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2024-08-15

如何推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共8篇)

1.如何推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篇一

着力构建“五三三”工作体系

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扎赉特旗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整合基层各方资源,着力构建社会管理“五抓”领导体系、“三线”工作体系、“三项”联动体系,初步形成了“五三三”社会管理创新大格局,促进了社会管理机制长效化,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构建社会管理大格局“五抓”领导体系

坚持整合各方资源,围绕基层社会建设中心任务,分块明确职责,建立部门联手、上下联动、城乡联建的基层领导体系。一是整合抓、抓整合。整合政法、纪检、组织、宣传、统战“五部门”资源,实行“基层社会管理整体推进”,分工负责,集中用力,统筹摆布重点任务,将社会管理工作“多条线”拧成“一股绳”,构建了整体推进格局。二是书记抓、抓书记。建立旗综治委例会制度,旗委书记、综治委主任每季度集中听取各部门整体推进工作情况,研究部署重点任务。建立抓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工作责任制,强化各苏木乡镇、嘎查村党组织书记责任,建立领导抓综治工作实绩档案,形成了旗、乡、村领导抓社会管理责任网络。三是联系抓、抓联系。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八个联系”活动,每名旗级领导负责帮助联系地区、部门完善发展措施,开展民情走访活动,指导基层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把联系点建成社会管理创新示范点,形成点状分布、网状辐射的示范带。四是专项抓、抓专项。在各苏木乡镇、部门设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项落实社会管理各项工作任务,实行“一列分解目标、一组工作班子、一套考核机制”推进措施,搭建了基层中坚工作网络。五是互动抓、抓互动。坚持以“机关+农村”、“机关+社区”、“企业+农村”为主要形式,深入开展旗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嘎

查村“双结对”、与社区“六联六共”活动,集聚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资源,构建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合力加强社会管理的格局。

二、构建社会管理大格局“三线”工作体系

紧紧围绕“发展、稳定、富民”的工作主线,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把工作成效体现到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群众增收上来,推动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双向互动。

(一)围绕发展抓社会管理,抓好社会管理促发展 一是开展“三争一创”活动,凝聚发展合力。大力开展争当红旗党组织、模范党组织书记、标兵党员,创建服务型党委、政府活动。实行嘎查村干部千分制目标管理考核,将社会管理作为嘎查村干部重要职责,推行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充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实行农村党员“双线管理”,围绕发展产业、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等方面确定“底线”和“上线”标准,增强了党员先进性意识。深入开展创建服务型党委、政府活动,在乡、村、屯由上至下组建了“一中心、三岗、三员”服务网络,建立了服务群众责任体系,实现了群众有需求、干部有行动。

二是规范重大事项决策,推动科学发展。全面推行旗、乡“三重一大”事项民主决策,强化“三重一大”事项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检查措施,全程建立决策纪实档案,严格进行失责查究。大力推行村级重大事务“五步法”,打破“村事干部定”的传统模式,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赢得了群众认可,凝聚了人心、民力。

三是推行限时办结制度,优化发展环境。在旗直机关、苏木乡镇站办所全面推行限时办结制度,对全旗行政审批和服务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减少环节和程序、缩短申报和批复时间,明确办结时限,制定出台了《限时办结制度考评细则》,对考核排名靠后的部门主要领导实行问责,推动了各职能部门文明、优质、高效服务,提高了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

(二)围绕稳定抓社会管理,抓好社会管理构和谐

一是强化“三管一建”措施,创新社会管理。着力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管理、信访工作规范管理、社会管理“项目化”管理,全面推进平安建设。制定出台了《扎赉特旗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意见》,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委员会,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将评估结果分为五个风险等级,实行分级审核、批准、实施。制定出台了《扎赉特旗信访工作管理办法》,坚持事权和责任相统一,推动公正司法、依法行政、依规操作,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实行信访工作目标量化管理,采取减分制量化约束。确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设等社会管理5类、14个重点项目,制定了社会管理项目书,推行“项目化”管理。全面推进平安乡镇、平安嘎查村、平安家庭等八项平安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了“邻里守望”、“法官进社区、诉讼零距离”、“爱心黄丝带” 等载体活动,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实行“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将人、地、物、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建立“网格管理员”队伍,推动管理职能和力量下沉,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二是推行“三位一体”调解,妥善化解矛盾。整合公安、司法、综治、维稳、信访、人民法庭等基层维稳资源,成立了苏木乡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社区、规模以上企业、嘎查村成立了社会管理服务站,依托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服务站,建立了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三位一体”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实行嘎查村服务站→基层站办所(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苏木乡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党政一把手)→信访和诉讼程序的“四层级”调解工作流程,层层化解矛盾,逐级审核调解意见,最终调解不成的由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引导当事人走正常的信访和诉讼程序,实行领导包案、全程督案、限期结案,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三是加强“三资一章”管理,从源头预防矛盾。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和村委会公章“三资一章”管理,全面推行嘎查村“三资”“四段式”管理,摸清农村“三资”

底数,成立乡镇“三资”代管中心,严格执行“先理财、后审批、再记账”“倒置式”民主理财制度,村委会公章由嘎查村书记和乡勤廉督导员实行“双监管”,有效提高了村务运行透明度。

(三)围绕富民抓社会管理,抓好社会管理惠民生 一是党建引领,产业富民。大力推行“党组织+产业合作社”模式,采取在嘎查村党组织上建立产业合作社,在产业合作社、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上组建党支部等形式,建立了“苏木乡镇党委→嘎查村党组织→产业合作社→党员→群众”的网络化产业培育体系,整合产业发展要素,组织土地、草牧场规范化流转,促进农牧业集约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二是组织推动,转移农民。坚持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三个集中”导向,强化各苏木乡镇、嘎查村建设输出基地、培育中介组织、组织技能培训、打造劳务品牌“四项职能”,推动劳务输出向有组织、稳定性输出转变,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民自主流动的劳动力和人口转移就业机制,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三是南北协作,帮扶农民。坚持“量力而行、务求实效”原则,选派南部地区种养大户到北部贫困民族地区开展示范生产经营,实行南北协作苏木乡镇联动、嘎查村联接、南部大户与北部农户联合、嘎查村干部互挂“三联互挂”机制,选好示范户、调好协作田、开好观摩会,带动北部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增加收入,加深了南北友谊和民族团结。

三、构建社会管理大格局“三项”联动体系

统筹发挥“宣传引导、统战联合、嘎查村党组织书记牵动”作用,融入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主线,形成联动效应、聚合效应,提升基层社会管理水平。

(一)以“三建一树”工作为抓手,发挥思想舆论导向作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文明平安村屯建设、树立正确舆论导向“三建一树”工作,搭建“扎赉特大讲堂”、“乡村小课堂”双层学习宣讲平台,大力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干部群众精神力量,全面加强社会管理舆论宣传,营造社会管理与经济双向互动舆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发展氛围。

