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其一教案(通用8篇)
1.浪淘沙其一教案 篇一
《浪淘沙》
古诗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赏析一
《浪淘沙》
古诗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作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2.《浪淘沙》优秀教案 篇二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浪淘沙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浪淘:波浪淘洗。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刘禹锡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刘禹锡的诗,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作者与当地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读通读顺。
浪淘沙 刘禹锡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理解词义。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联系上下文解决。
(1)——理解第一、二句。(事物的形状、状态。)借助简笔画理解。
(2)——理解第三、四句。
(景物的雄伟壮观,作者的夸张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进行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借用图片理解。
3、品读,深化理解。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迈。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上”字
1、诗的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作者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去、……)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上”字比一比,“上”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上”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客船。(来、去、到、见、……)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3.浪淘沙_教学设计_教案 篇三
1.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2.查找筛选资料、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古诗,了解古诗的意境。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黄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借黄河之美抒发自己感情的诗歌——《浪淘沙》。
二、讲授新课
(一)解释诗题,了解作者 1.“浪淘沙”是什么意思? 明确:浪淘沙,唐代的一种曲子名。2.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二)感情诵读,理解诗意
1.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2.默读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准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点拨重点词语:
九曲(qū):形容黄河形容黄河水转变很多。九,在古代表示多数。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
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3.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明确全诗意思:
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三)细细品读,感悟诗境
1.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想一想,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讨论交流: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表现了黄河的雄伟壮丽。
2.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交流: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3.讨论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讨论交流:诗人见到源远流长的黄河心中大为感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第一句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句以 “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如果顺着那条黄河上去,可能会去到银河,能去到牛织女的家吧!
三、巩固练习
1.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诗,抒发你学习本诗的感受? 2.全班交流,比一比谁读的有感情。3.谈一谈你学习本诗的感受。
四、总结梳理
同学们,这首诗作者借黄河雄壮美丽的景象,抒发自己豪迈的气概和奋发的精神。同时让我们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丽,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五、布置作业 作业题目: 1.背诵诗歌。
2.收集描写黄河的诗词,向全班展示。
课后习题 《浪淘沙》习题
一、基础题 1.给下面的字注音。
淘()曲()簸()涯()银()织()2.比一比,再组词
沙()浪()淘()崖()织()砂()狼()涛()涯()帜()3.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九曲: 浪淘风簸: 天涯: 全句的意思:
(2)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银河: 牵牛: 全句意思:
二、综合题
1.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代诗人。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还写过著名的诗句()“至今广为传唱。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提高题 浪淘沙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诗的开头两句中“吼”字和“触”字用的好,请简要赏析。
2.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táo
qū bǒ
yá
yín
zhī 2.
泥沙
风浪
淘沙
悬崖
织布 沙砾
狼群
浪涛
天涯
旗帜 3.(1)九曲:形容黄河形容黄河水转变很多。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
全句的意思: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
(2)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全句意思: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二、综合题
1.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或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这首诗作者借黄河雄壮美丽的景象,抒发自己豪迈的气概和奋发的精神。
