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作文读后感作文(精选13篇)
1.四年级作文读后感作文 篇一
非暴力沟通,及正面管教的都强调,沟通之前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链接。链接指的是情绪的链接。那么,情绪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我们又该如何链接呢?本书第三章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解释。
首先,我们要知道情绪究竟是什么。通常我们认为情绪是一系列感觉,我们常用一些词来标记这些感觉,如生气、难受等。然而本书作者从整体角度提出了另外一种关于情绪的解答,即情绪可以被看做一种处理过程,他可以把不同实体协调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技能。
通俗解释就是说,我们的大脑集合了数以万计以复杂方式发送信号的神经细胞,他需要一个协调过程使自己保持平衡,情绪就是自我调节的方式,情绪的协调与一致性对我们自身的幸福感,与孩子及他人关系非常重要。
如何与孩子他人产生初级情绪链接呢?书中的方法是:积极情绪及时渲染;负面情绪设身处地的感受,并安慰。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回应积极情绪的方式是鼓励而非表扬。
书中52页的例子,为什么很好的解释了表扬和鼓励的区别。案例中一大个谨慎害怕冒险的孩子,一天勇于尝试的跳上树干,走完了一条3米长的树干桥。一位老师看完整个过程后兴奋的表扬到:“非常好!你做的好极了!你是最棒的。”
这样的评价并没有孩子的感受达到调和。对于一个谨慎的孩子来说,老师的表扬太过沉重,孩子会担心要表现的非常好,简直太难了,为了安全起见我不要再次尝试。而正确的方式应该是,鼓励具体行为,并且鼓励的要与他们内心的心理感受和外在经历相一致。如:“我看到你小心翼翼地挪着脚走完整个树干。你做到了!你做到了!你可能有点害怕。虽然这是你的第一次,但你坚持下来了。你真棒,现在你开始相信自己了。”
读到这里,我有一个困惑,情感链接非常重要,但是我们需要关注到孩子的每一个感受,并努力回应吗?
其实,情感链接会呈现一个周期的连续和暂停,我们需要对孩子表现出得独处需求保持敏感。并尊重孩子的“链接–独处—在连接”的自然变化。有些事孩子不愿意告诉我们,请让我们尊重他们拒绝链接的需求。
2.四年级作文读后感作文 篇二
采用绘画教学手段让学生回忆起夏夜的美丽景色, 有层次地描述星星、动物、花草、月亮的状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这节作文课, 我们要学写《美丽的夏夜》。这是一篇描写夏夜景物的文章。怎样写好它呢?我有两个办法, 一是“画夏夜”, 二是“演夏夜”。我先来“画夏夜”。你们仔细看, 我画下了什么? (在黑板一角画下一个不规则图案。随后说明“这是一颗星星”。并且问:“样子像什么?”)
(学生开始有点疑惑不解, 好奇地看着黑板上的图形。可是当教师先说明“星星”, 再提问“样子像什么”后, 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激活, 纷纷回答:“像闪电”“像一把勺子”“像一把刀”“像烟斗”……气氛热烈起来。)
师:天上的星星是各式各样的。请各位同学也来画一画。这样, 每组第一个同学先上黑板画, 五秒钟画好, 然后像接力赛一样把粉笔传给第二个同学, 直到最后一位。每个同学都画一颗星星后, 黑板就变成“星斗满天”啦。只是你要先想想, 该画怎样一颗星星。 (稍后, 教师问:“有问题吗?”)
生:老师, 我有一个问题。要画不一样的星星么?
师:当然。不但和老师画的不一样, 还要和同学画的星星形状都不一样。好好想想啊, 画怎样的星星? (学生正思考着, 教师走向座位, 轻声提问学生:“你画了啥样子的星星?”学生起身和老师“咬耳朵”, 似乎在讨论着什么。而教师却有意大声说“啊!想得真有趣!”引得其他学生好奇猜测。一分钟后, 各组学生以接力赛形式依次在黑板上画星星。学生上上下下川流不息, 煞是热闹。大约两分钟后, 黑板上画满各式各样的星星。)
师: (指着黑板问) 这片“天空”怎么样?
生: (迟疑一下) 星星漫天, 浩瀚无际。
师: (转身板书“星空”) 请大胆想象, 此刻你正坐在哪里观赏这片星空?
(学生似乎有点不解。当即, 教师果断地喊出口令:“全体起立!走出座位, 自己找地儿, 1、2、3———坐下!”学生嘻嘻哈哈地席地而坐, 多数学生坐在黑板前, 也有的坐在座位过道, 还有的坐在桌面上。)
师:想象一下, 此时的你坐在哪里观赏星空呢? (板书:坐哪里) 要各想各的, 各说各的, 自言自语地说说。
(学生纷纷回答:“我坐在草地上……”“我坐在柔软的沙土上……”“我坐在公园亭子里……”“我坐在茂盛的 大树下……”“我坐在房顶……”“我坐在秋千上……”答案不一。)
师:现在夜色浓郁, 四野宁静。请大家注意倾听自己的心跳。好, 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了。此外, 再想象, 你似乎能听见什么声音? (板书:夜深人静)
生1:能听见水滴答滴答的声音。
生2:树叶甩来甩去的声音。
师: (竖食指贴住嘴唇, 示意“要安静”) 是啊!夜深就会人静, 静得能听见最细最轻的声音。请大家仰望着“浩瀚无际的星空”, 低声回答我, 星星多不多啊?
生:多!数也数不清。
师:星星美不美? (板书:星星多而美)
生:美!
师:请细细看看星星的形状, 很有趣呢。它们的形状让你产生想象, 一颗颗星星像什么?
