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导向型软件工程课程研究的论文(10篇)
1.能力导向型软件工程课程研究的论文 篇一
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重要的组成因素, 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精细化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的技能, 还要让他们具有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多种岗位选择的资本。因此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要针对教育目的的转变而变化, 将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侧重点, 养成学生适应就业环境的能力。
1 对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调研分析
建筑工程管理职业具有其发展的特殊性, 因此决定建筑管理专业的特点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我国对企业招工要求、学生就业优势分析以及社会调查报告等方面分析, 认为建筑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编制概预算的能力、工程项目现场管理的能力、工程资料整理归档的能力、工程合同管理的能力、工程造价软件使用的能力。对于这些能力进行概括主要就是要求学生要在具备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掌握职业的核心能力。
1.1 学生具备的基本能力
(1)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应用、网络信息传递、worad处理技术等。 (2) 交流能力, 将强的语言汇总能力、善于表达与他人交流能力, 掌握一定的英语能力。 (3) 建筑基础技术能力, 熟悉基本的建筑设计理论知识, 懂得基本施工设备使用能力, 处理施工突发事故能力。 (4) 估价计价能力, 指查阅相关规范, 编制概、预算书的能力等。 (5) 工程实施能力, 主要包括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合同管理的能力等。
1.2 核心职业能力设定为两项, 分别是:
(1)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能力, 能够依据相关的政策和文件等对工程进行快速的预算能力, 对建设市场进行深层次分析与调研能力。 (2)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能力, 在相关企业制度与人员的引导下, 深入施工现场与各方进行深入的合作, 协同施工现场不同工种进行施工现场的管理, 保证施工现场、施工工艺、施工设备、材料等符合安全施工的能力, 同时具有发现施工安全隐患的能力, 做好施工建筑材料管理, 并对建筑施工负责任的能力。在完成了市场对于建筑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具体要求之后, 高职就可以针对具体的要求, 建立有目的的课程设置, 进而将高职建筑管理课程与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培训有效结合起来, 以此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建筑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2 职业能力培养与课程体系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需要综合、多角度地展开。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为能力培养服务。为此, 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充分调查学生就业范围内的主要工作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求, 并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基础上, 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前提, 以培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能力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能力这两个核心职业能力为主线, 设计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侧重于培养能力, 理论课程体系偏重于构建知识结构;理论课程体系为实践课程体系打基础, 实践课程体系又对理论课程体系提要求, 并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进而更好地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培养应用型人才, 必须使其具备职业的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所以, 无论是理论课程体系还是实践课程体系, 均是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展开的。在分析了要培养职业核心能力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 针对每一知识点、能力点设置了相关课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及其实训课程是为培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能力这一核心能力开设的, 而要培养该核心能力先要具备识图能力, 故开设了《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CAD》课程及实训;又要知晓建筑材料、房屋结构、建筑工程施工工艺等, 具备将工程分部分项的能力, 故开设了《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及实训课程。另外, 为了培养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这一核心能力, 在上述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和《安全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等课程。
3 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
3.1 建筑工程管理综合实训课程的设置
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建筑工程的领域比较广泛, 它既包括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也包括建筑产品的使用过程 (建筑物的寿命周期内的管理) 。因此工程管理对于建筑工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寿命的决定性因素。建筑工程管理学习与实训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重要的手段, 它是基于建筑工程新特点的要求出现的实践新模式, 建筑管理学习与实训相结合的课程安排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实践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以最终实现市场型建筑管理人才目标。结合实践的课程模式是以基础课程为基础, 将相关的课程有效的结合, 在不影响理论知识的同时, 实现课程目标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比如在建筑施工设计等阶段, 根据现实中的工程现状, 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让他们自主完成工程的设计等环节;在工程的投标阶段, 有老师设定其所在公司的规模以及建筑资质等基本条件, 让学生依据老师设定的条件完成对工程的投标。其中标书的设计与工程预算等要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按照招投标的运作方式完成建筑实践管理。通过模拟建筑工程招投标工作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建筑管理知识,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尤其是对于学生的综合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模拟实践过程也是对学习过的知识的一次系统的回顾与温习的过程。
3.2 开展教学和考核方法改革
对于教学内容我们应该按照“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方针, 在进行教学时要侧重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对于学生容易懂的知识, 可以采取学生先自学的策略, 然后教师提出实际中的工程管理案例,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思考, 进而利用自学的知识解决工程案例中的问题, 或者将工程案例管理与自己的知识相结合。
在考试考核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笔试模式, 而是将理论与实践应用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 由于建筑管理工程专业的特殊性, 在进行考试考核时应采取两种形式:开卷与闭卷。对于实践的考核还是应该开卷的形式, 重在观察实践操作能力。而对于理论知识应采取闭卷, 重在观察他们对于建筑管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考试改革方面, 开展该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的模式, 即课程结束后, 组织学生参加行业培训及考试, 其考试成绩即为本门课的成绩。通过社会的认证考试, 不仅可以检查实际教学效果, 而且通过考试学生可以取得预算员或施工员资格证书, 为今后就业做准备。这种课程考核与社会认证考试有效的对接, 使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 又能获得职业上岗证书。
摘要:本文主要以对市场对于人才需求要求调查分析入手, 论述我国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 以及存在的问题, 最终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俊伟, 潭有广.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11) .
[2]单洁明.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6 (9) .