(二)以“三培一带”为重点,发挥统一战线联合作用。深入开展培树民族团结进步典型、培养优秀党外干部、培育非公企业家队伍、“一企带一村”“三培一带”工作,积极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凝聚多方面力量,共同提升社会管理效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四进”和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乡镇、村(社区)、单位和个人“四争创”活动,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三)以争创“双十佳”嘎查村书记为载体,发挥牵动基层社会管理的纽带作用。深入开展争创“双十佳”嘎查村书记活动,围绕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发挥“领头雁”作用和自身建设,明确了“双十佳”争创标准,对评选上的“双十佳”嘎查村党组织书记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政治待遇,把嘎查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打造成引领农村发展、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带动农民增收的中坚力量。

2.如何推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篇二

企业的社会保险医疗制度是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福利型医疗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这种缺乏约束和制约机制的医疗制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个体企业财力的有限性与职工医疗需求的无限性, 企业效益好坏的波动性与职工疾病发生不可预测性所构成的矛盾, 暴露出严重弊端, 医疗改革势在必行。与此同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也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因此, 必须对构建企业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进行战略性思考, 使之从可能成为必要。

2 单一形式的医保制度存在明显的保障水平不足问题, 迫切需要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

体系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低水平, 广覆盖”, 目的是保障在职和退休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它的保障水平是有限的, 只能保障一般门诊和住院, 费用支付标准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与4倍之间。为了使有限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发挥最大作用, 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了医药服务的支付范围, 统筹基金设定了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这一方面是总结公费、医疗制度的教训, 基本医疗保险不能统包统揽, 而要保障绝大多数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 国家只能确定一个基本保障的医疗保险制度。但这对于低收入职工、早退休职工来说, 单是承担起付线以下的医疗费用就会超过其全年的医疗帐户水平, 甚至一个月收入。根据笔者统计:2011年笔者所在企业全部退休人员人均医疗费用支出为5835元, 其中30%全年医疗费用在1万元以上, 最高的达到30多万元。如果没有其他资金来源来分解这种高额医疗费用风险的话, 这部分人就很可能出现因病致贫的现象, 单一形式的医疗保障面临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3 对构建企业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进行的几点思考

3.1 基本医疗保险是基础, 但只有解决了不合理医疗消费的有效制约问题, 才能保证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顺利实施

基本医疗保险改革实行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范围和标准, 有了这个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范围和标准, 有利于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支出, 有效地保障大多数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但是, 只要进了医院, 患者始终是弱势的一方, 该做什么检查、用什么药, 患者是没有主动权的。某些医院受经济利益驱动, 存在乱收费、滥检查、开大处方和开高价药的问题, 以及药品生产流通环节存在虚高定价、吃回扣等问题, 加重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根据笔者近一两年来参加医疗费用会审初步统计来看, 参保者因病住院, 由个人自付的基本医疗诊疗项目外费用和基本医疗药品目录外用药费用约占住院总费用的20%~30%, 有少数甚至高达60%!由此看来, 即使能够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保障, 但由于不合理的医疗消费, 使得低收入职工和退休人员仍然难以克服医疗费用过高的困难。对此, 国家对配套推进医疗医药体制改革提出了若干重要措施, 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 比如实行医药分开核算、药品公开招标采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等, 现在这些制度正在陆续出台并实施, 但效果不尽人意。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使这些制度具体化成为具体的法律, 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在法律的保障下, 能够最大程度地约束医方行为, 合理地控制医疗费用的支出, 才能有效地保障大多数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

3.2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关键, 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 要十分重视建立起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使一些效益好的企业, 能够注重健康投资、健康储蓄, 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也有利于控制消费基金的膨胀, 使部分消费基金推迟消费, 转化为医疗基金积累下来。补充医疗保险可使企业职工在基本医疗保险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在企业经济效益好时, 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 从而避免了不分企业经济效益好坏, 都享受同样医疗保险待遇的情况, 同时也有利于筹集更多的医疗保险资金。更有利于鼓励企业企业搞好生产, 激励职工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增进职工对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没有后顾之忧。国家对建立企业补充保险一向是鼓励的, 并且在政策上也有支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企业可以按工资总额的4%为职工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从应付福利费列支, 福利费不足可作为劳动保险费直接列入成本。”、“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资金用于个人负担较重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药费补助”。根据各企业的实际的人员构成情况、医疗待遇水平等, 要制定和完善支付使用的细则, 使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这把好钢用到刀韧上, 提升职工更高更合理的医疗需求。

3.3 企业和职工个人根据经济情况可适当投资商业医疗保险, 以满足更高层次的医疗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 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比重将会逐步增大, 商业医疗保险对基本医疗保险具有补充作用, 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被保人建立了另一层次的保障。国务院在《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中明确规定:“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 可以通过商业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商业医疗保险在提供保障与服务的方式上更具有灵活性。商业医疗保险的补充范围可以包括因疾病住院而引起的收入减少, 以及护理费用、遗属生活费用等各个方面。在保险金额上不受基本医疗保险封顶线的限制, 根据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实际情况确定。商业医疗保险专业人员可以根据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要求进行保障计划设计, 从而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商业医疗保险使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只需花较少的钱投保, 就可以满足自己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医疗消费需求。在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过程中, 要注重宣传普及, 要让群众充分认识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必要性。要抓好“重大疾病”赔付典型案例宣传, 扩大舆论影响, 充分展示商业医疗保险介入社会医疗保险利国利民的优越性, 增强人们参与商业医疗保险的意识。

3.4 对于部分弱势群体的医疗需求, 只有通过加强工会医疗救助来解决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经济结构的调整, 致使一些企业出现了一些下岗困难职工群体;另外, 基本医疗保险只覆盖了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 而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未被覆盖, 而其中有不少是鳏寡孤独、残疾人以及无业、无收入人员。如果这部分人群的就医难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或缺乏正确的处理和引导, 容易引发社会不满情绪的滋长和蔓延, 影响职工队伍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因此, 需要建立有效的工会医疗救助制度, 解决他们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工会医疗救助是专门对罹患疾病的弱势群体的帮助, 目的是使弱势群体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 公平地享有健康的权利, 不致因贫困而放弃每个人的最基本需求, 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工会医疗救助, 关键是多渠道筹集资金, 不断扩大基金规模, 要争取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 广泛发动社会捐赠, 形成专门基金会的形式, 使医疗救助能经常化、制度化。对于弱势群体中的在职或退休职工, 应先由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保险两个层次进行保障, 如果仍然无力支付医疗费用时, 再由社会医疗救助给予适当的援助;对于弱势群体中没有工作或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就医, 要给予更多的帮助。

构建企业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化的战略工程, 它事关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舞台, 这项工作做好了, 一定能够使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适应社会形势的新变化, 更好地为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服务, 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

摘要:个体企业财力的有限性与职工医疗需求的无限性, 企业效益好坏的波动性与职工疾病发生不可预测性所构成的矛盾, 暴露出严重弊端, 医疗改革势在必行。结合所在企业的相关情况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补充医疗,商业医疗保险,工会医疗救助

参考文献

[1]董烈波.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2]任鸿升.社会保障法制化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6, (1) .

