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2024-09-28

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共7篇)

1.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篇一

职业形象与职场礼仪的重要意义

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人才竞争异常残酷。用人单位在应聘中除了重视文凭以外,更加重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考察。据媒体报道,在招聘过程中,常常是温文尔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彬彬有礼的大学生更能获得用人单问的青睐。所谓面试,既对应聘者当面进行的考察和测试,只有通过了面试,求职成功就已经在望。那么参加面试要注意哪些礼仪礼节呢?

一、首先明确什么是职业礼仪

众所周知, 面试的第一关非常重要, 给人的印象既不能太弱, 也不能太过。除了良好的谈吐举止外, 令人舒服和喜爱的外表也是极为重要的。这时, 巧妙的化妆就显出了非同凡响的意义。清爽润泽的妆面, 不仅让人觉得朝气蓬勃, 更能在无言中显示出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富于个性的审美趣味。如果妆面能够与投报单位的职业特性巧妙结合, 则更能表现出你的机智与灵活。有统计表明, 能在大街上博得高回头率的几乎都是化过妆的女子。相信面试也是一样。想得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印象, 有心的同学还是应该试试淡妆的魅力。这就是必要的职业礼仪。职业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 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 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 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 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 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给人

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 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二、不同的工作要有不同的职业装束

礼仪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礼仪的对象化。也就是说, 在不同的场合, 不同的对象, 对礼仪都有不同的要求, 但大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比如, 对于饭店业的礼仪, 就基本相同, 而不等同于其他行业的礼仪要求, 但每个饭店的工作人员情况不尽相同, 所宣扬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可能不一样, 所以又有所区别。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切记这一点, 不同的工作要有不同的职业装束。最关键的就是做到适合, 既适合你的身材和工作性质, 又要和你将应聘的这家公司的整体着装风格相符。

三、要注重职业礼仪的培养

职业礼仪的培养应该是内外兼修的。古语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内在修养的提炼是提高职业礼仪最根本的源泉。因此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注意自己的仪态, 不仅是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的表现, 也能反映出一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下面介绍些基本的职业礼仪。

(一)行为礼仪

1.微笑人与人相识, 第一印象往往是在前几秒钟形成的, 而要改变它, 却需付出很长时间的努力。良好的第一印象来源于人的仪表谈吐, 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的表情。微笑则是表情中最能赋予人好感, 增加友善和沟通, 愉悦心情的表现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一种

沟通方式。一个对你微笑的人, 必能体现出他的热情、修养和魅力, 从而得到人们的信任和尊重。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学会微笑。

2.站姿正确的站姿是抬头、目视前方、挺胸立腰、肩平、双臂自然下垂、收腹、双腿并拢直立、脚尖分呈V 字型, 身体重心放到两脚中间;也可两脚分开, 比肩略窄, 双手交叉, 放在体前或体后。站立开会时, 男员工应两脚分开, 比肩略窄, 双手放在背后, 右手握左手腕部;女员工应双脚并拢, 脚尖分呈V 字型, 右手握左手放于腹前。

3.蹲姿上身挺直, 略低头, 左脚在前, 右脚在左脚后一脚远的距离,前脚全脚着地, 小腿基本垂直于地面。后脚前掌着地, 脚后跟提起。女士蹲姿要右膝紧贴左小腿内侧, 男士蹲时两膝自然分开。

(二)仪表礼仪保持良好的仪表, 可以使一天的心情轻松、愉快, 也可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大家清晨起床都充分计算吃早餐、上班交通所需要的时间, 如果你每天早起5 分钟对自己的仪表进行检查的话, 既能使你一天的工作增加自信, 也可使其他人感到舒畅。要求如下:男士: 短发, 清洁、整齐, 不要太新潮;精神饱满, 面带微笑;西装平整、清洁;皮鞋光亮, 深色袜子。女士: 发型文雅、庄重, 梳理整齐, 化淡妆, 面带微笑;裙子长度适宜;鞋子光亮、清洁。

四、面试礼仪

(一)面试前五分钟

1.检查仪表: 需不需要补妆, 看看发型有没有乱, 口红及齿间有

没有杂物等, 用小镜子照一下。在感觉一切准备就绪的状态下, 才能从容地接受招聘单位的面试。

2.检索简单常识往往人们一紧张, 就连平时挂在嘴边的话都想不起来, 把一些常用词汇、时事用语、经济术语整理一下, 面试前可随手翻阅。所整理的词汇可根据具体应聘职务而有所不同。

(二)面试过程中

1.进门时走进房间的时候, 自己的名字被喊到, 就有力地答一声“是”, 然后再进门。如果门关着的话, 就要以里面听得见的力度敲门, 听到回复后再进去。开门关门尽量要轻, 向招聘方各位行过礼之后, 清楚地说出自己的名字。

2.坐姿在没有听到“请坐”之前, 绝对不可以坐下, 面试官还没有开口, 就顺势把自己挂在椅子上的人, 已经扣掉一半分数了。坐下时也不要在椅沿上轻坐, 要舒服地坐进去。并拢双膝, 把手自然的放在上面。

3.使用敬语使用过分夸张的敬语是一件令双方都很尴尬的事。所以, 这一点在平时待人接物时就应下工夫, 如要习惯对长辈说敬语等。比如: 您好, 老师!或者说: 您好, 考官!

