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王涛

2024-11-18

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王涛(共12篇)

1.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王涛 篇一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云阳中学听课感言罗小耀

课改是一个旅程,对于刚刚启程的我来说,更是一个艰难和迷茫的旅程。“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老师该做些什么?”„„ 带着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5月11日,我们平水中学一行30多人,走进了株洲市课改样板校——茶陵县云阳中学。我们深入到云阳中学的课堂,领略了师生们的风采;我们聆听了云阳中学校长颜文祥同志的报告,了解了他们学校课改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

课堂----学生的“大讲堂”

一间教室,三面挂上了黑板;40多张小课桌,拼成六个“田”字;黑板前几名学生正在认真书写;其他同学或坐、或站、或蹲,簇拥在黑板前;老师则站在学生中间„„这就是云阳中学课堂教学的一幕。在他们学校,教鞭、粉笔、黑板已不再是老师的专利,讲台也不是老师的专属舞台。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们的“大讲堂”。

我听了谭辉芳老师八年级的一堂课地理复习课----《中国的河流和山脉》。课堂程序是这样的。首先,老师叫每一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出我国的山脉和长江、黄河的位置图;然后,老师叫本组另一个同学上台给本组同学纠错,接下来就是三个同学上黑板分别讲山脉名称、地形特点,说长江,道黄河,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我在现场看到,学生不再像“钉子”一样钉在自己座位上,可走近黑板看得更清楚,可走近老师问得更多,也可走近同学讨论得更热烈。在课堂50分钟里,老师讲解时间只占10多分钟,其余时间让学生参与。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不时地给予点拨或补充。

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在主宰。他们不管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是展示质疑,都是那么的积极主动,他们回答问题的语言是那样的精炼、流畅,他们善于质疑,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回答问题能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展开,„„我在佩服他们的同时,也深感我们的学生在课堂表现上的差距。

课后,我问了一位同学喜不喜欢上这样的课,那位同学一脸兴奋地说:“我很喜欢!”。他对我说:“从前,都是老师一个人不停地讲,我听不进了就打瞌睡。”现在同学们成了主角,大家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时都不想下课了,因为有的小组还没展示完呢!”

课外-----老师的“练功场”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不作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课堂的主动权、出彩权交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表述,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总结,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真正落实新课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云阳中学在这方面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第一,实行集智备课,精心编写导学案。同年级同学科,每位老师编写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导学案,然后由备课组长召集老师讨论、修改、定稿。这样既集中了大家的智慧,让大家共享教学资源,又节约了时间。当然,这也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在课外备课时,花更多的时间钻研大纲和文本;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导学案;要花更多的精力考虑问题的生成和预设。第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越能难倒老师越好。云阳中学“三六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老师。以前老师备一个教案用几年,现在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后,每个班、每个学生问的问题都不一样,有的学生的问题涉及的知识很多、很难,可能是老师知识的盲点,这样

迫使老师在课前要做更多的准备,拓宽了自己的视野。现在的课堂,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具、素材,解答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会老师的创造力,也促使老师成为真正的学习型老师。

“我的孩子终于敢大胆的说话了!”“我的孩子原来粉笔字写得这么好!”“我的孩子俨然像个小老师。”这是颜校长在报告中转述的学生家长的话,是啊,有这样的课堂,有这样的舞台,何愁我们的学生不进步呢?何愁我们的学生不优秀呢?

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课改的症结在课堂,改革的点睛之笔在课堂。让我们学习他人先进课改经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让更多的困惑者走出“被改革”的困境,成为课改的得道者,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2.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王涛 篇二

1课堂的生命意蕴

任何课堂都要靠人来参与, 其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知识。其中, 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的因素, 是一个个完整的生命存在;知识是实现师生交流和促进师生生命丰满和完善的基础和中介。然而, 正是在课堂中有了人的存在, 才有了知识的生成, 才使课堂中富含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 才可能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1.1教师和学生.完整的生命存在

教师和学生作为有意识的生命存在, 不仅仅满足于现实, 而且在不停的寻求和超越, 完成生命的生长与生成, 走向生命的辉煌与灿烂。课堂是应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以独特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影响着人的生命, 课堂因为有了人的存在而具有了生命性。今天, 它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几乎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管是从时间的占有还是生活方式的形成上来说, 课堂都对人和人的生命造成了绝对的影响。“课堂, 对学生的生命旅程来说, 是重要的一站;对教师来说, 是生命的主要空间, 课堂应成为教师和学生不断摆脱个体的局限性, 拓展各自生命纬度, 提升生命意义的时空。”课堂生活的质量与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密切相关, 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感受, 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影响着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和学生一生的发展。

1.2知识——孕育生命的源泉

知识是人类生命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过程若要成为促进人的发展过程, 成为完善和完美人生的过程, 课堂教学就不应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与接受过程, 而应该是知识的传播与生成过程。从宏观上讲, 可简单概括为:“学科教材的知识—教师的知识—学生的知识”这一过程。

学科教材的知识作为一种非生命载体的知识, 它原本是来自与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智慧结晶, 经过教育学和教学论的加工而形成的。可见其本源是含有丰富的生命活力的。在知识传播过程中, 它们的生命活力一般不会自发地显现, 因此, 需要师生用心去体会和感受, 从文字符号中寻找其包含着的理论知识、活动方式以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汲取人的全面发展的营养, 进而去润泽生命。

课堂在促进人掌握知识、传承知识, 在促进个体生命存在走向完善的过程中, 在完成人类生命和文明的延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生命课堂的本质特征

“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 而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由此可见, “生命课堂”是以关怀人和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 与“知识课堂”那种以知识为本、目中无“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人文性

