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宽窄活动反思的内容

2024-09-03

比较宽窄活动反思的内容(共3篇)

1.比较宽窄活动反思的内容 篇一

关键词:内容标准;教学内容;比较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个系统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教学和评价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课程标准是指导性文件,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建议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而很多教师却认为课程标准太泛化,弹性太大,实际指导意义不强,那么,内容标准中的要求教师又是如何实施的呢?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与课标内容有哪些差异呢?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的探讨,对课程内容标准的实施与改进有很大的帮助。

一、“内容标准”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要求

内容标准指出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学习要求,首先是结合生产、生活、自然现象以及环境问题学习和应用元素化合物知识。另外,通过多样化的实验活动和丰富直观的实验现象学习和应用元素化合物知识。再者,提出了理性认识和思路方法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物质分类的观点,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原理及其思想方法指导对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认识,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要求通过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树立一些基本的态度和观念,例如,了解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以及在化学合成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等 。

二、实际课堂教学内容与内容标准的比较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从课程内容的“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俩个维度对教师的实际教学内容(以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例)进行了观察。

例如,讲到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列举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金属和金属制品,这即贴近生活又联系了学生已有经验;学完铝的性质和铝的氧化膜时,教师提出为什么铝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暖气片表面覆盖的一层银白色物质是什么?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科思想方法。在了解钠的性质时,教科书以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钠与水的反应为例,教师在课堂做演示实验,讲完性质后,教师进行比较了它们的活泼性大小比较,重点讲解了金属铝与酸、碱反应生成氢气的定量关系,定量关系内容标准中未提到。金属化合物的学习弹性较大,标准中只要求学习钠、镁、铝、铜性质及重要化合物,并未要求具体学习哪种化合物,教师一般会把所有化合物涉及到,在课堂讲解重要化合物,在习题中讲一些不常见的化合物,超出内容标准,也因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考点较多,使教师不得不去更进一步挖深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时,大部分教师没有让学生去探究,只体现了方法没有体现过程,内容也远远超过了课程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例如,设计实验装置探究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教师只是拿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一步步引导学生,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去设计装置。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内容讲解很简单,核心知识未掌握,但在做高考练习题时,加入更多内容,把核心知识的学习放在了练习题中而不是结合生活生产实践和情境学习核心知识。

三、结论

教师对内容标准的解读相对来说比较深入,但由于高考考试内容标准高,教师增添了许多内容。内容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的比较突出,教师能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使学生能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兴趣,热爱化学,但部分教师对STS教育还是流于表层,只能做到让生活走进化学,而不能让化学走进社会。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获得,教师也能在内容中涉及,但少部分老教师依然把原教学大纲内容作为教学的参照和依据或他们依据经验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缺乏处理好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与考试目标整合的能力。

四、建议

1.掌握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核心策略

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避免孤立的纯粹的进行物质性质的学习。

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教学,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8大元素,物质与性质都很多,如果逐一学习,导致教学时间不够,这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知识面多、广,不必太深究。

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进行物质性质的具体获得,不要单一从结构出发,或从“族”的通性角度去阐述,因为新课程内容的改变,致使现有知识体系与旧知识体系有所不同。

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能动的学习研究物质性质。课标没有具体要求学习元素哪一种化合物,有很大的弹性,所以必须教给学生思路和方法自己去探究,避免学生被动地去接受这些元素的性质。

抓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抓住一个元素以点带面体现核心知识,运用分类的思想总结物质。

2.处理好教学内容、内容标准与考试内容要求的整合

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目标,课程内容目标和考试内容目标的关系。不要因考试目标一味的去加重教学内容,增加繁杂的课程内容。应多开展以实验教学和科学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偏重知识现状,从内容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科学探究实验内容尽量允许学生去查阅资料自己设计方案,逐步形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体现核心知识,不但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把所学知识不仅仅用于考试,更要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胡久华,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到教学——以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氧化还原反应内容为例[J].化学教育,2008,29(9):14.

[3] 胡久华,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J].化学教育,2007,29(2):29-31.

