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设计

2024-06-22

小说教学设计(共8篇)

1.小说教学设计 篇一

文档标题:小说设计规范

文档作者:张狼才靖

文档版本:v1.0

修改日期:2014.08.01

历史版本记录:

1.前言

随着网络小说发展越来越成熟,章节字数越来越接近,题材越来越广,字数越来越多,为了小说的质量与可读性,有必要对小说写作进行一个规范设计,作者筹划新小说、更新章节之前和之后有必要仔细阅读此规范,尽量让作品符合人们共同的审美观,吸引更多的读者。

2.大纲

2.1.背景环境

确定小说从开始到结束之间的大环境背景,保证在一个延续的时代、自然与社会环境下。如《伐清》的背景环境是明末各将领抗清,抗清完成后步入和平与发展,这就是大环境。

2.2.情节脉络

对小说从开始到结束之间的情节进行概述。一般的小说内容简介既是该小说如果环境变化跃迁,请拆分为两部小说,中间有串起来的联系即可。的情节脉络。

2.3.中心思想

确定小说中伴随主角而且贯穿全文的一个卖点,该卖点可以牢牢抓住读者,让读者对小说产生连续的依赖性。这种卖点可以是穿越到古代的主角拥有现代知识与技能这一让读者产生反差愉悦感的“金手指”,可以是新颖独特的世界背景构造,可以是始终伴随主角的能让读者感到兴奋与代入感的机遇与幸运,也可是贯穿全文的搞笑诙谐。当然中心思想有时可以有两三个同时存在。

2.4.参考资料

有关环境背景(大至国家小至村庄的建筑、文化、科技、军事、教育和地理)的史料(或设定),各主角和配角的人物生平、性格、特点与成就。

3.故事段 各个大故事与小故事发展发展经过的历史(或设定)。

小说中最重要的结构就是故事段,一个故事段一般为几章或十几章,不能太长。

3.1.发展四要素

每个故事段应该有故事发展的基本元素,前期的平淡,中期的发展,中后期的困难,后期的高*潮,最后同样归于平淡。可以描述为渴望-阻碍-过程-结束。前期的平淡要在蛋蛋的描述中夹带浓浓的感情,环境描写满而不细,让人充满幻想。

中期的发展情节要非常生动,有代入感。

3.2.事件与人物关联

故事的发展中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之间之间应有强烈的关联,但又不能像白开水一样的描述,这时可以靠写一件物品或一件道具,这件物品与多个人都有关联。

3.3.人物

每个故事中都应该塑造几个典型人物形象,性格要有奇特的地方。

3.4.事件的偶然性

故事中的时间不能描写生活中平凡的事情,应该有偶然性,但应该是“偶然仔细想想是必然,必然中有各种偶然”。

类似的表现手法有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细节写人物大品格。

3.5.故事的转折

转折要有衔接,有以下几种方法:

1、对比法桥段:在主角的定位上,安排另一个桥段,与主角的设定做嫉妒的反差对比,这样的方式,容易让读者有一个度量的标准,更能突现出主角的不同。

如:一个走投无路的败家子遇到一贫如洗,但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主角,两者产生极大的反差,更能衬托主角,塑造他的形象。

2、堆栈法桥段:把桥段的布局事先安排到一个高度,再将主角叠到这个高度上,自然主角就不费吹灰之力到达最高的位置。

如:一个传说中的剑客,剑术相当精湛,没有任何人是他的敌手,一些挑战他的都在三招内被斩毙。但是离奇的是,在对上一个不起眼的中年流浪汉时被一击打败了,而当众人崇拜他时出现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流浪汉称他为师傅。

这样的范例说明了少年可能是更厉害的角色,背后或许有很多的想象空间,看是我们已经将这少年的能力和地位等级,运用其他人的力量拉到了一个非凡的高点。

3、陷阱法桥段:运用桥段将主角慢慢逼向绝境,让读者一直为主角的危机而担心,再进行一个大的转变,使主角的位置正反颠倒,产生极大的落差,以突主角的能力。原则是,设定持续低潮的桥段,让转变过程迅速成为高潮,使主角能力加倍地突显。

比如:原本一直处在被欺负困境的主角,到最后才让读者知道,原来是主角一直在“大智若愚”,使得后期敌对方突然处在了下风。

4.章节

如果说小说也是一种艺术,那么它更贴近音乐和电影,它十分注重节奏感,非常排斥平白直叙(想一想一只发春的猫一直无休止的叫唤),它的旋律有轻、重、急、缓,小说有的章节缓和、温顺,有的章节必须激情、高昂,这就是小说故事的结构。

4.1.节奏设计

高低起伏越大的剧情,达到的效果就越惊人,就像是游乐园的过山车一样,高低落差越大的段落,乘客尖叫的声音也就越凄惨,刺激的过程越高。

在章节之间要运用快慢的搭配来控制读者的情绪,如果章节是平稳剧情则搭配慢节奏,冲击剧情搭配快节奏。

4.2.巧设伏笔

巧设伏笔,既是为了创作惊喜,也是为了人物与事件发展转折的平稳过渡,可以在平稳的情节中突出重点。

伏笔就象是一个隐藏的炸弹,它让剧情产生更多的变化,它的表现方式可能只有出现一次的画面,也可能是一段不经意的桥段,甚至有可能是一句对白;伏笔的埋设,不要和伏笔的呼应脱离太久,这样,读者的记忆可能会消失,而失去了伏笔的意义;伏笔的描述也可以是连续性的,在一个个段落中埋下伏笔的一个片段,最后在全部组合起来,这样方式的可以让伏笔体现的时间不断向后延伸。但设置伏笔要注意的有:

1、伏笔的内容不要和主题无关,否则不但达不到效果,也有可能削弱了故事的力量。

2、不要使用过多的伏笔过多不同的伏笔,这会让读者搞不清楚状况。

3、配合故事节奏,如果我们善用伏笔在高潮点爆发,这是最好的表现方式。

4、伏笔最后都要有相应,前头埋伏了几个复辟,到最后就一定要相互呼应几个伏笔,如果我们的剧情太过复杂,建议最好能做笔记,再

在编剧过程中不断地提醒自己。

4.3.吊读者胃口

记住你是导演,不是主角的附身,叙事不要直肠子一路通到底,要让重要的情节能够激发爆发出来,要采用插叙、倒叙。

你是作者,要和读者斗智斗勇,你安排的剧情一定不能一开始就被读者知道结局。故事的很多信息要让读者着急想知道又不能知道,被你的剧情牵着走。

4.4.描写角度

不要以第一人称角度或第三人称角度协议,而应该以导演的角度。什么事导演的角度呢?你可以假象一下你就是你所创造世界的上帝,你在空中看着主角和配角发展剧情,以这个角度来写作,有时候为了真实性你也会附身到各个角色上以他们内心的角度写作,或者以他们眼睛的角度来描写他们所看见的人。

记住,千万不要站在主角的角度写,主角只是你表达的工具,而你就是上帝。第一角度:深入人物内心,心理活动描写。第二角度:深入人物眼睛,描写人物对眼前事物的主管印象。第三角度:站在无所不知的造物主角度,描写环境、人物外貌。有关的人物描写还有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动描写、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有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也就是说至少从两个相反的角度描写环境。

