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如何高效复习历史的方法(通用14篇)
1.高三如何高效复习历史的方法 篇一
利用好课堂时间
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把老师要求的内容该机的记,该背的背。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都是与高考有关的重点内。虽说老师不是出题人,但是人家经过了那么多年的高考(一般带高三的老师都是有经验、教龄比较高的),凭多年分析高考试题的经验,高考试题知识点走向还是比较清楚的。所以,一定要跟紧老师的步伐复习,不能浪费了课堂时间。
多做题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做题的过程中,平时复习比较薄弱的环节很快就能发现,可以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复习。做题多了也会形成分析试题的思路,拿到题就不会盲目了。在第一轮复习结束的时候,就可以高考真题,平时做题的时候给自己定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做题,可以锻炼做题速度。
新高考改革包括哪些内容
改革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改革后,普通高等学校依据考生的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简称“两依据一参考”。一是考试科目。
全国统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3门,不分文理科,使用全国卷,其中外语科目含听力和笔试两部分。
选择性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高校选科要求,结合自身特长兴趣,首先在物理或历史中选择1门,再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即“3+1+2”模式。报考体育类、艺术类等专业的考生还须参加相应的专业考试。
二是考试安排。全国统一考试按教育部规定的时间组织考试,选择性考试与全国统一考试同期安排。
三是考生总成绩的构成。考生总成绩由3门全国统一考试科目成绩和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满分750分。
其中全国统一考试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50分。选择性考试首选科目中,物理或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
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自主选择的2门科目按等级赋分后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
四是招生录取。改革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按照物理、历史两个类别,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
高考期间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高考前的饮食
高考前的饮食问题应该是考生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家长总是换着花样的给考生做吃的。其实高考不需要在饮食上有太大的变化,因为高考的能量消耗和平时上课的能量消耗差不多。不需要额外吃东西,高考前的饮食和平时差不多就行。
高考期间应注意饮食卫生,特别的东西反而不利于消化吸收,可能还会引起肠胃紊乱,甚至不消化拉肚子。尤其是高考3天里,太凉的东西不要一次性吃喝太多,不要贪吃凉的东西,以免影响考试。
考场熟悉
高考前准备工作之一,前一天都要去熟悉考场。如果在本校考试,当然就没问题。如果考场在外校,需要熟悉路径、考室的位置、座位的位置等。特别注意厕所的位置,不要有陌生感。
2.高三如何高效复习历史的方法 篇二
一、更新观念是适应新形势变化的前提
1. 更新教学观念
新形势下能利用的教学时间只有课堂45分钟, 因此要更新时间观念, 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新课标下历史高考主要考查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凸显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化, 特别是越来越多地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 考查学生的三维目标。
例如:2010年江苏卷第21题:“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 盛于宋……”试题展示了四则关于饮茶文化的新材料, 要求通过对饮茶文化的探究考查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仅就知识讲知识, 而要强调新材料的应用、新问题的挖掘, 让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2. 更新教师本位意识
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意义建构的帮助者, 真正的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 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所以要破除教师本位, 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注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培养学生学习的体验性。
3. 转变史学观念, 关注考纲变化
在复习过程中要有敏锐的预见性, 及时获取史学动态和高考信息。如近年来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等彰显在高考试题中, 而文明史观由于内涵丰富, 尤其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 以文明史观来命高考试题逐渐成为一大流行趋势。所以, 我们在历史复习中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
当然, 真正指导我们复习的具体文件是考纲, 应吃透考纲, 领会高考意图, 既要依据考纲, 又不能拘泥于考纲。
例如:2010年江苏卷第2题: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 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
A.征辟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C
在2010年江苏考试说明中并未明确提到九品中正制这个考点, 与此相近的只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而如果复习中仅仅局限于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变化, 而没有涉及选官制度的变化, 就有可能漏过此知识点。
二、调适教学策略是适应新形势下高考的关键
1. 落实“四步导学法”
即导学—讨论—点拨—提高, 实行“先导后学、先学后教”的教学流程。编制教学案, 提前发到学生手中, 让学生提前对考纲和知识结构有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 老师利用新材料、新问题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深化和检查。
例如:“在复习《现代中国外交》时, 通过课件展示相关材料, 要求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一边倒”方针的必要性;尤其着重探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与“一边倒”是否矛盾。这二者之间是否矛盾并没有现成的答案, 通过课堂讨论能很好地打开学生的思维, 扩大视野, 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2. 强化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规律性知识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 这就要求在复习中多研究综合能力考试的性质、目标和要求;重视挖掘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 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变通和迁移能力, 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总之教师要善于总结一些规律性的历史知识, 交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3.关注社会热点
历史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 决定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联系现实, 突显时代气息。在密切关注现实热点的同时, 还要从历史的角度总结社会发展规律。这既是近年来历史试题的鲜明特色, 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要求。
例如:2009年江苏卷第12题:分析右图可知, 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选项及图片略) , 此题不仅考查了中美关系这个近年来高考的热点, 还与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当今世界上活跃的组织机构联系了起来。
4.注重地方史教学
3.高三复习如何发挥例题的高效功能 篇三
关键词:高三复习 例题 高效性
一、例题设计的高效性
例题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灵活性,能帮助学生知识网络化、方法系统化,能从多种思考问题的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
1.了解学情确保例题的有效性。了解学情,定位好例题的广度和深度,例题的难度和深度决定学生的参与度以及课堂例题的效率。由所教班级的学生学情来确定例题的广度和深度。例题通过努力学生能掌握就务必铺垫到位,通过努力并没有什么收获的要大胆取舍。对学生有效的例题方能提高学生的参、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达到例题的高效功能。
2.一题多问确保例题的整体有效性。《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根据考纲要求有层次的设计问题,能让各层次的学生有题做,达到各自水平的需要。他们能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去大胆猜测、质疑、探究、合作,通过努力能解决问题,各类学生参与例题解决的各环节中,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这样既能全面提升班的成绩,又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例考查公式求通项结果组成等比数列;变式1考查对前n项和的理解,加深了对公式法的理解;变式2考查公式法分段函数的形式求通项,知道公式法的易错点;变式3考查公式法求通项变形后用累乘法求通项,让学生感受到公式法在变形后通常会用哪些方法来解决,形成一个方法的完整体系。这种设计例题不但从知识点内在的本质理解,还从外延变形的角度完整的刻画方法体系,使学生摆脱简单的模仿,直通数学本质,达到高效的目的。
