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知识教与学研究》读后感

2024-09-17

《程序性知识教与学研究》读后感(通用10篇)

1.《程序性知识教与学研究》读后感 篇一

生与师之间的矛盾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表现为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学是内因,教是外因,也就是说教的作用不论多大,它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感觉,感知和感悟最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如果内因不起作用,外因的力量在强大也不可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形成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所以,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东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外部条件即外因,但教师的教是最重要的外因,外因提过内因起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让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们教师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学习必须发生在学生身上,不是我们讲了学生就一定会了;学习必须按照学生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学习不但要遵循知识发展的逻辑规律,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不能用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教育学生。一句话,教是学的条件,并且是重要条件。

如果我们把教定位是学的重要条件,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教师应该做什么了,那就是我们的一切的教必须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所以,我们教师的任务其实就两点,一是点燃学生的正确需要,让学生有一种迫切需要的感觉,我们的教学艺术最重要的应该体现在点燃方面。二是当他需要的时候,你又有能力给他,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但要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学习,还要有能力点拨学生。所以点燃与点拨是教师的两大任务。

我们明确了教师的作用,我们就不应该犯两项错误,一是夸大教师的作用。认为学生的学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然后我们就霸占课堂,一些好教师霸占课堂的倾向更严重,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内因,没有把学生当做教育的最大资源进行开发,更谈不到利用学生这个资源了。二是夸大学生的作用,而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说利用学生是高效课堂的核心技术,为什么不说依靠学生呢?利用是教师主导下的利用,而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如果不需要教师,那就叫依靠学生了。所以,主导是为主体服务的,主导的作用再大也必须提过主体发挥作用,没有主导,学生的学习就失去了重要的条件,教是学生学的最重要条件,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条件,任何夸大教的作用和否定教的作用都是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主导和主体缺一不可,二者不可偏废。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生为本呢?或者说为什么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呢?我们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那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而不是让教师成为表演的专家,教师再强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能够学会、会学、乐学。或者说通过我们的教育,学生不能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形成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那么,我们的工作还要什么现实意义,如果我们的目的没有达到,我们教师的人生价值又如何体现呢?所以,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生与师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而生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从矛盾论的角度讲,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是科学的。

2.《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读后感 篇二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读后感

徐州市兴东实验学校

陈桂元

最近我校接触了多元智能理论,我对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为了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实施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今年暑期我读了《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这本书是专门为教育工作者而撰写的教学指导书。作者们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为教师开启了新的思维空间,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为教师们提供了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室情境中的实践应用方法。教室如果能够熟练地掌握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犹如掌握了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智能特长,促进学生智能发展。书中阐述了各种与八种智能开发相关联的教学策略,并且很多策略都对我们又很大的启发作用。

读完书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自己仍然呆在传统教学的圈子里,自己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自我专研教材,参考教学参考书与教案设计认真备课、认真上课、悉心指导学生学习地工作着。有些孩子学习语文,老师费了很多的精力却减小甚微,这些孩子便被贴上了“笨孩子”、“差生”的标签。读完《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这本书中第三章的例子:《波拉的舞蹈》后,我豁然开朗。波拉的教师,就成功地运用了波拉在舞蹈方面的才能(运动智能)帮助和促进了其在语文方面的智能。我平时只是注重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没有更具孩子个体的优势智能来帮助他们学习语文。只要找准学生的`优势智能,并恰当引导,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愉悦地学习。

书中列举的一些事例和教学策略以及具体详细的图表都是国外的,与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实际不尽适应。在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时,要做到中西结合,寻找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基础教育的结合点,与课程改革的结合点,取长补短丰富我们的教育教学。我对今后的工作有了以下设想:

一、创设智能环境

智力的培养不仅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且还要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环境造人,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会起到潜移默化地促进作用。对教师而言,更重要的是,不仅要辨认我们身心系统的智能,而且要认识到我们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和学习的“聪明环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代蒙等神经心理学家提出:学习和经验能够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使之变得更好或更糟。在生活中,置身于积极、富有营养、充满刺激和交互作用的环境里,我们能够持续地促进心智能力的发展。我准备在教室里为学生创设培养八种智能所需的环境。把教室周围分社称八个活动区域,每个活动区域分别对应一种智能,让学生在课间甚至课堂参与活动。活动内容初步设为:讲故事、朗诵、趣味数学、角色表演、舞蹈、绘画展示、手工制作、音乐欣赏、歌曲演唱、设立求助箱成立合作互助小组、个人领悟日记交流和别人眼中的我。

二、课堂中融入多元智能策略

传统教育的语文课堂只重视语言智力内容的选择,对其他智力方面的材料则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造成教学内容的狭窄化。人类个体具备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成为教育工作者组织教学的工具,可以决定他们所教的内容应该为学生开启几扇窗户。在自己的教学中我要尽量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智能,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今后的教学从以下三方面改进:

1、改变教学方式单一化,采用多元化教学。面对同一知识或问题时采用不同解决方式。让学生自主自愿选择符合自己优势智能的方法来学习,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百花齐放,不拘一格。

2、加强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人际关系智能的和谐发展。英国心理学家韩普瑞曾提到,人际关系智能是人类智能最重要的方面。他主张:“人类心智最具创意的运用是有效地维系人类社会。”成功的生活通常依赖于人际关系智能。在课堂中试着尝试三种方法培养学生人际关系智能。三种方法是小组合作阅读、大声地解决问题、文学的合作讨论。

3.小学硬笔行楷教与学的研究 篇三

工作总结

2005年课题成立,至今已有三个年头,在谭老师和课题组成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实验班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积极探索硬笔行楷字教学的方法、策略和途径,实验活动取得了一些实效,现将我几年来的研究实验工作做以下简要总结:

一、课题活动情况

课题准备阶段

1.确定了五(1)班为实验班以后,我从行楷字的实用性、审美性、可行性等方面向学生介绍课题实验的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行楷字的积极性。再加上中高年级学生,各方面开始突显个性,在书写方面表现为,追求书写速度,喜欢模仿成年人笔迹。因此,课题还没开始进行,学生便已跃跃欲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为以后的活动的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2.实验班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行楷字帖,进行摹写。这样学生对行楷字的基本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能比较快地进入行楷字的书写状态。

