始,基础和核心是《国家产业复兴法》。
15、二战之前,英法对德国的侵略行为采取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是此政策的顶点。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德国闪击波兰。
16、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标志二战全面扩大。二战的转折点是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17、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行动是诺曼底登陆。
18、二战期间,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9、列举二战中的战役:、、、、„„
20、亚洲四小龙:韩国、日本、香港、台湾
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是欧洲。
23、20世纪40年代,人类历史上发生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它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和? 锕こ?/U>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首先兴起于美国。
24、1957年,苏联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开创了人类向宇宙空间进军的新纪元。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堆首先诞生于美国。
25、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取代关贸总协定。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主权。
二、问答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是一次令人发指的浩劫,但客观上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某些推动作用。”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观点;也有人认为这种观点符合历史发展的辨证过程。请对这一学术争论谈谈你的看法。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确实是一场浩劫,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进程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引发一系列革命运动和战后解放运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当然,我们不能反过来由此推出战争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而肯定战争的结论。
2、结合具体的历史史实,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答:主要内容:整顿金融、复兴工业(《国家产业复兴法》)、复兴农业(《农业调整法》)、试图抑制巨富。意义: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缓和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在实施“以工代赈”的过程中,兴建了很多市政设施和公共工程,既有利于日后经济发展,也能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罗斯福新政还注意改善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经济与社会地位,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罗斯福新政不仅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而且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更多的国家走上了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
3、从日本、韩国、新加坡发展的史实中,人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答:(1)、坚持不懈地狠抓教育事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科学技术实力竞争。
(2)、要加强同外国的科技合作,大胆地引进海外人才,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同时要花大力气消化吸收外来的先进科技。在吸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特色。
(3)、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
4、一战的影响。
答:(1)、战争给人类造成深重的灾难和破坏。(2)、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资本主义列强的战略战局。欧洲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美国和日本迅速崛起。(4)、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5、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
答:(1)、俄国十月革命是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创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5、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
答:(1)、俄国十月革命是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创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2)、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3)、它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新的阶段。
6、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上,巴以双方的极端势力都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的立场,用以牙还牙、以暴对暴的极端方法来制服对方,并向下一代灌输民族复仇主义的思想,你认为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应该是什么?答:从战争中东事态发展来看,中东地区的战争与和平,同双方的极端做法有一定联系。每当一方或双方提出极端的口号,采取极端的行动,想压服对方时,双方的矛盾就会尖锐起来,导致战争爆发,而当一方采取理智的态度,作出和平尝试时,双方的矛盾就会缓和,冲突渐趋平息。巴以双方极端势力的做法,只会加剧矛盾,使冲突一轮一轮地升级,永无休止。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应该是认识到,双方都不可能用武力达到目的,只有相互承认对方的生存权利,怀着和平的愿望处理各种问题,才有可能为自己争得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产生双赢的结局。
7、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加入世贸给我国社会与个人带来了什么影响?答:(1)、中国需要世贸组织。发展中国家若不想长期落后、被动挨打,就必须顺应潮流,积极融入经济。加入WTO,中国不仅有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权利,还能够参加制定有关的“游戏规则”,在建立国际经济秩序中把握主动权,并且可以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国际贸易战中占据有利地位。这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次重大政治经济行动。世贸组织也需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全世界五分之一多的人口,经济总量和进出口总值均居世界前列。
(2)、带来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从社会来看,入世既推动了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对中国构成挑战,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如失业。从个人来看,入世后人们享受到部分物美价廉的外国产品,包括各种水果、农产品、汽车等。同时,在部分行业中工作的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8、关于人口、资源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世界上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可预测的未来,人口增长会超出地球供应能力,人类将面临饥饿和能源枯竭,并窒息于自身排出的烟雾空间是有限的,但是其潜在的资源非常多,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还会找到新的资源,因此,为地球确定一个人口的极限,是毫无意义的。你的看法如何?答: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过于悲观或过于乐观。人类不断地遇到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也会不断地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包括控制自身数量的增长,一般不会达到自身毁灭的程度。同时,由于地球空间的有限性,水源、空气等资源也是有限的,人类数量过快增长,也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
9、二战后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目的有:振兴经济;抗衡苏联东欧;摆脱美国控制。
10、二战影响:(1)、前所未有的灾难。(2)、摧毁了法西斯主义、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7.初中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技巧 篇七
一、全体总动员:进入复习, 决战中考
笔者一般会用这样的话语鼓励他们:
(1) 复习是一个机遇!基础差的学生是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 基础好的学生能完成飞跃!