4.视线范围说话时不要低头, 要看着对方的眼睛或眉间, 不要回避视线。做出具体答复前, 可以把视线投在对方背景上, 如墙面等, 停留两三秒钟以便思考, 但不宜过长, 开口回答问题时, 应把视线收回来。

5.集中注意力无论谈话投机与否, 你都不要因此分散注意力。不

要四处看, 显出似听非听的样子。如果你对对方的提问漫不经心, 言论空洞, 或是轻率下断语, 借以表现自己的高明, 或是连珠炮似地发问, 让对方觉得你过分热心和要求太高, 这都容易破坏交谈,是不好的交谈习惯。

6.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在面试场上, 常会遇到一些不熟悉、曾经熟悉现在竟忘记或根本不懂的问题。面临这种情况, 默不做声、回避问题是失策;牵强附会、“强不知为知之”更是拙劣, 实事求是的坦率承认为上策。

三)面试后的其他注意事项

许多求职者只留意应聘面试时的礼仪, 而忽略了应聘后的善后工作, 而这些步骤亦能加深别人对你的印象。面试结束并不意味着求职过程已经终结, 也不意味着求职者可以袖手以待聘用通知的到来, 有些事你还得做。

1.感谢为了加深招聘人员对你的印象, 增加求职成功的可能性, 面试后两天内, 你最好给招聘单位打个电话或写封信表示谢意。因为这不仅是礼貌之举, 也会使主考官在作决定之时对你有印象。据调查, 十个求职者往往有九个人不写感谢信, 你如果没有忽略这个环节, 则显得“鹤立鸡群”, 格外突出, 说不定会使对方改变初衷。

2.不要过早打听面试结果在一般情况下, 考官组每天面试结束后, 都要进行讨论和投票, 然后送人事部门汇总, 最后确定录用人选, 可能要等3—5天。求职者在这段时间内一定要耐心等候消息, 不要过早打听面试结果。

3.查询结果一般来说, 你如果在面试两周后或在主考官许诺的通知时间到了, 还没有收到对方的答复, 就应该写信或打电话给招聘单位或主考官, 询问是否已做出了决定。应聘中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成功者, 假如你在竞争中失败了, 也不要气馁。就业机会不只一个, 关键是必须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 长一智”, 谋求“东山再起”。总之, 面试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这一步走的是否成功, 会直接影响到将来工作的顺利与否, 因此, 学习正确的职业礼仪, 养成规范的职业习惯, 是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努力掌握并运用自如的职业要求。

2.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篇二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意义,措施

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 属于标准参照考试。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作出的客观测量和评价, 是一种特殊的考试形式。

一、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推行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是在公认等级考核制度基础上, 吸取了国外职业培训、考核的通行做法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国家和企业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1.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我国的经济成份已由单一的国有经济逐步转化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 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也逐渐向合同聘用制和一岗一薪制转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公认等级考核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因此, 推行国际通行的职业技能鉴定不仅可以推动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 而且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 加快我国劳动人才市场的发展, 最终实现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性提高。

2. 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1) 职业技能鉴定能提高企业职工素质, 实行就业准入和资格证书制度。 (2) 职业技能鉴定能促进企业用工制度改革, 实行合同聘用制, 建立竞争上岗机制。 (3) 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有利于推动企业分配制度改革。

3. 职业技能鉴定对劳动者管理的重要性

(1) 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是保持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每一代劳动者的生产、生活都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创造性的前进。 (2) 国家之所以要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是因为这是劳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将大大推动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 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4. 职业技能鉴定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

(1) 职业技能鉴定是促进劳动者按照一定目标提高职业素质、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市场就业和引导劳动者素质提高中发挥重要作用”。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必然形成竞争就业、择优用人的机制, 劳动者就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将职业资格证书视为就业的通行证已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和劳动者就业、择业的新观念。 (2) 职业技能鉴定是促进技能人才有序流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劳动力市场高度活跃, 人员流动频繁 (包括企业富余职工的流动、在岗人员的流动、劳务输出等) , 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其提供了技术凭证, 从而使技能人才正常流动具备了“通行证”。

二、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的措施

1. 面向社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劳动者

要充分利用高新技能和先进的鉴定设施设备, 开展工种新、技术含量高、鉴定层次高、社会需求量大的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倾向于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鉴定, 为高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通道。在鉴定范围上, 要扩大技能鉴定的覆盖面, 加强新职业、新工种的技能鉴定, 使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都能得到及时、客观公正的评价, 还要使新生劳动力接受职业培训后都能得到相应的技能鉴定服务。在服务方式上要新,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鉴定时间和地点要灵活。高职院校鉴定机构还要积极参与企业内部员工的考核评定, 根据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要求, 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鉴定服务。

2. 配合职业技能鉴定主管部门进行技能开发, 全方位提供技术支持

技能开发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保障, 职业分类、职业技能标准、鉴定规范及题库是开展技能鉴定的依据。高职院校应站在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 泛吸收本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装备, 将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实际工作对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相应的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和题库中去, 做好与职业技能鉴定相关的职业分类、标准制度、题库和教材开发等配套工作, 为职业技能鉴定主管部门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3. 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 提高鉴定质量, 保证证书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含金量

考评员队伍建设一是要广泛吸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职院校教师;另一方面还必须从企业、行业和生产第一线吸收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 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 组成一支以高校教师、企业技术大师、能工巧匠为骨干的专家队伍。我国实行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通过国家法律、法令或行政规章的形式, 以政府力量推行, 由政府认定和授权的机构实施的。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对于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至关重要。

4. 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书, 推动国内职业资格证书的国际化

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 具有新颖性和前瞻性, 而国内职业技能开发比较滞后, 高职院校把引进和采用国外权威机构的资格证书作为必要补充, 此举实际上是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国际化的前奏。职业技能鉴定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和质量第一的原则, 牢固树立为劳动者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发展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鉴定, 在职业技能鉴定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正:谈高职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和教学成果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5, (23) .

