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教育(共8篇)
1.美国高等教育 篇一
遭遇美国教育之三:美国高考 - 寻找人生中的“大石头” - unispace - powe...
遭遇美国教育之三:美国高考上一篇 / 下一篇 -10-17 07:24:08 / 个人分类:special关注 查看( 96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我的儿子在美国进入中学特别是高中之后,实际上也进入了一个“严酷的时代”,每天功课压力巨大,作业量常在4~5个小时之间。在美国,上大学同样是每个孩子心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儿子也抱着进入美国名牌大学的梦想。为了应付“学习能力考试”,他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去读世界文学名著和美国文学原著,规定自己每天背诵几十个平时很少用到的单词和短语,要做一大堆千奇百怪的数学难题。“学业能力考试”,这个考试的成绩虽然不是美国孩子能否进入大学的唯一标准,但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有点类似我们的高考。这个考试的成绩,关系到一个孩子能够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决定孩子们进入大学后能够得到什么样的资助。美国的一些名牌大学,对这个考试成绩是非常重视的。儿子长期受我们中国父母的教育,对这种关系到他前程的考试更是不敢有丝毫的轻忽。为了应付进入大学前的“学业能力考试”,高中最后一学期,儿子每天只睡5个小时,由于睡眠不足,饭量急剧减少,体重也骤然下降,人一下子瘦下来,以至让从小对他要求甚严的妈妈也心疼起来。我们都劝他不要“竭泽而渔”,不要“杀鸡取卵”,要注意身体。而到这个时候,孩子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已经大体定型了。从小学到中学七年的美国教育中,他已经知道了人的命运是自己掌握的,关键时刻,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七年的美国教育中,他知道了,目标一旦确定,能否持之以恒是能否成功的关键。七年的美国教育已经让他相信,任何成果都要靠脚踏实地的劳动,靠勤奋工作的积累。他知道,他此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积蓄实力,去攀登理想的山峰。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已经让孩子知道,你可以选择轻松的生活,但是你不可能不劳而获!想买一辆好的山地车,他就要利用暑假去打工挣钱;想把国际象棋下好参加州赛,他就要拼命背记大本的棋谱;想进入学校的管乐队,他就要每天早早起床到旷野里去练习吹黑管。而现在,他面临的是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进入大学,这不仅是他独立人生的开端,而且关系着他此生的发展方向,因此,他知道,他必须努力奋斗。这时谁要想阻止他,改变他,已经相当困难。看着孩子不用任何催促日以继夜地学习,我觉得他已经知道了怎样对自己负责。然而,就在孩子临近考试的前两周,我向他端出了我的想法:“休息吧!儿子!你就是考得再好,我看你也不要上哈佛,上斯坦福了!”“为什么?”儿子非常吃惊。他觉得他完全有能力考上美国的一流大学,而且他的全部努力就是为了这个目标。我告诉他:“因为我觉得你的知识基础还不够坚实,你对美国的了解还很有限,你的心理素质还不够坚强,你还经不起真正的挫折和失败。总之,你仍然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继续你的知识积累和品格修炼!”儿子有些不以为然。他觉得他的全部努力有些泡汤的感觉。我继续对他解释说:“凭你的性格,你不能允许自己失败,这样你就会拼命学习,而在我看来,大学时代还不是一个人在学业上最后冲刺的阶段,你提前兴奋有可能会影响你以后对学习的兴趣。此外,一旦你在美国名牌大学顶尖学生群中不能领先,你的自信心会受到重大打击,凭你现在的意志,你还不足以对付这样的逆境。再说,进入名牌大学,你在第一年也很难拿到足够的资助,这也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凭我对你的了解,这也会给你精神上带来负担。”我说出了我的想法:让儿子进入一个水平较高的美国公立大学,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稳稳当当拿着全程资助,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厚积薄发,再进入美国最好的大学去读研究生,在奠基人生职业最为重要的研究生阶段作最后的拼搏。尽管向美国名校冲击的念头那么强烈,但儿子最终没有好高骛远,还是欣然认同了我的`筹划,17岁的时候,拿着我们所在的城市最好的一所中学的前沿成绩,进入了美国公立大学――亚利桑那大学,获得全额奖学金。他在高中时已经修完大学一年级的课程,进入大学后,同时学习计算机和数学两个专业。同学们都说他“疯了”,每个期末,为了应付两个专业的课程考试,他会忙得每天只睡5个小时。我对他说:“你犯得着这样拼命吗?你得劳逸结合。”他很平静地说:“你们过去不是老和我说‘艺多不压身’吗?现在我有精力,多学些本事,以后的生活中的选择机会就多一些。”暑假到了,我让他回中国玩一玩,他说,不行!我要去汽车修理厂打工!我以为他要打工挣钱,就问他,是不是汽车厂挣钱多?儿子说:“主要还不是为了挣钱,是为了彻底了解汽车!在美国生活,汽车是我的腿,我要对它了如指掌!而且要认识一群修车的朋友,真要是有了事情,好有人帮助我!”一个暑假三个月,儿子就在一个汽车修理厂和一群美国小青年摸爬滚打。不仅挣了一笔钱,而且和他的这群修理工朋友一起把他的汽车从头到尾从里到外整修了一遍。那天回家兴奋地说:“看!我的车变成新车了!”那得意的样子就像他当年从大学里得到助教工作时一样。看着儿子为自己的目标去作种种实际的努力,我不禁想起当年怕他变成成夸夸其谈的“BIGMOUTH(大嘴)”的忧虑,也想到了美国老师对我的忧虑不以为然的劝解。我看到了美国教育的力量,他们就是这样不知不觉地塑造了人。3U9u|vZ mp0(文章来源:新浪网北京文学网络版)
2.美国高等教育 篇二
一、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
高等教育系统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高等教育的创新不但需要高等教育内部的制度保障,还离不开国家和社会对创新的鼓励和支持。长期以来,美国在法律、制度和文化建设上对高等教育创新方面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利制度的修订
美国专利制度的修订对保障创新成果的生产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的专利制度逐渐出现了一些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人们普遍认为获得政府资助的大学及实验室的创新和发明是以公共税收为基础的,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因此发明人只享有非独占性许可。这导致公司不愿意投资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大学和教授们也缺乏动力去创新。同时,由于美国的司法部门往往从反垄断的角度来处理有关专利方面的问题,把对专利权的独占视为一种不正当竞争,因此,许多对专利的授权都被视为无效。此外,由于美国的专利商标局长期人员不足,使专利审查工作的效率极低,导致专利刚刚获得授权便已过时的现象时有发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低潮,国际竞争力大大下降,然而此时,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势头却极其迅猛,这导致了人们对新技术产业的关注,使人们认识到有必要通过专利制度的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促进创新成果的生产和创造。
为改造不适应生产发展的专利制度,1980年,美国最高法院一改其原来的反垄断立场,宣布专利权是对社会无害的合法权利。美国国会也积极响应,于1982年通过了《联邦法院改进法》,要求建立联邦巡回上诉法院(Court of Appeal of Federal Circuit,简称CAFC),统一处理有关专利诉讼的案件,提高了专利制度的稳定性。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美国政府还将更多的创新成果纳入专利法的保护之下,并且为提高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研积极性,于1980年出台《拜杜法》(Bayh Dole Act of1980),允许大学拥有创新成果的专利产权和向企业进行技术转让,[1]从而对创新成果的生产起到了有效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此外,国会还通过了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继承了《拜杜法》的指导思想,更进一步奖励创新者,并促进技术转移。与此同时,各大学和政府实验室相继设立了专门从事专利管理和技术转移的组织机构。至此,以《拜杜法》为核心的新型政府资助研究专利管理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并有力地促进了美国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活动。
(二)企业反腐败法的出台
美国企业反腐败法的出台对于保障企业消费创新成果,促进知识创新的良性循环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整个20世纪,美国制定了许多打击企业腐败行为的法律。如1934年美国的《证券交易法》(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规定上市公司不能通过贿赂政府官员来提高自身业绩,误导投资者增加对该企业的投资;《邮政电信反欺诈法》(Mail and Wire Fraud Acts)规定企业禁止使用邮政、电信等手段行贿,为自己谋求利益;《海外反腐败法》(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 1977,简称FCPA)规定美国企业不得向外国政府官员行贿[2]等,这些法律规范了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行为。
美国反对企业腐败行为不但有利于保证商业系统的有序运行,而且可以使企业难以通过行贿的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只能转向通过自主创新或购买新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这就为大学生产的创新成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和转化。
(三)“美国梦”文化的塑造
“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含义是,要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追求个人目标的实现,而且所有人无论社会地位和家庭出身如何,只要努力,都可以获得成功。作为美国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美国梦”倡导自由、民主和平等,鼓励努力奋斗和锐意进取,使人们普遍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有所发明创造,便可以获得金钱和名誉,实现自己建功立业和出人头地的理想。这种文化鼓励人们追求功利,追求金钱,追求成功,因而容忍失败,有利于冒险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发展。这种“美国梦”文化的塑造为高等教育的创新营造了有利的文化氛围,为高校师生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二、学校方面的积极探索
除了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外,美国大学本身的目标、理念、制度和机构设置也为高等教育的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大学使命的定位
美国大学虽然普遍重视履行社会服务的使命,但并没有把大学的使命简单地定义为单纯地反映和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是认为:大学应该做真理的发现者,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真知灼见;大学应该做社会正义的守护者,对现有体制的不足提出批判;大学应该成为变革社会的力量,做指引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灯塔。简言之,大学应当追求知识,服务社会。这种明确的使命定位鼓励大学中的学者勇于探索,对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进行了价值观上的肯定,确立了思想保障机制。
(二)培养目标的确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大学与欧洲大学一样,都以培养社会精英为教育目的。随着1944年《退伍军人再适应法》的颁布,大量退伍军人涌入高校,美国开启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培养社会精英不再是高校的惟一目标,塑造多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也被纳入到大学的培养目标中。然而,大众教育虽然受到重视,却没有取代精英教育的地位。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处于不同的层级和类型之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大众教育的承担者主要是社区学院,而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依然坚守着精英教育的传统。这就意味着这些大学不但重视教会学生一些知识和技能,更是把鼓励学生科研摆在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从而通过精英教育牢固地把守着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
(三)大学精神的坚持
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是美国大学的基本精神,这不但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而且还为大学的创新创造了必要的文化环境与条件。按照孟禄主编的《教育百科全书》,学术自由指的是“在具有高深学问的高等教育机构中教学并证明真理的自由或探求真理而不受政治、官僚或宗教权利的干扰的自由”。[3]真理是客观的、中立的,不受任何政治集团和意识形态的左右和限制,学者只有具有学术自由,才能够摆脱任何不合理的干扰进行自由的思考,才能在发现真理的道路上大步前行。为了保障学术自由,美国在1915年成立了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该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倡导学术自由原则,并制定了终身聘任制的相关规定,以及大学教师聘用、晋升和解聘的正当程序,使学者的学术自由权利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学术自治是学术自由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大学的教师和学者拥有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学术活动的权利,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创新活动的发展空间。美国大学的学术自治程度比较高,高校的内部事务一般由学校董事会决定,而美国的联邦教育部和州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只起辅助和协调的作用,并不直接参与高校的管理,这种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术自治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实现。
(四)学术伦理的保障
美国的大学对学术伦理问题非常重视。所谓学术伦理是指高等教育中的相关人员在从事学术活动时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它以学术自由为前提,是学术自治的必然要求。学术伦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学者享有学术自由权利,享受权利的同时就必须承担责任,即遵守学术伦理。这就要求学者在从事创新活动时,坚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不偏袒任何集团和组织的利益,严格按照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则来进行研究,并且在研究中不能损害被试或他人的自由和利益。总之,遵循学术伦理不但是学术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维护学术界创新活动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
(五)院系整合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大量涌现,这就导致大学原来的以院系为单位、彼此分离的教学研究模式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大学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组织再造,为了实现特定目标,加强院系的整合和院系合作,成立了一大批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将不同院系的资源整合起来,极大地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
以美国马里兰大学为例,该校为促进本校科研活动的发展,建立了一大批交叉学科:如全球环境变化;语言、文化和认知;能源;多样性和包容性;纳米生物科技;健康;信息科学等。2008年5月21日,该校颁行了最新的《10年战略发展规划》,该规划指出,在未来,该校将大力发展跨学科研究活动,用来整合现有的科研资源和力量,以解决社会中的重大问题,从而使该校的相关学科领域跻身于世界一流的行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又有两个新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建立起来,它们分别是人文学科中心,该中心有许多重大基金科研项目,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学者,并且已达到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水平;脑成像科研中心,该中心将通过高水平的神经和认知科学跨学科研究项目,将自身打造成具有世界声誉的科研集群。[4]
(六)科技园区的创建
科技园区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由斯坦福大学开创的。这是一种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学、研联合体,通常以科研实力雄厚的研究性大学为核心,环绕大学设立许多高科技公司,形成一种大学和高新技术企业群共同构成的创新成果生产和产业化中心。[5]一方面,科技园区可以极大地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产出,使大学中的教授和学者直面周边企业的生产实际,并在需求和利益的驱使下积极地从事创新活动;另一方面,科技园区还可以保障科研后备力量的培养,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场所,有效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使高等教育的创新链条得以完善和顺利运转。实际上,通过科技园区的创建,大学不仅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服务社区,而且自身也从当地社区获得更多的资源。
三、课程层面的变革创新
在大学精神、制度和组织方面做出有利于创新的安排还不够,还需要在课程方面加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内容,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美国大学在课程方面的变革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识教育的变革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而不是单纯为未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1828年,耶鲁大学最早在本科生教育中引入了通识教育的课程,之后,这种课程在全美迅速流行。现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二年级,基本上都是以通识课程为主,到了三、四年级才开始专业分流,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化、历史和科学知识,接受思想品德和公民意识的陶冶,并具备一些不直接与职业相关的能力。[6]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创新越来越重视,因此,美国许多大学又在通识教育中加入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内容,以期学生能够适应未来从事科研和创造活动的需要。
2009年10月9日,美国马里兰大学教务委员会主席正式宣布,2010年春季,马里兰大学将引入并试验新的“I”系列通识教育课程。该课程因在表述上有多个以“I”打头的单词而得名:通过“I”系列课程,学生将运用想象力(Imagination)和智慧(Intellect)来考察(Investigate)社会上的重大问题(Issues),并且坚信这些课程能够激发(Inspire)进一步的调查研究(Investigation)并提供实践(Implement)创新(Innovative)思想的具体机制。“I”系列课程将开启马里兰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进程,[7]它将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交流技能、媒体和技术的使用能力以及人类理解力。这种课程既包括理论课,又包括实践课,[8]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关注当前世界的重大问题,向学生呈现新的研究领域,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检视自己对待不同文化传统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思考现实问题的新思路。
(二)领导力教育的引入
在创新活动中,团队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在团队合作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领导者来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该领导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保证科研项目或创新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当前的美国大学为使学生成为能担任领导工作的合格人才,将领导力教育纳入到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当中,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这种课程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第一种是将领导力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程中去,让学生在教师的行为示范中,或在各种课内外活动中丰富自身有关领导力的知识和技能;第二种是开设专门的领导力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有关领导力的概念、理论,并在专门安排的活动中掌握领导技能,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这种领导力教育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不仅能使学生自身提高领导能力,还能够使参与相关活动的学校和社区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推动组织和机构创新。[9]
(三)创业教育的开展
美国的创业教育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小企业的大量涌现而产生的,其目的是培养人们的企业家精神和与创业有关的能力。最早的创业教育课程是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勒斯·迈斯为MBA专业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课程。[10]后来,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大学逐渐增多,课程的形式也渐趋多样,既有在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又有为其他学院和专业的学生提供的选修课程;既有单门课程,又有包括市场管理、金融学、竞争分析、新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课程等相关课程的专业;既有本科生课程,又有硕士研究生课程和博士研究生课程;[11]既有关于小企业运营的课程,又有关于创新型大企业管理的课程。企业也藉此得以进入大学,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活动之中。创业教育课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不但推动了社会上大量创新型企业和高技术企业的产生,而且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本身,乃至整个大学的课程设置也是一个创新和发展。
(四)服务学习的推广
服务学习是美国大学生实践学习课程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过使学生与社区建立联系,让学生在有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中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服务学习的重要机构是“校园契约”组织,该组织是一个由大学校长组成的校长联合体,宗旨是通过推动大学与社区合作,促进大学发挥社会服务职能,鼓励大学生从事服务学习,并把基于社区的学习整合进大学的课程中。[12]服务学习课程并不是一个单纯以服务为目的的志愿服务项目,而是通过使学生接触真实世界,让他们能够批判性地思考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美国在国家、大学和课程层面进行了许多有利于高等教育创新的安排和变革,这些做法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从而为推动我国高校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找到某种启发。高等教育创新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过程,它既包括在国家层面上通过法律、制度和文化的塑造为高校创造有利于创新的背景和氛围,又包括大学通过理念、精神和制度方面的探索来推动创新活动,同时还要把创新机制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使有利于创新的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使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供给源源不断。如果不能系统思考和设计有关的制度,只是在高校内部做些修修补补,则难以切实调动高校和教师的创新积极性,甚至高校内部的修补也不会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包海波,盛世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专利制度创新及其绩效[J].科技与法律,2002,(4):44~47.