[3]张茂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问题探讨——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经纬, 2005, (4) .

[4]刘健, 李国平, 刘妍.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途径[J].理论探索, 2006, (1) .

3.如何推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篇三

一是构建电商平台服务体系。以创办电子商务公司为基础,引入专业人才、组建运营团队、搭建服务平台,打造农村电商主力军。截至目前,全系统成立7家电子商务公司,组建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淘宝园、电子商务培训学校、农民合作社农产品电商平台、电子商务协会等各类电子商务服务平台7个,累计为各类人员提供电商运营、营销策划、摄影、美工等技术服务5万余人次。

二是构建农产品销售服务体系。打造“电商平台+经营主体+农产品基地”式的产地货源经济模式,对域内特色农产品进行筛选,收集整理优质品种打入电商市场。截至目前,全系统已整合各类农产品资源50个品类、400余个单品,为各类网商提供货源支持。为满足农产品网上经营需要,先后开发了野猪肉脯、鹿肉脯、人参咖啡、人参糖等品牌产品,上线销售;敦化市对线上销售农产品统一印制“大德敦化”标识,增强了品牌效应;在敦化、汪清等3个县(市)设立了特色农产品展示体验区,集中展现农产品的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依托长白山旅游沿线,搭建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交易网络,初步建成特色农产品交易体验网点8个,铺设人参、食用菌、蜂产品、煎饼、米酒等系列产品数百个品种,设置网络链接二维码,方便游客二次购买,同时为网店销售增加流量。

三是构建农村网商培育体系。依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农村电子商务协会、各类电商服务平台等载体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基层供销社为重点,以普及电商知识、提高电商意识、提升电商操作技能为目标,大力开展农村电商培训,2016年以来,共开展农村电商培训24次,培训各类网商人员4260人次;引导各类网商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开办网店155家,实现电商销售额1500余万元。积极争取总社电商惠农项目,已申报敦化、汪清、珲春农村电商项目,申报资金额3000万元,现已通过省专家评审,待总社批复。

四是构建农村基层电商网络体系。以基层供销社、基层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实体网点为重点,改造建设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目前,已改造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52个,2016年实现网上代买代卖商品2000余万元。先后引导49个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涉足电子商务,今年以来,实现网上销售农产品300余万元。

4.如何推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篇四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指针对质量、规模、风险程度不同的企业,为满足多样化市场主体的资本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分层次的市场体系,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主板市场,即证券交易所市场,是指在有组织交易所进行集中竞价交易的市场,主要是为大型、成熟企业的融资和转让提供服务;②二板市场,又称为创业板市场,指与主板市场相对应,在主板之外专为处于幼稚阶段中后期和产业化阶段初期的中小企业及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股票市场,此市场还可解决这些企业的资产价值(包括知识产权)评价,风险分散和创业投资的股权交易问题;③三板市场(场外市场),包括柜台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主要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处于初创阶段中后期和幼稚阶段初期的中小企业在筹集资本性资金方面的问题,以及这些企业的资产价值(包括知识产权)评价、风险分散和风险投资的股权交易问题。国外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

2.1 美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

美国资本市场体系规模最大,体系最复杂也最合理,主要包括三个层次:①主板市场。美国证券市场的主板市场是以纽约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市场,该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比较高,主要表现为交易国家级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债券,在该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一般是知名度高的大企业,公司的成熟性好,有良好的业绩记录和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公司又较长的历史存续性和较好的回报。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该市场的投资人一般都是风险规避或风险中立者;②以纳斯达克(NASDAQ)为核心的二板市场。纳斯达克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要求与纽约证券交易所截然不同,它主要注重公司的成长性和长期盈利性,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普遍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风险、高回报、规模小的特征。纳斯达克虽然历史较短,但发展速度很快,按交易额排列,它已成为仅次于纽约证交所的全球第二大交易市场,而上市数量、成交量、市场表现、流动性比率等方面已经超过了纽约证交所;③遍布各地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市场及场外交易市场。美国证券交易所也是全国性的交易所,但该交易所上市的企业较纽约证交所略逊一筹,该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转到纽约交易所上市。遍布全国各地的区域性证券交易所有11家,主要分布于全国各大工商业和金融中心城市,他们成为区域性企业的上市交易场所,可谓是美国的三板市场(OTC市场)。

2.2 日本和英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

日本的交易所也是分为三个层次:全国性交易中心、地区性证券交易中心和场外交易市场。①主板市场。东京证券交易所是日本证券市场的主板市场,具有全国中心市场的性质,在此上市的都是著名的大公司;②二板市场。大阪、名古屋等其他7家交易所构成地区性证券交易中心,主要交易那些尚不具备条件到东京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证券,这7家地区性市场构成日本的二板市场。③场外交易市场。包括店头证券市场和店头股票市场,在此交易的公司规模不大但很有发展前途,其中店头市场的债券交易市场占了日本证券交易的绝大部分。

英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①主板市场。伦敦证券交易所是英国全国性的集中市场,它有着200多年的历史,是吸收欧洲资金的主要渠道;②全国性的二板市场AIM(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与美国不同,英国的二板市场AIM是由伦敦交易所主办,是伦敦证交所的一部分,属于正式的市场。其运行相对独立,是为英国及海外初创的、高成长性公司提供的一个全国性市场;③全国性的三板市场OFEX(Off-Exchange)。它是由伦敦证券交易所承担做市商职能的JPJenkins公司创办的,属于非正式市场。主要是为中小型高成长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服务的市场。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的结构特点

和国外资本市场体系对比,中国资本市场体系的显著特点是市场结构不完善。中国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发展思路上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主要有: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重银行融资,轻证券市场融投资;在资本市场上“重股市,轻债市,重国债,轻企债”。这种发展思路严重导致了整个社会资金分配运用的结构畸形和低效率,严重影响到市场风险的有效分散和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

具体来说表现为:①主板市场,包括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沪深证券交易所在组织体系、上市标准、交易方式和监管结构方面几乎都完全一致,主要为成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上市服务。②二板市场(创业板市场)。2004年6月24日,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服务的创业板市场刚刚推出,它附属于深交所之下,基本上延续了主板的规则:除能接受流通盘在5 000万股以下的中小企业上市这点不同以外,其他上市的条件和运行规则几乎与主板一样,所以上市的“门槛”还是很高的;③三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包括“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和地方产权交易市场。总的说来,中国的场外市场主要由各个政府部门主办,市场定位不明确,分布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则且结构层次单一,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推进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3.1 有利于满足资本市场上资金供求双方的多层次化的要求

