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学生作文(12篇)
1.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学生作文 篇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题记
中国泱泱五千年文明,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整整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精美的民间工艺,独特的风俗习惯,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都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
既淡到传统文化,不得不提的,便是“传承”二字,优秀的传统文化须得有人继承,再谈发扬,若是不薪火相传,再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我对中华传统文化都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我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便在“传承”二字上,若连“传承”都做不到,那又何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史,向我们展现了许多传统文化。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却能明显感到中国五各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正在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一)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传统文化之一,它与绘画、音乐等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学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的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华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书法却被人们遗忘在脑后,毛笔被硬笔所代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很少再有人会拿起毛笔练习书法。
书法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原因是什么?是书法本身不符合时代发展了吗?不,是中国人在“传承”二字上做的不够,本该薪火相传的中华传统文化,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重视之下逐渐被人们淡忘。优秀的传统文化无人重视,无人继承,这是何等悲哀?
(二)传统节日——蕴含中华文化特色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合家团圆的中秋节,龙舟竞赛的端午节,共插茱萸的重阳节,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也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千年传承下来,也成了中国人口口相传,无人不知的故事。
但是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只知情人节,不知七夕节?又是从什么起,本该过重阳节的我们却只知圣诞白胡子老人?
中华传统节日沿续了千年之久,如今却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传统节日渐渐被外国节日所取代,甚至外国节日的风头隐隐有盖过传统节日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依然是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薄弱。不关注中国传统节日,盲目追求外国节日的行为在年轻一辈中更是明显,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导致了外国节日逐渐取代中华传统节日成为中国主流节日的现象产生。一个民族如果不热爱本民族的节日,那又怎会去传承。
综上所述,于我看来,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便是“传承”二字,“传承”意在为让我们不忘初心,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壮大,薪火相传,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这,就是“中华文化之根”,这,便是我对“中华文化之根”的理解。
只有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学生作文 篇二
中国传统文化极为丰富并且非常辉煌, 门类众多, 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书法、中国传统家具都非常讲究运用各种直线、曲线的不同组合, 充分利用线与面所产生的光影和层次塑造这些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几乎所有的传统艺术形式都追求一种刚柔相济、流畅舒展的外在表现, 从而达到一种完美的节奏感、韵律感。反过来看中国现代家具对于形式的追求包含了更多的内容, 但是最为本质还是追求家具的舒适度、品味感、价值感。这些也都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所追求的本质性的东西。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六法”理论首先就是“气韵生动”, 这种“气”, 就是艺术形象中所呈现出来的感动人的一种力量, 一种艺术造型上所表现出的和谐的节奏与韵律, 一种赏心悦目的风致。中国现代家具也是同样的, 要通过对家具形式的设计传递出一种气韵, 这种气韵包含着设计师的文化情感, 同时也包含着家具设计的人文关怀, 通过家具这个载体传递给消费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中国现代家具的人文内涵传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具本身的文化属性也决定了消费者购买家具的使用功能时, 也购买了家具的文化价值。现代中国社会向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消费者希望寻找家具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元素, 以此来满足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 并且通过高品质的中国现代家具设计体现自身的文化品味。
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民间文化、地域亚文化等都是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灵感之源。符号强调典型性, 中华民族具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和艺术风格, 尊贵祥和的龙与凤、蝙蝠、辟邪的蜈蚣、蟾蜍、蟠螭等都是中国图腾文化的象征符号。中国现代家具的设计根据目标群体的不同将这些符号进行消化吸收, 并加以简化和提炼使其更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
但是, 有些家具企业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传统家具的形式, 或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生搬硬套地用在中国现代家具上, 使得家具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 这种方式注定是会失败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现代家具应该继承的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天人合一”与当今社会所追求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中国现代家具与当今社会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中国现代家具的设计也是追求“美观”、“生态”和“舒适”。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明晰的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核心内容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现代家具传承的主要内容之一。
广东南海市的联邦家私集团公司在1991年推出了一组实木沙发系列“联邦椅”, 包括单人椅、双人椅和三人椅, 以及长短两款茶几。这几款家具199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行, 并且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全国。这个系列的成功有着多种因素, 但最为重要的是家具的设计形式集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雅、内敛、和谐、韵律等等因素。靠背曲线有着明式家具的反“s”形的优雅。整体造型虽然与明式座椅家具截然不同, 但却有着某些相同的神韵。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现代家具的巨大影响。只有当中国现代家具的设计能够将传统文化精神融于其中, 中国现代家具才能摆脱西方家具形式的模式, 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二、中国现代家具对中国传统家具功能的传承
中国传统家具所追求的不同功能决定了中国传统家具的不同的类型。比如圈椅、案几和屏风都是依据不同的功能衍生出来的。特别是屏风这种传统的家具形式, 它的类型多种多样, 具体功能也各不相同, 例如枕屏、座屏、挂屏等等, 都是具有极佳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
中国古代有行军打仗、野外出游各种等室外活动, 在室外活动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停顿休息, 而传统家具因为其体积庞大又特别重, 所以非常不方便携带。古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椅腿设计为交叉折叠, 收拢时便可解决其携带不便的问题, 满足了自身的需求。到了宋元时期, 出现了带靠背的交椅, 这就让使用者坐起来更加的舒适与惬意。到了明代, 又将交椅细分为折叠椅和圈背交易, 既丰富了它的形式, 又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特别是明代交椅造型优美流畅, 做工考究。其前足底部安置脚踏板, 装饰实用两相宜。在扶手、靠背、腿足间, 一般都配制雕刻牙子, 另在交接之处也多用铜装饰件包裹镶嵌, 不仅起到坚固作用, 更具有点缀美化功能。
由此可见, 中国传统家具的功能性是非常强的, 而这些功能的设计都是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当今社会, 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中国传统家具中的功能依然可以作为中国现代家具设计时的重要参考, 并且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因此, 中国传统家具的功能也是中国现代家具传承的主要内容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具设计的专业化, 越来越多的新的家具形式层出不穷。然而, 这些形式往往只是从商业噱头的角度出发, 却忽视了家具最本质的功能作用。任何一件家具都是为了一定的功能目的而设计制作的。因此功能构成了家具的中心环节, 是先导, 是推动家具发展的动力。
中国现代家具追求的是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对于设计师而言, 功能是每一次家具设计时必须考虑的要素。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 从材料、结构、形式等多方面进行考虑。例如, 现代屏风设计就是在保留屏风分割空间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的创新设计。
