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控风险评估制度

2024-09-17

学校内控风险评估制度(精选8篇)

1.学校内控风险评估制度 篇一

风险管理、内控制度 在国企预防腐败中的作用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命题。党的建设科学化首先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通过加强内控控制,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和经验,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重要方面,有效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和预防国企人员腐败,是当前务必切实抓紧抓好的战略任务。

一、国有企业腐败案件的基本情况分析

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在监管方面客观存在的缺失,国有企业反腐败工作意义重大。根据有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国企人员违纪违法案件具有四个明显特点:一是从腐败案件发生领域看,主要集中在招标采购、工程建设、土地转让等环节。二是从腐败案件的性质看,贪污受贿案件所占比例最大,且有从单人违纪违法作案向多人勾结共同作案,“窝案”、“串案”现象逐渐增多的趋势。三是从涉案人员的身份看,过去企业负责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案件

相对较多,而近年来有向低层级、低职级人员发展的趋势。四是从涉案人员的年龄看,国有企业曾有一段时间存在“59”现象,而近年来呈现出逐步向低龄化转移的趋势。这表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有企业预防腐败的主要对象应当是,具体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层企业中直接从事经济工作、年富力强的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

二、风险管理对深化国有企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指出,要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排查廉政风险,健全内控机制,构筑制度防线,形成以积极防范为核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的科学防控机制。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在有关中央企业调研时明确指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体推进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把惩防体系植于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之内、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之中,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对于如何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风险管理在预防国企人员腐败中的运用

预防国企人员腐败的目标,就是使企业有关人员不以身试法,至少是要把腐败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经济学所说的风险管理,是指在一个肯定存在风险的环境里如何把风险减 2

至最低的管控过程,其中包括对风险的评估、量度、防范和应对。就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基本属性而言,积极探索在国有企业运用经济学的风险管理方法,来最大限度地预防腐败案件的发生,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通过全面收集和分析风险信息,最大限度查找腐败风险,提高企业人员风险意识、自律意识

按照风险管理要求,腐败风险收集应具有全面性、系统性、超前性,覆盖企业多层面、多领域、多环节,考虑企业当前存在和未来可能发生的腐败风险,避免腐败风险问题遗漏,为全面风险识别奠定基础。企业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收集补充企业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廉洁档案、重点业务流程执行状态和结果等方面的信息数据。还可依据企业信访举报中反映的情况,效能监察、巡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腐败风险与其他各类风险的具体表现和发生条件,为后续的系统治理提供重要依据。风险信息收集过程是提高企业全体人员风险意识、自律意识的过程,通过思想引导、行为规范和营造氛围,进一步形成企业领导人员廉洁经营、全体职工共担风险的企业风气和企业文化,夯实体系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通过定期开展风险识别,认真分析企业各层面、各职能部门、存在的腐败风险,明确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建立预测机制

既全面推进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又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大治理力度,是搞好预防国企人员腐败工作的关键,也是确保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方面。充分有效地利用风险信息收集和分析成果,建立企业廉洁风险信息平台和分析机制,定期开展腐败风险识别,增加廉洁风险预测功能。在具体操作中,要尽可能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多方位、多角度分析确定高风险目标和监控节点,特别在企业各层面、各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范围内,重点围绕投资决策、产权交易、资本运营、财务管理、经营采购、工程招投标、重要项目管理、劳务管理、用人管理以及资产经营项目监管等,然后通过定期审查关键业务的工作流程及其受监控状态,逐步骤、逐环节进行诊断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漏洞、缺陷,客观研判可能出现的廉洁风险并预测其风险等级。这就把治理腐败、风险防范和企业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体系建设根植于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中,贯穿于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

(三)通过科学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腐败风险等级,限制权力运行,健全预防机制

市场经济对效率和应变的推崇,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和具体经办人员必须获得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而有效预防企业人员在自由裁量中可能出现的廉洁风险,就必须通过优化制度设计对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制和制衡,最大限度地消除权力寻租的时机和空间,实现权力与责任挂钩、责任与利益脱钩,4

从而有效预防对权力的操纵、滥用和误用。在具体操作中,要根据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概率和程度,不断优化完善重点领域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监督机制,通过风险评估,把对重大腐败风险的治理作为体系建设重点任务,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规范和制约权力为核心、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依据风险评估标准,分析确定腐败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影响程度的大小,确定风险级别和治理规划,进而明确相应管理层次和工作力度,既有战略性思考,又提出具体要求,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体系建设。在企业内部着力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预防机制。

(四)通过制定风险防范应对措施,推行风险提示,完善预警机制

依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充分发挥制度的保证作用,这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出现风险的迹象或苗头时,是否有一套可靠的预警机制,及时给出风险提示,让监管部门有机会采取措施阻止风险的出现或蔓延。而形成预警机制的关键,就是要在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监事会、审计机构和厂务公开等现有监督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借助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技术优势,最大限度地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建立一套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有效协同的全方位监督体系,使权力的运行始终处在严密的监督控制之下。

