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呼唤学科精神

2024-10-18

语文教学呼唤学科精神(精选8篇)

1.语文教学呼唤学科精神 篇一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团委、学生会致全体同学的一封倡仪书

红星中学全体共青团员、同学们:

今年,三月五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42周年。42年来,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镌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雷锋身上那种助人为乐、舍已为公、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风尚在全社会得到发扬。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重新确立雷锋精神,在新的时期赋予了更为强烈的时代需要,雷锋同志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在党和人民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的杰出代表。在雷锋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体现了我国青年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些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汇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雷锋精神。

所谓雷锋精神,就是忠于党和人民,舍已为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就是立足本职岗位,在平凡的工作和学习中创造不平凡业绩的“螺丝钉精神”,就是苦干、实干,不计报酬,争做贡献的艰苦奋斗精神。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在当前我校争创“五个一流”学校的潮流中,更需要雷锋精神,为此,校团委、学生会号召广大共青团员、同学们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让我们这一代人仍然以雷锋为榜样,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最高美德。

学习雷锋,就要学习雷锋的奉献精神,做为我们学生就要为社会、为学校做出贡献,我们的学校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离“五个一流”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应多考虑如何为红中、为社会多做贡献。立足学习,学会做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创“五个一流”学校多而努力奋斗!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树立远大的理想,脚踏实地、有高度的学习责任心、按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事事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想到他人,努力学习、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全面发展,为社会和学校多做贡献。

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在学校、在社会、讲社会公德、提高自身文明素质,发扬风格,助人为乐,以点滴做起,为红中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学校,在社会,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让三月的春风吹遍校园,温暖师生的心灵,高举雷锋精神的火炬,必将使我们的校园、社会更加美丽,人与人之间更加融洽和谐。

共青团员、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让红星中学唱响“雷锋之歌”,时代需要雷锋精神,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团委、学生会

2005年3月1日

2.语文教学呼唤学科精神 篇二

学是塑造人的艺术。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写道:“没有人, 一切创造只是荒芜、徒然, 没有终极目的。”自然的最高目的是文化的人。中国文化灿烂古老, 博大精深, 语文教师作为传承祖国文化的人, 根本责任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和有文化气质的人。怎样履行这一神圣职责呢?我认为:其一, 语文教师自身要积淀一定的人文底蕴。学高为人师, 身正为人范。语文教师的作用, 说到底, 就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师若能厚积薄发, 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其二,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而语言本身是人的一种特性, 因而语言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没有语言, 就没有人文。因此, 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的感受、涵咏、领悟、运用为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灵动, 品味语言的气韵, 提高学生学习语言与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三, 语文教学应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没有情感, 就没有语文教学。从阅读学讲, 文章本是情铸成, 字字句句吐衷肠,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从写作学讲, 作文是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 情到深处文自工。语文教学应把人冲突, 还有文章的构思美、立意美、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等, 这些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意义。从教学审美主体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审美心理活动, 如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审美情绪以及审美灵感等。从课堂美的创造主体讲, 教师授课讲究教学艺术, 即教学活动具有可欣赏性、创造性和个性, 这本身就属于教学的审美范畴。因此, 说得直接一点, 语文教学就是在审美。

研究精神

语文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英国教育家贝克汉姆曾经强调:“教师拥有研究机会, 如果他们能够抓住这个机会, 不仅能有力地和迅速地推进教学的技术, 而且将使教师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我国语文教育是在研究与改革之中发展前进的。语文教师拥有研究精神就要把“研究”作为解放自己的武器。加强教学的全程研究, 形成自己的教学系统。语文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 老是照着专家、学者的法子去套, 而是在实践中开展研究活动。有了研究精神, 就能够走自己的路,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就能够在学生面前树立真实“自我”的形象, 做语文教学的主人。

3.语文教学呼唤“游戏精神” 篇三

师:你身子稍微向着同学们,但眼睛要看着我,因为你跟我辩斗。(学生按老师要求站好)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语速加快)此言差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一愣,迅速作出反应)此言差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众笑)

师:(语气加强)非然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机敏地)非然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众笑)

师:(摇着手)非也非也!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生:(抢上一步)非也非也非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众鼓掌,大笑)

师:不跟你啰嗦了!反正日初出近,日中时远。

生:你才啰嗦呢!就是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师:你胡说!日初出近,日中时远。日初出近,日中时远。

生:你胡说八道!日初出远,日中时近。日初出远,日中时近。(掌声,笑声)

师:看到了吧?这才叫——

生:(齐答)辩斗!

