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政府经济学期末

2024-08-06

电大政府经济学期末(精选4篇)

1.电大政府经济学期末 篇一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西方经济学》十年期末考试题库(分题型分学期版)(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说明:试卷号码:2143。

适用专业及层次:工商管理(工商企业管理方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方向)、会计学(财务会计方向)、会计学(会计统计核算方向)、金融(保险方向)、金融(货币银行方向)、金融(金融与财务方向);

专科。

资料整理于2020年10月26日,收集了中央电大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规范方法(C)。C.研究“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下列那种情况将导致商品需求量的变动而不是需求的变动(D)。D.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3.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如何实现(D)。D.效用最大化 4.内在经济是指(A)。A.一个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5.在短期,典型的平均成本曲线是(C)。C.U型 6.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的市场是(A)。A.完全竞争市场 7.用先进的机器设备代替劳动,这一措施会导致(B)。B.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8.公共物品的特征是(B)。B.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9.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C)。C.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 10.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最大作用的因素是(C)。C.技术 11.在影响总需求的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中,最重要的是(B)。B.利率效应 12.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各种有价证券的目的是(C)。C.调节货币供给量 13.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是由于(A)。A.货币供给量增加 14.今年的物价指数是180,通货膨胀率为20%,去年的物价指数是(B)。B.150 15.人民币汇率升值是指(A)。A.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由1:0.2变为1:0.25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微观经济学的中心是(B)。B.价格理论 2.如果其它各种条件均保持不变,当x商品的互补品Y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对x商品的需求(B)。B.少 3.计算需求弹性的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是(B)。B.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4.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方法是(B)。B.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5.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时(A)。A.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6.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B)。B.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7.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企业之所以是价格接受者,是因为(C)。C.它的产量只占行业的全部产量的一个很小的份额 8.在以下四种方式中,工会为了提高工资,所采用的方式是(C)。C.要求政府限制女工和童工的使用 9.在经济学中,Mi是指(C)。C.现金与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10.在总需求的构成中,哪一项与物价水平无关?(C)C.政府需求 11.根据乘数理论,在边际消费倾向为0.80时,1亿元的自发总支出增量将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D)。D.5亿元 12.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会导致(C)。C.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利率降低 13.周期性失业是指(B)。B.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14.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解释,需求拉上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是(A)。A.消费的过度增长 15.政府支出中的政府购买的增加可以(A)。A.增加投资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下列哪一项是规范方法的说法?(D)D.收入分配中有太多的不平等 2.需求定理表明(C)。C.计算机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其需求量增加 3.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1096,需求量变动20%,则它的弹性系数为(D)。D.2 4.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B)。B.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不同 5.在正常情况下,经济成本与经济利润(C)。C.前者比会计成本大,后者比会计利润小 6.在实行单一定价时,垄断企业对需求(A)的产品采用低价多销的办法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A.富有弹性 7.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基尼系数的临界点为(C)。C.0.4 8.当某项经济活动为别人带来好处,又不用获得好处的人付出任何代价,这叫做(A)。A.正外部性 9.国内生产总值是指(C)。C.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 10.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A)。A.制度、资源、技术 11.根据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当总需求不变时,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会引起(C)。C.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12.根据乘数理论,在边际消费倾向为0.80时,l亿元的自发总支出增量将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D)。D.5亿元 13.简单货币乘数是指(B)。B.银行所创造的货币量与最初存款的比例 14.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是要通过对(C)的调节来调节利率,再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总需求。C.货币供给量 15.汇率贬值将引起(A)。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经济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B)。B.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2.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某种商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B)B.互补品价格上升 3.供给的变动引起(C)。C.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4.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从5元上升至5.50元,需求量从200下降至190,因此该种商品的需求(B)。B.缺乏弹性 5.当总产量达到最大时(C)。C.边际产量为零 6.每个企业都可以充分自由地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的市场是(A)。A.完全竞争市场 7.在垄断市场上,企业数量是(A)。A.一家 8.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B)。B.劳动的供给量先增加,但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9.个人收入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差别是(A)。A.个人所得税 10.引起摩擦性失业的原因(C)。C.经济中劳动力的正常流动 11.产生价格黏性的原因在于(C)。C.调整价格需要花费成本 12.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C)。C.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上升 13.奥肯定理是说明(C)。C.失业率与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经验统计规律 14.属于内在稳定器的财政政策工具是(A)。A.社会福利支出 15.在开放经济中决定国内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总需求是(B)。B.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是(A)。A.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当汽油的价格上升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小汽车的需求量将(A)。A.减少 3.需求的变动引起(A)。A.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4.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如何实现(D)。D.效用最大化 5.当总产量达到最大时(C)。C.边际产量为零 6.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B)。B.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7.下列哪种情况所对应的收入分配最为平均?(A)A.基尼系数为0.15 8.当某项经济活动为别人带来好处,又不用获得好处的人付出任何代价,这叫做(A)。A.正外部性 9.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A)。A.制度、资源、技术 10.通货是指(C)。C.纸币和铸币 11.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中,总需求增加会引起(A)。A.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12.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的原因是(A)。A.消费减少 13.公开市场活动是指(C)。C.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 14.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C)。C.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 15.在以下四种政策工具中,属于需求管理的是(C)。C.货币政策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1.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A)。A.资源配置 2.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如果该种商品的一种互补品的价格上升则会引起(D)。D.均衡数量减少,均衡价格下降 3.序数效用是指(D)。D.效用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用序数来表示 4.内在经济是指(A)。A.一个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5.下列项目中可称为可变成本的是(B)。B.生产工人的工资 6.每个企业都可以充分自由地进入或退出某个行业的市场是(A)。A.完全竞争市场 7.一个市场上只有一个企业,生产没有替代品的产品,这样的市场结构被称为(B)。B.垄断 8.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B)。B.劳动的供给量先增加,但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9.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C)。C.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 10.下列哪一种效应使物价水平的变动对投资产生反方向的影响?(B)B.利率效应 11.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B)。B.收入增加 12.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会引起(A)。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上升 13.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解释,需求拉上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是(A)。A.消费的过度增长 14.属于内在稳定器的财政政策工具是(A)。A.社会福利支出 15.开放经济中的乘数(C)。C.小于封闭经济中的乘数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下列哪一项是规范方法的说法?(D)D.收入分配中有太多的不平等 2.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从5元上升至5.50元,需求量从200下降至160,因此该种商品的需求(A)。A.富有弹性 3.边际效用为零时的总效用(D)。D.达到最大 4.如果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收益不变,这意味着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D)。D.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5.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指(C)。C.只能根据产量调整可变生产要素的时期 6.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企业之所以是价格接受者,是因为(C)。C.它的产量只占行业的全部产量的一个很小的份额 7.用先进的机器设备代替劳动,这一措施会导致(B)。B.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8.市场失灵指的是(C)。C.仅仅依靠价格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9.按支出法,应计入私人国内总投资的项目是(C)。C.个人购买的住房 10.引起摩擦性失业的原因(C)。C.经济中劳动力的正常流动 11.边际消费倾向为0.80时,边际储蓄倾向是(B)。B.0.20 12.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是由于(A)。A.货币供给量增加 13.下面表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C)。C.在通货膨胀不能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14.货币筹资是指政府把债券卖给(A)。A.中央银行 15.人民币汇率升值是指(A)。A.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由1:0.2变为1:0.25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1.作为经济学的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C)。C.相互补充的 2.在一般的情况下,消费者收入增加一般会导致(B)。B.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3.在某种物品市场上,出现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的原因必定是(A)。A.人们的收入增加 4.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B)。B.递减 5.内在经济是指(A)。A.一个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6.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是因为(D)。D.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7.最需要进行广告宣传的市场是(C)。C.垄断竞争市场 8.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B)。B.劳动的供给量先增加,但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9.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被称为(A)。A.国民生产总值 10.假定资本量为100万,所生产的产量为50万,则资本一产量比率为(B)。B.100万/50万=2 11.产生价格黏性的原因在于(C)。C.调整价格需要花费成本 12.IS曲线是描述(A)。A.物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的关系 13.如果经济中发生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那么(C)。C.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失 14.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C)。C.增加消费 15.清洁浮动是指(A)。A.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自发地决定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C)。C.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2.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2,价格由1元上升到1.02元会导致需求量(C)。C.减少4% 3.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如何实现(D)。

D.效用最大化 4.产量的增加量除以生产要素的增加量的值等于(B)。B.边际产量 5.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的市场是(A)。A.完全竞争市场 6.下列哪一个不是垄断竞争的特征?(A)A.企业数量很少 7.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时的基尼系数为(D)。D.0.5以上 8.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通常是用来指(C)。C.公共物品 9.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最大作用的因素是(C)。C.技术 10.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而导致的失业称为(B)。B.摩擦性失业 11.当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在交点的左边,这时(B)。B.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12.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的原因是(A)。A.消费减少 13.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会引起(A)。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上升 14.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C)。C.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 15.开放经济中的乘数(C)。C.小于封闭经济中的乘数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是(A)。A.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是(D)。A.决定收入分配B.传达信息C.提供刺激D.以上都对 3.假设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为0.5,那么当收入变动5%时,需求量变动(B)。B.2.5% 4.无差异曲线的一般形状是(D)。D.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曲线 5.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时(A)。A.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6.与短期相比,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变化特征是(B)。B.比较平坦 7.在实行单一定价时,垄断企业对需求(B)的产品采用高价少销的办法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B.缺乏弹性 8.下面哪一项物品具有非排他性?(C)C.国防 9.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被称为(B)。B.国内生产总值 10.根据哈罗德模型,当资本一产量比率为4,储蓄率为20%时,则经济增长率为(A)。A.5% 11.根据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当总需求不变时,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会引起(C)。C.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价格水平上升 12.边际储蓄倾向等于(C)。C.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 13.公开市场活动是指(C)。C.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 14.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解释,需求拉上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是(A)。A.消费的过度增长 15.在开放经济中决定国内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总需求是(B)。B.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经济学上的需求是指人们的(C)。C.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 2.供给的变动引起(C)。C.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3.如果需求的弹性系数为1.5渐格下降时总收益将(A)。A.增加 4.边际效用为零时的总效用(D)。D.达到最大 5.如果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收益递增,这意味着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B)。B.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6.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指(C)。C.只能根据产量调整可变生产要素的时期 7.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B)。B.劳动的供给量先增加,但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8.搭便车通常多被看作是公共物品,是指(C)。C.无法防止不愿意付费的人消费这些商品 9.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A)。A.制度、资源、技术 10.根据储蓄函数,引起储蓄增加的因素是(A)。A.收入增加 11.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会引起(A)。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利率上升 12.凯恩斯认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因素是(B)。B.预期的未来利润率与利率水平13.根据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货币主义得出的政策结论是(C)。C.宏观经济政策只在短期中有用,而在长期中无用 14.货币供给量增加,债券价格和利率的变动分别为(B)。B.上升下降 15.实行浮动汇率将(B)。B.不利于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的稳定,会加剧经济波动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1.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B)。B.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2.在均衡价格下(C)。C.供给量等于需求量 3.如果一个企业提高其商品价格后发现总收益减少,这意味着该种商品的(B)。B.需求富有弹性 4.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如何实现(D)。D.效用最大化 5.如果要使总产量达到最大,则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应该使(C)。C.边际产量为正数 6.在短期,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可变成本(A)。A.先减后增 7.收入分配的平等标准是指(C)。C.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 8.公共物品的特征是(D)。D.不用购买就可消费 9.劳动力总量包括(A)。A.工作年龄人口中的所有就业者和失业者 10.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C)。C.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11.根据凯恩斯的黏性工资理论,当劳动的供大于求时,名义工资(D)。D.滞后下降 12.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引起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的原因是(A)。A.消费减少 13.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会导致(C)。C.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利率降低 14.周期性失业是指(B)。B.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15.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A)。A.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C)。C.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2.下列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最小的是(C)。C.食盐 3.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方法是(A)。A.边际效用分析法 4.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哪一种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C)。

C.MPK/PK=MPL/PL 5.经济学分析中所说的短期是指(C)。C.只能根据产量调整可变生产要素的时期 6.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如果某行业的产品价格等于平均成本,那么(C)。C.既无企业进入该行业也无企业退出该行业 7.劳动的供给曲线(C)。C.向后弯曲 8.当某项经济活动为别人带来好处,又不用获得好处的人付出任何代价,这叫做(A)。A.正外部性 9.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被称为(A)。A.国民生产总值 10.在影响总需求的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中,最重要的是(B)。B.利率效应 11.根据乘数理论,在边际消费倾向为0.80时,1亿元的自发总支出增量将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D)。D.5亿元 12.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可以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来说明(A)。A.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从而使价格水平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含义是(C)。C.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 14.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C)。C.增加消费 15.开放经济中的乘数(C)。C.小于封闭经济中的乘数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稀缺性的存在意味着(A)。A.决策者必须作出选择 2.下列哪一种情况引起鸡蛋的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D)。D.医生告诉人们吃鸡蛋会增加胆固醇而引发高血压与心脏病 3.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0.5.价格____会导致总收益_____(D)。D.上升,增加 4.总效用达到最大时(B)。B.边际效用为零 5.当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而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时(C)。C.总产量先增后减 6.在短期中,当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上方时(B)。B.平均成本是递增的 7.在以下四种方式中,工会为了提高工资,所采用的方式是(C)。C.要求政府限制女工和童工的使用 8.市场失灵指的是(C)。C.仅仅依靠价格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9.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最大作用的因素是(C)。C.技术 10.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而导致的失业称为(B)。B.摩擦性失业 11.产生价格粘性的原因在于(C)。C.调整价格需要花费成本 12.以MP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MPS表示边际储蓄倾向,乘数是(D)。D.1/MPS 13.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各种有价证券的目的是(C)。C.调节货币供给量 14.根据需求管理的原理,应该抑制总需求的条件是(A)。A.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15.人民币汇率升值是指(A)。A.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由l:0.2变为1:O.25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1.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B)。B.经济总体状况,如失业和通货膨胀等 2.需求定理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B)。B.随着汽车价格上升,汽车需求量将减少 3.下列哪一种情况不是市场经济的特征(B)。B.生产者按主管部门指令生产 4.下列哪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最大(D)。D.高档化妆品 5.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如何实现(D)。D.效用最大化 6.内在经济是指(A)。A.一个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7.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相交点是(A)。A.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8.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长期均衡的条件是(C)。C.MR=MC=AR=AC 9.在下列情形中,应该计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是(A)。A.当年生产的拖拉机 10.经济增长最简单的定义就是(B)。B.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1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D)。D.以上都是 12.如果经济中发生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那么(C)。C.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失 13.经济周期的中心是(C)。C.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 14.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A)。A.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15.汇率贬值将引起(A)。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A)。A.资源配置 2.如果其它各种条件均保持不变,当X商品的互补品Y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对X商品的需求(B)。B.减少 3.一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果其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则会引起(C)。C.均衡数量减少,均衡价格上升 4.边际效用为零时的总效用(D)。D.达到最大 5.根据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结合在一起的分析,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B)。B.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之点 6.边际收益是(B)。B.企业每增加销售一单位的产品所增加的收益 7.在垄断市场上,价格(C)。C.受市场需求状况的限制 8.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对劳动的需求主要取决于(B)。B.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9.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根据价格变化调整过的数值被称为(B)。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10.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A)。A.制度、资源、技术 11.在总需求中,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是(B)。B.投资 12.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的条件是(B)。B.自发总支出减少 13.凯恩斯所说的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发生的条件是(A)。A.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而总需求仍然在增加 14.在以下四种政策工具中,属于需求管理的是(C)。C.货币政策 15.在开放经济中决定国内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总需求是(B)。B.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C)。C.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2.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0.5,价格由1元上升到1.04元会导致需求量(D)。D.减少2% 3.如果一个企业降低其商品价格后发现总收益增加,这意味着该种商品的(B)。B.需求富有弹性 4.在研究消费者均衡时,假设(D)。D.消费者的嗜好、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 5.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时(A)。A.平均产量达到最大 6.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如果某行业的产品价格等于平均成本,那么(C)。C.既无企业进入该行业也无企业退出该行业 7.当劳伦斯曲线和绝对不平均线所夹面积为零时,基尼系数(B)。B.等于一 8.搭便车通常多被看作是公共物品,是指(C)。C.无法防止不愿意付费的人消费这些商品 9.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C)。C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 10.下列哪一种是Mz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Mi的一个组成部分(B)。B.储蓄存款 11.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中,总需求增加会引起(A)。A.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12.在商业银行的准备率达到了法定要求时,中央银行降低准备率会导致(C)。C.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利率降低 13.由于经济衰退而形成的失业属于(C)。C.周期性失业 14.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C)。C.增加消费 15.在开放经济中,出口的增加将引起(A)。A.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如果其它各种条件均保持不变,当X商品的替代品Y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对X商品的需求(A)。A.增加 2.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做不到的是(D)。D.实现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3.如果需求的弹性系数为1.5,价格下降时总收益将(A)。A.增加 4.已知X商品的价格为5元,Y商品的价格为2元。如果消费者从这两种商品的消费中得到最大效用时,商品Y的边际效用为30,那么,此时X商品的边际效用为(D)。D.75 5.企业生产额外的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成本是(B)。B.边际成本 6.下列哪一项是造成进入限制的自然原因(D)。D.资源控制 7.在寡头市场上(B)。B.只有少数几家企业,每个企业都考虑其竞争对手的行为 8.基尼系数可以根据劳伦斯曲线来计算,基尼系数的提高表示(A)。A.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增加 9.个人收入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差别是(A)。A.个人所得税 10.在经济学中,Mi是指(C)。C.现金与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11.总需求曲线表明,随着物价水平的下降(A)。A.实际GDP增加 12.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是(B)。B.社会上的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13.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会导致(C)。C.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和利率降低 14.周期性失业是指(B)。B.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 15.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C)。C.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减少经济波动和实现经济增长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经济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B)。B.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2.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是(D)。A.决定收入分配B.传达信息C.提供刺激D.以上都对 3.如果一种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2,价格由1元上升到1.02元会导致需求量(C)。C.减少4% 4.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B)。B.递减 5.如果要使总产量达到最大,则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应该使(C)。

