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的风险

2024-09-10

工程管理的风险(精选8篇)

1.工程管理的风险 篇一

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之构建

摘要: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当今全球商业银行所追求和实践的最佳风险管理标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缩短管理差距、提升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作为构建全面风险模式的重要一环和主要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基础作用。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控制等流程方面的现状,提出了基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风险管理流程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bY,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99(2011)0l一0084—0

3一、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特别是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浪潮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全球化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大和银行、巴林银行等一系列银行危机都进一步表明,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交织而形成的。自2004年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C()SO(Comx“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委员会颁布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等一系列国际协议、框架以来,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领域发生了巨变,即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从片面追求利润的管理模式,向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最大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从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向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管理方式转变;从侧重于对不同风险分散管理的模式,向对各类风险实行全面、集中管理的模式转变。它体现了面向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 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方位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以及全员的风

险管理文化等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正在并必将对整个金融领域产生深远和积极的影响。

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十年代以来,其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发展相当落后。直到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以来,为适应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的需要,在全面风险管理领域开始探索并积极实践,借鉴并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最佳捷径。2008年中国启动了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准备工作,并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现状

(一)风险识别环节

有效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但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和考验。风险识别主要关注的问题是:风险因素、性质以及后果,识别的方法及其效果。风险识别分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环节。由于风险处于多维状态,因此需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判断。制作风险清单分析风险种类是分析风险事件原因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风险识别一般使用专家调查列举法、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情景分析法、分解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方法等。在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下,商业银行的风险识别已开始运作,但是风险识别方法比较单一陈旧,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素质和能力比较低,过多关注信用风险的识别。对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缺乏有效风险识别。

(二)风险计量环节

风险计量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资本监管和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准确的计量结果需要良好的风险模型,例如针对信用风险的RISKME7FRICS、CREDIT~METRICS、KMV模型,针对市场风险的Ⅵ峡模型等。模型开发任务艰巨,难度在于其所采用的数据源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充足性,以确保最终模型真实反映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不同类别的风险选择适当的计量方法,基于合理的假设和参数。计量承担的所有风险,并尽可能准确计算可以量化的风险和评估难以量化的风险。商业银行还必须认识到各种计量方法的优劣,关注模型风险,采用压力测试等分析手段进行补充,并注意到银行自身需具备的有关条件。在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下,商

业银行的风险计量基本处于空白,个别模型处于开发中,采用模型的现实条件尚不具备,风险管理人员的能力与实际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三)风险监测环节

一般商业银行的风险监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监测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KRIS),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趋势,确保能将风险预先识别出来;二是报告商业银行所有风险的定性和定量评估结果,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或控制的措施及其效果和质量。满足不同风险管理层级和职能部门关于风险状况的多样性需求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构建强大、动态和交互的风险监测报告体系,对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意义重大,直接反映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在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监测初步实施,初步建立若干量化的监控指标,但不成体系,偏重于信用风险,未完全覆盖其他风险领域,尚缺乏对风险因素科学系统的评估,缺乏风险管理专业人员与信息技术运用的相互支持。

(四)风险控制环节

风险控制是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策略与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在日常风险管理操作中,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采取从基层业务单位到业务领域管理部门,最终到达高管层的模式。在目前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制度已经建立,分层级的风险控制的组织和人员已明确,从制度、技术、人员设置和教育培训等方面对业务单位和产品的关键风险点有明确揭示,初步建立起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但在经营目标和风险管理战略、措施的匹配性方面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事前、事中的风险识别和计量方法。风险控制的程序和体系需要进一步充实、优化。

三、基于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对策

在构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视角下,以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其他辅助部门为主体,实现对风险管理流程处理的科学分工和协调配合,实现系统、全面、集中和专业化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

(一)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构造增值型业务流程

首先从价值链分析法来看。商业银行应着眼于活动和流程对顾客价值的大小。对商业银行来说,绝大部分不增值的活动和流程多是不必要的审核与监督,以及折

衷协调等环节。这些活动对商业银行来讲并无任何价值附加,可全部删除,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和时间浪费。其次,业务流程设计不应局限于原有的组织范围内,原则上应超越组织界限,以最自然的方法加以灵活调整。此外,业务流程的设计应尽量采用并行而非顺序方式,这可以通过网络以及数据库技术,使许多需要共享的活动如新产品的开发和信用的评估等转为同步方式。

(二)以金融创新为中心,创建多样化业务流程

在设计业务流程时,应区分不同的客户群,以及不同的场合设计不同的流程版本,而不必事无巨细,以繁驭简。以标准化的流程来应付多样化的消费者,往往无法满足顾客在质量与时间方面的要求,商业银行流程再造强调在业务处理上应该具有灵活性。例如在贷款申请的受理上,可以设计出低、中、高三个风险类别的流程。经过初步信用审核后,对低风险客户可交由低风险流程小组以更为简化、迅速的办法处理;对于中度风险的客户则按例行的标准化程序加以办理;对于高风险客户,则须由高风险流程小组附加特殊的处理机制来分析和研究。

(三)超越组织界限,实现从职能管理到面向流程管理的转变

业务流程再造强调面向业务流程,将业务的审核与决策点定位于业务流程执行的地方,缩短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时间。提高对客户和市场的反应速度。也就是说,业务流程再造应不囿于现有的组织界限,而应专注于整个业务流程。业务流程设计不应局限于原有的组织范围内,原则上应超越组织界限。以最自然的方法加以灵活调整。在任用通才而非专业人员的情况下,许多跨部门的作业可以整合为一体。如在消费贷款申请的受理上,借助于一套精密的软件系统——专家系统的成功开发,把原来的信用审核员、估价员等专才的活动压缩为交易员一人的工作,减少活动的传递和重复.提高了流程的效率。也就是说,业务流程再造强调从整体流程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的目标,设计和优化流程中的各项活动,消除本位主义和利益分散主义。

(四)打破传统作业方式。实现业务整合各个部门的工作如果是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最终结果.就可以合并为一个工作组来完成,所产生的新工作不再围绕各自的具体任务,而是共同的最终结果。如商业银行目前正在组建和运作的各种业务处理中心(如贴现中心、个贷中心等)就遵循上述原则。通过成立工作团队和建立信息处理系统,几乎所有的相关工序都

可以同时进行,至少会以更灵活的方式进行.如可以将连续和平行式流程改为同步工程。所谓同步工程,是指多道工序在互动的情况下同时进行。而连续式流程是指流程中的某一环节只有在前一环节完成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即所有环节都按先后顺序进行。所谓平行式流程,就是将流程中的所有环节分开,同时独立地进行,最后将各工序的成果进行汇总组合。平行式处理的风险在于:虽然各工序按标准进行,但偏差总是难免。且所有的偏差只有最后才明确地暴露出来。连续式流程和平行式流程的共同特点是慢,即流程周期长。商业银行目前对信贷业务处理流程的改造,正是将连续流程改为同步流程的一种可贵尝试。(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增强风险监控的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审核与监督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凡是电脑能完成的都交给电脑去做,只有电脑不能完成或需要人工控制的关键环节才交给人脑去做。也就是说,大量日常繁琐重复的工作都可以交给电脑去做,人脑只做电脑无法完成的工作或需要人脑把关的少数关键环节。在传统的流程中,由于被分开来的工序较多,因此需要审核与监督来把分开的工序再“粘结”起来。而通过流程优化,组合多个工序,减少了连接点,增强了风险监控的有效性,减少了审核与监督。