生命课堂以人为本, 关注师生的生命, 追求终极关怀, 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旅途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部分。在生命课堂中, 师生作为完整的个体, 全身心的, 包括“有认知的、情感的、道德的、审美的, 有直觉的, 有理性的, 有实证的, 这些经验形成一个统一体”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进行面对面的相遇和交流。

2.2动态性

生命课堂的动态性表现在:“课堂教学把传授知识与人的生命活动结合起来;教学的主体不在是背着手坐于课堂, 而是活动、参与、合作、探究等;教学过程不在是对重点与难点的强化与训练, 而是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课堂教学不在是一个教师的活动, 而是多个教师与更多学生的活动等等。”

2.3和谐性

与“知识课堂”那种专断失谐不同的是, “生命课堂”强调民主和谐。在生命课堂中,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能够享受到充分的平等和自由。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沟通者、引导者、互动者、意义的建构者。师生双方坦诚相待、共同合作、相互尊重、积极探究、不断进取, 都能充分享受到教学的乐趣, 共同实现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升华。

尊重生命, 体现人性,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但由于传统教学的观念根深蒂固, 其弊端很难在短期内祛除, 所以我们依然能看到课堂沉闷, 机械和模式化;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厌学, 老师厌教, 师生的生命活力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这种情况在英语课堂尤为严重。因此, 只有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英语课堂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享受到教与学的乐趣, 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

3构建英语生命课堂

3.1课堂气氛——变专制为民主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的张扬个性, 培育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等。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要注意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这样, 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表现自己, 不怕出错和失败。在课堂中应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氛围, 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 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 思维就会活跃, 想象力、创造的潜能就能开发出来, 个性发展就可能和谐。

3.2学习体验——给学生以快乐的英语课堂生活

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浓厚的个人情绪, 觉得有趣, 就学的积极、主动;反之, 就消极, 被动。对于课堂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读, 兴趣盎然地学, 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增强课堂教学的情趣,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 维持学生的兴趣。如挂图、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展示形象逼真的景观,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自由辩论、做游戏等活动, 既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等等。

3.3学习方式——变接受为发现, 给学生以自主的学习权利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 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接受和掌握, 冷落发现和探究, 从而导致了对学生认知过程的极端处理: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强调学生记忆、背诵、模仿, 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 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 使学习过程更好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4教学过程——变预设为生成, 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机会

教学是一项有目标, 有计划的活动, 教学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 从某种意义上说,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正因为如此, 许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方案的设计。但是教学过程毕竟又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具有不可预见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 时刻关注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 重新调整教学结构, 重组信息传递方式, 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 使课堂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 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 促进教学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比如在一次口语课上讲到“Advertisement”这个主题, 我给学生准备了几幅广告画让他们分组讨论, 其中有一幅创意是一个倒着的问号, 它是一个孕妇咨询中心的标志 (Pregnant women consulting center) , 很形象。

但我发现在小组讨论中, 学生还有很多好的创意, 如有一组学生讨论的结果是公共汽车上孕妇专坐的标志, 还有一组讨论的结果是一个网站的搜索引擎, 他们还设计了一个很不错的广告语 (No question is difficult for us.) 。这让我很意外, 我表扬了他们的想法, 同时告诉大家只要认真思考, 发挥想象, 每个人都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只要你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就足够了。这里只有合理的答案, 没有唯一的答案。这样, 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在接下来的广告画讨论中, 很多组都有不错的创意。在之后的小组陈述中, 就连平时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几个男生都积极表达了他们的想法。于是, 我趁热打铁, 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 让每个小组都发挥想象, 查找资料, 自己设计一个广告创意画, 再添加一句英文广告语。最后, 这堂课在大家热闹的讨论中结束了。

“英语生命课堂”也就是让英语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 师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 他们不仅在教与学, 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正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知识才会变的鲜活, 学生才会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英语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摘要:通过分析课堂的生命意义和生命课堂的本质特征, 指出如何通过课堂气氛、学习体验、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的转变在实践教学中来构建英语生命课堂。

关键词:生命课堂,英语课堂,活力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研究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75.

[2]李巧平, 黄映霞.生命课堂的含义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 .

3.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篇三

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准确把握教材。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不打无备之仗,成功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深挖教材内容,进行充分预设,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2.全面了解学生。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特别是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不求老师一厢情愿、滴水不漏式的预设,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

3.有效开发资源。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一方面自己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

二、生成是预设的精彩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当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在促成学生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调控,促进课堂生成的实效性。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这就需要教师关注课堂的“突发事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创造条件、合理调控、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甚至是挖掘课堂中学生的动态生成,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促进课堂生成的实效性。

2.整合预设,创造课堂生成的精彩。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在不断变化的课堂上发现、判断、整合信息,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样教师与学生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创造出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课堂。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也有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4.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篇四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与相关艺术和文化的融合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然而,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了音乐教材的被动使用者和接受者,这种“唯教材而教材” 的思想观念逐步形成了封闭、狭隘的音乐教学格局,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降低了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压抑了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失去了音乐的“精神价值”。而现如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崭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它不仅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潜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使师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使音乐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审美核心” 的活力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构筑音乐课堂教学,通过音乐作品的音乐美和视像美来完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情智互补的作用。如:欣赏《春天悄悄来临》时,我抓住了作品音乐美的特征,紧扣音乐主题展开教学,运用听觉感知,视觉感知和情感体验将学生带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之中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情感体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水波荡漾似的分解和弦为背景贯穿全曲,主题充满歌唱性,乐曲旋律抒情柔美,似有春天来临,冰雪融化,万物复苏之感;中间部分,乐曲显得更为明亮,犹如春光明媚,婆婆起舞的柳丝和着春风在唱歌;最后一段,持续的分解和弦犹如春风给人以遐想。我和学生都沉浸在这美的音乐和画面中,流连忘返。学生也在乐曲的感染下说出了热爱音乐、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体验。