C.边际产量为正数 6.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如果某行业的产品价格等于平均成本,那么(C)。C.既无企业进入该行业也无企业退出该行业 7.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均衡的条件是(B)。B.MR=MC,AR=AC 8.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B)。B.等于零 9.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C)。C.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产品 10.假定资本量为100万,所生产的产量为50万,则资本一产量比率为(B)。B.100万/50万=2 11.引致消费取决于(C)。C.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 12.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是由于(A)。A.货币供给量增加 13.由于经济衰退而形成的失业属于(C)。C.周期性失业 14.如果经济中发生了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那么(C)。C.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失 15.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C)。C.增加消费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规范方法(C)。C研究“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在图形上,某种商品随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表现为(B)。B.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3.能够做到薄利多销的商品是(C)的商品。C.需求富有弹性 4.如果收入不变而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上升,则消费可能线(B)。B.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5.下面关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D)D.在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6.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的市场是(A)。A.完全竞争市场 7.一个行业只有少数几个企业,每个企业都考虑其竞争对手的行为,这样的市场结构被称为(C)。C.寡头 8.如果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时,劳伦斯曲线将(B)。B.与45度线重合 9.国内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别是(B)。B.折旧 10.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A)。A.制度、资源、技术 11.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中,总需求增加会引起(A)。A.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价格水平上升 12.边际储蓄倾向等于(C)。C.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 13.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减少会引起(C)。C.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利率上升 14.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A)。A.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15.边际进口倾向反映的是(A)。A.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经济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B)。B.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2.如果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3,价格上升30%时需求量将(B)。B.减少10% 3.边际效用为零时的总效用(D)。D.达到最大 4.如果生产过程中存在规模收益递增,这意味着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时(B)。B.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规模扩大的比率 5.机会成本是指(C)。C.作出一项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6.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是(B)。B.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 7.基尼系数可以根据劳伦斯曲线来计算,基尼系数的提高表示(A)。A.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增加 8.公共物品的特征是(B)。B.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9.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根据价格变化调整过的数值被称为(B)。B.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10.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而导致的失业称为(B)。B.摩擦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周期性失业 11.物价水平上升对总需求的影响可以表示为(A)。A.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12.根据消费函数,引起消费增加的因素是(B)。B.收入增加 13.LM衄线向右下方移动是由于(A)。A.货币供给量增加 14.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C)。

C.提高失业率 15.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C)。C.增加消费 二、判断题题库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经济学根据其研究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答案]错 17.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人们收入增加时,休闲类书籍的价格会上升,需求量会增加。[答案]对 18.序数效用论认为,商品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它的使用价值。[答案]错 19.利用等产量线上任意一点所表示的生产要素组合,都可以生产出同一数量的产品。[答案]对 20.平等与效率是一对永恒的矛盾。[答案]对 21.无论什么人,只要没有找到工作就是失业。[答案]错 22.充分就业与任何失业的存在都是矛盾的,因此,只要经济中有一个失业者存在,就不能说实现了充分就业。[答案]错 23.价格黏性的原因在于调整价格是需要付出代价的。[答案]对 24.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答案]对 25.在萧条时期,中央银行要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在经济繁荣时期,则要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答案]对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规范方法的结论以研究者的阶级地位和社会伦理观为基础,不同的研究者对同样的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17.农产品的需求一般来说缺乏弹性,这意味着当农产品的价格上升时,农民的总收益将增加。[答案]对 18.在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交点上,消费者所得到的效用达到最大。[答案]错 19.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 MC= AR=AC。[答案]错 20.造纸厂附近的居民会受到造纸厂污染的影响,这就是负的外部性。[答案]对 21.只要有技术进步,经济就可以实现持续增长。[答案]错 22.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时,经济中存在失业。[答案]错 23.自发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它取决于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答案]错 24.货币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对菲利普斯曲线作出了一致的解释。[答案]错 25.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就是要保持货币供给量不变。[答案]错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答案]对 17.需求的减少会引起均衡价格的下降和均衡数量的减少。[答案]对 18.一种物品效用的大小表明它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多大。[答案]错 19.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的正常利润为零。[答案]错 20.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个别企业销售量的变动会影响市场价格的变动。[答案]错 21.市场失灵的存在要求由政府来取代市场机制。[答案]错 22.Mz就是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答案]错 23.当利率变动时,投资量的变动表现为投资函数曲线本身的移动。[答案]错 24.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答案]对 25.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答案]对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答案]错 17.并不是所有商品的供给量都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答案]对 18.消费者要获得最大的效用,就应该把某种商品平均地分配到不同的用途中去。[答案]错 19.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一定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答案]对 20.成本加成法就是根据估算的成本来决定产品的价格。[答案]错 21.造纸厂附近的居民会受到造纸厂污染的影响,这就是负的外部性。[答案]对 22.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认为资本一产量比率是可变的。[答案]错 23.货币数量论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水平越高,货币价值越小。[答案]对 24.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时,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答案]对 25.没有预料到的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答案]对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答案]错 17.只有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才能薄利多销。[答案]对 18.在同一条消费可能线上,消费者的支出是不同的。[答案]错 19.在短期,管理人员的工资和生产工人的工资都是固定成本。[答案]错 20.平等与效率是一对永恒的矛盾。[答案]对 21.用消费物价指数、生产物价指数和GDP平减指数所计算出的物价指数是相同的。[答案]错 22.利率效应是指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净出口。[答案]错 23.投资函数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答案]对 24.根据IS-LM模型,自发总支出的变动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答案]对 25.在萧条时期,中央银行要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在经济繁荣时期,则要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答案]对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16.对“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研究属于实证方法。[答案]错 17.当出租汽车更为方便和便宜时,私人所购买的汽车会减少。[答案]对 18.消费者均衡之点可以是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交点,也可以是它们的切点。[答案]错 19.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与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的曲线。[答案]对 20.累进所得税就是按一定的比例对各种收入征收同样税率的税收。[答案]错 21.在工作年龄人口中,所有人都是劳动力。[答案]错 22.充分就业意味着失业率为零。[答案]错 23.根据黏性工资理论,物价水平的上升在短期内会增加就业。[答案]对 24.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答案]对 25.在萧条时期,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要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答案]错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答案]错 17.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人们收入增加时,休闲类书籍的价格会上升,需求量会增加。[答案]对 18.在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交点上,消费者所得到的效用达到最大。[答案]错 19.由于寡头之间可以进行勾结,所以,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竞争。[答案]错 20.在收入分配中,分配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答案]对 21.无论什么人,只要没有找到工作就是失业。[答案]错 22.当利率变动时,投资量的变动表现为投资函数曲线本身的移动。[答案]错 23.在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上升。[答案]错 24.在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时,货币主义运用的是理性预期的概念。[答案]错 25.在萧条时期,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要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答案]错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2001年12月31日的外汇储备量是流量。[答案]错 17.当我们想让人们节约水时,提价是最有效的方法。[答案]对 18.卖者提高价格肯定能增加总收益。[答案]错 19.在同_二条消费可能线上,消费者的支出是不同的。[答案]错 20.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不论企业的收益能否弥补可变成本,无论如何都不能再进行生产了。[答案]错 21.M0就是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答案]错 22.物价上升时,利率效应使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答案]错 23.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45。线和总支出曲线相交时,收入与消费相等。[答案]错 24.货币供给量就是指基础货币的变动量。[答案]错 25.在萧条时期,中央银行要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在经济繁荣时期,则要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答案]对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答案]对 17.当咖啡的价格上升时,茶叶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答案]对 18.只有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才能薄利多销。[答案]对 19.两种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之点就是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交点。[答案]错 20.利润最大化就是实现无限的利润。[答案]错 21.用先进的机器代替工人的劳动,会使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答案]错 22.利率效应是指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净出口。[答案]错 23.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和准备率都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答案]对 24.无论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存在的失业就是自然失业。[答案]错 25.在固定汇率制下,汇率不能有任何变动。[答案]错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根本区别之一。[答案]对 17.消费者从物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总效用一定是不断增加的,边际效用总是正的。[答案]错 18.产品差别是指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别。[答案]错 19.寡头市场上各企业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答案]对 20.某项政策实施前,基尼系数为0.68,该政策实施后,基尼系数为0.72,所以说该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答案]错 21.充分就业与任何失业的存在都是矛盾的,因此,只要经济中有一个失业者存在,就不能说实现了充分就业。

22.效率工资由劳动的供求关系决定。[答案]错 23.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答案]对 24.周期性失业就是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答案]对 25.减少经济波动就是要消灭经济周期。[答案]错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答案]错 17.当我们想让人们节约水时,提价是最有效的方法。[答案]对 18.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需求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答案]错 19.效用就是使用价值。[答案]错 20.某项政策实施前,基尼系数为0.68,该政策实施后,基尼系数为0.72,所以说该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实现收入分配平等化。[答案]错 21.如果农民种植的粮食用于自己消费,这种粮食的价值就无法计入国内生产总值内。[答案]对 22.M2就是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答案]错 23.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答案]对 24.货币乘数是银行所创造的货币量与最初存款的比例。[答案]错 25.政府采用赤字财政政策发行债券时,主要是直接将公债卖给个人或企业。[答案]错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世界石油价格下降有助于增加汽车的需求。[答案]对 17.在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交点上,消费者所得到的效用达到最大。[答案]错 18.利用等产量线上任意一点所表示的生产要素组合,都可以生产出同一数量的产品。[答案]对 19.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的正常利润为零。[答案]错 20.甲、乙两国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1和0.2,那么甲国的收入分配要比乙国平均。[答案]对 21.充分就业就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的人都有工作。[答案]错 22.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时,经济中存在失业。[答案]错 23.在物品市场上,利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反方向变动是因为利率与投资成反方向变动。[答案]对 24.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而且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就很小。[答案]对 25.在萧条时期,中央银行要运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在经济繁荣时期,则要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箫。[答案]对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当香蕉的价格为每公斤3元时,消费者购买500公斤香蕉,而水果商愿意提供600公斤香蕉。所以,3元是香蕉的均衡价格。[答案]错 17.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表示消费者所得到的总效用越小。[答案]错 18.技术水平不变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发生变化。[答案]错 19.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产品差别竞争。[答案]对 20.不确定性和风险是一回事,都可以用概率的大小表示。[答案]错 21.新加入劳动力队伍,正在寻找工作而造成的失业属于摩擦性失业。[答案]对 22.短期总供给不变时n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答案]对 23.投资函数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答案]对 24.凯恩斯认为,引起总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货币的过量发行。[答案]错 25.汇率贬值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贸易收支状况改善。[答案]对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答案]对 17.价格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答案]对 18.效用就是使用价值。[答案]错 19.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三条不同的等产量线。[答案]错 20.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与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的曲线。[答案]对 21.成本加成法就是根据估算的成本来决定产品的价格。[答案]错 22.失业率就是劳动力与工作年龄人口之比。[答案]错 23.利息是投资的成本。[答案]对 24.根据IS-LM模型,自发总支出的变动会使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变动。[答案]对 25.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应该是一项刺激总需求的政策。[答案]错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答案]错 17.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将导致它的供给量变化,但不会引起供给的变化。[答案]对 18.消费者均衡之点可以是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交点,也可以是它们的切点。[答案]错 19.利润最大化就是实现无限的利润。[答案]错 20.寡头市场上各企业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答案]对 21.正常利润是对承担风险的报酬。[答案]错 22.货币数量论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水平越高,货币价值越小。[答案]对 23.短期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答案]对 24.简单货币乘数就是法定准备率。[答案]错 25.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和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是相同的,都是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通过利率来影响总需求。[答案]错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经济学按其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答案]对 17.当我们想让人们节约水时,提价是最有效的方法。[答案]对 18.消费者对某物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答案]对 19.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产品差别竞争。[答案]对 20.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答案]错 21.充分就业与任何失业的存在都是矛盾的,因此,只要经济中有一个失业者存在,就不能说实现了充分就业。[答案]错 22.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答案]对 23.周期性失业就是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失业。[答案]对 24.内在稳定器能够消除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答案]错 25.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各有其优缺点。[答案]对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并不是所有商品的供给量都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答案]对 17.两条无差异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商品组合,对于同一个消费者来说具有不同的效用。[答案]错 18.在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答案]对 19.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AR=AC。[答案]错 20.价格管制就是政府对所有商品的价格都进行控制。[答案]错 21.利率效应是指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答案]错 22.根据总需求决定原理,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增加储蓄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减少储蓄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答案]对 23.货币主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交替关系在短期与长期内都存在,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答案]错 24.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就是要保持货币供给量不变。[答案]错 25.在固定汇率制下,汇率不能有任何变动。[答案]错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6.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答案]对 17.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生产手机的技术提高时,手机价格会下降,产量会减少。[答案]错 18.在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的交点上,消费者所得到的效用达到最大。[答案]错 19.垄断市场上,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企业均可获得超额利润。[答案]错 20.造纸厂附近的居民会受到造纸厂污染的影响,这就是负的外部性。[答案]对 21.只要有技术进步,经济就可以实现持续增长。[答案]错 22.短期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答案]对 23.自发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它取决于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答案]错 24.如果通货膨胀率相当稳定,而且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就很小。[答案]对 25.在萧条时期,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要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答案]错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6.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产量是既定的,永远无法增加。[答案]错 17.农产品的需求一般来说缺乏弹性,这意味着当农产品的价格上升时,农民的总收益将增加。[答案]对 18.一种物品效用的大小表明它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多大。[答案]错 19.在短期,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是一条先下降而后上升的U形曲线。[答案]对 20.公共物品的存在说明了依靠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答案]错 21.失业率就是劳动力与工作年龄人口之比。[答案]错 22.充分就业与任何失业的存在都是矛盾的,因此,只要经济中有一个失业者存在,就不能说实现了充分就业。[答案]错 23.粘性工资理论是指短期中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答案]对 24.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正比,与最初存款成反比。[答案]错 25.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和封闭经济中的总需求是完全相同的。[答案]错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答案]错 2.生产技术提高所引起的某种商品产量的增加称为供给量的增加。[答案]错 3.需求的弹性系数是价格变动的绝对量与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的比率。[答案]错 4.如果消费者从每一种商品中得到的总效用与它们的价格之比分别相等,他将获得最大效用。[答案]错 5.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的正常利润为零。[答案]错 6.公共物品实际上就是公用的物品。[答案]错 7.新加入劳动力队伍,正在寻找工作而造成的失业属于摩擦性失业。[答案]对 8.利率效应是指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净出口。[答案]错 9.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对货币供给有决定作用。[答案]对 10.如果美元与日元的汇率由1:120变为1:130,这意味着美元升值了。[答案]对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实证方法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方法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答案]错 2.在同一条消费可能线上,消费者的支出是不同的。[答案]错 3.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三条不同的等产量线。[答案]错 4.在短期,企业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可变成本等于边际成本。[答案]对 5.寡头市场上各企业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答案]对 6.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答案]错 7.一般所说的通货膨胀率就是指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答案]对 8.经济增长的最简单定义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以及个人福利的增加。[答案]错 9.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时,经济中存在失业。[答案]错 10.无论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存在的失业就是自然失业。[答案]错 三、填空题题库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26.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向上方移动是供给量_______,向下方移动是供给量_______。

增加;

减少 27.能够做到薄利多销的商品是需求_______弹性的商品。

富有 28.垄断企业是价格的_______,它按照自己规定的价格出售产品,而不像完全竞争企业那样是价格的_______,按照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产品。

决定者;

接受者(追随者)29.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_______决定的。

流通中货币的数量 30.根据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_______,物价水平_______。

增加;

上升 31.长期中存在的失业称为_______失业,短期中存在的失业是_______失业。

自然;

周期性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26.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____有限性。

相对 27.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

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____;

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____。

达到最大;

减少 28.假设某一市场的销售额为1000亿元,在该市场上最大的四家企业的销售额分别为200亿元、160亿元、140亿元和100亿元,则该市场上的四家集中率为____。

60% 29.劳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____的曲线。

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 30.个人收入减去____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所得税 31.IS曲线是描述物品市场达到均衡时,____与____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国内生产总值;

利率 32.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____政策、____政策,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需求管理;

供给管理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26.在图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________,供给的变动表现为________。

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移动;

整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27.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________的一条曲线。

相等产量 28.寡头市场的特征是________。

几家寡头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29.工资是________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

劳动 30.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称为________,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下降称为________。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31.在短期,价格的黏性引起物价与总供给________变动。

同方向 32.边际进口倾向是指________增加在________增加中所占的比例。

进口;

国内生产总值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26.如果某种商品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呈____变动;

如果某种商品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呈____变动。

反方向;

同方向 27.在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____。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28.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____;

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____。

越平均;

越不平均 29.经济中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一般用____来表示。

物价指数 30.繁荣的最高点是____,萧条的最低点是____。

顶峰;

谷底 31.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是____,最终目标是____。

利率;

总需求的变动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26.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向上方移动是供给量____,向下方移动是供给量____。

增加;

减少 27.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____的一条曲线。

相等产量 28.成本加成法就是在估算的____的基础上加一个固定百分率的利润。

平均成本 29.拥有信息多的一方以自己的信息优势来侵犯拥有信息少的一方的利益,实现自己利益的可能性被称为____。

道德危险 30.长期中存在的失业称为____失业,短期中存在的失业是____失业。

自然;

