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校园文化调查论文

2024-07-02

西华大学校园文化调查论文(精选8篇)

1.西华大学校园文化调查论文 篇一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问卷

1、你所在的年级

A 大一B 大二C 大三

2、你的性别

A 男B 女

3、你觉得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如何体现的?(多选)

A 学术氛围B 学校管理制度

C 教师的教风D 校园建筑风格

E 人文气息

4、校园你觉得当前你校校园文化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A 重视显性文化建设,忽视隐性文化建设

B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校园文化档次不高

C 局限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缺乏以教师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

D 封闭型的活动较多,对外吸取和辐射较

5、你是否参加过学校的各种学术竞赛或讲座

A 经常B 偶尔

C 没参加过D 想过,但觉得实力不够

6、你认为我校的校园环境和硬件设施建设怎么样

A 设施完善先进、环境优美B 校园环境优美,各类设施基本完善

C 设施不够完善,但环境不错D 环境有待加强,硬件设施也不够完善

7、你认为我校的学生活动组织情况及参与度如何(多选)

A 社团和活动参与度都一般B 活动参与度都较高、组织得较为成功

C 社团很多,但活动不足D 社团多、活动参与度一般 E 社团与学生活动都很多,但规模偏小且缺乏影响力

8、你认为社团活动在繁荣和活跃校园文化的作用

A 作用很大B 有些作用C 作用不大D 没有作用

9、你认为学校的奖励制度对学生的激励程度如何

A 和有帮助B 有帮助C 一般D 没有帮助E 不知道

10、你认为我校的规章制度

A 民主B 强制C 有名无实D 没感觉E ________

11、你认为我校的新闻宣传力度和舆论自由度如何(多选)

A 舆论基本自由B舆论自由,能畅所欲言

C 新闻宣传较为滞后,有效信息不足

D 新闻宣传力度较为及时,信息量一般

E 校园网新闻多为表面文章,不够贴近同学

12、你觉得现实生活中的大学与你高中时所想象的大学

A 比想象中好B 基本一样C 相差甚远D 没感觉

13、你对大学生活的感觉

A 比较乐观B 一般C 有点悲观D ________

14、你认为学校应增加哪些活动来丰富校园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华大学校园文化调查论文 篇二

鸟类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当地的环境监测指标[1]。城市化对于鸟类的分布和数量有重要的影响[2]。高校拥有较好的绿化环境, 为城市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3,4]。近年来北京多雾霾等恶劣天气状况, 城区PM2.5值持续超标,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引起了相关领导和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而研究城市的鸟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变化, 对于环境的监测有重要的作用[1]。本文对北京林业大学的冬季鸟类进行研究, 对鸟类的组成、数量和生境类型进行分析, 旨在为北京林业大学积累基础资料, 同时为其环境的监测提供参考。本次研究还可以提供在校学生观鸟的试点, 提倡广大学生参与校园鸟类保护。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点

北京林业大学位于北四环与北五环之间, 东经116°20′、北纬40°04′。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12.0~15.0℃, 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为-21.7℃, 年平均降雨量为628.9mm, 降水多集中于夏季, 冬季寒冷干燥。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占地面积46.8km2, 现有绿化面积约20.12km2, 绿化覆盖面积达到44.7%。校园内有蕨类以上高等植物33目4科209种, 校园的绿化以落叶乔木为主, 主要树种有毛白杨 (Populustomentosa) , 梧桐 (Firmiana simplex) , 刺槐 (Robiniapseudoacacia) , 银杏 (Ginkgo biloba) , 白蜡 (Fraxinuschinensis) , 杜仲 (Eucommiaulmoides) ;针叶树主要有圆柏 (Sabina chinensis) , 雪松 (Cedrusdeodara) , 侧柏 (Platycladusorientalis) , 油松 (Pinustabulaeformis) , 白皮松 (Pinusbungeana) 等;灌丛主要有金银忍冬 (Loniceramaackii) , 榆叶梅 (Amygdalustriloba) , 大叶黄杨 (Buxusmegistophylla) , 连翘 (Forsythia suspense) 等[5]。

2.2 调查方法

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 采用样带法对北京林业大学冬季鸟类进行调查。样带主要为校园内的绿化小道, 全长为2km, 样带涵盖了校园所有的生境类型, 包括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草丛、公路裸地、建筑物。本次研究一共进行了6次调查, 调查时, 研究人员以1.0~1.5km/h的速度进行, 记录样带两侧50m范围内鸟类的种类和数量, 样带后方的鸟类个体不统计, 以避免重复计数。

2.3 数据处理

根据6次调查统计的结果, 计算鸟种的遇见率。遇见率=每种鸟每次调查记录的数量 (只) /调查时间 (h) 。遇见率小于1只/h的为稀有种;1~10只/h的为常见种, 大于10只/h的鸟种为优势种[6]。鸟类的居留型参考《北京鸟类志》[7], 鸟类的分类和名称参照《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 (第二版) 》[8]。

3 结果与讨论

3.1 鸟类组成

调查共记录鸟类4目, 7科, 14种。其中雀形目鸟类为9种 (64%) , 鸟列形目鸟类为3种 (22%) , 隼形目和鸽形目各有1种 (7%) (图1) 。居留型上看, 既是冬候鸟, 又是旅鸟有2种, 分别为黑尾蜡嘴雀和燕雀 (14%) , 其他12种为留鸟 (86%) 。优势种是灰喜鹊、大嘴乌鸦和麻雀, 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为1种, 红隼 (表1) 。

备注:*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R:留鸟;W:冬候鸟;P:旅鸟;+:稀有种;++:常见种;+++:优势种。生境:A阔叶林, B针阔混交林, C针叶林, D灌丛, E草丛, F建筑物, G公路裸地, H其他。

相比其他高校, 北京林业大学冬季鸟类种类较少, 这可能与校园面积较小有关。据以往观察发现, 2007~2012年,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楼南侧有一只纵纹腹小鸮 (Athenenoctua) , 本次调查没有发现, 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导致其离开林大, 也可能是自然死亡。研究还发现红隼的巢一处, 并发现红隼成鸟, 需要予以关注和保护。