2.能力导向型软件工程课程研究的论文 篇二
关键词 汽车电子专业 课程体系 工程能力导向 重构
1 课程体系重构改革的背景
本校的汽车电子专业创建于2003年,专业初建时采用较传统的课程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要求。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知识点及知识的层次为主线,割裂了工作实践的完整过程;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导致陈旧知识点的教学资源占用;技能内容安排不合理,与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脱节;课程的边界划分不科学,造成一定程度的低层次重复教学和技能培养面的不到位;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健全。
2 课程体系重构改革的目的与思路
课程体系开发目的是:课题组着眼于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实现转变观念、锻炼教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社会的目的;以长三角地区汽车电子技术发展为背景,从分析并解决高职工科专业教改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处着手, 借鉴国外同类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开发经验,汲取课题组成员的智慧,将课程理论应用于课程开发和实践活动。
课程体系重构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并进行科学的重构。形成了一套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方案,实现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岗位技能人才目标。
课程体系开发的主要思路是:将本专业的核心工程能力定位为电气与电子控制的逻辑思维能力;线束图、接线图的识图能力;电子检测与故障诊断能力;无图纸条件下的实车故障解决能力。课程体系的重构顺序为系统优先,再到部件最后整车;技能培养的层次为电器控制、电子控制、网络控制;技能的培养需一定量的重复训练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对同一系统不同车型的训练。
3 重构课程体系的具体实践步骤
(1)广泛调研为基础整合课程体系。系部领导、教研室全体教师共同参与以电话、E-mail、专家座谈会、短期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企业锻炼、校际合作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对主管部门、行业、企业、教育专家、兄弟院校、学生等多方面进行广泛调研,在企业专家的深度合作下修订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合理进行核心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的平衡。确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汽车网络技术、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等核心课程。
(2)打造精品课程,形成鲜明专业特色。借助于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全面推动各项课程工程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进行系列课程建设,实现了主干课程精品化,达到通识与专业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并重,形成了鲜明专业特色。
(3)多种比赛形式促进教学方法的提高。系部多次组织教案、说课、课件、板书、教学设计、公开课等比赛促进教题教学方法的交流学习与改进提高。
(4)建立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相适应的实训教学体系。对实训教学内容、项目、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建立以基础性、能力性、生产性、创新性实训为内容的,既独立于理论课教学又与之密切配合的实训教学平台和体系。
(5)技能先导型课程内容安排。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大胆改革传统落后的内容,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排序,按照工作中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行合理的排序和整合,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脉络进行教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掌握连贯的工作方法。
(6)强调主动学习。以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安排学习过程,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搜集资料、确定解决方案、制订解决步骤、具体解决问题、检查解决效果、评判解决优劣一整套解决工程问题的全过程,不只是在学会解决具体工程问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
(7)对学生全方位开放实训室。对学生开放实训室,不仅在仪器设备与时间概念上的开放,而且在课程、学生创新项目等方面也对学生开放。对学生实行目标管理,给学生规定好本学期的实训任务,学生在开放期间都可以进行项目的训练。
4 课程体系重构取得的成果
(1)专业核心工程能力的明确定位。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核心工程能力定位于:电气与电子控制的逻辑思维能力;线束图、接线图的识图能力;电子检测与故障诊断能力;无图纸条件下的实车故障解决能力四种能力。
(2)四种工程能力在具体课程中有机融合。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电器系统分析与诊断、汽车电子系统分析与诊断、整车电路识读、汽车电子设备改装、汽车局域网技术等每门课程中都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体现四能工程能力的培养。
(3)电路系统置于最突出的位置。强调对供电与总线系统、便捷进入与起动系统、照明系统、信号系统、空调系统、报警系统、电动座椅、遥控与中控锁系统、轮胎压力监控系统等汽车各电子系统的学习。学习的次序是系统、部件再整车。这与现代汽车企业维修制度的转变,即汽车的快修、换件为主的维修原则相一致。
(4)培养借助维修资料掌握新车型的能力。汽车电器与电子技术课程立足整车,引用主流车系、车型的电路维修资料,培养学生对整车电子控制技术的融会贯通的理解能力。优点是:有利于工作后的职业成长;不同车型各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的对照学习既有一定程度的技能反复训练也可体会相互区别;有利于学生从接线图中概括原理图的能力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5)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相适应的实训教学体系。深刻认识到实训及顶岗实习教学对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实训教学内容、项目、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建立以基础性、能力性、生产性、创新性实训为内容的,既独立于理论课教学又与之密切配合的实训教学平台和体系。
3.能力导向型软件工程课程研究的论文 篇三
一、前言
电子商务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迅速崛起的新型服务业,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是给予重点扶持发展的领域。工信部的数据显示,国内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了10万亿元,绝大多数企业已经进入了电子商务领域,电子商务人才非常紧缺。然而与强劲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近年来的就业状况却小容乐观,究其原因就是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小足,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人才培养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课程体系建设是关键。以培养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小仅有助于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而且能够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二、就业能力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英国学者Hillage和Pollard在就指出,就业能力是一种获取、维持和更新就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这种观点在后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就业能力就是劳动者获取并保持就业,以及应对职业发展和变迁的能力;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学习、思维、实践等在内的五大能力;董雅宏提出就业能力是胜任工作岗位的各种能力等。
(二)就业能力的构成
早期代表性的构成模型有Yorke的USEM模型和Sewell的CareerEDGE模型。黎良田在USEM模型基础上,开发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3维5要素模型,即就业发展能力由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职业迁移力、个性品质、职业规划意识5要素构成,每个要素下分别有相应的子维度指标。美国劳工部发布了三大基础技能和五大能力的结构框架。英国也提出包括基本学习能力、沟通技巧、信息技术能力等五大就业能力。陈劲调查发现,通过培养个性品质和专业技能,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李庆文则将就业能力概括成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康廷虎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二维模型。
(三)就业能力与课程体系