三、提高题
1.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
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4.《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篇四
秋兴八首(其一)xīng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xì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故乡,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这首《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标注黄色的文字要求学生记在笔记本上并背诵)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视野中的巫峡景象和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盖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照应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而出(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则描写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表现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内容总评]整首诗随物兴感、即景寄怀,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回归故乡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古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远比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厚。[艺术特色]
1、章法谨严。比如颈联,“丛菊”照应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而出,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2、情景无间。表面上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兴怀,使情思有所依附;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景因而情显,情因景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语言练达。如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附录:《秋兴八首(其一)》背诵材料
[思想情感]首联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盖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表现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
[内容总评]整首诗随物兴感、即景寄怀,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回归故乡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古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远比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厚。[艺术特色]
1、章法谨严。比如颈联,“丛菊”照应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而出,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2、情景无间。表面上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的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整首诗既因物兴怀,使情思有所依附;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景因而情显,情因景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语言练达。如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
5.《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作者介绍: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二、诗歌背景: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在这次出巡途中见到的美景和在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乐趣。
三、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
①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翻译时注意借助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今译】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绵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四、师生合作探究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提问:“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提问:首联在整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①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结构)②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内容)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提问:在诗歌的第二和第三联中任选一联,试分析其意境美。示例:①第二联描写远景,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绵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
③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 示例: ①第三联描写近景,野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
②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③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
提问: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示例: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意思相近即可)【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提问:尾联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这样优美的山野风光,这样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于此了!诗人这个想法并不合乎那个时代的社会实际,但从中可以领会,他在这次山行中确实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
示例: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五诗歌小结