(2) 不要迷信“金卷”, 它只是传说。要相信课本, 一定要重拾课本。
(3) 个人的才是真正拥有的!忌被教材和题目牵着走, 改变它, 让你成为主人!
二、时间及课程安排
1. 复习顺序
九年级→七年级→八年级古代史 (中国史在前, 世界史在后) →近代史 (世界史在前, 中国史在后) →专题复习4月3日开始 (专题复习可在学生能力较强的班进行, 其他基础较差的班进行最基础的口头练习、自问自答、相互问答) →5月份综合题训练。
2. 一节课安排
(1) 第一个10分钟讲评上节课易错题。特别是小测验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 学生难解决的问题要强化。
(2) 第二个10分钟老师梳理考点线索 (问答式教学) , 一定要看着课本, 只有紧扣课本, 学生印象才深刻, 理解才到位。
(3) 第三个10分钟自主复习考点内容。记忆是基础, 脑袋里装有知识才能写出来。
(4) 最后15分钟小测本节课的考点。
3.4 月份, 专题复习
提高班:15分钟讲专题+15分钟“集结号”的强化练习+15分钟小测验。
提高班作业:16位学生做专题, 其他学生做“集结号”的强化练习以及填图题, 学困生每天做10道题、考10道题。
基础班:做最基础的题目, 形式是口头练习、自问自答、相互问答+15分钟小测验。
基础班作业:做“集结号”的强化练习以及填图题, 学困生每天做10道题, 第二天测验前一天练习过的10道题
4.5 月份, 考纲出来后一定第一时间买新试卷
如:历史与社会全真试题、实验学校金卷、历史与社会金卷的前四套+后四套。
5.6 月份, 总结归纳复习
(1) 主旨:最后三周一定要给学生归纳, 并转化为问题让他们进行记忆。
(2) 按考纲顺序整理考点, 印发给学生。
(3) 最后二节课传授答题技巧, 并做最后的听写。
三、备课流程
(1) 依据深圳“金卷”中对考点精细解读, 在教材中进行批注。
(2) 易漏点写在抢分提示上。
(3) 做“金卷”, 学生难理解的题写出来进行评讲。
(4) 看“奥考王”补充抢分提示。
(5) 看“切割中考”, 将拓展的题目补充到抢分提示中。
(6) 分析中学教材, 补充课堂练习题。
(7) 将胡江平老师的考试指导融合在抢分提示中。
(8) 每周尖子生做一套题, 并将他们的答案作为参考答案贴在墙上, 批改后还要进行个别辅导。
(9) 联系最新、最热的时事, 做到用书本知识与时事的有机结合。
四、抢分提示
(1) 比较后找出特点:如记忆雅典三大机构时, 要注意各自的职责。
(2) 学生难理解的要重点讲:例如雅典的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 学生对奴隶制并不很清楚。
(3) “年代尺”可以让学生建立时间感, 不会在纷繁复杂中弄晕:古罗马发展线索: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帝国时代。
(4) 准确书写: (1) 睁大眼睛看易错字:涿郡、玄奘、曲辕犁、雕版、北伐; (2) 名称的书写: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
(5) 利用好地图这个重要工具, 识别地理位置:如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 最好点出它的“四至”:西起不列颠, 东抵幼发拉底河, 北越多瑙河, 南至北非, 这样学生更清晰明了。
(6) 中外对比:古希腊 (海洋文明) 与四大文明古国 (大河文明) 的比较;与希腊城邦时代同时存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的比较。
(7) 事物的演化:注意雅典“民主制”与现代国家“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的区别;法西斯名称的起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演变。
五、作业应具有个性化、总结性特点
(1) 明确每天任务的三个关键词:背 (知识点) +写 (课时作业本或“金卷”) +疑 (作业有问题及时与同伴或老师探讨)
(2) 分层布置:基础较差的学生:做课时作业, 第二天小测验也是考作业内容。基础好的学生: (1) 做“金卷”; (2) 基础好的学生要看书, 特别要看不想看的内容; (3) 发散式思考:看到佛教传入中国的线路图, 想想佛教有没有传到欧洲。
(3) 总结性作业:例如中国古代史之第一。 (总结15~20个)
六、奖励及惩罚制度
(1) 及时奖励。当小测验成绩很好的时候, 就表扬他们:短时记忆很好呀。当100分累积到5次时发短信给家长。
(2) 及时惩罚。小测验不足60分的学生, 放学后要到老师办公室背书一段时间;对于思维活跃, 记忆力较好的初三学生群体, 最黄金的记忆年龄, 给点压力是必要的。
七、各类教辅资料的优势
(1) 金卷: (1) 中考考点精细解读详细、全面; (2) 课时作业本作为第一轮的课堂小测验特别好。
(2) 集结号: (1) 有专题, 适合第二轮复习; (2) 图片比较多; (3) 有口头练习, 但错误较多。
(3) 切割中考: (1) 专题训练新颖; (2) 图说社会丰富, 特别是长江、黄河、欧洲、中国行政区图是学生需要的。
(4) 天利38套:可让基础好的学生买, 但字号太小。
(5) 胡江平老师的题目不错, 但没有新考点, 可能是在新考纲之前出的。
上述经验笔者常在课堂上告诉学生, 这是秘诀, 让他们有信心跟着老师走, 并愿意去做, 在中考后证明这样的复习效果是高效的。当然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复习方面, 还有待提高和总结。
摘要:在紧张的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中, 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梳理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同时帮助学生有技巧地读书, 最后要在练习中训练学生的考试技能。为此, 教师一定要做到有计划、有条理地推进复习工作。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技巧
参考文献