(五)通过风险管理考核评价,构筑责任防线、组织防线和制度防线,及时制止风险,提高处臵能力

处臵风险的能力、水平和效果,是对企业风险预测、预防和预警机制的支撑、保障和检验,是能否有效制止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预防腐败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处臵的重点在于采取的措施是否具有及时性和威慑力。在具体操作中,要高度重视风险预警的快速反应,对于预警系统给出的风险提示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由上级监管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制止纠正,把企业的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作为抵御腐败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具体负责各自职能管理和业务范围内腐败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措施的制订落实。纪检监察部门为主、风险管理部门配合共同作为第二道防线,负责牵头组织开展预防腐败专项风险评估、督促各部门和业务单位制订落实预防腐败风险各项措施,并在有关具体工作上发挥沟通协调和技术支持的作用。审计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对各部门和业务单位开展预防腐败风险专项管理工作的情况和效果,进行审计监督评价。通过上述工作,落实国有企业惩防体系建设领导体制和责任体系,形成党委(党组)统一领导、行政领导齐抓共管、纪检部门组织协调、其他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各级各方面共同参与的体制和机制。

四、开展风险管理,构建企业内部惩防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和经验,推进国有企业惩防体系建设,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又需要积极创新的工作。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具有国有企业特色的惩防体系为目标,遵循规律、大胆创造,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为国有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在实践中,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体系建设必须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相统一。惩防体系与风险防范体系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根本目的和作用一致,两者都是服务于企业经营发展总体目标,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中心工作开展,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工作总体要求相同,两者都要求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发挥体系建设的综合效应,发挥体系建设各要素之间的有机互动效应;工作重点内容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强调加强制度建设等。同时,腐败风险管理作为惩防体系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共同的专项工作,需要与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同步部署、协同推进,这对统筹处理好两个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两个体系建设中,要注意两个体系建设的协同推进,避免互不衔接、各自推进,造成工作上的重复甚至矛盾,又要注意保持两个体系建设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兼顾各体系建设的特殊要求,避免以一个体系建设削弱甚至取代另一个体系建设,真正做到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与惩防体系建设相统一。

第二,体系建设必须落实重点环节的防控责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应相互协调。要认真研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紧紧抓住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落实责任搞好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和预防腐败工作。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目标责任机制,明确各重点环节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落实责任的方式可以是签订责任书、承诺书或业绩目标考核评价。比如,可由国资监管部门与企业党政负责人,企业与所属单位、内设机构、关键岗位人员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企业各级领导人员再对自己管辖的部门、流程及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谁负责、谁检查、谁发现、谁报告,谁漏查、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自上而下的风险监控网络,使违规违纪违法苗头能够早发现、早预防、早处臵。

要达到运用风险管控手段预防国企腐败的目的,必须将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和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视作一个整体系统,通过更新企业管理理念和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加快建立一套具备“评估、限制、提示、制止”功能的运行机制,加强风险和腐败的预测、预防、预警和处臵能力,实现国企人员廉洁从业风险的综合防控。

2010年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的一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一年,国企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反腐倡廉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把反腐倡廉建 8

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新的成效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010 9

财务管理部 年11月

2.学校内控风险评估制度 篇二

(一) 内部环境基础薄弱

当前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 往往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内控牵制阶段, 简单地认为内控就是内部控制以及监督, 有的甚至认为加强内部控制就是要增加管理人员, 对于内控的的概念以及方法并没有清晰地理解。而企业当中, 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 仍未真正意识到内控的真实意义。企业虽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但都是形同虚设, 很多时候, 企业员工仅仅但把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看作是一本手册、一类文件以及一种制度, 缺乏真正的实施。

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 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负责的事, 和其他部门人关系不大, 很多人内部控制不重视。许多财务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表现出较大的随机性。 (1) 不重视货币的时间价值, 信用销售流动性差。对应收账款的金额, 账期、坏账准备等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往往造成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 如果资金恶化, 企业难以支持。 (2) 资产管理混乱, 资产外借、遗失、捐赠不按规定处理, 有公物私用等现象。

(二) 企业内部沟通和监督不力

1. 内部沟通不顺畅

近几年, 中小企业发展突飞猛进。但是, 企业内部沟通不畅这一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该企业同样存在。对比大型企业而言, 中小企业规模小, 层级少, 沟通理应更直接、快速。然而, 当前很多企业员工平均素质低, 处理问题能力低, 导致沟通不畅。