(学生依次回答:像一道闪电!像一只袜子!像一把勺子!还有的像茶壶!一朵小花!一个海星!……)
师:哦!星星很美。请大家回到原位。
(学生纷纷坐到座位上。)
师:在这夜深人静的夜晚, 动物们乘机热闹起来。先来听听蛐蛐是怎么叫的? (教师信手一指一组同学) 来!你们这群蛐蛐先叫唤叫唤, 给夏夜添些音乐。 (板书:动物音乐会)
(那组学生“蛐蛐———蛐蛐”地叫起来。有一个学生大叫:“老师, 还有鸟叫。”)
师:是呢, 现在我们就来开一个动物音乐会。这一组学猫叫, 这一组学狗叫, 你们一组学青蛙叫, 加上蛐蛐, 很热闹了。先自由地学着叫唤叫唤, 看哪一组是小动物达人?预备———叫!
(教室里顿时闹成一团, 这里“喵喵”, 那里“汪汪”, 还有“呱呱”和“蛐蛐”。学生们相互笑着, 各种“动物”叫个不停。)
师: (示意打住) 各位“动物”, 请服从我的指挥表演“音乐”。我说“远”, 你们叫唤的声音就要“远一点, 轻一点”, 我说“近”, 声音则要“响一点, 猛一点”。先请“青蛙”们做个示范。
师:各位“青蛙”准备好了吗?看老师的手势, 听指挥“, 远———”
生:呱……呱……呱……
师:近一点。
生:呱!呱!呱!
师:再近一点。
生 (用力地) :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
师:好!青蛙组叫得顶呱呱。以下, 小狗组、小鸟组、蛐蛐组都准备好, 根据老师指挥, 留心先怎样叫, 再怎样叫, 后来怎样叫, 要叫出层次和花样来啊。
(学生开心地转变成小动物角色, 教师指挥着他们轮着叫唤, 再此起彼伏地相互呼应, 声音先由远到近, 再由近到远, 先由急到轻, 再由轻到急……学生很投入很快乐地叫唤着, 俨然是在排练一场音乐会。)
师:叫得好!现在, 请同学们根据板书, 思考:要写哪些内容?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写作要注意什么?想好就动笔。时间13分钟。
(板书呈现的写作脉络十分清晰, 再加上课堂上的亲身体验, 学生明白描写星星的多和美能突出夏夜的安静, 也明白描写动物的叫声能表现夏夜的热闹。此外, 教师还强调写作时要注意多分小节。随后, 学生伏案奋笔, 多数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写作。)
第二课时
师:继续感受夏夜。请想象:一阵风吹过来……哦, 谁上黑板来画一画风呢?
(一生走上前来, 在大家的注视中, 他先是画下一棵向一边倒去的树。)
师:这位同学没有直接画风, 而是画了树。可是, 我们明显感到了风正吹过来, 树枝正在摇晃, 这叫衬托法。谁也来运用这个方法, 画一画小草?
(又一生画下两丛草叶, 各自往左右倾倒。最后在黑板一角斜着画下有力的两道斜杠, 以示“风刮过来了”。)
师:我请两个同学来表演风中的花朵。 (叫起两名学生站在讲台前, 转身问一名学生:你是含苞欲放的花, 还是已经盛开的花?那学生答道:“我是盛开的花。”教师又打趣地说:“你这朵花是在风中盛开的吗?”那学生爽快地说:“是的。”教师又问另一学生:“你是怎样的花?”那学生答道:“我是花骨朵。”教师又问:“花骨朵在风中有什么表现?”那学生笑着没有回答。)
师: (又叫起两名学生, 让这四名学生确认所要扮演的角色。) 好啊, 我们来观看这些“大树、小草、花儿”在凉风中的奇异表演。 (又对他们说“当我们全体同学“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地刮风时, 你们这些“大树、小草、花儿”就要开始表演啦!四名学生笑着点头。)
师: (面对全体) 好!老师说“风刮过来啦”的时候, 所有同学就一起喊 “哗啦啦 ———哗啦啦———哗啦啦———”地刮风, 同时仔细观察“大树、小草、花儿”的出色表演。
生: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
(讲台前的“大树“”小草“”花儿”开始表演了“, 大树”把手用力往左右伸展, 似乎展开很大的树冠。手臂和五指还不断地颤动, 表示“风吹来了”;“小草”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地摇摆, 表示“前俯后仰”;那朵“盛开的花”正一点一点地展开双臂, 表示“绽开”, 而“花骨朵”只是使劲晃动。)
师:“大树”“小草”“花儿”的表演很生动。请愿意挑战这些“大树”“小草”“花儿”的同学起立。然后, 我指挥剩下的同学“刮风”, 你们就得演出“风吹草动, 树起舞, 花绽开”的情景。好吗? (生:好!) 预备———起!
(教师一次又一次地说“风刮过来啦”, 学生便一次又一次地“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地喊起来, 扮演“花草树木”的学生站起来开始舞动, 各有各的姿态、表情、动作, 虽然不知道他们演的是什么意思, 但从投入的神态可以看出, 他们正在表演夏夜风景。大约一分钟后, 学生嘻嘻哈哈地结束表演。)
师: (采访大树) 风刮过来啦, 大树, 怎样了?
生:树叶飘落, 枝干摇晃……
师: (采访小草) 风刮过来啦, 小草, 怎样了?
生:前俯后仰, 都贴着地面了……
师: (采访花朵) 风刮过来啦, 花儿, 感觉如何?
生:凉爽快乐!绽开花苞……
师:好!如果请大家把这些花草树木的景象用并列的三个小节写出来, 每一小节开头都可以写同样一句话, 再加上象声词, 可以吗?