周期性 31.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____、____以及____。

个人所得税;

公司所得税;

各种转移支付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26.市场机制又称价格机制,是指价格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____。

方式与规律 27.需求缺乏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____价格变动的比率,需求富有弹性则是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____价格变动的比率。

小于;

大于 28.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的成功取决于____竞争。

产品差别 29.经济学家把失业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各种难以克服的原因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称为____。另一种是由于经济中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称为____。

自然失业;

周期性失业 30.根据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____,物价水平____。

增加;

上升 31.内在均衡是指____,外在均衡是指____。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26.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____,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表示。

计量并加总求和 27.在垄断竞争市场上,短期均衡的条件是____,长期均衡的条件是____。

MR=MC;

MR=MC、AR=AC 28.当收入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为____;

当收入绝对不平均时,基尼系数为____。

零;

一 29.根据货币数量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唯一原因是____。

货币量增加 30.根据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消费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____;

储蓄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____。

增加;

减少 31.需求管理包括____和____。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26.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向上方移动是供给量____,向下方移动是供给量____。

增加;

减少 27.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____曲线的最低点。

长期平均成本 28.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称为____曲线,根据这种曲线计算出的反映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是________。

劳伦斯;

基尼系数 29.企业支付给工人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的工资被称为____。

效率工资 30.凯恩斯认为,决定消费需求的因素是____,决定投资需求的因素是____。

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与边际消费倾向;

预期的未来利润率(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水平31.边际进口倾向是指____增加在____增加中所占的比例。

进口;

国内生产总值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26.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____分析法,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____分析法。

边际效用;

无差异曲线 27.短期总成本曲线是一条从____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固定成本 28.在垄断市场的长期中,垄断企业可以通过调节____与____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产量;

价格 29.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____中所占的比例,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____中所占的比例。

收入;

收入 30.膨胀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____充分就业总需求时,实际总需求与充分就业总需求之间的差额。

大于 31.内在均衡是指____,外在均衡是指____。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26.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中,价格变动引起____变动,而生产技术的变动引起的变动。

供给量供给 27.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交于____曲线的最低点。

短期平均成本 28.收入再分配政策主要有两大类,即____和____。

税收政策;

社会福利政策 29.在IS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量增加,LM曲线向____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____,利率____。

右下方;

增加;

下降 30.浮动汇率制分为____和____两种。

自由浮动;

管理浮动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26.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____有限性。

相对 27.等产量线是一条向____倾斜的线,其斜率为____。

右下方;

负值 28.在正常情况下,会计利润____经济利润。

大于 29.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拥有信息少的一方作出不利于另一方的选择,这种情况被称为____。

逆向选择 30.总需求指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____、____政府需求与国外的需求。

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 31.紧缩性缺口引起____失业,膨胀性缺口引起____的通货膨胀。

周期性需求;

拉上 32.开放经济中的乘数____封闭经济中的乘数。

小于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26.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实证方法要回答的问题是____,规范方法要回答的问题是____。

是什么;

应该是什么 27.供给曲线向____倾斜,表示某种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____变动。

右上方;

同方向 28.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称为____。

经济成本 29.Mi=____+____。

通货商业银行;

活期存款 30.引致消费的大小取决于____与____。

收入边际;

消费倾向 31.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为____。

零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26.是否以一定的____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价值判断 27.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

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____;

当边际效用为负数时,总效用____。

达到最大;

减少 28.垄断企业是价格的____,它按照自己规定的价格出售产品,而不像完全竞争企业那样是价格的____,按照既定的市场价格出售产品。

决定者;

接受者(追随者)29.劳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____的曲线。

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 30.货币供给量增加,LM曲线向____移动;

货币供给量减少,LM曲线向____移动。

右下方;

左上方 31.在经济萧条时期,应该采用____的货币政策;

在经济繁荣时期,应该采用____的货币政策。

扩张性;

紧缩性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26.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____方向变动,均衡数量____方向变动。

反;

同 27.由于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支出,没有反映在会计账目上,因此被称为____成本。

隐性 28.劳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____的曲线。

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 29.根据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____,物价水平____。增加;

上升 30.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____以及___。

个人所得税;

公司所得税各种转移支付 31.对国内产品的支出=国内支出____。

净出口(或:出口一进口)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26.需求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____方向变动,均衡数量____方向变动。

同同 27.等产量线是一条向____倾斜的线,其斜率为____。

右下方;

负值 28.垄断企业对卖给不同消费者的同样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这种定价策略称薹____。

歧视定价 29.在短期,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与总供给____变动。

同方向 30.消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不取决于收入的____消费,另一部分是随收夕变动而变动的____消费。

自发;

引致 31.长期中存在的失业称为____失业,短期中存在的失业是____失业。

自然;

周期性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26.在图形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____,供给的变动表现为____。

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移动;

整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27.短期固定成本主要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以及____的工资。

管理人员 28.当收入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为____;

当收入绝对不平均时,基尼系数为____。

零;

一 29.劳动力与工作年龄人口之比称为____。

劳动力参工率 30.公开市场活动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____。

有价证券 31.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线,表明____与____之间不存在交替关系。

失业率;

通货膨胀率 32.反馈规则与固定规则之争的实质是____。

要不要国家干预经济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26.是否以一定的____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价值判断 27.划分市场结构的标准有:____、____、____。

行业的市场集中;

程度行业的进入;

限制产品差别 28.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____的曲线。

向后弯曲 29.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引起的,这些制度上的原因主要包括:____、____和工会的存在。

最低工资法;

效率工资 30.自发总支出增加时,IS曲线向____移动;

自发总支出减少时,IS曲线向____移动。

右上方;

左下方 31.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____。

物价指数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6.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____有限性。

相对 27.总收益减去____就是会计利润,会计利润减去____就是经济利润。

会计成本;

机会成本 28.劳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____的曲线,这表明劳动的需求量与工资成____变动。

向右下方倾斜;

反方向 29.企业支付给工人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的工资被称为____。

效率工资 30.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自发总支出增加,IS曲线向____移动,从而国内生产总值____,利率____。

右上方;

增加;

上升 31.财政赤字就是政府收入____支出。

小于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6.影响供给弹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是____。

时间 27.等成本线是一条表明在____与____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的线。

生产者的成本;

生产要素价格 28.在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____。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29.个人所得税是税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通过____来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

累进所得税制度 30.说明长期中货币决定价格的理论是____。

货币数量论 31.乘数的大小取决于____。

边际消费倾向 32.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两者之间的比例就是____。

货币乘数 33.债券价格与债券收益的大小成____比,与利率的高低成____比。

正;

反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____,均衡数量____。

上升减少 2.一般用____、____两个标准来判断一个市场的集中程度。

四家集中率;

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或HHI)3.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____的曲线。

向后弯曲 4.根据货币数量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惟一原因是____。

货币量增加 5.在短期,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与总供给____变动。

同方向 6.在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45。线上表示任何一点都是____。

总支出与总供给相等 7.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____政策、____ 政策,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需求管理;

供给管理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____,收入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____。

减少;

减少 2.垄断企业实行歧视定价可以实现更大的利润,其基本原则是对需求____弹性的消费者收取低价,对需求____弹性的消费者收取高价。

富有;

缺乏 3.如果一件事件未来的可能结果可以用概率表示就是____。

风险 4.乘数的大小取决于____。

边际消费倾向 5.银行所创造的货币量与最初存款的比例,称为____。

简单货币乘数 6.如果把1995年作为基期,物价指数为100,2001年作为现期,物价指数为120,则从1995年到2001年期间的通货膨胀率为____。

20% 7.在经济萧条时期,应该采用____的货币政策;

在经济繁荣时期,应该采用____的货币政策。

扩张性;

紧缩性 四、计算题题库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32.20世纪70年代汽油价格上升了200%,豪华汽车(耗油大)的需求量减少了50%,这两者之间的需求交叉弹性是多少?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解:(1)根据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将已知数据代人:

ECX=(△Qx/Qx)÷(△Py/Py)=-50%÷200%=-0.25(2)由于交叉弹性为负值,故这两种商品为互补关系。

33.社会原收入水平为1000亿元,消费为800亿元,当收入增加到1200亿元时,消费增加至900亿元,请计算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解:(1)边际消费倾向MPC=△C/△Y=(900-800)/(1200-1000)=0.5;

(2)边际储蓄倾向MPS=△S/△Y=(1200-900)-(1000-800)/(1200-1000)=0.5。

(也可以用1-MPC得出)(以上两个计算题仅列出公式或列出式子可给一半分,也可以不写公式,但要列出式子,没有式子不给分)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33.某人原为某机关一处长,每年工资2万元,各种福利折算成货币为2万元。其后下海,以自有资金50万元办起一个服装加工厂,经营一年后共收入60万元,购布料及其他原料支出40万元,工人工资为5万元,其他支出(税收、运输等)5万元,厂房租金5万元。这时银行的利率为5%。请计算会计成本、机会成本各是多少? 解:(1)会计成本为:40万元+5万元+5万元+5万元=55万元。

(2)机会成本为:2万元+2万元+2.5(50万元×5%)万元=6.5万元。

34.某个国家共有1亿人,16岁以下儿童2000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1000万人。在全日制学校学生1400万人,家庭妇女500万人,残疾人和其他没有劳动能力者100万人,失业者500万人,其余为就业者。这个经济中劳动力参工率与失业率分别是多少? 解:(1)该国的劳动力人数为:7000-2000=5000万人,劳动力参工率为:5000/7000=0.714。

(2)该国的失业率为:500/5000=0.1,即该国的失业率为10%。

(以上两个计算题仅列出公式或列出式子可给一半分,也可以不写公式,但要列出式子,没有式子不给分)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33.如果一种商品价格上升10%,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增加了15%,这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是多少?这两种商品是什么关系? 解:(1)根据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将已知数据代入:

Ecx=15%/10%=1.50。

(2)由于交叉弹性为正值,故这两种商品为替代关系。

34.一个经济中的消费需求为8000亿元,投资需求为1800亿元,出口为1000亿元,进口为800亿元,计算该经济的总需求,并计算各部分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

解:(1)根据题意,C=8000亿元,I=1800亿元,NX=1000-800=200亿元,因此:YD=C+I+NX=8000+1800+200=10000亿元。

(2)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为:8000/10000=0.8,即80%。

(3)投资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为:1800/10000=0.18,即18%。

(4)国外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例为:200/10000=0.02,即2%。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32.某人原为某机关一处长,每年工资2万元,各种福利折算成货币为2万元,其后下海,以自有资金50万元办起一个服装加工厂。经测算,一年中的各种支出为55万元,经营一年后共收入60万元,这时银行的利率为5%。请说明该处长下海是否是明智的选择。

解:(1)会计成本是55万元,机会成本为:2万元+2万元+2.5(50万元×5%)万元=6.5万元。

(2)经济利润=总收益-计成本-机会成本=60万元-55万元-6.5万元=-1.5万元。

或者用:经济利润=会计利润-机会成本=5万元(60-55)-6.5万元=-1.5万元。

(3)经济利润为负(即亏损1.5万元),说明下海不明智。

33.如果现金一存款率为0.38,准备率为0.18,货币乘数是多少?如果增加100亿元的基础货币,则货币供给量会增加多少? 解:(1)根据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mm=M/H=(cu+1)/(cu+r),已知cu=0.38, r=0.18, 则mm=(cu+1)/(cu+r)=1.38/0.56=2.46。

(2)如果增加100亿元的基础货币,则货币供给量会增加:2.46×100=246亿元。

(以上两个计算题仅列出公式或列出式子可给一半分,也可以不写公式,但要列出式子,没有式子不给分)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32.某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1.5,当它降价10%时,需求量会增加多少? 解:已知Ed=1.5,△P/P=10%,根据计算弹性系数的一般公式:Ed=△Q/Q÷△P/P 需求量会增加:△Q/Q=Ed×△P/P=1.5×10%=15% 33.根据下列给出的数字,用支出法计算GDP。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个人耐用品消费 10亿元 居民住房 10亿元 工资收入 19亿元 年底存货 3亿元 公司支付红利 1亿元 年初存货 2亿元 个人非耐用消费品 5亿元 政府间接税收入 12亿元 净利息收入 1亿元 资本折旧 5亿元 公司未分配利润 10亿元 政府支出 13亿元 企业厂房与设备投资 10亿元 净出口 -1亿元 解:GDP=个人消费品支出+私人国内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 =(10亿元+5亿元)+(10亿元+10亿元+3亿元-2亿元)+13亿元-1亿元 =48亿元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32.出租车与私人汽车之间的需求交叉弹性为0.2,当出租车服务价格上升20%时,私人汽车的需求量会增加或减少多少? 解:已知Ecx=0.2,△Px/Py=20%。根据交叉弹性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将已知数据代入:0.2=△Qx/Qx ÷20%。△Qx/Qx=4%,即私人汽车的需求量会增加4%。

33.中央银行想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1200万元,如果现金一存款率是0.2,法定准备率是0.1,中央银行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多少政府债券? 解:根据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mm=M/H=(cu+1)/(cu+r),已知cu=0.2, r=0.1,则mm=(cu+1)/(cu+r)=1.2/0.3=4。

已知M=1200,mm=4,根据公式mm=M/H,H=300万,即中央银行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购 M买300万元的政府债券。

(以上两个计算题仅列出公式或列出式子可给一半分,也可以不写公式,但要列出式子,没有式子不给分)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32.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10%,供给量增加了25%,这种商品的供给弹性是多少? 解:根据供给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Es=△Q/Q÷△P/P=25%÷10%=2.5 33.设实际储蓄率为0.4,实际资本一产量比率为3,合意储蓄率为0.5,合意的资本一产量比率为4,自然增长率为8%,根据哈罗德模型计算: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最适宜的储蓄率。

解:(1)实际增长率G=S/C=0.4/3=13.3%;

(2)有保证的增长率GW=Sd/Cr=0.5/4=12.5%;

(3)最适宜的储蓄率So=Gn×Cr=8%×4=32%。

(以上两个计算题仅列出公式或列出式子可给一半分,也可以不写公式,但要列出式子,没有式子不给分)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32.某种商品在价格由6元下降为5元时,需求量由8单位增加为10单位。用中点法计算这种商品的需求弹性,并说明属于哪一种需求弹性。

解:(1)已知P1=6,P2=5,Q1=8,Q2=10。将已知数据代入公式:

Ed=[(△Q÷(Q1+Q2)/2]÷[(△P÷(P1+P2)/2]=(2/9)÷(-1/5.5)=-1.2(2)根据计算结果,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故该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

33.计算并填写表中的空格。

年份 名义GDP(亿元)实际GDP(亿元)GDP平减指数 1998 3055 3170 94 1999 3280 100 2000 3410 3500 2001 108 解:根据GDP平减指数的计算公式:

GDP平减指数=(某一年名义GDP/某一年实际GDP)×100 具体计算结果见下表:

年份 名义GDP(亿元)实际GDP(亿元)GDP平减指数 1998 3055 3170 94 1999 3170 3280 100 2000 3410 3500 104 2001 3780 3500 108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32.某人原为某机关一处长,每年工资2万元,各种福利折算成货币为2万元。其后下海,以自有资金50万元办起一个服装加工厂,经营一年后共收入60万元,购布料及其他原料支出40万元,工人工资为5万元,其他支出(税收、运输等)5万元,厂房租金5万元。这时银行的利率为5%。请计算会计成本、机会成本各是多少? 解:(1)会计成本为:40万元+5万元+5万元+5万元=55万元。

(2)机会成本为:2万元+2万元+2.5(50万元×5%)万元=6.5万元。

33.根据下列给出的数字,用支出法计算GDP。

项目 金额 项目 金额 个人耐用品消费 10亿元 居民住房 10亿元 工资收入 19亿元 年底存货 3亿元 公司支付红利 1亿元 年初存货 2亿元 个人非耐用品消费 5亿元 政府间接税收入 12亿元 净利息收入 1亿元 资本折旧 5亿元 公司未分配利润 10亿元 政府支出 13亿元 企业厂房与设备投资 10亿元 净出口 -1亿元 解:GDP=个人消费支出+私人国内总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 =(10亿元+5亿元)+(10亿元+10亿元+3亿元-2亿元)+13亿元-1亿元 =48亿元。

(以上两个计算题仅列出公式或列出式子可给一半分,也可以不写公式,但要列出式子,没有式子不给分)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31.某人原为某机关一处长,每年工资2万元,各种福利折算成货币为2万元,其后下海,以自有资金50万元办起一个服装加工厂。经测算,一年中的各种支出为55万元,经营一年后共收入60万元,这时银行的利率为5%。请说明该处长下海是否是明智的选择。

解:(1)会计成本是55万元,机会成本为:2万元+2万元+2.5(50万元×5%)万元=6.5万元。

(2)经济利润=总收益-计成本-机会成本=60万元-55万元-6.5万元=-1.5万元。

或者用:经济利润=会计利润-机会成本=5万元(60-55)-6.5万元=-1.5万元。

(3)经济利润为负(即亏损1.5万元),说明下海不明智。

32.某个国家共有1亿人,16岁以下儿童2000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1000万人。在全日制学校学生1400万人,家庭妇女500万人,残疾人和其他没有劳动能力者100万人,失业者500万人,其余为就业者。这个经济中劳动力参工率与失业率分别是多少? 解:(1)该国的劳动力人数为:7000-2000=5000万人,劳动力参工率为:5000/7000=0.714。

(2)该国的失业率为:500/5000=0.1,即该国的失业率为10%。

(以上两个计算题仅列出公式或列出式子可给一半分,也可以不写公式,但要列出式子,没有式子不给分)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33.根据短期总成本、短期固定成本、短期可变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平均固定成本、短期平均可变成本、短期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下表中已给出的数字进行计算,并填写所有的空格。

产量 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 总成本 边际成本平均固 定成本平均可 变成本平均成本 1 120 154 2 120 63 3 120 210 解:(1)根据总成本=固定成本十可变成本,可以计算出总成本与可变成本;

(2)短期总成本的增加量除以产量的增加量就是边际成本;

(3)固定成本除以产量可以计算出平均固定成本;

(4)可变成本除以产量可以计算出平均可变成本;

(5)总成本除以产量可以计算出平均成本,或者用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相加也可以计算出平均成本。

具体计算结果见下表:

产量 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 总成本 边际成本平均固 定成本平均可 变成本平均成本 1 120 34 154 34 120 34 154 2 120 63 183 29 60 31.5 91.5 3 120 90 210 27 40 30 70 34.某国的人口为2500万人,就业人数为1000万人,失业人数为100万人。计算该国的失业率。

解:(1)劳动力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即该国的劳动力为1000+100=1100万人。

(2)该国的失业率为:100/1100=0.09,即9%。

(以上两个计算题仅列出公式或列出式子可给一半分,也可以不写公式,但要列出式子,没有式子不给分)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32.某种商品的需求弹性系数为1.5,当它降价10%时,需求量会增加多少? 解:已知Ed=1.5,△P/P=10%,根据%e

2.电大政府经济学期末 篇二

(1)规定企业的任务;(2)制定为实现企业任务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3)制定出指导企业实现目标,选择和实施战略的方针;(4)决定用以实现企业目标的战略。

2怎样理解市场营销组合的概念与意义?

