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考试大纲解读(精选7篇)
1.高考数学考试大纲解读 篇一
日前,我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出台,考试大纲对控制高考命题、引领考试方向、体现教育功能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今年高考与去年相比有什么变化?在3个月的时间里如何有针对性地复习?8日,记者请哈师大附中高三把关教师进行解读,帮考生指明复习方向。
数学:适当加大文理科试卷的差异度
解析名师:哈师大附中高级教师韩长城
今年考试大纲中部分内容考试要求有所降低,但部分知识的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部分内容考试要求有所降低主要表现在:1、在三角函数部分,将考试要求中的“(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改为“(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在三角函数部分,将考试要求中的“(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改为“(2)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
3、在9(a)和9(b)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部分,将考试要求中的“(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的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改为“(1)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的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对三角函数的概念要求有所降低,“理解”降为“了解”,“掌握”降为“理解”,更加突出了三角函数的工具性作用,显现了知识内容向新课标转化的趋势。对立体几何中平面性质的要求有所降低,“掌握”变为“理解”,更切合学生实际。另外,关于垂直的概念对文科来说,要求也有所降低,特别去年立体几何没有用小题,如12,16等作为压轴,看来降低要求已有趋势,更是应该的。
部分知识,能力要求有所提高主要表现在:对知识要求中的“了解”,由原来的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变为“所列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这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不仅要了解背景,更要认识到必须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如去年北京,江西等考卷中这一要求比较明显。而能力要求中对运算能力要求由“能根据问题的条件”改为“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目标”,在“在实施运算过程中遇到障碍而调整运算的能力”后增加“以及实施运算和计算的技能”。这对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相应有所提高。因为运算能力是一种集算理、算法、计算、推理,转化等多种数学方法于一体的综合能力。
另外,今年《考试大纲》将适当加大文理卷的差异度,力求文理科学生成绩平衡,文科试题将“适当拉大试题难度的分布区间,试题难度的起点应降低,而试题难度的终点应与理科相同”。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中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考试大纲》的变化正是高考对这方面要求的提高。(本报记者:吕晓艳)
2.高考数学考试大纲解读 篇二
一、《考试说明》的依据与要求
广东省2010年高考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实验2010年版) 》和《考试说明》为依据, 在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基础上确定了考试的内容与要求。这表明命题将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 反映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注重考生对政治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 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试题以能力立意, 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 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考试形式、试卷结构与难度
从《考试说明》提供的题型示例可以看出, 2010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满分为30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政治科试卷结构:选择题为文科综合试卷第24—35题, 12道题共48分, 非选择题第36、37题, 两题共52分, 满分100分。试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从题型示例中还可以看出, 试卷的信息呈现方式为名人名言、引文、图表等。第Ⅰ卷同一个选择题不作政治学科几个模块间内容交叉, 组合选择题采取两两组合和二三组合。第II卷非选择题只涉及本学科的内容, 学科内几个模块知识的综合, 没有出现与历史、地理跨学科综合试题。
三、考核目标要求和考试范围内容
从对《考试说明》“能力考核要求”的分析我们发现, 根据学生答题的思维过程, 把考核目标分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个层级, 在每一个层级的考核目标中, 又分别分解为三个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要求, 从而将政治学科能力考核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可操作化, 更加突出了政治学科的学习价值和意义。这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向和能力素质本位价值观的体现。从能力目标的具体要求可以看出, “调动和运用知识”也包括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这表明教科书不再是情境创设与答案设置的唯一资源, 无论是提供的背景材料还是答案的设置都可能包括学生的经验和特定情景的探究生成或重大时事信息。
《考试说明》规定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其中经济生活约占27%, 政治生活约占27%, 文化生活约占18%, 生活与哲学约占28%, 而时事政治的内容在相关试题中体现。“经济生活”共有12个知识点, 每一个大知识点分别对应教材12课的内容。“政治生活”有五个知识点, 其中第5个知识点为选修3内容。“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对应教材的四个单元主题。大知识点下有许多小知识点, 小知识点分别对应教材的“框”或“目”或对教材“目”下主要知识的整合。
四、2010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学科备考策略
1. 立足基础, 回归课本