4.同问异述激活思维。有些考点表面是孤立,我们就看一看能否从同问异述的角度去挖掘知识点或方法的理解。同问异述从一定的跨度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给学生的思维打开一扇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这两道题表达完全不一样,却都考查线性规划斜率型的问题,同一个问题不同角度的表达,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例题解决的高效性
高效的例题设计还需要高效的解决过程 。波利亚在他的“怎样解题表”中将数学题目的解决分为四个步骤,即弄清题意、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例题解决过程要注意的几个事项:
1.充分发挥例题的审题功能审题即弄清题意,是解题的基础。常见审题方式有:(1)斟字酌句,弄清问题:看清一些容易看错、容易忽视、容易误解的字词(2)抓住关键词,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抓住关键性的词语,就能把握题目的本质属性,快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3)深入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有些题目的条件需要加工方可认识清楚。(4)注意题目的目标:从题目的结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例题的解决过程要发挥例题的审题功能、培养学生审题意识。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引爆解题思路。当今的例题教学,许多老师主张对例题“讲细”和“讲透”,讲得汗流浃背。这种纯粹的灌输,让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只会机械模仿不会变通,造就能力低下。张奠宙教授在其访谈录中说:“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的有机组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恰当组合。”由此可见教学原则的重要性,辩证灵活利用教学原则是教学的真谛。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遵循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是一个既科学又非常讲究艺术的过程。老师给恰当的时间让学生理解题目、相互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问题能在老师的恰当提示下去独立解决问题;能清楚解决方法的来龙去脉,这才是真正的引爆学生的思维,走出一条自我解决问题的途径。
3.捕捉思维共鸣的机会触发解题思维的深刻性。问题解决“重点突出”、技术运用不露痕迹,思维发展得以落实,达到师生思维同步共鸣的境界,就能把例题的解决方法自然的刻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大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度。以下是三个比较容易引发思维共鸣的方式:(1)三小教学法,“小坡度,小转弯,小步走”的三小教学法能时刻让师生间的思维处在最近发展区,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处、精彩处容易引起心灵的震撼或感悟,引发思维的共鸣,产生解决问题的灵光。(2)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学习的“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让我观看能掌握问题的百分之二十,让我参与活动能掌握问题的百分之五十,让我讲给别人听能掌握问题的百分之九十”。在解决例题的过程中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既鼓舞了该生又激励了其余的学生,引起思维的共鸣。(3)展示学生典型的错误。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辨认、识别、领悟、改正,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的原因,然后展示正确的解题过程,正反强烈对比更能深刻理解解题方法。
4.注重通性通法方可举一反三。有些老师讲例题时,刻意的追求一题多解,这些除了给学生欣赏和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神奇之外,基本很快就遗忘了。讲例题的时候一定突出通性通法,通性通法是解决某类问题的普遍方法,它通常以基础知识为依据,基本方法为技能,解法思想符合一般的思维规律。注重通性通法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做到举一反三的功效。
5.例题表达的示范作用。张奠宙教授在其访谈录中说:“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挥者、合作者,同时也是领导者和示范者,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例题是学生今后解题的榜样,尤其是书写表达方面。老师常抱怨学生的表达乱七八糟、错漏百出,学生疑惑自己为何总是对而不全,这是平时例题不重表达引起的坏习惯。例题要肩负起表达的示范作用,例题表述规范、周密,方能解决对儿不全的疑难问题。
三、发挥例题举一反三的功效
有些老师喜欢快速讲例题,急于做大量的练习,在例题的处理上,不注重解题思路的分析、引导、总结,只给出正确的答案,至于思路如何得到,解决方法如何形成更是从来不提。学生只会简单模仿不会思考,只要稍微一变题目学生就不会做。原因学生对数学本质没有理解,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对于经典例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挖掘100次,这样的效果要远胜于对100道题浅挖一次”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例题的教学,追求解题方法的普遍性,达到讲一题,通一类,做一题,通一遍,这是讲例题的目的。数学学习需要一定程度的模仿、记忆,但是不能完全依靠它。
总之,高三的例题复习,例题设计的合理合情,方有大价值;例题的解决方法得当,就能产生高效性,完善总结、做好例题的示范作用,将能发挥例题的高效功能。
参考文献:
[1]章健跃.理解数学是教好数学的前提[J].数学通报,2015,(01):61-63.
4.高三化学高效复习方法 篇四
一、继续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正确处理好课本与练习题的关系
在多年的高考化学复习中,发现有的同学在高三复习时完全丢开课本的知识体系,不在课本的知识点和重点知识上下功夫,而是盲目地练了大量的练习题,但对课本上的知识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只能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大家都知道:课本是复习的依据,更是教师编、选一切练习题、测试题的依据。因此在高三复习阶段,仍然要继续读好课本、用好课本,还要正确处理好课本与练习题的关系,因为任何练习题、任何参考资料都不能完全代替课本。
二、对化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高三复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已基本掌握的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把握复习备考的重点和方向
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高考化学问题的基本依据。研究课程标准和考纲,对照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有目的地找出课本上的知识点和考点,把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深化和提高,有针对性地选适量的不同类型题进行精练,切忌搞题海战术。许多教师的经验表明,高考复习阶段使用400个左右的题目就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训练效果,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让每一个训练题都落到实处;而传统的“题海战术”往往是“水过地皮湿”,学生整天泡在“题海”中疲于奔命,过后却收获甚微。
二.如何高效复习化学
1、首先明确,任何化学反应,从元素周期表角度考虑
化学的反应原理都是最外电子层是否“饱和”的问题,物态的化合价基本符合元素周期表分规律,只有少数多化合价的,要抄下牢记。做一个专门学化学的笔记本,把“非常规”的记录,包括所有反应的特殊颜色、气体、沉淀、变价等值的注意的特殊反应和元素。
2、其次重点记录,特殊元素,一定要牢记分清
特殊元素就是反应能产生特殊气体、沉淀、颜色的元素,还有变价元素、组合元素(酸根)等,这些都高考化学的考点与解题入手点。在本博有归纳化学解题入手点大全,里面全都是特殊反应、易混知识点。希望大家自己总结,而不是认为有了这些内容,就高枕无忧。
3、运用比较,同中求异
在元素化合物中有一些元素化合物之间存在着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联系,容易引起混淆,对于这些物质,可采用比较法,进行综合分析,一一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找出其共性和差异,以获得牢固、系统、准确的知识。
4、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在复习中,应尽可能将元素化合物与生产、生活、环境、自然、能源等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学习化学知识不仅仅是用于考试的,而是有实际意义的。
三.高三化学逆袭方法
1.纠错查缺专攻弱项
整理几次大型考试的试卷,一方面统计各主干知识点失分情况,筛选易失分的知识或题型,在综合强化训练中有意识地进行专题训练。另一方面分析失分原因,如是否答非所问,是否找不到解题思路,是否按要求准确使用化学用语,基本原理或规律运用灵活与否等。
2.针对易错点训练
对薄弱点和易错点进行强化训练。加深对教材实验的理解,深刻理解教材实验的原理、熟悉实验现象、掌握实验操作、注意实验的干扰因素、成败关键。重点题型训练与限时训练相结合,选择题、无机综合(推断)、理论综合、实验综合、选考模块分项强化,并结合限时做题提高审题、解题能力。
3.强化主干突出重点
5.高三历史复习方法 篇五
1.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2.凭借时间、空间两条线牢牢记住历史事件
3.多看历史方面的书籍
4.学好古文,牢记实词、虚词的用法,这对于以后想学中国古代史的你相当有用!