(六)提供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问的单点接触

通过设立专职销售人员,使客户不再面临众多的业务柜台,只须与单人接触即可.提高了客户的便利程度,有利于商业银行实现交叉销售。新流程的设计.要 能够为顾客提供全面了解金融信息的客户经理,即使流程非常复杂分散,顾客仍能获得完整且迅速的服务。改革以后的业务流程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工作单位发生变化,即从职能部门变为流程执行小组,业务流程柔性化;第二,工作性质发生变化,即从简单的任务变为多方面的工作,工作性质多元化;第三,员工价值观发生变化,即从维护型变为开拓型,工作态度积极化。

2.工程管理的风险 篇二

项目风险管理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是指项目管理人员对可能导致损失的项目不确定性进行预测、识别、分析、评估和有效地处置, 以最低成本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建筑工程项目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典型的项目类型, 是项目管理的重点。建筑工程项日管理就是有步骤地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控制, 达到节约投资、缩短工期、保证质量的目的。建筑工程项目具有特定的对象、时间的限制、资金的限制和经济性要求、一次性、特殊的组织和法律条件、复杂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其中一次性特点与我们建筑施工企业通常所说的“项目管理”中的一次性提法直接相关。任何建筑工程项目作为总体来说是一次性的, 不重复的, 它经历前期策划、批准、设计和计划、实施、运行的全过程, 最后结束。建筑工程项目的这个特点对于项目的组织行为的影响尤为显著。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任务是利用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和合同措施, 在项目四大目标———投资、进度、质量和安全出现偏差时进行控制, 这就是目标控制。而项目的进展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 风险管理的作用在于积极主动地控制项目目标出现偏差, 即保障目标控制的实现。风险管理正成为工程项目管理日益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转移是项目风险管理的最新核心内容之一, 下文将以此作为探讨的内容。

二、建筑工程项目进行项目风险转移的方法

风险转移是指项目组将风险有意识地转给与其有相互经济利益关系的另一方承担的风险应对方式。转移风险, 包括向对方转移风险和向第三方转移风险。

1. 向对方转移风险, 主要指推行索赔制度。

工程索赔是一种权利要求, 其根本原因在于合同条件的变化和外界的干扰, 这正是影响项目实施的众多变化因素的动态反映。没有索赔, 合同就不能体现其公正性, 因为索赔是合同主体对工程风险的重新界定。工程索赔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重点在施工阶段, 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比如工程量变化、设计有误、加速施工、施工图变化、不利自然条件或非乙方原因引起的施工条件的变化和工期延误等, 这些都属于可计量风险的范畴。FIDIC红皮书关于工程索赔的条款已由第三版的1个分条款增加为5个分条款, 形成独立的主题。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关于工程索赔也作了相应的明确规定。这些索赔条款可以作为处理工程索赔的原则利法律依据。尽管工程索赔的解不是唯一的, 但却是可以计量的。利用合同条款或推断条款成功地进行索赔不仅是减少工程风险的基本手段, 也反映项目合同管理的水平。

对承包商而言, 不善于工期索赔必然导致工期延误的风险;不善于费用索赔必然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甚至亏本。实践证明, 如果善于进行施工索赔, 其索赔金额往往大于投标报价中的利润部分。因此, 树立合同意识、风险意识和索赔意识, 重视风险管理对降低工程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2. 向第三方转移风险。

包括推行担保制度和进行工程保险。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 风险转移是工程风险管理对策中采用最多的措施, 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是风险转移的两种常用方法。

(1) 推行保险制度。工程保险是指业主和承包商为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向保险人 (公司) 支付保险费, 保险人根据合同约定对在工程建设中可能产生的财产和人身伤害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工程保险一般分为强制性保险和自愿保险两类。保险是最重要的风险转嫁方式。

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 强制性的工程保险主要有以几种:建筑工程一切险 (附加第三者责任险) 、安装工程一切险 (附加第三者责任险) 、社会保险 (如人身意外险、雇主责任险和其他国家法令规定的强制保险) 、机动车辆险、10年责任险和5年责任险、专业责任险等等。其中, 建筑工程一切险和安装工程一切险是对工程项目在实施期间的所有风险提供全面的保险, 即对施工期间工程本身、工程设备和施工机具以及其他物质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 也对因施工而给第三者造成的人身伤亡和物质损失承担赔偿责任。过去, 一切险的投保人多数为承包商;现在, 国际上普遍推行由业主投保工程一切险。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 建筑师、结构;工程师等设计、咨询专业人均要购买专业责任险, 对由于他们的设计失误或工作疏忽给业主或承包商造成的损失, 将由保险公司赔偿。国际上工程涉及的自愿保险有以下几种:国际货物运输险、境内货物运输险、财产险、责任险、政治风险保险、汇率保险等等。

国际上工程保险的通行做法和特点是;保险经纪人在保险业务中充当重要角色、健全的法律体系为工程保险发展提供了保障, 投保人与保险商通力合作是控制意外损失的有效途径, 保险公司返赔率高且利润率低。

目前, 我国工程建设市场主要开展了建筑 (安装) 工程一切险, 职工意外伤害保险, 一些保险公司在江浙一带开展了个人建房工程险, 开始筹备开展设计责任险。一些利用外资工程普遍地购买了不同品种的建筑工程保险。国内重大工程购买相应保险的已经比较普遍。

(2) 推行担保制度。工程担保是指担保人 (一般为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商业团体或个人) 应工程合同一方 (申请人) 的要求向另一方 (债权人) 做出的书面承诺。工程担保是工程风险转移措施的又一重要手段, 它能有效地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许多国家政府都在法规中规定要求进行工程担保, 在标准合同中也含有关于工程担保的条款。

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 常见的工程担保种类如下:第一, 投标担保:指投标人在投标报价之前或同时, 向业主提交投标保证金 (俗称抵押金) 或投标保函, 保证一旦中标, 则履行受标签约承包工程。一般投标保证金额为标价的0.5-5%;第二, 履约担保:是为保障承包商履行承包合同所作的一种承诺。一旦承包商没能履行合同义务, 担保人给予赔付, 或者接收工程实施义务, 而另觅经业主同意的其他承包商负责继续履行承包合同义务。这是工程担保中最重要的, 也是担保金额最大的一种工程担保;第三, 预付款担保:要求承包商提供, 为保证工程预付款用于该工程项目, 不准承包商挪作他用及卷款潜逃;第四, 维修担保:是为保障维修期内出现质量缺陷时, 承包商负责维修而提供的担保, 维修担保可以单列, 也可以包含在履约担保内, 有些工程采取扣留合同价款的5%作为维修保证金。

以上四种担保是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常见的工程担保种类,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种:反担保、付款担保、业主无能为力担保、分包担保、临时进口物资税收担保、完工担保、差额担保、施工执照担保等。

3. 通过分包合同向分包商转移风险。

非保险型转嫁方式是指项目组将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通过合同的形式转嫁给另一方, 其主要形式有租赁合同、保证合同、委托合同、分包合同等。通过转嫁方式处置风险, 风险本身并没有减少, 只是风险承担者发生了变化。