3.召开实验班学生家长会,向家长介绍课题实验的意义,得到了家长的充分认可和热情支持。

4.对学生进行前测,从学生的书写状况、兴趣态度、基本认识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课题实施阶段

1.每周一次实验课。以课题组自己研究编写的教材为依据,从连笔入手,学生在掌握了横连、竖连、撇连、点连等几种连笔的基本方法以后,开始进行部首的教学。先后教了提手旁、牛字旁、左耳旁、右耳旁、两点水旁、三点水旁等所有基本部首的写法。教学中,尝试运用“引导发现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使他们能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上《左右结构》,老师先出示所要练习的字,以开展“小小写字比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过程实际也是学生尝试练习,大胆探索的过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读例字,悟规律)揣摩这些不同左右结构的字在写法上的变化,然后把自己对例字的感受通过书写表达出来。赛后,老师以记者身份采访获奖学生: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吗?这样就形成了学生教学生的局面,使“教”不露痕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也更易被同化。

2.每学期结束,对学生的书写状况进行检测。对检测成绩进行统计量化,深入了解实验的进展状况,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找出改进办法,使实验能顺利进行。

3.培养学生的良好书写习惯。将本实验班各学科的任课老师及家长联合起来,在学生认真书写的同时,严格督促学生良好的书写姿势。我们编了一首《姿势歌》,学生能个个熟读成诵。4.组织学生天天练。学生通过每周一次的实验课,能基本掌握行楷字的书写要领,但要得到巩固提高,并熟练运用,还远远不够。我每天利用中午上课前十分钟,组织学生或临帖或巩固新知。

5.利用班级活动,借助班级小建设,开展写字竞赛,举行书法展览。班上形成了浓厚的写字氛围,学生的书写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程序性知识教与学研究》读后感 篇四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淮安市楚州区城东乡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能应对各种变化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育所面对的新课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新的世纪,人类面临这一个迅速变化的、开放的社会。而开放的社会呼唤开放的课堂教学,开放的课堂教学是为了满足开放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它要求充分利用开放社会中的课程资源,以开放的教学策略来培养一代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依托素质化的教育,而素质化的教育应该是尊重人性的教育;是开发人潜能的教育;是情感释放的教育;是激活人主观能动性的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人创造心和创造力的教育;是既关注教育的显性效果,更关注人的隐性效能的教育。现行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课堂教学是封闭的,教育活动形式单一,方法呆板,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严重脱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改变现行教学的内容和呈现形式,倡导开放的课堂教学势在必行,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由此,《标准》在充分调整数学教育内容及内容呈现方式的同时,确立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教育,并通过教材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每学期安排了数学实践活动(第一学段)和综合应用(第二学段)。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教师如何组织“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的内容,以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何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和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如何在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数学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习的能力,推进“课堂教学素质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中有效地学数学、用数学,在现实问题中研究数学、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此课题实验正是对这些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它对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前,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方面作过一定研究与探索。特别是在“数学开放式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结果”教育,变为“过程”教育;由“形式化”变为“有价值”;由“知识”的传授变为“活动”的组织;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由“掌握知识”变成“培养能力”;由“解决问题”变成“问题解决”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呈现形式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可能性。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在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2)如何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改革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课题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早在上个世纪初就有个别学者提出了。据资料显示,在1909年,杜威在美国的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提出探究学习方法,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20世纪50年代,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主张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选,提倡“从做中学”。20世纪初的中国,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课程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但是,建国以来,我国学校课程几乎一直是学科课程统一天下,实践活动课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末,全球跨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蓬勃发展,西方以美国为代表得出了诸多新教育观和课程观,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教育领域与国际进行了广泛合作交流,参与了跨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2000年新《课程标准》将数学实践与应用作为四个学习的领域之一。

在21世纪,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国上下掀起了课程改革的热潮,“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扎根于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深处。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为之,广大教育工作者为“让学生去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强调学生学习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农村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教与学的有机的整合,丰富了学科课程的内涵,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育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实现了智育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研究,包括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三个学段中的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差异,在三个学段中呈现不同的形态。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第三学段以课题学习为主。操作与制作、观察与测量、调查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2.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程。它与数学学科课程课程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有机的一个整体。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形式及安排,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准绳,以马云鹏著《小学数学教学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发挥地域优势、师资优势,在活动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模式。

4.“做中学”理论。美国的杜威和中国的陶行知都是提出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造,提出在“做中学”,“学中做”。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是在充分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本课题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

2.本课题研究理论假设合理,目标内容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3.参与本课题实验的教师事业性强,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有改革创新的锐气,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他们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和农村小学生有可亲性,对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相信他们定能达到预期效果。我校有小学数学高级教师10人,其中有区级学科带头、骨干教师2人,乡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人,有8名年轻的数学教师,他们都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的主力军。学校定期组织数学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小结,交流心得体会,不断完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所撰写论文或经验总结纳入学校考核内容,并与“评优、评先”挂钩,绩效工资挂钩,从学校挤出经费,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1.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研究,包括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三个学段中的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差异,在三个学段中呈现不同的形态。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第三学段以课题学习为主。操作与制作、观察与测量、调查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2.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程。它与数学学科课程课程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有机的一个整体。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形式及安排,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准绳,以马云鹏著《小学数学教学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发挥地域优势、师资优势,在活动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模式。

4.“做中学”理论。美国的杜威和中国的陶行知都是提出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造,提出在“做中学”,“学中做”。

(二)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人格的平等,学生应该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只要给予学生良好的评价,学生就一定能发挥他们的潜力。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数学学习领域,也需要全新的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突破。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营造全校师生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识和研究氛围,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使农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当地资源有机融合,形成行之有效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与学相整合的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达成“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生存”之育人目标。2.研究目标(1)本体目标:

形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使之在以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2)发展目标:

(a)通过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习方式上,从“被动接受型”向“自主探索型”转型,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b)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教师自我数学教学的意识形态,从“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型;在教学内容和时空上,从“封闭型”、“单一型”向“开放型”和“多元型”转型。

七、研究内容设计

(一)、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

(二)、游戏竞赛实践活动;

(三)、实际测量实践活动;

(四)、观察、调查实践活动;

(五)、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本课题主要采取以下具体研究措施:

1、该课题研究基本采用“教育革新”行动研究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一定的教学方法模式,其目的是把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落实在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2、观察法: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习产生的变化作出客观的评价.3、谈话法: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兴趣等。

4、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的措施,总结得失,即时调控.5、对比法:设定实验班级,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的对比.九、研究方法设计

游戏竞赛实践活动: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社

会化游戏。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和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开展“小小商店”课内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体验购物的步骤,掌握简单的人民币加减计算;设计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捐款活动,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设计玩“扑克牌”游戏,一年级进行加减口算练习,二、三年级利用四则运算练习算“24游戏”。让同学在游戏过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习制度保障:定期学习教育理论专著,上网查找资料及外出观摩示范课以及观看示范教学的视频等。

2.研究支持保障:由学校数学骨干教师及领导的支持,我们积极参与校内外课题研讨活动,提高研究水平和素质。

十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2月 分年级段进行研究。

低年级段: 以操作与制作实践活动和游戏游戏竞赛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

负责人:潘蓉蓉

中年级段: 以实际测量实践活动和观察、调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

负责人:戴彦春

高年级段:以观察、调查实践活动和小课题研究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

负责人:蒋夕洲

第二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各年级段负责人

第三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 撰写结题报告。负责人:蒋夕洲(1)撰写结题报告。

(2)发表随笔、论文,并汇集成册。

十二、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结题报告。

5.《程序性知识教与学研究》读后感 篇五

内江十小

何月冬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的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面对信息化浪潮所提供的机遇,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信息化、工业化并重,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如何迎接信息化所提出的新挑战?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所提供的巨大潜力构建21世纪的高等教育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课题。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课堂个性化教与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课堂个性化教与学的优势:

1、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在于师资水平的高低,数字化学习是一线优秀教师多年教学精华的再现,数字化学习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教风,以重点知识归纳总结,典型例题精解、分析为主,另有适当练习、测试题,旨在教会学生抓住重点,打好基础,使学生真正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并通过疑难解答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各类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2、学习主动性增强。数字化学习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有选择有计划地上网学习。预习复习,补充强化,巩固提高学校所学知识。不懂的问题上网向名师提问,保证学习中不留“死角”。网校自主式的学习方式,逐渐培养了极强的自学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质。数字化学习方式简单、新颖,数字化学习内容齐全、丰富,学生可以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开阔了视野。通过网上交流,增强了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提高了学习兴趣。

4、节约经费、节省时间,家长 参与教育,数字化学习便于家长参与、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

二、实验研究的主要目标与措施:

让学生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掌握电脑的操作技术。每天利用语、数、英学科,以及信息技术课,进行分市、分段有目的性的练习。

1、学会优学派电子书包的基本操作——会正确开关机,设置账号,网上答题等。

2、学生利用优学派电子书包自主阅读各种课外书,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读。在阅读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中多次复现字词。

3、听力和发音——运用电脑促学生的听说能力

4、自主选择题库中的习题,促学生自主探究、个性发展。

5、充分利用优学派电子书包的软件,促学生获得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6、师生之间积极互动,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7、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教与学模式的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 合。

三、个性化教与学活动的变革: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整合应用将带来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管理方式的深层变革。基于网络技术的教育教学工程是数字化校园的主要核心,主体对象是在校学生及远程终端的学生。

1、建立多媒体网络教育体系,它不仅仅是将课本知识数字化,而是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重组和改革,通过知识创新工程的再研究而开发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体系,它是对课堂教育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和扩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促进新型教学方式的实现,鼓励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学习活动的主持者。各门课程的学习更多地围绕着高水平的问题讨论而展开,与有关的项目和课题(不一定是正规的科研项目)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利用数字化图书馆以及各种网络资源库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解决各种问题,完成一定的项目,同时利用互联网与其它学习者进行广泛的合作探索和讨论交流,并将学校以外的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引进到教学中。

3、建立互动式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基地,重点研究和开发主要学科或学科群的知识库;通过开发和引进,建设各类网络教学课程和素材库;根据课程特点,建设虚拟或仿真实验、设计系列教学软件;构建海量教学资源数据仓库。

4、建立满足学生和教师互动需要,适应学生自主、交互、协同式学习,具有研究型教学功能的网络教育支撑平台和网站。

5、建设网上学生思想教育体系和心理咨询体系,以及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等,形成大学网络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弘扬民族精神。

6、通过网络课程和教学,学生的学习将更具个性化,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课程表、不同的学习进程和计划,以至于有不同学习年限,因此学分制将更加全面、深入的实施。

6.音乐的教与学 篇六

应该关注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音乐”,而恰恰在我们的一些课中,这个“音乐”含量还过低,有些时候,我们上的课是否有点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了一些,这尤其体现在欣赏课。这样一种倾向应该避免,否则音乐课的“本质”就变了。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我觉得有几点我们音乐教师还必须注意的:a老师不应讲太多,要让学生用心聆听。b不要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讲得过细,并强加给学生,应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想象的空间。c避免语言多,音乐少的倾向。

7.高等代数的教与学 篇七

关键词: 高等代数 教学 学习记忆

高等代数是理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学科所借鉴。但是在大多数高校,该课程开设在第一学年。对于许多新生而言,本身就面临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和考试方式等多种变化的不适应。

所以,对于较为抽象的高等代数的学习往往有望而却步的感觉。学生反映,上课我听懂了,课下也看明白了,遇到具体题目就不会做了。针对此种情况,我谈谈高等代数教与学的体会。

一、高等代数教学

高等代数课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且有概念多、定理多、证明多、作业多的特点。根据这些具体问题,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首次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高等代数的重要性。

学习需要动力,动力来源于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而言,他们对高等代数的学科特点、应用领域等都不甚了解。教学中,常常有学生问道:“老师,学习高等代数有什么意义?这些知识用在哪些方面?”教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高等代数的第一次课堂教学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通过实例充分介绍相关知识,如应用领域、知识背景、课程特点、具体要求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在后继的教学中,时刻注意联系知识背景,联系数学史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代数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学好高等代数的积极性。