同时, 取得有效信息的关键在于沟通。然而, 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良好的信息系统的支持是有效信息的关键, 信息处理和使用的能力决定了企业沟通的时效性。所以, 好的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 而且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内控是企业进行自检、约束、以及规范公司内部业务活动的一个系统。系统的监督机制能够系统的有效运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内部监督对企业内控的实施状况进行检查、评价, 从而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 并能够及时给出意见。但很多时候, 企业出于对成本的考虑, 多数都没有建立长久、有效的监督体系。

(三)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健全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必须贯穿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而当前必须创建一个从规划, 实施控制和监督的整体框架。然而, 企业只重视内部控制的发展, 没有具体监督实施的具体情况, 有没有什么区别, 根据计划执行相关调整。

1. 内控实施缺乏有效性

即使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多么完美, 但如果实际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 如果不受监督或难以实施, 从而在一个系统中不遵守的情况, 势必大大削弱了内部控制功能, 从而扭曲的内部控制系统既定的目标, 难以并发挥作用, 更不用说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

2. 内部控制管理效率低

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 凭经验办事。企业缺乏完整的系统管理制度来指导员工如何行动, 往往依靠经验办事, 其内部管理极不规范。大部分中小企业存在内部控制, 但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全面, 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 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 制度的设计也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上, 参与内控管理的也仅仅是财务人员。

此外, 管理者由于受到管理水平限制, 对内控制度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无法真正认识到内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管理上容易混乱。所以,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 人才短缺、素质有限正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加强该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

(一) 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决定一个组织的氛围, 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基础, 直接影响单位的内部控制实施和执法, 以及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总体战略目标。因此, 企业应将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环境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具体而言, 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强管理者的素质和内部控制的意识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意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管理质量, 他们平时的举动这将影响实施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益;虽然内部控制和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是分不开的, 但其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显得更为重要。因此, 只有提高管理者的质量和内部控制意识, 才能从根本上确保该企业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

2. 健全企业的治理结构

在治理结构方面, 可以将决策机构, 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 并使三者相互制约, 以减少交叉任职的高级管理人员,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加强员工团结, 逐步建立一个民主、透明的决策程序以及严格、高效的管理制度, 健全监督机制。要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必须梳理企业的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例如资产的采购业务可能需要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共同分工完成, 相互监督。

3. 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

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更好地实施内部控制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应重点关注关键岗位的人员, 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技能培训, 招聘环节严格把关, 以确保员工的整体质量水平。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考核, 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各项制度灌输到全员中, 提高员工的认识。例如笔者所在单位就根据业务的特点, 制定了应收账款的考核方案, 财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会根据方案奖励和处罚相关人员。在实施方案后, 单位的应收账款的回款时间、欠收比例大大降低。

(二)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有其自身的科学依据, 因此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对于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问题, 应着眼于建立一个财政和管理相分离的内部机制。从内部控制结构的角度和企业内部的职能分工的角度看, 要使其内部机制设置更为合理, 职能更加明确, 确保经济活动都按照科学程序进行。此外, 还要特别关注销售及应收款, 成本和费用控制系统等方面, 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实施员工考核机制。例如笔者单位通过以前年度的业务数据和发展的需要, 按预算管理的办法, 将业务收入、变动成本费用率、项目费用、利润指标等各项指标做为考核目标, 来保证了业务能按科学合理的规律持续发展。

三、结论

作为深化企业改革,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是不可或缺的。然而, 企业内部控制能力在短期内是很难得到加强的, 并且也不是企业单靠自身就能做到的。当前企业内部控制仍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提出了若干建议, 希望能对该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改善有所帮助, 更希望我国的中小企业在平时的管理中能够不断总结, 逐步完善和解决问题, 来不断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志勇.安然公司破产的原因及启示[D].电子科技大学, 2002.

[2]张龙平, 陈作习, 宋浩.美国内部控制审计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 2009, (2) .

[3]孟焰, 张军.萨班斯法案404条款执行效果及借鉴[J].审计研究, 2010, (3) .

3.学校内控风险评估制度 篇三

关键词:银行 ;财务制度; 内部管理; 创新突破

一、银行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认识

宏观上看,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决定者。内部控制制度具有银行财务部门的报告程序、会计核算以及监督审核的多种职能,在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内占据重要地位。据调查,我国大部分中小银行缺乏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导致财务信息不对称、内部控制失效及权力过度的集中等现象,给银行造成严重的干扰。

目前,我国很多民营银行以及中小型银行均停留在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上,据调查,财务部门大部分工作人员认为银行的资金根本不存在什么风险,这充分说明了财务人员没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加上财务部门政策缺乏科学性、财政资金结构管理不合理以及财政内部财政关系不融洽,均是造成银行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等。