3.2 不同生境类型的鸟类

研究发现, 阔叶林中的鸟类为12种, 占了总鸟类的86%, 是鸟类活动的主要栖息地类型。其次是针叶林为7种, 占鸟类种数50%, 建筑物为5种, 占36% (图2) 。阔叶林是鸟类非常重要的栖息地。研究还发现很多鸟栖息地建筑物中, 比如金腰燕的巢位于建筑物底下, 红隼的巢位于空调下方, 如珠颈斑鸠、喜鹊经常停留于高大的建筑物上, 说明了人为活动对鸟类的生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鸟类也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区内温度高于郊区[9], 大嘴乌鸦多为空中飞过, 早晨从城区飞往郊区, 傍晚回到城区内夜栖, 这也显示了其适应城市化的发展。

3.3 校园鸟类保护的启示

3.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调查报告 篇三

文化教学跨文化比较大学英语近年来,通过交际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推广,人们逐渐认识到外语学习必须与文化学习相结合,既要注意语言的形式,又要注意语言的内涵,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是学不好外语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逐步成为当今外语学术界所致力的目标。

一、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研究现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7年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应处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为了贯彻这一精神,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已经开始注意文化教学的开展。学生文化知识和文化能力较之其语言知识和能力相距很大。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国外语教学只注重目的语文化教学而忽视母语文化教学的偏差不无关系,是我国外语教学的一大缺陷。

我国语言学界目前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对于如何在大学英语中加强文化比较思维涉及甚少。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把文化教学列入其语言教学中,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对英汉两种文化的对比,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表达、传播本国文化的能力。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查了解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比较应用现状,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我国对外交往及应用的需要。

1.调查对象

笔者和本课题组成员于2012年11月对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和沈阳理工大学的200名英语教师和300名学生进行了有关大学英语文化教学问卷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工具和数据收集

本项目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数据。问卷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教师对跨文化比较意识的培养和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2)文化教学的制约因素;(3)文化教学的最佳方式。问卷设计了9道测试题,每题都给出若干选项,要求学生从中选出一项。共有200名老师和300名学生参加,最后得到教师的有效问卷187份,学生的有效问卷266份。问卷的数据输入电脑后,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对跨文化比较意识的培养和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

表1中,教师对跨文化比较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视占74.86%;比较重视的的占14.43,两者合计约为89%,充分说明大多数英语教师都已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比较意识的重要性。学生对中国文化十分了解的占18.79%,比较了解占28.94%,两者合计约为47%。这个比例很令人担忧。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就更不尽如人意了。十分了解占4.88%,比较了解占17.66,这两者合计才占22%,然而对西方文化基本不了解的学生却占到了45.11%。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知之甚少,然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是差强人意。虽然对教师和学生的测试结果似乎有所矛盾,实际上却可以反映出教师虽然已注重了在课堂上的文化教学,但并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吸引到这些方面来,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2.文化教学制约因素

从五个方面对文化教学中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课堂上教师对文化知识的输入状况这一题中,教师认为经常介绍约占78%,然而学生则认为老师经常介绍才占33%,偶尔介绍的约占56%,调查结果可以反映出教师的输入和学生的消化吸收并不成正比。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关于所用教材中西方文化内容趣味性,教师认为非常有趣和比较有趣合计约为33%,而学生这两项之和仅为15%。本题学生所选最多的是“没趣”约占42.48%。虽然教材中有一定的文化信息含量但文化内容的趣味性却有待加强。关于英语学习氛围评价,教师和学生普遍存在不满,特别是学生对学习氛围评价十分满意的只占13.16%,很不满意的却占了48.12%。本项参与调查的3所高校,目前学生大部分采用大班授课方式,少则30人,多则四五十人一班,受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不足等硬件条件的制约,不利于英语教学开展,并已经成为影响英语文化教学的瓶颈。

长期以来,由于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存在严重弊端,教学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强调以应试教育为重心,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只为了应对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做语法题把握较大,一旦置身于跨文化交流环境中,就往往哑口无言,不知所措。调查结果数据也充分证明了这点,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目前的应试教育严重阻碍了文化教学的开展。

3.文化教学的最佳途径

关于这個问题,教师和学生的看法不一致。教师认为,文化教学的最佳途径是出国,其选项约占39%。而学生则认为,文化教学的最佳途径是课堂教师输入,其选项约占43%,其次认为是看英文原版电影。然而学生认为最佳途径是出国却只占约9%。这也是学生在所列选项里选择最少的。教师可能认为,出国和外国人交流是比较直接了解西方的文化的方式,而可能考虑出国的经济因素,大部分学生是没有出国学习的机会,甚至连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也很少,所以学生把希望都寄托在课堂老师的讲解当中。可见,教师责任的重大。

四、结论和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我们今后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加以改进:首先,在文化教学中必须遵循对比原则,将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进行比较。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本土文化的传输,不要丢了西瓜捡芝麻,最后一无所获。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并准确把握目的语的文化特性和文化体系。其次,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学习兴趣,尽可能为学生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教材,有能力编写教材的教师在编写时要尽量找一些生动、有趣的能够充分体现中西文化的资料。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好的英语原版电影和文化读本等作为课堂及课外补充。同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为教学服务。再次,尽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取小班型授课、改善硬件设施等。最后,真正做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打破大学英语教学只是英语应试教育的练兵场,只是为了四、六级的过关的“桎梏”。要做到这个转变,还需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制度,这是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反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Kramasch,C.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3.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著.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大学校园安全隐患调查问卷 篇四

首先,感谢您填写此份问卷!

亲爱的同学,你好!请你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以下内容。为了我们大家能够在一个更加平安、祥和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希望大家能依照自身实际情况填写以下问题,占用您几分钟宝贵时间,谢谢支持!