高考文科综合命题突出“能力立意”, 考查考生对政治、历史、地理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们按照《考试说明》的考试范围内容进行复习, 回归教材, 点面结合, 夯实基础。
重视基础还必须讲究策略, 基础的落实是需要重现、需要过程的, 必须遵循认知的规律。对于主干内容教学要多次循环, 通过适度训练使考生能力分步到位, 反复夯实双基知识。对基础知识要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 真正将基础知识掌握落实到位。
从政治科题型示例可以看出, 主要考查学科内的主干知识, 出现了学科内各模块知识综合的考查。因此, 可按“考点+教材+时政”方式, 整体把握政治学科主干知识, 构建跨模块的主干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学科内综合能力。
2. 建构知识网络, 提升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复习时要抓住知识主干, 以单元主题知识为纵向联系, 以相关专题内容为横向联系。考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要将教材的知识加以归纳综合, 重新建构有条理、有顺序的知识体系, 建构起全新的知识框架, 达到理解和贯通基础知识, 从而利于知识的储存、记忆和提取, 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进而形成点—线—面的知识体系。这样便于考生在解题时形成发散性思维, 找到各个知识的连接点, 确保在考场上迅速、准确、完整地提取相关知识来“生成”答案。
比如, 复习“宏观调控”知识, 在掌握“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纵向把握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在教材中的联系和渗透。通过与国家当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知识的有机整合, 就会形成对宏观调控知识的全方位认识和把握。
知识体系的建构要引导考生主动去总结, 不能吃“现成饭”。教师可以引导、列提纲, 内容则要由考生去充实。这样, 学科知识的体系就会真正在考生头脑中形成, 能够为运用这些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而克服死记硬背或记住了不会用的现象。
3. 开展有效训练, 培养规范高效的解题能力
复习备考不能没有训练这个操作环节。训练必须有过程意识, 训练的主要功能在于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了思维, 要实现有效训练, 必须把握好三个关键环节:练前抓选题, 练中抓细节, 练后抓反思。要努力做到有目的地选题, 有搭配地组题, 有细节地练题, 有过程地讲题。
“知识是基础, 审题是关键, 方法、技巧是保证”是解答问题的三要素。因此, 我们通过解题训练, 提高学生以审题能力、熟练运用解题技巧、强化答题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应试能力。当然, 解题训练要做到精选、精练、精析、精评, 切忌题海战术。
从题型示例看, 广东2010年高考文综试题, 政治科选择题放在地理、历史科目之后, 而非选择题则放在历史、地理科目之前。在平时训练时, 我们要按照题型示例的试题结构排序命题, 指导学生分配好各科答题时间。在答非选择题时, 要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 层次清楚, 条理分明, 做到答题段落化、段落要点化、要点序号化。要训练学生非选择题的解题思路。第一步, 了解题目所提供信息和考查意图及其相互关系。第二步, 根据题意, 确定中心论点, 如果是开放性的题目, 就是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和考查意图来确定中心论点, 如果是限制性题目, 只要围绕它确定中心论点, 展开论证就可以了。第三步, 根据中心论点, 确定论据。题目的论据, 包括理论依据即所学课文知识和材料中的事实依据。
4. 结合时政热点, 学以致用
2010年高考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景”, 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 引导考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 课堂复习可以实施以“考点知识带热点”模式。用时政例子理解课本知识同时, 也可以用课本知识分析相关时政材料。使考生重视本年度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动态, 关注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 又可以学以致用,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中, 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现阶段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方针政策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突出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意志以及社会生活重大主题, 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题, 关注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时生活化主题的选取也会适当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 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3.高考数学考试大纲解读 篇三
2008年高考文综地理考试大纲在考试形式、内容比例、题型、难易度比例等方面没有变化。这说明经过几年的考试改革,高考地理在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等方面已趋向成熟,考试要求趋向“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在上述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高考地理命题将依据考试本身的性质和地理学科评价目标,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立足于本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强调对地理学习能力、地理思维过程及方法的考核,同时体现时代气息,鼓励创新思维。
二、2008年高考地理命题预测与模拟试题
命题思路1:加强对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地理高考的主题。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学科考核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地理学科的基本事实、规律、原理、观点、理论都是基本的学科主干知识。
