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数字图书馆征文 刘希

2024-08-31

我与数字图书馆征文 刘希(精选6篇)

1.我与数字图书馆征文 刘希 篇一

我与图书馆的情结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提升人生的高度”。——题记

我爱读书,因为与经典同行,可打好人生蓝图;与博览同行,可开拓广阔视野。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而书臵于图书馆,那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散发着芬芳的神圣书库。

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图书馆的一角,细细地品尝着一杯香茗,悠悠地涉猎群书。或许这是一种享受,享受着一份书香安逸的沁味;或许这是一种追求,追求着一份心灵的震撼;或许这是一种品味,品味着一份静谧的安然;或许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开始慢慢地喜欢上了看书。记得小时候对图书馆的印象是模模糊糊的,只知道这个名字却并不知道它究竟是做什么的。接受教育后,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下,我知道了图书馆是一个地方,那里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更充溢着令人欣喜的“香草”。中学后,我更知道了图书馆不仅仅是藏书的地方,也是我们查阅资料的好去处,更是启迪思想、慰藉心灵的神秘之地。梅贻琦曾说过“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我认为图书馆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一个大学有优秀的老师,这个学校的学生注定也将优秀,那么物质上的源泉便来自于学校的图书馆。

儿时起,我们常常被教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对于天性调皮好玩的我来说,这无疑是对牛弹琴。到了高中,看到身边的同学个个都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我感到无名的压力,也开始强制自己走进图书馆,拿起那厚重的书本,每翻一页就犹如提着千斤重的物品,但很快我就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所俘获。虽然我对图书馆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但由于紧张高考的复习,最后,我还是不得不放弃了。而在大学里,拥有了更多的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加上有了更多的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也让自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分配和计划自己的课余生活。重拾起曾经的至爱,心情难免会十分的激动。也许是对书天生就有一种莫名的神圣感吧,每每走进图书馆时,总有一种游走于知识海洋的亲切、愉悦,是那么的使人感到惬意,令人有充满了的满足感。怀着期待的心情,重新涉足这一乐土,我似乎在安详的图书馆里又闻到那股熟悉的而又醉人的油墨香味,那种莫名而又奇妙的温馨感油然而生。对于爱书人来说,人生的一大乐事莫过于能在一处安静的地方美美地看着自己酷爱的书。

图书馆,那是一个充满宝藏的地方,往往只身游览亦可满载而归。身临其中,拿起一本喜爱的书,就好像随手推开一扇窗户,欣赏窗外美丽的风景。那风景或粗犷豪放,或细腻委婉,或雄伟磅礴,或感人肺腑,或闲适飘逸,令我浑然忘却了学习中的烦恼与不快,仿佛徘徊在青山绿水之间,仰望蔚蓝的天空,吮吸着新鲜的空气,挥着思想的翅膀,感受着生命的精彩和魅力,情感交融,悲喜与共,韵味十足。

在安静的图书馆里我可以以肆无忌惮去寻求属于自己的广阔的天空,在这里不必理会或担心别人的烦恼琐事,更不用为了迎合某人而伪装自己。静静地在那坐着,不用理会时间的流逝,手捧书籍,一页一页地、淡淡的翻看着、品味着,无拘无束的飞驰在书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心驰神往的徜徉在书的无边海洋里,欣赏着书所带给我的无穷快乐。认真聆听圣人的高谈阔论,与前人据理力争,探

寻主人公那脆弱的心灵,细细倾听少女们内心的轻声诉说,是怦然心动抑或是嘴角微微上扬,是黯然神伤抑或或是愁眉紧锁,没有虚情假意,没有假情做作,流露出真实的自我,是黯然落泪,还是嚎啕大哭,不需要刻意去隐藏自己内心的悲伤,不需要刻意去隐藏自己内心的惊恐,不需要„„图书馆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原始的安全感、信赖感。

没有人能够清楚地解释为什么会爱上读书,所以不要再问我为什么会爱上去图书馆,我只能说这个充满阳光而又神秘的图书馆令我向往。

梦想,在这里起航,这里是心灵的港湾,脆弱的心灵可以在这里得到呵护;梦想,在这里起航,这里是心灵的港湾,灵魂的污浊可以在这里得到洗涤;梦想,在这里起航,这里是心灵的港湾,颓废的灵魂可以在这里得到升华。这里可以让一个烦躁不安的你瞬间变得安静温顺,安静地去沉思去思索;可以让迷茫的你找到拨开云雾的灯塔;可以抚慰那受伤得支离破碎的心灵。在偌大的图书馆收藏了太多的书籍,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站在这片茫茫书海中,你会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自然而然,图书馆在我的视野下也越变得神秘莫测,有时好奇心随之而来,顺手拈来一本,不自觉地又沉浸在其中了。有时也会假设一下,这里究竟有多少本书呢?神秘的基地,神秘的理想之地,或许就是我喜爱图书馆的原因之一吧。