三、小结

风险转移和风险回避两者都是试图减轻

参考文献

[1].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田利民.建设项目工程变更索赔的风险管理[J].中外建筑, 2004 (4)

[3].马守才.论建设工程中的索赔管理[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

[4].黄莺.工程项目索赔及索赔风险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5].陈惠新, 程仕标, 张臻.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与工程保险[J].中国工程咨询, 2006 (1)

[6].张树功.对推行工程保险制度问题的思考[J].甘肃金融, 2004 (3)

3.风险投资公司的筹资风险管理研究 篇三

[关键词] 风险投资 筹资风险

风险投资公司是指具有一定特質的金融中介人,它们具有识别新创企业或早期成长企业的能力,通过对其投入高风险资本、提供必需的专家技术、实施项目管理等,帮助企业成长,并以此获取报酬。由于风险投资的最大特点就是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风险投资公司要想获取高收益,增加风险项目的成功率,减少风险损失,必须加强对风险的控制。风险投资公司的筹资阶段是风险投资活动的起始阶段,对这一阶段进行风险管理就是要通过采用一系列风险管理技术,有效规避资金筹集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促进风险投资公司资金筹集工作的有序进行,最终建立适度的资金规模和合理的资金来源结构,为风险投资未来能够成功运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仅对风险投资公司的筹资风险管理进行探讨。

一、基本概念及内涵

1.风险的涵义

所谓风险,简言之就是事物的不确定性。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不确定性总是或多或少地伴随于人们的利益活动和经济行为之中,也即任何风险活动都是围绕利益进行的,风险就其本质而言是风险利益。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

2.风险投资的涵义

风险投资也叫风险资本、创业投资等,是指对创业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创业企业提供资本支持,并通过资本经营服务对投资企业进行培育和辅导,在企业发育成长到相对成熟后即退出投资以实现自身资本增值的一种特定形态的金融资本。其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风险投资是指投资者对任何有风险项目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投资者对初创企业(主要是高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并为被投资企业提供服务,以期望获取高额收益的目的。本文的风险投资指的是狭义的风险投资。

3.财务风险的涵义

对财务风险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通常被称为举债筹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企业利润或股东收益)带来的不确定性;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风险投资公司筹资风险管理问题

1.风险投资公司的特点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带动成长型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型投资方式,正以迅速发展的态势在我国出现。风险投资的具体运作是通过建立风险投资公司进行的。目前在我国虽然已出现了一批风险投资公司,但对于风险投资公司如何运作仍处于探索之中。风险投资公司是适应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在有利于提高比较优势的新的社会分工下出现的。由此决定了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方向是高科技产品。风险投资公司只有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比较优势,才能在比较优势下获得的高回报。高新技术产业之所以采取了风险投资这种新型方式,是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投资,资金需求量大,虽然回报率高,风险性也大,失败率也很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投资领域中有其特殊的投资规律和资本的运作方式,正是这种投资的特殊性,才决定了风险投资公司存在的必要性。

2.筹资风险的特点

筹资风险一般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带来的无法偿付债务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但由于风险投资对象多为中小型高技术企业,规模小、资信差以及它的高风险性,难以从银行、企业及证券市场等传统渠道获得必要的创业资金。因此筹资风险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无法逃避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筹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债务融资所导致的股东收益的可变性和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

(1)资金来源变化所造成的股东收益的可变性。根据资金成本等相关理论我们知道:在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利息率的前提下,企业的负债率越高,自有资金的收益率越高,股东的收益也越高;反之,在投资收益率低于负债利息率的情况下,企业的负债率越高,自有资金的收益率越低,股东收益不确定性越大。

(2)资金来源变化所造成的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由于债务融资必须要按事先的约定支付固定的利息,企业的负债率越高,需要支付的利息费用数量越大,企业丧失现金偿付能力的可能性就越大。

3.筹资风险的影响因素

风险投资公司筹资的风险主要与资金的筹集规模、来源渠道及其资金的结构等直接相关。资金来源主要有:富有的个人和家庭、政府、大企业资金、养老基金、金融机构以及外国资本等。根据资金的来源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现状,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的筹资风险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私人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存在很多障碍。主要是大多认为中国人传统心理决定了银行储蓄仍是当前多数人的首选,且私人资本太过分散,因此不能期望私人资本成为可行的融资来源;而且风险投资业务的中介机构不完善,没有具有全面准确的科学知识、技术、信息、经验和技能作为支撑并有一定数量、为投资人提供智力服务并按市场机制独立运作的专业机构;当前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存在问题、技术转化环境不良、信息指导不力等。

第二,政府过分参与投资模式不合理。对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入,“官办官营”的投资模式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政府作为风险资本主要来源的不合理性和不可行性。

第三,养老基金难以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世界各国养老基金都是风险资本的一个重要来源。然而,在目前的国内,由于政策法规的限制,社会保障基金还无法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领域。

第四,金融机构进入投资领域受到限制。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也提供了一定的风险资本。在国内,由于现行保险法的限制,保险公司的资金难以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同样,商业银行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也受到了类似的限制。

第五,外资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政策不够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只要相关法律和政策的配套措施能跟上,进入中国的外国风险资本一定也将非常可观。

(2)资本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是指公司中各个资本要素额占总资本额的比例,或者说,长期负债占总资本额的比例。确定最佳资本结构是公司一项重要的筹资决策,即为实现股票价值最大化而有效组合债务、优先股及普通股。企业的资本成本就是企业利用不同融资工具筹集资金的平均成本或总的代价。风险投资公司的资本结构面临着: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安排不合理;筹资期限与投资期限结构不匹配;债权筹资与股权筹资结构不合理等不合理因素。这必将影响到风险投资公司的筹资风险的发生。

4.筹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通过以上的分析,关于风险投资公司筹资风险控制的措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控制措施:

(1)选择筹资渠道,控制筹资风险

风险投资由于筹资渠道的狭窄,以及筹资渠道障碍的因素的影响,是风险投资公司筹资风险的关键所在。这样选择理想的筹资渠道就成了风险投资公司的首要任务。当前在我国拓宽筹资渠道,主要有:

第一,重点培育以上市公司为主导的风险资本供给机制。我国目前处于风险资本发展的初创阶段,大企业是我国现阶段风险资本第一供给主体。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各行业的大型企业,资本实力雄厚,公司的治理能力和风险投资的参与意识也较非上市公司强。上市公司参与风险投资,不仅可以拓展风险资本的来源,改变我国目前风险资本供给规模小并由政府为主导的格局,而且能够通过参与风险投资调整其产业结构,培养新的增长点。

第二,鼓励证券公司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风险投资。由于证券公司有着优秀的人才,具有参与风险投资的人才优势;证券公司作为直接投融资的中介,在长期的投融资过程中,与商业银行、大型企业集团以及上市公司等已经建立了密切合作的工作关系,具有参与风险投资的投融资优势。

第三,适当放宽对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投资的法律限制。我国的《养老基金管理办法》、《保险法》和《商业银行法》等法律制度都对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进行了限制。在这些法律制度的约束下,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等资金还不能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因此,应对现行的法律制度进行合理的修订,放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限制,允许它们参与风险投资,但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同时对他们参与风险投资进行一定的监管和监督。

第四,建立有效的信用保障體系。在信用普遍恶化和信用秩序严重混乱的条件下,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很难将各路风险资本引导到风险投资领域。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供给机制,当务之急是加快完善信用体系,强化社会信用秩序。