对于2008年高考,同学们要关注以下地理主干知识的命题方向:(1)自然地理:①以地理图像为信息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突出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②以区域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突出对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2)人文地理:①以设计新颖的地理图像、地理数据图表为信息载体,考查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突出对获取和分析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②以区域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分析评价区位条件及人地关系,突出对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体现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区域地理:①以社会热点为命题背景,以区域为基础,考查学生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②进行区位空间定位,再认区域内重要的地理事物。③提供区域地图或统计资料,分析地理特征,阐述地理规律,剖析地理成因。④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分析评价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分布、影响及防治措施,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活动的区位分析,等等)。
【模拟试题1】下图所示区域在南半球,弧线M为纬线,弧线N为晨昏线,阴影为黑夜;甲、乙两地所在经线的经度为120°E;甲地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为40°。读图回答(1)~(3)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A.(120°E,20°S)B.(60°W,20°S)
C.(120°E,23°26′S)D.(60°W,23°26′S)
(2)若图中乙点此时的太阳高度是10°,则乙点的地理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
A.76°34′S36°52′B.80°S10°C.76°34′S10°D.80°S30°
(3)一架飞机自①地起飞,沿图中直线行驶至②地,其飞行方向是()
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先东南后东北D.先东北后东南
解析:(1)根据晨昏线与M纬线相切于甲点可知,甲所在经线平分夜半球,因此甲点的地方时为0时,故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与甲所在经线相对,其经度为60°W。甲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0°,且甲为出现极昼地区的最低纬度,其与直射点纬度之和为90°,假设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Φ,则甲点的纬度为(90°-Φ),运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90°-[(90°-Φ)-Φ]=40°,可得太阳直射点纬度Φ为20°。
(2)根据上题解析可知,甲地的纬度为(90°-20°),即70°S;甲在晨昏线上,甲地此时的太阳高度为0°,而乙地太阳高度为10°,由太阳高度的差值等于纬度差值可知,乙地的纬度为(70°+10°),即80°S。另外,据处于极昼地区的地点其正午太阳高度与0时太阳高度之和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的2倍可知,乙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20°-10°),即30°。
(3)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从①地至②地东西方向一直向东。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南北方向分两步,从①地到甲地,飞机越来越接近M纬线即接近南极,所以先向南飞行;从甲地到②地,飞机越来越远离M纬线即远离南极,所以向北移动。
参考答案:(1)B (2)D (3)C
命题思路2:注重揭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人文观念发展之间的联系
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出发,中学地理教育不再停留于机械地介绍地理理论和阐述地理原理,而是密切联系实际、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使地理知识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具有实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是正向的,即先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原理后,再运用学到的东西解释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论的认识。就综合能力考试而言,理论联系实际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试题往往由实际问题引出,再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具体问题进行设问,命题者既可以通过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了解实际)的基础上,做理论上的归纳、分析、解释,也可以给出一个或多个基本理论或原理,要求考生找出适用于该理论的实际问题。命题追求“学以致用”,不仅是对考生学习结果和学习思维过程的检测,也是对学习意义本身的深化,高考地理命题一贯以此为重要目标。
【模拟试题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1月20日上午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橙色警报,至21日,宁陕晋鲁豫鄂苏皖等地将有大到暴雪。全国大部分客运列车、航班、长途汽车均或多或少受到雨雪天气的影响。
材料二 河南省近40年年雪灾站日数统计图
材料三 读下图,其中图甲为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冻雨雪灾分布图,图乙为侵入我国南方地区的冷空气路径图。
(1)按照“积雪深度大于10厘米”或者“降雪大于10毫米且积雪深度大于或等于5厘米”作为雪灾标准,河南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界,前20年与后20年出现雪灾的状况有何差异?以1985年为界,前后20年年雪灾站日数超过200的比较差值是多少?年雪灾站日数超过600的分别发生在哪两年?