图书馆对我们在校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她给予我们的除了博大高深的知识之外,还有不一样的享受。当梦想在某一天猝然破灭,美丽的泡影也渐渐自我破灭。才慢慢懂得,梦想始终是梦想,再怎么的豪情万丈也有支离破碎的一刻。感到空虚失去动力的我,图书馆便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成为我理想的精神归宿和心灵驿站。在这里,我重拾回迷失的自我,重新找回那属于自己的充实与快乐。有人说: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请记住你所拥有的,好好地去利用图书馆,好好地去沉思,去思索。时常看着太阳轮回往复,我是心便随其而动,我想到夸父追日,孩童时读的“与时间赛跑”,明白了生命在于生生不息,不断的前进。闲暇之际,端上一杯淡淡的香茗,依偎在栏杆与天地融为一体,或静坐书桌前看窗外微风吹动绿叶,时而浅尝小口,来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我的心中,图书馆应该是一个静谧的地方。古语有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其实,并不需要表面的奢华,静谧的图书馆己足够了。陶渊明曾说: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寻求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而祥和的世外桃源,可修身养性,也可涵蓄品德。在喧嚣的校园里,图书馆成了我们放松紧张的学习的一个好去处,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地想着,念着。

一页一页地翻看着,我依然坐在图书馆的一隅,细细地品味着,思考着„

2.“我与图书馆”征文作品 篇二

不知为何,图书馆于我,抑或我于图书馆,犹如余秋雨和天一阁之间的缘分一样,一直有一种难言的阻隔。儿时记忆里光着脚在田地奔跑的身影,三两幼伴一起执著而痴迷的玩着古老的游戏,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倒映在回清的池塘。上学的时候,曾几何时我就有种莫名的憧憬,向往着书的殿堂——图书馆。对于条件艰苦的农村,只有遥远的县城才有图书馆,总有一种隐隐的宿命让我感觉她有些难以靠近,对“图书馆”这个词也总有一种博大、精深,静谧、神圣的敬仰,总是想象着它里面汗牛充栋的各类藏书;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静以处身治学为文的各类学子大师……然而在大学之前却从未与之邂逅过。清华大学校长有古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我只是常常在心里默念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面积之大也,有敦厚精深内涵之谓也。而图书馆正是大学敦厚精深底蕴之所在。

第一次站在高耸、庞大的图书馆前便是在开学的第一天,毫不意外的出现,却也让我感到一种措手不及的兴奋。她外形是一种半圆弧度,稳重地坐落在学校中央,以一种大气与包容接纳着四方文化,承载着时代的变化与岁月的变迁却并不蜕变自己的本色。时间不停的走;年华似水的流,忙碌的生活循环往复,每当我一次次站在中心广场时,都真切地感

到一种博大,包容的气势,心底所有的躁动与不安都归于沉淀。的确,这是一个躁动与不安,匆忙与喧嚣的世界,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一如既往且趋之若鹜,然在这躁动与不安,匆忙与喧嚣之间,冥冥之中我们似乎丢掉了好多东西,天性的纯真与淡静渐渐在现实的摧磨下所剩无几;喜欢与人争得面红耳赤,对事物也总想着贪多求快,一种躁动与现实渐渐占据了所有人的的内心,只有很少的人才能真正的静下来思考各种事物的意义与价值,思考自我的内涵与深度。我不敢大言不惭地说我就是这种人,很多时候做事心里默念着速成,就算不是很要紧的事还留着也会诚惶诚恐,走路也多是箭步或是小跑,很多时候我自己都不清楚这么赶时间节省出来的几分钟,十几分钟都做了些什么,细想来其实什么都没做到。然而当我真的步入图书馆的时候,浮躁的心竟一下子安静了下来,那种挣扎着想找出口的焦灼也消失了。所有的不安与急躁一时间云消雾散,整个人被一阵平静的温馨所笼罩,空气中弥漫着真知灼见的味道。喜欢那种心静如水,淡静悠然的感觉,似乎只有在这里才能将所有的烦恼苦闷抛至九霄云外,实在是心静得如一湖秋水。正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然与优雅,又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坦然与淡定,所以每次去图书馆都会固执的选择散步走去,如此才能将心真正的慢下来,少了心里的急躁,也就少了一份不安。