[2]周正宇:第三批国家职业标准颁布[J].现代企业教育, 2002, (04)

3.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意义及措施 篇三

一、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是放任自流的无序经济,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公认等级考核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我国的经济成份已由单一的国有经济逐步转化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也逐渐向合同聘用制和一岗一薪制转变。因此,推行国际通行的职业技能鉴定不仅可以推动国有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而且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加快我国劳动人才市场的发展,最终实现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性提高。

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1.提高企业职工素质

国家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实行就业准入和资格证书制度,不仅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使职工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认可,还可以极大地调动广大职工钻研技术、学习业务的积极性,对企业职工工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促进企业用工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打破传统的用工制度,实行合同聘用制,建立竞争上岗机制。推行职业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择优录用、竞争上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还有利于企业内部人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实现企业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为下岗职工和富裕人员提供了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再就业的有利条件。

3.推动企业分配制度改革

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企业建立与技术等级、技术职称相对应的岗位工资和职务津贴等新的分配体制;有利于企业将考核成绩、资格证书与工资晋级、生活福利待遇的提高联系起来,提高技术人员地位和待遇,调动广大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三、职业技能鉴定对劳动者管理的重要性

1.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是保持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每一代劳动者的生产、生活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创造性的前进。不同时代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一个人的劳动能力达不到社会职业的起码要求,社会将不会承认其劳动,他也不能获得赖以谋生的职业。也就是说,要从事社会职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资格。

2.国家之所以要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因为这是劳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有了健全的职业资格审定制度,才能使全国人民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了解本职工作应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对自己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形成全民对劳动质量重要的认识,全民劳动素质的提高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2)对各种职业有了明确的任职条件。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条件选择职业,用人单位也有切实的录用人才的标准。

只有使合格的人才进入工作岗位,才能保证社会和各项工作在应有的水平上进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设备的效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

(3)对从业者的资格有了明确的规定,就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了依据。使职业教育与培训规范化,也必将大大推动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职业技能鉴定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

1.职业技能鉴定是促进劳动者按照一定目标提高职业素质、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市场就业和引导劳动者素质提高中发挥重要作用”。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必然形成竞争就业、择优用人的机制,劳动者就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将职业资格证书视为就业的通行证已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和劳动者就业、择业的新观念。不同工种、不同层次技能的鉴定标准为人们指明了接受职业培训的方向或目标。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人们才能获得证明其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其求职、任职或自主创业的资格凭证。

2.职业技能鉴定是促进技能人才有序流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高度活跃,人员流动频繁(包括企业富余职工的流动、在岗人员的流动、劳务输出等),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其提供了技术凭证,从而使技能人才正常流动具备了“通行证”。

3.职业技能鉴定打通了劳动者岗位成才的通道,有利于形成终身学习职业技能的氛围

与目前高职学历教育终结于大专层次不同,职业技能鉴定向广大劳动者展示了技能人才成长的另一条道路:劳动者可以沿着初级、中级、高级技师的道路不断成长,使学习机会伴随人的一生并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

高职院校面向社会、瞄准市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实现了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也体现了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

1.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

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提高培养对象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许多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在与行业共同制定鉴定标准的过程中,高校还获得了大量来自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信息和行业标准与规范信息,有力地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2.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由政府与行业投资,投资规模少则一至二亿,多则十几亿。与社会一般鉴定机构相比,高职院校的鉴定机构具有资源及品牌优势,设备的数量及先进性远优于一般鉴定机构。据统计,许多学校的设备利用率不足50%。开放高职院校的资源面向社会开展技能鉴定,既可提高院校的资源利用率,又可提升人们对高职院校的认知程度。

六、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的措施

1.面向高校学生群体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动高职教学改革

积极推行职业技能鉴定,是使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接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的需要,也对高职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将技能鉴定融于高职教育之中。首先,专业教学中应导入相关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使专业教学内容包含行业或职业所需求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其次,解决学历层次与职业技能鉴定等级的对应关系问题。第三,要向专业推荐与其核心能力最贴近的职业资格证书。一个专业可能对应多个不同的职业岗位,应提供与专业核心能力紧密联系的几个工种的资格证书供学生选择。

2.面向社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劳动者

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要充分利用高新技能和先进的鉴定设施设备,开展工种新、技术含量高、鉴定层次高、社会需求量大的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倾向于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鉴定,为高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通道。在鉴定范围上,要扩大技能鉴定的覆盖面,加强新职业、新工种的技能鉴定,使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都能得到及时、客观公正的评价,还要使新生劳动力接受职业培训后都能得到相应的技能鉴定服务。在服务方式上要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鉴定时间和地点要灵活。高职院校鉴定机构还要积极参与企业内部员工的考核评定,根据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要求,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鉴定服务。