二、“和谐互动” 的活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通过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过程。《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教学中的师生和谐互动,“和谐”是师生之间互尊互爱,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用美妙的童心和赤诚的爱心,搭建起师生情感的桥梁,使学生以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互动” 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才会焕发活力。如我参加优质课比赛荣获一等奖的《春雨音乐会》一课,在课堂上我以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与学生一起围绕创设“春雨音乐会” 的艺术情景开展音乐活动,让他们在音乐活动中大胆表达,善于交流,领略合作的愉快。通过赏春雨、画春雨、唱春雨、奏春雨、舞春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展示了学生的音乐才能,激发了学生对美的追求,达到了师生和谐共振、和谐互动。

三、“实践创造” 的活力

音乐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创造过程。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 同样,音乐实践创造了音乐美。人们通过音乐实践把来自于生活的音乐作品还原成活生生的音乐形象,给人们带来了艺术美。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创造美,获得审美体验。我在一次课改实验研讨活动中上了一节汇报课──《神奇小乐队》,我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物品中(如饮料瓶、小药瓶、鞋盒、杯子等)发掘音乐,动手制作各种“小乐器”。学生们通过观察、创造、动手实践,变废为宝。他们的实践创造能力真让我感到惊奇,制作的乐器可谓是“神奇之极”:有“小吉他”“小编钟”“小古筝”“小沙锤”“爵士鼓”等等。在课堂上,他们兴致勃勃地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得意之作”,交流了制作方法、演奏方法、音色,还兴趣盎然地敲出快乐的节奏。学生在实践创造的过程中产生了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体验到了创造的成功感。

四、“综合发展” 的活力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发展,是《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音乐教育理念,是使学生的人格向完整、和谐的方向发展。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以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如《五十六朵花》一课,综合了艺术之外的地理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了地理环境与民歌特征的关系、风土人情与民歌风格的关系、民族语言与民歌韵味的关系等。这不仅给了学生丰富的人文知识,而且对各民族的民歌有了了解,扩大了音乐视野,丰富了知识,使学生终身受益。同时,充分体现了音乐的价值,促进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结语

5.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9 篇五

五年级数学组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积极主动投入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若不能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精神振奋就传授知识,那就只能使人感到冷漠和疲惫。”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群体参与、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就需要变“教室”为“学堂”,促“教师”为“导师”,使课堂活起来。

如何改变数学课堂的沉默现象,让课堂活起来昵?我认为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古语曾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我们都知道,大部分学生怕我们,几乎没有学生喜欢老师的,见到老师躲着走,看到老师,闪一边去,也就是说我们与学生的相处,是不得不相处的一种状态,学生看到我们没有亲切感,说到根本原因,我们没有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去,我们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我们只是学生害怕的那个人,他学你这科,也是出于无奈,这样的一种师生关系,本来就不是良性的,怎么能期待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呢?

比如,我们学校的于校长,我听别人说过,学生敢跟她开玩笑,有什么话都愿意跟她说,我虽然知道的不多,但是我能看见凡是她教过的学生,对于校长都很留恋,这么融洽的关系,她的成绩优秀,我们可能也就不难理解了。

也许,我说了这么多,好像跟我们今天谈论的主题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不这样认为,我们当老师的都是成年人了,我们都晓得这个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但我们在学生心目中却要扮演公正公平的法官角色,我们知道春天也并不都是绿草茵茵,鲜花遍地,其实,大街上到处都有狗屎,但是我们要维护孩子们纯结的心灵,尽量把这个世界还原成他们所能想像到的童话般的样子,我们在孩子的心目中要树立自己高大的样子,也就是赢得孩子们的信任,这样,孩子们才会听话,才会听课,才会按你的要求去认真的学习。

一、导入

数学是一门科学,但数学教学却是一门艺术。有魅力的数学课堂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着极大的关系,语言的运用是教师教学艺术的表现,语言可以诱发学生的内动力。精心锤炼的数

学课堂教学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丰硕的学习成果。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学生获得知识为主的活动,教师是诱发灵感,指导学生学得知识的利器人。这就需要教师遵循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巧导妙引,导在关键处引在模糊时,引导巧妙得当时,才能使学生积极开动思维,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发现数学课堂的魅力。如果说语文课堂充盈着诗意,那数学课堂更多的是睿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做为课的引入很重要,教师要根据不的课的要求,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很快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这堂课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1、声音与动画相结合的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创设一个集文字、图象、图形、动画、音频和视频为一体的立体课堂环境,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序、生动地在课堂上展示各个直观素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状态处于最佳。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除法”时,播放了猴妈妈带领7只小猴摘了8只桃的一段动画片,小猴子吵吵闹闹的分桃子,请同学们想一个好办法帮他们公平的分桃子。二年级的孩子一听说要帮小猴子的忙,都积极的去想办法,认真思考如何分桃。

还有在教学二年级“时、分、秒的认识”时,画面上播放了一个钟面,并伴有声音“我是时间老爷爷,有哪位小朋友认识我,我就和他交朋友,你想和我交朋友吗?”孩子们一听立刻就兴奋起来了,整节课孩子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涨。

2、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使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中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自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

例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语,“同学们,角你们认识吗?角可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他藏在我们身边的各个角落里,看谁能找到的角最多?”学生找到了教室里和生活中很多地方的角。