慢慢的走进去,指尖都感到沁凉,看书或看报,做题或学习,找一个位臵静静的放下书包,解下外衣,寻书香一脉,摊开一纸泛黄,洒下一地晕染。读下去,无比惬意,累了抬起头来,环顾四周:看到邻座咬着笔头时而愁眉紧锁时而眉开眼笑的样子,有些欣然;听到不远处书桌上层层叠叠的书本混乱交错却陡然冒出一声叹息,又有些惆怅;看到有插着耳麦摇头晃脑的音乐发烧友看书听歌两不误,深表同感,虽然无意中泄出的飘渺旋律在安静的气氛里显得恼人,但心性着实平静如澈静的秋水,勾不起一丝涟漪,也不过莞尔一笑;有时手机震动或铃声间或响起,突兀地打破一阵宁静,有人迅速按下接通键,暂停那突如其来的喧嚣,然后轻碎地走出去方才开始讲话,有人直接接通并轻言细语地重复着“在自习呢”,这时许会有人抬起头来眉头微皱,但是马上又舒展开来,安详的气氛似乎从未被打破,静谧的气息又弥漫开去;偶尔窸窣的鼾声从某个角落传来,大家顿时把目光集中到一处——那个扰了大家雅兴的孩子却毫不知情,兀自埋头只顾会梦周公,而鼾声绵延不绝——大家不过窃窃而笑,又忙着自己的事情不去理会了。对这些学习劳累,压力巨大的孩子总会多一份宽容和体谅,不去计较太多。有如我曾固执地在图书馆从下午到晚上一连待了七个小时,期间由于太累而趴在桌上小憩,当我一觉醒来,眼睛尚未睁开,只觉嘴角一阵冰凉,这时对面的女生一阵不怀好意的坏笑,这才发现桌上

早已流了一滩口水,顿感尴尬,又觉可笑,只得羞愧地掏出纸巾擦去囧事的痕迹,虽觉不好意思,但似乎心境也就淡然的看待一切的风雨波澜,在这一刻想起韩寒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只不过是添了些风浪罢了”,虽然有些消极,但是对于形容我在图书馆的那种心态似乎也显恰如其分。去年冬天,没有多少冬天的滋味,寒冷终究也还是姗姗来迟的到了,不过因为面临着放假和期末考试,每个人的心中都少不了一份躁动与不安。即便落叶满地,枝丫突兀,站在路口仰头依旧能感受到阳光的味道。行色匆匆的人群在萧瑟的冬天脚步显得有些凌乱,多少没有闲情逸致在寒风散步似的行走;这个冬天的落寞在空旷的树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一世的繁华凋落成光秃的枝丫,狠心地刺向干净的天空,没有人愿意在这冷天里去多看它一眼,这个冬天有点冷,这个冬天比以往寂寞。于是心也如图书馆前的池塘一样冰封起来,这时的我,常常是走出宿舍楼的门禁,一路走过热情不息的球场和食堂,不带感情的,同综合楼擦身,径直到图书馆去。一方面和所有人的愿望一样——期末考个好分数,另一方面仍是静以处身,修身养性,因为只有图书馆才能给我这种难得的淡静。在图书馆中,静静地坐着,埋头书写自己的青春,而阅览室里面安静的只听得到翻页与写字的沙沙声。从早上到晚上仅仅在吃饭的时刻出过门,在桌上写累了,抬起头看着所有人都在低着头看书写作业,眼前的情景像极

了一年前的高三。仰起头,学着高三的姿势,着实在那一刻感到了一种久违的感动,迷失了半年的我似乎在顷刻间找回了高三的感觉,那种痛苦决绝与难忘怀恋糅杂在一起的感情,高三不管多累多苦都没有流下过懦弱的眼泪,在那一刻过去无数挣扎的不甘与痛苦的决绝,对往昔回首的留念与不舍在顷刻间迸发,眼角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将头仰的老高,不让泪流下,模糊地望着被日光灯照的苍白的墙壁发呆,然而却并不伤感,只忆起心中一种说不出的信念让我战胜病痛与苦累——让我守望云开!

坐在图书馆里,看着窗外光秃的树,秋风无情扫下最后一片落叶,我想起了一个世纪以前的尼采,也是类似场景,一片树叶掉落下来,使他产生了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命题——“永世轮回”,如果真有这一种轮回,我愿再次选择与图书馆为伴,义无反顾。

这,就是我与图书馆的故事,或许仅仅属于我,或许也属于你……

作者: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11级电子商务(理)1102班,周雷

3.我与图书馆征文作文 篇三

盼星星,盼月亮,我终于盼到了焦作图书馆。我加快脚步走进图书馆的大门,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牌子,也就是图书馆的方向图,上面清楚的标着图书馆里各处的方向:儿童阅览室、成人阅览室、专门为老人和残疾人准备的阅览室等。

我迫不及待的向儿童阅览室跑去,只见许多小朋友正端正的坐在凳子上,手里拿着自己喜欢的书津津有味的看着。你瞧,他们的表情,看到高兴的地方,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看到伤心的地方,就会皱起眉头,咬牙切齿。他们看的实在是太投入了!我也找了一本我最喜欢的书《铁道游击队》坐在凳子上如醉如痴的看了起来图书馆里的每一个人都好像时间不够用似的,认真的看自己的书,没有一个人说话,安静得简直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