[2]反海外腐败法[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663779.htm.
[3]Paul Monore(ed).A Cyclopedia of Education(Vol.2).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25.700.
[4]University of Maryland.Transforming Maryland:Higher Ex-pectations[EB/OL].http://www.sp07.umd.edu/Strategic-PlanFinal.pdf.2008-05-21.
[5]马健生,孔令帅.学习化社会高等教育的使命[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108.
[6]谷建春,潘文利.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现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78.
[7]University of Maryland.The“I”Series:Signature Courses for the Pilot for General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Spring2010[EB/OL].http://www.provost.umd.edu/SP07/Imple-ment/I-Series_Brochure.pdf.2009-11-03.
[8]Ira Berlin.Announcement of“I”-Series Courses:Request for Proposals[EB/OL].http://www.provost.umd.edu/GenEd2009/Useful%20Information/RFP.I-series%20courses.pdf.2009-09-04.
[9]文茂伟,房欲飞.在通识教育中发展大学生领导力——以美国大学生领导教育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8,(1):8~9.
[10]张琳琳,张桂春.美国创业教育实施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1):80.
[11]李乾文.美国企业家精神教育兴起的背景及成效分析[J].经济前沿,2003,(9):30~33.
3.美国的精英教育和美国梦 篇三
在国内时听到了许多美国学校教育的报导和传闻,无非是美国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如何愉快,如何在做游戏中轻松地学到知识,在国内厌学的孩子到了美国后如何成才等等。
到了密苏里不久,我们就到附近一个小学参观。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十分干练的女校长,她告诉我们这是一所公立学校,学生们在学校吃午饭,一切免费,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这个镇有14所小学,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没有统一教材,怎么上课完全由学校教师自己设计。
女校长带领我们参观学校。进入学校门口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全校同学那欢乐的笑脸。全校学生每个人的照片都张贴在走廊的墙面上,照片上孩子们开朗的笑容像绽开的花朵般鲜艳而生动,向人们表明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中心地位。走廊两边教室门口放着一排排小橱子,上面挂着学生们的外衣,下面放着他们的鞋子。学生进入教室要换上软底鞋,每个学生一个橱子,衣服和物品都放得整整齐齐。进入一年级的教室,一间大房子一半是空阔地,孩子们在窗户下一个高台上围坐在老师的身旁上阅读课,听教师讲故事,看上去无拘无束。当然高年级的学生则规矩得多,一群学生外出活动,排着队很有秩序。队列中的学生各种肤色都有,就像是一个小联合国,我看到其中一个黄肤色的孩子,问他是否来自中国,他说他是韩国人。
后来,我们又到一所高中参观。美国的高中不像我们国内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地往上升,而是像大学那样读学分,整个高中课程设二十二学分,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够学分即可毕业。校长说学校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只会读书的人。学校除了数学、化学、历史、外语、音乐、绘画等课程外,还开设餐饮、家政等生活技能方面的课程。那天正巧上烹饪课,学生一个个戴着白色厨师帽,穿着厨师服,像模像样地学厨艺。另一个家政实验室里,十几个女孩子正在学缝纫,有的做裙子,有的做上衣,忙得不亦乐乎,与国内高中生埋在高高的书堆中备战高考迥然不同。
多元、自由、轻松、快乐是我们对美国教育的第一印象。然而,随着在美国生活的深入,我发现美国教育远非这么简单和表象。
到美国一段时间后,我联系上了一位在硅谷任职的老朋友。在国内时就知道他的女儿学习很优秀,性格开朗,非常适应美国的学习生活。问起她女儿的近况,他说,女儿现在是我们家最忙的人,她为了明年报考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现在每天都要学到夜里十二点以后。
我很惊讶:“不是美国孩子们学习很轻松吗?”
朋友说,其实不然,美国大学教育很普及,有私立学校、公立学校,还有大批的社区大学和各类职业学校,考上大学不难,但是要考上一流大校,竞争十分激烈。为了让孩子享用优势教育资源,斯坦福大学周围的房价非常高,一所很破旧的房子花上百万美元还买不到。他与妻子都在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供职,收入比较可观。为了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他们也只好在斯坦福大学附近高价租房住。
后来我就美国孩子学习压力问题询问哥伦比亚市的当地华人。他们也认为美国的小学生相对轻松,进入中学就开始紧张起来。美国学校的确如许多报道中所说,没有期中期末考试班级大排名,但是学生最终能否升入一流大学,最后还是凭成绩。中学生升大学主要看平时的学习成绩,首先总分要高,高中生修完所选课程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大考和小考,如果成绩上有一个C,就很不利。另外选什么课也十分重要,如果只选容易的课,即使是总分高也不行,学生们要获得好的成绩不下一番苦功是不行的,一些孩子在高中阶段多修课程就需要更为刻苦。在平时的成绩之外,升学还要看SAT 或ACT考试成绩,要看参加课外文体活动,是否有文体特长,看参加社会活动、为社会服务情况,如做义工及领导才能表现等等。所以,美国的中学生学习生活十分紧张,孩子们都忙得团团转,学习到深夜是不足为怪的。只是这种紧张和压力不像我们国内的孩子们,把一切都押在最后的高考上,而且,他们的压力往往来自于自己内在的要求。
美国的教育理念来源之一是杜威的教育理论,即, 孩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该让他们像花朵一样无忧无虑地自然开放。他们认为童年对人一生的创造力有重要影响,过早给孩子加大压力,有碍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有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同时,认为孩子自己天生具有是非判断能力,他们的行为听从他们内心的感觉即可,无须外界和成人给以压力。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很少强制灌输,更多地靠学生自己的感悟和领会。如,组织一帮学生外出旅行或课堂上进行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高高兴兴地玩过之后谈出和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种教学方式对那些非常用心和喜欢思考、颇有悟性的孩子非常有利,他们从中获得了知识,启迪了思想,还培育了自主创新的能力。而对那些不用心和资质一般的许多孩子来说,这堂课就在热热闹闹、嘻嘻哈哈中过去了,很快乐但收获不大。
在美国,学生学和不学完全靠自己,没有教育权威。这是美国民主病在教育上的传染,因为在美国,选民是上帝,主权在民,其民主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不承认上面的权威。老百姓听惯了奉承,听不得批评。美国的教育多数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密苏里州消费税的1%和房地产税都用于教育。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管理委员会,一般由七人组成,由全区纳税人选举。这个管理委员会雇用校长、制定教育方针,有权开除任何老师,教育部无权干涉他们的管理。如果哪位教师教训和惩罚了纳税人的孩子,事情被告到校董事会那里,就有可能被解雇。所以,看到美国有许多不会读不会写、只知道打篮球的高中生,会觉得美国的教育很糟糕。但如果是好学生,不用督促他们也会用功,美国会给他们提供十分优越的学习条件。多元、自由的教育制度为他们提供了最充分的发展空间,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流程,借助日常的教学活动早已练就“提出想法、搜集数据、阐述观点”等方面的素质,待其成年后发散型和创造型思维也就自然形成,使他们能够以卓越的技能来应付异常复杂的社会。
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大量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在统一严格的指导要求下,压抑和限制了那些禀赋强资质高的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对于那些自我约束力不强、资质中等的孩子来说,对帮助他们打下牢固的基础教育技能不无益处。从中美教育上的差异看,美国的教育实质上是培养精英的教育,无怪乎,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术成果。据统计世界排名前 500 名大学中,美国占 168 所,前 20 名中,美国占了 17 所。
精英教育也是美国青年人通向社会上层的阶梯。只要你努力,你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能够达到社会的上层,这是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这种美国梦激励着广大美国人不懈地奋斗。出生于偏僻的阿肯色小石城的前美国总统克林顿是一个典型的无背景、无势力的穷小子;只有八年从政经历的黑人奥巴马,竟然从一个普通议员,入住白宫。分析这些奇迹会发现,尽管他们没有显赫的家世,通往高官的途径各异,但是他们都有着优良的教育背景,不仅本人,甚至妻子都毕业于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校,可以说精英教育是他们个人奋斗起家的本钱。因为一流教育不仅表现在对他们本人素质的提升,而且还为他们铺垫了向社会上层发展的人脉网络。强有力的人物推荐,在美国各领域的录取和录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学员,一般都有联邦众参两院议员和政府高官等社会名流的推荐。接受一流教育,提供了与有名望人士接触了解的有利条件,也就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当然,不论是政界、商界还是学界,也有个别成功人士,并非毕业于世界顶尖的大学,但是他们都是在美国自由、多元的教育体制培育中,在美国精英教育文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当然他们本身也向人们昭示,不出自名校也照样可以成功。
总之,美国的教育告诉你,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所有失败,都是你个人的原因。
4.美国高等教育著作的变化 篇四
(美)卡梅伦•芬彻著,赵炬明译
摘要本文是C.芬彻为《美国高等教育经典著作百种》一书写的介绍文章。文中介绍了选书的目的、原则、方法,以及这100本著作的主题、领域和作者的情况。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100本美国高等教育名著。
Abstract
This introductive article is about “100 Classic Books about Higher Education” by Cameron Fincher who initiated the project.In which, Fincher introduced the purpose and procedures of the book selection, and also the themes, coverage and author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books.译者序C.芬彻(Cameron Fincher)是乔治亚大学高等教育与心理学教授,《美国高等教育经典著作百种》一书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本文是他为该书所写的一篇介绍文章。其中不仅介绍了他们选注美国高等教育经典著作的目的,还详尽地介绍了这些著作所涉及的主题、领域,以及作者的情况。这对深入了解这一百本美国高等教育著作会有所帮助。但正如芬彻所说,最好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办法是读原著。而且,“读书的收获将值得读书所花的时间和精力。”
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囫囵吞枣,但有少数书需要咀嚼消化。弗朗西斯•培根《论学习》
从1946年上大学起,我就多次听到读到培根这句名言。书,在我生活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而且我从未怀疑过培根这句名言所包含的智慧。然而 1964年当我应邀加入乔治亚大学而使我的学术事业发生转变时,我所有的高等教育方面的专业书籍只有四本:R.霍夫斯达特和W.梅茨格的《美国学术自由的发展》、N.桑福德的《美国学院》、J.布鲁贝克和W.鲁迪的《美国高等教育史》、以及T.卡普娄和R.麦吉的《学术市场》。而我的心理学和历史方面的书籍却有好几百本。而后的34年里,这4本书就一直放在我办公室椅子背后的书架上,以便随时取用。我不断地查阅、参考、重读这几本著作,还经常向他人推荐。由于在高等教育研究所工作,我后来又得到了许多高等教育方面的好书。有些书我仅仅是翻一下,但对其中许多,我是仔细咀嚼消化了的。我们这个经典著作百种书目的优点是,它牢固地建立在我们自己作为高等教育文献热心读者的经验之上,也贯穿在我们不断地筛选、分类、打电话、送传真、审阅、评注的过程之中,而目的是希望为对高等教育感兴趣者推荐一些可读之书。我相信读者对书目中的每一本书都会感兴趣,读书的收获将值得读书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我和其他三位合作者共同从事这项工作,主要是因为我一直致力于把高等教育建设成一个博士教育的专门领域,也由于我越来越担心20世纪最后这些年晦暗不明的学术氛围。我希望未来高等教育的课程和培养方案别象过去那样,总是临时拼凑出来的。1968年乔治亚大学高教所需要建立一个高等教育的博士点。那时我们书单上的绝大部分书都还没有出版,因此很难找到适合的教材。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用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大约每月一本的报告来满足教学需要。成立于1967年的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在其高产的五年里发表了大量的技术报告、批判文章、委托研究和委员会报告,还有大量的政策建议。其他当时可以得到文献还有大学目标与管理评议会、高等教育与劳动研究组、人力资源与高等教育委员会等机构发表的报告(例如J.福格、H.阿兰和A.拜尔为该委员会撰写的研究报告就收进了我们的经典著作书目)。卡
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对1972年教育修正案的影响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性成就。如果那时高等教育课程有时缺少实质内容,人们不应责备这些全国性委员会和专题机构。20世纪70年代后来被证明是为高等教育研究发展储备潜力的十年。《教育研究与发展》杂志(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1973年为高等教育出了一个专刊,称高等教育是应国家改革需要而“诞生”的一个“新学科”。在其中的一篇主要文章中,伯内特(Collins Burnett)发现,那时高等教育的专业文献相当不错。因为那些年里,高等教育领域的许多教授都是从其它专业转行过来的,高等教育文献中有相当部分是从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角度对大学和学院的研究。我是那期刊物的编辑。我相信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可以为高等教育研究生课程提供跨学科的角度,因此我在我的文章里强调了这个观点。确实,行为科学充满希望的未来为当时组建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研究所提供了条件。伯克利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密西根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大学的高等教育研究所都建立了培养研究人员的博士点。乔治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则把自己的使命确定为在教学、研究与服务之间从事跨学科的工作。伯内特还指出,那时至少有36种专业杂志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文章。美国教育研究信息中心(ERIC)的文献中至少有1330个高等教育方面的文献。1973年还出版了关于初级社区学院和文理学院学习氛围的两本文献索引。然而那期杂志撰稿人所引用的文献多是杂志文章、会议文集、基金会报告、以及其他编辑出版的材料,由知名学者撰写并由著名出版社发行的专著很少。因此到1973年,虽然高等教育的专业文献已经形成,但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学术性学科或者一个专业领域来研究的著作并不多见。
这100本经典著作告诉我们什么