(2)2008年初我国南方冻雨雪灾区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图甲中A地区灾害较轻,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对比图甲、图乙可知,这次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冻雨雪灾的冷空气路径主要是_______(填图中数字序号),该路径先后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南地区。这次灾害对该地区的_______、_______两大经济产业的影响最大,对_______、_______两大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解析:根据河南省近40年的年雪灾站日数柱状图,通过前后20年的差异比较可知,后20年出现的雪灾站日数要多于前20年的雪灾站日数。另外,从1961年到2007年,以1985年为界,年雪灾站日数超过200的,1985年前有4年,此后有7年,故其前后20年的比较差值为3。还有,警报级别是根据颜色对人的视觉刺激大小来表示级别的高低,颜色从红到绿,对人的视觉刺激由强到弱,根据这个原则,警报级别也由红到蓝,绿色为解除,所以橙色级别高于黄色级别。弱:黄色警报;中等:橙色警报;强:红色警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强降雪引起的道路积雪和结冰以及电线积冰对交通运输和电力设施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更加严重,灾害损失更大。大范围暴雪天气,造成道路严重积雪和结冰,使公路、民航及铁路运输全面受阻。高速公路全面关闭,机场取消航班,火车站一度陷入瘫痪,部分列车晚点过长,大雪对铁路的影响持续多日,波及全国大部分省市。应对冰雪和低温造成的影响和灾害,应提前制订应急预案,做好交通运输、电力供应、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保障工作。
参考答案:(1)前20年雪灾数少于后20年。 3。 1989和2001年。 (2)由福州至南宁一线向南北方向逐渐减轻 地处四川盆地,周围高山阻挡,冷空气不易侵入或势力较弱 (3)④ 准噶尔盆地 河西走廊 长江中下游平原交通运输业 电力工业 油料作物(油菜) 糖料作物(甘蔗)
命题思路3:紧扣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区域”成为知识考查的载体
区域性、综合性两大地理学科的主要特点在近年的试题中有很好的体现。以特定区域出现的特殊地理事物作为命题的背景和载体,已是地理试题的一大特色。近年高考对地理事物空间辨认的要求越来越高,考查方式也多种多样,从高考命题趋势看,高考试题在区域空间定位上的难度不会降低,而且地图的细化会进一步加强、方式也更灵活,考生们一定要特别注意。
2008年的“区域类”高考试题会关注生态脆弱区、地缘政治敏感区、重大工程与国土整治实施地区、重大国际事件发生地区等,突出对考生空间定位能力、获取信息及分析能力的考查。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把高中系统地理知识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结合起来,注重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一定的地理区域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模拟试题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晋陕内蒙古区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8 310多万。本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也是中国自然环境脆弱、农牧业文化交错和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1)比较图中Ⅰ类侵蚀区与Ⅱ类侵蚀区外力作用的主要差异及其原因。
(2)说明图中乙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3)分析图示地区土地退化对周围地区产生的负面影响。
(4)根据图示地区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优势,简述你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设想。
解析:(1)Ⅰ类侵蚀区位于我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Ⅱ类侵蚀区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2)乙地区位于河套平原,以灌溉农业为主,被誉为“塞上江南”,但引水灌溉易形成次生盐渍化。
(3)图示地区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4)该地区资源丰富,应以对矿产资源、草场资源的利用为主,此外该区域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
4.高考数学考试大纲解读 篇四
2018年高考数学(北京)《考试说明》日前已经公布,从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及要求等方面具体的规范了今年高考数学试题,是今年数学命题的依据和纲要,是所有2018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及指导高考的数学老师必须研学的文件。
一、考试内容及要求
2018年高考数学考试内容,理科考试含19个板块内容,包括课标必修的5个模块和选修系列
2、选修系列4的4-1和4-4;文科数学《考试说明》共16个板块,其中包含课标必修的5个模块及选修系列1的相关内容。其中,对选修系列4中的4-1及4-4内容。
2018年高考数学(北京)《考试说明》罗列了考试内容理科有162个知识点,文科有124个知识点。其中C层次(掌握与灵活应用)知识点理科有52个,文科有41个,复习中这些知识点涉及的相关技能、方法要重点掌握。
二、考试指导思想和目标
注重考查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重视考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即考查学生在中学所受到的数学教育,考查学生在大学需要的数学基础能力。
三、考查能力体系
重点考查的能力体系包括: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分析
第 1 页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试卷结构和题型
今年高考试卷结构和题型、题量等将与2018年保持一致。试卷结构分为一选择题,二非选择题两部分;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三种题型,题目个数分别为8、6、6;分值分别为40、30、80。
五、对于今年毕业班的学生复习,在知识和内容的建议 数学一般遭遇的困难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扎实,不能形成应用。其根本是欠缺数学思想和做题思维。在基础知识方面,同学们大多都停留在对公式、定理及推理的表面了解和熟悉上;特别对于靠题海战术复习的考生,在解题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多是以简单的套用为手段。因此遇到新题型、陌生题或对一些公式变换较为复杂的题型(如解析几何题,利用导数求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极最值、分类讨论等式子稍微多一些的题),很多学生不会做。在复习方向上,应以理解课本重要知识点为主,即首先弄清每一个公式、定理及推论是研究什么数学问题、用以描述数学什么现象,着重注意其切入点、推导过程和形成的结论是什么。在解题上训练自己的思维。用以加强抽象概括、空间想象、数形结合等能力。并加强归纳总结意识。高中数学大部分解答题都能形成较为固定的解题思维和相对基本相同的解题步骤,数学讲究严谨和规律,因此要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才能在数学高考上获
第 2 页 取好的成绩。
在平时训练题型的解答上,选择题要打破常规,充分利用题目和选项,本着多思考、少计算、特殊化的原则进行解答。在填空题要多角度的思考,要利用数学中的一些特殊现象进行先行试探,得出的结论一般具有普遍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答题上,一定要进行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的重点放在整个解题的思维上。重点是如何思考、如何利用题目的条件、通往结论的过程要目的明确,准确落实。强调挖掘其中的思维步骤的共性,形成一套“以不变应万变”的“一解多题”模式。