从资金供给方来说,由于风险偏好的不同,投资者也是具有不同层次的。风险爱好者愿意投资于高风险高回报的股票;风险中立者会选择购买风险程度适中,预期报酬也非最高的股票;风险规避者则可能去购买国债。但是,中国仅有单一层次的主板市场,该市场对公司上市和交易的风险标准是统一的,从制度上无法为不同风险偏好者提供足够多种类的投资品种和交易场所。

从资金需求方来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规模的、不同风险状况的企业对股权融资的需求不尽相同。对于大规模、稳健型、成熟性强的公司,由于其发展历史相对较长、业绩稳定、经营稳健,可能吸引大批投资者来购买它的股票;但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创业阶段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由于其规模小、产品不够成熟、风险性大,通过主板市场进行融资是不现实的。但受诸多因素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出现了高度集中化的倾向,交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排斥一部分融资者而向具有优势的融资者倾斜。特别是在为国企服务的主导思想下,市场必定只会为大企业服务而将众多的中小企业排斥在外。目前还在建设中的二板市场虽然增加了交易层次,但其附属于交易所的性质决定了其满足融资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从而造成了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困难。3.2 有利于提供优化准入机制和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从非证券资本市场到证券资本市场,从场外市场到创业板市场、主板市场,入市标准逐步严格,企业素质也呈阶梯式上升,这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市场筛选机制。一方面,在下一级市场上挂牌交易的企业经过培育,将会有优秀企业脱颖而出,从而进入上一级市场交易;另一方面,对于长期经营不善,已不符合某一层次挂牌标准的企业,则通过退出机制,退出到下一级市场交易。这样形成一种优胜劣汰机制,既有利于保证挂牌公司的质量与其所在市场层次相对应,又能促进上市公司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3.3 有利于防范和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

直接融资有利于分散融资风险,能有效地避免风险向金融系统集中,从而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从国外经验看,在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一旦经济实体发生严重问题,就会导致大量银行坏账,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往往将经济拖入长期不振的境地。当前,中国的融资结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例还较低。资料显示,我国股市融资占总融资额的比重已由2001年的7.5%降至2003年上半年的1.6%。与此同时,银行贷

款所占比例却由75.4%一路上升至89.5%。因此,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通过改善上市公司质量、满足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吸引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额度,从而降低金融风险。而且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规模的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会逐步形成风险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的子市场,风险承担主体呈现多元化,有利于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战略构想

4.1 建立以深沪交易所为核心的主板市场

将现有的沪深两市定位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精品市场”,由于该市场发展历史较长,成熟度也较好,可以结合二板、三板市场输送来的优质公司进入和现有不良公司的退出(可以退市,也可以转向二板、三板进行交易),逐渐建立起我国的证券精品市场。该市场主要面向规模大、业绩佳的成熟知名大企业,其公司来源应主要来自二、三板市场,满足特定情况的条件下,比如公司资产负债比率、公司规模、盈利指标、成长性达到一定要求,也可以在主板市场上进行增发进行再融资,但未达到这些指标的公司,不能通过主板市场再融资,特别是不能通过股权再融资的方式“圈钱”,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主板市场公司的质量,降低该市场的风险。

4.2 建立以中小科技创业企业为核心的二板市场

目前国际上的创业板市场主要有三种典型的模式:①一所二板平行模式,即在现有证券交易所中设立一个二板,作为主板的补充,与主板一起运作,二者拥有共同的组织管理系统和交易系统,甚至相同的监管标准,不同的只是上市标准的高低,两者不存在主、二板转换关系。②一所二板升级式,即在现有证券交易所内设立一个独立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交易市场,上市标准低,上市公司除须有健全的会计制度及会计、法律、券商顾问和经纪人保荐外,并无其它限制性标准,主板和二板之间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提升关系。③独立模式,即二板市场本身是一个独立的证券交易系统,拥有独立的组织管理系统,报价交易系统和监管体系,上市门槛低,能最大限度地为新兴高科技企业提供上市条件。

4.3 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有重点有选择地推进区域性交易市场的建设

我国三板市场体系的建立应采取“条块结合”的模式,既有集中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又有区域性的股权、产权交易市场。具体思路如下:第一,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实现地区性联网运行,集中报价、分散成交、统一核算,从目前看是可行的。第二,在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同时,应积极规范地区性股权交易中心。我国先后在武汉、淄博、天津、沈阳等十几个城市形成了将企业股权公开挂牌交易的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但这些市场绝大多数由地方政府正式或非正式批准成立的,容易受到地方行政力量的控制和切割,给金融监管增加难度。中央政府应将近年各地自发的地方性股权交易规范化、合法化,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第三,为了解决高新技术企业的产权交易和转让问题,应积极稳妥地发展地方产权交易市场。从我国国情出发,地方性科技产权交易市场应该兼顾高技术、新技术和中度适应技术等企业的普遍需要,成为普遍适用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在条件成熟的地方甚至可以建设成特殊柜台市场,从而为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结构奠定基础。

5.如何推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篇五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提高,当前现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已经不能够有效满足广大群众、市场的实际需求。全国第十七大报告中明确:需要将社会保险和救助、福利等作为医疗保障的基础,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内容,作为制度的重点内容。商业医疗保险可提高商业医疗保险发展速度,并推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趋于更加完善发展。同时,还能将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补充,进而促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进。本次研究,通过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医疗险发展现状进行概述,以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医疗保险发展出发加以完善,亦在推动我国医疗保证体系在商业医疗保险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多层次医疗保证体系;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情况

构建医疗保障体系的时候,我国于相关的政策下,积极给予相关企业/个人一定的鼓励,鼓励其能够充分的参与到基本医疗保险投保商业的医疗险中。国务院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明确:超出最高支付度的医疗资金,需在商业医疗保险下进行解决。由此可见,通过政府主管的基本社会保险,能够充分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而商业保险同时能通过以社会保险加以补充。

一、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医疗险的发展现状

社会医疗保险,属于医疗保障体系的主要部分,其会提供法定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属于最为关键的构成环节。提供补充的配套服务,而两者相互能够达到互补的效果,均不可或缺。但是,应针对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当前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覆盖面和覆盖人数问题

商业医疗保险,不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群的需求,如需要保险的人群、购买保险的人群。现阶段,商业医疗的保险范围非常小,通常仅能对具体范围中的个别病症住院的费用,实行定的补偿。与此同时,参保可享受医疗保险的待遇在时间,存在一定的障碍。

2、社会的商业医疗保险需求量和市场险种问题

当前,社会对于商业医疗保险的需求量非常大,而高收入的人群会享受更高层次的治疗、服务。市场方面,无老年护理方面的保险,而这些风险的类型亦为附加险,主要通过主险的开展承保,不能有效保证患者实际需求。医疗保险公司实际开发产品的情况,为瀛取当前的利益,会出现一定程度短期的眼光和行为。