4.5.人物刻画

刻画人物的要素有:a、独有的表情,b、习惯的动作,c、常用的对白,d、思想,y、意念和欲望,f、弱点和缺陷,g、角色的好恶习性。而且人物比较重要的个性部分应该要不断重复的表现出来,以加深读者对角色的印象。

配角的使用也很重要,因为衬托才能突出主角。配角的类型:a、正面——导师型、爱慕型、协助型,b、不确定——神秘型、竞争型、丑角型,c、负面——陷害型。

导师型:给予主角正确知识和观念的辅助角色爱慕型:主角心仪的对象,通常也会是(男)女主角,对主角心境影响很大,是影响整个剧情变化的重要角色。神秘型:对主角会有明显的正面或负面影响,绝不会自己报上名来,通常他都会被神格化。

竞争型:实力一定不主角先占优势,但本身会对主角的隐藏实力感到兴奋或

畏惧,不会阻碍主角的进步,反而会促进主角的成长,成为足以和自己竞争的对手。

陷害型:通常为了得到主角拥有的某样东西,或者是本身看主角不顺眼等不同理由,经常和主角作对,也是剧情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丑角型:常常会扯人后腿,作出很白痴、荒唐的事,为搞笑而声的角色。故事的每个阶段不同角色的力量应该不一样,你的剧情中必须不断地制造平衡,再将平衡打破,因此角色之间的互动也就相应的重要,正面的力量太强时,就表示危机感不足;负面的力量太强时,就表示主角的地位要崩溃。在这样的堆栈下不断地制造出高潮。

4.6.特殊章节

4.6.1.开始章节

埋下伏笔,引人入胜。

4.6.2.结束章节

小说收尾要要让人看完回味无穷,不要直接写满,要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而且结束章节要经得起读者的思考。

4.6.3.过渡章节

衔接自然,使用衔接收发

5.后记

写作时先确定大纲,然后确定故事段,再安排好章节简介。在创造某一章节时因将此规范放在旁边反复对比参考,然后再下笔。

2.小说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一课一得,自主学习

小说阅读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文体。然而回顾整个高中教材上的小说,很多同学对小说的内容印象都不太深刻。究其原因,考试不考,教师的讲解很少创新。但是“小说鉴赏”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中的重要栏目,与“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教育的重视,我们对小说鉴赏不得不重新进行审视。新课标在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阐释时,就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小说教学呢?如何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呢?

一、教师对教材要有整体意识

语文教材是一个有系的整体,教材与教材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性,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待每一册的教学内容。高中教师在讲解每一册的教学内容时必须对整个高中教材有全面的了解。然而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教到哪个年级就只分析这个年级的教学内容,很少兼顾其他年级的内容。这样做的结果是年重要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学会一定的语感培养方法。(1)多读。如何进行多读呢?具体要求:一是读的遍数要多。即对于学习的课文,学生多读几遍,直至熟读成诵;二是读的数量种类多。即在学生所读的书中,不管是童话故事,还是寓言故事;不管是儿童文学,还是古典名著;不管是教材中的,还是课外的,都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需要注意的是,在读的方式上,教师应告诉学生要想更好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就必须尽量采用朗读的方式;(2)多写。多读与多写是相伴相成的,“写”的过程可以牢记“读”的理解,更好地丰富语文知识的积累,如可让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写日记。

4.开展实践活动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地、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实践表明,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级与年级之间的脱节,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有些内容高一讲,高二讲,高三也在讲。因此,若在阅读教材时,把六本教材看成一个整体,运用系统论整体规律备课,整体感知,那么,对教材的处理将是一个突破,将会让教学走出支解和片面理解课文的误区。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为例,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为小说单元。分别是《祝福》、《边城》、《荷花淀》、《装在套子里的人》,单元要求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第四册一、二单元为小说单元。第一单元为《药》、《项链》、《陈焕生上城》、《守财奴》,单元要求是小说主题的结构。第二单元为中国古代小说单元,分别为《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单元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第五册第三单元是小说单元《阿Q正传》,第五单元为《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百年孤独》(节选)。第六册为《红楼梦》节选单元,单元要求是小说的鉴赏。从教材的编排上我们不难看出,从对小说最基本的“人物形象和语言”的分析到“小说的鉴赏”,教材在同一体例上是按照由易到难编排的。因此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能只就本册书、单元进行备课。可以把小说进行分类,如现当代小说、古代小说、外国小说等。涉及一种小说体例时,要重点讲解该小说的鉴赏方法,从而当再次出现此类小说时,就可以通过复习回顾来略讲,有效地节省课堂时间。同时教师也要有的放矢,明确哪册书、哪个单元我所要解决的内容是什么。这样所上的内容才会有梯度。

二、重点突出,注重一课一得

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鉴赏小说主要从小说的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入手去鉴赏评析小说作品。这种鉴赏方式几乎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一种方式,只要是小说就必讲这三要素,力图做到面面俱到,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抹杀了每一篇小说中独特的“个性”,反而面面不到。因此在小说鉴赏教学中不能平均用力,要找准每一篇小说的切入点,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该篇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点入手操作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策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语文学习中落实到具体的各项活动之中,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理想,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针对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我们可成立识字兴趣小组,如“一字开花小组”、“词语接龙小组”、“自我展示小组”等,如此既能激发学生课外主动识字、记词的意识,又能丰富学生的语言,还能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可谓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镕红珍.浅谈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J].小学语文教学,

[2]吴永侃.关注学生的积累与提升[N].中国教育报,2004.

[3]张之平,武红芹.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A].山西省创造学会创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议专辑[C],2005.

[4]祁兵.扎扎实实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

晒晒我们的“习惯性细节”

宗丽芬

(溧阳市新昌小学,江苏溧阳

摘要:语文课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它除了要在宏观上把握课改理念与精神实质外,更要在细节上实践新课程。语文课有很多的习惯性细节,如开篇的僵化有余,激励参与的急功近利,巡视指导的徒有形式等,它是背离“创新”的。而“教学方法创新”却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创新”从何开始?细节。细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实施新课程,需要创新,创新就体现在我们如何注意“细节”、改变“细节”之中。

关键词:细节习惯性细节创新最好突破?从而做到一课一得。

很多小说都有一根主线,以此为线索开展故事情节。因此部分小说鉴赏可以先理清线索,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故事情节。但是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非千篇一律地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会有各种不同的结构,这是在小说鉴赏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明确的问题。例如:在讲授莫泊桑的《项链》时,就可以以线索为切入点,小说是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以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组成全文的故事情节;又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透过黛玉的眼睛把大观园里的主要人物一一带出。

此外,小说的语言是小说的生命,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通过语言的描述从而得到不断的丰富。如孙犁的《荷花淀》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展开故事情节。小说中的人物的语言主要采用“对话”形式展开。小说描写了三个对话场面:(1)夫妻话别,(2)商议探夫,(3)舟中畅谈。其中(1)“夫妻话别”是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在这个环节上拓展训练,让学生用不同的性格来展现水生嫂对水生的关心,如可以用王熙凤的语气,也可以用林黛玉的语气。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了语言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

再者,细节描写能很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如沈从文的《边城》,有四个细节描写很容易被忽视,“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翠翠痴痴地坐在岸边”,“她坐在悬崖边,很觉得悲伤”。这几个细节看似无意,但是却能很好地揭示翠翠内心的变化。翠翠所选择的地点是越来越危险,从而也能看出翠翠的内心是越来越不平静,表现出翠翠希望得到理解,但是却无人知晓,因而内心越来越矛盾,越来越无助。