2.注意联系实际注意抽象问题的具体化。

高等代数课程较其他专业基础课,更为抽象,课堂教学多为理论推导证明。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证明思路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注意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注意转移难点,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注意启发,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另外,教师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的例子或具体的解题应用弥补理论推导的枯燥性,从而吸引学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意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学习数学理论和构建数学框架的基石。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既是正确思维的前提,又是提高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必要条件。

高等代数中概念极多,故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对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尤为重要。教师必须认真体会概念,选择合适的引入方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

4.分层次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习题的布置不要搞题海战,要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处理。既要让接受快的同学发展个性,又要给理解慢的同学提供参与的机会,使所有同学都有成就感,树立学生解题的必胜信心,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业批改不是简单的判断正误,是课堂之外与学生交流的又一个直接的平台,带着感情去写好学生的作业批语,可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5.重视习题课教学。

习题课不是单纯地做一些习题,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抽象的高等代数而言,其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不仅能使学生温故知新,查漏补缺,更能使学生完善代数知识系统,深化对代数知识体系的理解,做到融会贯通,提高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课要注意两点。

(1)习题要认真筛选,精心安排。要有典型性,针对掌握不牢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犯错误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理解不全面的知识点等对习题进行精选讲解。

(2)重视解题的分析过程,对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和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归纳,要引导学生反思与总结,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解题思路,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交流达到知识互补。

一节好的习题课,既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归纳、批判等思维的能力,更能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高等代数学习记忆

高等代数的学习中有大量的概念、定理、众多的结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要充分掌握这些知识,一刻也离不开记忆。我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几种学习记忆的方法。

1.静心学习记忆。

学习记忆要有一定的环境,学习记忆的方法也因人而异。但无论采用怎样的学习记忆方式,必须做到心静,只有心静才能集中注意力。人们常说“一心不可二用”,有一个平静的心态,耐得住寂寞,是学好代数的基本条件。

2.理解学习记忆。

学习高等代数的定义、定理,不能死记硬背,要靠理解去记忆。高等代数的任何一个概念、定理的建立及证明,都处于严密的逻辑体系中。因此,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必须弄清知识的逻辑联系,把握来龙去脉。对所学知识不仅要了解它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有意识地进行学习记忆,才能牢固地掌握大量的概念、大量的定理、众多的结论。

3.系统学习记忆。

按照知识的系统性,将知识进行恰当地分类,将其条理化,编织成一个知识的大网。这样,学习记忆的不是零星片面的知识,而是一棵知识的大树。

运用比较的形式,抓住知识大树的主干,把具有内在联系的重要概念,定理或章节串成一个整体。如,整数的整除性与多项式的整除性讨论,其基本思想、概念、定理基本相同,但是概念、定理相当多。若机械学习记忆,则很难掌握。而将它们比较编串成网,则条理清晰,易于学习记忆。

4.勤学多练学习记忆。

高等代数的内容多,概念、定理错综复杂。某些概念、定理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了,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甚至有学后忘前的现象,这是常见的问题。学习高等代数不做一定量的习题,单靠死记硬背,是很难取得好的成绩的。

多看、多练才能加深、巩固记忆。如同结识一个好朋友,初次相见无印象,第二次见面点点头,再见面时握握手,学习也如此,所谓“熟能生巧,忘也忘不了”。当然,题海战术不可取,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练习。

5.交替学习记忆。

学习讲究持之以恒,但要注意不能认死理,思维受阻要转向,有利于大脑的记忆和休息。将数学分析、解析几何、高等代数不同的学科交替学习记忆,有利于思维的灵活性、开阔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高等代数应该说“有法”又“无法”,因人而异。这个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绝不是枯燥无味的。

8.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 篇八

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

数学组:晏巧菊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能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平等,教与学和谐统一;体现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流、互动过程。真正的上好每一堂数学课,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充分动手操作、思考探索、合作交流中思考数学、理解数学。

关键词:师生互动

生生交流

活动体验

案例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平台;数学教学课堂也不只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应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的沃土.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课程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新理念下的新型教育模式,依赖于教师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这一点出发,我不断努力做到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依据这一原则旋转第一课时进行了如下设计:

做一做

(一):

1、用一张半透明的薄纸覆盖在画有任意△AOB的纸上,2、在薄纸上画出与△AOB重合的一个三角形,3、用一枚图钉钉在点O处固定,将薄纸绕着图钉(即点O)旋转任意角度,4、将薄纸上的三角形旋转到了新的位置后,标上对应点。

探索发现问题:

一、点A、B、C三点哪些是运动的?运动的点所走过的路线是直线还是曲线? 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

二、填空:

1.点B的对应点是点? 2.线段OB的对应线段是线段? 3.线段AB的对应线段是线段? 4.∠A的对应角是? 5.∠B的对应角是? 6.旋转中心是点? 7.旋转的角度是?

三、若旋转中心是不在图形上的一点,图形又该如何旋转哪?

1、把薄纸上的△AOB绕着任意点P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的新的三角形△A′O′B′。

2、请你测量出线段PA、PA′、PB、PB′、PO、PO′长度并找出它们的关系 发现:

1、A、O、B三点在旋转过程中所走过的路线都是一段圆弧

2、PA=PA′、PB=PB′、PO=PO′

操作说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画有三角形的硬纸板和半透明的模仿纸,然后让学生参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践,同学们在实践中相互交流探索的结果,教师根据情况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可直接修改,补充和评价,然后根据本次旋转的特点发现旋转中心是在图形上的点。之后,再次实践探索旋转中心不在图形上会有什么规律,并且和旋转中心在图形2 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

上的规律相比较,旋转的决定因素有旋转中心和旋转角。

数学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在充分动手操作、思考探索、合作交流中思考数学、理解数学。因此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比较鲜活,教师注意与生活联系。

教师注意重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利用学生想看、想做、想知道的心理设计一个蕴含着所要研究的问题的实践活动,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进入到这个问题中来,迅速成为整个认识活动的主体。

例如;上《探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这一课,教师可先做折纸游戏。拿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1次,就变为2层纸;对折2次,则变为4层纸;教师向学生提问:对折3次呢?对折4次呢?对折n次呢?(变成2n层纸)接下来师生再回首“童年的儿歌”,朗诵: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1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扑通3声跳下水;