在和凯勒、博格、西林一起选书做注的那几个月里,我一直想怎样才能使这个书目对从事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和指导博士生的同行们有所帮助。当然很多高校董事、校长、副校长、院长、系主任、政府官员、州立法委员等也可以从较好的高等教育知识中获益。我所关心的是,这100本书的实质内容怎样能较好地反映过去一百年来高等教育的扩大与发展,高等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专门领域的发展,以及这个领域的学术研究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每本书都是它所属时代和地方的标志,因此我们选注的每本书的视角和观点都是历史的、比较的和发展的。每本书都包含着作者从过去的历史、运动与变化趋势中选出来的他认为值得记录的能使读者受益的事件、以及值得注意的线索和细节。选注的书要能反映美国高校、高校的课程与服务、及高校成员变化的历史发展。因此,所选注的书中,有大约25本著作可以归类为历史,是这类或那类问题的历史;有20余本是关于学术管理、校长领导或政策问题;至少有18本专门讨论大学的使命、目标、目的;有11本讨论课程问题,还有11本讨论教师责任与教学;七本关于学生,入学问题与入学平等问题;还各有两本是关于技术、校园设计、学校生活、学校运动队的;一本关于社区学院。这些著作所体现的历史的、比较的、发展的角度证明了一个我早在选书以前很多年就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要全面地理解美国高等学校,就要学习它们成长成熟的各个阶段的历史。哥伦比亚大学的兰德尔(John Herman Randall Jr.)曾经写道:“要理解任何信仰、任何思想、任何习俗、任何制度,我们就必须考察它逐渐从最开始时变成现在这个形态的过程。„时间和历史是最为重要的。” 因此那些想了解美国大学发展的人,应当先读韦斯的《美国大学的出现》,然后是斯罗森的《伟大的美国大学》,再读盖格的《发展知识:美国研究性大学的成长,1900-1940》,然后跟随其线索经过战后时期进入九十年代。几乎以同样的方式读L•威尔逊关于大学教师的两本书,读者将会大为获益。一本是威尔逊在1930年代作为一位年轻社会学家所写的书,1942年发表;另一本于1964年发表,那时作者已经是德克萨斯大学的前校长,而后又任美国教育评议会主席。科森的书也描绘了1960和1975年两个时期学术管理的情况。米利特的书则分别
讨论了1960年代以前的学术共同体,以及1980年代围绕学校社会责任,学校当局和公众要求所发生的冲突。A.阿斯廷1993年改写了他1977年书,改写后的书对学生在信仰、态度、知识方面发生的变化提出了深刻见解。关于出版时间,有九本著作出版于1932年罗斯福当政以前;七本出版于大萧条和二战期间(1938-1948),有略多于一半的著作(53本)出版于1948年至1980年间。在这些年,美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冷战、高校扩张、学生抗议、经费增加和减少。有18本1980年代出版和13本1990年代出版的著作被认为是经典而收入书目。这些都清楚地表明,高等教育是一个成长中的领域。有兴趣的是,1910年至1997年间出版优秀高等教育著作的出版社多种多样。商业出版社出版了其中的大部分著作(65本),然后是大学出版社(28本)。Jossey-Bass出了18本;然后是Harper & Brothers(后改名为Harper &Row, HarperCollins),出了11本;McGraw-Hill出了八本;牛津大学出版社出了五本;Holt & Macmillan各出了三本。首版书出得最多的大学出版社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四本);耶鲁大学出版社和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各出了三本。其他出首版书的机构包括一些基金会、联邦政府机构,以及七家商业出版社。各种出版社已经重印了这100本书中的21种,Jossey-Bass重印了四种,Transaction Publishers重印最多,共计六种。
作者与学科
谈到作者,我们应当感谢其他相关领域学者与研究者对高等教育领域持续不断的影响,但没有任何一个学科能够宣称其对“形成中的”高等教育学科有绝对的影响。在这百本经典著作的作者中,有11位历史学家、11位社会学家,还有10位可以算作是教育研究人员。高等教育显然受惠于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因为作者中有11位社会学家、七位政治学家、五位经济学家、六位心理学家,一共是29位。还应感谢人文学科所做的贡献,因为有四本书是哲学家写的,三本出自文学家之手。这七本书的九位作者中,有五位曾经任大学校长。还应当指出,有七八位作者,他们在自己领域中的学术成就使得他们对高等教育的贡献相形见绌。高等教育领域中有如此之多其他学科的学者,不仅对形成多学科的高等教育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一个补益,也是把高等教育和美国的经济、技术与文化发展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因素。百本经典作者群中至少有18位的个人成就无论用何种标准衡量都是辉煌的。他们对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讨论和对高等教育思想的贡献使得高等教育变成这个国家的宝贵资源。桑福德1962年出版的开创性著作《美国学院》被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是“对一个为尚未被开拓的领域的探险”。所有学习高等教育的学生都会欣赏这本著作至今仍然十分显然的优点。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初学者来说,桑福德的著作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起点。随着桑福德的拓荒,许多人继续留在这个新领域中耕耘,并把高等教育变成了一个学术领域。在这些闪光的名字中,贾斯帕斯、奥特加和怀德海是作为哲学家而闻名于世的;巴松、海特、范多伦则是另一些领域的著名学者。在美国多数大学校园里,A.弗莱克斯那、D.贝尔、W.布克利、J.马奇、C.P.斯诺的名字更是无人不晓。还有J.加德纳,他是《我们能兼顾平等与卓越吗?》和《自我更新》两本著作的作者,这两本著作把美国、国际社会和每个学校所面临的挑战直接摆到了读者面前。任何对高等教育史的深入讨论,都迟早会提到著名历史学家R.霍夫斯达特。在高等教育的研究队伍中,考雷、米利特、博文、德雷斯和梅休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学科创始人。C.科尔被认为是美国最著名的校长,是促成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和卡内基政策研究评议会众多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的“那只看得见的手”,也是目前关于美国大学校长最深入研究著作《大学校长的多重生活》的合著者。D.雷斯曼是我们书目中唯一的两本著作的合著者(《永恒之梦》和《学术革命》)。他的名字将会被刻在所有美国大学校园里。关于美国大学的教育与服务,A.阿斯廷、B.克拉克、E.埃迪、P.雅克布、C.佩斯因其关于教学、入学、考试与评分、学生保持与毕业方面的著作而闻名。他们的著作已经影响了许多撰写同
类著作与论文的作者。A.阿斯廷可能是被引用最多的作者之一。他的夫人H.阿斯廷也是一本入选著作的合著者。他们是我们书目中唯一的一对夫妇作者。以上罗列了那么多著名作者,也许有人会认为我们是根据作者知名度选书,或者把作者知名度作为选书的条件。其实正好相反,我们四位选书者一致同意,书的实质内容要比书的代表性重要的多。没有一本书是因为它最好地代表这个或哪个领域、这种或那种思想、这种或那种趋势而入选。事实上我们从未为某一类书是否应当入选而发生争论。如果在我们的选书中有什么偏见的话,当然是肯定有的,那就是我们希望每一本书都仅仅因为它的质量、历史价值、以及它对我们学术兴趣和学术经验的吸引力而入选。我们力求根据书自身的价值来选书,因此我们四人都感到,从最后书目中剔除一本书要比添加一本书困难得多。简单地说,添加一本书只需要我们中的一人说服另一人,或有两票同意即可;而删除则需要讨论和说服,要有一人能说服大家,剔除一本书比保留这本书更好。因此如果最初推荐书目时我们是理想主义者的话,那么在把书目压缩到最后整整100本时,我们就变成现实主义者了。
主题、趋势与问题
在审阅最后选定的书目时,我确信我们把这一百本书称为高等教育“经典著作”不会对任何人造成损害。一方面我惊奇这100本书居然涉及了这么多领域与问题,另一方面我在想它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高等教育的专业文献,其总体覆盖面究竟有多大。我也在想,从这些书中,我们究竟能学到多少关于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学科或作为一个博士教育专业的进展情况。仔细阅读这个书目会发现,这100本书讨论的是在科学、技术、教育明显成为国家、社会、乃至西方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时,教育事业中迅速增长扩大的高等教育部分的情况。
有相当部分书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写的。1910年斯罗森在《伟大的美国大学》中指出,高等学校只是最近才成为国家文化事业的一部分。韦斯1965年在《美国大学的出现》中叙述了早期的殖民地学校、教会学校和州立学院怎样演变成大学的。另一些著作(如H.哈斯金斯、C.F.瑟文、G.P.施米特、T.韦伯林的著作)告诉我们大学的内部及外部困难。后来的一些作者(R.盖格、R.赫钦斯、K.奥尔森、R.霍夫斯达特)讲述的是20世纪中期高等教育成长成熟的精彩故事。1960年代至1980年代从事研究的作者告诉了我们在这30年里高等教育所获得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增长与成就。1990年代的作者则一方面继续分析和解释以前的历史,一方面提醒我们要继续改革,不断更新。从发展的视角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授、教师、学生、毕业生、以及大学的其他成员,由于这些作者关心的是在迅速变化中公众的需求、感受和期望。从比较的视角我们能够获得一个更好的历史感,只要认识到我们的高校、它们的目标与功能、教育与服务已经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而且在全球化环境和由技术革新推动的跨国经济条件下,它们还在继续变化。
我们所选的优秀著作没一本会出现在其他的20世纪畅销书书单上。虽然没有一本书是传奇故事、戏剧、或英雄史诗,但每本书都在讲述它自己时代的故事。无论是把它们当作整体,或者精心选取一本为代表,这些书都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20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贯穿所有著作的主题是作为智力的、功用的和社会文化制度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尽管这种变化的稳定性被过分渲染了,但它确有明显的连续性;虽然这个变化受许多传统、习
俗、甚至学究式愚蠢的限制,人们还是欣然接受这种变化,甚至还曾认为它是“进步的”。
即使其他人可能发现种种缺点,这些书确实代表着一批重要文献,一批值得美国高校各类人士了解的文献。简单阅读注释会造成种种误解,不成熟的学生常会仅靠浏览注释而不读原著就得出肤浅结论。但在许多情况下,如果没有进一步的阅读,仅靠仔细阅读书目注释确实可以成为了解原著的第一步,并能激起进一步的思考。
此外,编辑带注释的书目还可能是划定学科研究领域的一个好方法。即使在最好的教育学院也可能遗漏某些关于大学管理、治理、财务、工作、生产力的研究角度和观点;即使在最开放的大学校园里,也一定会有些僻静角落。教授们在那里做实验、写书和教学,但却对能影响他们学校及其未来的公共政策问题一无所知。
最后应再次强调书的优点。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选书而不选学术期刊、杂志、或其他刊物?”最好的回答可能是,因为书似乎是最能够保存和传递我们所思、所论、所著的精华,至少在西方学术传统中是如此。期刊文章以及其他出版物各有其科学、学术或方便的优点;其他传媒也在资料、信息、知识获取方面作各种济世承诺。但就象复印机静悄悄向我们证明的那样,没有人仅靠拥有一堆期刊文章、复印资料或书籍来获取知识。要学习,我们大多数人就得阅读、观察、思考、讨论、反思。在可见的将来,在学习最重要事物时,书将仍然是真正有用的工具。
有位聪明绝顶但持怀疑主义态度的学者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助理教授都可以就大学的目标与功能开个讲座,但就是没有其他教师愿意去听这类讲座。确实,无论是绝顶智慧还是怀疑主义,都能不容忍教授们去撰写出版关于大学的目标、教育、服务、以及高等教育的益处的著作。
5.美国教育考察报告 篇五
(一)基础教育管理情况;美国实行三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即联邦教育部、州教育厅、学区。联邦政府设有教育部,教育部不监管地方学校,而是以拨款和其他援助方式协助地方教育,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法令。州教育厅对全州教育事业发展有较大的统筹权,包括教育立法、教师资格标准的确定、课程设置、向各学校分划联邦和州政府的拨款等,教育厅的最高负责人是教育总监。教育总监是由民选、或由州教育委员会聘任、或由州长提名议会确认,州教育厅不介入学校的行政管理。美国目前有五千多个学区,学区的设置主要是根据历史沿革和地理因素确定,学区是地方教育委员会的执行机构,学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学监,学监对教育委员会负责。学区直接管理本辖区内的学校,学校校长会定期向学监报告工作,学监也定期向校长提出工作方面的要求和改进工作的建议,学区作为最基础的教育行政机构,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对学校有较强的影响和干预能力。教育经费由三级政府投入,大体上联邦政府占10%,州政府占36%,地方政府54%,联邦政府、州政府对学校的总体拨款取决这所学校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学生人数,地方政府的投入主要是当地居民所交纳的房产税。除此之外,学校还成立的有工商企业人员参加的学校教育委员会,通过这个委员会帮助学校筹集资金。学校的收费是非常规范的,学生除乘坐学校的校车和使用学校教材要交费外,没有其他的收费。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生均教育经费7000美元,水平较高的学区可达到1.7万美元。学校收入的80%左右付人工工资和福利,10%用于教学器材的添置,3%-5%用于学校硬件维护。近几年,联邦政府、州政府不断
削减了教育经费,学校校长们抱怨经费越来越少,校长最头疼的事是筹钱。美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较长,为13年,从小学学前班到高中三年级,学前班至5年级为小学,6-8年级为初中,9-12年级为高中,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十分紧密。从总体上来看,美国的义务教育阶段都是小班化教学,富人区所在的学校,由于房产税收入较高、教育经费较充足,学校平均班额人数更小,一般在15-17人左右,穷人居住较多的地方,所在学校平均班额25-30人左右。
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学校行政管理班子比较精干,一般设校长1人,校长助理2-3人,学校的重大决策注重广泛征求意见,然后集中决策,学校经费的使用与监管一般由校长提出方案,教育委员会审批后再执行。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注重强调学生的道德实践,注重从小事和细节做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建设都富有特色和个性,学生的文明素养水平较高。学校对安全工作非常重视,学校员工和学生进出学校都要凭证进校门,学校都是封闭式管理,有的学校专门配有安检设备,陌生人进入学校要实行安检。学校的硬件设施都非常配套,设施一流。后勤服务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每所学校都非常干净、整洁。
(二)教育人事管理情况
1、校长的产生与聘任:校长的产生一般经过个人申请、面试考核、上一层管理机构考察挑选,最后由学区教育委员会举手表决,学区学监聘任。作为校长除具有教师资格外,还应有教育管理培训方面的资格证。州政府有专门的校长培训学校,校长每年至少接受7.5小时的继续教育,过去强调校长管钱、管物、管人,现在更强调校长要成为教学的领头人,校长在学校都代课。校长的解聘必须经过学区教育委员会举手表决。在美国,校长职业化水平较高,小学与中学校长可以打通使用。
2、教师的聘任与待遇:州政府对在本州任教的教师有具体的资格要求,教师在该州任教必须要取得本州的教师资格,除此之外,学区在州政府的基础上还有一些附加要求与条件。教师一旦取得资格认证,有效期一般为三到五年,到期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脱产培训并通过考试,才能延长资格,正是因为这种制度上的保障,使得美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高。学校在聘任教师时比较注重: ①毕业于什么大学,学习的课程与成绩;
②个人的经历,是否有国外生活的经历;
③推荐给对应学科的系主任,若双方愿意,再进行面试;
④面试中比较注重是否热爱教育,是否具备团队精神,是否能言善辩,是否具有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聘任合同一般为四年,完成了四年合同,可签终身合同。在美国,每位教师都要参加教育工会,教师待遇由教育工会代表教师与学区谈判达成一致,教师待遇一般取绝于教师的学历、经历、水平与业绩。初参加工作的教师年薪一般在3万美元左右,资历较长、水平较高的教师最高年薪可达8-10万美元。在美国,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合理规范,除工资福利待遇外学校没有奖金、加班工资、课时补贴等。
4、学校编制与管理:联邦政府、州政府对中小学的编制管理没有统一的要求,具体到一所学校的教职工编制由该学校所在学区的教育委员会决定。教育委员会决定学校编制的主要因素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富人区所在学校编制松一些,穷人区所在学校编制紧一些。即要考虑到编制的限制,又要保证小班化教学,美国教师的工作负担总体上比较重,在小学除开体育、艺术课教师是专职外,其余教师都要包班。在中学一名教师往往要代4-5个班。美国教师亦常常抱怨时间较长,劳动付出与报酬不成比例。
二、考察学习的主要感受
