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课文练习题(共10篇)
1.草原课文练习题 篇一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不过,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的难度,再加上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挑战。在讲课之前,我就在思考,如何能指导学生把这篇文章学好呢?课后,我觉得蛮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某种启迪。在第一课时,我就播放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投影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兵分两路,既重景色的欣赏,又重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首先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再谈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首先让孩子们学习有关景物的描写,然后再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民族情谊。这样的教学,侧重点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
三.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2.草原课文练习题 篇二
一、课前练习:文本合一, 注重整体感知
1. 整组单元预习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采取主题单元建构的方式”。这种编排形式着眼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联系, 有利于学生进行有序组合。我们发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这四篇课文无论在文章体裁、内容安排以及人物精神体现上都是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 如果放在一起预习, 也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尝试着运用“课前单元预习单”进行了单元预习, 丰富多样的文本内容、简单而清晰的表格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预习的热情。从下面随机选取的一名学生的“课前单元预习单”中 (表一) , 我们欣喜地看到, 通过这种形式的预习, 孩子们已经对四篇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毛泽东这一伟人的形象已不再平面, 有效地避免了单篇课文学习显得单一、枯燥的缺陷。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从“积累的新词”一栏中发现, 孩子们所积累的词语正是我们字词教学的重点, 而“我的问题”中真实地反映出了孩子们的困惑, 为我们提供了“以学定教”的依据。显然, 进行整组单元预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 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 推荐相关背景材料
“红色经典课文”的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单篇课文的学习往往会因为缺乏一定的信息储备而产生阅读障碍。我们设计了“资料研究单”, 分为“人物研究”和“事件研究”两类, 教师推荐相关的材料, 以四人小组为“研究单位”合作完成。本单元为“人物资料研究单”。
可以告诉孩子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 也不要直接从网络上下载大篇幅的文字, 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识积淀进行相互交流, 共同完成第一次的研究任务。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广, 再加上小组的互助, 通过完成这一张小小的研究单, 能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毛泽东这一人物形象有一个较为立体的认识, 为走入红色经典课文作好铺垫。
二、随堂练习:讲练合一, 重视个性体验
1. 批注中整体感知
通过课前练习, 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在课堂上进行“红色经典课文”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根据孩子们的反馈因势利导, 让红色经典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如何了解孩子们的心声呢?运用批注进行整体感知是一种极其有效的策略。
我们根据四篇课文体裁、语言风格、教学重难点的不同, 设计了不同的主题:《七律·长征》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而且语言精练, 含义深刻, 我们就放手让孩子们自由说, 了解孩子们的已有基础;《开国大典》通过抓住群众的反应, 感受领袖的伟大;《青山处处埋忠骨》的精彩之处在于对主席言行的细节描写;《毛主席在花山》是本组课文的最后一篇, 教学时则可以直接从人物的品质入手进行感悟。
2. 想象中深入体悟
走进人物生活, 才能感受人物的精神。特别是红色经典中的伟人, 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 只有帮助孩子们展开合理的想象, 才能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是一处含蓄而感人的细节描写, 放在结尾意味深长, 充分地表现了毛泽东主席伟人博大的胸襟。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 在学生充分理解了“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深刻含义之后, 让学生展开想象, 想一想主席在签字时的复杂心情, 写一写: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那一个晚上, 主席____。
这样的想象练习在“红色经典课文”的学习中尤为重要, 它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孩子和伟人、先烈们之间的距离, 做到“感同身受”。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这样的想象练习时,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时机, 做到“情到而辞发”。
3. 拓展中加深理解
在教学“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 孩子们对“暖”和“寒”的理解是:金沙水长时间地拍打着高高的石崖, 使崖壁变暖;大渡桥上的铁索十分危险, 寒气逼人。显然这样的理解是浅层次的, 如何让孩子们体会到毛泽东主席那份喜悦、那份豪情?这里, 教师就可以适时进行拓展———拓展巧渡金沙江解放军欢呼雀跃的场景, 拓展飞夺泸定桥时那惊心动魄的镜头———此时仅仅是石崖变暖了吗?仅仅是铁索让人胆战心惊吗?“四两拨千斤”, 孩子们看着那一个个鲜活的画面, 思维豁然开朗:是的, 是胜利的喜悦让这陡峭的悬崖变得温暖如春;是凶残的敌人让这天险透出了刺骨的寒意, 但在英勇的红军面前, 又算得了什么呢?