小结: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补充《新城道中》【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第一联:悠悠山行中,停下来倾听溪流的声音,写出一片宁谧的景色.第二联:写出了作者的思考,其实是将自己比作“散材”“疲马”,政治生活已让他感到压抑.第三联:想象在野人的生活,远离尘世,必开一切杂乱事务.第四联:感慨人生行路难,渴望归田,过一种躬耕的生活.课外拓展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 步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周密的《野步》与赵翼的《野步》各自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要求
1、条理清晰,字迹工整
2、语言简练,重点突出 1.答案:
①这首诗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郊外图。
②诗人写了和煦的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中不停地叫着的小青蛙,无忧无虑飞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情态,“烂醉”形象地写出了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
③情景交融,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2.答案:
①这首诗为我们描摹出一幅感伤凄冷的秋日郊野图。
②作者刻画了一个在峭寒的秋风中换上木棉裘的老之将至的野步者的形象。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红”、“白”使动用法,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撩起人的种种愁绪。
6.《行路难(其一)》魔鬼教案 篇六
教师:安徽省无为县爱国初中李壮志又名:耍酷大师 教学目的要求:
1、把握诗意,体会意境,感受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通过改写练习,提高习作能力;
3、激发艺术想象,增强学生对诗歌本身的艺术美的感悟。重点:感受意境,改写练习。难点:诗意理解。
教学设想:营造轻松优美音乐艺术氛围,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练笔兴趣;进一步提高鉴赏能力。课前布置:将此诗改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此环节过程播放音乐萨克斯《回家》等、放图片《太白醉酒》等)诗歌初析、背景介绍。
1、在音乐中朗读全诗;
2、放人物简介,并用我那魔鬼般的语调读:
李白,唐大诗人,少年时代便显露才华,有很多的号,非常出名,就好比如说,现在的那些歌星影星天王级别的,到处都有fans。
他有着远大的抱负,老想在政治上发展,到底,混了个公务员,供奉翰林院,但不被重视,又遭人嫉妒,呆了一年,就被说“你明天不用上班啦”,离开长安,那就好比被逐出娱乐圈,挺大的打击,好在他在江湖中名声太响,fans太多,到哪里都受欢迎要求签名的,他也正好趁此游历天下,写了好多名篇。
李天王51岁死于当涂,诗传九百多首。
3、放后世对李白的评价材料,一边让学生看,一边继续用魔鬼的语调讲析:
文字显示,李白是继屈原后的又一伟伟大诗人,Noone式的人物,最响的称呼是“诗仙”是位浪漫主义诗人,创作很多经典,那诗歌,从来都“啊多么辉煌灿烂的阳光„„”气势恢弘的;他的诗,夸张,比喻,幻想很多,“抽刀断水水更流”“白发三千丈”“我要带你飞到天上去”“老鼠爱大米”什么的,很新,很酷。
李天王诗歌的意境是神奇异采,瑰丽动人,韵致豪迈奔放,飘逸若仙,(唱)“这里的山路十八弯,呀嘿呀咳呀咳”“那就是青藏高呵,高呵,高高高„„”(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资料显示,后世很多诗人受他影响,都这样“那就是青藏高呵,高呵,高高高„„”
二、读诗,理解诗歌。
(一)在音乐中读诗,理解字词。(此环节过程播放音乐《荒》、《男儿当自强》,一定要出现“你懂不懂得一种感觉叫做荒凉,你记不记得那年的冬天,那一年的雨季特别的冷,特别的长„„”字幕。)
1、学生讲出以下字词含义:金樽珍馐直箸歧路会云帆济沧海
2、学生讲出伊尹、吕尚的典故。
3、学生讲“欲上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句。教师肯定后指出: 一个伟大抱负的豪杰却被弃而不用,真是冰塞黄河、雪阻太行啊!既实写进退失据、彷徨无措,又比喻人生不顺、理想受挫。
(二)在音乐中再读诗,(此环节过程播放音乐《从头再来》)请学生讲诗,教师肯定后明确:
1、好朋友设宴款待,那都海鲜鲍鱼来个满汉全席,多热情。朋友们都说,“李白兄,我们永远支持你。”“李白,你是最棒的”。
2、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他离开座位,拔出长剑,愤愤难平。举目四顾,一股苍凉的感觉涌上心头。大家都说:李天王,你不会有事吧,你眼睛里往下滴的是什么!四个动作,把苦闷心情充分表达出了;就像那三好生、排行榜落选一样的那种鼻子发酸的感觉。
3、写“行路难”,想渡河,河冻冻,要登山,雪飘飘。一个人要实现理想有多困难。阳光不再温暖,天空不再蔚蓝。
4、但想到这两个超级男生,心里有了信心、希望。我,不,消沉。
5、信心虽有,但仍感迷惘。
此句很不安的内心独白,逼真写出复杂内心世界。(以下放音乐《我们等待那一天》)
6、展望前途,崎岖坎坷,但,倔强、自信的李白告诉我们:他仍没有灰心气馁,悲观失望;尽管障碍重重,长路漫漫,但总有一天,会破万里浪,高挂云帆,实现理想抱负。(音乐大)
(三)小结:
本诗激荡起伏,表达执着追求,百折不回的主题。三|、改写练习。
1、请朗读你们改写的大作。(放钢琴曲)
2、优秀改写习作示例:
(1)走在雨中(放音乐孟庭苇版《走在雨中》)当我走在凄清的路上 天空正下着蒙蒙细雨 雨丝淋湿我的长发
街灯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此刻,我想逃离这纷杂的人群 在安静的角落不被注目的 舔我的伤口放下我的心情 思绪发芽品饮孤独
这是一个注定失眠的夜晚 满大街都飘着我的叹息 我突然忆起姜太公与伊尹 一缕阳光将我的心房照亮 人生起伏前路漫漫 但我一定会不屈的努力 想唱就唱定要唱得响亮 我不会老是自我欣赏
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挥舞的荧光棒
教师简要评析:我欣赏这很浓的抒情气息,结尾还时尚地幽默一把。(2)天宝三年的第一场雪(放音乐刀郎《2002年的第一场雪》)天宝三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搭上了去城外的二路汽车,心情象那窗外面飘零的黄叶。天宝三年的第一场雪,是留在长安城的难舍的情结。理想如那飞来飞去的蝴蝶,在白雪飘飞的季节里摇曳。欲渡黄河冰塞川的那种感觉,想上太行雪满山的那份失落,吕尚与伊尹的身影在我脑里不断重叠,是你们的成功唤起了我的一切,是你们的好运让我再次热烈,人生浮沉天威莫测更能融化冰雪,是你们的执着追求改变季节。
天宝三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搭上了去城外的二路汽车,心情象那窗外面飘零的黄叶。天宝三年的第一场雪,是留在长安城的难舍的情结。
我要象一只飞来飞去的蝴蝶,在白雪飘飞的季节里努力的拼搏。
教师简要评析:哈,心理把握到位的了,太幽默了吧,你们也别唱了,好,看我的——(3)教师下水作文(放音乐超级女生版《希望》)希望
金杯玉盏亮如雪,好酒好菜一大桌。
多谢主人太殷勤,为我办patty花费年终奖金。若在平时最对光,海吞胡喝心不慌。但是今天吃不下,假冒烟酒口感差。咸盐太多是借口,心头郁闷真理由。
手捏长剑问苍天,似我般英俊潇洒风华绝伦的高智商千百年何曾有? 长安虽有景万千,失意之地岂久留!干脆渡河去塞上,离开这个鬼地方。但是寒冰路途阻,况且没买皮大衣。想上太行当道士,进修回来开道观。但是雪大路难走,那里又缺二锅头。
唉,看天空飞的雪还有梦,看生命回家路路途漫漫,昨天的曾经的我的微笑,不过,—— 姜尚七十心不死,碧溪垂钓运气好。
开四不相,坐中军帐,指挥三军,搞定乾坤。伊尹那菜鸟亦如此,“是金子,就会发光”说的就是这个理。也不过头天做梦趁个“神舟六号”,你说这人生起伏谁能料!李白正青春四十三,不是太阳才出山? 这点挫折算个啥,我是好汉我不怕!大话虽是这么说,心里多少还是有困惑。漫漫长路难行走,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李白古今奇男子,这事怎会想不开!总有一天开大船,风风火火闯九州,该出手时就出手,雨里雪里不低头!