3、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问题

财税方面的问题,能对商业医疗保险的整体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长此以往,商业医疗保险视为商业活动来看,不能够获得相关政策大力支持。而财政部门积极鼓励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给予3%左右的优惠政策,这项政策在税前的支持比例低,不能发挥政策积极的作用。

4、赔付率、管理方法问题

所有的保险公司,在开办医疗保险工作,均为收赔相抵的利益关系。部分地区的赔付率达到280%以上,这使得医疗保险单位不能获取相应的利益。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合作关系也会受到影响,医疗方面的制度滞后,促使透明度较低,做好保险公司的医疗费用控制工作非常困难。

5、专业人员自身问题

经营医疗保险,会面临较大的风险性,这就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而实际来看,专业人员非常少,同时还存在部分专业人员知识的欠缺问题,促使保险公司的精算工作比较滞后,核赔力量较为薄弱,反欺诈的能力较低,从而对商业医疗保险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

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完善措施

1、开发和医疗产品的完善

国内因为地区经济水平的失衡,使得保险市场的发展情况,具有显著的地域性、个体需求方面的差异。可将港澳台、东南亚医疗保险相关的数据内容,结合国内实际发展的状况,以及安全方面的系数,进而合理的设计出能满足不同医疗服务的险种。此外,保险公司需给予保险产品开发深度更多的关注,从根本上转变其以往的观念。医疗保险的产品,不但可提供患者发病后治疗的费用,还能够提供患者发病前保健方面的预防资金。患病后,需加强保健和预防方面的知识。通过创办健康保健杂志方式,赠予社保人员,为其讲解基本的自我保健的知识。也可以采取开通全日医疗保健的咨询热线方式开展工作,定期聘请专业的医学家,为热线人员进行社保知识方面的解答工作。

2、商业医疗保险风险防范的完善

国内开办商业医疗保险时间并不长,但是还是产生较多的医疗保险的欺诈事件。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采取适宜的方式,合理的处理医疗保险的欺诈行为。承保的防线,投保人没有正式投保之前,应有效的组织相关的人员参与到不同的法制学习、教育活动中,可采取学习法规、学习规则的方式开展工作,进而明确受保人应享有的保险期限,以及免赔病症、免赔的度。风险的选择,需通过提高保费的方式,改善核保方面的工作。期间的防线,保险公司需将工作的重点内容进行调整,通过微机的管理方式,建立投保方面的档案,从而对底情实行严格的分析,以利于日后的给付、续保缓解。与医院达成协议,保险公司需指派专业人员,实行对定点医院病历和处方的监督、检查工作。理赔方的防线,应提高对医疗保险索赔单证审核方面的工作,以及对受保人医疗基本状况的调查工作,以更好地开展理赔工作。

3、法律、财税政策的完善

医疗保障体系需获得健康商业医疗险的支持和鼓励,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商业医疗保险合理的地位,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商业医疗保险发展财税的政策,同时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的内容。而加强政府税收的政策支持,能引导更多满足条件的个人/企业,购买到商业医疗保险,推动我国商业医疗保险顺利发展。

4、人才培养的完善

高水平专业的技术团队,属于商业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和完善的保障。医疗,属于高度专业化行为。所以,从事医疗保险业务的队伍需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医疗方面的知识、临床相关的经验等,进而针对性的对专业险种进行开发,培养出更多专业性的人才。

5、商业医疗保险宣传工作的完善

保险公司应加大对于商业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主要通过扩大舆论的影响方式,将商业医疗保险的特征、社会医疗保险补充作用进行展示。积极鼓励人们的共同参与到商业医疗保险中,加强自我的保障水平。

总结:因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欠缺,促使保障的程度较低,而城镇职工一般会依靠社会医疗保险。因此,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属于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商业医疗保险设立无漏洞、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进而推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在商业医疗保险中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6.如何推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篇六

【文章编号】0450-988902C-0155-03

生物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工艺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使其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基础原理、工艺基础理论和工程设计基本技能。实践教学是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具有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教学理念束缚,普遍存在“四重四轻”的现象,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标准答案轻求异创新、重习题训练轻潜能开发、重分数评价轻个性发展。因此,有必要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生物工程专业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一、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验内容结构不合理。首先,实验教学附属于课程理论教学,往往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实验课时较少。或者由于教学投入不足,实验内容上验证性的实验多,综合设计性实验少;实验设备台套数少,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少。其次,各门实验分属不同老师承担,实验指导书编写缺少统筹,因此造成教学内容重复,且大多为低水平重复。最后,实验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例如,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生物工程实验的核心,它的发展非常快,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实验教材更新的速度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二)实验联系实际不够紧密。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内容主要是传统发酵产品的验证实验,缺乏与现代生物工程产品的联系,学生无法掌握现代生物工程制品的生产工艺。或者使用商品化的基因工程菌株或细胞进行实验,学生没有经历生物工程上游技术的训练,不明了整个工艺流程上下游的关系,就很难达到工程实验教学的目的。

(三)实验考核方法偏主观片面。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由实验指导教师准备好仪器设备和试剂,学生对照实验指导书完成指定的实验和操作步骤,这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运行机制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动手为辅,实验教学趋同于理论教学,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被扼杀。

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只有建立完善的实验室体系、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和改革现有实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生物工程专业发展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实验室体系建立

(一)实验室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根据其教学功能,分为基础、专业和研究三级,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制药实验室、药物分析实验室、模拟实训室和大型精密仪器平台,总实验室面积约700平方米。

1.基础化学实验室。该实验室总面积120平方米,主要承担普通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相关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该实验室目前配备了低温等离子体诱变仪器、酶标仪、水浴锅、摇床、超净工作台、激光诱变仪、凝胶成像系统、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电泳仪、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等分子生物学相关教学专用设备。

2.分析化学实验室。该实验室总面积80平方米,主要承担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及相关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该实验室目前配备了低温等离子体诱变仪器、酶标仪、水浴锅、摇床、超净工作台、激光诱变仪、凝胶成像系统、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电泳仪、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等分子生物学相关教学专用设备。

3.生物化学实验室。该实验室总面积80平方米,主要承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工程课程實验及相关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该实验室目前配备了低温等离子体诱变仪器、酶标仪、水浴锅、摇床、超净工作台、激光诱变仪、凝胶成像系统、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电泳仪、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等分子生物学相关教学专用设备。

4.微生物实验室。该实验室面积80平方米,主要承担微生物与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细胞工程及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该实验室目前仪器设备配置主要包括光照培养箱、超净台、震荡培养箱、发酵罐、超声波破碎仪、灭菌锅、生化培养箱、细胞融合仪等。

5.生物制药实验室。该实验室面积160平方米,承担生物分离工程课程、药物制剂学实验、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配备仪器设备包括凝胶层析系统、旋转蒸发仪、微纳滤系统、压滤机、制丸机、造粒机、烘箱、大容量离心机、水浴锅等。