5、平时多看历史有关的书,最好是贯穿时段较长、涉及面较广的通史,有利于建立知识网络和兴趣;
6、做练习很重要,买套卷子,专门做选择题,一道题隔开时间重复做它几遍;
7、简答题,论述题一般需要背点东西,可以根据关键词来记。先把要记的一段文字分开类型,例如记“什么原因”之类,先分开每一段是“政治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等等。再列出关键词,如“半封建半殖民”“民族融合”等,就算不能逐字完全背出,考试也能根据关键词“吹”出来。
8、说到这个“吹”,在文科考试很重要。之前看多点答案,看答案是怎么答的,考试时根据背好的关键词按答案的格式扩展开来,这就是“吹”的精髓!
有人讲,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现在世界各国的争端和战争,回顾历史,和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欧洲和西亚的帝国时代,多么相似,历史上的悲欢离合的悲剧、喜剧,我们的现实不也在一幕幕重复上演吗。
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乐趣了,那么对历史就会有深入的体会,对现实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6.高三数学二轮如何高效复习 篇六
高三数学二轮如何高效复习
1.变介绍方法为选择方法
高三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储存了很多解题方法和规律,如何提取运用是第二轮数学复习的关键。“给出方法解题目”不可取,必须“给出习题选方法”。选法是思维活动,只要在如何选上做文章,才能解决好学生自做不会,老师一讲就通的问题。
2.变全面覆盖为重点讲练
第二轮数学复习仅有两个半月的时间,从面面俱到从头来过一遍是根本做不到。要做到紧紧围绕重点方法,重要的知识点,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近几年的重点题型,狠抓过关。
3.变以量为主为以质取胜
高三数学复习中一切的讲练都是要围绕学生展开的,贪多嚼不烂,学生如果消化不了,那么,讲再多也没有用。只有重质减量,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减少练习量,不是指不做或是少做,而是要在精选上下功夫,要做到非重点的就少做甚至是不做。
4.变以“补弱”为主为“扬长补弱”并举
虽然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因素很多,但是学习兴趣和爱好与成绩绝对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一味的强调“补弱”是不科学的,要因人而异,因成绩而异。一般,成绩居中上游的学生,应以“扬长”为主,居下游的学生,应以补弱为主。处理好扬长、补弱的关系,才是正确的做法。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一、研究考纲,把准方向
为更好地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教师应指导考生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考试要求和命题要求,熟知考试重点和范围,以及高考数学试题的结构和特点。以课本为依托,以考纲为依据,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复习时要花大力气,突出以能力立意,注重考查数学思想,促进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命题指导思想。
二、重视课本,强调基础
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强调对通性通法的考查,并且一些高考试题能在课本中找到“原型”。尽管剩下的复习时间不多,但仍要注意回归课本,只有透彻理解课本例题,习题所涵盖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例如,高二数学(下)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求椭圆中斜率为平行弦的中点的轨迹方程。此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方法在2005年春季高考、2007年秋季高考、2010年秋季高考的压轴题中多次出现。加强基础知识的考查,特别是对重点知识的重点考查;重视数学知识的多元联系,基础和能力并重,知识与能力并举,在知识的“交汇点”上命题;重视对知识的迁移,低起点、高定位、严要求,循序渐进。
有些题目规定了两个实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叫做“接近”,以递进式设问,逐步增加难度,又以学生熟悉的二元均值不等式及三角函数为素材,给学生亲近之感。将绝对值不等式、均值不等式、三角函数的主要性质等恰如其分地涵盖。注重对资料的积累和对各种题型、方法的归纳,以及可能引起失分原因的总结。同时结合复习内容,引导学生自己对复习过程进行计划、调控、反思和评价,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突破难点,关注热点
在全面系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第二轮复习应该做到重点突出。需要强调的是猜题、押题是不可行的,但分析、琢磨、强化、变通重点却是完全必要的。考生除了要留心历年考卷变化的内容外,更要关注不变的内容,因为不变的内容才是精髓,在考试中处于核心、主干地位,应该将其列为复习的重点,强调对主干的考察是保证考试公平的基本措施和手段。同时,还应关注科研、生产、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归纳,这对提高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就大有裨益。
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策略
一、抓《考试说明》与信息研究
在二轮复习中,不可能再像一轮复习一样面面俱到。那么怎么提高复习效率呢?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吃透精神实质,抓住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捕捉高考信息,吸收新课程的新思想、新理念,从而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使复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突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再挖掘
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甚至一些高考试题能在课本上找到原型。尽管剩下的复习时间不多,但仍要注意回归课本,只有透彻理解课本例题,和习题中所涵盖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当然回归课本不是让你死记硬背,而是对着课本目录回忆和梳理知识,对典型问题进行引申,发挥它该有的作用。
三、抓好专题复习,领会数学思想
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重在知识和方法专题的复习。你的基础知识在第一轮应该掌握的差不多了,第二轮复习主要是进一步巩固第一轮复习的成果。加强各版块知识的融合。尤其注意知识的交叉点和结合点,进行必要的针对性专题复习,比如函数和导数、立体几何等等。
四、加强思维训练,规范答题过程
解题一定要非常规范,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道题都失分。所以大家要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务必将解题过程写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要一步一步答题,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条理清楚,步步有据,规范简洁,优美整齐的答题习惯。在第二轮复习中我们认真学习高考评分标准,学会踩得分点。
五、及时总结反思,明确改进方向
7.高三如何高效复习历史的方法 篇七
一、正确认识“开卷”, 纠正错误倾向
1. 有人认为“开卷考试”就是打开课本、资料, 抄抄便可
这些人认为复习时只需看看课本, 做做资料, 考试时便可以应对自如了, 没有必要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这些想法是错误的。其实, 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对于历史开卷试题来说, 不会过多地出现客观题, 而让你轻易地抄到答案。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真正意义之一, 就是为了减负, 但减的是学生对那些复杂知识识记, 而不是对知识掌握的淡化。至于历史基础知识不仅要掌握而且要能够熟练应用。
2. 复习只重听讲而轻训练
在各学科争分夺秒的情况下, 有的考生只注重听老师讲, 记笔记, 课后却不去消化回馈, 导致遗忘过快, 而在考试时不能够在课本、笔记中找到所需要的答案。
3. 复习轻理解而重识记
这类考生就是抛开课本, 也不太听老师讲解, 只大量地做题, 埋头于题海之中, 并单纯背诵习题答案, 这样在考试时当题目稍稍转换就会产生误答、乱答现象, 从而导致失分。实际上, 只要将听讲、识记、训练这几种复习方法融为一体即可。
二、夯实基础, 系统复习
在历史的复习中, 一定要准确记忆和理解基础性的历史知识。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能力是基础知识的运用。只有把掌握基础知识, 能力的培养才能水到渠成。如何才能夯实基础知识?最好的方法还是按课、单元、专题全面复习, 逐一进行整理, 以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1. 单元复习
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小的知识网络体系, 以中国古代史“统一国家的建立”为例, 可以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关系等分成类去整理, 综合各“类”的整理, 就形成了有关“统一国家的建立”的“块状”知识结构。然后再按照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这条线索来整理, 这样就形成了本单元的“线状”结构。“块状”结构可以使学生系统形象地掌握历史教材内容, 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升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 “线状”结构中的典型例题解析又能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不同方法去理解巩固已有的基础知识, 目的是能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块状”结构与“线状”结构结合在一起, 就形成本单元的知识系统。