三、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家具都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因为中国传统家具与中国现代家具之间存在着前后相承的血缘关系, 所以中国现代家具对中国传统家具的传承是必须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完全不加舍弃地模仿甚至照搬也是行不通的。在传承的基础上对于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地方通过设计师的设计加以改良、革新, 使中国现代家具的发展在传承的道路上不断创新, 满足新时期家具使用者的各种需求, 体现中国现代家具自身的风格, 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提升中国现代家具在世界家具体系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沈嘉禄.《时尚老家具》.[第一版.]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6
[2]方海.《现代家具设计中的“中国主义”》.[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12
3.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学生作文 篇三
【关键词】“中国梦” 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
引言
目前,在我国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各地对“中国梦” 指导思想的宣传教育都在积极进行当中;作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的体现,各地高度重视“中国梦”的活动开展,因为这关系到我们在新形势下民族团结的战斗性,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前途和命运。但也有人对“中国梦”了解得不透彻,不知道“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这就不免给“中国梦”开展的效果上带来一些折扣;究竟新形势下“中国梦”的内容是什么,是沿袭老套还是别出心裁?如何开展“中国梦”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中国梦”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笔者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一、“中国梦”的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一)“中国梦”由来已久
南宋时期的陆游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位卑未敢忘忧国”,始终激励着广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后辈们。其实早在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吐露过:“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中国强国梦”让中国人做了几千年!从古至今,不难看出“中国梦”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例数一下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可以清晰看到,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多少中华儿女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其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尤其是在近代中国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彻底的当家作主,这才让百年中国梦尝到了梦想成真的滋味。
(二)“中国梦”怀有深厚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洗礼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尽管风风雨雨、历经坎坷,但目标始终就是一个:为了国家的繁荣兴旺、为了人民生活的无限美好、为了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巅。这种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精神,都是源于长期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习染,而这些传承和习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每一个有责任感中国人精神的重要构成,成为中华儿女的行为习惯;“中国梦”携带着深厚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二、“中国梦”是优秀传承的内容实质
按照习近平主席的“中国梦”定义:“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笔者认为,“中国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很多方面,几乎以一概全,但在实质上“中国梦”强调的重点在于三个部分:
(一)“中国梦”平台的思想沟通交换
“中国梦”作为一个梦想,它是交换思想的平台,大家在自己的“中国梦”上都可以畅所欲言,通过推心置腹的陈述、言无不尽的想法沟通、直言不讳地道出我们梦想的原点;梦想的原点产生于实践活动和内心的渴望,内心里的渴望也在于对实践活动的修正,同时也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改变、向往和期盼;在“中国梦”的整体框架下,个体相互思想交流的通畅性,使得相互参与共同目标实践活动思维运行的正确性得到保证;同一个“中国梦”将梦想的原点在细微之处体现出来,对整体宏观的思想沟通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有助于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做好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工作。
(二)“中国梦”行为的约束监督
“中国梦”不是坐下来的等待、不是流于形式的空想,也不是海阔天空的谈发展,或者是漫不经心讨论问题的座谈会,“中国梦”要求全国人民要行动起来,以行动来实现心中的目标;有行动,就会有对行动的评价,“中国梦”概念的延伸是对过去工作和生活的监督评价,并且在这种评价状态下对未来工作进行探索和安排。
(三)“中国梦”的传递、修正并寻找共性
“中国梦”的开展,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通过人与人之间彼此正确信息的传递、修正并寻找共性,从而达到同一个认识的基点。这就形同将自己的想法坦坦荡荡地说出来,以此真诚相待,来共同面对解决实践活动中的现实问题。从这方面而言,“中国梦”是对人们思想的自身修复、“舒筋活脉”的一剂良方。笔者认为,“中国梦”是“利器”,是“砍杀”消极情绪、“斩除”堕落思想、震慑负能量的有力工具;“中国梦”活动的开展和实践的运用,有助于国家内部认识能力的提高。即使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认识也不同;或者理解的深度不同,看法也有差异;但“中国梦”将泱泱大国十几亿人民的思维归结于一点点位,使得发挥群体的智慧、调动群体的积极性成为了最现实的可能。
三、“中国梦”优秀传承的形式重要性
(一)“中国梦”的形式决定着“中国梦”的质量
“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生命”惯用于企业生产当中,一个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必须要讲求产品的质量,没有质量的意识,就没企业的责任,也就没有企业的信誉。我们可以用来延伸到“中国梦”;如果纯粹把“中国梦”当做简简单单的一个目标,就会容易造成没有创新,流于老套的局面;由于没有创新,使得人们没有激情,也就失去了潜心挖掘思想内涵和精心的准备、详细的谋划;造成对现实问题的剖析不到位,不能深入问题的本质,从而导致问题不能彻底的解决,失去了“中国梦”的激励作用;二是在很多人的“中国梦”触及到个人利益问题时,大多数人选择“沉默是金”。即使针对违背群体梦想的问题来进行探讨,也大多对问题避重就轻、泛泛而谈,这种形式导致 “中国梦”质量低下,需要得到改进。endprint
(二)“中国梦”的形式决定着“中国梦”的优秀传承作用发挥
“中国梦”既然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树立梦想时就应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终确立“中国梦”的主题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实施“梦想”的方案,因为梦想的广博性,具体处置问题可采用多种形式,针对“梦想”这一主题,要引导人们探讨寻求解决实际阻碍“中国梦”实现的问题方法,不能浅尝辄止、停留表面、流于形式,而需要集中思路和精力,“剥洋葱”般层层细细撕开,联系实际情况进行酝酿和思考;流于形式的“中国梦”,并不能抓住实现梦想的重点,更不能有效寻求找到梦想的路径,当然也就可能偏离“中国梦”的轨道,继而削弱了“中国梦”的作用。
(三)“中国梦”的作用
(1)中国梦”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国梦”的实现是大多数人的愿望,谁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呢?这个梦想的目标成为了我们国家建设发展的追求之一。“中国梦”要讲求质量,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说要讲求实实在在地为梦想付出的劳动,梦想不是空谈、不是讲对抗、更不是只为私利,而是在解决问题的同一个梦想目标之下,进行善意的提醒和修正,这既可以加强相互的监督,又可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要抱有谦虚的心态来对待来自各方的批评之言语,用广泛的真诚来容纳不同见解的声音,这不但有助于梦想思想意识的统一,有利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也有利于增强全国人民齐心向上的凝聚力。以我们历史的优质传承和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经验和认识,来开展这一“中国梦”活动,将“梦想”思想统一,这样一来心自然就会贴近了,同心协力就会创造出无比的战斗力,对“中国梦”的实现有极大的促进。
(2) “中国梦”能日渐增加民族团结力
“中国梦”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梦想,它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雄关漫漫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无论从宏观的角度还是从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欲速则不达”是普遍性的真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时间的沉淀造就出强大的生存法则,使得我们国家久经风雨、屡遭坎坷,却风雨同舟、不畏艰险挺立在世界的东方;底子深厚,向上的动力自然也就高强,在奋发向上的过程中,我们民族历史文化显示出的厚积薄发的威力,将弥散在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之中。笔者认为“中国梦”不仅仅只是一个祖国强大、人民富裕的梦想,也是一条与全中国各族人民息息相通、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纽带上不仅怀揣着每一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同时纽带上还携带、凝聚着我们祖先历史传承的古老血脉。在古老的炎黄血脉之下,五十六个民族人民才患难与共、唇齿相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历史文化的精髓孕育了中华民族“中国梦”强大的思想内涵。
结语
综上所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文化建设,是不可动摇的思想原则。在这样保证和原则引领下,为了实现中国人民伟大的复兴梦想,我们要挖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史为鉴,精神传承不可磨灭;传统历史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深厚的智慧,它是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将其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发展战略之中,是我们伟大民族重新雄立于世界的成功之道。
【参考文献】
[1]王松.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之我见[J]. 改革与开放,2012(12) .