1、在校期间是否发生自行车丢失情况()

A.是B.否

2、在校期间是否经历过交通事故(包括自行车碰撞等)()

A.是B.否

3、在校期间是否收到非法传教或传销等信息()

A.是B.否

4、在校期间是否遭遇过非法恐吓、抢劫等事件()

A.是B.否

5、离开宿舍时是否反锁宿舍门()

A.总是反锁B.偶尔忘记C.经常不反锁

6、在校期间在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等公共场所丢失物品价值()

A.0元B.0—200C.200—500D.500—10007、宿舍内是否发生过失窃事件()

A.是B.否

8、在校期间你认为宿舍管理员管理()

A.尽职到位B.有时疏忽不到位C.工作马虎不负责

9、在校期间你认为学校保安的管理工作()

A.尽职到位B.有时疏忽不到位C.工作马虎不负责

10.在校期间遇到特殊情况(如丢失物品,遭遇非法恐吓等)你一般会()

A.及时向辅导员及学院老师反映

B.向保安或者学校保卫科反映

C.向同学朋友诉说后并不上报

D.不予理睬

本次调查到此结束,谢谢您的合作!

XXXX制

5.大学校园安全调查报告 篇五

摘要:本次调查报告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财物安全问题,以及本校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大学虽然没有现在社会那么复杂,但也绝对没有所谓的象牙塔那么纯粹,一些财务失窃事件时有发生。那么,大学安全状况究竟如何,大学生对于身边的财产,人生安全问题是否有足够的防范意识,现在学校的安全措施又是否令人满意呢。

一.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本次调查报告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的主要对象为温州大学在校大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对现在学校安全防范措施的评价,以及对于防范意识增强三个方面展开。经过反馈回来的调查表,经过统计总结得出温州大学的校园安全状况及学生们的防范意识的强弱。

二.调查报告的分析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一千份,收回959份

校园安全篇:据统计23.9%的受访者有在校时自身物品被盗的经历,而其中选了被盗地点为寝室的有29.7%,教学区为16.2%,选图书馆的有15.7%,商务中心为14.4%,选其他地点的有35.4%。可见寝室财物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安全状况及防范意识:对我校治安工作的评价上,很满意的为7.1%,较满意的为55.8%,满意的为25.5%,不满意的为11.5%。由此可见学校的治安工作还是有相当的提升空间的。

针对避免盗窃事件发生的问题上,91.2%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提高个人的安全防范意识,78.1%认为应该加强学校安全保卫措施,48%的同学认为应采取加强自身修养和社会道德素质教育,11.8%的同学认为还有其他方面需要加强。面对单独在宿舍,需要临时离开片刻(如去临近宿舍等)的情况,69.0%的同学选择将门锁好再出去,有22.6%的同学选择不关门直接出去,还有7.7%的同学选择让旁边的同学帮忙照看。类似的,遇到在自习课上需离开片刻的情况时,41.9%的同学选择将贵重物品随身带离,41.6%的同学会让旁边同学帮忙照看,9.9%的同学把东西留在教室直接离开,而还有5.9%的同学会将所有东西带离。大多数同学在这一方面的处理方式是较为合理的。在对待上门推销人员的问题上,57.9%的同学选择先仔细询问、辨别,待弄清楚后再说,35.9%的同学表示一概不信,基本相信并且会当场购买的只占了4.6%,虽然比重较小,但是还是会让不法的推销分子得逞。在校外遭遇抢劫或其他突发事件时,34.5%的同学理智地选择交出财物,然后报警;33.3%的同学认为应该沉着冷静,伺机而动;24.1%的同学会大声呼救,寻求帮助;选择惊慌失措和奋勇搏斗歹徒的各为4.2%和3.2%。在自身缺少哪方面治安常识和技能的问题中,30.2%的同学认为自身安全意识不够,认为在防盗窃和防被骗知识方面有欠缺的均占21.2%,防暴力方面为22.4,选其他方面的有5%。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68.6%的同学不知道我校的报警电话,还有3.8%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知道,对此漠不关心,只有27.5%的同学选择知道。那么这其中有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的问题,也有学校方面对这一块宣传力度不到位的问题。

三 总结

据有效统计,总体上看校园环境比较安全,但23。9%的受访者有在校时物品被盗的经历,虽然所占比例不大,反映出校园内仍然存在财产安全问题。而在被盗的地点中,在看来应该比较安全的寝室反而最易失窃。这不得不让我们引以为戒,养成随手关门的习惯,确保寝室财务安全。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寝室管理上存在漏洞,对校外人员出入管理不甚严格。在对我校治安工作的评价上,大多数受访者表示较满意,有11.5%的人表示不满意,这说明我校的治安工作还有待加强,要改进工作态度,提高积极性和责任感并注意在工作上的创新,更好地维护校园安全。同时,在校大学生也要从自身发现问题。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在校大学生安全意识有待加强,缺乏防范意识和警觉性。在公共场合,仍有部分同学太过于大意,为图方便并不随身携带自己财物,从而发生失窃事故。而且大学生对于治安常识和技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在遇到人身,财产问题时,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安全。这就给学校的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建议,不仅要从加强安全意识着手,还要注重对学生安全常识和技能的教育。而对于学校园110的认知程度并不理想,有68.6%的学生不知道校园报警电话,有3.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知道,从中可以看出在校学生对校园报警电话的不信任和对安全问题的不重视。这也反映出学校宣传力度不大,治安工作不完善的问题。值得肯定的是,在调查中也发现,在校学生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能沉着冷静,理智应对。

为了更好的维护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特提出以下三点要求:

一.大学生要增强自身安全意识。校园内发生的安全事故,大多为在校生过于大意松懈造成的。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应该时刻提高警惕,防范于未然。同时,要注重安全技能学习,可以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安全讲座,以便更好的保护自己。在外出时要注意安全,不要太晚回校,最好和几个朋友结伴出行,以便相互照顾。

二. 学校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在校园内多加强巡逻,维护校园安全。对校外人员进出按照规定进行登记,不让校外人员随意进出。同时要提高治安人员的职业素质,增强行业责任感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 学校要加强校园安全宣传教育。从问卷调查中反映出在校大学生的治安常识和技能缺乏。学校要着眼于现状,通过安全讲座等形式尽量多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同时,也要注重关于校园安全的宣传力度,提高在校学生的安全意识,使校园安全观念深入人心。