生: (异口同声) 可以。
师:对, 谁来画月亮?
(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下一弯朝着左边的钩月, 还在月牙上画上笑脸。)
师:画得真好!这是一弯新月, 一弯有表情的新月。
生:月亮在笑呢。
师:这弯新月是怎样的?
生1:弯弯的, 像把镰刀。
生2:像眉毛。
生3:像一个钩子。
生4:像一只小船。
生5:像豌豆!
生6:还像牛角!
师:像得很呢!这是一弯新月, 它朝着左边, 如果是朝着右边, 那叫残月。这新月像什么呢?好!新月为什么笑得那么高兴?请结合当时的情景来想象。
(学生想了一会儿便陆续回答:它看到美丽的花草树木的舞蹈;它听到了悦耳动听的叫声;它被风吹得很凉爽呢。)
师:对!请问, 能不能将月亮的样子和表情, 以及内心写进文章呢?
生:能。
师:我们一起来整理写作提纲: (接住上节课所写的内容) , 继续要写的内容有:用并列的段落, 写出阵风中花草树木的动态;采用拟人句式写出月亮的样子、表情和内心。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
师:那就快写吧。
(学生写作, 教师边巡视边在学生的作文上画下红色波浪线, 并且与学生低声交谈。15分钟后, 多数学生基本完成写作任务。)
师:多数同学已经完成写作任务, 少数没有写完的请在课余抓紧。下课!
【教学反思】
这节作文课的内容是学习描写“夏天夜晚的景物”。课堂教学活动自始至终以“绘画”为主线, 可以称之为“绘本作文”, 也可以称为“游戏作文”, 因为“绘画”中有“游戏”。
我在开始讲课时就告诉学生:写好本文要用到“画”和“演”两种方法。
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方式, 是因为我在乎: (1) 学生是否能够进入“教学境界”; (2) 学生能否通过教学活动写出层次分明、内容生动的文章。
我很清楚, 不但要将教学活动设计得让学生“快乐”些, 还要把写作的内容塞进活动中去, 在形式和内容一致的情况下, 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有以下三个亮点:
1.引领作画。
上课伊始, 为了激发学生观察“星空”的快乐情绪, 我领先一步, 先行在黑板上画下一颗形态鲜明的“星星”。这“宕开一笔”为学生拓开了“想象云天”的基础。当黑板上满满地出现所有学生亲手画下的各式星星时, 想象的快乐思绪就汩汩而来了。
2.体验角色。
课堂上, 我用尽心思让学生获得各种体验的快乐。
比如:我要求学生随意地坐在地面上, 想象自己在何地抬头看“星空” (画满云朵的黑板) 。学生们怎么会不感到新鲜有趣呢?
又比如:我要求一半学生扮演“风”, 夸张地喊“哗哗哗———哗哗哗———哗哗哗———”, 另一半学生扮演“花草树木”表现出“享受凉爽”的意思。“大树”在阵风中舒展、摇晃;“小草”在阵风中颤抖、仰俯。它们夸张地钻到桌子底下, 表示“恨不得钻进泥土里”。如此夸张的戏剧动作怎么不令他们感到“好玩”呢?
事实上, 学生在体验景物的同时, 脑子里已经想象出一棵大树、一丛小草的鲜明形态, 写作情绪已经激发出来了。
3.模拟声音。
夏天的气象特征是有声有色。因此教学活动现场是不能够没有声音的。
我想起了夏天夜里小动物的生动叫声。备课时, 我曾经考虑采用“录音”制作出虫鸣、蛙叫、犬吠的声音, 但很快就被否定了。理由是:其一, 让学生旁听动物“录音”, 学生缺乏对声音变化的体验, 写作成文字有一定困难。其二, 请学生模拟动物的叫声, 在课堂上会营造出快乐的气氛。重要的是, 我可以“指挥”这些“动物”表演出“音乐会”的层次和高潮, 和文章内容的详略高低吻合起来。其三, 我内心里希望作文教学设计少些“洋气”, 多些“土气”, 希望形成“随心拈来, 徒手一绝”的教学风格。
在课堂上, 学生开心地转变成小动物的角色, 在我的指挥下, 他们先轮着叫唤, 再此起彼伏地相互呼应, 声音先由远到近, 再由近到远, 先由急到轻, 再由轻到急……学生很投入很快乐地叫唤着, 俨然是在排练一场音乐会。我内心非常得意。
教学中的“快乐”活动是有意义的。
首先, “快乐”设计的要义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而不是单一地让学生“高兴”, 甚至“得意忘言”。文章的写作内容有什么要求, 就要把含有“快乐”因素的教学活动与写作内容吻合起来, 让学生在其中摄取到写作素材, 甚至形成构段谋篇的写作思路。
3.如何做好四年级语文作文教学 篇三
关键词:语文;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318-01
四年级学生写作文是最令头痛的事,接触写作时间不长,词汇贫乏,视野狭隘,作文成了他们语文学习上的难题。我在教学中,对此深有感受,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除了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外,更主要的是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写真人真事,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结合我的教学工作,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培养兴趣、多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我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像“拔河比赛”,“知识竞赛”等。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描写能力,引导学生留意生活。第一步让孩子画出来、第二步让孩子说出来、第三步让孩子写下来。学生写作文不好,心理上必然会产生一种恐慌感,再加上教师或家庭给的压力,时间长了,就会产生逃避甚至逆反心理,也就对写作失去了主动探索的欲望,这个结果是非常失败的。然而,要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的因素,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要靠教师多留“心眼”,多给予肯定和鼓励,控掘他们内在和外在的积极因素,并持之以恒。特别是学生有点滴进步迹象时,就不要让这微弱的希望之火种熄灭,要循序渐进,我教的一个学生,虽然成绩都很好,是三好学生,但是我接教她的半年里,发觉她的语文成绩有后退的迹象,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一上课时,精神不集中,而她的数学教师则反映,她的数学学习劲头则很好。后来,从家访中得知,她是怕写作文,每当家长叫她完成语文家庭作业时,她总是躲开语文科,学习数学。这都是作文惹的祸。有次,我叫学生以《我家的***》为题,写一篇描写动物外形的文章,我把她写的作文在班上作范文念出来,而且三次都念,指出每一次修改获得的成功之处,让同学们自己比较,向她学习多修改作文;以示给她的夸奖和鼓励。果然,渐渐地她对作文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起来,变得不是怕写作文而是爱写作文了;而且写作文时还常常要我给她指点,多提点子,上课时,也由原来的心不在焉的样子变得用心听讲和积极思考了,而且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在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里,她的成绩又挤进了班中的前三名。所以教师要耐心地引导,抓住学生每一瞬间的亮光,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迈进写作的大门。