又如,在“教学6的除法”时通过“逛商店买东西”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几个好朋友一起去商店买过东西吗,3个小朋友一共买了6只铅笔,你知道他们平均每人买几只铅笔吗?”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原来离我们这么近,身边处处有数学。

3、巧设悬念进行导入,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新奇的导入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精彩、高效的导语就像磁石一样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精心设置疑惑,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生疑),从而想突破认知冲突(质疑),进而去发现、研究、探索(释疑)。

例如:我在进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时,先安排了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下面的数能被3整除吗? 39、45、54、78、87、168、186、400002、200004、200000000001。

题一出示,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只有39和186能被3整除,因为个位上的数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这显然是受到了前面所讲的“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还有的回答前五个数很顺利,到回答最后三个数时,哑口无声,只能埋头苦算,教室里变得很安静,与刚才热闹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我立即转过话题说:“你们随便说一个数,说多大都可以,我马上就能知道它能不能被3整除。”于是一个学生说了一个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我马上作出了判定,有的学生不相信,在练习本上验证,结果和老师所说的一样。这样,学生进入了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我紧紧抓住这个时机,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想!”我及时地引入了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了之后,同学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样的导入,老师通过激趣诱思,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4、故事导入法是深受低年级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这是他们感到又饥又渴。孙悟空好不容易化来一只大西瓜,猪八戒见了就来抢,孙悟空连忙抱住西瓜说:„不准抢,每人分这只西瓜的1/4。‟猪八戒说:„太少,太少了!‟孙悟空说:„那好,我分给你1/5。‟猪八戒一听高兴地笑着说:„还是咱们的猴哥好。‟这时唐僧也笑着对孙悟空说:„悟空,你就别捉弄八戒了。‟孙悟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故事导入法能给数学课增加了趣味性,帮助儿童展开思维,丰富联想,使儿童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但是用这种方法导入时,要注意选择好故事,尤其要选择短小精悍,有针对性的故事。不要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以免画蛇添足。

二、设问,也就是李校长倡导的:用问题引领课堂

关于怎样用问题引领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首先作为一个教师来说,要想给学生一滴水,必须自己得先有一桶水,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使自己的知识始终处于丰盈状态,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有的放矢,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从心底真正对自己的老师折服,真正的折服应该包含有敬仰的成份,而不是在我们的教鞭下恐吓出来的服从。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让意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有意识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顶峰。特别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中提出了“数学课堂提问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问题,以便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

1、围绕“重点”设计问题

(1)、通过“模糊点”设计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想混淆的知识,对这些模糊点必须予以澄清。而设计恰当的问题进行提问,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教学“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列表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模糊点进行设问,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2)、抓“盲点”设计问题。所谓“盲点”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盲点。如教学“质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时,当学生明白“质数、合数”的概念后,我提问学生“1”是什么数?部分学生很快回答“1”是质数。这时我设问:“1”除了它本身有没有别的因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2、抓“发散点”设计问题。发散性设问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的方法,思维的方向由一点发散出去,不断扩至各种渠道、各个侧面、各个角度,以求问题的灵活解决。

3、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

(1)结合循序渐进的规律设计问题。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辨别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4、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问题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深或灵活的问题问优生,优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基础题、综合题的体温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 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学生,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复习和思考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6.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篇六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基础教育的灵魂。还什么,——时间、空间;为什么还,无需赘叙;怎样还,却是一个关系课堂生命力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问题。因为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自主发展的场所。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因此课堂就要真正成为一种探究、发现、创新、成功的体验的历程。我就此作了一些试验和尝试。

1.课堂准备:不妨蹲下来

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的最佳手段,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去主动认识客体,在认识客体中最终掌握方法去进行再创造。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不妨蹲下来,设身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教师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在各个环节上指导学生,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方法要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作为认识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形成学习方法——掌握运用——强化迁移的链式结构。

2.课堂引导:明目的,教方法

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首要的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学习规程进行训练和实践,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语文的学习,一般 包括预习、赏析、拓展等常规程序。预习时一般按“读——查——思——写”四个步骤进行自学;赏析则要求学生围绕“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方面理解、欣赏课文内容、手法、构思等技巧,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各抒己见;拓展,则要求学生从拓展的途径、拓展的方式、拓展的最终目的等方面指导学生有意识地丰富知识,提高辨析、比较能力。

3.课堂生活:与生活世界沟通

7.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篇七

一、深入研读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课堂教学效益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备课。试想, 作为双边活动中的引导者———教师, 如果对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环节都糊里糊涂, 心中无数, 又怎能上好数学课呢?数学教师要备好课, 首先要花时间去研读教材, 围绕课题,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做到准确把握教材, 深入研究学生。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 精心设计环节, 方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在谈笑之间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有关“长方形周长”的知识时, 我将《欧拉围羊圈》的故事巧妙植入教学内容和习题训练之中, 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情绪, 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和快乐。

二、做好课前预习, 调动学生主体功能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要想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老师纵然在课堂上生龙活虎, 如果学生不全身心投入, 课堂必然是低效的, 何谈课堂的生命力?因此, 课堂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学生的主体性调动, 在这一过程中, 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至关重要。要想让预习取得预期效果, 教师可从以下环节着手:首先, 针对预习内容, 看清楚哪些内容是自己在课前能解决的, 自己能理解的;其次, 找出哪些内容自己理解有一些难度, 将它做上记号, 更重要的是对于课前预习内容, 自己有什么想法, 有什么思考, 将它记下来。经过这样的过程,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都做好了充分的知识与心理准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也才得以充分发挥, 在课堂上做到以学生为主, 畅所欲言, 能讲的让学生讲, 能做的让学生做, 学生能完成的放手给学生完成, 课堂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 更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关注个性差异, 吸引所有学生参与课堂