二、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对财务风险管理的作用

财务风险主要是指银行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的财务活动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银行亏损的可能。造成银行风险的因素主要是客观因素与人为因素等。银行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及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经济发展,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风险意识十分重要。

强化银行高层主管的风险意识。银行高管是银行的管理者,必须具有较强的财务风险意识,并进行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文化知识传递,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经营管理者的风险意识。银行内部的经营层必须具备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方式,以此提高银行经营者工作运营的管理能力,同时增强银行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为银行财务管理正常进行提供良好的保证。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财务风险管理工具。银行风险管理工具的合理应用要求银行内部控制必须加强银行制度、工作人员以及工作流程等方面的管理和规范,促使银行内部控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银行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控制银行分部的管理。银行利用内部控制对分部的财务信息、资金管理以及财务分配等方面进行规范,减少银行财务风险的发生。

强化银行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银行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一个银行内部的领导者,财务人员工作能力的高低对银行的发展、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来加强银行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确保银行能够持久的运营下去,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银行内部控制如何有效科学的设置

银行内部控制主要通过对现金流量编制预算、现金流通数量来了解银行的资金输出量的,或者通过筹集资金,资金回收等一系列资金活动来实现银行内部控制对银行内部的资金流通、资金使用的决策以及执行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规范的,确保银行内部财务部门的资金能够进行安全流通。此外,还需加强银行的成本目标的管理,并对资金量预算等多方面对银行进行银行内部控制,运用预算执行的情况发现银行内部控制与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之间的区别,进行分析制定相应解决措施,以确保银行财务全面预算的严格性。

银行内部控制机制逐渐完善。银行均是存在于某种特定的控制环境内,因此,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有利于银行的发展。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的科学化管理体系控制体系,用来优化银行目标管理与银行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是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持续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

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工具多样化。目前,部分银行均是通过内部控制来规范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工具使用,比如,某些民营银行在贸易中产生大量支付资金,为了避免对银行造成一定的资金损失,可采取分期付款来降低银行财务风险。

四、加强银行内部审计的有效策略和重大意义

银行财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内部审计工作的力量。因此,如何使审计工作在银行财务管理中发挥作用,是我们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将内部审计写入企业文化,使其具备一定高度。银行内部审计是银行内部的一种经济监督方式,具有积极可行的现实价值,职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银行内部应当将内部审计制度落实在企业文化之中,使其具备一定高度,在银行发展过程中发挥出总括性的指导作用。这样,银行的工作人员就会对审计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努力执行好各项内部审计制度,大力配合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可以采取召集讨论会或个别谈话的方式,分析当前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形势,使工作人员发表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看法和意见,以便及时改变思路,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落实。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确保审计工作良性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不是一项单纯的机械性的工作,其融合了很多领域的技能,比如财务、会计、职业道德理论、法律、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沟通、管理、组织能力等。因此,如今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储备,以顺利应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准。

在实际工作中,银行可以也可适时组织培训,对更新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用知识武装本领,用知识指导业务。同时,应当定期组织内审人员观看相关廉政教育片,时刻警醒他们要廉洁自律,对自身的工作树立责任心,公正感。

呼吁对内部审计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为银行财务管理亮起绿灯。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制定更加具体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以增强银行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银行也应当着重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蓝本,建立健全更为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外部保护,银行规章制度为内部保护的局面,使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在双重保护下全面铺开,使其更好的为银行财务管理工作服务。

在实际工作中,银行有必要号召内审人员着重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因为,内审工作总是与法律责任挂钩,违反审计原则和制度,必然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积累运用科学可行的工作方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出发点是强化内部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以便平衡各项财务收支工作,落脚点则是努力完成银行社会效益目标和经济效益目标。因此,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对于内部审计来说,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内审人员一定要秉承“科学良好的方法,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捷径”的观念,在工作中善于摸索和总结经验,在利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后,往往会事半功倍。另外,银行在管理层面可以建立沟通机制,鼓励员工及时与领导沟通交流,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汇报给领导,实现及时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加强银行业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审计制度是很有必要,银行必须清醒地看到内部控制度以及财务风险控制在银行发展过程中的现实价值。因此,银行应该在实践中积极寻找加强我国银行化解金融风险和内部审计的策略和方法,使其更好地为服务于银行财务管理,使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都能够畅通无阻的实现。

4.学校内控评价和监督制度 篇四

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制度为了自我完善内控体系,及时发现学校内部控制缺陷,提出和实施改进方案。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涵盖学校各种业务和事项。

(二)重要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三)客观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准确地揭示教学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四)以风险为导向的原则。评价工作应当以风险为导向,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学校内部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需要评价的重点业务单元、重要业务领域和重要流程环节。

(五)及时性原则。评价工作应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当教学管理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进行重新评价。

2、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的内容

内部控制评价应紧紧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进行,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3、职责与权限