3.配合职业技能鉴定主管部门进行技能开发,全方位提供技术支持

技能开发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保障,职业分类、职业技能标准、鉴定规范及题库是开展技能鉴定的依据。高职院校应站在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广泛吸收本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装备,将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实际工作对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相应的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和题库中去,做好与职业技能鉴定相关的职业分类、标准制度、题库和教材开发等配套工作,为职业技能鉴定主管部门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4.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提高鉴定质量,保证证书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含金量

考评员队伍建设一是要广泛吸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职院校教师;另一方面还必须从企业、行业和生产第一线吸收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一支以高校教师、企业技术大师、能工巧匠为骨干的专家队伍。

我国实行的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通过国家法律、法令或行政规章的形式,以政府力量推行,由政府认定和授权的机构实施的。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对于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至关重要。

5.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书,推动国内职业资格证书的国际化

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具有新颖性和前瞻性,而国内职业技能开发比较滞后,高职院校把引进和采用国外权威机构的资格证书作为必要补充,此举实际上是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国际化的前奏。

职业技能鉴定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和质量第一的原则,牢固树立为劳动者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鉴定,在职业技能鉴定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4.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篇四

及对策建议思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起了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希望通过持续的激励和引导来激发员工潜能、稳定人才队伍,这种“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活动对于企业骨干年轻化、高学历、高成就的知识型人才队伍建设是极其必要的,但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设是项系统工程,需系统思考、统筹推进。文章对职业发展通道建設的意义、主要内容、实施要点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实现企业业绩增长和员工成长的双赢。

一、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设的意义

(一)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员工自我价值实现及能力、绩效提升在薪酬待遇中的体现是员工的刚性追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需要不断地被认可,不断地被激励。在职业发展初期,一般1—3年就应该有一次晋升的机会,但目前大多数企业实行扁平化组织架构,减少了管理层级,对应的岗位资源也相应减少,职业发展通道的层级晋升方式代替了以往的岗位晋升,有效地缓解了企业中、高级岗位数量低于员工晋升期望的矛盾。另外,员工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在不同通道间进行岗位轮换,实现员工能力和企业需求的最佳结合。

(二)“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现

市场经济环境促使企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个人技术水平的发挥以及创新精神,谁能建立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上下同欲”机制,谁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是将人力资源管理由以岗位为基点拓宽为以岗位和员工为基点,是对单纯以岗求人框架的突破,原始的以岗付薪最大的局限性是忽视了人与人的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尤其是随着管理层次的扁平化和核心资源的知识化。同一个岗位的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率和贡献度都存在差异,单纯的以岗求人,以岗付薪的方式难以满足人力资源战略的现实。通过构建多路径的职业发展通道,给员工以平台释放潜能,发挥员工在生产活动和生产要素中的主导和首要作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无为而治”。

二、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内容

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设计主要有通道序列设计、层级设定、通道层级任职资格设计、层级晋级程序设计、配套的薪酬绩效体系设计及各层级职数比例设计等内容。从国内外各大公司的经验来看,通道设计有“Y”型、“H”型、“S”型、树型等,IBM公司是H型,中车集团是Y型,中国中铁领导人员台阶式培养是S型,也有些公司是树型(即员工向上晋升的通道更加细化为多个类型)。目前,职业发展通道建设的体系及理论都已较为成熟,各企业按照自身业务发展方向、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职位设置、员工结构、人才发展规划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宜的职业发展通道体系即可。

三、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的实施要点

(一)系统化统筹设计

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既要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提供支撑,同时也需要其他模块的配套支持,从而达到互相促进、整体提升的效果。与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配套的绩效体系、薪酬体系的设计尤其重要,绩效考核结果是发展通道晋级的必选指标,是衡量员工岗位贡献的一把标尺。职业发展通道的建设必须依赖宽带化薪酬来最终实现,在岗位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能力和绩效提升的薪酬提升,实现“同岗可不同薪,不同岗也可同薪,不升职也可增薪”的差异化激励效果。

(二)基于岗位分类确定通道序列数量

职业发展通道序列是对企业所有岗位进行宏观分析和分类归纳的结果,如制造性企业,可将通道分为行政管理通道和专业通道,专业通道还可按经营特点细分为工程技术类、专业管理类、营销类、工勤类等子通道。通道序列数量不宜过多,过多会导致管理成本的提升,通道内员工数量太少也就丧失了通道建立的意义,具体设计可按不同类型岗位间的差异性、重要性和岗位数量来确定通道序列的数量,一般不宜超过8种。

(三)基于人才成长做好通道层级设计

职业发展通道层级的设计应符合人才成长模型,可按初做者、有经验者、业务骨干、核心骨干、专家、资深专家的成长路径阶段来设计层级,每一阶段可按需设计1—3层。通道的层级要能满足员工职业生涯主要时期的晋级需求(一般员工的职业生涯约为30年),虽然较多的层级能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晋级机会,激励频次也会更多,但层级过多会导致激励效果不足、减弱晋级的吸引力,需按照企业性质、市场环境、产业结构、文化氛围、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等因素综合选定。另外,通道层级的命名既要体现层级人员的能力水平差异,又需和岗位名称进行区分,避免产生误解和混淆。