[2]宁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路径[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7) .
[3]周灵芝.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9(01) .
4.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篇四
明亮的舞台灯光下,红幕中一素袍女子款款走出,长袖飘飘,袅娜多姿。在那富有民族色彩的音乐中,那年轻女子随着乐律舞动起来。这便是《牡丹亭·惊梦》的开场。我觉得新奇,也颇有兴致地观看起来。
但十几分钟后,我心中的那股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已被磨光。那单调得令人乏味的音乐,太过华丽而显得浮夸的着装、妆彩,而那唱腔却是显得太难理解。一时间,自己竟有几分困倦之意,“昆曲”已然成了“昆曲”。
不变的音乐在我耳畔回响着,渐渐地,我却从中听出几分别样的意味。那每一个动作,都舞出杜丽娘与情郎的缱倦缠绵;字字句句中洋溢着深厚的情感,把少女那思春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那时不时的回身一笑,也为少女动人的身姿添上一丝妩媚。一曲终了,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耳畔突然回想起一种欢快。抬头一看,却是《十五贯·访鼠测字》。娄阿鼠那活灵活现的表演,滑稽的动作让人捧腹大笑。而况钟那与作案人的斗智斗勇,环环相扣的破案经过让人的心一阵阵地揪起,之后又放松下来……最后,案情水落石出。那使真凶归案,为被冤枉者伸冤的那一刻,场下一片鼓掌、叫好声。
5.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篇五
过年的前几个晚上,只见奶奶手里拿着堆红线,红线在她的双手之间左穿右插,不会儿,个精美的图案就出来了。
我好奇地问奶奶:“这是什么呀?”奶奶微笑着说:“这是中国结。”我在心里默默地想:“难道这就是在欢庆的舞台上,在新婚的裙边,在商场的橱窗里,在老百姓的客厅中,甚至在孩子们的胸前都可以看到的中国结?”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于是她向我解释道:“中国结是我们特有的民间手编结艺术,它具有独特的东方神韵和丰富多彩的变化:有红的,有蓝的,有黄的,还 有绿的;形状有三角的,有方的,有棱的,还 有圆的。还 有各种各样的动物花样:牛、虎、鱼、龙、马、猪……更有各种各样的含义:“牛”表示牛气冲天;“虎”表示虎虎生威;“鱼”表示年年有余;“龙”表示龙腾虎跃它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它的鲜红、美丽、典雅的图案和赋予丝绸质感的造型,以及特有的风韵,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装点着春天的喜悦。”
妈妈不愧是当年的高材生,单歌中国结就能生出这般学问来,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奶奶,可以给我看看吗?”我问。奶奶满脸笑容地把中国结递到我的手上。我仔细地观察手中的中国结,红绳简单有序地交织在起,没有打结,却又互相依偎,不松不紧,多么神奇!多么可爱!于是我的脑海里产生了个大问号:“为什么不叫中国花,而叫中国结?‘结’字又有什么含义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又请教妈妈。妈妈回答道:“因为‘结’字是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婚、团结、结果,还 是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
听完妈妈的解释后,我顿时对中国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奶奶熟能生巧地编着中国结,听妈妈讲中国结的故事,我真觉得自己做为名中华儿女,点儿也不懂中华文化,多么不应该呀!
6.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学生作文 篇六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是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最火的节目,其中的优秀选手,比如武亦姝,也迅速成为了网络红人。从本质上说,《中国诗词大会》也属于一档真人秀类节目。当今中国,真人秀类节目占了中国电视节目的半壁江山,而且收视率居高不下,但质疑和抨击之声也不绝于耳,能像《中国诗词大会》一样得到众口一词追捧的,其实不多。从中,我们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呢?
请联系社会现实,选择一个观点写一篇文章。
7.让房地产产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篇七
所谓“文化地产”就是在满足房地产产品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有明显文化表征和深刻文化内涵的地产形式和生活方式, 是建筑艺术与高素质的居住者以及由两者共同营造出的文化氛围和先进生活方式的有机组合。
文化地产的出现是房地产产品概念的巨大进步, 房地产产品的外在表现不再只是钢筋混凝土森林, 更多的承载了永恒的文化传统;房地产产品也不仅只是满足消费者的居住需求, 更丰富了消费者的精神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与房地产产品策划的关系
房地产产品策划中的“崇洋”现象虽然“文化地产”的概念日益受到房地产业界的重视, 但是在具体的房地产产品策划过程中, 由于受策划人员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局限, 以及迎合部分消费者“猎奇”、“炫富”的需要, 房地产产品盲目崇洋的现象十分严重, 出现了大量的抄袭西方建筑风格, 单纯克隆欧美建筑符号的所谓“欧陆文化社区”。这种粗制滥造的所谓“文化社区”严重偏离了文化地产的内涵, 只能体现策划者文化上的苍白和心理上的浮躁。实际上, 人作为一种生活在特定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中的社会动物, 对居住文化的需求无不带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烙印, 那种脱离自身文化传统的居住文化只能满足暂时的新奇感, 无法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作为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国有着深厚、独特的建筑文化积淀, 与西方建筑文化相比较, 西方的建筑特点是厚重理性, 几何构图严谨, 建筑文化偏重表现建筑的物质性和对自然的征服性, 体现了对大自然的征服。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则空灵典雅, 建筑文化更重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如《易传象传》所谓:“裁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
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曾对中国与西方两大建筑文化体系做过精彩的概括:“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对中国住房消费者来说, 体现传统文化的“文化地产”更能给他们长久的心理慰藉。
中国传统文化在房地产产品策划中的表现内容
应该认识到, 中国传统文化在房地产产品策划中的表现绝不只是“大屋顶”等传统建筑符号的简单堆砌, 而应该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传承基础上的思想表现。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由儒家、道家两大思想体系构成, 因此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房地产产品策划中需要加以表现的具体内容。
儒家思想的表现在中国, 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正统思想近2000年, 对中国人统一社会心理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可避免的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中对建筑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和”的观念上。
汉民族是一个尚“中”的民族, “中”的观念更是儒家思想的基础, 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儒家思想对“中”的认识不仅是空间上的中央概念, 更被认为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大学中庸》篇中就讲:“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论语·先进》篇中孔子说:“过犹不及”, 朱熹在《四书集注》也说:“以其不偏不倚, 故谓之中”。都是强调对待事物要无过无不及, 恰到好处, “中”是儒家是探索客观世界的认识论。反映在建筑文化上就是空间形式上的规则、均衡、对称。如传统的四合院是规整对称的长方形;南方传统民居院落一般也是多个长方形空间的组合;以及现代社区建筑中大量采用的均衡式规划布局、围合式庭院空间;室内空间也是这样, 比如讲求客厅与厨房的对称、卧室与书房的均衡等。这种对称和均衡使建筑空间大方得体, 而不是错落零乱。这些都是儒家“中”的观念在建筑文化中的体现。
同“中”的观念一样, “和”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念。“和”作为殷周之际以来就流行的一种追求整体和谐与发展的理念, 经过孔子等先秦儒家的发挥, 而成为儒家的传统。
“和”是儒家对待客观世界的方法论。“和”的观念体现在建筑文化上就是尺度、比例及建筑元素组合的和谐。建筑元素之间联系紧密, 对尺度有着不同的要求。应该让它们实际的大小与给人们视觉上的大小相协调、相符合。不能随便放大或者缩小否则会产生不协调感。如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通过对多种造园元素和空间的和谐组合, 实现空间景观上的层次感和丰富感。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阴阳, 如果说提倡“入世”的儒家文化是文化中“阳”的方面, 那么提倡“出世”的道家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阴”的部分, 道家文化同样是主流社会文化, 同样对建筑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静”的观念是道家对待人生的基本态度, 老子在《道德经道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 守静笃。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意思是清静使万物一起生长, 我就是以此来认识世界的。又说:“归根曰静, 是曰复命”。即生命的本来状态就是安静。在道家看来“静”不仅是一种心理取向, 更是一种形而上的生命境界。因此中国人在建筑文化中历来高度重视“静”, 特别追求心灵的宁静。对“静”的期望使建筑文化中“静”的表现比比皆是, 传统四合院入口的照壁, 就是为了隔断声音和视线, 把不想泄露的生活护在里面, 以求心绪的宁静。又如现代住宅设计中对卧室安静私密的要求, 给人宁静安适的心理。社区规划中引入水景, 也是因为水景能使人心旷神怡, 达到内心安静的状态。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道家对待客观世界的重要观点, 老子在《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法自然”就是顺应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古代、现代建筑中运用很广泛。如在建筑得选址上, 以背山、面水、向阳的自然方位为佳, 这是顺应自然的表现。在建筑空间形式上, 也注意得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如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 人工景观并不刻意过分雕琢, 而特别注重对自然山水的利用, 即所谓“借景”。又如现代建筑文化中逐渐兴起的生态建筑。即运用生态工程系统, 把建筑作为‘自然—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 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以防止人为污染, 美化自然环境, 创造出完美的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生态建筑工程。很多现代生态建筑就在室内外空间中, 种植植物, 美化了环境, 使得人与自然协调一致。