内控审计人员应具备与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相适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学校行政负责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以及对校园内部控制的审计,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情况,审议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及其他相关事宜的等。

各部门负责组织本部门的内控自查、测试和评价工作,对发现的设计和运行缺陷提出整改方案及具体整改计划,积极整改。配合审计部门及外部审计师开展学校层面的内控评价工作。

4、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一)审计部门按照评价指引及本制度的要求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并汇总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编报评价报告初稿。

(二)审计部门对评价报告初稿进行复核,并经审计部门负责人复核后形成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上报学校学校行政审阅。

(三)学校学校行政召开会议,审议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形成学校行政决议。

5.关于加强审计风险内控制度的思考 篇五

就外部控制制度而言,即通过制订、完善与注册会计师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等措施来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注册会计师有从事的审计业务即对合计会计报表的审计过程来实现。一般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由于审计风险始终贯穿其中,因此,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必须控制审计的三个阶段。

一、审计准备阶段审计风险的控制

审慎选择被审单位,选择一个好被审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或部分降低审计风险。在决定承办审计事项后,为了做好审计计划工作,注册会计师应充分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业务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以便弄清楚对会计报表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交易及惯例。认真调查了解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对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评价时,首先要调查了解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做好记录;其次,要对被审单位的内控制度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证实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效果;第三,要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强弱程度进行评价,即评价被审单位的控制风险水平的高低。

若内控制度执行得好的被审单位,相应的控制风险也较低,反之亦然。了解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实施情况,可以确定在内控制薄弱的领域扩展审计程序,以便在实质性测试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降低审计风险。与业务委托人签订明确的审计业务约定书,并取得其管理当局声明书。审计业务约定书具有法律效力,它是确定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文件。它规定了所执行业务的性质、审计对象、双方的责任即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等事项。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声明书是一份表明其对所提供的会计报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并对审计工作不加以限制的书面证明,这对减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实施阶段审计风险控制

根据审计计划确定的范围、重点、步骤和方法等,进行取证、评价,借以形成审计结论,这是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环节。它是审计全过程的中间不可缺少的步骤,其主要工作应包括: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和遵守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对会计报表项目的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根据其测试结果进行评价、鉴定。在这一阶段中,注册会计师不可能把全部的错误事项都审计出来,所以审计风险总是存在的,

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自己应严格遵循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时刻保持慎重的警惕,尽量降低审计风险。

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对于接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大量产品 销售收入应执行有关的审计程序;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一段时间的有关业务的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公司的经营突然与一贯方式不同(可能有其实际上的需要,企业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注册会计师必须谨防经营者借改变经营方式创造虚假的利润;对于收益的确认必须注意有无其他附带条件存在;对于不寻常或不合常规的交易,应保持谨慎态度,只凭合同上的法律文字或条款是不够的,注册会计师需凭其敏锐的专业嗅觉,对于合同条款加以认真仔细查核。对于合同上未列示的可能附带的约定,应保持高度警觉。

在注册会计师注意到表明可能存在违法行为的迹象时,他应获取对这种行为及其产生环境的了解,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评价它对财务报表的可能影响。在进行这种评价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1)潜在的财务后果。如罚款、刑事处罚、被没收财务的损失、强制停业及诉讼等;(2)是否要求揭示潜在的财务后果;(3)潜在的财务后果是否严重,以致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产生了影响。此外,注册会计师在发展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存在重大缺陷时,应将他的发现记录工作底稿中(包括取得记录底稿和文件的副本),并与管理部门交换意见。甚至,在认为必要时,应向管理当局出具管理建议书。

三、审计终结阶段审计风险控制

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是审计的终结阶段,即审计的最后阶段。因为会计师事务所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审计质量是会计师事务所整体工作的生命线。如果一个会计师事务所质量不严,很有可能因某一个或一个部门的原因导致整个会计师事务所遭受灭顶之灾。所以,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成后,在签发审计报告前,通过一定的程序、经过多层次的复核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可以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可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另外,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还应与客户交换意见、进行沟通,使双方达成共识,减少矛盾的发生。

四、审计风险控制还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一)注重重要性问题。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必须慎重考虑的两个问题,对不影响会计报表客观、真实的次要事项,可以适当忽略。注册会计师必须将重要性重化后运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合理解决好它们之间的矛盾,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

(二)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所造成的损失。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办理职业保险。

(三)聘请法律顾问。会计师事务所应聘请熟悉相关法规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担当其法律顾问。

6.学校内控风险评估制度 篇六

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管理,严肃工作纪律,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职责,实现义务教育经费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各项改革政策落实到位。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一条本制度所指中小学校,是指全区范围内公办中、小学校(含普通小学,普通初中)。非义务教育学校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各中小学校要严格遵守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标准。在安排各项支出时,要坚持“厉行节约、量力而行、留有余地”的原则。