小语专家沈大安老师这样评价以上教学片段:贯穿其中的,则是一种“趣”的渲染和张扬。这种课堂之“趣”,既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自然呼应,更是王崧舟对诗意语文进行深刻反思之后作出的某种自觉回馈。此课对诗意语文的“唯美”“雅致”的解构乃至颠覆,基于一种深刻的“游戏精神”。这种“游戏精神”,无论从课堂的表现形态还是从深层结构审视,都给诗意语文植入了某种更为本质、也更为强大的精神基因,那是一种心灵自由的教学境界。综观当前对好课标准的剖析,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然而给语文教学植入“游戏精神”,追求并体现“心灵自由的教学境界”却是所有好课都应该具备的共性标准。课堂本就是学生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健全人格的生命之场。在这段生命的旅程中,学习就是一种游戏,一种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获取自身生命成长所必需的知识营养的游戏。这种“游戏精神”护佑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变得自由和愉悦,因而敢想敢说,会想会说,率性而为,团结协作,创造并丰富着幸福的童年生活。

语文教学需要这样的“游戏精神”。有一次我执教《争论的故事》,此文与《两小儿辩日》有“同工”之妙,我不禁眼前一亮,促成了下面的教学。

(学生练习着读课文中兄弟争论的句子,努力读出争论的语气。师指一名学生读,效果不是太好。其他学生纷纷举手,喊着:“我来我来。”)

师:(摇摇手)不忙举手。刚才我们练了一下,读得好多了,但还没达到最佳效果,请同桌之间再合作练习读一读,相信会读得更好。

(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读对话。师指名读,读得非常好)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我都想读了,不过我还缺少一个搭档,谁愿意跟我合作读?

(生纷纷举手,有的已经站了起来,大声喊:“我,我……”)

师:(将一名女生轻轻拉到跟前)你这么想做弟弟,就你来吧。(众笑)不过,跟我合作读是要增加难度的……

生:(吐了吐舌头)

师:害怕了?害怕还可以下去的。

生:(摇摇头)

师:有信心,好样的。请注意,我可能按照书中的句子读,也可能是自己的话,你这颗聪明的小脑袋要跟着我来。我做哥哥,我先开始——

师:(微笑、自信地)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

生: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了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

师:(肯定地)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

生:(皱眉、反问)鸭子不是可以烤了吃吗?皮香肉嫩,味道多美呀!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师: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不好。

生:你不对,大雁就该烤了吃,皮香肉嫩,煮了吃没味道。

师:你才不对呢,大雁煮了吃好。

生:胡说,大雁烤了吃好。

师:煮了吃好。

生:烤了吃好。

师:煮了吃。

生:烤了吃。

师:煮。

生:烤。

师:停,再不停下来哥俩就要打架了。(学生大笑)同学们,这就叫做——

生:争论!

应该说,三年级的学生对“争论”是有感性认识的,但这种认识是消极的、被动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唤醒学生沉睡的知识经验,再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把旧有的知识整合到新的知识系统中去,实现知识的更新、提升与积累。我在《争论的故事》中的这段教学,正是通过师生游戏式的争论,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心灵自由,在对文本创造性的朗读过程中,学生身临其境,直接参与到“争论”中去,感受是深刻的,体验是真实的,情感是愉悦的,相信这种生命拔节的脆响一定是悦耳的。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语文课堂在学生的童年旅程中理应是最斑斓的色彩。语文教师就是要将课堂变成学生涂抹生命色彩的画板,并通过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涂抹的兴趣,提供涂抹的方法,创造涂抹的智慧。也正因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直达学生精神与心灵的游戏精神,也无比强烈地呼唤着这样的游戏精神。(作者单位: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4.时代呼唤雷锋精神作文 篇四