作者简介:李锦娟(1988-2-10),女,甘肃人,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专业:教育学硕士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2.比较宽窄活动反思的内容 篇二

【关键词】中美比较,初中数学教材函数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81-02

1.课程难度数学模型 N=αS/T+(1-α )G/T

本课程难度模型N=αS/T+(1-α )G/T是由史宁中、孔凡哲等教授构建的,用来刻画课程内容难度水平。N表示课程难度,G表示课程广度,S表示课程深度,T表示课程实施时间。其中G/T表示可比广度(单位时间下课程的广度),S/T表示可比深度(单位时间下课程的深度),α称为加权系数,0<α<1,是一个经验常数,反映了可比广度、可比深度对课程难度影响的侧重程度。其中,课程深度是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维的深度,目前多是用课程目标要求的不同程度或是用抽象度分析法来量化。课程实施时间是指完成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可以用“课时”来量化。课程广度是指课程内容所涉及范围和领域的广泛程度,可以用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点”的多少进行量化。为了方便起见,对于同一门课程不同版本的两个教材A和B,分别用N(A)和N(B)表示其课程难度系数,N (A)>N(B)说明A比B难,难度系数的差值越大,则说明难度的差别越大。

2.两国初中数学教材函数内容难度的比较

本论文中的教材主要是指教科书。我国的数学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7-9年级学段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国的数学教材是由美国Pearson Prentice Hall 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7-9年级学段数学教科书,简称PH版教材。之所以选用这两套教科书作为比较的对象,主要有两个原因。①两套教材在本国的使用范围都比较广泛,具有很强的代表性。②这两套教材都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科书。

本文对课程深度、课程广度和课程时间具体规定如下:

课程深度: 本文主要应用相对抽象度分析法对中美初中数学教材函数内容进行分析。

课程广度:对知识点的理解和中学数学中知识点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认识。为了比较的公平性,我们把两国在新授课中需花费一个课时(40-45分钟)进行的主要内容看作为一个大的知识点。通过对两国相应内容的比较,发现两国每个大的知识点所包括的定理,概念,运算等数量基本一致。美国的教材每章中的每一小节基本上就是一个课时,因此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就视为一个知识点。我国人教版的初中数学教材每个小节视内容的多少,每节相应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需一课时。以上对知识点划分的合理性分别通过对中美两国初中数学教师的访谈得到了验证。

课程时间:对每部分内容所占课时的多少。我国的教材主要是根据人教社所制定的课时计划。美国的初中数学教材每一小节就是一个课时,这与美国课程标准所公布的总课时数约为260课时基本一致。

2.1一次函数的比较

人教版教材一次函数内容设置在八年级下册,内容设置的整体思路是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给出了函数的定义,接着研究了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示方法,在研究特殊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性质基础上研究了一次函数图像的性质。主要知识点为:变量与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用函数观点再认识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共六大知识点,共15课时。

根据抽象度分析法:A函数的定义及画法1.0,B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0,C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0.5,D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0.5,E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0.5,F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综合深度deg(F|A)=3.5,即课程深度S=3.5。

美国PH版教材一次函数的内容分布在七、八两个年级,七年级第12章在研究数列的基础上给出了一次函数的定义,继而研究了一次函数的图像及解析式的求法,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在七年级的基础上深化,八年级的第五章继续研究了一次函数(线性函数)的实际应用,把函数看成映射,并学习了定义域、值域。七、八两个年级的课时总量为12课时。主要知识点为:数列与关系,一次函数的定义画法,求解析式,一次函数(线性函数)的实际应用,映射共5大知识点12课时。

根据抽象度分析法:A一次函数的定义画法0.5,B解析式1.0,C一次函数(线性函数)的实际应用1.0,D正比例函数1.0,E函数及映射。综合深度deg(E|A)=3.5,即课程深度S=3.5。

其中0<α<1,所以0.2330<N1<0.400, 0.2920<N2<0.417,如果取α=0.5, 则N1=0.316, N2=0.354

通过比较得出:N2>N1,因而美国PH版初中数学教材一次函数课程难度要高于中国人教版相应课程内容的难度。

2.2二次函数内容难度的比较

人教版教材二次函数的内容设置在九年级第二十六章,本章主要研究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基本性质,用二次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用二次函数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共5个知识点,总课时数为12,课程深度为3。

美国PH版教材此部分内容设置在八年级的第十章,主要知识点为: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基本性质、应用,总课时数为4,课程深度为3。

其中0<α<1,所以0.250<N1<0.500, 0.750<N1<1.250,如果取α=0.5,则N1=0.375, N2=1.000

通过比较得出:N2>N1,因而美国PH版初中数学教材二次函数课程难度要高于中国人教版相应课程内容的难度。

3.家校联系的宽窄度诊脉 篇三

家委会:实现工作范畴由窄入宽的丰盈蜕变

[病症]