高考不是竞赛,是选拔性考试,所有具备了后继学习知识基础和能力的学生,进一步到大学深造,而且北京录取率超过70%。会有约70%左右的基础题,但基础不等于简单,容易,这里基础是强化通性通法的考察,可仍需较高的思维品质。高考命题一定有一些“味道”,不可能象“白开水”那样无滋味。一定在基础题的考察中,设置一些小障碍和小陷阱。(1)三角函数:以中、低档题为主,强化双基训练,通性通法的考查。注重三角函数的工具作用和灵活变形的特点。(2)概率统计问题:文科重点是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理科在此基础上,增加二项分布,适当强化建构在排列组合基础知识上的其它概率的求法及分布列、数学期望等。至于条件概率是为了深刻理解互斥事件、独立事件的概率。
第 3 页(3)立体几何:从解决“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推理论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理科应注重利用空间向量在解题上的运用,特别是异面直线所成角、线面所成角和二面角的求法,还有点到面的距离的求法。(4)函数与导数:从函数的定义域切入,关注函数的基本性质和数学方法。请注意在知识点交汇上予以适当训练。这部分内容包括所有数学方法与全部数学思想。
(5)解析几何:从曲线方程与轨迹切入关注参数取值范围。继续作为较综合的问题。
(6)数列:数列本身并不难,数列知识一般只是作为一个载体,综合运用函数的思想、方程和不等式的思想研究数列问题;强化双基训练与化归与转化的思想。
5.高考数学考试大纲解读 篇五
●强化对数学能力和数学文化的要求
●物理学科将以往部分选考内容变为必考内容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近日公布。对多个学科进行修订,其中,语文学科,新大纲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由二者选考其一修订为均必考,新大纲进一步强化了对数学能力和数学文化的要求,物理学科,新大纲将以往部分选考内容修订为必考内容。
“2017年要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各项改革,考试大纲作为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适当的修订调整。”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修订和颁布年度考试大纲是一项例行工作。教育部有关部门每年都邀请专家,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国家课程标准调整以及考生实际水平变化,对考试大纲进行修订。本次修订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进行的。
如何修订
体现素养导向,优化考试内容、注重新课程标准的衔接
记者从新修订的大纲中看到,考试内容的主要变化是:语文科,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同时适度增加阅读量,并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数学学科,在能力要求内涵方面,增加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型、创新型的要求,增加了数学文化的要求,同时对能力要求进行了加细说明,在现行考试大纲三个选考模块中删去了“几何证明选讲”。
物理科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了部分选修内容,同时将以往的动量和近代物理等选考内容列为必考。历史、地理、化学等科删掉了部分选考内容。此外,考试大纲还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等内容。
“做好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衔接,在高考考核目标中适当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梳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层次与关系,体现素养导向。”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大纲修订是在保证考试大纲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考试内容改革成果,确保高考内容改革的顺利推进。同时,优化考试内容,着力提高质量。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为何修订
满足高校对人才选拔和未来培养的基本素质要求,契合课程标准的修订方向
“在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的修订文件中,有一个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强化的非常核心的理念,就是‘立德树人’,即高考考试大纲的育人导向与功能。这也是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取向与特征。” 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高等教育学科评审组组长谢维和评价。
针对语文学科来看,采访中,专家们普遍认为,本次修订所涉内容,都是目前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难点或热点,修订具有积极的导向性,将发挥高考“指挥棒”正面的“指挥”作用,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认为,将“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由以前的选考其一改为二者必考是有益的。两种文体在内容、形式及阅读的功能、方法和规律上都存在差别,但实际上也有彼此交会融通及相互促进的一面。多元化的阅读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为学生未来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宽厚扎实的基础。同时,余党绪分析,“修订明确地提出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意在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文史知识,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神韵和价值理念,不会加重死记硬背的负担。”
关于数学学科,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认为,此次修订明确提出了从三个方面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即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的科学与人文价值。“这体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科学与人文兼顾的精神,特别是明确提出了在数学考试中增加数学文化的要求,有利于引导中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思想性、文化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实现全面提升和培养学生综合的数学素养。”