二、多读书,多练笔,多修改
作文需要积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好词、好句的积累,况且“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能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有段可模。
作文内容写得好不好,文章思想反映美不美,三分在写七分在改。修改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例写作《最美的人》写作时由于选材的不同, 孩子们写出的人物不同,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有反映助人为乐的美,有反映勤奋努力的美,有反映无私奉献的美……形形色色的美不可能通过一个学生的作品来反映,但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修改,小组交流让孩子们欣赏到,感染到。指导学生进行修改、评价,不但纠正了文章中出现的标点,词句,段落的详略、条理等方面的文章语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提高了文章从遣词造句到文面整洁的形式美,更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了他们明辨是非,发现生活真、善、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情趣和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美育。而只有抓住时机,利用各种途径进行美的教育,才能使学生热爱美、追求美,成为行为美、心灵美的人。作文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好途径。我总认为学习写好日常应用文;特别是周记是个提高写作的好方法。因为周记要记的这些事或物就发生在他们身边,与他们的最贴近,他们认识也最深刻。从周记中不但可以显露出学生的写作优缺点,而且还往往反映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倾向,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第一手指导材料。教师可以将训练目标分解成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写作知识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这样不但使达到练笔的目的,而且又能使教材的知识得到巩固和迁移。认真修改是写好作文重要一环,特别是让学生自己来修改,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如果作文只由教师来修改,再把作文本子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参考”,就算是教师修改得多么详尽,批语写得多么完美,这样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收效基微的,因为学生写作时高涨热情早已冷却,再要他们认真看作文,他们只会敷衍了事,即使有个别同学认真看了,也只会过目就忘。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感到復式法是比较奏效的,即多次评,多次改。
三、调整学生心理,诱导其身心融入
因为作文本身固有的难度和学生写作水平的个性差异等原因,不少学生经常会产生某些心理障碍,从而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这些心理障碍大致有:自卑心理、畏惧心理、无所谓心理、速胜心理等。要针对其心理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逐一消除。使学生真正理解:畏惧、自卑,大可不必;只要努力写作,全身心融入,又能注重运用以上巧妙方法,定会有长足进步;无所谓和自大,是一种盲目思想的表现,是一种错误思想的熟悉,作文是一种技能,多练就会进步;速胜心理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急燥心理,作文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表达项目,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具备多方面和综合能力。
4.四年级 作文 读后感 篇四
下河车圩小学四年级吴雅思指导教师:蔡淑凤
我一口气读完了《我们班的小童星》这本书,这让我的暑假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这本书里面讲到的“冬瓜大总统”杨自热和“大屁股”小露姐姐的一番争执让我开怀大笑。书里这样写:杨自热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忽然,“大屁股”叫杨自热去洗碗,因为“大屁股”的食指破了,不能沾水。但是,杨自热并没有同情她,而是坐在沙发上继续看着电视,哼着小歌。“大屁股”一生气,来到杨自热面前,一手把他拉了起来,他就像是被一头大象拉了起来。杨自热一生气,两人就吵了起来,还打了起来。最后谁也不理谁。
其实,我和妹妹曾经也有发生这样的争执。那天,我和妹妹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妹妹要看动画片,而我要看搞笑片,后来,我们两个就吵了起来。最后,谁也不看电视,去睡觉。但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我们又和好了,又在一起玩耍了。
我们都是谁也不让谁的小孩,是名副其实的欢喜冤家。但就是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乐趣,我们的童年才更加美好。
5.小学四年级读后感作文 篇五
今天,妈妈送给我一本书。名字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作者是19世纪美国著名残疾女作家海伦凯勒,她小时候得病,成了盲聋哑人。但她毫不气馁,在莎莉老师悉心的帮助下,以惊人的毅力、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哈佛大学。并且还掌握好几门语言。她后来成为了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