第三条学校财务活动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校长是本校财务管理第一责任人,校长为财务支出票据审批人,每项财务支出原始单据要有事由、经办人、证明人,手续健全后校长方能审批,每张支出票据需经理财小组审核签章后方能入账。

第四条单位审批人要熟悉国家有关财经制度,掌握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规定和单位预算安排情况。单位报账员必须熟悉财务管理业务,熟悉国家法律、法规,本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及预算安排情况,掌握本单位财务报销、审批权限等规定,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

第五条区教育局计财科设立支出审核会计岗位,负责各学校支出票据的审核工作,审核无误后方可到区财政支付中心报账。审核中,区教育局计财科对报销手续不完整、附件不齐的票据应作退回处理,待补齐手续后再审核;

对不按规定科目列支的项目立即进行调整;

对严重超预算指标的项目和不符合法规、不真实的票据不予审核。

第六条学校的一切收入、支出必须全部纳入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按照上级部门批复的支出项目和规定的标准执行,一般情况下不予调整。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将实际执行数据与预算对比,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时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算的合理执行。

第七条学校所有预算外收入一律缴入区财政预算外收入账户,不得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

第八条加强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建设。财务人员要公示收费的项目、标准、范围、依据和实际执行情况;

定期公示财务收支情况;

公示教职工、家长和社会反映的有关经费方面热点问题的整改结果;

逐步完善学校的预算、决算的公示。建立以群众代表为主要成员的民主理财小组,监督学校财务收支预算、决算和执行情况;

定期对财务收支票据进行审核;

每学期末在教师会议上做民主理财工作报告。

第九条对违规违纪问题按财经法规、制度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7.学校内控风险评估制度 篇七

一、完善企业内控制度以及防范企业风险的意义

企业内控融入到企业经营过程中, 小到人员的报销制度、大到企业内部损耗计划, 企业内控会涉及企业运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范围比较广, 不仅涉及到企业的财务运行、职工管理, 还牵扯到董事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因此, 不断完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 对企业内控管理实行实时监控, 对存在的隐患问题防微杜渐, 逐渐提高企业内控制度的管理水平, 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国药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 它关系老百姓的身体健康问题和民系本根, 因此, 它要比其他企业更加注意对企业风险的防范。因此, 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 提升企业内部风控管理水平, 是每一个国药企业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和工作导向。

从内控管理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意义来讲, 企业以努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营业利润为发展目标的。企业内部控制中任何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不良因素都是威胁到企业健康发展的“挡路石”。所以, 企业风控管理对企业内控制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求管理者对企业运行中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生产环节所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都进行预先控制和处理。

二、我国企业内控制度与风险防范存在的管理漏洞

(一) 我国重要企业内控制度仍需改善, 贯彻执行力度较低

现代中药企业普遍比较重视规章制度方面的建设, 内控制度实际的贯彻落实仍比较滞后。有些国药企业的内控管理规章制度非常完善, 但往往都是“纸上谈兵”, 内部控制的管理规则并未在实践中被落实, 有些管理人甚至是以敷衍的态度去实行内控管理制度, 贯彻执行力度比较低。还有不少国药企业管理人普遍缺乏内控管理实践经验, 对内控管理制度的实行情况是“不知道搞”、“怎么搞”, 在处理内控管理事宜时依照平常的管理方式随意交差。有些企业自身内控制度内容本身就非常的不完善, 经常是照搬别的企业内控制度模板, 根本就没有结合自身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内控制度内容, 各种规章制度设计也非常不科学。还有一些国药企业的治理结构人偏向于原来的集体化经济结构, 公司的治理结构设计不科学, 对企业的内控管理一点也不细致, 使内控制度能力明显偏低。内控管理不细致、不科学, 导致企业消耗成本增加, 运营风险也加大。

(二) 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不完整, 涉及面较窄, 企业运营风险加大

很多中药企业都比较注重对财务制度的建设和监督, 对企业内控监督管理意识不强, 内控管理制度涉及层面非常的狭窄, 经常出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空白区域, 企业各方面的经营活动内控管理力度也有所欠缺, 导致财务监管审计工作无法有效、全面的进行开展, 增大企业运营风险。有些企业管理者对企业风险预防的理解存在偏颇, 认为企业风险预防主要指的是企业财务资金方面的风险, 实际上, 企业风险还包括企业的国家政策风险、行业市场风险、企业文化风险等。中药企业是以关系人身体健康的药品作为企业产品, 稍有关于产品质量的负面消息传出都能让药品的生产和销售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如果忽略对这些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极有可能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 缺乏内控监督管理制度, 风险防范意识不高