产品策划实例:万科第五园
现在已经有很多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优秀房地产项目, 如北京的“观唐”、“运河岸上的院子”, 天津的“唐郡”, 苏州的“天一墅”, 成都的“清华坊”等, 尤其是在国内策划水平最高的深圳出现的“万科第五园”项目, 更是传统文化与房地产产品策划结合的典范。
项目概况“万科第五园”是万科地产2005年在深圳坂雪岗区域开发的大型居住社区, 项目占地约660亩, 总建筑面积63万平米, 计划分九期完成, 目前该项目尚在开发中。该项目是一个依山傍水的中式小镇, 是一个掩映在方竹丛中、院落相连的别墅、叠院、多层及高层的复合社区。
项目特色“万科第五园”的特色是表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中式建筑, 整体吸纳了岭南四大名园 (清晖园、梁园、可园、余荫山房) 及北京四合院等中式建筑精华。在建筑单体上, 则吸收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细节, 如安徽的马头墙、北京合院的垂花门、江南的“四水归堂”天井院等。形成了其独具魅力的建筑文化风格。
“万科第五园”在产品策划过程中秉承“骨子里的中国”的策划理念, 追求以现代建筑语言诠释传统文化思想, 探索出了一条新型的, 中国化的现代建筑模式。整体产品园林层叠、出入有致, 空间交错、明亮通透, 湖光山色、饶有新意。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有序和谐、自然内敛的文化传统更是深受文化人士和高知阶层的喜爱。
产品策划“万科第五园”的产品策划是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入手的。提出了“五园五德”的文化承载:温、良、恭、俭、让。其具体表现是:
温:温美美, 中庸之道。63万平米繁华有度, 境美, 人和, 温润全家。
良:纳四方贤良, 以德传人。第五园小学、幼儿园, 一方良境, 陶治一代人。
恭:谦恭彬彬, 礼待他人之道。物管亦在彬彬有礼间, 让您重逢包违的邻里亲和。
俭:以精装居家, 简约生活之道;勤俭已明, 居家自有道。
让:礼让纷扰之余, 多条城市捷径, 自由出入CBD。
在社区策划中, 第五园尝试将中国传统居住理念的精华, 糅合现代建筑的简约, 原创出现代中式建筑的诗情画韵。中式建筑的精髓“墙、院、村、素、冷、幽”在第五园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村落规划在第五园的规划策划上, 通过意境和谐的白墙黑瓦、石板小巷、曲水流觞, 着力表现了传统江南水乡田园风格。整个社区规划是边界清晰的有不同形式住宅组成的一个大村落。整个村落又被分为四个小村落, 其中联排别墅组成了两个方向略有不同的主要小村落, 情景洋房和多层、小高层分割形成另两个村落。村落之间通过一条半环形的主路连接, 村落内被深幽的小巷、大小不同的院落分割成尺度宜人的居住空间。
巷院生活第五园在建筑产品的策划中承续了中式传统“巷院生活”的居住理念。“巷院生活”与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民族性格相协调, 是风格鲜明的中式民居基本形态和文化胎记。空间处理上, 传承“和”的理念, 讲求院落邻里关系, 通过小巷沟通邻里开放空间和私密家庭院落。建筑设计注意与岭南地区的自然气候特色相协调, 建筑风格上注意与岭南地区的自然气候特色相协调, 吸取了具有广东地区特色的竹筒屋和冷巷的处理手法, 通过庭院、廊架、挑檐、高墙、花窗、竹丛、孔洞和缝隙, 给阳光一把梳子, 给微风一个通道, 使房屋在梳理阳光中呼吸微风, 让自然给居室一片荫凉。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师法自然”的生活理念。
中式园林在社区园林景观策划方面, 以层次分明的多重“庭院空间”为精髓, 充分利用中国传统造园的隔、抑、曲手法, 辅以简洁洗练的现代设计语言。创造出一个“起、承、转、合”的多变丰富的景观空间。景园之起, 乃曲径通幽, 万科书院;景园之承, 乃荷池流水, 沉桥叠翠;景园之转, 乃绿篱迷离, 幼童乐园;景园之合, 乃湖水豁开、叠石崔嵬。别具一格的园林小品和建筑景观, 将传统人文精神与中国园林景观有机结合, 通过叠山碧水, 庭廊石巷为社区提供了最幽雅宁静的底图, 充分变现了“静”的生活观念。
关于老房子在万科第五园, 有一座重建的清朝前期徽派老房子格外醒目, 这是万科本着“异地保护”的初衷, 将其从面临拆除废弃的命运中抢救出来, 千里迢迢由北京运送到第五园的。老房子占地300平米, 为此拆掉了四套别墅, 老房子为纯木质结构, 分上下两层, 它们的身上, 仿佛还沾着清朝的尘土, “徽州三绝”, 木、石、砖三雕, 在这里随处可见。万科并不是将“老房子”作为古董般“供”起来, 而是赋予它新的生命, 它被搭配了一个第五园最现代的东西——玻璃和钢, 用最现代的建筑手段, 组合在一起, 做为艺术品展示的场所。老房子更是第五园的文化精神代言品, 是第五园的文化地标, 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在第五园的传承和发展。
8.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学生作文 篇八
摘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若干民族经历3000多年的融合形成的。新时期我们继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内容,应该对其加强弘扬与维护。文章主要从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少数民族文化如何进行弘扬进行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建设;弘扬
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所组成的共同体的代称。文化既是民族的血脉,同时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更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建设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应当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重视。
一、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
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需要我们从不同的发明去探索,“五位一体”总布局便应运而生。民族是通过文化关系进行不断的凝聚不断的确立的,民族的凝聚、形成过程,在其本质上便是文化的凝聚与融合,而这种文化的凝聚、融合又是通过民族精神来核心凝聚、融合起来的,由此可知民族文化对于民族的形成、凝聚是非常重要的。①以下几个方面是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的具体体现:
首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其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是建设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的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各个少数民族在几千年的生活生产的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积累逐渐沉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等不同的文化内容。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认同,而我国各个少数民族产生文化认同的基础就是对各自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重要性的认识。建设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使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国的公民道德文化素质的到全面的提高,从而增加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各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我国时刻注重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各方面文化内容的保护与尊重,同时及时吸纳各个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些都是确保我国56个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文化亲近的前提与基础。此外,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许许多多的优秀的文化特质如西南少数民族各自对自然的崇拜使得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十分显著的成就,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建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时,要把“多元的文化资本转化成社会资本,让多元的民族文化在国家的社会文化舞台上都承担自己的积极角色”②。
二、如何在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弘扬少数民族文化
上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那么,如何在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呢?
第一,在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弘扬少数民族文化,首先必须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十八大报告指出,作为兴国之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我们在吸纳、弘扬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增加多样性养料时,一定要保证被吸收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既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时又要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等等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
第二,在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就必须要加强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意识的不断培养以及提升其对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历经千百年形成的,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56个民族一体的基础之上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的基础之上,加强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一体格局的民族意识的培养。
第三,在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弘扬各个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必须要不断的吸收我国各个少数民族优良的文化内容及其文化内涵。作为先进的少数民族文化,一般具有:(1)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文化;(2)有利于各个少数民族进步发展的文化;(3)有利于各个少数民族的群众转变其观念,解放其思想,促进其不断脱贫致富的文化;(4)有利于各个少数民族打破其保守观念,促进学习与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5)富有民族形式及具有各自的特色,为少数民族群众逐渐接受的文化。③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各个少数民族都拥有颇具民族特色的优秀的文化资源,通过不同的民族节日、不同的服饰、不同的语言表达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等等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民族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等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对其文化进行解读可以从中吸取优秀的进行传承研究。