小说鉴赏应该是千姿百态的,不能千篇一律,只有找准了小说的切入点,才能让不同的小说绽放不同的光芒,让学生在不同的小说中体悟不同的人物感情,从每一篇小说中都得到独特的感受。

三、把阅读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任何一种教学都不应该是单向的。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是极为关健的,同时教学也应该是多样化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自主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上的“能学”,是以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的“想学”,是以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为保障的“会学”,以及以学生的意志控制为条件的“坚持学”。

首先,小说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最初的情感体验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师在讲解

“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这是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开篇的话。它告诉我们,细节,即使是再小的细节,也不容小视。

语文课,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语文课,除了要在宏观上把握其课改理念与精神实质外,更要在细节上实践新课程。因为每个课堂细节都承载着新课程的重量,每个课堂细节都蕴含着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对学生发展需要的尊重,更蕴含着教育智慧与创新精神。

小说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读,用自己的方法去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对小说的最初的情感体验。小说中的人物解析并不是唯一的标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而学生对同一个人物在鉴赏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当然也会有疑问。教师不必在讲解上多下功夫,而要把力气放在阅读指导上,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阅读中感知、感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喜欢读什么,用什么方式读,怎么读,有一定的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阅读,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允许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阅读实践,有机会展现自我,有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

其次,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能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注意从思维能力上激发他们更多的思考,其核心也是发挥他们的自主意识。如《红楼梦》中,写了二十多个林黛玉和王熙凤的“笑”,这些“笑”有什么意味?再如《边城》中,描写翠翠坐在“白塔下”、“坐在溪边”、“坐在岸边”、“坐在悬崖上”,作者为什么变换不同的位置来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来引领学生去自主探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最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创设兴趣盎然的激疑环境,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质疑可能是幼稚的、偏狭的,甚至是异想天开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这种质疑气氛,顺着学生发现的疑难问题,自然地组合、灵活地拓展、准确地点拨、巧妙地升华,学生上阅读课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质疑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高中小说阅读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要提高小说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就要深入地了解教材,了解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课堂充满民主和宽松的氛围,让小说教学得到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魏书生.语文教学.沈阳:沈阳出版社,2000.7.

3.浅谈小说教学设计 篇三

《变色龙》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教材的单元提示中要求学生“学习本单元,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这篇文章是契诃夫短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人物有警官奥楚蔑洛夫、商人赫留金、警察叶尔德林,还有小狗及观众。整个情节是通过赫留金和身分不明的小狗之间的冲突带起来的。至于环境描写,这篇文章显然是具有现代小说的特色,比较模糊,不确切。在开头用几笔勾勒了一下,但是却刻画出沙皇俄国警察统治下的社会恐怖、死寂的气氛。

现代教育出现的问题很多时候原因是在于教师,教师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就存在问题,很多人甚至用几十年前阶级对立话语体系下的思想观点来对文本进行理解。正因如此,教学内容的确立就出现了问题。一个单有成熟的教学技巧的教师是不能称之为好教师的,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兼具教学内容与教学的方式两方面的科学性。

先看教学内容。

对于小说教学,要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我们第一步是要对文本进行分析和理解。正如上文所说到的,明确文章的体式,我们大致知道《变色龙》是一篇怎样的小说。接下来,是要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教师要把自己当做一位普通的读者,一位像学生那样的读者,按正常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对文章进行思考,而非每当讲一篇课文就拿起各类教参,查起五花八门的优秀教案。理解文本也并不能像建空中楼阁那般,因此在结束正常的阅读之后,还应多方面查找资料。第一种,文章作者和相关背景、其他作品;第二种,其他同时代的人或者相近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第三种,近代以来对其人和作品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现代一些学者的评论文章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那可能代表了一种比较新的学术观点,而他们的话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可信的。对于《变色龙》,在读的时候,我们首先会思考为什么文章题名“变色龙”。然后,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会觉得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对话讽刺幽默。同时,我们会进一步通过故事思考社会背景和后面隐含的内容。参照一些知识积累和资料,我们会发现契诃夫的这篇小说有着他一贯的写作特色,不论从篇幅、人物设置还是性格刻画方面都是力求精简。高尔基曾称赞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充满着一切生活气味的经过精琢细磨的瓶子”。另外,我们初读会觉得这篇小说十分幽默,很有趣,令人发笑,但是深入读下去,恐怕就会让人哭了。有人评论他是善于从“为世人所看得见的笑料”中看到“为世人所看不见的眼泪”。这是一种寓哭于笑的写作风格。所以课文提示中也说“这篇讽刺小说在给我们带来笑声的同时也令我们深思”。小说通过五次对小狗身份的认定写了主人公奥楚蔑洛夫五次的态度变化,这个变化之快真令人称奇。此外契诃夫早期小说很重视文体,而用得最多的就是对话体和戏剧体。

《变色龙》就是有着这样鲜明特点的一篇小说。它不仅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而且涉及到一些较深的社会层面。作家巧妙地通过“狗是将军家的”和“狗不是将军家的”这样一个矛盾,把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待同样一件“狗咬伤人”的事情的态度转变写出来。狗的身份转变了五次,那这位警官的态度也如变色龙般转换了五次。从而将社会上趋炎附势和见风使舵这样现象生动地揭示出来了。最早的戏剧就是由对话发展而来,契诃夫一面用对话体来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复杂微妙的内心冲突,一面干脆把戏剧形式引入小说,创造了一种独具匠心的戏剧化的叙事结构。

对文本进行分析和理解还是不够的,要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还应该考虑学情因素。我们经常会说语文课备课的“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在说课中,我们自己经常也会说或者听别人说“说学情”,大抵是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整个班的学习起点这样的宏观角度来说的。我们会感觉到,这样的学情分析往往是流于形式,并不能对教学设计起到真正的作用。然而,在如今“以学生为主体,从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之下,学生的重要性、学情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笔者认为,在考虑学情因素时,必须针对每一个学生、每一篇课文,做出具体的学情分析。我们前面说到教师要让自己像一个普通读者那样去阅读文章,这不仅是教师理解文本的需要,而且是体会学生情况的需要。因为教师自己觉得难懂的地方,学生可能也会存在困难。教师觉得难以看出妙处的地方,学生可能也会难以看出。这样,其实就是一个初步的学情分析了。为什么有些学生会觉得语文课不重要,因为他们有时候会感觉自己听不听课成绩都是那样,老师上课讲的他们自己也都知道,或者教参中都有。所以,学情分析进一步就是要了解学生对于一篇具体文章的学习起点在哪,换句话说,就是要了解他们到底哪里懂,哪里不懂,从而教他们不懂的,已经懂了的不必重复。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变色龙》这篇小说,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本班学生的了解做一个预测,同时要根据预习的检测调整教学内容。教案不应该是一个既定的剧本,我们应该向美剧的编写方式学习,边写边演,随时调整。这样,课堂才能更加灵动。最终教学内容应该是基于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二者之上的一个确定。这是一个对二者综合考量的过程,是一个信息筛选的过程。最后的教学内容一定不会是面面俱到,而是精简而有针对性的。因为我们不能期望通过一篇课文就把涉及到的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变色龙》这篇小说,可以教的很多,最后一定要确立重点的内容。