三月春风暖神州,雷锋精神励人心。51年前的今天,伟大领袖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让雷锋这个伟大的名字家喻户晓、熠熠生辉。因为这个名字的出现,使三月五日这个平凡的日子,变得不再平凡,因为这个名字的出现,使雷锋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时代车轮高速运转,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时间细细品味和感受雷锋精神的实质,学习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永远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克己为公,顾全大局;在群众中,助人为乐,扶危济困,以他人困难为己任;在工作上一丝不苟,尽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面对人生挫折,乐观向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雷锋,是一座精神富矿,一个道德标杆,一种行为规范。他代表着先进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观,正确的价值观,他是一股源远流长的精神力量,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鲜艳旗帜。

5.中国呼唤人文精神阅读答案 篇五

19世纪,西方学者开始用“Humanitas”(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来专指文艺复兴时的那股文艺思潮。人文主义者把人的问题和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强调对人自身的关怀,崇尚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追求人的解放。这与中世纪把人看作神的罪人、神的奴婢大为不同。因此,文艺复兴运动也被称为“人文主义运动”。

陆云达:文艺复兴运动时的欧洲与中国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发生于欧洲封建社会末期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这场历时上百年的人文主义运动最终把人们的思想带出了封建社会,从封建时代的“以神为本”转向具有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从而为西方国家结束封建时代、走上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反观中国,两千年的奴化教育,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以官为本”的“官本位”文化,老百姓则是封建特权者的奴隶,并且心甘情愿。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是皇帝虽然退位了,而人们头脑中的皇帝并没有退位,袁世凯的复辟,也就成为必然。因此,在当时情况下,资本主义对于中国来讲是太先进,所以走不通。

吴光远:你说的很对。要在有两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中国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首先必须唤醒民众,把中国人从奴隶意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认识到人的尊严、人的权利和人的自由。也就是说,要从“以官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所以,孙中山言“共和政治,不是推翻皇帝便算了事”,“单换一块共和国的招牌,绝不得谓革命成功”。

不过,中国有了自己的文艺复兴运动或思想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掀开了时代新的一页。

6.呼唤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篇六

大争之世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其中的显学之一墨子一派声名鹊起,其鼻祖墨子更是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相比,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工匠精神”的光芒照耀着世人。

而作为“百工圣祖”鲁班,其流传给后世的,不单单是工具这么简单,正如墨子留给我们的并不单单是攻城工具,墨子留给我们的是闪耀着光辉的墨家思想,而鲁班留给我们的则是渗入血液的“工匠精神”!而大国的崛起,尤其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那种精益求精与对品质的忘我追求。

作为东阳木雕的典型代表和新锐传人黄小明大师,通过一双巧手,用东阳木雕概括和还原了鲁班的光辉一生,落地屏风《鲁班的故事》以木雕工艺品的形式表达了一位木雕大师对工匠祖师的无限崇敬,用现代的东阳木雕艺术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当代延续与传承!

《鲁班的故事》,工匠精神的最好表达

提到德国制造,“一块热气腾腾的蛋糕”、“可以传代”、“精密”……这些代名词不一而足。其实中国工匠精神又何尝不是代代传承,“奚仲造车”“干将莫邪”“赵州桥”……这一连串的名字,构筑了中国历史上的“工匠精神”。

而鲁班的故事最为家喻户晓,见诸于报端及各种传说,却鲜有更多的作品表现。黄小明大师深感“工匠精神”的缺失,遂用雕刀创作木雕工艺品《鲁班的故事》,以大型落地屏风的形式致敬工匠祖师。

鲁班的一生都在追求技术的极致,打造顶级品质。黄小明大师力作落地屏风《鲁班的故事》用画卷高度浓缩且精炼的描绘了鲁班波澜壮阔的一生,东阳木雕的技法在刻画鲁班其形、其态、其神,都入木三分;在讲诉其事迹、其历程、其创新发明上,都细致入微。黄小明大师正是以“工匠精神”的态度用手工温度,传递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时代呼唤新时期的“工匠精神”

东阳木雕经唐宋完善,至明清成熟,到达新时期木雕工艺品的火热收藏期,日益表现出更多的市场倾向,能够静下心来,用创新的理念,一刀一刀雕刻出精品者已寥寥无几,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呼之欲出!