我喜欢图书馆,喜欢图书馆里的气氛,它可以让你静下心来看书,喜欢图书馆的规定,只要你有时间,就可以不花钱看到各式各样的书,如果你没时间呆在图书馆,还可以办个借书证,借来书看,这样你就可以花很少的钱,看到很多的书。

4.我与图书馆的故事征文 篇四

作者姓名:莫文扬

学院名称: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班级:09级统计学3班

学号:09063202

联系电话:***

我与图书馆的故事

——— 略谈“纯阅读”之读书有感

题记

至于是否参加这次征文活动?我犹豫了许久,迟迟不敢动笔,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自己一直都匮乏对言语的驾驭能力,虽然平日里也读过一些书,但由于疏于对文笔的锻炼,在具体的实际写作中常常辞不达意,写作层次紊乱,加之表述的辞藻和用语也颇为贫瘠,故担心自己拙劣的文笔抵御不了像文传学院那波文科生达人们犀利的语言攻势,文章难以登上大雅之堂,甚至还会破坏评审老师们的阅读心情,更说不上能博得老师们的关注了,因而没有底气和勇气参加;二是总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太过于平凡普通,不曾有过什么“波澜壮阔”的经历,也没有什么精彩纷呈的故事,因而短时间内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和焦点,苦于抓耳挠腮的切入点的找寻中,遂迟迟动不了笔。

但最终还是“重在参与”的想法在我头脑中占据了上风,我是这样说服自己的:首先,即使平凡也有它的自己独有的精彩,在文章中抒发感慨一下在大学里自己读书的所得所思所想所悟,分享“纯阅读”带来的快乐,也颇具意义,何乐而不为呢?“万事万物都是以过程而存在的”,不管结果如何,重要的是体验写作的过程而不必太在意结果;其次,考虑到学校图书馆也是想借着图书馆读书节和世界读书日,通过举办征文活动来达到“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的目的吧,作为一个民大学子,积极响应学校的活动“号召”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嘛,再说,参与这些征文活动,也可以调剂一下自己过于单调的大学生活,陶冶一下情操,一举多得哉!

罗嗦了这么多,总之,个人感觉这次征文写作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它本来的范畴,不是为了让自己的笔更加有灵气,也不仅仅是为了留住生活的记忆,写作本身就是成长,就是生活,就是一种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丽的方式,特别欣赏图书馆网站主页上的那八个字:“品酝书香,悦读人生”,的确,人生正是因为阅读才会充满乐趣、充满意义!通过几个晚上的征文写作,使我对民大图书馆记忆的印象散片逐渐串联成浑然的整体,拼成了一张张完整的记忆面纱,拨开它,总结一下大学期间的“纯阅读”过程,发现它带给我的影像是那样的复杂和深刻!

正文

一、别离的伤感

2013年4月初夏的阳光静静地洒在宽阔的南湖上,微风佛过,在湖面上掀起阵阵涟漪,于艳阳的照射下熠熠发光,煞是唯美;杨柳依依,碧水涟涟,带给我无尽的温暖和希望„„真是光阴似箭日如梭,弹指之间,四年韶华,已成昨日,再过一个多月,我也将同所有09级同学一样,于民大毕业,从这里离开;毕业在即,回眸过往,情由心生,感慨良多;在短暂的四年青春旅程里,我虽没有什么辉煌的大学经历和令人羡慕的学业成绩能拿来“炫耀”,更谈不上什么风云学长抑或学霸级人物,而只是一名普通的准民大毕业生而已,但我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一个虚度光阴、容易堕落的人,我更加倾向于默默地坚持做一个平凡的攀爬者,1

做一个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普通人;双塔楼上,南书院里,南湖畔边„„„都是曾经学习过、生活过、奋斗过的地方啊,现在看来也是那么的熟悉„„民大图书馆,我想对你说:纵使时光荏苒,日复一日,你留给我的印象定将永远明晰、深刻!

吾一直认为图书馆乃一所大学灵魂之所系,精神之所依;是学校最重要的文化设施,最显性的文化标志。民大身处湖北武汉,深受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荆楚文化的影响,长年以往,其图书馆也具有了“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浓郁风情的民族特色,质朴夯实的建筑楼阁,以其独有的民族魅力成为了民大学子的精神家园,学校的文化阵地。从刚进校时对于民大图书馆的最初印象仅仅停留在“比较高”这种浅薄和无知的感官认识,到后来逐渐在图书馆里因感受文明环境和文化底蕴而带给我的感染和熏陶,再到其后由于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对特定书籍的涉猎而带给我的充盈感和满足感,图书馆伴随了我大学四年的成长,使自己从一个懵懂的小毛孩,慢慢变得拥有一定程度的专业技能和自我思想意识觉悟的毕业生。