同样的, 一篇《长征》让孩子们热血沸腾, 老师此时又顺势拓展了好几首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卜算子·梅花》《清平乐·六盘山》。诗歌的魅力是无穷的, 当孩子们朗朗诵读的时候, 又怎能不被毛主席那气吞万里的胸怀和雄视千古的睿智深深打动, 强烈感染呢?
“红色经典课文”中的拓展练习可以是画, 也可以是文;可以看, 也可以读;可以成为帮助理解的金钥匙, 也可以作为增量的强化剂。
4. 迁移中促进写作
“红色经典课文”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在学习中, 结合文本提供的范例进行适当的“迁移”, 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感受了《开国大典》的隆重、盛大的气氛后, 教师出示了“世博会”人头攒动的场景, 结合自己参加世博会的体会, 一篇篇精彩的小短文便诞生了。
在感知了人民群众的心奋、激动、自豪的心情之后, 教师让孩子们想一想, 什么时候我们也有这样的一种心情———“运动会”“拔河比赛”“奥运会”……那份激情总是让我们难忘。读读《开国大典》中描写场面的方法, 既要写毛主席, 也要写观众, 还可以写写周边的环境;既可以写人们的神态, 也要写动作, 还可以加上心情。就让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 写写那同样让我们激动万分的场面。
精彩的范例加上饱满的情绪, 此时的“迁移”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课后练习:知行合一, 强调综合运用
本组“红色经典课文”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孩子们走近毛泽东, 感受他的风采采, , 同时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方法。在设计课后后练习时, 我们同样需要根据文本特点, 将“对人物的研究究””和“对知识点的运用”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
1. 继续完善任务研究单
学习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 学“红色经典课文””更更要注重其认识的一个再提升的过程。所以, 我们要求学生生在课后取出预习时的“资料研究单”, 看看通过学习, 你又又获得了哪些新的信息, 对毛泽东这个人物又有了哪些新新的认识。
2. 撰写推荐书
学完了本组课文, 相信孩子们已经对毛泽东主席和和那段红色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积极鼓励孩子们们去阅读相关的书籍, 观看各类红色影视作品, 在“研究单单””的基础上通过“我的推荐单”进行展示交流。 (见表四)
从这份随机选取的推荐单中, 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们们已经走进了“红色岁月”, 对那个离自己生活十分遥远的的时代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 “内容梗概”的描述述、、“精彩片段”的选取以及“推荐理由”的编写又真真切切地地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这, 不就是我们期待的吗?
3.初中英语阅读课文的练习设计 篇三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练习设计
阅读的练习设计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的方法,本文重点探讨阅读练习的设计策略,以期有效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愉快阅读和有效阅读。
一、整体感知类练习设计
1.了解大意,概括主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和阅读文章的大意,对阅读文章进行高度概括,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
如阅读七下Unit3 Task中的范文时,让学生从整体上看全文共有几个段落,每一个部分写什么内容等有助于学生对范文的整体把握,为此,下面的设计可以说是有效的:阅读范文,完成配对练习,了解大意和写作结构。
a.Para 1 a.People in the town
Para 2 b.What John thinks of his hometown?
Para 3 c.John’s house
Para 4 d.The way to the town centre&greetings
2.把握文章线索,掌握文章的梗概。在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后,设计对文章的线索的归纳和梳理的练习,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性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大意和掌握主要情节。当然,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这个练习设计师生一起完成,对于学困生而言,时间、事件的线索也可以由教师提供,让学生根据时间线索,把握事件的经过。
The ghost in the park一文的阅读,以问题What is the clue about the story?而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和故事的梗概。引导学生或自主阅读或合作阅读,讨论出故事发展的情节:chat in the park—lisen to the ghost’s sound—be afraid —look for —didn’t find——run away—met Amy—told everything—search for the ghost —catch the ghost—take the ghost to the animal centre.或者简单梳理为:sound a ghost--find the ghost--take the ghost.