6.药物分析实验室。该实验室面积约80平方米,主要承担药理学、药物分析课程实验教学及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配备仪器设备包括溶出分析仪、薄层层析分析仪、熔点仪、崩解时限测定仪、脆碎度检查仪、电脑伺服剥离试验机等。

7.模拟实训室。该实验室面积约100平方米,为生物工程专业新建的实验室。该实验室目前配置计算机40余台,安装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和CAD机械制图软件,辅以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主要承担化工原理、制药设备工程、制药工艺学及多门理论课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实验室开放。通过完善实验中心管理制度,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建立高效的实验中心运行体系。提升建设后的专业实验室实施多种形式的开放,实行开放式运行管理,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满足学生对生物技术领域开放实验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第二课堂的发展。在保障本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基础上,力争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专业学生的非课程实验实训,包括科技协会、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训练。学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实验受益率达到50%以上。

三、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一)实验内容创新。实验内容注重理论联系生产实践,加强设计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确立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体系包含基础生物学实验、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实践、生产实践四个教学层次,每个层次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每门实验课程要求开设基础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三种实验类型,比例上三者各占三分之一。如图1所示。

(二)实验教材建设。市场上虽然有大量相关的实验教材,但由于各个学校专业方向各异,设备条件不同,现成的实验教程往往使用不便,因此,需要编写一系列符合学校实验条件及专业特色的实验指导教材。首先,我们对现有的实验项目进行了分类、修订和优化,使之既适应于本院实验平台,又注重实验项目的衔接和关联性。在编写教材时,注重对实验原理的阐述,并根据实际教学效果,及时对教材内容作出调整和补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针对性编写《实验教学指导书》《实习实训指导书》等教材。

(三)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具体如下:

1.通过基础型实验,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利用学生实验课时开展基础型实验,进行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学生达标合格后才允许进入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型实验,达标的采取先进带后进和课外补课的方式促使其务必达标。学生主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基本操作和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教师偏重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并在提交的实验报告中去探讨和解决问题。

2.通过综合设计型实验,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将从原来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实验升级为综合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课外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根据学过的基础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课内按流程完成实验内容,实验结束时相当于完成了一个自命题的小课题。例如我们在“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培养”实验中,将之前相互独立和分散安排的几个实验,按其内在科学联系重组为综合设计型实验。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各个环节的基本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基本技能和实验方法的能力。综合设计型实验的开设,培养了学生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觉动手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进入研究创新型训练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3.通过研究创新型实验训练,强化学生掌握生物学实验前沿技能。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选择一些优秀学生分期、分批进入研究室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和研究生一起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研究。研究创新型实验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研究课题,分解提出众多子课题,全院公開,让学生自愿组合选择,学生小组在出题老师指导下自主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和路线,并开展实验研究。研究创新型实验时间灵活安排,采用弹性制。实验室开放期间,安排教师和专门的实验员进行指导和管理。

4.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建立学生实验成绩综合评定体系、教师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以及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三管齐下,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实验成绩综合评定体系中,坚持过程评价,统筹考核实验前预习、实验中表现和实验报告结果,重点考查学生能力。教师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同行互评,就实验大纲、实验项目、现场指导等内容进行评价,考评结果作为评优、职称评定等的`参考。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要求成立院级实验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委员会对任课教师进行的各实验教学内容实施情况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作出评价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学生通过教务系统对任课教师的课程讲授、辅导、作业批改等各项教学任务作出评价,并反馈到院级实验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

四、结语

我们在坚持“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的基础上,重点抓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和实验教学的改革。在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上,打破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中只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着力从培养学工程素质(包括研究素质、心理素质)、创造能力等诸多方面出发构筑实验教学新体系。新的实验项目分三种类型: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分别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实验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真正体现了实验教学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中的重要性。实现了实验教学从过去的知识技能型向能力培养型的转变,建立了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本技能—工程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邱爱东,刘达玉,王跃华,等.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J].教育与教学研究,(9)

[2]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4)

[3]许晓革,王兴芬.构建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19)

7.如何推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篇七

一、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情况

(一)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情况。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生活、进行文化创造的物质环境和空间, 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近年来, 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 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初步形成了以县 (市) 、乡 (镇) 公共文化设施为主体, 覆盖全省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方面, 传统的农村文化阵地即公办文化设施得以发展和改善, 我省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成效显著;另一方面, 农村文化设施格局实现了转变, 公办、民办设施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根据有关部门2005年统计数据, 我省农村文化设施的具体情况如下。

1、县 (市) 图书馆情况。

全省共有县 (市) 图书馆132个, 馆舍总面积15.1万平方米, 人员编制971个, 工作人员959人, 书籍总藏量为59.4万册。各县 (市) 图书馆2005年全年事业经费收入1959.6万元, 其中财政拨款1860.1万元, 其它收入99.5万元。

2、县 (市) 文化馆情况。

全省共有县 (市) 文化馆136个, 馆舍总面积14.7万平方米, 人员编制2195个, 实有工作人员2094人, 其中正式职工1948人, 其他146人。2005年全年共组织群众文化活动4251次, 举办展览766个, 举办承办培训班1537次, 培训人员46271人次。2005年全年事业经费收入合计3161.5万元, 其中财政拨款3035.3万元, 其它126.2万元。

3、乡镇文化站情况。

全省1968个乡镇有文化站1833个, 总建筑面积24.6万平方米, 人员编制2964个, 实有工作人员2811人, 其中正式职工2473人, 其他338人。大部分文化站基本没有业务经费。运行情况较好的、运行情况一般的和名存实亡的约各占1/3。县 (市) 公共图书馆情况。

4、农民自办文化情况。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农民的闲暇时间逐渐增多, 农民对文化需求的热情也日渐高涨。据有关资料显示, 截止2006年底全省成规模、有一定影响的农民自办文化机构达9426个, 其中农民自办图书室2405个, 民办剧团1056个, 民办书画院201个, 民办文化大院3260个, 民办博物馆70个, 其它形式的民办文艺机构和民间文化产业647个。

总体来看, 我省以建设文化大省, 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 以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主体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

(二) 农村文化活动情况。

近年来, 全省开展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坚持“双百”方针和“三贴近”方向, 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美、求富的文化需求为目标, 积极打造农村文化活动品牌, 努力培育家庭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及各种民间特色文化, 整体上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1、文化下乡机制逐步建立。

在总结多年文化下乡的经验的基础上, 我省从农村实际出发, 动员和鼓励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常下乡, 鼓励各级艺术表演团体、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等文化单位送书、送戏、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到基层, 已基本实现经常化、制度化。