这次考察虽然时间不长,也来不及进行全面深入地学习,但我们感受仍然很多,就教育工作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法制建设非常完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经以及各个学校运转有序。美国是一个法制社会,教育法制也特别健全。联邦政府制定教育法律,联邦教育部制定教育法律的执行政策;各州立法机关也有权制定本州的教育法律,州教育厅协助制定有关政策,因而各州之间的教育法律和政策标准不尽相同,由于法律监督机制健全,教育法律和政策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美国联邦教育部与州教育厅、州教育厅与学区之间没有直接的管理关系,但由于法律责任明确,职责范围清晰,各自在独立动作的过程中非常秩序化。同时,联邦政府注意发挥教育工会和教师协会的作用,教育工会主要承担教师利益保障的职责,而教师协会承担教师资格认证、继续教育、培训、学术研讨等本应由教育部门承担的工作。这样一来,教育部门的具体事务大大减少,行政管理职能得到突出和强化。美国政府还注意发挥社会的力量来监督教育机构,如州教育委员和学区教育委员由民选产生,不拿财政薪酬,尽社会义务,尔后再由教育委员集体聘用州总学监和学区学监,把州和学区的最高教育管理者置于社会(社区)监督之下。在这种机制中,教育部门和学校不仅仅要对法律负责,更要对当地的民众负责,真正去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教育环境十分和谐,有利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首先是学校与社区关系和谐。一方面,学校注重与社区的联系和沟通,每个学校(学区)都有专门的公关顾问,专门从事对外联络、宣传、推介工作,通过录音电话、网站、校报、宣传单等多种形式把学校的一切活动宣传到每一个家庭,让居民了解学校,支持学校;另一方面,社区拥有完备的体育活动设施和场所,向学校、学生开放,社区热爱教育的人士积极为学校发展提出规划建议,筹措教育经费,学校与社会形成了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其次是校内人际关系和谐。校长象企业经理和系统主持人,把学校的重大事项交给全体教师决定,体现民主民治,因而学校的凝聚力比较强;教师没有象我们存在入党、提干、调资、评职称、考核等人为制造的矛盾竞争因素,关系比较融洽,能互相观摩交流,互相支持教学。据他们调查统计,95%的教师对教师之间人际关系表示满意,94%教师对师生关系表示满意。教师对学生的缺点不是横加指责,对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向家长告状,认为向家长告状是教师没有尽到教育责任,这样的教师肯定受学生喜爱。在学校,我们看到教师笑容可掬,学生活泼可爱,师生关系随和,对来访者热情而有礼貌,人文素养普遍很高。第三是校园环境和谐。校园环境人文化、童心化,寓教育于环境之中。校园内绿草成茵,环境优雅。学校走廊有教师与学生的群体浮雕,校门口摆放有学生的手工或艺术作品,并定期更换;墙上有学生入学第一天的彩色手掌印记,记录有该生基本情况;橱窗里有学生自我介绍的一段话;教室里学生作品更是琳琅满目,墙上贴满了文字和图片,尤其是美术、生活教室居多,框架上摆得层层叠叠,学生在向我们介绍这些的时候显得格外兴奋和自豪。
3、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美国的基础教育十分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亦非常注重基础学科的质量。阅读写作、社会实践、科学和数学等学科在学校教学中的位置较突出,州一级都有专门的考试评价机构,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校在每学年都会选择和全州、全国的统一测试,有的学校甚至同国际上知名学校进行比较交流。培藤中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国际化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国家学生交流,并作为一门课程支规定。另外,他们还定期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去发展中国家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发展潜能。布什政府还响亮提出“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教育计划,以此促进教育公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校里我们看到:班主任办公桌就放在学生教室,与学生平等相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共同的参与者和学习者,教师对学生的个性表现充分赏识和宽容;教师对残障儿童给予极大的爱心和耐心,手把手地辅导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人格受到尊重。总之,美国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师的一言一行,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核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了实处。
三、工作建议
1、进一步理顺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逐级明晰并认真落实县、乡、村三级办教育的责任,落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职称评定、工资晋级等方面的管理权;中央和省级财政继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解决县级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使“以县为主”真正“主”起来;在县以下积极探索教育管理的新路子,取消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成立的中心学校篇二:美国私立教育考察报告
美国私立教育考察报告
美国私立教育考察报告
中国民办教育美国考察团 2002年9月15日至9月27日,中国民办教育美国考察团’,赴美国进行了12天的考察访问。考察团在美国期间先后到了洛杉矶、华盛顿、波士顿。纽约、旧金山等城市。拜会了联邦政府教育部非公立教育办公室、纽约州和加州教育厅私立教育办公室;与全国私立高等教育认证协会、私立中小学认证委员会等非政府的私立教育认证机构进行了座谈;考察了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西北理工大学和二所私立中小学(幼儿园);参观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波士顿大学和弗兰克索耶管理学院。此次考察的重点是,美国政府对私主教育的行政职责及其管理体制;非政府的行业协会对私立学校的监督和服务;私立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和财务管理等。
通过听取介绍、座谈讨论、实地考察使我们对美国的私立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美国私主教育概况(-)基本情况
据2000年的统计,美国有各级各类学校126542所,其中各级各类私立学校22763所,占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17.99%;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生6809.6万人,教育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7.6%。其中:--小学共79362所,公立小学为62739所、私立小学为16623所。--中小学一贯制学校共11412所,公立学校为8292所,私立学校为3120所。--两年制专科学院共1755所,公立学院为1092所,私立学院为663所(非营利179所,营利484所)。--普通高等学校共4064所,公立高校为1707所,私立高校2357所,美国的中小学中,私立学校数约占总数的1/4,十年来,其学生数占总数的比例基本保持在]0%--11%之间;美国的高等学校中,私立学校数过半,但学生数约为总数的1/5。因此,总体上看,美国的公立教育规模大于私主教育规模,但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好于公立学校,已形成了公立教育为主,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并举的格局,私立学校作为美国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美国50个州享有与公立学校同等的合法地位。(二)美国私立教育的特点 1.办学经费来源较为广泛。有社会捐助、校友捐赠、遗产捐赠、基金滚动、服务销售、出租房屋及土地、政府间接资助、学杂费等。以私立高等学校为例,一些研究型的私立大学可以与公立大学一样申请政府的科研经费,有的私立大学专门设有筹金发展部。政府对得到认证机构认证的私立学校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奖学金或贷款等经费的支助。2.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办学灵活,课程设置、聘请教师、收费等均可由学校自行确定。学校可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表现、家庭,收入,宗教等情况,自主选招学生。经过政府注册的私立高中,有权颁发毕业证。书,其学生还可以不参加州政府组织的统一考试而公立高中的学生则必须参加州政府组织的统一考试。
3、教育大纲要求对学生一视同仁。美国私立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民族或不同国家,但教育大纲要求对学生一视同仁。重视学生的人格发展,注重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共事,学会求知,不搞千篇一律,实行小规模教学。如私立夏彼尔高中,在校学生共177人,但该校根据不同的情况和
学生的意愿,各年级都编有学生数不尽一致的小班。我们看到有的班才有5至7名学生,对这种小规模、个性化的教学,他们均表示满意.
4、私立学校的举办者大都是捐资办教育,把教育作为一项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不要求回报。学校的积累用于学校的再发展。学校停办或倒闭,政府不负责任。
5、私主学校分营利和非营利(或纳税学校和免税学校)。对营利性私立学校的管理比非营利私立学校的管理严格。(1)对营利性私立学校的审批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2)要求营利性私立学校定期更新许可证(一般是每年)。(3)政府主要工作之一是接受和处理消费者(学生)的投诉,保护他们的利益。有的州(如俄亥俄和华盛顿)还建立专门基金,用于在学校关闭时补偿学生的学费损失。非营利私立学校要设立董事会,而营利性私立学校不须设董事会。据了解,美国绝大多数的私立学校为非营利学校,此类学校的许可证由各州政府颁发,并可向联邦政府申请免税,对学校的捐赠可用于抵减应交的所得税,学校也被称之为免税学校;营利性私立学校多为培训机构(美容美发、烹饪等)和少量的幼儿园,此类学校必须缴纳所得税和财产税等,并被称为纳税学校。
二、美国私立教育管理、监督指导和高校设置程序 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非公立教育办公室成立于19年。非公立教育办公室现有编制4人,办公室主任是教育部长处理有关非公立学校教育问题的主要顾问。联邦教育部不负责任何学校的开办或变更的审批、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教师资格认定、办学条件审核、毕业证和学位证发放等,这些职责都由州教育厅或社区教育行政部门履行。(一)联邦政府教育部非公立教育办公室职责
1、参与教育立法,实施政府项目,组织活动--对影响私立中小学发展的问题向国家提供咨询和指导意见。--参与联邦政府教育立法。--组织实施联邦政府有关的教育项目。--对影响私立学校及其教师、学生的管理措施进行评估。--组织全国和地方私立教育管理部门和团体的有关活动。
2、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组织私立中小学有关教育问题的会议。出版相关材料。(二)州教育厅(纽约、加州)有关部门的主要职责
1、纽约州教育厅非公立学校服务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全州非公立中学的自愿性注册。--管理、监督全州不授学位的私立学校。办理和确保这类学校教师的资格证明以及达到适当的标准,--调查和处理私立学校学生的投诉,2、加州教育厅根据州的有关法律没有直接管理私立中小学的职能,但私立中小学必须每年向该教育厅提交学校的基本信息。州消费事务局负责私立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审批与管理。从了解的情况看,美国绝大多数州政府教育部门对私立教育的管理职责大致可概括为:保障权益,提供信
息,协调关系,组织交流,解决纠纷。(三)非政府认证机构的监督指导
认证,是美国保证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认证机构一般为非政府的专业组织。学校的审批是行政行为,而学校是否参加认证是学校自愿的行为。认证的核心是学校的办学质量.认证机构一般既认证公立学校,也认证私立学校。美国的认证机构主要为三种类型,一为地区性的、二为全国性的、三为专业性的。
高等学校认证
1、地区性认证机构。美国有6个地区性的认证机构,即中部、中北部、西北部、南部、西部和新英格兰地区的学校与学院协会.地区性认证机构基本上对本地区的私立学校(也包括中小学)的认证。
2、全国性认证机构.如全国法学院协会、全国音乐学院协会等,其所做的是专业认证。
3、专业性认证机构。如全国建筑学认证委员会,全国临床实验科学认证委员会等,专业性认证机构做的也是专业认证。
中小学校认证
除6个地区性认证机构做中小学的认证外,还有专门认证私立中小学的机构。全国私立学校认证委员会(ncfsa)是对私立中小学认证机构进行认证的机构,联邦教育部定期公布它所认可的认证机构,只有得到联邦教育部认可的认证机构所认证的学校,学生才能参加联邦政府的经费资助项目。(四)高校设置的有关程序篇三:美国学前教育考察报告 美国学前教育考察报告 2000年11月5日至21日,上海市“赴美学前教育代表团”一行15人,应世界学前教育协会香港分会的邀请,参加了在亚特兰大举行的美国幼儿教育研讨会,并对美国华盛顿、纽约、亚特兰大、洛杉矶、奥兰多等六个城市进行了为期15天的考察。考察团由市教委副主任夏秀蓉任团长,翁亦诗处长任副团长。成员中有市教委领导、华师大教授、区县幼教干部、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以及市教研室教研员等。
在美期间,代表团参加了在佐治亚洲亚特兰大举行的有来自全世界各地幼教工作者参与的美国幼儿教育周年研讨会。1000多个专题讲座和1000多个展览室,展现了当代早期幼儿教育发展趋势、最新的理论发展动态与教材、教玩具的技术。研讨会上夏秀蓉主任作了“上海学前教育发展动态”报告,朱家雄教授作了“当代中国幼儿教育发展概况”报告,孔美琪校长作了“香港学前教育发展特点”的报告。与会者(特别是外国人和境外华人)对中国幼教发展的现状表现出十分的关注和极大的兴趣。他们认为,中国幼教世界在改革中前进,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东、西方学前教育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是大会的宗旨之一。在美期间,代表团深入美国12个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学习与考察。有瑞吉欧学校、high-scope学校、蒙台梭利学校、bank-street学校等,对当今在世界学前教育界颇有影响的几种课程类型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较深入地学习。学习与考察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 一百种语言与一种语言
在亚特兰大举行的美国幼儿教育周年研讨会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理论热点,便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学前教育界关注的瑞吉欧学前教育方案(90年代初曾被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杂志--《新闻周刊》评为世界十大最佳学校之
一)。会议期间,我们有幸观摩了瑞吉欧《儿童一百种语言展览》
(《the hundred languages of children exhibit》)。丰富的图象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瑞吉欧的教育信念。--“会活动的影子”,孩子自主地探索光源、物体和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仲夏夜的梦”,用各种色彩去表达孩子对一个事物的理解。--“脚的故事”,幼儿以两只小脚的动态表达,编织了一个有趣的“独幕话剧”。--“猫和雨”,反映了两个2岁半儿童用游戏语言表达对生活的理解。?? 瑞吉欧认为,儿童可用一百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东西,表达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的感受。包括用真正的语言符号和大量的非语言符号,诸如身体、叶子、鸡毛、笔头、叉子等各种替代物。瑞吉欧的教育理念就是通过符号表征系统促进儿童的成长,鼓励儿童运用各种可用作表达的、交流的和认知的语言去探索环境和表现自我。也许,这就是学前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语言”,去探索沙、水及物体坡度之间关系。他们的行为与表现是如此自然、自由和自主,反映了一个个真实的自我。
儿童是用一百种抑或更多种“语言”来表达、表现的。这也许是儿童的天性。学前教育的价值究意是什么,是支持儿童的表达,让其在表达中探索、在表达中发展呢?还是用成人的东西去灌输经验、规范行为,以至于幼儿从小班进来时是“一百种语言”,到大班毕业时只剩“一种语言”呢?一百种语言与一种语言,反映了截然不同的教育取向与教育效果。瑞吉欧教育系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二 谁是第一位在今天的幼儿教育中,以幼儿利益为先,以儿童发展为本,已日益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在幼儿园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究竟以谁为先、为本,谁是真正的第一位,这次美国之行,让我们又获得了许多感慨。
在纽约“bank-street”幼儿园,一进门,园长就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观摩幼儿活动的规则:每班只能进两位老师观摩活动;在教室里观摩者必须坐在固定的位置上,不能走动影响孩子;孩子活动时不能拍照,不能议论等等。孩子成了真正的“上帝”。
在美期间,我们共考察了12所幼儿园。所到之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所幼儿园,接待来访者的“会议室”、“接待室”都是那么简陋。没有沙发,更没有豪华的装修与装饰,有的幼儿园甚至连专用的大人会议室也没有。而对幼儿的生活环境、幼儿的玩具材料、幼儿的作品物品等,却能不惜一切代价以追求最好的。在“high scope”课程实验基地,我们看到了幼儿园花了不少钱对孩子们那极不“显眼”的绘画作品进行“烧铸”,使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信,一种被重视的满足。在“bank street”幼儿园,为了让孩子们享受“感恩节”的快乐,幼儿园发动全体教师、家长为孩子制作丰富的食品和有趣的礼物。在洛杉矶长青幼儿园,为了让孩子们在活动区里能更自主地探索、学习,幼儿园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活动材料。活动材料架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仿佛是一个个专业的小商店:“五金店”、“颜料店”、“书
店”、“钮扣店”、“布料店”等,应有尽有。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快乐地、自由地活动着、成长着,他们享受着真实的“第一位”的待遇。
三 创造力能教吗
在美国考察,所到的几个城市给我们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一个城市一种风格:华盛顿的肃穆、纽约的繁华,迪斯尼之乡奥兰多的童趣,以及好莱坞之都洛杉矶的风情等等,每个城市都透着个性,蕴含着创造的魅力。
城市建设需要创造,教育发展需要创新,人的培养呢,更需要有创造力的素质。那么,创造力能教吗?