再简单说说教学方式。

4.“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篇四

觅渡中学 顾伟 2010-10-18 总的设想:教学内容应由教师根据课标及单元的教学目标自己创造性的设计决定。小说怎么教?引导学生感悟、品味、欣赏语言。三要素说到底都是在语言的层面上得到真正落实的。另外,突出学法的指导。联系多篇课文,打破课文间的“隔膜”,对相关的信息做有机地整合,体现“综合学习与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导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试着给这句话补个下联。(学是为了做到更好地学,这里就有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

一、今天我们主要来谈谈小说阅读的问题。请同学对《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两篇课文做简要复述。

二、语境(上下文)使词语、句子、段落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1、语境对词语的影响:

例一

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终于”这个词,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①最后我父亲终于说:“你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我的叔叔于勒》)

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 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故乡》)参考答案:

①菲利普为了不被船长发现他的用意,更害怕船长知道他和于勒的关系,只得东拉两扯,但又急于想转入正题,“终于”含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急迫,从中表现出他的虚伪与无情。②闰士见了“我”满心欢喜,很多的话欲言又止。但是,生活的“凄凉”和彼此身份的差异使他感受到了与“我”的隔膜,对“我”的称呼最终变成了“老爷”。“终于”表现了他内心犹豫、矛盾、挣扎的情感变化过程,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例二

“赶忙”“ 赶紧”“ 慌忙”意思相近,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①“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

②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吃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故乡》)

③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我的..叔叔于勒》)

2、语境对段落的影响:

例三

联系全文来看于勒写给他哥哥的第二封信,你读出了哪些言外之意,注意言之有据。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1932年,海明威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3、语境对句子的影响:

例四

画线句中标点数量不比文字少多少。在语境中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体会整句话情感、意蕴的丰富性。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例五

对比两种版本的译文,分析它们与上文关联上的细微变化,及表达作用的差异:

①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课文)②在我们眼前的水平线上,一个紫颜色的小点儿像是从海里钻出来似的。那就是哲西岛。

(摘自网络)

三、小结:对于阅读理解题,必须联系上下文语境作答。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把词语,句子或段落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进行考量。

四、布置作业。

1、有人说,本文主旨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从文章看,小说三句话不离一个“钱”字,从开头交代我们生活的拮据,到中间描写于勒的发财和落魄,都与钱有关。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都是“钱”在其中起作用。作者结尾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让“我”给于勒叔叔小费,以表示同情和对亲情价值的肯定。表达亲情的手段居然还是钱,金钱果然是万能的了,其价值高于亲情。这是否是莫泊桑的败笔,传达出作者对金钱社会也无计可施的一种无奈、一种投降之举?如果是这样,那就丧失了“批判”的力量了。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参考另一版本的译文片段以作答:

等到快要靠近堤岸时,我心里起了一个强烈的欲望想去再和我的于勒叔见面一次,想自己走过去,想向他说几句安慰的话,体己的话。

但是,当时没有一个人再要吃牡蛎了,他早已无影无踪了,无疑地,他早已走到供给这种可怜的人做住宿之所的臭气薰人的底舱去了。

后来我们搭了圣马洛号回来,为的是免得和他相遇。我母亲是万分不放心的。

从此我就永远没有再见过我父亲的兄弟了!(摘自网络)

2、关于“审丑”:

在《我的叔叔于勒》第21、30、42段中“我”为何对于勒一看再看?于勒长得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吗?似乎他自始至终、从头到脚都不是个好人的样子,都很“丑”。中年闰土的形象也是如此。文章为何一再刻画“丑”的形象?

“小说阅读”学案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给这句话补个下联。

语境(上下文)使词语、句子、段落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1、语境对词语的影响:

例一

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终于”这个词,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①最后我父亲终于说:“你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家伙..的底细吗?”(《我的叔叔于勒》)

②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 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故乡》)

例二

“赶忙”“ 赶紧”“ 慌忙”意思相近,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在语境中不同的表达作用。①“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

②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吃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故乡》)

③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我的..叔叔于勒》)

2、语境对段落的影响:

例三

联系全文来看于勒写给他哥哥的第二封信,你读出了哪些言外之意,注意言之有据。

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1932年,海明威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3、语境对句子的影响:

例四

画线句中标点数量不比文字少多少。在语境中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体会整句话情感、意蕴的丰富性。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例五

对比两种版本的译文,分析它们与上文关联上的细微变化,及表达作用的差异:

①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课文)②在我们眼前的水平线上,一个紫颜色的小点儿像是从海里钻出来似的。那就是哲西岛。

(摘自网络)

小结:对于阅读理解题,必须联系上下文语境作答。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把词语,句子或段落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进行考量。

作业:

1、有人说,本文主旨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从文章看,小说三句话不离一个“钱”字,从开头交代我们生活的拮据,到中间描写于勒的发财和落魄,都与钱有关。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都是“钱”在其中起作用。作者结尾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让“我”给于勒叔叔小费,以表示同情和对亲情价值的肯定。表达亲情的手段居然还是钱,金钱果然是万能的了,其价值高于亲情。这是否是莫泊桑的败笔,传达出作者对金钱社会也无计可施的一种无奈、一种投降之举?如果是这样,那就丧失了“批判”的力量了。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我们曾经研究过上述问题,今天让我们参考另一版本的译文片段来给出新的诠释。

等到快要靠近堤岸时,我心里起了一个强烈的欲望想去再和我的于勒叔见面一次,想自己走过去,想向他说几句安慰的话,体己的话。

但是,当时没有一个人再要吃牡蛎了,他早已无影无踪了,无疑地,他早已走到供给这种可怜的人做住宿之所的臭气薰人的底舱去了。

后来我们搭了圣马洛号回来,为的是免得和他相遇。我母亲是万分不放心的。

从此我就永远没有再见过我父亲的兄弟了!(摘自网络)

2、关于“审丑”:

5.小说阅读指导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

把握住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以及主题这四个要素,是解答小说类文本阅读题目的关键。围绕小说的要素,常见的命题角度及题型有: 命题角度1——情节

情节分析题几乎是小说阅读的必考题,命题角度有:①梳理、概括情节;②分析情节的内在关系和特定情节作用;③分析情节安排特色和技巧。常见题型:

把握故事情节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鉴赏故事情节 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评价情节安排 这样安排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小说为什么要安排××这个情节 命题角度2——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常见题型:

[样题一](2012•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报 复

[法] 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游,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的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抠动了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1.考查情节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4分)答:

2.考查人物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8分)答:

命题角度3——环境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常见题型:

命题角度4——技巧、语言

小说艺术技巧的考查不限于某种手法的判定上,更在于考查这种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用、效果。常分为两个角度:一是整体上赏析,二是局部赏析。主要是局部赏析,指向性明确,或描写、或抒情、或修辞、或章法结构。

常见题型:

命题角度5——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常见题型:

[样题二](2012•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一九四二年二月

3.考查环境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答:

4.考查主题“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答:

小说阅读指导

(二)答题方法指导

用好“四循环”,答题不再难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这一定义告诉我们这样几个信息:第一、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在赏析小说时,可以从这样四方面入手。

一、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与主题

1.小说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情节的发展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情节中的表现,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因此,回答人物形象类题目要时刻注意其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如[样题一]第2题,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从情节入手,结合情节来分析概括。2.小说三要素是为主题服务的,情节也不例外,它对反映小说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情节的设置,都是与小说的主题密不可分的。