很多学校都设有家委会这样一个家校联系的主导机构。学校往往会聘请一些尊师重教的家长代表加入其中,期待以少数人的榜样作用来带动家长群体育人水平的整体提高。设立家委会的初衷和做法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家委会的组织建设和机构运行却常常是差强人意的。很多学校的家委会只是一个形同虚设的外挂机构,一份随意拼凑的家长名单,一张贴在墙上的管理网络。做得好点儿的学校会在学期初或者期末召集家委会成员开开工作例会,会议的主题内容也只是简要汇报学校工作,听取家长代表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而在更多的学校,连此等例会都不能正常召开,家委会落入名存实亡的境地。

[处方]

如今,家长群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长对于子女教育和学校发展的关注热情正迅猛攀升。与此同时,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在家长群体中,不乏有知识者、有思想者、有能力者、有才华者。家委会应向此类人群敞开大门,广为吸纳其中的优秀成员为学校所用,助学校一臂之力。因而,家委会决不应陷于如上所述的那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家委会有很多事务可做。在我校的办学进程中,家委会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家委会机构的组建上,学校先征求家长的意见,遴选出一批有责任心,乐于为学校服务,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的家长加入到家委会之中。每学期的期初和期末都会召开家委会例会,会前向全体委员广泛征集会议提案,会内留出时间当场答疑,委员们总会给学校提出很多值得借鉴的好建议。学校的每一次家长活动都会预先列入到家委会的工作计划之中。在把家长工作事务交由家委会打理的基础上,学校还把各项评优工作的审议权交给家委会掌管。“优秀家长”评选、“尊师重教好家庭”评选、学校工作评议、教师工作评议等一些重要评选事务,都会邀请家委会委员评议后再行定夺,此举有效发挥了家委会的参政议政职能。

除了参加家委会会议以外,委员们还扮演着家长代表的重要角色,学校每次公开展示活动中总少不了委员们的友情参与。学校在举行趣味运动会、新生入队仪式、文化艺术节、家教论坛发布仪式等活动时,都会邀请委员们参与;学校对外宣传时,也不忘让委员们接受媒体的专访……几乎每一项重大教育教学活动中都有委员们热情参与的身影。频繁交流实实在在地增强了委员们的角色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每位委员都会在不经意间把自己视为学校的一份子,乐于为学校事务出力。

照此做来,家委会定能真正成为学校开展家长工作的主阵地,形成家长群体的组织领导力量,成为学校健康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大后盾,而绝非空无一事的摆设机构。

家长会:实现运行模式由窄入宽的纵深蜕变

[病症]

通常家长都非常重视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尽管自己工作很忙,也会向单位请假前去出席。但真到了学校,参加完家长会之后却往往忧虑重重。因为家长会大多采用老师讲家长听的形式,谈话内容多围绕考试成绩不理想、行为习惯不文雅等话题展开。于是,很多优秀学生的家长感觉到会议内容与己无关,去留自定;问题学生的家长则总有抬不起头的痛苦感受,不敢直面教师和周围的家长而选择缺席家长会。

[处方]

家长偶然性缺席属于正常的现象,但如果出现较大规模的缺席,就应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了。看看一些学校的家长会安排,就可以找出诸多弊端:有些学校召开家长会的时间固定不变,总是在期中考试以后或者总复习以前,明眼人一看就知这样的家长会就是考试成绩的通报会和对后进学生的讨伐会;有些学校的家长会内容单一陈旧,以学业成绩的阶段分析为主;有些学校的家长会形式呆板,往往是老师满堂灌,家长静耳听;有些学校的家长会对优等生分析过多,对后进生评价语言苛刻,致使后进生家长很少到会。如此种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家长会的质量和效果。

要改变这一现状,最佳的办法就是改变家长会的运行模式。对于家长会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等,学校可采用计划安排和向家长征求意见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很多时候,经家长自主讨论召开的家长会更能吸引家长的参与。对于学校计划安排的家长会,应注意避免校领导“发话”或者由班主任“独揽大权”的弊病,让各班的任课老师在会上作关于本学科教学情况的介绍,可使家长对孩子相关学科的学习内容与要求有更清晰的了解。

学校也要适度安排一些座谈式的互动交流会。可事先拟定谈论话题,请家长在会上作交流发言;也可安排一定的时间开展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个案问答活动;还可相机穿插一些学生作业的展评、学生作品的展示、学生荣誉的展览,老师自己的备课和课堂教学片断以及撰写的教育故事、教育个案的展示等活动,让家长们不仅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也能了解老师的工作状况。