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能力可以通过课程体系来恰当地引导和学习,经过内化、整合和迁移过程而形成。如构建就业导向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提供更多“顶岗实习”机会;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开展优化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推行双证制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对策。西方发达国家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如美国在大学课体系中同时设置通识课程和综合课程,用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就业能力是与职业有关的综合能力,首先它是多维度的,包括职业能力、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多方面内容。其次,它小仅包括获取和保持职业的能力,还应该包括职业流动和提升所需要的能力,因而是动态变化的。解决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开展就业指导,调整大学生对就业的认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等。其中,课程体系建设是核心和关键。
三、就业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主要思路
构建课程体系一般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分析,找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岗位任务,归纳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结构。然后考虑现有的教学资源、学生特点和课程设置,进而构建出就业能力导向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组织管理方案。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需求、岗位能力和教学现状,可以通过外部调研和内部调研的方式获取。外部调研对象包括已经毕业在电子商务专业岗位工作的校友、企业管理人员、业内专家、专业研究报告、企业发布的电商招聘信息等,内部调研则针对本院本专业在校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课程体系现状、学校环境和教师配置等资源状况。内外部调研以座谈、访谈、调查问卷、参观访问、数据库和网络查询等方式开展。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岗位和能力要求
一般情况下,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典型工作岗位包括:1)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维护。包括网站开发、维护、网络支付、网页设计、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2)网络营销。包括网络调研、网站推广、网络促销、网络交易、网络客服、网站优化、网站维护;3)物流管理。包括作业管理、库存管理、运输调度、物料配送、理货业务、计划控制等; 4)其他。包括行政管理、交易操作人员等。
由此归纳出电子商务岗位的能力要求:1)通用能力。包括基本素质和通用技能,是学生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思想、道德品行、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人文素养和社会适应性,以及交流沟通、自主学习、职业规划、组织和管理能力、创新和协作、信息技术等。这是从事任何职业的高校毕业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2)专业能力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能力两大部分,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商贸营销、经营管理等;专业核心技能包括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管理、网络营销、电子交易、网站建设与维护、网页设计、平面设计、电子商务物流等。3)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是在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基础上,在复杂的真实职业环境下,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自主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的能力和技能。
(三)课程体系构架
根据以上能力要求,将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分解为更细化的素质和技能,然后组建相应的课程模块与其对应,每个课程模块包含若干核心课程。通用能力细分为基本素质和通用技能,对应着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能力细分为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技能,对应专业课程模块;职业能力细分为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对应职业课程模块。每个模块与职业资格证衔接,兼顾学生的基本就业与长期发展。与其同时,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的全过程,是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专业方向和就业选择的一整套体系,以课程、讲座、活动、比赛、咨询等多样化形式出现。
(四)教学组织和管理
1.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材料,本着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选择内容,根据真实工作过程组织教材。教材形式向多载体和立体化方向转变,既有传统纸质教材,也包括多媒体课件、网络教材等融入高科技手段的现代教材。教材范围覆盖主教材、辅助教材、学习指导、参考资源等。
2.教学环境。在软环境方面,培养职业意识,营造文化氛围,经常性地开展职业形势讲座、校园活动、职业知识竞赛及企业参观学习等。在硬环境方面,加强对校内多媒体教室、实训实验室的建设。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实训基地的实际工作,培养学生对本职专业的认知和工作内容的了解。
3.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如在专业拓展课和选修课中,有目的性地设计案例,激发学生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职业素养。
4.实践教学。采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由浅入深分阶段开展的原则。校内实训尽量模拟真实工作场景,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成果引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状况。经常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业务活动,学生从实际工作中学习得到的职业技能知识对就业能力、个性品质的发展有着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作用。
5.教学评价。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评价类型和标准多元化。考核内容要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知识应用、操作技能、团队合作、创新精神、道德素养等综合职业素质。考核可运用笔试、操作题、课程论文、专题设计等多种形式。评价时小仅要考虑最终成果,还要将过程评价纳入总体评价中来。评价的标准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6.师资建设。组建一支年龄、职称、教学和实践经验合理搭配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教师除了具备本专业所需的学历、职称条件外,还必须取得至少一门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经常安排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教改会议和专业提升培训,同时,安排教师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获取最新的工作知识和技能。
四、注意的问题
(一)多方面探索培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校企深度合作明确职业岗位能力及目标,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循序渐进、衔接紧密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和职业型,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问的关系,将人才培养的重心从知识系统化转移到就业能力和素质上来。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增加实践课的比例。理论课以够用为原则,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能力打基础,专业拓展课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专业选修课以培养就业能力为目标。强化校内实训实习和课外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管理和评估。还要依据教育规律、学科逻辑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针对学科特点和能力要求选择教学内容。授课内容从重视知识点的讲授转变到培养社会技能、综合素质上来。
(三)开设职业规划和人文课程
通过职业规划学习,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根据专业特征设置人文课程,开展人文讲座,加强人文课与自然科学课程的融合,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和科学素养。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就业方向。
(四)保持课程体系的动态性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设置,到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确立,邀请实业专家全程参与。同时,对于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职业表现,也要有畅通的反馈渠道。通过这些方式,保持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
(五)鼓励学生参加外社会实践
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等各项能力,能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鼓励学生勤工俭学,这样,学生既能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自我管理、沟通协调和抗压能力也会得到锻炼。
(六)就业指导贯穿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
4.能力导向型软件工程课程研究的论文 篇四
论文关键词:路基路面工程 教学方法 创新能力培养