读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我小时候特别不懂事,记得有一次,我做数学作业,写得正起劲,可就在那时,一道难题使我的笔突然停顿下来,开始我还很耐心,但我想了半天,还是想不出,就大声的喊爸爸帮我。爸爸过来后,
6.四年级你好孤单读后感作文 篇六
你好孤单读后感1
也许在这个年轻的时间段里,每个人都会有心情的低谷和高峰吧。
记得那一段时间我和班里的同学格格不入,也不喜欢和他们交流,只不过是因为没有什么共同语言。
那一段时间,出入都是自己一个人总是看起来倍感孤独,但是如果别人不说什么闲言碎语的话,自己也就这样过去了。关键是别人闲的没事干也会盯着你看。
他们的评论和各种无中生有的语气总是让你感觉不舒服。所以有的时候差点也忍不住让自己假装合群,去迎合别人的兴趣爱好,哪怕是经常委屈自己。
可是后来我有一个同学,他虽然平时和我关系并不是特别的好,但是这一段时间,他看出来了我的孤独与难受。忘了说了,她也是经常一个人的,但是她是可以经常一个人也可以合群。她的生活状态是由自己来选择。根本就不需要去迎合任何人,也不会去害怕别人的闲言碎语,她生活的坦坦荡荡,其实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羡慕的对象。反正我觉得她很了不起。
后来在一次上体育课的时候,他就跟我说了心里话。其实每个人都会孤独的,而最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孤独,有的人选择去图书馆看书写字,抒发心情,有的人选择学习艺术,学习舞蹈。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一段独立对抗孤独的时间,并且承受孤独,在孤独当中反省自我,提高自我。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种心理反应。
从那之后,我仿佛就增加了一种底气,在别人闲言碎语的过程当中,也不会那么去在意别人的评论了。甚至可以非常直接的面对自己的孤独,并且对他说一句,你好呀,孤独。
你好孤单读后感2
曹文轩在《孤独之旅》中写道: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与杜小康相比,我们的学习条件、家庭条件都比他好,起码,我们不至于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我们也不例外,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笑着面对一切。
鲜花与荆棘相伴,阳光与风雨同在,希望与失望并存,我们不能否认。但我们能只看到“鲜花、阳光、希望”,而不看到“荆棘、风雨、失望”呢?能,我们一定能——只要我们有杜小康那样坚忍不拔的意念。
遇到失败与挫折,勇敢地去面地面对吧。你会发现阳光就在风雨后。不被困苦所吓倒,以坚忍不拔的心态高挂前进的风帆,你必将——像杜小康一样到达成功的彼岸。
坚忍不拔的心态能够帮你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能让你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失败中瞥见成功,在风雨中看到彩虹。
坚忍不拔态度最好的体现就是笑对生活。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失败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哭它就哭。我们何不笑对生活呢?
笑对生活,烦恼如过眼烟云。
笑对生活,困难一击即破。
笑对生活,成功就在脚下。
朋友,请以坚忍不拔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吧!做一个坚强的“杜小康”吧,扬起你的笑脸来,我相信,生活也会对你微笑,幸福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你好孤单读后感3
除了穿越黑夜的路,人们不能到达黎明。
——纪伯伦
我曾经一度认为,我们是被抛到这世界上来的。只因世界偌大却空旷,我们无处躲藏,从而衍生了胆怯与孤独。
可当我阅读到《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成长蜕变的片段时,我才渐渐清晰地意识到,我错了。生活中处处充满阳光,就算是黑夜里也会有影子,身处黑夜里也不至于被黑暗侵蚀、吞没,更何况,我们还能穿越黑夜,去寻找黎明之路。
正如经历暴风雨洗礼后的杜小康把脸埋在鸭的蓬松的羽毛里哭泣一样,这哭,并不是悲哀,而是他穿越黑夜,战胜孤独后的喜悦。而我呢,我何时才能把头埋进臂弯像杜小康那样好好地哭一场呢?
除了穿越黑夜的路,我们不能到达黎明。
或许行走在黑夜里,潜伏在黑暗中的孤独会从四面八方袭来,如同四堵高墙困住你,让你只看到长方形的四角天空。你推不开的是墙,推得开的也是墙。只不过一种是由砖堆砌而成的石墙——你推不开。而另一种是衍生胆怯、孤独的心墙——你推得开。
我轻轻苦笑,只把头埋在书堆里。我知道,我必须安于这种单调,琐碎的生活。正如《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一样,耐得住寂寞,学会坚强,微笑面对生活,才不至于被孤独所侵蚀、吞没。
黑夜里,我静静听着那些漫长的岁月。或许昨天我还在被孤独所牵扰,此刻,只瞬间就被冲散得支离破碎。因为——我在推开心墙,穿越黑夜后,蓦地,看见刺眼的倾城之光!
你好孤单读后感4
当我看到这本书时,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这本书的名字--越长大越孤单。
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
在成人眼里,他(她)们只是一些头脑简单、天真烂漫的孩童,没有太多的烦恼和有些人一直想摆脱的责任,还有……只有他(她)们自己清楚,自己在不断的成长着。在父母眼里,儿女始终是个孩子,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呵护他(她)们。
她,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什么都想依赖父母,很多事情都不懂;她,总是充满纯真的活在她的童话生活里,与现实总有一丝间隔而无法穿透。
时光荏苒,不留给人一丝等待。而她,也已经长大了,不能再撒娇了,更不能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了。许多事情都由不得自己,需要自己的不懈努力。而我,又何尝不是。
越长大越孤单。小时候和伙伴们在一起的日子真的很幸福,从未想过分开,而现在呢?他们都去哪了?有时候,我还是选择了沉默,还是把心事放在了肚子里,一个人慢慢消化着,自己把自己的故事讲给自己听,可能,听起来会很滑稽,可这就是事实。其实是想找一个自慰的方法罢了。
渐渐的,又长大了,习惯了一个人,越长大越孤单,不是吗?