安全校园,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也离不开学生的支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打造平安校园。

6.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篇六

主体: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大学生

(二)调查方法: 走访与问卷调查

二、调查内容的分析

(一)问卷结果与分析

结果:大多数同学(约占56%)对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及其内容并不了解。但是,大多数同学(约占60%)关心校园文化的发展,同学们的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学习,社会实践以及休闲娱乐。占近82%的同学注重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约占81%的同学对校园社团活动比较满意。

分析:与以往相比,各界大学生出现的问题都不完全相同,以前问题的原因大多在素质上,现在出现的问题原因大多在个性上,现在的大学生重视自我修养的提高,但是在某一些问题上更加重视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激情与愿望找不到发泄的出口,往往是导致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所以如何为大学生建设一个更好的表现的平台,将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页。

(二)访谈结果与分析

结果: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展,个人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同时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大力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繁荣,校园文化建设颇有成效。分析:通过对学校师生的采访,发现和以往相比,现在学校的社团活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校园文化呈现出一幅良好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变化。进入大学后,学生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自主发展意识越来越强,大家一起学习的共同目的就是为将来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而社团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模式,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社团里,和同事互敬互学、互帮互助,学会融洽相处;外出拉赞助,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这些对于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客观评价他人、应对挫折和提高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其实大学社团在中国也才刚刚起步,在日本大学社团甚至是中小学社团都已经相当发达,他们的形式的多样性,活动的丰富性都还是我们不能比的,所以我们中国的大学社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建议

1.加强对党的决策的宣传与讲解。让学生随时了解,学习和贯彻党的新决策。

2.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营造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以先进文化为指导,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情操塑造人

4.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一种显性的校园文化,良好的物质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通过舆论宣传,扩大教育效果,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并最终成为制度的执行者和传播者。

6.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7.确立面向现代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形成开放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在社会文化的整体发展中形成有助于青年学生社会化的文化氛围,形成青年发展、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校园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8.完善各种咨询服务。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培养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是重要的。

附录: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生活调查问卷

作者:李瑶时间:2012年1月20日

调查背景:在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调查方法:调查问卷

开始时间:2012-1-18结束时间:2012-1-20

样本总数:27 份

数据与分析:

1.你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着重于以下哪个内容?

□ 校风建设

□ 班风建设

□ 宣传工作

□ 名声效应

2.你认为大学生文化生活中有效的发展平台是?

□ 竞争平台(各种比赛,考试)

□ 学生社团(组织,协会等)

□平面平台(书集报刊,BBS,Blog等)

□ 社会平台(兼职,中介等)

3.你在大学阶段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人生理想做准备

□ 掌握一技之长,为就业打好基础

□ 为了获得文凭

4.课余时间你主要是用来? [ 多选 ]

□ 学习

□ 社会实践

□ 谈恋爱

□ 娱乐、休闲(上网、体育运动、逛街„„

□ 其他

5.你迟到或者旷课的原因是? [多选]

□ 对本专业不感兴趣

□ 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

□ 任课老师讲的不好

□ 个人生活作息不好

□ 因其他事而耽误了上课(游戏、上网、逛街、学生工作、个人私事、突发事情等)□ 其他

6.课桌留字作为一种“校园文化”,你的态度是?

□ 谴责这种破坏公物的行为

□ 无所谓,个人爱好

□ 挺好的,是一种艺术,自己有时候也会公物上涂画

□ 大学是自由传播文化的载体,课桌留字也是传播文化的一种形式

7.你每天用来上网的时间有多久?

□ 1-5小时

□ 5-10小时

□ 10-20小时

□ 20小时以上

8.你所在宿舍日常聊天的话题是? [多选]

□ 学习、作业

□ 明星、八卦

□ 异性、恋爱

□ 世事、新闻

□ 其他

9.您认为大学生应该如何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多选]

□关注国内外形势,了解时事政治

□多上网

□阅读名人经典著作,提高自己文化修养

□参加有关社团活动

□谈恋爱

□其他

[2]访谈提纲及访谈过程记录(原始材料)

1.问:百忙之中打扰你,真是不好意思。

答:没关系,有什么可以帮你的?

2.问:作为社团联合会的宣传部长,你应该对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一定的了解吧,能简单谈一下吗?

答:校园文化在我校有各种各样的体现形式,就我们社联来说的话,我们举办了形形色色的活动,锻炼干部,促进学生交流之余,也丰富了我校的校园文化。问:你们社团每年都会举办一些什么样的课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呢?

答:这活动就多了,比如读书协会,可以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水平和思想境界。羽毛球协会,网球协会这些运动协会有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参与。总之,我们尽最大努力为同学们提供各种丰富的活动。

4.问:那么你认为我校应采取哪些措施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答:我校应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加强文化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使之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道路相适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大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积极更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5.问:我认为呢,其实学习也是我校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你们有这么多的活动,那么会不会影响你们干部和同学的学习呢?

答:这个我们也做过充分的考虑,在我们工作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学有余力的同学,而且我们的活动基本在业余时间举行。

6.问:那你认为我校的文化建设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吗?又或者有什么好的提议?答:就目前来说,我们社联下属的协会里还有少部分同学参加活动不够积极,有时开会也有少部分人未到,这是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校应遵循如下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校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校园文化的核心,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问:今天的采访让我对校园文化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咱们今天就到这里吧,谢谢你接受采访。

7.西华大学校园文化调查论文 篇七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蕴含着长期积淀下来民族深层文化结构内涵。随着社会迅猛发展和变迁, 人们明显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氛围越来越淡, 节日的庆祝形式越来越少, 加之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成为新时代面临的问题。

高校青年大学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是传统节日文化实现传承的主要人群之一, 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期望代表着当前青年一代人的态度, 影响着传统节日文化未来的发展。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对于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 起着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分析