另外,如果考查某一个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也要从整体的故事情节入手。因为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小说的这一情节是完整情节的一部分。所以这一情节会和上下文情节构成一定的关系,例如:为下文„„情节作铺垫、设悬念,推动下文„„情节发展,把„„情节推向高潮,使„„情节发生了转折,等等。

二、从环境描写入手分析人物、情节与主题

1.小说的三要素,其中心是人物,所以环境(自然环境)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烘托作用,小说环境命题的重点一般放在自然环境描写上。2.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贯穿全文情节。3.小说三要素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环境描写对反映小说主题起到了一定作用。如[样题二]第1题在分析小城环境特点的时候,离不开对主题的把握。

4.注意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的不同作用。自然环境的主要作用有:①渲染故事气氛,②烘托人物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④暗示社会环境,⑤深化作品主题。社会环境重在交代人物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展现人物活动的社会舞台,展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修养、经历等,揭示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更多的是表达主题的作用。这是分析社会环境需要注意的。

三、从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情节、主题

1.小说的人物总是生活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的,其性格特点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渐地展现。因此,在回答情节作用类题目时,要考虑这个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也就是说,注意分析它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如[样题一]第1题,在分析情节的作用时,就要联系其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2.小说形象的核心是人物形象,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如[样题二]第2题,对主题的把握应该从人物形象的把握入手来进行。

四、从主题入手分析情节、环境与人物形象

1.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情节的安排,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回答情节类题目,绝不可忘记其在揭示主题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样题二]第2题意在理解小说的主题,答题时不能忽视这句话在小说中的位置,也就是在情节中的作用。2.回答环境类题目,可从其对主题表达的影响入手来分析。因为环境描写,不论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也都是为表现小说的主题服务的,有的通过制造某种氛围来点明主题,有的用在末尾来深化主旨。

3.小说的主题往往从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得到具体而集中的体现。如小说的主人公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是小说的中心人物。选择题

福建卷文学类文本的选择题,一般采用5选2的形式,赋分5分,并且在评分标准中具体规定了每个选项的不同得分,一般而言,符合题干要求而且信息量大、有重要意义的选项占3分,符合题干要求但信息量较小或重要性不突出的选项占2分,基本符合题干要求但表述略有瑕疵的选项占1分,选项表述有误或不符合题干的选项不得分。根据这一评分标准,答题时应首先把不符合题干要求或表述有误的选项排除掉,然后再对余下的选项进行择优选择。文学类文本选择题的选项,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对原文内容的概括或对原文信息的筛选整合,对于这种类型的选项,要注意将选项内容回归原文进行比对,特别要防止出现判断改变、强加因果、无中生有等设错手法;另一种是对文章主题、作者情感、写作特点等方面内容的鉴赏评价,对于这一类型的选项,应注意在原文中寻找相应的依据,如原文不能找到相应依据的,就应当认定为评价鉴赏不当的选项。

(2011年安徽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级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仅吃了一惊。开门一看,之间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青岛屋里,“我这一辈子都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室走了出来。“彼贝!”他大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②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到在地,嚎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鸟笼,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 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 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 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5.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5分)

答:

6.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5分)

答:

7.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7分)(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答:

(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答:

8.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8分)

答:

小说阅读指导(一二)答案

1、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彭恩的身份。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④为下文作铺垫。

2、人物形象:彭恩:①忠于职守;②批评中肯,言辞尖锐;③机智敏锐。文亚明:①演技拙劣;②性格偏执;③自卑而又自负。

启示:①要有敬业精神。②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提升专业水平。③敢于说真话,坚持真理。④坦然面对批评并勇于自我反省,不可自以为是。⑤舞台就是人生,人生就是舞台。(只要扣紧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3、答案: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每点1分)

4、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惯常生活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主题,即对小城生活状态的礼赞。

5、答案示例一

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庞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示例二

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庞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里变化脉络)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

【试题解析】小说脉络的梳理,主要考虑的是情节的脉络,即事件发展的脉络。小说的标题已经告诉我们小说内容是在一个下午所发生的故事,主要内容就是巴尔塔萨做好了鸟笼、拒卖鸟笼、送鸟笼及尾声(醉酒)。也可以从主人公的心理发展角度来概括。考生可能犯的毛病是将这两个角度混在一起了。

6、蒙铁尔:当地的财主,粗暴,专制,冷酷,吝啬。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D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试题解析】蒙铁尔虽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表现也不多,但性格鲜明,尤其是吝啬、粗暴、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非常明显。关键是要抓住蒙铁尔自己的言行正面分析,以及其妻子、儿子的言行的侧面分析。

7、(1)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

(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评价鉴赏)。【试题解析】首先要读懂题目的指向:第(1)小题属于赏析,第(1)小题是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第(1)题要赏析的是人物语言,扣住“怎样描写的”和“有什么作用”两个方面回答即可,怎样写,一般又要考虑修辞、用词、句式等。第(2)小题回答描写方法,要区分描写对象,人物描写的方法就很简单了;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本题只要求分析情节方面的,联系下文分析即可。

8、答案示例:

角度一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

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

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

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6.小说教学反思 篇六

钦州一中语文组 张敬华

【内容摘要】生本教育观摩学习回来之后,我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让我的语文课堂“活”起来。把教堂改变为学堂,以学生的实力情况为基础,设置阶段性学习目标,开展各种活动,鼓励探究、合作,让他们看到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辅以老师的精教,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获得拔节式提高,从而为他们的人生之路铺下坚硬的基石。

【关键词】精教激趣 主动性 合作探究

人教版高一小说单元的课文包括:《祝福》、《边城》、《荷花淀》、《装在套子里的人》。本单元的小说都是出自大师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但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处于当今这个娱乐文化盛行的时代,他们对于一些涉及社会时代的严肃话题的小说不太上心,他们对动感画面的兴趣远超出文字的兴趣,我用了不同的方式去讲解这些小说,以下是我的成败和我的困惑的总结。

外出学习的五天里,我让他们写了一篇读后感。就是说,任选小说单元中的一篇,写读后感,内容包括情节概要和感想。回来后的第二天我布置的学习任务是交换批改作文,让他们找出对方作文的5个优点,多多益善,还要找4个缺点,点到为止。他们可以跟自己周围的同学讨论文章的得失之处。我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这种读后感的教学方式,他们不仅都能写出自己的一些独到的想法;还很能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这样他们对作文的基本要求有了很正确的理解,往后也能按照这个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作文,还能够从语言是否准确、简洁明白,思路是否清晰,主题是否鲜明,字迹是否清晰端正等方面来评价一篇习作的好坏。通过这种精教的方式,比上一百次作文课的效果更好。当然,我看到了理科班和文科班存在的差距,文科班的语言功底显然较强,他们发现的文章的漏洞会更多,他们陈述对方问题的语言会更生动清晰,为了解决差距问题,我在理科班采取了培养“小老师”的方式。选出理科班的作文强手,让他们自组团队,由“小老师”去指导队员,一方面,“小老师”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兼朋友,队员们更没有拘束感,可随意谈自己的难题,队员们也就更易得到提升。