P38市场营销组合:是企业在选定的目标市场上,综合考虑环境能力,竞争状况结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加以最佳组合和运用,以完成企业的目的与任务。伊杰.麦卡锡教授把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因素概括为四部分,即产品,价格,渠道和销售促进,按英文字头简称’4P’

3简述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因素的主要

内容。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因素。即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动机、感受、态度、学习等方面。(1)动机。消费者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消费者动机是复杂的,可以把它们概括为两部分:生理动机和心理动机。(2)需要。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欲望或要求。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由动机推动的,而动机又是某种需要的反映,或者说是一种被刺激起来的需要。在对需要与动机的分析中,行为学者、心理学家曾提出许多分析方法,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消费者行为分析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马斯洛指出人类的需要可以由低到高顺序排列成不同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3)感受。指消费者在其了解的范围内,通过其眼、耳、鼻、舌、身接受外界色、形、味等刺激或环境所形成的心理上的反应,是个体对于社会和物质环境的最简单、最初的理解。(4)态度。通常指个体对事物所特有的一种协调一致的、有组织的、习惯性的内在心理反应。作为消费者态度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很大的影响。(5)学习。即指“在相似的情况下,由过去的行为所引发的行为改变”,换言之,学习是指由于经验而引起的个人行为的改变。

4、简述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类型与企业的营销对策

答:由于消费者需要解决的问题难易程度不同,就使不同商品的购买行为的复杂程度有明显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种:(1)经常性的购买:也叫惯例化的反应行为,是一种简单的、频度高的购买行为,通常是指购买价

格低廉的、经常使用的商品。一般来说消费者对这类商品的规格、牌号都很熟悉,不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购买这类商品。面对这种情况,企业除了研究消费者的爱好外,要保证商品的质量和一定的存货水平,保持价格的相对稳定,注意对现有消费者的“强化”工作,还要利用种种诱因如出色的广告、成功的商品陈列和别出心裁的促销方式吸引潜在的消费者。(2)选择性的购买:也叫有限地解决问题。这种类型复杂于前一种。消费者对于这类产品有过购买经历,有些基本知识,但是由于对新的商标、厂牌不熟悉,有风险感。这时的购买行为就比较复杂,企业应当适时地传达有关新牌号商品的信息,增加顾客对新产品的了解和信任感,促使其下决心购买。(3)探究性购买:也叫广泛地解决问题。指消费者对自己需要的商品一无所知,既不了解性能牌号特点,又不清楚选择标准和使用养护方法。此类商品一般价格高,购买频率低,这种购买行为最复杂。企业要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潜在消费者在哪里,然后,针对潜在的目标顾客提供比较全面的信息,既要介绍此类商品的一般专门知识,又要突出宣传本企业商品的特点,使消费者在普遍了解大类商品的基础上,建立起对某具体牌号商品的信心。

5、生产者购买者行为的特征如何? 答:生产者购买行为的模式、影响因素以及购买程序与生活资料消费者的行为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别。生产资料购买的特征可归纳如下:1买者的数目少,与生活资料(或消费者市场)的购买相比,生产资料的购买者数目较少。2交易量大,生产资料的订货金额数量通常比消费品大。由于生产上的要求,交易频率低,而一次进货量大。3区域相对集中,一类生产资料的购买者往往集中在少数地区。4需求受消费品市场的影响,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常常取决于消费品市场对这些生产资料的制品的需求,有人叫做“派生性需求”,也有叫做“引申需求”的。5需求缺乏弹性,生产资料的购买者对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动反应不大。在工艺、设备、产品结构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的需求在短时期内尤其缺乏弹性。6需求受社会影响较大,生产资料的购买者虽然受价格的影响较小,但受整个社会的技术发展状况和经济状况变化影响很大。7专业性采购,由于对生产资料(特别是主要设备)有技术方面的特殊要求,企业一般需要经过良好训练,具备专业知识和有一定采购经验的采购员。8需要产品服

务,由于生产资料技术性强,且关系重大,供应者售前售后对用户的服务更为重要,不仅要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产品目录和说明书,还要设置安装、维修等多种服务项目。9直接采购,与消费品的购买比较,生产资料的购买更多地采用直接采购方式,尤其对那些价格高、技术性强的机器设备和专门原材料,一般不通过中间商环节,厂家与用户直接见面。10品质与时间的要求,对生产资料的品质要求要严于消费品,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可能会给购买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供货时间,生产资料的购买要求也比较高。11由多数人影响购买决定,生产资料的购买,常常是由买方企业中的各方面人员共同决定的。

6、市场营销调研主要有哪些步骤? 1确定问题和研究目标.2制定调研计划.3收集信息.4分析信息.5提出调查结果.7、市场定位策略主要有哪两种? 企业常用的市场定位策略主要有以下两种:

1、避强定位策略,是指企业力图避免与实力最强或较强的其他企业直接发生竞争,而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于另一市场区域内,使自己的产品在某些特征或属性方面与最强或较强的对手有比较显著的区别。

2、迎头定位策略,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实力,为占据较佳的市场位置,不惜与市场上占配地位的、实力最强或较强的对手发生下面竞争,而使自己的产品进入与对手相同的市场位置。8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包括哪些步骤?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包含着下

列五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步骤:企业市场机会分析,研究与选择目标市场,制定战略性市场营销规划,规划与执行市场营销策略,实施与控制市场营销活动。9进行消费者市场细分的依据主要有哪些?1地理环境因素;即按照消费者的地理环境来分析市场.2人口和社会经济状况因素;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因素包括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家庭规模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民族家庭所处生命周期阶段这些具体项目.3商品的用途;除了吃喝穿用住行几大类外,主要是研究不同的商品满足消费者的哪一类需要.4购买行为;购买行为可以从消费者购买的着眼点购买频率偏爱程度及敏感因素等方面判定不同的消费者群体.10、企业分析竞争者需要哪些步骤? 1发现竞争者,企业首先需要从本行业出发来发现竞争者.由于同行业企业产品的相似

性和可替代性,彼此间形成了竞争的关系;2对竞争者策略的分析,包括A竞争者的市场目标;B竞争者的竞争策略;3竞争者的优势与劣势,通常体现在:产品销售渠道市场营销生产与经营研究与开发能力资金实力组织管理能力;4竞争者的场反应行为,可分为:迟钝型竞争者选择型竞争者强烈反应型竞争者不规型竞争者;5竞争对策,考虑因素:进攻目标的价值进攻目标与本企业的相似性竞争者的存在对企业的必要性与利益;6竞争定位,在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企业必须明确自己在同行业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制定正确的市场竞争策略.可分为:市场领先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跟随者市场补缺者.11、定价的基本方法有哪三类?

1成本导向定价法;是一种以成本中心的定价方法,也是传统的运用得较普遍的定价方式.具体做法是按照产品成本加一定的利润定价.成本加成法包含不同的具体种类,主要有完全成本加成法和边际成本加成法.2竞争导向定价法;是以竞争为中心的以竞争对手的定价为依据的定价方法.常用的有:随行就市定价法追随价法盈亏平衡定价法密封递价法.3需求导向定价法;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定价方法.它是根据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强度和对商品的价值的认识程度来制定企业价格.主要有理解价值定价法和区分需求定价法.12、简述市场领先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跟随者、市场补缺者的主要竞争策略。

市场领先者的主要竞争策略:①扩大需求总量策略。a、发现新的购买者和使用者;b、开辟产品的新用途;c、增加产品的使用量;②保护市场占有率策略。a、阵地防御;b、侧翼防御;c、先发防御;d、反攻防御;e、运动防御;f、收缩防御;③提高市场占有率。

市场挑战者的主要竞争策略:①确定策略目标和挑战对象。攻击市场领先者;攻击市场挑战者或追随者;攻击地区性小企业;②选择进攻策略。正面进攻;侧翼进攻;围堵进攻;迂回进攻;游击进攻。

市场跟随者的主要竞争策略:①紧密跟随策;②距离跟随策略;③选择跟随策略。

市场补缺者的主要竞争策略:①补缺基点竞争。一个最佳的“补缺基点”应具有以下特征:有足够的市场潜量和购买力;利润有增长的潜力;对主要竞争者不具有吸引力;企业具有占据该补缺基点所必需的资源和能力;企业已有的信誉足以对抗竞争者。②市场补缺者的具体策略。最常见提企业根据顾客的分类进行专业化营销,其次,根据产品的分类进行专业化营销。13结合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谈企业相应营销策略。答(一)引入阶段1引人阶段的特点,引人阶段又称试销期,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的阶段.特点:(1)生产不稳定,生产的批量小;(2)成本比较高,企业负担较大(通常没有利润,甚至亏损);(3)人们对该产品尚未接受,销售增长缓慢;(4)产品品种少;(5)市场竞争小;2引人阶段企业的销策(二)成长阶段 成长阶段又称畅销期,指新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步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的阶段(三)成熟阶段(1)千方百计稳定目标市场,保持原有消费者,同时使消费者忠于着个产品(四)衰退阶段(1)产品的销量和利润下降,(2)产品价格下降

14、影响分销渠道设计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6、与传统营销相比,网络营销主要有哪些优势? 答:

1、竞争更公平

2、眼界更开阔

3、沟通更有效

4、速度理快捷

5、关系更密切

6、成本更节省

7、消费者的力量更强大

17、影响企业促销组合策略应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

1、产品类型与特点;

2、推或拉的策略;

3、现实和潜在顾客的状况;

4、产品生命周期阶段

3.电大政府经济学期末 篇三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1年7月14日,涵盖了2008年7月至2021年7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题库

202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B)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B.君主立宪政体

2.现代民主是一种“多元民主”,这种多元的民主以(AD)为特征。A.组织的多元化D.社会权力的多中心

3.(D)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D.亨廷顿

4.影响中央与地方权力的配置的因素有(全选)。A.两者之间的利益分割B.民族关系C.文化传统D.历史状况

5.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十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D.葛兰西

6.(C)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C.现实主义

7.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BCD)。B.青年组织C.工会D.妇女组织

8.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BD)。A.权威B.平等D.自治

9.马克思主义分析(AC),为我们确定政治发展的含义提供了指南。A.国家类型历史演变的方法论C.社会发展

10.古希腊时期的(AB)等人都把民主视为“暴民政治”或“愚民政治”。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政治哲

学研究B.政治科学研究

2.政治权力具有(ABCD)的特性。A.权威性与强制性B.扩张性C.排他性D.支配性

3.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政党的典型。C.单位化

4.(A)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A.布坎南

5.民主的限度包括(ACD)。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6.(A)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其实质就是“公民自治”的结论。A.理想主义

7.(B)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B.孟德斯鸠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D.参政党

9.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A.平等选举原则B.直接选举原则C.间接选举原则D.普遍选举原则

10.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B),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B.中产阶级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ABCD)。A.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B.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C.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D.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D.政治改革

3.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ABCD)。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B.官本位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D.权力本位

4.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AC)。A.自由权C.公民权

5.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的一个群体。C.政治D.道德

6.(D)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D.亨廷顿

7.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C.马克斯·韦伯

8.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政党的典型。C.单位化

9.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ABCD)。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B.组织政府的手段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10.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政治哲学研究B.政治科学研究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D.亚里士多德

2.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B.权力研究途径

3.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D.普选权

4.人们把古希腊(A)的“哲学王”思想看作是精英主义的最早表述。A.柏拉图

5.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BD)。A.权力制约原则B.法治原则D.人民主权原则

6.(B)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B.孟德斯鸠

7.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B.儒家

8.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D.葛兰西

9.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A.平等选举原则B.直接选举原则C.间接选举原则D.普遍选举原则

10.民主的限度包括(ACD)。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B),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B.中产阶级

2.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社会监督

3.(A)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A.罗尔斯

4.下列权利属于第二代“权利”的是(ABCD)。A.受教育权利B.健康C.选择职业D.保持最低生活标准

5.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D.国家

6.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BD)。A.权威B.平等D.自治

7.作为萌芽形态的选举制度产生于(A)社会。A.奴隶制

8.在目前的政治研究中,人们一般把政治社团组织分为(ABD)。A.制度性团体B.协会性团体D.社会性团体

9.政治权力实现方式中的(C)是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C.奖酬方式

10.“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主要的研究方法是(ABC)。A.经验主义B.实证主义C.科学主义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B)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B.君主立宪政体

2.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ABCD)。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B.官本位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D.权力本位

3.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ABCD)。A.合法示威抗议B.政变C.恐怖活动D.司法诉讼

4.马克思主义对于(D)问题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D.政治参与

5.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ABCD)。A.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B.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C.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D.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古典政治学时代政治学研究的主题是关于(ABC)。A.城市国家的观念B.城邦的理论C.世界国家论

7.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A.多党制

8.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ABCD),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A.宽容B.不要期望过高C.自立D.多元化

9.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一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D.葛兰西

10.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ABCD)。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B.组织政府的手段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集道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A)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A.布坎南

2.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ABCD),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A.宽容B.不要期望过高C.自立D.多元化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ABCD)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A.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B.合作C.伙伴关系D.协商

4.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有(ABCD)。A.经济分析方法B.历史研究方法C.利益分析方法D.阶级分析方法

5.政治权力实现方式中的(C)是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C.奖酬方式

6.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ABCD)体现了法治原则。A.司法独立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7.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社会监督

8.(ABC)采用多数代表制计算选票方法。A.美国B.法国C.英国

9.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BD)。A.权威B.平等D.自治

10.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D)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D.儒家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C)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C.现实主义

2.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全选)体现了法治原则。A.司法独立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3.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社会监督

4.影响中央与地方权力的配置的因素有(全选)。A.两者之间的利益分割B.民族关系C.文化传统D.历史状况

5.(D)提供了全球化的物质基础。D.技术革命

6.16-17世纪以后,“第三等级”要求废除等级制和限制君权的想法,反映在政治思考和研究中,就形成了反对专制主义的(ABC)理论的诞生。A.社会契约B.君主立宪C.人民主权

7.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以掌握立法权人数的多少为标准,把政体分为(ACD)。A.君主政体C.民主政体D.寡头政体

8.(C)在18世纪大革命时开始承认秘密投票。C.法国

9.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十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D.葛兰西

10.(D)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

D.亨廷顿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1.基督教神学后期最有影响的人物是(A)。A.托马斯?阿奎那

2.作为萌芽形态的选举制度产生于(A)社会。A.奴隶制

3.早在古希腊的时候,(D)就指出法律与秩序的联系:“法律(和礼俗)就是某种秩序,普遍

良好的秩序基于普遍遵守的法律(和礼俗)的习惯”。

D.亚里士多德

4.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C.政治D.道德

5.“守夜人”的小政府阶段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全选)。A.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安全B.提供一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C.保卫国家不受侵犯D.保护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

6.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BD)。A.权威B.平等D.自治

7.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B)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B.选举

8.马克思主义分析(AC),为我们确定政治发展的含义提供了指南。A.国家类型历史演变的方法论C.社会发展

9.美国经济学家(A)指出,民主本来是用来防止一切专制的,但是,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这种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A.哈耶克

10.政治学家划分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力图界定公共权力的范围和社会自治以及个人自由的领域。在此方面,德国学者(D)的观点最具代表性。D.哈贝马斯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全选)。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全选)。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申诉和控告权C.监督权D.批评和建议权

3.在现代社会中,(B)制度己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B.选举

4.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D)的形式来实现的。D.重叠共识

5.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全选)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A.撤销决定B.制止行为C.否决议案D.选举权利

6.美国政治学家(B)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B.戴维·伊斯顿

7.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全选)体现了法治原则。A.司法独立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8.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D),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D.实用主义

9.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D.普选权

10.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C.政治D.道德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B)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B.君主立宪政体

2.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BD)。A.权力制约原则B.法治原则D.人民主权原则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D.参政党

4.作为

1787

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A)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因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A.汉密尔顿

5.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全选)。A.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B.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C.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D.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政治哲学研究B.政治科学研究

7.民主的限度包括(ACD)。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8.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十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D.葛兰西

9.(B)是天生的民主派。B.中产阶级

10.(A)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

300

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A.自由主义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美国政治学家(B)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B.戴维·伊斯顿