调查小组设置了调查问卷, 在调查网站“问卷星” (调查问卷:http://www.sojump.com/jq/2955940.aspx) 上发布和搜集问卷, 通过调查链接方式邀请调查对象填写问卷。此次调查, 共搜集问卷189份, 有效问卷181份 (填写时间60秒以内的问卷被视为无效问卷) , 有效率96%。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6-28岁之间, 其中男女比例93:88, 文科类84人, 理科类86人, 艺术类11人。问卷由19个问题构成, 其中客观题17题, 主观题2题, 分别涉及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对传统节日的态度, 影响传统节日的因素以及对传统节日传统与发展的建议等问题。以下为调研结果与现状分析。

(一) 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1. 对传统节日的认可情况

在给出的16个节日中, 没有任何一个节日被100%认为是中国传统节日, 认可度最高的是清明节, 元宵节,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在90%以上, 其次是重阳节、七夕和腊八。从这一数据来看, 大学生对我国几大传统节日的认知度还是较高的, 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调查同时显示有44.2%和54.7%的人认为劳动节和国庆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2. 对传统节日详细了解情况

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不仅仅体现在名称上, 时间和风俗也是认识的重要方面。调查显示, 在给出的11个传统节日中, 中元节和寒食节两项知晓率低于30%, 腊八知晓率在57%左右, 七夕、重阳、元宵三个节日知晓率没超过80%, 其余五个节日的知晓率均超过80%。

(二) 对传统节日的态度

调查者被问及“如果您身边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您是否会加入其中”, 80.11%的人表示会参与, 16.02%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当问及“您更喜欢过西方的情人节还是中国的情人节”, 68.51%的人表示愿意过中国的, 16.57%的人表示愿意过西方的。通过交叉分析发现, 知道七夕节日期的调查者中有80.65%喜欢过中国的情人节, 了解七夕习俗的调查中73.39%喜欢过西方的情人节, 由此可推测出对节日的知晓一定程度上影响对节日的喜好。

当问及“您对大学生热衷西方节日的看法”时, 29.28%的选择“理解, 西方节日更有氛围”, 60.77%的选择“仅仅是一种表象, 年轻人把它当娱乐, 传统节日才是核心”。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比较偏爱的, 也能意识到群体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不够。

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前景, 40%表示比较乐观, 会很好的传承下去, 38%表示不乐观, 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弘扬。

(三) 传统节日的相关因素

1. 节日文化知识来源

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态度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新闻媒介、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影响。45%的被调查者认为父母家庭的教育是其传统节日认知的来源。27%的被调查者认为受到成长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 只有12%的被调查者选择学校教育。调查表明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这一领域有很大空白。

2. 参与过节日的推动因素

大学生选择欢度传统节日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在列举四个因素中, “从小的习惯”占44.75%, 地方风俗占44.44%, 学校的环境仅占3.31%。

3. 过节日方式的选择

在过节日方式上, 选择陪伴朋友、亲人的占到一半以上, 其次18.23%选择在家休息。节日庆祝活动的吸引力有待加强。

(四) 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建议

在传统节日文化的变化体验上,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20.3%的人认为传统节日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越来越不受重视;40.7%的人恰好相反, 认为近年来民族节日意识增强, 国家和国人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25%认为传统节日文化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节日的气氛不浓厚, 其他观点包括认为商业气息越来越重, 在青年一代的传承不好等。

对于在大学生活中如何传承文化时, 参与调查者的回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校的教育功能, 开设相关课程, 加大宣传教育, 主题班会教育等;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文化节”“庆典”“晚会”是出现较多的词汇;应该“思想上重视”“推动传统节日与现代化的结合”“不断创新”。对于在大学校园平台上如何传承传统节日, 调查者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三、大学生传承节日文化的途径

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我们得知, 大学生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漠视传统文化, 而是内心渴望, 却苦于没有途径和环境。在当今文化冲撞的时代里,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需要积极引导。

(一) 嵌入式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将传统节日文化嵌入大学知识教育体系, 意味着其作为大学知识教育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属于人文知识的类别, 在大学教育中有所涉及, 但缺乏系统性, 专业性的课程, 尤其是在理科院校里。问卷提出开设传统文化的相关选修课, 有一半以上的人表示有兴趣, 表明这一途径还是具有可行性的。

(二) 参与式传承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

参与式传承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强化学生在传承过程中的具体角色和责任, 自觉地把自己的思想化为行为, 激发自身的首创精神。参与式传承需要学校搭建平台,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基础性引领作用, 激发学生的传承热情。

1. 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校园文化活动都由学生或学生社团组织实施, 如果过度融入并开展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 就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比如在春节来临之际, 不仅仅是办联欢晚会, 可举办“过中国年”的一系列活动, 开展春联评比活动, 学生自己书写并拟制独特而有意义的春联内容;开展汉字游园活动, 让学生了解我们汉语的文化娱乐功能;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文化知识;甚至于包饺子等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中国味和中国情;清明节组织学生春游, 充分感受大自然, 适时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 也可以组织参观英雄纪念馆来缅怀先烈, 感恩生活。

2. 进行传统节日文化创新

调查显示, “吃”“旅游”成为很多人过传统节日的“宠儿”, 这是大家感觉节日氛围不浓厚的主要原因。传统节日氛围的浓厚主要建立在血缘共同体内, 而今社会发生变化, 很多人已经远离血缘群体, 是在“业缘”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群体, 因此, 很多传统的节日形式就应该创新。具体来说, 可以将清明节的血缘家族祭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为现代社会组织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革命先烈祭祀活动, 进行感恩教育的大众文化活动;植树造林, 保护生态环境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将重阳节封闭的家族尊老仪式转换为大规模的老人慰问活动, 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

摘要:本文在对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了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态度及传承建议,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 提出大学生传承节日文化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传承

参考文献

[1]肖琴, 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船山学刊, 2009.01

[2]何燕妮, 郭峰, 强化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认同[J].世界教育信息, 2013.10