对课文的时间、事件的顺序了解和把握,除了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概要,也利于学生复述故事。
3.速度速记,捕捉主要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快速记忆阅读文章的内容,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抓住关键词when、where、how、why、who等,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单词填空或者提问的方式。仍然以The ghost in the park为例,设计如下练习,让学生快速阅读、快速找到答案、快速记忆。如When did the story take place? How many people are mentioned in the story? What did the two girls hear? How did the two girls feel when they knew the ghost is a little weak cat?......
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快速阅读和找到答案,并记住主要的信息。
二、课文导读类练习设计
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于阅读文章的理解不一定面面俱到,应设计思考性强、利于探究和合作的练习,以强化阅读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设计自主、独立的练习有助于学生读懂阅读文章、抓住关键词和关键信息等为目的,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的问题设计。如the ghost in the park,以自由交流问题Have you read the ghost stories? What ghost stories have you read? One Sunday morning,Millie and Amy met a ghost,can you believe? Do you want to read the story?这样的谈话导入、问题提出方式等,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为有效课堂的创建埋下了伏笔。
自主、独立练习设计,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基础而自主提出问题,对提出的问题自主探讨或者合作交流,以培养质疑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类练习设计
学英语的终极目的是运用,运用的方式很多,如模仿练习、发挥想象续写、扩写课文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学习Millie 采访陈先生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扮演Millie和陈先生进行“现场采访”;学习What a brave young man时,开展记者采访英雄救人的事迹的现场采访活动;学习The ghost in the park讨论世界上有没有鬼的问题;学习Teenager problems时,谈论谈论自己的困惑、探求解决的办法;学习Charity show 举办一场慈善义演,学习A day out介绍自己的一日游;学习Online的Travel around the world in 8 hours时,说说自己的电脑学习软件的运用,举办一场网络游戏的利与弊的辩论赛等,都是拓展课文的好方法。
此外,课文的续写也是拓展类练习的好方法,如学习了The rabbit hole,可以引导学生试着写出故事的结尾,或者针对课文中的某一个情节或者一句话而对课文进行扩写,如down down down the hole,想象在下降的过程中,可能看到的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立足教学文本,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樊敏.浅谈如何上好初中英语阅读课[J].新课程(中学版). 2011.4.
4.草原课文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
(没有。)
在影视中见过吗?
(见过。)
谁来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草原?
2、指名几个学生回答。
3、导入新课:
看来大家对对草原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老舍走进草原,去浏览一番,领略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受美
1、谈话引入:
请同学们和邻近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小旅游团,去草原浏览,切记不要走马观花,因为你们还有浏览任务呢。
2、出示自学要求:
⑴ 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为什么?
⑵ 设计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如:
画画、唱歌、朗读、从课外积累的知识等。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三、汇报交流美
1、草原的美景:
⑴ 学生:浏览后,我们觉得草原的景色实在太美了。
师:美在哪里呢?
生:美在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 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师:你们想唱什么歌呢?《天堂》、《我爱草原》、《我的草原》、《草原之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有谁能唱几句吗?一句、两句都可以。
教师播放VCD《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观赏,要求学生用手打节拍,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⑵ 学生:我们小组也特别留恋草原美景,尤其是那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和洁白的羊群。
教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
⑶ 学生:草原的美景让我们看也看不够。如果说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师:你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生背)
⑷ 播放《草原》的课文录相让学生观赏。
⑸ 朗读第一自然段:
请大家选择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后,教师指名几个同学读一读,然后全班齐读。
⑹ 你们除了爱草原的美景,还爱什么?
学生:我们觉得草原不仅景美,人更美。我还爱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师:从哪里看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
生答(略)
(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⑺ 练习表演:
学生先读课文的有关段落,选择一个场景自由练习表演,再指名上台表演,表演后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性的评价。
⑻ 从他们的表演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民族团结、蒙汉情深)
⑼ 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临别之际,作者发出了这样由衷的感叹。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1、在我们即将离开草原时,你最想说什么?
2、指名学生说说。
3、作业超市:
⑴ 画:
草原的美景。
⑵ 拍:
草原的风光。
⑶ 说:
向他人介绍草原。
⑷ 写:
5.2023课文草原教案 篇五
师:筷子舞是我国蒙古少数民族所特有的舞蹈,哪位小朋友来说说你所了解的蒙古族呢?