针对新大纲中删去了选考模块“几何证明选讲”的内容,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刘和平认为,这体现了削枝强干,减少重复考查,强化学科体系的导向以及对数学教育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数学能力,包括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其培养训练应体现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对数学各种能力的考查应体现在数学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中。考查内容删去‘几何证明选讲’模块并不意味削弱了对推理论证能力的考查。”刘和平强调。
关于修订后的物理考试大纲将动量、近代物理等内容纳入必考,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张国辉教授认为,这一修订将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学生进入高校后的继续学习,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动量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几乎所有的经典力学的教材乃至牛顿的整个经典力学体系,都是以动量作为最基础的物理概念建立起来的。对动量的学习,不仅有利于理解力学现象、掌握力学规律,而且有利于深入理解其他内容。”张国辉认为。
高考命题
试卷整体难度保持稳定
很多考生都很关心,考试大纲修订后,2017年高考命题的难度,对此,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新进入必考范围的试题会控制好难度,确保第一年平稳落地。”
关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三的师生如何备考,该负责人也介绍,“为了保证新大纲更好地指导教学备考,教育部有关部门日前组织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考试机构相关人员和基础教育教研部门负责人开会,集中宣讲2017年考试大纲修订的目的、意义和内容,部署考试大纲宣传和适应性测试等工作,指导各地及时合理调整有关学科的教学安排和学生的复习备考,保证考试内容改革平稳顺利实施。”
针对此番调整对中学教学带来怎样实质的影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温儒敏的一番话耐人寻味:以往试卷现代文阅读部分有“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个模块,要求考生二选一。由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更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累,很难“速成”。因此,历年高考选“文学类文本”的考生很少,个别省份甚至仅占一成,许多学校也都不重视“文学类文本”的教学,甚至基本放弃这方面的学习。而从人才培养的语文综合素质要求看,不光要有语言运用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对信息筛选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要有审美鉴赏的能力,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次考纲修订把两类文本均作为必考,不但能对考生素质做更全面的考查,也将对一线教学中存在轻视文学审美教育的倾向起到纠偏作用。
“另外,语文加大阅读速度和阅读量考核,不能不说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阅读速度和阅读量也是衡量语文能力的重要指标。当前,为何语文教学效果不好?原因之一就是拘泥于精讲、讲读和反复训练。直接的结果是学生对训练和考试更加熟悉,却未必培养起了良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读书太少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如果高考能适当增加考阅读速度和阅读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和比较好的阅读能力,也有助于语文教学的改进。”温儒敏谈道。
6.高考数学考试大纲解读 篇六
一.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变化解读
1.考纲变化介绍2017年新课标高考考纲出炉,地理方面变化不是很大,主要体现在选修部分:
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3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要求学生从3个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考生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
可以看出,课程在难度和结构上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且还减轻了学习负担,旨在优化考试内容,着力提高质量。
2.2016年新课标卷地理解读今年的地理试题延续了新课标卷的一贯特点,选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素材,设置新颖的情境,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逐步分析信息,通过分小题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考生用所学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索完成。如综合题第36题,以茉莉为中心问题,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广西横县茉莉种植的优势条件;再从区域内部的差异性角度分析茉莉种植在地势较高的旱地的原因,传承了新课标卷“小切口、小步走、自然原因入题”的命题特点;然后从茉莉种植过渡到茉莉加工,分析茉莉花茶厂众多的原因,从农业到工业,实现了产业的融合;最后从点到面,如何将横县茉莉花茶产业模式向其他贫困落后地区推广,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最后一问清晰地体现了本题的命题意图。
此外,考题“新知识”多,信息量大,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所谓“新知识”,简单地说就是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及教材中没有出现的“知识点”,在2016年地理试题中出现了贝壳堤、磷累积量、茉莉、熊、高位虾池等“新知识”。考生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需要通过文字、图像先理解这些“新知识”,并将其与已有知识重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其次,运用新建构的知识结构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由于该类试题既考查考生考试现场的学习能力,又考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试题的综合性与灵活性较强,难度也较大,区分度较高。如第11题,考生需要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找出影响磷累积量的因素,并结合川西某山地东坡自然环境的垂直变化,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3.2017新课标高考复习方略一了解考纲,把握复习方向考纲规定了高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及考试范围,是确定高考命题范围、难度的基本依据。地理大纲的要求是:
(1)学会从地理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入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分析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联系区域,以图为纲,提高学科能力。以图示材料作为载体提供信息,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二重视基础、抓主干知识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和理解,地理不同于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而高考老师出题也是源于书本,所以一定要抓住教科书这最重要的学习资料。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这些概念都弄清,千万不要混淆一些概念,这些基础东西一定要掌握的非常好,才能灵活运用。可以看出,高频考点有:①地球运动 ②大气运动 ③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④区域可持续发展 ⑤水循环和洋流⑥综合题。
(3)重视对原理的理解自然地理是整个高中地理课程最偏理的一部分,所以一定要以理解为主,记忆为辅。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理解某一气候类型的成因和特点时,需要我们掌握气压带风带的规律及其相关性质,然后按照纬度位置就可轻松记忆。
(4)多读图勤思考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因此一定要学会读图,将图中的隐含信息挖掘出来,我们要做到看清图、看懂图、理解图。平时学习中刻意锻炼自己读图的能力。我经常说学好地理要“图不离手”,“图文结合易学好记”,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同时要勤思考,注重不同内容的比较,和彼此知识的联系。要看出题者都从图的哪些方面进行考查,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考试遇图不乱。
(5)大题答题规范语言、条理清晰很多学生地理语言欠缺,虽然知道原理但不能用地理术语准确的表达出来,于是答题答不到点子,经常失分。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学生经常翻阅笔记和试题答案,一步一步的模仿答案的写法,答案的要点,看看人家在哪里设置考点,时间积累一长,就会有所感悟。另外答题规范、有条理是文科综合的得分重要法宝,因此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培养规范做题的能力,以提高得分率。
(6)梳理教材,构建知识体系一轮复习阶段要全面梳理高考考查要求的内容和知识点,熟悉教材;二轮复习阶段要侧重于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构建知识体系。学会将考纲的要求通过教材体现出来。通过强化教材的复习,使学生把知识真正转变为自己的东西。同时进行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构建体系。
(7)凸显“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紧密联系热点问题目前高考题的命题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比如能源问题、奥运会、粮食问题都是今年高考试题中的热点,所以要学会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热点问题一般只是出题的切入点,只是一顶帽子,只是一种情境,核心还是学生的能力提升。
二.备考策略
1.教学目标的调整建议
教学复习目标要向考核地理思维能力的调整。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加强以地理学科思维能力为核心,建构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知识网络。2.教学内容的调整建议
教学内容以核心主干知识和原理为主整,加强地理自然、人文核心知识和原理内容的教学。
①加强自然地理主干、核心内容的教学
②加强区位人文原理教学
③增加区域地理教学的时数和内容
④必修3调整为运用自然、人文原理分析区域案例的教学
⑤根据考试要求,在高三年级开设“旅游地理”、“环境保护”课程。
3.教学 复习方法的调整与建议
①加强在系统地理教学中,运用区域案例进行分析的教学策略
②加强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运用高中原理进行分析的教学策略
③加强必修3教学,综合运用地理原理,深化地理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④加强地理图表教学,尤其是分布图、示意图、等值线图等地理信息能力的教学策略
⑤开展专题复习,建构地理思维纵深分析问题和能力的教学策略
4.复习训练的调整与建议
①基于图表素材地理串式选择题的训练策略
②地理事物特点、成因分析问答题的训练策略
③区域地理综合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策略
5.全国卷新课标卷的显著特点是区域“小切块”,对于小切块的区域分析,它能体现如下特点,达到如下目的:
① 充分提升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的区域分析,宏观性突出,规律的普遍性突出,规律的特殊性不明显。而规律的特殊性从根本来说是空间的微观性造成的。进行微观研究,既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用性很强。
② 从宏观层面看,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原因往往粗略一些,掌握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其中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在进行微观分析时,是兼容的,是相通的。所以,引导学生进行区域分析时,让他们切实掌握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③ 地理术语是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科学实践和科学思考得出来的精华,高中学生必须熟记方能进入地理思维状态。
④进行地理理论学习时,尽量把理论放进区域中,特别是小区域中,让理论能够接地气。
⑤ 在复习区域地理部分时,尽量把区域特殊地理现象中藴含的一般性特点、规律寻找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见微知著”。
⑥在宏观层面进行学习时,也有如何进行“精细化”思考,获得多角度、多因素地理因果关系的问题。
7.2014高考数学考纲解读 篇七
第一部分 命题趋势和变化
高考的性质似乎是人人心知肚明的事情: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高考不是会考,会考是水平考试,它是合格即过关性质,没有及格率或优秀率的名额限制;高考是选拔考试,它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必须着眼于“择优”,所以,完胜高考不仅要有充足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思想认识,有相应的心理准备。