8.西华大学校园文化调查论文 篇八

[关键词] 大学教学;消极行为;教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10-0022-04

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市场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反映在课堂上部分表现为一些消极行为,比如:手机收发短信或者上网聊天;非理性地挑战老师的尊严;在教室里谈恋爱……,这些行为在大学课堂上已屡见不鲜。当前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下,对大学老师的评价主要依赖于其所做科研成果,准确地说是教师发表文章的数量,课堂教学已非大学老师关注的核心所在,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研究项目和发表论文。对于学生种种消极行为表现,部分教师视而不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衬下,高校教师依托电子展示系统,很容易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只“教书”不“育人”图得相安无事,更有甚者,“教书”亦不尽责。

师生消极行为在高校课堂上或显或隐地客观存在,原本严肃的研究和传递高深学问、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大学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情况,甚至被人见多不怪、漠视,着实让人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产生担忧。本研究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个案,以问卷、访谈和观察为主要调查方法,对课堂消极行为予以系统地研究,发掘其存在的深层次根源,探析其内在的脉络关系,寻求解决之道,建构应对策略。

一 大学生课堂消极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在与教务处督导组交谈的基础上,参照一般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相关文件和已有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资料,编制出《大学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问题既包括学生的行为和学生“注意到”的老师行为两个方面。此次调查选取徐州工程学院7个专业、一至三年级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8份,回收率为92.7%。基本情况如表1。

问卷发放的时间在2015年5月底,距离开学已三个月时间,相关问题的回答均限定在“本学期是否发生过”,所获取信息能反映教学的常规状态。统计结果见表2。

本表所呈现的是频度在0.5以上的行为,即:三个月内该行为在半数以上的学生身上发生过。除此之外,本研究还考察了课堂上其它类型的消极行为,比如:应付作业、规避课堂点名、能自我意识的厌学情绪、不文明语气词使用、有意识的干扰行为、男女生之间的暧昧举止、与老师或同学发生冲突等若干消极行为,由于发生频度均小于0.5,与上表中所列出的行为相比较普遍性不强。此外由于个体对自我行为的感知和判断存在差异,因此作为一项研究只能取其统计学意义不追究具体细节。鉴于此,本研究取频度大于0.5的行为作为分析重点。

调查发现:“上课时与周围的同学聊天”所占比率最高,占总人数的83.1%,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发现,这一现象与年级、性别、专业等都没有显著相关,说明这种现象在课堂上比较普遍。正襟危坐、恭恭敬敬、洗耳恭听老师讲课的情景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回想我们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也有过上课说话的情况。今天我们身为教师,在各类会议上仍会和邻座的人私下交流。从心理学上我们知道,一堂课的时长超过了正常人的注意力跨度,学生无法保持持续注意,加上教师授课技巧和课程内容缺少趣味性,学生在课堂上转移注意力和邻座聊天便是可以理解的了。

“上课时使用或摆弄过手机”所占的比率仅次于“课堂上聊天”,占总人数的78%,说明在大学课堂中玩手机是普遍存在的。此现象与前一问题紧密相关,与邻座交谈属于显性行为,容易被老师发现,而玩手机则比较隐蔽,网络上有流传着各种“上课玩手机攻略”,狡黠的手段让人忍俊不禁,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啦?”虽说“存在即合理”非通俗意义上的说法,更不能成为消极行为的依据,但“上课期间摆弄手机”如此普遍的现象仍值得我们去关注,它必然会成为当代课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除上述两类比较普遍的现象之外,教室里吃东西、课堂上看课外书报、睡觉等行为发生的频率也很高,见上表中的数据。但我们不能把问题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学生的素质整体滑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从学生之外去寻找原因,并致力于创设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课堂环境,为此本研究对教师的行为也给予有意识地关注,调查了学生所意识到教师的行为。

教师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问卷调查无法具体到某个人,因此问卷提问时采用整体提问的方式,以“被注意到”的程度作为教师消极行为的度量标准。不同的学生对老师的同一个行为感受也不同,比如:老师偶尔、短暂时间的上课迟到,同学们通常持理解并包容态度。但如果某个老师经常迟到,并被同学们“注意到”,则属于消极行为的范畴了。对于教师提前下课或放学,多数同学是非常喜欢的,但如果这种行为被学生们“注意到”并在内心深处认为“老师偷懒”,在被调查过程中自然会表露出来,自然属于教师消极行为的范畴。须知,无论学生对这类行为有何种感受,从教育的角度而言都是不被允许的。

排除学生感知方面的差异,“被注意到”还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反映出行为的普遍性,如果教师的某类行为经常发生,学生自然会“被注意到”;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某类行为的负面影响力,某类行为虽不频繁发生,但造成较负面的影响,也会“被注意到”。比如,三个月的时间内,某老师发生过一次“生气并训斥学生”的行为,给学生造成一定的伤害,被学生“注意到”,在调查数据上可能会呈现出较大的“值”,此种情况下数值并不直接反映事件的普遍性,而是反映事件本身的负面影响力。概言之,“被注意到=普遍性×负面影响力”,这是我们在分析调查数据时必须明了的。

调查发现,教师“以考试作为手段给学生施加压力”比率最高为43.9%。我国有1300年的科举制教育史,废除科举百余年之后,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庞大的人口基数,当代中国仍找不出比考试更合适的教育调控手段。以最保守的方式计算,一个学生从小学入学到大学毕业仅“期中、期末”需考64场;如果加上单元测验、摸底考试、竞赛、入学考试、考证等,平均每个学生约220场。“考试情结”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教育梦里。从生存的角度而言,教育已经异化为个体获取优质社会资源的竞争途径,其意义远远超越了个体本性自我绽放。大学老师所经历考试会更多,考研、考博、考职称、考出国等,所有的这些情节最终必然会影响到他的个体行为。

在高校里,每一个大学教师都明白学生的技能、素质、智慧比分数更重要,但在话语体系里、在操作层面上,仍解脱不了“考试”羁绊。授课时会无意识地暗示“这里很重要,经常被考到”,也常常以考试为课堂管理的筹码“不听话,没有平时成绩”,“和老师对抗,等到考试再算账”……从调查数据分析,学生对教师的这类行为给予的“关注度”比较高,但学校督导组人员反映这种情况并不明显。由此我们看出,教师本人也认为这种行为不合适,所以在督导组人员听课期间,不会以考试作为课堂管理的筹码,可以回避此类言行。