2. 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是单元复习的深化和系统归纳。它要求把具有同类性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 重新梳理线索框架结构, 这样有助于弥补单元复习的不足, 给学生一个更加清晰明了的脉络, 而且还有助于打破原有的教材体系限制, 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重组。如在复习“近代化探索”这个专题时, 可以按照学习西方器物——学习西方制度———学习西方思想这条线索进行专题归纳梳理, 学习西方器物包括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制度重要运动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学习西方思想有新文化运动。这样归纳整理不仅能强化学生的记忆, 更易于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3. 学科间综合复习
要注重各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联系, 找到学科知识的结合点, 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下面这道江苏省宿迁市2006年中考探究与实践题。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 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八荣八耻”。
(1) 红军为什么要“远征”?红军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
(2) 长征精神, 是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体现。请你围绕“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写出能体现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古训 (可以是诗句、成语、对联、谚语、俗语等形式。至少两条) 。
(3) 为在全社会倡导学习、践行“八荣八耻”, 你校开展“知荣明耻, 从我先行”倡议活动。请你完成倡议书提纲的相关内容。 (写出两条)
这是一道政史综合题, 其中第二、第三个小问题就涉及到政治内容里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科综合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 学会重新排列组合, 重视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做到融会贯通, 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遇有此种类型的试题公式化、概念化、贴标签口号化, 以使学生尽快适应试题类型, 提高成绩。
三、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注意挖掘教材, 把握重点
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必须有驾驭教材的能力, 既要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知识, 又要引导学生跳出课本并及时回归教材。只有这样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同时才能准确提取知识, 培养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注意精讲多练, 及时巩固
目前历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课时少, 任务重。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 合理科学地安排好课堂练习时间, 才能在繁多作业中得以落实好知识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练习题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时效性、灵活开放性, 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 突出主干知识的深度考查, 以充分体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 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切不可生拉硬拽去套开卷考试命题的模式, 大搞偏题怪题难题。
3. 仔细研究中考说明, 把握中考命题方向
初中历史是以陈述知识和讲解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社会问题为主要认识目标的课程, 综合复习是对所有知识的大检阅, 量大时间紧。因此, 必须仔细研究中考考试说明, 紧紧把握考试命题方向, 使学生明白哪些知识是识记内容, 哪些是理解掌握内容, 突出重点、难点, 做到复习有针对性。
4. 关注时事热点
“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 这也是中考命题的特点。纵观近年来各省市中考历史命题, 一个鲜明的特色是以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 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所以复习时要高度重视一年来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历史因与热点问题联系而生动, 学生要以历史的眼光解读时政, 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丰富现实热点。例如, 江苏省宿迁市2008年中考的探究与实践题, 主要针对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重大热点;而2009年的探究与实践题, 针对的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五四运动90周年这两个热点。
8.浅谈如何使高三生物复习达到高效 篇八
关键词:联系 对比 总结 高效
高三主要是复习课,复习课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复习课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同时高三的学习生活又很紧张,学生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如何让学生在复习课中主动地、愉快地学习,利用有限的时间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全面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在多年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和分析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对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高温会对蛋白质的结构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学生比较清楚影响的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原理是碱性环境条件下蛋白质中的肽键与Cu2+发生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上述两个知识点学生基本上能记住,但在习题中就不会运用了,例如,“高温处理过的唾液淀粉酶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这一句话,学生往往认为是错误的。学生认为高温导致唾液淀粉酶空间结构被破坏,酶的活性消失,肽键也断裂了,从而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学生作出这样的判断说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并不牢固,不透彻底。对此知识点可采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方法来解决,学生非常熟悉生鸡蛋高温蒸煮之后变成了熟鸡蛋,熟鸡蛋的成分仍然主要是蛋白质,并不是就变成了一堆氨基酸,否则就可以将熟鸡蛋当做氨基酸粉来买了,氨基酸粉的价格是鸡蛋的很多倍。(可以简要给学生介绍有一种儿童型的蛋白质过敏症,可通过服用氨基酸粉来代替蛋白质满足儿童发育对蛋白质的需求,但价格非常昂贵)这样学生在轻松的心情下即可达到对知识牢固掌握的程度。
二、同类问题总结到一起
生物的知识点是比较多的,比较零散的,将有类似特点知识总结到一起可利用有限的时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课堂效益最优化。
例如,生物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涉及很多实验材料,将课本中涉及的实验材料优点总结到一起对照可便于记忆。总结如下:1.豌豆作实验材料的优点:(1)豌豆为自花、闭花传粉植物。(2)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3)繁殖周期短、后代数量多,便于统计。2.玉米作实验材料的优点:(1)玉米既能自花传粉也能异花传粉。(2)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3)繁殖周期短、后代数量多,便于统计。3.果蝇作实验材料的优点:(1)易饲养。(2)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3)繁殖快。4.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细菌作实验材料的优点:(1)结构简单。(2)繁殖快。5.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优点:(1)结构简单。(2)只含有核酸和蛋白质.6.基因工程中原核生物作受体细胞的优点:(1)繁殖快。(2)多为单细胞。(3)遗传物质相对较少。
再如:课本中涉及“骨架”一词的包括:细胞的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在进行类似以上总结时,可采用教师引导并组织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汇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横向联系,重新整合,强化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三、对实验进行对比,实现能力的提升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很多现象的发现及结论的产生是离不开实验的。有关实验的习题在高考中占的比重很大,并且在高考中有一部分是考查实验基础的掌握,要在高考中取胜,学生必须对实验掌握的很牢固。在复习中对实验的学习,可采用先记忆后理解再记忆的方法,最终达到实验设计能力的提升。在学生对课本上实验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构建实验有关的知识网络,实现对实验材料、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记忆。例如,课本中涉及的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有:1.观察DNA和RNA分布(30度水浴保温)。2.还原糖鉴定(55—65度水浴1—2分钟)。3.过氧化氢酶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90℃水浴保温)。4.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水浴保温)。5.DNA鉴定(沸水浴加热5分钟)。需要用到酒精的实验包括:1.脂肪鉴定(50%酒精洗浮色)。2.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分裂和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95%酒精配制解离液和洗去卡诺氏液)。3.提取色素(无水乙醇)。4.叶片脱色处理(热无水乙醇)。5.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70%酒精存放小动物)。需要用到显微镜的实验包括:1.脂肪鉴定。2.观察DNA和RNA分布。3.体验细胞膜的制备方法。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分布。5.质壁分离与复原。6.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7.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对于没有条件将所有实验都进行操作的学校来说,学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对实验进行记忆,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及实验设计能力的提升。