教师又向学生提问:4只青蛙呢?n只青蛙呢?(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

通过折纸游戏和儿歌朗诵,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身边,在生活中,原来有很多事情蕴含着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这个时候,教师出示课题《探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探究研讨,建立模型

学生只要沿着“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的探究线索,注重同学之间的研讨与合作,就能发现问题中隐藏的变化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例如:《探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这一课的问题情境创设之后,接着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火柴棒摆出的一组图形,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摆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棒,摆2个正方形需要7根火柴棒,摆3个正方形需要10根火柴棒。猜想:摆4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摆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教师启发:请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并用代数式表示,学生不同的算法,3 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

得到不同的代数式。4+3(n-1)或n+n(n+1)或3n+1或4n-(n-1)最后验证:要摆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3×100+1)

求解反思,拓展应用

数学观察课结束前,要有教师引导学生对已获得的认识加以引申推广,用以解释新的事物和现象,不断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上述数学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有效地指导学生认真探索,并对探究所得加以科学整理。“探究”线索——观察、比较、猜想(用语言描述规律)、建模(用代数式、等式描述规律)、验证(取特殊值代入运算验证规律)。从而使他们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应当以“数学”内容为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劣应该以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为依归,教学手段必须为数学内容服务,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如何体现 “数学的本质”、“精中求简”、“返朴归真”,呈现数学特有的“教育形态”,使得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教师为学生实际的活动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绝不能把情境设置、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当作课堂教学的摆设,更不能成为追求时髦的一种时尚。所以数学教学应当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实质性的操作、交流;少一些与数学学习无关的花架子,多一些对数学冷静地思考的探究、实验;少一些浮躁的热闹和繁华,多一些对数学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课改所需要的课堂教学,才是探究数学的本质的课堂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的本质属性。]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真正体现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交流。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交流的作用,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数学广泛的实用性,感受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合作交流意识,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4 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

识得到形成。

.案例1 :进行四边形的教学时,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和四边形,先说出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法、顶点、边、内角等概念,然后与三角形类比,说出什么样的图形叫四边形?四边形的顶点?四边形的边?四边形的内角?怎样表记一个四边形?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围绕上面内容,进行讨论。运用类比的方法给四边形下定义,教师到小组里参加讨论,倾听学生的意见和争论,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指导他们看书来寻求解答;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代表逐一回答上述问题。在对上述问题的共同探究中,比对三角形与四形的定义去发现两个概念在类比中的不同点,提出为什么在四边形的定义中,为什么必须加上“在平面内”这个前提条件,而在三角形的定义中却没有?引导同桌的同学一道用四枝笔在课桌面上搭一个四边形,在老师的演示下让学生模仿搭出空间四边形使学生感受到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不一定是平面图形。进而说明,为了排除空间四边形的情形,必须在定义中加“在平面内”这个前提条件,使学生印象深刻。再是对比四边形的表示法与三角形表示法的不同之处:三角形的表示法有符号△,且顶点字母没有顺序,而四边形的表示法没有符号,而且要按顶点的顺序来表示。

案例2 对一道课堂练习题的讨论

问题:以AB=20mm,BC=30mm,CD=18mm,DA=21mm为边,画四边形ABCD.和同学们比较一下,大家画出的四边形形状一样吗?如果使∠ABC=60°,再画这个四边形,大家画的形状一样吗?

这是一道作图题,题中仅给出了四边形的四条边的长,要画出这个四边形,不少学生感到困惑,认为这个四边形形状不确定,不知怎样画。教师及时介入作如下启发引导:在黑板上画一个四边形ABCD,告诉学生这个四边形的边长如果就是题中各边的长,那么这个四边形是不是题中要画的四边形呢?交给学生讨论,并作出确认就是要画的四边形。再问这个所要画的四边形的角的大小有没有要求?学生回答角的大小并无要求,即这里对角的大小是可以任意选定,只要不5 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

超过180°。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画好图后,四人一组进行比较并回答,各人所画的四边形的形状相同吗?为什么?若选定∠B=60°,则角B的两边BA=20,BC=30,则⊿ABC可画,又AB=21,CD=18,则⊿ABC可画,从而四边形ABCD可画。最后师生共同画出这个四边形。接着要求学生按题目要求,使∠B=60°各边长不变,重画一个四边形ABCD,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并回答:这次各人所画的四边形的形状相同吗?为什么呢?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当四边形的四边长固定时不能确定四边形的形状,这是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所决定的。当这个四边形中只要有一个角的大小固定了,因这个角的两边是固定的,所以这个角所对的对角线长也就确定了,这时四边形的形状也就确定了,同学们画的四边形的形状就都相同了。

以上的互动互助,协同合作,将师生共融到教学场景中去,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学习积极性都很高,都乐于参加到这样的活动中去,课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大家都学得十分轻松而愉快,不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而且在交互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会了信息搜集,认真倾听,交流讨论,彼此评价等合作技能,也使大面积提高班级数学成绩提供了可能。

数学学习就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它主要在于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用团队精神面对困难,用构建的群体力量去战胜困难,现为中外课改专家所倡导。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即在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深入课堂的同时,不要出现“合作学习吞并独立学习”的现象。学生的学习遵循着“独立学习—生成问题—合作交流—获得结论”或“形成新的问题—独立思考—融入自我智慧库”的过程。独立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独立学习的深化。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认识、思想和可以交流的观点,合作就可能流于形式或只是低层次的交流,只有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交互作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会呈螺旋上升。因此,如果经过个体思考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可以完全独立解决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可以体悟的情感、价值观、就应该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合作学习要防止“帖标签”效应,要科学地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形式、内容和过程,不能滥用,不能有形式或无内容,不能浅尝辄止。第二,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6 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 的探究能力,提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际问题,造成学生的心理紧张,激发他们努力解决问题的愿望。第三,师生共同参与到数学合作学习活动中去,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学生与老师共同协作去展开问题和解决问题。第四,在合作学习中,要充分体现民主和谐的师生气氛,要求师生平等,共同参与数学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整个活动过程要呈现出一种共同协作探讨的氛围。第五,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要以学生活动中的资料和事实为依据,使学生共同反思,得出实际问题确切的结论。