2.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C.精英主义

3.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全选)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A.撤销决定B.制止行为C.否决议案D.选举权利

4.(A)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A.自由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6.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BD)。A.隐性价值问题B.价值中立问题D.数据问题

7.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全选)。A.平等选举原则B.直接选举原则C.间接选举原则D.普遍选举原则

8.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BD)。A.权威B.平等D.自治

9.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全选)。A.平等原则B.宽容和理性精神C.自由原则D.秩序原则

10.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B)。B.20世纪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1.(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B.利益

2.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全选)体现了法治原则。A.司法独立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3.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全选)。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B.组织政府的手段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4.(D)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D.亨廷顿

5.人们把古希腊(A)的“哲学王”思想看作是精英主义的最早表述。A.柏拉图

6.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全选)。A.复决权B.罢免权C.创制权D.选举权

7.马克思主义认为(A)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A.专制君主制

8.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B)。A.福利改革B.经济干预

9.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全选)。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B.政府的执行危机C.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D.利益冲突加剧

10.民主的限度包括(ACD)。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B)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B.君主立宪政体

2.政治权力具有(全选)的特性。A.权威性与强制性B.扩张性C.排他性D.支配性

3.社会主义将(D)确定为其宪政规则。D.议行合一

4.(A)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5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A.自由主义

5.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推动着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有(ABD)。A.技术革命B.各国的制度变革D.跨国公司

6.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B.儒家

7.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全选)。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申诉和控告权C.监督权D.批评和建议权

8.(A)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A.布坎南

9.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AD)。A.自由经济D.强国家

10.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BD)。A.权威B.平等D.自治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1.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D)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D.儒家

2.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C.精英主义

3.欧美的保守党、自由党、民主党、共和党等都属于(A)政党。A.核心会议型

4.美国经济学家(A)指出,民主本来是用来防止一切专制的,但是,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这种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A.哈耶克

5.(A)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A.自由主义

6.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B.儒家

7.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A.多党制

8.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D.政治改革

9.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全选)。A.经济市场化B.文化世俗化C.政治文明化D.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全选)。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B)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B.君主立宪政体

2.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全选)。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

B.官本位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D.权力本位

3.马克思主义认为(D)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D.利益

4.自上而下的监督我们称之为政治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包括(全选)。A.司法监督B.行政监督C.立法监督D.政党监督

5.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全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A.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B.合作C.伙伴关系D.协商

6.(C)在18世纪大革命时开始承认秘密投票。C.法国

7.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D.葛兰西

8.影响中央与地方权力的配置的因素有(全选)。A.两者之间的利益分割B.民族关系C.文化传统D.历史状况

9.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ABCD)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A.撤销决定B.制止行为C.否决议案D.选举权利

10.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D.国家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美国政治学家(B)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B.戴维·伊斯顿

2.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C.马克斯·韦伯

3.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十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D.葛兰西

4.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全选)。A.平等选举原则B.直接选举原则C.间接选举原则D.普遍选举原则

5.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全选)。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B.官本位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D.权力本位

6.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全选)。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7.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全选)。A.平等原则B.宽容和理性精神C.自由原则D.秩序原则

8.(A)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盼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A.自由主义

9.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B.权力研究途径

10.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B.儒家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1.(D)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D.压力方式

2.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全选)。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B.官本位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D.权力本位

3.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C.精英主义

4.(A)是使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基本途径。A.选举

5.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全选)。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6.(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B.利益

7.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全选)。A.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B.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C.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D.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民主的限度包括(ACD)。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9.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D.普选权

10.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B.儒家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生态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兴起的(ABC)的意识形态。A.倡导保护生态平衡

B.相信自然界为有机整体C.倡导保护环境

2.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B)认为,治理与统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B.罗西

3.马克思主义认为(A)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A.专制君主制

4.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佣子是中国古代的(D)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D.儒家

5.(全选)是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A.组织B.能力素质C.身份资格D.理论与策略

6.(A)在18世纪大革命时开始承认秘密投票。A.法国

7.“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主要的研究方法是(ABC)。A.经验主义B.实证主义C.科学主义

8.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D.政治改革

9.(C)方案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C.理想主义

10.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有(全选)。A.经济分析方法B.历史研究方法C.利益分析方法

D.阶级分析方法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A)。A.亚里士多德

2.(AD)是多党制的典型国家。A.法国D.意大利

3.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B)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B.君主立宪政体

4.(A)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A.布坎南

5.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社会监督

6.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B.权力研究途径

7.(C)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C.现实主义

8.美国政治学家科恩提出民主政治需要具备的物质条件是(全选)。A.地理条件B.经济条件C平等和福利

D.设施条件

9.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十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D.葛兰西

10.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C.政治D.道德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D)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D.压力方式

2.(D)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

D.亨廷顿

3.美国经济学家(A)指出,民主本来是用来防止一切专制的,但是,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这种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A.哈耶克

4.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AB)。A.代议制B.自由

5.宪政的核心是(D)。D.民主政治

6.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ACD)。A.民主权

C.平等权D.自由权

7.下列思想家中权力政治观的代表人物的是(B)。B.韩非

8.当今世界,(ABD)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A.法国B.中国D.日本

9.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社会监督

10.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B)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B.君主立宪政体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认为(D)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D.利益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D.参政党

3.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全选)。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B.政府的执行危机C.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D.利益冲突加剧

4.两党制以(D)最为典型。D.美国

5.(C)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C.现实主义

6.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D.亚里士多德

7.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B.自愿

8.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政治哲学研究B.政治科学研究

9.政治学名著《理想国》的作者是(A)。A.柏拉图

10.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B.儒家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949年-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D)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D.民众主义

2.(D)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D.压力方式

3.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C.马克斯·韦伯

4.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社会监督

5.(A)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A.自由主义

6.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AD)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A.公共权力D.人性

7.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全选)。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申诉和控告权C.监督权D.批评和建议权

8.从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AC)。A.效率精神C.契约观念

9.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全选)。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10.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C)。C.礼治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道家的政治学说以(B)为思想核心。B.法自然

2.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政治哲学研究B.政治科学研究

3.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B.自愿

4.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自由主义和(B)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B.社会主义

5.(A)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其实质就是“公民自治”的结论。A.理想主义

6.(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B.利益

7.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全选)

。A.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B.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C.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D.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8.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C)的理解。C.政治合作

9.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CD)。A.民主权C.平等权D.自由权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全选)。

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全选)。

A.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B.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

C.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D.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2.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AD)。A.自由经济D.强国家

3.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全选)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A.政府B.政党C.利益集团D.选民

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全选)。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5.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B)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B.选举

6.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CD)。A.民主权C.生存权D.自由权

7.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D.亚里士多德

8.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B)。A.福利改革B.经济干预

9.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政治哲学研究B.政治科学研究

10.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BD)。A.权力制约原则B.法治原则D.人民主权原则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美国经济学家(A)指出,民主本来是用来防止一切专制的,但是,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这种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A.哈耶克

2.(A)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A.罗尔斯

3.生态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发达工业化国家兴起的(ABC)的意识形态。A.倡导保护生态平衡B.相信自然界为有机整体C.倡导保护环境

4.马克思主义认为(A)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A.专制君主制

5.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C.精英主义

6.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B)。B.英国

7.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全选)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毕活。A.肝胆相照B.荣辱与共C.互相监督D.长期共存

8.一般说来,政府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全选)。A.行政机构B国家元首C.司法机构D.立法机构

9.渐进一妥协式的发展道路,以(C)为典型。C.英国

10.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A.多党制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在现代社会中,(B)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B.选举

2.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C.政治D.道德

3.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CD)这样的观念。C.社会平等D.收入平等

4.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全选)。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B.政府的执行危机C.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D.利益冲突加剧

5.民主的限度包括(ACD)。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D.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6.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B.自愿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D.参政党

8.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D)上。D.参政权

9.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BD)。A.隐性价值问题B.价值中立问题D.数据问题

10.1880年美国(D)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D.哥伦比亚大学

补充资料:

1.(C)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C.道德

2.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BC)。B.德治C.礼治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B)为思想核心。B.法自然

4.孙中山先生是(A)政治观的代表人物。A.管理

5.美国政治学家(B)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B.戴维·伊斯顿

6.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A)。A

亚里士多德

7.1880年美国(D)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D.哥伦比亚大学

8.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D.亚里士多德

9.政治学名著《理想国》的作者是(A)。A.柏拉图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A.经济的集中体现B.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C.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D.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1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ABCD)。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B.官本位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D.权力本位

1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A)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A.经济秩序

13.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ABC),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A.法B.势C.术

14.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B.权力研究途径

15.马克思主义创立的(CD)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C.历史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16.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D)而展开。D.治国之道

17.1949年—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D)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D.民众主义

18.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C.精英主义

19.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D.国家

20.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D)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D.社会伦理

21.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B)。B.伦理政治学

22.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B.儒家

23.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A.政治哲学研究B.政治科学研究

24.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BD)。A.隐性价值问题B.价值中立问题D.数据问题

25.(C)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C.现实主义

26.(A)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其实质就是“公民自治”的结论。A.理想主义

27.行为主义政治学要求用研究(D)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由此出发,主张以政治行为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D.自然科学

2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他所撰写的(ABCD)等著作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主要代表作。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B.《新民主主义论》C.《论人民民主专政》D.《论联合政府》

29.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AD)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A.公共权力D.人性

30.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ABCD)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A.政府B.政党C.利益集团D.选民

31.(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B.利益

32.政治权力具有(ABCDE)的特性。A.权威性B.扩张性C.排他性D.强制性E.支配性

33.(D)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D.理论与策略

34.(B)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B.规范方式

35.(B)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B.孟德斯鸠

36.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A)。A.君权神授论

37.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ABCD)。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申诉和控告权C.监督权D.批评和建议权

38.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CD)。A.民主权C.生存权D.自由权

39.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A)。A.政治权利

40.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D)上。D.参政权

41.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C),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C.村民自治

42.马克思主义认为(D)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D.利益

43.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ABCD)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A.肝胆相照B.荣辱与共C.互相监督D.长期共存

44.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AC)。A.自由权C.公民权

45.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ABCD)。A.复决权B.罢免权C.创制权D.选举权

4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AC)是最为基本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A.政府C.市场

47.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BD)。A.权力制约原则B.法治原则D.人民主权原则

48.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原则中(D)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D.人民主权原则

49.议行合一原则是(A)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A.社会主义

50.(D)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1.下列组织属于邦联制的是(ABD)。A.欧洲共同体B.独联体D.东南亚国家联盟

52.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ABD)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A.限任B.监督D.选举

53.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ABCD)体现了法治原则。A.司法独立B.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54.马克思主义认为(A)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A.专制君主制

55.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政体形式主要有(ACD)。A.苏维埃政权形式C.巴黎公社政权形式D.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56.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AD)的产物。A.私有制D.分工

57.(C)是政府的灵魂。C.阶级性

58.(D)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D.人民主权原则

59.作为1787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A)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因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A.汉密尔顿

60.(B)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B.潘恩

61.市民社会是在国家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以其(AD)为特点。A.制度化D.独立性

6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政治发展的产物。D.议会民主

63.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政党(D)。D.共产主义者同盟

64.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政党的典型。C.单位化

6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D.参政党

66.(AD)是多党制的典型。A.法国D.意大利

67.作为社会(或市民社会)构成的主要角色,(CD)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C.社团D.政党

68.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ABCD)。A.大众传媒B.立法机关C.超国家机构D.政党和议会党团

69.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A.多党制

70.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ABCD)。A.示威抗议B.政变C.恐怖活动D.司法诉讼

71.英国政府一直在(AD)的轮流执掌之下。A.保守党D.工党

72.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ABCD)。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B.组织政府的手段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73.两党制以(CD)最为典型。C.英国D.美国

74.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B)。B.英国

75.美国政治学家(D)认为,没有自治组织的存在,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层面上的民主。D.达尔

76.社会主义将(D)确定为其宪政规则。D.议行合一

77.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D.政治改革

78.(A)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A.罗尔斯

79.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C)的理解。C.政治合作

80.(C)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C.契约

81.(A)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A.布坎南

82.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C.马克斯·韦伯

83.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D)精神的结果。D.平等协商

84.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B.自愿

85.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ABCD)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A.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B.合作C.伙伴关系D.协商

86.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具体而言包括(BCD)。B.制度效率C.回应性D.管理效率

87.从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AC)。A.效率精神C.契约观念

88.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对(CD)认同之上的合作。C.公共利益D.市场原则

89.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D)的形式来实现的。D.重叠共识

90.宪政制度于17世纪在(D)确立以来,到今天已经发展形成了稳定和完备的制度体系。D.英国

91.(A)是使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基本途径。A.选举

92.(AD)的总统是由直接选举产生的。A.法国D.阿根廷

93.在现代社会中,(B)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B.选举

94.马克思主义对于(D)问题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D.政治参与

95.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ABD)关系。A.义务B.责任D.权利

96.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B)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B.选举

97.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D.普选权

98.政治参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BCD)。B.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C.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D.有助于经济发展

99.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ABCD)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A.撤销决定B.制止行为C.否决议案D.选举权利

100.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A.平等选举原则B.直接选举原则C.间接选举原则D.普遍选举原则

101.在现代法治社会,(D)监督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D.新闻舆论

102.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社会监督

103.(B)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B.公民监督

104.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要求(CD)。C.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D.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

105.舆论监督以其(ABCD)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曾经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A.评价性B.广泛性C.及时性D.公开性

106.(A)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认为是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A.《公民文化》

107.“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D)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A.新社会民主主义D.后社会主义

108.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D.葛兰西

109.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AB)。A.代议制B.民主制

110.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AC)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A.冲突C.竞争

111.(A)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A.自由主义

11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B)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B.自由主义

113.(A)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A.自由主义

114.现代自由主义以认同和支持(C)为特点。C.国家干预

115.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B)。A.福利改革B.经济干预

116.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CD)这样的观念。C.社会平等

D.收入平等

117.下列关于改良社会主义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AC)。A.按照道德原则分配财富C.反对暴力革命

118.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D),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D.实用主义

119.保守思想和观念大体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对以(D)为标志的经济和政治急剧变迁的反动。D.法国革命

120.1970年代以后,(C)的产生,使英美保守主义思想受到冲击。C.新右派

121.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AD)。A.自由经济D.强国家

122.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指政治的(A)过程。A.现代化

123.抽象地看,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包括(AD)。A.政治制度化D.减少政治参与

124.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ABCD)。A.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B.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C.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D.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5.(D)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D.政治制度化

126.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的(C),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C.政治秩序

127.(AD)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A.宽容D.理性

128.(D)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D.亨廷顿

129.宪政的核心是(D)。D.民主政治

130.现代政治文明并不要求宗教、思想和的统一,而要求(D)的合法性得到承认,能够在公民中取得统一。D.政治秩序

131.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D)。D.秩序

132.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推动着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有(ABD)。A.技术革命B.各国的制度变革D.跨国公司

133.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D)。A.平等原则B.宽容和理性精神C.自由原则D.秩序原则

134.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ABCD)。A.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B.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C.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D.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135.宪政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D)正义。D.程序

136.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ABCD)。A.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B.政府的执行危机

C.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D.利益冲突加剧

137.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ABD)。A.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B.权力结构的稳定D.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

138.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D)。D.自治

139.(B)是天生的民主派。B.中产阶级

140.为了防止政府滥用公权,侵害公民自由权利,代议制民主理论家提出(ACD)等原则,限制公共权力,还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实现公共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A.有限政府C.高效政府D.法治政府

141.目前,现代国家一般都采用(ACD)民主制。A.代议制C.直接参与D.精英

142.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B)。B.20世纪

143.多元民主理论认同(A)主义的民主观,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A.精英

144.从政府政治体系的角度来说,政治民主化主要表现为(B)的民主化改造。B.政府体制

145.人们把古希腊(A)的“哲学王”思想看作是精英主义的最早表述。A.柏拉图

146.民主的限度包括(A)。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147.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ABD)。A.权威B.平等D.自治

148.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B),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B.中产阶级

149.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ABCD)。A.经济市场化B.文化世俗化C.政治文明化D.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150.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C.政治D.道德

二、填空题题库

202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

____三大结构。意识形态

12.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____和政治改革。政治革命

13.英国革命确立了_____的民主模式。议会政治

14.1949年人民民主政权在中国大陆建立以后,_____政治观一直成为中国政治研究和政治实践的主导内容。马克思主义

15.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实现党的领导、_____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人民当家作主

16.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____和个人独立。宽容精神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_______,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仁政

12.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_______和个人独立。宽容精神

13.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_______、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个人

14.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_______。无为而治

15.宪法和_______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个人权利

16.政党的产生是现代_______政治发展的产物。议会民主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伦理与政治不分是_______思想的特色。儒家

12.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统治

13.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_______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政治管理

14.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_______。无为而治

15.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_______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政治合法性

16.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_______三个阶段。福利化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12.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____的思想。人民权利

13.19世纪,由于____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市场经济

14.____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制约权力

15.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被认为是____。马基雅维利

16.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____和个人独立。宽容精神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____两方面的内容。对人民的保护

12.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____,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

13.____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政治合法性

1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____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选举

15.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____。公共利益

16.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_____,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公正

12.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个人、_____、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社会

13._____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制约权力

14._____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个人主义

15.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_____三个阶段。福利化

16.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_____和个人独立。宽容精神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英国革命确立了_____的民主模式。议会政治

12.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统治

13.政治学的心理研究兼顾人的政治心理的_____和有意识两个方面。潜意识

14._____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宽容而理性地妥协

15.宪法和_____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个人权利

16.韩非指出,政治就是_____,“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用权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______。无为而治