第五,对外资的运用要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对于我国加入WTO以后,利用外资已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境外资本不仅可以解决我国资金紧张的局面,还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当前利用外资的光明前景下,更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保证我国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是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2)优化资本结构,降低筹资风险

研究企业资本结构的出发点是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如何控制资本成本。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获得资本,从利用纯粹的债务融资到完全的股权融资。为了获得资源,就需要支付一定的代价。不同的融资手段需要支付的成本是不同的,比如债务融资需要固定偿付本金和利息,股权融资需要支付红利,或者使投资者获得资本增值。结合风险投资公司的自身特点,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优化资本结构:

第一,长短期筹资的比例要合理配置。风险投资公司应该根据长短期筹资本身的特点和风险性质来合理地配置长短期筹资,降低筹资风险。

第二,筹资期限与投资期限相结合。风险投资公司在筹集资金时必须对资金的使用时间进行合理预期,根据资金需求的具体情况,恰当地安排资金的筹集时间,适时获得所需资金。否则,容易出现或是由于过早筹资形成资金投放前的闲置增加利息支出;或是因资金到账时间滞后,错过资金投放的最佳时机,造成经营损失。

第三,优化债权/股权结构。风险投资公司本身的业务特点决定其资本流动性非常差,因此更需要一个稳健的债权/股权结构。相关的理论,我们以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作为评价风险投资公司债权/股权结构是否最优的评价标准,使公司资产价值达到最大的资本结构,同时也是使公司资本加权成本达到最小的资本结构。

三、结论

筹集风险资金是风险投资运作流程的起点,风险资本的筹集在风险资本的运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风险投资具有流动性差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以保证风险投资家不断对原有项目再投资和对新项目投资。本文通过对风险投资公司的筹资风险的来源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指出风险投资公司的筹资风险的控制措施,给我国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筹资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金锡万:企业风险控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彭韶兵: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3]杨艳萍:风险投资的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分析[J].经济师,2003

[4]李延波:风险投资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5]党夏宁:风险投资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4.工程管理的风险 篇四

出口信贷,指在大型设备的出口中,一国政府为了增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对出口产品提供利息补贴、出口信用保险和贷款担保,鼓励本国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给本国出口商或者外国进口商较低利息的贷款,从而解决出口商资金不足或进口商支付货款的问题。

福费廷,指在远期付款的对外贸品中,货物装船后,出口商将经过开证行或者保兑行承兑的信用证项下的款项,向出口商所在地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无追索权的融资。

5.公路建设工程的风险管理 篇五

冯兴吾 汪长海 方松林

公路建设工程中出现的事先不确定的内部或外部的干扰因素,谓之风险。任何公路建设工程都存在风险,如工期延长、成本增加、计划修改等,这些都会造成经济效益的降低,甚至公路建设工程的失败。正是由于风险会造成很大的损害,风险管理已成为公路建设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良好的风险管理能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和管理水平。

一、公路建设工程的风险管理的内容

1、公路建设工程中各个过程的风险管理

从项目的立项到项目的结束的各个过程,都必须进行风险的研究与预测、过程控制以及风险评价,以求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以及积累经验和教训。

2、公路建设工程全面风险管理

多年来,人们在风险管理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在公路建设工程的各个部门都存在的风险,有的风险相互叠加放大,有的风险相互抵消而减少。因此,公路建设工程不能只从某个环节、某个部门的角度来考虑风险,必须根据风险组合的观点,以贯穿整个公路建设工程的角度看风险,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如工期、费用、质量、设计能力、市场、信誉等。

3、公路建设工程风险的全方位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企业的目标,即公路建设工程中业主、承包商、监理的目标。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等4个目标。第二个维度是全面风险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等8个要素。第三个维度是企业的各个层次,即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各分公司面临的共同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环境和移民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如在BOT项目中,政治风险的主要构成为政局的稳定程度、政策变动因素、项目所在国与东道国的双边贸易关系等。

4、公路建设工程全面的组织实施

全面风险管理8个要素都是为企业的4个目标服务的,企业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4个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以上8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

二、公路建设工程的主要风险构成1、工期风险

表现为造成局部的(工程活动、分项工程)或整个工程的工期延长,不能及时投入使用。如业主在公路建设工程合同签发前或实施中,未按合同规定时间解决征地移民问题、提供“三通一平”,未按公路建设工程合同规定及时供应电、水,未按公路建设工程合同规定及时提供各种合格的主材等。

2、费用风险

包括财务风险、成本超支、投资追加、报价风险、收入减少等。费用风险主要受以下4个方面影响:①经济发展规划。其中包括银行利率、信贷管理制度、货币兑换比率等。②市场情况。其中包括价格风险、竞争风险和公路建设市场的需求风险等。③电力输送情况。其中包括自发电、国内输送电、省内输送电等。④承包商的施工能力。其中包括承包商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成本以及经营情况。

3、质量风险

包括材料、工艺、工程等不能通过验收,工程验收不合格,经过评价工程质量未达到标准和要求等。

4、设计能力风险

主要表现为公路建设工程完成后未能达到施工设计要求。设计量的大小是设计质量高低的必然反映,所以把好设计关,是有效控制变更量的首要途径。如在时间过于紧迫,勘察成果质量不高的条件下,设计人员若依据这些质量不高的勘察成果来设计,其设计的质量也必然不会高。设计时间过紧,设计工作难以做到周密,各专业协调不够,会出现漏项、错误,其结果欲速则不达,反而使设计修改多,增加了投资,延长了工期,索赔率会增长。

5、市场风险

公路建设工程完工后达不到预期的市场份额,没有竞争力。如北京市五环路投资人民币20亿元,计划20年收回投资,但实际上每天车流量未达设计要求的五分之一。

6、信誉风险

可能对企业的形象、信誉造成损害是信誉风险。如业主未按公路建设工程合同规定及时对承包商支付工程价款而应承担的违约责任;承包商未按公路建设工程合同的技术要求,造成工程质量有缺陷,包括工程验收时发现不合格的情况;虽经返工但达不到技术指标要求,但结构稳定,不影响其基本功能。

7、人身伤亡以及工程或设备毁损的风险

一般来讲,施工设备由承包商自备,但由于有的公路建设工程量巨大,工期紧,坚持大型专用施工设备由承包商自备确有困难时,业主购买后可有偿、无偿提供给承包商以确保工期,减轻承包商的压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合同总价。施工设备风险包括未按合同的规定时间进场、使用过程中出现机械故障及配件供应不及时等。

8、法律责任风险

法律责任风险是指法律的完善程度和变动情况给公路建设工程带来的风险,包括专门设计和规范公路建设工程的法律文本内容的变更等。也包括出现金融、工期和费用索赔等纠纷时,能得到及时仲裁或处理,保障业主的建设和经营权、投资受益和抵押权。法律责任风险的主要构成是法律完善程度、项目违约法律条款。

9、环境风险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包括气候条件、气象变化情况。公路建设工程所在地区的温度、湿度、降雨雪量、风力、晴雨天数、日照指数,特别是自然灾害情况,如地震、洪水、风暴及海啸。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高致病禽流感等也应视为自然灾害情况。