放眼当前教育, 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往往都是成绩处于中上等的学生, 所以中上等的学生自然能够得到教师较多的关注, 这就造成一些成绩相对落后的同学会游离于课堂, 在课堂上无所事事。因此, 要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师要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 承认其自身存在的差异, 吸引他们参与课堂, 不断给他们以鼓励和肯定, 让他们伴随着教师的鼓励不断成长, 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这样, 每一个成员都得以发展, 课堂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因此, 教师要关注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 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唯有树立了这样的理念,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才会将尊重差异, 关注群体的意识渗透在教学中。

四、优化训练设计, 培养活学活用本领

课堂训练是学生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要通过优化训练设计, 达到让数学课堂换发生机活力的目的。将课堂训练压缩在课堂上完成, 然后将课后作业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家庭情境作业, 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作业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 从而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此外, 教师要通过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难易适度、具有层次性的问题, 将数学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感觉课堂很顺利, 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学生积极配合, 课堂效果应该不错。但作业批改下来, 结果大出所料, 很是失望。究其原因在于课堂上学生没有经过充分、有效的训练, 没有真正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学生获取的只是肤浅表层的表象, 真正用以解决问题的时候, 知识的缺陷就立刻显现了出来。因此, 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数学训练题时, 要精心谋划, 将知识嫁接在生活的背景中, 不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 从而既巩固新知, 又查漏补缺, 让学生获得活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避免了以往学生死记硬背, 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现象。

另外, 要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富有生命的光彩, 乐于汲取新知, 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进生活, 多观察、多思考、多用数学的眼光审视生活实际。这样, 不仅可以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还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8.焕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篇八

一、竞争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开胃菜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为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选出了50位在各行业中取得巨大成功的人,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写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其中的两封回信给他很深的印象,一封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一封则来自监狱一位正在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一件事——小时候妈妈给他们分苹果的事。

那位来自监狱的人士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一。我一眼就喜欢上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十分想要。这时,妈妈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我想要最大的那个。妈妈听了责备弟弟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说:“妈妈,把大的留给弟弟吧,我要小的那个!”妈妈听了,高兴地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红红绿绿、大小各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平均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也许,这只是非常巧合的小故事,而作为学生的老师,我们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如何合理利用竞争呢?我想关键还是在于要有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竞争心理的良好意识。让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其能力,增长其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务之一。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我们更要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学习英语需要一定的词汇量,如果我们的教师为了使学生取得高分而让学生机械地、单一地、枯燥地识记,他们会产生厌倦心理,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抹掉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即使识记过的单词也容易忘记。但是许多孩子都喜欢活动,都有很强的竞争心理,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设计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一位英语教师这样设计了学生的家庭作业:动手贴贴。在学习4A关于文具类单词时,让学生给自己的文具贴上标签。下一节课展出,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比一比谁贴得最好,谁的字写得最漂亮。为了达到美观,孩子们用心书写单词,一次写不好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有的学生追求完美,甚至写了更多次,并精心设计贴纸的形状等贴到物品上。就在这不断的修改与完善中,学生对单词的印象也越来越深刻,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会默写了这些单词。

二、好奇是学生学习英语的美味零食

好奇是人的天性,正是因为好奇,才促使人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明、创造——好奇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有些科幻小说充分利用了人们的好奇心理,设置层层的悬念,不断地满足人的好奇心,让人们看得废寝忘食;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得到了众多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青睐,也是这个原因。事实上,教师要想上好一门课,道理也是一样,必须充分把握学生的好奇心,把他们的思绪引入课堂、引入书本,并且能够正确地引导、长期地保持这种好奇心理。

英语是一门上课形式以及内容与众不同的学科,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的好奇心和兴趣十分强烈。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是能否教好英语的关键。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说英语、用英语的机会和环境,很多学生产生一种只为考试而学习的消极心理。此时,就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要鼓励学生去发现身边出现的英语,并鼓励他们去摘抄、收集。多多注意身边的英语,用生活中的英语来丰富自己的词汇,例如:一些国家的英文缩写“USA”“UK”等;电视电台中的“CCTV”“BBC”等;一些知名商标如“Panda”“CoCo—Cola”;一些提示标语“No Smoking”“Push/Pull”等。再如,学习数字时,可以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英语数字,如车牌号和电话号码等,通过这一作业,学生为自己能发现并学到这么多身边的课外英语而十分欣喜。正是由于这份欣喜,给了学生成功的体验,有了更好学习英语的愿望。如果每周安排这样一次作业,并把它们记录在本子上,一学期下来,收获可观。这样做不但可提高兴趣、增长知识,还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的学习意识。这种作业贵在坚持,重在交流。

三、禁果效应是学生的餐后甜点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叫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一个神秘的小匣子,宙斯严令禁止她打开,这就激发了姑娘的猎奇和冒险心理,一种急欲探求盒子秘密的心理,使她终于将它打开,于是灾祸由此飞出,充满人间。潘多拉姑娘的心理正应一句俄罗斯谚语:“禁果格外甜”,也就是所谓“禁果效应”。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求更为强烈。因此,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产生猎奇心理。在一次练习课开始前,一个教师故作玄虚地说:“同学们,我这里有几道题目,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是连我都没有办法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请求道:“老师,让我们看看这道题目吧。”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把这几道题目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忙碌起来。不一会儿,有很多学生举起手。老师故意挑衅地说:“怎么样?不会做吧?”谁知,同学们齐声说:“老师,我们已经做出来了!”几个同学清晰地说出了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老师装作甘拜下风,说:“同学们,你们真太厉害了,比老师还聪明,这节课你们自己肯定能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就做好复习工作,有没有信心?”同学们大声说:“有!”学生们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