(四)层级任职资格建立是关键

层级任职资格设计是职业发展通道设计的关键环节,需结合各通道的特点及岗位分析来设立,是本层级各个岗位员工能力特点的定性描述,但它又区别于岗位任职条件,可以简单理解为众多岗位任职条件、能力的提取、归类和总结。制定精简、可操作性强的层级任职标准需要协同业务部门对层级岗位进行深入地调研、研讨,除了任职年限、学历、技术资格、绩效得分等通用要求外,需提取层级岗位上取得的成果贡献、能力提升的可量化载体指标。

(五)平稳过渡,妥善解决历史问题

员工通道层级的首次评定和套入是职业发展通道建设的起始阶段,往往会对员工心理产生较大的冲击,需按照稳定、平移的原则进行。可按任职资格评定、按岗位工资平移套入通道,对不满足任职资格但已在相应岗位或工资档级的员工,岗位工资可保留但得定一个通道层级,待资格条件符合后晋升到对应层级。同时,对工作经验丰富、任职年限长的老员工,在通道初始套入中,可适当放开学历水平、技术资格等要求,各种平移过程中员工的岗位工资不宜降低,减少员工对职业发展通道的抵触情绪。

(六)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跨通道轮岗

轮岗可积累多岗位、多部门的工作经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多通道设计为员工跨通道轮岗排除了障碍。在实际操作中员工跨通道轮岗,要满足新岗位的任职条件,要尽可能地体现岗位知识技能的相关性和可迁移性,同时新岗位通道序列中的岗位层级要不高于原岗位层级。当然,跨通道轮岗要也要依赖于企业系统化的人才梯队建设和继任培养制度,保证“轮岗员工能轮出去,继任员工能接起来”,避免人员变动对业务造成影响。

(七)倡导高绩效文化,提升人力投资回报

与职业发展通道配套的宽带薪酬鼓励员工提升能力和绩效,薪酬分配时着重考量员工的实际能力强弱以及是否为企业带来较好的业绩,但也会带来薪酬成本的持续增加。在职业通道发展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高绩效文化的引导,公司经营效益的好坏才是决定员工收入增长的最终因素。干好本职工作,提升技能和劳动生产绩效,做大企业整体营收的“蛋糕”,才能增加收入。只有把职业发展通道的激励和导引作用发挥出来,对内体现在员工的能力提升,对外体现在企业的业绩增长,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发展,避免薪酬成本增长带来的挑战。

(八)晋级机制应灵活多样

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晋级程序应采取晋升制和评聘制。核心骨干以下的低层级人才应侧重成长,宜采用晋升制,晋升可不受职级的限制;核心骨干及以上的高层级人才需侧重贡献,宜采用评聘制,实行能上能下的任期管理。一般低层级员工较年轻、进取心强、职业能力提升快,需较频繁地对其能力提升进行“晋升”肯定;高层级员工多为企业核心人才或业务专家,其和企业的战略绩效达成關联度很高,任期管理的考评措施相当于建立了内部竞争的淘汰机制,保证企业高水平人才的活力和竞争力,考评不符合任职条件可降低一个通道层级。同时,应加强负面清单的降级管理,如聘期内受到党纪、行政记过以上处分的,个人原因造成较大影响的安全、质量事故的,其职业发展等级需降级或取消晋级资格。

(九)破格晋级的程序必不可少

职业发展通道的建立是基于员工全职业生涯周期的成长设计,兼顾短期激励的同时,更侧重中长期的稳定发展。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人才,常规的职业生涯通道晋级可能达不到激励和人才留存的效果,这时就需要敢于打破常规走破格晋级的通道。破格应只限于对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取得重大成绩的专业技术通道人员,可逐级申报破格,由企业职业发展通道评聘委员会或公司办公会讨论决定,需结合实际制定破格的标准和审议程序,而且要有比例限制,不能干扰正常的晋升序列。

四、结语

5.科研选题的重要意义 篇五

选题就是确定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向、研究的目标,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是每项科研工作的起点和关键。科学研究的实践表明,选题恰当与否,对科学研究工作的效果大小,成功与失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科研题目,是科研工作者对学术领域的某一问题,在理论认识和实验手段方面的概括,是经过充分的思想酝酿和实践准备之后提出来的。所以科研题目集中地体现了选题者的科学思维、理论认识和实验能力,反映了选题者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程度。科研题目是贯穿于整个研究工作中的主题思想,是指导科研工作的主线。

6.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篇六

一、当前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问题与现状

(一) 审美教育不受重视。

由于受学校发展定位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 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以专业技能教育为主, 强调学生的技能培养, 人文教育、审美教育始终未能得到重视。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 弱化技能教育就是不务正业;另一种观点认为相对技能培养来讲, 人文教育在短期内难见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不划算。毕竟学生在校时间短, 毕业离校需要掌握一门职业技能以便走上社会谋生, 学校就会压缩挤占人文课程教学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因此, 人文教育尤其是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美术、音乐长期得不到重视。实际上这里存在一个对人文教育的认识问题, 存在一个教育“程序失当”的问题, 就是大量不一定非要在未成年时期学习的知识内容安排在未成年时期去学习, 挤占了许多影响人全面素质发展的关键期。教育的本质和终极目标是什么?技能当然重要, 但是“教育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职业或技能方面的训练和获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如何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相互对待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发展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1]。一句话,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涵养人之性情, 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二) 审美教育的教材稀缺。