四、学生搜集易错字
生物高考中解答非选择题时,若出现错别字则不能得分,所以考试中最忌讳出现错别字,很多学生专业术语记得很准确,却因一字之差而丢分,实在可惜。只要平时作业和考试中注意整理和总结易写错的一些名字词,能有效地解决此情况。整理错别字要让学生自己完成,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易错字,小组内整理,再将各小组整理好的总结到一起。学生可在平时多看看记记,考试前再多看几遍,避免无谓的失分。学生整理如下。
斐(菲)林试剂、双缩脲(尿)试剂、镶嵌(不会写)健(建)那绿、吡(比)罗红、类囊(不会写)体、嵴(脊)、脊髓(不会写)、佝偻(不会写)磷酸二酯(脂)键、液(叶)泡、肽键(健)、必需(须)氨基酸、纺锤(缍)体、睾(睪)丸、三体综合征(症)、腺嘌呤(票令)、吲哚(引朵)乙酸、雌(不会写)性、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溴、麝、酚三字不会写)重铬(各)酸钾、黏(粘)性末端。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构建知识网络,分类整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高三生物复习课堂达到高效。
9.高三如何高效复习历史的方法 篇九
这积累的内容可分两个方面,要求每位同学准备好两个本子。
1、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高三阶段,需准备好一本基础知识的摘录本。在平时做练习时,或在听老师讲课时,一遇到自己不曾掌握的语音、词语、成语、近义词区别法、标点用法、病句识别法等都随时记录,且时常翻阅,熟记于心,这方法如能坚持半年,定可提高高考中选择题的得分。
2、写作材料的积累
高考作文在高考中占60分,是所有功课中的所有题目里占分最多的一道题。我们对这道题绝不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一定要积极采取主动,平时做个有心人。所以,要准备好一本材料摘录本,平时阅读时遇上好的例子,要做好摘录。
那么,什么样的例子才是好例子呢?一般说来,例子可正可反,可以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但常被忽视的细节,但这些例子都必须是能给我们启发的,能震撼我们心灵的。它的内涵越开放越好,应“横看成岭侧成峰”,能以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做人的道理,这样,我们在写作时,碰上不同的话题却可用这相同的材料,只需在论述时,围绕这材料的和话题吻合的那一侧面展开论述便可。
10.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方法谈 篇十
高三历史备课组执笔人:王芳
专题复习在高三学年历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对单元教学成果的巩固,又是使知识系统化、形成能力的关键环节,同时又为第三轮综合训练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专题复习应如何适应高考的需要,我们高三历史备课组经过近阶段研讨,在下阶段的复习中努力做到:
一、归纳分类,整理大专题。
归纳分类,就是把散见于历史课本各章节中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有联系的内容予以纵横联系,形成一条条粗略的专题知识线。此时的分类归纳,应从宏观上去把握,宜粗不宜细。先把历史分成几个大块,便于学生总体把握。比如,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也是一部列强的侵华史,还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二、坚定不移的坚持我们历史组的学案教学法。
2008年12月4日—6日,我们历史组的教师去孟津一高取经,学回来了孟津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学案教学法。所谓“学案教学法”,就是老师们在上课前先把这节课的内容编写成一份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学案”,然后在教学中真正落实四步公式:学生预习----老师精讲----学生训练----拓展提高,也是就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最后再认识的一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和教师循环式的讲解,来夯实学生对知识和体系的掌握。于是,在对世界史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就开始尝试着运用学案教学和四步教学公式。
首先在上课前把编写的针对二轮复习的专题学案发给学生,指导学生重点关注学案上的第一部分【高考风向标】,然后让学生实践,带着重点去回顾基础,填写知识;学生自学完之后,提出问题,老师重点讲解问题和体系,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的认识;第三步,学案第二页的高考模拟训练,让学生做到再实践;最后针对学生易错的问题,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达到对知识的拓展和提高。
实行学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高课堂利用率,减少学生走思分神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读,时而写,时而记,时而思,时而答,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历史学习活动。
学案教学为教学提供了一种与传统备课方式完全不同的模式。传统的教案以“教师为本”,且教案有“单用性”,只供老师自备、自用,而学案是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突出了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特点是: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
何“学”,学案的使用不但明显加强了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还显著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另外学案教学也使个人与团队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个人的能力再大,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都一个人扛,所以学案必须集思广益、由学科组集体编写。这就要求备课组成员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因为“合则共赢、团结就是力量”。
教育“常教常新,愈教愈精”,关于学案的编写与使用,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这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同时也非常期待各位领导和同仁给予指导。
三、上好讲评课
专题复习阶段还要做大量的试题,如何讲评这些试题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那么,怎样上好讲评课呢?我觉得应抓住以下四点:
第一、总结归纳,讲评错误率较高的选择题以及容易混淆或出错的概念
将错误率高的问题归类,哪些属于政治文明史,哪些属于经济发展史,哪些是文明发展史,这样一来将知识归类,以小专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更易于掌握做题的关键点,也易于区分易混淆的概念。
第二、知识拓展,寻找本质规律
很多学生反映,老师讲过的题我都会做,但下一次类似的题目再次出现,又傻眼了。问题所在就是知识不能活学活用,关键是学生没有抓住题目的本质规律。这就要求老师在评题时给学生讲明一般规律,比如,一个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一般都会找到经济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以后类似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就好做多了。
第三、引导纠错,讲评时可由学生谈其做错的原因以及做题时的想法,再根据情况引导与纠错
讲评课也一样要注重师生的相互交流,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思考过程、错误原因、作答路径等等。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随时调整教学行为,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全身心的感受学生的提问,而不是怕耽误和浪费时间,不管不顾,按着自己的思路一直讲下去。关注学生,及时的解决学生出现的困惑,才能设身处地的为学生在学习上“排忧解难”。
第四、强调规范,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看到下学期学生的文综答题卷,那真叫五花八门、花样百出,有答错地方的,有私自将原题目互换的,有私搭乱建的,有从头到尾一个句号的,像这样的卷面的主观分就大打折扣。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不厌其烦的教导学生:
1、找准角度,明确答题方向后再落笔。找准问题中的关键词,由关键词明确重点任务,分条理的阐述答案,并要在每一个段落的前面标清求答项的关键词,这样易于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