三、公路建设工程的风险控制

1、从公路建设工程整体利益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发挥各方积极性

公路建设工程的风险是时刻存在的,如果公路建设工程的项目参加者都不需承担风险,相对来说也就不存在责任,没有责任就没有工作的积极性。如果取成本加酬金合同,承包商则没有任何风险责任,那么他会千方百计地提高成本以获取工程利润,最终将损害工程整体效益;如果承包商承担全部风险,为防范风险,他必然会提高报价,加大预算,此时业主无须承担风险,最终仍将损害整体利益。

2、公路建设工程责、权、利均衡

一是公路建设工程的风险责任和权力应是平衡的。承担责任也应该享有权力,同样,如果已有某种权力,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是风险与收益要对价。对于风险的承担者,应享受风险控制获得的收益和机会收益。

三是风险承担可行性,风险的承担应当拥有预测、计划、控制的条件和可能,有迅速采取控制风险措施的时间、信息等,只有这样,公路建设工程的参与者才能理性地承担风险。

3、公路建设工程应回避大的风险,选择相对小的或适当的风险

对于那些可能明显导致亏损的项目就应该放弃,而对于某些风险超过其承受能力,并且成功把握不大的公路建设工程应当尽量回避。

4、公路建设工程应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和完善的组织措施

为减少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应选择有弹性的、抗风险能力强的技术方案,进行预先的技术模拟试验,采用可靠的保护和安全措施。对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应选择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采取有效的管理组织形式,并在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严密控制。

科学规范计划变更。为了调动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在给予一定时间、空间的前提下给予其一定的压力,业主与勘察设计单位签订限额设计协议、供图协议,优化设计管理办法,制定合理化建议奖励办法,对工程质量、工期投资控制有功人员给予奖励,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要通过建立设计指标,选择方案优秀、报价合理,信誉好、素质高、技术服务周到的设计单位,与其签订设计委托合同。

编好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应由业主自身编制或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设计院编制。招标文件指招标设计、投标须知、合同格式、商务条款(一般合同条款、专用合同条款)、招标书格式、工程量报价单以及投标报价所需的辅导资料、技术资料及该合同的标段划分说明等。招标文件是合同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业主对投标者就该合同工程发出的要约,也是对投标者对其响应和承诺的依据,是选择中标者的条件要求。因此,业主要给招标文件编制一个合理的工作周期,合同条款尽量引用合同范本的条款,合同文件应请专家会审,标段划分应科学,各标段基本是独立的,避免施工干扰。

5、公路建设工程的业主应要求对方担保并购买保险

对于合作伙伴在公路建设工程中可能产生的资信风险,可要求对方出具担保,如由银行出具投标保函,合资项目政府出具的保证,履约保函以及预付款保函等。

提出合理的风险保证金。在报价中增加一笔不可预见的风险保证金,以抵消或降低风险发生时的损失。

对于一些无法排除的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方法解决。因为公路建设工程合同中虽然规定了业主和承包商的权利、义务,也明确各自承担的风险,但在公路建设工程合同实施过程中预先无法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不可抗力等造成的损失是可能会发生的。因此,可以根据公路建设工程合同的规定购买工程保险、财产保险等保险,以转嫁风险减少损失。

6、公路建设工程应加强风险的预警工作

在公路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和动态,捕捉风险的前期信号,以便更好地准备和采取有效的风险对策,对抗可能发生的风险。

7、公路建设工程在风险状态下应实施危机管理

在公路建设工程风险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以控制风险的影响,是降低损失,防范风险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6.护理风险的管理论文 篇六

1.1院方因素

(1)规章制度不够完善。规章制度是工作规范化的基础保障,是科学操作工作流程的重要依据,我国大多数医院目前直接照搬国家的护理规章制度,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变通,院方应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院的规程,并严格执行。

(2)缺乏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机制能够有效的预防、控制医疗纠纷,但大多数医院在此方面存在欠缺,一旦发生医疗事故,没有相应的紧急处理方法,事故很容易进一步扩大。

(3)医院设施设备不配套。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满足产科护理工作的需要,但是由于经费等原因,部分器械相对陈旧,再加上器械故障维修不及时等都会降低护理工作的水平,产生安全隐患。

(4)护理人员短缺。产科不仅要护理产妇,更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来照料新生婴儿,面对什么都不懂的婴儿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与时间,可是人员的短缺会造成现有护理人员工作量加大,工作时间延长,得不到适当的休息,疲劳工作容易出错。

1.2护理人员因素

(1)技术不扎实

护理技术如产后观察,乳房护理,新生儿观察,婴儿保暖、沐浴,婴儿头皮静脉穿刺等都需要扎实的技术,需要通过长期的实际操作,经验积累才能做到护理工作的及时准确,保证母婴安全。

(2)个人素质不高

护理人员工作不够仔细谨慎,责任心不足,对规章制度执行不严,如观察不到位出现异常未能及时通知主治医师;发放药物错误或者未能按时发放;更有甚者报错婴儿等事故。

(3)记录文书不够仔细

产科的护理工作记录常常会因为急诊分娩或者抢救新生儿而耽误,再加上护理工作繁琐,基本的文书登记更加不受重视。但是文书是一项关键的评价依据,要做到字迹清晰、时间准确、记录详尽、责任到人,保持文书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文书是最可靠的证据。

(4)医患沟通不顺畅

产科护理的特点不仅要护理产妇的身体健康,更要注重产妇的心理变化,产妇由于特殊时期,情绪相对不太稳定,家属也处在焦虑状态,如果此时的告知、解释不及时准确,不能选取合适的沟通技巧,很容易引起产妇的紧张、恐惧,造成家属误解,一旦发生意外就会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1.3患者因素

部分产妇对于医生的嘱托不认真对待,不按时服药,不遵医嘱,擅自外出,有可能会发生跌倒受伤等意外,有些产妇与家属对医院不信任,“宰客”心理时常存在,抗拒检查,不配合治疗;另外产妇与家属对医院护理人员的期望过高,觉得应该事无巨细、百般呵护,容易形成心理落差,产生不满。

2.安全管理建议对策

护理安全工作直接影响着护患关系,对患者的人身安全以及医院的经济社会效益都至关重要,科学的管理方法能够有效的规避护理风险,减少护理纠纷,防患于未然。

2.1加强医院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医院就医环境引进应用先进的设备仪器提高了孕产妇的就医保障,同时要对现用设备定期检查测试及时发现问题,以保证设备故障时能得到有效的维修,确保仪器设备数据的科学性,确保诊断无误;孕妇行动不便,因此病房设置布局要合理,走廊过道中不得有障碍物,灯光光线应充足,地面保持干燥,可张贴一些生产相关小常识和鼓励性言语,创造一个安全又温馨的环境。

2.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无规矩不成方圆,院方应挖掘本院体制中的漏洞与不足,加强相关护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完善规章制度和各岗位职责,规范护理操作与流程,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可以在产科设立安全管理小组,利用查房、例会、总结等时机展开讨论,交流护理心得,并对护理中的违规操作及时通报,纠正偏差与错误,减少护理风险。

2.3展开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

(1)风险意识培训通过讲座、专家培训、网络平台等对产科的护理人员包括实习人员和陪护员进行统一的护理安全、护理卫生法规的教育宣传,制定相关危急重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流程,让全体护理人员能够自觉遵守规定,养成主动维护护理安全的思维模式,提高工作风险预见性。