9.《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学习心得 篇九

课堂活力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尤其是现在特殊时期,停课不停学,网络课堂开始进行,很多人会说“太难了”“不想上网课”等,这更加让我们意识到活力课堂的重要性,通过教学促进学习并学会学习的活力。

在讲座中,李老师提到人是如何学习的,勤学、苦学。那教师的教学在其中要发挥重要的作用,打破网络知识的垄断。学习的本质是变化、知识的变化,是学习者经验引起的变化,李老师通过举例,让我们更清楚的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什么是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做一个明白的教师,明辨什么是学习,“教”就是促进“学”。

10.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王涛 篇十

《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音乐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音乐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设多种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自愿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去感受音乐的真谛,体会音乐的魅力。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呢?下面我就粗浅地谈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的重要生活内容,如能恰到好处的运用到课堂之中,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根据这一教学规律,教师可利用教材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音乐王国,领略音乐知识的乐趣和奥秘。例如:我在指导学生用d、r、m、s、l、五个音进行简单的旋律创作时,设计了一个“小蜜蜂”采蜜的游戏。请一位学生戴上写有“d”的蜜蜂头饰,其他四位学生则戴上写有“r、m、s、l”音符的头饰,游戏开始时,花围成一圈,“蜜蜂”任意去采花,被采的花跟着“蜜蜂”出来,再由“蜜蜂”提供节奏,如此反复,形成一个乐句。最后让学生自己唱一唱,评一评,改一改。实践证明:富音乐知识于充满兴趣与生机的游戏情境之中,使得旋律创作不再枯燥,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积极主动、学有所成。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创造动机。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诱发创造动机。如:在教唱歌曲《小熊请客》时。这首歌有三段歌词,客人分别是小猫、小狗和小鸡,学生很容易唱会。为了鼓励学生进一步创编,老师随即问:“小熊过生日还邀请了其他许多的动物,大家猜一猜还有谁呀?”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七嘴八舌地说出了很多。我立刻又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扮演其中的一个小动物,自己创作一段歌词,唱出动物快乐的心情呢?”于是大家一边唱一边做动作,兴趣高涨。通过这一环节的诱导,设境引情,诱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在这种创编欲望的驱使下,学生的创造力不断被激发出来,创编得像模像样。而且学生在音乐教育中获得的语言既丰富,又牢固,这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三、创设探索情境,强化学生自主感悟。

音乐课程改革十分重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音乐课堂则是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场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更应把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允许他们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创设一个个探索的情境也很必要。如:在《用自制打击乐器创编不同的声响》这一课中,为了激发学生创编的兴趣,增强感受力,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欣赏乐曲的情境:让学生听了几首不同风格的打击乐乐曲,感受不同的.打击方法所发出的不同音响效果。然后让学生利用各种塑料空瓶来进行音乐创作,学生有了前面的感受,都跃跃欲试,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实践找出“捻、拍、敲、吹、打”等多种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由结合,利用各自的塑料瓶,运用不同的打击方法,创编一组音乐来表现一个主题。

这时,学生非常活跃:有的用吹空瓶的方法来表现刮风;有的用敲空瓶的方法表现打雷;有的用揉空瓶的方法来表现下雨;还有用吹、捻、打的方法来表现火车启动和进站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自己不停地思考,在想象与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虽然有的同学表现的不太完美,但他们仍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在这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使新课的教学从“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转变为学生自主感悟,合作交流的“群言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也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交流,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天地。

四、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并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因为沟通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中的音乐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音乐是无处不在的,而且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例如:在执教《粉刷匠》一课后,我让学生开展创编其它劳动情境和歌词的拓展活动。首先让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做过那些劳动小能手,学生纷纷诉说:有值日生、扫地、拖地、洗衣服、叠被子……。接着我就鼓励学生伴着《粉刷匠》的音乐,创编一个自己劳动的情境,学生兴致盎然的活动开了,有的模仿扫地、有的模仿拖地、还有的模仿洗衣服、叠被子等,劳动场面真是热火朝天。有了这些体验后,我就让他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唱给大家听,顿时那些创编好的同学纷纷站起来进行了表演唱。学生在表现和创造活动中得到了丰富的劳动感受,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整个课堂完整而又充满了生命力。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音乐的无处不在,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与作用,对音乐产生亲切感,体验到音乐的价值。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创设其它的各种情境。例如:讲故事、猜谜、欣赏插图、舞蹈、多媒体画面等。但无论怎样都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不断增强学生理解和应用音乐的信心。

11.自主学习,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篇十一

关键词:自主学习; 课堂特点;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83-001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应该把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地利用环境因素等作为努力追求的方向,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自主性学习课堂的特点

1.针对性

由于学生在知识、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必须根据自主学习中学生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因人因时而异。那么,如何做到针对性呢?首先,必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检查。其次,在针对学生问题进行教学时,要继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努力达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理想效果。

2.活动性

活动性强调的是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热烈的气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学习,注重过程与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努力做到所有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3.开放性

自主学习式的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目标、方法、过程、教材、学生等实行全方位的开放,使课堂充满着智慧的挑战,显露出生机。

4.生成性

生成性是自主性课堂教学最根本的属性,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要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课堂教学应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整个生命的成全,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二、自主性课堂教学的策略