黄小明大师以鲁班为原型创作的大型落地屏风《鲁班的故事》是东阳木雕木雕工艺品里的经典作品,它的出现即是对中国的工匠精神源头的一种追溯,更是以黄小明大师为代表的东阳木雕对这种精神的传承,更是对当下浮躁的市场氛围下一种鞭策。

东阳木雕的名满天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多少木雕界的泰山北斗,如“木雕三杰”毕一生之力;多少木雕界的精英新秀,如黄小明大师倾一世年华,血液中流淌着的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的奔腾不息,是对木雕工艺品立意与品质的最高追求!

大型落地屏风《鲁班的故事》即是黄小明大师对东阳木雕的一次献礼作,更是对艺术的一次最高致敬,它是传承中国匠人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用木雕艺术的最完美表达,是木雕工艺品里对鲁班祖师的崇敬与怀念之作,是新时代对“工匠精神”的最深切的呼唤!

7.学科育人呼唤发现型、创造型教师 篇七

一、不断提高在学科知识中发现育人元素的能力

学科与育人,其实是一对矛盾。在中小学,学科是指各门文化课,而育人则是指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学科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而育人的核心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口授、训练等方式直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却只能通过知识或技能的教学、创设情境乃至于个人的魅力等间接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态度或价值观。因而,学科教师必须学会寻找或发现能达成育人目标的元素。由此可见,解决学科与育人这对矛盾需要教师的高度智慧和不懈努力,而发现的能力正是教师智慧和努力的具体表现。

发现的能力,意味着教师对学科知识所包含的育人元素独具慧眼,这种能力,说到底还是源于学科教师对相关学科所包含的育人元素及其内容的专业敏锐性。而在现实中,有些教师由于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还未达到专业化的水平,因而,也就不善于发现学科中的育人元素。于是,课堂上就容易出现“指鹿为马”、牵强附会,甚至无中生有的笑话。就像一个拙劣的画家,“画虎不成反类犬”,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教师会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

又如,有位英语教师在教学西方“圣诞节”这节课时,由于缺乏圣诞节的由来及其庆祝的过程、价值或意义等方面的知识,她就节外生枝,扯了一大通中国春节的内容。其结果是,学生既没有从西方圣诞节中得到什么知识,也没有从中国春节中受到什么教育。殊不知,东西方文化中都有一些普世的价值观,如尊重传统、民族精神、文化认同、家庭观念、团结友爱等,教师只需把诸如此类的价值观发掘出来,让学生自主地理解和辨别便可。学科中的育人元素往往镶嵌在相关知识之中,它需要学科教师认真加以研究、挖掘并准确地表达。就像艺人雕玉,必须遵循玉石已有的纹路和特征,才能决定如何对玉石进行切磋琢磨。

再如,对于“内分泌系统中学习的传递和调节”这一内容,以往教师在讲到“肾上腺素”的特点和功能时,只着眼于知识点“激素”的落实,对于生命教育只是一笔带过。可是,徐向东老师却发现,将具体的激素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成为很好的生命教育题材,可以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众所周知,当我们遭遇危急情况时,会产生比平时大得多的力气,这与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有关,因为肾上腺素的作用可以使机体产生比较大的能量,产生应急反应以激发人的潜力,从而逃避危险,渡过难关。但是,当我们与别人发生矛盾时,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也会增加,如果这时候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后果:“我只是轻轻地推了他一下,他却摔得那么重”,或是“当一个人摔门而去时,他不会意识到身后的门会发出如此大的声响”,甚至还可能出现一些更为严重的后果。这一发现性的学科教学改变了以往重知识轻育人的状况,对学生的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而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独特的育人元素及其内容,这需要学科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从而有所发现和挖掘。

二、不断增强在学科教学中创新育人途径的能力

学科育人就是要打破学科与育人之间相互封闭或背离的状态,使两者相映成趣又相得益彰,从而创生新质。这也就要求学科教师具有创新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即发明新方法或做出新成绩的能力,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创新能力既不能凭空得到,也不必另起炉灶,而是学科专业能力的厚积而薄发,是学科教学驾轻就熟的自然表现。我们经常会看到,那些学科教学的内行在教授文化课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找不到一个育人的字眼,但字字句句、举手投足都饱含着育人的威力和魄力。相反,假如一个教师学科教学是穷于应付,那么,育人肯定也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学科育人的能手一定是纵横捭阖、运筹帷幄的创新型教师。