第四,在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繁荣发展我国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不断开展各个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工作,同时加强各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报党刊、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译制播出出版。加强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典籍整理及其出版工作的安排,推进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同时报告中还提出,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我国现在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是“科教水平亟待提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对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有巨大的作用。科教素养与科技创新能力要求之间的差距,直接影响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科技转换为生产力的水平。”④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我们可以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如前不久拍摄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展现了以“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等诠释中国人形象。
此外,要加强少数民族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的乡土文化能力、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群体中涌现出的各种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少数民族传承人的健康成长并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壮大愿意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做贡献的志愿者队伍的发展,鼓励各界人士的参与。(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
该文章为西藏民族学院2013级高水平研究生人才培养班资助完成。
注解:
①邵和平,《论炎黄文化與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系》,《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3期。
②叶南客,《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③陈家才,《发展新时期先进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国民族,2003年第5期。
④闫国辉,《世界第二≠一个真实的中国》,中国政治教学参考,2011年第17期。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陈家才,《发展新时期先进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国民族,2003年第5期
[3][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叶南客,《创造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5]邵和平,《论炎黄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关系》,《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3期.
9.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篇九
一、前言
在古代,礼仪就是指礼节和仪式的总称。而现在,礼仪就是指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 ,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和个人日常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作为曾经经历过多年封建历史洗礼的社会,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 ,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也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扬弃 ,让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为个人和社会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礼仪代表着一个人、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外在行为展现。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展现。所以礼仪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仪从中周旋的力量。同时讲究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
1. 用膳礼仪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也是人们讲究礼仪的原因之一。尊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这很明显地体现在传统的用膳礼仪上。对此,开始用餐时是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用膳礼仪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里面有很多的礼貌上的要求以及相关的益处。让我一一道来。吃饭时,若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所以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咀嚼饭菜时,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口含食物时,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开玩笑要有节制,以免口中食物喷出来,或者呛入气管,造成危险,也是讲究卫生的要求;确需要与家人谈话时,应轻声细语。现在有些小同学在吃饭时看电视或看书报,这是不良的习惯,既不卫生,又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还会损伤视力。为此,传承中国传统的用膳礼仪的精华,对我们有益无害。
2. 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礼仪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有礼。这就体现在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礼仪。在古代,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 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这样看来, 现代的相亲跟古代有一定的渊源。在古代看亲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对现在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样也有利于彼此了解对方。古代迎娶的礼仪如戴戒指 、改称呼、回礼、订婚宴、送客、礼车、拜天地、进洞房这些都是精华。婚礼仪式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一面小小镜子。现在,西式婚礼等在我们国家很盛行,但日韩却大多继承者传统的华夏婚礼,我们对于传统的婚礼礼仪复兴,大多取其形而忘其神,甚至,连 “形”常常都敷衍了事。文化这东西,在无形中传承,也在无形中失传。这丢失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礼仪和文化,更多的是我们的传统和底蕴。所以,在西式婚礼的冲击下,我们更要继承我们传统的婚俗礼仪精华,保持一片净土,还原我们的特色。
3. 古人见面礼仪、古代礼仪用语 古人见面礼仪、古代礼仪用语,是古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在现代很多场合下都有其缩影存在。握手礼、鞠躬礼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其中握手礼是经过演变而来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不盛行。在日常生活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用语经常用到。谈话姿势、站姿、坐姿、起姿等礼仪可以使我们在面试中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很好的印象,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与人沟通交流展现出个人独特魅力,更在公共场合里表现出个人良好的修养和风度。古人有特定的礼貌用语,有特定的称谓,有特定的社交用语,如对自己、对方的称呼,交友称谓,各种活动常用的敬词,年龄代称,其它谦、敬辞等等。这些,有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4. 饮食礼仪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生日宴会、婚宴会上、生意应酬等场合无不在无时无刻地讲究礼仪。在出席这些宴会,若不懂得礼仪,不会有人理解你是率直天真,相反认为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即使你再怎么觉得“冤枉”,也无法“讨回公道”。要想了解餐桌礼仪,就从古代的饮食礼仪说起。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阶层暂且不谈,但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现在也在沿用。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中国人自古崇尚大宴席,大多生意都是在宴席谈成的。这与古代饮食礼仪有很大的渊源,也是我们现在的一大特色。
5.社交礼仪
当今社会,社交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古代的礼貌待人、容仪有整、仪尚适宜在现代有很大的价值意义。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对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等活动有借鉴作用。古代的与人为善与人相处、礼尚往来的形体语言可以让人们有效地进行交流。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在现代也是一种标准。
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糟粕
1. 愚孝愚忠