1.引导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目标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功能。目标设置对自主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在引导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过程中,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1目标要根据课文内容或导学内容制定。对于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科内容、不同学习基础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1.2目标可以根据课后思考练习制定。语文教材中的课后思考题对课文学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目标制定时紧扣思考题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1.3目标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的。问题的解决往往是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直接原因,因而要引导学生把疑难问题列入学习目标,引导他们自已去深入探究。

1.4目标的制定要分阶段和分层次。按照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制定的目标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步达到。

2.培养学生的自我有效感

自我有效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组织和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判断,即信心,首先要多作肯定性评价;其次在班级布置适当的真理启示语;最后多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

3.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知识

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

3.1激活内容,引导理解。如教学《沙漠之舟》这篇课文,要使学生体会到骆驼不怕困难的精神,首先应让学生感受到沙漠环境的恶劣。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时,教师一方面可以展示有关沙漠的图片或图像,另一方面也可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

3.2激活感情,引导体会。在遇有相似题材的课文时,我们可以有意激活学生头脑中积淀的情感,把每篇课文所展示的内容连成一幅幅广阔的画面,那么学生就容易进入情境,自觉地感悟体会。

3.3激活方法,引导应用。语文教材的编写呈现循环往复上升的趋势,教材中记事、写人、写景、古诗词等方面的文章在各册教材中都有编排,教学时注意激发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知识体验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4.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4.1教法服从学法。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教师的一切行为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

4.2练习扣住学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设计多种变式练习,促进学生将习得的策略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4.3学法要有个性。教师在传授学习方法时要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方法,要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5.鼓励学生学会寻求帮助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利用环境因素来帮助自己学习。

5.1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如教《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我们就可向学生介绍解放军勇保江堤的感人事迹,洪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长江发洪水有哪些深层次的原因等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主题,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5.2引导学生主动寻找资料。开始时,教师可以把寻找有关资料作为一项作业布置给学生。如学习《莫泊桑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查有关莫泊桑和福楼拜的资料;学《白鹭》时,让学生查找有关白鹭生活习性的资料;学《糜鹿》一课时,让还学生查找有关糜鹿外形、生活习惯、产地、历史等资料。对于能寻找资料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肯定,时间一长绝大部分学生会把它当一项工作自觉完成。

5.3建立开放式学习小组。要引导学生学会向他人请教,首先要提供这种可能,建立开放式学习小组是实现这种可能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帮、互学活动。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的发言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基础;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是学生自主学习,发挥自学潜能的保证。因此,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究,不但使师生的生命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发挥,而且也使过程本身充满生命气息,它不仅能够成会学生生命整体发展,而且也能使教师获得生命满足与升华。

12.打造高效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十二

一、实现主权回归, 把课堂还给学生——高效课堂的“前提”

过去的课堂都是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或一个容器, 肆意刻画、灌输;把学生当成一头牛, 牵着鼻子走, 且沿着已经画好了的圈子行走, 不敢超越雷池半步。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传统的课堂是老师“主动”的教, 学生“被动”的听, 从而学生失去了“呼吸”的空间。而高效课堂倡导让学生大胆地讲, 大胆地说,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 在“动”中学。坚持以学生为主, 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索活动, 并根据自己的亲自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通过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 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 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高效课堂要实现主权回归, 为此要求教师备课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不是老师的舞台, 让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角, 这样, 课堂才能充满生机, 才能从有效提升到高效。

二、关注个体差异, 实现全员参与——高效课堂的“关键”

司空见惯的课堂现象是, 教师提问的大多是好学生, 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放在了“遗忘的角落”, 这既不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高效的课堂,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鼓励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同时,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多关心那些学有困难的同学, 鼓励他们勇敢表述自己的意见, 对他们的回答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既不是同学的陪衬, 也不是教师遗忘的角落, “我参与, 我进步, 我快乐”的意识一旦在他们心中扎根, 学习积极性将会极大地被激发, 成绩也会在不断的巩固和夯实中得到提高。由于每个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会因各自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因而有效的主体参与实质上是一种有层次的差异参与, 即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 在目标、方法、评价方面体现出层次性, 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高效课堂绝不是一言堂, 而应是群言堂。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师应该在熟练掌握课本、学情的前提下,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教学《商不变规律》后, 可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本题。 (学困生、中等生必做)

第二层:变式发展题。 (学困生选做, 中等生、优等生必做)

第三层:深化提高题。 (学困生、中等生选做, 优等生必做)

整个练习要求上体现了一定的层次, 好中差兼顾,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以求得每上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儿童的经验、家庭背景、知识储备等各不相同, 思考的角度不同, 解决问题方法不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 使不同的人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再如教学《租船》 (北师大教材第四册) 一课时, 在学生观察获得信息、提出问题后, 引导学生解决“9个学生坐船, 每只船限坐4人, 至少需要几只船?”时, 有的学生通过计算:9÷4=2 (只) ……1 (人) , 判断至少要3只船;还有的用猜测的方法:4× (2) =8, 因为8<9, 所以, 至少3只船; (3) ×4=12, 因为12>9, 所以至少3只船;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 老师都给以肯定与鼓励, 并不把统一的模式强加给学生。这样, 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应用知识, 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 同时也弘扬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每一个学生都取得进步,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中收获幸福和快乐, 这是高效课堂应有的追求, 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真正贯彻。

三、注重动手操作, 促进学生数学发展——高效课堂的“核心”