应当看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一个积极的过程,要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张扬;要培养出一个好学生,我们就要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通过批判性思维,发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为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提供机会,让他们能独立思考,懂得怎样去寻找新的资料,经常问个为什么,让课堂教育贴近生活,接近社会,直接参与到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体会感受到课堂的开放性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在数学合作学习活动中,老师设问一般不宜提出太多的内容,而是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相互讨论,查阅资料,收集信息,使用现代科教等手段去主动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开放的、主动的、活跃的和群组式的,以活动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独立性,教师总是给每个同学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让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欢乐、激奋和成功。对于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要不厌其烦的给予指导,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实践中去,学生的作业,而是要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或者根据自己的要求来进行编写,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发挥想象能力,创造性地去完成作业。

在今后的教学中,为了能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平等,教与学和谐统一;体现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流、互动过程。真正的上好每一堂数学课,我力求做到:

⑴ 读懂课本,了解学生。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

理解教材内容,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教学的任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把握教学的起点和发展的线索。

⑵ 全面准确地进行教学目标定位。

关注教学目标的全面性、适切性,以及可行性、阶段性,对教学进行正确的定向。

⑶ 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学生的“学”上。

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和过程;提供学生自主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自觉转换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⑷ 正确处理教学内部的一些基本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以“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

内容与目标的关系。依据目标和学生实际来选取和组织教学内容,内容与目标保持一致性和可行性。

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整体把握局部,通过建立局部之间的自然、有效联系形成整体结构。

活动与接受的关系。适当选用,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没有独立思考,合作就会流于形式;没有合作交流,独立思考难于深化和完善。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

数学“好课”的一个公式:

数学“好课”=“数学化”教学+高超的教学技艺

参考文献

9.小议《新概念英语》教与学 篇九

[转]如何使单词“记而不忘”

下面举例说明:

Weird a.不可思议的 分解为we+ird,ird就是没有头的bird(少了开头的字母b),联想一个情景:一觉醒来我们变成了无头的小鸟,这的确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Bliss n.好福气,天福 谐音“不理事”,联想一个情景:一个人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打理,别人什么事情都给他做得好好的,这个人真是天生的好福气

Dearth n.饥荒,饥馑 分解为d+earth,d为“冻”的汉语拼音的开头字母,earth为土地,联想一个情景:当土地冻起来之后就长不出庄稼,所以要闹饥荒,闹饥馑

Waif n.无家可归者 分解为wai+f,wai为“外”的汉语拼音,f为“放” 的汉语拼音的开头字母,联想一个情景:一个人被外放的时候,他必定是有家难回

Pore vi.钻研 谐音“泡”,联想一个情景:一个科学家在钻研问题时需要花很多的精力,要在里面“泡掉”许多时间

Pauper n.穷人 分解为paper+u,paper是“纸”,u借用汉语读音“有”,联想一个情景:富人有的是钱,但穷人光有纸没有钱,所以光有纸的人就是穷人 Caprice n.怪想法 分解为cap+rice,cap是“帽子”,rice为“大米”,联想一个情景:我们平时把大米都是放在米缸里或米袋里,但有一个人说,我不用米缸装大米,也不用米袋装大米,我要用帽子来装大米,这个人的这个想法就是怪想法

Languid a.没精打采的 谐音“懒鬼的”,联想一个情景:一个懒鬼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做,什么事情都不想做,所以每天都是无精打采的 Elf n.淘气鬼 与self(自己)相比较,elf是少了头的“自己”,联想一个情景:一个小孩子很顽皮,他把自己的头都给玩没有了,真是不折不扣的淘气鬼

Cactus n.仙人掌 分解为c+act+us,c为“刺” 的汉语拼音的开头字母,act是“作用”,us是“我们”,c+act+us就是“有刺作用于我们”,联想一个情景:仙人掌最大的特征就是浑身有刺,我们只要用手去碰,它的刺就会扎我们

以上是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的资料,小孩子很感兴趣,尤其对那些不常用的生词,通过这种形像的转换,就会牢牢地记住,记得前几年还看过台湾一个漫画学英语生词的资料,“吊床”hammock的谐音是“害马渴”,作者画了一个马在吊床上,下面有桶水,马把脖子伸得老长,就是够不着,害马渴,呵呵~

生词的记忆方法很多,但是能同时做为一条更加深入的常规的教学手段解决音形对应的记忆方法在哪里?

最近将过去《语音学》和《词汇学》的学习笔记拿出来看了看,在最近几次课上,我开始对整句进行“意群”的分解,那么,生词是否可以通过分步骤的“音节分解”辅以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讲解和领读呢?打个比方,elephant , 可以分解为e le phant,三个音节,分别用音标标注在每一个音节的下面并用提问启发孩子形象化的记忆,孩子记住了每个音节的发音和字母组合以及这个字母组合所对应的音标,这种“笨办法”的积累,结果是不难想像的。

老版《新概念英语》在磁带中没有生词的领读,即使有的话,孩子初学时,机械的模仿,是不可能分清最容易弄混的几个元音,更不用说双元音的分辨了。

《青少版新概念英语》教学中,学龄前儿童的生词的音形对应准确把握,是不可能通过课后的复习独自完成的,我现在已经遇到这样的难题,就是不得不“回炉”,通过反复训练将孩子错误的发音的痕迹从孩子的脑中消除,这是一项比较麻烦的工作,在未来的课时安排上,我会把它做为重中之重。

10.《程序性知识教与学研究》读后感 篇十

一、子课题研究立项开题情况(见子课题研究申报表)

二、子课题的研究过程

几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展开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语文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培养语感和加强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

任何课题的研究必须有理论来支撑,理论是课题研究的航标,理论学习要贯穿在整个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一直认为:要“研”起来,要先“学”后“研”,努力实现两个“零距离”:向理论学习,研究理论发展的最新动态,努力实现本课题的教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最前沿的“零距离”;向学生学习,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努力促进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本课题成员必须进行针对性的理论学习,不断探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使课题实验始终处于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课题研究一开始,全体课题组成员就集中进行了新课程理念、课题研究理论和小学生心理教育策略方面的学习。学习《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学习培养语感和积累语言的相关理论专著和文章,借鉴他山之石;外出学习,学习其他学校开展同类课题和不同类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方法,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有效策略;学习学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学期计划,保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得到贯彻和落实。