(二)观看多媒体了解风土人情
师:蒙古族到底是个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三)游玩蒙古大苹原体验多元文化
1.哼唱《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蒙古大草原真荚啊!今天就让我们组成一个旅游团,去游玩一下“蒙古大草原”吧!
教师弹奏《草原就是我的家》请学生用1u哼唱,来表现去游玩的快乐心情。
2.编创马蹄节奏
师:多美妙的歌声啊!听,我们把谁吸引过来了?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以“筷子”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跳筷子舞,初步感受蒙古族音乐、舞蹈,体验其欢愉情绪,熟悉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为歌曲的学唱做好辅垫。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出发,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来进行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体现音乐是人文学科的课程性质。
把发声练习融入到故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并再一次熟悉歌曲的旋律,为学唱好歌曲作好铺垫。
教学环节:
二、游玩大草原丰富体验
师生活动:
教师用筷子敲击
请学生模拟并诱发联想;你好象看(听)见了什么?
学生用筷子创编各种马蹄声(节奏),并说说所表现的场景。如
悠闲的马蹄声
飞奔的马蹄声
由近到远的马蹄声等等
3.编创骑马动作学跳“苹原小骑兵”
师:草原上的小骑兵可神气了,他不仅让马跑出那么多美妙的声音,还可以变出很多骑马动作呢!
让学生自由创编各种骑马的动作。
教师讲解动作要领。
播放音乐,教师带领学生跳“草原小骑兵”
4.参加“那达慕盛会”
师:今天,勇敢神气的小骑兵会先带我们去哪儿呢?
简单介绍“那达慕盛会”,让学生再次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及民族文化。
出示射箭、摔跤、骑马等图片,请学生用动作和音响来模拟表现,并进行多声部的节奏训练。
5.参观农场学跳挤奶舞
师:草原上盛产牛奶,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正在为我们挤牛奶呢!
6.课文《草原》的教学反思 篇六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在这节课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问题:
1、课后练习中的读读写写落实不够:
读读写写中的很多词正是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而不应局限于第一课时中单纯的句词。
2、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7.略读课文练习设计应把握的三原则 篇七
怎样使略读课文教学的练习从随意走向规范呢?笔者所在团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实践,发现略读课文的练习设计也是有章可循的,略读课文的学习更需要教师重视方法、重视引领。从教的层面看,学情、课程标准、教科书、单元导读、课文、回顾·拓展等内容都可以成为练习设计的依据;从学的层面看,在前置练习、过程练习和拓展练习等不同的学习环境和阅读过程中,以上的设计依据也可以充分体现。
一、前置预习有常规
由于第二、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两个学段的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在略读课文学习前布置预学作业。常见的要求是:把课文多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至于怎么读,怎么想,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所以这个环节往往是流于形式,几乎成了略读课文甚至是精读课文常规却又收效甚微的“开场白”。这样的前置练习,教师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没有得到提高,成了一个走过场的“环节”。那么,前置性预习怎样体现规范性呢?
1.规范助学单
根据课程标准和每一册教材、每一个单元的内容和基本学习要求,我们为三至六年级的每一篇略读课文设计了“助学单”。“助学单”的定位是指向每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的常规练习,如了解内容、厘清思路、欣赏语言等。每一篇课文的助学单包含三部分内容。基础性练习:自己尝试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并读通课文;个性化练习:根据每个年级、每个单元的课文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对内容了解、概括或梳理的题目;质疑性练习:请学生写出自己通过预习还不能理解的困惑,提出问题。预习单一般在学习课文前发给每一位学生。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火烧云》预学单:
(1)能借助词语手册、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并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我发现课文中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我要读一读,写一写。
如:红彤彤 __________ __________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白__________ __________
茄子紫 葡萄灰__________ __________
(3)读了课文,我知道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它变化多端,先变成_______,接着变成_______,然后_______。
(4)读了课文,我有这样的疑问_______。
这一学习单把摘录、书写表示火烧云颜色的词语,学习概括和提炼、发现问题等基础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进行了有效整合,提示了课文的表现特点和阅读的要求。学生可以运用已有阅读经验进行有重点的自学,教师对学习单的要求和体系了然于心,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提高了略读课文学习中“常规练习”的效率。
2.用好助读资料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放”比较多,而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是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和阅读经验的,我们认为,部分略读课文后面所附的“资料袋”,可以适时、“优先”使用,因为这些知识和经验,能够增强学生“自读”的兴趣,提高“自读”的效果。相对于教师提供和学生自行搜索,这些课后的资料在内容上更有针对性,在表述上也更规范,既可以成为阅读的铺垫,也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一文时,考虑到学生对理解 “真正的荷兰”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就引导他们先读课后的资料袋,再阅读课文。