四、放音乐《摘下满天星》,在快结束时小结说。
有我美梦作伴不怕伶仃,万水千山独行,愿同学们长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五、作业。
1、背诵、默写;
7.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篇七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山水田园诗的典型意象和表现手法。
2、赏析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作者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过程与方法】
在诵读中领悟诗歌宁静优美的意境。
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探究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时代意义。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2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归园田居》课堂实录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陶渊明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诗文《桃花源记》、《饮酒》等等,他性情孤傲,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是理想主义者,为我们留下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他隐居避世,甘老林泉;如今千年已过,但时至今日至今,我们似乎还在回味他笔下桃花的清香,品读他高洁的灵魂。今天,就让我们运用自己比初中时更加成熟的思辨能力,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代表作品《归园田居》的第一首。
(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师:解读这首诗我们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对陶渊明这个作者我们已经太了解了,同学们关于陶渊明的生平还记得哪些关键信息,谁来说一说?
生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归隐,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
生2:他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诗风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感情真挚。其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生3:陶诗的语言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师:点评PPT 展示
三、熟读诗文:
师:大家对学过的内容掌握的很好,但是大家也要注意在温故的同时就要求我们还要知新。我们先来齐读以下课文,顺便检验以下我们的预习成果,这次不要忘记用二三式断句喽,来,少无适俗韵——开始
生:齐读 个人朗读 再齐读
师:强调诗歌中关键字的读音和字形。
jī zhuō yìn ài fán
羁鸟 守拙 荫 暧暧 樊笼
四、赏析诗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很好,这一次大家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要注意节奏和语速。参照书下注释,想必诗句的文本我们都了解了,那么我们该分析下诗歌要素了,诗题,诗歌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信息。那么结合刚才全文的内容,我们看一下,“归园田居”这个诗题中,最重要的是那一个字呢?
生: “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是诗眼。那我们这节课就从诗眼“归”展开来解读这首诗歌。
那么首先,第一个问题来了,诗人从何而归呢?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诗人是要从哪里回归呢?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生:尘网 樊笼
师追问:尘网,樊笼在这里比喻什么?
生:应该是当时黑暗的官场。
师追问:诗中还有类似比喻吗?
生: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身陷官场的自己。
师:诗人身处官场就像被一张大网罩住,或者是被关在笼子里,备受束缚,却又无法脱身。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师追问:这里的一个“误”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生:诗人认为当年进入官场是一个失误,他感到很后悔。
师:总结,陶渊明的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加之政治腐败,仕途充满风险,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误”字显示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意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意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师:那诗人是如何评价他的做官生涯的?
生: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矛盾的心态,他徘徊于官场和田园之间。每次做官时,都是满怀希望,每次辞官时,都是满怀失望;诗人为什么会这样?
生:是由诗人本身的性格和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造成的。
师:“三十年”根据课本注释应为十三年,诗人为何如此说呢?
生: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而且这十三年是陶渊明满怀希望、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也是诗人理想如镜中月,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即的十三年,更是他人格被压抑,自由被束缚的十三年。
师:总结:由此可见诗人已经看透官场的污秽和黑暗,迫不及待要归隐田园了。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无比厌恶之情。
师:好了,到这里我们关于作者从何而归的问题解答完了,我们再来看看他为何而归?
为什么要回归呢?
师:提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田园将芜胡不归”,表面上看,他归隐是为了躬耕劳作;但“草盛豆苗稀”表明他似乎不是一个合格的农夫,那他归隐的原因何在呢?从原文中找答案
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师:“适俗韵”指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和性格,说明他与那黑暗污秽的官场格格不入。“爱丘山”诗人的本性似乎与淳朴的自然有一种内在的相同之处。那这两句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诗人清高孤傲,于世不合的性格。
师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为何要出仕?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生1:陶渊明的家族是名门世家,先祖陶侃更是做过大司马这样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虽然到他这里家道中落,但他有着先天的义务继承祖业,恢复祖风。
生2:身为读书人,汉代以降,独尊儒术,儒家弟子,大济苍生的理想教育使然。
生3:为了维持生计,支撑门户。
生4: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夺权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这样的过程反复出现。所以入仕做官,并非本性使然,陶渊明认为这是一大失误。
师追问:“性本爱丘山”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关键的原因呢?请大家继续寻找文中信息。
生:守拙归园田
师: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
师生讨论共同认为: “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怕自己受到官场上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去其本心。
师:一个品性如莲花般高洁的诗人身处官场,就像是被关在笼中的鸟和养在池塘中的鱼,无比痛苦,那诗人为何要选羁鸟和池鱼这两个意象呢?