(2)技术知识培训专业的护理知识以及娴熟的护理技术是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可以组织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行培训、参观,学习先进的护理技术,掌握丰富的护理知识和经验,参加护理急救模拟训练,开展教学分析探讨患者病情,解析护理中的难题,防范护理缺陷。

(3)沟通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技能、说话技巧,时刻注意观察产妇动态,多与产妇交流,缓解其紧张情绪,切实履行各项告知义务,做好健康宣传教育,改善护患关系。

2.4合理调配人力资源,补充护理队伍欠缺,科学安排班次,避免工作过劳。

7.工程管理的风险 篇七

一、国外研究阶段

迄今为止, 国外的Va R方法的研究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 初步形成 (1994年前)

1952年, 马柯维茨 (Markowitz) 发表了《资产组合选择》, 标志着现代组合投资理论的开端,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可以认为是Va R思想方法的渊源。马柯维茨最早采用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率 (均值) 和用方差 (或标准差) 代表的风险来研究资产组合和选择问题, 根据每一种证券的预期收益率、方差和所有证券间的协方差矩阵, 得到证券组合的有效边界, 再根据投资者的效用无差异曲线, 确定最佳投资组合。马柯维茨的理论在计算投资组合的收益和方差时十分精确, 但是在处理含有许多证券的组合时, 计算量很大, 其后继者致力于简化投资组合模型。在一系列的假设条件下, 威廉·夏普 (William F.Sharp) 等学者推导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并以此简化了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模型。由于夏普简化模型的计算量相对于马柯维茨资产组合模型大大减少, 并且有效程度并没有降低, 所以得到了广泛应用。夏普的资产优化组合模型对马柯维茨模型进行了简化和扩展, 但是仍然继承了马柯维茨对风险的定义。

70年代末, 信孚银行开发的资本风险调整收益系统RAROC (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 是Va R思想方法的另一渊源。RAROC定义为:一年内应付99%的最大预期损失所需要的资本。它只采用一年为测量时间段即后来所说的持有期, 同时在概率水平即置信水平的意义上预测投资组合损失, 这样就能使得不同投资组合的比较更有意义, 而Va R方法就是获取了RAROC的这种思想。由此, Va R思想方法初步形成。

在1993年, G30 (Group of 30) 小组在研究金融衍生品种的前提下, 发表了题为《衍生产品的实践和规则》的报告。在报告中, 提出了度量金融市场风险的Va R模型方法已经成为目前金融界测量市场风险的主流方法。

(二) 广泛应用 (1994年-1997年)

从1994年到1997年, Va R思想方法正式形成并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风险的测量。1994年, J.P.Morgan银行首先推出了基于Va R的市场风险度量系统———Risk Metrics, 给出了计算Va R的方法。具体为在正态分布的假设下, 不同的用户只要将自己的金融产品头寸状况与系统提供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及相关参数值相结合就可以建立自己的Va R计算系统, 从而使Va R方法以一个共同的标准进行应用。J.P.Morgan银行曾表示, 发布这一系统的动机是“为了给需要者提供可以比较市场风险的标准”。由此, Risk Matrics系统的发布标志着Va R方法模型的正式形成。Risk Metrics由于正态分布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如参数的估计简单易行, 分布的可加性, 其方法一直被广泛地使用。1995年4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同意具备条件的银行以内部Va R模型为基础, 计算市场风险的资金要求, 1996年8月, 美国银行监管会采用1988年巴塞尔协议中提出的市场风险修正案 (MAR) , 该修正案规定商业银行进行大宗交易时, 其备用资本要超过其面临的市场风险, 而市场风险资本备用额根据Va R的方法予以估计。1997年, 菲利普·乔瑞 (Pilippe Jorion) 出版了《VAR:风险价值———金融风险管理新标准》一书。此书总结了Va R思想方法自研究以来一直到1997年的所有重要成果, 并指出了Va R方法的重要实际应用如信息披露、资源配置和绩效评估三个方面。此书还介绍了应用于银行、保险和各类衍生产品风险评估的Va R模型的四种计算方法:历史模拟法、德尔塔正态分析方法、结构化蒙特卡罗法和压力检验法 (stress testing)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Va R思想方法的进一步成熟。之后, 虽然又出现了许多其他不同的Va R方法, 但大多数是围绕着此本书介绍的基本方法进行扩充和改进。

(三) 继续发展 (1997年至今)

从1997年至今, Va R思想方法继续发展, 新的Va R计算方法不断涌现, Va R的计算准确度不断提高。Va R模型需要满足正态分布的假设条件, 这一假设从某一角度反映了金融数据的一些近似特征, 而正态分布的假设也确实降低了计算的难度。而一些学者对大量历史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 收益率序列分布常常表现为不同于正态分布的偏度、峰度, 实际的资产收益较之正态分布呈有突出的“尖峰厚尾性”。而Va R方法关注的是收益曲线“左端”尾部事件的概率特征, 按照正态假设进行计算势必会加大Va R计算值的误差。1999年, Ralf Prinzler用神经网络对Va R的可靠性进行了考察, 2000年, Bartlmae和Rausche又利用神经网络变动率对此进行研究。1999年, Pichler和Selitsch用泰勒展开式对期权价格变动进行模拟, 更多的学者利用极值理论对收益曲线的“左端”稀有事件进行考察研究。因此极值理论日趋成为近年来用于改进Va R模型预测的热门方法。

二、国外研究的经典文献

具体来说, 国外学者对Va R的研究, 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对Va R自身的分析与评价和Va R在各个领域内的应用。

(一) 对Va R自身的分析与评价

1. 研究综述。

在对Va R自身的分析与评价方面, 最常用Va R模型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参数方法、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罗模拟法, 它们各有优缺点。Hendries (1996) 、Chew&Lilian (1996) 、Duffle&Pan (1997) ) 等对计算Va R的三种最常用方法—历史模拟法、参数方法、蒙特卡罗模拟都做了很好的综述。

参数法是计算Va R时常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基于对资产报酬的方差—协方差矩阵进行估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J.P.Morgan银行的Risk Metric方法, 其重要假设是线性和正态分布假设。

历史模拟法从历史的收益率序列中取样, 使用真实价格。允许非正态分布, 能够说明厚尾问题 (Dowd, 1998) , 避免模型风险。正因为其稳健性和直观性, 巴塞尔协议1993年条款采用历史模拟法作为市场风险的基本度量方法 (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1993) 。它的缺陷在于其基本假设是过去能反映不远的将来。

蒙特卡罗法是计算Va R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能说明大量风险, 包括非线性价格风险, 波动性风险, 甚至模型风险。它还考虑了波动率的时变性、厚尾和极端事件等。蒙特卡罗法的最大缺陷是计算量太大及它依赖于选定的随机模型。