当然,在资料的查找中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通过网络、多媒体、工具书等途径查找有用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检索、整理、提取等能力。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笔者设计的前置性练习是:
(1)请在搜索引擎“百度”上输入关键词“丝绸之路”,浏览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
(2)查找两到三条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摘录其中的关键词。
(3)阅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关于“丝绸之路”的描写。
这份预习作业旨在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查找、筛选、摘录重要信息的能力,同时,这些资料也能帮助学生开展独立阅读。
二、互动练习有落实
和一般的课内练习一样,略读课文的练习也是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展开的。只是略读课文的练习,在互动的内容、形式和评价方法上,更多地关注方法迁移、运用的过程,关注学生是否朝着“举一反三”的方向努力。真正发挥略读课文教学的导向作用,使学生逐渐由帮扶走向独立。下面以“概括”和“对比阅读”为例进行说明。
1.概括练习重过程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在略读课文中加以落实?一是要根据各年段阅读的要求,二是要从学到用,体现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学段以练习概括段意为主。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绝招》一课,笔者这样设计“概括”练习:
A.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然后选择下面的一种要求进行概括。
(1)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小柱子和小伙伴( ),感到( ),接着写小柱子 ( ),练就( ),镇住( )。
(2)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 )。
B.概括与交流。
(1)把自己概括的内容与同桌进行交流,同桌之间要相互仔细聆听。
(2)同桌相互评价:概括的内容是否完整,语言是否简洁。
(3)根据同桌的建议再进行概括,并准备向全班同学交流。
(4)争取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教师、发言者、聆听者共同评价。
这个设计,针对三年级学生读段的总体要求,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提供了“选择性”练习,使不同学习表现的学生都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同时,从读到概括,从交流到聆听,从评价到改进,展示了学生运用基本的阅读方法,在不同形式的“互动”中强化简单的“概括”的学习过程。而教师在学生尝试、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和点拨,使学生原有的阅读方法得到提炼,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学到用的略读课文教学理念也得到了落实。
当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如图表式、圈画关键词、写小标题等,不管运用哪种方法,“过程”的设计十分重要,有过程才能促落实,有落实才能出效果。
2.对比练习有步骤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主题安排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在精读了《七律·长征》和《开国大典》,学生对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有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将两篇略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融合在一起,进行对比、欣赏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和人民对领袖的深深爱戴。以下是两篇课文“对比”阅读的设计。
课文 阅读步骤
《青山处处埋忠骨》
《毛主席在花山》 1 认真读课文,想想每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 课文中,关于“毛泽东”的哪些事例最让你感动,请选择一个事例用简洁的语言向大家介绍。
3 小组讨论与交流。 两篇课文所选事例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例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 你对毛泽东还有哪些了解?是关于哪一方面的?请与同学进行交流。
根据这样的设计,学生能凭借单元阅读的经验和方法,从课文的内容、结构,人物的事例、语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对人物、对语言进行比较、欣赏。这样的阅读形式,要求明确,步骤清晰,学以致用,打通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关联了单元学习内容,使形式与规范相统一。
三、后续练习有拓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略读课文教学连接着精读课文和拓展阅读,它就像两者之间的桥梁。从学习的角度来说,伴随着略读课文学习的后续练习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给学生带来新的阅读形式、新的阅读体验、新的阅读挑战。略读课文的后续练习形式丰富,如语言欣赏、方法迁移、内容补充等。规范的后续练习应该做到拓展有度、拓展有法、拓展有效。以下是笔者进行的尝试。
1.原文拓展
原文拓展是指以教材为基点设计后续练习,丰富教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做到内引外连,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而不是画蛇添足。如在《夸父追日》教学后,笔者在原文的基础上,补充了《夸父逐日》的古文。
然后设计后续练习:
先仔细读读这篇古文,想想每一句话的意思。
同学之间讨论一下,古文中的每一句话对应的是课文的哪些内容?