“智慧就在指尖上”。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是他们思维过程的体现。动手操作, 可以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 从而向抽象思维过渡。因为只有通过实践, 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通过实践, 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知识的学习中, 培养能力, 发展思维。例如, 教《圆的周长》时, 可以让学生各自做直径为2、3、4、6厘米的硬纸圆片。上课时, 各人用这些圆片在有刻度的厘米尺上滚动一周, 并依次记下数据, 让学生分别算出每个圆片滚动一周的长度除以相应圆的直径, 再比较四个结果, 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总结后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时, 告诉学生:这个三倍多一些就是“圆周率”, 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创造”不是教出来的, 但操作可以埋下创造的种子。教学中安排合理的操作环节, 给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就会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 动手操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可能。而且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些新的理解和看法, 不仅能够对知识又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 还可以在这种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中碰撞出创新意识的火花。例如, 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 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 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促进求异创新。要画出120°的角, 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 老师再提出问题:“不要用量角器, 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很快, 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角;用两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来画得到120°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 得到大家的认同, 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此时, 老师再出示问题:“谁还有新的画法或新发现?”学生积极性更高, 争先恐后地又展开了操作探索, 结果又发现并学会了另一种方法:用三角尺的一边 (或直尺) 和另一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画出120°的角 (即用一个平角减去60°) 。如此这般不断地出现创新方法, 如果离开了动手操作, 是很难有这样的结果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高效课堂大有裨益。

四、创设有效情境, 突出数学特质——高效课堂的“根本”

如果将一勺食盐放在你的面前, 可能难以下咽。但若将食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 在享用佳肴时将食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 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 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 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情境是一碗“溶盐的汤”。“学非探其花, 要自拔其根”。根就是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这才是数学的“迷津”。所以说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创设有意义、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例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 课前拍摄本校的教学楼照片 (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下来的四张照片) , 让学生逐张观察, 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白这四张照片所拍摄的其实是同一个地方, 但从画面上看却是不同的, 主要原因是因为拍摄照片时的角度不一样, 也就是观察点不同, 画面就不同。他们从不同位置观察了本校教学楼的不同形状, 同时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样, 学习的内容就在学生身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抽象的空间知识具体化, 突出了教学重点, 落实了教学目标。

然而无效、负效的情境创设扼杀了教学的生命力, 是数学高效课堂的一大天敌。例如有老师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 首先师生玩“倒着说”的游戏。教师说“1、2、3”, 学生就说“3、2、1”;教师说“老师爱学生”, 学生就说“学生爱老师”。接着教师又说数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 比如“八分之三倒过来是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过来就是一分之二”, 然后让学生做“分数倒说”的游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继板书几组分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倒数的意义, 探讨求倒数的方法。粗看之下, 这位教师似乎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游戏情境, 力求借助情境快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倒数的概念和求法 (先化为分数, 再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 。如果仔细推敲的话, 就可以发现这个情境创设是失败的, 无效乃至负效的。原因就在于执教老师对教材分析把握不够准确, 没有抓住倒数概念的本质 (乘积为1的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 而只是抓住了表面的皮毛 (两个数正好都是分数的特例情形) , 反而弄巧成拙误导学生, 使学生认为2.3和3.2之间也是倒数关系。

“情境创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落脚点”, 要直逼学习内容的“数学内核”。不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 还应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高效课堂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点, 突出数学特质。

五、捕捉“生成”资源, 引导学生创新——高效课堂的“魅力”

篮球场上不是所有得分的投篮都是好球, 也不是所有没有投中的球都是坏球。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敏锐的目光, 去发现课堂的“节外生枝”, 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用智慧去开发鲜活的生成资源, 使教学活动更有效。善待意外, 是课堂生成的“点金石”, 更是教学的魅力之所在。如教学《比的意义》时, 有个学生提问:“一场足球比赛2:0是不是比?”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执教者没有直接回答而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结果形成了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一场足球比赛2:0是比, 一种认为足球比赛2:0不是比。看到这两种情况, 执教者因势利导, 把认为2:0是比的为正方, 认为不是比的为反方。进行辩论比赛。

正方:我们认为2:0符合比的读写法。所以它是比。反方:怎么可能呢?若是比, 那比的意义是什么呢?正方: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方:一场足球比赛2:0这两个数是不是相除关系?正方:不是相除关系。反方:那是两队的比分, 是两个队的进球数。

正方: (点点头) 对。

反方:再说两个数相除关系, 除数不能为0, 也就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 所以, 一场足球比赛2:0不是比。

正方心服口服, 全班同学报以热烈掌声。

允许学生犯错误, 引导学生从犯错误的经历中获得一种成长的体验。“一切皆有可能”,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教学只有在“预设”和“生成”中绽放智慧互动的火花,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才是最有价值的教学, 也是高效课堂的真谛。

六、坚持学以致用, 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高效课堂的“灵魂”

学以致用, 是数学教学的归宿。高效课堂不仅要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更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不竭源泉。通过处理生活问题, 引导学生投身于活动, 从而应用数学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对数学本身进行探索, 在此过程中, 体验数学的魅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生活原型, 经过自己的实践与探索上升到数学知识, 也就是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例如:一位老师教学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用滚动法及绕绳法量出圆形实物的周长, 把对圆周长的测量还原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中, 唤起学生的经验, 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问“怎么量出它的周长?”, 一个巧妙的“陷阱”, 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一番争论与探索后, 概括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在学生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 让学生为学校会议室的大圆桌买一块桌布, 并缝上花边, 大概需要多少布?多长的花边?如果用50元的班费买, 怎样用比较好?在知识的使用过程中, 他们会发现买这样一块布要考虑很多因素。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知识从生活中来又为生活所服务得到较好的体现, 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让学生真正获得鲜活的充满生命的数学知识。同时又受到优化思想的熏陶, 体验到了数学对生活的价值, 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上一篇:农业行政执法支队职责下一篇:妈妈写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