有些时候,我们还可以为班中某个困难学生单独开“个人专场家长会”,这相对于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单独“较量”,教育效果会更好。老师可以请来困难学生的父母亲,请来班中的小干部,请来困难学生本人,大家围坐在一起展开讨论。小干部们将事先收集好的关于小伙伴的优点当着本人的面说给父母听,并提出希望,老师当然也会在鼓励的基础上指出前进的方向,之后大家共同为困难伙伴制订出帮扶方案。如此,家长自然能够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从而自觉配合学校开展工作。

家访:实现查访动机由窄入宽的蜕变

[病症]

时下,数字技术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交往和沟通方式。通讯手段的现代化让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快捷方便,这也致使不少教师几乎舍弃了上门家访而代之以电话、短信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为克服这一弊端,一些学校积极响应上级主管部门关于“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的实施意见,每学期都会按照惯例安排一次大规模的集体家访活动,这就让家访成了一项硬性任务,在很多时候都成为了一种形式主义——不是出于教师自愿,不是根据教育需要而开展的家访行动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

[处方]

快捷的通讯确实能够帮助教师解决传统家访路途来往的麻烦和不便,也能让教师在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其时效性是其它方式所无法匹敌的,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它取代传统家访的充足理由。传统家访尽管比较繁琐,比较辛苦,但却是教师与家长在面对面交谈中进行的,这种由教师登门拜访的做法能让家长更觉亲切,会更愿意倾心交流。因而,尽管时下家校联系的方式多了,但作为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轻易丢掉上门家访这一法宝。

怎样提高上门家访的实效呢?首先要重视家访前的准备,要对家访的对象做好必要的分析。其次,在完成家访之后,应当及时地进行小结,把从家长那里得到的信息整理出来,做好必要的剖析,以利更好地改进对受访孩子的跟踪辅导工作。如此,方能对症下药,收获显著成效。

家长论坛:实现沟通内容由窄入宽的互动蜕变

[病症]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家校联系的方式逐渐开始向网络世界拓展。不少学校都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开通了家长论坛这样一个板块,有的还在网上搭建起一所虚拟的家长学校。点击各校的网上家长论坛,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学校的家长论坛人气指数不高,互动交流频率很低,谈话内容乏善可陈。整个家长论坛成为一块无人管理的自由田,使人顿生荒芜苍凉之感,甚至还有些学校的家长论坛因成了被恶意攻击的平台而被迫关闭。

[处方]

要发挥家长论坛的功用,就必须对家长论坛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在家长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提高“客流量”。论坛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应当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并掌握相关技术,并提醒家长严格遵守家长论坛的管理协定。如我校在开通家长论坛的第一时间就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全校家长,请家长共同参加论坛的启动仪式。首先由负责论坛管理的总版主向家长介绍论坛的设立初衷、筹备情况、主体框架、分设栏目、使用技术以及管理协定,让家长对论坛有初步的印象。随后由各班的班主任轮流介绍本班论坛的布置情况,让家长详细知晓孩子所在班级的论坛框架图。启动仪式上,学校还请家长代表作了“积极参与论坛,规范使用论坛”的主题发言。

在规范论坛管理的同时,更要关注家长的发贴内容,对家长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回复,以保护家长参与论坛的热情,并最终达成家校协同育人的目的。今年暑假期间,学校小磊同学的妈妈在论坛中留下了一段题为《难题》的留言,诉说了自己不知该如何给孩子科学安排暑假生活的苦恼。小磊的班主任随即给予回复,告诉她可以让孩子每天多读书报,并把好词好句摘抄下来,还要腾出时间和孩子开展经常性的亲子交流。班主任的答复让小磊的妈妈心里舒坦了许多。类似的交流内容在学校家长论坛中屡见不鲜,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如此高涨令老师们始料不及、激动不已。家长论坛为家校联系架设起了一座空中桥梁。

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家校联系作为一门教育艺术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产生新的生命力,等待我们的将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无论我们以怎样的方式来开展家校联系工作,都需要准确把握住家校联系的宽窄度,以收获到期望的效果。让我们共同期待,家校共育之路越走越宽,越伸越远。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绿地实验小学)

上一篇:村保洁员的工作制度下一篇:公务员个人简历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