教师在课堂上“表达个人负面的情绪”的行为“被注意到”程度较高,占42.8%,排在第二。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有针砭时弊的文化个性,现实中怨天尤人的更多。有些教师在学生面前总能把自己放在正义的角度,表现出愤世嫉俗、怀才不遇的姿态,逞一时口舌之快、博得学生之容颜赏悦。殊不知,随着同学们的成熟与阅历增加,他们会有自己判断世界的价值标准,教师的这类行为恰恰成了消解自身尊严的腐蚀剂。

教育信息技术的课堂应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板书工作,但也随之产生了一些不恰当的应用,比如“上课时间播放与课程无关的视频”,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之下,非常乐于接受娱乐性信息,当老师给播放影视时通常会欢呼雀跃。此种情况下,老师并不能顺从学生的感官需要而浪费掉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类行为和“迟到与提前下课”都反映出老师的教学态度,二者在数据上非常接近分别是“32.4%”和“31.9%”,进一步分析发现二者具有强相关性,说明有一部分老师的“时间意识”不强,本质等同于“消极怠工”。高校教师职业需要高度的自律,用教师自己的话来说是“良心活”,没有监工实时地督促,对其工作的质与量的考虑也相对模糊,这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学校通常规定教师上课时候不能接听手机,校督导组人员也没有报告有教师接听手机的现象,但调查反映出有个别教师违反学校规定。多数大学生对老师上课使用手机表示理解,认为教师上课时候开着手机方便掌握上课时间,偶尔有个重要的电话接听一下,也可以理解。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上课不接听手机已超出“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的范畴,更重要的在于给学生做出示范:克制欲望、严于律己。学习、工作通常需要人们“有意注意”,抵制各种可能带来愉悦感的刺激。当代,抵制信息诱惑是每个一个师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否则,即使不沉迷也会不自觉消耗掉原本精彩的生命。

调查中16.2%的学生反应“有老师在上课时候生气并训斥学生”。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件,训斥行为涉及教师和学生双方,由于二者价值观、言行风格与情感体验方面差异,不同的人对“训斥”感受和判断也不同。一般而言,训斥虽然能获得短期的“效果”,但很难具有长远的教育意义,甚至可以引发潜在的矛盾冲突。教师若能追求“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之教育境界,“咆哮课堂”是大可不必的。

问卷中还涉及到教师上课时“抽烟”、“粗俗用语”、“不雅举止”、“惩罚性作业”等消极行为,反映均不明显,由此看出在高校教师在基本素养较高,在教学文化方面深受传统意识的影响,本文从教学文化的视角加以分析与解读。

二 师生消极行为成因解析与课堂文化重构

教学文化是教师们共享的信念和知识,其中信念指教师关于工作的“正确”方式以及对教学回报的看法,知识是指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方法。文化被喻为人类心灵的沉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同样,教学行为会因教学文化变迁发生变革,从而形成新的教学形态,呈现出新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作为一种文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与人们习惯的教育行为方式之间的适应问题。从教学文化视角解析师生消极行为的成因,结合时代特点重构教学文化是当代高等教育重要的课题。

(一)“桶——碗”之喻的教育意蕴与时代消解

“桶——碗”隐喻长期根植于教师的教学观念之中,意思是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需要有一桶水。它强调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储备,此隐喻将教师和学生分别看成了“倒水者”和“接水者”,受此意识的支配,教学活动通常以促进知识的“授递”为价值取向,因此“传道、授业、解惑”成为教师权威形象经典诠释。

在信息资源极其匮乏的古代,教师在传承文化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信息时代互联网成了最大的知识库,教师不必再承受储存知识之重负,从知识的承载者和权威者变成知识的诠释者和组织者。课堂上学生之间交头接耳的交谈或者用手机与网友聊天,其直接原因在于教师过多地陈述知识,没有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师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双方同样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倡导对话式的教学文化,并从生命关怀的高度来透视和设计教学,摒弃旧有的控制式教学文化。

此外,在我国教师长期以来还扮演着“辛勤的园丁”、“到死丝方尽的春蚕”、“成灰泪始干的蜡烛”等无私奉献的角色。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性觉醒是无法回避的历史潮流,生命的意义被重新界定,仍陈词滥调地强调奉献已无法触动人们的心灵。当身为院校领导的老同志们对着话筒高呼奉献之调时,年轻的教授们调侃其为“公社书记”。这种颠覆性改变对于习惯于保持传统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阵痛,教师不再是园丁,学生不再是任人随意修剪花草,我们手头的“一桶水”更无法满足旺盛生命的需要,他们需要蓝天、河流和空气。高校教师首先是忙碌奔波于自己的职称或者学术之路上,这是社会价值体系框架为高教教师摆置的生存之道。真正触动大学教师倾心于教学的不是任何外界的机制,而是源自于个体证明自我存在的本能需要。换言之,学生对精彩授课的良好的回应给教师带来愉悦感是促使大学老师上好的主要原因。大学课堂不是“给予”的过程,而是师生在挽手相携相互成就自我的过程。“桶——碗”在信息洪流中倾覆,师生在知识海洋中畅游。

(二)“尊师重道”精神之祛魅与重塑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思想,这反应古人对知识的尊重、对智慧的渴求,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德高望重的学者,饱含待人处世的智慧,尽显人格操守的高贵,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自然是值得尊重的。试想,一个在课堂上唠叨满腹、抱怨社会的老师怎么可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有些教师在学术上止步,在课堂上自命清高,兜售着仅有的一点课程资本,在虚拟空间里发布一些貌似志趣高雅的词诗文赋或者蹩脚的书法,博得学生们的另类欣赏,聊以自慰。教师尊严不是职业赋予的权力,而是教学过程人格力量的自然体现。人们对事物的尊重源于对其价值的认可,只要能做出人类社会有益的事,无论何种职业都值得人们去尊重。今天,教师和所有其他行业的劳动者一样,只有实现被人们认可的价值,才可能获得社会(学生)的尊重,绝不应该以教师之名而自我为重。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告诉学生“人应该尊重自己,相信自己配的上最高尚的东西”,激发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强之心。以为“自己是教师,学生就应该尊重”,这只是一个魅影,必须从教师的意识里彻底祛除。