12.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______。议行合一原则

13.______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政治冷漠

14.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15.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包括______、自由原则、平等原则、宽容和理性精神。秩序原则

16.目前,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被制度化为______和单一制。联邦制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11.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____,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仁政

12.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____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政治斗争

13.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____三个阶段。福利化

14.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____和个人独立。宽容精神

15.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传统型权威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____国家。法理型权威

16.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个人、____、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社会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____,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公正

12.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_______。公共利益

13.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____的问题。来源和归属

14.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_____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政治合法性

15._____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制约权力

16.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_____和个人独立。宽容精神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1.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___原则进行政治活动。个人利益最大化

12.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13.政党的产生是现代_____政治发展的产物。议会民主

14.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____得以传播和沿袭。政治社会化

15.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_____三个阶段。福利化

16.19

世纪,由于____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市场经济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____,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仁政

12.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____,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公正

13.____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政治冷漠

14.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15.选举权和____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罢免权

16.现代民主宪政包括人民的统治和____两方面的内容。对人民的保护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____的诉求。公共利益

12.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13.政党的产生是现代____政治发展的产物。议会民主

14.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____始终是手段。国家权威

15.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____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政治管理

16.宪法和____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个人权利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经验事实表明,____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权力

12.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____,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公正

13.____最关键的核心是政治合法性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政治秩序

14.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____得以传播和沿袭。政治社会化

15.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____三个阶段。福利化

16.____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民主化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韩非指出,政治就是____,“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

用权

12.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____。无为而治

13.政党的产生是现代____政治发展的产物。议会民主

14.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反对____崇尚自由的意识形态。权威

15.宪法和____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个人权利

16.宪政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____观念。政治正义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儒家和____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法家

12.对____生活的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国家政治

13.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____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政治斗争

14.____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宽容而理性地妥协

15.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____两方面的内容。对人民的保护

16.____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政治稳定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在中国历史上,____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权力

12.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____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人治

13.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____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经济自由

14.____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____的。政治权力

15.墨子的政治学说以____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兼爱、非攻

16.____放治文化律律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顺从型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12.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____的思想。人民权利

13.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国家政权

14.道家的政治学说以____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法自然

15.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____。普选制

16.伦理与政治不分是____思想的特色。儒家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____和公共政策三个方面。政治过程

12.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____的社会关系。公共性

13.伦理与政治不分,正是____思想的特色。儒家

14.中国古代的____、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等等都是人们所设想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良好社会。大同世界

15.道家的政治学说以____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法自然

16.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国家政权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___,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理性经济人

12.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13.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____和个人独立。宽容精神

14.韩非指出,政治就是____,“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

用权

15.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____。霸道

16.宪法和____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个人权利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____,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仁政

12.经验事实表明,____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权力

13.目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____和多党制。一党居优制

14.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政治革命和____。政治改革

15.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____得以传播和沿袭。政治社会化

16.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____、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经济基础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____。公共利益

12.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____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人治

13.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____和霸道。王道

14.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____。无为而治

15.宪政制度将___、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选举制度

16.中国____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儒家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____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政治权力

2.公共权力具有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3.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____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政治合法性

4.现代社会科学把____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5.墨子的政治学说以____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兼爱非攻

6.-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____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政治斗争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____。公共利益

2.____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政治权力

3.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____和政治改革。政治革命

4.____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个人主义

5.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统治

6.中国____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儒家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而___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宪政

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____得以传播和沿袭。政治社会化

3.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____,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

4.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5.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_____,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仁政

6.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____,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公正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英国革命确立了____的民主模式。议会政治

2.选举权和____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罢免权

3.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____。信访

4.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____原则。议行合一

5.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统治

6.政党的产生是现代____政治发展的产物。议会民主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____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代议制度

2.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____的理解。政治合作

3.作为政治理论,_____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国家权威始终是手段。自由主义

4.政治社团_____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提供信息

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_____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人民主权学说。社会契约论

6.儒家和_____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法家

补充资料:

1.中国____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儒家

2.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国家政权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____。法家

4.直到____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马克思主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

6.亚里士多德把____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国家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____,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公正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____上层建筑和

____三大结构。意识形态

9.____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政治权力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___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理性经济

11.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12.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____问题。价值中立

14.____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伦理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____政治延续2000多年。君主专制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____,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仁政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____。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____、“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兼爱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____。无为而治

20.____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行为主义

21.____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公民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23.经验事实表明,____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权力

24.____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公共利益

2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____学说。人民主权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____。信访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____的诉求。公共利益

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____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价值和利益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____。公共利益

30.中国人民____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政治协商会议

3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____、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人民

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____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传统型权威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____的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

34.政府以____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法律制度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36.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____。分权原则

37.____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专制君主制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____。议行合一原则

39.政府的____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权威性

40.____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分权制衡

41.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____、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个人

42.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____与____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国家

社会

4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____、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工会

4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____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选举

4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____和共和党所把持。民主党

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____。政府权力

47.政党的产生是现代____政治发展的产物。议会民主

48.政治社团____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提供信息

49.____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一元主义

50.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____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军人集团

51.____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政治秩序

5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____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政治合法性

53.____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宽容

54.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____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政治秩序

5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___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权力制约

56.____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57.政治____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合法性危机

58.____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善治

59.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统治

60.____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政治合法性

61.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____的思想。人民权利

62.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____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政治斗争

63.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____。普选制

64.____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制约权力

65.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____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合法方式

66.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67.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____,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

68.我们把人民运用其___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民主权利

69.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____,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滥用权力

70.根据____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分权制衡

71.____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政治文化

7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____得以传播和沿袭。政治社会化

73.____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个人主义

74.现代社会科学把____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75.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____始终是手段。国家权威

76.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____。法律下的自由

77.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____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经济自由

78.____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顺从型

79.____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第三条道路

80.根据马克思的理解,____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81.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____和政治改革。政治革命

82.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____三个阶段。福利化

83.政治____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正义观

84.____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政治稳定

85.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____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政治管理

86.____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建设

87.____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

88.建设社会主义____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政治文明

89.____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政治稳定

90.选举权和____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罢免权

91.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____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公民的意志

92.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____和个人独立。宽容精神

93.____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代议制民主

94.宪法和____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个人权利

9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___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权力制约

96.____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民主化

97.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而判处死刑,这一贯被看成是____的典型。暴民统治

98.19世纪,由于____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市场经济

99.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____两方面的内容。对人民的保护

100.具有现代化和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1.______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善治

2.______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专制君主制

3.______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政治稳定

4.__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5.______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公民权利

6.______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一元主义

7.______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政治合法性

8.______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

9.______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代议制民主

10.______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制约权力

11.______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第三条道路

12.______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宽容

13.______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公共利益

14.______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15.______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建设

16.______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政治稳定

17.______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顺从型

18.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19.______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行为主义

20.______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政治文化

21.______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政治秩序

22.______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个人主义

23.______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政治权力

24.______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民主化

25.______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伦理

26.______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分权制衡

27.19世纪,由于______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市场经济

28.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______,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公正

29.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______。议行合一原则

30.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31.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______与______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国家、社会

32.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

3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______。无为而治

3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______学说。人民主权

35.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______的中央集权制。君主专制

36.根据______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分权制衡

37.根据马克思的理解,______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38.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______。公共利益

39.公共权力具有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40.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统治

4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______、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人民

42.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43.建设社会主义______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政治文明

44.经验事实表明,______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权力

45.具有现代化和__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46.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______三大结构。意识形态

47.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__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国家政权

48.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______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传统型权威

49.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______和共和党所把持。民主党

50.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______,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滥用权力

51.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______和个人独立。宽容精神

52.墨子的政治学说以______、“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兼爱

53.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______。分权原则

54.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______。霸道

55.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______,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仁政

56.我们把人民运用其___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民主权利

57.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_____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理性经济

58.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______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经济自由

59.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______两方面的内容。对人民的保护

60.现代社会科学把______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

61.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______的思想。人民权利

62.宪法和______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个人权利

63.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___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权力制约

64.选举权和______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罢免权

65.亚里士多德把______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国家

66.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______和政治改革。政治革命

67.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______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政治斗争

题目: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______。普选制

68.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______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军人集团

69.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______,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

70.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______。信访

71.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______。法家

72.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______三个阶段。福利化

73.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而判处死刑,这一贯被看成是______的典型。暴民统治

74.政党的产生是现代______政治发展的产物。议会民主

75.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______。政府权力

76.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______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选举

77.政府的______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权威性

78.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______的诉求。公共利益

79.政府以______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法律制度

80.政治______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合法性危机

81.政治______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正义观

82.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______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合法方式

83.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______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政治秩序

84.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______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价值和利益

85.政治社团______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提供信息

86.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______得以传播和沿袭。政治社会化

87.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______、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个人

88.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______问题。价值中立

89.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______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政治管理

90.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______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政治合法性

91.直到______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马克思主义

92.中国______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儒家

9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______、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工会

94.中国人民

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政治协商会议

9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______政治延续2000多年。君主专制

96.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______。法律下的自由

97.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______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公民的意志

98.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______始终是手段。国家权威

三、名词解释题库

202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18.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9.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18.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19.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

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18.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19.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18.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元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9.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聘,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面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18.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19.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绝对多数代表制:又称过半数当选制或二轮选举制,即参加选举的政党或候选人在选区第一轮选举中,必须获得过半数选票才能当选或占有该选区全部应选名额,否则要进行第二轮选举。

18.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19.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18.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19.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17.国家结构形式: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8.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19.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利益集团:

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8.有限政府:

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9.政治心理:

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和信念等等。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以情感卷入。

18.有限政府: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9.民主: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

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18.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19.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18.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19.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18.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9.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8.政治共识: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19.寡头铁律: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18.比例代表制:指的是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

19.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18.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19.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18.社会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19.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18.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9.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17.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18.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9.法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17.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2.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3.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宪政:指的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3.政治态度:是指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政党:指的是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元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3.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和信念等等。

2.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3.重叠共识:指的是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说法,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政治态度:是指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2.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3.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补充资料: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3.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5.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6.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7.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8.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9.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0.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1.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12.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3.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4.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15.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16.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17.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18.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9.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0.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21.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22.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23.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24.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四、简答题题库

202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如何理解“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

答: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政治的本质、内容、形态还是方式,从根本上说,都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政治以其特定的社会作用,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体现着特定社会的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这里的含义可以理解为:

首先,这里的经济是指特定经济关系,包含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生产过程中的支配被支配关系和生产成果的分配关系;

其次,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在其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等方面,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体现着经济关系的要求。

第三,政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在社会群体的现实性上体现为阶级关系,因此,政治是阶级关系的体现。因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所以,政治集中体现着特定社会阶级利益。在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和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因此,经济建设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

在强调经济基础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基础是具有反作用的,政治的进程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基础的方方面面。

21.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

答: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

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

(1)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冲突频度大为增加的社会。如果一种利益坚持不肯妥协,必须与对方达到你死我活的结果方肯罢休,这将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而良好社会要求对立利益的各方尽可能地理性地思考合作的后果,而不是不顾后果地对一己利益的坚持。如果对立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的目标、原则、要求是绝对正确的、绝对合理的和公正的,并认为对方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应该全部抛弃的,这样他们往往会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求,可以想象其结果只能使矛盾更加尖锐,合作无法达成。因此,在良好社会里,人们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承认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让步,使双方各自的要求得到部分满足,从而解决冲突,形成一种文明的秩序。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2)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稳定性是良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实现稳定性就要求存在一种稳定的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法治是通过一种制度化的机制来协调不同利益的。制度既是某种特定的利益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的可能性规定。制度具有全局性。相对于其他手段来说,制度的影响不在于一时一地的事件或利益,而在于长期的整体的规范的作用。作为一种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解决制度,法治的根本作用在于让人们自愿地表达其利益,综合各种不同的利益,并以人们的偏好来自愿地做出裁决。在人治的情况下,制度如同虚设,社会治理依统治者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从而造成一种不稳定的局面。而在法治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对制度形成一种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人们在政治中有序地解决其利益冲突。

(3)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法治要求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规范,这对于利益冲突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解决的边界。而有效的协商机制则有助于确定在大的秩序范围内,将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合作形式。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前者规定了人们讨价还价的外部边界,而后者则提出了讨价还价的内部选择。协商机制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正式的制度,更多意义上它还包括各种非正式的规范,而这涉及到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因为什么样的协商机制才有效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参与博弈的行动者对于策略的选择。协商机制需要重视团体的自主性。一个在适当范围内保护自己利益的团体并不意味着与政府的对抗,而是对政府管理功能的一种弥补。它促成在各种利益冲突中得到平等而又合理的解决。

(4)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组织,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现实。从经济管理上看,它可以使国家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从社会管理上看,它还可以有效缓解和抑制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有效防范政治秩序混乱的重要环节。

22.国家构建的法治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

(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

(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

(5)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什么是政治?

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

第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第三、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21.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答:(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

22.宽容和理性精神在政治上的含义是什么?

答:(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21.国家构建的法治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

(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

(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

(5)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22.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

(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

(3)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

(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竟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

(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

(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21.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含哪些内容?

答: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

二是妥协精神;

三是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第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第三,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21.政府组织机构具有哪些特性?

答:(1)阶级性;(2)实体性;(3)严密组织性;(4)特定的职能性。

22.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答:(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力?如何理解这-含义?

答:(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呀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含义:

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

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

再次,权力是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22.“善治”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答:(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2)普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额了公共领城与私人领城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3)善治是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3分)(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21.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22.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

答:(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2)学校。学校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3)大众传播工具;(4)社会政治组织;(5)政治符号;(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第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第三,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21.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22.民主的价值是什么?

答:(1)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2)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的可能性;(3)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和消除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2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1.政治权利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22.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问题

答: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秩序原则;(2)自由原则;(3)平等原则;(4)宽容和理性精神。

21.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问题?

答:(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22.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1.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是什么?

答:(1)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2)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3)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4)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22.现代国家的远举原则是什么?

答:(1)普遍选举原则;(2)平等选举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统治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21.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竟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22.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统治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21.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答:(1)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神权政治,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3)权力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4)管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5)决策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2.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政治参与具有哪些特征?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2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2.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1)游说;(2)决策咨询;(3)社交活动;(4)支持竞选;(5)主导舆论;(6)非常规方式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答:(1)为社会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政策;(2)通过财政、金融、货币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调节市场,引导社会经济发展;(3)通过经济立法执法等法律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4)扩大政府社会控制和社会服务功能,维持社会秩序,提供社会福利;(5)优化政府本身的管理,实现政府行政的法制化和高效化。

21.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

答:(1)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2)全球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4)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

22.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有哪些?

答:(1)暴力方式(武力);(2)压力方式(操纵);(3)命令方式(权威);(4)规范方式(契约);(5)说服方式(灌输);(6)奖酬方式(激励);(7)处罚方式(遏制)。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1.为什么说意识形态能够发挥“观念的力量”的作用?

答:(1)它对现存秩序表达不满,提出批评;(2)它提供未来理想的模式;(3)它指出政治变迁如何发生,指明人们应该如何改变现实。

22.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什么意义?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21.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竟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22.民主观念的现代性变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由“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2)民主的范围:“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3)民主的运作方式:“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4)民主的基础与前提: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什么意义?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21.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22.政治自由主义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答:(1)个人主义原则;(2)自由原则;(3)理性原则;(4)平等原则;(5)宽容原则;(6)同意原则;(7)宪政主义原则。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法治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21.政治改革具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

则为限度。

22.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1)游说;(2)决策咨询;(3)社交活动;(4)支持竞选;(5)主导舆论;(6)非常规方式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为什么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

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5)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21.政治选举的意义是什么?

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22.政府具有哪些特性?

答:(1)阶级性;(2)公共性;(3)权威性;(4)有机组织性;(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政治参与具有哪些特征?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21.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22.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答:(1)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2)神权政治,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3)权力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4)管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5)决策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1)经济市场化;(2)文化世俗化;(3)政治文明化;(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21.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22.政治自由主义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答:(1)个人主义原则;(2)自由原则;(3)理性原则;4)平等原则;(5)宽容原则;(6)同意原则;(7)宪政主义原则。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法治原则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2.政治改革具有哪些特征?

答:(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3.西方发达国家政治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1)游说;(2)决策咨询;(3)社交活动;(4)支持竞选;(5)主导舆论;(6)非常规方式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政党具有哪些特征?

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2.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经济市场化;(2)文化世俗化;(3)政治文明化;(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3.政治参与具有哪些特征?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民主观念的现代性变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由“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2)民主的范围:“有限的”或“自申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3)民主的运作方式:“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良主”;(4)民主的基础与前提: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2.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3.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2.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1)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这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拳源,这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3.理想主义政治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2)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或“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3)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2.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包括哪些内容?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补充资料: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3.诸子百家的政治的研究成果?(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4.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答:(1)暴力方式;(2)压力方式;(3)命令方式;(4)规范方式;(5)说服方式;(6)奖酬方式;(7)处罚方式。

5.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6.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1)游说:由政治社团代表或专职院外说客直接对参与决策的议员和行政官员进行说服工作。(2)决策咨询: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的不同决策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和顾问,从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3)社交活动。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展开公关活动的重要方式就是定期不定期地举行社交活动。(4)支持竞选。在竞选过程中政治社团通过支持候选人的提名、提供政治捐款、协助选民登记、动员选民参加投票等活动,支持对其表示友好的候选人当选或连任。(5)主导舆论:政治社团利用公众舆论和大众传媒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人员。(6)非常规方式:政治社团有时候也采用非常规手段或方式实现利益表达,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7.传统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8.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9.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10.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

答:(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11.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

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12.自由主义所遵循的原则?