创造力是不能教的。然而,教育者如果营造了良好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幼儿创造力的种子便会破土而出,会开花结果。在美国的幼儿园中,我们感受到这样一种良好的环境条件。
纽约的“master school”,是一所为4-18岁学童而设的私立的好学校,它是美国东部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着重艺术教育。在那儿,我们看到儿童各种艺术作品,有绘画、泥塑、剪贴、纸制品等。儿童的作品,没有范例,没有“象不象”的标准,每个孩子的每件作品在老师的眼里都是珍品--不管他如何涂鸦、怎样随意。在这所学校里,我们还看到了幼儿在积极地探索自己所生活的社区的功能,探索不同国籍的特点。用图画、表格、照片、文字等来大胆地表达与表现。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幼儿的活动是自主的,幼儿的意志是自由的,幼儿的表征更是大胆的、富有个性与创造力的。
在纽约一所享有培育“天才”美誉的幼稚园中,园长介绍了他们实施课程目标的“三步曲”:学习→应用→创造。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他们课程实施的最终目标。在瑞吉欧《儿童一百种语言》展览厅里,我们看到了学前儿童创造力“登峰造极”的表现。幼儿画的嘴巴千姿百态:唱歌的嘴、说话的嘴、接吻的嘴、说疯话的嘴、愤怒的嘴、打架时的嘴、争论时的嘴、能发出高兴声音的嘴??;幼儿画的眼睛各具特色:哭泣时的眼睛、柔和微笑时的眼睛、打瞌睡的眼睛、梦见好东西时的眼睛、爸爸愤怒时的眼睛??。
我想,当一个民族在思考它未来命运时,不能不把培养一代人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来履行。同样,学前教育也应当承担起这样一种责任--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会学习、学会表达、学会创造。
回首美国之行,在报告所见所闻之余,仍留下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关于多元化的问题。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学前教育中也反映出这一特点。幼儿园办园类型多元化,有民办的、私立的、政府资助的、也有各种类型合资办园的等等。幼儿园的课程也呈现多元化的情况,有奉行行为主义理论的课程模式,也有尊从人本主义观点的课程模式;有实施瑞吉欧教育方案,也有推行bank street教育方案、high scope教育方案、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等等;有以语言教育为重的幼儿园,也有以艺术为特色的幼儿园??。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最好的教育方案能适合各种文化背景中的所有儿童。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多元化的趋势,在学习中发展,在借鉴中完善,使多元化与本土化相得益彰。
第二、关于学具与材料的开发问题,曾经多次向美国幼儿园教师请教“你们幼儿园用什么教材?美国的同行在一脸惊讶之余,认真地告诉我们:孩子的发展水平就是教材,幼儿园的环境与材料就是教材。由此我们理解了为什么美国幼儿园如此重视幼儿操作的材料,重视幼儿园的环境。在我国,在上海,开发幼儿的学具、玩具和操作材料是大有作为的。各级政府,各方面力量应形成合力,做好开发学前教育资源这篇大文章。让我们的孩子在与丰富的学具、材料及环境互动中,更健康地成长。
第三、关于教育策略的问题。未去美国之前,总以为西方的幼儿教育是“放羊式的,或者说是只重过程,不要结果的。这次美国之行,让我们对美国篇四:美国小学数学教育考察报告
美国小学数学教育考察报告
高红妹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锦田小学,广东 深圳 518020)2004年4月27日至7月20日,笔者有幸参加深圳市组织的第三期海外培训,到美国学习、参观和考察。期间参观了大学和中小学,听了不同年级的课,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感受到了极具特色的美国文化风情。
一
论及美国的基础教育,人们的看法有着较大的分歧。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相比,人们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而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
待知识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
以数学为例,我国教育界历来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尽管教材有计算器的介绍,但教师总担心学生会依赖计算器,因为考试时学生是不允许带计算器的。然而在美国,基本运算不受重视,计算器在中小学使用很普遍。美国人认为,计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准,我们又何必劳神费力地用脑算呢?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我国教育的侧重“基础”,是让学生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因而,我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训练。美国教育的侧重“基础”,是让学生大脑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前提下,放弃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工作领域所需的能力,只发展那些属于计算机无法工作的领域所需的能力。因此,在闭卷考试形式下,美国学生比不过我国学生。但是,在可以随意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的现实研究中,我国学生就远远比不上美国学生了。显然,在利用和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我国的教育卓有成效,但在利用和综合外
界的各种信息以及扩展大脑的功能方面,美国的教育更胜一筹。有人认为,美国的教育界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强调抓基础。既然人家还要学习我们,那么我们就应固守原有的教育传统,没有必要改进。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美国是在创新有余而基础不足的前提下,才以抓基础来补不足。我国的情况却与美国恰恰相反,我们是基础有余而创新不足。现在我国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注意到这点。为了完善我们的教育,有必要对美国数学教育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
本次调查研究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尔湾学区的中小学教育为主。研究方法主要有:观摩课堂教学,感受美国数学教学理念;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个别或集体访谈;进行问卷调查和对比分析。重点查阅的资料有《美国数学课程标准(2000)简介》《近年美国数学课程改革》《国际教学发展的几个新现象》《美国中小学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美国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讨论稿)》《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
学校数学学习标准》等。二
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参观,了解到美国加州学区小学数学教育在“教材编排、环境布置、教学方法、天才教育和家长力量”这几方面的一些做法,特介绍如下,供同行们参考、借鉴。
(一)教材编排──难度虽浅,但涉及面宽
美国数学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整体来说,教材虽浅,但涉及的面宽。教材内容有:数和运算;模式、函数和代数;几何与空间观念;测量;数据分析、统计和概率;问题解决;推理和证明;
交流;联系;表示;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多,数学作为基本工具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与我国相比,美国数学教材更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例如:让学生看看自己喜爱的书哪一年获得版权保护,估计一下此书的版权保护什么时候终止,渗透法律意识;介绍一些工艺品设计与数学的关系(图案与面积、编织用料与面积等等),渗透艺术理念;介绍五线谱(音符、节拍)与分数的关系,渗透乐理知识;介绍埃及金字塔与数学、玛雅人的记日系统、古罗马的记数系统等,渗透考古意识;介绍人口普查的历史和意义,提出一些与普查所得数据有关的数学问题(人口密度、出生率等),要求学生从年鉴中找资料回答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查资料、用资料的能力)等等,渗透社会意识;介绍声音在海
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每秒4 900英尺),然后考虑测量海水深度的问题,渗透科学意识。美国小学数学教材还十分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选择一些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知识,例如:价格和购物,钟表与时间,旅行与行车时刻表、行程路线,生活用品中各种物体的面积、体积的计算,邮资与邮价表等。同时,要求学生对某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估测、估 算,按生活实际的需要取近似值(四舍五入)。在讲授数学概念的时候,美国小学数学教材都尽量利用这些概念的实际应用背景来引入概念,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引入最大公约数之前,提出问题──“jack有18棵苹果树,42棵橘子树,他想将这些树在花园中种植成若干行,每行树的数目相同,但只种同一种树,在这样的条件下,每行最多能种多少棵树?”在引入最小公倍数之前,则提出问题──“jack与may在操场跑步,jack跑一圈需8分钟,may跑一圈需12分钟,若他们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开始跑,几分钟后又可在起点相遇?”这部分内容中国教材是先直接介绍概念和求法,再应用。美国则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概念和求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学得更主动。
(二)环境布置──独具匠心,显学科特色
美国的小学课室布置各具特色,就连桌椅的排列也是各不相同,有大小马蹄形、三角形、菱形等。每个教室里都有舒适的沙发、冰箱、水槽、微波炉、榨汁机等生活用品,并铺着厚厚的地毯。看起来,课室就像一个温馨的家,让人心情轻松、舒畅。
在美国六年级以后,开始实行走班制教学,即某学科教师固定在一个教室专教全年级的某一门学科,学生则利用短短的课间5分钟走到自己需要学习科目的教室。这样教室的布置一般有较明显的学科特色,[3][2][1] 这是让我最羡慕、最欣赏的学科教室布置。它与我们多学科共享一个教室的做法截然不同。数学学科教室布置得如同一个数学王宫。与数学学科教学息息相关的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和材料等都被固定放置在教室不同的位置。有的放在柜子里供学生观察,有的放在某个角落供学生或教师使用。教室里挂满了优秀数学家的肖像、数字或各种数学公式。设有固定的栏目,如“数学家的故事”,用生动的事例启发学生;也有每天更换的栏目,教师可以根据当天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教室里只需为一个班人数准备完整的“数学课本、练习纸和一些数学学具”,就能满足全年级学生的需要,既方便了学生,又达到资源共 享,充分显示美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用主义。
这种学科教室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学科教室的设计为学生上课创造了一个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始终被学科的氛围包围着;另一方面,这样的布置便于在学校开展学科的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选择不同程度的学科教室,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展个性特长
美国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生动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加之教学难度不大,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每堂课上(50分钟)教师一般讲得很少(不超过10~15分钟),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或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思考、自己操作、自己查阅有关资料等自主学习,主动灵活地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有时3~5个学生围成一桌学习,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个别指导。既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
极性和独立性,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美国的数学教学非常崇尚合作学习。刚开始是为了方便黑人、白人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而产生的,实践后发现好处不少,现在更为普及。合作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如果简单地分组,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合作,会导致有人不参与或者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必须想办法使学生之间主动建立“同舟共济”的关系,为此教师事先都会帮助分工或者分组,而且是煞费苦心,多种策略划分。例如:按学生的能力、相互关系、心理条件分组;随机分组;学生自选合作者;等等。分完组后,每组各有任务,同时组内成员也有明确的分工。在合作过程中每个人独立或合作完成自己所负责的部分。评分时,既重视对 小组成员的打分,更重视对整组配合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学校每天下午三点半放学,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自由发展。在那里,我看到的是每张脸上洋溢着的自信的笑容。因为在美国,教科书不需要带回家去。这意味着,美国孩子的双肩是轻松的,家庭作业也常常是一个星期以后交。学校还明确规定:不同年级的学生,课外作业时间量不等。对于同一年级,甚至同一个班的学生,根据个体的差异情况,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每天的作业纸上还留出一片空白,让孩子自己出题和回答,这样的题可做可不做。做难的或容易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孩子
一个想象的空间和信息。对于学生作业评价,只要能做出来的就是好的。
(四)天才教育──接受挑战,渐完善自我美国人称智力超群的孩子为天才。为适应国际竞争,开发人力资源,早在20世纪初就在大学进行天才教育。现在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专门为“天才”学生开设加强课程,分英文与数学两门。培养的方法就是实行分组教学,加快教学进度,加深教学内容,提高孩子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其掌握
一定的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
年级越低天才生录取的比率越少,加州录取率为5%~10%。越到高年级,因为开的班次和种类较多,学生进“天才班”的机会也越高。华人“天才”学生较多,上数学班的多,而上英文班的为数很少。
[5][4] 学校把这些所谓的天才抽出来,决不允许他们有任何特殊,只是多给他们一个接受挑战的机会,多学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多学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式。“天才班”的授课培训,很多学校是利用课表内正常上课时间,一周安排两节或多节。学生自己平时落掉的课,照样要补齐,作业也要完成。而这些所谓“天才”的课程,主要是综合性的概念问题。例如,有一个简单且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计算出自己学校10位教师的平均年龄。在美国,问别人的年龄是犯大忌的。一个学生要问多位不认识的教师的年龄,这就 要求学生具备语言技巧和社交能力。
天才班的教师对我说:“实际上,让‘天才班’的学生多学一点数学和英文并不是最关键的,我们更重视的是他们掌握逻辑思维的方式,而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去做。我们给他们一个工具,让他们去发现怎么用,何时用。最终,自己再发明工具。”这就是美国教育的特色。它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从书本中学习知识,而是培养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多方面去认识问题,不断
完善自我。
(五)家长力量──教育伙伴,助学生发展
你听说过学校里有义工父母吗?在美国考察期间,我亲眼目睹父母到孩子就读学校做义工。让我感
觉到美国的家校合作教育的确落到了实处,而不是纸上谈兵。
美国学校教育的社会性,要求学校在最大范围内为社会的每个人服务,同时社会也给予学校教育最大的支持与关注。研究表明当父母以各种方式参与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测验成绩就比较高。父母到学校做义工,比起其收入及教育程度对孩子成功的影响更为重要。我们在参观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非常肯定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现在美国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校教育,每个班级的家长一个月到学校做二至三次义工,协助教师工作,大多帮助教师批改学生的作业,负责学生的午餐分配,学校资料的整理,在图书馆帮忙或者准备学校活动。节日聚会、学生汇报表演,就是学生家长大显身手的时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往往全家人一起出动参加,从策划到组织、实施的各种细节,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给教师减轻了很大的压力和工作量。这样既能够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又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很好的辅导和帮助。
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我们国家的家校合作比较薄弱,美国的经验给予我们相当多的启示。如果借鉴他们的方法去帮助孩子们,也许可以解决班级学生人数比
较多,教师管不过来的问题。
三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我国小学生知识水平高,美国小学生思维活跃,潜力大。两者长处相结合,应成为培养人才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国正进行教育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就已注意借鉴国外经验,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通过对美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研究,联系实际教学,笔者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学生发展要个性化
要控制课程门数及课时量,缓解升学压力,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削减书面作业,让学生从沉重的书包中解放出来。作业布置形式要多样化。对于同一年级,甚至同一个班的学生,根据个体的差异情况,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应该不同。每天作业纸上可留出一片空白,让孩子自己出题和回答。这样的题可做[6] 可不做,让学生自由选择。
(二)教室布置要学科化
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让学生走班上课,便于教室布置学科特征化。一方面,为学生上课创造一个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容易在学校开展学科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选择不
同程度的学科教室,进行因材施教。
(三)教材编排要时代化