教师拥有知识但绝不意味着比年轻的学子优秀,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年轻的个体都意味无限的潜力和未来,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幼儿教育方法》一书提到“儿童是成人之父”,认为“来自儿童的智慧,一直是成人世界不至于完全堕落到混乱与黑暗的重要原因。”高等教育所面对的不是儿童,而是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但此思想依然有价值,大学生的创造性和生命力正逼近人生的巅峰,任何对学生的轻薄都是对自己过去的否定。对学生发怒、训斥学生,或者像九斤老太那样唠叨“一代不如一代喽”都是自身低能的表现。我们更应该把“尊师重道”视作社会赋予教师的殷切期待,而非教父手持的权杖。教师只有自身的“重”才能成就学生的“尊”,只有自己置身人间正道方可自言为师以教人。

(三)“经典”知识之时代解蔽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凡著诸竹帛者皆为文章”,意思是凡是写在书上的都是文章(知识)。这种观点在信息时代已大打折扣,但教育系统内仍有一定的影响,不少教师还是以解说教材为主要授课内容,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以完成对预设内容的讲解为教学任务,并以内容的记忆情况作为考核标准。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著诸竹帛”的“文章”实在太多,对信息的甄别日趋成为现代人们的重要的信息素养,仍以教材为经典知识蓝本加以讲授绝非大学教学的应有之举。

人们总是非常相信自己深层意识里的经验,高校老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会无意识地将个人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知识融入其中,而没有意识到此类知识对学生的意义,甚至认为那是经典知识,教学内容经年不变,甚至PPT上的日期都是以前的,拿过来直接使用。也难怪学生在课堂上看课程之外的报刊读物以缓解陈词滥调充耳之苦了。

知识是主体获得的与客观事物存在及变化内在规定性有关的系统化、组织化的信息。当知识被甄选进入教育系统时,教师有责任将其与时代使命和学生个体未来融入其中,使其成为时代主流价值负载物,成为学生人性绽放营养素,构成所谓“教学中的教育”。单纯的信息陈述不是教育,大学老师理应从知识论高度驾驭知识,以研究者的智慧推进经典知识的生成与演化,使课堂教学变成以知识为中介的师生自我意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过程。

(四)课堂“时空”之恪守与超越

空间的安排显示着身份的差别,比如机舱里的不同的位置价格不同,领导人出席会议的排列次序非常讲究。在人与空间的关系方面,中国人看重稳定,注重同一。中国的文化里有“面南背北”之类的词语、尊贵者有“居中而坐”的习惯,此类词语的本意已不在方位,更多的在表达其社会学含义。教室布局也暗含着空间的社会学意义,高高的讲台面对着秧田式排列的座位,身体在教室空间里的不同位置会影响到师生心理感受,如站在讲台上,教师会提高声调,学生则一再被提醒“再大点声,让大家都听到”。当学生被叫到讲台上发言时,声音自然会提高许多,坐在学生中间一个学生只是“1/N”,站在讲台上则为“1”。教师与学生个体间的交流不对等造成师生相互感知、信任和理解方面的差异。秧田式座位排列方式是静态的、稳定的空间形式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随着教育资源的丰富、多元文化的融合,固化的课堂空间结构日趋改观,圆桌式、小组式、吧台式、茶坊式、草坪座谈式等人性化组织方式越来越多。

从时间的维度上分析,师生也处在不对等关系上。几乎所有的会议,听众觉得枯燥漫长而发言者则滔滔不绝、自我感觉良好。课堂教学过程中此种现象更为普遍,许多实习教师备课内容都讲不完,就是因为主动表达者(教师)和被动接受者(学生)对时间的感知存在绝大多差异。如果教师不能充分地意识到师生时间感知的差异,一味按照自己对时间的感觉展开教学进程,则很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那么同桌之间闲聊、摆弄手机或者打瞌睡等消极行为自然也是在所难免。面对来自学生的消极反应,教师通常解读为时代的浮躁导致学生对知识的不重视,或者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吃不得苦等等,引发教师职业倦怠,于是就出现上课给学生播放与课程无关的视频、抱怨社会、对学生发怒等现象。校园里漫步的白发教授、图书馆查阅资料的学者身影自身就是教育元素,师生之间的人际接触更是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短短课堂教学更需要凝聚智慧与神性。随着时代的变迁,每一代人身上都汇聚着时代特有的文化基因,课堂教学是师生个体的自我发展成就在当下的表现和延续。和学生相比教师本人已渐渐老去,我们更应该主动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靠近学生,站在与学生对等的位置与之对话,以自己人生经验启迪新一代的智慧。

总之,对大学课堂消极行为的研究理应保持在教育的框架之内,违反校规、反社会恶习甚至违法行为已超越课堂教学的范畴。基于“性本善”“向善”的人性观,从重构与多元化时代相应的教学文化,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维度着手寻求解决之道,提倡逐步消解僵化的教育意识,以转化和改变课堂消极行为。

“存在即合理”不能为课堂消极行为辩护,教育的规训之属性要求教师深察学生各类行为的动机与意图,通过相互砥砺与协调,主动实现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师生是知识圣殿前的舞者,作为领舞者,教师理应把自我价值化为最优美的舞姿为智慧之神祭献,任何的懈怠与不恭都是对自我的否定与诋毁。

参考文献

[1]刘庆昌.教学文化的意义探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8(2).

[2]万明钢,王平.教学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问题[J].

教育研究,2005(10).

[3]黑格尔.柏林大学的开讲辞˙小逻辑[M].重庆:重庆

大学出版社,2006.

[4]陈旭远.交往教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韩琴,周宗奎,胡卫平.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及教学启

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

[6]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

越[J].教育研究,2003(2).

[7]叶子,庞丽娟.试论师生互动模式形成的基本过程[J].教

上一篇: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覆盖教师培训试题答案下一篇:包装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