2、打造了一批农村文化活动“品牌”。

针对农民文化需求, 全省先后推出了彩色周末、假日文化、旅游文化、高雅艺术下基层、“太行情老区行”文艺巡演、“希望之歌—创建文明生态村文艺调演”、文明生态村创建等一批群众文化活动的知名品牌。依托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利用元旦、春节、庙会等传统节日, 组织举办了民间花会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 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在春节、元宵节, 全省各地村村有活动、乡乡搞汇演。

3、建立了一批农村文化辅导基地。

近年来, 全省各级文化部门和单位以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 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 积极为农村建立起一支“不走的文艺队伍”, 先后建立了廊坊南响口民间器乐辅导基地、涉县井店镇群众文艺辅导基地等300余个文艺辅导基地。通过建立辅导基地, 积极开展文艺辅导, 特别是对农村春节期间的花会、乡艺、灯展等较大型的民间艺术活动进行科学指导, 在活动形式和内容上, 做到推陈出新, 丰富多彩。

(三) 我省农村文化队伍情况。

基层文化队伍是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中坚。2002年全省基层文化工作会议提出, 要充实基层文化工作机构、保证人员编制、提供经费保障。此次会议后, 省文化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我省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 试图通过健全制度, 深化改革, 建立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推行以聘用制、岗位管理制、公开招聘制、人事代理制等为主的人事管理制度, 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员能进能出, 职务能上能下, 待遇能高能低, 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新机制。二是建立健全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 (街道) 宣传文化机构的工作岗位规范, 加强基层文化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三是大力培养和发展民间文化队伍。积极鼓励民办社会文化团体、民办文化类非企业单位和文化经营户兴办文化事业。经过努力, 我省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 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较为充分的调动。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热爱文化事业, 在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 坚守基层文化阵地, 发挥着基层文化主力军的作用。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 虽然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但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 文化设施相对落后。

一是数量不足。据有关部门2006年统计资料显示, 全省目前尚有6个县图书馆既无机构又无馆舍;135个乡镇没有文化站。仅在保定市22个县级文化馆中, 没有馆址的就有4个。二是面积狭小。按照部颁标准, 全省县 (市) 图书馆中有84个馆舍面积不足1500平方米;119个县 (市) 文化馆不足2000平方米;1600多家文化站站舍面积不足300平方米。在保定市22个县级文化馆中达到部颁标准2000平米的仅3个 (曲阳、满城、定兴) ;1000平米以上不足2000平米的4个 (清苑、望都、高阳、安国) ;其余都1000平米以下, 甚至至今没有固定馆址。三是陈旧落后。全省“八五”计划以前建设的县 (市) 级图书馆56个, 县 (市) 文化馆有65个。其中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经过多年的使用, 设施设备破旧、落后, 损毁严重。

(二) 功能发挥不够充分。

一是文化服务水平不高。由于大部分县文化馆、图书馆缺乏经费, 无力及时根据农民群众文化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二是文化服务主动性不足。一部分农村文化设施不能根据各自功能特点, 主动深入乡、村开展文化服务, 有的甚至不能按时开门。三是乡镇文化站选址欠妥。相当一部分乡镇文化站站址设在乡镇政府内部, 广大农民不便踏入门槛接受文化服务。

(三) 队伍现状不容乐观。

一是人员不足。部分编制被挤占挪用, 文化站有编无人、无编无人等情况比较突出。如涿鹿县图书馆编制10人, 目前只有3名工作人员。据统计, 全省有10个县 (市) 文化馆、26个县 (市) 图书馆、476个乡镇文化站没有定编制。二是素质偏低。多数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由于缺乏文化技能和专业知识, 辅导、指导当地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能力不够强。在全省文化站2473名正式工作人员中具有中级职称的仅325人, 占13.1%;高级职称的只有29人, 不足总数的1.2%。三是年龄老化。由于受体制和用人机制的制约, 有些县 (市) 的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人员有减无增、有出无进, 造成人员老化, 人才青黄不接, 农村文化事业明显后劲不足。全省县 (市) 文化馆工作人员中, 30岁以下的仅有210人, 只占总人数的10%。

当前全省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上述问题,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认识不高, 重视不够。一些地方领导特别是乡镇领导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 没有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河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去认识, 认为“经济建设要上, 文化建设就要让”、“抓经济是本行, 抓文化是帮忙”, “一手硬、一手软”或“嘴硬手软”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二是经费匮乏, 资金短缺。大多数农村文化设施资金短缺, 活动经费匮乏, 导致文化建设处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三是文化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家和省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以及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等都制定了明确的法规政策, 一些地方没有很好落实, 致使一些多年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人员多次上访, 甚至离开热爱的文化事业转行。

三、对策建议

(一) 切实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 深刻认识搞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应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尽快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农村文化建设文件的具体实施意见, 加大政府行为。要将农村文化建设与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的年终工作目标考核和干部任用挂钩, 并占一定量的分值。

(二) 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主, 社会力量为辅的文化投入机制。

一是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按照中办 (2005) 27号文件要求, 政府文化投入要重点向农村倾斜。省、市、县三级应分别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逐年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 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 明确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配套设备及其维修、文化馆 (站) 活动、图书馆购书等经费硬性指标。二是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做到“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 形成政府、社会、个人等多种方式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格局。

(三) 积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

当前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势头良好, 但无论从规模数量, 还是发展质量上看, 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 促进和引导农民的消费需求, 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要通过表彰、奖励、命名和减免税收等手段, 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

(四) 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政策的研究、制定和督导落实。

8.如何推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篇八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明确要求,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重要意义、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重要意义。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直接影响2.6亿家庭人口。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还存在着体系不完备、覆盖面较窄、城乡区域差别较大、投入不足、服务设施和专业人才队伍匮乏等问题,难以有效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特殊困难和基本需求。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困难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点人群。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是中发〔2008〕7号文件的核心内容,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帮助残疾人改善基本生活条件、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实现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根本举措。当前,国家正在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务求实效。

(二)指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坚持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坚持将残疾人“两个体系”纳入国家总体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并予以优先发展;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重点保障与特殊扶助相结合,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相结合;坚持资源共享,充分依靠现有公共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为残疾人服务;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理论研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构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任务目标。到2015年,建立起残疾人“两个体系”基本框架,使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残疾人生活状况进一步改善。到2020年,残疾人“两个体系”更加完备,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残疾人都能得到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残疾人文化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参与社会更加广泛,普遍达到小康水平。

二、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将残疾人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研究制定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待遇。

(一)加强残疾人社会救助。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生活仍有特别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应当采取其他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实行临时救助;对城乡流浪乞讨生活无着的残疾人,给予及时救助和妥善安置;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对贫困残疾人实施康复救助。

将住房困难的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纳入城市住房保障和城乡住房救助制度。城市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计划等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对符合城市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并优先安排实物配租廉租住房。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住房补助范围,整合资源加快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项目。