生:鸟和鱼的本性都非常热爱自由。
师:诗人曾说“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鸟和鱼都非常热爱自由,那这句体现诗人的什么感情呢?
生:对自由的渴望之情。
师:“恋”和“思”这两个词又能体现诗人的什么情感呢?
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师:分析到这里,大家用原文诗句告诉我,陶渊明要归向何处?
生:田园
师:对,这方寸田园,就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田园美景在诗人的心中是无与伦比的。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其中的诗情画意。“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来大家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那你认为在这段描写中,哪两句最美?选两句简要赏析。
生:小组讨论交流
生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简笔勾勒,以此显示主人生活的简陋和乡居生活的纯朴,虽无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但毕竟是自己的自由小天地,主人在此躬耕劳作,该是多么的怡然自得啊。
生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枝繁叶茂,遮蔽了屋子的后檐。堂前桃李芬芳,争相竞艳。桃红李白,素淡与艳丽交掩成趣。环境是多么的清幽美丽啊。
生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处的村庄隐隐约约,黄昏时分,村庄上空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一派安详,宁静,柔和的景象。诗人从近景推到远景,把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入到悠远的背景中,就像画家在画山水时,淡淡的勾勒几笔,画面虽淡,但味道却很浓。
生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是目见,亦是耳闻。侧耳谛听,深巷中传来一两声狗叫,鸡在桑树颠得意的鸣叫。以动衬静,更显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和平。鸡鸣狗吠,这些司空见惯的农村景象,一经点化,便在宁静中增添了情趣,悠远中融入了生机。
师:大家说的很好,这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田园美景图。
我们总结一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然不广大,房屋虽然也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的屋檐,桃树梨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的优雅美丽呀,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让我联想到了刘禹锡《陋室铭》。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愿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的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面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作用:这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我相信进行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陶渊明所描述的田园生活心生向往了是不是?或 者有些同学是不是会想,陶渊明这样子,是不是也有故作姿态,沽名钓誉之嫌呢?
在这里,我有必要告诉大家,陶渊明选择了回归田园,但他却不得不为这一选择付出劳苦饥寒的代价。有诗文为证。(PPT)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柳先生传》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过着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生活。因此,他追求的并不是是物质的富足,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生:精神的自由。
师:用原文来回答就是——守拙
师:这正是诗中“守拙”二字的含义,这是诗人回归田园的根本原因。
(解释“拙”,这里的拙,字面是笨拙,实际上是朴拙、古拙的意思)
师:在付出如此大的选择代价之后,陶渊明在得偿所愿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一起来看归去如何?
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请学生齐读诗歌最后两句
生:齐读
师:“无尘杂”“ 有余闲”这一“无”一“有”体现了诗人的什么生活?
生:诗人归隐后自由自在,闲适,惬意的生活。
8.浪淘沙其一教案 篇八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教材根据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实际主义诗人,他既用恢宏的笔触形象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广博,又用寥寥数语描写了海上的变化,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宁静素雅、美仑美奂的西湖景致。此诗写于公元1073年,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动人。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区小学,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古诗,加之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古诗文诵读竞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存在极大的差别。作为在海边长大的小朋友,对大海十分熟悉,但对西湖却缺少形象的感受,教学本课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西湖美丽的风景图片并为朗诵配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局部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身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由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和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和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
五、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诗经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诉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一起交流、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教师要给予讲解。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学生,参与小组交流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一读诗,学生用自身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味“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身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七、作业:(第二课时完成)
【浪淘沙其一教案】推荐阅读: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08-01
李煜《浪淘沙》赏析11-11
刘禹锡的浪淘沙的赏析09-27
纳兰性德的诗词:浪淘沙·夜雨做成秋09-20
梅花绝句其一11-06
《梦李白其一》注释07-27
凉州词·其一鉴赏10-15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其一07-05
杜甫《咏怀古迹·其一》古诗赏析08-07
《舟中其一》诗词鉴赏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