看到这本书,心里有说不出的澎湃,于是就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因为我知道,它会给我答案的,的确如此,我渐渐的了解了、懂了……
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也不得不打开保护你的降落伞,也突然间明白未来的路不平坦,是否这改变是必然……
长大了,看清了,站在原地的我们换了一批又一批叫做“朋友”的人。
你好孤单读后感5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而狂欢却是一群人的孤单。
害怕孤独。街道上,餐厅中,甚至厕所里,人们无一不结伴而行,即使一言不发也依旧乐在其中。为什么?因为害怕孤独。自呱呱落地以来,这种恐惧的感觉就紧跟着我们生活的轨迹,在情感的裂缝中穿来穿去,织成一张严密的网让我们喘不过气来。因此,我们想尽办法摆脱它。聚会,购物,旅游……我们想尽办法与他人交往,来摆脱内心的那份难受,伪装假象自欺欺人。殊不知,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孤独这朵黑暗之花依旧生机绽放,美得逼人。
迎接孤独。既来之,则安之。既然甩不掉孤独,为何不接受它呢?独自一人,注视着苍白的墙面,任思绪飞向遥远的星空,驰骋在宽阔的海洋,感受着世俗中少有的安宁,不也非常好吗?人在社会中学习,可灵魂只有在孤独中才能显现真实。“要想笑到最后,从现在开始——忍受孤独”。成功的路上有太多泥泞和不安分的因素,身边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总免不了不合群。那么就孤独。孤独并非是贬义词,它可以让人在思索中进步,取缔生活的意义,拥有一颗豁达的心灵。人本是孤零零的来,最后也是孤零零的走,孤独才是人生最好的伴侣。所以啊朋友,迎接孤独吧!它是你最真挚的朋友,在人生低谷时不离不弃的伙伴,是共生共死的存在。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学会:
7.作文教学四法 篇七
一、组织一次讨论
无论什么样式的作文, 都先让学生课堂讨论, 各抒己见。文题和题材有了, 先不忙于让学生写作, 因为这时许多学生的思路具有狭隘性。通过讨论, 让学生听一听别人怎样立意、选材, 有助于自身思路的开阔,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选择适合于自己写作的切入点。例如, 在一次作文课上,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 让学生想象作文。讨论时, 竟然出现了二十多个不错的立意:有的说像牢笼, 把人紧紧束缚在里面;有的说圆里是我们已掌握的知识, 我们没掌握的知识则是圆外更广阔的空间;有的说像围城, 圆里的人想走出去, 圆外的人想走出来;有的说它象征着万事万物, 从哪里来, 最后回到哪里去, 都要走完弯曲而有始有终的一周……通过讨论, 很多同学受到了启发, 作文时既多姿多彩, 又不至于浅薄或落入窠臼。
二、指导两次写作
一是写提纲, 二是写文章, 即为两次写作。写提纲的过程, 是打腹稿的过程, 文章如何写、写什么、结构如何安排等, 全在这一过程中确定。我要求学生写的提纲越短越好, 且不准打作文草稿。因为我认为写作文先打草稿, 不利于训练学生落笔成章的能力, 费力不讨好。提纲写好了, 实际上文章就写好了一半。正式写文章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组织语言的过程。落笔之前, 要求学生把卷面写干净, 不允许一个学生把字体写得不易辨认;并且, 语言要简捷, 表意要清楚。写八百字的文章, 高一要求学生60分钟完成, 高二要求学生50分钟完成, 高三要求学生45分钟完成。
三、监督三次修改
三次修改:自改———互改———自改。完全由学生操作, 老师只起监督和指导作用。
第一次自改时, 要求学生读两遍, 第一遍默读, 第二遍朗读。叶圣陶先生说过:“写完一篇东西, 念几遍, 对修改大有好处。”通过这两遍读, 学生能把自己因疏忽而导致的错字、白字、错误标点及病句, 自己发现并改正过来;并且能发现自己原本想写成什么样, 原本的思路是怎样的, 写出之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认识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不足。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觉地训练组织语言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提高语言表达上的准确性。
互改即互相修改, 甲改乙的, 乙改甲的。为防止学生走形式、太随意 , 我要求学 生使用“观 戏———入戏———出戏”法去修改别人的文章。“观戏”要求学生通读一遍, 精心寻找标点、字、词、句所出现的错误并修改过来 (可与作者 讨论改正) 。“入戏”, 即以主人公的姿态进入文章“意境”之中, 用心感受作者的思维流动过程。这一步是关键, 不能“入戏”的修改, 是肤浅的修改。第三步是“出戏”, 要求学生把作者的思维流动过程与自己在写作时的思维流动过程相比较, 从而获得启迪。然后写出修改意见, 并根据老师制定的标准得出分数。如感到文章很好, 就写上“推荐”字样;如认为文章太差, 就写上“请面批”字样。
第二次自改时, 要求学生根据修改别人文章之所得, 以及别人修改自己文章之意见, 再一次深入修改自己的文章。最后对自己的文章作评价、写评语、划分数。
四、负责四次收发
“第一发”学生阅读体会之后就收起来, 为“第二收”, 一个月后发放, 为“第二发”。“第二发”学生阅读体会之后收起, 为“第三收”。到学期末, 再次发放, 为“第三发”。“第三发”学生体会、总结后收起, 为“第四 收”。学年 结束发放 , 为“第四发”。第四次发放的, 是整整一年学生的习作, 组织学生装订起来, 妥善保存。保存自己原汁原味的作文集, 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三年结束, 学生便有了三本改得“面目全非”的自己的“作品集”, 无论怎么说也应该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了。特别是毕业前夕, 让学生仔细阅读自己三年来所写的文章, 看一看自己在这三年里写作训练的全过程, 总结得失, 思索“功过”, 肯定会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收益。
8.满分作文批判(四) 篇八
我们的一些考生常常就是如此这般借助“先声夺人”的气势和“华丽动人”的包装来自壮声势的。三五个时鲜句子,一组俏丽的排比,究其实质不过是经过了“膨化”的东西,并没有多少分量,然而却把一些阅卷老师“砸”得晕乎乎的,他们首先自乱了评判的分寸,怕有“遗珠”之憾,所以就“出手大方”。而慷慨判分无形中就等于鼓励在写作时用乔装打扮和投人所好以赚取高分的行为。
当然,我们不必过分怪罪考生不好好写文章,而把太多的智商花费在了“讨巧”与“唬人”上,放在揣摩他人的心思上。不过,换一个角度讲,阅卷者到底怀着怎样一个评判的心思?你为什么被这些小把戏蒙过去了?如果你们集体坚持着主流价值判断,他们还能得手吗?古语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们不过是投其所好而已。最终的满分评判只能证明那些懂一些写作知识的阅卷老师彻底放弃了价值坚守,已经向靡丽的文风低头了。
这种怪象值得整个社会一起作群体性的反思。如今一些网民对满分也开始看不下去了,发出了真诚的呼吁:“学生作文,请多一份真诚,少一点深沉;多一些生活,少几个典故。这样,哪怕内容肤浅,却也浅得清澈见底;即便文笔稚拙,却也拙得质朴可爱。”如果我们在命题时不命那种“仰望星空”这类漫步云端的题目,而多命那些“俯视人间”之类的题目;如果在阅卷中能共同抵制浮华、靡丽,拒绝作假、编抄,而不是一味俯就时下文风,敢于明断优劣,而不是一起“看走眼”;如果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既重“作文”又重“做人”,让学生的情感之根深扎在现实生活之中,相信高考的文风会为之一改。