论文摘要:以培养创新能力人才为目标,从课堂教学入手,对研究型大学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方法展开研究,提出了以讨论法代替传统简单教学、经典基础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实验课程穿插课堂教学、深化课程设计等改进措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路基路面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方向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涵盖知识点较多,主要集中在路基工程及路面工程两个部分,涉及交通工程学、材料科学、岩土工程学、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结构工程等相关学科。课程一般设置约60学时。在开设该门课程之前,通常需要先完成道路建筑材料、交通工程学、公路勘测、土质土力学等课程的学习。传统课程设置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自主完成规定设计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型大学以招收本科层次的学生为主体,履行人才培养职能,塑造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广度。研究型大学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创新环境的建设,在教学环节过程中注重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深度,并具备以现有知识为基础开展相似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以路基路面工程教学为例,教学型大学应力求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掌握,实现知识点掌握的广度要求。研究性大学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己任,注重课程热点问题掌握的深度。当前,区别对待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课程教学十分必要。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对于研究型大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一定影响,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深度和效果。此外,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范围广,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很难实现对知识点的全面、深入掌握。鉴于此,开展课堂讨论式教学、经典基础理论与现阶段研究成果相结合、穿插实验课程、深化课程设计等教学改革意义深远。
一、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是探究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方法。它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设计、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1]。该方法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讨论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方法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扮演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条件。
实施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前提是教师必须预先明确课堂讨论内容,讨论题目应紧扣教学内容要求,把握好题目的难度和深度,并提前3~5天下发题目给学生。教师应提前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内部讨论、互助学习完成相关内容,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标注,留待课堂教学讨论时供大家探讨、解惑。教师应把握题目的讨论方向,注意课堂讨论的节奏,按照教学计划的设置,针对每个讨论题目预留足够的总结时间,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及课堂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讨论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研究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础理论与研究成果结合
了解知识点当前的研究成果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习空间、培养研究意识的重要途径,常规本科阶段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片面强调考试成绩的大环境下,常常采取对书本知识硬性记忆,而忽视了知识点的应用及该知识点的拓展空间[2]。此现象在教学型大学中尤为常见。研究型大学以建设创新环境、培养创新能力为首要目标,在该类院校的课堂教学环节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教师应向学生阐述该知识点最新的研究近况及当前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如在沥青路面设计部分,在讲解道路结构层位设计时,应阐述当前路面力学计算的研究现状以及以弹性层状体系为基础路面力学计算方法的局限及改进方向。
路基路面工程是一门发展较为迅速的学科,新的理论、新的施工机具、新的施工方法及管理方法每天都有变化,在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无视新成果的存在,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无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入最新研究成果辅助教学的方法要求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自己研究方向以外的科研成果,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科教学内容较为宽泛,教师的工作是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在有限学时的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获得最大的知识储备。
三、实验课程穿插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它可以有效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增强实践性。路基路面工程的先修实验课程基本来自道路建筑材料实验及土质土力学实验。如沥青三大指标测试、混合料油石比确定、土的塑液限等基础实验[3]。此处所指的实验课程并非前述此类基本实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设计模型、自行加载验证,丰富课堂理论教学的一种方式。如在进行沥青路面结构层底拉应力计算的教学中,可鼓励学生采用相似材料进行小型实验,采用贴应变片等技术方式完成加载、测试,验证课堂教学成果,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在实验室内针对理解存在偏差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当前,本科阶段学生对实验室的利用较低,除了进行必须的实验课程外,学生很少在实验室进行相关研究学习。为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研究能力,研究型大学的实验室应全面开放,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创新性实验。吉林大学近年来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就是以研究小组的方式在实验室内完成相应级别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四、深化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在土木工程相关专业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以道桥工程专业为例,设置课程设计的课程有公路勘测设计、结构设计原理、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等[4]。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的全面总结,它以完成某一小课题的形式实现对整门课程的一个有效串接,将各个章节看似孤立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到一个大问题中来,使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点充分掌握[5]。
笔者调研发现,当前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多数课程设计围绕理论计算部分,而且主要针对沥青路面结构层设计及水泥路面结构层设计两大部分展开,立题范围相对较小;二是课程设计的难度偏小,学生可以按照书中例题所示步骤机械地完成,没有发挥学生创新空间,收获较小,达不到课程设计的根本目标。分析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采取深化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的方式增强课程的教学成果,满足研究型大学创新环境建设目标的需求。一是,拓展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的选题范围,实现课程设计的多样化,教师将课程设计题目分类,如设置实验类课程设计及计算类课程设计,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自主选择。二是,加深课程设计的难度,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解决复杂问题。可将传统课程设计中进行道路结构层厚度计算的题目改为道路结构拉应力或者剪应力分布规律的分析。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全程指导,随时解答学生疑惑,以实现高水平课程设计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保国.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路基路面工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78-90.
[2] 丁华.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5):204-206.
[3] 王宝民,刘伟.基于创新能力主线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与过程优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3-15.
[4] 梅迎军.路基路面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2):148-150.