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无功利性的“纯阅读”使我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面对大学生活的渐逝,我可没有毛主席“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那般的豪迈,有的只是淡淡的不舍„„„在大学最后一段时间里,最想做的,就是行走在图书馆的楼层之间,在借阅室里边看看书,仔细回味一番当初在图书馆里“纯阅读”的过程中给我带来的收获和快乐„„„在此,我写不出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义理精深的哲学,能写的只是一点点读书感悟而已,仅此而已。

二、大学生需要通过“纯阅读”来读好书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一提到图书馆我首先想到的便是书籍。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是任何物质也无法取代的,它给予人的不仅是知识的润泽,更有灵魂的滋养;书籍会带我们走进一个花香满径的世界,有了这抹芬芳,再贫寒的人生也是富有的,再冷寂的岁月也将迎来明媚春光„„„虽然青春是一首明媚的歌谣,朝气和活力就是其间跳动的音符,但是青春如白驹过隙,是极容易逝去的;一个人,唯有终生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爱心、良心、责任心,才能让自己永葆青春,充满活力。

每每路过图书馆大厅的卓越走廊,总是会不经意地留意到走廊柱子上悬挂着的名人名言木刻,或匆匆扫一眼,或驻足仔细观看,发现有些木刻上面的名言是颇为精彩的,比如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一句箴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深刻地揭示了读书的方法和重要性,诠释了读书治学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的过程;此处说到读书,我认为读书必须有选择性,人生短促,大学里时间和精力更是有限的,但是书籍的内容却是无限的;偌大的一个图书馆,倘若所有书都会去看,则只会造成贪多嚼不烂的局面,与其漫无目的地滥读,倒不如有针对性地涉猎一些经典好书,这些好书对人性的磨炼、智慧的启发、思想的训练、心胸的开展和道德的约束,所能发挥的作用都是无可比拟的!卓越走廊里也经常会放置一些展板,比如“图书借阅排行榜”、“好书与你同行”、“新书书目推荐”,这里面介绍的很多书都是不错的,还有民大本校的大师如吴泽林、岑家梧、严学宭等写过的很多书也是值得仔细品读的„„我将读譬如上述这些好书的经历称之为“纯阅读”的过程„„

“纯阅读”——我自己把它定义为一种非功利性的阅读方式——即不是阅读那些为了应付×××考试或为了拿XX证书而编的教材和参考书,而是阅读那些有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给人以强烈的心灵撞击、道德感化的经典好书;以好书为友,就意味着与大师为友,与文明为友,与真理为友„„„好书不是喧嚣澎湃转瞬即逝的波浪,而是波浪下面深沉久远的河床,文章大家们那些最基本也最宝贵的情感,那些灵魂深处最黑暗也最顽固的困惑,那些最丰富也最纯净的理想„„都是这个河床的珠宝,它的每一篇文字都力求表达着对世界、对

生活的正确的、深情厚重的感觉和看法,否认和抵抗着生命的单调和浅薄„„„真是由于这些好书的存在,才会给图书馆以灵魂,给学校以灵魂,给学生以灵魂„„

我一直坚持地认为,读书就像谈恋爱,必须具备好奇、理解与欣赏。缺失其中任何一种,那过程就是冗长的嚼蜡,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就如和自己不喜欢的人拍拖,每一秒都是折磨。不知道别人是个什么水平,但仅就我个人而言,功利性阅读在我脑海中遗忘的速度总是那么地快,我可以花一个月时间背完一本书,也可以在一个星期内将它们忘得精光,也许,这是因为不是“真的喜欢”的缘故。在平日的专业课学习之余,我最关注和青睐于两类课外好书:一类是哲学著作,另一类是人物传记,在此,想着重谈谈读这两类书的一些感悟„„„

三、“纯阅读”之哲学著作读后感

先聊聊哲学著作吧。在大学,读点哲学著作,是受益匪浅的。也许由于本科专业学数学的缘故吧(数学从广义上讲也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个人对于哲学著作也是兴趣盎然的。哲学讲究繁琐辩证,能使人的思想变得深邃,以至于不会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的普遍感知上,同样对于各种心态的调节也颇具功效,帮助我们在来自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品读古今中外哲学大师们的著作,一边领略他们的智慧人生和人格魅力,一边感受他们从纯净心灵中汩汩流出的美:帕斯卡的《思想录》、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萨特的《存在与虚无》„„„都是哲学的经典之作,无不散发着哲学的光芒,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面对苍茫的宇宙,康德的星空,哲人的追问,在粗茶淡饭之后,闲聊扯淡之余,跟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顺便探讨一下生活之中的哲学韵味也失为一件趣事。