教材的内容应该不断更新,适应社会生活实际。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多,教材编写除了增加数学史话、小知识外,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加涉及其他学科的阅读材料。一方面要注意适应别的学科的需要,如学习常识、地理需要用到一些计量知识,应尽量提前安排。另一方面,数学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基础。如应用题的学习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安排应用题时,除了要考虑应用题本身的系统和难易外,还要考虑到语文学习的进度,要在语文课给
学生打下初步的识字、阅读基础之后,再安排应用题。
(四)家长帮助要普及化
在深圳,许多家长素质都很高,而且班级学生人数又多。若能得到家长的帮助与支持,设立班妈妈或班爸爸,定期帮助教师辅导学生、批改作业、布置教室、收集资料等。既能减轻教师工作量,又能让
学生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
面对美国小学的数学教育,我们应当反思,辩证分析,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期间我还重点看了美国小学一、二、三年级的数学课本。一年只用一本教材,造成数学课本太厚(大约四五百页)、太重,即便学生不用带回家,在课堂上使用时也极不方便。成人把书拿在手里都觉得有分量,不知一年级的学生如何使用,再加上书本页数太多不容易查阅,给学生带来诸多不便。我国的数学教材编排是一学期一册,显得很合理、很人性化,应保持。
美国教材编写不注重算理的渗透,导致课本里机械化的练习重复过多,我国教材就比较注重算理的渗透。例如,一年级学了数的分解与组成,再学加减法学生就容易理解,会从数的分解与组成的角度去想加减法的计算结果,如计算“2+3”时,学生会想到2和3组成5,所以2加3等于5。计算“6-4”时,学生会想到6可以分成4和2,所以6减4等于2。这样学生很容易就算出结果。这本来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势,可是现在新版教材中,就有个别版本模仿国外将数的组成与分解这部分内容删去。现在大家也许看不出它有什么不妥,因为现在的一线教师已有经验,在教学时,尽管教材缺了这部分内容,也会教学生利用数的组成去理解加减法。等这些教师逐渐退休后,新上来的教师又缺了这方面的教学经验,这时就有可能出现美国的情况。算理不明确,只好让学生多练,在练习中掌握技巧。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时,一定要做好分析,以免丢了自己的优势。
三个月的美国学习,获益非浅。如何将这些好的教学理念、方法融会贯通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值
得继续探索。参考文献:
[1]美国加州旧金山公立学校董事会制定:《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数学学习标准》,2001年篇五:赴美考察报告
赴美考察报告
王文郁 2011年1月31日
美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
济宁学院附小 王文郁 2011年初,山东省教育厅组织了“山东省齐鲁名师培训团”赴美考察。全团共25人,徐曙光同志任团长,王景华、吴建华同志任副团长,负责全团赴美考察工作。培训团全体成员在济南经过行前培训后,于1月5日赴美国开展了为期21天的考察工作,途径了纽约、华盛顿等地,在康州对美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重点考察培训。培训团圆满地完成了考察培训任务后,于1月25日返回国内。
我参观考察的三所学校分别是eastlyme school、salem school、lyme school,并主要在salem school参观学习。这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乡镇小学。下面所描述的现象只是我在这三所学校的所见所闻,不能代表美国的整个教育现状,但从中可以感受美国教育的一面。
一、美国的基础教育情况
(一)、美国的教育体制
1、管理权利分散,不统一。地方、州政府、联邦政府三级机构各有权利范围。地方权利即学校董事会,是由地方热爱、关心教育的公民选出来的。学区总监选聘校长,校长选聘老师,所有聘任人员都由学校董事会通过。
2、管理权利集中在底层而非上层。教育经费来源地方和州政府。
3、每个孩子不管智商和体质有多大差别,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4、美国强调发展个性。(中国强调集体。)
(二)、美国的教育方法
1、美国强调有助于发展受教育者个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方法。
2、教师在教室里做哪些事对学生成长有帮助,作为校长评价老师看以下三点:
①教育指导是否有有效措施。
②看老师怎样布置教室。是否能调动所有积极性促进学生。③老师如何设计课程。
美国对到毕业达到什么水平有规定,但没有全国性的统一课程,有的地方或老师自己设定课程。老师更多考虑:让学生学什么?学生已知什么?怎样把学生已有知识和要学知识联系起来。
美国老师侧重:
1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知识与事物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教学生总结和记录。3鼓励学生参与的兴趣。
4研究怎样给学生留作业,怎样训练学生。5利用非文字的东西进行教学。6鼓励学生小组学习,一起解题或完成某个项目。7提供学习目标,并将学习情况给学生反馈,据学习目标,学生能较好考评自己。8提出假设并让学生证明假设。9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给学生有效地引导。
(三)、美国学校特点
1、教室小班额,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有20人左右,一般是6—25不等。我所参观的学校,每班人数大约13——18人,实行个性化教育。
2、走班制。学校班级的组成,不像我们有固定的行政班,而是以学科为特点的教学班,如语文教室、数学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外语教室等。老师是定班制即一直在自己学科教室上课,学生是走班制即按课表走动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3-5分钟实现换教室。学生很匆忙,学校里就是抓紧时间去学习,也给学校管理带来方便。
3、教室课桌摆放各不相同,只要有利于老师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么摆都行。在小学教室里还铺有一块地毯,需要集中讲授时,老师召集学生集中坐在地毯上,老师则坐在椅子上近距离交流。
4、学生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室,故学校在走廊内为学生提供了专门的场所给学生存放书包和学具,并且是一人一橱。橱外统一布置,橱内学生可有个性化的布置。学生的橱柜
5、非教师参与对残障、智障生的帮助、辅导。这些老师不是学校正式老师,有的是学校的工作人员,跟在课堂上、坐在需帮助或辅导的孩子身边,陪同孩子一起上课。
6、学校没有统一的校服,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寒冷的早晨,我陪同校长一起在校门口迎接学生,看到他们有穿羽绒服,也有穿短裤来上学的。
7、教育委员会统一安排免费的校车,为实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提供保障.中学与小学的上课时间不一样,我所考察的salem school初中7:30到校,点名,7:37上课,小学8:30到校。这样,校车
可分时段去接学生,一辆校车可充分、合理使用。校车的费用来源与小镇的税收,是很大的一部分支出,也是很大的工程,因此教育委员会会设计好接送路线。
8、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要求
美国各州中小学的课程设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小学、初中学校的科目并不多,salem school主要设有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学、外语、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等八门功课。在salem school听了一节关于南北战争的历史课,老师课上对复印的教材进行了集中地讲述,让孩子们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质疑,接下来小组讨论如何按要求完成作业,并进行分工。两周后,学生要以小组的形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展板的方式做展示。
在美国没有统一的教材,只有学年要达到的目标,老师有较大的空间,创设自己的课程,或选择辅助材料。美国的中小学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且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美国广告教育 篇六
从1905年纽约大学开设第一门广告课程以来,美国广告教育至今已有了百年历史。目前,美国上千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广告课程,140多家院校设有广告专业。
在美国高校,多数广告专业的课程大致分为六类:广告原理或广告导论;客户策划与管理;广告创意与设计(方案、平面与电子媒体以及互动媒体广告设计);媒介战略与策划;广告管理与广告战役;广告研究方法。在过去十年间,美国广告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很多广告系相应地进行了课程改革,包括更新核心课程内容、增设新的课程、调整必修和选修课程的比例等等。比如,密西根州立大学广告系几年前增设互动广告设计和互动广告管理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先修其他院系开设的多媒体、电子出版与设计、电子商务和移动商务等课程。
广告专业的教员主要从事学术性广告研究;一些院校也鼓励教员与业界合作,开展应用性研究,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数院校对教员从事赢利性咨询活动的时间都有所限制,比如每周不超过一天,以保证教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科研和服务。
广告专业四年级的学生需要完成总结性的广告战役课程,通常这些课程会以公司作为真的客户。像在广告公司一样,学生们分组工作,制订广告战役计划,从中获取经验。美国广告基金会每年还组织全国大学生进行广告竞赛,由一家公司赞助,几千名学生组成上百个竞赛小组参赛,为赞助公司制订营销、广告和媒介战略计划,由广告公司专家组成的评判委员会选出最终获奖者。
2006年下半年,我以交换教师的身份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圣克劳德大学(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Minnesota)执教、学习。该校于1869年建立,位于距明尼苏达州首府城市圣保罗西北部1小时车程的密西西比河畔,目前是明尼苏达州第二大州立大学,拥有学生16000名,其中主要是明尼苏达州内生源,还有1000多名来自世界8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学校共有5个学院:商学院、教育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科学与工程学院、社会学学院,分别提供175个专业、辅修专业和职业教育专业。
大众传播系属于艺术与人文学院,提供4个方向的教育:广告、公共关系、印刷媒介(2007年改为新闻/社论和新闻摄影)和电子媒介,其中,广告和公共关系提供研究生学历教育。该系目前共16名专任教师,600多名学生,于2005年得到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认证委员会
(Accrediting Council on Education in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s,ACEJMC)的认证,课程设计比较成熟,硬件设施较为完备,学生的实习实践有保障。在该系学习、工作期间,我注意到其教育有如下特点,或能为我国新闻学教育提供一些较为新鲜的思路。
一、学生与专业相互选择
学生自高中进入大学后,先不分专业甚至系别,而是先学习学院要求的通识类课程和大众传播系所要求的专业基础课。大约一年到一年半可以修完相应的学分,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但并不是想上什么就上什么,而是要提出申请。大众传播系对申请人的要求是:1.英语、传播研究和一门大众传播专业基础课的成绩达到C以上;2.所学课程平均绩点达到2.5以上;3.和一位专门指导专业选择的老师讨论过;
4.已经同时获准学习其他某个专业或辅修专业,或已学习一门外语。最后,大众传播系还说明,该系每年都有学生人数限制,只有最具竞争力的申请人才能成功。
即便已经获准学习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也并不是就此定下了终身。学生可以转攻其他专业,在大众传播系修过的学分经系主任许可有12分可以转为其他专业的学分,大学期间转过三四次专业的学生相当常见。在大众传播系就读后,可以在该系提供的4个方向中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个,只要修够了某个方向要求的学分就可以毕业。这种灵活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选择和尝试的机会,便于学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二、教授教学自主性强、与学生互动多
圣克劳德大学大众传播系的课程体系比较成熟,一共提供57门专业课。其中4个方向都必修的课程是大众传媒导论、大众媒介与社会、大众传播法,共计9学分,其他为各方向的专业必、选修课。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承担3门课的教学。学期伊始,每位教师都会将本学期的教学大纲发到每个学生手里,内容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计划、对学生的要求和考查方式。每位教师的考查方法都不同,但是都强调平时表现,期末考试所占的比重非常小。例如我选的一门《公共关系》,教师在第一节课就介绍了本学期要开展的所有活动,包括读书报告、课堂演讲、小测验、公关实战等,每个活动都占若干分,总数相加共计100,并详细规定如果学生超额完成任务可以获得额外加分。这样就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而得到高分的学生一定在整个学期都表现出色。除了授课时间之外,教师与学生还有很多课外的互动,包括:1.办公室时间
(office hour):授课结束后每名教师都要为学生提供“办公室时间”。这个时间被运用得很充分,每个工作日都有很多学生坐在系办公室的前台等待和老师见面,老师们的办
公室也总是有学生。2.老师担任导师:这个工作是自愿并有报酬的,可以为学生提供从专业选择、职业规划到日常生活等一系列的指导和咨询。3.学生社团的指导:美国大学学生除了要修够专业课程的学分,每学期还要提供“志愿者时间”(volunteer hour),在社区提供服务、辅助老师教学、在学生社团担任领导和组织工作都可以算“志愿者时间”,所以学生都很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每个社团都要有指导教师,这就给老师和学生创造了进一步互动的机会。
三、学生自主学习多、实务课重实践
在美国大学,“填鸭式”教学很少见,学生主要进行自主学习。
在圣克劳德大学,每位老师都会布置大量阅读作业,并要求学生读完之后写出读书笔记和感想,上课演讲或讨论。例如,《大众传播与社会》这门课程没有教材,教师在教学大纲里列出了100多篇学术期刊上的相关论文要求学生阅读。每个学生都要在学期初就选定两篇论文,与老师讨论之后在课堂上主讲。老师会认真记下学生的演讲内容,提出问题并鼓励全班一起讨论,这种做法看似轻松,实际上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老师要有足够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对相关专题的理解要非常透彻,这样才能指出学生的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思考;其次,每个学生主讲之前都要先和老师讨论,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授课时间;第三,中肯的点评和优秀的组织不仅来自深厚的学识修养,也来自认真的倾听和敏捷的反应。
在实务类课程上,教师格外重视实践活动。例如《公共关系》第一堂课,授课教师就告诉学生每个人都要单兵作战,运用所学的知识为一个真实存在的组织进行公关活动策划,并要求策划书有该组织的签字证明,学期末每个人都要提交自己的策划书并答辩。在策划进行期间,学生可以和老师讨论其可行性、操作细节等。期末答辩时,学生们提交的策划均建立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可行性很强,而且服务的组织五花八门,有学校社团、市小动物保护协会、公交公司等,甚至还有宗教组织,看得出学生和老师都付出了大量时间和心血。
四、校内媒体提供实践机会
美国的新闻学教育强调“边干边学”,拥有合格的校园媒体是获得认证的必要条件。圣克劳德大学有3个校内媒体——KVSC广播电台、大学纪事报
(University Chronicle)、UTVS电视台。这3个校内媒体从版面到内容均与社会化的媒体没有区别,不但服务于该校学生,还兼顾周边社区,提供全国、当地的新闻以及娱乐节目。
大学纪事报历史悠久,创办于1924年9月,学期中每周出版两次,暑假每周出
版一次。报纸的活动经费来自学生学费,由学生会财政委员会拨款。该报报道及时、内容丰富、言论自由。每期的头版报道都是校园中最新发生的事情,例如该校一位教师遭到指控,说他猥亵未成年人,该案的最新进展、他在学校的未来、学校对他的态度等等,报道全面、及时。社论版经常发表尖锐批评学校的言论,例如质疑学校为了促进校园国际化进程而以州内学生的标准向留学生收取学费的做法;体育比赛是美国大学的盛事,大学纪事报的体育新闻全部是该校与其他学校的校际赛事,很受欢迎。该报出版后会分放在各个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的门口,供过往行人随意取阅。
UTVS是有线电视台,曾经多次获得明尼苏达州最佳大学电视台奖,有2个频道,分别是体育频道和新闻频道,全年全天播出。电视台独立运行,与大众传播系和学校的电视演播间是合作关系。虽然演播室和新闻编辑室设在校园里,但是不受学校控制,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大众传播系的两门实务课程——《电视编辑与制作》、《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在电视台的办公室、演播间和制作机房里上,任课老师就是电视台的主要工作人员,选了这两门课的学生都需在该电视台工作。
KVSC是由学生运营的公共广播电台,可以覆盖周边70英里的区域,节目丰富,地方性强,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因此很受欢迎,经济效益很好,甚至有学生认为该台是明尼苏达州最好的广播电台。
这些校园媒体都有大众传播系老师作为指导教师,他们往往是在新闻业界工作多年的资深新闻工作者,同时承担相应的课程,这样就将课堂和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工作人员都是学生,不光是该系学生,凡该校学生都可参加。一般在校内媒体实习两年的学生都能达到将近50篇的发稿量。报纸的编辑室,电台、电视台的演播室都在大众传播系办公室旁边,每晚都可以看到学生们工作到深夜。在这些社会化的媒体中,学生真正可以得到锻炼,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很快独立工作。
由于国情不同,我们不能机械地移植美国的大学教育体制和理念,但是以上这些教学特点,对于我们培养兼有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新闻人才是有启发的,可以为我们参照、学习。
作为大学校园的一个科目,广告教育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
实际上,第一个被称为“广告学”的课程开设是在1905年的美国纽约大学。到今天,一百年后,在全美有150多所大学或者学院拥有广告教育项目。
在这里所指的“广告教育”,就是让大学生以后进入广告业学习一些广告专业课程。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大学都把广告的教学称为“广告与公共关系”。在这本书里,为了便于明确,除非特别指明,书中所说的“广告、联合广告、公共关系”等都被称作广告学。
为了简便,严格的广告学被简称为ADV;联合广告和公共关系被简称为AD/PR。
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我所严格限定的广告教育,有些广告从业者认为广告教育应该包含以下三方面:
1、有关广告的教育——主要是关于广告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性。
2、广告行业内的教育——能够有专业的知识,并可以以职业的广告人身份出现从事广告业。
3、以广告为目的的教育——学院中以培养广告从业者为目的的教育。
附: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广告专业高校列表
广告0702班
美国高校广告教育组
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广告专业高校列表:
Northwestern University西北大学
Syracuse University锡拉丘兹大学
Thunderbird School(the American Graduate School fro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雷鸟学院(美国研究生国际管理学院)
Boston University, 波士顿大学
University of Colorado, 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 堪萨斯大学,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Marquette University,马凯特大学,University of Nebraska, 内布拉斯加大学,University of Florida,佛罗里达大学