2、针对材料解析题,不能抛弃材料想当然,像“从材料中得出什么”这类的问题,只能依据材料找答案,像“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什么”这类的问题,就要包括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务必做到“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组织答案时遵循这样的基本要求:在内容上要面广、点多、话短;在格式上要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只要抓住以上四点要点,讲评课不再会枯燥、没内容,反而成了学生“亡羊补牢”的好时机。
当然,讲评课的联系也要做到“精、准”,不能“多、繁、怪、偏”,习题既有科学性、又有前瞻性,关注社会热点,体现高考命题走势;要以学科知识为主干,综合设题,体现学科交叉渗透,将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时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也正是文综考试的最高要求。
四、依托教材,解决“抓了专题丢了课本”的问题
学生在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时常会犯“急功近利”毛病,总想通过某些捷径,能迅速提高学习成绩。为此,许多学生往往沉浸在各种高考辅导材料和题海之中,抓了专题复习材料而丢了课本的现象比较严重。而目前书市上有关历史专题复习材料非常多,即使编写再好的专题复习材料,也不能代替课本,课本是“高考之本”,离开课本,那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肯定是学不好的。所以在高三第二轮专题复习和第三轮针对性综合训练中,都不能离开课本,所有的资料只能是“课本”的辅助材料,“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复习时,必须要回到课本中去,必须与课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1.高三如何高效复习历史的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教科书
在高三阶段,进行历史复习教学时,应以课本为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历史教材是高考进行命题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从事历史教学的老师应加大对历史教材的研究力度。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在教材的研究分析和把握处理方面很多历史老师做得还不够,笔者在此对高三历史复习中用好教科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更好地发挥教科书的作用,为高三学生提供帮助。
一、对模块的前言认真阅读,把握模块的复习重心
比如在《历史必修一》的前言中就说道:“对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以及阶级斗争进行理解,从而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以便于从历史的角度来评判不同的政治制度,看待其产生、发展过程和最终的影响,理解因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而最终导致了政治变革,并能够科学地解释和评价历史变革;从人治过渡到法治、从专制过渡到民主是一个漫长的艰难过程……”这段文字要求我们在复习历史的过程中注意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必修一的主要内容涉及重大的政治事件、政治制度以及相应的代表人物,其目的是为了对人类的社会政治领域进行全面的把握,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探讨其主要影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把对历史知识的讲述结合到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之中进行把握,从而保证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认识和掌握历史知识。
二、构建科学的脉络结构体系
在高考的“考试说明”中列出的编目往往是比较粗略的,一般为课程标准内容的缩写或是一课的大标题,但是课程内容却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們应该将“考试说明”和“学科指导意见”以及课标和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在“考试说明”中列出的考点放回教材或“学科指导意见”中进行细化并加以理解把握,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对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进行准确把握。首先应对本专题所讲述的脉络体系进行梳理,对“专题小结”给予充分的重视;其次是理清所学专题和邻近专题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对中外的联结和古今的贯通给予充分的关注,从而形成较长时段内完整的脉络体系,拉长观察的视野,对历史发展的趋势进行充分的把握。因此,我们应将历史概念或者事件放入历史的某一整体时期中进行思考,发现其在这一长时段内的特定历史意义。
三、对知识间的逻辑联系进行把握
在这里有2011年浙江省的高考文综题,其调研卷中的一道历史试题为: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以下选项中,为世界两极格局情形下发展多极化趋势表现的是( )
①成立欧洲联盟 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第十次召开 ③中国在联合国中成为维持和平的特别委员会中的一员 ④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跃居到资本主义大国的首位
A.③④B.①②
C.②③④D.①②③
很多从事历史教学的老师都认为这道题目出得太难、考得太细,对不结盟国家首脑第十次会议究竟何时召开,很多教师都不是很清楚。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考点是不是真的考得很细。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两次提到了不结盟政府和国家首脑会议,即第一次与第十次,那么为什么会对这两次会议加以强调呢?编者有什么样的立意与用意呢?不结盟政府和国家首脑的第一次会议主要是为了体现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格局开始出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而不结盟政府和国家首脑的第十次会议则是为了显示在两极格局彻底瓦解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因此,将这两个事例放入教科书中是因为其有典型的意义,这充分显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对历史事件的时间问题所进行的考查,它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记住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而是让学生将历史事件放入大的历史背景中,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段,事件出现的意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考命题尽量避免对机械记忆等低层次内容的考察。作为从事高三历史教学的老师,我们应在对学生记忆负担进行减轻的基础上展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基本要素与能力:时序观和时空观。要想达到这个效果,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就要做足功课,对历史的发展路径进行认真反思。从而充分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去对一个个零碎、孤立的知识点进行机械记忆,这就是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用好教科书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陈亚利.例谈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用好教科书[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6).
[2]武文.高三历史复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5).
[3]赵良.浅谈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用教材教[J].教学研究,2011(7).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市第36中学校)
12.高效的高三数学复习法 篇十二
第一步:学生进入高三之前, 教完高中数学三年所有的新课内容。暑假要求学生对高中数学所有的概念、公式、定理进行整理、记忆。
第二步:高三第一轮复习, 以当年或者近几年的天利38套为主线, 打破以前的顺序, 抓住主干知识。刚开学, 安排一些简单的内容, 如复数的计算、二项式定理、不等式的解法、极限、集合、线性规划、统计等这些知识点。它们的计算性更强, 理论性相对较弱, 学生只要接受一些固定的解题模式即可。应该给学生强调:这些考的不是难度, 比的是熟练的程度, 就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 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得很好的。这些题目本身就多以选择、填空这样的小题形式出现。对于好学生这些分数不能丢, 不太好的学生这些更是拿分的知识点。
比如明天计划复习复数, 我今天会拿一节课给学生上自习, 就要求他们先把书上关于复数的定义、运算定理记住。有些老师喜欢上复习课, 又把知识在黑板上讲一遍, 经过调查, 这种简单知识的简单重复的效果并不好, 老师只是在自我安慰, 以为学生记住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放手专门给他们时间自己记忆。然后就和学生一起, 按照38套固有的顺序, 寻找每套题中出现的复数的题目, 一起做, 一起讨论解决, 讲之前学生一定要做, 当然不是一定要求每个都完成。今年38套关于复数的题目都讲完了, 你觉得学生的效果还不好, 还可以找去年的38套里的相关题目。其它知识按此流程复习。
给学生列个知识点复习的进度表, 这样自觉的学生就会提前有的放矢。提倡数学课上课前两分钟, 学生提前做一道今天要讲的题或者回顾一道上节课讲过的题。
第三步:主要按照38套大题的顺序, 三角函数、概率、函数、导数、向量、解析几何、数列、立体几何。
比如三角函数, 讲之前还是会拿专门的时间给学生记公式, 然后先讲关于三角函数的选择和填空题, 再讲大题。其它知识点大致也按这个模式讲。
需要强调的是:
1、像三角、导数、数列这类计算性很强的, 就应该着重强调学生要把公式记熟。
特别是像三角函数里的二倍角公式这种考试频率出现较高的公式要重点记忆。
2、概率有些老师喜欢讲的很细, 方法讲10多种, 我认为没有必要。
方法多了学生在用的时候不清楚, 应该还是讲主要的技巧, 如特殊要求先考虑、插空、捆绑、平均分隔板法等。重点不是讲技巧, 而是放在对题目的理解和翻译上。概率讲的再多, 哪个又能肯定自己在高考场上想的就是100%正确的呢?