图书馆双塔楼四楼南(哲学、美学、宗教、社科总论)专业借阅室,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在这里我初步体会到了一点哲学的博大精深。在中国古代的哲人里,我最为景仰的是一位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和黑格尔一同被誉为东西方哲学的双子星座的王船山(即王夫之),一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是何等的霸气外露,曾经提出的“天下唯器”、“理不先而气不后”的理论——即强调躬行实践、知行统一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现今的学习工作发挥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将目光转向灿若星河的外国哲学“大咖”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孟德斯鸠、伏尔泰、休谟、尼采、罗素、马克思、费尔巴哈、约翰·杜威、海德格尔等等这些哲学思想大师的名字是如此般苍劲有力地响彻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的思想构成了一幅绚丽斑斓、多姿多彩的画卷:凝聚着如诗如画的壮志豪情、记录了如云如水的峥嵘岁月、镌刻出如梦如醉的离合悲欢„„„

接着,我想详细地聊一本广受读者喜爱的温家宝总理亲自推荐的哲学经典著作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当迫使自己安静下来读这本书时,能清晰地听见它的声音,像是灵魂的低语,仿佛它本身就有一种使心灵宁静的力量;这本书没有风花雪月、阳春白雪般辞藻华丽的文学渲染,有的只是朴实无华的文字思想沉淀,这是奥勒留在极繁忙的事务中随手记下自己的思考的,他不求系统甚至没有想过它会发表乃至传世,他只是要说出自己心里的话,帮助自己进行一种精神和德性的训练,而这些训练使我们能够深入其思想,脱离日常的喧嚣而进入沉思,对于安抚当今功利性学习所引起的浮躁内心是颇有成效的,因为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现代人的心灵比起中世纪人的心灵来,更容易,或者毋宁说更需要感受其心灵的低语和抵御外界的种种诱惑;读这本书,是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的,一次能读多少就读多少,不必一次读完,也不一定都要按顺序读,我也可以很久不去读它,但在尘封许多日子之后,偶尔拿起它,又会像遇到一位老朋友那样亲切,我就是以这种相对散漫的片断阅读方式,断断续续地把《沉思录》反复地读了好多遍„„„„

总的感觉是,读这些大师的作品,就如行走在一座瑰丽的花园,信步其间,书香过后,发现自己的内心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找到自我,看到希望的同时,也为焦渴的内心注满成功的欲望与力量,掩卷之余,望着辽阔无垠的浩渺云天,深感自身的卑小,于是乎倍增了许多敬仰之情。

四、“纯阅读”之人物传记读后感

再说说人物传记:自传的文字不仅仅是写的,而是用生命记录的,自传则使他们的人生经历更加精确。浏览古今中外众多的名人自传,仿佛就是在跟这些传主进行“晤谈”,从他们饱经沧桑的人生阅历学习怎么做人做事,从他们坚忍不拔的性格品质中受到启迪,寻求、借鉴和获得前进的动力,他们常给人以一股强大的“正能量”,一种强大的驱策力„„„„“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真正的引领潮流的人是罕见的,而当它诞生后,就能够随时间的摩擦与灰尘的覆盖熠熠生辉,他的自传也经历岁月的冲洗获得不灭的价值。如果说人生就像一本书,那么,人物传记就是一类让人百读不厌的好书,从头到尾读一本自传,就像从头到尾认识一个人,每读之,总能激起许多的情怀,激起许多的热情,激起许多的脑细胞的活动!

图书馆双塔楼六楼北(自传、考古、风俗、地理)专业借阅室,是一个潜心看书的绝佳去处:东西临窗的桌子,阳光最为充足,空气最为通透,并且隔窗可见碧波荡漾的南湖,蔚蓝的天空一览无余,书桌另一侧就是应有尽有的各种传记(比如中国人物传记、外国人物传记、世界各国人物传记),平日里,来这里借书和看书的人并不多,因而也尤为“冷清”和安静;在图书馆读书,安静是走入文字迷宫,领略无限风光的必要条件,所以在这里看书时可以免受各种杂音干扰,能让自己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人物之中„„每当有闲暇时,我便带上一瓶用苦荞茶泡过的白开水,来这里品读各国人物自传,读累了,就喝上几口茶水放松回味一番,顿然有一种“灯下窗前常自足,竹屋听雨袅佳茗”的意境,可谓妙哉„„„„

就这样,在翻阅之中,历史的画面徐徐打开,纷繁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常月如此,乐此不疲,慢慢地,我“认识”了稻盛和夫、松下幸之助,“熟悉”了洛克菲勒、麦肯锡,“结识”了司徒雷登、富兰克林,“了解”了曾国藩、胡雪岩,“明白”了熊希龄、钱学森„„„一个个叱诧风云的时代弄潮儿渐渐变得没这么陌生,没那么充满距离感;在读过的诸多自传中,不得不提的有两本,堪称经典:一本是前IBM公司的CEO郭士纳的自传《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主要讲述的是郭士纳在他掌舵的9年间,如何运用他非凡的领导才能把当时“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坟墓”的IBM公司逐渐转变为全球最赚钱的计算机公司的传奇经历),另一本是原武大老校长刘道玉撰写的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主要描述了一位传奇校长——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是如何带领党政一班人,克服种种困难硬是把一个问题成堆积重难返的百年老校建设成为中国教育“深圳特区”的教改历程);我觉得这两本书对于当今有志向的年轻人是颇具指导意义的„„„„