[5] 国静.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113-115.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方法
★ 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法探索论文
★ 工程实践课程心得体会
★ 认可IB课程的部分大学
★ 本科毕业论文绪论
★ 工业工程课程创建论文
★ 教学方法
★ 生物绪论的教案
★ 高职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探讨教育教学论文
5.能力导向型软件工程课程研究的论文 篇五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院校 建筑预算 课程标准
论文摘要:文章就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市场急需的工程预算人才为出发点,满足毕业即能顶岗的要求从构建理念、构建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儿方面对《建筑工程预算》这门课的课程标准进行了探紊}生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是职业教育实现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人才办学目标的必然选择。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即根据学生的就业情况,决定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课程建设与开发、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等问题,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市场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实现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
高职教育正在进人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阶段,深化课程改革是核心任务,建设课程标准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切人点,通过构建并实施高职教育课程标准,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来强化高职教育的特色。
1《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标准的构建理念
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标准,应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学生职业能力要求来构建,注重实践性教学,使学生毕业即能够顶岗工作,成为企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按照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完成项目课程体系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
2)按本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来确定课程项目,以完成该项目所需的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模块,以课程模块确定课程内容。将建筑工程概预算的基本知识循序渐进地融于各项目之中,全面合理地掌握建筑工程概预算领域所涉及的知识。
3)依据对相关专业就业的.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
4)关注建筑工程概预算领域最新技术发展,突出新知识的传授,从而满足高职教育实用性、综合性的要求。
2《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标准的内容
2.1课程性质与构建思路:
2.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学生从事建筑工程造价的基本职业能力。
2.1.2构建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通过对高职建筑工程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使学生具备从事本职业所必需的建筑工程概预算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学生敬业爱岗思想和团结协作精神。
课程结构以定额法、清单法确定建筑工程造价为主线进行设计。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同时融人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建议本课程课时为108学时。
2.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具有确定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达到建筑工程造价员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达到以下职业能力目标:
1)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使用方法;
2)定额法确定单位工程造价方法;
3)工程量清单编制方法;
4)清单计价法确定工程造价方法;
5)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2.3课程内容和要求
课程内容和要求见表1。
2.4实施建议
2.4.1教材编写
1)教材编写时应依据课程标准。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2)教材应体现本专业对建筑工程预算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3)教材应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应用案例介绍并加以分析评述。
4)教材中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2.4.2教学建议
1)教学中将现代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主要用于课程要点、难点的讲解,图形图像资料和模拟演示等。
2)教学中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采用以任务引领型项目形式,提高学习建筑工程预算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理论和案例教学相结合,采用启发、讨论、学生展示、课堂讲评和案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通过典型项目的学习,举一反三,掌握编制建筑工程预算的知识和技能。
4)建筑工程预算是一门实践性、地区性很强的专业课,教师应讲授现行的、最新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2.4.3教学评价建议
1)应按各阶段工作任务、能力、技能与素质的要求分别进行评价。
2)本课程因实践性较强,所以必须将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注重对过程、方法、步骤的评价。根据实践环节的过程评价成绩与集中考评成绩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3)要求学生参加造价员资格证书考核,应取得三级造价员岗位证书。
4)本课程按百分制考评,60分为合格。
2.4.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议
1)授课中注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校内实训条件,组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提高手算能力及利用软件编制建筑预算的能力。
3)利用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等条件,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活动,顶岗操作。
2.5说明
本课程标准适用予高中后三年制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造价等专业。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
6.能力导向型软件工程课程研究的论文 篇六
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大多数高职学校一直以来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线专业技术人员, 但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 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程度越来越高, 现代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 对高职学校学生要进行全面的培养, 不仅是文化知识、职业技能, 还有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不断增强, 因此,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就业需求进行改革,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例如, 数控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的工作中站立的时间比较长, 大多数时间需要站在数控机床前进行操作和控制设备, 有时甚至需要加班, 这就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 如果一些学生缺乏体力, 就很难坚持工作。因此, 要求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训练力度, 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从而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因而,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开展体育教学很有必要, 不仅能培养学生职业需求的体能, 还能为我国一线技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
(一)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目前, 高职学校教学的开展主要是结合学生选择专业的特点进行, 同时结合学生的职业规划,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内容不同, 对其体能要求也不同。因此,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结合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进行课程调整, 进一步培养学生工作需求的体能和职业技能, 促使学生在进入到实际工作岗位后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如电工、塔吊等专业的学生, 要加强其攀登和引体向上能力的训练, 提高其攀登的协调性和上肢力量, 以便在工作中能有较好的体能;对于汽运、制冷等专业的学生要加强学生的协调性和灵敏性的训练, 从而提高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而对于平面设计和软件编程等专业的学生要加强对颈椎、躯干后部肌肉的锻炼, 由于此类专业的学生伏案时间较长, 对颈椎的影响较大, 因此, 加强训练力度, 同时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 培养学生与职业相符的运动兴趣, 从而为以后的工作所需要的体能打下基础, 还能有效防止学生发生职业病。总之, 现代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 高职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课程设计, 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职业需求的体能训练, 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结合学生专业的发展方向和职业技能需求来进行,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在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上, 首先对各个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并且对不同职业对身体素质的需求进行验证, 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从而为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打下基础。例如, 平面设计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在实际的工作中的伏案实践很长, 对颈椎和背部肌肉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 可以通过公路自行车等运动来增强学生的训练。并且不断提高学生的骑自行车的兴趣, 促进学生身心的调整, 进一步为学生工作后运动打下基础, 也能为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而促进我国一线技术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