[1]魏立舟.历史与社会课程中教师的引领智慧[J].试教通讯, 2005 (19) .
8.浅谈中考历史复习 篇八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学习得“死去活来,得意忘形”,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复习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出发,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研读中考说明,把握命题方向,固本强基
试题不管新、奇、巧,万变不离其宗,其答案的命制注重回归课本上的确定性知识,即活而有根(教材),活而有度(课标)。即使能力立意也以基础为本,假如只注重能力而忽视知识,能力将会变成一座沙丘之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复习中,必须过基础知识关,要仔细研究中考考试说明,紧紧把握考试命题方向,研究近三年的考题,依据考纲,从标题、提要到正文,认真熟记,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逐字、逐句、逐段地反复阅读,真正弄清考纲规定的每个知识点,明白哪些知识要识记,哪些要理解掌握,要做到对各个知识点了如指掌,答题时就能游刃有余,应对自如。反之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就会无从下手。因而复习到最后阶段更要“以书为本,回归书本”,要深入教材,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
二、梳理要点,构建网络,纲举目张
复习时要强调让学生做“蜜蜂”,而不是“蚂蚁”,即不仅仅把知识简单装进大脑,还要进行整合加工,即构建知识结构,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将零散的知识加以概括、归纳、综合,纵横串联,编制成知识网络表,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点线面结合,使掌握的知识不再是一盘散沙、一团乱麻。例如,九年级上册的考试内容,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围绕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巩固,一条是工人运动和科学理论发展。两条主线铺开就形成了面。以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巩固一线为例,有产生(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确立发展(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巩固扩展(两次工业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这些具体的点,通过整理,使学生对教材知识一目了然,融会贯通,学生明确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与新航路开辟(开辟市场、积累资本)最大的相同点在于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的前奏);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新制度,为发展铺平道路(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制度,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逐步实现工业化),资本主义成为潮流;适应这一潮流,俄国、日本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美国南北战争巩固资本主义制度。通过专题化整理,使书由厚变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便于学生认知、理解、记忆。避免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头脑中出现“打架”的现象,也避免了肢解知识体系、机械学习的弊端,在复习时可起到纲举目张的功效。
三、关注热点,活用历史,学以致用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历史理解、认识今天的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学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全面了解每一个重大热点与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点有相关的联系,重视史鉴作用。如:2012年是中日邦交40周年,回顾历史,两国有友好往来(唐:遣唐使,鉴真东渡等),有不和谐音符(甲午战争,全面侵华战争),但友好交往是主旋律,以史为鉴,今天日本政府应正视历史、反思历史,尊重中国人民。
吃透教材,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仅仅是第一步,如何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准确正确分析、解决问题,才是复习的关键。知识堆砌得再多,没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解题能力,不会是轻负高效的复习,复习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是连接知识与学习实效的桥梁,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培养能力必须要把好的方法教给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科学记忆,事半功倍