许多研究发现金融资产的回报服从正态分布, 具有分布的厚尾性、波动的集聚性 (异方差) 等特征。如何刻画资产收益分布的厚尾特征及如何应对资产收益非正态分布时的参数估计, 提高Va R模型的预测准确度, 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并不断改进。Risk Metrics (1995) 在其第一版技术文件中对Va R的原理做了详细的阐述, 包括参数法、历史模拟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具体Va R模型的原理说明, 是国际上对Va R的研究走向成熟的标志。Risk Metrics (1996) 与Reuters连手完成了第二版的技术, 在第一版技术文件基础上对非线性期权头寸的风险计量方法与如何处理实际分布的非正态性进行了补充。Butler和Schachter (1996) 提出了基于核估计的历史模拟法。基本思想是:首先用高斯核估计的非参数方法得到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概率密度和累积概率密度, 然后求出收益分布的各阶统计量的概率密度, 由于不是使用分析方法得到的概率密度, 所以可以使用高斯的Legendre积分求得次序统计量概率密度的各阶矩, 均值等于Va R, 方差为Va R估计的标准误差。Hull和White (1998) 提出了另一种调整历史数据的历史模拟法, 调整的方法是用当前时期的波动率与历史波动率的比值对历史数据进行相应调整, 使其可以使用较长时期的历史数据;Dowd Kevin (1999) 提出了不是对整个资产组合收益率分布建模, 而是只对收益率尾部分布超过某一较大阀值 (Threshold) 的数据进行建模进而计算Va R值的极值模型;David Li (1999) 在原有二阶中心矩的基础上提出用分布的三阶中心矩、四阶中心矩确定置信区间的方法。结论认为可以建立置信区间与分布的二阶、三阶、四阶中心矩的函数关系, 置信区间与四阶中心矩正相关, 与三阶中心矩绝对值负相关, 文章以汇率日数据为样本对12种主要汇率进行了返回测试, 结果发现模型能够比基于正态分布假设的模型更好地捕获极端情况;Pierrc Giot探讨了ARCH簇的多种分布假设下的VAR模型;Jean-Philippe Bouchaud和Marc Poters (2001) 提出如何利用金融资产波动的非正态特性去简单地计算复杂的非线性组合的Va R;Guermat和Harris (2001) 提出了一种稳健型的指数加权移动平均Va R模型;Campbell, Huisman和Koedijk (2001) 将Va R风险管理模型应用于资产组合选择和资本资产定价, 通过理论推导得出在资产组合收益率呈正态分布且无风险利率为零的假设条件下, 基于Va R风险管理模型的资产组合选择将会得出同均值-方差模型完全一致的结论, 而且还通过实证分析对基于历史模拟Va R风险管理模型的资产组合选择结果同基子收益率正态分布假设的均值-方差模型资产组合选择结果进行对比。此外, 部分学者也提出了一些非参数估计的方法, 如Hutchinson的学习网络—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Rubinsteins的隐含双叉树, Mark Broadie、Jerome Detemple、Eric Ghysels and Olivier Torres的核回归估计法, David Bates的非线性广义最小二乘法等。

面对不同Va R计算方法, 众多学者开始研究如何评价和比较各类Va R模型。主要有两类模拟比较工具。第一类是指标工具, Engel和Gizycki (1999) , Bredin和Hyde (2002) 在比较各Va R模型时分别都采用了Hendricks (1996) 提出的均值相对偏差 (MRB) 和均方根相对偏差 (RMSRB) 两个指标, Sinha和Chamu (2000) 提出了一种滚动的绝对平均百分比误差 (RMAPE) 指针用来衡量模型的准确性;第二类是检验工具。这类工具主要是通过假设检验的方式接受或拒绝一个Va R模型。Angelidis (2004) 对希腊的股票市场进行建模分析, 最终得出在99%的置信水平下, 历史模拟法对Va R计量的最有效方法, 而在较低的置信水平下, 各种模型得到的结果大多相近, 并没有任一模型表现出明显的优劣势。自从Kupiec (1995) 提出了其经典的Kupiec检验之后, 研究以这种方式来评价Va R模型的文献最多。从大量的实证研究来看, 各方法结果差异很大, 而建模方式以及各个不同市场的具体情况, 可能都是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因此, 到目前为止, 哪一种Va R模型是最优模型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2. 研究成果总结。国际上对Va R的主要研究成果可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 对Va R模型的改进。自摩根公司发明Risk Metrics系统以来, 国外学者对Va R进行的广泛的研究和改进, 针对金融市场的千变万化, 像EWMA、GARCH、PGARCH等各种模型和改进方法已经应用到Va R改进过程中。国外学者虽然在不断的改进计算方法以追求更加的精确度, 但金融事件的小概率事件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研究的深入。目前学者在利用极值方法改进技术的精确度, 争取在小样本的情况下也能比较准确的度量出风险的大小, 以便对风险进行控制。将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方面的方法引入Va R模型, 是Va R方法今后发展的方向之一。

(2) 对Va R模型应用领域的扩展。J.P.Morgan, Bank o America, Bank of Montreal, BZW, Deutsche Morgan Grenfell, KMV Corporation, Swiss Bank Corporation, Union Bank o Switzerland (1997) 已联合开发出了用于度量信用风险的Va R模型Credit Metrics。基于Va R模型将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风险的计量纳入统一的框架, 进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也是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

(二) Va R在各领域的应用

很多学者在他们的文章中介绍了Va R被交易商、非金融机构、机构投资者、银行及保险公司监管者以及外汇交易部门监价者广泛应用于投资组合、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分析中。其中最著名的是J.P.Morgan集团开发的Risk Metrics风险管理系统。利用这一系统, 公司一线业务人员在每天下午提交一份简短的报告给总裁, 指出整个银行范围的投资组合在未来24小时内的风险和潜在损失是多少。1995年4月, 巴塞尔委员会宣布, 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要求必须建立在Va R基础上;1995年12月,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建议, 上市交易的美国公司在披露其信息时应将Va R作为一项重要指标;1996年6月3日, 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的资本充足率框架》 (征求意见稿) , 提出了“标准化方法”来约束市场风场, 同时也允许各银行采用自己设计的Va R模型确定所应设置的充足性资本水平。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 (FASB) 制定的FAS133号准则于2000年6月开始实施, 也鼓励及时计算并披露Va R等风险的量化信息。Va R在国外己被广泛地应用, 应用性的研究也很多。Va R模型的完善和改进逐渐成为研究的主题, 如Va R的检验, 均值、方差的估计, 分布的改进, 分布的厚尾现象, 投资组合的Va R, 期权的Va R等。但是, Va R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如它主要衡量市场正常变动情况下市场风险的有效测量, 不能处理金融市场处于极端价格变动的情形, 也不能反映出分散化效应等等。CVa R方法 (Conditional Va R) 是Rockfaller于2000年针对Va R风险管理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的一种风险度量技术。CVa R是指在损失超出Va R时的条件期望值。Va R考查的是在给定置信水平下 (如95%) 投资组合的最大潜在损失, 无法衡量损失一旦超过Va R估计值后发生什么, 而CVa R可以明确指出Va R估计失败时损失的条件期望值。所以, 对CVa R进行估计, 有助于我们对尾部风险的深入认识。

参考文献

[1]白钦先.20世纪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回顾和展望 (J) .金融与保险, 2000 (8) .

[2]Sinha T.and Chamu F., Comparing different methodsof calculating value at risk.[EB/OL]working papers, downloadfrom http://www.gloriamundi.org, 2000.

[3]Morgan Guaranty Trust Company.Risk Metrics-Techni-cal Document[R].First Edition, 1995

[4]David X.Li, Value at Risk based on the Volatility (R) .Skewness and Kurtosis, 1999.