答:(1)个人主义原则;(2)自由原则;(3)理性原则;(4)平等原则;(5)宽容原则;(6)同意原则;(7)宪政主义原则。

13.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答:(1)家庭;(2)学校;(3)大众传播工具;(4)社会政治组织;(5)政治符号;(6)此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14.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15.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

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政治不稳定。(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导致政治不稳定。(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16.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17.民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答:(1)由“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2)由“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3)由“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4)由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18.民主具有什么价值?

答:(1)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2)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的可能性;(3)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和消除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五、论述题题库

202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具体说来,公民权利属于社会领域,是私域的范畴,它以公民个人为本位,强调的是公民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在利益分配中应有的资格,政治权力则属于国家领域,是公域的范畴,是国家拥有的统治和管理社会成员的强制性力量。因此,对权利与权力进行划分首先意味着权利的领域变成权力的边界,意味着国家权力不得任意侵入公民权利的领地,“权利乃国家权力止步之处”,这就在消极的意义上构成了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它使得国家权力不可能是全能的、为所欲为的,它在行使中必须尊重公民权利的完整与独立存在。为此,必须分配给社会领域广泛的权利,以增强抗衡权力的强度;必须优化权利的内容和结构,建立和健全与权力结构相平衡的权利体系;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权利救济的机制,提高公民的普遍权利意识。

(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根据人民主权原则,国家和政府的产生必须经过社会成员的授权,是公民为了更好实现自己的整体利益才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组成政府,以便让政府执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来为自己利益服务。政府权力本身并无独立意义和终极价值,它既然产生于社会权利,也就必须以社会权利为其终极目的和归宿。这就从根本上构成了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具体来说,一是政府是由公民运用自己的选举权利定期选举出来的,政府的公共权力也是由公民在这种选举过程中通过授权的方式而获得的,而如果这个政府不能很好地实现其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使命,公民又可以运用自己的罢免权利剥夺其公共权力,这就从权力的来源上对权力做了强有力的约束。二是公民在授权和组织政府之后也不会放弃对政府的监督和控制,他们还可以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中保留给社会的诸种权利,比如游行示威、批评建议乃至复决创制等权利来继续对政府权力的运行施加影响。有必要指出的是,公民对权力的委托,并不等于公民对权力的丧失。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正因为如此,公民可以而且应当时刻以主权者的身份,关注政府对治权的行使情况,并利用撤销决定、制止行为、否决议案等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再加上前面所讲的选举权利和罢免权利这两个杀手锏,使得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恪尽职守而不能越雷池一步。

(3)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在这里特别是新闻舆论被公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地监督和防止权力腐化的“第四种权力”,新闻媒体一手握威力无边的传播利器,一手执公民言论自由的坚厚盾牌,对权力主体采取紧迫盯人式的监督,虽然它本身不具有法定制裁力,但却具有进行社会动员和号召的实际能力,因此舆论监督对权力主体是一种无形然而有效的约束。通过组织的建立和新闻媒介的作用,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作用获得了强有力的物质载体支持,进一步形成了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张力。

(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具体来讲,首先,在权力的来源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权力以及中央与地方两个层次的权力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公民的授权,这无疑能增强其在各自权力地位上的平等性与监督过程中的独立性,因为既然都来自于公民的授权,自然就不存在应该向对方意志屈服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权力牵制、相互监督时享有充分的政治合法性支持。其次,在权力的利益立场上,也使得权力主体之间有着监督制约对方的内在驱动力,各个权力主体会考虑到自己的权力若要继续存在就必须继续服从公民的要求、满足公民的利益需要从而得到公民的继续信任和授权,这对于横向分权的三权机关是如此,对于纵向分权的中央与地方机关也是同样如此。因此,各个权力机关之间的彼此警惕、相互牵制并不是出自道德上的良知,而是出自主动履行监督职责、竞相满足公民期望从而存续自我权力的动机,恰恰是这一点给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权力监督制约注入了永续不绝的动力源泉。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国家构建的人民主权原则。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第一,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第二,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第三,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第四,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答: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

第一,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积极参与家庭决策的青年人很可能到成年时在政治上也表现非常积极;专制家长式的家庭教育,有助于产生两种人:政治专断者和政治服从者;幼时家庭生活不完满、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可能会成为一种社会反常人;家庭环境的隔代遗传”可能会塑造一种保守性格。

第二,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

第三,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A.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关注,以增强公众政治认知;B.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大众传播工具不仅是信息沟通的桥梁,而且是改造政治文化的工具,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成为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因此,谁掌握了大众传播工具,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的领导权。

第四,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它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的培训;通过党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和拥护者的政治参与。

第五,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第六,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善治模式的特征:

第一,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

第二,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统治基本上局限在社会公共领域,所关联的对象是一种二元对立式的国家与民众。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如公司治理、社区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

第三,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

第四,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答:第一,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第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往往迅速地落到受惠于国家现行经济政策的人或集团之手,同时社会上一些占有优势地位的人往往利用新旧体制转轨之际,大发横财,而广大民众的财富即使有增长也是缓慢的。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的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实行分配制度变革只能通过政府的经济政策来实现,但由于旧经济体制的惯性和各阶层利益的错综复杂,政府纵然有改变分配政策的决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感到力不从结果经常导致人们的不满,从而产生不稳定因素。

第二,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绝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味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步变化,一些人可能很快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另一些则需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还有一些人甚至固守其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而政府权威的合法性由于很难将这种对立的观念统一起来,因此其合法性往往遭到质疑。思想激进的人们并不认可政府在现实的政治运作过程中的利益妥协,主张实施彻底的变革。而思想保守的人们对传统的政治文化还保留着强烈的怀念,无法形成对新的政治体系的认同感。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冲突难以避免。

第三,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期望增长只有同经济增长同步趋进,才能实现社会满足。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代化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以及在经济决策上的主观影响,使经济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时快时慢、时进时退的经济形势较难避免。于是,当出现如亨廷顿所预料的“期望与满足俱增,但满足的增速低于期望”,或“期望增大,但满足先增后减”的情形时,公众期望的普遍挫折感将可能爆发一场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不满的革命”,形成政治不稳定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众多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都试图通过政治来实现其利益目标,而原有的政治体制无法容纳新的利益集团的参与。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第四,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

第五,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过程都被谋求全球霸权或地区霸权的外部势力所打断。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国家构建的人民主权原则。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第一,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第二,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第三,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第四,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内容。

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某些基本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而应当在各种普通立法中体现基本权利;

(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内在题旨。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

(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策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是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

答: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共产党、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政党以及政治经济改革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政党,都在这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它犹如一个政治百货商场,决定什么利益可以展示出来,什么利益应该被留在仓库,什么利益不可以成交。”

第二,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第三,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第四,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贏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功能,而且还因为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了政治体系的结构形式。目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一党居优制和多党制。这些不同的政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府制度形式。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善治模式的特征:

第一,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

第二,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统治基本上局限在社会公共领域,所关联的对象是一种二元对立式的国家与民众。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如公司治理、社区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

第三,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

第四,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

答: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共产党、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政党以及政治经济改革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政党,都在这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它犹如一个政治百货商场,决定什么利益可以展示出来,什么利益应该被留在仓库,什么利益不可以成交。”

第二,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第三,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第四,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贏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功能,而且还因为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了政治体系的结构形式。目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一党居优制和多党制。这些不同的政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府制度形式。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答:“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下:

第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第二,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用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利的损害。

第三,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第四,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国家构建的法治原则的内容。

答: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

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

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

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

答:第一,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公民权利属于社会领域,政治权力则属于国家领域,这就在消极的意义上构成了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它使得国家权力不可能是全能的、为所欲为的,它在行使中必须尊重公民权利的完整与独立存在。

第二,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根据人民主权原则,国家和政府的产生必须经过社会成员的授权,是公民为了更好实现自己的整体利益才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组成政府,以便让政府执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来为自己利益服务。政府权力本身并无独立意义和终极价值,它既然产生于社会权利,也就必须以社会权利为其终极目的和归宿。这就从根本上构成了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具体来说,一是政府是由公民运用自己的选举权利定期选举出来的,政府的公共权力也是由公民在这种选举过程中通过授权的方式而获得的,而如果这个政府不能很好地实现其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使命,公民又可以运用自己的罢免权利剥夺其公共权力,这就从权力的来源上对权力做了强有力的约束。二是公民在授权和组织政府之后也不会放弃对政府的监督和控制,他们还可以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中保留给社会的诸种权利,比如游行示威、批评建议乃至复决创制等权利来继续对政府权力的运行施加影响。有必要指出的是,公民对权力的委托,并不等于公民对权力的丧失。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正因为如此,公民可以而且应当时刻以主权者的身份,关注政府对治权的行使情况,并利用撤销决定、制止行为、否决议案等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再加上前面所讲的选举权利和罢免权利这两个杀手锏,使得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恪尽职守而不能越雷池一步。

第三,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就象卢梭指出的那样,“人民的力量只有集中起来才能行动,如果分散开来,它就会消灭,正如洒在地面上的火药的作用,只能是星星点点地燃烧罢了。”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在这里特别是新闻舆论被公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地监督和防止权力腐化的“第四种权力”,新闻媒体一手握威力无边的传播利器,一手执公民言论自由的坚厚盾牌,对权力主体采取紧迫盯人式的监督,虽然它本身不具有法定制裁力,但却具有进行社会动员和号召的实际能力,因此舆论监督对权力主体是一种无形然而有效的约束。通过组织的建立和新闻媒介的作用,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作用获得了强有力的物质载体支持,进一步形成了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张力。

第四,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具体来讲,首先,在权力的来源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权力以及中央与地方两个层次的权力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公民的授权,这无疑能增强其在各自权力地位上的平等性与监督过程中的独立性,因为既然都来自于公民的授权,自然就不存在应该向对方意志屈服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权力牵制、相互监督时享有充分的政治合法性支持。其次,在权力的利益立场上,也使得权力主体之间有着监督制约对方的内在驱动力,各个权力主体会考虑到自己的权力若要继续存在就必须继续服从公民的要求、满足公民的利益需要从而得到公民的继续信任和授权,这对于横向分权的三权机关是如此,对于纵向分权的中央与地方机关也是同样如此。因此,各个权力机关之间的彼此警惕、相互牵制并不是出自道德上的良知,而是出自主动履行监督职责、竞相满足公民期望从而存续自我权力的动机,恰恰是这一点给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权力监督制约注入了永续不绝的动力源泉。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国家构建的人民主权原则的内容。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第一,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第二,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第三,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第四,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

答:第一,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公民权利属于社会领域,政治权力则属于国家领域,这就在消极的意义上构成了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它使得国家权力不可能是全能的、为所欲为的,它在行使中必须尊重公民权利的完整与独立存在。

第二,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根据人民主权原则,国家和政府的产生必须经过社会成员的授权,是公民为了更好实现自己的整体利益才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组成政府,以便让政府执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来为自己利益服务。政府权力本身并无独立意义和终极价值,它既然产生于社会权利,也就必须以社会权利为其终极目的和归宿。这就从根本上构成了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具体来说,一是政府是由公民运用自己的选举权利定期选举出来的,政府的公共权力也是由公民在这种选举过程中通过授权的方式而获得的,而如果这个政府不能很好地实现其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使命,公民又可以运用自己的罢免权利剥夺其公共权力,这就从权力的来源上对权力做了强有力的约束。二是公民在授权和组织政府之后也不会放弃对政府的监督和控制,他们还可以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中保留给社会的诸种权利,比如游行示威、批评建议乃至复决创制等权利来继续对政府权力的运行施加影响。有必要指出的是,公民对权力的委托,并不等于公民对权力的丧失。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正因为如此,公民可以而且应当时刻以主权者的身份,关注政府对治权的行使情况,并利用撤销决定、制止行为、否决议案等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再加上前面所讲的选举权利和罢免权利这两个杀手锏,使得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恪尽职守而不能越雷池一步。

第三,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就象卢梭指出的那样,“人民的力量只有集中起来才能行动,如果分散开来,它就会消灭,正如洒在地面上的火药的作用,只能是星星点点地燃烧罢了。”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在这里特别是新闻舆论被公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地监督和防止权力腐化的“第四种权力”,新闻媒体一手握威力无边的传播利器,一手执公民言论自由的坚厚盾牌,对权力主体采取紧迫盯人式的监督,虽然它本身不具有法定制裁力,但却具有进行社会动员和号召的实际能力,因此舆论监督对权力主体是一种无形然而有效的约束。通过组织的建立和新闻媒介的作用,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作用获得了强有力的物质载体支持,进一步形成了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张力。

第四,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具体来讲,首先,在权力的来源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权力以及中央与地方两个层次的权力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公民的授权,这无疑能增强其在各自权力地位上的平等性与监督过程中的独立性,因为既然都来自于公民的授权,自然就不存在应该向对方意志屈服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权力牵制、相互监督时享有充分的政治合法性支持。其次,在权力的利益立场上,也使得权力主体之间有着监督制约对方的内在驱动力,各个权力主体会考虑到自己的权力若要继续存在就必须继续服从公民的要求、满足公民的利益需要从而得到公民的继续信任和授权,这对于横向分权的三权机关是如此,对于纵向分权的中央与地方机关也是同样如此。因此,各个权力机关之间的彼此警惕、相互牵制并不是出自道德上的良知,而是出自主动履行监督职责、竞相满足公民期望从而存续自我权力的动机,恰恰是这一点给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权力监督制约注入了永续不绝的动力源泉。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政府具有哪些特性?

答:政府是一个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机关的总称,作为履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机关,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作为政府的本质特征,政府的阶级性对于政府及其活动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第二,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公共利益的诉求,以公共利益的名义或者实际要求来行使权力。

第三,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国家权力特性在政府构成和运行中的这种体现,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政府的特有的权威性,即政府权力与其所统治和管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政府的职能才能得到实现。

第四,有机组织性。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政府的权力信托这些组织机构而得以行使,按照这些组织的原则、规则和程序得以实施。

第五,特定的职能规定性。在不同的历史暑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个不同的国家的政府的职能在其范围、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内容。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国家构建的法治原则的内容。

答: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

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

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

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国家构建的人民主权原则的内容。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第一,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第二,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第三,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第四,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

答: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是经济市场化。

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

二是文化世俗化。

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

三是政治文明化。

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

四是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答:“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下:

第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第二,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用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利的损害。

第三,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第四,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功能与作用。

答: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试述国家构建的法治原则。

答: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

(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

(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

(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

(5)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试述民主观念的现代性转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在民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近代启蒙思想家所阐述的人权和个人自由权利思想、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学说、权力制衡和“有限的”代议制政府理论、个人独立和宽容精神为传统的民主思想注入了新的成分,从而使民主观念发生了现代性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如下:

(一)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

在古代希腊,民主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事实上,都体现为“全体人民的统治”,即“自治”。在雅典的民主政治中,所有城邦事务都由公民大会来决定,政府不过是一种由非职业官员所组成的“业余政府”。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政治事务的日益复杂,使现代人不得不修改这种传统的民主观念。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和达尔的“多元民主”理论可以被看成是现代民主观念谋求变革的一种体现。在由他们所阐发的现代民主观念中,“民主方法是为了达到政治决定的一种制度上的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竞取人民的选票而得到做出决定的权力”。换言之,现代民主并非人民的“管理”和“统治”,而是一种保证由比较符合社会大多数成员意愿的“精英”人物(政治领袖)来有效地管理社会事务的方式。根据这种观念,民主与专制的区别并不在于“多数统治”还是“少数统治”,而在于“少数”是否通过选举竞争而产生并受到多数的制约;人民的作用也并不在于亲自去管理社会事务、做出政治决定,而在于通过投票等多种政治参与的方式来影响政策制定者或政治统治者。所以,民主的标志就是公民可以和平地任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用和解雇他们的“老板”。

(二)民主的范围:“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古典民主是一种“极端的民主”。

雅典人不仅用投票和抽签的方法来决定军队的首领和法官的人选;甚至用同样的方法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雅典民主的极端化使民主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一直被视为“暴民政治”或“愚民政治”而大受贬斥。古希腊民主实践以及后来的某些极权政治为现代人提供的深刻教训在于:要防止民主异化为暴政,仅靠公民在广泛的范围内享有参与集体活动的自由即“政治自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使其享有充分的、不可干涉的个人生活的自由,即“个人自由”或“消极自由”。基于上述认识,自由主义理论家们,如洛克、密尔、托克维尔、波普等人,将“公民自由”的概念引入民主政治的范畴之中,阐明了一种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理论,使民主的观念得到了根本的改造。依据自由的民主观念,民主制度是迄今为止可供选择的最为优良的、但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制度;在实行民主制度的同时,还必须为它设置必要的防范措施;民主的最大危险来自于公共权力的无限性,为了削弱这种无限权威,就必须给公共权力规定一个明确和固定的界限,并为私人生活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此,民主必须被限定在“公共领域”,以不侵犯私人生活自由为限度;民主必须被限定在作为公共准则的法律的范围之内,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三)民主的运作方式:“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古典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即“人民”通过亲自参加“人民大会”,直接参加国家事务的决策或管理活动,它的实现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是共同体的成员必须很少;

二是政府的职能必须十分简单,而且政治程序操作起来无须专门的知识和训练。显然,对于无论在地域,还是在人口,抑或在社会事务的复杂程度上都远非古希腊城邦所能相比的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来说,都已不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可以为人们所能接受的修正办法就只能是实行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了。所谓“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就是人民通过选举,选择代表行使国家统治权力。今天,在政治制度设计中,国家统治权力被分解为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三个主要部分,人民权力主要体现为选择专业化的代表和官员,进入国家权力机关,实施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