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如今的在校大学生更多是流于虚幻游戏的感官刺激而无法自拔,迷迷糊糊地耗费青春,甘愿堕落;这时候,我会觉得:与其像寝室室友们那样天天沉溺于类似DOTA、星际争霸、CS、英雄联盟(撸啊撸)、仙剑奇侠传等等这些无聊且毫无意义的游戏之中,倒不如多读些名人自传,感受这些名人的熏陶和感染,感受“大师气象”,学习他们的精神,这样,久而久之,当我们开始把这些名人事迹当做自己行为的圭臬时,便会发现:有一种胸襟渐开、胸怀渐宽的感觉,会觉得我们很多的琐屑与浮躁都是那么的无聊与渺小,以前很计较的事,其实是那么的无所谓。当用心与脑去体会与理解时,也会发现大师也不是“句句是真理”的人,他也可以有缺点,他也可以有片面,甚至也可以不算深刻。但我觉得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他们深刻的关怀,宽广的胸怀,博大的包容。一种大手笔,一种百姓关怀,一种对事业的孜孜以求,然而又是一种平凡,一种真是的人生的平凡。而这种人

生正是我所向往和追求的„„

五、抵制“纯阅读”的逐渐消逝

在刚刚度过的2012年,是充满忙碌的一年;这一年,我报名参加了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今年全国共有180多万同学选择考研,创历史新高,坑爹的180多万啊„„这种形势真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了在这次“战役”中能取得一个漂亮的分数顺利“晋级”,去年整整一年的时间都泡在南书院里奋笔疾书,迫使自己投入到了紧张兮兮的考研备战中:日复一日地算着比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还要晦涩难懂的《数学分析中的典型问题和方法》里的解答题,证明着比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还要艰涩的《高等代数考研教案》里的证明题,啃着让人抓狂的《新编考研英语阅读理解150篇》、背着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背完的《新东方考研英语大纲词汇红宝书》、《考研政治理论大纲解析》等等,在不断地通过模仿和复制来强化记忆的考研过程中,我丝毫感觉不到这种学习给我带来的快乐和收获,反之,带给我的只有纯粹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考试而考试的无奈感„„„现在,距离考研结束也有三个多月了,却突然发觉,我已经很久没有“读书”了,这一年下来,竟然发现自己连一本像模像样的课外书籍都没有完完整整地读完过,考试几乎占据了我大

三、大四的绝大部分时间,使我无暇顾及到“纯阅读”的重要性,冥冥之中感觉“纯阅读”在我生活中开始渐行渐远,似乎在我的字典里慢慢消逝了„„„„我不禁捏了一把汗!

后来,我慢慢发现:不爱“读书”、缺少“纯阅读”这种想象是普遍存在于当今大学生之中的。和古代世界相比,现代世界是一个最为崇尚经济成就的世界,也是一个更为追求物质利益的世界。我们很容易在有些时期和有些地方看到物欲横流、功利滔滔的状况,于是,社会的飞速发展背后的窘境是:人们反而更加沉湎于物质的、功利的、眼花缭乱的“速效”世界中,反而使精神陷入了极大的空虚。在信仰极度缺失以及价值观异常混乱的当今(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很多同学已经没有足够多的耐心从头到尾地读完一部经典著作了,浮躁的内心已然被各种功利所充斥,没错,现实正在磨损着我们,以任何的方式。就比如在考研的这段日子里,读书仅仅被我简略成学习不可或缺的机械手段,而无功利的“纯阅读”却在我心中开始逐渐凋敝死亡。“纯阅读”的逐渐消逝,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信息的碎片化与社会节奏加快造成的,当“纯阅读”时间被网络、电视、游戏等方式一再瓜分,我们业余硕果仅存的时间越来越少。尽管,“纯阅读”具有将学习与娱乐在潜移默化之间悄然融合的功效;尽管,它能在静谧中提升个人修养,能使人在自我探究中寻得生命的真谛,而非一日的狂欢,可是这所有的优点加起来,仍旧阻止不了我们越来越被分散的注意力„„„„

我一直很赞成罗素那句话:“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而是在造人”,如果教育的结果只是培养出了一批批只会机械考试的得分机器,每个毕业生都如同一颗颗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螺丝钉,那么这种教育又有什么用呢?北宋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瑗也说过:“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更充分说明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性。我固执地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纯阅读”是缺少不得的,纯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修行的过程,因为这些书都是有生命的,它会发酵膨胀,再形变转化为阅读者的滋养,进而变为精美的食品;我们需要不断地撷取这种食品来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给我们的思维注入营养,使我们日益焦躁忐忑的心灵得到安抚„„因此,我们需要用抵制“纯阅读”的逐渐消逝的行为来捍卫图书馆的精神境地!