儒家提倡孝,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这本身是件可喜的事,但愚孝愚忠是不提倡的。在古代流行于世的一对口号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二十四孝图》里的《郭巨埋儿》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打算埋掉儿子,供养母亲。看似孝心,实则残忍。这也是一个生命,这样做违背了人性。从汉代实行“举孝廉”以后,有人为了“孝廉”之冠,在孝字上大做表面文章,误导后人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孝子”。 如周木问安、献章求嗣这两个典故正是讽刺那些搞表面文章,对父母愚孝的人。本这种行为已是误导性行为,但有些人却以此为荣,不断效仿,就真成了愚孝。到了宋代,朱熹的“三纲五常”更是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因此,孝敬父母不需要拿什么来衡量,也不用整天挂在嘴边,孝敬父母要从心里发出来。用理性的思维看待忠孝。
2. 跪拜礼
近年来,有广东东莞几位家长带着就读幼儿园的孩子给老师行跪拜礼表示感恩;学者钱文忠向恩师季羡林三叩九拜;有35位徒弟对师傅赵本山行跪拜大礼那么当下,学生究竟该不该向老师下跪呢?是否要以这种方式来感恩呢?跪拜礼是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行跪礼在很多人眼里,早已成了一个封建糟粕的代名词。它的本质,是让人丢掉尊严、表示屈膝和臣服,是一种表示贵贱等级的礼仪。因此,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釆用跪拜礼作为维持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跪拜礼绝对没有民主、平等的理念,从来都是尊卑有序,官贵民贱,以下拜上,卑躬屈节。在封建社会,跪拜礼被推而广之,诸如师生间、长幼之间。但其本质,依然是封建等级制的反映,是学生和小辈对师长的一种屈从。 跪拜礼是一种充满奴性的封建礼仪,是一种不平等的礼仪,是一种复古倒退的礼仪,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糟粕。生活在平等民主社会的我们,应该丢掉这种陋习。
3. 旧婚俗对广大妇女的压迫摧残
旧婚俗中也有不少对广大妇女的压迫摧残,比如:父权、夫权、族权,三从四德。比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是封建社会套在广大妇女身上的枷锁。丈夫外出,妻子也要老老实实守在家里理家务、养孩子。比如中国古代用于休妻的“七去”(又称作“七弃”): 一是不顺父母,二是无子,三是淫,四是妒,五是有恶疾,六是口多言,七是窃盗。七出内容与之类似,包括: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并考量其利益,凡是因为妻子的行为或身体状况,不能符合于这个考量,夫家或丈夫就可以提出离婚。因此可说是对于妇女的一种压迫。特别是其中的“无子”和“恶疾”两条,丝毫无关妇女的品质问题,反映出人道主义在旧时的普遍缺失,无民主平等可言。
4. 祭祀礼仪
在古代,人们认为,人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冥冥阴间的鬼魂手中。人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往往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倍觉人生短暂,朝不保夕,灾难重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并由此引发对未来世界的神秘感,促使人们到精神世界那幻想的偶像中去寻求心灵的寄托与慰藉。从这个意义上讲,鬼魂祭祀也便成了一种对人生的精神补偿。祭祀鬼魂,总会得到鬼魂的关照,如此,精神上稍得安慰。如此祭祀礼仪就产生了。但死亡祭祀对于生者是一种无休止的折磨,它造成了社会巨大的社会财富的浪费。首先,丧葬祭祀是对生老者肉体的直接折磨。丧葬祭奠诸事,礼俗繁杂冗长,有吊唁、设祭、出殡等几十项礼节,折腾人力,损人精神,一场丧事下来往往搞得人筋疲力尽。其次,丧葬祭祀造成巨大的浪费。除钱财外,土地的浪费也是十分惊人的,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当有限的国家,一年如此,十年百年之后怎么办?如果继续让鬼居扩展下去,总有一天我们就会被挤出地球生活圈的。另外丧葬祭祀使生者成为死者的奴隶。办丧事珲奢,在历代都有人反对,然而始终行不通。多数丧家不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四、小结
10.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篇十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和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一种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1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着特定的内涵和主导地位,其基本精神肩负着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本文着重从文化含义、分类、功用以及中西文化差异几个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表明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吸收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继续繁荣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差异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它肩负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他的著作中写道:“从前,我们谁也不会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的伦理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先进的民族存在;现在,因为东方中国的出现,使我们觉醒了。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等人在思想启蒙运动中,也高举孔子人道思想的大旗,用以反对宗教神权,反对封建王权。
他们对中国崇尚理性的道德观念甚为推崇,甚至著文主张欧洲各国政府必须以中国为范本。
现代学者余秋雨也在《千年一叹》写到:“中国就像是一个两千多岁的老人,今天他还在和众多年轻人一起跑在世界的田径赛场上。”
一、文化的含义
在中国,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词汇。
“文”的本义是指由各种颜色交错而形成的纹理,后来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
“化”的本义是生成、造化,指事物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后来引申为教行迁善等意义。
“文”与“化”联用最早见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指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如冬去春来、风雨雷电等。
“人文”,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
这里的“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已经具有“以文教化”的思想。
西汉以后,“文”与“化”才合成一个整词,如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选・补之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总的来看,我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本初含义偏向于人类的精神领域,是一种人文文化,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
我们现在常用的文化一词,源于西方拉丁文cultura。
原形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多重意义。
英文写作culture,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由此可见,西方“文化”一词比中文“文化”的含义宽泛些,包括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含义。
“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中国大百科全书》说:“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广义文化涵盖众多的领域,包括认识领域(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领域(道德、法律、信仰)、艺术领域(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领域(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领域(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
几乎与人类有关的一切事物都和文化密切关联。
因此,广义文化又叫“大文化”。
狭义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包括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
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狭义文化专指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因此,狭义文化又称“小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文化研究者往往从不同的视角对文化的结构作出不同的分类。
例如:从时间角度,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等;从空间角度,分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从不同的社会功用角度,分为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等;从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角度,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等。
其中精神文化,又称“心态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蕴育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
心态文化又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社会心理是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如人们的情绪、愿望和要求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则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由科学家、作家、学者对社会心理进行归纳、概括、整理,用物化的形态如著作和艺术品把它们固定下来,并跨时空传播,留传后世,如文化典籍,世界性的名著名画等。
文化结构无论如何划分,核心都是价值观念的问题。
无论是哲学宗教、科技教育,还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都折射出某种价值观念,反映出一个民族固有的文化心理特征,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最根本就在于价值观念的差异。
三、文化的功用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1)整合功用。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
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
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2)导向功用。
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
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3)维持秩序。
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
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四、中西文化之差异
当今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交往日益繁多,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关系密切。