目前, 很多企业管理人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对企业内控管理和防范企业风险所起到的监督作用, 也缺乏企业内控监督管理制度的建设, 对企业风险的预防意识也不高。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 但只针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系统, 对企业内控管理和风险预防的审计管理还不是很深入, 所以, 导致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管理职能。有些中药企业建立了内控监督管理制度, 但是制度的设立缺乏独立性, 也没有完善的评价机制, 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企业风险防范的管理没有进行系统性的评估, 没有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管理反馈机制, 导致管理层无法及时有效地知悉企业运行中所存在的、可能存在的风险。还有, 个别国药企业的审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普遍偏低、审计管理素质也不高, 使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无法得到行之有效地贯彻落实, 降低了企业内控管理水平。

三、对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提出的有关建议

(一) 不断完善中药企业内控管理制度, 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是提高中药企业内控管理水平、防范企业风险的有效保障。一个完善而健全的内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董事会制度、财务管理和监控制度、投资风险管理制度、职工管理制度以及内控监管制度等。并且, 所有的内控管理制度都必须依照我国法律法规来制定和实施。企业所有的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都必须要树立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工作原则, 所有的管理事项、财务申报事项都必须经过管理负责人的核验和批准;对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非固定资产要定期进行盘点清查, 及时登记在案, 并录入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企业的重大投资项目必须通过企业内部审核制度的严格审查, 并通过企业管理层的全部管理人员投票选举来决定是否执行;对企业内部财务资金、票据管理问题, 必须做到日清月结, 绝不拖账、坏账、烂账。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提高企业内控管理水平, 加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

(二) 建立健全内控管理监督机制, 扩大内控监管范围

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主要是因为企业内控监督管理范围比较狭窄, 企业内控监督管理事项范围没有全面覆盖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方方面面, 从而使企业没有营造一个良好的内控监督环境, 形成一个良好的内控监管氛围。针对这个问题, 企业管理者可以扩大企业内控监督管理范围, 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体制, 不断提高企业风险防范的管理意识, 注重对企业文化的管理建设, 健全企业的治理结构, 明确规定每个部门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 充分发挥审计管理部门在内控管理工作中的监督作用, 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建立良好内控环境, 充分发挥内控制度对企业风险防范的作用。

另外, 扩大内控监管范围还可以通过提升企业内控制度关注度的措施来执行, 通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对企业内控管理制度重要性的宣导, 从而不断提高管理层乃至公司所有员工的内控管理意识, 营造出良好的内控监管环境, 提高企业的风险预防意识。

(三) 加强内部审计和提高监督管理水平

首先, 企业的管理层一定要有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和防范企业风险的意识, 要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部门在内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内部审计机构是一定要严格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 结合自身的企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来规划内部审计工作,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内控管理的监督作用。其次, 在执行内控管理制度时, 一定要提高制度执行力度, 利用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作用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并有效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另外, 企业管理层还应该提高对审计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水平, 加强对其审计管理工作的业务培训, 从而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 完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 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最终全面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中药企业要想完善企业内控制度, 就必须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直接决定了企业内部各个管理人员、各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能和行使权限, 规范企业法人结构能更加全面、系统的监控企业内部制度的实施。科学的法人治理机构应该要明确企业经理层、股东会、监事会和董事会的各项职责权限和行使权限, 管理层的决策程序也应该是规范而严谨的, 财务、经理层、董事会的日常工作活动也应该要依照公司的管理制度来执行, 分解到各个管理者手中的监督权、管理权、执行权和决策权应该是相互制衡、互不干涉的。只有如此, 才能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从根本上完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 从而控制企业投资风险, 预防企业经营风险。

四、结语

总的来说, 目前, 我国中药企业内控制度还不尽完善, 企业风险防范意识也有待加强。但是, 为了企业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在医疗市场经济中有立足之地, 必须对我国中药企业内控制度加以完善。企业可以依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结合自身企业经营特点和企业地区政策扶持力度来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逐步扩大审计部门对内控的监管范围, 加强内部审计对企业内控制度的监督作用, 慢慢提高内控监督管理水平, 逐渐形成完善的内控监督管理机制, 从而增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水平。

参考文献

[1]宁俊萍.完善企业内控制度, 防范企业风险[J].商, 2014 (07) .

[2]唐尔亮.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防范企业风险[J].经营管理者, 2015 (23) .

[3]谭文红.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防范企业风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09) .

[4]刘兴业.试析现代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的防范[J].中国总会计师, 2014 (05) .