(四)民主的基础与前提: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古希腊人没有“个人权利”观念,也不具备宽容精神,其民主趋向于形成种“整体化的社会”,这种社会一旦对某一个体的反对意见或某种“不和谐音”失去兴趣和耐心,就可能通过社会强制的方式施加惩罚。

一些引起人们嫉羡的人物往往会由于其思想和行为的与众不同而被公民投票处以放逐,乃至极刑,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之死即是典型的例子。有鉴于此,近代启蒙思想家在大力倡导个人主义的同时,将传统的平等思想和基督教文化中的宽容精神输入到民主观念中,并使其在制度上得以体现。根据这种观念,社会生活没有终极答案;每个人都有权就公共事务发表并坚持自己独立的见解,但又不具备强迫他人服从己见的权利;在彼此独立的见解中,尽可能地寻求一致,保持最大限度的宽容;在事务的同时,给少数人提供一个变成多数的机会。这种观念在政治实践中的体现就是由执政党与在野党构成的现代政党制度。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试述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与联系。

答:在政治生活中,国家与政府的联系十分密切,两者的关系体现在:

第一,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政府,国家也就不复存在。国家主权的行使、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秩序的维护、人民生活的维持和生活水平的增长,都与政府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第二,国家的产生以政府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最为基本的手段。国家与氏族、部落、村坊等组织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具有完整的系统的政府存在。国家意志的形成和执行,都通过政府来加以实现,政府的目的就是国家的目的。

第三,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在日常性的功能运作中,政府往往作为国家的具体组织和机构化身而存在,代表国家运用和行使公共权力。正因为国家与政府存在如此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在对政治现象的理解中,往往会把国家与政府混为一谈。而从政治学的角度,区分国家与政府,具有特定的意义和必要性。

从历史和现实状况来看,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政府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而非国家的全部。国家本质上是统治阶第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而要进行这种统治,必须具有基本的国家构成要素,或者说,必须在构成要素基本具备的条件下进行阶级的统治。从国家构成要素来看,它是由土地、人口、政府和主权所构成的统一体。从这些要素来看,个国家的存在,不能没有政府,但是,政府本身的更迭并不导致国家的灭亡。

第二,政府权力受之于国家主权,但是,并不等于国家主权。国家主权是普遍、广泛、无限和统一而不可分的,而政府公共权力是有限的,并且通常要在权限或职能上进行具体限度和界定。在现代社会,国家主权一般为人民所拥有,而政府权力则是人民通过法定的方式授予政府组织和官员的。因此,政府权力以人民或者人民代表是否授权为转移,而国家权力则以国家是否完整存在为转移。

第三,政府的功能是国家功能的体现,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同于国家功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府是国家重要功能的执行和实现的组织和工具,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等于国家功能的全部,在国家的功能中,有些功能是政府没有或者无法履行的,比如,国家文化传统的形成和传承等。因此,在政治生活中,一国的公民可以不认同特定政府及其政策,但不能反对和脱离自己的国家,否则就会丧失公民资格。国家是其成员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公民如果丧失对于国家的认同,就会丧失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第四,国家在特定社会中代表和实现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要求,但是,就其组织构成来看,国家却是由统治阶级成员和非统治阶级成员共同构成的。而政府作为统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组织和工具,则是由特定社会中具有专业化训练和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一部分人组成的,因此,政府的组织构成并不包含非政府的其他社会成员。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

答:第一,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第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往往迅速地落到受惠于国家现行经济政策的人或集团之手,同时社会上一些占有优势地位的人往往利用新旧体制转轨之际,大发横财,而广大民众的财富即使有增长也是缓慢的。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的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实行分配制度变革只能通过政府的经济政策来实现,但由于旧经济体制的惯性和各阶层利益的错综复杂,政府纵然有改变分配政策的决心,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感到力不从结果经常导致人们的不满,从而产生不稳定因素。

第二,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绝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味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步变化,一些人可能很快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另一些则需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还有一些人甚至固守其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而政府权威的合法性由于很难将这种对立的观念统一起来,因此其合法性往往遭到质疑。思想激进的人们并不认可政府在现实的政治运作过程中的利益妥协,主张实施彻底的变革。而思想保守的人们对传统的政治文化还保留着强烈的怀念,无法形成对新的政治体系的认同感。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冲突难以避免。

第三,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期望增长只有同经济增长同步趋进,才能实现社会满足。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代化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以及在经济决策上的主观影响,使经济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时快时慢、时进时退的经济形势较难避免。于是,当出现如亨廷顿所预料的“期望与满足俱增,但满足的增速低于期望”,或“期望增大,但满足先增后减”的情形时,公众期望的普遍挫折感将可能爆发一场整个社会范围内的“不满的革命”,形成政治不稳定的社会氛围。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众多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都试图通过政治来实现其利益目标,而原有的政治体制无法容纳新的利益集团的参与。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第四,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

第五,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过程都被谋求全球霸权或地区霸权的外部势力所打断。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试评述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答:第一,价值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不足之处: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第二,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人们凭借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曾经迷惑人,但最终经不起理性思维的检验。

第三,权力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第四,管理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现代的政治观念。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角度看,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第五,决策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试述法治原则的内容。

答: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

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

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

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补充资料: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答:第一,价值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第二,权力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第三,神学政治观。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

第四,管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第五,决策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2.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答:“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

第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第二,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第三,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第四,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3.试述政治权力的特性。

答: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还表现在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的权威性上。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

第二,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

第三,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

第四,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

第五,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所以,专权既是某些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

4.试述政府的特性。

答:政府是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总称。作为履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机关,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第一,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政府的阶级性决定了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活动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于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作为政府的本质特征,政府的阶级性对于政府及其活动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政府的机构构成、制度设置、政策制定、价值倡导和各种实际活动中。就此而言,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统治阶级的性格构成了政府的基本性格;

第二,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但是,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

第三,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一方面,政府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这是国家权力强制性在政府机构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合法赋予。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得到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社会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这是国家权力的政治合法性在政府特性方面的延伸。国家权力特性在政府构成和运行中的这种体现,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了政府的特有的权威性,即政府权力与其所统治和管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命令——服从关系,只有在这种关系中,政府的职能才能得到实现;

第四,有机组织性。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各政府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共同运行和协调发生作用,以保证统治阶级意志的完整统一的贯彻实行。同时,政府都是以组织的形式而存在和运行的,这些组织由特定的人员、物质和财力等要素按照特定的原则和规则构成,政府的权力依托这些组织机构而得以行使,按照这些组织的原则、规则和程序得以实施;

第五,特定的职能规定性。从总体上来看,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个不同的国家的政府的职能在其范围、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另一方面,就政府内部的不同机构和部门来看,其职能分工又有其特定的规定性,这些机构和部门按照政府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职能分工、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构成了政府的总的职能。

5.试述国家构建的人民主权原则。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第一,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第二,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第三,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第四,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6.试述国家构建的法治原则。

答: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5)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7.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政党的基本功能)

答: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第二,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第三,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第四,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8.试述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

答:第一,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具体说来,公民权利属于社会领域,是私域的范畴,它以公民个人为本位,强调的是公民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在利益分配中应有的资格,政治权力则属于国家领域,是公域的范畴,是国家拥有的统治和管理社会成员的强制性力量。因此,对权利与权力进行划分首先意味着权利的领域变成权力的边界,意味着国家权力不得任意侵入公民权利的领地,“权利乃国家权力止步之处”,这就在消极的意义上构成了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它使得国家权力不可能是全能的、为所欲为的,它在行使中必须尊重公民权利的完整与独立存在。为此,必须分配给社会领域广泛的权利,以增强抗衡权力的强度;必须优化权利的内容和结构,建立和健全与权力结构相平衡的权利体系;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权利救济的机制,提高公民的普遍权利意识。

第二,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根据人民主权原则,国家和政府的产生必须经过社会成员的授权,是公民为了更好实现自己的整体利益才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组成政府,以便让政府执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来为自己利益服务。政府权力本身并无独立意义和终极价值,它既然产生于社会权利,也就必须以社会权利为其终极目的和归宿。这就从根本上构成了社会权利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具体来说,一是政府是由公民运用自己的选举权利定期选举出来的,政府的公共权力也是由公民在这种选举过程中通过授权的方式而获得的,而如果这个政府不能很好地实现其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使命,公民又可以运用自己的罢免权利剥夺其公共权力,这就从权力的来源上对权力做了强有力的约束。二是公民在授权和组织政府之后也不会放弃对政府的监督和控制,他们还可以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中保留给社会的诸种权利,比如游行示威、批评建议乃至复决创制等权利来继续对政府权力的运行施加影响。有必要指出的是,公民对权力的委托,并不等于公民对权力的丧失。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正因为如此,公民可以而且应当时刻以主权者的身份,关注政府对治权的行使情况,并利用撤销决定、制止行为、否决议案等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再加上前面所讲的选举权利和罢免权利这两个杀手锏,使得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必须小心谨慎、恪尽职守而不能越雷池一步。

第三,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在这里特别是新闻舆论被公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地监督和防止权力腐化的“第四种权力”,新闻媒体一手握威力无边的传播利器,一手执公民言论自由的坚厚盾牌,对权力主体采取紧迫盯人式的监督,虽然它本身不具有法定制裁力,但却具有进行社会动员和号召的实际能力,因此舆论监督对权力主体是一种无形然而有效的约束。通过组织的建立和新闻媒介的作用,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作用获得了强有力的物质载体支持,进一步形成了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张力。

第四,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具体来讲,首先,在权力的来源上,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权力以及中央与地方两个层次的权力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公民的授权,这无疑能增强其在各自权力地位上的平等性与监督过程中的独立性,因为既然都来自于公民的授权,自然就不存在应该向对方意志屈服的问题,因此在进行权力牵制、相互监督时享有充分的政治合法性支持。其次,在权力的利益立场上,也使得权力主体之间有着监督制约对方的内在驱动力,各个权力主体会考虑到自己的权力若要继续存在就必须继续服从公民的要求、满足公民的利益需要从而得到公民的继续信任和授权,这对于横向分权的三权机关是如此,对于纵向分权的中央与地方机关也是同样如此。因此,各个权力机关之间的彼此警惕、相互牵制并不是出自道德上的良知,而是出自主动履行监督职责、竞相满足公民期望从而存续自我权力的动机,恰恰是这一点给各个权力主体之间的权力监督制约注入了永续不绝的动力源泉。

9.试述自由主义理论遵循的原则。

答:第一,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第二,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第三,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

第四,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

第五,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

第六,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

第七,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10.试述民主的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

答:第一,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

第二,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

第三,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

第四,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第四,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第一,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第二,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3.诸子百家的政治的研究成果?(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第一,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第二,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第三,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第四,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4.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答:第一,暴力方式。第二,压力方式。第三,命令方式。第四,规范方式。第五,说服方式。第六,奖酬方式。第七,处罚方式。

5.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答:第一,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

第二,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

第三,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

第四,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6.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第一,游说。由政治社团代表或专职院外说客直接对参与决策的议员和行政官员进行说服工作。

第二,决策咨询。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的不同决策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和顾问,从而影响政府公共政策。

第三,社交活动。政治社团针对政府官员和议员展开公关活动的重要方式就是定期不定期地举行社交活动。

第四,支持竞选。在竞选过程中政治社团通过支持候选人的提名、提供政治捐款、协助选民登记、动员选民参加投票等活动,支持对其表示友好的候选人当选或连任。

第五,主导舆论。政治社团利用公众舆论和大众传媒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人员。

第六,非常规方式。政治社团有时候也采用非常规手段或方式实现利益表达,包括合法的方式如司法诉讼、合法示威抗议等,以及非法的方式如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7.传统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政治色彩浓厚。

第二,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

第三,政府职能包罗万象。

第四,治理方法单一。

8.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第一,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第二,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第三,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

第四,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9.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第二,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第三,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第四,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10.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

答:第一,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二,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

第三,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

第四,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11.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

答:第一,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

第二,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

第三,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

第四,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12.自由主义所遵循的原则?

答:第一,个人主义原则。第二,自由原则。第三,理性原则。第四,平等原则。第五,宽容原则。第六,同意原则。第七,宪政主义原则。

13.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答:第一,家庭。

第二,学校。

第三,大众传播工具。

第四,社会政治组织。

第五,政治符号。

第六,此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14.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第二,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

第三,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第四,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15.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

答:第一,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二,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三,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四,政府的执行危机,导致政治不稳定。

第五,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16.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

第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

第三,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第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17.民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答:第一,由“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

第二,由“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

第三,由“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

第四,由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18.民主具有什么价值?

答:第一,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

第二,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的可能性。

4.消费经济学期末论文 篇四

贵州财经学院职业教育学院

物流管理班

姓名:周威

学号:0

2汽车消费和信贷消费风险及防范对策的思考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我国自1995年首次开展汽车信贷业务以来,经历了起始、停办、发展、竞争的曲折历程,目前我国以汽车消费信贷方式销售的汽车数量仅占汽车销售总量的10%以下.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与个人汽车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我国商业银行自身还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信贷风险问题已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的瓶颈.如何降低个人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汽车消费、信贷消费、风险、防范、汽车信贷

一、我国汽车消费与汽车贷款业务发展的基本状况

2005年,我国汽车消费量已从1995年的144.18万辆增加到591.82万辆。从汽车的实际购买看,汽车作为中国居民家庭拥有率最低的高档耐用消费品,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政府鼓励轿车进入居民家庭政策的出台,特别是从2001年5月政府放松了对生产企业的价格管制、制约轿车需求的各种不合理费用得以逐步取消和汽车消费信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汽车正在快速进入普通家庭,开始取代家电成为新一代的领航消费品。我国私人汽车消费已经开始进入快速增长

阶段。而我国汽车销量一直维持高速增长,但是我国以个人信贷方式购车比例仅为8%左右,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不过与此同时,我国在大力发展汽车信贷业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由于制度设计和具体运作中的缺陷导致的风险使得我国汽车信贷坏账比例不断上升。曾有部分银行陷入“企业贷款业务量越大,被骗贷造成的坏账越多的怪圈”。鉴于此,相关金融部门“吃一堑长一智”,抬高了贷款门槛,加大了审核力度,但由于恶意骗贷的手法“水涨船高”,依然出现被骗贷的情况。因此如何防范和控制好汽车信贷业务的风险,已成为各个汽车金融服务提供企业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影响汽车信贷业务在我国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重点分析我国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二、汽车信贷风险及原因分析

(一)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外部经济因素变化而造成的信贷资金风险。主要有:第一,个人资信信息不对称风险。个人征信制度不健全,银行无法全面评估借款人的资信,贷款资料的填报内容主要以借款人申报为主,借款人资信信息的真实性无从考证。第二,汽车消费市场的风险。长期来看,车价贬值的趋势是必然的,使客户失去或降低还款意愿。第三,汽车营运的市场风险。汽车营运市场受到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借款人不能取得预期收入而延期归还贷款。第四,法律环境差、司法执行难也影响汽车不良贷款的按期收回。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因借款人失业、工作变动或出现其他经济等原因造成借款人还贷能力下降,甚至丧失还贷收入来源而引致的风险;另一个来源于汽车经销商通过改变贷款用途或恶意诈骗带来的风险。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银行业务经办的各个环节由于违规操作或管理不力造成的风险。首先体现在贷前调查不细致,不能获得客户准确的信息资料。其次体现在贷后跟踪检查不落实。缺乏有效贷后监控机制,对所贷款项是否真正用于购车、购车后是否及时办理抵押物的抵押登记手续、贷款满一年后车辆是否及时续保等问题落实不到位。

(四)担保风险

担保风险是指借款担保措施不到位、担保人不能履行担保义务、担保物贬值、损毁等原因使担保措施不能对贷款提供足够的保证能力给贷款资金造成的风险。体现在:第一,合作汽车经销商风险。在经销商提供担保与所购车辆作为抵押的个人汽车贷款操作模式下,绝大部分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客户均由汽车经销商或运输公司向经办行推荐,银行处处受制于汽车经销商或运输公司,不利于从源头上防范风险。第二,保险风险。借款人的汽车是作为反担保抵押给保险人的,一旦借款人产生信用危机,拒绝偿还银行贷款。第三,抵押物风险。汽车贷款以车作为抵押物,随着车价贬值严重和车辆的流动性,一旦客户无力还贷、故意以汽车抵顶贷款或恶意逃债,银行追索将十分困难。汽车贷款还存在抵押权与法定优先权相冲突的风险。

三、防范汽车贷款风险的策略

(一)加强对借款人自身偿债能力的审查。

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中借款合同是借款人与银行间各种法律关系中的核心,对银行来说,贷款的安全是其最关心的问题,而贷款安全的最大保障是借款人自身的偿债能力。借款人自身的偿债能力是还款的第一来源,不能期望通过设立汽车抵押或寻找第三人保证的方法来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这些担保方式仅是偿债的第二保证,是一种补充性的还款保障。切不可本末倒置,注重担保的应用,反而忽视了借款人自身偿债能力的强弱。

(二)加强贷前调查工作,让风险规避在萌芽中

一方面各家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贷款通则》的要求,严格贷前审查制度,贷前应对借款人的资金来源、收入与贷款后的月偿债比率、抵押物价格减值因素等进行严格审查,并对借款人每月的支付能力进行一个科学的咨询评估,根据借款人现有实际支付能力设计切实可行的还款方式,以降低支付风险。另一方面对特约汽车经销商资格审查。对特约汽车经销商应重点审查:法人资格、经营范围、经营实力、信用情况等,选择实力强动,知名度高,经营信誉好的车商作为合作伙伴,产生强强合作的联动效应。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网 《我国汽车消费贷款现状》2012-1-4 王斌 《机电新产品导报》2001年第Z4期

上一篇:关于危机管理方面学习心得下一篇:有关孝心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