但是,中西方文化在不同环境发展过程中形成各自主要特性,产生了差异。
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体现在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规则和习惯。
(一)文化内涵不同
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具体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两者分别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抗争型文化。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11.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学生作文 篇十一
【关键词】意义 解读 传承
【中圖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29-01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思想”的积淀,儿童时期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境界等非智力因素将是成功人生的重要基石。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则正是以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孩子为目标,因为那里面有“天下为公”的理念,“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见贤思齐”、“无欲则刚”的境界,“高山流水”般的友谊等宝贵的人生态度,所以,作为教师,我想对大家说,请让孩子们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吧!学了中国传统文化,孩子们会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使孩子们成为具有良好行为规范、高尚审美情趣、思想有内涵的优秀人才。
我每次接新的起始班都会认认真真地领着孩子们从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开始。在师生共同学习中,孩子们的养成教育效果显著,我个人的内心世界也得到了升华。在教孩子们诵读《弟子规》中,逐步感悟出许多架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理念,我整理出来,希望能为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尽绵薄之力,为学生的人生做好准备。
一、开宗明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孝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核心内容来自于《论语·学而》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弟子们在家要孝敬父母,离家外出要尊敬兄长,做事谨慎而坚持诚信,对大众要有博爱情怀,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果做事有余力,就去学习古代文献,增长知识。
二、亲
假如这个世界没有阳光、水源、没有父母,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当然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去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父母不必做惊天动地的事,因为父母与你所求并不多。当父母呼时,应勿懒,不要以为父母是人老话多,他只是想表达对你的亲近;当父母教时,须敬听,因为父母经历了一生几十年的人生,不要以为他们落伍了,他们看问题的实质一定比我们准确,那是用教训换来的经验;当父母生病时,我们应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一句关心的话语,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孝敬父母还可以表现为“兄弟睦,财物轻,言语忍”“孝在中”了。感恩父母,并不难做到。 当然,为人子者,并不需要愚孝,“亲有过”,也可以“谏使更”,“谏不入”,可以“悦复谏”。
三、信
信即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文饰,不虚美,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它如隽永的长河奔腾至今,内涵却从未有过改变,九州华夏,因它而灿烂。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诚信是价格不菲的鞋子,踏遍千山万水,质量也永恒不变;诚信是一面镜子,一旦打破,人格就会出现裂痕。
曾“富甲华夏”、“汇通天下”的晋商,留下了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他们靠的是什么?就是“诚信”二字。他们以关公的“义”来摒弃“见利忘义”的不良动机,凝聚同仁;以关公的“信”来摒弃欺诈、伪劣等行为,取信于社会,取信于顾主。以讲信誉著称的晋商比比皆是,他们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商谚,如“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秤平,斗满,尺满足”等等。
四、仁
《弟子规》里关于“仁”这个话题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大爱,只是古人称“泛爱众”。因为我们“天同覆,地同载”,所以我们要“凡是人,皆须爱”。我们关爱他人不能自私,要尽己所能为大家服务。别人有为大家服务的能力更要大家赞赏。不轻言别人的隐私,多鼓励别人的长处,你自己的品德修养也会有所提高。人这一生记得报答别人的恩德,善于忘记别人对不起自己的地方,会过的轻松愉快。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为自己的心灵减负。如果我们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生境界就不是一般的高了。
五、谨
古人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告诉我们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养成好习惯。生活上的一点一滴,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小事,所谓聚小流以成江海,都是以小事成就大事的。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比如: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吵闹、不乱丢垃圾;按秩序做事;在校园里,微笑面对老师和同学,热情主动地打招呼问好;平时热心真诚地帮助有困难的人;行走在大街上时,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与文明和安全同行;在公共汽车上,能热心地为身边的老人、抱着孩子的乘客让座…… 这些看似小事的文明之举,要变成人自身的行为习惯是很不容易的,我所教一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年的学习培训,现在已经养成了许多文明行为。五十多个孩子身后牵着五十多个家庭,我们的“小手拉大手”,在社会上就能产生不小的正能量。
六、学
一个优秀的民族一定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犹太民族被世界公认为是最聪明的民族,他们从能识字开始平均每月阅读一本书。我们的先辈也曾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读好书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能提升一个人的修养。我想端正读书的态度,再加上“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的好方法,学有专攻,我们一定能学有所获。
《弟子规》虽然只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沧海一粟,但作为低学段刚入学学生的课外读本,不仅能先入为主,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更能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弟子规》 贾清文 清代
12.媒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担当 篇十二
关键词:传统文化,媒介,文化传承,担当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积淀而成的一种人本主义民族文化, 是在诸学说思想不断争鸣融合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 兼有道家、法家、墨家、佛家的文化形态。
何为“文化”?在古代汉语里, “文”是名词, “化”是动词, 文化, 即“文治”“教化”的并称。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 我们一般引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 (Edward Burnett Tylor) 在《原始文化》 (1871) 一书中的概念, 文化“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1
文化的内涵很广, 广义的文化包含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三大领域的内容, 而狭义的文化则指的是人类精神创造产物的总和。本文讨论的“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狭义层面上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并传播下来的精神内容, 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宗教、伦理、哲学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 先后有26个文明形态出现在人类近六千年的历史上, 然而全世界唯有中国文化体系是持续延绵发展且从未有过中断的, 这样旺盛的生命力构成了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特征。2
近几年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活动越来越频繁, 层次越来越高, 关注面越来越广, 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这反映了国人的一种心理诉求。当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但文化建设尚显滞后:对外, 我们拿不出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对内, 我们缺乏足够自信的文化认同之物。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 在各国纷纷提升文化软实力, 力图通过文化手段传播国家信息、塑造国家形象的大背景下, 我们应当反思, 什么才是国人认同的文化精神?应当拿出什么样的文化产品面对现下的文化竞争?答案可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
二、文明传承的缺失
由于历史的原因, 现代中国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出现断层、分裂, 且一度跌入低谷, 导致的结果是:对外, 面临不同文明 (文化) 间的冲突、对立, 本土文明 (文化) 被边缘化;对内, 面对古典文明 (文化) 自我轻视, 面对现代文明 (文化) 又自卑心作怪, 使国民精神处于无所依靠的崩溃边缘。
近几年来, 我们常常从媒体报道中得知国人失德失范的负面形象。比较集中的爆发是节日长假期间, 小的方面有游客在旅游景点乱扔垃圾、拥挤吵闹甚至起冲突, 大的方面有在机场无理取闹、违法违规。
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青少年礼仪缺失, 行为失当。有的青少年无视社会各种行为规范, 把行为不羁简单看成是有性格的表现;有的青少年又过于愤世嫉俗, 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 但是却又不知道尊重别人, 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即使进入高等院校, 有些青年人依然行为乖张, 缺乏应有的道德规范。