记忆是掌握知识最基本的能力,历史知识需要记忆的多,“不能死记,但要记死”。首先,要及时复习,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对刚背过的东西要在没有遗忘之前及时复习,教师要适时适度组织学生默记、默写,要经常将相关知识串起来,多次点拨,做到“温故而知新”。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多样记忆方法。例如:①概括记忆,对要记的内容进行提炼,删繁就简,高度浓缩,抓关键;②理解记忆,对记忆的内容认真思考,深刻理解再去记忆;③对比记忆,对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然后对不同的内容特别记忆;④归类记忆,整理归类历史知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⑤纲要记忆,把内容归纳为纲,使用时由纲要再扩展为内容进行记忆;⑥串线记忆,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的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线索,呈现出来;⑦歌谣记忆,通过编顺口溜的方式加以记忆。
2.培养能力,应答自如
针对中考选择题、材料题占分比例较大的特点,主要培养审题和答题能力,它包括了材料的审读、关键词句提取、答题方向的判断、相关知识的调用、知识与材料的整合、文字的组织和书面表达等能力。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审题和答题。审题:一审答题指导语,以此确定题目限定的范围内容,答案的切入角度,保证不偏题;二审设问,看需要回答什么。设问所涉及的知识,说明答案的要点基本出处;第三,带着设问审读材料,抓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根据有效的信息寻找信息与书本知识的联系点以及与设问的内在联系,然后重组知识点,整合知识点,迁移知识点,再生知识点。答题,要紧扣题目,紧扣材料,结合教材,切忌把所给材料放在一边,漫天撒网,一味地回答书本知识或不顾书本内容,照搬材料,没有书本知识作依据。
3.精选巧练,提升能力
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加强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契机,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任何知识的理解、深化,问题的暴露、解决,解题方法的掌握,都离不开严格的训练。练要巧练,第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多而不精事倍功半,精而不多事半功倍,要精选较为规范、科学的习题,突出重点、难点、知识交叉点,要多角度地练习;第二,要讲实效、到位,多做小型基础题目,扎扎实实搞好量的积累,为质的飞跃铺平道路;第三,要一题多练,一题带多题、带一类题,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巩固知识;第四,要错题变式练,错题是学生最宝贵的复习资源,要整理错题,对学生易错、易混的题目变式训练,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强化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训练促提高,训练多了,解题能力自然会增强。
西方有句谚语:“你可以强把马拉到水边,但你不能强使马喝水。”就是说只有学生想学,才能真正学好。随着复习的深入,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会减弱,教师要适时进行激励,为学生创设机会,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引导学生从表层的兴趣到深层发展,让他们逐步对历史学科知识、技能本身的学习和运用产生持久稳定的兴趣;要注意启发诱导,强化学生的参与思维,要积极改进教学行为,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独立、半独立的机会;要想方设法少讲、少写、少做,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去讲、去读、去做,要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整个复习过程;要因材施教,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任务,要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都学有所长;要针对学生的困惑点、疑问点及时点拨、及时检测、及时讲评、及时补救,做到步步为营,切实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总之,历史学科复习没有常法、定法,但贵在得法。复习中牢记书是“革命的本钱”,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链接知识、目标的桥梁。我们要不断反思、探索,要与时俱进,使复习备考立于不败之地。
【北师大版历史中考复习】推荐阅读:
北师大版 初三历史 教学工作总结07-08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08-29
“中考历史”复习要点版07-14
人教版历史中考复习题07-08
华东师大初中历史教材09-30
华东师大初中历史教案10-29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总复习(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08-23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教案09-15
中考历史复习计划09-08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