试一试,这篇古文应该怎么读?
这样的后续练习与原文关系紧密,能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2.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可以是内容延伸。在学生学完略读课文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或是同一主题的书。这样的课后拓展,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文学视野。如教学《景阳冈》一课,笔者以学生的口吻,编制了后续练习,鼓励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
(1)我要把《水浒传》这本书找来读一读。
(2)我要做一张关于《水浒传》的读书卡。
后续练习的另一种形式是方法拓展,这是为课外阅读引路,帮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的重要途径。笔者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十分重视这一类练习的设计。如在《大瀑布的葬礼》教学结束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练习,意在迁移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课内掌握的学习方法有实践的空间。
(1)我要设计两条“保护环境”的宣传语,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要当一回调查员,利用双休日考察小区的环境,再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3)我要模仿课文的写法,把调查报告改成演讲稿,在班会课进行演讲。
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课文的练习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前置练习、过程练习还是拓展练习,我们都应该遵循规律,遵循规范,做到适切、适度、适量,以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阅读、促成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8.课文《草原》教后反思 篇八
由于真正亲眼见到草原的人不多,对草原人们往往都存在一种向往之情。一上课,我就利用多媒体将搜集到的草原美图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上德德玛演唱的草原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从视觉和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使学生很快陶醉在草原的美景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举手发言用词语或短语描述草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我顺势要求他们结合刚才欣赏的图片完整地说说想象中草原的样子,这时学生很自然的就或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优美语言,也为下一步指导感情朗读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并注重和珍视学生阅读时的独特感受。教学中,我还通过精心准备的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感受内蒙古草原的景色美。再安排自读感悟、展开想象、品词析句、交流感悟、感情朗读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例如,在品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这句时,学生的理解让我刮目相看。我问:“为什么作者会说这儿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时,本来我的意图是按照教参上的提示引导学生抓住“那么……那么……”来体会就可以了。有学生这样回答:“作者是初次来到草原,猛然间换了一个环境,他不但看到了明朗的天空,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还看到了羊群、小丘、骏马,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美丽,所以他的心情格外愉快,看什么就都觉得可爱了。”也有同学说老舍生活在大城市,就像我们生活的城市一样,城市的天空自然没法和草原比,作者这样说是为了更加突出草原天空的美……学生的潜能真正被调动起来了。其实只要老师激发的好,学生的表现一定会超乎你的想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氛围中,教者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形式,走进文本,理解文本,并带着理解把本文的“美”字突出出来,也就是读出来。在读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朗读的把握更全面,同时也调动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9.课文《草原》的教学设计 篇九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二、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三、自学课文,合作探究。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四、激励评价,赏读涵咏。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1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说说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用书上的词语或者自己概括词语加以总结,请同学把这些词板书在黑板上。〔你体会的很好,能否用书上的重点的词语加以总结,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参与板书课文中的重点的词语。学生板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错别字。〕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板书:景色美〕
4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出示课件)
(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
过渡:同学们通过边读边谈体会的方法,我们感受到草原的美,让我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在访问的过程中又什么的感受呢?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迎接远客:学生先读重点的语句谈体会,然后看录像,学生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板书概括的词语)
教师小结: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随后他们来到了蒙古包外。
(2)学生齐读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热情接待:先让学生随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看看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看录像),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谈谈为什么这样读课文。学生概括板书词语)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主人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教师板书:人热情)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六、课内外结合: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课后习题
1、草原
课时训练
一、一锤定音(为下面加粗的字选择正确读音并在正确读音下打“ ”)
似乎(sì shì) 蒙古包(měng méng ) 好客(hǎohào)
渲染(xuàn xuān) 衣裳(shāng shang) 吟唱(yín yīn)
二、辩字组词
渲( ) 勒( ) 涯( ) 蹄( )
喧( ) 靳( ) 崖( ) 啼( )
三、填空
1、一( )千里 ( )色( )流 ( )飘( )舞
2、这种( ),(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 )一首( )的小诗。
3、( )情深何忍别,( )碧草话斜阳。
四、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的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 )到( )顺序写的。
2、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文中哪句话最突出表现出这个特点?