课程教学离不开教材建设, 目前, 有关艺术专业教学方面的教材不少, 但是涉及职业教育公共艺术课的教材不多, 尚处在研究开发阶段。现有的还不尽完善, 主要是缺乏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个性化教材。从目前美术教材来看, 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以欣赏为主。最主要的是教育部“职成司”推荐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杨琪著《名画百幅欣赏》, 其他还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美术鉴赏》。这两本教材都是个人著作, 受著者的学识、学术特长和研究范围的影响, 有明显的局限性。笔者曾使用过这两本教材, 受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 教学效果一般, 感觉教材离学生实际较远, 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不高, 实际上这两本教材更适合于更高阶段的大学教育。另一类是以“欣赏+技能”训练为主。如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的国家统一规划教材《公共艺术——美术篇》。该教材属于围绕《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新开发的教材, 主要面向中等职业教育, 使用范围广, 适应性强, 内容比较全面, 教学板块设计较为合理, 只是刚刚使用, 教学效果有待检验, 因为是统编教材, 要照顾大部分地区, 其不足之处是缺乏地域特色, 不能很好地体现各民族文化优势和工艺特点。同时, 教材内容选取也不尽合理。只注重中国画、书法和油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摄影, 对现代设计、民间美术, 以及实验、装置、数字等新兴艺术形式涉猎较少, 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体现教材的时代感。

(三) 缺少感性能力的开发培养。

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贫困户和城市困难及低收入家庭, 到职业学校就读, 学习一技之长以便将来走上社会谋生是他们的最大愿望。那么, 面对这样一群学生, 如何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和审美素养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做法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学生的感性素质培养, 导致学生在审美教育中还是侧重于作品年代、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成就、社会影响、审美价值以及在美术史上的地位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其目的还是通过“画以载道”阐明作品背后承载的社会意义。并且学生也很难有机会到博物馆、美术馆中去面对面地接受伟大艺术杰作之艺术美的熏陶, 无法去直观感受、去体会。比如欣赏历史古迹、风景名胜时,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往往是记下了一些专有名词、历史典故, 忽略了学生对美的感受, 假如他们把远方的山、眼前的树、脚下的石头和古老沧桑的建筑仔细端详一下, 这种美的感受可能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再比如美术作品欣赏, 学生不知道何处是好, 对写实类型的作品只能说出“画得真像”、“很逼真”, 对写意、抽象类型的作品则更是直呼看不懂, 实际上在这方面都是感性审美教育的失缺导致的。记得在一次学术讲座中, 有人问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如何才能学会欣赏美术作品?”邵先生回答是:“多看, 看多了就自然知道画得好不好。”如何欣赏书法?范曾先生说:“我要告诉大家一个诀窍, 这个书法好, 那个书法不好, 感觉最重要, 它给你快乐的感觉没有, 给你愉悦没有?它给了你哪种不可言说的感动?有了这个东西, 你就认为这个字是好的。”[2]两位先生无意中说出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即感性素质的培养, 而这些恰恰是职业学校审美教育中极其缺失的。

二、推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民间工艺美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

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主要是农民, 其创作完全带有自发的性质, 很少是专业艺人, 因而显得质朴、率真, 没有任何拘泥与做作, 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特色, 体现着世代相传的文化积淀, 比如剪纸、木板年画、织绣、传统壁画、泥塑等, 从中可以窥见人民大众的审美心态, 也能体察到民族的精神所在,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艺术, 洋溢着乐观的生活态度, 美好的理想追求, 从材料、工艺、技巧、制作过程到夸张、象征、拟人等艺术手段的运用, 独特的色彩观念, 富有寓意的符号化特征, 美妙的装饰图案,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 特别是那无与伦比的表现技巧展示出来的创造之美、技艺之美, 体现着乡土文明中手工艺人的生命情感与崇高行为, 无疑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具有多重意义。