9.《爱心树》读后感四年级作文 篇九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爱心树》,我很高兴,不一会儿,我就把它读完了。内容是:有一棵大树, 他爱上了一个男孩,男孩也非常非常爱它,可是,时光流逝,那个男孩很久很久没有看过那棵大树,大树非常想念他。有一天,那个男孩又回来了。
那个男孩提出的所有的要求,那棵大树都尽力去满足他。最后大树变成一个老树跺,也让他坐下。我的感受是:那棵大树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那个男孩就像我们一样,我们要什么我们的妈妈都尽力去满足我们。我真想对妈妈说一声:“妈妈,您辛苦了!”
10.500字读后感四年级作文 篇十
品禅、思禅,是对人生的品味与思考。在人们心中,禅似乎只与佛相挂钩,殊不知禅生于心,人人心中皆有禅。禅,是对人生的挖掘,人生百味在禅思中方能咀嚼得更深。
一个个禅语故事如一位老人般教我修养心灵,开启智慧,教我品味人生,品味自然,品味智慧,品味情感。斑驳俗世中,我们随着命运赶赴人生的急流,我们坚持过,痛苦过,大笑过也哭泣过。在这闯荡中,我们记下了许多东西,也忘记了许多东西,蓦然回首时,可还记得当时哭哭啼啼的自己?
11.四结合拓展作文教学 篇十一
例如我在教学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时,首先启发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知识。记叙文包括的范围较广,这里只讲解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实际上写人离不开记事,记事离不开写人。写人重在记叙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肖像等,来表现人物的高贵品质。《“布衣总统”孙中山》一文就属于这类文体。记事重在记叙事件的经过,同样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司马迁的《鸿门宴》等就属于这类文体。写记叙文一般都要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这就是记叙文的六大要素。六大要素就是写记叙文的材料,这些材料都要围绕中心来选取和组织,共同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服务。记叙文要记叙事件的经过,所以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这是记叙文的特征。有的记叙文在记叙中插入一些议论等,但要适当,不能太多,插入的议论要为记叙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其次,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写作知识阅读《“布衣总统”孙中山》。这篇文章的六大要素为:时间是“孙中山坐都南京后”;地点是“南京”;人物主要是“孙中山”;事件的起因是“布衣总统的来历”;经过是“孙中山简朴的生活(包括住、衣、食、行)”;结果是“孙中山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支持”。作者选取这些材料来表达一个什么中心?以小见大,表现孙中山身为总统,却保持布衣的本色,甘于淡泊,关心和爱护群众,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支持的伟人形象。作者如何围绕这一中心组织材料?该文分为二部分来写,第一部分交代时间、地点和“布衣总统”的来历;第二部分从住、衣、食、行四件事刻画孙中山的伟人形象。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式?作者记叙了事件的经过,几乎整篇文章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这是记叙文的标志。我们可以假设作者离开中心随便选材,选取了孙中山学习和钻研革命理论的事例写进文章里,那么这一事例就与中心没有联系,不能表現中心,这是写文章选材的大忌。作者选取的材料从哪里来呢?从观察生活中得来。观察生活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观察生活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间接观察生活是通过读书等了解人和事。作者通过观察生活,掌握了有关孙中山的大量材料,从材料中提炼中心,材料又反过来表现了中心。
我们写记叙文与议论文时,运用上面学习的写作知识指导写法,也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水到渠成的。
12.作文评语创新的四原则 篇十二
一.鼓励性原则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 是被人欣赏的渴望。”学生的作文无论优劣, 总是费心血写出来的, 教师应尊重他们的劳动, 理解他们的想法, 懂得欣赏他们。即使文章很差, 只要态度认真, 也应沙里淘金, 点滴肯定, 让他们“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 不要有任何一点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当学生看到自己文中的佳处被老师发现并加以赞赏时, 往往会产生较强的成就感。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极易升华为认真作文的动力。相反, 学生苦思冥想的得意之笔被老师刷刷两道红杠子划掉了, 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也会严重挫伤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对较差的作文, 我常下这样的批语:“我打心眼里为你的进步高兴……”, “你有一定的写作基础, 你会成功的!”。
当然, 鼓励并不是要一味赞扬而对学生作文中明显的或暗藏的毛病视而不见, 闭着眼睛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褒言或空洞的套话, 对于文中的败笔, 教师无疑当指出并明示其改正方法。
二.商讨性原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性逐渐增强, 他们期望与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如果教师居高临下, 以教训式的口吻尽说些“打棍子”的话, 容易造成一种逆反心理, 只能打击他们作文的热情。如果教师以探讨者的身份平等地跟学生“交谈”, 让学生自己解悟, 解悟自己, 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
请看下面几条评语: (1) “想一想, 还可以有比这更好的结尾吗?” (2) “若开头再简洁点会好些, 愿意再动脑筋吗?” (3) “请你想一想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 (4) “换上这个词, 你看是否好些?读读看!” (5) “能否在以后作文中避免下列几个错别字, 还汉字本来的面目?” (6) “这段文字与中心似无关系, 可不可以去掉?”