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残疾人家庭子女及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生中残疾学生要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也应享受国家助学金;逐步实行残疾人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二)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按规定给予政府补贴。鼓励城镇残疾职工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按规定落实残疾人相关社会保险补贴和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补贴政策,落实贫困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农村重度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的政府补贴。对各类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残疾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康复医疗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稳步提高待遇水平;逐步增加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

(三)着力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高对低收入残疾人生活救助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对重度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居环境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日间照料、护理、居家服务给予政府补贴。将所有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供养范围,改善供养条件,提高供养水平。实施养育、康复、教育、就业、住房相配套的孤残儿童综合性福利政策;支持对0-6岁残疾儿童免费实施抢救性康复。改善精神病人福利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落实残疾人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残疾人实行财产信托等保护措施。做好伤病残军人等的优抚安置工作。

三、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规划和制度建设,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发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无障碍、文化体育、维权等专项服务,不断扩大残疾人服务覆盖面。制定、完善残疾人服务机构建设、服务、技术和绩效考核标准,完善行业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全面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发挥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特教机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残疾人福利机构等的作用,形成社会化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全面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和咨询等康复服务。

加强省、市、县三级专业康复机构的建设,省、市级专业康复机构要建设成为当地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示范窗口、技术资源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县级康复机构要开展残疾人需要的康复服务和社区康复指导。未建立专业康复机构的县的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要充实康复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发挥对城乡社区康复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开展社区康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根据康复服务需求设立康复室,开展康复训练、家庭病床、转诊随访、亲属培训和健康教育等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室,开展康复治疗与训练、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临床研究等工作。制定完善聋儿语训、脑瘫、智力残疾、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方面的专业康复机构建设标准和康复技术标准,推进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康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内容,建立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以社区教育、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举办专门招收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康复教育学校。依托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福利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学前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做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转移衔接服务。依托各类教育培训、文化服务和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大力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

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级中等以上教育。有条件的设区的市和特殊教育学校举办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建设,拓宽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联合办学,促进职业教育培训实训基地等资源共享。鼓励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院)、职业学校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一次性就业率相衔接的机制。

合理配置特殊教育资源,加强特殊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力量培训,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加强特殊教育学校规划和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在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社区教育、家长培训、选派巡回教师等工作中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落实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安置残疾人单位税收优惠、残疾人个体就业扶持、政府优先采购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的产品或服务等残疾人就业促进和保护政策,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等政策。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按规定安置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职工,应当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提供适合其身体状况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在晋职、晋级、评定职称、报酬、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妥善解决残疾人劳动争议,依法维护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利,切实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就业机会。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省、市、县三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将其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管理,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指导和委托下,综合管理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为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发布等支持性服务,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适应评估、就业和失业登记等就业服务;开展盲人按摩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引导、支持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统一服务对象、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机构标识、统一人员标准和统一服务准则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残疾人服务窗口和服务项目,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将残疾人就业信息纳入其中,实现资源共享。

(四)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服务,促进残疾人脱贫。政府有关部门要将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对象予以扶持,农村金融机构要向残疾人提供方便可及的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要加强对残疾人的帮扶。充分发挥县乡两级残疾人服务社的作用,依托政府有关部门、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家庭副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帮助农村残疾人获得扶贫贴息贷款,保障农村残疾人充分享受各项惠农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推动残疾人扶贫开发政策与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有效衔接。

(五)健全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居家助残服务。建立健全以省级或省会城市托养服务机构为示范、设区的市和有条件的县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乡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为精神、智力残疾人和其他各类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职业康复、辅助性就业和工疗、农疗、文化体育、心理疏导、娱乐等服务。省级托养服务机构负责全省托养工作的服务示范、业务指导和培训;设区的市和县级托养服务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和急需的托养服务,对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服务进行指导。乡镇(街道)、社区依托社区服务设施、福利机构开展日间照料等服务,以多种形式支持残疾人居家安养。实施好“阳光家园”计划。

(六)加快推进无障碍建设,方便残疾人生活。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无障碍设施建设质量。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修订完善无障碍相关标准、规范,加快推进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居住区、公园绿地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教育、民政、铁道、交通运输、残联等部门制定完善特殊教育学校、福利机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铁路旅客车站、码头、城市交通设施、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等行业无障碍标准并监督实施。公共交通逐步完善无障碍设备。

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建设,提高全社会无障碍意识。有关部门要将信息交流无障碍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信息无障碍技术标准,推进互联网和手机、电脑等信息无障碍实用技术和产品研发。政府政务信息公开要采取信息无障碍措施,公共服务机构要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图书和声像资源数字化建设要实现信息无障碍。

(七)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鼓励残疾人广泛参与基层文化体育活动,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专门协会、社区残疾人组织要积极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流动舞台车、全民健身等政府重点文化体育工程要有为残疾人服务的内容。加强各级残疾人文化艺术组织和团体建设,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

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街道文化站)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向残疾人开放,并为残疾人参加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便利;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和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加强盲文出版和文化资讯建设,加大对盲文、盲人有声读物、残疾人题材的图书、音像制品出版等的扶持力度。各地电台、电视台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残疾人专题节目和手语节目,影视作品和节目要加配字幕。

(八)健全残疾人法律服务体系,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建立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机构提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主导,以有关部门、残联、社会力量等提供的法律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建立各级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县级以上残联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的作用,鼓励和扶持民间组织、高等院校等通过多种形式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救助服务。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健全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国家普法规划,不断增强全社会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

建设残疾人口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和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其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统计工作,开展残疾人基本状况动态监测和调查。新建、扩建、改建一批骨干服务设施,使残疾人服务设施布局合理、条件改善、服务能力增强。

四、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政府要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计划,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列入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各级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城乡基层组织要发挥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列入社区建设规划,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确保取得实效。西部地区要突出重点,优先解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就学、就医等迫切需求;中部地区要加快发展,缩小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东部地区要全面建设,努力实现保障和服务的能力、水平与残疾人的需求相适应,率先实现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要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完善农村残疾人保障制度和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一体化和服务均等化。

(二)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经费通过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社会捐助及个人与单位负担等多渠道筹集,其中财政投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加大彩票公益金对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文化体育、综合服务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在立项、规划和建设用地等方面优先安排,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并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鼓励各类民间组织、企业、个人和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残疾人服务业,在资金、场地、人才等方面予以扶持。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

加快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文化体育、社会工作等专门人才培养,将其纳入国家教育和人才培养计划,鼓励高等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对为残疾人服务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倾斜政策。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渠道,支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研究开发、推广应用为残疾人服务的辅助技术和产品。制定政策鼓励扶持辅助器具等相关产业发展。

研究制定无障碍建设条例、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和残疾人社会福利、特殊劳动权益及就业保护规定,制定国家残疾人分类分级标准及配套措施,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

(三)加强宣传引导。调动各种宣传资源,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对促进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宣传加快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先进典型和新经验、新成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形式多样的扶残助残活动,建立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

上一篇:人物专访及其写作技巧下一篇:甲亢的护理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