我感觉到生本教育的持续进行的难度在于克服学生的倦怠心理。那么如何让他们发现其实“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也别有意趣?我考虑到的是开展活动。我计划用两个课时上完《祝福》,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以宿舍为单位,对该小说提至少 一个问题。结果文科班提出了很多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小说开头就写祥林嫂死了,而后来才详述祥林嫂的生活及其反抗过程,反过来可以吗?为什么祥林嫂再嫁贺老六时,人们还是叫她祥林嫂而不改称呼呢?杀死祥林嫂的真凶是谁?为什么人们对祥林嫂是嘲笑而不是同情?是什么使他们如此冷漠?为什么以“祝福”为题?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反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小说的线索是什么?······我为他们的质疑能力而赞叹不已。我让一个宿舍回答另一宿舍提出的问题,其他宿舍的人可以援助自己喜欢的同学,给每个宿舍打分,八十分为起点,结果两节课的时间只解决了四个宿舍提出的问题,还很赶,学生流露出不满意的表情。于是,在理科班那两节课,我调整了方案,不再打分,而是自由交流,他们自己互相交流,我和他们交流,结果还是比较赶地分析完了重点问题。我的困惑在于我们该如何处理课程进度和学生活动的进度之间的矛盾。

我设计的课堂活动,内容除了把问题设计的权利交给学生,还有让学生续写小说,并共同评出续写佳作,要求是不能脱离作者的创作初衷。上《边城》时,我留意到有同仁说学生不是太能理解那种淡化了物欲的田园牧歌式的爱情,但他们很喜欢小说的语言风格,诗意而唯美,喜欢活泼机灵的翠翠,于是,我布置了课堂作业,续写《边城》,即续写翠翠的爱情故事。因为小说的结尾让人遐想联翩——“那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

他们大部分都乐意看到翠翠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觉得孤苦伶仃的翠翠无依无靠太可怜,有的设想傩送忘不了翠翠,衣锦还乡后,娶了翠翠,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甚至设想俩人婚后生了个男孩,长得极像天保,一家人甜甜蜜蜜。他们的心愿是美好的,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希望天保没有白死,而是转世为人,得到翠翠和傩送的爱,兄弟俩再续血缘之亲。我为此而感动。我更为个别同学的理性分析而惊叹。他们设想傩送即使回来了,也不可能娶翠翠为妻,因为傩送的父亲不能接受翠翠做媳妇,虽然他曾经有意和翠翠家攀亲,但一想到去世的大儿子,他心里就堵得慌。翠翠和傩送注定有缘无分。到此,我再点拨——在古朴的湘西,骨肉情谊是至上的,傩送愧对黄泉下的哥哥,不敢接受翠翠;他父亲失去亲骨肉,潜意识总认为这与翠翠有关,更不能接受翠翠,翠翠成了无辜的牺牲品。通过这种续写方式,他们对小说主题的把握更深一层了。上《荷花淀》时,我布置的任务是通过课本剧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比较阅读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我给了他们一节晚自习的时间来排练剧幕。因为事先没专门指导表演,结果他们把夫妻深情话别的一幕演得像搞笑版的姐弟道别戏。虽然和我预设的目标有差距,但却激起他们对小说的探究热情,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我顺势

问他们:《荷花淀》的家园美不美?描写它的相关句子有哪些?从什么角度描写的?这片家园的人民品质如何?这些环境的特点和当时当地的人民的品行构成有什么内在联系?我让他们将《祝福》、《边城》和《荷花淀》所描述的环境进行了比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最终他们领悟人物的命运和他们所处的年代和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上《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布置的任务的是写读书笔记。因为他们刚开始都把这篇小说当成了幽默笑话,他们无法把握小说的悲剧意味和讽刺意味。我提示他们阅读最后一个片段——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千千万万个别里科夫,这是为什么?他们茫然。我不再像以往滔滔不绝地分析,而是给了他们这篇小说的赏析评论资料,让他们将自己的分析整理成文。他们又一次让我惊叹了。他们把握资料信息要点的能力如此强,形成的结论如此深刻。比如他们提出:穿着打扮上的“套子”容易除掉,思想上的“套子”却无人关注;别里科夫之所以层出不穷,是因为有实行专制统治的阶级的作强大后盾;别里科夫成了制度的牺牲品等等。这再次警醒我,我需要做的只是思考如何把课堂还给他们。

既然新课标的三个维度之一是过程与方法,我想,如何开展各种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尝试。总而言之,他们探索的过程我们不能替代,但可以提供经验之谈,弃旧扬新,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的成长在不断尝试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篇二:《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教学反思

【磨课反思】

《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磨课反思

王 强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常见方法;

2、掌握从小说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去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3、运用所学方法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规范答题。

二、教学流程

1、导入

以我们熟悉的小说人物(猪八戒,林冲,关羽,别里科夫,林黛玉,小龙女)为导入人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高考题中小说类人物形象分析题展示,并小结常见题型和设问方式。

3、课本探原(即从高中所学的小说形象中总结探究小说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肖像描写:祥林嫂

动作描写:林冲

心理描写:桑迪亚哥

语言描写:王熙凤

侧面描写:别里科夫

小结:人物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人物的形象。侧面描写多结合正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好的侧面描写,更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

4、小试牛刀

通过两个高考题中的小说人物题来分析小说人物特点。一个是《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中分析主人公马里诺的特点,二是分析《峡谷》中骑手的特点。

三、教后反思

本课力求课堂目标明确,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老师落实一个考点,学生就要过关一个考点,不抢进度,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吃透知识点。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在考纲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明确要求:“欣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落实到小说阅读中,即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会赏析刻画人物的技巧。因此小说教学应围绕小说的特点而展开,指导学生学会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形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根据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分析人物性格,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的能力。根据人物语言、行动、神态变化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形象”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素质能力、人生态度、人生观念、修养品质等。

本节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但也有些许问题,我通过反思,寻找其根源所在。

1、发挥学生主体性,不可过高估计学生能力。平时的教学中,无论篇幅长短,课前预习,只是作一般阅览要求,学生到底看了多少,思考了多少,课堂上虽然会反映出来,但没有做过研究。课堂教学时,按照一般的模式套路来,教师设计出一组问题,给学生很短的时间,要求他们结合文本进行思考并回答,一个回答不出,再找一个,三四个学生都回答不出,就由教师代劳,最终,皆大欢喜,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学生原本不会的问题,也从教师那里得到了答案,教学任务

完满完成。

所有的文本基本上都是这样上,为什么换到学生起来评点时,却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了呢?因为,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始终没有真正地得到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不等同于起来回答教师设计好了的几个问题,而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技能形成、能力发展和个性展示”。

课堂学习中学生忙于应付那几个问题,至于展开质疑和争鸣,时间根本是不可能有的了。没有质疑和争鸣,学生缺乏主动参与,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也就无从培养。

2、鼓励学生自主研究问题,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一部优秀小说,“总是以个性鲜明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审美的愉悦和启示,让读者认识社会、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人物形象,一般停留在个性特征的分析上,比如,“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文字,思考运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对于基本的描写方法早就已经掌握了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问题难度系数不是很大,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

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个形象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是什么,基本上很少去作深入的分析。

鉴于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小说文本的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改变旧的课堂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第一、精心设计好预习习题。让学生结合学习资料、各种媒体,对文本进行阅读、比较,筛选信息,形成自己对问题独到的思考,然后带进课堂,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开展争鸣,通过争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形象的社会性、典型性的理解。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可以慢慢养成借助资料、各种媒体来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培养他们比较、鉴别阅读的能力;在争鸣中逐步培养出文学批评、鉴赏的能力。