University of Georgia佐治亚大学
University of Illinois伊利诺伊大学
University of Missouri密苏里大学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北卡罗莱纳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南卡罗来纳大学
University of Tennessee田纳西大学
University of Texas得克萨斯大学
University of Oklahoma, 俄克拉何马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 俄勒冈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Temple University, 坦普尔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密歇根州立大学,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弗吉尼亚联邦大学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华盛顿大学
7.捐赠——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推手 篇七
慈善捐赠推动了美国高校建立初期数量与规模的双增长
1607年, 英国在弗吉尼亚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 从此时到美利坚合众国建立, 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美国的殖民地时期。
这一时期的慈善捐赠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形成初期数量与规模的双增长。首先, 大学创校的历史几乎与慈善捐赠高等教育同时开始。英国慈善捐赠的文化传统随着第一批移民者带到美国, 英国的清教徒们为了教义传播的需要, 加上原有慈善捐赠文化的影响, 关注美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并成为第一批高等教育的主要捐赠者。殖民地时期政府资金短缺, 较少的财政拨款导致学院的数量和规模都受到局限。此时, 慈善捐款使学院规模不断扩大, 甚至某些学院就是由私人捐资建成的。1636年10月, 在清教徒的影响下, 马萨诸塞湾总法院和该殖民地总监约翰·温思罗普批准拨款400英镑建立一所学院, 校名为“坎布里奇学院”。之后, 一位青年牧师约翰·哈佛在临终时将一半家产即779英镑17先令2便士和400册藏书捐赠给坎布里奇学院。1639年, 总法院为纪念约翰·哈佛, 将学院改名为“哈佛学院”。这是殖民地的第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学院。继哈佛学院之后, 1718年, 康涅狄格册沃斯创立的教会学校感恩于当时的慈善家伊莱休·耶鲁550英镑的捐赠, 改名为耶鲁学院。布朗大学创办于1764年, 建校时是个只收男生的浸礼会学校, 曾因财政困难停办多年, 1804年接受布朗的捐赠重建, 才改成如今的名字。宾夕法尼亚大学———当时的费城学院由富兰克林创立, 他把大部分积蓄用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到美国建国前夕, 殖民地中的9所学院中就有6所与私人捐资有关。慈善捐赠促进了美国学院数量与规模的双增长。
慈善捐赠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世俗化和实用化
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到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这一时期, 和平的社会环境给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1819年, 著名的达特茅斯诉讼案的判决成为高等教育捐赠的重要转折点, 不仅为公立、私立高校划分出了明确的界限, 也促进了私人慈善捐赠高等教育的繁荣。这一时期, 企业家和慈善家有附加条件的慈善捐赠促使美国高等教育向实用化方向发展。
受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影响, 国内出现了一个新兴富翁群体, 主要有企业家、金融资本家和实业家。一方面, 这些通过自身努力发家致富的实业家在年轻时大多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 希望给当下贫寒的有志年轻人提供这样的机会;另一方面, 他们十分反感古典主义教育, 希望通过捐赠促使高等教育向世俗化和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建立与古典人文主义学科相对应的自然主义学科。他们希望通过有条件的慈善捐赠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 因此, 实业家们纷纷进行指定用途的捐赠, 明确表明自己的捐赠必须投入大学实用教育的建设。例如, 哈佛大学动物学和地质学教授席位的设立, 归功于著名实业家劳伦斯;同一时期, 谢菲尔德向耶鲁的科学学院捐资, 建设基础设施并设立教授席位, 谢菲尔德科学学院由此得名;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由威廉·已顿·罗杰斯———一位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创立, 他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自由的学院以适应正在快速发展的美国;沃顿的大量捐赠促成了沃顿商学院的建立;洛克菲勒则捐资给芝加哥大学, 建立了商业管理学院。
这些捐赠拓展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范围, 为美国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实用课程的出现开辟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新领域, 拓展了其发展方向。从此, 美国高等教育朝着实用主义方向发展, 实用的自然学科逐渐超过了古典学科的影响力, 产生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影响。
慈善捐赠提升了高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
在南北战争结束到二战爆发这一较长的历史时期, 除了个人慈善捐赠外, 基金会捐赠成为慈善捐赠的主要方式。基金会有力地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其中以卡内基、洛克菲勒及福特基金会最为著名, 它们对大型研究机构和高校的教育教学给予了很大资助, 成为美国教育界的一段佳话。
慈善捐赠扶持了美国现代研究型大学, 促进了高校科研职能的发展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基金会作为新型的捐赠形式, 以其科学的资金管理和投资制度有力地推动着美国高校的科学研究。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时期的美国高等教育还是以教学为主要任务, 虽然已经出现了研究型大学, 其他类型的高校也在进行科学研究, 但是由于科研经费短缺以及对科研的重视程度较低, 高校科研的规模、方向都受到限制, 因此严重地阻滞了美国科学研究的发展。意识到这一问题, 卡内基、洛克菲勒基金会积极地将科学研究引入美国大学, 并建立了完整的科研制度, 确定了科学研究的方向, 它们积极支持前沿科学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带动下, 一些大型基金会组织也开始资助美国大学增加科研项目, 同时推动创办和扶持研究型大学, 使大学更加重视实用性研究。民间慈善基金会、个人、企业和政府部门等的资金支持为高校科研职能的发挥提供了物质基础。大规模的基金会慈善捐赠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方式, 接受了数亿美元的慈善基金会注重加强对学院科研项目的捐赠, 并且对捐赠的院校要求相对少而精, 以求提高捐款的使用成效。1930年, 在接受基金会捐款的高校中, 最著名的20所高校所占比例高达75%。这充分表明基金会坚持资助少数重点大学, 鼓励大多数院校从其他渠道获得资助。这样就保证了尖端科研项目的持续经费支持, 避免了低效率的平均主义。20世纪初, 分子生物学刚刚起步, 洛克菲勒基金会就投巨款2500万美元支持研究, 芝加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院校的生物系都从中获益。在1953年后的12年间, 有18位研究分子生物学的学者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 其中17位获奖者的科研活动全部或部分地得到过洛氏基金会的资助。
慈善捐赠重视美国高校教学职能的发展, 促进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慈善捐赠不仅大力支持高校的科学研究, 也十分重视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由于医疗事业是关乎国民健康的关键性事业, 慈善机构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度。医疗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人才队伍的壮大集中体现了慈善捐赠促进高校教学职能发展的作用。医疗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学人才队伍的壮大, 于是以洛克菲勒基金会为代表的各大基金会通过直接资助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两方面途径改进了美国的医疗教育。1901年, 洛克菲勒投资, 专门成立了“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 该机构的宗旨是促进美国的医学教育与疾病防治。1913年, 洛克菲勒基金会在纽约正式注册成立后, 其投资捐助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和改善美国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1910年发布的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各项数据使美国社会意识到国家医学教育的各种不足, 1919~1921年间, 洛克菲勒提供了4500万美元用于支持医学教育;在20世纪的前30年中, 洛克菲勒基金会成为美国医学研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通过美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出基金会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教学职能发展。福特基金会、拉斯克基金会等也注重投资医疗等各项教育事业。基金会对教育与研究的支持及其制度化的运行, 让教育家认识到了教育与基金会之间建立坚实合作关系的重要性。此外, 慈善捐赠基础教学设备和设置奖学金等, 都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而这一切的最终受益者是高校的学生, 慈善捐赠为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础。
慈善捐赠维护了高校的自治和学术自由
从1945年二战结束到如今, 美国高等教育经历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高校的教育质量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高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也是学术发展的活力之源。大学的发展有自身长远的计划, 政府的全局性政策可能会影响高校的自身规划, 并且只有在自由的学术环境下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因此, 学者和研究者需要摆脱各种外来条件的限制, 按照兴趣并服从真理标准进行研究, 只有这样才会出现学术繁荣。随着社会资源的日益丰富, 慈善捐赠的数额扩大使自身的影响力不断增加, 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美国高校的自治和学术自由。
二战后, 一方面, 许多企业捐赠和基金会捐赠主要集中在研究领域, 特别是那些政府因各种原因而放弃的科研项目。这样就保证了高校学术研究按照自身兴趣进行, 避免了过于关注眼前利益。自1906年以来, 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系设立了电气工程研究部, 定期收到大公司的捐款。20世纪30年代, 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与该地区的高压动力传输公司和无线电工程公司合作开展科研。而后相继出现的是以研究型大学为依托, 利用大学的人才优势创建的高科技园区。这种依托发展的模式最后发展为一系列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因此, 捐赠通过资助科研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高校的自治和学术自由。另一方面, 随着美国大学大众化程度的提高, 各高校的规模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张, 由于规模扩大增加了各种日常开支, 高校在繁重的财政压力下, 往往无法维护自身的自治和学术自由。捐赠的优势在于大多数捐赠没有目标限制, 最重要的是, 校友捐赠作为主要的无限制捐赠类型, 在教育捐赠总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具有维护高校自治和学术自由权力的不可忽视的实力。并且捐赠基金的盈利也成为大学日常开支的重要支持。1958年后, 校友捐赠逐渐与基金会捐赠并驾齐驱, 成为慈善捐赠的两种主要类型。1962~1963年度的调查发现, 校友捐赠是自愿捐赠的主要形式之一。耶鲁大学在1993~1994学年度有77名校友参与捐赠, 捐赠数额占学年度109784名校友的40%, 1996~1997学年度的校友捐赠比例高达47%。1995~1996年, 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的校友捐赠数额分别达到2.2亿美元、1亿美元和1.1亿美元。2001~2009年, 在美国高校接受的各种捐赠中, 来自校友的捐赠在总的捐赠收入中所占比例是最高的。在2004~2005年度, 美国大学捐赠收入总额达244亿美元, 其中来自校友的捐赠占27.5%。捐赠通过支持高校的日常开支, 减轻了其对政府的依赖性, 从而有助于维护高校的自治与学术自由。
对我国高等教育捐赠的启示
美国的教育捐赠能够在高校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取决于捐赠经验的积累和成熟。这些经验可为解决我国高校教育捐赠发展中的问题提供很多启示。近年来, 我国教育捐赠发展较快, 特别是2011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各高校教育基金会表现出色, 募款总量以惊人的速度上涨。其中几所著名高校接受捐款已经上亿, 例如, 清华大学在校庆期间筹款达到17亿元之多。但是我国的教育捐赠还有许多现实问题, 各高校接受捐赠的金额相差较大, 名校筹款较多, 而大多数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接受捐赠数量极少, 并且对这部分资金的使用, 相关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应重视校友捐赠, 建立并完善校友会组织
美国的高校十分重视校友资源, 各高校内部都具有机制完善的校友会组织。因为校友会可以提供一个让母校与校友交流联系的平台, 也是校友捐赠的主要联络单位, 校友资源利用恰当的话可以为高校筹措源源不断的资金。所以, 建立并完善校友会组织应是我国大学提高校友捐款的必要措施。校友会的主要完善目标是改进内部机构和工作机制。不同高校校友会需要分析自身学校的特殊性, 根据情况形成学校具体的院系校友工作网络, 并组织各地地方校友会。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应尽量考虑在内, 成立具有突出特点的不同行业的分会分支机构。组织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校友聚会更能让阔别多年的同学在相聚时迸发对母校的深厚感情, 因此要加强与校友的联系, 培养校园亲情文化。应该为校友会设置固定的工作人员和工作场所, 普遍建立校友档案和跟踪联系制度, 并定期发送校刊、召开座谈会。特别要重视与富有的校友保持长期的友好关系, 挖掘每个潜在的捐赠者。
应促进企业捐赠, 鼓励产学研协作
美国的慈善捐赠十分重视促进高校科研职能的发展, 科研职能的充分发展又有助于增加企业捐赠。所以, 我国高校也应促进企业捐赠, 鼓励产学研拓展校企协作新局面。产学研合作是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 以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为技术供给方的合作, 其实质是通过合理配置产学研三方的资源, 促进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结合。2007年,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等四家全球知名企业, 共同向上海同济大学捐赠了总价值超过4.7亿美元的软硬件设备, 该笔资金将用于在同济大学设立“教育推进伙伴计划 (PACE) 中心”, 这是迄今通用汽车在亚太地区投入的最大一笔实物捐赠, 主要目的是为未来的汽车工程师提供领先的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教育与实践经验。在理性经济决策主宰的捐赠氛围下, 企业的捐赠带有互利的目的, 在寻求“双赢”的角度下, 企业会愿意选择有优势专业的高校进行捐赠, 并且希望通过实物捐赠有针对性地培养适用于企业的技术人才, 或者进行企业的尖端技术研发合作。因此, 高校要争取企业捐赠, 首先要寻求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契合点, 关键在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结合社会需求, 促进企业捐赠。企业通过捐赠可藉助高校特色专业的优势, 利用“教学工厂现代化车间”的环境, 引进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营销实力和丰富的实践管理经验, 校企联姻促成“产教合一”, 建立“依托专业办产业, 办好产业促专业”的经济实体, 师生可以就近在“产教合一”基地中, 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和教学实践的共同需要开发、设计、加工产品, 从而提高师生的技术技能运用和实践工作能力水准。这样, 高校可以通过捐赠获得资金支持, 企业也可收获技术竞争力, 形成“双赢”的局面。
高校教育捐赠资金的使用应透明化、规范化
美国浓厚的捐赠氛围, 与高校对捐赠资金的合理管理密不可分。相比之下, 我国现阶段教育捐赠公益事业的监督、管理欠规范。一部分高校基金会对于资金的筹集、捐赠项目和资金的投向未能及时真实地向社会公布,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众对捐赠事业的支持。因此, 高校教育捐赠使用情况的透明化、规范化显得十分必要。高校教育捐赠的使用需要有一整套制度加以规范, 其中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应公开资金募集情况。每当各类募捐活动结束之际, 高校基金会应该及时整理并向民众公开资金的募集情况, 并在学校网页上进行基本情况的报道。对于一些要求匿名的捐赠款项也应公布数据, 并且对后续联络达成的捐赠款项也应根据数额大小进行情况报道。第二, 捐赠项目建立应尊重捐赠者意愿并结合高校情况。高校应充分尊重捐赠者的实际意愿, 应结合学校教学、科研项目情况组织研讨会, 科学地计划资金使用情况并进行捐赠项目建立。在捐赠的分配执行中, 如果校方需要改变资金的使用途径, 应及时向捐赠者征求意见, 如果捐赠者已经过世, 高校应遵循学校有关程序进行决定。第三, 应向捐赠者反馈捐赠项目进展情况。在资金投入使用的过程中, 应对实际的捐赠项目实施情况, 如教学楼的建造情况、设备的购进情况等等进行记录, 并且将项目进展向捐赠者进行反馈。第四, 应向社会公开详细的使用账目。当项目完成后, 应向民众公布详细的资金使用账目,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树立民众的捐赠信心, 促进捐赠氛围的形成。
高校应加强对捐赠基金的投资经营管理, 实施多元化投资
捐赠基金的收益也是美国高校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 各高校都会有一笔数额较大的留本基金, 也就是捐赠基金, 对这部分资金要保留本金, 进行投资运行以取得收益。而我国大多数高校往往不重视这部分资金的投资管理, 将资金进行单一的储蓄投资而导致收益较低。事实上, 这部分资金的升值空间较大, 高校基金会应该聘用具有投资头脑的金融专家进行科学运作, 使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一般而言, 应将单一的储蓄投资变为多元化途径投资。基本的投资模式可以将资金分为三部分。第一, 应保证一部分资金稳健地投入银行以吸收利息。第二, 可把第二部分资金投入风险较小、收益较大的证劵市场进行运作, 在决策正确的前提下, 就能较大地提高资金的升值空间。第三, 可以尝试与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投资, 这样的合作获得的收入也十分可观。高校可以优先考虑在科研方面与高校有合作的企业进行合作, 校友企业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投资经营毕竟有一定的风险, 所以, 选择优秀的金融专家进行运作显得尤为重要, 并且投资应以稳定作为前提, 以追求收益的最大化。