1 高考是什么
高考不仅意味着做题,只有战略上对高考正确认识,才能激发潜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合格的高中毕业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意味着高考是每一个考生的成人礼,是每个考生开始承担社会责任的宣誓,“择优录取”优胜劣汰是一种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
考试的性质决定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题型、试卷难度、区分度等方方面面,“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信度也叫测试的可靠性,指的是测试结果是否稳定可靠,即测试的成绩是不是反映了受试者的实际水平,效度是测量的有效性程度。即测量工具确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特质的程度,大家感受比较深刻的是试题、试卷的难度,难度的计算一般采用某题目的通过率或平均得分率。计算公式是P=x/w,x为某题得分的平均分数,w为该题的满分,难度值小时表明试题难,值大时试题容易,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现在各省市高考难度要求不尽一致,试卷整体难度一般都在0.6左右。
高考在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等方面的要求决定了高考数学试题要有必要的长度(不少考生做不完)、适当的难度(有些考生不会做)等等,以保证高考的客观、公平,保证选拔的是高校需要的有潜力的人才。
2 高考考什么
经过了前面的分析,同学们才能有的放矢的关注《考试说明》特别重要的部分,表现为三个方面:
(1)考知识
《考试说明》明确高考考核的知识点,由各个省市根据课标、本省市教学指导意见等确定,每年知识点的变动都是大家最敏感的内容,实际上,近几年《考试说明》中知识点的变化都不大,或者基本上不变,通常,一套试卷每一模块都会考到,知识点有60%以上的覆盖率,应该说,《考试说明》中要求的知识点都可以考,《考试说明》中没有出现的一定不会考,不过,各模块的分值与课时保持一定的相关性。同时突出中学数学的核心知识。
理科必考内容:共21个模块。约210个知识点。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与概率
③选考内容主要有(各省市自主命题确定):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也有考矩阵与变换的
通常而言,老师在指导同学们的在复习中,常常将考试内容合并为一些模块: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立体几何,数列,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算法初步,三角与向量,推理与证明,不等式,函数与导数,复数与计数原理以及选修等。
《考试说明》中关于知识考查,较难理解的是对各知识点的认知目标要求,“对知识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且高一级的层次要求包含低一级的层次要求”,给出层次要求有两种形式,一种以表格形式给出,知识点、知识点认知目标(以A、B、C分别对应了解、理解、掌握)对应清晰;另一种以“知识点+行为动词”形式给出。动词说明认知目标层次要求、期望考生所获得或构建的水平,知识层次的要求不达标,不能满足高考要求,为帮助同学们提高对三个认知层次的理解。参见下面附表中有关阐释。
(2)考数学能力
高考以能力立意。全面考查体现数学学科特点的七个能力,分别是: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对能力的考查。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强调综合性、应用性。切合考生实际。
(3)考数学思想方法
试题关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主要考查下面三个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①基本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化归与转化等,其中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的考查最为突出;②数学思维方法:如类比、归纳、演绎、归纳、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特殊化等;③常用基本方法:如待定系数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代人法、消元法、数学归纳法等。
(4)考个性品质
这一点前面已有涉及。
3 高考怎么考
(1)关于考试形式
《考试说明》对考试形式、试卷分数、考试时间等都予以明确,在考试形式上。都是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试卷为120分钟,江苏除外,江苏省(理科)试题分必做题和附加题两部分,必做题部分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附加题部分满分为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考试中(暂)不使用计算器(上海除外)。
(2)试卷的题型、分数结构
题型一般是客观题(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两类,江苏省只有填空题与解答题;在试题数量、分数分布各省市试卷可谓百花齐放,见附表二。
(3)关于难度结构
整卷难度一般控制在0.55~0.65。大部分省市提出:“(易、中、难)三种难度的试题应控制合适的分值比例,全卷难度控制适中,如上海考试说明中的“这三种题的试题原则上分别占总分的40%、40%、20%左右,三种题型的试题原则上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重庆考试说明中的“以中等题为主,总体难度适当,易:中:难=3:6:1”;四川省“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合理控制三种难度试题的分值比例(大致控制在3:5:2)及全卷总体难度”,现在各省市试题难度基本稳定,试题一般由易到难,即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难度依次递增,在同一种题型中难度也是同样的结构——档题唱主角,高考成败中档题至关重要,在考试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实力设计相应的得分策略,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和题量。
(4)关于知识结构、知识层次结构、能力层次结构等
知识结构是外显的,《说明》上没有明确提出各个知识模块的分数比重,实际上,命题人员在设计试卷布局时,每个知识模块、知识层次结构、思想方法、能力等都会有相对合理的比重,参见本文附表三。
(5)关于题型示例(参考试卷)
【高考数学考试大纲解读】推荐阅读:
2011安徽高考数学文科考试说明10-01
2024年山东省理科数学高考考试说明09-02
解读雅思考试和高考英语的不同10-09
2024年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名师解读10-28
高考数学导数高考题11-10
高考数学满分经验06-28
高考数学辽宁卷08-13
高考数学公式汇总09-30
高考数学月考卷11-07
高考数学命题预测分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