3、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4、画“---”的句子中“无边的绿毯”指( ),“白色的大花”指( )。
5、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联想的句子,并写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
【参考答案】
一、一锤定音(为下面加粗的字选择正确读音并在正确读音下打“____”)
似乎(sì shì) 蒙古包(měng méng) 好客(hǎohào
渲染(xuàn xuān) 衣裳(shāng shang) 吟唱(yín yīn)
二、辩字组词
渲(渲染) 勒(勾勒) 涯(天涯) 蹄(马蹄)
喧(喧闹) 靳(靳羽西) 崖(山崖) 啼(啼叫)
三、填空
1、一(泻)千里 (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2、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四、阅读
1、由景及人的顺序写的。
2、文中写出草原的绿。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的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的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写草原的景色:一碧千里 翠色的欲流 流入云际 绿毯 绿色渲染
4、四面都是绿的,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是指白色的大花
10.草原课文练习题 篇十
一、 课文后练习中的问题设计特点分析
1. 从语言表达形式分类
(1) 问题式。课文后许多问题是用提问的方式呈现,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在一系列的提问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会比较扎实。如,三上《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五下《七律 长征》,“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2) 陈述式。用陈述的语言显现问题,这在苏教版小语教科书中很常见。如,三下《赶海》,“说说赶海这件事有趣在哪儿,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陈述式的指令性比较强,不够活泼。
(3) 讨论式。讨论式是一种开放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将问题呈现给学生,供他们讨论,自己寻找答案。如三下《狼和鹿》,“讨论一下,句中加引号的词语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
2. 从“问题”的形式分类
(1) 封闭性问题。这类问题的界定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明显,答案是确定的。如,一上《我叫“神舟号”》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就课文中的故事,回答“想一想,嫦娥姐姐回到家乡看到了什么?”五上《陶校长的演讲》“陶校长和同学们提了哪四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谈这些问题?”
(2) 半开放性问题。该类问题的界定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现成的,需要问题解决者自行探求的,且是系列的;答案或结论也是系列的,通常答案也不止一个。这类问题介于封闭与开放之间,在苏教版小语教科书课文后练习中是较常见的问题类型。如,三上《小露珠》“默读句子,说说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露珠。”四上《老师,您好》“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
(3) 开放性问题。这类问题是指问题的界定有时不明确,解决问题的条件并非完全是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开放的,需要问题解决者自行探求的,答案或结论不止一个,有的甚至无法做简单判定。这类问题的设置与解决者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苏教版小语教科书中这样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从一年级开始,编者就设置了这类问题。如,一上《秋姑娘的信》“秋姑娘还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信上会说些什么呢?”三上《做一片美的叶子》“假如你就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大树、对人们说些什么?”六下《海洋——21世纪的希望》“你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子的?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短文。”
3. 从回答问题的方式分类
(1) 叙述性问题。这类问题都要求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叙述回答。叙述时要注意抓住重点,有具体内容,有条理,不能机械地照搬原文。如,三上《学会查“无字词典”》“读课文,说说爸爸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的,并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五下《灰惊鸟》“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先抄下来,再说说为什么喜欢。”
(2) 概括性问题。这类问题,先要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内容,然后加以概括,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五上《黄果树瀑布》“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各有什么特点?找出课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三下《跟踪台风的卫星》“默读课文,说说气象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的。”
(3) 分析性问题。这类问题,是要把课文的内容按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要透过文字看内在问题,并且往往要想出观点,运用事实说理。这类问题苏教版小语教科书中很多,编者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三上《三袋麦子》“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准? 为什么?”五下《爱如茉莉》“那株茉莉花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却说真爱就像茉莉?你从课文的哪些细节中可以感受到爱如茉莉?”