(二)开展调查问卷 了解学情动态

我们在课题研究之初和后期分别开展了两次调查问卷。开展课题研究初期的调查问卷,通过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对阅读、语感和语言积累的情况作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为课题研究的计划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开展课题研究后期的调查问卷,了解研究的成效,为课题结题提供数据。

(三)提出实验假设 组建实验班级

1.提出实验假设

①在朗读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诵、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包括难以言传的文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培养语感的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地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就是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悟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传神描绘、情感思想。诵读是感受和理解的过程,是语感培养的开始。)

②在品词析句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文本的意韵、情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或明或暗地表达出来。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才能心领神会,引起情感共鸣。反过来,只有引导学生善于对那些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使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断提高,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逐步的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并形成良好的语感。)

③在发挥想象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小学生的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往往携带着丰富的想象色彩,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基于此,只有充分发挥小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让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变成具体形象的画面,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和形态,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感。)

④在广泛阅读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语言积累越丰富,语言感悟能力越强。语感训练仅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必须把课堂精读与课外泛读结合起来。课堂精读是基础,是知其要领,悟其方法;课外泛读是发展,是转化为技能,养成习惯。扩大了阅读量,积累了语言,就增强了学生语言感悟能力。)

2.组建实验班级

①实验对象的确定。选择实验班,实验的对象为我中心小学三年级 5 个班 240 名学生和四年级2个班75名学生共315名小学生。实验采取以班为单位的方法。其他班为对照班。经过前测没有显著的差异。

②实验控制。实验班和对比班在学校上课、自习时间及所留作业相同,教学手段相同,在实验中,不增加任何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条件。所不同的是:实验班按新的教学形式组织学习,对比班按常规教学形式上课。

3.研究方法

以教育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为主,组建实验班,在实践中验证实验假设,搜集数据,进行不断的总结、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对策,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并结合个案研究法、教育观察法、文献研究法、教育调查法等,注意认真搜集、整理、分析同类课题的研究信息及前人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提高研究者的理论修养和认识水平,促进和改进课题研究工作。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调查表、谈话和问卷等形式接触和了解教育或研究对象,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研究。

4.实验主要内容。

①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在新的课堂中开展多种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听、说、读、写的实践,亲身感受语文学习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A关于词句积累。每天要求学生背记一个好词,一句优美句子。具体操作方法:周末布置全班学生写读书笔记,周一交给老师查阅后,老师从中挑选出五个同学的最佳笔记,按天轮流带全班同学记诵。(每天大约需要五分钟。) B关于成语积累。全班按座位顺序,每周指派十名同学利用每周的阅读课时间,为全班同学讲述成语故事。这样,学生每周可以认识十个成语,并了解它们的含义及运用。 C关于优秀段落或古诗词的积累。每周指派一名学生,选一首古诗词或一段优美语段抄写在小黑板上,带领大家诵读。指导学生开始大量阅读名人名作,如冰心、老舍、朱自清、鲁迅、巴金等人的著作。以上三个方面的语言积累都只需要教师将任务布置给学生,一切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小孩子的表现欲极强,每个人都希望将自己积累的好词句,好成语,好古诗词带领大家一起读、背。另外,每个学期,我们还指导学生进行两次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积累语言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将平常所学的、所积累的有实践运用的机会。自从我们的实验展开之后,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极高,热情高涨,都能积极投入到语言积累的活动中。

②立足课堂,培养方法,构建有利于培养语感和语言积累的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形式课堂结构形式。研究学生自读自悟和广泛涉猎语文和语言形式下的语文学习。

③研究“读”的内容、形式,研究教师作用,研究“读”的指导,使学生在“读”的实践中,提高“读”的层次。

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人际交流的过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自由、愉快的心理状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学活动。学生的思维才能充分地、创造性地展开;学生才会想学、爱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学生自学取得成功时教师应予激励,使学生拥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在学生自学有困难、有障碍时,教师要主动、耐心地辅导、点拔、帮助,为学生解忧排难。只有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人性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四)加强总结反思,提升研究成效

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我们组织教师定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结合课题研究制度,组织实验教师进行课堂模式交流、研讨,说课评课、说想法、谈体会,交流信息心得;撰写教学案例、写教学随笔,积累素材、总结经验;不断反思实验方法与策略,提高科研水平。认真上好课题研究汇报课,研究课注重体现课题的研究,注重案例的评析与整理工作。

期末每位教师写好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课题组长写好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报告。每月定期一次集体活动,教学片每月定期一次集体活动、一次教学研讨课,积极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批文入情,诵读涵咏,内化吸收,培养语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每次课题活动能做到有中心发言,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疑难、困惑或经验、建议,全组老师一起积极探讨,对改进教学水平有很大程度发启示和帮助。每学年组织一次论文、案例、反思评选活动,并将优秀作品进行汇编。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每位实验教师要撰写一篇课题研究论文。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并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三、取得的课题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1.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学习过程中的读书、思考、讨论、感悟,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指导者、引导者。对学生讨论的要求不高,以放为主,首先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引导学生在重点、难点上讨论,甚至是争论。

2.改变了课堂教学的传统观念。通过研究实践,扭转了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课外知识延伸的状况,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出现了可喜的转变:学生不再单纯围饶课本转,而是把学习语文运用到实践中,并从课外吸收到了更多的“语文营养”。

3.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研究热情。我们为了使实验研究顺利进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初步构建了一套比较适用的培养语感和加强语言积累的教学模式――“五阶段教学法”,我们的目光不再停留在课堂上,学生的目光不再停留在课本上,学生乐学,教师易教。

4.重视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学习的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表现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应该得到及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多用富有情感的评价,而不是乱抛“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之类的“术语”,不良的学习习惯能得到及时的纠正。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语文阅读实践的积极性,学生逐步领悟了培养、发展语感和加强语言积累的方法。

5.促进了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研究心得和主张,《课堂教学中培养语感的三大策略》等论文50多篇论文在省市区级获奖或汇编。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通过研究,我们已初步构建了“培养语感和加强语言积累”的课堂教学模式――“五阶段教学法”。

第一阶段是巩固语言。督促学生积累语言每周要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每节课前五分钟积累词句或积累一首古诗词或一段话。