(三)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 体育教学的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并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运动的爱好, 对于体育训练的成果也可以通过竞技比赛的方式来验证。例如, 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体育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自行车运动的好处, 同时配上讲解和演示,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素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如山地自行车、技巧性自行车和公路自行车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要领的细致讲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对动作要领的理解, 为学生职业需求的体育运动奠定基础, 进一步推动高职学校体育教学方式改革的发展, 因此, 在高职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上要推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改革。
三、结论
综上所述, 现代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应重视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改革, 教师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 针对不同的专业, 高职体育教师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 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我国一线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本文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 希望相关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7.能力导向型软件工程课程研究的论文 篇七
摘要:本文针对能源与动力类课程的考核现状,分析了目前的考核方法存在的不足。以能源与动力类专业基础课程“热能动力系统与装置”为例,介绍了作者总结的一套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过程考核方法,以期为高校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考核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能力;考核方法;过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4
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简介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燃烧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热工自动控制原理、电工学等。专业课主要包括锅炉原理、燃烧与燃烧、汽轮机、热力发电厂、热能动力系统与装置、制冷与低温工程、新能源技术等。从课程设置来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涵盖的专业知识面宽、理论与实际并重的特点。
二、专业教学考核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能源与动力专业在课程建设、教研教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随着新型职业化教育在我国各大高校的逐渐铺开,原有的课程考核方法已不能满足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得需要。总体来讲,原有的课程考核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评价指标单一,不利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有的考核方法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权重分别为30%和70%。这种考核办法以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考核权重低。学生为了应付各门专业课的考试,往往局限于记忆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套用公式完成一些计算题目。一方面,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松散,对于专业的重要知识点不能熟练牢固掌握。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忽略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2、师生互动少,学生积极主动性不高。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主讲为主要的授课方式,尽管可以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来促进师生互动,然而收效甚微。学生积极主动性不高,学习过程中没有紧迫感,往往只是到了期末才进行突击复习。
3、考试内容教材话,考察内容片面化。
原有的考核方法中,期末考试分数权重较大。考试内容往往过于片面,大多数只是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将考试内容变成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却忽略了对学生运行专业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考察[1-3]。
三、毕业生能力指标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于2007年,下设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两个专业方向。从目前企业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来看,具有宽广专业知识、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评价。表1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指标。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等5项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考核方式改进方案
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使毕业生具备上述5项职业能力,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的过程管理[4,5]。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热能动力系统与装置”课程为实施案例,提出以“出勤情况、课内报告、课后作业、课内测验、课内实验、课外实习报告、期末考试”等7项评价指标的过程考核办法,注重职业能力的提升,加强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在Word文档制作、PPT制作、演讲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各项评价指标所占权重如表2所示。这套过程考核方法几乎将原有的考核方法完全颠覆,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管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布置任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紧迫感。从最初的教师讲授基本知识,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完成任务,就形成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一套实用学习方法。
五、过程考核实施方案
1、课内报告(10%)
要求每名学生准备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内报告1个,报告时长为10分钟,采用PPT进行讲解。授课教师根据PPT内容、质量、演讲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打分。优秀为10分、良好为8分、合格为6分、不合格为0分。每次课内报告结束后,授课教师做5分钟的现场点评。
2、课后作业(10%)
根据课程进度及授课内容,在第2、第4周、第6周及第8周分别安排一次课后作业,每次作業满分为2.5分。学生在安排作业后一周以内提交作业。每次作业由授课教师手工评分,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各等级转化为百分制得分对应为100分、80分、60分、0分。
3、课内测验(15%)
根据课程进度及授课内容,随堂安排5次课内测验,每次测验满分为3分。评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各等级转化为百分制得分对应为100分、80分、60分、0分。
4、课内实验(10%)
按照教授大纲要求,安排两个课内实验。每个实验满分为5分,其中出勤1分,实验过程表现2分,实验报告2分。
5、课外实习报告(10%)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四学生,根据大四学生课程学习的特点,并结合大四学生即将面临就业的实际情况,要求每名学生在课程结束前进行一次企业实习的过程。要求企业所属领域与本专业相关,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课外实习报告。授课教师按照实习内容、实习表现、报告完成情况进行打分。评分标准为:优秀为10分、良好为8分、合格为6分、不合格为0分
6、期末考试(30%)
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以授课内容为主。题型包括选择题10分、概念题20分、简答题35分,计算及论述题35分。
六、总结
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团队已经初步建立一套完整的过程考核体系。燃烧与燃烧、热工自动控制原理、热能动力系统与装置等多门课程已先后被学校列入过程考核课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过程考核课程的不断实施,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得到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一臻, 李敬波, 马彩. 以过程考核为主导的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4, 16(1): 66~68.
[2] 杨包生, 李云云. 强化过程考核的评价机制探索与改革[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 (19): 24.
[3] 吴卫兵, 高天星, 刘增良. 基于过程考核的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铜陵学院学报, 2015, (1): 118~120.
[4]刘忠德. 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学过程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J]. 高教高职研究, 2014, (4): 143~144.
8.能力导向型软件工程课程研究的论文 篇八
阳艳萍
[摘 要] 学习评价机制是检验高职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培养目标,顺利就业的标尺,传统的高职英
语教学在考核评价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能力评价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 英语教学 评价
一、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英语考试的测量鉴定功能运用的不够科学,考试指挥棒的指向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培养的高职人才与就业需求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评价体系不全面
高职院校在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测仅以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或学生参加的英语应用能力测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形成了教考合一,“一纸定终身”的固定模式。单一的闭卷笔试偏重对学生传授知识的掌握度和继承度的考核,对职业技能和能力评价缺少系统的研究,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应用技能得不到全面地评估。
(二)教学过程中缺少其他过程性评价
课程性质和特色,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充分地体现。为培养高职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操作技能之外的通用能力,教师在教育方法中造就的学生多种素质,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书面考试都不能及时客观地评测出来。