第二、在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注重引导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比较文学形象。因为文学来自于生活,人物形象极有可能就是身边某一个熟悉的或者曾经见过的人,让学生结合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或认识的、或曾经见过的人的情感体验,再回到文本中来解读,对形象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篇三:小说教学现状反思与论文

关于小说教学现状的反思与探究

【摘要】: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在语文教学中,小说的教学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本文旨在通过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而出现的教学误区,来寻求一条适合的小说教学之路。

【关键词】:小说 小说教学 阅读

引言

小说,它是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环境做具体的描写。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小说的教学又是重要的一部分。而往往在小说教学这一板块上,却容易出现误区。

一、传统小说教学反思

在中国,传统的教学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受到一种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不少教师把自己理解为传授的一方,把学生理解为接受的一方。按照这样的思想,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就是教师向学生进行单向的灌输。这一点,在小说教学中就体现为采用最为原始,最为简单的四步骤教学法来进行教授,即: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这样固化的四步骤教学就把丰富的小说教学搞得简单化,模式化。虽然是小说的中心,但是人物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的,因此,阅读鉴赏小说必须从故事情书这个环节开始,只有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想一想斗觉得这是多么丰富的一个画面,可是传统小说教学课堂依据那简单的四步骤教学法就把人物的分析进行的千篇一律,极其的忽略了人物的丰富性。比如,在教授《故乡》时,许多老师把闰土分析为农民的正面典型,他勤劳,纯朴,受尽剥削阶级的压迫。但是我认为,他还有另一面,那就是他自身的麻木愚昧,而这种麻木愚昧才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可是,在进行讲解的时候,老师往往将其忽略掉。再如另一个人物杨二嫂,因为她的尖酸刻薄,很多老师将其作为反面人物来进行批判,我觉得这样的教授显得过于的片面,因为这样的讲解忽略了杨二嫂她曾经也是美丽勤劳的这一点。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思路多是在现在这个教育环境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造成的,正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老师过分的参照教参,这样就把语文教学变为了一种很机械性的教学过程,只是去探求考试内容和出题方向,考什么,讲什么,不考什么,不讲什么。而这种教学方法就忽略了学生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在对于小说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来一篇很美的小说,照这样的教学思想进行教授,学生哪里还有乐趣,哪里还有自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二、正确的教学之路探求

那我们应该去寻求一条怎样的教学道路来进行小说教学呢?

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为学生创新潜能提供和创造各种 机会。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那么在讲课的时候,我们应该要鼓励学生思考。就拿莫泊桑小说来说,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大家很熟悉的文章,我觉得这篇文章就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想象出一个不同的结局。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主人公玛蒂尔德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寻求不一样的答案。这样,课堂氛围会很好,各抒己见,形成不同观点。在查找资料的过程我看到有一位教师在讲授这课时,就进行了人物分析。“有些学生会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另一些学生会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善良勤劳,敢于面对现实,向往美好生活的坚强的妇女。”这样开阔的教授思路,学生之间就会讨论不休,学生的思路很好,课堂氛围也就进入了一个较佳的状态。教师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对于学生的观点给予肯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思路是有价值的,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把握好大的方向,不能一味的点头,一味的肯定。

其次,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话语表达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言的学习很大程度上要通过语文的学习。那么小说中丰富的语言就提供了绝佳的场所。从小说的文体特点出发考虑,小说是叙事的艺术,是形象塑造的艺术,但是首先它是语言的艺术。但是很多时候,小说课成为了老师人物形象的图解演说课。我认为小说教学要扎根于语言教学就是应该把“说”的机会,“说”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小说的美是学生自己品出来的,而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老师能做的就是再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和品析语言,让学生自己看到小说情节的波澜。例如上面说到的《项链》,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不同的结局,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玛蒂尔德早知道那个项链是假的,她会怎么做,会怎么想。”这样让学生把自己想的说出来,然后再在课下写出来,这就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言的表达,交流中去构想鲜明的形象,体验小说中独特的情感。再次,我认为小说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小说。小说是文学作品,它反映着人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我们必须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小说中所写的人和事,而不是把小说中的人和事作“传记”和“新闻报道”式的分析。同时,我们交给学生读小说的方法正是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老师应该以欣赏的眼光有区别的去肯定学生的每一个发现。真正体现对学生主体性及个性的充分而真挚的尊重和关怀。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说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来,读出自己的思考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精神享受的王国里面。我认为小说阅读的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读着别人的故事,流着自己的眼泪”。

三、结语

小说是一种人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我们应该做得是交给 学生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一篇小说,而不是以老师的讲解来强硬的灌输给学生。每个人对于同一篇小说的见解应该是不同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体验小说独特的情感。去思考自己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二十世纪语文特级教师风格流派 [2]二十世纪语文大师教育思想 [3]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篇四:作文教学反思

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

——科幻作文教学反思

淇县前进小学 李树芳 开学第一篇作文就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科幻故事,对于科幻故事孩子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因此在作文课上,我只是简单引导了一下学生,注意写作要有科幻性、想象要大胆、描写要生动后,就让学生开始了习作。结果当我收上来作文后,大跌眼镜,同学们的作文确实想象大胆、离奇,但没有一点科幻色彩。这是为什么呢? 我静下心来又把同学们写的作文细细翻阅了一遍,发现同学们理解“科幻”时,把重点都放在了“幻”上,而忽略了“科”,甚至有的学生都写成了穿越。看来我的本次作文教学失败了,这源于我备课不足,在讲解作文时没有带领学生认真理解“科幻”的意思。弄清了失败的根源,我决心再次带领学生“二进宫”。如何让学生写好科幻故事?我从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借鉴了一些老师的教案,于是展开了第二次的作文教学。这堂课中,我先让同学们说说日常生活中所接触过的科幻故事,导入课堂;接着,让同学们对哪些是科幻故事哪些不是做了初步的判断;然后,让学生说这些科幻类的电视剧、电影、故事共同的特点,并适时的把科幻故事的定义板书在黑板上。

在写作知识的讲解中,我让学生明白这类故事的体裁应是小说,今天我们要写的就是小小说,500字左右。于是开始介绍了小说的相

关体裁知识。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因此小说中的情节和环境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科幻小说中的都有一些什么样的人物,这些人物有什么共性,与现代人有什么不同特点,你想象中的这个人物应该是什么样?在同学们讲述完后,我做出了小结:科幻故事中的人物都有着超越现代人的科技和智慧,他们所运用的科技是目前尚未实现的,并且在未来是有可能实现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都必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小说的情节设置必需一环扣一环,主人公的命运最好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小说也有主题,科幻小说常见有哪些主题呢?同学们纷纷讲述。在同学们充分讲述的基础上,我才让学生进行了第二次习作。

当看到交上来的一篇篇故事时,我欣喜的发现,这次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在科学的基础上展开大胆的想象。这次习作的上课场景一遍遍在我脑海中重放时,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让学生从身边的故事中明白了科幻故事的内涵。我想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备学生,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篇五: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阅读教学反思 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阅读教学反思

呼市28中学吕烈

我省的高考试题使用的是新课标二卷,在对阅读的考察方面设置了选做题,从近几年的试题来看,基本上是一篇小说阅读,一篇人物传记阅读。但是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在做选做题时往往会选择人物传记类阅读,甚至有些教师要求同学去做人物传记类阅读,在教学中直接把小说阅读舍弃。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大部分老师和同学都认为小说阅读较难,与人物传记类阅读相比,得分率较低,但是我认为不应该武断的让学生去选择,有些学生恰恰是对小说阅读理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强迫他们必须做哪类。