(4) 体会性问题。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反复读原文,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然后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将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写出来。如,三下《剪枝的学问》“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四下《“番茄太阳”》“默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4. 从信息管理模式分类
(1) 收集信息阶段的问题
① 事实类问题。这类问题是大都可以回答的问题,虽然不一定是全部都可以回答,但是肯定是属于有答案的封闭性问题。这类问题常以“做,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什么和多少”开头。如,一上《我叫“神舟号”》“想一想,嫦娥姐姐回到家乡看到了什么?”三下《微笑着承受一切》“你敬佩桑兰吗?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然后写几句话表达你的敬佩之情。”
② 过程类问题。这类问题想知道的是某件事情是怎样开始的,怎样发展或者是怎样完成的。这类问题一般是以“怎样”开头的。如,三上《第八次》“请你想象一下:当时布鲁斯会怎样动员几名士兵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四下《永远的白衣战士》“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2) 组织信息阶段的问题
① 目标性问题。目标性问题寻求事情发生的原因,苏教版小语教科书课后中没有此类问题。
② 假设性问题。这类问题是假设性的,因为它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提出疑问。如,三上《做一片美丽的叶子》“假如你就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大树、对人们说些什么?”三下《水上飞机》“联系课文,说说水上飞机有哪些本领。如果让你来造水上飞机,你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的作用?”
(3) 扩展信息阶段的问题
① 臆想类问题。如,六下《夜晚的实验》“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② 推测性问题。如,三下《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
苏教版小语教科书中假设性问题,臆想类问题,推测性问题为数不多,另外,在课后练习中设计的问题,绝大多数都能找到正确答案。启发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考,目的不在于找出“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方式出发,做出自己的判断,了解到不同难点的乐趣。由于每个人的经验阅历、知识积累不同,因此我们要尊重独特性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性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性的感受和体验加以鼓励。
二、 课文后练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的运用
1. 课文预习用。课文后练习的问题,可作为学生预习课文时的思考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如,三上《北大荒的秋天》“说说下面的词各表示什么颜色。每读一个词你想到什么?你能再找几个这种类型的词吗?”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可查字典、词典,可上网搜搜相关图片,则为课堂教学作好铺垫。
2. 导入新课用。教师可用课后问题,巧妙引出教学问题,或相关的内容,提携全篇,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并啟动思维。如,三下《庐山的云雾》上课伊始,教师板书课题,说:“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学生迫不及待地拿出课本,翻开书,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教室里立刻长时间地出现了琅琅的读书声。
3. 整体感悟用。有的课文后问题是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的体现,上课时只要抓住这一问题,贯穿整个语文教学,既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又起到“提领皆顺”的效果。如,五下《音乐之都维也纳》课文后问题是“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教师就可在教学时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课文要点也就抓住了。
4. 突破重难点用。有的课文后许多问题是课文的重难点所在,教学时,紧紧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就能切中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准确地把握所学知识,提高读书针对性和突破性。如,三上《军神》,“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教学课文时,就可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品词折句,读书讨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形象。
5. 课堂讨论用。课文后练习中的问题,有的可以用作课堂讨论的主问题,以此启发学生对重点语段、精彩语言进行揣摩,灵活巧妙地串起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六下《夜晚的实验》就可抓住课后问题“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循序而行,感悟文本。教师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循序渐进阅读课文,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把学生导引向前,帮助学生用适当的感情表达课文内容,让学生的情感与认识实现升华。
6. 说写训练用。课文后问题有的可用作写作训练用,二下《问银河》“你还有什么问题问银河吗?像课文那样写下来。”三下《微笑着承受一切》“你敬佩桑兰吗?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然后写几句话表达你的敬佩之情。”六下《海洋——21世纪的希望》,“你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的,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短文。”
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课内小练笔提供了写作契机素材、角度。教师可让学生反复阅读体味课文,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引导借鉴,让学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迁移、运用,从而在学习、理解课文的同时,提高概括和写作水平。
7. 延伸拓展用。抓住课文问题,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自己动手、动脑,收集资料,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社会,使学习活动与学生自身的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二下《月亮湾》,“你的家乡哪儿最美?试着画一画,再向同学们介绍。”三下《跟踪台风的卫星》,“你还知道哪些人造卫星?选择一个做点研究,再把结果跟同学们交流交流。”五下《神奇的克隆》,“关于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于人类’,你还了解哪些?”
备课时注意抓住课文后练习中的问题设计特点,教学时灵活运用,定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草原课文练习题】推荐阅读:
草原的课文08-20
课文《阳光》课后练习题11-06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练习题07-30
草原旅行作文07-20
草原优美句子07-30
大草原诗歌08-02
草原赞歌教案10-05
静默草原11-01
坝上草原作文08-10
火山草原行活动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