六、致谢民大图书馆

回顾这大学四年,恍然发觉:大学生活通常是静静地用力,慢慢地蜕变,不断地破茧而后新生的过程。窃以为自己是个有着“田野精神”的人,爱好无拘无束的学习生活,喜欢兴趣主导性的学习,衷心感谢民大图书馆给了我一个充分锻炼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使我能够尽情徜徉在书海之中,感受书籍带来的浑厚力量,在当“自学”成为被诸多老师同学们引

用得发烂的高频词汇的今天,平时能充分自觉地利用图书馆资源来不断武装自己无知的大脑越加显得意义非凡„„图书馆也不应仅仅成为提供××书的课后习题答案参考书的地方,而应该是我们学子的精神境地,是防止我们过早免受外界世俗腐蚀的壁垒。上述这般陈词,其实并非奉承、吹嘘抑或浮夸,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悟。一天天,一年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一个人的生命便是这些故事的积淀,坚信文字往往能成为情感超越时间的见证,坚信能成为我与图书馆的故事的见证!

不知不觉,已经打了这么多字了,感觉写的比较乱,条理也不是特别清晰,哎,不管了,走笔至此!总之,成长是一种经历,成熟是一种阅历,每个人都会成长,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成熟,感谢有在民大图书馆潜心读书的这段日子,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成熟得更快,这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阅历,最后祝愿民大图书馆能够越办越好,越来越”书香溢满园”!

5.我与数字图书馆征文 刘希 篇五

一等奖(3名)

张华《倾心之城》2011级会计系(2)班 徐有缘《我与财专图书馆》2011级财税系税筹班 钱果《财专图书馆—梦想起飞的地方》2012外语系(2)班

二等奖(5)名

柴亮《真的,没你不行》2012级工程经济系工程造价(1)班 田家豪《有一种美叫不着痕迹》2012级文传系文秘班 刘亚丽《荡涤心灵的地方》2011级会计系财务管理班 王美玲《心灵共舞》2012级工程经济系物管班 郭晓真《永驻心灵乐园》2011级会计系财务管理班

三等奖(10名)

牛科《最美》2011级会计系会计(1)班 邢程浩《居图书馆之独唱》2011级会计系注会(1)班 田芳芳《梦想的天堂》2011级金融系保险班

沈大亮《我和财专图书馆》2011级会计系会计(2)班 张晓阳《灵魂寄居》2012级文传系文秘班 高延芳《心灵挚友》2011级会计系财务管理班 张宁《我与财专图书馆》2011级外经系国贸班

祝琰迪《财专图书馆—知识的海洋》2012级外经系国会(2)班 郭丹丹《缘系图书馆》2011级外经系国贸班

景潇《我与财专图书馆》2012级外经系国会(2)班

优秀奖(23名)

6.我与数字图书馆征文 刘希 篇六

为推广阅读文化,迎接“4.23”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增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了解,引导和鼓励广大读者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多读书、读好书,长知识、增智慧,进一步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营造和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院图书馆将举办面向全校师生的“我与图书馆”有奖征文活动。

一、征文主题和内容

以“书香相伴,梦想同行”为主题,以“图书馆伴我成长”为主要内容,著文要着重阐述“我”走进图书馆的直观印象和感受,以及读者通过图书馆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思想品德等方面获得的益处。

分主题:⑴ 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收获、心得体会

⑵ 读者在图书馆的经历和心情故事

⑶ 读者对图书馆管理、图书馆活动以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建议⑷ 书评、读后感

⑸ 其它

二、征文要求

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作品原创,文责自负。2000字以内;截止2012年4月10日;文后请注明作者班别(单位)、姓名、电话和电子信箱。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征文须提供打印稿和Word电子文档(A4大小)各一份;打印稿交到图书馆参考咨询部,电子文档请E-mail至:hzxylibzx@126.com。

三、评比奖励

由有关专家对征文进行评审,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纪念奖若干;颁发证书和奖品;图书馆将对获奖作品进行整理结集在图书馆网站“读者园地”和图书馆宣传栏上出版。

四、咨询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图书馆参考咨询部(西区馆五楼教工资料室)

联系人:陆老师(***)、王老师(***)

如果您曾为图书馆感动过,如果您曾被图书馆影响过,如果您与图书馆有过特殊的联系与情感,我们都期待您的热情参与,欢迎惠稿。

上一篇:环保企业治理建议书下一篇:习惯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