例如,小学语文第六册《荒芜的花园》一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贝尔太太美丽的花园吸引了许多游人前来玩耍,他们在花园里忘乎所以地嬉戏,从早到晚。受到影响的贝尔太太生气了,于是,她挂起一块牌子:私家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游人还是成群结队地前来,无奈,贝尔太太换上了新牌子:园内有毒蛇!这一招果然奏效,再也没人前来光顾她的花园了。然而,几年后,贝尔太太美丽的花园真的成了毒蛇横行的荒芜之地。贝尔太太开始怀念起以前嬉闹的游人了。对于这篇课文,按照《教学参考》,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上,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分享,了解到只有分享才会带来快乐。但是,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效果却是大相径庭。

教师A在讲解了课文后,教学目标也就算达成了。接着,教师自问自答:“同学们,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就是要学会分享。现在,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没有学生答理,就等于没有问题了。

教师B:先让学生谈谈对于课文的看法。于是,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谈论了起来。学生A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和生词,知道了‘荒芜’的含义,就是没有生机、荒凉、杂草丛生的意思。课文中的贝尔太太由于自私,不仅让自己原来美丽的花园荒芜了,自己心灵的花园也变得荒芜了。”学生B说:“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一座美丽的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那里种植快乐,自己也会快乐。”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也就达到了《教学参考》的要求。但是,教师B还不满足,她相信,学生们的思路才刚刚被打开,精彩还要继续。果不其然,又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大声地说:“我有不同意见!那些游人也不应该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通宵达旦地闹腾,贝尔太太年纪毕竟大了,需要休息啊!”这个学生的话语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手一个接一个地举了起来,有人表示同意,有人表示不同意,还有人居中调和,比如有个学生就说:“花园是贝尔太太的私人财产,她有权决定开放还是不开放。不过,我们倒可以向她建议,再换一块牌子,上面标明开放的时间。这样,就既可以保证她老人家的休息,也能够让游客观赏她的花园了。”

这哪里还是一堂普通的语文课,简直就是一场关于贝尔太太花园开放的“听证会”!学生们在表达对博爱、公平、正义等美好品德的理解和赞赏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当代社会公民的意识、责任心以及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讲堂变成了学生的讲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已远远超越了《教学参考》的标准和要求。

创新型教师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本成为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品德的蓝本。

学科育人,对于每个真心实意地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既是时时面对的矛盾,也是孜孜追求的目标。毋庸讳言,目前中小学教育在急功近利的思潮支配下、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学科教学没有能够很好地达成育人的目标,且已经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后果,其中就包括向大专院校输送“高分低能”乃至“品德低下”的毕业生。近年来,在多所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发生的高智商、高学历学生的伤害事件,以血淋淋的事实向人们表明:学科教学假如偏离了育人的轨道,那么一个学生书读得越多就可能越危险,学科教学甚至可能充当一些为非作歹者的帮凶。知名教授叶澜多年前就已指出,实施学科育人,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方向。

8.语文教学呼唤学科精神 篇八

星座原本是人们为认星方便,但占卜者把占星学与黄道12星座融合,世上的人们也便因其出生时相对应各星体落入黄道上的位置不同,而形成具有不同天性的群体。这原本就是带有迷信色彩的伪科学,却被一些自以为“时尚”和“新潮”的人们津津乐道。

“星座”代表性格的說法,作为人们茶余饭后娱乐休闲的调侃谈资本无可厚非,但过于在意和认真便大可不必。有教育专家指出,截至目前,没有科学研究能够证明星座学具有科学性,以出生日期定义人的性格更是无稽之谈。作为教书育人、传播文明的大学圣地,应当做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引领者与推动者,力避悖逆大学精神、纵容伪科学、误导社会观念的负面行为。更何况涉事学院本身就是“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或许,的确如校方回应的那样,“人以星聚”不过是该学院学生社团“科技创新协会”的自行组织,是在周末进行的座谈和趣味交流活动。而且同星座的学生聚在一起,也许更具“萌”和“潮”的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有组织的“人以星聚”,在客观上却有意无意地起到了强化学生“星座”意识的作用。“热衷和迷信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作为大学这种机构,显然不应当充当促使学生更加相信星座等伪科学的助推者。”这段针对学院“因星施教”的批评,同样适用于组织“人以星聚”的学生社团。

上一篇:语文《识字学词学句二2》下一篇:英语手指游戏及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