3、函数应该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复习时长也较长。
用38套之前就应该仔细的讲解有关基本函数的图像、性质, 并要用其他的参考书加以充实。
4、解析几何可以分层要求, 基础差一点可以去找分, 不要求把整个题都做对, 不要产生害怕的情绪。
重点放在求曲线方程、韦达定理这些容易的采分点上, 这部分对学生的计算要求也很高, 不要看见有多个未知数就浮躁, 平时就应该练习些复杂的计算, 千万不要报平时就不算了, 考试时再算的心态。
5、数列和解析几何都易于压轴, 数列概率更高。
所以更应该强调数列的基本运算和技巧, 选择、填空里的数列要做对。不好的学生可以放弃太难的构造。对于优秀学生应该专门复习压轴题。
6、立体几何在高三下期讲, 讲的时候传统解法和空间向量并行。
重点强调前三个大题要做好。高三下期进入第二轮复习。
13.高三历史学生自主复习方法指导2 篇十三
一、熟悉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思路第一轮按专题模块加通史复习,侧重专题模块。(从2012年8月——2013年1月),主要目的是夯实基础。意思是说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通史。我们制定的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注意基础知识落实”,我们把它称为“地毯式”扫描。时间比较长。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差生、后来者、外来者)
第二轮主要根据考试说明的顺序,通史加专题复习,侧重通史。(2013年2月——5月上旬),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第二轮复习时,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轮搞强化训练,侧重练、讲、评和回归教材。(2013年5月上旬——6月6号),目的是提高解题能力,查缺补漏。我们提出了“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薄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要求学生抓好两条复习主线,一方面是对照《考试说明》看教材和教材的标题,注重基础知识,把握阶段特征;另一方面是对照试卷看题目,查漏补缺,以适度紧张的平常心、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强烈的自信心。例如我们要求学生结合《考试说明》,最后落实每一个考点,个个过关。
二、学生第一轮自主复习方法
第一、制定出复习计划和抽出固定的时间复习
计划就是一轮,一个月,一个星期,一天,要复习哪些。学好历史和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4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可安排在早读之前,晚自习,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不要求将所有的内容都回忆出来(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知识,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第二、指导思想:根据考试大纲、课标和《考试说明》抓双基。
“双基”就是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历史知识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历史基础知识: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线索、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制度和历史现象;既有规律性的认识,也有具体史实,是史论结合的。组成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要素有:时间、地点、人和事。基本能力,《考试大纲》中有明确规定。
第三,认真落实读、记、听、写、练五个环节。
1.读——精读教材。
认真细致地阅读,不留死角。通过阅读,使全面、系统、准确、牢固地掌握历史基本理论。具体来说,精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目录。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把握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2)引言。引言部分往往包含了本章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影响等等,是对本章内容的概括或导入。
(3)正文。正文是教材的重点内容,把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
(4)小字。(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历史纵横、课后习题)这是往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阅读小字部分可以帮助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掌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等。
(5)地图、图片。近年来高考中屡屡出现,而且分值呈增长趋势,特别新课改,地图成为历史和地理学科的交叉点,精读地图尤为必要,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地图中的隐性知识,巩固教材知识。
(6)材料。认真阅读、理解,有些材料,尤其是标有*号的材料,在高考中有可能出现。
(7)注释。教材下面的小字,也属高考知识考查范围。
(8)课后的知识链接(必修部分)及习题。
(9)教材大年事表。按时间顺序排列历史大事,便于比较、记忆。
总之,把握教材要全面掌握、重点掌握、多层次掌握
1)全面掌握:教材 =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 目录+引言+正文 +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课后的知识链接+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主干知识 = 历史事实 +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 考纲要求 + 课标要求
重点知识 =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3)多层次掌握: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2.记。记忆,但须知遗忘规律,理解后记忆,找规律特点,秘籍是反复再反复,反复过程中多放电影。识记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很多,如机械记忆法、逻辑记忆法、规律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联系记忆法等等。
如类比记忆法,我们可以将历史教材中类似的知识综合到一起,通过比较概括后再进行理解识记,将更能提高熟记的程度,提高运用史实的能力。例明朝的内阁制和英国近代的内阁制。
如对比记忆法 :中国近代史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图表记忆法:借助多样化图表,充分调动视觉功能,提高记忆能力(地图)。
如规律记忆法:如分析中国古代历朝文化发展的原因时按逻辑记忆::①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经济发展、社会繁荣;③民族融合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等。按时间顺序勾勒题纲:①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萌芽;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③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④辛亥革命后迅速发展;⑤20世纪30—40年代陷入困境。
如简化记忆法:抓关键词,速记知识要点。此法适用于记忆量较大的历史知识,如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意义等。
以上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教材中还有许多类似历史现象,只要同学们平时留心观察,善于比较,历史基础知识就不会记混,运用时就不会张冠李戴,大大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
3.听 :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才有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可通过课堂教学听讲来摹仿老师分析教材和宏观驾驶教材,特别是学会对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听、记、背)。这是最重要的一环。
4.写——作好课堂笔记。尽量课后去整理。摘要抄下板书,而不是记下老师讲的每一句话。还应该在笔记本的每页留下一处专门记录老师课上口述的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历史知识,或将易混淆的历史知识点记在一起。
5.练——合理训练。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平时不训练,考前搞突击;另一种是忽视教材,过多地使用复习资料,搞题海战术。试题的训练应注意以下方面。
1)明确练习前提:练习必须在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进行。也就是说先看书,后做练习。
2)清楚练习要求:着眼于方法、能力,通过练习掌握方法。平时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训练:
一是审题训练,要求认真审读材料及设问要求,特别要注意设问的规定性条件如时间、空间、中心问题等等。切忌粗心大意,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二是信息筛选的训练,找准关键词,它们是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
三是寻找试题与己有知识关联点的训练,这是作为解题的依托。(学会由已知到未知)四是答题速度的训练。在平时训练中限时,不仅要做到“准”,而且要“快”。五是组织答案的训练(规范)。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①精析题意,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答几问的原则。切忌答非所问,文不对题。
②根据分值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做到详略得当。
③简列提纲,全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阐述,防止要点遗漏。
④观点明确,具有条理性。
⑤语言准确,精炼,历史术语。不留“空白”,保持卷面整洁美观。
具体题型要求:单选题——要求:尽量不要翻书做,依靠自己的预习和课堂理解完成。非选择题——规范解题格式、解题思路及基础知识运用的训练要求;独立完成,不要照抄答案。如果实在不行,看完答案后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答。
3)用好练习资料。练习题以辅导书《一轮资料》、老师分发的试题,特别是近五年的课改省份高考题为主。
第四,强化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l.纵横联系。在复习中作分析、归纳和综合时要注意纵横联系。
“纵”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等。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
“横”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历史的各个侧面在同一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