不难发现, 模仿对象道德观念混乱, 礼仪行为缺失, 是产生这些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模仿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的概念, 他在1890年出版的《模仿律》一书中认为, 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3青少年在成长期间主要接触的是父母、老师、同学等群体, 这些人群道德修养良莠不齐, 长期耳濡目染下, 青少年有时会模仿不良行为, 即使已经成年, 青少年时期不良“榜样”的影响依然存在。这两年媒体报道的“老人变坏”现象, 有人分析这些老人的成长期正值“文革”动乱年代, 在人格修养建立的关键时期却遇到社会上整体是非颠倒的特殊阶段, 以至于变老了也没有完全纠偏改错。
在传统社会里, 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 建立完善人格, 形成道德价值观, 我们依靠的是宗族社会里的人际传播和文化传承来达到目的。我们与亲友、邻居交流信息、交换意见、相互影响, 一些有名望的家族还会通过家规家训等传统方式对当地社会产生影响。
而在现代社会, 要想完成这些任务, 大众媒体肩负着主要的责任。
三、媒介的作用与担当
首先, “拟态环境”的客观存在, 导致人们不得不通过媒介了解外面的世界, 同时完成社会化改造。早在20世纪20年代, 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就认为, 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 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 不可能和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 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 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 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 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 (pseudo-environment) 的反应。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 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1
现代社会, 我们在社会人格完善和改造时期, 亲友、邻居、宗族的人际影响只占到小部分, 而我们每天大量接触大众媒体, 它对我们的影响与日俱增。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既在家庭、学校等群体中进行, 也在特定的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大众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 提供着我们的模仿对象, 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规范。
其次, 大众媒体具有社会遗产传承的责任。1948年,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 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环境监测功能 (surveillance of the environment) 、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correlation of the parts of society)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transmission of social heritage) 。2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和创新性, 几千年来不断记录、保存、继承、发展下来, 这是中华文明傲居世界的资本。传统意义上, 士阶层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做出了表率,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而现代社会, 媒体应继承这一传统, 接手这个接力棒, 与当代知识分子一起, 担负起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社会责任, 担当起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最后, 通过媒介的传播弘扬, 有利于构建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 同时在全球话语体系中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话语表达方式。
大众传播媒体由于自身特殊的表达方式, 一般更适于传播具体的、可视可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符号化形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击缶迎客”“天人合一”等集萃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表演, 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第一时间传播给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唤起了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 也让世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2009年起, 湖南卫视与《中国青年报》等部门合作, 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 联合打造全国首档青少年青春盛典成人礼活动;2014年春节期间, 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 引发公众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关注与热议。另外, 像“公祭轩辕黄帝大典”和“上巳节成人礼”等民俗文化活动, 通过大众传播媒体的广泛报道, 加强了国人对传统礼俗的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活动的举办, 通过影响力广泛的媒体报道, 唤醒了国人的集体记忆, 增强了集体认同感。
大众传播媒介是促成身份认同、集体认同的特殊力量, 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反复强化公众的生活共同点, 通过推动公众的集体认同感, 不断凝聚公众的集体力量, 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大众媒体是大众文化的讲述者, 它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更为贴近, 因而更易引起大众的情感共鸣。大众媒体擅长讲述世俗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更契合一般人的心理。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与升华, 已经融入我们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与民族气质之中, 成为国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大众传媒通过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用当下的时代视角解读和阐述, 更易被多数人认知认同。
四、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难题
不可否认, 当下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更多还停留在本国区域, 很少为外人称颂。这两年孔子学院在境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总体而言借助的更多的还是书法、饮食、服饰、剪纸等表象化的符号元素, 其实猎奇心理大于认同与赞许。虽经不懈努力, 但客观上讲, 由于文化认知偏差而导致的文化价值冲突依然存在, 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近年来, 媒介技术的普及, 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使得国际冲突特别是文化冲突更加频繁, 这与全球传播的发展不无关系。在西方话语中心的背景下, “妖魔化”的中国仍然存在于一些新闻报道和个别反华人士的言论里。
一个文化中的成员试图理解其他文化成员的行为, 这时, 他们可能会采取两种方式, 一种是用自己的文化规则, 认为外人会有像自己一样的动机并据此行动, 这是一种普世化的方式;另一种是寻求不同的文化认知, 认为外人与自己的动机不同, 自己与外人会相互做出“异端”式的回应, 因为外人不会遵从自己的“文明标准”, 这是一种分殊化的方式。实际上, 不同文化中的人们不可能完全是类同或普世性的, 也不可能完全是异端或分殊化的。在多元文化社会中, 确定社群内成员和社群外成员是否可以受到相同对待的关键取决于人们是否深刻认识到各自所处的特定的文化差异性而不是强力推行普世性标准。1
形成文化冲突的成因较为复杂, 解决文化冲突的突破口一般是从大众传播媒介着手。一个全球话语场的形成, 表面上看是各国大众媒介的话语呈现, 实际上则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展示与角逐。中国在全球话语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被误解, 被排挤, 被妖魔化, 被边缘化, 常常处于被动状态而难有改变。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各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各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人们也在这快速变动的世界中更加渴望集体的安全感, 寻求集体归属。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古与今, 中与外, 各种思想交汇碰撞。中华文明与传统文化是以一脉相承的方式继承与发展着, 现代化的中国必须将这一传统继承和保留下来, 让国人在认同建构中有所依托, 找到归属;在对外交往中, 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也能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恶意侵蚀, 摆脱国家、民族交往中莫名的自卑感, 重拾文化自觉与民族自信。
注释
1 转引自辜堪生:《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第3版)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5年, 第6页。
2 曹启富、向天华:《中国传统文化教程》,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4年, 第13页。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第85页。
4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12-113页。
5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 101页。
【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学生作文】推荐阅读:
传承传统文化600字作文09-23
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作文3000字09-05
传统文化如何传承10-10
传统文化传承的感想07-04
传承中华文化 践行传统美德09-15
传承传统文化 争做美德少年09-17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现代文化建设06-30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征文1200字09-09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