(二) 民间工艺美术更贴近职业学校学生审美教育的实际。

民间工艺美术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 从职业技能教育的层面上讲, 民间工艺美术的手工技艺有助于学生形成朴素、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 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才能, 形成直观感受、动作思维, 养成认真操作的习惯, 以及提高熟悉并运用各种材料的组装和表现力, 这与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并无二致。职业学校学生接受专业技能教育, 就是要锻炼一双灵巧的双手, 清晰的程序思维, 准确无误的操控能力, 锻炼协调功能与形式统一的的本领, 更重要的是通过手工制作来启发创造性的思维, 从而开掘出对传统工艺之美的领悟能力。因此, 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教育, 既是一种审美教育, 又是一种技能教育, 特别是这种建立在手工艺基础上的独立、分工、合作、标准有利于将集体智慧下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很好地保留下来, 也体现了现代工业发展的特点, 是职业教育最为生动的实践形式, 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也最为接近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三) 有助于增强职业学校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民族传统文化一般来说分为三个层面, 即上层、中层和下层, 在艺术上也大体如此。作为下层文化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历史上是相对于宫廷美术、官造工艺而独立存在的, 它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中世代相传的产物, 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 古代的宫廷美术和文人美术都是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发展而来, 整个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背后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民间美术的影子。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它是形成整个民族文化的基础,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是民族群体的灵魂, 是中华传统文化记忆的密码。特别是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 “在发挥其实用功能的同时, 以其传统的、反映着民众趣味和价值观的造型样式, 与民众共同创造着平凡有乐趣的生活, 同时也在不断地创造和丰富、完善着丰厚的民间文化传统, 让人不能忽视。”[3]但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和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传统民间美术生态土壤正在加剧流失, 文化生态链条正在加剧断裂, 有的甚至已经无法修复弥补。因此在职业学校推进民间工艺美术教育,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而且能通过审美教育来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推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审美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 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2013年4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 明确规定:“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4]《大纲》还对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和要求、教学实施进行了说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用文件形式把公共艺术课程上升为学生必修课对职业学校来讲还是第一次。2013年5月15日, 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工作的意见》, 对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工作措施及组织保障等进行了明确。其中有两点说明意义重大, “一是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 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的基本要求。二是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服务民族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5]有了决定性的基础指导文件, 长期不受重视、松散不统一的公共文化艺术课就有了“硬杠杠”, 课程建设也有了依据。

(二) 抓好教材编写工作。

一是鼓励优秀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参与, 特别是一些优秀民间艺人、技艺大师, 他们所从事的创造活动, 技术复杂, 技巧高超, 是在长年累月的实践和积累中获得的, 也曾经得到师傅、年长者手把手的传授指点, 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最好代言人, 请他们参与, 可以保证教材编写基础更广泛、更有针对性, 更加科学合理, 也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实际上, 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 》中, 在建立职业教育保障体系方面明确要求“传承民族文化工艺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统的优良传统”[6]。二是教材开发要有多样性。全国各地职业教育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情况、生活习俗也有较大不同, 发展较好的学校也都是行业特色、专业特色、文化特色鲜明的学校。如果用一本教材在全国通用显然是不行的, 不符合实际, 一来不能满足所有学校的教学需要, 即使用了, 对有的学校来说可能会造成“水土不服”;二来各地区存在文化差异,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 发挥不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实际上是在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与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愿景背道而驰。因此, 教材的编写要在尊重教育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调整, 开发出兼具多样性、灵活性和实效性的地方教材作为补充。既有国家规划教材领衔, 又有各省地方教材补充, 形成内外有别、多样互补、特色鲜明、多元统一的立体化美术教材体系。三是教材编写要贴近实际, 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中国地域辽阔, 自然人文景观差异明显, 各地虽然经济发展有差距, 但在文化上都各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全国各地, 几乎每个省份都有大量的文化标志品种, 美术教学资源十分丰富, 都能够开发自己的特色美术教材。就民间美术来讲, 代表性的有年画、刺绣、泥塑、剪纸、玉雕等, 在传统手工艺方面, 有陶瓷、漆艺、蜡染、编结、蓝印花布、云锦、皮影、香包等;各民族还有一些技艺具有文化“活化石”价值, 比如“苗绣”、“大理白族扎染”、“海南黎族织锦艺术”、“土家族织锦”等。而且每种优秀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艺都有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师传承人, 丰富的美术资源和美术教育资源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极大方便, 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把各个领域的专家组织起来, 统筹规划编写教材, 实现优势互补, 可以综合起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编写, 形成系列教材, 最大限度地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和民间美术成就。此项工作意义深远, 如果能做好, 是对职业教育的重大贡献, 功莫大焉。

(三) 加强师资培养。

目前, 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师资还是比较缺乏的, 因为审美教育长期不受重视, 美术师资建设一直停留在低水平阶段, 有的职业学校在校生几千人, 只有1个美术教师。随着国家对职业学校美育的重视, 各个学校也会从不同渠道积极引进教师, 师资紧张状况有所改善, 但是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 还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 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基本技能决定了教学水平, 现有的艺术类教师基本都是从高校艺术专业毕业, 优点是理论素养比较全面, 基本技能比较扎实, 不足是缺乏对民间美术的理论认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为此, 可以组织教师轮番到专门的院校去培训学习, 也可以定期安排到工艺大师工作室去实践锻炼。目前,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传承民间工艺美术方面做得比较好, 是学习提高的理想之地, 可以利用国家级、省级培训项目开展培训。如果学校条件允许, 最好安排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各民族地区去考察, 以开阔视野, 切身感受体验民间的古老技艺, 搜集整理第一手民间美术教学资料,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发展能力。

(四) 保证规定课时开齐开足。

作为审美教育的最主要课程, 目前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学时还是偏少, 按教育部教学大纲规定, 总共72学时, 其中美术36学时, 基础模块只有18学时, 课时少, 教学内容多, 教学质量能否得到到保证还是个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由于受其它专业课程影响, 音乐和美术分在上、下两个学期进行,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班级都能开课, 学生学了音乐就学不了美术, 而且, 尤其能够体现职业教育手工传承特色的内容都安排在拓展模块。因此,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怎样保证教学质量, 设计出更为合理的教学内容应是教材开发部门和编写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四、结语

审美教育是职业学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尤其是学生时代的审美教育对人一生的审美品位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学校对学生加强审美教育, 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内涵及水平, 有利于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我国民间美术博大精深, 多彩多姿, 大力推进优秀民间工艺美术融入职业学校审美教育, 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对于传承、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手工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1]李泽厚.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页