2.中外联系。复习时一定要中外结合,尤其要把中国历史放到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将中外历史真正融合为一体。如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等。
3.史论联系,史观结合。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复习时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历史和政治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历史现象和本质、共性和个性、继承和发展、偶然和必然等历史现象,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史观有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
4.与时政热点的联系,与学科间的联系,适度关注吉林地方特点。
第五,注意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在建立知识结构方面,首先,我们应高度重视建构章节知识结构。在建构知识结构时,可采用结构图,高屋建瓴,对主干知识进行复习。由于单元章节知识结构,一般都有比较好的落实,这里不举例赘述。在章节复习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注意建立小专题的知识结构图示。
第六,重视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
对课本上的基本事实、基本结论和基本历史原理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灵活运用的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平时复习中,对已经形成的历史结论、历史现象、阶段特征、相关材料等多问“为什么”,多将句号变问号。
具体复习要求:
1、时刻记住教材是根基须常温习(手不释卷)
2、能力(解题能力)是利器须提高(自知之明----听好每一节讲评课,让老师明白你的 不足)、早明白高考题的题型、考查方式、能力要求。
3、抓住课堂环节(听、悟、联想、背诵)
4、课下及时完成作业(积极、主动、独自、完整)
5、抓住每次测验并重视之,在多个方面历练自己。
总之、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胸中有信心、脚踏实地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切忌浮躁、切忌形式、希望大家历经一年的奋斗,收获理想的2013年高考历史成绩,在接下来的历史学习与复习中,你有问题要及时与历史老师沟通,我们会及时提供帮助,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
14.高三如何高效复习历史的方法 篇十四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有许多同学认为提高成绩的办法只能是多背课本,于是付出了许多努力,耗费了宝贵的时间,结果却成效甚微。实际上,要想取得高三历史成绩的飞速提高,必须注意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简单说,就是要抓住三个问题:第一,记什么;第二,怎样记;第三,如何用,即会学、会记、会用。
一、记什么——会学
在哲学里讲要学会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历史学习中同样如此,要善于抓重点。每一章每一节都有许多需要记忆的重点知识点,但是单单记忆单个的知识点难于应对高考要求。实际上高三复习中所说的重点,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考试大纲所列的知识点;2.把握历史概念以及教材中蕴含的史学理论;3.每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以及和前后或横向间的比较、联系;4.教材中的小字注释以及图表信息;5.要紧跟时事热点;6.最新的史学观点。现在的高考大势是与新课程接轨,这就要求高三复习要紧密地结合最新的史学观点,并能联系现实。
二、怎样记——会记
在高三教学中,学生们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记不住,或者今天记住了过几天又忘了。不但学生们很无奈,有许多年轻教师也是经常抱怨。实际上,要想要学生们记得轻松又记得牢固,就必须要有好的记忆方法。
1.阶段特征记忆法。阶段特征归纳记忆,可以清晰把握章节内容,尤其是内容繁杂不易把握的章节。在整理的基础上,不但可以方便记忆,而且对本章内容进行了升华,在知识的迁移应用上就会得心应手。阶段特征归纳记忆,可以帮助学生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入相关的历史阶段中,多角度来阐述问题,或者帮助学生寻找历史比较的最佳切入点,纵向或横向比较、归纳,强化比较、归纳和概括的意识与能力。
以古代史(旧的人教版)明清阶段为例:问题: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衰落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表现有哪些?如果对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有透彻把握,对此类问题,记忆起来就非常轻松。(1)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如实行特务统治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这表明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了,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农民起义水平提高,“均田免粮”口号已触及到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产生和发展。它虽未发展到危及封建统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上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3)对外关系上,明中期后,西方侵略者不断侵略中国,中国实行消极的闭关政策,这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4)文化上,市民文学蓬勃兴起,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文化上的反映。
2.历史规律记忆法。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历史的基本规律。这些“一般规律”不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更是历史学习的金钥匙。掌握了这些金钥匙,不但记忆起来非常轻松,而且在应用中更易于就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
比如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关于古代史上的统一问题,我们会在教材中注意到这么几部分:秦的统一、隋朝的统一、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元朝的统一。比较一下具体原因,就能够得出规律性认识。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②长期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的统一;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稳固的民族共同体;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⑤理论基础,法家学说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①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力量较强,封建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隋朝统一的原因: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条件成熟;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原因:(1)分裂中孕育统一因素:人民渴望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国统治者都设法削弱地方势力;周世宗的改革,使北方出现了统一的趋势。(2)北宋采取正确的方针: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把国家统一的条件简要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统一是必然趋势或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如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融合、凝聚力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经济发展的要求等。另一方面,完成统一的政权需具备一定条件,如综合实力的增强,统治者正确的政策,有利的外部环境等。
除了以上两种最重要的记忆方法外,还有联想、对比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高三复习一定要注重历史知识的升华,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解决问题。
三、如何用——会用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能力的提高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成绩上,因此知识的应用才是高三复习的重中之重。
1.选择题的解题策略:快速、准确审题。明确题目结构,搞清时空范围、基本题型,明确理论观点或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然后选择解题方法。
例如:(1)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2)推理选择题: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3)排序选择题: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4)比较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5)概念选择题: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选择题知识覆盖度大、基础性强、卷中所占份量大,是全体学生的基本得分题,在高三复习中要注意总结解题技巧和规律。
2.主观题的解题技巧。首先,准确审题,即了解考试题目所供信息和考查意图;其次,准确、全面把握材料,结合阅读能力,掌握每一部分材料的核心内容及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关系;第三,准确选择与解题有关的基础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把学到的知识和题目材料所对应部分联系起来;第四,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或用观点分析材料,或用材料论证观点,总之,要有机结合,顺理成章。同时要注意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在主观题测试中,只要注意探寻、总结,阅读能力、归纳表述能力都是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的。
【高三如何高效复习历史的方法】推荐阅读:
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09-03
如何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有效性07-04
高三学生备考复习如何提高效率11-07
高三文综复习如何进行背诵09-11
高三学生高效复习诀窍08-14
如何高效学习英语的指导方法07-05
2011高三历史复习计划08-20
高三复习历史期中试题08-30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设计07-24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