(三)对就业能力的评价不足
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的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被各高校和学生看成是英语水平的重要证明,不少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时必须要求持有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证书。但在人才考核和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些证书不能说明语言能力。强调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和一纸证书,把高职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教学活动的焦点转向了应用能力考试。片面强调等级考试加剧了教师和学生的功利心理,可能破坏学习的自然途径和正常步骤,重蹈应试教学的老路。这显然是和就业导向高职教育的目标—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用得上”的人才相悖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即利用外语解决日常工作事物的能力,这决不是一份等级考试的成绩可以完全说明得了。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在指导教学改革和激励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功能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主要成为了评定奖学金的指标。对全面反馈教学效果,督促教师认真系统地分析教学差距与不足,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励学生综合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缺陷。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改革思路
(一)加强英语应用能力考评
改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适应性,不仅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和社会对高职毕业生应用能力的认可程度上。因此,对高职生学习成绩考核要从单一的卷面测试逐步转向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上来。打破传统的以笔试定成绩的局面,强调笔头功夫和嘴上功夫“齐抓共管”,听、说、读、写、译综合考评,使学生更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摆脱应试学习模式。
学期中,考试分两大块。一块是基础知识考试,考查语言知识功底,检测学生课本知识掌握情况。一块是应用能力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英语各项应用能力的学习掌握情况,这一步可以分成专项能力考
试,根据教学进程需要不定期进行。采用朗读、对话、表演、口译、讨论、竞赛等形式。可以灵活地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随时记分。学生参加的各种校内外英语听说等技能竞赛,按成绩分档次,亦能进入教学考评,以此鼓励学生多学多用。期末时将各项应用能力总结起来,按百分比计入期评成绩。
对于参加英语实训教学的学生,接受校企共同制定“2+l”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考核。企业在共同指导学生实践中,对学生英语技能和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作出各方面的评价,教师在学期总评时,按一定比例归入学生能力考核成绩。这种校企共同参与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实践的考核办法,最能体现就业导向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定向性、适应性的特征。评价结果是高职生就业、上岗前展示英语应用能力水平最有力的说明。
(二)就业综合素质评价
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教育应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学会做事,更好的就业,而且要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素质,学会做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除了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如语言表达与协作能力,思维与分析能力,求知创新能力,爱岗敬业的精神,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等行为。这都是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综合素质的表现。对于这些行为的表现,好的,教师要予以褒奖宣传;不足的,教师要注重培养提高。并且,教师要用分数的形式纪录下来,进入到学生最后的综合考评。以此来帮助教师确立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同时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激发成才斗志,树立信心,提高职业素质,夯实高职人才基础。
(三)英语等级证与职业英语技能证书并行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公共英语教学只能实行素质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上。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处理好等级考试与英语技能学习之间的关系,防止片面强调等级考试带来负面影响。英语等级考试只能是英语学习的一种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将分数作为课程的终结性成绩进入学分。学生如能在完成该课程前取得英语等级证书,证明基本能力趋向社会要求一致,可以提前结束课程学习。
高职英语教学的标准是“实用、够用”,为适应市场需求,遵循就业导向,学校还可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英语技能考试。各行业独有的职业英语技能证书具有行业的适应性,是对高职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鉴定性考试。学生就业时持有一份职业英语技能证书会更有专业性和说服力。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如能根据所学专业取得相应的职业英语技能证书,也应可视同该课程合格。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实用性与功利性的片面认识,培养出既具有熟练英语应用能力,又具有较高职业素质;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改过去高职公共英语课作为基础课,处于被冷落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9.能力导向型软件工程课程研究的论文 篇九
关键词 高职 职业能力 应用文写作 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53 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意义
1.1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我国的职业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特定技能技能的培养,并制定出相应的人才考评标准,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综合化,要求所招的人才具备较强综合职业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型应用文种类陆续出现,电子邮件、网络短讯、户外广告宣传等已经越来越常见,成为了工作的基本要求,这些新型应用文种类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应用文写作的内涵。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能够将传统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内涵扩大化,扩大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接触面,培养学生电脑操作能力和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够拥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应用文写作课程效果良好,就必然能够提高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出有在人才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学生,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1.2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应用文体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其应用和发展能够很直观地表现出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应用文写作能够帮助人们总结实践经验,传播科学知识,交流社会信息等,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应用文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在校时期掌握写作等基本功,提升电脑操作能力。应用文写作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应用写作能力应当成为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说应用文写作是现代人的必修课,单纯就求职应聘来说,应用文写作能力直接关系到自身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人们日常工作更是无法离开应用文写作。就学校教育而言,应用文写作教学可以说是单纯写作教学的扩展,因为它在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拥有更加全面的视角,让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更从容地适应新的职业和岗位。应用文写作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能写作会表达的能力,让学生更快地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促进社会发展需求。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对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种应付思想。应用文写作既能培养学生通用技能又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由于应用文写作面对的是社会大众时刻发生的即时需要,因此其写作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需要精雕细琢,这导致学校对应用文教学并不重视。教学部门、师生对其教学实践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课程建设缺乏强有力的支持,这样以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势必受阻。①部分教师、乃至教应用文写作的教师自身都认为应用文写作有固定的技巧和方法,只需浅尝辄止,不需要专门安排应用文的训练。就学生自身而言,由于应用文写作比起记叙、说明文而言问题稍显简单,给人无趣之感,因此并不太受学生喜爱。这些因素导致高职院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其教学实践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认可。
2.2 教学方法单一,效果不佳
10.能力导向型软件工程课程研究的论文 篇十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软件开发 教学模式 PowerBuilder
[作者简介]牛军涛(1969- ),男,河南襄城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高级程序员,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据库、软件工程。(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131-02
一、问题的提出
CCC2002指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除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外,还具有较强的工程性。”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应该是面向设计的,特别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类课程,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更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对这类课程的教学,必须突出其工程性和实践性。我们于2004年在教学实践中开始尝试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下面以PowerBuilder课程的教学为例,予以详细阐述。