2[2]范曾.国学开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4.369页

3[3]徐艺乙.民间美术的当下与未来[J].美术观察, 2014 (10)

4[4]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se/moe/moe, 2013-03-02

5[5]教育部, 文化部, 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se/moe, 2013-05-15

7.心理辅导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篇七

关键词:心理辅导;职业教育;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信息交流的日益便捷以及多元文化的渗透,常规的思想品德工作在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开始捉襟见肘,而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还没有引起学校和家长的普通重视,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我们应尽快改变这种局面,让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目前,家长和学生普遍以考上大学为主要目标,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是最好的出路。而选择上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因为个人的成绩不理想,无法继续高中教育或者是本科院校的教育,才会进入到职业学校学习。所以,职业院校的学生的成绩偏低,在接受义务教育或者高中教育阶段是班级学习成绩排中下等的学生。因此,在学习上,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一种自卑心理。他们对自己的智商、学习效率、学习方法等十分没有信心,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

2.学生个性强烈,以自我为中心。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会比较宠爱甚至溺爱,这种现象导致了当代学生的个性强烈,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服从教师和家长的管教。学生个性过于强烈,不利于今后的长远发展。

3.心理孤独,情感脆弱。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般正处于16岁到22岁之间,这一时期的学生正是身心逐渐成熟的发展时期,也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应该在集体环境中学会与人沟通、热爱集体。但是由于学生的个性过于强烈,不愿意与他人主动交流,同时随着网络和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玩游戏、上网等事情中,慢慢得与身边的人越来越疏远。久而久之,与同学和师长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导致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灵孤独的现象,学生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长时间导致心理孤僻。这也是学生患忧郁症、自闭症的重要原因。

4.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非常弱。正所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挫折等不如意的事情,但是面对不好的事情,只要能够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就能够解决问题。但是,当代职业学校的学生在生活上和心理上过分依赖父母,面对困难时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非常差,往往一点小小的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出现自杀的现象。学生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一方面会影响学生的自我个性品质的正确发展,另一方面会影响学生正确处理问题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这将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成长。因此,解决当前职业院校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脆弱的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心理辅导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心理辅导对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最直接、有效的帮助。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多,且普遍性比较强,这些心理问题会严重困扰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因此,面对如此且复杂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首先,心理辅导能够直接通过学生已经存在或产生的问题找到心理问题的根源,只有找到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我们才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节。比如由于学生的个性蔽塞,产生心理孤独的问题,那么教师需要有目的性地进行语言疏导和行为暗示,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样会促使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得到最直接的解决。

2.心理辅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前学生面对学习、就业等事情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面对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和就业压力,学生的精力会比较分散,同时面对快节奏的生活速度,很多学生会产生焦虑感,这些情绪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造成学习效率不高。如果学校通过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这样将会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的症状,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一心投入到学习当中,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性格和品德。由于学生特有的生活环境,造成当前学生的性格比较极端或者是品德不高。目前,学生不给老人让座、说脏话、没礼貌等现象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家长的骄纵、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精神品格的培养等。这种不健康的性格和品格不利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心理辅导发现学生的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的性格和品德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4.心理辅导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和家长不可能时时陪伴在学生身边,帮学生辨别是非,调节情绪和心态。因此,在职业教育中,要通过心理辅导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的方法,只有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正确地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在今后的工作中,只有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正确处理好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事情。

三、职业教育中进行心理辅导应注意的问题

1.进行心理辅导应该注意方法的选择。由于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和个性都不同,在面对教师的心理疏导时,学生会很容易产生排斥或者敏感的态度,这时如果教师选择的方法不当,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心理辅导非常重要。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个性发展比较强烈,教师更应该注意方法的选择。所以,教师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不能采用生硬、直接的方式,尽量进行心理暗示或者是疏导的方式,才能起到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才能将心理辅导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发挥到最大。

2.心理辅导应该是全方位的。一个学生之所以产生某种心理问题,绝对不是因为一个单独的原因,而是由多种因素长期影响而产生的。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必须要从多角度进行,这样形成一个立体的、交叉的心理辅导环境,才能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彻底的解决。职业院校实行心理辅导教育的过程中,心理教师和家长应该进行积极的沟通,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接触或者受到影响的人和事出发,进行及时的沟通和配合,才能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彻底解决。

总之,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自身成长环境、个性因素和教育方法不当而造成了厌学、交流障碍等诸多心理问题,影响实践教学的开展。所以,职业院校不仅应该正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要结合职业院校办学目标,剖析学生心理症结。尤其要做到鼓励学生正视现实、勇于实践、精诚合作;辅导学生在挫折中放下包袱、走出心理阴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开拓思维、敢于创新;还要善于营造诚信、和谐的实践教学氛围,培养合格的企业后备人才。同时,职业院校是我国未来企业应用型、管理型人才成长的摇篮,他们的技术水平、组织能力和道德素养将与日后我国企业的运作息息相关。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与关键环节,但是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如今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着众多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开展。所以,在实践教育中巧妙地运用心理指导法,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郵电出版社,2004:243.

[2]晏清才.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95-112.

[3]倪卫东.高职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6.

上一篇:日语教学反思下一篇:美丽的清明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