摘要:慈善捐赠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筹资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整个高校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17世纪到21世纪的今天,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殖民地时期、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二战之前和战后四个发展阶段。分析并阐述慈善捐赠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可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高校教育捐赠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捐赠,美国高等教育,作用,启示
参考文献
[1]姜文阂.哈佛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2]郄利选.美国高等教育捐赠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 2010.
[3]蒙有华.民间组织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 2007.
[4]谢秋葵.基金会——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3) .
[5]李优晶.大学科研资助模式的发展特点及影响[J].教育与考试, 2011 (1) .
[6]汪茧.美国私立大学校友捐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0.
[7]邹晓东, 吕旭峰.校友情结:美国高校捐赠的主要动因[J].比较教育研究, 2010 (7) .
[8]梁祖晨, 潘奇.企业捐赠与高教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中国高校研究, 2008 (2) .
[9]张旺.慈善捐赠与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5) .
[10]张云.美国加州大学系统捐赠基金运作实践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6) .
8.美国高等教育成功的秘诀 篇八
At the same time, a larger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goes on to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 than almost anywhere else, with about a third of college-aged people getting first degrees and about a third of those continuing to get advanced degrees. Non-traditional students2 also do better than in most other countries. The majority of undergraduates are female; a third come from racial minorities; and more than 40% are aged 25 or over. About 20% come from families with incomes at or below the poverty line. Half attend part-time, and 80% of students work to help support themselves.
Why is America so successful? Wealth clearly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it. America spends more than twice as much per student as the OECD3 average (about $22,000 versus $10,000 in 2001), and alumni4 and philanthropists5 routinely shower universities with gold. History also plays a part. Americans have always had a pass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The Puritans established Harvard College in 1636, just two decades after they first arrived in New England.
The main reason for America’s success, however, lies in organisation. This is something other countries can copy. But they will not find it easy—particularly if they ar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t are bent on state-driven modernisation.
The first principle is tha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plays a limited part. America does not have a central plan for its universities. It does not treat its academics as civil servants, as do France and Germany. Instead, universities have a wide range of patrons6, from state governments to religious bodies, from fee-paying students to generous philanthropists. The academic landscape has been shaped by rich benefactors7 such as Ezra Cornell, Cornelius Vanderbilt, Johns Hopkins and John D. Rockefeller. And the tradition of philanthropy survives to this day: in fiscal 2004, private donors gave $24.4 billion to universities.
Limited government does not mean indifferent government.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as repeatedly stepped in to turbocharge8 higher education. The Morrill Land Grant Act9 of 1862 created land-grant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The states poured money into community colleges. The GI Bill10 of 1946 brought universities within the reach of everyone. The federal government continues to pour billions of dollars into science and research.
The second principle is competition. Universities compete for everything, from students to professors to basketball stars. Professors compete for federal research grants. Students compete for college bursaries11 or research fellowships. This means that successful institutions cannot rest on their laurels.
The third principle is that it is all right to be useful. Bertrand Russell once expressed astonishment at the worldly concerns he encountered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When any farmer’s turnips12 go wrong, they send a professor to investigate the failure scientifically.” America has always regarded universities as more than ivory towers. Henry Steele Commager, a 20th-century American historian, noted of the average 19th-century American that “education was his religion”—provided that it “be practical and pay dividends13”.
This emphasis on “paying dividends” remains a prominent feature of academic culture. America has pioneered the art of forging links between academia and industry. American universities earn more than $1 billion a year in royalties and licence fees. More than 170 universities have “business incubators14” of some sort, and dozens operate their own venture funds.
Nothing quite like it
There is no shortage of things to marvel15 at in Americ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from its robustness16 in the face of external shocks to its overall excellence. No country but America explores such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including some dubious ones such as GBLT — gay, lesbian,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studies). However, what particularly stands out is the system’s flexibility and its sheer diversity.
For a demonstration of its flexibility, consider New York University. NYU used to be a commuter school with little money and even less prestige. In the mid-1970s, it was so close to bankruptcy that it had to sell off its largest campus, in the Bronx. But today it is flush with money from fund-raising, “hot” with would-be undergraduates across the country, and famous for recruiting academic superstars. The Shanghai world ranking puts it at number 32.
The academic superstars certainly helped, but two other things proved even more useful. The first was NYU’s ability to turn its location in downtown Manhattan into an asset. Lots of universities have fine economics departments, but having the stock exchange nearby adds something extra. The second was the university’s ability to spot market niches17.
What made all this possible was the fact that power is concentrated in the hands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on. Most universities in other countries distribute power among the professors; American universities have established a counterbalance to the power of the faculty in the person of a president, which allows some of them to act more like entrepreneurial firms than lethargic18 academic bodies.
The American system’s diversity has allowed it to combine excellence with access by providing a wide range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stitutions. Only about 100 of America’s 3,200 higher —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re research universities. Many of the rest are community colleges that produce little research and offer only two-year courses. But able students can progress from a humble two-year college to a prestigious research university.
To be fair, one reason why America’s best universities are so good is that they have borrowed liberally from abroad — particularly from the British residential universities that grew up in Oxford and Cambridge in the Middle Ages, and from Wilhelm von Humboldt’s German research university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体系。上海交通大学的高等教育学院依据一系列客观标准,比如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在权威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数量等,对全球高校进行了排名。前20名的高校中有17所在美国。实际上,在前50名中美国高校占了35所。目前世界上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的大学供职。根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全球大约30%的科学和工程类论文以及44%的最常被援引的论文出自美国的大学。
同时,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的比例几乎远远大于世界上其它任何一个地方,在大学适龄人群中,1/3拿到了学士学位,而且这些人中的约1/3的人会继续攻读更高的学位。美国的非传统学生也比其他大部分国家的学生学得好。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是女性;1/3的学生来自少数民族;超过40%的人在25岁以上。大约20%的学生的家庭收入处在贫困线或贫困线以下。半数的学生需要做兼职,80%的学生靠打工养活自己。
为何美国如此成功?显然,原因之一是富有。美国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钱是经合组织国家平均值的两倍以上(在2001年约为2.2万美元,而经合组织国家平均值为1万美元),而且校友和慈善家也经常向大学捐赠巨资。此外还有历史原因,美国人历来热衷于高等教育。清教徒们在抵达新英格兰之后,只过了20年就于1636年创办了哈佛大学。
然而,美国高等教育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体制,这是其他国家可以仿效的。不过这样做并不容易——尤其对正致力于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第一个原则是:限制联邦政府的作用。美国政府没有指导其大学的总的规划。它不像法国和德国那样,把大学教师作为公务员对待。相反,大学有一系列广泛的资助者,从州政府到宗教团体,从自费的学生到慷慨的慈善家。埃兹拉·康奈尔、科尼利厄斯·范德比尔特、约翰斯·霍普金斯和约翰·洛克菲勒等富有的捐助者对高等院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慈善助学之风今日犹在:在2004财政年度,私人捐助者共向大学捐赠了244亿美元。
政府的作用有限并不等于政府漠不关心。联邦政府曾多次介入,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1862年的《莫里尔土地赠与法案》在全国捐地创建大学。各个州都为社区学院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1946年的《大兵权利法案》赋予每个人受高等教育的权力。联邦政府持续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资助。
第二个原则是竞争。大学之间的竞争无处不在,从学生到教授再到篮球明星。教授竞争联邦研究经费,学生竞争助学金或助教奖学金。这意味着成功的学校也不能安于现状。
第三个原则是能带来效益的就是正确的。特兰·罗素曾对他在威斯康星大学遇到的俗务表示震惊:“任何一位农场主的萝卜出了问题,他们就派一位教授去做科学调查,调查问题原因。”美国从来都不把大学仅仅看作是象牙塔。美国20世纪历史学家亨利·斯蒂尔·康马杰曾认为,对19世纪的美国人来说,“教育是信仰”——条件是它必须“实用并能带来收益”。
强调产生“收益”一直是美国学院文化的显著特点。美国开创了把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联系起来的传统。高校每年从版税和许可费中可以赚取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170多所大学成为某种领域的“商业孵化器”,还有几十所大学建立了自己的风险基金。
独树一帜
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从来都让人赞叹,从它坚定地抵御外部冲击到它的整体优势。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美国那样,开设了如此广泛的课程(包括一些有争议的课程,例如GBLT,即: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研究)。然而,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特别突出的是它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以纽约大学为例,谈谈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灵活性。纽约大学过去是一个既没钱更没名气的走读学校。上世纪70 年代中期, 这所大学濒临破产,不得不卖掉位于布朗克斯的最大的校园。但是今天它已经成为一所拥有大量基金支持的高校,全美高中生毕业生趋之若鹜。同时,它还以聘用学术巨匠而闻名。上海交大的排行榜将它排在第32位。
学术巨匠当然会起到一定的帮助, 但是其他两方面被证明更有效果。首先是纽约大学敢于把位于曼哈顿闹市区的校区变成了可抵押的资产。许多大学都有不错的经济学系,但是把证券交易所设在身边的确增加了砝码。其次则是纽约大学对市场的定位能力。
令这一切成为可能的是将权力集中到核心管理层手中。其它国家的多数大学把权力分散到各个教授手中,而美国大学则已经建立了将权力意志集于校长一身的平衡体制。这样一些大学行动起来更像公司企业,而不是毫无生气的学术单位。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使得它能够通过建立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学院,将各自的优点与途径结合起来。美国3200所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大约100个左右是研究型大学。其余大多数是社区学院,几乎没有研究课程,学制只有两年。但是有能力的学生可以从初级的两年制学院升入著名的研究型大学。
【美国高等教育】推荐阅读:
美国留学读高中 提早留学感受美国教育优势06-18
遭遇美国教育有感06-28
美国教育制度介绍07-27
美国教育优点与缺点08-02
美国教育经济论文09-09
美国的四大教育哲学09-27
美国大学教育的影响08-04
当代美国教育改革六次浪潮及其启示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