8.基于风险控制下的内控制度建设 篇八

【关键词】风险管理  内控  制度  完善

随着全球经济体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企业将会面临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市场挑战。企业经营活动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的风险。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环境中获得生存发展空间,要求企业必须重视风险控制。不论国有企业,中小企业或者商业银行,都需要更多地关注企业风险管理原则与内控,重视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降低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风险,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企业健康和谐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把风险管理理解为,企业领导者对可能出现不利于企业经营生产的消极因素或者事项进行深入分析,并且制定具有执行性的相关措施进行合理控制。风险管理体现出企业日常管理的可预见性。所谓内部控制则通常可以理解为企业日常管理的时效性,体现企业在日常管理活动中,针对某一目标或者计划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单从定义层面上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相互独立的,但是从企业的和谐发展角度来看,两者相互辅佐,相互依存的。笔者认为建立在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内控制度才能抗衡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而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则又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执行力度提供保障。

二、企业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风险管理的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涵,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运作中都存在风险,不存在万无一失的运行机制。纵观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少风险管理文化的现象。导致管理者不能及时正确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建立相应内控制度的必要性。企业缺少风险管理文化,导致企业所有人员均缺乏风险意识,不能正确认清自身在工作活动中的重要性与职责。

(二)管理人员缺乏充足的事项识别能力

企业确定战略发展目标后,需要认真分析可能会对战略目标实现产生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正确对待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机会与危险。管理人员缺乏对事项识别的重视,导致不能正确分析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的事项。缺乏足够的事项识别重视度,可能会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偏离目标的现象,促使更多的经营或者生产风险产生。

(三)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畅

建立完善全面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是实施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一。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利于企业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动向,了解实时动态,并及时获得正确的信息,制定相应的措施。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不善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企业创新发展,导致内控控制失去本身的时效性。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构建原则

(一)全面覆盖原则

全面性原则要求企业建立的内控制度涉及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愈加激烈,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前景,同时需要应对更多竞争。多元化发展成为企业获得更多发展空间的有效发展策略。多元化发展促进企业业务种类不断丰富。建立的内控制度必须要涉及到所有生产环节,扩大内控制的影响范围,实现对企业所有部门所有人员的全面覆盖。

(二)独立自主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应该作为企业的独立制度,需要具有独立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涉及到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我们需要将内控目标根据不同目标,不同人员,分割成若干个内控目标。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内控目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每个内控目标既是相互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落实企业人员的责任范围,提高内控制度的可行性。

(三)协调性原则

企业有多个部门,要想获得内控制度的有效性需要增强内控制度的协调性。才能保证企业多个部门之间能够协调有序,保证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如此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及时发现工作机制中的问题,并克服工作困难。

四、基于风险管理的内控制度的建设

(一)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理念

企业人员是否产生风险整体框架理论认同感,是企业内控控制理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内控制度依赖管理人员的决策,同时也依赖普通工作人员的支持与认同。企业缺乏风险管理文化,且匮乏创新有效的内容控制理念等问题,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部控制理念,塑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养成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控理念,发挥内控制度的效力,发挥其作用,不断规范企业工作的规范性、制度性与科学合理性。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构造企业风险管理与内控文化。首先针对的是企业的管理者,管理层需要充分了解建立在风险管理基础之上的内控制度框架理论,充分了解企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与风险,通过一系列的企业措施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将风险管理意识与内控意识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塑造相应的文化。其次通过优秀案例与精神物质奖励等手段,引导企业人员形成风险管理与内控意识。通过实际案例让工作人员意识到自身在风险管理与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的职责。通过精神物质奖励激发企业员工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认同感,进一步推动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

(二)识别核心业务流程,设定内部控制目标

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内控控制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增强管理人员事项识别能力,避免出现生产经营活动偏离内控目标的现象。以实现企业自身价值为目标,在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基础上设定内部控制目标。

(三)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评价机制

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成为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那么缺乏相应的评价系统的情况也更加严重。建立内部控制度的同时,需要相应的评价系统进行正确评估,了解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与执行效果。企业需要重视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评价系统,构建良好的企业内控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和谐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机制

有效的内部信息沟通网络,利于企业内部人员在之间的交流沟通,实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但是多数企业未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相关投入较少,不能使用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

企业的生存离不开有效的信息传递,企业通畅的信息沟通不仅是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管理能力的基础之一。建立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库,并根据生产经营特点选择相适宜的信息系统,加强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加强企业外部信息获取能力。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保证决策层能够及时收到信息,建设有效的企业内控制度。

五、总结

建立在风险管理基础之上的内控制度,利于实现企业内部日常工作流程化、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等。确保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能在严格控制之中,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监控与管理。建立完善的内控评价制度,不断发现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不断改善内控制度,提高企业内控力度与内控水平,提高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在不断完善企业内控制度的道路上,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难,我们需要借鉴学习优秀案例经验,尊重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科学合理、规范的内控制度。

参考文献

[1]石阅兵.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2.

[2]杜翠文.基于风险管理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上一篇:口语交际教案设计下一篇:大学英语辩论话题