第二阶段是整体感知。通过学生的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把课文读通读顺。

第三阶段是探究发现。在学生整体感知语言材料之后进行的。此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一是揣摩词句,敏化语感。语感,学生只能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获得,教师再好的讲解只能是自己的感受,绝对代替不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因此,教师必须不失时机的利用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指导学生在把握词语正确含义的基础上,对文章的选词炼句加以揣摩比较,可以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其义”,又力求“究其义蕴”的目的。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让学生的语感得到升华是培育和训练语感的有效策略。语感之“感”,源于所感之“语”。只有不断地对词语、句子进行品味、比较,才能在感受语言的美妙中训练正确的语感。就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如朱媛斌老师在教学《猫》的时候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中的几对关联词和关键词去揣摩,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二是美读文本,内化语感。美读是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与朗读内容的完美统一。美读可以使儿童的心灵得到滋润,美读可以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激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欣赏性的朗读,让学生通过读,跟着语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再把所体会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这样的美读练习,能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深入探索,在读中培育语感。 选择精彩的语段让学生诵读、美读,在丰富其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能够使其获得对课文的“正确而丰富的了解”。因此,作为教师,把朗读和吟诵的的权力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品读好文章的“原汁原味”,返朴归真,是训练和培育语感的有效策略。如,柯洪萍老师在教学《小桥流水人家》一课时,就把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吟诵,朗读,把作者对家乡的热爱的情感在一遍又一遍的情感朗读之中领悟出来。

第四阶段是讨论研究。把学生探究、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小组内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讨论解决。在讨论的过程中注意研究具体的语言材料,不使讨论变为空谈,流于形式。研究的内容可以是文章的内容,可以是作者表达中心的方法,还可以是个别词句,更可以是学生对文章的独特见解和看法。

第五阶段是评价拓展。这个阶段是学生对学习材料、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的反思和评判,是教师对语言材料学习的归纳总结,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同时把语文学习拓展到课外,鼓励学生去读与课文相关的著作,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三)课题研究促进了实施策略的初步掌握

①在朗读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诵、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包括难以言传的文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培养语感的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地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就是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感悟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传神描绘、情感思想。诵读是感受和理解的过程,是语感培养的开始。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是培养发展学生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根本方法和途径,为此,我们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的语文阅读实践为基础,突出一个读字。以读为主线。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各种形式的读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A感知读。 学生预习或初学课文时的读为感知读。目的是感知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建立初步的形象,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人、事、景、物,在头脑中“活”起来。形式多为朗读。B理解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读都可称为理解读。而这里强调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种方式的读以默读为主。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一边读一边想,在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一步一步深化。C研究读。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当学生碰到疑难问题或认知产生冲突时,再去读课文,把自己的观点拿到文中去印证,也可以从文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让其他同学去研究。研究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的,读完后依然可以讨论、辩论、争论。通过读深化理解,促使讨论,通过讨论的气氛使读更加有滋有味。研究读可以是朗读,也可以是默读。D体味读。体味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及独特的心理感受通过读的形式外化出来。此种形式的读多在理解了内容之后,形式多为有感情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这些读的方式不但在整篇文章的教学中循环,而且在每一课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②在品词析句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文本的意韵、情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或明或暗地表达出来。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才能心领神会,引起情感共鸣。反过来,只有引导学生善于对那些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感的精确性和敏锐性,使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断提高,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逐步的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并形成良好的语感。

③在发挥想象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小学生的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往往携带着丰富的想象色彩,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比如,他们会说“下雨”是“天空爷爷哭了”,“太阳下山”是“太阳要休息了”等。基于此,本人以为,只有充分发挥小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让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变成具体形象的画面,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和形态,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感。

④在广泛阅读中培养、发展语感,加强语言积累。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语言积累越丰富,语言感悟能力越强。语感训练仅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必须把课堂精读与课外泛读结合起来。课堂精读是基础,是知其要领,悟其方法;课外泛读是发展,是转化为技能,养成习惯。扩大了阅读量,积累了语言,就增强了学生语言感悟能力。

(四)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① 丰厚了学生的语言材料积累。学生积累背诵的优美词句、语段、古诗词非常丰富。主要是词句、成语、优秀段落或古诗等形式,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②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验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每当作文时,学生不在觉得是在做“无米之炊”,优美词句,成语脱口而出。学生陈逸菲等同学参加全国“海峡冰心”杯小学生作文大赛获得了二、三等奖。许轮轮同学在秀屿区小学生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③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积累习惯。通过老师各种语言积累形式的引导,以及语文时间活动的开展,以激发了学生的语言积累的兴趣,养成了语言积累的习惯。现在,这些学生已经人手一本读书笔记,而且看好书、读好书巍然成风。如有的班级人均订阅报刊2份,有效地促进阅读的开展。

④ 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及自我表现能力。由于实验中所有的语言积累的途径、过程都是由学生们自己组织的,而且每个学生都有多次上台的机会。因此,实验后,学生们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上台不再妞妞捏捏,而是俨然一位严肃的小老师,大大方方地组织同学背记优美词句等。

四、对现有研究结果的讨论思考

(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成果均是建立在语文实践的基础上的。

(二)学生对文本独特体验与文本价值取向必须统一。学生在训练语感时,通常会暴露出认识上的不清晰、理解上的不全面、领会上的不深刻、感受上的不到位、体验上的不切实、直觉上的不准确等诸多问题,而且有时会由于学生语言感悟的自由度过大,导致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发生。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引导策略,保证学生的语言感悟始终朝着目标的方向发展。要求我们既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让学生从中去辩明是非,形成个性化的人格。在尊重多元性和独特性的前提下,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认识不违背基本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始终成为真、善、美的追求者。

(三)丰富语言积累与培养语感是辩证统一的。语言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活动要依赖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因此,扩大阅读、增加积累是学生“语言感悟”的关键。语言积累越丰富,“语言感悟”的能力就越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仅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高度重视课外阅读。

(四)语感的形成,是语文传意现象的积用,需要长期的历练、内化,希望学生从文字上去感受它所代表的全部意义,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语感训练毕竟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实践。

(五)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题研究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习惯于接受知识,而不是去发现,我们的课题研究要求学生积极积累语言,获取新知识,这样对于习惯接受性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

上一篇:在市规划建设局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温暖的一天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