Powerbuilder 是一套十分优秀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工具,具有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可视化的开发界面。它不仅能设计传统的高性能、基于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的应用系统,还能方便地构建和实现分布式系统。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Powerbuilder提供了对OLE、OCX、跨平台等技术的全面支持,因此也成为World Wide Web应用环境下的开发利器。由于Powerbuilder的上述优点,目前不少高校选用其作为“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相关课程的背景环境,它也成为很多高校学生毕业设计所选用的开发工具。
1.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一般是采取知识结构驱动的教学法,教师循序渐进地讲授一门课程的知识点,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知识点。虽然大多数教学环节也有实例,但是对于整个课程来说,这些实例彼此是没有联系的、孤立的。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缺点是:其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看到当前所学的局部知识的用途,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其二,学生在学习中难以抓住重点,往往过分注重细节,以至于淹没在知识细节的海洋中,难以把握整体的知识框架。其三,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讲和练习,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其四,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零碎的、不系统的,缺乏对一门课程的整体把握能力。其五,学生学完课程后,即使考试成绩很好但仍然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对一个完整项目的整个分析和设计过程不甚清楚,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完整地应用起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很茫然。
2.项目教学法。学生学习一门软件开发与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学习一些关于这门课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掌握”和“运用”,即在掌握了基本的概念和关键的技术要点后,具有实际的应用开发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开发实践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运用了基于项目的教学法。它是教与学互动的模式,基本思路是:以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项目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以项目的构建过程为线索安排教学步骤,整个教学过程由项目任务来驱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一个完整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以往教学模式的弊端,促进学生在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方面实际水平的提高。
二、项目的选择
在基于项目的教学法中,项目选择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所选择的项目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项目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一个项目不可能具有某类问题的全部特征,但要能反映问题的本质特征。二是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项目最好来源于实际工作需求,尽可能选择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项目,可结合科研任务、技术开发项目、信息工程建设的需要及实际应用的需要进行选择。三是项目的规模要适中。项目规模过大则在一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内难以完成,学生也难以把握;项目规模过小则难以涵盖主要的知识点,也缺乏整体性和挑战性。四是任课教师对所选项目应当非常熟悉,最好是教师亲自开发的项目。五是项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既可增强学生的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学生专注于项目的技术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在Powerbuilder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选用了“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作为项目案例。系统主要模块如图1所示。
三、教学设计过程
1.分析“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需求和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把一个项目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根据对应的知识点再分成若干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和内容融入对实际项目的理解和实践中。教学过程实际就是项目的建构过程。具体做法是:每一个教学单元围绕一个主题,提出项目设计目标,然后利用项目的设计过程,讲解教学内容,最后给学生布置项目任务。
2.项目教学的整体构想。项目教学的实施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认识Powerbuilder集成开发环境,建立一个新的Workspace和一个新的Application。(2)掌握窗口:窗口的创建、属性、常用函数、事件、基本窗口编程,并创建系统主窗口。(3)学习和掌握PowerScript语言。(4)创建学生数据库以及数据表。(5)学习和掌握常用的窗口控件:命令按钮,单选钮、复选框、分组框、编辑框、编辑掩码控件等,并创建信息录入窗口。(6)学习和掌握数据窗口技术。这一部分是Powerbuilder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的重点内容。(7)学习和掌握高级窗口控件:下拉列表框、树状视图等,并创建信息查询窗口。(8)菜单的使用。建立系统主菜单,对前面创建的窗口进行统一管理。(9)学习和掌握SQL语句,创建信息修改等窗口。(10)学习和掌握游标,创建学生成绩管理等窗口。(11)进行功能调试和系统测试。(12)将Application编译成可执行文件,制作安装盘,交付使用。
3.项目教学的实施案例一。一是主题,包括窗口与常用控件。二是项目任务,指创建学生基本信息录入窗口,如图2所示。三是教学目标,主要是学习和掌握常用的窗口控件:命令按钮,单选钮、复选框、分组框、编辑框、编辑掩码控件。四是教学过程。在此环节中学习创建窗口对象,熟悉各种窗口控件及特性,学会对象属性、方法的引用格式,以及事件过程的创建,让学生创建一个窗口,实现向student表添加本班同学信息的功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面向对象分析问题的方法。
4.项目教学的实施案例二。一是主题,指数据窗口技术。二是项目任务,指创建学生信息综合查询窗口,如图3所示。三是教学目标,指学习和掌握数据窗口技术,包括让学生掌握数据窗口对象和数据窗口控件的概念、分清两者的区别;使学生掌握事务对象的概念;使学生掌握数据库连接和断开的概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数据提取的概念和方法,在以上四项的基础上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数据窗口的步骤。四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数据窗口技术是PowerBuilder的核心专利技术,数据窗口能够从5种数据源提取数据,并且开发者可以从11种显示风格中进行选择,这样开发者能利用这种技术方便、直观、简捷地操作数据库,从而可以把精力主要放在应用系统功能的实现上,提高了开发效率。因此,掌握数据窗口技术是使用PowerBuilder进行软件开发的关键。由于这一部分进入的新概念较多,数据窗口的使用步骤也较为复杂,因此掌握数据窗口技术也是本课程的一个难点。
5.教学过程。一是提出项目任务。二是概述数据窗口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三是演示使用数据窗口画笔创建数据窗口对象:dw_student。四是演示创建一个新窗口,添加数据窗口控件:d_student。五是演示通过数据窗口控件的属性设置和编写代码这两种方法,将数据窗口控件与数据窗口对象建立关联。六是演示编写代码。连接数据库,提取数据,修改数据库的数据,断开连接等。七是给学生布置项目任务。让学生通过数据窗口控件在窗口对象做学生表、课程表及三表连接的修改、删除和查询及浏览页面,并且和窗口对象创建的浏览页面进行比较。八是给学生布置拓展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了“学生”信息更新和查询知识后,独立完成“课程”“成绩”等查询窗口的设计,以收到举一反三之功效。
四、考核方式
采用项目教学法必须进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方式为形成性考核、期末笔试和整个项目完成情况考核三部分相结合的方式,所占比例分别为20∶40∶40。形成性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平时作业、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表现、上机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笔试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项目完成情况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实际开发设计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
基于项目的教学法在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它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一门课程的精髓,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能力,提高学生以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原则对开发项目的分析、架构、设计、管理、文档编写等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继续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合作共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我们采用项目教学法两年多来,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从下表可以看出,学生无论是考试及格率,还是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和毕业设计良好以上比例,与以前相比都有了明显提高。
尤为可喜的是,由于学生的实际软件开发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也大大增强。有三名学生通过Internet把自己的设计作品上传给某软件企业,得到了企业的认可,获得了去该软件公司从事专业软件开发工作的机会。
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飞速发展,促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基于项目的教学法,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挑战。如项目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要具备较为丰富的开发经验。教育者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阿奇.PowerBuilder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能力导向型软件工程课程研究的论文】推荐阅读:
成果导向课程改革11-04
风险导向的本科毕业会计论文09-19
浅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08-05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论文09-09
语文探索研究能力培养的论文06-30
解构我国高校教师课程资源共享能力的论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