8.论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隐性风险 篇八

关键词:蝴蝶效应;隐性风险;风险管理

当今随着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风险因素增加,风险发生的概率增大。风险不仅增加了企业经营决策的难度,也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影响了公司收益,成为制约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越来越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的已经采取了一定措施来控制规避风险。

从目前的情况看,一般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大致分为三类,即: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和纯粹风险。价格风险指由于输出价格和输入价格的可能变动所导致的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不仅涉及一般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还涉及企业价值链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顾客。信用风险指当企业的客户和借款方拖延或不能履行所承诺的支付时企业所承担的风险。纯粹风险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内部由于一些突发状况所面临的只有损失没有获利的风险。通过对三个概念比较,可以看出纯粹风险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最常遇到的风险类型,而且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具有一定的可控性,所以传统的风险管理一般主要指对纯粹风险的管理。对纯粹风险进一步划分,可以分为显性风险和隐形风险。但是目前对纯粹风险的管理多表现为对显性风险的管理,即对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显而易见会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进行管理。对隐性风险的管理往往被忽略。实质上,对纯粹风险控制的有效途径就是对其中的隐性风险进行管理控制,防止隐性风险显性化。

一、隐性风险的特点

隐性风险一词并不陌生,投资股票市场经常有人告诫要注意防范股票市场中的隐性风险。那么究竟什么是隐性风险?有何特点呢?在此,笔者要借鉴气象学的一个概念“蝴蝶效应”作为引申。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最早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Edward Lorenz)提出。广义的定义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蝴蝶效应又被称作非线性。从定义中可以看出,蝴蝶效应具有的三个特点:一是初始变动的隐蔽性,系统中的微小變化不容易察觉;二是过程的偶然性,变动过程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掺杂一系列偶然因素的连锁反应过程;三是结果不确定性,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运动过程导致结果的不确定。联系到本文提到的隐性风险也具有类似的特点。隐性风险具有隐蔽性,从字面意思可知,隐性风险并不是导致风险发生的直接可见因素,通常隐含在显性风险中具有不易察觉性。隐性风险发生作用存在偶然性,即隐性风险的存在不一定导致最后风险事实的发生,同样结果也是不确定的。

在了解了隐性风险的特点后还要和两个概念加以区分。首先笔者在此提到的隐性风险和隐患是有区别的。隐患是指一旦不确定性发生必然导致不利结果的因素。而隐性风险虽然也会引起不利结果,但由于隐性风险作用的偶然性,这种不利结果也不是必然的。其次,隐性风险与间接期望损失也有区别。间接期望损失是指由直接期望损失导致的后果。例如一家上市公司一旦出现财务丑闻,它的直接损失是要接受处罚,随之带来的间接损失就是公司声誉的损失,很有可能影响股票价格。由此可以看出,间接期望损失是伴随着直接期望损失的出现而出现的。而隐性风险并不以显性风险是否出现作为存在的必要条件。

二、隐性风险的识别

我们在对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风险进行识别。但是隐性风险具有隐蔽性和偶然性的特点,那么就为识别带来了难度。在此笔者提出两个方法。1)经验识别法。例如由于工人出工伤事故企业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赔偿并承担其他法律责任的风险是工业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比较典型的纯粹风险。显性风险是企业要做出赔偿额外增加了费用。在对事件深入调查研究后我们往往可以找到引起事故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出现工伤事故有可能是工人的操作熟练程度不够,或者是违规操作,可能是机器设备的安全性能设计有缺陷,或者是机器老化,还有可能是几个上述因素结合导致,这些均可以成为隐性风险。我们可以结合这些经验将这些可能的因素加以总结,记录在案,使之系统化,为防止类似事件再出现进行管理提供参考。这种经验识别法的优点是资料系统全面,提高了企业隐性风险识别能力。缺点是面面俱到,缺乏重点性,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2)引入数学建模法。随着电算化的普遍应用,可以引入数学模型。例如可以建立阿尔特曼模型:

R=L1X1+L2X2+...+LnXn

R代表某一纯粹风险(显性风险),X1、X2...Xn代表引起这一纯粹风险出现的各种可能因素(隐性风险),R与各个X具有一定的相关性。X越多,说明导致纯粹风险发生的机会越多,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系数L1、L2...Ln代表对应的隐性风险导致纯粹风险发生的权重。系数越大,越重要。系数可以根据经验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计算出来,根据计算的权数对隐性风险分区间识别。如:根据区间分为一级隐性风险、二级隐性风险、三级隐性风险。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进行分级管理。这种方法比起经验识别法的优势在于可以节省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三、隐性风险的管理

隐性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事前控制和追踪监控。

1、事前控制 对隐性风险进行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进行事前控制规避。我们可以对隐性风险进行识别,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制订控制措施,对不同级别的风险进行分级管理。

2.追踪监控 对隐性风险管理除了要对各种引起显性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识别并找到控制的方法,还有一个关键就是要进行追踪监控。追踪监控主要针对已经实施了规避控制措施的隐性风险。追踪控制的主要步骤包括1)根据已经采取控制管理的隐性风险设定监控指标。这些指标的设定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设定,并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2)根据隐性风险的等级设定监控周期频率。对于一级隐性风险要实现二十四小时全天候监控,对于次级的隐性风险的监控周期可以适当调整。3)按照设定的指标周期进行监控。注意的问题就是要严格遵循指标周期的要求,对于监控数据要及时准确地记录、整理。4)对已实施控制的隐性风险进行效果反馈。一段时间后要对隐性风险的管理效果进行反馈。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确认风险识别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是为风险管理的绩效提供依据,便于管理者发现管理中的疏漏,改进管理方法。

对隐性风险实施追踪监控的好处表现在:首先可以对控制的效果进行检验。隐性风险并不容易识别,可能遇到的问题就是识别的因素并不是引起问题的关键,实施追踪控制可以检验风险识别是否正确。其次可以强化企业的对风险的动态管理。隐性风险会随着条件的变化出现或者消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例如经过机器设备的更新,机器老化的隐性风险会暂时消失,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折旧后,老化的隐性风险还会再次出现。通过追踪检测可以测算出这种隐性风险出现消失的周期,節省监控成本。第三可以尽早发现新的隐性风险,提高预见性。追踪监控的是已经发现了的隐性风险,但是在此期间如果发现新的异动就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及时信息,对于发现新的隐性风险十分有利。

对于企业的隐性风险,笔者在此做了初探。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展开研究,尤其在实际的操作可行度和一些具体问题的量化上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通过这篇文章,笔者希望能为企业风险管理带来一种新的视角,为企业管理者带来一种全面的联系的动态的风险管理观。

参考文献:

[1]风险管理与保险,ScottE.Harrington&GregoryR.Niehaus著,陈秉正、王珺、周伏平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80.htm?fr=ala0

[3] 林万祥.质量成本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 翟文莹.成本系统工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 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6] 杨文培.现代质量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

[7] 党晓莉.新管理思想下的成本会计—论质量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07,(18).

[8] 孙洪侠.质量成本管理—企业降低成本的新突破口[9].商情,2008,(7).

[10] 朱建新,张沛霞.质量成本控制的运用研究[J].海峡科学,2009,(4).

[11] 秦苏东,仇文广.质量成本控制的研究[J].江苏冶金,2008,(1).

上一篇:英语演讲稿:奥运英语演讲稿下一篇:五金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