一条评语若仅仅指出学生作文的得失, 还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评语中得到启发, 从而产生思索中的冲动和再创造的欲望。以上几条评语多用商讨式语气又不失其指导性, 避免了权威性的肯定或否定, 把教师和学生摆在平等对话交流的位置上, 从而创设了一种民主的气氛, 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渠道, 学生易于接受, 也乐于接受, 同时, 也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的启发点拨诱导之下, 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从而悟出修改之道。这对于提高他们作文的兴趣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文采性原则
语文教师既然承载着启发指导学生写好文质兼美文章的任务, 那么顺理成章教师也应该“言传身教”且能以文采斐然的评语去感染学生, 激起他们积极投身于作文的兴趣。
具体来说, 可以用一些诗文名句或自写一些精辟凝练优美的语句来下评语。如针对主题不鲜明的作文, 就可用“难识庐山真面目”;针对内容平直的作文, 可用“文似看山不喜平”;针对写景和抒情结合较好的, 可用“一枝一叶总关情”或“凡景语皆情语也”;针对语言质朴自然的, 就可用“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等等。
这样, 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评阅作文, 既给学生以新鲜感, 让学生带着欣赏的态度去阅读体会, 同时又培养了他们运用诗文名句的兴趣和爱好, 对他们作文水平的提高无疑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幽默性原则
一则文明得体、幽默诙谐的评语, 往往能使学生在忍俊不禁的心理状态下警醒、顿悟, 从而获得效益。有位学生不能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往往一逗到底, 我们可这样评:“句号瞪着圆圆的眼睛, 引号的眉毛挑起来了, 感叹号哭起了鼻子;我的小主人, 你怎么忽视了我们在文中应有的位置?”或者“你太偏爱‘, ’了, 就不怕‘?:!。’生气吗?一碗水可要端平啊!”当面对错别字太多的作文时, 可评“这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挺不错的, 可惜的是错别字太嚣张, 害得那些‘非错别字’们一个个哀声叫苦。为了伸张正义, 来不及跟你商量, 我已把错别字统统揪了出来示众。请你各打它们50大板, 然后统统关押起来, 什么时候改造好了, 再放它们出来”等等。
这样的评语, 幽默中见真情, 幽默中见力量, 语气委婉, 内容风趣, 收到了比直截了当对学生进行批评更佳的批评效果。正如德国学者海因·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道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
13.红豺四年级读后感作文 篇十三
这本书的题目叫《红豺》,作者是著名动物小说作家沈石溪,讲述的是:母豺火烧云的两个孩子被一匹母狼咬死了,但在一次偶然中,火烧云遇到了那匹母狼, 但她已经被捕兽夹夹死了,只剩两只小狼崽在一旁哭泣,火烧云觉得报仇的机会来了,她把一只难看的黑狼崽咬死,把另一只好看的雌狼崽带回了家,让她吃自己的奶,解决乳房痒的问题,等养肥了,在准备到肚子饿时,把她吃掉。于是,火烧云给雌狼崽取名叫“甜点心”。但在火烧云喂养甜点心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地产生了爱,不忍心吃掉她。直到甜点心长大,生了孩子,火烧云才意识到,餐桌上的甜点心已经变成了潜在的危险。幸好甜点心是个知恩图报的狼,为了保护火烧云,忍痛割爱把想要咬死火烧云的丈夫赶出了家门。当甜点心到村寨偷鸡被猎犬追杀时,火烧云挺身而出,为了救甜点心,和猎犬同归于尽。
狼和豺本是两个物种,由于习性相近,关系就越紧张,豺和狼都希望对方死光光,但沈石溪在香格里拉野生动物救济站,看到一豺一狼同在一个露天笼舍里,互帮互助,因此写了红豺。
看了这本书我突然悟出一个道理:豺和狼绝非是我们想象中的不可调和的世仇宿敌。他们互相敌视并进行着穷凶极恶的争斗,但说到底,是环境迫使他们这么做的。生存空间有限,生存资源有限,唯有杀戳才能获取生存利益,它们当然选择杀戳。用自然选择理论来解释,在一个必须依靠杀戳才能存活的大环境下,越是脾气暴戾者越是心肠歹毒者越能活得潇洒,越是脾气平和者越是心肠温柔者越活得艰辛。久而久之,脾气平和心肠温柔者便被淘汰出局,脾气暴戾心肠歹毒者便会在族群中迅速占据主导地位。
【四年级作文读后感作文】推荐阅读:
四年级作文乌塔读后感06-26
四年级作文-《罪马》读后感07-19
《美国小学四年级学写什么作文》读后感07-18
小兵张嘎读后感四年级500字作文怎么写11-05
四年级作文 梦-四年级作文08-18
童年四年级作文06-23
变迁四年级作文06-26
数学作文四年级07-18
远方四年级作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