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的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精情感世界”。而必修5第一单元“情节与语言”要求我们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1.把握主题,一是理解作品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方面进行分析。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揭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作用。2.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对于小说阅读,主要把握的是三要:人物、情节、环境描写。而本单元具体在情节和语言上有要求。所以,在我的教学中,会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小说的同时,插入一些相关高考题型的解答问题,我们的课本是很好的素材,在高考复习时,我们老师会找大量的题,文章给学生做,其实,我认为把课本上的素材合理利用,应对高考真是绰绰有余。这就是要立足于课本。

我在和同学们共同学习本单元内容时,首先给他们讲了有关小说的文学常识,比较系统性的,其实在之前必修的本的教学中已经渗透过很多,在讲必修五时把他们整理清晰。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文章,分析情节,揭示主题确实是很有效果,让学生们在体会小说独特魅力的同时,对于小说阅读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接下来的选修课本中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中,再进行强化。那么学生们对于小说的阅读理解再也不会有畏难情绪了,甚至是更有兴趣去解读小说,那么这样得分率自然会提升,而且把学生被动的做题变为了主动去鉴赏,甚至一些学生得到启示,对小说写作也产生的浓浓的兴趣,那么在作文部分也有了帮助,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困难,一些学生基础差,对于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不能有很深的体会,但我觉得,这样的方法还是可以践行的。那么需要老师对不同曾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分层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7.浅谈初中小说教学 篇七

一、熟悉小说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第一要素, 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阅读小说要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阅读过程中, 可以通过“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的方法进行阅读。例如, 在分析《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时, 我们应明白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课堂上, 学生找出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所讲的话, 通过分析明确他对祖国语言、对工作的热爱, 对祖国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如“最后一课”的最后时刻, 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神态, 展示出了人物内心的激动、沉痛、依恋和悲愤的心情, 表现了他的崇高的爱国精神。

二、教师应熟悉文本, 正确把握人物性格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应了解所要分析的人物性格特点。教师只有充分把握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才能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找到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的关键句。比如《范进中举》中对范进的细节描写很多, 其中有“范进不看便罢, 看了一遍, 又念了一遍, 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 笑了一声, 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 往后一跤跌倒, 牙关紧咬, 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 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起来, 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 不由分说, 就往门外飞跑……”这样一段。范进的疯是不同层次的, 人的语言也像人的意识和人的感知一样有其不同层次。抓住范进所说的这两句话的一字之差可以看出其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出范进由于实现了自己的仕进之梦的“欣慰”心理, 不用再忍受别人的歧视、冷嘲热讽而宽慰, 如释重负的解脱的轻松之情, 引导学生读出一个喜不自禁、扬眉吐气的范进。本句中的“噫!”真切地再现出了范进内心的狂喜之情。

三、人物形象的揣摩

分析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主要通过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来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 进行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 这一切都是为了刻画、塑造鲜明而独特的人物形象。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就必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 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而且, 这是准确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

我们在阅读小说时, 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 (1) 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2) 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 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 (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

面对这些题型, 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揣摩:第一, 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因为这些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 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 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 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 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四、小说主题的概括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对此, 我们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 从而提炼出文章的主旨, 概括出中心思想。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教会学生从标题入手。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1) 设置了悬念; (2) 是全文的线索; (3) 突出主题, 一语双关;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 另一方面指爸爸去世了, 生命之花凋谢了。其次,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典型的环境描写, 认识人物思想上被打上的时代烙印, 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从而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如杨绛笔下的《老王》, 作者曾经说过“这是时代事件中的小插曲”。但在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 更能突显出老王生活的艰苦和善良的光辉的品质。在那时, 老王的善良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在那个年代里, 没有人能够幸免于难, 你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同流合污, 要么坚持自己的善良或者说良知。在作者看来, “对于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里的每一个善良的不幸者, 我们都应该感到内疚”,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因此,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思想状况, 也是概括文章主旨的重要途径。

五、结合影视欣赏

如讲授九年级上册的《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时, 我预先在晚自习时间给学生播放电视剧新版《三国演义》的桃源三结义这一集以及刘备三顾茅庐这一集。然后, 我还给学生播放了电影《赤壁》。学生看得很入迷。这样就把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理解由纸质载体的抽象思维转为多媒体的形象思维, 从而吸引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名著, 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对于基础较差的农村中学生来说, 这一点尤为重要。再如, 在讲授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时, 我让学生先看了电视剧版《水浒》中林冲误入白虎堂被逼上梁山这两集, 并在这基础上再播放电视剧《智取生辰纲》这一集。学生反响热烈。我再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句古话说‘少不看水浒, 老不看三国’?”这样引发了学生的大讨论, 使学生的文学修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熏陶。

另外, 现在的初中学生在课外时间都喜欢上网看电视, 很难静下心来看文学名著。对此, 我们教师不妨花点时间从网上下载一些优秀的名著题材影视作品, 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又如《威尼斯商人》《鲁宾逊漂流记》等, 相信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8.小说教学尝试和体会 篇八

[做法]

第一步:根据教学大纲和课本,确定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然后根据这些教学重点,有侧重地教学。

1.对小说的有关知识做系统整理,主要是教师讲授。这些知识主要包括小说的界定、小说的三要素以及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情节的构成、环境描写的作用等。通过讲述,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小说单元在文体上有了统一的认识,较好地进入体裁环境,便于落实教学重点。

2.精讲课文。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边城》的文化内涵、《药》的主题、《项链》的结构、《林黛玉进贾府》的人物出场及人物语言、《智取生辰纲》的杨志形象等。其他内容少讲或不讲,以给学生留有较大的鉴赏空间。

第二步:在班内确定四名学生做编剧,学生自由选取四篇课文,将课文改编成话剧或小品(主题和人物性格必须忠实于原文,但情节结构可以增删),另配四名学生做导演,由他们选演员,成立自己的剧组,将课文内容搬上舞台。准备工作从进入小说教学单元时开始,直至第三单元教学结束。班内几乎人人有角色或任务,基本上做到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师在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第三步:选定一节语文课,在班级教室内或另择场地进行表演。结束后,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然后分别赠发配有“剧照”的荣誉证书,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写观后感或短评。

[体会]

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我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主动研究课文,琢磨人物性格,每个学生对课文都有独到的理解。体会如下:

首先,小说是人们普遍喜爱的文学样式,我精当地讲授小说知识,起到了导引学生阅读方向,教给学生鉴赏技巧的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小说,感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比较正确且透彻,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成就感,如此,必然会点燃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这就给小说的学习起了个好头。

其次,在改编、导演和表演上,让学生忠实于原文。在这过程中,学生只有仔细琢磨原文,仔细研究主题,仔细探讨人物语言,才能再现人物以及当时的情景。该种形式所取得的效果要比传统授课时要求学生分析人物和情节好得多。

再次,现代中学生的表现意识比以前的学生要强,他们渴求自己的价值被认可,自己的才能被肯定,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表现自己的才华。这种编、导、演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充分挖掘多方面的潜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有益的。

最后,这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结合的教与学的形式,对于学生枯燥而繁重的学习生活来说是一种调剂,是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学习形式,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以至身心成长都很有好处。

(作者单位:伊春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爱国爱家乡的作文500字下一篇:海关征税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